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我們這樣處理新聞


2012-9-24   TWM 




最近有媒體編改新聞事件,引發輿論自律的呼聲,這讓我想起仍是記者時,經手過的一則新聞。

當時我跑到一則對某企業不利的獨家新聞,準備在商周以封面故事規格處理,基於平衡報導,我們必須向當事人求證。就在求證後,進入最後截稿階段,接到該企業 的關說,希望撤銷報導。如獲同意,報導所騰空出的十幾頁版面,該企業願全數吃下,以刊登廣告費撤換報導。這項交換,無比誘人。因為商周從創刊後就持續虧損 多年,困於摸索不出華人第一本財經週刊的技術,老闆幾乎每天跑三點半軋頭寸,員工被迫減薪。這項提議無異是旱漠甘霖。我望著老闆,理解他的兩難,也諒解他 可能的決定。然而,那個截稿晚上,我的老闆在不知糧草能持續到何日下,斷然拒絕,他囑咐我如期完成該做的事,便轉身。我忘不了這瀟灑的身影。

我不知道,有多少總編輯會無懼於公司的無以為繼,勇敢的做該做的事?或,不被銷售數字綁架,自律的不變成隨意編剪新聞的小說家。

那晚,我理解到新聞獨立的真諦,這是不受金錢、利誘、武力撼動的堅持。我相信:只要專心跑新聞,言所當言,毋須理會孰是當權者或有錢人。該期雜誌一如往常 如期出刊,沒有任何讀者知道背後的這段天人交戰。近年,媒體同業邀我去演講時,最常提問的是,如何處理置入性行銷?我總一笑置之。我們在公司連續虧損七年 時,都不改其志,更何況今日。外部不知,商周有一項全台灣最嚴格的內規辦法,規範業務同仁,所有報導式的廣告必須被清楚標示,必須負責任的讓讀者分辨哪些 是付費廣告、哪些是報導內容,沒有灰色的線,不能逾越。每一期會有專人監督其執行與落實。這些年,時有廣告客戶因為我們的「配合度」不高,而將預算轉到他 處,但我們不改初衷。

今年商周推出的alive品味四書,客座總編輯甚至審查每一張廣告,我們篩選、確保每一張廣告的質感能與內容一致。這構想初提出,同業不敢思議,簡直是瘋 子在辦雜誌!縱然,經濟成長率不到二%,我們還是想走一條不同的路。有趣的是,逆勢操作雖然失去一些廣告,但吸引更多優質廣告的登門。我們意外發現,廣告 主期盼一個清爽的刊登環境已久,但沒有媒體敢於改變。

多年來,我們始終這樣處理新聞與利益。過去沒特別說,是因為我們雖有理想但做得還不夠,沒什麼好自吹自擂。然若能拋磚引玉,提供一路的摸索,或許仍有一書之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968

400萬套現所得處理方案(答) Home Blogger

http://www.homebloggerhk.com/?p=6610
http://www.homebloggerhk.com/?p=6627

首先多謝小敏千字來文,看你在購買力之推算、聯名轉單名之部署,及對被動收入之重視,相信你也有花點時間在HOMEBLOGGERHK鑽研。在七月賣出樓房後你合共有四百萬現金係戶口,以三十來歲之年齡來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惟金額只及在普通零售銀行開立尊貴戶口,不夠在私人銀行開立帳戶,財務玩法受掣。美金一百萬元或等值可在細間私人銀行買債再用低息循環貸款,年息只係2%左右,逐日計息,平過按揭。所以都係越有錢更容易變再有錢,可買入二線在港公司之債券,年期不過3-4年而收息約5%睇對樓盤又可以將錢係私人銀行拆過出黎,借幾日轉數又得,借成年都係稅貸咁既息口,極之方便。

 

講返小敏,情形適合一眾想從工作抽離而轉做全職媽媽之女仕參考,先在辭工前用自動轉賬薪金證明問銀行借錢,淨出先生作「無樓人仕」,即時配合到政府辣招於第二套房double從價印花稅之做法。現時有四百萬現金在手,但沒有私人銀行的支援下投資工具有限,可利用澳元與港元在利息上之差異,造可一個既靈活,限制風險,而可收較高息之法。

 

 

如果你投資年期可以有三至五年(即係諗住呢幾年唔再買樓)咁比較客易,你可以去買入澳洲之大銀行發行之澳元計價債券,放幾年每年收益率8%應冇問題,本金亦會到期歸還,只剩下澳元兌港幣之下跌風險。惟此風險可由你買入澳元之金額而控制,小敏有四百萬港元,可將三百萬轉做人仔一年定期收息,在港年息3.75%即一年收回等於港幣112,500的利息。為方便計算,本文假設人仔同港元黎緊一年兌價「打和」。然後用一百萬轉哂做澳紙買債,冇本金風險(假設你買入發行人評級A或以上之債券下)但有兌換風險,收息8%$80000一年。成筆錢共收息港元$(112500+80000)$195,000,平均$16000(即年回報4.8%)一個月,可幫補小敏離職後之損失。

 

最要命之風險係澳元兌港幣(或更深入諗係人仔)下跌,如一百萬港元變做澳元之投資因澳元在一年後由今日(1 Mar)7.9511.25%7.0澳元之跌幅會將你係人仔收到之利息洗刷掉,因一百萬(又變番港幣)11.25%咪輸左$112,500,咁你四百萬組合只賺$80000,慘淡地收2%總組合回報。當然好過你就咁放港元定存。當然你會問如果澳元跌低過七蚊點算或者我唔想買咩澳洲紙銀行債比人「縛」幾年呢

上回提到四百萬之投資方案一,是將一百萬港元兌做澳元買入高質債券,三百萬換做人仔定期,係假設人仔同港幣不升不跌之下,爭取4.8%年回報率。此方案之弊病係萬一黎緊一年澳元兌港元下跌超過11.25%,即約由現7.95跌至7.0水平,及後跌破7就會連2.0%低水回報亦不保。

 

坊間你可以聽過不少類似之產品,如不跌破咩位就收高息,之後收低息,類似係由此原理衍生而來。但關鍵係澳元兌港幣係金融海嘯時低見4.6,萬一匯價暴跌就會「收埋息都回唔到本」,有冇辦法將此風險去除呢?

 

答案是沒有方法完全去除,但可部份去除。你只會獲得更多回報,在風險及不確定性之提高是必然的,除非市場運作效率差勁吧! 外匯股票定期一向是高效市場,更不容你在辦公時間用肉眼「偷雞」,要麼就高風險高回報,一係就用港紙收0.X%定期年息,至於你有市場內幕就不在此限了。去除方法為購入一個澳元兌港元之認沽期權,一般銀行沒得做的,你要去股票行問一問。記住係「買入」一個「認沽」,搞錯左好麻煩,而唔想煩就返回上篇用較簡易方法,風險亦不是很大。買入權証要比期權,你就用400萬本金之一萬幾千爽快地比吧,淨低三百幾萬放定息生息定可收回買入權証支出。當澳元兌港幣下跌認沽期權可補貼你匯價上之損失。

另一建議是不買入澳元債券,改做買澳元債券基金,但令你在澳元那(1/4)部份之投資變成不保本,有約一年可升可跌10%之可能。筆者自己就鐘意債券基金,反正今年跌,下年都很大機會升返。

運用期權都係買保險之一種,市面大部份保本基金都是用此原理運作。另外有些人問人仔唔一定兌港元升,更會下跌。筆者只可以講所有提供方案都是有風險的,本人亦只能在控制風險上盡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210

一天八百封,大老闆們怎麼處理電子郵件?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8442.html

大企業的CEO除了日理萬機,每天大概都要接到成百上千封電子郵件,當中有些可能十萬火急,多數是垃圾廣告,可能還有不少惡意騷擾,有網友在美國問答網站Quara上問到:Bill Gates、Larry Page、Mark Zuckerberg怎麼在百忙之中管理電子郵件?

經常在Quora 回答網友問題的Wikipedia 創辦人Jimmy Wales 這回果然又被「釣」了出來,他說:

Jeff Bezos(編按:亞馬遜創辦人兼CEO)告訴過我,他跟所有人說,如果你寄電子郵件給我,你不是會在十分鐘內收到回信,不然就是永遠等不到。他是個有趣的傢伙,可以笑笑就好,不過就我的經驗來說,這只有一半是玩笑。:)

看完大人物的回答後,來看小助理怎麼說,一位匿名網友簡要描繪了他幫老闆處理郵件的原則。

他自述,自己曾幫一位家喻戶曉的企業名人處理郵件,平均每天大概收到800 多封信件,如果有什麼大消息,最多一天曾經處理2000 封信。這些信件大略分類如下:

私人信件通常都可以暢行無阻,抵達老闆手上(幾乎啦,有些例外在下面說明)

媒體信件轉往營銷部門

求職信件轉給人資

跟業務有關的轉至客服部門

勸募請求轉到家族基金會

衣衫不整的女子來信請求心靈慰藉,刪無赦

還有一些信件轉給律師

有一部分私人信件會被擋在他手上,像是笑話啦,政治文啦,或者任何像是在Facebook 會看到的內容等等,除非寄信人是白名單上的其中一員,不然通通不得其門而入。所謂白名單包括老闆的配偶、小孩、雙親和少數朋友,不過朋友清單愈來愈短了。

他能處理的就儘量處理,他的工作職責包括安排行事曆,因此也可以代老闆約定開會時間。

熱情客戶來信讚美也會連同事先擬定的回信草稿轉給老闆,他的老闆通常自己在草稿上多加一兩行後親自回覆,內容多是由衷感激,但是言辭保持距離,不表露繼續聯絡的意願。

批評指教的信件,也會附上回信草稿轉給老闆。但若是恣意謾罵的就進垃圾桶陪伴裸女。如果實在難聽到有威脅恐嚇的嫌疑,就得請律師出馬了。

每位五百大企業的CEO 行事風格不一, 對於電子郵件處理的方式也大異其趣,有些人親自處理,有些人交給下屬。這位匿名的回答者說,寄信給他的老闆等於放棄隱私,因為他握有看遍所有信件的權力。

特別有趣的是他自己對這份工作的感想:

我非常瞭解我的老闆,但是我的老闆對我幾乎一無所知,這是一種很獨特的親密關係,有很深的信任感在裡頭,不只是所謂隱私而已,還包括判斷。

我猜他大概花了半年的時間才全盤信任我的做法,而我又多花了幾個月時間才遊刃有餘。說到薪水嘛,10% 是工作上的付出,90% 則是歸給謹慎和周延的判斷力。

還有他也從過來人的經驗提醒所有想寄信給CEO 的讀者,別以為CEO 都事必躬親,信件通常是交給助理處理,助理才是決定信件去向的人。如果想要CEO 親自讀信,不是想辦法跟他成為至交,不然信就寫得就有禮貌一點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697

Google收購擅長自然語言處理的新聞摘要服務Wavii!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9041.html

i黑馬 曾在去年四月這篇 「Wavii 公開測試,想成為你的新聞大數據服務商的唯一選擇」 介紹過 Wavii 這項服務:

位於西雅圖的wavii,經過多年默默無聞的開發,終於推出了基於大數據的公共消費項目。背後的天使投資名單讀起來就像今天的科技行業——Ron Conway、Aydin Senkut、Mitch Kapor、Dave Morin、Shawn Fanning、Keith Rabois、Max Levchin、Paul Bucheit、Rick Marini、Joshua Schachter、CrunchFund的Mike Arrington's……僅舉這幾例。因為Wavii是建立在一個大想法之上,所以他們對Wavii的期望較高,關於Wavii會不會成功,會不會辜負他們,也許是,也許不是。

無論怎樣,我們先談談Wavii究竟是什麼。

Wavii提供給用戶個性化的新聞和時事(來自相關的Feed訂閱)。用Wavii喜歡描述自己的話就是:Facebook的Google,你登陸到應用程序,網站和iPhone應用程序商店,這時可以使用Facebook Connect,在從你的個人資料那裡蒐集信息的基礎上,Wavii會建議,你應該遵循的分類,如名人、出版物、主題、企業、政治家和類似的話題或新聞提供商。

Wavii的神奇之處出現了,應用程序提供Feed訂閱,Wavii根據您的喜好,把最近發生的那件事推送給你,Wavii推送的新聞導語條目中的任何一個可鏈接的個人或主題都可延伸更多的相關信息。

有機的組成部分

看到Wavii的動作,真的會令人印象深刻。在任何人已經習慣使用各大搜索引擎的今天,Wavii尋求突破相關新聞信息的難題(這麼多重複的文章,這麼多的垃圾郵件),從日益龐大的萬維網中梳理真正的相關數據。

Wavii已經組建了一個25人的工作團隊,大數據專家、機器學習專家,其中許多來自亞馬遜和微軟的前員工。總裁Adrian Aoun告訴我,公司已經圍繞技術專利開始申請,旨在其產品能夠實現。如果你曾經試圖蒐集過去幾個小時自己錯過的Twitter信息流,那麼Wavii對你非常有用。

未知的問題

有沒有人真正的使用它呢?作為一名記者,我個人非常喜歡它。如果用戶發現更多的新聞源,我相信他們也會喜歡的。但實際情況是,我們大多數人有一個最喜歡的網站收集器:Twitter、Facebook、Google News、Google Reader、The New York Times、Techmeme、TechCrunch(Wink),比如,這就是我們得到的信息。那麼些早已建立的、有巨大優勢網站已經超過任何試圖攫取更多的關注的新網站。那麼你可能腦子裡浮現出了同樣是初創公司並且是競爭對手的Trap.it和Uberpaper,對的,競爭對手未來將會越來越多,所以現在是打硬仗時期。

接受開放式網絡嗎?

另一個問題,Wavii把開放式網絡的原則擺在首位,是自己的應用程序成為可能。當我問Adrian Aoun,他的回答是,如果公司計劃使得其個性化的Feed能通過RSS訂閱,不羈絆用戶,如果用戶真心想用這樣的功能,Wavii會考慮它。也許,Wavii的新聞來源的所有決定權都來自paywall行列,會發生什麼情況?「首先,我們不認為這回發生」Adrian Aoun說。他幾乎肯定是正確的,但是當你想建立長期業務——你建立的產品基本上獲得新聞社區內的一些頂部的青睞時,它可以做的更周全。

註:

除去噱頭,經筆者測試,Wavii就是一款基於Facebook的新聞聚合應用。Wavii的服務可以關聯Facebook賬戶,基於用戶的facebook活動學習用戶的興趣。當用戶註冊賬號時,用戶可以選擇關注的人物和主題,Wavii可以向用戶推薦相關的信息。Wavii可以梳理海量網絡數據,為用戶提供真正相關的數據。下面的視頻,可以很形象的向你展示Wavii後台是怎樣工作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35

Facebook處理「用戶隱私」的先進經驗:如何度過服務條款危機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788.html

關鍵時刻:

2009年2月4日,Facebook悄然在網頁上修改了服務條款的內容。新條款規定,即使用戶終止其在Facebook上使用的賬號,網站仍將有權使用其上傳的任何資料擁有「永久」許可授權。2月15日,一個名為The Consumerist的消費者博客,對Facebook新的服務條款作了詳細解讀。隨後,各大網站和媒體都轉載了這篇名為《Facebook新的服務條款:我們可以隨意使用你的信息,永遠都是》。之後,網民出現一波又一波抗議,Facebook面臨社會質疑和否定,很多用戶甚至宣稱將不再使用Facebook。

關鍵抉擇:

Facebook如果堅持新服務條款內容且不做出合理解釋,不對Facebook有關服務及服務條款做出調整,將面臨巨大輿論壓力和用戶信任危機,失去用戶的Facebook將陷入絕境。

關鍵策略:

Facebook和扎克伯格很快採取行動。公司發言人在郵件中強調,Facebook會在不違反隱私規定的條件下使用用戶上傳的信息。扎克伯格也在Facebook官方博客上做出積極回應,他寫道:「事實上,我們不會用你不希望的方式傳播你的信息。」扎克伯格隨後宣佈,今後Facebook有關服務如修改用戶協議,將在Facebook的社區內公開討論,讓所有用戶投票。

策略結果:

所有憤怒的用戶和媒體都對扎克伯格的妥協以及改變感到滿意,甚至有學者稱讚扎克伯格Facebook的用戶們將自己視為公民——Facebook的公民。

Facebook成為全球性著名社交網站只用了短短的幾年時間。2009年2月4日,Facebook因修改用戶服務條款而陷入巨大輿論壓力和用戶信任危機。扎克伯格以妥協姿態,開展與用戶的合作、交流,承諾做出改變,取得用戶信任,把一起危機事件轉變成Facebook管理公開和透明的有利事件,穩定並贏得了更多用戶。

服務條款引發危機的偶然和必然

服務條款引發的危機與扎克伯格的經歷、文化理念、市場理念有著必然的聯繫。作為在美國甚至全球有著巨大影響力的哈佛大學的學生,有著高天賦自學能力、自學電腦編程的扎克伯格,出人意料地選擇了心理學作為自己的專業方向。正是這種選擇和天賦的結合,扎克伯格表現出對人性慾望和人際關係的特殊敏感。從他創立Facebook及Facebook的超速發展看,扎克伯格充分抓住和利用了人們「窺視欲」、「自我表現」等心理,加上對經濟發展和互聯網行業發展,以及對市場需求的正確判斷,才在競爭激烈的互聯網行業脫穎而出,並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使Facebook快速成長為行業巨頭,還跨越行業、跨越國界,成為全球性的大型企業。

2009年2月Facebook修改服務條款引起信任危機,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Facebook超越了之前傳統互聯網企業所提供的服務,大大拓展了互聯網企業的業務內容和服務範圍。和其他行業企業相比較,Facebook提供的不只是冰冷冷的數據、信息,而是具備豐富人性化的新平台。Facebook關注的不再是簡單的信息、數據,而是用戶的多樣化需求,其中以用戶體驗、用戶社交需求等尤為突出。在這一點上,Facebook比Google等具備了優勢明顯的服務特質。

為滿足用戶的社交需求,Facebook需要提供能夠公開、互動、可分享的用戶交流平台,保證用戶能夠共享、互享有關信息甚至包括傳統意義上的個人隱私。為滿足用戶的這一需求,就需要讓每個用戶儘量提供其個人的資料,而這也是用戶間能夠進行社交的必要條件。

從Facebook的經營看,提供人性化、個性化服務,需要足夠多的用戶資料,通過分析、利用用戶需求,創造更多的服務才能不斷吸引新用戶、穩定老用戶,從而產生企業的盈利點和成長空間。因而,無論從用戶間權利、隱私的開放和擁有,以及Facebook對用戶資料的公開方式和公開程度看,都存在著個人資料公開和保密的矛盾。公開和保密之間,除了法律對於個人權益的保護外,還關乎用戶的個人差別。

用戶在希望網站最大可能提供他人信息的同時,卻對自己的安全保持著起碼或足夠的謹慎態度。用戶希望有區別、有限度、有範圍地向其他用戶公開包括個人信息、個人隱私和個人權益在內的自身信息,既要保證信息的安全,還要保證利益安全和社交安全等。

因此,在上述矛盾條件下,Facebook修改關於用戶資料的條款引發危機,似乎是個偶然事件,但從社會角度看,就幾乎是必然的。

化解危機取決於妥協和合作

Facebook的成長揭示,商業世界乃至整個世界已經進入「人流」的時代。互聯網發展加劇了傳統物流的轉型,在服務產品及服務業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信息流、社交流聚合成規模空前的人際關係網即「人流」,「人流」展現出巨大的商業機會和創富潛力。掌握了「人流」,就掌握了商業機會。控制了「人流」,就控制了商業的通道,就能實現商業的目標。

「人流」的實質是以人為主體、主導的物流,以及人的需求的多元化和虛擬化。也就是說,「人流」實質代表著人的需求、人的需求變化,更擴展為更多的「社會」元素,如服務、情感、社交等以物質概念來衡量的屬於「虛擬」的領域。Facebook超越了物流的概念和範疇,緊緊抓住「人流」及其多元化的商品和社會化需求,取得了快速的發展。

問題是,「人流」的形成和集合,涉及到個人信息、隱私和權利等關乎法律和道德的界限問題。也就是說,開放的互聯網世界更需要重視保密。

Facebook在保護個人和企業的信息和秘密方面做了不少功課。保密是遵守法律、保護用戶權益的必然舉措,是獲得、贏得用戶的必然要求。與業內某些企業相比,Facebook在讓人們分享信息的同時,「仍然有另外一大部分不可以對所有人開放」。但問題仍然存在,為了體現Facebook的獨特社交功能,Facebook 宣稱「任何想要讀取Facebook數據的人只能通過Facebook」。其實很簡單,既然通過Facebook能夠讀取數據,就能夠向Facebook之外傳播和擴散。

正是基於Facebook「仍然有另外一大部分不可以對所有人開放」保護用戶權益的理念,修改服務條款危機一出現,Facebook和扎克伯格就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以妥協、合作、誠懇的態度,及時做出了應對舉措。

Facebook和扎克伯格很快採取行動。公司發言人在郵件中強調,Facebook會在不違反隱私規定的條件下使用用戶上傳的信息。扎克伯格在Facebook官方博客上做出積極回應,他寫道:「事實上,我們不會用你不希望的方式傳播你的信息。」扎克伯格隨後宣佈,今後Facebook有關服務如修改用戶協議,將在Facebook的社區內公開討論,並讓所有用戶投票。

扎克伯格通過Facebook官方博客,發佈了《扎克伯格就服務條款事件所寫的公開信》,公開信的內容坦率、誠懇而現實。扎克伯格寫到:

「6年前,我們基於一個簡單的想法創建了Facebook。人們喜歡分享,渴望和朋友及其他認識的人保持聯繫。如果我們給用戶更多的控制權,他們也將分享得更多。他們分享得更多,這個世界將會更加開放和互聯,變得更好。今天,這仍然是我們的核心價值觀。」

公開信表示,Facebook短短幾年就成長為超過4億人口的社區,為讓這麼多人滿意,Facebook快速轉型,嘗試新的方式和社交網絡讓每一個人都能連接進來,而這是個挑戰。

Facebook希望促進用戶分享和創造,用戶希望能更方便地控制自己的信息,在這一矛盾中,Facebook修改了服務條款。不過,「或許這並非你們想要的,這次我們迷路了。」 扎克伯格說。

在區別不同用戶對於個人信息的差別態度,Facebook將採取不同控制手段之後,扎克伯格公佈了Facebook正在實踐的幾項原則,並接受用戶的檢驗。「除非獲得你的允許,你的信息不會被公開給其他人或服務商;廣告商無法獲取你的任何個人信息;我們不會向任何人出售你的任何信息;Facebook將永遠免費為你們服務。」

在上述基礎上,Facebook公佈了新的服務條款草案,邀請所有用戶參與討論和投票。有66.6萬人參與投票,並且以74%的支持率通過了修改過的服務條款。

「分享」是社交網站發展和成功的基本

社交網站雖然是個人隱私和權利需要得到足夠保護的平台,但在保護的前提下,分享才是實質和目標,才能實現網站的經濟利益。分享意味著參與者的平等、互助和付出。雖然付出在大部分情形下不是經濟或金錢,信息的提供是主要的內容和形式之一,但一樣對企業和網站提出了挑戰。搭建起這樣的平台就是經營者理念、能力和水平的體現。

分享信息尤其是分享情感,其實質是用戶體驗。也就是說,Facebook以滿足用戶的體驗願望來打造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因此,從Facebook網站的內容來講,「讓網站有趣比讓它賺錢更重要」。因為創造「有趣」, 產品得到開發,用戶體驗得到尊重,用戶心理需求得以滿足。因為有趣,用戶回頭率增加。因為有趣,用戶成為活廣告,Facebook廣為人知,擴散效應遞增。

「有趣」的實質和結果是「分享」。用戶在有趣的網絡交往中分享到現實世界所不能得到的心理體驗、快感、樂趣、知識和經驗。從這個角度和實際的效果看,「有趣」定位帶來的「分享」成為了Facebook成功的基本元素。能否保持「有趣」的本色,擴大「有趣」的範疇,增加「有趣」的元素、內容、形式,是決定「分享」多少的關鍵因素,也是決定分享帶來體驗成就的根本。而從Facebook的未來看,保持、增加「有趣」和「分享」的產品形式和特徵是企業發展的一個方面。

對於這次服務條款危機事件,Facebook基本上是應對及時、高效,算得上是互聯網企業與用戶互動、增進信任、擴大網站影響力、增加用戶量的經典案例。不過,縱觀Facebook的創辦和成長,Facebook的成功還源於創業者個人超前的意識和理念,個人的個性和人格魅力,創業者過人的能力和膽識,新的運作模式,企業的經營理念,企業吸引人才的戰略和策略,優秀的企業團隊等。所有這些,其實都是一個整體,缺一不可。

從未來看,要在競爭激烈、變化快速的互聯網世界繼續發展、成長,Facebook要保持企業產品和服務的特色,不被後來者模仿、不被超越。需要在急劇變化的市場中創新、變革,創造出獨特和多元的企業產品、服務和文化,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創造、吸引、抓住和增加消費者。否則,就可能在一夜之間被競爭者超越而被市場所淘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31

壞賬處理公司信達自身背負巨額債務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481

中國資產管理公司信達從壞賬中壓榨利潤,但他們也為這種模式付出代價——自身債務堆積。

今年,信達背負的債務較過去三年增長20倍。截至6月,信達背負的債務飆升至1041億元(約合170億美元)。

在信達發佈IPO招股說明書時,該數字不僅僅將該公司暴露在包括短期和長期利率走高等風險因素之下,還意味著信達對中國政府和中國金融機構推動其增長的依賴加劇,即便其高至25億美元的香港IPO路演上,機構投資者認購興趣濃厚。

惠譽中國銀行業分析師Charlene Chu表示:

最終的問題在於,信達能從其購入的資產中得到什麼回報,且回報是否足以償還他們欠下的債。

目前沒有跡象表明信達的最大股東——中國財政部,或者其他債權人不會繼續支持信達,或者展期貸款(如果信達需要更多時間來償債的話)。

但信達在其IPO招股說明書中表示,如果難以獲得充足融資來滿足我們的需求,或者無法通過商業上可接受的條款獲得融資,我們可能難以為運作、投資和企業擴張、引入新業務融資,或更有力地競爭。

信達管理層表示,他們對信達的債務策略感到滿意,並將在未來尋求進一步多元化的融資渠道。

融資渠道的轉變

信達成立於1990年代末,負責承接建行的不良貸款。他們最初從政府借入資金來承接並運作建行的壞賬。

根據信達IPO招股說明書,自此之後,信達的資金來源轉向中國財政部和央行以外的其他實體。信達開發了更多其他金融機構,並在招股說明書中把這些債權人稱為「市場導向型資源」。

截至今年6月,信達借入1041億元,而2010年底時為78.3億元。

而接近一半貸款將在一年或一年內到期。短期債務數量之多凸顯了信達在資金收緊環境下可能面臨的風險,比如今年6月中國信貸緊縮潮。Chu說:

「對任何擁有如此財務報告的實體來說,這種可能性必然存在。」

信達這1041億元債務中,很大一部分(953億元)是無擔保貸款,一旦信達面臨任何流動性短缺,同樣暴露了債權人的風險。

不過熟悉信達IPO計劃的知情人士稱,信達的債務與超過100家中國的銀行相關聯,但這些銀行中,沒有一家存在很大的風險敞口。若流動性短缺情況真的出現,信達的損失有限。

分析師表示,中國政府依然在支持信達,市場對信達未來流動性問題擔憂過度了。IPO之後,中國財政部將持有信達69.6%的股份,之前為83.5%。

上海輝立證券銀行業分析師陳星宇稱:

核心點在於中國政府支持並控制信達,這給了市場非常強大的支持,無論對債權人還是債務人而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06

嚴長壽接班人投身教職十年有成 飯店業鮮師蘇國垚:沒有奧客,只有難處理的客人

2013-12-09  TWM  
 

 

高雄餐旅大學助理教授蘇國垚在飯店業曾有輝煌的成績,但在十年前,他毅然決定依照年輕時訂下的目標,轉往教育界發展;十年之後,蘇國垚的極致服務力,的確已經開枝散葉。

撰文‧孫蓉萍

「啊…對不起!」美國加州州立大學POMONA的實習餐廳裡,一位旅館管理系的學生為客人擺上杯子,正準備斟啤酒時,因為太緊張,托盤上的啤酒灑在客人的衣服上。可以想見,這位客人即將大發雷霆,而這位實習的學生會驚慌失措。

不過,客人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沒關係。」讓學生從容地用布巾幫他擦擦衣服,並且送上新的啤酒。結帳時,這位先生特地把學生叫來。「我一直在觀察你。我發現你打翻啤酒在我身上之後,並沒有影響到你接下來對其他客人的服務。我相信,你將來一定能做好旅館的工作!」幸好有他的寬容,否則台灣可能就不會有一位傑出的飯店總經理和優秀老師;當年這位在大學餐廳實習的學生,就是曾被飯店業教父嚴長壽視為接班人的高雄餐旅大學助理教授蘇國垚。

雖是三十多年前的往事,蘇國垚回憶起來仍歷歷在目,因為他認定「這位先生是上帝派來的使者,是來鼓勵我的。」出身大家庭 向長輩學看臉色再往前回溯,蘇國垚從淡水工商專校觀光事業科畢業後,利用入伍前兩個月,曾在被視為「象徵台灣經濟起飛地標」的台北市中山北路中央酒店實習,這時候他發現自己幫助了客人,不但有小費,更重要的是客人會認同自己的服務,說「你很棒!」他很喜歡這樣的感覺。

服務業不像製造業有標準作業流程可以遵循,因為一樣米養百樣人,同樣的事遇到不同的人,只能憑臨場反應或經驗去判斷該怎麼做,沒有標準答案。相較於其他人,蘇國垚的條件得天獨厚,因為他生長在一個大家庭,從小和長輩相處就要機靈,早練就了察言觀色的功夫。

蘇國垚有四個叔叔、兩個伯伯、八個姑姑,他的察言觀色,也就是從應付這十四位長輩的脾氣開始練起。「平常照子一定要放亮,不然免不了被告狀或被打。」他舉例,有一個嬸婆有嚴重的下床氣,「所以,她睡午覺的時候千萬不能吵到她。」還有一個叔叔是混混,那時候買一顆糖只要一毛錢,他如果賭贏了,回到家一次就給小孩五塊錢,「等他回來時,我就會特別觀察他進門時的臉色。」小小的蘇國垚當然不知道,這些「訓練」,後來都應用在他的職涯上。

為了追女友,蘇國垚到美國念大學,他說這是「清道光十八年來蘇家第一次有人出國留學」,因此親戚三、四十人浩浩蕩蕩地包了遊覽車到機場送機。每次回國探親前,媽媽就要列一張送禮清單,以免漏了哪位當時有去送機的親戚。

加入飯店 正面看待難纏客人到美國沒追成女友,但因為三年花兩百多萬元,而且整個家族都在看,蘇國垚不敢掉以輕心,認真求學。在這所學校,他上了一堂影響一生的課──系統分析,「就是教你做決定。例如分期付款好還是一次付清好?留在美國好還是回台灣好?當時,我把一生的生涯規畫當作這堂課的研究主題,設定這一輩子要走的路:七歲讀書到二十七,二十八工作到四十七,四十八教書到六十七,六十八玩樂到八十七。」蘇國垚解釋說,以二十歲為單位,是因為在一個產業工作二十年,應該是一個達人了。至於要當老師,則是因為在五專求學時,看到老師平常在業界工作,星期六還犧牲休假,將技術與學生分享,傳承經驗,他把這些「業師」當作自己的典範。

決定了方向,蘇國垚就開始朝目標大步邁進。二十七歲從台北亞都麗緻飯店的儲備人員做起,經歷房務、餐飲等部門,十年內就當上總經理,之後還當台中永豐棧麗緻酒店和台南大億麗緻酒店總經理。在這過程中,兒時的察言觀色訓練能讓他靈活應對各種客人,但他認為,自己更重要的特質,是永保正面思考。

「常有以前的學生跑來找我諮詢,說是『遇到奧客』受不了,想辭職。但是在我眼中沒有所謂的『奧客』,只有『比較難處理的客人』。有些人一年服務一千個客人,其中只有兩個客人比較難處理,你就一直在意這兩個人,卻忘了另外九九八個客人可能給了你小費,或給了你一次強有力的握手。」職場上最常見的抱怨還有「長官無能,做出的決定讓人看不下去。」蘇國垚的解決方法是「事過境遷後,再和長官討論,了解長官的考量,也可以說明自己的想法,這樣既能避免衝突,又能向職場前輩學做事方法。」轉進教學領域 點燃學生熱情即使業界很有成就,蘇國垚仍堅持教師夢。服務於麗緻時,他就在東海大學等處兼課,○三年正式結束旅館業的生涯,接受高雄餐旅大學(當時為學院)校長容繼業的邀約,開始執教。

至今約十年來,他已影響了眾多學子。光啟高中老師黃秋容就讀東海大學研究所時,第一堂課就發現了蘇國垚的用心。「當時學校還沒有準備好選修學生的名單,但他在第一堂課就一一念出我們的名字,因為早在上課前,老師就去影印了榜單。」為了當老師,黃秋容畢業後在虎尾高工實習,當時她帶的班級成員,不乏混混或跳八家將的,讓她非常沮喪,幾乎想放棄。她寫信給蘇國垚述說心聲,老師立刻回應說:「妳應該去看看他的原生家庭。魔鬼會罵的人往往就是天使,秋容,妳是天使,不要怕。」聽了這番話,黃秋容開始深入家庭,才了解這些孩子行為偏差的原因,真的逐步打開他們的心扉。「我在這群孩子面前常提到蘇老師,他們六月畢業前,蘇老師還抽空帶了兩箱啤酒到虎尾溪旁來看學生們。我有兩個學生因為聽了他的故事,立志考上高餐大,而且其中一人真的成功了!」高餐大重視紀律,蘇國垚身為導師,陪著學生晚自習時,不但要求同學看書,自己也讀。畢業於高餐大的趙啟堯就是當年在教室裡「感受身教」的學生之一,「進入職場後,我還是維持閱讀習慣,這讓我和客人有更多話題可聊。」至於趙啟堯另一個習慣,廣泛蒐集資料,也是受蘇國垚啟發。蘇國垚上課或演講時,會用許多照片輔助說明,而這些資料都來自他的隨手拍,路邊一張廣告,或是天上的飛機,他都會用相機和錄音機隨時記錄。

他認為閱讀、旅行和體驗才會產生創意,如果到外國,蘇國垚更會特別觀察當地人的行為,並用筆記寫下當時的心情。「記得我在法國亞維農看到一個女生走向一個男生,兩人碰碰臉頰,當時有陽光的光影灑下來,還有樹葉窸窣的聲音,結果機車駛過,破壞了美好的氣氛!飯店業需要敏銳的觀察力,這樣的遊記,也是一種觀察力的訓練。」高餐大校長容繼業眼中,蘇國垚是「除了負責任和用心帶學生,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永遠保有赤子之心。」卸下「嚴長壽接班人」十年了,專任老師的角色也已十年,直到今天,蘇國垚仍像當年那個孩子一樣,隨時對世界充滿樂觀與期待,不同的是,他更已幫助了許多年輕的服務業大軍築夢、逐夢。

蘇國垚

出生:1953年

現職: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助理教授經歷:台南大億麗緻酒店總經理、麗緻管理顧問公司副總裁等學歷:美國加州州立大學POMONA旅館管理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33

管理實務(15):唔係下下都要試咪-危機處理的反面教材 笨發

http://notcomment.com/wp/?p=12163

「突發」海天堂盧海鵬失控爆粗片段曝光!

 

海天堂早前爆出霉菌風波,以及城大學者研究質疑海天堂龜苓膏「無龜板」事件,事情的嚴重度與早年的霸王洗髮水沒差多少,品牌幾乎一夜盡毁。
當時我們已回應了事件:草本食療(1):「龜」苓膏大誤解

現在我們可以用企業危機管理的角度去看看這件事:

1. 霉菌極其量是衛生問題,像去餐廳看到食物有不潔物, 一般來說只要公關迅速回應,並對該人仕作出合理賠償,並承諾會作出改善,公眾多半也會接受這是個別事件,並會給予機會,日子耐左可能會忘記左添。
例子 : 早前KFC 亦有網上短片指出有員工執垃圾雞翻熱給客人食用,KFC 的處理方法是極快回應並處罰了該員工,並於宣傳品中重申雞件的製作過程,事件很快便被淡忘。

2. 然而,於任何企業,「誠信」必然是品牌的最核心成份,任何有關「誠信」的公開指控,企業都應該立刻出來以最公開的資料一次過回應,否則以訛傳訛下很容易弄假成真。
現下香港人對「食品造假」已經極度敏感,很容易便會與眾多內地的黑心食品劃上等號,一旦形成海天堂 = 黑心食品公司的印象,那便水洗都唔清了。

3. 可是,海天堂的回應是如下 :
a. 於事件約一星期後入稟高院指自稱為海天堂前股東的蔡國強誹謗
b. 老闆聲稱自己日日食用旗下產品
c. 於事件近一個月後,才有傳媒再報導,謂公司已送樣品作測試,証明產品含有龜的DNA
d. 於2014 年1月初,海天堂重金於電視大量播出盧海鵬的真情對話,以圖以軟性方法挽回公眾的信心
e. 最終極災難的,是把幕後盧海鵬的爆粗「花絮」上載,結果網民爭相觀看,收視遠超原來的廣告片(去片)

 

筆者無意評論海天堂的食品,但純以公司危機管理手法來看,這次處理手法犯上了幾個嚴重錯誤:

1. 錯失了重點,回應訴諸偏向於情感,客觀事實的回應,如檢測結果,或生產過程等反而沒有得到太多曝光。所謂「獅子撲兔,必盡全力」,更何況是這種關乎公司存亡絕續的誠信指控,該公司的回應顯得軟弱無力。如果海天堂於事件發生後,便立即於一星期內所有主要傳媒出頭版廣告作出澄清及刊登品質測試結果,連續一星期,雖然花費不菲但相信較3 個月後才花大錢作電視廣告投放來得更有效。

2. 錯失了時機,任何回應,必然是越快越好,最好是黃金48 小時內便出現一次過而全面的回應,「即牙膏」式的回應無論放諸任何醜聞,都只會令情況更加惡化。

3. 最錯的,應該是找錯了 agency ,把本來極嚴肅的TVC 回應變成了一個「盧海鵬試咪」式的粗口funny video. 想出這條「橋」的agency 固然要炒 (是炒),但拍板讓其出街只能讓人由心底裡說句 so sad。

錢白花了,達不到預期的澄清效果不特止,更有可能被公眾抽多兩錢重。

我們看看近二十年前,維他奶對於一件相對輕微得多的「變味事件」的處理手法,以作對照。

維他奶變味事件

1995年10月,有顧客投訴維他奶飲品有類似火水味,維他奶回收市面上同類產品。

1995年12月至1996年2月期間,有3名顧客飲咗未過期嘅麥精維他奶,發現有酸味,在傳媒報導事件後,維他奶嘅深圳廠房停產以及回收全部8百萬包紙包豆奶產品。但其後仍然有兩名顧客發現維他奶產品有酸味,結果維他奶香港屯門廠房亦全面停產,並回收所有包括豆奶及其他飲品。以1996年1月16日計算,回收嘅產品達到1300萬包。

事件發生後,香港衛生署對維他奶進行多次抽樣檢驗,喺51個樣本中,細菌含量以及各樣成份都冇超出標準,但為咗維持消費者嘅信心,維他奶決定請瑞典籍專家去香港廠房作詳細調查。調查發現問題源自包裝機,為確保產品質素,維他奶要將成條生產線拆除及重新組合。其後事件獲得解決,維他奶產品冇再發現有酸味。

維他奶沒有喊過冤,也沒有借用任何名人拍片來澄清,唯一做了的就是以超大力度去回應個別幾個客人的投訴,讓公眾明白這個只是個別事件,結果事情亦很快得到平息了。

希望不同公司的高管,都能以此為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248

職場點滴(31):電子化處理文件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p=14549

前文講述怎樣處理紙張文件,本篇講怎樣應用電子化的工作處理方法。

1. 電郵/雲儲存

最簡單的處理方法,當然是 e-mail,特別是 gmail,有很強的搜尋(search)功能,只要在 gmail 上打 keyword,就可以找到想找的電郵。

而 gmail 最特別的功能,是可以將一連串的來往電郵串成一個 click,比如筆者向不同的網站發稿,每一次都使用對上一次的 email 投稿,那麼所有的原稿都可以在同一串電郵內出現,筆者每次投稿時都會寫清楚稿件標題,就很容易找到原稿。

而每次滿100個回覆,gmail 就會另外開一個新串,避免 search 出來要搵一大餐。

那麼同理,一張張文件格式化為電子檔案,然後每一件事開一個電郵(如:產品計劃書、新書計劃之類),就可以用 gmail 來管理文件。當然,現在用雲儲存也可以達到相近的效果。

 

2. 電子化檔案

除了電郵,以及 office 文件(word, excel, powerpoint)之外,還有很多紙張文件沒有電子化,那麼用何種格式最好呢?

筆者建議用的格式是 pdf,因為在手提電話也可以過 pdf reader 看到,而且不會出現 office 文在不同 device 出現格式混亂的情況。

問題是:怎樣將文件快速變為 pdf?筆者公司的影印機就可以當作 pdf scanner 使用,可以將成疊的文件變為 pdf 格式。

公司沒有的話,可以使用一般的 scanner,甚至沒有 scan 軟件也不怕,可以用微軟小畫家(MS Paint)都有 scanner 控制功能。

再配合 pdf 軟件,就可以將各種軟件格式變為 pdf:

http://www.adobe.com/hk_zh/products/acrobat/convert-jpeg-scan-ocr-to-pdf.html

至於要處理大量文件格式化,就要落多點本錢,比如筆者就使用Microtek Scanmaker 5950,可以成疊文件那樣scan。

scanmaker5950

 

這樣,就可以隨時隨地,用電腦、平板,甚至手機處理文件。

下一篇,講供奉大神(google)的方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723

保險策劃(18):保險如何助你處理風險 雅盧

http://notcomment.com/wp/?p=16769

處理風險

http://www.knowinsurance.com/

保險的出現,就是協助社會大眾處理風險,然則怎樣可以幫到人,又成為生意呢?

處理風險,有幾個方法:

避免(Avoidance)
就是不去從事具有風險的活動,例如去旅行不潛水,就避免了潛水的風險,在合理的情況下,這也可以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法,但事實上絕大多數的活動都有風險的,總不成因為害怕交通意外而不出門吧!

防止損失(Loss Prevention)
較積極的方式,是採取一些措施,降低意外發生的可能性及減失程度,如高空工作戴安全帶,雖然一樣可能會受傷,至少不會因為下墜而傷亡;又如在貨倉安裝防盜裝置及灑水系統,都可以減低貨物的風險。

承擔(Assumption)
直接地講,就是不採取任何處理方法而接受了風險,多數的情況是因為無法預料,損失有限,或者沒有可行的方法處理,承擔風險可能是最佳的辦法。成語「杞人憂天」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既然不知道天何時掉下來,且別理祂。

轉移(Transfer)
將風險轉嫁給他人來承受,保險公司向大眾收取保費,發生風險時賠償給受害,就是一種風險轉移機制。另外一個例子是透過金融產品去轉移風險,例如農夫為了保障收成期的價格利益,可以透過沽空同等數量農作物的期貨來轉嫁價格風險,期貨及期權本意都是用來對沖風險,只不過人們將他們當作投機的工具。

組合(Combination)
將利益組合(portfolio)也可以分散風險,正如將投資組合分散在不同的地區、行業、投資產品等,總不成所有都有損失吧!但是個人的財力有限,又怎樣可以無限量地結合不同的風險呢?保險公司透過再保險(reinsurance),將不同的風險進行組合,令到風險有效地分散到最多的人身上。

明白這種運作,應該知道那種是最可行而便宜的處理風險方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1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