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周大福一系的上市公司


http://main.ed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131/LTN20080131433_C.pdf

剛收購新時代大股東的約15%股權,加上場外的收購,共控25%的股權,看來要搞兩次供股。

http://main.ed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201/LTN20080201327_C.pdf

認購蒙能的20億"零息"可換股債,每股換股價7.3元,看來有搞作?

還有他們有控制或轉讓予魯先生(除新世界)及曾經有關係的的大約有新移動、國際娛樂、利福國際、天能動力、大福證券、剛以利福國際入股聯洲國際、泛海國際、亞洲資產(以蒙能的名義)、北大青鳥和139控股(這兩曾家按予大福融資)、利興發展(剛以資產全部回購周大福系所持有的25%的股份)、萬邦投資、冠忠巴士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44

明日系的旁支-光訊控股(254)和大陶精密科技(8041)

之前講過幾間明日(760)公司,包括南嶺化工(663)和華脈無線通訊,曾在明日國際任職的劉先生正式任大陶精密科技(8041)主席,該公告如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603/GLN20080603019_C.pdf

董事會宣佈,於二零零八年六月三日,劉智遠先生(「劉先生」)獲委任代替成清波先生(「成先生」)出任董事會主席,由二零零八年六月三日生效,而離任董事會主席之成先生將繼續留任本公司執行董事。

劉先生現年37歲,擁有電子工程(電腦)學士及工商管理(財務)碩士學位。劉先生有超過12年香港投資及財務管理經驗,曾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聯交所」)主板上市公司明日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擔任高級管理職位,該公司主要從事(其中包括)設計、開發、製造及銷售電子產品、線路板、光學產品、買賣及分銷電子配件及部件、買賣上市證券,以及提供貸款融資。劉先生現時為本公司執行董事,並擔任聯交所主板上市公司光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該公司主要經營物業投資及中國戶外廣告業務。

由此可見,他有兩家公司,一為大陶精密科技(8041),二為光訊控股(254),兩家公司均為他任大股東,而這兩家公司都由它重組破產公司而來,究竟他如何取得這兩家公司?現在我們先找找資料吧,明天再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91

明日系的旁支(3)-光訊控股(254)、大陶精密科技(8041)和寶利福(8172)

(第二篇已散佚,望各位好心人能找出這一篇文章。)

現在講講該公司2008年的歷史。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117/LTN20080117364_C.pdf
公司在2008年1月,宣佈收購持廣告業務的公司90%(其後將會增持至100%)的股權的公司5,368股(以下會稱廣告業務子公司持廣告業務的公司母公司),佔母公司股權17.97%(股本共29,868股),每股作價約7,451.56元,共斥資4,000萬,光訊以5,000萬股,每股8毛的新股支付。

另 外向認購母公司新股20,132股,每股作價約7,450.82元,共向母公司注入1.5億元,完成後母公司股份增至50,000股(29,868股 + 20,132股),光訊持母公司股數會增至25,500股(5,368+20,132股),即持有51%股權,光訊在60日內先付3,000萬訂金,其後 會付出1.2億元。

其中的先決條件其中一條為先集資到1.5億,賣方亦向光訊保證母公司2007年EBITDA不少於750萬美元。

另外,光訊亦向賣方授出認沽權,若母公司2008年季度業績超過或等於公告所列的數字,賣方可以把持有母公司其餘49%股權按季度盈利分佈比例售予光訊,光訊以每股0.8元發行2.5億新股,支付代價2億元。

若季度業績,低於公告所列的數字,光訊亦和超過業績的情況同樣的新股支付代價,代價則向下調整,差額以現金支付。

收購完成後,公司將會易名中國戶外媒體集團。

其實,母公司看來無太多錢賺,這也是公司發行新股散貨的其中一種方法,這樣把配股消息包裝為好消息,確實高章。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226/LTN20080226167_C.pdf
其後公司簽訂諒解備忘錄,和另外一家廣告公司進行收購協議,作價約1.5億-2億之間,相等於其EBITDA 3,000-4,000萬的5倍。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407/LTN20080407411_C.pdf
由於市場氣氛差劣,不能集資到1.5億,所以取消1月的收購計劃,另外進行配售,敦沛以盡力基準,共配售8,000萬股,每股作價0.2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415/LTN20080415575_C.pdf
公 司又再收購1月收購失敗的母公司100%股權,作價2.4億,光訊分兩批以2.5億股,每股0.8元的新股和4,000萬,行使價0.8元的可換股債支 付,EBITDA保證由1,000萬美元下降一半至500萬美元,若EBITDA少於保證EBITDA,則可展延期限六個月,若仍不能達標,則再作商討。

另外,公司要擔保成功發行8,000萬新股及光訊向母公司提供1,600萬的貸款作收購之用。

其 實,這次收購的代價雖下降,以整家公司計,由3.5億降至2.4億,但是保證盈利由7,800萬降至3,900萬港元,實際上作價是上升的,另外該 1,600萬雖作收購公司之用,但是我猜這些錢是一些人藉這個機會向公司拿錢的,錢的來源是來自今次配售這8,000萬新股的。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523/LTN20080523087_C.pdf
公司在5月23日出通函,6月18日開股東特別大會批准收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604/GLN20080604068_C.pdf
5月30日,寶利福(8172)宣佈發行兩批共1,320萬的可換股債券,第1批700萬由遠東控股國際(36)認購,第二批620萬元由劉先生認購,每股行使價2.5仙,完成及行使可換股債後,劉先生將持有公司約13-16%股權,成為公司三大股東之一。這代表劉先生又進入第三間上市公司。

這家公司財務吃緊,收購頻仍,不過還有一個內蒙古購物中心可以賣點錢,公司仍有機會配股,有利股價,盈利亦可望有支撐股價,但是大股東成本頗低,另外他的行徑實在令人不敢恭維(財技太高),所以我不建議購入。

明天會講講大陶精密科技(804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98

明日系的旁支(4)-光訊控股(254)、大陶精密科技(8041)和寶利福(8172)

大家想對大陶精密科技的歷史等了很久,現在我們由上市開始回顧到劉先生入股前(2003年中)吧。

http://www.hkexnews.hk/newlistings/prospectuses/tc_8041pro-20000627chap14a.pdf

公司在1997年由台灣的太平企業(以下稱太平)重組後持有大陶精密母公司(以下稱母公司)99.79%股權,日本的欣瑪耐特以其專利權注入,換取母公司40%股權,並開始進行製造陶圈業務。次年把母公司註冊,並引入投資者,租下地皮、聘請員工及高管,又次年,太平大股東(以下稱大股東)可能知道公司會上市或引入其他投資者,於是公司增資擴股,以太平及大股東的名義認購,另外大股東又購入其他股東的股權,使太平及大股東持有母公司股權陸續增至74%,欣碼耐特減至10%,並進行擴產準備上市。

2000年又陸續引入機構投資者及證券公司向母公司注入資金約3千萬,公司亦於當年6月27日正式上市,以每股1.78元,發行8,100萬股上市,集資逾億,公司股本401,724,875股。
http://www.hkexnews.hk/newlistings/prospectuses/tc_8041pro-20000627chap17.pdf

http://www.hkexnews.hk/newlistings/prospectuses/tc_8041pro-20000627app01.pdf

公司確實集資了一億多,但公司值不值這樣多錢呢?
從會計師報告看來,公司1998年的營業額為....
零...1999的增長率是無限,但是是多少呢....
是二十萬五千大元,我想在香港大約有四成人的收入過多這家公司。

公司在這兩年都是虧損的,分別虧損五百萬和一千八百多萬,做二十萬生意,竟然虧二千多萬,這個生意不如倒閉算了,這亦埋下了公司財困的種籽。

這 家做二十萬生意,虧二千多萬,上市值七億二千萬的公司,肯定會是物非所值,在現時的市況下,你覺得會如何呢?肯定是會暴跌。但當時正在科網熱潮,總之有 「科技」、有「網絡」,股民自然走去買,加上創業板門檻極低,上市科審批不周,成為這家劣質公司能成功集資一億多的原因。

還有的是,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也闕如,否則可以見到的是,只有少量資金已投入廠房,公司還有大量現金的情況,若該公司現金比例多於90%,現在肯定給港交所停牌。

現在開始說說上市後的情況。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01026/00000MC20001030172429P.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01031/00000MC20001031211411Q.pdf
上市不到兩個月,公司向郭台銘的鴻海精密授予獨家知識產權生產瓷圈,收取技術使用權費,但公告內容非常模糊,例如技術使用權費價格是多少錢一年呢?10年年期是代表甚麼日子呢?甚麼也沒提及。可以說是借權威來拉抬股價的手法。

其後又澄清英文上的錯誤及鴻海的英文譯稱等。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10319/00000MC20010319222930S.pdf
公佈2000年業績,營業額雖急升180多倍,但虧損又增加至2,600萬元,超過1998年和1999年的總和。

經過一輪管理層轉換後,又放出好消息。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10728/00000MC20010727220448K.pdf
和深圳一家石油公司商討在中國建設合營公司。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10925/00000MC20010924213306K.pdf
公司更換保薦人,由台資元大轉上海資申銀萬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11031/00000MC20011031121244A.pdf
另外公司的主席、CEO兼執董辭職,改任非執董。
可能公司出現了某些我們不知的問題。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11127/00000MC20011127160923Q.pdf
公司祕書變動。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11127/00000MC20011127160923Q.pdf
委任執董。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0114/00000MC20020112023821G.pdf
大股東禁售期由兩年變一年,大家應知道出現了一些我們不知的壞消息,會如何嗎,大股東要跳船了,雖則他們聲稱無沽出股票的意向。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0324/00000MC20020324162038M.pdf
公司做了三千多萬生意,但退貨一千萬,實際上二千多萬生意,虧損五千多萬,另外資產減值一億,共虧一億五千多萬,實際上已把公司所集資的虧光,陷入財困。

以他們的所為來看,這家公司好像在蓄意造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0329/00000MC20020329021627T.pdf
公司礙於股本價值的限制,宣佈十供一,又供一股送四紅股,每股0.5元的方式供股,實際上是二供一,每股0.1元,集資1,900萬解困,由益高和統一包銷。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0606/00000MC20020606213048N.pdf
公司宣佈削減股本,由五毛錢削至一仙。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0618/08041MC20020618182439T.pdf
公司引入兩名和主營業務不相關的財務人士為執董,這兩名可能是賣殼的牽紅線者。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0626/00000MC20020626232441S.pdf
不久,這家公司確實發行了4,000萬可換股債,行使價0.17元,若有人全數認購,這人已是公司的大股東。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0820/00000MC20020819204518I.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0830/00000MC20020830204516E.pdf
公司董事紛紛辭職。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0916/08041MC20020916084518J.pdf
公告宣佈進入製造光纖元件業務。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0919/00000MC20020919014818G.pdf
公司以640萬美元的機器和10年的技術使用權360萬美元,共1,000萬美元注入合資公司,取得九分之五股權,製造光纖完件,實際上大陶並不需出資任何款項。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1011/08041MC20021011173245B.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1105/GLN20021105001_C.pdf
由於市場集資情況太差,公司要延遲發行可換股債券,最後由4人認購2,740萬的可換股債,行使價仍為0.17元,行使後,這四人佔公司21.10%的股份,較大股東的20.56%略多。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1129/GLN20021129027_C.pdf
該兩名和公司主營業務不相關的人士接任公司授權代表和核數師。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30113/GLN20030113013_C.pdf
公司向威誼授予技術使用權5年,作價250萬美元,以補足上次發行可換股債券的缺額。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30124/GLN20030124018_C.pdf
又引入兩名和主營業務不相關的人為非執董,其中一名為證券業人士,可見公司可能有賣盤之意。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30128/GLN20030128016_C.PDF
公司遭證券行入稟追討供股時80餘萬的融資費用,可見公司財政困難。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30217/GLN20030217030_C.pdf
公司的台灣廠房及中國廠房停產,上海廠則未建成,所以公司實際上已無經營業務,加上台灣附屬遭追討欠債,現正在債務重整中,可見公司已陷入危機。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30220/GLN20030220016_C.pdf
公司以每股0.14元配售1.205億股,集資約1,600萬以解困。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30319/GLN20030319027_C.pdf
核數師由Big 4羅兵咸,轉至不知名鄭國衛。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30322/GLN20030322015_C.pdf
公司營業額跌至900萬,扣除一筆減值撥回後,公司虧損擴大至4,400萬。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31203/GLN20031203023_C.pdf
公司附屬又遭銀行入稟清盤,公司又開始停牌。

明天開始講講重組之後的過程。


(第5輯又散佚,有誰有備份的?請好心人留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0

明日系的旁支(6)-光訊控股(254)、大陶精密科技(8041)和寶利福(8172)


這篇主要講述劉先生入主大陶精密(8041)的過程及其後的動作。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0924/GLN20070924083_C.pdf
公司宣佈,配售共40億新股,其中35.42億股由劉智遠先生認購,剩下4.58億就由統一證券配售,認購價每股1仙,集資約3,900萬以解困。完成後,劉先生的持股量增至75%,公眾持股量降至21.2%,公司並申請清洗豁免。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1023/GLN20071023023_C.pdf
公司宣佈2006年業績,營業額急增40餘倍,至3,068.5萬,並錄得上市以來第一次帳面上盈利,有500多萬,但扣除500萬的租金收入及164.3萬的撇回可換股債利息,實質仍虧損100多萬。

公司現金情況仍危殆,現金只得100多萬,負債有4,000多萬,所以剛才發行那4,000萬元的新股是用來加強現金情況的。

另外,公司資產淨值7,000多萬,有9,600多萬是機器,另外應收帳也劇增至2,500多萬(營業額只得3,000萬略多),可見公司資產充滿大量水份。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1026/GLN20071026063_C.pdf
公司再委任統一證券配售10億股,配售價同為1仙,集資約1,000萬。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1218/GLN20071218039_C.pdf
公司宣佈1供1,每股1仙,原主要股東Bright Castle承諾按比例供股,但股東可選擇供和不供,不供則不會增加股數,最多集資700餘萬元,劉先生完成認購後,股權會由原本75%降至約54.9%-60%不等。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227/GLN20080227029_C.pdf
公司宣佈20送1紅股,股數會再增加至62-68億股不等。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320/GLN20080320003_C.pdf
公司營業額創上市以來新高,達5,200多萬,並錄得連續第二年盈利,亦都是上市以來第一次,盈利下跌95%,至182,000大元,較50%香港人的收入更低。但由於錄得一次51萬的可換股債券利潤撇減,公司實質錄得虧損約33萬元,較上年同比大減。

由 於多次認購及批准仍未獲股東認可,所以公司現金只得三萬餘元,大量資金壓在應付款上,要以拖稅、拖人錢(應付款)、拖股東及關連公司、另外幾年前的可換股 債,並計及170萬的短期借貸,亦未償付數額達6,700多萬,扣除應付款也有4,300多萬,所以公司要兩次陸續配售及一次供股等集資5,000多萬, 以解全部問題。

但有銀行肯借短期貸款,即證明公司是有能力繼續存續的。

公司淨資產7,400萬元,但存貨1,900萬,應收款3,100萬(今年營業額5,200萬),機器經折舊撇減後也有9,100萬元,共1.42億,可見公司資產水份較上一年更大。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402/GLN20080402047_C.pdf
公司宣佈於本年四月三日復牌,等我們算一算帳。
另外包銷商及新百利願意以223,845,635股,每股0.01元的股票,以抵消2,238,456.35港元的財務顧問費用。

公司股本有:723,087,310股

公司20送1紅股後,公司股本有:759,241,675股

劉智遠認購及統一配售40億股後,股本增至4,759,241,675股,劉智遠先生擁3,548,000,000股。

公司再配售10億股後,股本增至5,759,241,675股,劉智遠持3,548,000,000股。

再發行223,845,635股薪酬股份後予統一及新百利後,股數再增至5,983,087,310股。

公 司以未認購、未配售、未送紅股前的基準1供1股,最多共發行723,087,310股,股數最多會再增至6,706,174,620股,但如果只有原主要 股東認購1.8億外,其他股東不認購的話,公司少發行543,087,310股,那股數最少也會是6,163,087,310股,劉智遠先生持股為35.48億股,他的持股比例會為52.91%至57.69%。

公司停牌前的價格為8.6仙,經供股及20送1紅股調整後,股價是4.57仙,復牌後市值約為2.81億至3.07億,劉先生投入的資金約3,548萬,復牌後理論市值即升至1.62億,帳面大賺約1.26億。

以這樣的市值水平計,P/E約為1543倍至1557倍,所以不會因價投而買。另外,此價亦超過殼價幾倍,亦不是殼股投資,所以買的只是集源集中及注資的憧憬,但炒上幾倍已是數十億,你想想會嗎?所以絕不值得投資。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407/GLN20080407033_C.pdf
公司委任鍾先生為行政總裁。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425/GLN20080425073_C.pdf
公司接獲6.56億股供股股份,有少量不足額,另外223億超額認購股份,超額認購股份超額36倍,供股股份中,有人竟斥資1.5億認購149億股。

公司股份正式增至6,706,174,620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430/GLN20080430073_C.pdf
公司委任劉先生及兩位科技人士為執董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506/GLN20080506071_C.pdf
公司贖回幾年前的可換股債。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507/GLN20080507021_C.pdf
舊班子全部辭任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603/GLN20080603019_C.pdf
六日前,劉先生正式就任公司主席。

公司上周五收市價0.118元,以6,706,174,620股計,市值為791,328,605元,劉先生帳面獲利逾10.8倍,股票帳面市值418,684,000元,他只要售約3億股,就已經取得
全部成本,而其他投資者若在2002年左右購入,供了股及收到紅股後,也收回所有成本,所以沽壓也很大。

但是公司利好的project仍未出爐,投資者仍可等待此等消息公佈後,立刻沽出股票為上。

下一隻講講久違多時,劉先生剛購入公司可換股債的寶利福(817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1

宏安(1222)系的未來(留言回覆及更新)


(註:謝呼嚕兄提醒,147應為超越集團(前稱新系集團、鷹馳實業),149才是中國農產品(前稱寶榮坤(又是一家酒樓股)、中國數碼港、中國置地、中國高速),謝謝指正。)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1671


 


蠱惑的羊:


湯才兄
我想問下 149 換老闆 。大折讓0.08配股後新股高達68%。。貨源應該歸曬邊。但現股價0.176,,溢價2.2倍
。。可否跟入博他炒高。。。你覺得他會向下炒大法
還是炒高派貨啊。。。感激


greatsoup:


他們一系的動作-共有四家公司,宏安(1222)控位元堂(897),位元堂(897)控利來(221),利來(221)控中國農產品(149),之前他們一系的動作:


公司至2006年全史: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763


149:前大股東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5795

手記內文章:
http://realblog.zkiz.com/searchresults.php?searchtext=%E5%AE%8F%E5%AE%89&Submit=%E6%90%9C%E5%B0%8B&ownerid=9


http://realblog.zkiz.com/searchresults.php?ownerid=9&searchtext=221&Submit=%E6%90%9C%E5%B0%8B


文庫文章:


http://realblog.zkiz.com/searchresults.php?searchtext=%E4%B8%AD%E5%9C%8B%E8%BE%B2%E7%94%A2%E5%93%81&Submit=%E6%90%9C%E5%B0%8B&ownerid=10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4249

最早的主力是安全又宏大,之後買了獲利,改名位元組,後來又買利潤快來,搞越南東西….現在又利用利潤快來,買中國濃鏟笨,成為四殼公司。



這 一系最早都是cap 水為生,安全又宏大不停的發股送股炒下去後,後來1供4,每股1個仙,後來又100合1,第一日就跌剩三成,無幾耐得番兩成(即折合至那時的兩毛錢,現時 的一仙左右),之後慢慢上升,老細開始講講到自己間公司好好做,好有前景咁,總之大賊扮黃飛鴻咁,但股價就悶足兩年(那時兩元左右,拆股後的一毛錢),悶 完後就開始升,少年女股神買那時已經是四、五元左右(現時的兩毛五)、為人引人接貨,先批股,大股東又減持部分,集了一筆錢,之後一拆二十後,又引基金入 股,一路托上去一元,即由低位計起升了一百倍….之後引人落搭後,一路賣一路跌,由一元跌到一毛錢,跌了九成,但是較最早的一仙都 有錢賺,所以下跌空間是無限。現在又不停回購,都不知搞甚麼,看來是因為0.6元批股賺了錢啦,看來這家公司是印股票為實際業務啦,之後又無厘頭 0.075元發股,高價回購,低價發股的招數,看來要跟老莊手法玩啦,現在股價繼續下跌,又以一仙幾配股大量,大股東隻剩10%股權,又利用金金做禦用證 券行,看來下一次就是供股加合股了。



前幾年買了獲利,之後把兩年前和現在玩具大王入股的醫療公司,買回來的位完組注入呢間公司,發行了大量的CB…玩具大王入股過呢間公司,後來發覺不行, 全部沽出後就開始漫長的供股還債之旅,先就100合1,然後一路跌跌跌跌,跌到0.30-0.4時,又1供3每股毛五,以還債給大股東安全又宏大,之後又 跌跌跌,跌到幾個仙時,又十合一,又使出供股,即使之後升番一倍,給果你不供股的話,由你用幾千元買回來的100,000股,得番100股,每股幾毛錢, 隻剩下幾十元,真是欲哭無淚….



上一年買了利潤快來,這家公司在以搞越南東西為名,低價集資十個億後,母公司又認購一兩億,之後幾倍地上升,升到一元,但是後來大跌到得番兩毛錢,由高位 計 都跌了八成,剛剛這家公司用二億多買了母公司在中國的一塊地,大股東真好,一億多,賺兩億現金,無知股民真是他們的衣食父母,哈哈哈。利潤快來又借母公司 安全又宏大錢,但母公司又配股,即是用市場中人的錢買殼啦。

最近,公司利用利潤快來買入中國濃鏟品,看來是看中他的主業業務,又成為他們新的cap水一員啦。

---------------------
最近,他們好像想分裂為兩組公司,首先位元堂以股換股吃利來,宏安的持股大幅減少。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0373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05/LTN200910051058_C.PDF

前三日宏安又稱會增購中國農產品的股權,所以現時可能變成宏安和中國農產品一組,利來和位元堂一組,目的是加強大股東業這系公司的控制力。

未做任何動作前,因為缺水的關係,要所以要使用大槓桿,才可以控大量的資產,故其實上層的公司隻控制下層公司不到三成的股份,股權實在是非常脆弱,故用招數來加強自身控制權,但又導緻其他部分削弱。

因為現時在位元堂在換股購利來後,宏安對位元堂的持股不穩,但他們又不增持位元堂,卻去增持中國農產品,故可能會放棄這兩家公司股權,或會購回其資產,賣給適合的人,加強利來的持股量,隻為方便新股東進入吧。

至於中國農產品留下的原因,因為一來盤子較輕,二來貨源盡在他們手,所以控制股價相當易,不過玩他們的股是非常危險,因為背後是金仔。

反過來看,他們的成本是8仙,況且他已經以購入資產拿走這筆錢,可說是無成本,照派都得。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1686


cindy:


湯sir.
你好.今次我想問897位元堂同221利來.我睇唔明佢D野.之前你講1221有機會增持897.今D897收0.104.如果5股換利來2股.利來現在 未值0.26.唔知我有無計錯呢?咁1222如增持897.那897的股價應會再升.咁未又會間接推高221?‧另外我想問佢地咁樣目的係為什麼?雖然我 無買.但係想知佢地點玩法.謝謝你


greatsoup:


這樣東西有兩樣假設:
(1)1222會增持897至>20%
(2)位元堂的股價會維持在現水平。

至於(1):
我昨天都已經講過,1222宣佈,會增持147的股權,為何會這樣呢?

是否因為221無錢?
但如果221無錢,這樣可以叫221發CB給897借錢或者897出股東貸款221,然後897發CB給1222/1222出股東貸款給897,這樣就可以輸送現金給221來增持149,之後又可以利用這些方法來榨壓公司,增持股權,但是他沒這樣做。

況且,今日看報紙,曰1222以2.5億港元購入油塘一地皮,令他們的資金減少,令增持897的機會更低,故換股購221,這是一個令1222和897分離的計劃,目的是把897和221賣殼,增持147的原因亦因為盤子較易控制,加上較為乾淨,所以就留下這隻殼。

至於897以換股增持221的目的,相信是集中221股權,然後賣殼套現一筆,改善897的財政,其後再出售載入897的載物又套現,這樣又變成一隻淨殼,又可以賣了。

至於(2):
如果印公仔紙的話,公司股數將會劇增,供應會增加,這樣的話會如何,相倍不用回答吧。

總的來說,我有理由相信,想分裂為兩組公司,把四殼變成兩殼(1222,149),其餘兩殼(897,221)將逐步出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90

明日系的關係網-從華脈無線通訊(499)談起


(1)

首先談談明日系是甚麼。

明日系是以明日國際(760)陳遠明先生為主的財技帝國,他們沾手的股票包括明日國際(760)、南嶺化工(663,後易名金山能源,前恆光行),其後透過明日國際股權取得華脈無線通訊(499,前百利好地產)控股權。

其副手劉智遠,後來取得多家財困公司如中國戶外媒體(254,前信僑控股、光訊集團)、中郵電貿(8041,前大陶精密科技)的控股權(筆者按: 所以我叫青姐及歐陽先生唔好亂寫這些股票,不然真的被人臭罵),並和原老闆陳遠明先生合作透過去年的一次供股,正式控制華脈無線通訊(499)。

(2)

以下是一些舊文章:

林地借錢法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81

垃圾換垃圾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89

為何不做下一步?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944

無本供股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4035

呢次先係真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4285

明日系收復河山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965

鱷兄恆泰的交易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1284

明日系旁支系列


http://realblog.zkiz.com/searchresults.php?ownerid=9&searchtext=8041&Submit=%E6%90%9C%E5%B0%8B

(3)

昨日,出了一個非常簡短的公告,當時仍不知所云: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201/LTN201002011312_C.pdf

華脈無線通信有限公司(「本公司」)董事會欣然宣佈,本公司目前與蔡朝暉先生及中國著名中式快餐連鎖店「真功夫」創辦人蔡達標先生就建議組成財團以收購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公司福記食品服務控股有限公司(清盤中)(「建議收購」)進行初步討論。

直至另一天,大公報的新聞非常有看點,他們的關係寫得他們很清楚: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page=0&tid=3909


天行國際(00993)第二大股東蔡朝暉,以私人名義夥拍華脈無線(00499),以及內地中式快餐連鎖集團「真功夫」創辦人蔡達標,計劃初步斥資10 億港元,收購正在清盤的福記食品。

....
蔡朝暉強調,有關財團並不涉及其持股29.9%的天行國際,以及持有可換股債券的南嶺化工(00663),故倘若收購成功,亦不存在關連交易的問題。


(4)

據小弟發現,蔡朝暉持有不少明日系公司的股權,至於天行國際(993),他為一小股東,在此前已宣佈賣殼予彭曉東先生和李佳元先生。

1.港交所持股紀錄:
大股東/董事之名稱 上市法團之名稱
蔡朝暉 天行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蔡朝暉 南嶺化工(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蔡朝暉 華脈無線通信有限公司

2.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page=9&tid=3243  (第93樓)


(5)


至於他持有的南嶺化工股權,是該公司成功向趙明購入在山西及蒙古經營煤礦的Triumph Fund A Limited後以購入其可換股債,面值2,060萬元,以換股價6.25仙計,共可換32.96億股。


該項煤礦作價18.55億元,全以不計息可換股債支付,若全數行使,可發行296.8億股,佔擴大後股本超過90%,可謂實為賣殼行為。


至於其華脈無線通訊股權,估計應是供股後,其後在2009年8月於每股1.15元,增持400萬股,至2,830萬股或5.67%股權,應是一說明該公司將易主的步驟。


總的來說,其實他的目標都在將該殼股變成項目公司,購入福記主要引入新殼主,至於合作,也只是同一堆人,但扮作很多公司,以狀聲勢。


(6)


另外,如果你細心發覺,其實另一位財技人士,亦浮現在另一家上公司南嶺化工(663)。該公司在2008年10月引入吳協建先生,其後股價上升,他趁機減持。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108/LTN20090108395_C.pdf


吳協建先生曾入主寶利褔(8172,前恆科創業,現中國星電影)及嘉盛控股(729,前巨川、協裏、中汽資源),劉智遠先生亦曾購入寶利福可換股債,而寶利福和澳門的關係千絲萬縷,所以這是他們的關係網。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604/GLN20080604068_C.pdf

所以做財技,真不簡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58

转徐星关于资金成长 与收益关系的一段话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d4888a0100nua2.html

总的来说,投资中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长期以来我们自己逐渐形成的投资习惯中有如下一些做法(说“风格”也可以),它让我们避免掉了很多投资陷阱:

1. 不去投资自己不很了解的业务和公司,即使看起来价格多么便宜,或者市场多么热捧 

2. 避免投资那些处于危机中,但可能会“绝处逢生”类的公司。这类公司往往是“反向理论”类投资人喜欢的。事实上,虽然我们也研究过这类投资风格甚至也羡慕过,但我自己的投资历史上从未碰过1股这类股票。

3.避免投资那些主要依靠行业一时的景气而获得高收益的公司股票。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可能失去很多大牛股的机会。比如06-07年的有色、房地产、金融等等景气类股票。这也导致我们在那两年的投资业绩平平。

4.避免投资那些业绩与其竞争优势理解起来不匹配的“绩优股”。像当年东方电子、银广夏之类的难以理解其高业绩的公司,我从骨子里就没感兴趣过。

5.避免投资那些已经接近成熟期的公司股票,即使其业绩多么优良。“成熟期”指的是其经营的空间已经足够大、周期也足够长。

5.少操作,容忍市值波动。我们一直在研究为何同行“资金量与投资业绩反比”的怪圈。事实上,这个怪圈的根源在我们看 来一是不自觉地试图超过自己的能力圈的投资(试图把握市场的大多数投资机会),二是想提高所谓投资效率(只看到市值提高不愿看到市值减少)而不断进行的 “波段操作”。其结果就是资金量越大失误率就越提高,导致收益率越低。可以告诉各位的是,今年我们的投资业绩虽然似乎还不错(截止今天收益率+76%), 但操作的次数(买卖都算,两次)至今加起来还不到10次。所以,即使现在的资金量再放大10倍,我们的投资业绩也丝毫不会受影响。

   如果有一天我们感觉到我们管理的资金量可能影响了投资收益率,我们会毫不犹豫地停止接收任何新资金,也会劝老客户减少或赎回资金。所以,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永远不会成为中国最大的“私募基金”。但我们力图成为长期收益率最可靠和较高的一类投资机构。

谢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37

馮大輝:阿里系的技術積累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5794.html

來源:創業家

文/馮大輝

經過喧囂的促銷大戰,可以說,阿里系在電商領域的技術積累的確是全球獨步了。

「雙十一」活動中,淘寶、天貓、支付寶等阿里旗下網站爆發出驚人能量:全天總交易額191億,總金額超過美國2012年「黑色星期五」的10.42 億美元。儘管淘寶在促銷開始時服務稍有不穩定,但整天下來服務堪稱可靠。這是個值得稱讚的成就。

阿里系能達到今日的技術積累,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依我個人的看法,以下幾個先決條件素不能不提:

第一,支付寶、淘寶團隊在大規模分佈式事務處理能力上有多年技術積累,這份經驗相當寶貴。

第二,阿里巴巴骨幹傳輸網 ABTN 2009 年建成,為整個阿里系子公司的網絡服務能力提供了網絡基礎保障。這也是國內第一家運營商級別的電子商務骨幹網。

第三,以開源領域技術專家、LVS 項目創建人章文嵩先生加盟淘寶為標誌,淘寶在底層基礎設施上的技術能力大幅提升。章帶領的基礎核心軟件研發團隊基於 LVS 實現高性能負載均衡組件,構建了強大且高效的CDN 系統,該系統大量採用低功耗服務器,綠色節能。

第四,硬件帶來了紅利。固態硬盤與 PCI-E Flash 等硬件組件技術已足夠成熟並被大規模應用,為數據庫服務器處理能力提供硬件層面上的支撐,可以更加靈活部署,成本更低,不必像過去那樣單純依賴小型機與高端存儲。

第五,2008 年與 2009 年大刀闊斧地改進了系統結構,比如外界知道的支付寶 SOA 化,淘寶五彩石項目等。最近兩三年淘寶仍然在做精細化的提升,但總結架構沒有太大變動。

第六,淘寶技術團隊對運維有掌控和技術積累(為防止阿里云掠美,必須說一下此事與阿里云無關,各自是獨立的團隊) ,具備相當靈活的分配調度硬件以及網絡資源的能力。

在 2010 年與 2011 年的兩次「雙十一」促銷活動中,技術團隊積累了足夠的運維與運營經驗,過去幾次「壓力測試」也促使國內銀行系統對網銀網關處理能力進行擴容與改造。否則,按照今天的交易量,各家銀行網關無法承載如此大的支付請求的衝擊。

阿里技術團隊這幾年來在開源軟件研發上有很大投入,比如在 MySQL 數據庫研發與部署實踐上,已經有實力解除對 Oracle 數據庫的依賴。在 Java 核心技術上,針對業務特點優化定製的TaobaoJVM已在淘寶、天貓等網站上線,全部替換Oracle官方JVM 版本,並逐步反饋到開源社區;再如淘寶在 Nginx 基礎上改進了 Web 服務器 Tengine……此外,淘寶根據電子商務業務自行研發各種關鍵組件,比如流控與防攻擊模塊等,也對這次成功大促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技術團隊在開源軟件領域的投入取得了驚人回報,現在來看,此乃相當有前瞻性的舉措。阿里技術團隊正試圖掌控整個網站體系中所有組件的核心技術,這將是一個趨勢。

最後,技術背後最關鍵的還是人和團隊。阿里巴巴數年來在電子商務技術領域吸引了不少業界技術專家,如王文彬、章文嵩等,造就了一批頂尖技術牛人,也培養並儲備了一大批技術人才,鍛鍊了一個有實戰經驗有戰鬥力的技術團隊。正是這一批踏實肯幹的技術人使得這一切成為可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19

德俄關系的縮影:默克爾已經11天不理普京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2423

(原文載於華爾街日報,作者為資深德國政治記者Anton Troianovski,華爾街見聞整理) 馬航MH17航班墜毀後的第三天,德國總理默克爾和俄羅斯總統普京進行了通話,這是自烏克蘭危機升級以來兩人的至少第30次通話。 據知情人士透露,默克爾生硬地甩下一句話:等你在緩和烏克蘭沖突上有了進展,再給我打電話。 那天是7月20日,此後兩人再也沒有講過話。 這種緘默可能意味著,歐洲最重要的兩個大國的政治關系發生了重大轉折。西方在平息烏克蘭危機上遭遇了重大挑戰。更廣泛地來看,默克爾和普京之間關系的惡化,說明德、俄兩國二戰以來長達幾十年里企圖修複彼此關系的努力將化為泡影。尤其是普京,過去幾年來他一直希望將德國培養成俄羅斯在歐洲最親密的夥伴,但現在他看起來已經放棄了,而且似乎也準備好接受西方對俄羅斯的孤立。 德國官員表示,在馬航墜機事件後,默克爾耗盡了對普京最後的耐心。普京對於向叛軍施壓確保調查順利進行的承諾並沒能讓局勢有所改善。和上一次盡量避免對俄強硬制裁的態度相反,默克爾如今力主對俄羅斯進行強有力的制裁。 過去幾年來,默克爾和普京都一直致力於改善兩國的關系。默克爾是一個務實的總理,她並不像人們印象中的那樣對普京冷眼相待,這是人們對她的誤解。默克爾新政府去年底的通過的一項合作協議呼籲“與俄羅斯保持對話和廣泛合作”,並強調“歐洲的安全是與俄羅斯一起,而不是與之對抗”。 普京的魅力攻勢始於2001年,他上臺後的第二年就在德國議會發表演講。他操著在克格勃時期學到的流利德語,贏得了一陣陣掌聲和歡呼。 莫斯科親克里姆林宮電臺評論員Sergei Dorenko表示,普京對德國的態度在很多方面都和俄國沙皇很像:向德國學習現代化經濟、管理和技術。相比之下,和美國的關系就無關緊要了。 他說:“俄羅斯與德國有各種各樣的合作。” 普京和德國前總理施羅德也私交甚篤,後者同樣是一個驕傲而自信的領導人。一名前德國駐莫斯科外交官回憶稱,兩人曾在房間里秉燭夜談。 莫斯科伸出的友誼之手受到了德國的積極回應。與俄羅斯建立良好的關系符合大多數德國民眾的訴求,人們被俄羅斯文化所吸引,並期望二戰和冷戰這樣的沖突不再發生;德國商界巨頭從俄羅斯身上看到了尚未開發的廣闊汽車和機器市場;德國政治家們依稀想起了前西德對東歐采取的“東方政策(Ostpolitik)”,如今這被許多德國人視為一項成功的策略。 自從去年末烏克蘭危機加劇以來,默克爾一直對克里姆林宮采取中間立場,她總是努力尋求雙方的共同利益。這點和美國有很大不同。在德國的主導下,歐盟並沒有按照美國的意誌在克里米亞問題上對俄羅斯采取嚴厲制裁。不僅如此,她還試圖軟化西方對俄羅斯的對抗立場。 默克爾在細節上也絲毫不放松。在3月24日“G7”國家在荷蘭海牙的特別會議上,各國領導人聚在一起討論抵制6月在俄羅斯的“G8”峰會。 據知情人士稱,法國總統奧朗德提出峰會移至法國舉辦,以紀念諾曼底登陸70周年。但默克爾表示,在俄羅斯開會對於這個特別的紀念並沒有什麽不妥,蘇聯在二戰中犧牲了2000萬生命。最終,各國決定會議改在布魯塞爾召開。 默克爾頻繁地為普京說話讓一些美國官員很不高興,後者很懷疑普京是否真的有意願做出讓步。但隨著危機的不斷進展,德國官員也表示他們已經沒有別的選擇,只能趨向強硬。 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身。此前歷任德國總理都一直努力增強與俄羅斯的紐帶。對於默克爾來說,此次烏克蘭危機意味著德、俄兩國關系經歷了重大轉折。 在前不久柏林的60歲生日宴會上,默克爾曾被問到,如果回到1989或1990年,她是否會想到,未來的歐洲出現類似烏克蘭危機這樣的事件。 她說:“我想答案可能是‘no’。”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8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