📖 ZKIZ Archives


江南春:分众的“虚胖”与“减肥”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22/4OMDAwMDIwNjk4OQ.html

“第八年,我们从零开始”。

2010年2月,在分众的年会上,面对800多名员工,CEO江南春这样结束自己的演讲。2009年以来,无论是在公司内部,还是对媒体,江南春说得最多的,是自我检讨,自我反思。

这在分众高歌猛进的年代,是难以想象的。

2005年7月13日,纳斯达克迎来中国概念股分众传媒(FMCN)。

是日,分众传媒以其旋风般的增长速度和崭新的商业模式赢得华尔街投资者的青睐,融资1.717亿美金,创下中国概念股在纳斯达克融资规模之最。分众CEO江南春的身家也在IPO后暴涨至近3亿美金。

从2003年正式成立到上市,分众只用了2年多的时间。这对于国内众多传统行业的企业家而言,是难以企及的。

分众的成功也开创了国内的户外新媒体江湖。之后,类分众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除了楼宇,从机场、校园、医院、宾馆、美容美发店、厕所到地铁、公交、铁路、出租车,一时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新媒体的影子,是为“分众效应”。

上市后,分众又驾驶并购的战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国内新媒体业,其“媒体帝国”的梦想也推动股价一路飞涨,最高近70美金/ADS。甚至有投资人公开表示,“最大的遗憾是没买分众的股票”。

2009年,是分众的分水岭。

金融危机下,分众被当头棒喝,业绩、股价和心理都遭遇有史以来最猛烈的“暴风雨”。也是在这一年,江南春和分众都开始“回归”。

并购战车

从华尔街归来的江南春,依然马不停蹄,他意识到,上市后的分众,任务将更加艰巨。

的确,随着行业新进入者的不断涌现,一方面可能导致成本持续攀升,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价格战,使得分众模式逐步迈入微利时代。

早在当年与陈天桥的聊天后,江南春就得出结论,在开辟一个新的产业后,“只有快速地在这个产业占据垄断地位,才能真正把所有竞争对手甩在后边”。

并购成为分众上市后,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005 年10月,分众斥资1亿多美元收购框架。彼时的框架,占据国内公寓楼电梯平面广告90%以上份额。收购完成后,框架成为分众传媒的一个新业务部门,这不仅 为分众增加了在高档住宅区电梯和公共空间共约数万个广告框架,此前300多家国际、国内客户资源也被揽入分众怀抱。

2006年1月,分众又以3.25亿美元的价格合并聚众。此举不仅帮助分众消灭了最强劲的竞争对手,还使得分众的产品线覆盖了楼宇电视、社区电视和户外大屏幕等领域。在这一利好消息的刺激下,分众股价一日内飙升14.6%。

之后,分众又收购影院媒体央视三维,2007年底,又以1.684亿美元的现金收购即将上市的卖场媒体玺诚传媒。

江南春要打造的是“生活圈媒体群”。虽然这些并购也曾让分众交出亮丽财报,但这并未赢得华尔街的多少热情,因为他们觉得,“增长有限”。于是,他又开始打造新的概念——“数字媒体集团”,横跨户外、互联网、手机三大领域。

2006年3月,分众以3000万美金收购凯威点告,开始向手机广告进军;2007年3月,分众又宣将通过7000万美元现金加1.55亿美元新发股票的方式收购好耶,在互联网领域布下重要一棋。

2007年,分众共将8家数字户外,10家手机广告公司和6家互联网广告公司纳入囊中。

分众迅速搭建的媒体帝国也让其在业内的地位无人能撼。2008年初,分众以80亿美元的市值成为纳斯达克市值第一的中国概念股,股价飙高至 60多美元的历史高位。这也给此前的私募投资者创造绝佳的退出机会。

“约他们谈谈价钱。”一度成为江南春的口头禅,他已经开始沉迷于资本魔术。

但2008年初开始,分众开始遭遇“坏运气”。

央视“3·15”晚会对“垃圾短信制造内幕”的曝光,给了分众无线业务当头一棒。3月17日,分众股价大幅下跌。

“短信门事件后”,分众停止所有手机短信业,并对分众无线进行模式调整,这也导致2008年第一季度,分众首次出现净亏损,额度达5380万美元。分众无线原本的上市计划也付之东流,分众财报还因此承担了逾8000万美元的资产减值。

这只是冰山一角。

2008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传导至实体经济疲软,也使得2009年1-4季度,分众的财报频亮红灯,按照美国会计准则,2009年全年,分众净亏损2.088亿美元。

除了大环境的影响,玺诚传媒项目带来的资产减值是重要原因之一。在玺诚项目上,分众共计支付了约2亿美金,虽然因对方业绩未达到要求而没有继续支付任何费用,但随着其资产价值的缩水,分众共在财报中减值约2亿美金。

在金融风暴之下,“收购玺诚不太成功”甚至成为2008年底,分众与新浪抱团过冬的一个催化剂。但分众与新浪的“闪婚”又无果而终。

2009年上半年,分众的股价一度跌至5美元以下,市值大幅缩水。

回归

2009年初,江南春重新回到分众CEO的位置上,这一年,他带领分众,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自我检讨,自我救赎。

去年底,江南春接受本报采访时,坦然与记者讨论分众过去的“失误”。

他认为,在玺诚项目上,分众对收购时机和当时宏观形势的判断不充分,尽职调查不充分,虽然该公司的运营能力不够强,反而买的价格比较贵,而且收购之后也没有做消化。

收购分众无线,“没有考虑到其天生的道德风险”。

而并购的速度太快,也影响到了分众的整合效果。

但江南春坦承,这些不过是“表象”原因,本质问题是分众的出发点、价值观发生了偏差;分众过去的快速并购与扩张更多的是为了迎合资本市场,以满足企业家的扩张野心为目的。

江南春认为,未来分众的长期持续发展最重要是要重建价值观,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做对别人有价值的事,要以满足消费者不断提升的需求为目的。

与此同时,分众在改变。

早在2008年底,分众就宣布,将终止无线广告业务。另外,随着环境的变化,分众开始对一些网络资源进行优化调整。

2009年第二季度,分众就放弃了过去收购的2个规模较小的框架广告网络,终止了收购协议,并出售了部分利润率偏低的业务。同时,分众开始剥离非主营业务,比如互联网业务,要么砍掉,要么变成小股东。

外界反响最大的一次资产剥离是出售好耶。

2010年8月3日,分众宣布已经完成了向银湖投资集团(Silver Lake)出售其所持好耶62%股权的交易,银湖为此支付的对价为1.24亿美金。

对此,甚至有人评价,“分众的数字媒体帝国崩裂”,“分众失去最后的宝藏”等等。

“好耶一年的净利才几百万美金,最多不过1000多万,与其赚这点钱,不如集中精力把主业做好”,江南春这样解释出售好耶的原因。

另外,分众再次将主业聚焦在楼宇、框架和卖场,而且在“纵向上深挖”,在稳住一、二线城市优势的基础上,加强三、四线城市的覆盖与品牌影响力。

从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分众在一、二线城市逐步展开设备高清化改革。在全国经济实力排名前15位的城市中,其主力楼宇将在今年10月底前全部换成高清播放机,提升广告播出的质量和视觉效。

同时,分众加快了在三、四线城市的覆盖,计划将楼宇视频、电梯框架业务在三、四线城市的机器数翻番;将卖场业务从目前的160多个城市增加到300个城市及以上的覆盖量,覆盖大卖场的数量增加30%左右。

为了增强媒体的互动性,分众目前已与新浪、12580合作,将分众的广告通过多渠道平台推广,推动广告向销售前进一步,也为客户增值。

此外,江南春表示,分众还尝试了新的广告内容,引进了电影片花广告、故事性广告等,将娱乐营销、知识营销植入广告中,提升受众的关注度,从而提高广告主的传播效果。

在发展策略上,分众已经不再追求高冲刺,而是要做一个持续、稳定、健康的公司。

随着经济回暖,分众的广告量逐渐恢复,2010年前三个季度,分众楼宇、框架、卖场三大主营业务的营收环比均保持30%左右的增幅。至本报11月10日截稿,分众传媒(FMCN)收盘价升至25.25美金。

在管理上,江南春也不再“一意孤行”,而是已经开始倾听别人的想法。

他不再频繁地见客户,而是更加注重员工的培训。

对员工的管理也更加人性化。江南春自称以前比较“残酷”,连员工休假都不愿准许,导致“很多同事都没休过假”;他现在的态度是,“该休假的休假,该休息的休息”。

如今的江南春,工作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玩命”,一周工作7天;现在,他每个周末的两天时间基本都在台湾度过,休息、陪伴家人。

已为人夫、父的江南春已经不再谈什么媒体帝国,“人生以服务为目的,赚钱顺便”成为他的新标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1

中國大企業"虛胖" 制造業500強利潤率創6年新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707

20140819house

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今天發布的中國企業500強發展報告,透射出中國大企業“大而不強”問題愈發嚴峻。“越大越弱”成了中國大企業的最大困擾,這些“巨無霸”企業該如何在新環境下尋找盈利點?(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要點:

2014年中國企業500強營業收入總額達56.68萬億元,較上年增長13.31%;

2014年中國企業500強的收入利潤率為4.24%,資產利潤率為1.36%,均連續3年下降;

2014年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的利潤率僅為2.7%,遠低於世界制造業的利潤率,連續第三年下滑,並創下200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報告顯示,今年中國企業500強營業收入總額達56.68萬億元,較上年增長13.31%;入圍門檻升至228.6億元。其中有100家企業進入了世界500強行列,數量居世界第二。然而,在這些亮麗數據的背後,是令人擔憂的盈利能力。

中國大企業的所有利潤率指標均低於世界500強和美國500強的企業。

數據顯示,中國企業500強的收入利潤率為4.24%,資產利潤率為1.36%,均連續3年下降,大企業利潤增長落後於營業收入和資產增長速度。中國企業500強營收利潤率不到美國500強的一半。

更令人擔憂的是,中國企業500強中,有118家凈資產收益率低於或等於3.3%,甚至不如商業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還有41家企業凈資產收益率為負。

制造業的盈利能力疲弱則更為明顯

《2008-2014中國制造業500強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的利潤率僅為2.7%,遠低於世界制造業的利潤率,這是制造業500強平均利潤率連續第三年下滑,並創下200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報告顯示,與世界500強制造業的平均利潤率水平相比,我國制造業企業500強利潤率歷年來均處於較低水平,其中2011年制造業500強利潤率在近年中處於最高水平,也僅為4.74%。

在制造業500強企業中,利潤率大於10%的企業僅有23家,利潤率低於2%的企業數量達到259家,相比2009年增加108家;利潤率介於2%到10%之間的企業數達到187家;利潤率介於10%至20%的企業數為19家,較2009年減少10家;利潤率高於20%的僅4家。此外,制造業500強整體資產負債率呈現攀升。

近三年來制造業500強資產負債率一直保持增加趨勢,2014年整體資產負債率達到69.43%的高水平。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楊杜認為,中國制造業500強正在陷入五大行業困境:

產能過剩、過度競爭、不務正業、成本上升、以及放棄效率追求一體化。

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副主任繆榮表示,大企業之所以陷入“大而不強”的尷尬境地,關鍵癥結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我國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存在明顯不足,企業經營能力也仍處較低水平。

新華社引述專家認為,要推動我國大企業以技術與產品創新實現企業轉型升級與提質增效發展,必須完善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支持體系,形成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社會資金多元化投入的局面,支持大企業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創新能力建設和產學研合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442

虛胖桃園航空城 三大地雷快炸了

2014-12-15  TCW

 

九合一大選,桃園在意料之外變天,現任縣長吳志揚力推的桃園航空城,因為換人換黨執政而出現變數。

徵收土地是爭議核心一圈蛋白區,現在變一大坨

台北市長當選人柯文哲選後拜會桃園市長當選人鄭文燦,談話重點也是桃園航空城,柯文哲主張「桃園航空城第三航廈、第三跑道若沒辦法做,松山機場就不能遷建,北市往後五十年的發展將受影響。」其實,第三航廈、第三跑道是指航空城核心的「蛋黃區」,屬於交通部管轄範圍,蛋黃區外的「蛋白區?」,也就是周邊土地整體開發計畫,才是由桃園縣政府主導。

「桃園航空城之所以會引起地方這麼大的爭議,問題在於原本一圈蛋白,現在變成是一大坨蛋白,」前內政部長李鴻源說。

地方上傳言,吳志揚的航空城計畫得罪很多桃園當地民眾,除了吳連任失利,航空城徵收區所在地的蘆竹和大園區,幾個原本支持徵收的村長,也跟吳一樣連任失敗,反而力挺地方反對徵收民眾的兩位新科議員郭麗華和游吾和都高票當選。

一個號稱可以創造三十萬個就業機會,預計帶動二兆三千萬元經濟效益的桃園航空城,為什麼還沒看到效益,就引發爭議,進而牽動選舉結果?

桃園航空城區域開發案,早在前副總統呂秀蓮、新北市市長朱立倫擔任桃園縣長時就曾經提出,一直到二○○八年馬英九競選總統時,將此列入「愛台十二建設」,整個桃園航空城的土地徵收面積,才從二○○九年的七百四十五公頃(當時只有蛋黃區),一路膨脹到今天的三千一百五十五.一四公頃,五年長胖三.二四倍,成為台灣史上面積最大的土地徵收案。

地雷一:經濟規模局限光拚面積,不講實際效益

這個標榜如「荷包蛋」,總投資金額超過五千億元、範圍逾六千公頃的航空城計畫,蛋黃區以國際機場園區為主,包括第三航廈、第三跑道擴建,及原來的第一、二跑道及航廈。

桃園縣府負責的蛋白區,根據地方計畫,未來將規畫成五大區,預計引進金融國貿、旅館、娛樂、購物中心、餐館、商場、運動、醫療、觀光旅館度假飯店、商店街等行業。

航空城爭議最核心問題是:蛋黃加蛋白區計畫面積廣達六千八百四十五公頃(加計桃園縣政府其他計畫內容)、相當於二百六十三.三個大安森林公園的面積,需要這麼大嗎?

「航空城的大小要看一個國家未來的經濟需求,並不是蓋一個全亞洲最大的機場,就能夠把機場變成東亞空運中心,以台灣的經濟規模來看,桃園機場的發展有一定的局限性。」中華科大航空運輸研究所長李彌說。

就算真的要蓋一個這麼大航空城,李彌認為,在距離機場兩個小時車程以內,也都應該是屬於航空城的規畫範圍。換句話說,目前規畫設在蛋白區的文創、飯店、娛樂、住宅等,可以設在距離桃園機場兩個小時車程的基隆、台北、苗栗、台中等,根本不用直接就設在機場旁邊。

「現在桃園航空城的規畫,就是把所有的東西都集中在桃園裡面,所以才會造成種種經濟上的爭議,」李彌說。

這個集中開發的規畫,使得航空城包括蛋黃區與蛋白區,徵收戶數也是台灣史上最多,將有八千住戶被迫搬走。

第二個問題點是,從官方公布的資料,看不出桃園航空城重點發展何種產業?

地雷二:產業趨勢不明園區看攏嘸,還爆官員炒地

「之前中科四期或是大埔案,至少還知道這塊地發展面板產業,但是看看航空城,桃園縣政府說要蓋旅館、商場、購物中心等,這完全看不出葫蘆裡賣什麼藥?」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說。

整體計畫遠遠超出原先第三跑道需求,桃園縣府卻又提不出蛋白區的產業具體發展藍圖,這種所取遠大於所需的計畫與徵收引起爭議,接著又接連爆發兩任桃園縣副縣長李朝枝、葉世文捲入炒地案,引爆民怨、埋下吳連任失利的種子。

回想起當時內政部與桃園縣政府因為蛋白區「討價還價」的過程,今年二月才離開內政部長一職的李鴻源到現在還是記憶猶新,他先前預言,吳志揚徵地拆房子不利大選,沒想到竟被他料中。

「我在內政部長任內曾經多次提醒桃園縣政府,這案子要拆這麼多人的房子,中間還要經過兩次大選,蛋白區畫這麼大,到底有沒有這樣的需求?」?李鴻源說,「我很委婉的告訴他們,這樣子做不實際,但是沒有人要聽。」

他會這麼說,是因為台六十四線西濱往機場方向,從八里、台北港一路通到楊梅,過了林口、接近桃園,在通往機場的路上,一大片的工業區連路燈、道路全部都架好了,就在航空城預定地附近,這些工業區每塊地都方方正正,但卻多雜草叢生。

他認為,這些地會晾在那邊,是因為當地地價已炒得太高了,「當土地成本變得那麼高,這塊地就死掉了?,如果離機場開車十分鐘的空地不用,還要去搞一個航空城,可以預見未來航空城的下場就會跟這塊荒地一樣,變成一場大災難。」

但是桃園選出的立委廖正井表示,航空城都市計畫大體上經過內政部營建署通過,大園九○%以上的住戶也都同意土地徵收,現在很多要進入桃園設廠的廠商,根本找不到土地可以設廠,基於經濟發展的需求,桃園航空城的計畫應該要盡速進行。

地雷三:缺水事情大條產業進駐,也不可能永續

但就算廠商有需求,航空城蓋好後,真如縣府預估將吸引二、三十萬人在此就業,還有缺水危機躲在後面,這是第三個大問題。

由於桃園用水完全靠石門水庫,但石門水庫淤積了三分之一,僅剩下三分之二桃園、新北共用,桃園是北台灣缺水最嚴重的地方。李鴻源認為,將來桃園航空城,如果真的要增加這麼多人跟產業,以桃園缺水的嚴重性來看,未來產業有沒有辦法永續經營都會是一個問題。

最後就算土地、缺水都解決,政府也畫好航空城重點產業發展藍圖,「但我還要告訴大家:並不是巢蓋得很大、鳳就會飛過來,並沒有『築巢引鳳』這種事情!」李彌說。

因為在全球化的趨勢裡,生產、消費都是重要的元素,這兩個元素加起來,才會造成物流、人流大幅度的成長,現在台灣既不是亞洲的生產中心,也不是世界的消費中心,如果在全球經濟的發展中,不確定台灣扮演的角色,卻要推動勞師動眾、勞民傷財的航空城,這政策的成本效益如何,該趁著這次桃園變天,重新審視。

【延伸閱讀】短短5年,航空城面積暴增2倍!—桃園航空城大事紀

●2008年5月20日:馬政府提出愛台十二建設,桃園航空城為重點建設之一(在此之前,計畫僅以擴建第3跑道、第3航廈為主)

●2009年12月17日:內政部審定通過桃園航空城計畫,當時面積僅1,500公頃,預計徵收745公頃

●2012年2月6日:李鴻源升任內政部長,江宜樺由內政部長升任行政院副院長

●2013年4月25日:內政部區委會通過桃園航空城特定區計畫,範圍增為4,791公頃(蛋黃+蛋白區)

●2013年7月15日:葉世文由內政部營建署署長轉任桃園縣副縣長,推動航空城計畫

●2014年2月28日:李鴻源離開內政部

●2014年5月30日:葉世文遠雄弊案爆發

●2014年7月29日:內政部都委會修正桃園航空城特定區計畫,範圍4,687.22公頃(蛋黃+蛋白區),即將進入土地徵收程序(徵收戶數超過8千戶,史上最多)

●2014年11月29日:桃園選舉變天,民進黨籍鄭文燦當選市長,航空城計畫出現變數

整理:張瀞文

【延伸閱讀】李鴻源看內閣改組:只圖政治解套

內閣日前改組,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再度被點名為接掌閣揆大黑馬,雖然最後名單揭曉閣揆不是他,但在這次選舉中,李鴻源成為連、柯團隊爭相邀請的諮詢對象,在政壇中堪稱異數。

去年十二月,李鴻源在內政部長任內,以專業表明「航空城蛋白區不可行」,但中央卻下指示,要他在年底以前,盡速通過桃園航空城案,最後李鴻源表明:「只能答應排入議程,不保證通過,」讓中央相當感冒,埋下之後去職導火線。

離開政壇之後,他仍然關心政局演變,他說,這回內閣改組所有的盤算都是政治考量,每件事情都是考量政治上如何解套,如何在二○一六贏得大選。

他分析,一大部分的人認為國民黨想要繼續執政,就需要大破大立,但有另一部分的人希望穩定,想要無縫接軌,顯然,目前執政者覺得穩定民心,在二○一六才能贏得大選。

無官一身輕的他,仍然關心國事,於是轉而將這些年來從地方到中央的經驗、跟歐洲人互動,將在中國看到的所見所聞書寫成新書《為什麼台灣不能成為一流國家》,透過新書將多年經驗傳承下去,拋出問題讓大家想想,除了眼前的小確幸,二十年、三十年之後台灣應該要怎麼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8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