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貝昂創始人反炮轟:格力董明珠,“你才是小偷”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17/148441.html

i黑馬:上周末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參加某活動時發表演講炮轟小米,並稱小米空氣凈化器抄襲巴慕達是小偷行為。不久後社交平臺上遍興起了格力侵犯國內空氣凈化器品牌貝昂科技專利的事情。對此貝昂創始人冉宏宇發表公開信,指責格力利用合作之名搶奪空氣凈化器專利。

資料圖
資料圖 
 
公開信中冉宏宇稱兩次被格力“忽悠”。

第一次為貝昂和格力在2008年關於空調設備的研發上,在關鍵技術獲得很好的測試結果後,格力單方面關停了該項目。之後2012年在空氣凈化器領域的合作,格力又在設備上市不久後叫停了項目,並在不久之後推出了類似技術的空氣凈化器。

冉宏宇還表示格力方面給合作時貝昂提供的技術申請了專利,並稱此為格力核心技術。這個騙取技術資料的行為比小米抄襲巴慕達更惡劣。(大可)

以下為公開信全文:

看董明珠炮轟小米有感:誰偷走了海歸的創新報國夢

下午有朋友給我轉了幾篇帖子,大意是說董明珠沒有資格罵小米是小偷,格力才是真正的小偷。文章的主角是格力和貝昂,我有必要出來澄清下整個事件。

簡單自我介紹一下,我就是個理工男,誇張點兒說算個學霸, 90年代初進入中國科技大學讀書,本科畢業後獲得了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全額獎學金,一直讀到博士,博士後。畢業後又在矽谷一家高科技公司工作了幾年。主持過為蘋果,Intel做的項目。作為70年代出生的人,受的是最正統的教育,總有一種”科技報國”的情懷。看到中國發展迅速,正在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心潮澎湃,受政府感招,和同樣是留美博士的太太於2010年一起辭去矽谷的工作,回國創辦了蘇州貝昂有限公司。目前還算小有成就,入選了中組部的“千人計劃”,同時也受邀擔任國家863室內空氣凈化技術課題的專家評審組成員。貝昂作為最早進入空氣凈化領域的科技創新企業,也獲得了較高的行業地位和認可。

然而就向所有純技術型的海歸創業者一樣,我們也飽經了國內殘酷的商業環境的洗禮。我們“創新報告”的夢想不斷地被無情的擊碎,其中對我們的夢想和信念動搖最大的恐怕就是“掌握核心科技”的格力了。

早在08年,經珠海科技局推薦,我們帶著“離子風”凈化器的原型機從矽谷飛到了格力,“0耗材,0聲音”的技術特點,打動了還在制冷研究院的肖工和馬院長,格力希望把“離子風”技術運用到空調上。我們其實對格力並不了解,只知道它是全世界空調的龍頭企業,肯定是一家非常尊重商業道德和國際規則的企業。那時我們不懂商業,我們的價值觀也非常簡單,我們掌握了很好的原創技術,如果可以和格力合作,讓我們的技術進入幾十億的用戶家中,提供潔凈空氣。對一群一心搞技術的人來講,這是多麽自豪的一件事。於是我們一起回國創業的幾位留美博士,以及所有的技術人員把全部的心血都投到了這個項目上,樣機測試結果也非常的好,。可是突然有一天,格力說你們回去吧,這個項目停了。一年多的付出沒有一點回報,我們很受打擊。但是我們說服了自己,一定是我們自己沒有做好。格力合作不成功就當交了一次昂貴的學費,我們只要專註於把自己的凈化器做好就行了。

到了12年,霧霾四起。貝昂獨創的“離子風“空氣凈化技術以完全靜音,無耗材的優勢迅速成為凈化器市場的一個明星。同時格力也在董總特別關註下,重新啟動了空凈項目,內部叫做“D”項目,還單獨成立了空凈技術部,由原來在制冷事業部的肖工牽頭,應該是對“0耗材,0噪音”的印象太深了,肖工又找到了我們。有過之前的失敗經歷,我一開始沒有答應,但架不住家電院的王院長、趙部長一再保證:“這是董總親自抓的項目,一定不會不了了之”,而且還帶來了合同:格力負責外觀及風道設計,貝昂負責電子、機構及材料等核心模塊,機器上市後,貝昂轉作核心部件供應商。畢竟,能搭著格力這艘大船,普及“離子風”凈化器,對我們做技術的人來說,能幫助我們更快實現創新的夢想。再一次,我們全情投入了,毫無保留地幹了一年多,我們帶他們去我們的實驗室,帶他們去見我們的供應商,手把手幫助他們一條線一條線的畫出草圖,毫無保留的從ABC解釋為什麽只有這樣的設計才能實現這麽獨特的功能。KJFC230樣機驗收那天,我們都很興奮,忽然有一天,他們再一次叫停了項目,帶走了設計圖紙,又切斷了所有的聯系,我們又兩手空空的回到了貝昂。我知道,我們這一次又為別人做了嫁衣。我們只能安慰自己,也許格力認為我們這個技術還不成熟,他們或許選了另一條技術路線去實現“中國創造”了吧。

中文有句話,“可以一而再,不可再而三“。英文也有一句話,”fool me once, shame on you, fool me twice, shame on me”。兩次被格力忽悠,我這個加州理工的大博士也真是夠shameful的了。但我依然心存幻想,如果格力重新啟動KJFC230項目,還是會找貝昂合作吧。畢竟雙方簽字蓋章的保密協議,合作協議,會議記錄余溫尚存。最底線也得尊重一下貝昂所擁有的幾十項專利吧?

然而可能因為我永遠只是個搞技術的人,搞不懂商人是怎麽想,怎麽做事的,也可能在美國生活了十幾年,國內有些企業的無底線已經遠遠超過我的想象能力了。

2014年,格力推出了“KJFC230”離子型空氣凈化器,主打”0耗材“,我們毫不知情

我們在CCTV-1做了廣告。卻發現同樣是貝昂標誌性的技術,還有一款產品也在CCTV-1做廣告。不同的是,他們買下了比我們更好的時段,是我們付不起廣告費的黃金時段。

他們申報了技術創新獎,聲稱這是他們的另一項“核心技術”

董明珠開始炮轟小米偷竊,同時宣傳“自己研發“的無耗材凈化技術”,格力從來不偷。

這句話一點兒也不錯,因為這種行為不叫“偷”,而是叫做“搶”。

小米必竟在發布會上還提了“巴慕達”的名字。小米至少沒有騙取巴慕達的所有技術資料。沒有讓巴慕達花兩年時間人力物力幫他們開發出產品,然後一腳踢開,說自己“掌握核心科技”。如此得來“核心技術”,是在“中國創造”還是在扼殺“中國創造”?

如果在”偷“的基礎上技術能有所提高,我們也會心存一絲尊重,可惜僅偷到皮毛的格力凈化器幾乎沒有一點兒凈化效果。

我們都是搞技術的,創新報國是我們唯一的夢想。然而創業5年來,這個夢想幾乎被現實打擊的支離破碎。所謂的國際知名企業的如此無所顧忌的侵犯知識產權,踐踏商業道德的行為,正在無情的摧毀整個中國的“創新之夢”。

我從年少時開始,就追隨著心目中的偶像錢學森先生,進入他創辦的中國科技大學力學系,又進入他成名的加州理工學院學習空氣動力學。先生彌留之際留下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麽中國有這麽多大學,卻出不了一所加州理工那樣有創新精神的學校,我們的教育體制出了什麽問題?我也要請教一下尊敬的董明珠女士,中國有這麽多向格力一樣規模達到世界一流的企業,卻問什麽創造不出世界級的創新。如果大企業都靠抄,靠偷,靠搶,創新還能有生存的土壤嗎?

最後我真誠的邀請董總到貝昂來看看,了解一下一個小企業是怎麽在如此殘酷的環境下,還咬牙堅持創新的。希望董總作為商界領袖,帶頭尊重知識產權,尊重商業道德。不要偷走我們的“創新夢”。

冉宏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978

北郵教授炮轟移動聯通電信:你們應該退市不準賺錢!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12/148875.html

i黑馬:運營商的使命已完成,應該退市,禁止盈利。昨日,在北郵工商管理新年論壇上,教授闞凱力大膽預言。不明白為毛,此言一出引來了許多爭論。專家在為老百姓省錢,老百姓為毛還要炮轟他呢?

就黑馬哥本人而言,對闞凱力教授很尊重,他是少數敢說真話的專家。這個觀點至少是有道理的,大家平時用電,四毛多一度電,如果國家電網是一個盈利的公司,可能價格就是5毛、6毛。大家平時也用水,4-5塊一噸,如果自來水公司滿腦子里是錢,那也做不到這個價格。
 
跟水、電一樣,電信也逐漸變成生活基礎設施。尤其當互聯網公司起來後,它只是互聯網的基礎設施,就是公路的角色。
 
原來運營商沒錢,於是上市,完成了資本積累,現在從老百姓口袋里賺到錢了,這時退市、禁止盈利,大家打電話、發短信、上網的錢也少了。比如去年前三季度,中國移動還有17%的凈利潤,如果禁止盈利,100元的話費,你只需要花83元。大家不開心嗎?

 

當然,這也可能是一個昏招。比如禁止盈利,電信公司失去了創新的根本動力,效率肯定大打折扣。另外,利潤的消失意味著投入的消失,沒有了投入,公司還能繼續前進嗎?

以下為闞凱力演講具體內容:


 
我來談談電信IT業的新常態。今天隨著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我們電信網絡沒有客戶了。
 
真正的為消費者為全社會服務的是互聯網,而電信業、電信網絡、電信運營商它僅僅就是一個互聯網的基礎設施,或者我們說就是一個公路的角色。真正為消費者為全社會服務的是這些運輸公司,這些互聯網公司。
 
以前電信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因為電信業直接為整個人民經濟服務,為廣大的人民群眾服務,而今天的電信業甚至於都不配稱為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了。
 
它是什麽?它是互聯網的基礎設施。就像電力業一樣,電力業可以說是基礎設施,因為家里面點燈、電燈泡還有,家家戶戶還要用電。家家戶戶要通網絡。但是我們用電信,實際上還不如用電,因為電是點電燈,而我們電信的網絡主要是用來做互聯網使用,所以這樣的話,電信業應該成為公用事業管理,現在剛才呂老師,提出電信運營商很糾結的向誰收錢的問題?它應該是免費的。
 
因為它是一個社會的基礎設施,在從19世紀,比如說電話的開始作為一個電信業的開端吧。亞歷山大貝兒發明了電話,經過了一個多世紀,電信網絡實實在在的道路,我甚至一天不出家門,不能夠一天不上互聯網。所以電信網絡就和我們的城市道路一樣,它應該有國家稅收支持的。然後免費的向全體的公民提供服務。
 
所以我認為,好像咱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還有一些領導還在,我建議考慮由電信運營商退市。他利用資本市場來完成它的資本積累,這個任務也完成了。而且這股民們、股東們該賺的錢也賺到了,所以應該退市了,換句話說就是像自來水公司,自來水公司全世界沒有上市的吧,你就作用基礎公共設施,不能做到不收費,但是至少有一條禁止你盈利。如果自來水公司上市,而且謀求利潤的話?那完了,咱們全都得渴死不可。
 
那麽電信網絡是同樣的,它歷史使命已經基本完成了。所以它應該退出股市,然後成為一個全社會的一個基礎設施。比如像電力公司,尤其是配電的公司,它也是壟斷,所以也是
 
嚴格禁止它盈利的。所以我們說國民經濟和信息經濟的未來是屬於互聯網的。互聯網就像蓬勃的朝陽,現在是八點鐘的太陽,而且今後在一百年之後,將把人類代入信息社會,而現在
習近平主席也提出信息經濟,那麽我們整個國家確實必須以信息經濟為核心來考慮問題。
 
說說咱們北郵經管院,我們經管院面臨著一個基本根本性的戰略轉型。回顧我們的歷史,我們80年代以前,是為計劃經濟服務。我們90年代是為壟斷性的電信業服務,郵電部嘛。
 
2000年以來我們是為市場競爭中的電信運營商服務。這個是我們北郵經管院所走過的路程。那麽今天我們現在所面臨的任務,就是我們北郵經管院又在面臨一次根本性的轉型,也就是
 
我們必須要去電信化。電信運營商都在去電信化了,我們北郵經管院有什麽理由不去電信和,我們要堅定不移的為互聯網服務,這個也是我今天的結論。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054

賈躍亭炮轟蘋果:下一代移動互聯網不再需要專制者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4/4604907.html

賈躍亭炮轟蘋果:下一代移動互聯網不再需要專制者

一財網 劉佳 2015-04-12 09:52:00

賈躍亭稱,蘋果的成功是時代的成功,是封閉的閉環模式的成功,喬布斯在產業鏈閉環模式下,創造了極致的用戶體驗,成就了蘋果的時代,但在封閉的模式下,蘋果日益霸道、專制,成為了今天龐大的帝國。

4月12日,樂視創始人賈躍亭發公開信炮轟蘋果封閉扼制創新,阻礙產業發展,長期會傷害用戶利益。賈躍亭稱,蘋果的成功是時代的成功,是封閉的閉環模式的成功,喬布斯在產業鏈閉環模式下,創造了極致的用戶體驗,成就了蘋果的時代,但在封閉的模式下,蘋果日益霸道、專制,成為了今天龐大的帝國。

他表示,只有時代的模式,沒有永恒的模式,封閉的蘋果已不符合時代的發展趨勢,必然會衰弱,樂視將用開放閉環的生態打造超級手機,挑戰蘋果。

樂視創始人賈躍亭

賈躍亭公開信原文:

下一代移動互聯網不再需要專制者

——致蘋果的一封信

1984年,一個自稱是顛覆創新者的小公司向巨人老大哥發起了挑戰,發布了震撼世界的廣告片《1984》,打破枷鎖,打破牢籠,構建新秩序。三十年之後,這家公司已經成為行業的巨人,他們開創了一個時代,重新定義了手機。三十年,時代在變,角色已變,他們從0變成1,從人變成神,也從顛覆者變成了專制者,變成了當年他們顛覆的對象——新的“老大哥”。

這家公司就是蘋果。

蘋果的成功是時代的成功,是封閉的閉環模式的成功。偉大的喬布斯在產業鏈閉環模式下,創造了極致的用戶體驗,成就了蘋果的時代,但在封閉的模式下,蘋果日益霸道、專制,成為了今天龐大的帝國。

在蘋果的封閉的體系中,所有的應用開發者、用戶,都必須是他的順民,都必須遵循他苛刻的規則。蘋果,已成為“封閉”的代名詞。開發者在蘋果模式下,創新變得艱難無比,同樣,蘋果自己的創新源泉也在慢慢枯竭,帝國黃昏已現,只不過能夠看到未來的人只是少數。

蘋果依然是當下最偉大的公司,但其模式已經扼制了創新,阻礙行業的發展,在長遠來看,一定會傷害用戶的利益,只不過現在用戶還未明顯地感知,因為被目前閉環帶來的極致體驗所掩蓋。蘋果的封閉違背了互聯網開放、自由、分享的精神,一個扼殺創新,扼殺自由,扼殺開放的商業模式,終將被時代替代。

封閉扼殺創新

蘋果的成功得益封閉的閉環模式,將硬件、系統、應用、服務完全一體化,閉環模式的優勢是可以將以上各個環節發揮到極致。

蘋果的封閉閉環模式,決定了只有其自有服務和應用才能很好的與系統、硬件結合,而大量第三方應用在苛刻的規則下顯得創新不足。蘋果對第三方應用的反用戶的條款已成為行業共識,第三方APP連自由定價權都沒有,只能按照蘋果的幾個價格檔定,被強制使用蘋果支付與用戶體系。此外,審核原則的不透明、低效反饋讓無數開發者深感之痛,很多開發者一年內更新安卓數十個版本,蘋果上只能更新幾個版本,這是反市場和反用戶的行為。

而對於中國蘋果手機用戶來說,最突出的痛點莫過於無法攔截騷擾電話和垃圾短信,蘋果完全可以在產品上實現這點,但在今天龐大的帝國中,用戶的聲音已經不能讓蘋果有所改變。很多中國公司在這方面嘗試的創新產品,卻被蘋果強制下架。事實上,還有大量類似的創新被摒棄被扼殺。

蘋果越來越遠離用戶,正是因為封閉,他們的創新動力正在衰竭。90後的前衛消費者已經不再以使用iPhone來提高身份感,他們是互聯網原住民,流淌著互聯網開放、自由、分享的血液。他們經常說,你可以對我的生活指指點點,但不可以指點我的生活。這就是90後,他們已經開始對蘋果封閉的產品、蠻橫的定價感到厭煩,他們不會再逆來順受。下一代的移動互聯網不需要專制者。

APP信息孤島割裂連接

蘋果開創了智能手機APP化模式,APP的出現,確實在手機智能化初期,為用戶提供了比較好的服務,但是蘋果APP模式造成的信息孤島,其弊端正逐步顯現,已經成為移動互聯網服務體驗進一步改善的瓶頸。目前蘋果APP Store的應用已達121萬,安卓應用更是高達143萬。大量的用戶需求,需要匹配大量的APP,用戶大量的時間在尋找APP、登錄APP、切換APP的過程中無形消逝。

實際上,隨著硬件性能的提升,去APP化正成為可能。從PC的發展歷史看,客戶端逐步被瀏覽器取代,已經證明去APP是大勢所趨,未來的APP應該在高度整合的系統中,隨著用戶的個性化數據而改變,讓手機更懂用戶,讓內容尋找用戶。我們認為,下一代移動互聯網的核心基因一定是開放、自由、分享,第一要全面開放,封閉是反互聯網發展趨勢的,第二是服務、應用、系統的全面雲化,第三、去APP化,打破孤島,讓服務尋找用戶。這才是未來方向。

蘋果的封閉模式已不能代表下一代移動互聯網的需要,必須需要被改變,樂視願意探索。

所以,我們來了,我們想試試。

打破邊界 生態化反

安卓的出現,打破了封閉,但目前的安卓手機,只是妥協的產品,互聯網內容及應用、UI、硬件的分割狀態,導致創新只能是局部創新,創新壁壘的存在使得目前的安卓手機鮮見極致的體驗和功能。

我們基於安卓的開放,結合樂視生態“平臺+內容+終端+應用”的垂直整合能力,打破硬件邊界、UI邊界、內容邊界、應用邊界,打破整個產業鏈中的創新邊界,打破內部的組織邊界,讓生態產生強大的化學聚變反應,形成開放的閉環,給用戶創造極致體驗的同時,也向所有第三方開發者史無前例的開放所有權。

這一點,已經在超級電視上得到了證明。超級電視讓電視行業跨越智能時代,直接步入生態時代。而樂視做超級手機,充分發揮產業鏈垂直整合的優勢,把互聯網內容、服務、軟件、硬件,充分整合,以最好的硬件為基礎,極致的UI為交互中樞,把樂視自有的優質內容、服務充分整合,打破APP的限制,讓用戶隨著意識的流轉,隨心隨意的操控手機。

我們希望更多的優質應用加入樂視生態,融入EUI,共同打破更多APP的信息孤島。這是我們想做的,也是我們正在做的。

開放閉環才是未來

喬布斯是精英時代最後一個偶像,少數精英閉門造車打造的產品,即使再極致,少數人的智慧,也無法與民智匹敵。智慧在民間,高手在民間,我們始終堅信這一點。所以,我們秉承CP2C模式,讓用戶全流程參與到每一個環節,“千萬人不滿,千萬人參與,千萬人研發,千萬人使用,千萬人傳播”,我們堅信,千萬人的共同創新,才符合互聯網開放的精神。

當我們評論蘋果模式已不符合下一代移動互聯網的時代特征時,當我們再次用未來定義未來時,當我們提出將要改變時,所有人都呵呵了,甚至連火星人都笑了。這讓我們想起了兩年前,2013年,我們推出超級電視的前夕,曾發出《致三星電視們即將逝去的青春》的公開信,那時很多人也在嘲諷我們,也在無視我們。但事實證明,千千萬萬的樂迷,每天通過超級電視、微博、論壇、郵件等形式給我們提出各種各樣的建議,我們基於用戶行為習慣的大數據,能更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所以,我們打敗了三星電視,打敗了所有洋品牌,穩居線上銷量第一,成為中國智能電視第一品牌。

而今,我們再致蘋果,這也肯定會被認為是瘋子或者造勢。我們想說,時代在變,角色已變,精神不變。只有時代的模式,沒有永恒的模式。今天,我們秉持著當年蘋果顛覆巨人的精神,向蘋果這位今天的老大哥發起挑戰,希望能夠打破手機領域要麽封閉、要麽體驗差的魔咒。當大家看到蘋果的“太平盛世”時,我們看到他的危機;當大家在談論危機時,我們要探尋出路。

99%的人不看好的事情,才有可能成就顛覆。

開放是大勢所趨,封閉在未來不可能取得成功。保證極致的體驗,需要閉環的化學反應。

所以,開放的閉環才是未來的方向。

樂視超級手機即將發布,產品初期,也許會有不足,因為我們自身就是一個創新性產品,超級手機不只是一臺手機,而是一套完整的移動互聯網生態系統。有著千萬樂迷的支持和理解,有著CP2C模式,有著自生長、自進化、自創新能力的樂視生態開放閉環,我們堅信一定能夠打造出驚艷世界的產品。

至少,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樂視生態,開放的閉環,已經邁入電視,即將邁入手機,也將會邁入汽車,打破各種邊界,引起生態化反。與樂視生態強相關、強化反;別人沒有做的,別人做不好的;能夠創造全新用戶價值的,我們做。一切用戶的不滿,一切用戶的痛點,都是我們前行的動力。

我們來了。你準備好了嗎?

賈躍亭

2015年4月12日

編輯:邊長勇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382

劉姝威炮轟樂視網失利:敗給了互聯網思維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6813.html

劉姝威炮轟樂視網失利:敗給了互聯網思維

一財網 黃思瑜 2015-06-24 22:15:00

劉姝威或許真的不懂互聯網行業,所論述的觀點“不深刻”。

樂視網終究不是藍田股份,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企業研究中心主任劉姝威的彈劾力度也顯得有些“不痛不癢”。市場原本預料將慘跌的樂視網股價,於周三高開,收盤漲3.52%。有市場觀點稱,劉姝威或許真的不懂互聯網行業,所論述的觀點“不深刻”。

“在較短的時間去評判互聯網公司是不公平的,因為前期要擴大用戶規模,實現市場布局,需要舍棄較多的利潤空間。”多位研究互聯網行業的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市場更關註的是互聯網企業所能獲得的用戶規模。

一位不願具名的會計學教授則持中立觀點稱,就樂視網現有的財報來看,這份成績單並不如意,劉姝威的評判合理但不深刻,互聯網企業用戶的規模轉化為盈利需要較長的周期,若合理地“燒錢”,短期難以看到業績,但長久則未必。

對於樂視網分析報告諸多疑問,《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嘗試與劉姝威進行溝通,但其未予以回應。樂視網官方微博方面則以“謝謝”回應劉姝威的報告。

財務分析“不深刻”

“打蛇未打到七寸”成為業內對劉姝威分析樂視網報告的評價。

劉姝威在報告中指出,樂視網2014年度報告披露了主營業務收入結構,但是沒有披露各項業務的盈利情況。《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閱2014年財報發現,其實根據已有數據可以計算出拖累業績元兇——終端業務的毛利率。

樂視網2014年終端業務實現營收27.4億元,營業成本為40.92億元。以此可見計算出,該公司終端業務的毛利率為-49.35%。“這是只賺吆喝不賺錢。”上述會計學教授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雖然網絡電視是一個新興事物,但和傳統電視、互聯網在線視頻互為替代品,如果網絡電視沒有優勢超越前兩者,只是靠噱頭和概念支撐,則難以受大眾消費者接受。

另從樂視網的財務數據來看,2014年,該公司貨幣資金約5億元,應收賬款18.93億元,預收款項3.23億元;2015年,貨幣資金為7.03億元,應收賬款24.19億元,預收款項3.47億元。業內分析人士表示,前兩者增長較多,特別是應收帳款增長較快,但是預收款項微幅增長,這說明樂視網的產品並不熱銷。

樂視網董事長賈躍亭曾在其微博中表示,超級手機首日預約高達263萬臺,十天預約超1000萬臺。樂視手機於今年5月19日開放購買。有分析人士指出,超級手機預約量、超級電視的出貨量,以及樂視網官網曾公布其產品的續費率在50%左右,這些都需要核實其真實性。“這些關系到樂視網整個生態系未來的盈利空間,本以為劉教授會去調查。”其稱。

而以短期的報表業績來看:去年樂視網銷售樂視TV150萬致使凈利潤大幅減少,毛利潤為-49.35%;主要負責經營終端業務的控股子公司樂視致新電子科技(天津)有限公司2014年實現營業收入41億元,凈利潤虧損3.86億元。而樂視網計劃“2015年超級電視的銷售量目標將要達到300-400萬臺,保有量實現突破500萬臺”。這是否意味著業績將更為嚴重的收到拖累?

此外,市場有質疑觀點稱,類似樂視網的互聯網公司可能存在收入分期確認的情況。對此,上述會計學教授表示,生產周期較短的制造業一般不存在這樣的問題,發貨以後便能獲得收入,除非產品讓客戶免費體驗,待真正銷售出去後再確認貨款,只是體驗產品會否被提前計入銷售量則不得而知。

終端業務真的值得“燒錢”嗎?

針對樂視網業績的大幅下滑,劉姝威將矛頭指向高成本的終端業務,質疑這種“燒錢”模式難以長久持續。會計學教授認為,“燒錢”應合理;但互聯網行業分析師認為,目前的舍利是為了長期獲利。

在劉姝威看來,樂視網“通過銷售樂視TV,擴大用戶規模”的策略,難以看到扭虧為盈的跡象。“這種‘燒錢’模式能夠持續多久?樂視網的投資者們願意為樂視網‘燒錢’繼續提供資金嗎?在國內外,被‘燒錢’模式燒死的公司已經不少了。”劉姝威發出連串的質疑。

“雖然前期成本高,但是要看未來衍生服務的空間才能評判。對於互聯網公司的一個產品,不能去判斷其短期盈利,畢竟做一款產品,前期需要研發及投入,需要用較低的利潤去推廣它,所以這存在一個悖論,是需要多數的用戶還是高額的利潤。”易觀國際研究終端業務方面的分析師揚帆表示。

楊帆同時稱,通過大量銷售,能夠擴大用戶規模,如果產品足夠優秀,用戶還會向身邊親朋好友去推薦,這樣口碑就出來了,銷量也就起來了。

“高科技燒錢很正常,特定階段燒錢是可以的,但長久燒則不好說,股東給你錢不是給你燒的,是要長期兌現業績的。”上述會計學教授在贊同劉姝威的觀點同時,也表示,互聯網企業可能短期難以看到業績,長期則未必。

那如何評斷終端業務發展的好與不好?楊帆表示,主要看用戶量。“樂視網現在主要抓超級電視這方面的用戶,有多少用戶,能打開多大的市場。”一位傳媒行業的券商分析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在未來智能家居的市場中,智能電視/手機作為終端的一個控制器或者展示平臺,在整個生態中處於核心環節,為後期的戰略和產品布局提供補充,如:與其他方的合作,在合作時可憑借用戶量等提高議價能力。楊帆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硬件是一個載體,真正會有收入的是它的服務以及其衍生出來的其他一些部分。

近年來,樂視網著力打造“平臺+內容+終端+應用”的“樂視生態系統”,包括底層技術平臺生態、視頻生態、體育生態、電視生態、手機生態、汽車生態、互聯網金融生態。目前該模式被業內人士看好,但對於未來的盈利前景則還需再觀量。

編輯:許雲峰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964

陳正輝炮轟前團隊:以為自己什麼都很行有些事就疏忽掉

2015-07-06  TCW


「戴勝益等於王品集團」,過去二十年的這個等號,現在將正式消失!

六月二十九日上午,台北市光復南路的王品牛排開門營業前,一場攸關王品集團未來十年營運布局的核心決策會議,在此秘密召開。

這是王品一個月一次的「六人小組」會議,在過去半年,密集召開六次,產生了一個王品集團成立二十二年來最翻天覆地的變化:王品創辦人暨董事長戴勝益,退居第二線!

去年七月,戴勝益才對外說過,萬一有一天他坐飛機掉下來,王品集團的接班人就是副董王國雄;如果恰好王國雄也在這班飛機上,那麼,接班人就是財務長楊秀慧,「接班人選一點爭議都沒有!」

但一年後,戴勝益對外欽點的接班人王國雄,卻閃電辭去副董事長暨總經理職位,五月八日,王品集團新任副董事長暨總經理陳正輝,成為新掌門人。

「戴董已退居第二線!」時間轉回到六人會前三十六小時,在王品牛排位在台中的創始店包廂內,接受《商業周刊》團隊專訪時,陳正輝一併證實,「王國雄也退休了!」

陳正輝是誰?為何一個公司新任總經理,膽敢對外宣布「董事長退居第二線!」

他的分量,集團內都知道家族名下持股,比戴勝益還高

他,不僅對《商業周刊》證實戴勝益將淡出王品集團日常營運,在王品最高層級的六人小組會議上,更提出一個台灣王品的十年計畫,決議進行品牌淘汰。王品旗下成立四年、在台灣有五家分店的「曼咖啡」,在他主導下,七月起將結束營業,全面終止該品牌運作。

他還喊出,自明年起,將一年開出三個新品牌,以相較於目前的三倍速度擴張;台灣店數從目前的三百多店,未來十年將急增至一千家店,力挽去年底遭食安風暴衝擊下滑的業績,和一度攔腰砍的股價。

究竟,陳正輝何許人?憑什麼連戴勝益都得聽他的?

翻開王品集團財報,可以發現,原本是王品集團大陸事業群董事主席的陳正輝與妻子英美惠(中國王品副總經理)等家族成員,共持股五.六六%王品股票,不下於登記在戴勝益家族名下的五.四九%。

持股比高,股利自然拿最多,陳正輝也是去年王品董監酬勞當中,唯一列在三千萬到五千萬元最高級距的董事成員,戴勝益都沒他拿得多。

他的高報酬,來自他對中國王品的實質掌控權。王品集團有中國王品五一%持股,其餘的四九%為台灣經營團隊所有,陳正輝是快速成長中的中國王品,最大單一個人股東,比戴勝益還多。

也就是說,陳正輝不只掌握經營實權,更是未來十年,最具影響力的王品大股東。他出手救王品,等於是救自己,連戴勝益也不得不聽他的。

「天下是我在打,也不是他(指戴勝益)在打。」陳正輝談起與戴勝益的共同創業過程,流露出他的霸氣與中國狼性風格。

他的霸氣,其來有自家族經營藍寶石歌廳,從小出手闊氣

如同電影《投名狀》中的經典台詞,「戰場上只能有一個頭(發號施令的將軍)!」從現在起,王品的經營決策,得由比戴勝益小八歲、今年五十四歲的陳正輝拍板才算數。

他的霸氣,來自他的出身。

陳正輝的家族,是捧紅豬哥亮、高凌風等早期台灣知名藝人的高雄藍寶石大歌廳的經營者。

「小時候陽春麵一碗兩塊錢,我口袋每天都兩、三百塊耶,那是什麼概念?現在一碗麵一百塊來講,有兩、三百塊就兩、三百倍嘛,一個小學生每天口袋兩、三萬塊放在裡面,吃早餐都說喝牛奶、吃麵包我請客,那時候身邊都嘛很多小嘍囉。」

戴勝益與他,個性迥異一個浪漫講形象,一個務實重執行

在一次前往南非旅行團時,陳正輝認識還在家族企業三勝製帽上班的戴勝益,「一路上大家打屁、吹牛,他(戴董)自認他很聰明,講話很能說服大家。」陳正輝 說,回台灣後,戴勝益力邀當時做藥廠業務的陳正輝一起創業,從沒創業過的兩個人,天真的以為,台灣養雞技術很強,如果能把鴕鳥當雞養,養個幾萬隻,就可以 控制全世界的鴕鳥皮市場。

也因有這樣的動念,後來聯手創立ㄅㄧㄅㄧ樂園,「他占五○%股份,我和另一人各二五%。」創業時擔任總經理的陳正輝說,「第一年,遊樂園就賺了一億元!」那個年代,高雄一間透天厝,只賣二百五十萬元。

從此兩人合夥創業,但思考天差地別。

「我們常常一個決策他是往東,我是往西的」、「他比較注重形象,我比較務實。」

務實的陳正輝,配上注重形象的戴勝益,一個營運、執行,一個重企業文化與願景。打天下最需要的細節與執行力,就是陳正輝的強項。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他選擇接受本刊專訪的地點:台中文心路上的王品第一家創始店。關於這段歷史,陳正輝印象深刻:

這家店是他(戴勝益)找的,那時候第一家,討論好要做王品,但那時候我還在忙遊樂園,沒有時間管這塊,他找的,我看到都暈了,這個點這麼差,怎麼找這邊?

所以這家店剛開的時候生意不好,是養了快一年才養起來。第一天做七客(套餐),王品是怎麼起來?它真正起來是開第二家店的時候。

因為一直沒做起來,另一家吃到飽的全國牛排也在開,全國牛排是在萎縮快關了,那時候是最慘的時候,全國牛排也要撤,王品也沒做起來,那怎麼辦?

第一個,產品不錯啊,口碑非常好,只是客量累積非常慢,後來想說不然我去高雄再開一家,所以第二家店我選的。那家店第一天開就爆滿,那家店起來的時候,這家店還沒起來,就很清楚,是地點的關係不是產品的問題嘛,因為產品是一樣的,為什麼那家爆滿、這家這樣?

兩件事,一是行銷手法,那家店我做了很多行銷,找了很多報社記者幫我們寫稿,那時候只要包個紅包五百塊就可以寫稿子出來。我把他定位叫作王永慶招待貴賓用 的一道名菜,一開始是說這樣,大家覺得我也要去吃王永慶的私房菜啊,才多少錢而已。第一個是行銷內容加上渠道,加上地點也很好,剛好在市政府斜對面。

當年由戴勝益選定的王品創始店業績不佳,由「天下是我在打」的陳正輝出招、挽救王品牛排的生意,就如同現在王品集團在台灣遭遇亂流,陳正輝從中國回來搶救,有著完全相同的情節。

「我管大陸,戴董管台灣,大概有十年都各自發展,但到去年十月我發現,這樣的決策機制是有盲點的。」二○○三年陳正輝與戴勝益在一通電話上,決定陳正輝親赴對岸開拓王品集團的中國事業後,加上不喜歡面對媒體,王品戰將陳正輝過去十年來就這樣消失在台灣餐飲業圈子裡。

他出線,當集團救火隊食安危機處理不OK,原接班人閃退

現在,當王品集團碰到問題時,他又回來了。

上海台商連鎖服務業聯誼會「九如會」會長蔡秉融認為,陳正輝絕不會因為在乎形象,去把王品包裝成人見人愛的社會企業,「他跟大家說,要趕快回去(台灣)救股價了。」

他改造王品的第一步,就是從王品最高權力核心下手,以創始元老組成每月一次的「六人會」,取代過去每週一次的「中常會」,成為王品集團的最高權力核心。

學問,就在這六人名單中。

六人會,名單一攤開來,除了被他尊為「國師」的台大國企系教授、王品獨立董事李吉仁,及董事長戴勝益外,另四人都有中國經驗。連他在內的三人,更是長年在中國征戰。這等於是中國王品團隊,全面接管台灣王品。

讓他不得不出招的原因,就是去年十月,重創集團形象、業績破底的食安風暴,戴勝益、王國雄危機處理聯袂失據,讓王品股價一度腰斬,品牌光環瞬間蒸發。

「怎麼會出這種事呢?還搞到打算率領員工上街頭(要求平反)?」陳正輝不假辭色,重話批評先前的台灣經營團隊,因為這十年走得太順了,開什麼品牌都成功,一開門就客滿,媒體也很支持王品,「風調雨順一片大好,很容易過度膨脹。」

「當以為自己很厲害什麼都很行,有些事情就疏忽掉了。」他認為問題出在心態,「批評的聲音不太能接受,想說我這麼好怎麼可能這樣子(出錯),很多資優生都有這個問題啊!」

他說,當時中國團隊從旁看食安危機,就覺得很奇怪,「我們向來不是都顧客第一、同仁第二、股東第三嗎?」他質疑,整個危機處理的方向,卻扭曲成股東第一, 和過去想法完全不一樣了,是很可怕的思考盲點,「你們《商周》寫,問題出在決策層陷入團體迷思(group thinking),一點都沒錯,分析得非常透徹!」

「思考的盲點出來了,當你做這麼大的決策,為什麼排序是錯的,這種排序錯一定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所有的事情都是長久累積出來,所以就讓我們回歸去檢討,是不是長久下來的思維裡面,其實那個排序重心已經跑掉了。」

他出手,提出未來十年計畫接下來的王品,一成不變、九成變

台灣王品出了問題,外部的人看得絕對比內部的人清楚,因為裡面的人會想:「我自己怎麼在革自己的命呢?角色扮演也不對啊!」陳正輝說。

因此,台灣王品原本最高的兩個權力核心,由陳正輝對外宣布:「戴勝益退居二線,王國雄退休。」應該就是負起了台灣王品出狀況的管理責任。

李吉仁說,從去年第二、三季開始,王品營收和獲利狀況,就頻頻出現警訊,食安風暴只是加速凸顯王品經營問題的事件;如今王品隨經營規模擴大,應要有明確的 長期發展策略,過去靠「獅王制度」(指培養多品牌總經理),鼓勵內部員工個人創業的中小企業思維,也都應轉變為更能發揮資源綜效的組織創業模式。

今年三月開始,陳正輝開始從大集團的戰略需求,構思兩岸王品的十年計畫,還曾經被李吉仁退回兩次重寫。「當最上位的戰略調整,相對應的組織運作、品牌策略、產品菜單,就統統要跟著變,」李吉仁強調。

這六人名單的第二個學問,就是「格局」。

「你想想看,如果派去中國會成功的,這種人性格是什麼?會成功的性格通常又是怎樣?」陳正輝自答,「一定是狼性很強,速度很快、很敏銳,都是這種人!」

過去,戴勝益的風格以海豚管理哲學著稱,在孔廟前穿長袍馬褂,召開上市股東會的王品企業文化,將不再溫良恭儉讓,未來會變成具中國特色的狼性?

「你們覺得呢?」陳正輝放下手上刀叉,暫停支解面前帶大骨的王品牛小排,並沒有正面回答,但以略顯得意的表情,轉頭看著一旁頻頻點頭稱是,在台灣王品待了八年的品牌總監王國威。

陳正輝說,出國打過仗的人,視野不一樣,面臨的是國外競爭者,譬如現在在中國做的茶餐廳,競爭者來自香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這些餐廳在他們國內,都是 開幾百家、幾千家的,能走到這裡都是很強的,」這是在台灣看不到的,會逼我們去想,為什麼王品的店是一家一家開,但人家一次是開十家、二十家?

格局和高度不同之後,也會問自己,在戴勝益制定出來的王品憲法有規定:「不能靠舉債開店」,但為什麼競爭對手都是借錢來開店,還長成這麼大?到底哪個才是 對的呢?所以,「當我說準備要在台灣開一千家店,大家都用懷疑的眼光看我。」他說,如果沒有看過國際市場,當然沒辦法想像;台灣餐飲業只看海島內需,但中 國是大陸型經濟,「兩邊土壤不同,培養出來的人才,看法肯定不一樣,」他結論。

問陳正輝,接下來新王品會變什麼樣?

「國師(指李吉仁)希望我們,一成不變,其他九成統統都要變!」他正式對外界預告,一個正從骨子裡進行蛻變、充滿著狼性鬥志的新王品,在他的帶領下,即將重新搶攻台灣餐飲市場。

【延伸閱讀】「新教父」戰功彪炳,王品靠他攻中國——王品與陳正輝大事紀

■1990年:戴勝益與陳正輝,創「ㄅㄧㄅㄧ樂園」■1993年:戴勝益在台中開出第1家王品牛排■1994年:陳正輝在高雄開出第2家王品■2001 年:西堤牛排創立*陳正輝領軍,開創王品的多品牌期■2003年:王品牛排中國第一家分店上海開幕*陳正輝赴上海,打開王品中國市場■2005年:上海西 堤開幕*陳正輝任大陸事業群主席;王品中國公司,他持股高過戴勝益■2012年:王品股票上市,股價一度飆破500元■2013年:石二鍋進軍中國,成為 首登陸的平價品牌■2014年:中國王品發展花隱等5品牌,營收占集團31%,淨利率勝台灣王品10月:王品捲入正義油品食安風暴,股價重挫12月:陳正 輝提議,重啟「六人會」最高決策團隊,兩岸王品從分治走向合一*中國戰績漂亮!陳正輝掌130家分店,貢獻集團27%獲利*薪酬全集團最高!去年董監酬 勞, 領超過3千萬的只有他

■2015年4月:戴勝益在股東會上主動宣布,2018年底將交棒辭任董事長*陳正輝出任副董事長兼總經理,領軍兩岸王品5月:原規畫的接班人王國雄閃辭7月:陳正輝提出王品「十年計畫」,台灣將從300店擴張至1,000店

整理:尤子彥

【延伸閱讀】陳正輝領軍的新6人小組,4人有中國經驗

■集團董事長 戴勝益品牌公益大使,退居二線逐步交棒*家族持股5.49%

■集團副董事長暨總經理 陳正輝2003赴大陸成立中國王品,並陸續開創花隱、慕等當地品牌*家族持股5.66%,集團最高

■大陸事業群執行長 李森斌2008授命登陸,主持幼獅計畫培訓儲備幹部

■台灣事業執行長 楊秀慧擔任集團財務長期間,兼任大陸總管理處總經理

■中國石二鍋總經理 曹原彰2013年開出集團第1個登陸的平價品牌

■王品獨立董事、台大國企系教授 李吉仁扮「國師」角色,檢視組織決策盲點

資料來源:王品2015年報 整理:尤子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170

雲籌CEO謝宏中:新規之下,股權眾籌並非一炮轟死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16/151555.shtml

今年以來,股權眾籌(前稱)持續發熱,平安、阿里、招商、清科、36氪、創業家等各路大軍紛紛進軍股權眾籌,既有的在位平臺業務大多呈一路攀升趨勢。全球其它各地股權眾籌也飛速發展,據研究報告顯示,預計2015年全球眾籌平臺籌資總額將增至344億美元。從雲籌的數據來看,其2014年全年融資額為3200萬元,到2015年6月已經完成1.1億,實現翻倍的增長。

股權眾籌的發展,對於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建立資本市場小額再融資快速機制都有一定帶動和促進。在市場如火如荼的同時,2015年8月7日證監會下發《關於對通過互聯網開展股權融資活動的機構進行專項檢查的通知》,通知中明確定義股權眾籌的概念,把市場上通過互聯網形式開展的非公開股權融資和私募股權融資行為排除在股權眾籌的概念外面。“股權眾籌”明確為:通過互聯網形式進行公開小額股權融資的活動。把“公開、小額、大眾”做為股權眾籌的根本特征,規定“未經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即證監會)批準,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開展股權眾籌融資活動。同時,證監會決定組織各地證監局,開啟一輪針對通過互聯網開展股權融資中介活動(即主要指過往的股權眾籌平臺)進行專項檢查。檢查的重點內容包括平臺上的融資者是否進行公開宣傳,是否向不特定對象發行證券,股東人數是否累計超過200人,是否以股權眾籌名義募集私募股權投資基金。

外界解讀為股權眾籌除了京東、平安、阿里三家擁有公募牌照,即經過了證監會批準開展股權眾籌業務,其余眾籌平臺均被一炮轟死,不得開展股權眾籌業務。通知一出,業界一片唏噓,噤若寒蟬。普遍認為證監會是正式開展行業監管動作,不像過去行業里面偶有的如平臺發行基金事件,基本都是通過溝通、約談來解決。

股權眾籌的政策變化

關於股權眾籌業務到底邊界在哪里,股權眾籌平臺如何合法經營、規範經營,不觸及非法集資、非公開發行證券的紅線呢。在這份通知之前,相關監管部門一直在加強指導和監管。

2014年12月18日,中國證券業協會起草並下發《私募股權眾籌融資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把股權眾籌分為公募眾籌和私募股權眾籌,定義合格投資人的門檻、股權眾籌平臺的準入標準等。列出了九條股權眾籌平臺的禁止行為,如不得進行股權代持,不得提供證券的轉讓服務等等。

2015年7月18日,央行等十部委發布《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中指出股權眾籌融資必須在中介機構平臺進行,股權眾籌融資方應為小微企業,應披露必要信息,投資者應具備風險承受能力,進行小額投資。股權眾籌融資業務由證監會負責監管。

2015年7月30日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場外證券業務備案管理辦法》中明確私募股權眾籌是場外證券業務,開場私募股權眾籌並接受備案的主體只有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基金公司、期貨公司、證券投資咨詢機構、私募基金管理人等五類。

值得註意的是,8月10日,證券業協會發布《關於調整<場外證券業務備案管理辦法>個別條款的通知》,將《場外證券業務備案管理辦法》第二條第(十)項“私募股權眾籌”修改為“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

這一修訂,標誌著監管思路上整體銜接正式完成。之前的眾多概念塵埃落定,兩種最終確定的業務形式水落石出:股權眾籌和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在監管思路上,具有“公開、小額、大眾”特征的股權眾籌業務,將采取對機構和業務的雙重核準制,采取了嚴格的準入制;對於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業務,采取了相對寬松的事後備案制,對於機構和業務,均要求事後備案。在接受備案的主體方面,前述五類機構均為傳統的證券行業的從業機構,這也標誌著,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業務的規範監管,將先從證券行業的“正規軍”開始,而目前市場上諸多“眾籌”平臺,則大多是科技類、信息服務類的工商企業,無法被納入上述五類主體之中。

對監管思路的解讀和分析

1. 未來的股權眾籌承載著“支持大眾創新、幫助萬眾創業”的使命,與創客、孵化器、眾包等業務形態一起構成新型創業服務生態圈,同時通過互聯網新興技術對金融機構、金融產品、金融市場和金融功能帶來變革與創新,國家對此寄有厚望,出發點是規範發展。從多次行業研討會上,證監會創新部和證券業協會的領導都一直是非常明確的這個態度和立場。

2. 金融證券是國家的命脈產業,對於新興的股權眾籌,健康才有未來,股市剛經歷沈痛災難,p2p跑路等問題影響惡劣,股權眾籌必須著力避免各種在“眾籌”的概念下各種違規操作、勸導廣告、野蠻生長、虛假信息等現象,嚴守證券法和公司法中“不特定對象”“公開發行”兩條紅線,避免缺乏資質、缺乏風控能力、缺乏技術的單位或個人湧入,形成非法集資等各種不良現象與嚴重問題。

3. 理解監管部門也是兩難的。這種兩難表現在三方面,一是發展與監管的關系,從來就是相互矛盾又互為依存的。監管的目的是為了健康發展,發展離開了監管就會亂象叢生。而監管政策往往又不可避免會有制約創新和限制發展因素的一面。二是發展到時間點上,監管出臺最恰頭,既不會澆滅真創新的萌芽,又不會被動到“被逼出手”的地步。三是對新興事務的界定上,存在分歧和局限。從股權眾籌的業內情形來看,監管部門一直從概念的界定入手,明確股權眾籌的內涵和外延,設立明禁條目,也並不是在剛出生的第一天就一瓢冷水澆死,總體把握上是有道理的。

4. “金融+互聯網”色彩強於“互聯網+金融”

股權眾籌和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明確劃定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組成部分,屬金融證券類場外證券業務,那麽從業者必須是國家規定的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基金公司、期貨公司、證券投資咨詢機構、私募基金管理人才可以,要成為這類公司,都有相應的資質要求和準入門檻的,這並不是一個草根創業的沃土,也不是建個網站就可以扯大旗來做的。顯然這些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技術來開展相關業務,即“金融+互聯網”,比起互聯網、媒體、電商平臺來開展,即“互聯網+金融”,要容易得多。就如規定中所說,“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金融”。當然,如果你是已經足夠龐大的互聯網巨頭,就如同那是另當別論。

5.股權眾籌並非靈丹妙藥

很多人都津津樂道於獲得了股權眾籌試點資格的京東、平安、阿里三家平臺,以為這里面蘊含著多大的含金量和政策特區。其實也不是這樣的。試想一下,相關部門授以牌照,絕不會是允許一部分人違法,或者允許一部分試法,而一定是附有相應的股權眾籌的規定的。據傳聞,股權眾籌大約的要求是,每個投資人單筆參與不得超過2000元,平臺投資人累計每年不得超過1萬元,每個項目每年的融資總額不得超過300萬元。我們可以看看京東的股權眾籌、平安的前海眾籌、阿里的螞蟻達客,三家中有幾個上線了平臺?有幾個是按照這個要求的?有誰在平臺上公開宣稱他們就是法定的“股權眾籌平臺”?如若不然的話,你們懂的,他們怎麽會集體沈默呢。所以股權眾籌目前來看,也非靈丹妙藥,按照相對嚴苛的業務形態,三巨頭能否通過股權眾籌業務實現盈利,有待時間的檢驗。如果連三巨頭都無法實現盈利,那股權眾籌的商業價值和商業模式,則需要重新審視。

如何在新規之下的轉型和發展

本來是有兩條通道的,去申請股權眾籌的牌照,但是目前尚無公開的申請辦法和申請渠道。因此,此路暫時不通。

所以對於大多數從業者,基於行業監管政策的要求,就只剩下唯一的通道,即將業務轉型為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業務,走中國證券業協會的備案制管理,合規經營、健康發展。

把公司的業務明確標識為“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平臺,不得稱為“股權眾籌”平臺。(也不要投機取巧地叫什麽眾籌服務、創投眾籌、股份眾籌。)向中國證券業協會會員部提交資料申請成為會員,接受一個證券業從業者的資格、要求和自律規定(記住:我們是證券業從業者)。向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提交資料申請進行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向中證機構間報價系統股份有限公司進行登記和申請權限申請。經營中所開展的私募股權融資項目信息,通過場外業務報告系統向中證報價進行備案。擁有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平臺的資質,恪守政策規定,不做明令禁止的事。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謝宏中,雲籌創始人,天使投資人,本文成於中國人民銀行研究所、中國金融培訓中心“互聯網金融高級研修班”課堂。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964

楊元慶炮轟山寨文化,反思中國企業如何走出去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01/151785.shtml

近日,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在2015亞布力論壇夏季高峰會上再次炮轟中國“山寨”文化盛行,他認為這是阻礙中國企業創新發展的一個最大因素。

看來,聯想集團CEO楊元慶急了,很顯然,楊元慶對於“毛出在豬身上”、“山寨文化”很不喜歡。

山寨文化只能窩里橫出不去

對於聯想靠硬件來盈利的公司來說,“山寨文化”拉低了整體行業的利潤率。楊元慶稱,“不理性的競爭,我們是不贊成的,中國市場山寨之風是不可取的。我覺得中國一窩蜂做手機,可能有兩個想法。一個是手機是制高點,非做不可,這把手機說重了,在美國蘋果iPhone那麽成功,也沒有見到它把所有的應用都給壟斷,也與谷歌等應用公司進行合作;另外一種是把手機看得太簡單了,手機誰都能做,這與OEM、ODM(兩種代工)比較流行是分不開的,貼個牌就行,這不能成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楊元慶指出中國企業的“山寨”文化表現在於,看到好東西,不管是好的產品,還是好的模式,拿來照抄,樂於做山寨;消費者圖低價,圖實惠,忽視質量,忽視服務,願意買山寨,用山寨;政府立法不嚴,執法不力,等於在推山寨、助山寨。

楊元慶還指責很多中國企業不把信譽當回事。譬如少數快速躥紅的網紅掌握著驚人的影響力和話語權,粉絲們盲目跟風,都有無數擁躉,但絕無信譽可言。

他認為,通過這樣抄近路的方式,很多企業謀得一時的快速發展,卻只能是窩里橫,一到市場、法制環境更成熟的地方,就得認慫了,這也是中國企業不好走出去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過分依賴國內渠道

不過,聯想的手機業務目前並不算靚麗,收購來的摩托羅拉手機業務虧損嚴重。日前,楊元慶在聯想集團年報業績說明會上表示,過去一個財年,聯想手機面臨兩大挑戰:一是手機在巴西市場的虧損,在巴西市場,其經濟環境、匯率,以及並購Moto以後整合的問題;二是中國市場的問題,手機市場開始從運營商轉向開放市場和在線市場,中國的手機品牌之間競爭加劇。

聯想手機的問題是存在感太弱,比如華為、小米每次旗艦手機發布會都能成功吸引眼球,並成為業界新入者的對標企業,但聯想卻始終沒有做到這一點。

談到與蘋果的差距,楊元慶坦承,聯想的品牌不如它,蘋果品牌更有號召力,但是產品和工藝上,聯想的產品不輸給蘋果。

其實,聯想集團管理層應該也意識到這一點:科技領先的聯想給人的印象並不深刻。楊元慶也承諾繼續加大對研發創新的投入。

在品牌調性上進行重塑,聯想也在推動年輕化,爭取年輕人市場。

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聯想被指在手機渠道戰略中仍然有近70%依賴於運營商渠道。相較中興、華為等競爭對手,聯想可以說是在開拓電商渠道中較慢的國產手機品牌。聯想移動業務也受累於運營商渠道的過分依賴。數據顯示,聯想移動業務的總銷售收入占集團整體收入約20%,但移動業務集團仍虧損3.7億美元。

楊元慶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過去集團重點靠營運商銷售渠道出貨。目前聯想移動要轉型至公開市場及網上銷售,將重新建立在線業務。

楊元慶曾向媒體表示,聯想移動業務被收購摩托羅拉所拖累,未來會進一步優化其成本結構、業務模式,以提升利潤,有信心在收購完成後的4-6個季度轉盈,相信未來移動業務有盈利貢獻。楊元慶期望新購業務未來盈利占比至少達4%-5%,3年至5年後市占率全球排名第三,否則會考慮停止投資。

研發自主技術才是命運所在

一流的公司做標準,二流的公司賣技術,三流的公司賣產品。中國企業基於歷史原因,大多選擇了“貿工技”,如聯想、海爾。當中國企業發展到今天,聯想都已經“三十而立”,已經開始向技術核心挺進。但在“互聯網+”時代的今天,在互聯網深入傳統行業開始帶動傳統產業升級轉型之時,當創新、創客已經成為中國的國家戰略之際,更多的傳統企業開始進行萬眾創新的當下,中國企業並不晚於世界其它國家,甚至因為中國的人口紅利,移動互聯的技術、應用開發方面,中國企業更有優勢,這時就需要企業在創新之時,把握新的標準機會,成為新一代的“一流企業”。

過去中國企業基礎相對薄弱,當年聯想也是不得己走上了貿工技之路,先讓企業生存下來是根本。但今天,中國企業經過了發展初期,需要在技術研發方面有更長遠的目標。中國公司只要能夠下定決心,哪怕在一個特別小的細分行業里執著發力,而不是以山寨、複制快速出擊市場,相信只要一步步縱深發展一定有收獲。

以下為演講實錄(有截取): 

什麽是山寨文化?通俗點說:企業看到好東西,不管是好的產品,還是好的模式,拿來照抄,樂於做山寨。消費者圖低價,圖實惠,忽視質量,忽視服務,願意買山寨,用山寨。政府立法不嚴,執法不力,等於在推山寨、助山寨,這就是山寨文化。

現在國內的山寨技術可以說是爐火純青了。大家都知道的深圳的華強北,已經形成了山寨的產業鏈,幾分鐘就能裝出一個機器,加上機殼,打上logo,猛一看跟大品牌一模一樣,要什麽品牌給你什麽品牌。看看我們的身邊,山寨已經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人家有蘋果,我們就有一籮筐的橙子、梨子冒出來。人家米蘭家具展還沒結束,這邊已經傳回照片做出仿制品了。連明星走紅毯穿的裙子,電視里放的節目,都是克隆來的。

在來重慶的飛機上看到一篇報道,現在竟然連投行高盛也有山寨版。昨天理事會上一位理事談到,美國一年審批通過的新藥不過幾種,最多幾十種,因為人家都是原創,而我們的藥監局一年待批的藥有上萬種,大多是拷貝。這樣的情形,就算我們自主創新的藥品要通過審批,也要等漫長的幾年時間,大大阻礙了創新。

對於如此嚴重的山寨現象,我們的立法、監督、執法力度都遠遠不夠,沒有把盜版、侵權、假貨揪住不放,全民喊打。反觀發達國家,他們都嚴打山寨、鄙視抄襲和拷貝,鼓勵原創,保護自主知識產權,保護自主設計。很多老百姓都聽說過,要是帶著盜版光盤或假冒產品進美國海關,可能都會遇到麻煩。中國公開審理的專利侵權案件的平均判賠額只有8萬元人民幣,很多侵權案子判罰的金額,連訴訟成本都達不到,而美國的專利侵權判罰金額中位數超過500萬美元。

著名的蘋果訴三星侵犯專利案,判罰金額超過了10億美金。其實你說三星侵權嗎?那要純從侵權角度看,恐怕還算不得大不了的事,但人家就是這樣的規則,越大公司侵權你相應賠付的就越高。山寨行為在國內走得通,有市場,即使被起訴,付出的代價也不高,但一到國外,麻煩就來了。去年12月份,愛立信在印度狀告中國手機廠商侵犯專利。今年,Beats耳機向很多中國山寨耳機廠商發起訴訟,索賠額達到十億美元。在過去十年里,中國企業是遭遇美國專利侵權調查的主要對象,敗訴率高達60%,遠高於26%的世界平均值。

山寨有著低成本的假象,因為企業可以少投入,消費者不用花高價,政府能少費神,但它帶來的實質影響卻是高代價。因為質量不行,得頻繁維修或更換,使用壽命大大縮短,消費者對產品的擁有成本其實反而更高,甚至生命健康和安全都會受到威脅。這種山寨氛圍,不僅僅對跨國企業而言是不公平的競爭,也阻礙了本國企業的創新精神和可持續發展,進而影響國家經濟的升級和轉型。

因此我認為,光強調要自主創新顯然是不夠的,必須要旗幟鮮明地狠剎山寨之風。企業要更加自律,不抄襲,不侵權,不做假,要更專註於原創;消費者要能夠識別山寨,拒絕山寨。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政府應該向成熟市場國家學習,大力加強立法和執法力度,嚴懲山寨行為,痛打“李鬼”。我們應該在全社會弘揚創新的文化,對山寨行為人人喊打,讓山寨無處藏身,無法生存,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健康的創新氛圍。

所以這就是我想跟大家交流的話題,今天的中國企業,要想走出國門,還必須紮紮實實地加強在產品、業務模式、信譽、文化,尤其是創新上的競爭力,才有可能成長為受人尊敬的全球品牌。這也是聯想10年國際化歷程的切身體會,正是因為堅守了這些,聯想今天才能穩紮穩打,成為國際化的企業,在160多個國家深入開展業務。近幾年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我們卻保持了穩健的增長,在財富全球500強的排名連續幾年以40位以上的跨度提升,就是因為我們在海外市場實現了非常好的增長,現在中國以外的營業額已經占到了集團整體的70%。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邸曉偉,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572

今日頭條炮轟艾瑞數據失實禁止任何合作 後者稱接受質疑和監督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48137.html

今日頭條炮轟艾瑞數據失實禁止任何合作 後者稱接受質疑和監督

一財網 劉佳 2016-02-04 18:00:00

2月4日下午,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在朋友圈發表言論,稱艾瑞數據作假,禁止公司任何部門和艾瑞有任何合作。

艾瑞2015年12月“主要新聞資訊平臺日均活躍用戶數”監控數據

“這條朋友圈我很久就想發但一直沒發。因為同事說要我成熟,說行業就是這樣的,改變不了,很多優秀公司很氣憤最後也忍了。市場部同事說我們和他們做一些商業合作,他們出具的數據可能會接近真實,就算不合作也不要公開交惡。但因為我真的不想生著氣回家過年,更因為我相信壞生意會被社會進步所淘汰,世界也會越來越透明。所以,我不會做任何妥協,並禁止公司任何部門和艾瑞有任何合作,我以未曾給過艾瑞一分錢為榮。bye bye”。

2月4日下午,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在朋友圈寫下這樣一段話,稱艾瑞數據作假,禁止公司任何部門和艾瑞有任何合作。

引發這場糾紛的“導火索”是艾瑞在發布的數據中顯示,今日頭條的日活躍用戶為“數百萬”,但今日頭條稱,包括TalkingData、TrustData、QuestMobile在內的的所有第三方數據機構報告中,今日頭條的日活躍用戶數都超過三千萬。

今日頭條方面向艾瑞數據發出終止一切合作的聲明郵件。郵件稱,“艾瑞咨詢:鑒於貴方近期發布的數據報告,多次在行業內遭受普遍質疑,我方不認為貴方具備提供客觀、準確、中立報告的技術能力,也不認為貴方具有提供客觀、準確、中立報告的主觀願望。鑒於此,我方將從即日起終止與貴方的合作。凡是由你方提供的涉及我公司產品的一切行業數據,我方也不予認可。”

今日頭條聯合創始人張利東朋友圈截圖

今日頭條聯合創始人張利東也發朋友圈稱:“艾瑞是所有第三方數據公司里面最垃圾的,我為門戶時代互聯網行業能容忍這樣一家低級公司的存在感到恥辱。”

而在張利東朋友圈下,艾瑞總裁楊偉慶留言稱“艾瑞公司創立13年,我們以維護品牌為己任,但是移動的樣本數據,卻是我們內部沒有最好的解決。還在人事調整致力解決中。”

楊偉慶同時也在朋友圈發表言論進行了回應,他說:“兩年內,艾瑞一直致力於推動今日頭條的真實數據體現,但今日頭條對艾瑞的所有建議均不理睬,發生如此事件,非常遺憾的看到作為一個企業管理者的如此言行。” 他同時表示,艾瑞接受行業各個層面的質疑和輿論的監督。“

楊偉慶介紹,艾瑞移動互聯網連續監測數據中,除了樣本推算數據之外,也按照國際慣例,采用全流量審計的數據矯正。艾瑞目前的加碼審計中,每天覆蓋3億多臺上網設備,審計中國網民每日超過100億次用戶訪問行為。加碼審計業務截至目前得到了BAT等多家互聯網企業的支持,已經有上百個互聯網產品通過艾瑞認可的審計流程,在艾瑞排名數據中,體現了真實的數據結果 。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958

食藥總局二度炮轟 青海春天公開叫板 打不死的“極草”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5473

81片、一片0.35克的盒裝“極草”牌“至尊含片”,售價29888元。以一克1054元計算,一斤須得52.7萬元。“極草”已經創造了繼腦白金後的又一個行業神話。 (東方IC/圖)

民間舉報、媒體追問、總局逼宮,頂著“三非”爭議身份的“極草”產品,在“無證門”“質量門”後,不僅神話未曾破滅,更直接叫板國家食藥總局,其底氣何在,引人深思。

幾度休克後,A股市場唯一的蟲草概念股青海春天(600381,SH),又活過來了。

進入猴年,這家專事冬蟲夏草制品的企業,著實感受了一把“上躥下跳”。2015年12月31日,青海春天控股子公司青海春天藥用資源科技利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春天藥用)的《藥品生產許可證》到期,卻遲遲未獲得青海省食藥監局換發的新證書;此後的2月2日,因對該事項進行核查,青海春天緊急停牌。

“無證門”尚未平息,“質量門”接踵而至。2月4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以下簡稱食藥總局)發布消費提示,“炮轟”冬蟲夏草砷含量超標,青海春天的主打產品“極草”純粉片,再次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短短數年,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公司,一躍成為經營業績高達50億元、唯一一家冬蟲夏草概念股的上市企業,青海春天業已創造了繼腦白金後的又一個行業神話。在過去,它曾因“極草”既非食品,也非保健食品,又非藥品的尷尬身份,頻遭質疑,又屢僕屢起。

不過,與以往的沈默不同,險境之下,青海春天反倒直接“叫板”起了上級監管部門。2月15日的董事會決議公告中,青海春天態度強硬——“食藥總局的消費提示缺乏研判依據,存在不嚴謹之處……提請食藥總局公布消費提示中所涉及的研判依據、研究數據及結果。”

“青海春天有極強的活動能力,挺得過去。”一位要求匿名的業內人士當時預測。

事實上,從2014年借殼上市至今,“極草”及其神話制造者青海春天屢次險象環生。從產品消費端到生產環節,甚至到資本市場,“極草”飽受國家監管部門、媒體和公眾的質疑,但每次卻總能逢兇化吉。

果不其然。2月19日,青海春天公告稱,青海省食藥監局同意將春天藥用的藥品生產許可證有效期延期三個月,至2016年3月31日。在此期間,青海春天需要根據青海省海東市食藥監局的要求,補充換發藥品生產許可證自查報告內容,並補交電子文件。

雖然公告稱能否獲得新藥品生產許可證還存在不確定性,但業內人士幾乎一致認定“劇情反轉”。

雙重危機

2月4日,一則《關於冬蟲夏草類產品消費提示》,悄然出現在了食藥總局官網上。

該消費提示稱,冬蟲夏草、冬蟲夏草粉及純粉片產品中,砷含量為4.4-9.9毫克/千克,長期食用冬蟲夏草、冬蟲夏草粉及純粉片等產品,“會造成砷過量攝入,並可能在人體內蓄積,存在較高風險”。

事實上,冬蟲夏草涉砷元素超標,並非首次發現。2008年,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青海省藥品檢驗所對17個產自青海、西藏的冬蟲夏草的重金屬含量進行了測定,結果發現,幾乎所有被測藥材樣品中砷元素的殘留量均超標。

在上述研究中,研究者還對14個青海冬蟲夏草采集地的土壤樣品進行了初步重金屬檢查,發現土壤砷殘留量較高。14個土樣中,50%達不到國家土壤質量標準中對三級土壤的要求。

“冬蟲夏草中的砷,可能與青藏高原地區高砷土壤的生長環境有關。”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董彩虹說。

長期過量攝入砷化物,可能會造成慢性砷中毒,對神經系統、皮膚和肝臟等臟器造成一定影響。一個典型的案例是某谷姓女士。2007年,在出席其公公葬禮時,谷女士突然暈倒。事後醫生檢查發現,其所服用的冬蟲夏草摻入了重金屬,她的神經系統遭到了不可逆的損害。其辯護律師後來介紹,得知中毒後,谷女士變得孤僻起來,減少了外出次數。

但有業內人士提醒,根據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標準,總砷每日最高允許攝入量為50微克/千克體重,無機砷每周允許攝入量為15微克/千克體重。按照《中國藥典》中冬蟲夏草日用量3-9克計算,即便最高服用9克,每天也要服用1000多根冬蟲夏草,才可能超過安全標準。——當然,蟲草產品添加重金屬泛濫,其前提是“正品”。

但對監管部門選擇在冬蟲夏草銷售旺季的春節舊話重提,業界亦多有猜測。青海省冬蟲夏草協會常務副會長趙錦文便揣測,“很可能是菌絲體企業在搞鬼。”理由是,“《消費提示》的矛頭直指天然冬蟲夏草。”

與天然生長的冬蟲夏草不同,菌絲體通過工廠化生產的方式人工培植,兩者在經濟價值上有著天壤之別。趙錦文回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篇文章,文章聲稱“天然冬蟲夏草有毒害,蟲草菌絲體才是健康的必需品。”文章的作者,正是某菌絲體生產企業。

南方周末記者向食藥總局發函,詢問該消費提示出臺背景。截至發稿,未獲得任何反饋。

不過,更多人選擇相信,青海春天才是《消費提示》“炮轟”的對象——青海春天在多個場合都宣稱,其主打產品“極草”純粉片是“唯一具備合法生產、銷售身份的此類產品”。但其控股子公司的藥品生產許可證到期後,遲遲未獲青海省食藥監局換發新版。

“你應該去問青海省食藥監局。”青海春天副總經理、產品總監劉淩霄稱對此並不知情,只是表示,青海省食藥監局曾來檢查過三次,但沒有指出任何問題。

南方周末記者致電青海省食藥監局政策法規與宣傳處,聽聞記者來意後,該處負責人匆匆掛斷電話。此後,電話始終處於無人接聽狀態。

“不換發新證,這是食藥總局的意思。”業內某企業老總張華(化名)透露,食藥總局不止一次試圖取消“極草”的特殊身份。“極草”既非食品,也非保健食品,又非藥品,唯一的“合法”身份是“青海省綜合開發利用優勢資源試點產品”,這讓食藥總局在管理上一直處於尷尬的處境。

“誰都知道‘極草’的身份尷尬,但青海春天做大了,各種利益都護著它。現在到了關鍵時刻,大家都心虛,誰敢拍板發證?”張華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曾從青海省食藥監局的朋友那里聽過類似說法。

因春天藥用未獲新證,2月2日起,青海春天遭中國證監會停牌核查。2月16日,春節假期後的首日開市,該股依舊停牌。青海春天的解釋是,“青海省食藥監局春節前未確定公司獨立財務顧問對其進行訪談的時間以及春節假期的原因。”

“只有當換證的事塵埃落定後,青海春天才敢複盤。”張華預測。

身份遭多方質疑

但雙重危機下,青海春天並未選擇沈默。

2月5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對青海春天下發監管問詢函,請公司核實其產品是否存在食藥總局消費提示中所述的風險,以及是否符合國家相關藥品食品法律法規規定的質量要求。

次日,青海春天發布公告回應,公司各項試驗結果均顯示,以凈制冬蟲夏草為原料的純粉片安全無毒。

2月16日,春節後開市首日,青海春天再度“叫板”食藥總局。這一次,態度也更為強硬——“如相關研判依據、研究數據與結果無法論證《消費提示》中的結論,專項工作小組還將提請國家食藥總局撤銷《消費提示》並澄清事實。”

劉淩霄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公司已將申請信息公開的材料遞交至食藥總局,目前正在等待反饋。她解釋,鑒於對方是上級監管部門的角色,公司並非沒有顧忌。之所以選擇公開“發聲”,在於消費提示“站不住腳”。

“不同形態的砷,在生物體內的蓄積代謝都不一樣。”劉淩霄說,砷的毒性與化學形態和溶解性有關,無機砷的溶解性高,毒性大於有機砷。她質疑,若要明確冬蟲夏草的砷是否蓄積,需要進行系統的毒性實驗研究,“這需要漫長的研究時間和過程,僅憑抽檢,如何得出這樣的結論?”

但在各種回應中,青海春天都未提及“極草”砷含量的明確數值。在南方周末記者的一再追問下, 劉淩霄只是含糊地表示,“大致就在國家公布的這個區間內。”

“青海春天”方面同時抱怨,食藥總局在使用保健食品的標準衡量“極草”。2015版《中國藥典》已將冬蟲夏草歸類為中藥材,藥典僅對少數中藥材進行重金屬檢測,其中並沒有針對冬蟲夏草的重金屬限制要求,“沒有標準,何為超標?這有失公允。”劉淩霄說。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消費提示以保健食品的標準衡量冬蟲夏草“極草”應該事出有因。“只有藥品和保健食品才能作為制劑,既然‘極草’是純粉片,享受準保健食品的待遇,為何不能用保健食品的標準要求呢?”一位要求匿名的從業者質疑。

此次食藥總局消費提示所采用的,是保健食品國家標準(GB16740-2014),其中“總砷”限量值為1.0毫克/千克。在1997年出臺的更早一版的標準中,“總砷”限量值的要求更為嚴格,僅為0.3毫克/千克。

“作為片劑的‘極草’純粉片,無論是相對於哪個版本,砷含量都已超標數倍。”該業內人士指出。

但劉淩霄一再強調,“極草”不是保健食品,而是“青海省綜合開發利用優勢資源試點產品”,“按照53號文下發後備案的純粉片質量標準,‘極草’完全合格”。

不過,青海春天曾獲得保健食品試點資格,其“極草”產品去一直無法達到合標審批要求,確是事實。2013年,青海春天曾與同仁堂、康美藥業、勁牌有限公司、江中藥業同被列入食藥總局《冬蟲夏草用於保健食品試點工作方案》首批5家試點企業名單。按照試點方案要求,試點企業也必須進行產品註冊,需要審評審批,“符合要求的,準予註冊,發給保健食品批準證書”。

某試點企業高層向南方周末記者證實,目前這5家試點企業共獲得了5個國食健字批號,其中,同仁堂和勁牌各兩個,江中制藥一個,“‘極草’一直沒有報批,正是因為重金屬不合標”。

這恰恰造成了“極草”現在尷尬又吊詭的身份——食藥總局已將青海春天歸為保健食品試點企業,而制成片劑的“極草”,卻不是保健食品,是非食品、非保健食品、非藥品的“三無產品”。

“‘極草’的命門不在於砷含量是否超標,身份的合法性才是問題的關鍵。”上述企業高層直言。

地方“護駕”

早在2014年宣布借殼上市前,“極草”的身份便飽受國家監管部門的質疑。不過,總有地方食藥監管部門為其“護駕”。(詳見2014年10月24日南方周末報道《極草“護身符”》)

2010年12月7日,國家質檢總局發文,嚴禁使用冬蟲夏草作為食品原料生產普通食品;就在同一天,青海省食藥監局發布了《青海省冬蟲夏草中藥飲片炮制規範》,而當時依規範生產的只有青海春天。

2012年、2013年,食藥總局兩度發文,指出冬蟲夏草粉碎壓制成片不屬於中藥飲片炮制範疇,明確要求青海省對規範予以修正,但遲至2014年7月28日,青海省食藥監局才對外公布“54號文”,撤銷規範。

“極草”的中藥飲片身份被取消,又提前獲得了另一個繼續生產的“護身符”——《青海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關於冬蟲夏草純粉片相關事宜的通知》(以下簡稱53號文),它被允許作為青海省“綜合開發利用優勢資源的試點產品”繼續生產。

當年12月,青海省食藥監局更對“極草”進一步定性——基於創新屬性,“極草”不歸屬於既有監管體系中的藥品,也不歸屬於既有監管體系中的食品或保健食品,其產品作為“滋補類特殊產品”進行管理。

不過,“53號文”卻引發了“眾怒”。迄今為止,“生產許可只批給唯一的廠家,全世界可能都僅此獨有。青海春天是怎麽做到的?”一位要求匿名的企業主忿忿。按照法律,無論是何種試點產品,都應該取得合法的生產批號。地方的一紙紅頭文件,能否賜予其合法性基礎,值得商榷。

盯上“極草”的,遠非行內企業。2014年,在借殼沖刺上市的最後關頭,青海春天遭遇了“打假第一人”王海的打假持久戰。在購買了“極草”純粉片後,王海將其送往北京某檢測中心,,卻測出其中未含蟲草素。王海據此推論,認為“極草”沒有功效。

針對王海對“極草”涉嫌虛假宣傳等系列質疑,青海省食藥監局緊急發布《關於冬蟲夏草純粉片相關事宜的說明公告》以示回應。2015年8月,青海春天反訴王海名譽侵權案在西寧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

王海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法院暫未一審判決。不過,他對審判結果並不樂觀。

而伴隨著爭議,此時青海春天已從一家不起眼的公司,一躍成為經營業績高達50億元的企業,身影遍布全國各地高檔酒店、機場,“冬蟲夏草含著吃”的“極草”廣告也頻現於央視黃金時段。

業內人士分析,巨額的利潤,使青海春天擁有強大的經濟能力“協調”諸多事務,也給了其“叫板”食藥總局的底氣。

作為青海省冬蟲夏草的龍頭企業,青海春天對銷售渠道巨大的品牌效益和聚集效應,或許也是當地相關部門不斷為其“開綠燈”的現實因素。

最近兩年,“八項規定”等措施和經濟下行壓力下的高端消費疲軟,直接影響了冬蟲夏草的天價消費。據知情者透露,2015年,青海春天的銷售業績並不理想,當年9月,公司籌劃了“資產管理計劃”——合作商提前進購2016年產品,公司承諾,以低於當時市場股價的價格為合作商作價,並向後者保證,若幹時間後能以高價拋售。根據該知情者了解到的情況,約有60%的合作商參與了此項計劃,有些甚至將2016年全年的產品全部買下。

發表在《西藏研究》上的論文《藏區生態保護、資源開發與農牧民增收——以冬蟲夏草為例》,展現了藏區業已形成的“蟲草經濟”效應——從事相關產業的人數達50萬,總產值達250億元。僅西寧轄區,就有200多家以冬蟲夏草為主打產品的專賣店,還有上千家遊走的“袖筒”交易散戶。蟲草的實際收入可占人均收入的30%-70%。

“一旦藥品生產許可證被取消,局面不是青海春天所能收拾的。”該知情者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220

魏建軍“炮轟”新能源 電動汽車真的不環保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7958.html

政府花大力氣推廣的新能源汽車,竟然被業界質疑不節能不環保。

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日前召開的股東大會上對投資者表示,長城做電動汽車是為了應對國家油耗限值,他說:“我們發電主要靠煤電,在能源轉化過程中,實際上電動汽車並不節能環保,電動大巴比天然氣大巴多10倍汙染。”

無獨有偶,今年3月,有外媒報道稱新加坡一位特斯拉車主駕駛的Model S因為二氧化碳排放量超標被罰款。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LTA)表示,按照世界現有電力結構發電的二氧化碳排放平均值來計算,每發1度電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為500克,換算下來Model S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每公里222克,屬於車輛排碳量計劃的收費範圍。雖然隨後,特斯拉官方作出回應,特斯拉的能耗為每公里181瓦時,不及上述444瓦時的一半。按此數字,Model S其實是達標的。但即便這樣,關於新能源特別是純電動汽車是否環保的爭論一直都在。

不節能環保的是發電還是電動車

特斯拉剛剛在中國市場風靡時,也曾經遭到專家和業內人士的質疑。上汽新能源和技術管理部總經理幹頻曾詳細算過這樣一筆賬。重2108公斤的特斯拉僅電池重量就有半噸,平均每公里耗電約0.18度。由於美國用的是核電,因此,特斯拉在美國每公里碳排放大概是122g,無疑是環保節能車型。但中國大量使用煤電,算下來特斯拉在中國碳排放約為175g/公里,高於傳統燃油車的150或160g。“因此在中國,Tesla不屬於節能環保車型。”

馬自達技術開發總負責人人見光夫今年2月在日本廣島舉辦的“馬自達技術論壇”上,也表示“電動車對環保幾乎沒有意義”。他的邏輯依據依然是電力的來源結構,在日本現在的發電能源構成為例依然以火電為主,電動汽車間接造成的碳排放幾乎與傳統內燃機汽車一樣。

如果單從能源來源結構來判斷新能源車是否環保,依然有失偏頗。按照上汽幹頻的觀點,其實應該從百公里能耗以及對應的排放入手,比如如果選擇使用電池較少、自重較輕的小車,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對特斯拉這樣的大車和跑車,相對會更低。上汽此前曾給出一組數據,其研發的榮威E50純電動轎車百公里電耗大概為15度,二氧化碳排放約在75g左右,比傳統車低一半。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院長余卓平也認為,相對於大車,新能源小車會更加的節能環保,目前,全球主流新能源車包括日產聆風、大眾、e-up,BMW i3等,都是質量比較輕、電池能耗相對較小的車型。比如大眾汽車公司的e-up重量為1185公斤,每公里耗電僅0.117度,比特斯拉節約35%能耗。

還有一種認為電動車不節能環保的出發點是從電池的回收規範性上考慮的。過去在電動自行車領域,由於政策對於鉛酸電池的回收監管不嚴,以至於造成大量的廢棄電池汙染,而業內也擔憂,如果新能源的動力電池得不到很好的回收利用,也會導致環境汙染。但在記者看來,這與電動車本身是否節能環保之間並沒有必然聯系。

百公里5L油耗“生死線”如何破

雖然多家車企都意識到,電動車並非都節能環保,但在國家2020年百公里5L的企業油耗限值已經進入實施倒計時階段,電動車是達標的重要方式。不過,按照業內的預計,新能源汽車要真正走向市場化,需要至少5-10年時間,但在這期間,國家對於百公里油耗的標準將進一步下探到4L。在此背景下,企業如何應對?在此之前, LMC汽車市場咨詢(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曾誌淩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企業必須走多樣化的節能路線,比如柴油車、傳統內燃機的節能以及其余諸如天然氣等燃料的嘗試。

德美系車企早在多年前,就一直致力於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的研發和搭載。上汽通用未來擬在先進動力總成和新能源技術上投入265億元,以達成2020年5.0L的油耗目標。在自主領域,小排量渦輪增壓也成為當前主流。上汽也在多年前,就致力於MGE系列、SGE系列缸內直噴發動機、TST 6速、7速雙離合變速器,以及新一代發動機啟停系統等傳統高效動力科技的研發,眼下,這些技術已經被陸續應用。就在最近,有車主駕駛榮威360 1.5L車型完成了用一箱油從上海開到天津接近1150km的創舉,百公里油耗低至4L,而另一款360 20T車型也用一箱油完成了北京到上海的1268公里路程,百公里油耗最低3.9L。按照規劃,上汽將在2017年推出自主開發的新一代小排量發動機SGE 1.5T,較現有發動機油耗下降7%,百公里油耗達到5.0L。正因如此,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上汽乘用車總經理王曉秋就非常自信的表示,“上汽將是第一家達到油耗標準的企業”。

日系品牌一直在不斷提升自己在傳統混動技術上的節能水平,卡羅拉雙擎1.8L和雷淩雙擎1.8H憑借電機輔助實現了百公里4.2L的油耗表現。但同時,為了達標,他們也開始致力於傳統渦輪增壓發動機的開發和應用。而雖然日系所提倡的傳統混動技術並不在國家新能源政策的補貼之下,但在眼下,吉利也開始聯手科力遠,致力於傳統混動車型的打造。同時,各種車身輕量化技術以及發動機啟停技術都在被車企廣泛使用。

按照政策規定,未來如果車企在平均油耗上無法達標,不僅擴產和新車上市都將受到影響,而且還可能被開出最高上百億元的罰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0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