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影院经理眼中的流产内幕


http://www.21cbh.com/HTML/2010-6-9/yOMDAwMDE4MTQyOA.html


经历一个多月的折腾,全国40家影院的3D世界杯转播之梦还是破碎了。

“影院不是不感兴趣,而是对具体的操作完 全找不到方向。”昨天,一位全程参与3D世界杯转播项目的院线何经理(化名)透露了他遭遇到的种种困惑。而他的疑惑,同样存在于上海另一家院线经理心里。

今 年4月,何经理就前往北京参加了关于3D世界杯转播的协调会议。根据会议精神,只要版权问题明确,3D世界杯转播在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所有与会的院线影 院经营者,都对3D世界杯转播充满了兴趣。

进入实施阶段后,何经理突然感到转播成功的可能性越来越渺茫。

首先,3D世界杯影 院播放版权由央视引进,影院方面在版权费用上感到信息不对称,例如央视支付版权所有方总的版权费用几何?最终能够转播多少场比赛?等等。这造成许多影院对 支付每场6万元的转播版权费的合理性存疑。

3D世界杯转播由央视联合中影集团操作,委托旗下的中影集团数字电影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影 数字)作具体技术支持。“从影院方面而言,并不会和中影数字进行直接的沟通。”何经理称,在票房分账问题上,院线影院、中影、中影数字始终没有很好的沟 通。造成运营成本无法核算,票价难定。

另外,广电总局曾就3D世界杯转播发过原则性意见:第一条影院要交纳相当于5%票房收入的电影基金, 第二条球赛转播影院必须搭售一场普通电影。但在操作上没有更多指导意见,一贯讲究执行力的影院感到很为难。

“其实搭售电影在球赛转播前播放 还是赛后播放这样的细节问题,我们都需要一个明确的指引。”何经理表示,如果影院加装卫星转播设备,应该需要征得行政部门批准或备案,然而直到现在,他都 不清楚该由哪个具体部门监管。

中影数字此前还曾给各院线、影院发放了《影院转播世界杯重要通知》,要求参加转播的院线、影院必须制定完善可 行的安保措施,确保影院在转播活动中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影院方面对于维持公共秩序同样“举足无措”。

“影院并不是新闻报道中所称害怕花 钱,而是不知道花了钱以后能否做成3D世界杯的转播,因此在操作阶段都持谨慎保留的态度。”何经理总结道。他认为经历了此次3D世界杯转播流产风波,或许 影院在下一次大型赛事活动中将有所作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86

企業管理、代工產業、世界工廠的反思 鴻海事件給經理人的三堂課

2010-06-7 今周刊





接二連三的富士康員工自殺事件, 讓鴻海集團與總裁郭台銘從財經版面的常客,成為頭版新聞;然而,糾結在員工自殺事件背後的深層心理結構因素,卻鮮少被觸及。

事實上,事件不 單只是鴻海管理階層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更是所有企業面對新世代員工,以及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正產生巨大質變的新挑戰。

我們分別從企業管理、 台灣電子代工產業未來,以及中國勞動市場可能的變革等三個面向,探討鴻海事件帶給管理者的三堂課。

撰文‧高飛鷂、林宏文、謝富旭、羅弘旭

企 業管理的一堂課

軍事化管理絕非企業正途

談鴻海旗下富士康員工的自殺事件,能給管理者怎樣的教訓,如果想想管理 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再世,能給鴻海總裁郭台銘什麼建議,應該是一個有趣的角度。當然,杜拉克不可能死而復生,但我們從他生前的著作中,依然可以得到寶貴的一 堂課。

杜拉克在其自傳《旁觀者》提到的美國出版界大亨亨利.魯斯(Henry Luce),他創辦的《Time》、《Life》、《Fortune》與《Sports Illustrated》,不但讓自己累積驚人的財富,其對美國出版界與大眾文化的影響力迄今仍非常巨大。

杜拉克曾經幫魯斯打過工,擔任他 出版王國的企管顧問。在《旁觀者》一書中,杜拉克雖對魯斯的成功大表讚賞,但對他在公司內部製造派系鬥爭,導致主管互相猜忌,並造成公司分化對立的作為, 深惡痛絕,認為這絕非企業管理之正途。

鼓勵內部鬥爭的企業文化

之所以特別提到這一段陳年往事,是因為魯斯的企 業文化不禁讓人聯想起鴻海的企業文化。鴻海是一個鼓勵鬥爭,用重利作為鼓舞專業經理人最重要手段的企業。郭台銘有句名言:「爭權奪利是好漢,開疆闢土真英 雄。」最高領導者楬櫫的價值觀,配合紀律嚴明的執行力,整個組織上行下效,經年累月以來,整個企業體難免就充斥著功利主義,並形成只有壓力、沒有鼓勵的企 業文化。

我從一九八九年就開始在中國大陸經商,做管理工作。以我對鴻海集團的觀察與了解,鴻海不僅中、高層管理階層待遇傲視同業,就連基層 員工的薪資、福利甚至客觀的勞動條件,都高人一等。把富士康員工自殺歸因於「血汗工廠」,完全是牛頭不對馬嘴。

既然問題不是出在富士康是血 汗工廠,究竟又是為了什麼?我覺得從心理學大師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金字塔進行分析,或許可以得到解答。

馬斯洛認 為,人的需求可以分為五個層次,由低而高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嚴,以及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每一個人,當最低階的需求滿足之後,就會 開始追求更高一階的滿足。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充分說明了人之所以與動物不同之處;而在管理學上,更以馬斯洛需求理論為基礎,衍生出各種激勵員工或業務員的管 理理論。

鴻海集團藉由比同業高的待遇與福利,的確滿足了員工最基本(第一層)需求,但那只是動物最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對其他更高層次的需求 不僅忽視,甚至扭曲它們,這是鴻海管理階層面對接二連三員工自殺事件,最應該要檢討的地方。

拿第二層「安全」需求來看,本來鴻海可以輕易滿 足員工,但也許是企業文化造成基層管理者的偏差態度(一方面可能是出於上一級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員工普遍薪水較高,認為要求苛刻一點也是應 該),往往會導致處罰過當。例如傳聞「只要犯錯,必定重懲」;而且隨時有人提醒你:犯這個錯,罰你五百元。鴻海管理人員會在生產線上丟置不良品來測試作業 員的警覺性,這本也是無可厚非的品質管理動作,但在賞罰嚴明的環境下,它的副作用就是徹底打破了員工的安全感,取而代之的是那惶惶不可終日的壓力與緊繃 感。

馬斯洛的第三層社會需求指的是與他人建立某種關係的需求,例如友誼、同事之誼以及對團體的歸屬感等等。當過兵,接受過新兵入伍訓練的人 可能更有體會。當你離開了家(很可能是第一次),進到新訓中心時,你原有的社會關係徹底被切斷,雖然周圍全是人,但你的感覺像是被丟到一個荒島,必須完全 靠自己求生。

富士康的新人招募,氛圍與此相去不遠。人雖很多,但都是陌生人,人與人摩肩接踵,但由於管理上形塑,導致同事與同事之間的冷漠 與疏離;所以在鴻海,人們社會需求滿足程度應該極低。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受訪者說:「沒有人關心我。」第四層需求談的尊嚴,可能是鴻海軍事化管理下最不堪聞 問的項目。「我說一動,你做一動」的指揮方式,被指揮的人有什麼尊嚴可言?一個擺明了你就是機器人代用品的工作,能培養出什麼高度的自我期許?所以這一塊 即使不是繳白卷,分數必然也是很低。

只能滿足員工低階層的需求至於金字塔頂的自我實現,唉,就別提了,這不僅是大部分人還追求不到的境界, 更遑論這些從農村來的窮二代子弟。

很冷血地一言以蔽之,這些自殺的員工,等於為了追求較高的待遇,不自覺地進到一個只能滿足最低階需求的環 境,卻死在所有較高階需求層次不滿足的問題。

鴻海最近計畫對大陸基層員工加薪二二%,如果沒有其他相對應的配套措施,比如說功利主義企業文 化的矯正、管理人員的再教育、疏通基層員工升遷管道、減少員工加班時間等等,有可能反而吸引更多人,錯誤地投入這個他們承受不了的工作環境裡。

我 曾經在中國某大企業推行TPS(豐田生產方式,Toyota Production System)而貼近基層,深切了解許多中國農村到都市打工的人,為了溫飽一家人,咬牙打拚,忍受沒有尊嚴、動輒遭主管責罵的那種處境。要真正達到TPS 的目標,除了錢是不夠的,而是要教育他們所謂的品質意識,運用更高層次的激勵手段去激勵員工,讓他們對自己的工作及公司產生認同感。

如果做 不到這樣,只能訴諸最原始的需求,甚至是利用恐懼感管理員工,這種管理動作到最後可能演變成精神虐待,員工只能在那邊「熬」,最後如果情緒潰堤,後果將難 以收拾。

最近在企業經營管理上,流行這樣的說法:給我執行力,其餘免談。鴻海在執行力上鮮有其他企業能超越,但是執行力必須建立在組織成員 的各層需求有起碼的滿足之上,管理者得想法子餵飽他們的各層次需求,而企業文化、願景與激勵,也不該被視為陳義過高的企管理論,而是企業經營者必須思考、 理解並且嚴肅看待的課題。

(作者高飛鷂曾任鴻海集團副總,目前退休,專研管理學及寫作)

代工產業的一堂課

壓縮 利潤的模式已走到盡頭鴻海集團接連發生的員工跳樓自殺事件,有兩個問題最值得重視,一是鴻海本身的問題,另一個則是台灣整體代工產業的問題。

在 事件發生的過程中,鴻海對外的處理方式,其實有待商榷。當跳樓事件不斷發生時,面對媒體的詢問,鴻海都沒有正面回應,一直等到郭台銘自己跳出來,帶著所有 記者到深圳龍華廠參觀,才算是對外有了交代。大家看到的是,為了到深圳坐鎮處理,郭台銘整夜沒睡,搭私人飛機往返深圳與台灣,忙完記者會又要再飛回台灣接 待大陸來訪官員,實在很辛苦。

很多人一定很納悶,鴻海集團內人才濟濟,有那麼多優秀的主管,一字排開至少十餘位副總裁級主管,難道沒有人可 以出來處理嗎?這裡顯現的接班問題,早就是郭台銘心中之痛。

從原先二○○八年要交棒,到後來宣布重出江湖,準備再拚十年,郭台銘把自己再度 推上火線,就像當年郭台銘語錄中講的:﹁領導人要以身作則,任何困難的事,我半夜不睡一定在場。﹂顯然,老郭披掛上陣,確實認真實踐當年的承諾。

郭 台銘曾說:「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痛苦,你們看到的是我光鮮的時候,但名人並不快樂,如果現在我有機會選擇,我要選擇窮小子的日子。」用這句話對比記者會當 天,他稍顯浮腫的雙眼,不斷擦拭額頭上汗水的情景,似乎頗符合他當下的心境。

學習日韓轉向品牌發展

然而,潛藏 已久、更值得深思的另一個問題是,台灣代工產業長期競爭力的疑慮再度浮現。

鴻海的高效率,很大原因是來自於經濟規模。一般來說,在台灣的工 廠生產線,通常五、六千人就已是很大的工廠了,至於大陸廠區生產線通常更大,但四、五萬名員工也算是很多了,位於深圳北部不到三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鴻海龍 華廠容納了近四十萬名員工,人口規模相當於中國一個中小型縣城。這麼多的員工,管理跨度(span of control,一位管理者帶領多少名下屬)本身就是很大的挑戰,難度本來就很高。

鴻海的成功,就在於能夠把這麼龐大的人員組成,像軍隊裡 的排、連、營到師等,讓組織的運作有如部隊的效率,把許多國際大廠硬是比下去,透過這種效率化的運作,創造出驚人的成長,也創造當今世上無人能及的代工龍 頭。但是,跳樓事件卻透露出,追求效率極大化的同時,若無法照顧到員工身心平衡等需求,這個事業就會有極限。

從製造業轉向品牌發展,從過去 的日本、韓國都可以看到。二戰以後,日本也是從代工起家,但八○年代後逐步培養自己的品牌;至於韓國一樣循著這種模式,九○年代以後積極發展品牌,成功地 從製造代工過渡到品牌的經營。

若拿鴻海與宏碁相比,更可看出品牌與代工生意有著強烈的對比。宏碁目前全球僅六千餘名員工,但去年創造了五七 三八億元營收,也就是說,員工數只有鴻海的一%,但營收卻有鴻海的五分之一,可以顯示出品牌經營的效率。

若比較三星與鴻海兩大集團,更有參 考意義。三星電子集團去年營收達新台幣四.八兆元,鴻海集團則在二.八兆元,但三星員工約二十萬人,鴻海則有九十萬人;在員工平均年薪部分,三星為四.八 萬美元,鴻海則只有四○八六美元。

換句話說,三星只用不到鴻海四分之一的人力,每名員工平均薪資待遇是鴻海的十一.七倍,卻創造出鴻海一. 七倍的營收。

重新思考定位才是台灣之福三星與鴻海都是電子業中的佼佼者,也是韓國與台灣經營效率的指標企業,早期三星也是以代工起家,但八 ○年代以後努力發展自有品牌,並維持很大比重由內部工廠生產製造;因此,拿來與純製造代工的鴻海相較,更能看出三星在跨足品牌經營後,為企業所創造出的附 加價值與競爭優勢。

如今,代工產業的路愈來愈難走,除了中國沿海地區的缺工日益嚴重,中國政府也不斷要求提高工資,因此,鴻海不僅在年初的 缺工潮已調漲薪資,日前在員工不斷跳樓後,更宣布全面加薪兩成,這種經營成本不斷墊高的趨勢,也讓未來代工產業的經營更加辛苦。

如何追求效 率但又同時兼顧員工身心平衡,這是很難的課題。但人命關天,看到這些年輕生命的殞落,也許不能全部歸咎於鴻海管理階層,正如郭台銘所言,員工跳樓有許許多 多不同的原因,其中不乏感情與家庭等個人因素;但是,在台灣拚命走向不斷壓縮利潤的代工方向,這個路已走到極限的盡頭。

鴻海也許不是血汗工 廠,但台灣為數龐大的代工產業,確實都是靠著血汗累積出目前的成績,也許大家可以從這些跳樓事件中,重新思考台灣的定位,或許是台灣之福也說不定。

︵ 林宏文︶

鴻海擬加薪22%,薪資成本增加120億元在大陸員工頻傳自殺之際,鴻海內部研擬的基層員工全面加薪22%計畫,也「恰巧地」曝 光;儘管鴻海強調加薪計畫與自殺事件無關,但消息一傳出仍引起投資人關注。外資甚至預估,加薪22%將導致鴻海每年薪資成本增加120億元,今年獲利將不 進反退。

花旗證券原本預估,鴻海今年稅後純益將成長9.8%,達917億元新台幣,每股稅後純益(ESP)可達10.69元。但如果鴻海為 中國數十萬員工全面加薪22%,今年獲利將萎縮至798億元,反將較2009年衰退4.7%,EPS則將下滑至9.29元。

如果花旗預測成 真,鴻海將是今年台灣一線電子廠中極少數獲利呈衰退的公司,也是鴻海上市以來,除了2008年金融海嘯外,第二次獲利出現衰退紀錄。

(謝 富旭)

世界工廠的一堂課

中國勞動條件改革可能走回頭路二○○八年正式實施的中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最低工 資、女性勞工育嬰假以及資遣費等規定,為中國勞工人權跨出了一大步。

然而,鴻海員工自殺事件卻凸顯出,︽勞動合同法︾的一大步,只不過是中 國勞工的一小步。中國,這個世界工廠的代名詞,龐大的勞工或許薪資稍微獲得調高,但依舊疲倦與過勞!

︽勞動合同法︾硬邦邦的法令,或許對保 障中國勞工基本薪資與工作權有一定的作用,但卻無法照顧到中國勞工的身心健康。

「過度勞動或工作壓力過大可能導致憂鬱症,嚴重者甚至會自 戕,先進國家如歐洲與日本對防止過度勞動有完善的法律規定甚至是社會保險,但這方面的探討,在中國依舊是一片空白!」鑽研勞動法的高雄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助 理教授林良榮指出。

那麼,鴻海員工自殺事件有可能引起中國政府當局的重視,深化勞動條件的改革嗎?林良榮對此發展感到很悲觀:「中國勞動力 市場依舊存在嚴重供過於求的問題,真實的失業率可能超過一○%以上,如果高失業率無法降下來,勞動薪資與勞動條件就很難有顯著的改善!」問題出在心理壓 力!

工總大陸服務中心輔導顧問蕭新永觀察,鴻海除了基本工資按照︽勞動合同法︾所規定的基本薪資執行外,其他應該有的福利,例如社會保險、 文教娛樂設施等,都有提供,甚至比台商和大陸本土廠商都還要好,但接連發生事故,「問題出在心理壓力!」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孫友聯說,薪資只是勞工人權的 一小部分而已,也是最基本的。況且,如果不長時間加班,鴻海大陸基層員工的薪資僅不過人民幣九百元至九百五十元間,以中國沿海的物價水準而言,物質生活仍 相當拮据。孫友聯認為,要改善中國勞工的心理健康,讓工作環境更人性化,期望中國政府介入的可能性是極低的,靠政府不如靠先進國家消費者與人權團體對其國 內品牌廠施加壓力,然後品牌廠再對鴻海這種代工廠施壓,要求改善勞動環境還比較實際。

中國勞動人權改革的阻礙

勞 動法專家與勞工社會運動者,不僅對中國政府的勞動改革感到悲觀,甚至還擔心因為○八年實施的︽勞動合同法︾對外資企業衝擊太大,中國勞動條件改革甚至可能 走回頭路!

林良榮去年走了一趟中國,並與當地勞動法專家交流後發現,在︽勞動合同法︾實施後,沿海的地方政府企圖自己制定規範較寬鬆的地方 勞動合同法,以挽回外資投資成長趨緩的頹勢。

「中國勞動人權的改革是一個糾結各地方政府經濟發展角力,以及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彼此拉鋸的問 題,複雜程度難以想像!」他歸納說。

尤其在中國政府試圖把「世界工廠」轉變成「世界市場」,一方面想降低對出口的依賴,同時藉由提升人民所 得水準,發展內需經濟的政策十字路口之際,中國對勞動市場改革力道的「拿捏」準度就會特別謹慎。

因此,林良榮研判,中國政府不會以新的制度 或法令改革來解決勞動問題,而是會以「道德勸說」方式,引導大型企業逐步改善勞動條件。

在亮麗的經濟成長背後,中國勞工的憤怒卻與日俱增。 除了富士康員工自殺事件外,最近日本本田與南韓現代兩家汽車大廠位於中國的製造基地也爆發嚴重的罷工事件。

薪資待遇與工作環境不佳固然是罷 工導火線,但中國貧富差距近幾年來嚴重惡化,恐怕才是工人不滿情緒的深層結構性因素。

根據北京師範大學收入分配與貧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實的研 究,在中國,收入最高的一○%階層與收入最低的一○%階層,兩者的收入差距倍數已從一九九八年的十倍驟升至二○○七年的二十三倍。如何平息人數眾多廣大勞 工的不滿,將是中國執政當局與企業經營者未來的一大考驗。

︵謝富旭、羅弘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55

公司治理:民营企业如何激励经理人?


http://www.p5w.net/newfortune/zhuanlan/201007/t3081171.htm


 对职业经理人的激励,使得创维在黄宏生入狱后仍持续壮大;光明乳业的品牌危机,则可能与其高管激励方案失衡有关。针对职业经理人和家族经理人,家 族企业需要不同的激励方案,对前者可采用锦标赛式薪酬设计,对后者需确保其股利与股权继承,如果家族使用信托方式持股,则需给予后者更多的薪酬回报作为弥 补。

  创维的经验:
激励经理人大有必要
  一家企业的经理人,无论是创办者的家族成员还是非 家族成员,只有获得合理的待遇,才会对企业作出最大的贡献;激励机制的缺失,则可能造成优秀经理人出走,致使企业经营受到冲击。这方面,黄宏生家族控制的 创维集团有过深刻的经验教训。
被誉为“彩电业第一职业经理人”的陆强华,1996年离开上海广电股份公司加入创维后,在4年间将创维的年销售额由 7亿元提升到44亿元。可惜黄宏生对员工的激励不足,有报道指,黄对陆的薪酬承诺很难兑现,这导致了陆2000年带领手下150多名销售骨干离任,投奔同 行业的高路华。创维集团的营销系统遭到空前重创,2000年亏损1.26亿元。
黄宏生痛定思痛,开始对员工加大激励,例如2002年重赏科技 功臣李鸿安100万元和300万份股票期权,邀请核心高管人员进入董事会,并拿出1亿股股票期权(约占总股本的5%)分配给集团要员。到2008年,创维 实现营收153.29亿港元,盈利达5.03亿港元。就算在老板出事之后(黄宏生及其弟黄培升2006年7月被香港区域法院裁定串谋盗窃及串谋诈骗等四项 罪名成立,被判入狱,黄宏生至2009年7月才出狱),企业也没有崩塌甚至还在壮大,可算是创造了一个奇迹。
黄宏生入狱后不仅没有减持创维数 码(00751.HK)股权,还继续监察员工表现并进行激励,比如提出2007/2008年度节约4亿元开支,并愿意拿出其中一半奖励有功高管和员工。
创维一例说明两件事:一是经理人得到妥善的激励,是企业成功的重要元素;二是职业经理人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企业的营运效益,促使其达到未来的营运目标是激 励方案的拿捏重点。

  针对职业经理人与
家族经理人的不同激励方式
   一般而言,企业激励经理人的举措主要包括两种,即薪酬回报及晋升机制,二者常常相辅相成。如何恰当地使用这两种举措,则需视企业的特性及其所需的不同人 才而定。比如家族企业的发展壮大,往往有赖于职业经理人与家族经理人的紧密合作,因此,企业一方面要激励职业经理人发挥营运管理的成效,另一方面要激发家 族经理人延续家族企业的使命感。
企业营运效益一般是可量度的,所以,可以用年薪、花红这类较实质的薪酬回报对职业经理人作出激励,而他们晋升 的阶梯大多都离不开营运的层面,晋升路径有序而缓慢。反观家族经理人,通常是家族企业的继承人,他们晋升的速度看似较为无序且快速,例如香港的利丰集团第 四代继承人冯裕钧,在入职7年内便由采购员升至执行董事,比非家族成员的晋升速度要快约20年。这看似内外不公平的晋升速度,主要在于家族经理人的任务是 传承企业的特殊资产,并扮演导航、协调及监察的角色,因此,他们在特定职务上的历练便不需如职业经理人般专业。
既然家族经理人将来是企业的一 把手,而且晋升飞速,那么,职业经理人为何仍愿为家族企业效命?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两位学者拉齐尔(Lazear)与罗森(Rosen)于1981年提出的 锦标赛理论(tournament theory)可能对这个问题有启示。职业经理人在争取升迁的过程中,就好像在进行一场锦标赛。要诱使他们在攀爬至更高层级的竞赛中付出最大的努力,各层 级间的薪酬应有显著的差额,特别是在最高与次高级别经理人之间。在西方的企业中,总经理(CEO)通常是经理人晋升阶梯的顶点,即锦标赛的最高位置,因 此,其薪酬远超过其他级别。
在家族企业中,董事长大多由家族成员担任,职业经理人晋升阶梯的顶点比非家族企业为低,故而,其顶点级别(总经 理)的薪酬应高于非家族企业同级的水平,他们才会感受到合理的激励。例如在香港,坐和记黄埔(00013.HK)第三把交椅的霍建宁是出名的打工皇帝,其 2009年以1.24亿港元高踞打工者薪酬榜首,时薪达14188港元,比起很多非家族企业的第一把交椅还要高出许多(表1)。



需要注意的是,重赏企业内最高位置的职业经理人,并不是锦标赛式薪酬设计的目的,其真正目 的是激励最高位置以下的次级经理人努力向上,因为即使他们无法晋升为企业的第一决策者,退而其次成为企业内最高的非家族经理人,回报亦非常可观。
反观家族经理人,虽然晋升快速,但似乎在现金、花红与期权等薪酬设计上平淡无奇。这是因为,延续家族企业的使命感难以由短期的物质收入激发,确保股利所 得与最终继承家族股权,是他们最直接且长期的激励。不过,如果家族使用信托方式持股,家族经理人最终也不会拥有这些股权,而只可与其他家族成员分享股利, 因此,企业便需要在其他方面(例如直接的薪酬回报)对他们加大激励。
我们研究了104家香港上市家族公司中最高报酬的家族经理人(多数是企业 的主席、副主席、董事长、总经理或行政总裁)2008年的报酬总额,结果发现,如果家族使用信托方式持股,其报酬总额明显较高,中位数为601.1万港 元;如果家族直接持股,其报酬总额的中位数只有413.5万港元(图1)。另外,我们比较了他们的报酬总额与公司总资产的比例、报酬总额与公司净利润的比 例,其中,以信托形式持股的,比例的中位数分别是0.25%和4.07%,均高于直接持股家族的0.17%和1.5%。这些结果显示,以信托方式持股的家 族经理人需要更多直接的薪酬回报,以弥补失去家族股票继承权的损失。


  光明乳业的教训:过犹不及与不公平的股权激励均不可取
在使用薪酬回报激励经理人时,除 了直接的年薪、花红、佣金外,股权或股票期权(stock options)也是企业常用的方式。唐骏在2004年由微软加盟盛大网络(SNDA.NASD)时曾表示,自己一定会在盛大工作满3年,其中很大的诱因 是盛大与其订立的回报结构是薪酬再加266.1976万股盛大期权,这些期权分4年执行。到他2008年离开盛大时,这部分期权的收益达数千万美元,而盛 大在唐骏的带领下亦完成了走向国际的目标。
股票期权的本意是将职业经理人的收入与企业的股价捆绑在一起,激励他们为企业的发展而奋斗。虽然这 是为了调动经理人的积极性,但分寸却很难掌握:过度积极的股票期权方案,可能导致经理人过度激进,甚至利用职权舞弊,终将企业推向深渊;而不平衡的股票期 权方案,可能激化内部矛盾与派系斗争,造成人才流失。光明乳业(600597)2005年遭遇的品牌危机,可能就与其高管激励方案分寸拿捏不当而导致的这 两大危害有关。
2002年光明乳业上市时,设立了管理层激励基金,并于2002、2003年度分别一次性计提600万元和560万元基 金,2004年,光明乳业动用这一基金从二级市场购买流通股,作为对时任总经理的王佳芬等四位高管完成关键经营指标的激励(表2)。在这一方案的刺激下, 光明乳业的规模快速扩张,其控股子公司在2003年新增17家之后,2004年再增5家;销售额与利润也持续增长,主营业务收入由2001年的35.2亿 元直线飙升到2004年的67.86亿元,增长近一倍;2004年还创下了3.1亿元的中国乳业盈利最高纪录,成为业界绩优大蓝筹。四位高管也因此得到了 相应的回报,以2004年年报公布前一天光明乳业收盘价6.28元/股计算,他们获得的股票市值超过563万元,其中,王佳芬持股市值达288万元。那一 年,她以年薪313万元跻身“2004年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身价排行榜”前十名。



然而,乐观的增长数字掩盖了光明乳业疾速扩张的种种隐患。2005年6月5日,河南电视台 曝光光明乳业子公司郑州光明山盟乳业有限公司(简称“光明山盟”)将过期奶回炉并用于销售;6月10日,《都市快报》报道其杭州生产基地出现“早产奶”, 即将6月10日生产的牛奶生产日期标为6月15日。随着此后各媒体的跟进报道,光明乳业当月在上海、北京等地的销售额下降3成左右,股价也从6月13日的 4.5元跌到7月14日的3.58元,跌幅超过20%。无论“回炉奶”还是“早产奶”,不仅显示企业有压缩生产成本以提升盈利的可能,也暴露了光明乳业在 大举购并之下对子公司缺乏有效的管理,而整体上又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
光明乳业股权激励方案的一个明显缺陷,在于有违平衡。这一方案只针对少 数资深高管,而非整个管理层或员工,这常常会造成矛盾。在其激励方案实施后的几年间,一些新晋的职业经理人纷纷离职,原因为何,无由得知,但若是他们也能 透过股权分沾企业成长的喜悦,是否会留下来与老干部一起奋斗呢?
此外,光明乳业众多子公司的经理人要么没有任何股权,要么仅持有子公司的股 权,同样可能形成利益冲突。比如出事的光明山盟通过购并而来,其高管仅拥有该企业20%股权,这就有了利益冲突:生产回炉奶、早产奶等违规产品,子公司可 以获利,由此带来的品牌价值下降的后果却大部分由母公司承担,从而对企业的所有成员都产生恶劣影响。这也是管理学上关心的总部和下属利益不一致的问题,尤 其是在母公司要树立品牌形象时,投资是母公司做,但收益由所有子公司分享,子公司经理人  为了财富增长,不顾品牌形象违规经营,形成的伤害不需要等比例 承担。
以股票期权激励经理人,还有其他的问题:如果公司股价的表现脱离了职业经理人所付出的努力,那么期权便有可能产生反效果,打击经理人的 士气。2002年,创维拿出了1亿股股票期权分配给集团的管理层和骨干员工以作激励,虽然之后数年集团业绩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但受公司2001年巨额亏 损、上市涉嫌造假案及黄宏生入狱等事件的影响,创维股价起伏不定,甚至比起一些期权的行权价还要低,使得创维无法向获得这些期权的高管兑现其激励承诺。为 了防止骨干员工离开,黄宏生后来多次回购企业股票以提升股价,并采用其他较直接的方法(例如奖金)向核心管理层进行再激励。


  激励经理人的更多方式
  股票期权之外,虚拟股票、丰厚的福利与津贴、设立内部创业机制等方法也可 用于激励经理人。
虚拟股票:使用股票或期权作为激励,可能会摊薄大股东的股权,令其丧失企业控制权的风险增加,因此,企业或可考虑使用虚拟股 票(phantom stock)的激励模式。倘若经理人实现了公司的业绩目标,便可获得虚拟股票,享受分红和股价升值的收益,但并没有企业的所有权和表决权,也不能转让和出 售这些“股票”,在经理人离开公司时,这些“股票”便会自动失效。发放虚拟股票的好处是不会影响公司的总资本和股本结构,因此能防止家族股权被摊薄,同时 还可以避免公司股价异常下跌(非业绩挂钩因素造成的下跌)对虚拟股票持有人收益的影响。
福利与津贴:家族领导人无可避免要对职业经理人下放权 力,而如何激励经理人适当地运用其被授予的权力,是公司治理中的重要环节。如果将职业经理人的报酬与其表现挂钩,可能会提高经理人的效益,但直接的金钱报 酬也可能是其滥用权力的诱饵。因此,企业可以考虑给他们提供有偿假期、教育培训、医疗福利、子女教育资助、房屋津贴和退休保障等较为间接的激励。这种方法 能减低经理人为获得更多金钱收益而牺牲质量的动机,因此,对于重视优质服务和产品质量的企业相当奏效。
内部创业:职业经理人每天辛勤地为公司 创造利润,但由于大部分的财富不属于自己,很自然便会产生离职创业的欲望,内部创业的激励方式可以帮助企业留下人才。在企业的支持下,员工承担一些内部工 作项目并与企业共同分享成果,这不仅可以满足员工的创业欲望,也能提升其经营企业的层次,让他们把企业变成自己公司一样去努力拓展。王品集团只用了15年 就达到50亿新台币的营业额,成为台湾第一大餐饮集团,关键在于其从2000年开始启动了“醒狮团计划”,鼓励高层主管内部创业,不仅让他们在较小的风险 下享受到了“当老板”的成就感和收入,还将其工作能量发挥到最大,有助于公司的扩张策略。
要留意的是,这种激励方式可能使职业经理人偏离母体 企业的理念与目标,原因是他们创业后会有更强的自主意识。此外,如果内部创业的工作项目太多,会增加母体企业领导和控制的难度,折衷的办法是先将企业的事 业与资产分类为核心与非核心事业,核心事业仍由创业者与其家族经营;非核心事业则容许非家族经理人收购大部分股权,家族则退居二线为投资股东。这一做法对 即将面临传承的家族企业帮助特别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96

基金经理“十强”:王亚伟、邹唯领衔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87520.html

巨大的压力、无时不在的诱惑、偶然的鲜花与掌声、频繁的挫败或起伏……这就是新兴市场中一个基金经理必须面对的挑战。他们是站在最前沿的人群,感受中国股市和公募基金业的潮起潮落、冷暖际遇。
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基金经理在中国仍然是带着一些神秘色彩的人群。西装革履、高额收入,这是他们表面的光环。伴随而来的也有更多的质疑,业绩好坏、人员流动等,基金经理的一举一动都是市场焦点,因为他们管理的是投资者的“血汗钱”。

对于投资者来说,明星基金经理的光环可能直接成为他们购买基金的原因。但是,目前547位公募基金经理,谁能撰写投资神话呢?

第一财经日报《财商》在任职期3年以上的股票型、混合型基金经理中,依照区间净值超越基准年化收益率、基金年波动率、基金规模三个指标,分别以5∶3∶2的权重综合打分,评选出业内十大优秀基金经理。

这十位基金经理分别是:华夏基金王亚伟、嘉实基金邹唯、易方达基金陈志民、潘峰、中银基金孙庆瑞、富国基金陈戈、兴业基金王晓明、富国基金宋小龙、鹏华基金黄鑫和易方达基金侯清濯。

“70后”研究员出身

这十位基金经理清一色为“70后”,从业经验在8~16年不等。从性别上看,9位基金经理为男性,仅中银基金孙庆瑞一位女基金经理。学历方面,9位 基金经理学历为硕士,仅易方达潘峰为博士。9位基金经理无海归经历,仅易方达陈志民曾公派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习,获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并曾在 美国Evergreen Investments基金管理公司国际股票投资部工作。

从从业历程上看,十位基金经理基本都依循“研究员—助理—基金经理”的职业发展道路。“这是基金经理标准化的成长路径。”银河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群航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财商》采访时表示,“基金经理的投资必须建立在对公司研究的基础上。”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令华对本报表示,目前公募基金经理出身主要来自三种,一是研究员出身,二是社保或基金专户出身,三是第三方资产管理部门即 做投资出身。“相对于投资派,研究员出身的基金经理更看重公司基本面研究,但对市场情绪的关注会比较少。”也就是说,这类基金经理在“选股”方面的能力强 于“选时”。

曾令华表示,投资派出身的基金经理可能更注重市场情绪的“催化剂”作用,在买入时间的把握上更有优势。

关注基本面

由于研究员出身的关系,十位优秀基金经理都非常关注公司基本面研究。而潘峰、陈戈和宋小龙都对“成长股”情有独钟。

世界投资大师巴菲特、索罗斯及彼得·林奇等的投资理念都对基金经理有重要影响。王亚伟曾公开表示,对其投资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彼得·林奇。“作为共同基金行业最成功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的成功经验最有可能在中国的共同基金行业得到复制。”

易方达潘峰最喜欢的两位投资大师是巴菲特与索罗斯。在他看来,巴菲特属于乐观主义者,他相信优秀的管理层可以把公司做好,坚持长期持股的复利效应;而索罗斯则是偏悲观的投资者,他所提出的反身性理论对公募基金投资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富国基金宋小龙则希望能像彼得·林奇那样可以找到5年翻10倍,甚至3年翻10倍的好股票。他表示,彼得·林奇说过,你的组合里面,有两只股票可以 做到5年翻10倍,你就是全美国最优秀的基金经理。这个规律在中国同样适用,只要找到两家这样的公司,就是中国比较成功的基金经理。

1 王亚伟

华夏大盘基金经理

1971年出生,经济学硕士,15年证券从业经验。曾在中信国际合作公司、华夏证券工作。1998年加入华夏基金管理公司,历任兴华基金经理助理、 基金经理(1998.4~2002.1),华夏成长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01.12~2005.4)。目前掌管华夏策略精选基金和华夏大盘基金。

真正让王亚伟声名鹊起的是华夏大盘基金。王亚伟2006年执掌华夏大盘,接手第一年,王亚伟便取得154.5%的净值增长率,在同期市场上163只 非货币型基金中名列第11。此后,华夏大盘成为2007年股基冠军、2008年股基亚军和2009年股基冠军。以“牛市赚得比别人多,熊市跌得比别人少” 著称,王亚伟个人也成为基金界的“神话”,众多投资者对其趋之若鹜,甚至形成了“王亚伟概念”。不过,华夏大盘业绩优秀还和这只基金长期暂停申购有关,使 得基金经理不用考虑规模变化。

但今年年初以来,王亚伟执掌的华夏大盘表现平平,基金净值一度缩水9.09%。7月初,华夏基金内网上发布通知称王亚伟将不再担任公司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消息传开后一度引发媒体大猜想,王亚伟究竟是“引咎辞职”还是“术业专攻”?

王亚伟的经典语录是:投资很辛苦,跟农民很像。我没想过要做巴菲特,也没想过做索罗斯,只想做个兢兢业业的好“农民”。

第三方点评:善于挖掘股票的隐性价值,独具一格的选股方式。从运作历史来看,选时能力也较强。今年二季度,基金重仓的医药股和新疆板块作出较好贡献。

2 邹唯

嘉实主题精选基金经理

理学硕士研究生,8年证券从业经历。曾任职于长城证券研究发展中心,2003年6月进入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部工作。历任嘉实浦安保本基金、嘉实稳健基金、嘉实策略增长基金基金经理,2007年7月至今任嘉实主题精选基金基金经理。

邹唯执掌的嘉实主题精选基金成为今年上半年唯一正收益的偏股型基金,以7.06%的半年业绩位列2010年上半年偏股基金第一位。近一年回报率为 30.41%,在150只混合型基金中排第1位。去年,相关媒体统计邹唯在嘉实基金的6年里,为投资者赚到了220.86亿元,而将其称为“最赚钱的基金 经理。”

邹唯表示,对于基金经理来说,排名并不是最重要的。基金经理追求的是两点,一个是投资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利用不断提高的投资能力为持有人赚钱。这 是你的根本目的。第二个是市场上没有常胜将军,投资有高峰也有低谷。所以做基金经理好的时候要不断告诉自己会有差的时候,但是差的时候要告诉自己会有好的 时候。

在他看来,投资就是练心。他把投资分成三个方面:第一是心态,心态代表你的投资行为;第二是战略,战略代表投资方向,对大的趋势判断;第三是战术,代表投资操作。其中以心态层面最为重要。

第三方点评:邹唯是一个风险回避者;擅长主题投资。在选股思路上对热点板块具有较强的预见性,同时择时能力很强,从管理嘉实主题的历史来看,基本上对历次大的转折时点把握较好。基金经理对风险控制较好,从运作历史来看,其净值波动率较小。

3 陈志民

易方达积极成长基金经理

1971年出生,厦门大学法学硕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公共管理学硕士,16年证券从业经历。历任厦门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信托部经理助理,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员。现任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投资总监并兼任易方达积极成长基金基金经理。

陈志民个性严谨,他不是一个交易型选手,更擅长做自下而上的研究,寻找长期牛股。他曾表示自己更倾向于选择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增长的优质企业来构 建核心资产,配置型资产则挑选有清晰而稳定主业的公司,根据行业变化、宏观变化,在不同阶段配置不同的比重。陈志民表示,一只基金长期的生命力就在于投资 具有核心竞争力、能够持续增长的公司。

对于2010年的投资策略建议,陈志民表示:“今年个股选择的重要性将远远大于对市场大势的判断,整个市场股票的分化将会非常厉害。从大资产配置的 角度来讲,选中优质股票并长期持有,会是一种有效的投资方法。此外,波段操作也是一种投资方法,有的人也能把握得很好,但是这种方法很难复制。总的来说, 方法有很多种,应该用自己熟悉掌握的方法去做投资。”

第三方点评:基金经理历史业绩较好,是易方达旗下投资策略相对比较灵活的基金经理。看好消费升级和新的商业模式催生的投资机会,投资遵循“新经济、新模式、新思路”。

4 潘峰

易方达价值成长基金经理

1974年出生,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研究生,8年证券从业经验。2002年毕业后加入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任行业研究员,机构理财部投资经理,易方达平稳增长基金基金经理助理,基金投资部副总经理。现任基金投资部总经理、易方达价值成长基金基金经理。

在投资方面,潘峰偏好成长股。潘峰表示,自己喜欢成长股的理由有三点:第一,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很多中小市值公司的成长比较快;第二,大盘股往 往都是有国资背景的大企业,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与考验;第三,市场也更偏好成长性,很多投资故事是以成长为主题,从长时间看,中小市值股票的市场表现 好于大盘股。“当然,大盘股在某一时期可能会跑到前面,但投资大盘股的机会多来自价值低估后的回归。”

潘峰认为,价值与成长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无论缺了哪一面,硬币都会变成残币。而时间是成长的最大敌人,却是价值的最好朋友。个股的成长性取决于对 未来价值的低估,而价值的增值部分是对未来成长性的兑现,长线的价值投资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时间和空间感,能够透过时空把握行业和个股的发展趋势,并经得起 时间的检验,这才是成功投资的诀窍所在。

潘峰曾表示自己的格言是:“当市场疯狂或恐慌时,你必须要清楚自己当时的位置,清楚自己与市场之间的距离。要坚持自己,但又不能完全脱离市场,与市场保持合适的距离,不太远也不能太近。”

第三方点评:由于所管理的易方达价值成长基金规模较大,因此在行业配置上也相对更稳健,主要倾向于投资采掘、金融为主的大盘蓝筹股。因此,基金业绩随指数的相关性比较大。

5 孙庆瑞

中银中国精选基金经理

管理学硕士、9年证券从业经验。曾任长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全国社保组合债券基金经理、基金经理助理、债券研究员,联合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债券研究员。 2006年加入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6年7月至2010年5月任中银货币基金经理,2007年8月至今任中银中国基金经理,2006年10月至 2008年4月任中银收益基金经理,2010年2月至今任中银蓝筹基金经理。同时兼任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管理部权益投资副总监,副总裁(VP)。

作为一名做债券出身的女性基金经理,孙庆瑞对风险有种天然的警觉,敬而远之,她自称是名心态平和的基金经理人,相较于承担风险谋求高回报,她更习惯的对待市场的方式是心态平和,不随一时的涨落而喜悲。

孙庆瑞偏向于基于宏观经济的判断,这与她曾经在债券行业的从业经历不无关系。通过对宏观经济的密切观察,在经济向好的时候增加配置,重点布局强周期的行业;而在经济不好时则降低仓位,增加债券和基金的配置,回避下跌风险。短期看未必立竿见影,长期看却能够做到跑赢基准。

孙庆瑞认为,做投资责任心非常重要。此外,还需要积极进取,有活力。她曾表示,一个人除了睡觉之外,其他所有的时间都是用来观察世界、思考问题,然后产生灵感,继而创造价值,所以有积极进取的心是很重要的。

第三方点评:孙庆瑞更关注风险控制,投资风格比较温和。

6 陈戈

富国天益价值基金经理

1972年出生,硕士,14年证券从业经历。曾任君安证券研究所研究员,2000年10 月加盟富国基金,历任研究策划部研究员、行业研究主管,研究策划部经理,总经理助理。现任富国基金副总经理、富国天益基金经理。

陈戈坚持的投资方法是“精选个股、长期持有、持续盈利”。他非常注重对公司基本面的研究,不太关注股票短期价格的波动。他认为,在中国市场做投资要 靠大概率事件赚钱,通过宏观经济自上而下的分析,在好的行业做中长期布局,而不是根据短期行业波动进行调整。不受市场热点左右,心态平稳,赢面就大,成功 概率也大。

他投资的股票换手率比较低。他曾表示,为自己做长期投资,买一只股票持有两年以上,既然都是好股票,就不用太费心,布局布好,该跟踪的时候跟踪一下,大部分时间表现都会比较好。

陈戈坦言,他做基金经理不是和别人比,而是和时间比,自己最关心的是如何把好股票找出来。除此以外,不猜大势、不追热点,这样心态就比较稳定,压力也会相对小很多。

第三方点评:看好消费行业发展,偏向大盘蓝筹股。今年上半年前期表现一般,反弹以来业绩不错。

7 王晓明

兴业趋势投资基金经理

1974年出生,经济学硕士,10年证券从业经历。历任上海中技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研究员、投资部经理、公司副总经理,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兴业可转债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现任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副总监兼兴业趋势投资基金经理。

王晓明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很儒雅,而一开口又感觉很理性,他总是逻辑严密、条理分明地一条条回答你的问题。而王晓明的一位同事则称,“王总从不人云亦云,而且很注重研究风险。”

王晓明信奉的一条投资原则便是:风险管理是一切投资管理的核心,也是长期投资制胜的关键。大多投资失误都与对风险认知不足和对风险管理失当有关,一 个出色的投资者在衡量风险和挖掘机会上会分配同样多的时间。具体而言,首先要建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理念,其次要有足够的风险控制手段,不断反馈修正 投资理念和风控措施。

王晓明被称为股市“泥鳅”,笃信“收益稳定才是硬道理”。他的投资法则是:长期股票投资回报并非取决于企业实际的盈利增长,而是取决于企业实际盈利增长率与投资者预期之间的差异。

第三方点评:在选股、选时方面控制比较均衡。基金仓位变动比较大、顺应市场节拍,注重公司研究能力。

8 宋小龙

富国天瑞强势精选基金经理

1972年出生,工学硕士,12年证券从业经历。历任北京北大青鸟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开发经理、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项目开发经理、研究策划部研究员、高级研究员。现任富国天瑞强势精选基金经理、富国通胀通缩基金经理、权益投资总监。

2009年,宋小龙管理的富国天瑞基金,业绩回报达99.16%,在全部72只偏股型基金中位居第四。2009年该基金净申购量为38.25亿份,成为“混合型基金申购之王”。

宋小龙表示,自己的投资理念是长期乐观。他认为,如果你对经济长期发展乐观的话,那么对你的很多投资行为会有很深刻的影响。如果大方向是对的,就要忍受短期的波动,坚持一下,光明就在眼前。

第三方点评:对房地产板块长期看好,上半年重仓板块。7月初房地产板块反弹以来,表现比较好。

9 侯清濯

易方达平稳增长基金经理

1977年出生,厦门大学管理学硕士,8年证券从业经验。曾在民生证券公司证券投资部、长城证券公司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2004年10月加盟鹏华 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从事行业研究工作,曾担任鹏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机构理财部理财经理助理和理财经理。2007年8月至今担任鹏华中国50开放式证券投资基 金基金经理。

黄鑫认为,投资是一项长跑,也是一个人一生的事业,生命不息,投资不已,投资比拼的是投资人的毅力、耐力和理念。

第三方点评:对后市比较谨慎,看好消费类股票,认为周期类个股只有交易性机会。

10 黄鑫

鹏华中国50基金经理

1975年出生,工学硕士,9年证券从业经验。2001年毕业后加入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任行业研究员。2006年1月开始担任基金经理,现任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投资部总经理助理、易方达平稳增长基金基金经理、易方达科讯基金基金经理。

从最近一两年的数据来看,侯清濯管理的基金业绩排名靠后,但是从三年来看,侯清濯管理的易方达平稳增长超越基准的年化收益率为9.85%。

侯清濯表示,投资不能把主观的意愿强加给市场。专业投资者应该能够正视各种信息,做出客观的判断,选择相应的对策,而不是简单排斥对自己不利的信息。

第三方点评: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偏好于“买入持有”的价值投资,重仓股更换频率很低。

(注:点评第三方为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令华)





明星基金经理都是什么星座?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87583.html

什么星座的人更适合当基金经理?
按照不完全统计,明星基金经理通常集中在处女座、水瓶座。

处女座以追求完美和挑剔著称,“股神”巴菲特(1930年8月30日)、“抄底大王”大卫·泰珀(1957年9月11日)以及华夏基金的王亚伟(1971年9月11日)都是处女座。他们相当长时期内堪称“完美”的成绩表也许正来自于他们对股票的“挑剔”。

水瓶座以理性思维著称,而这也正是优秀基金经理所必需的特质。共同基金界最有名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1944年1月19日)、风格激进的“企业狙击手”卡尔·伊坎(1936年2月16日)都是水瓶座类基金经理的代表。

双鱼座以多愁善感和风格多变著称,“末日博士”麦嘉华((1946年2月28日)对A股的看法曾从“A股8000点”到“中国崩溃论”,其转变之大令人惊叹。此外,安东尼·波顿(1950年3月7日)也是双鱼座。

另外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1930年8月12日)是狮子座,SAC资本掌门人史蒂文·科恩(1956年6月11日)是双子座,39岁的“新兴市场大玩家”格雷格·科菲(1971年4月25日)则是金牛座,但其高调的跳槽行为却与金牛座的勤恳风格不一





【独家专访】邹晓春:国美不再需要强势职业经理人

http://2009.nbd.com.cn/newshtml/20100910/20100910013448922.html

核心提示:这次国美的事件表面看很热闹,但深层次的问题是管理层面和股东如何相处,企业的领导人怎么公平对待股东尤其是大股东等问题。

 

  每经记者  谢晓萍  发自北京

  随着国美9月28日特别股东大会的临近,由大股东提名进入董事会的执行董事候选人邹晓春也将于近日启程赴香港拜会机构投资者。9月9日下午,邹晓春在国美总部鹏润大厦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的专访。

国美“三巨头”:陈晓(左) 邹晓春(中) 黄光裕(右)  每经网制图

陈晓的三个“不妥当”

  NBD:国美董事会和大股东黄光裕的控制权之争闹得沸沸扬扬,您个人如何看待这次事件?您认为引发这场控制权之争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邹晓春:这次国美的事件表面看很热闹,但深层次的问题是管理层面和股东如何相处,企业的领导人怎么公平对待股东尤其是大股东等问题。

  我认为,这次黄总和陈晓先生争执的关键在于企业发展的方向问题,是国美发展路径之争。很明显,大股东认为,陈晓先生领导的董事局在企业发展方向 上不对。其次,陈晓先生所言所行没有公平地对待每一个股东,至少大股东对他的公平性表示担心。陈晓先生的公开言论,包括“鱼死网不会破”、“黄先生的政治 生命已经结束了”、“我们可以通过增发让他出局”等,已经表明,黄总不仅没有受到公平的对待,连起码的尊重都没有得到。增发,作为股东授予董事局的一种权 利,是在董事局维护公司的发展、维护公司利益和股东利益的前提下来行使的,而陈晓先生把这种授权变成了将大股东踢出局的手段,完全脱离了正常的逻辑。

  NBD:您认为陈晓没有公平对待大股东,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邹晓春:我认为陈晓在三件事情上做得非常不妥当。第一,引入贝恩资本时,贝恩所提出的有关股权、董事局席位、非上市部分必须委托上市公司管理三年等条件都同大股东利益息息相关,陈晓先生却一味排斥大股东的参与,大股东方面并不了解答应这些条件换来什么样的对价?让人很难签字。

  第二,陈晓先生没有履行好信托责任,没有站在股东立场上来做股权激励方案,而是出于某种个人目的。陈晓先生作为董事会主席只是代理股东行使这个权利(进行股权激励),但是否需要多听取员工和股东的意见呢?

  第三,5月11日,在大股东否决了国美电器董事会对贝恩三位非执行董事人选的提案之后,陈晓当晚就临时委任了这三位被否决的董事人选。虽然董事局有权利组织召开股东大会,却没有权利否决股东大会的决议。

  大股东出事以后,一直希望能有大股东的代表进入董事局,对公司行使管理权、建议权和监督权。但是一直没有得到陈晓先生的回应,他非常不恰当的做法就是  “去黄光裕化”——大股东有大股东的权利,难道因为大股东有刑事案件就剥夺了大股东的其他权利?

        下一页:

  香港投资者最关心决议案缘由

香港投资者最关心决议案缘由

资料图

  NBD:据了解,此前您已经到香港同投资者沟通过,您与哪些投资者有过沟通?他们对于您的拜访持什么样的态度?

  邹晓春:我今年已经去过香港很多次了。出于对其他股东和投资者的尊重,具体的情况不方便透露。股东投谁的票,我觉得这是他们自己决定的事情,我相信他们会在“9.28”做出正确的选择。

  NBD:投资者最关心哪些问题?

  邹晓春: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是,这次大股东提出5项决议案的主要原因。我们将向投资者解释其中的缘由,分析各方利弊,与投资者探讨公司未来如何发展最好,大股东方面可以提供哪些资源给上市公司,比如未上市门店等,而陈晓可以给上市公司带来什么?

  另一个方面,国美虽然发展了,但是在陈晓的带领下发展放缓了,现在,苏宁无论是在门店规模还是盈利能力上都在追赶国美,这样下去,国美很快会被苏宁超越,这对公司非常不利,投资者非常希望听到我们对未来国美发展的思路。

  NBD:您会如何对投资者说呢?

  邹晓春:我们会对投资者说,我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大股东发起动议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会针对竞争对手的情况,跟管理层重新探讨和审视国美的五年发展规划,发展的步子是否可以加大?一定要保证领先优势,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此外,我们还会对投资者说,如果大股东的5项决议能够得到支持,大股东也会采取积极行动回报投资者。我们会推动非上市的300多家门店尽快注入上市公司,保持国美的整体性。这也最符合全体股东的利益,希望这场控制权之争尽快结束。

  NBD:对于“9.28”的结局,您有什么样的判断?如果不能如大股东所愿,又会采取什么措施?

  邹晓春:根据我的判断,大股东的提议会得到支持。如果大股东的5项决议未获支持,那么大股东方面很难再相信国美董事会,将把非上市门店收回自主经营。如果出现这种局面,国美将可能会一分为二,这种事情也是大股东不愿意看到的!

  国美需要平和的领导人

  NBD:国美某高管曾对媒体表示,国美早已不是黄家的国美,对于这个说法,您怎么看?

  邹晓春:这种说法本来就是有问题的。事实上,从2004年国美在香港上市以后,大股东从来就没有说过国美是姓黄的,既然国美上市了就是公众公司。你可以看到,国美的高管中除了黄总、杜总,黄家人有没有担任高管?即使是他的妹妹黄秀虹也是外派上海做区域总经理。

  如果国美是黄家的国美,陈晓怎么会当上董事局主席?

  NBD:您认为,国美控制权争夺事件背后暴露出家族企业转型中公司治理上的哪些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哪些?如果黄家在这场对决中成为赢家,那么是否会在国美公司治理方面有新的突破?

  邹晓春:客观来说,无论从国美的章程还是组织架构上来说都是很严密的,很多样化、国际化,只是最后演变成某些人自己的问题。

  NBD:虽然您说国美的公司很完善,但是刚才您也说了,由于个人的原因造成了今天的局面,是否说明国美的今天依然是“人治时代”?

  邹晓春:国美作为中国的民营企业,某些方面还是没有脱离人治的痕迹。把个人凌驾在组织机构之上,是很不合理的。一个企业是需要强势的领导还是平和的领导?我觉得各有利弊。从近两年的事情看,陈晓表现得非常强势。

  NBD:如果您进入国美董事会,将如何来改变这种状况?

  邹晓春:我不是一个强势的人,今后到了国美,我一定会走平和路线。

  NBD:为什么您不做一个强势的职业经理人?

  邹晓春:国美的股权结构非常复杂,一个强势的领导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而更需要)体现领导的协调能力。一个平和的人对这个公司是最好的。

  NBD:大股东黄光裕委任您与其胞妹黄燕虹进入国美董事会,出于什么样的考量?二位各自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邹晓春:我是一个职业律师,常年担任国美的法律顾问,大股东提名我,我想是更希望让我以更专业的角色进入董事会,用法律上的知识 和经验加强公司的管理,从法律层面把握国美战略的合法性。另外我也注意到,现在董事局的知识构成的确比较欠缺中国法律和中国资本市场方面的经验,我想我可 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至于黄燕虹,据我了解,她第一份工作就在国美,作为创始人的亲属,在创业初期和后来的企业管理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一方面,她得到大股东的信任,可以行使大股东的权利,可以在大股东和公司之间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


黄光裕之后 创始人如何面对职业经理人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929/1935638.shtml


每经记者 尚希 发自北京
“陈黄之争”尘埃落定,但留给中国所有民营企业家思考的问题却刚刚开始。
作为企业的创始人是否应该大权紧握,而职业经理人该不该越俎代庖?这场历经月余的争端,也给中国所有的民营企业上了一课。
“公司治理应该合约化而不是道德化,创始人与职业经理人之间最大的问题不是信任问题,而是约束问题。”昨日,(9月28日),企业战略专家姜汝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对此表示。
该不该选择职业经理人?
这其实是两方面共同的困惑。
此轮对决中,陈晓的胜出,让企业家们不得不思考究竟能否将一手创办的商业王国交付于他人之手。
“我接触过很多企业创始人与职业经理人在公司治理中,因为利益而反目成仇,最后甚至动用其他非法的手段来解决的事例。这样的现象在中国非常普遍,也是引发我们思考的一点。”姜汝祥告诉记者,当国美控制权争端通过法制手段来解决时,对于中国的企业是一种更好的警示作用。
“这次事件肯定会让企业家有所担忧。”江苏新日电动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刚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为了防止职业经理人对企业创始人利益的侵害,目前,在美国的公司章程中,已经加入了创始人保护条款。这种创始人保护条款正是中国民企急需引进的。”
当这场争端愈演愈烈之时,不乏一些民营企业家公开表示自己不敢再选择职业经理人,原因也多是怕重走黄光裕的老路。
但这终究不是一个可以一概而论的问题,依文企业集团董事长夏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则表示,“相比更多的中国企业来说,黄光裕和陈晓的组合具备 一定的特殊性,正是根源上的一些问题令得此次事件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企业也不应该受到这样非典型案例的影响。”她认为,中国的企业家大多属于创业型,而职 业经理人的介入则会让企业的财富更加稳固地建立、壮大。
在她看来,这场争端如果带来的是对职业经理人的质疑,则并不利于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
创始人也需要“职业化”
在中国,上百万的民营企业中不乏优秀的代表,欧美国家同样如此。在世界五百强企业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席位都被民企所占据。但相比欧美国家的企业创始人与职业经理人的关系来说,中国的企业家则显得有些“放不开”。
“撇开国美不谈,中国民营企业家的通病是创造了一个公司就必须控制这个公司。不但要获得利益还要获得控制权。”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公司治理专家文学国告诉记者,“其实目前对黄光裕来说,利益也是摆在第二位,控制权才最重要。”
当然,中国企业家的财富积累模式并不同于欧美的企业家,这也造成在面对自己一手创办的企业时,中国企业家饱含了更多的“亲情”。
如果这是内因的话,中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的不成熟则是导致企业家慎用职业经理人的另一大外在因素。
“不得不说,现在职业经理人也存在很多问题,譬如不诚信,当自己做大之后就将老板的市场分割。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则是,创始人不能完全信任职业经理人,从而经常干涉其管理模式。这其实是一个恶性的循环。”文学国对此表示。
“职业经理人在不违法的前提下,执行大多数股东的意志是基本原则,这是最起码的信托责任,否则,现代企业制度就无从谈起。”财经专家、通路快建高级顾问李春兵同样表示。
“职业经理人需要职业化,企业家同样需要。”夏华告诉记者,在其看来“不仅仅是经理人的成熟程度需要提高,每一个老板的心态也要改变,在企业发展的这条道路上,过多地用情感来作判断并非一件好事。”
用“契约”替代道德约束
在这场“陈黄之争”中,我们听到最多的二字莫过于 “道义”。一直以来,陈晓深受诟病的也是其被认为违背了这两个字。
“我觉得在这件事情上,不好的一点便是将事情道德化。经济问题应该合约化。”姜汝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不少的民营企业,最大的问题便是用信任替代了约束,不习惯通过制度安排来规范公司的发展。
“不请职业经理人是不可能的,但一定要用明确的合约来保护双方的权利,而不单是依赖个人忠诚。”姜汝祥对此表示。
“这件事情对我们来说还是很有典型意义的。遵循‘游戏规则’,在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框架内解决大股东和现有管理层之间的矛盾,其实是一种法制的进步。”文学国表示,这件事情产生的警示意义在于,不管是企业家还是职业经理人,都要注重用契约关系和法律来保护自己。


对冲基金经理的投资“良”言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1/643428.html

见 过张承良的人都委实很难把他与2009年“全球最牛华人对冲基金经理”这个名头联想到一起。这其实并不奇怪,因为在人们印象中,对冲基金经理似乎长得应该 像索罗斯那样,目光犀利,眼神冷漠,在全球市场上横冲直撞,顺便给一些政府带点惨重教训。近期上演的《华尔街金融大鳄》更是强化了对冲基金经理的“冷血” 印象。

 

与张承良接触,你会发现他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于对冲基金操盘手那种咄咄逼人的形象,他更像是一位温文而雅的学者,尽管他也会指点江山,但是眼神绝非索 罗斯那种霸气;他的态度谦逊,甚至不如香港一些公募基金经理那样,傲气得懒于回答一些“非专业”的问题。张也喜欢用手势,但更多用于仔细地跟记者进行讲 解,生怕你听不懂,那样子更像是一位学者——事实上,张的第一份工便是中国农业大学的教师,他在1993年从英国诺丁汉大学经济学博士毕业,自上大学起在 中外的高等学府里总共度过了13个春秋,具有浓厚的学者背景。

除了彻底颠覆人们对于对冲基金操盘手那种咄咄逼人的形象之外,张承良也正在用自己的价值投资理念,重塑外界对于对冲基金的认识,让“对冲”这一中性 词汇回归它的本来面目。在他看来,只有将巴菲特与索罗斯的风格相结合,才可能长期地创造出优秀的投资回报,对冲基金亦不能例外。

张承良现在的身份是睿智金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睿智华海基金的创立人和管理人。从2007年10月1日成立起,截至今年11月30日,这只基金净 回报率为正119.6%,同期MSCI中国指数下跌 24.3%,H股指数下跌24.7%,上证综合指数下跌49.2%。在彭博资讯2009年12月28日全球对冲基金绩效排名中,睿智华海基金从全球 2333只对冲基金中脱颖而出,以237.2%的惊人年度回报率位居全球第二,同时位居亚太地区第一,张也被香港媒体誉为“华人基金经理第一人”。

这位史上最牛的华人对冲基金经理到底是如何获得成功的?他又是如何看待当下的市场走势?请看以下他与一财网的独家对话。

从农民到对冲基金经理

一财网:能否介绍一下你的背景?据说你是从农村走向城市的,我们很好奇,你的老家是什么样的?

张承良:我老家位于湖北省襄樊市(最近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襄阳市)老河口市秦集镇余起营村。老河口市是一个县级市,余起营村离县城60多里,可能是 老河口市里最偏僻的村庄,和河南省邓州市一个偏远的乡村搭界。我们小时候有时到地里干农活喜欢在一条小沟旁边说“一步跨两省”,因为这条狭窄的通常无水的 小沟就是两省的分界线。这边是湖北省我的家乡,那边是河南省,我们的邻居省。

一财网:你当时的理想是什么,是从农村走向城市吗?

张承良:可能说出来大家会发笑,我小时候虽然经常“跨省”,却连进入大城市的梦想都没有。当时小小的愿望只是希望改变自己的农村户口,长大能接父亲的班去他在县城的磷肥厂里当工人。

这个历史现在80后90后的人很难体会,那时(1970年代)中国农村还是集体统一经营制加计划经济,还没有实行联产承包的家庭经营制,大家干活是 统一在生产队安排下进行的,每个人要算工分——你偷懒也好,辛苦也好,一天农活干下来最多就是10个工分,它值多少钱呢?在我家所在的生产队里只值两三毛 钱,这样我母亲辛苦一个月下来挣不到10块钱。大家的生活普遍很贫穷,我印象中当时村民中没有人能买得起手表——而当时吃商品粮的工人一个月可以挣三、四 十块钱,还不用天天风吹日晒做农活那么辛苦。

这段历史可能稍有一点年龄的人都能体会,也能理解那种迫切希望摆脱农村的心态。在70年代后期,大批下乡的知识青年希望返回城市,他们的心态正如我当时一样。

幸运的是,中国在结束文革之后,开始恢复了高考并且后来实行改革开放,恢复高考给当时的中国人很大的希望,大家知道今后可以靠本事吃饭了——很简单,只要你用功读书,考上大学,就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用一辈子被拴在土地上或是靠父母的退休来为自己谋职。

这时我也重新厘定了自己的目标,一心一意想考上大学或中专。经过一番努力,我在1980年考上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当时的梦想已经不再是当工人了,而是希望毕业后分配当国家干部或进入科研机构或大学从事学术研究。

一财网:那能否简要介绍一下,你是怎么从象牙塔走上投资经理这条阳光大道的?

张承良:大学毕业前,当时的中国已逐步开始出现“出国热”,我们实际上普遍想考研究生,尤其想考出国研究生。为了出国,我报考了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 济系,原因是这个系有四个出国研究生的名额。但那里报考出国研究生的竞争太激烈了,我没有获得出国名额而是被录取为国内硕士研究生。1987年硕士毕业后 我被分配到北京农业工程大学(这所大学后来与北京农业大学合并改名为中国农业大学)任教。任教期间经学校选拔获得了一个中英合作的奖学金去英国留学的机 会,于1989年赴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

在英读博期间,经朋友介绍,我获得了一个在伦敦霸菱证券公司做兼职分析员的机会,主要是做证券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分析,尽管是兼职,但那是我初次开始接触证券和投资界,对投资界人士的高收入很羡慕,希望毕业后能有机会进入到投资界工作。

留英和在霸菱证券公司做兼职分析员的经历让我在投资界找工作时派上了大用场。我博士毕业前,广东省一个代表团来英国招聘,其中一个工作是其驻港企业 打算筹备一只直接投资基金(广东发展基金)在伦敦上市,希望招聘人手参与此筹备工作。我递交了申请材料,他们觉得我有英国留学背景,加上在证券公司做过兼 职,就邀请我1992年来香港面试,结果一举过关,就这样,我于1993年来港开始全职进入投资领域。

我当时在广东发展基金的管理公司里担任投资经理,主要做的是直接投资(或称私募股权投资或PE投资),但广东发展基金(规模约1亿美元)允许不超过 10%的资金可用于在二级市场上投资中国概念股,当时我的老板通过与我的交流中感觉我做股票还有点天分,便安排我在他把关的情况下兼管操盘,规模约有 500万美元,结果取得了不俗的回报。

一财网:那后来你是如何进入对冲基金领域的?

张承良:2001年,我转工到香港中国银行集团旗下继续做PE投资,但同时也兼管公司的二级市场的部分股票投资。

来港工作后,香港金融圈里有不少中国大陆留学生背景人士的聚会,我通过这样的聚会和工作关系认识了不少圈内人士,其中也结识了著名人士胡野碧先生。 胡先生是最早一批来港工作的具有大陆背景的曾留学海外的“开荒牛”,在香港投资银行界享有“B股之王”的美誉,并创立了一家以中国留学生背景人士为骨干的 投资银行(博大资本国际)。后来胡先生打算开拓资产管理业务,因知道我在股票投资方面有经验,邀请我以合伙人的身份加盟博大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我考虑这个 更符合自己的味口,就于2004年加入博大了。这家公司不久入股博大启元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我担任其投资总监。

但后来,胡野碧的博大公司遭遇“政变”,我跟着他2006年从博大启元退出并参与创立了睿智金融集团,接着在2007年10月1日创立了睿智华海基 金,这是一家在开曼注册的长短仓型对冲基金,主要是因为我们看好中国的增长,所以我们以中国概念的股票投资为主。我担任睿智华海基金的基金经理。

金融海啸后脱颖而出

一财网:能否简要介绍一下你所管理的这个基金?它属于什么类别的对冲基金,主要投资风格是什么?它取得的业绩如何?

张承良:我们睿智华海基金目前规模约为3200万美元(约2.5亿港元),属于对冲基金,客户主要面向高资产净值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如fund of funds(基金之基金)。从认购标准来说,我们门槛投资金额为10万美元。从投资风格来说,我们属于Long/Short Equity (长短仓股票策略)型。

我们基金的主要投资目标是通过投资于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的证券,为投资者寻求长期的高回报。基金可以投资在香港上市的H股、红筹股、在上海和深圳 上市的B股、在纽约上市的N股以及在新加坡上市的S股,但是基金经理也会酌情考虑投资于其它证券市场。目前以投资在香港上市的中资股为主。

刚才说了,睿智华海基金发起于2007年10月,当时正是股市最高峰,可以说有点生不逢时,不过令我挺自豪的是,虽然同样经历了金融海啸的冲击,但 是我们一直跑赢大市。截止2010年11月30日,基金的每股资产净值为2.19591美元,比2007年10月1日(基金发起日)的每股1美元(相当于 “原始股”)增值119.59%。在2010年头11个月,基金以17.48%的回报率明显跑赢了参照指数(MSCI中国指数同期的回报率为 3.22%)。就基金发起日起至今年11月底,更是大幅跑赢了MSCI中国指数,跑赢幅度达到143.93%,跑赢H股指数的幅度为144.27%,跑赢 上海综合指数的幅度至168.80%。睿智华海基金自发起以来的3年加2个月期间的年度化回报率为28.2%,相比之下,同期MSCI中国指数年度化回报 率为-8.4%, H股指数年度化回报率为-8.6%, 上海综合指数年度化回报率为-19.2%,睿智华海基金年度化回报率的跑赢幅度(业界术语称之为阿尔法)约为36%至47%。在睿智金融,我们把自己总结 的“价值投资+催化剂驱动”的选股投资理念与对冲基金的操盘策略进行结合,最终创造出了接近30%的年度化回报率(考虑到期间发生的金融海啸导致大盘的负 回报,这个回报已经相当可观)。

一财网:你觉得是哪些因素让你们在金融海啸后短短一两年内取得这么高的回报?

张承良:我们和一般基金的通常做法有所不同,我们在金融海啸时做对了两件事。第一件是在金融海啸爆发后,我在2008年10月3日作出预测,称香港 股市正在见底或即将见底,我们大胆地入市,在市场接近最低位时全仓出击。你知道,有的基金在当时是选择持有现金的,如果当时持有太多现金,我敢说它很容易 会在后期跑输大市。当然,现在回头来客观地说,2008年10月3日并非市场底部,随后市场还跌了很多,不过已经和我们的判断相差不多了,因为我们投资周 期较长,所以我们基本上的判断还是对的。

第二件事是我们选中了一些大牛股,而且是重仓持有。当时我们最看好的股票占资产的权重达到了12%,首三位股票合计权重高达30%以上,这虽然不违 反我们规定的、单个股票的权重不能超过20%的要求,但是相对一些基金一般要求单个股票不超过5%的权重要求来说,我们已经是相当进取的。

一财网:能否解释一下你在2008-2009年大家恐慌的时候仍然敢大量出击的理由是什么?

张承良:我们知道,雷曼兄弟倒闭是在2008年9月,随后市场大跌,但在2008年10月3日,我给股东们写了一封信,认为当时市况已经出现一些积 极的信号。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当时列出三大理由:市场估值偏低、政府干预信号出现以及 “聪明”投资者(Smart Investor)开始入市。

从估值来说,当时H股指数的P/E(市盈率)跌至只有10倍,而我们的投资组合则更低,只有5倍左右。有历史数据研究表明,偏低估值的股票倾向于在 未来一定的时间内有较大可能性出现较高幅度的回报。当时香港的证券周刊《经济一周》2008年9月27日中一个关于“恒指不同市盈率的投资获利潜力与机会 分布”的图表显示,当恒生指数市盈率10倍以下时,之后一年平均回报率为38.25%,之后一年获得正回报的机会率为82.5%;之后三年平均回报率为 136.92%,之后三年获得正回报的机会率为100.00%。

从政府干预来看,大家都还记得,多国政府当时均出台了一些救市的措施或是发出干预股市的言论。我当时就判断,各国政府希望改变“卖方强势”的状态, 使市场恢复均衡;更重要的是,很多政府当时开始出手通过修改“游戏规则”等手段干预市场,为帮助买方而打压卖方势力,这是很罕见的行为——在市场本身的投 资价值已经很具吸引力的时候,政府让你买,如果你不买,真的是错过好时机了,这时应该听政府的话加入买方行列——如果是市场处于估值过高的时候,政府让你 买,你不一定要听政府的。

最后从一些大户的行为来看,这些在市场底部吸纳或买入的投资者是smart investor(精明投资者),主要是一些自然人大股东或大`机构(类似于国内说的产业股东或实业股东)。在当时,他们买得很凶。我们从当时(2008 年10月3日)香港《经济日报》披露的大股东增持减持表粗略统计了一下,发现当时大股东买入或是增持的名单长度大约是减持的三倍以上,再细看会发现,减持 者清一色全是基金,而增持者中大约80%是自然人股东,只有约20%是基金。

一财网:你怎么判断上述信号?特别是自然人,他们增持可能是为了给公众一个信号,他们仍然看好自己的公司?

张承良:从减持者的身份来看,我判断它们主要是迫于基金赎回压力才这么做,很可能是基金的缺乏投资经验的散户投资者因恐慌而赎回, 事实上很多基金当时都知道要买入股票才对。

另一方面,大量自然人股东像李嘉诚或是香港郭氏富豪家族,他们是属于有经验的投资者,你或许可以说他们是为了让外界增强信心,但是也要看到,他们对 公司的价值或是业务比外界更了解,他们知道自己的现金应该在那个时候大量转换为公司的股份——这种现象也通常发生在市场底部,财富从“愚蠢的”投资者向 “精明的”投资者转移。

特独的选股哲学

一财网:刚才你说让你们业绩暴增的原因之二是选股正确,你的选股哲学是什么?

张承良:我把价值投资法和自己总结的一套股价驱动机制相结合,找出同时符合两者条件的股票。

从价值投资来看,我们使用的主要是P/E(市盈率),P/B(市净率)、PEG(市盈率与盈利增长率的比值),以及Yield(股息收益率)四个主 要指标,有时也辅助使用其它估值指标(如我以前做PE投资时经常使用的内部收益率IRR或经现金流折现的净现值)。四个主要指标的前三者一般来说当然是越 低越好,说明该股票可能被低估,未来的上升空间可能较大,最后一个指标则是越高越好。不过光看价值投资指标还不够,因为你不知道这个被低估的股票何时会上 扬,搞不好它会持续被低估。在价值判断之外,我还加入另一套的股价驱升机制来判断。这一套机制考虑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公司及其所处行业的增长周期、整个宏 观经济的增长周期、人民币的升值预期、股东及管理层的管理能力、券商和媒体关注程度、内部人士买卖情况、是否有购并或是重组概念以及是否在未来有可能进入 上海的国际板等等。

在我们的备选股中,只有同时符合了上述两大要求的才会被入选。举例来说,我们投资的京信通信(2342.HK)就是这么选上的。在我们几次买进的时 候,首先它的投资价值具有吸引力,因为其P/E只有4至12倍,而EPS(每股盈利)增长高达50%,P/B也仅在0.5至1.5倍;其次其股价向上驱升 的诱因众多:包括中国发放3G牌照,它的业务将有利于形成爆发性的增长;中国电信设备商整体在全球的竞争力上升,有利于投资者提高投资该股的信心;媒体对 3G和京信通信的关注度持续上升;以及内部人士(例如董事长)的增持等等。

我们曾在它2.34港元、0.81港元、1.14港元以及0.75港元时都大量买入过,主要在4.71港元(经同口径除权调整)的价格上卖出,获利丰厚,回报率高达101%至528%。

一财网:但是好象该股后来升到8港元左右,你有没有觉得卖早了?你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会卖出持有的股份呢?

张承良:坦率地说,若从单个股票的角度孤立地看,是有点觉得卖早了,因为若不卖而继续持有京信通信,目前股价8.60港元,比当时的5.70港元卖 出价(经同口径除权调整)约上升50%。但从投资组合的角度综合地看,当时的卖出仍然是对的,因为我们把卖出该股获得的资金主要换马投入到神州数码 (861.HK)上,当时买进价格在6港元/股左右,目前价格约14.7港元/股,股价上升约145%,比继续持有京信通信的增值幅度更大,投资组合因此 换马而获得更多的增值。

通常我们卖股也是根据我刚才说的价值投资法则和股价驱动诱因的总合分析,我们卖出的情形大体上有三种:一是当持有的股票价格上升幅度较大,令它的 P/E或是P/B等投资价值指标显示价格高估时;二是虽然价格并不一定出现高估(即价格大体合理或甚至低估),但发现有其它股票价格更加低估并且股价上升 的诱因更多,这时可以换马,因为后者按道理应该跑的更快(即跑赢前者),前面讲的从京信通信换马到神州数码就是此种情形;三是当持股基本因素发生恶化,股 价向上驱升的诱因消失或减少,反而股价向下的驱动因素增多时,这时即使亏钱,也要果断卖出了,否则会亏得更多。在实战中,我们还可能要视情而定考虑一个适 当的提前量,以避免我们抛售给该股的市场价格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一财网:你介绍的这种投资更偏像价值投资,似乎与外界理解的对冲基金不一样,能否解释一下你们是怎么进行对冲操作的?

张承良:其实我是巴菲特价值投资的追随者,在我的投资哲学中,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占了投资决策的大约60%的权重,虽然我们是对冲基金,但是我们是以 长仓主导的。当然,我们也会考虑催化剂因素或投机因素,也就是说,我们也学索罗斯,索罗斯式的风格也会大约占40%左右的投资决策比重。

我们会做对冲操作,但是主要不是抛空正股然后在低位时买入——对我们这种小型对冲基金来说,借正股抛空在操作上不太容易或成本较高——我们更多的是通过以下三种短仓情形做对冲(对冲投资组合中的长仓):

(1)卖出期指(index futures),如卖出国企指数期货或恒生指数期货。

(2)卖出Call Option(认购期权,或称看涨期权)。为了降低风险,我们通常采用的是有备兑性质的如卖出Covered Call(即有正股备兑的认购期权),我们选择性卖出某些在香港联交所有买卖交易并且我们持有正股的认购期权而收取期权金,只要该股不在到期日之前牛气冲 天大幅度上升至远超行使价和期权金两者之和,我们的这种操作就可以额外获利。

举例来说,我们曾经卖出中国联通(00762.HK)的备兑认购期权(因我们持有正股),当时我们判断是当时市场的波动性、该正股的波动性以及股价 的上升空间等对我们卖出Call Option相当有利。我们卖出的认购期权的行使价为13港元,收取每股期权金0.53港元,期限为两个月。

我们当时分析:如果到期时,该股没有升到13港元,我们可以每股赚0.53港元期权金,这种情况下,期权买家不会行使其买权,因他可以在市场上以低 于13元的更便宜价格买人中国联通;一般情况下,只有到期时该股超过13港元,投资者才会行使其认购权利,那我们也不担心,因为我们的持股成本只有 10.3港元左右,所以即使股价上升超过13,我们用13元卖出仍然会获利。实际结果是:到期时中国联通正股收市价为11.5港元,所以认购期权没有被其 买家行使,我们额外地赚取了这0.53元期权金(因交易成本很小,假定为零),让我们在两个月内额外获利超过5%,从年化收益率来说,可以达到30%。

(3)买入看跌期权(或称认沽期权)。不过由于买入看跌期权需要付出期权金,所以我们在操作上更加谨慎。

中国未来十年仍具投资价值

一财网:接下来想请教一下你怎么看未来的投资市场。经历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各个较发达经济体的地位正在重新洗牌中,而这些经济体的剧变未止,例如美 国次按问题并未根本解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也没有彻底平息,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债务问题开始浮出台面,而加拿大及澳大利亚近年来频频发债以维持货币的强势, 这些均是投资市场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些对你的对冲基金有何影响,你的对应策略是什么?

张博士:首先取决于你怎么看待大的形势,不同的判断有不同的策略。我的看法是,欧美日发达市场确实有不少问题并且问题解决需要一个过程,不是短期能解决的,有可能比如一段时间后另一个问题变为主要矛盾受到关注,而目前的问题不再受到关注。

相对来说,新兴市场虽然有通胀等问题,但因为问题较少,中国等新兴市场比欧美情况好很多。目前人民币被低估了,中国GDP增长比较高,企业盈利增长 比较快,在这种大背景下的中国概念股,尤其是在香港上市用港币或在美国上市用美元标价的股票,相对人民币标价的A股而言,其内在投资价值更大。因为在股价 不变的情况下将人民币派的息换成港币或美元,股息收益率就会提高,投资价值从而也会提高。

从此角度讲,尽管中国有很多问题,但我更看好用美元和港币标价的海外中国概念股,尤其是香港的中资股。从大形势来看,我的策略是偏重长仓。

目前,香港中国概念股票估值(Stock valuation)指标仍然吸引,像H股的市盈率不到13倍,股息收益率高达约2.2%,而两年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只有0.7%左右,3年期 1.1%,5年期2.1%,因此从投资价值来说,股票相对于债券更吸引人。今后美国的债券资金有可能更多地退出债市去进入股票市场,进一步进入新兴的股票 市场,其中中国和印度会是更大的受益者,预期中国境外的中国股票将受到更多增持,因此我觉得以长仓为主的长期回报应该更好。

一财网:2010年年末时,不少国际投行报告称,美欧是经济低迷,但是全球的新兴市场却出现通胀攀升势头,你觉得在这种情况下,新兴市场特别是中国,是黄金机遇,还是一个泡沫破灭前的狂欢?

张博士:市场信心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通胀和银根紧缩的负面影响。最近A股和H股的下调是其负面影响的反映。但我认为对H股已经差不多充分反映, 下一步反弹回升的内在可能性更大,因为美国QE2推出后,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在中国进一步紧缩银根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更大(因为人民币供应相对 减少),可以看到,最近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又在走强。因为港股是以港币标价,而港币与美元是挂钩的固定汇率,人民币升值从某种程度上抵消了通胀及银根紧缩对 H股带来的负面影响。另外控制通胀并不意味着盈利肯定负增长,只是控制通胀(主要通过调高准备金率和加息)后盈利增长势头一般会减缓,但有利于盈利的可持 续增长。企业盈利的可持续增长有可能形成推动股价向上运行的主要动力。

一方面人民币升值是拉动港股(包括H股)股市上扬的因素,另一方面银根紧缩本身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GDP和企业盈利的增长速度从而是推动一个股市向下的因素,但权衡之后总体上我认为,H股上扬的可能性更大,因为支持H股上扬的因素还多一个国际上的低利率和宽松货币环境。

一财网:所以你不认为现在是一个泡沫破灭前的狂欢?

张博士:对,现在H股市盈率还是13倍以下,如果变成23倍就可能有泡沫,这主要是股票市场估值决定的,历史上香港股市泡沫破灭往往发生在市盈率 20倍以上,而不是15倍以下。在当前世界新形势下,从中长期大的画面看,我更倾向认为新兴市场(包括中国股市和港股)不仅不是泡沫破灭前的狂欢,而是面 临黄金机遇。目前世界的大画面是:东方高增长(经济高增长和盈利高增长,东方泛指新兴市场),西方低利率(西方泛指美欧日),资金从西向东流动是大势所 趋。

一财网:在新兴市场方面,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各有哪些问题与发展机会?你比较认可哪个市场?

张博士:从中长线的股票潜在回报率看,我认为印度比中国更好。因为印度的人口更年轻,其人均GDP大概1000多美金比中国的近4000美金更便 宜。但是,我们对印度的情况不熟悉,我们的强项还是在中国市场,不能因为你更看好印度,就进去投资。在未来5-10年内,新兴市场中除了印度,我认为中国 的表现应该最好。我们的研究显示,目前中国的人均GDP增长势头很像日本1970年代,粗略地说,中国2010年大体上有点像日本1975年,日本股市 1975-1989年因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导致日元升值从而出现了大牛市(尤其是1980年代),现在中国也主要是因为国际竞争力的显著提高(看看中国外汇 储备的规模和中国通讯设备制造和高铁技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引起美国等国家对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我们认为中国未来出现类似于日本上世纪那次10多年 大牛市的可能性很大。

俄罗斯的情况比较像欧洲,曾经兴盛辉煌过,但在新的情况下不如其它新兴市场有生机,而且人口更老化。另外,俄罗斯石油资源多,但大部分出口到欧洲, 如果受到欧美经济中低增长的拖累,很难再现2007年的牛市,因此其股票市场不会像前两年受惠程度那么高。巴西的情况会比俄罗斯好,因为人口结构更年轻; 但不如印度和中国,因为巴西的人均GDP较高,约8000美元,制造业的竞争力不如中国和印度,虽然其资源和大宗商品占优势,但因这一轮美欧日经济增长很 缓慢,资源和大宗商品的受惠程度不如金融海啸之前那一轮。

一财网:在中国及东南亚市场方面,在大陆、香港、台湾、澳门之中你最看好哪个市场?

张博士:从实体经济上看,当然更看好中国大陆市场,因为大陆的劳动成本相对港澳台更低,并且在互联网时代劳动生产率提高更快。但在股市方面,相对于 A,B股,我目前更看好H股和红筹股。因为通过股票指数去衡量某个市场的股票价值,我发现H股还是便宜的。操作上,如果某个地区升得很快很高,则不排除另 一个被相对低估的市场会更为吸引投资者的目光,做出在地区或板块之间调整。

像台湾,我们在某个特殊阶段会去做波段操作,做大市的趋势。但涉及到个股选择,就要看是否了解那个市场的上市公司,因此除非有特殊原因,我们一般不 会去台湾投资个股,如果要投就投台股的期指或ETF之类。比如上次台湾马英九大选时,我们分析台湾股市会上扬,因此买入在新加坡上市交易的台股股指期货, 这样既不受台股QFII额度的影响,又能享受台股大盘上升的利益。因为看对了,我们那次的台股股指期货交易产生了很好的回报。

一财网:目前你看好H股的一大原因是从价值投资来看H股比A股便宜是吗?

张博士:是的。彭博信息显示,目前H股市盈率约12.4倍,沪深300指数市盈率约17.6倍。除估值因素外,目前和近期的资金流动性也应该更有利 于港股,因为港元和美元挂钩而美国维持货币宽松和低利率政策。但对于个股来说,比如多数银行股和保险股,目前H股反而比A股要贵。所以要不断监测市场,如 果发现重大变化,不排除从地域投资上做出调整。

一财网:虽然香港不少国际投行唱好中国及新兴市场,但其实新兴市场所占海外基金的权重仍然偏低,据了解,很多国家的主权基金或是大型基金投资的仍然是美国市场,你觉得应该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张博士:这种现象是有其一定的内在合理性。首先,主权基金一般几千亿美元以上,规模比较大,而美国市场容量大,因此流动性强;另外,与美国的基本情 况相比,欧洲情况更糟糕,所以投资美国相对合理,这也是符合我的价值投资理念的,我们目前就有短欧元长美元的外汇方面的持仓。此外,日本的情况也没有美国 好。美,日,欧三个“烂苹果”相比,美国最好,日本第二,欧洲垫底。欧洲国家现在问题不少,例如他们时常爆发游行,总体上产品技术又没有美、日先进,出口 也比不上美、日,除了德国一家出口增长仍然算较好外,其它都不太行。现在欧洲各国本身不太愿意“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只能指望时间和欧元贬值来逐步 解决问题,或许要等到欧洲各国本身意识到应该节俭、创造更多财富、更多出口时才能解决问题。

随着时间推移,更多的人们会意识到和面对世界新形势,更大程度上做出资金的重新配置,更多的资金(包括很多国家的主权基金或是大型基金)从西向东流动,新兴市场在全球的比重会进一步提高,这是一个过程。

一财网:很多机构投资者会根据美国的情况来做决策,比如美联储加息会引起很多资金流向美国,这会对你的对冲基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张博士:如果美国加息,国际资本市场流向美国,但不排除资金一方面向美国流,但同时朝中国内地市场和香港市场流得更快。

对于美国加息,我们实际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一种假设情形,而且需要考虑不同的市场估值情况,我们基金的配置取决于股票估值和市场对于人民币升值幅度 的判断。比如,大家相信美国加息会令资本向其汇聚,但另一方面,如果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提升更快,人民币被低估的程度可能更厉害,这时你就需要进一步权衡比 较。

在评价一个币值的价值不仅看现在升值的幅度,还要看劳动生产率,另外还要看政府的信号,如果大家认为人民币被低估,而且政府可能放宽人民币升幅,不排除资金除向美国流动之外,还流向中国市场。

最后,作为投资中国概念的对冲基金,我们对中国情况更熟悉,对美国市场不是专家,如果盲目去投资美国,反而情况可能会糟糕。

一财网:如果真的发现流金从中国流走,你会不会做抛空或对冲的策略?

张博士:有可能。即使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平时我们也会不断适时地调整投资组合,比如从投资较贵的股票转向较便宜的股票或预期未来上升更快的股票。所 以,如果出现流金流出市场的话,如果我们能从便宜的股票换到更便宜的股票,不做沽空也可以,不过也不排除股市出现大的变化时,会做一些短仓或增加对冲的比 重,这个需要当事情发生时做出具体判断和行动。

一财网:应该如何看近期中国A股市场的发展与香港H股的走向?未来3-10年呢?

张博士:大的趋势应该是向上的,因为刚才谈到人民币总体上是被低估,而中国的GDP增长是比较快的,企业的盈利是比较好的,目前股市价格总体也谈不上高估,A股也算是合理估值,而H股是被低估,所以A股和H股会上扬。

但是A股和H股最大的区别是一个用人民币标价,一个用港币标价, H股外部流通性较好,加上美国QE2刚推出,有促进作用,而国内却有紧缩趋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单从流通性的因素看,H股,海外中国概念股近期表现将好过A股的可能性较大。

未来3-10年,中国股票可能要出现类似日本70年代末80年代出现的牛市的情况,这种概率很高。从中国2010年11月公布的外贸顺差看,当月有260多亿美元,而人民币又可能进一步升值,世界上很多国家认为人民币是低估的。

随着华为等跻身世界500强的公司越来越多以及中国在国际上竞争力的越来越强,因此会有更多国际投资者相信人民币被低估。如果中国不想让人民币升值 那么快,那么中国企业盈利就应该不错,这会从PE或ROE方面推动中国概念股走高;如果让人民币升值速度较快的话,在升值到位之前,外界购买中国资产的动 力更强,这会从流动性方面推动中国股票走强。因此,无论是A股、H股还是红筹股,中长线我都十分看好,但近期H股更好。

点评投资热点

一财网:从你对中国的看好来看,人民币升值因素是个重要催化剂因素,你认为这个趋势会保持多久?给哪些行业与公司带来投资机会?

张博士:大体来说,比较日本,韩国,台湾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升值幅度,人民币在10年内对美元的汇率有可能升100%以上。就像2010年我 接受彭博电视采访时曾说过,人民币内在价值应该是4块钱等于1美元,如果按这个推理,从6块多升到4块要升50%。当年的日本,日元最高升了 300%-400%,人民币即使打一半折扣,对美元升值翻一番,中国人均GDP从现在的不到4000美金也才大约升到8000美金,从中国现在企业国际竞 争力来看不是不可能。

美国现在人均GDP约为4万左右,虽然我也认同中美有差距,但10多倍的差距太大了,我认为收窄一半差距至5倍左右应该比较合理。所以按现在情况计算,美元对人民币内在合理汇率应该在1:4左右。

当然,大家也可能会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但从以上粗略的匡算来看,随着时间推移也不是没有可能。2010年大家看澳元已经高过美元了,这在以前谁能想得到呢?

具体到投资机会,我想如果人民币升值,像神州数码(00861.HK)这样的从国外进口产品,在中国售卖的公司受惠较多,而劳动力密集型出口型企业 要受损,如纺织,玩具业。此外,我也同意房地产,银行,保险等和人民币资产较多的行业也会受惠的说法。具体来说,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由于以前价格涨幅不 大,现在受惠会比一线城市更多。

一财网:除了受惠人民币的概念,最近业界还比较关注新能源,特别是十二·五规划多次提及该行业,你对新能源企业应该怎么看?有哪些公司你比较看好?

张博士:新能源行业有利于中国降低污染,减少石油等传统能源的消耗和对外依赖,有很大的社会效益,政府政策支持的力度很大,一旦有新的技术突破,经 济效益也会有很大提高,这些行业股票上升的空间会很大。尽管具体的子行业在人民币升值时受惠不明显,但如果技术经过革新引起出口额增加和国内销售的大幅度 增加,盈利也会大幅度增长,因此可能是个好投资标地的选择。

新能源整个行业是上扬情况,是适合于重点配置的行业。另外再选择一些估值比较具有吸引力的股票进行配合,长线的配置效果就可能更好,比如我们现在比 较关注创益太阳能(2468.HK)、天能动力(819.HK)、超威动力(951.HK)等。相对其它行业,我们在新能源方面配置也不少。

一财网:一般来讲,业界认为新能源行业在投资组合中的权重应该多少比较合适?

张博士:从2010年的五中全会公布内容来看,新能源在整个中国GDP的比重应该要达到8%,按这个比例来看,配制8%即可,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前景较好,加上目前在香港的估值不贵,我们现在配置的比例是10%-20%,属于超配。

一财网:你觉得新能源的合理估值应该是在多少?

张博士:个人觉得,大体来讲新能源行业在现有环境下每年营业额增长20%-30%问题不大, 那么盈利可能会超比例增长,可能是30-50%。如果低估一点,对折后市盈率如果是15至25倍左右是合理的。现在香港很多新能源股的市盈率是15倍以 下,所以现在买进是划算的,这也是我愿意多买的原因。

如果有的股票现在已经超过20倍的市盈率,一般来说这时买进就不太划算了,比如巴菲特买的比亚迪,它现在仍有20多倍的市盈率和近10倍的市净率, 我们有“恐高症”不敢碰,因为高PE和高PB股票要有高增长支持,一旦高增长未兑现,股价就可能出现显著调整。不过,这不是说巴菲特看错了,因为巴菲特是 在比较低价的时候买进的,这样的选择也是正确的,我并不认同之前有媒体报道所说“巴菲特都看错了”。

一财网:你曾经在金融海啸期间靠电信类股份胜出,现在中国的电信政策会令3G市场进一步扩大吗?会给哪些公司带来机会?

张博士:相对来说,还是电信设备制造商如中兴通讯、京信通信、中国无线等总体上都是受惠的,因为要做3G投资都会买他们的设备。但他们之间会存在竞 争,所以短期内可能会影响投资效益,另外盈利基数也较高了,今后盈利增长可能没有2009年那么高。虽然有的企业前景不错,但是股票比较贵,这样股票回报 有可能就没那么大,如果能找到股票价格不太贵且前景较好的更好。

一财网:你现在有电信设备制造商的股票吗?

张博士:几乎没有了。不过市场变化很大,我们会依据我们的股票估值和股价变动诱因投资理念不断地监测市场。

一财网:你觉得除了买股票,在香港买房地产这种另类投资是否合适?

张博士:香港房地产有一个自住功能,但从投资角度,现在不是很好的时机。因为现在的利率接近最低点,因此下一步加息的机会较大,到时房价就有下跌的 趋势,在目前基础上再出现大升急升的可能性不大,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要辩证来判断。鉴于香港楼市短期供应还是有限的,再加上总体经济向好,全球资金从西向 东流动香港也会受惠,香港楼市也可能出现平稳或缓升的情形。

一财网:过去内地移民可以投资香港房地产,因此对香港地产有一定支持作用,但现在这些人受到限制,地产已经不再列为投资项目,只能买卖股票。在这种情况下,你觉得对于内地的投资移民来说,他们应该买何种股票或基金较好?

张博士:对于内地的投资移民,他们相对属于富裕人士,我建议他们买对冲基金。毕竟互惠基金的回报相对较低,对冲基金回报较高;并且建议侧重买中国概 念的对冲基金,因为中国概念股会更多地受惠人民币升值。当然,如果他们想把这个投资算在投资移民额度之中,那么他们可以考虑买合适的互惠基金,因为目前对 冲基金一般都没有被香港特区政府列入投资移民额度的投资类别。无论是哪种基金,选择一个专业的好的基金经理比较重要。

基金经理的素质

 

一财网:刚才你提及选择专业的基金经理比较重要,那么能否谈谈,在你看来,对冲基金经理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张承良:从大的方面说,无论是对冲基金还是互惠基金,大同小异。我自己觉得基金经理的素质,可以侧重从三方面看,一个是知识结构,一个是经历,一个是性格特征。

知识结构方面看,相对来说,学经济金融出身的可能更好点,总体来说,距离财经专业领域比较远的,比如一直学考古的,他要成为好的基金经理的概率不 大,这是一个知识结构的问题,这主要是相对来说,这行业要求你对经济金融变化反应的比较快,能够把握这些内在因素的逻辑关系。一般来说,学经济、金融、会 计、金融工程的会好一些,业界多数都是这些专业。

我自己观察留意过一些投资大家,他们的兴趣除了财经类,还普遍对哲学比较感兴趣,对历史也比较感兴趣,你看巴菲特和索罗斯,他们经常提到哲学问题。实际上我觉得哲学很重要,我自己对哲学也是很感兴趣的,我在大学上辩证唯物主义这门课时候就经常跟老师讨论这类问题。

在我看来,说到底,股票投资也是类似于哲学上讨论的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或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前者是第一位的,是 决定性的,后者是第二位的,是对前者的反映,但对前者有反作用。股票价格属于意识或上层建筑范畴的,是第二位的东西,第一位的东西是物质的东西,正像巴菲 特说的,股价会不会涨,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公司生意或业务方面看其盈利,现金流、派息这些因素。不过,意识对物质也有反作用,股价反过来也可能对企业 的盈利等基本因素进行影响,索罗斯的“反射理论”很好地描述了这样的反作用。

实际上,我们总结的睿智华海基金的投资哲学(1.投资价值与股价变动诱因相结合选股;2. 巴菲特的投资价值理念为主,约占60%;3.索罗斯的投机理念为辅,约占40%)就是在一定意义上将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和上述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哲 学理念融合起来,将索罗斯的投机理念和上述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辩证法的哲学理念融合起来。

说到历史,与索罗斯曾经合作的罗杰斯也是学历史出身的,我的意思是,学历史的人他知道朝代更迭这些因素,能够强化你不要固定地、静止地看问题,要动态地看问题,要留意变化,避免头脑僵化。对成为优秀基金经理需要的知识结构来说,我认为财经、哲学和历史这几个方面都很重要。

找一个好的基金经理,经历也不能太单纯,经历的事情不能太少,相对经历要丰富,头脑要灵活,比如说他干过好几个工作,不是一辈子只干过一个工作。这是因为见多识广,头脑会转得快一点,这是第二个。

至于说性格,好的基金经理喜欢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有些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固执己见”,他想那个事情发生,可能有的时候时间需要长一点,要坚持,要有耐心。有人说基金经理相对A型血的人会较多一点,我认为这个现象是存在的,不知道能不能从统计上论证。

(关于张承良博士的更多投资故事与投资建议,将由香港天窗出版社在2011年推出的新书中予以披露,本文摘录其中部分章节,先睹为快。在此对张承良博士及天窗表示感谢。)




為何經理人做的對企業沒用?

2011-2-14  TCW




你可能留意到每天與老闆、同事、 直屬部下、客戶、供應商等接觸時,每次交流的策略思考程度不一,從卓越的策略到完全沒有策略的情況都有。為了釐清策略思考這個概念,我引用了我所主持的研 究結果,在此研究中,我調查了一百五十四家企業的資深經理人,分出四種類型的策略思考者。這有助於你更了解如何策略思考,以及洞察你的組織成員。評估一個 人是否有策略性洞見力時,有兩個考量標準,我稱之為「洞見的影響力」及「洞見的頻率」。

一、海灘閒晃者:他們坐在岸邊,從不嘗試下水。這一型的經理人不會貢獻營運的洞見。研究顯示,平均九%的經理人是海灘閒晃者。

二、浮潛者:他們穿戴著潛水面鏡和蛙鞋,在海面游泳。這一型的經理人會提出解決方法,但對營運沒有深具意義的影響力。正如名稱所比喻,他們傾向於表面思考,很少進入問題核心。研究指出,平均二六%的經理人屬於浮潛者。

三、重裝潛水者:他們在水面下游泳,配備著潛水面鏡、蛙鞋、防寒衣,和一套裝著壓縮空氣的可攜式裝置。這一型的經理人能提出策略性洞見以尋找解決方案,不 過需要指導與協助。這些經理人可以想出促進企業全面性成功的點子,但是需要集體策略規畫會議的環境才能有所貢獻。會議前充分準備好正確的資料及市場調查給 這些經理人,並且在會議上以架構及模型引導他們,他們就能產生非常有效的洞見。然而,由於他們只有在配有重裝備時才能產生洞見,因此這些洞見的產生偶一為 之,而且往往只在會議的環境中才出現。研究結果顯示,平均三二%的經理人為重裝潛水者。

四、無裝備潛水者:他們潛入水中嘗試達到極深的深度時,並沒有可攜式呼吸裝備的輔助;這是領導人立志要成為的策略思考者。這一型的經理人時常對營運提出有 用的洞見,雖然他們利用問題、架構、模型等慣常的資料來引導思考,不過他們有辦法找來適當的工具與正確的資料結合,持續不斷的產生改變企業的洞見。研究指 出,平均每十位經理人,僅有三位是無裝備潛水者。

乍看之下,似乎唯一妨礙經理人成為無裝備潛水者的,是充足的知識,及時常策略性思考的心智模式。這些原因的確占了一大部分,但另外還有較為難以捉摸的原 因。策略思考,以及為此而採取的行動,必須有愛好冒險的欲望。策略要求聚焦,因此不得不做取捨,但許多經理人寧可小心行事。在大多數的組織中,犯錯的罪 (冒了險而失敗)所受到的懲罰,遠遠大過懈怠的罪(不去冒險而錯失絕佳的機會)。考慮到人事上(自己在公司內的名聲)及事業上(不想危及下次晉升)的後 果,許多經理人有意的決定放棄策略思考,那真是令人遺憾。

策略思考的三項修練

現在你明白了策略思考是種能力,能夠持續不斷的產生且運用洞見,以取得競爭優勢。然而知易行難,在處理無形的概念如策略時,放在比較具體的架構上經常有所助益。我的研究顯示策略思考由三項修練組成:

一、敏銳度(Acumen),幫助你產生關鍵的營運洞見。 二、分配(Allocation),權衡取捨後集中資源。 三、行動(Action),需要執行策略來達成目標。

這「三A」提供了簡單但完整的架構,協助你把策略思考運用在真實世界中將面臨的商業問題上。它們供給你所需要的精神力量、靈敏度及自信,好讓你成功克服競爭環境。

你可能好奇,為何我選擇「修練」(discipline)來形容這三個A。現今一些緊急而不重要的小事,以電子郵件、語音信件和救火的形式,如浪潮般將我 們的精力席捲而去,此時修練是唯一能朝向既定目標前進之鑰,讓我們懂得去問問題,勇於質疑去年的推測。有了足夠的修練,我們不至於浪費珍貴的每小時、每一 天、每一週在無關緊要的小事上。

錯誤的策略概念

我們可以用策略並非哪些要項,來釐清楚策略的定義。

策略並非抱負:策略經常被誤以為是抱負,例如:目的、目標或願景。你有多常看到策略寫成「成為市場領導者」、「發展新事業」,或者「成為某某商品的首要供 應商」?你打算達成的「何事」,無論是目的、目標,或是長期的願景,絕對不該與要「如何」達成,也就是策略,混為一談。

策略並非典範個案:典範個案對成功可能關係重大,但絕對不該與策略搞混。最佳做法對組織的營運作業固然重要,不過,假如取代了策略,那最佳做法可能迅速導 致企業衰退。最佳做法會侵蝕優勢的原因,是如果不只一家公司採取最佳做法,那不可或缺的策略差異就會逐漸消失,而企業提供的產品及服務,在顧客眼中就會漸 漸毫無差別。一旦競爭者間的差異處被削去,那客戶決定的條件就只剩下價格。

策略並非謹慎:策略並非謹慎。假如你不願意承擔風險、做出取捨,惹惱沿途的某些人士——甚至包括某些客戶,那麼你就沒有策略。力爭下次晉升機會的經理人常 會選擇穩紮穩打,將資源平均分散在企業中。這和將個人的資金平均分散在所有的投資工具上有同樣的結果——短期內表現疲軟、平庸,長期來看明顯落後於願意將 資源集中的其他人。取捨本來就涉及風險,風險代表可能損失資源、收入,也許還包括升遷。

營運策略的真正定義

當在商場上面臨棘手的決定時,回歸策略的根本是很有用的。營運策略的定義是:明智的分配有限的資源,並透過獨一無二的經營方式,以期在服務顧客表現優於競爭對手。

資源分配:策略是由幾個重要的概念所組成。第一個就是明智的分配有限的資源。資源可分成幾種形式:有形的(實體資產與財務資源)、無形的(文化、商標、聲譽),以及人力的(知識、能力與技術)。

一提及「有限的」資源這個概念,大家馬上會關注到有形資源的範疇,幾乎每個人都嚷著要更多的經費來運用。許多組織經常忽略的資源浪費是效能不彰的人力資源 分配,包含時間與人才。很多管理人員在回溯每天時間和精力的實際運用情形時,都會大吃一驚。在許多情況下,他們的時間消耗在一些活動和會議中,而這些事項 對主要目標的貢獻卻極少。由於企業的任務和願景等目的不清楚、策略方向不合適,以及不願取捨,常造成利潤及生產力龐大的損失。企業若能成功的向員工說明他 們工作的目的和達成目標的策略之間的關聯,就可以釋放出最大的潛能。

獨一無二的經營方式:以差異化取得商業上的競爭優勢有其科學根源,一九三四年,莫斯科大學的高斯(G. F. Gause)教授發表了劃時代的研究成果。他把小動物放進瓶子中,並給予足夠分量的食物,假使動物是同屬不同種,牠們就能和平共生;然而,若是同屬且同 種,就無法共存。

這結果導出了競爭排斥原理(Principle of Competitive Exclusion),說明兩種動物若以完全相同的方式過活將無法共存。 我們常在報上讀到一些企業經營不善的新聞,原因之一極有可能是他們忽略了競爭排斥原理,不停的用和競爭對手相同的方式、做相同的事。

表現優於競爭對手:當我們還是孩童時,主要是依賴身體的特徵,諸如體型、速度和力氣等來獲勝,而商場上的成年人,則是靠腦袋來競爭。今天,我們是靠思考的 分量、速度、力道來創造及維持競爭優勢。事實上,哈佛大學的研究顯示,競爭定位占了各個公司利益變動的三二%,這幾乎比各公司所競爭的產業還重要兩倍。憑 著我們努力不懈想要提升自己思考層次的動力,也就是我們亟欲競爭,或「一同力爭」的渴望,使得策略成為一帖黏著劑,將我們在精神上緊繫在一起,擴大我們無 論在哪個市場競爭的成功機會。

(本文摘錄自第一、二章)



禁得起市場考驗的操作哲學 跟著第一名基金經理人作投資贏家

2011-3-14  TWM




「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表現」是許多基金投資人最常聽到的一句話,但如果該檔基金連二年得獎的話,就代表投資績效相對禁得起市場考驗,究竟這些績效表現突出 的基金經理人是如何繳出亮麗的成績單?他們的投資智慧與對台股未來的看法,值得投資人一探究竟。

撰文‧林心怡

永豐永豐基金黃俊欽:

追蹤公司獲利,布局傳產好股一口氣在今年「金鑽獎」抱走三大獎項的永豐永豐基金經理人黃俊欽,除了永豐永豐基金獲頒一般類股五年、三年期第一名的獎項,報 酬率分別依序高達一七一.一七%與四二.四五%,延續該檔基金過去常勝軍的好成績,手上的永豐趨勢平衡基金,同時也得到債券股票平衡基金一般型中一年期的 冠軍,收穫豐厚。

「其實這檔基金會得獎,全靠我們的基金團隊。」黃俊欽謙虛地說,在採訪時,他堅持帶著初出茅廬、同樣也是今年得獎的年輕同仁,包括六十八年次的永豐中概平 衡基金經理人呂雅菁等,「經理人再強,也強不過整個團隊的群策群力!」黃俊欽不只一次地強調。

「比方說,去年我們壓對傳產股大好趨勢,就是因為我們國內外研究團隊開會交流時,發現海外有一檔民生消費基金表現亮眼,讓我們領先同業在第一季,加碼布局 傳產類股。」黃俊欽笑著說,要能長線在投資市場立於不敗之地,重點是要有開放的心胸,不斷地追蹤打算布局的公司其獲利與趨勢變化。

「例如佳格這家公司的老闆很低調,從不接受拜訪,但我還是持續追蹤這家公司的財報變化,從該公司的同業口中追蹤公司產業動態,並在前年做布局。」黃俊欽 說,當時他覺得該公司老闆低調、專注本業,就好比食品業的郭台銘,曾讓他在股價二十幾元時投資,之後獲利數倍出場。

至於今年第二季的展望,黃俊欽依舊看好金融與中概內需通路股,並且減碼股價已大漲過一波的原物料股。他認為,隨著ECFA(兩岸經濟協議)與中國的十二五 規畫實施,市場資金仍將持續湧入兩岸內需概念股,包括金融、觀光百貨、航運類股;另外,隨著新台幣走穩,在升值空間有限下,也可布局有題材的中概電子股。

永豐永豐基金

持有前5大產業占比(%)

金融保險 19.83

營造建材 10.2

運輸 10.2

食品 7.5

半導體 6.96

其他 45.31

績效:

三年期績效第一名:

42.45%,同類型基金績效平均-0.66%五年期績效第一名:171.17%,同類型基金績效平均78.08%

投資金律:

研究要一步一腳印,投資要穩健踏實德信數位時代基金林公洽:

專挑小而美的黑馬潛力股

操盤至今已得過八座基金獎項的德信數位時代基金林公洽,繼去年在金鑽獎科技類股基金勇奪一年期、三年期獎項,今年再度蟬聯同類型基金三年期、五年期獎項, 操盤績效表現突出。

「比起台面上的熱門股,我偏愛發掘大家尚未發現、但股價成長較具爆發力的公司!」曾經在二○○六年領先布局泰偉、聯合骨科,○七年報酬率數倍的林公洽,如 此分享自己的投資觀念,「台面上的熱門股不是說不能有,而是再大賺的空間很有限,所以績效要突出,當然要積極發掘新鮮的標的。」「選股不選市」是他一貫的 操盤手法,也就是不管大盤行情如何,都持續聚焦發掘潛力股,即使市場上當紅的產業,也偏好挑選具受惠題材、市場尚未關注的公司。

分析林公洽操盤的成功祕訣,一共有三個。

首先,要勤call(電訪)公司。「要在人家公司沒沒無聞的時候,勤加耕耘,掌握該公司的題材消息。」林公洽笑著說,例如○五年十二月中旬,股價沉寂一段 時間的振曜,當時乏人問津,股價僅十元左右,但由於他先前就長期觀察這家公司的財報,並與公司發言人維持良好的互動,進而領先發掘旗下轉投資公司西柏的利 多題材,決定低接布局,沒想到次年一月股價最高就來到二十九元附近,讓他○六年一月分績效衝上同類型基金的第一名。

其次,就是要有系統地篩選公司,比方說從公司的月營收、毛利率的變化,去一一排序,並篩選出股本三十億元、本益比十倍以下的好公司,或者是觀察公司實施庫 藏股的籌碼變動。

「股票上漲的過程中,第一波賺到錢的大多是公司派,因為對自家產業利多最了解,再來是一手、二手發現的法人,最後就是市場眾所皆知的末升段。」林公洽解釋 道,「當我發現有公司開始實施庫藏股,定期且持續買回自家股票時,就會思考公司基本面是否好轉。」最後,「就像打棒球一樣,要提高勝率,必須要有十足的耐 力與毅力,還得要用功,一旦發現錯誤,也要有修正的雅量。」原來,曾經花十萬多元學技術分析的林公洽,○四年十月剛當基金經理人沒多久時,一度單憑技術面 指標就認定大盤走空,沒想到大盤走多,讓他有整整一季績效表現明顯落後,「那一次的挫折,讓我徹底覺悟,體認到著重基本面的重要性。」至於展望第二季,林 公洽認為,隨著新台幣表現走穩,季報陸續公布後,一些體質佳、小而美的電子股都是值得留意布局的標的,一旦急跌或修正,都是伺機找買點,長線布局持有的好 時機。

德信數位時代基金

持有前5大產業占比(%)電腦及周邊設備 12.48

電子零組件 6.85

半導體 9.05

光電 3.16

食品 3.09

其他 65.37

績效:

三年期績效第一名:

24.98%,同類型基金績效平均-7.1%

五年期績效第一名:

82.93%,同類型基金績效平均23.33%

投資金律:

堅持一種你擅長的投資方式,不隨市場起舞群益店頭市場基金許家豪:耐心布局質優電子股,等待豐收在金鑽獎今年的上櫃型股票基金中,群益店頭市場基金的績效 表現可說是一枝獨秀,一口氣拿下了一年、三年、五年期的基金獎項,績效表現亮眼;其中,五年期的報酬率更是高達五八.五%,較同類型基金高出逾倍數的成 長,績效表現相對亮眼。「操盤是一種藝術,誰可以保持戰果、守住獲利,誰就是贏家。」曾經在造紙業正隆、電子業華新科等業界前後工作過五年的許家豪,在發 掘潛力股的同時也相當注重風險控管。

「就像股神巴菲特所言,只有在浪潮退去後,才知道誰在裸泳。」許家豪強調,一定要投資有實力的公司,不投機,獲利才能穩健;因此,核心持股一定要是他細心 研究過、具備強勁基本面的公司,一旦到了設定的目標後,就立即停利出場。而細數過去他布局成功大賺六倍的標的包括網龍、玉晶光,都是成長股類型的代表。

「投資股票就像是一場耐力賽,一旦當初買進的理由不變,就要堅持到底,反之就要勇敢出場。」許家豪舉例說,五年多前,他曾在華寶股價一百元附近,因公司訂 單持續增加做布局,而股價也真的因為基本面推升,最高來到二百六十元附近,只是,隨著華寶大客戶摩托羅拉市占率節節下滑,他卻不相信趨勢已改變,仍不捨得 停利出場,「後來我殺在一百二十元,雖然沒賠,但在我的心目中,少賺就等於賠!」有了這次經驗,許家豪堅信,只要投資的理由沒變,就該堅持到底抱長波段, 一旦趨勢改變,就該勇於出場。

至於放眼第二季,有哪些是他看好的產業?「平板電腦、太陽能、智慧型手機相關的上游零組件,以及光通訊元件、生技產業,都是第二季值得留意的標的。」尤其 是觸控相關零組件、光學鏡頭元件,都是他持續看好的標的。

而展望台股大盤後勢,許家豪認為,台股在經過上半年八千四百點至九千點的箱形整理後,將打出較為厚實的底部,有利下半年台股的上攻走勢。不過在油價走高以 及地緣政治風險性升高下,包括南北韓衝突、中東危機等非經濟因素,加上美元可望走強、外資有從亞洲抽離部分資金轉投美股的資金挪移等疑慮,都為台股後勢投 下不小的變數,但仍看好下半年中小型電子股走勢,將有強勢表態的機會。

群益店頭市場基金

持有前5大產業占比(%)

半導體 15.8

光電 11.53

塑膠 7.41

電子零組件 6.74

電腦與周邊設備 6.4

其他 52.12

績效:

三年期績效第一名:

18.54%,同類型基金績效平均-7.35%

五年期績效第一名:

58.5%,同類型基金績效平均21.07%

投資金律:

耐心+紀律=獲利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