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东方海外强征集装箱封条费遭货主联合抵制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gsnews/20090421/02556126893.shtml


  可多收数十亿!东方海外强征封条费遭抵制

  米华

  继马士基带头增收码头操作费(THC)引来货主集体抗议后,又一家班轮公司东方海外货柜航运(香港)有限公司(下称“东方海外”)准备征收的一项“集装箱封条费”,惹来港澳和内地多家货主协会的集体抗议。

  可多收数十亿元

  根据东方海外4月15日的相关通知,5月13日起公司将向香港、澳门、华南5省区的客户收取集装箱封条费,按柜收取,其中香港和澳门25港元、 华南地区25元。如东方海外如愿,按照去年香港、深圳和广州的港口超过5600万标准箱的集装箱总吞吐量,公司仅此一项将增加数十亿元的收入。

  深圳市国际贸易货主协会秘书处肖虹告诉CBN记者,“封条费实际上就是在集装箱的后面贴一张纸,也就是班轮公司曾经在厦门征收并被抵制成功的‘铅封费’,只不过改换了一个名头。”

  2004年,马士基在厦门口岸连续将本该免费提供的每个“铅封”收费从10元、25元一直提升到45元。由于遭到厦门市国际货运代理协会、厦门市集装箱运输协会和厦门市外经贸易企业协会等3家协会的联合抵制,收费于2005年被取消。

  东方海外此举同样遭到了货主的联合抵制。4月17日,深圳市国际贸易货主协会、香港付货人委员会和澳门付货人协会(下称“三协会”)联合发起抵 制,以“强行收取高额的、超过成本的封条费违反了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会加重广大进出口货主的负担”为由,将东方海外诉至中国交通运输部。

  这不是三协会第一次联手。2月份,他们还联合发文,动员行业共同抵制马士基增收码头操作费(THC)。

  “官司”虽然打到交通运输部,但后者对该“市场行为”并未强行干预。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班轮公司跟进增收THC,仅此一项,中国货主每年需多交200多亿元。

  很多公司都在收

  肖虹告诉CBN记者:“我国货主通常采用FOB(离岸价格)模式,按照该模式,海运费由买方承担,但是班轮公司却巧立名目向卖方收费,如打单费、换单费、码头操作费、燃油附加费、旺季附加费等有十多项,而且他们想什么时候收就什么时候收,想什么时候停就什么时候停!”

  对此,东方海外负责投资公关的沈志澄在接受CBN记者采访时称:“类似封条费这样的附加费,很多公司都在收。如果他们(货主和货代)不把这些附加费计算在成本里面并且据此跟客户谈价格的话,就应该想想自己做生意的方法了。”

  深圳市集装箱拖车运输协会秘书长许晓明对CBN记者表示,收取集装箱封条费是班轮公司利用国内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制度漏洞,转嫁经营成本。他认为,班轮航线具有一定的市场垄断性,货主和货代们的可选择余地并不大。

  业界一种相对极端的看法是,航运越不景气,班轮公司运费越低,一些航线上甚至出现“零运费”,于是班轮公司只能通过征收THC、封条费等方式谋求利益。沈志澄对此不予置评,但他表示:“附加费和运价,都是公司经营成本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认为,在本轮航运周期低谷,这些名目繁多的费用可能成为压垮华南数万家出口加工型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8

海外能源收购范本:中石油收购曼油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4-29/HTML_CMVAALVTEJOV.html


中石油与哈萨克斯坦国家油气股份公司(哈油)的合作逐渐清晰。上周末,中石油在其官方网站上首次披露了收购哈萨克斯坦最大民营企业——曼戈斯套油气公司(简称“曼油”)的细节。

中石油将与哈萨克斯坦国家油气公司在荷兰按50∶50建立合资公司Mangistau Investments B.V.,再由合资公司收购曼油100%的有投票权普通股,对价为33亿美元。

与哈油合作

4月27日,一位中石油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称,33亿美元由双方共同承担。

曼油是中亚石油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也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最大的民营油气勘探开发公司之一。

该 公司在哈萨克斯坦拥有对15个石油和天然气田的勘探和开发的特许权,并通过其子公司拥有位于里海海域的海上油田和哈萨克斯坦西部天然气田的一系列勘探许可 证。截至2008年12月31日,该公司剩余原油可采储量约为3.7亿桶,2008年原油年产量约为4000万桶,拥有约418亿方的天然气地质储量。

4月16日,来华访问的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了中哈联合声明,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正步入全新发展阶段。中石油与哈萨克斯坦国家油气股份公司也在同一天签署了协议,中石油将为哈油提供50亿美元融资支持,并与该公司联合收购曼油。

“哈油的收购资金将从中石油提供的50亿美元中支取。”上述中石油人士对本报称,2009年1月,哈油就与中亚石油公司签署了“收购曼油52%股权”的协议,但由于缺乏资金,该收购未能如期进行。

海外收购蓝图

《华尔街日报》4月25日报道称,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一位官员透露,中国不久将披露一份能源业发展蓝图,以此作为2月份公布的石化业全面振兴计划的补充。该蓝图将鼓励国内能源公司进行海外收购,同时中央政府将为此类收购提供部分资金。

一位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负责产业规划的人士对本报记者称,该协会目前没有起草相关规划,但据其了解,发改委有可能在制定类似规划。可以佐证的是,鼓励能源公司进行海外收购,此前曾被多个石化业规划屡次提及。

2 月,发改委制定的《2009年至2011年石油天然气行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多方位支持能源国际合作。除对重大境外能源投资项目予以贷款贴息、优惠 贷款和提高财政注资比例等支持政策外,还提出要研究从外汇储备中提取一定比例设立海外能源勘探开发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石油企业获取海外资源。

而据本报记者了解,尚未公布的石化产业振兴规划细则的10条措施中,第6条就是支持企业进行境外开发。一位接近该规划的人士向本报透露,其支持方式主要是“简化手续,加强信贷支持”。

此等政策的背景是,金融风暴冲击下,国际油气资产价格大幅缩水。据北京世纪隆鑫投资公司副总裁马宏兴介绍,海外一些中小油气公司的市值已经缩水一半以上。

“国家石油储备能力有限,通过外汇换取石油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社科院研究员薛力称。中国第一批4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仅有1000万吨的储量,第二批基地尚在建设当中。

但马宏兴也对本报记者指出,目前海外待售能源资源鱼龙混杂,存在收购陷阱。“虽然现在是难得的收购时机,政府方面也给与了很大的支持,但能源公司更要注意规避风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2

紫金矿业海外并购无疾而终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13/HTML_LMQ7598QP9CE.html


2009年7月10日9点30分,市场盛传即将注入哈萨克斯坦黄金资产的紫金矿业(601899.SH,02899.HK)仍然未见任何动静,不过以11.19元高开的A股股价却似乎暗示着当日其将有不凡的表现。

或许,市场猜对了过程,却猜错了结局。

当日开盘后,紫金矿业不断向高位进军,10点左右便以11.96元的价格创下其今年以来的最高价,大有涨停之势。

不断挂出的大买单和大卖单轮番上阵,在经过一番激烈的盘内交易搏杀后,到上午11时许,紫金矿业的股价终于在11.50元处相对企稳,而此时当日交易时间仍未过半,但其成交量已近400万手,与前一交易日全天的交易量持平。市场对该股的热捧可见一斑。

但 当日13点38分,紫金矿业发布的一则公告则让紫金矿业追高者的希望瞬间化为泡影。据该发布在香港联合交易所的公告称,就近日传媒报道该公司收购哈萨克斯 坦某黄金公司股份的有关交易已经终止,不过其后仍表示,公司一直致力于寻求海外资源并购,且中介机构持续向本公司推荐项目,其也对众多海外项目进行前期考 察和调研,但截至公告之日,尚未签署具备法律约束力且须予披露的相关协议。

一路徘徊在11.50元处的A股股价瞬间失去了支撑,在当日 13点51分便从11.63元附近开始下跌,至14点40分,更跌至11.06元的当日最低价,不到一个小时,跌幅超过5%。其后股价虽略有回升,但回天 乏术,最后以11.10元结束了其当日交易,盘内振幅达8.14%,当日也以高达10.73%的换手率刷新了其除上市当天外的最高单日换手纪录,日K线则 留下了一根长长的“墓碑线”。

港股方面,紫金矿业受并购终止的消息刺激,午后急速回落,几乎完全丢失早盘逾2%的涨幅,最终报收于6.66元。

海外并购无疾而终

“没什么好说的,无可奉告。”2009年7月10日下午3点左右,当记者拨通紫金矿业董秘郑于强的电话时,他的心情明显烦躁,“我们有很多类似的并购案,终止就终止了,没有原因,也没必要解释。”

在郑董秘看来没必要解释的并购案,却充满蹊跷。

“市场传言传得很多也很广,我们也是基于这个原因才不得不发公告的。”郑在电话里告诉记者。

实际上,市面上有关紫金矿业并购哈萨克斯坦黄金公司(以下简称:哈黄金)的消息,真正开始在市场流传,却是从7月9日午后开始的。

2009年7月9日午后,从包括中金、国泰君安、申万等多家券商机构纷纷流出消息,建议关注紫金矿业,并称紫金矿业并购哈黄金事宜将于近两日内有明确说法。

7月9日午后,超大资金开始出动,截至下午2点20分,据有关监测数据显示,紫金矿业以4.94亿元的资金净流入排名当日个股主力净买入第一位,而排名资金净流入第二的中国太保却仅仅只有不到其一半的1.959亿元。

“目前我们怀疑的不是是否有资产注入,而是该注入的资产是否有其传闻中的储量。”当日,某券商研究员如此向记者表示其担心。

但就在市场期待“近两日内将有明确说法”时,该“明确说法”的确出现了,不过,几乎让所有投资者失望的是,等来的不是好消息,而是该并购已经终止。

7月10日上午10时许,一接近于紫金矿业的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此次紫金矿业与哈黄金的并购案前景并不乐观,并称该交易早已终止。

“既然紫金矿业此次并购早已终止,为何不在今日(10日)上午开市前发布临时公告,而是直到下午1点38分才发布,而且仅仅在港交所发布,到当日A股市场已经交易完毕也未见其有任何信息告之。”一位此番追高紫金矿业的投资者愤怒地向记者表示。

“我没必要告诉你我们的交易案终止的时间。”紫金矿业董秘郑于强告诉记者,“前期的确是有并购的计划,终止了就终止了”,“我们也是按规定发布公告而已。”

那么是否是在昨天(9日)或是今天(10日)才临时决定终止该计划的呢?如果不是临时终止该收购案,为何并购海外黄金矿产的消息会在昨天突然爆发?

“我没必要回答这个问题,也没必要解释。”郑面对记者的追问称:“你有权利追问,我有权利不答。”

紫金矿业的特例?

或许,对于紫金矿业来说,这并不是什么特例。

自 从其2008年4月25日在A股市场上市以来就充满了“特殊”性,无论是当初发行时每股1毛钱面值,还是在2009年4月27日近49.25亿股解禁后批 量制造亿万富翁,演绎出10年投资猛涨近700倍的神话,也无论是2009年6月,在其股东大肆套现抛售的情况下,紫金矿业却创造出了不跌反涨的神话,皆 是独树一帜。

众所周知,大股东和高管大规模减持,首要原因就是公司股价已经远超出了公司价值。而就在距其第二大股东陈树发上一次大幅套现不到10天时间,紫金矿业便传出将有优质资产注入的传闻的确有点匪夷所思。

虽 然表面上看,由于陈树发在2009年5月10日接盘由英博公司所持青岛啤酒7.01%的H股,需要2.3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6亿元,这笔资金来自于 陈树发的个人资金,陈为筹措这笔钱,其套现的动机存在与紫金矿业基本面好坏无关的可能。但是记者发现,陈自5月以来,两个月内共减持近3亿股,套现金额粗 略估算则接近27亿元人民币,远远超过其收购青岛啤酒H股股权所需要的资金。

谁才是真正的踏空者?

紫金矿业上市以来在创造了无数财富神话后,在7月10日当日盘内划出的“长墓碑阴线”之下,谁又在为那些财富神话买单?

7月10日当日,从紫金矿业资金流向上看,超级资金在早盘大幅做空后,午后资金有小幅回流。前一交易日还稳坐资金净流入头把交椅的紫金矿业一夜之间又成为资金做空的对象,据当日有关资金监测的数据显示,紫金矿业当日,资金净流出达3.438亿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80

招行拟配股筹资180亿元 海外追捧海内观望


From


http://www.caijing.com.cn/templates/inc/webcontent.jsp?id=110224462&time=2009-08-14&cl=100&page=all


 【《财经网》北京专稿/记者 温秀】为补充核心资本充足率,增厚未来的发展基础,招商银行(600036.SH/03968.HK,下称招行)拟向A股与H股股东进行配股,预计筹资额最高将达到180亿元。

  招行8月13日晚间发布公告称,经董事会和监事会同意,该行拟以每10股现有股份配售2股的方式供股集资,该行A股和H股符合资格的股东都可参与配售,预计筹资额将在150亿元到180亿元之间。

  海内外投资者对同一信号做出了不同反应。受该消息影响,14日开盘,招行A股跌1.53%,报17.41元/股。当日上午招行H股开盘后,股价则被迅速拉升,出现较大幅度上涨。

  经历了上半年高速增长的信贷投放,招行在监管部门对资本充足率监管渐趋严格,且不鼓励通过银行发行次级债方式补充资本金的背景下,做出了配股融资的抉择。

  官方统计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招行新增贷款(本外币全口径)2700亿元,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位列第三,仅次于交通银行和中信银行。新增贷款使其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

  不少上市银行都面临资本充足率的约束。此前,发行次级债一直是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比较方便且惯用的办法。但在金融危机之后,核心资本充足率的重 要性日益得到广泛关注。由于次级债是银行间互相持有,不足以分散风险,而且补充的仅仅是附属资本,有关部门正在考虑,不再把发行次级债作为银行主要的资本 金补充渠道。这使得银行不得不另谋生路。除招行,目前还有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也都有融资计划。

  知情人士透露,如果能融资180亿元,那么招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将有望超过8%,资本充足率将超过12%,未来即使市场发生变化,也有较强的抵御能力。目前,该行的资本充足率在10%左右,核心资本充足率略高于6%。

  “中国的资本市场每两三年就会关一次门,不是企业缺钱的时候马上就能融资,所以素有审慎和稳健之风的招行,倾向于未雨绸缪。”接近招行的权威人士透露,对此融资,最初股东层面曾有争议,担心资本回报率会受到影响,而且融资会在短期内使其股价遭到打压。

  知情人士证实,招行曾就几种可能的融资方式的利弊进行过探讨,并最终选择了配股的办法。

  如果选择公开增发,对市场的影响会比较大,审批有一定困难。如果搞定向增发,因为对象只能有十家股东,认购金额会比较大,且“现有股东是否会愿意让新股东进来,也是个问题”。而配股对现有股东而言,比较有吸引力,更容易实现,而且还有一定的折让。

  配股方案最终获得了招行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全票通过。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主要的股东单位都对此十分支持,认为意义正面。仍有一些国企背景的中小股东单位需要沟通,但预计能够顺利地赢得支持。

  前述接近招行的权威人士称,由于还要经过股东大会和证监会的批准,预计最终执行供股计划的时间,最早在今年12月,最晚应不超过明年1月。

  “有了‘粮草’,心里就没那么慌了。”招行有关人士坦承,如果按照现行监管要求,中小股份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保持在10%左右的话,配股后,招 行的资本充足率将使该行在未来两三年里,有较为坚实的发展基础。但如果监管要求提高的话,未来还会有一定的压力。但在核心资本充足率得到补充之后,附属资 本的补充空间也随之打开,难度会小得多。

  资深业内人士预计,此次配股如果在年底进行,对该行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会略有摊薄,但仍将能保持在15%以上。在国外,15%是衡量一个银行投资回报的基本指标。不过,该行的每股净资产则会有所提高。

  截至14日11点30分,招行A股报每股17.27元,跌2.32%;H股报每股18.12港元,涨2.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64

TCL海外“战略性萎缩” 李东生重提“龙计划”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8-20/HTML_6698IYR78YCY.html


8月19日上午,北京德外大街TCL大厦的一间会议室中,已经很久没在媒体露面的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心情看起来很不错。

8月18日晚间,TCL集团(000100.SZ)、TCL多媒体(1070.HK)和TCL通讯(2618.HK)几乎同时发布了2009年上半年的业绩公告,除了海外业务占比最高的TCL通讯因金融危机后的战略调整导致了3950万港元的亏损,TCL集团和TCL多媒体分别获得了1.43亿港元和9891万元的净利润。

李东生认为,TCL海外业务销售比重的下降是暂时的,但TCL在国际化的道路上绝对不会裹足不前,TCL集团未来的投资重点将集中在多媒体和通讯两大业务上。

海外业务萎缩之因

李东生告诉记者,“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TCL多媒体的北美、欧洲和新兴市场三大业务中心依然没有扭亏。”

TCL集团的公告显示,TCL多媒体国内彩电业务2009年上半年销售收入达到52.83亿元,同比增长16.29%,这主要得益于液晶电视的爆发性增长,当期液晶电视国内销量同比增长了248.9%。

其实从整个TCL集团来看,2009年上半年其国内销售收入的比重已经从去年同期的52.46%提高到62.72%,而海外业务比例则下降到37.28%,这比TCL国际化高峰期海外业务占比超过53%时有大幅下降。

“出于对海外经营风险的考虑,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我们将重心转向国内市场,因为海外市场整体都在下降,”李东生解释,“但这并不意味着TCL要放弃国际化道路,既然走出去了就一定要打赢国际化这一仗。”

他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欧洲业务重新出现亏损,主要是因为东欧国家货币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出现巨额波动,这使TCL一度中止了在东欧市场的销售,直到今年5月才在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的捷克、德国等国恢复了销售。

对于自并购以来就一直没有盈利的北美业务来说,李东生感到有些遗憾:“虽然我们进行了一系列降低成本的调整,但是金融危机把我们这些调整的努力基本上都抵消了,虽然北美业务上半年亏损同比下降了84.5%,而且在第二季度首次盈利,但是下半年的情况还很难预料。”

据悉,TCL在北美已经将售后工作从汤姆逊转到了指定供应商,而且初步建立其适应平板电视销售的快速反应体制,其经营费用占比已从原来的23%下降到16%,而且在菲律宾、泰国、印度等新兴市场都大幅降低了运营成本。

李东生告诉记者,“如果欧美市场的整体经济回暖,TCL多媒体这些海外业务中心有望盈利,但长远来看依然面临着很严峻的考验,但是绝对不会再出现2005年-2006年连续巨亏的情况。”

TCL通讯的情况则更为恶劣,2009年上半年整体手机销量下降了25%至506万台,而且出现了1.04亿港元(扣除可转股债影响)的经营亏损,这是TCL通讯在连续10个季度盈利后连续三个季度出现亏损。

不过在杨兴平今年4月正式出任TCL通讯CEO后,其业绩在今年6月开始有所好转,环比增长了35%,而第二季度TCL通讯也实现了290万港元的净利润。

聚焦多媒体和通讯

虽然TCL多媒体已经将目光瞄准了三星、索尼等同样全球布局的跨国巨头,但是在中国市场其液晶电视的销量依然与海信、创维等企业处于胶着的竞争状态,而通讯业务则与天宇朗通等有着明显的差距,对于现状李东生似乎并不满意。

8月19日,李东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再次提到了2001年提出的“龙虎计划”,他告诉记者,“虽然过去几年我们没有再提这个计划,但是我们还是在推进,我们的目标依然是在视听通讯领域成为国内领先,甚至全球领先的企业。”

显然这次李东生特别强调其“龙计划”,即TCL多媒体和通讯业务要进入全球前三;对于空调、冰洗等白电业务的“虎计划”则只字未提。李东生告诉记者,“集团过去一年和未来投资的重点将是多媒体和通讯两大业务。”

记 者了解到,TCL多媒体2008年6月提前赎回可转股债和安排的供股为其增加了10多亿元的现金,同时TCL集团投资建设的产能为800万片的惠州液晶模 组项目到明年6月将全部建成,其投入资金最终只有11亿元,而“液晶模组整机一体化”项目也将于9月正式投入生产,预计年产量可达300万台LCD电视机 和200万台LCD半成品。

粗略统计,两年内TCL集团为TCL多媒体提供了超过20亿元的资金投入,这为TCL多媒体赶超国外品牌创造了成本优势。此外,TCL集团与台湾中强光电合资的背光模组项目也将在今年10月投产,而TCL多媒体家庭网络公司新的DVD基地也将建成投产。

据悉,TCL多媒体年初就制定了2009年液晶电视全球销量超过700万台的目标,如今随着液晶电视出货量超过预期,TCL也将这一目标调整到750万台,到今年年底TCL有望成为仅次于三星、LG、索尼、夏普的全球第5大液晶电视制造商。

然而对于通讯业务,李东生却没有具体的投资计划,他只是告诉记者,“由于杨兴平刚刚上任不久,其建立完整的产业规划还需要一段时间,等TCL通讯的新规划出来后,我们一定会加大投入,其实去年我们已经投资几千万元将TCL通讯的生产线从10条扩张到19条。”

按照TCL通讯的规划,TCL手机要在国内市场至少要超越天宇朗通成为国产品牌的龙头企业,同时在海外市场能依靠现有的运营商资源成为与华为、中兴通讯并列的领导品牌。

在这两大业务的投资外,TCL集团也将尝试一些新的投资计划,李东生表示,“我们最近在天津、惠州都建设了家电回收的循环经济项目,此外我们还在尝试投资医疗电子(主要是医疗检测设备)等新领域,我们60多亿元的净资产如果拿出5%进行新的投资也是不错的选择。”

记者了解到,其实此前TCL集团也投资了一些新项目,其中包括有“中国蓝光”之称的CBHD影碟机项目等,这些项目由TCL集团新成立的系统科技事业部来管理。

李东生告诉记者,“这个新成立的部门是由TCL集团高级副总裁史万文主管,主要是管理一些新项目,主要起到的是产业孵化器的作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21

跨越澳大利亚 中企海外找矿全球撒种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8/161170.html


2010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寻矿之旅,由一个非钢公司、在一个非传统地区,迅速拉开大幕。

1月6日,经营金属和钻石的伦敦上市公司非洲矿业公司(African Minerals Ltd)宣布: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下称“中铁物资”)将以1.526亿英镑的代价收购其12.5%的股权,并获得从Tonkolili项目购买铁矿石至少20年的机会。

为摆脱对全球矿业巨头淡水河谷、力拓和必和必拓的过多依赖,同时也经过对投资机会的比较考量,中国企业从2009年始,有意识分散了海外投资的地域选择。

这一趋势显然还将得以继续。只是,从澳大利亚到巴西、智利、加拿大,再到如今的非洲,中国企业海外找矿全球播种的同时,未来的机遇与风险仍然并存。

到非洲去

这是中方有意投资西非天然资源的最新举措,也是中国企业“以项目换资源”在非洲的又一尝试。只不过,这次的对象,是铁矿石资源。这次的主角,是不产一吨钢的贸易流通公司中铁物资。

“对于非洲的铁矿石,前期我们国内关注并不多。此前目光多是集中在澳洲,或者南美、东南亚等地,因而在非洲铁矿方面,国内企业的投资也比其它行业如石油、基础建设等要少得多。”1月7日,国内钢铁咨询机构my steel研究中心研究员曾节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按 照此次双方签署的有条件协议,除了以每股5英镑的价格认购非洲矿业公司3050万新股、从而以总价1.526亿英镑(约2.44亿美元)收购后者 12.5%的股权外,从2011年开始,中铁物资将每年从该公司进口500万吨到800万吨的赤铁矿石,时间持续至少20年;从2013年开始,则可以从 后者进口1000万吨磁铁矿石,并可在协议到期后延长5年。

而中铁物资除了提供部分资金外,还需要在铁路设备、港口物流等基础建设等领域向该公司提供帮助,这也恰恰是不少去非洲的中国企业的优势。

这 一交易,将帮助非洲矿业公司完成旗下Tonkolili项目第一阶段2.8亿元-3亿美元的投资。其CEO Alan Watling表示:“期待这一强大的战略关系,可以帮助Tonkolili赤铁矿达到2011年第一阶段年产800万吨的目标。”而该公司的长远目标, 是要实现年产4500万吨铁矿石。

在此前,中国进口铁矿石的非洲图谱上,仅有南非较为醒目。作为非洲最大的铁矿资源国,南非以每年对华出口1200万吨、占中国年进口量的3.5%的“成绩”,自2004年始牢牢占据我国进口铁矿石第四大贸易国的位置。

由于距离遥远,中国钢企在非洲与南非之外的合作,也仅有两年前莱钢与毛里塔尼亚国家铁矿公司签署铁矿石长期购销合同、一年前武钢以现金和技术入股马达加斯加Bek-isopa矿区勘探及开采权60%股份,等少数的案例。

但如今,这种局面或许将加速变化。“从长远来看,中国铁矿石海外资源的搭建还是会继续扩大,牵手非洲矿企的案例也会越来越多。”曾节胜评价认为。

中国钢企与海外矿山的博弈中,后者往往占据主动,集中反映在年度铁矿石谈判中;今年这种局面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钢企通过选购非洲地区矿产资源,可能在即将来临的铁矿石谈判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

跨越澳大利亚

“其实从资源本身的质量、矿石到中国的运距以及现有配套设施包括铁路港口等的完善程度,诸多因素综合考虑的话,中国的钢企还是非常向往澳大利亚的。”7日,一位大型钢企的资源部负责人这样对本报记者表示。

这基本也是业内的共识。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大中华区资深投资专员王恒岩也向本报记者表示:“毕竟智利、非洲等地的铁矿石品位,与澳大利亚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这从五矿甘愿放弃核心资产入股OZ Minerals、华菱入股FMG、武钢牵手澳矿商WPG和CXM,都可见一斑。

但事实上,在经历不寻常的2009年后,澳洲投资机会和环境都已经发生了不小变化。

“一 方面是多年来中澳铁矿石领域积累的矛盾,2009年以力拓案的形势爆发,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双方经济层面的往来,FIRB一度推迟或者重审中国的投资申 请,我们作为企业也开始没有信心,”上述钢企资源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还有一个方面,澳大利亚最好的资源在两拓手中,好的投资机会也随着时间越来越少,成 本却越来越高。”

曾节胜也提醒道,政策影响虽有,但不是全部原因。“澳洲的铁矿石50%以上都出口到中国,而中国买家同时在不断加大投资,澳国内也会认为自己的战略资源受到影响而比较敏感,企业之间也存在竞争。所谓卖牛奶还是卖奶牛之争,就在于此。”

一个最能说明的案例,也恰恰发生在中铁物资身上。去年下半年,中铁物资原有意购买澳大利亚United Minerals公司股份,后因必和必拓“抢亲”而希望顿失。

中国企业或主动、或被动去到更远的地方寻矿,以武钢的2009最为炫目。

获 马达加斯加Bek-isopa矿区勘探及开采权60%的股份、2.4亿美元入股加拿大联合汤普逊铁矿有限公司(CLM),与巴西EBX共同开发矿山和建立 钢厂,与委内瑞拉矿业集团达成长期采购合同和五方协议,创下首个明确以中国价执行的合同,等等。从非洲到北美到南美,中钢协会长、武钢总经理邓崎琳践行他 对中国钢企摆脱受人“扼颈”命运的尝试——“唯有走出去”。

值得注意的是,武钢集团矿业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很多机会都是外方主动找到我们,主动投怀送抱的。武钢要做的,只是严格的考察和选择。”

这像极了去年中非合作论坛期间,纳米比亚总统亲自向中国企业推荐当地的矿产开发业,希望中国企业到那里投资,并许以政策上的优惠。

非洲挑战

但中国企业绝不是唯一的行动者。

全球第一大钢厂安赛乐米塔尔公司早就在巴西、利比里亚、塞内加尔、哈萨克斯坦、墨西哥和美国等多国布下多座矿山。

不久前,该公司战略发展部负责人BillScotting就曾表示:2010年,将通过收购一些矿山和开发项目,使铁矿石自给率从目前约50%提高到2014年的75%-85%,使旗下铁矿石年产量将从约5500万吨提高到1.1亿吨。

相比之下,我国武钢的铁矿石自给率目前仅为20%,全行业也还在向着2015年实现自给率50%而跋涉。

因而即便如铁矿石储量达170多亿吨的非洲,也可能成为各方紧盯的下一个目标。与日韩相比,晚了30年才行动的中国企业,在布局全球铁矿石资源空间、时间和方式上,都面临着挑战。

对此,曾节胜认为:“现在国内企业海外找矿可谓全球播种,但由于企业数量众多,走出去并没有统一协调。前期错过了澳洲南美等最重要、最好的机会后,现在去非洲仍然是比较乱。”

除此之外,今日播种之后,何日得以赏花,也是横亘在中国投资者面前一道不远的门槛。毕竟,海外矿山建设不似国内,从意向、征地、建设、环评等诸多环节,都面临当地政策环境和社会习惯的影响和控制。

“就 目前而言,全球铁矿石供应仍然偏紧。但是从远景来看,由于目前铁矿石投资增长明显超过需求增长,计划项目非常多,我们预计在2015年左右,铁矿石会明显 过剩。那么彼时中国企业可能可以享受更低价的矿石,但高投入后能获得怎样的投资回报,却将是一个潜在的风险。”曾节胜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47

延长石油入股香港中联能源借力海外扩张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100113/20100113080758606.html


每经记者  喻春来  李凌霞发自北京、深圳

        排名中国石化行业第四的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延长石油)的海外油气资源扩张有望在今年提速。1月12日,中联能源投资集团公司(00346,HK)宣布,延长石油出资收购了中联能源15%的股权。

        去年,中国三大石油巨头强劲的海外资源收购刺激了延长石油的扩张“野心”,但是缺乏经验和海外资源成为其进军海外的障碍,联手具有一定海外资源和运作经营的中联能源是其“走出去”的现实选择。

延长石油或增持中联能源

        中 联能源宣布,此次延长石油是通过收购许智明旗下的全资子公司GoldenNova持有的公司股权完成入股的,收购完成后  ,GoldenNova 还  持  有  约16.12%的中联能源股权,许智明的持股量将由约53.86%减至约38.86%。公司同时委任延长石油董事长沈浩及副总经理冯大 为为公司执行董事。

        12日,延长石油集团发展规划部有关人士向  《每日经济新闻》证实,上述交易已经完成,但是具体金额不便对外披露,有关增持的计划目前还没有完全确定,也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根据双方协议,此次延长石油所收购的这部分中联能源股权有8个月的禁售期,与此同时,许智明也同意不在禁售期内出售GoldenNova持有的16.12%中联能源股权。

        延长石油为陕西省政府属下的大型石油及化工企业,是拥有合法资质勘探及开采石油及天然气的四大国营油企之一。去年,该公司营业额超过800亿元,盈利近50亿元。

借力中联能源海外扩张

        “我们之所以入股中联能源,与公司加大海外油气资源收购有关。”上述发展规划部有关人士说道。

        与 三大石油巨头一样,延长石油自2008年以来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该人士表示,国内上游原油资源几乎被中石油和中石化占据,国内的勘探开采空间有限, 扩张海外油田资源是一个必要的补充。以公司目前的实力,需要寻找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一起开拓,公司获得的首个海外区块——马达加斯加3113号也是与中联 能源合作后拿到的。

        2008年7月,延长石油、中联能源及易高能源以40%、31%、29%的比例出资,分别享有马达加 斯加3113号石油区块32.8%、43.42%、23.7%的应占油气,这是延长石油第一次迈出国门。该区域蕴藏储量保守估计不少于20亿桶(折合 2.7亿吨)。今年5月,该区块探勘已展开,并发现石油和天然气。

        去年年初,中联能源完成收购MPIL100%持股权,MPIL则持有位于马达加斯加2104油田100%的权益和开采开发权。

        记者了解到,在完成上述股权交易后,延长石油将与中联能源、易高能源(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商讨合作三方在马达加斯加联合成立合资公司,负责马达加斯加3113油田和2104油田的勘探开发及经营管理。

        继马达加斯加项目之后,在16个国家和地区企业参与的投标中,延长石油近期又获在泰国石油天然气L31/50陆地勘探区块的勘探开采特许经营权,也是其首次拥有国外独资经营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10

东方海外上海囤地9年 四地块获利超40亿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100128/20100128040637984.html


每经记者  杨羚强  实习生  罗伦  发自上海

继李嘉诚上海项目后,本报依据克而瑞中国提供的330宗闲置土地清单对上海土地资源情况的调查,又获得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样本。

        1月18日,东方海外与凯德置地达成协议,以总共150亿元的价格出售包括上海4幅地块在内的7个内地房地产项目。

        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东方海外出售的4幅土地,至少有2幅土地闲置2年以上未开工,包括东方海外上海外高桥俱乐部有限公司天平地块和中山公园地 区的长宁区88街坊32/8丘地块。更令人惊讶的是,早在2001年5月即已为东方海外所购得的长乐路地块,虽然占地面积只有3.9万平方米,但直至目前 仅仅建造了两栋在建工程,地块的大部分面积被空置。上述被东方海外囤积的4幅土地,由于取得时间不同,价格分别增长了一倍至数倍。摩根大通曾预估,上述交 易给东方海外带来的账面利润达10.6亿美元。  

长乐地块9年仅两栋在建工程

        东方海外在上海的所有项目中,长乐路地块是最早被购入的。2001年5月份,东方海外与上海市卢湾区区政府达成协议,购得长乐路占地面积39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综合用地,其中包括一座规划中的超五星级酒店。

        东 方海外2002年的年报曾预计,长乐路地块预期最晚于2007年建成。但事实上,长乐路项目正式的启动时间是在2006年。根据2008年年报,该项目的 竣工日期在2010年至2013年。1月25日,每经记者到现场探访时却发现,上述地块仅有靠边的两栋楼完成了一半工程,地块其他部分有的仍然平整,有的 正在打地基。

        东方海外在上海的4幅地块中,长乐路项目算是施工进展最大的一幅。《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调查发现,东 方海外出售给凯德置地的另一地块——由东方海外和新长宁集团于2006年10月18日取得的长宁区88街坊32/8丘地块,截至目前没有任何动工的痕迹, 现场只有一些原址遗留的残垣断瓦,连提供给工人住的临时房也没有。

        闲置2年以上未开工的另一地块——衡山路85号天平地 块,1月8日被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宣布拟会同相关区政府收回并督促开工。记者日前实地调查发现,该地块大门紧闭,通过大门门缝窥视地块内部环境, 发现地块内的杂草竟然已经长到半人高。这幅土地自2005年4月被东方海外购置后一直被“金屋藏娇”,至今已有近5年之久。

        据凯德置地方面透露,除了长乐路项目外,目前东方海外在上海的地块只有2006年12月拍得的南码头地块正在动工,但也只不过是打下了地基。

天平路项目4年价格翻番

        东方海外通过上海地皮的买卖,获得了丰厚的收益。

        以上述天平路地块为例,东方海外2005年购入的价格仅为2.9亿元。该公司对凯德置地承诺,一旦天平路地块由于“闲置土地”而被扣押或收回,将转回地皮权益5亿元。这也意味着,在仅仅四年多时间中,上述地块的价格上涨了近一倍。

        相比天平地块,上海其他几幅地块的升值幅度更大。长宁区88街坊32/8丘地块购入时的价格仅为14.8亿元,现在的估值已经达到43.2亿元;同在2006年购入的南码头地块,当年的购入价格是4.8亿元,现在的估值已经达到了12.6亿元。

        至 于早在2001年就被收购并开始动迁的长乐路地块,由于无法确切了解东方海外当年的土地出让支付金额和动迁成本,因此无法估算上述项目的获利情况。但由于 上述地皮时间年代较早,当时上海住宅价格低廉,2002年东方海外在发展该项目之初,也仅仅预计该项目的销售价格在1.5万~2万元/平方米,而该区域目 前的新房销售价格可以达到10万元/平方米。

        上海佑威房地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陆骑麟说,事实上,土地价格的涨幅远远要高于房价的涨幅。按照这一逻辑推测,东方海外长乐路项目的实际收益可能超过想象。

        由此计算,东方海外出售上海的四地块,利润至少达40亿元。

炒地利润高于行业平均值

        今年年中,全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价所所长赵松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算上约30%的建安成本,12%~15%的税费成本,房地产行业的整体利润率在30%~40%之间。

        钱生辉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钱生辉则认为,一般情况下,开发商的项目年回报预期在30%左右,即一个开发周期在三年左右的房地产项目,平均利润率大概是150%至200%。

        如果按照上述标准,东方海外2005年和2006年购置的部分土地项目,在前期未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已经获取了远高于行业平均值的利润率。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开发商在开发房地产项目的过程中,须为土地价格上涨获得的额外收益缴纳税率为30%~60%的土地增值税,但东方海外通过股权转让方式出售项目,却无需支付上述高额土地增值税。

        上海市财税局12366热线的工作人员昨日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转让项目公司股权属于企业的股权重组,按照现有政策法规规定,如果在重组过程中,项目公司未获取土地或房屋转让的收益,那么股权所有人将无需支付土地增值税。

        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认为,东方海外的上述行为是典型的“炒地皮”,“就是把土地闲置一旁,坐等升值,这既浪费土地资源,也导致房价因为供应上不来而上涨。”

        对 于“炒地”的质疑,东方海外地产管理公司投资公关部沈先生回应说,“炒地是小公司做的,我们是大公司,不会做这种事。”他表示,公司在内地开发房地产,九 成功夫花在与政府协商修改批文上,一成功夫花在项目发展上。在此之前,东方海外上海公司一直在就批文事项与政府修改、协商。

        对于上海市规土局1月8日拟会同相关区政府收回并督促东方海外上海外高桥俱乐部有限公司天平地块开工一事,沈先生回应称,该公司所购的并非发展物业的地块,而是一个俱乐部。

重拳整治囤地导致贱卖?

        虽然东方海外通过炒卖地皮获得了极高的收益,但有业内人士认为,凯德置地150亿元的收购价格,实际上是“腰斩”了东方海外所持土地的估值,“仅卢湾区长乐路项目就值这个价”。

        业内有分析认为,东方海外之所以愿意亏本卖地,主要是因为其主营的航运业务去年接连亏损,需要通过出售地产项目来弥补账目上的损失。

        但也有分析称,东方海外集中出售上海的优质地皮,和国务院以及上海市严格处理土地闲置有关。

        1 月20日,上海市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局发布了  《关于本市开展闲置土地登记的公告》,规定在土地出让合同中规定了开工时间但逾期未开工的、未规定开工时 间但已领取《建设用地批准书》满一年未开工的,以及既未规定开工时间也没有领取《建设用地批准书》的三种类型闲置地块均须进行闲置土地登记。

        1 月21日,上海市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局一位负责闲置土地窗口的工作人员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不管是已经开工的项目,还是项目部分用地没有开 工,只要开工时间超过合同期规定就算闲置地块,就应该进行登记。如果项目的一期已经完全竣工,而二三期项目时隔一年仍未动工,也一样要在各级规土局完成闲 置土地的登记备案。

        在中央及上海一连串的政策“重拳”之下,一些开发商被逼通过转让方式,迅速“清仓”旗下闲置的土地项目。

        钱生辉说,最近有多名开发商找他,愿意以低价出售土地,一些优质地块的价格甚至只有区域内土地价格的一半。他认为,上述地块愿意低价出售,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上海目前正在进行的闲置土地治理。

政策漏洞难杜绝“炒地”

        虽然上海近期打击囤地的政策的确迫使一些开发商迅速处理旗下的闲置土地,但是却难以改变行业内“炒地”的风气。

        斯 盖策划高级经理张宏伟说,政府部门打击囤地,可以严格规定土地的开竣工以及销售时间,严格执行土地闲置两年就收回的政策,并在土地拍卖、开发、销售各项环 节中设定限制,使囤地现象大大减少。但是对于“炒地”,目前还没有现成的法律法规可以对开发商进行限制。事实上,开发商只要通过变更项目公司的工商登记, 就能完成土地的股权转让。

        事实上,全国房地产业内通过股权转让方式“炒地”的现象并不少见。此前,北京大龙地产在总资产 只有29.4亿元的情况下吞进50.5亿元地皮,由于欠缴40亿元土地出让金,该地块被北京市国土局暂停在北京市土地交易市场进行出让交易活动的资格,该 案例被业内认为是“炒地”失败的典型。

        张宏伟说,对于通过工商登记变更公司股权进而实质完成土地储备转让的做法,目前执法部门尚无办法予以杜绝,要杜绝开发商  “炒地”,还有赖于有关部门出台新政策。

        张宏伟还表示,短期内项目的开发收益要远远低于土地转让的收益,这使得很多开发商更愿意  “炒地”,而不是继续完成项目开发。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那么“炒地”现象短期难以被消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18

钢企海外寻矿三部曲:强攻、受挫、变通


http://www.21cbh.com/HTML/2010-2-1/164496.html


“让我去吧,去理解铁即是生命的保证,

铁即是光彩,这光彩来自本身

它不去依赖柔软的地质,死命地开掘。

让我也举起铁镐,劈开岩石

劈开它那尚未受过水的洗礼的脸庞。”

——《矿》Vincente Aleixandre

当西班牙诗人、诺奖得主阿莱桑德雷以新浪漫主义者的姿态,在上个世纪写下《矿》的诗篇时,一定不曾想到,他所勾画的图景,竟与21世纪第一个十年里,中国钢铁业对于铁矿石渴求的表情,如此相似。

1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朱宏任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钢铁工业发展迅速,铁矿石进口量大幅增加,2009年进口6.3亿吨,同比增长41.6%,对外依存度已从2002年的44%提高到69%。”

“我们一边谈判,一边在国内找矿山开发、在海外参股开发。铁矿石必须自给,不能靠别人,别人是靠不住的,他随时可以掐住你的脖子。”这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下称中钢协)会长、武钢集团总经理邓崎琳对现实的表达。

过去的2009年里,武钢突然发力。马达加斯加、加拿大、巴西、委内瑞拉、澳大利亚,从非洲到北美,从南美到澳洲,这家年产钢3000万吨、铁矿石自给率却不足20%的中国龙头级钢铁企业,把2009视为自己的“矿石年”。

不 只是武钢。在盘点铁矿石领域的海外收购时,五矿收购澳洲OZ Minerals、华菱入股澳第三大矿商FMG、沙钢增持Grange Resources Ltd股权、宝钢牵手Aquila首尝入股海外上市公司、中铁物资投资Ferraus,等等,从国企到民资,从钢铁公司到非钢企业,阵容相当强大。

仅以武钢集团为例,经过一年密集的“跑马圈地”,武钢获得了共约30亿吨的铁矿石资源量,所签项目运行后,每年还将拥有约2000万吨矿石承销权和1800多万吨优先购买权。

无怪邓崎琳自信满满地对新华社记者表示:“最少3年,最多5年,武钢可实现铁矿石的全面自给”,“届时,武钢将不再从海外铁矿石开发商手中进口一吨铁矿石”。

但行业内也大有笑其痴狂者。“海外投资、操作环境与国内迥异,怎么保证顺利进展如期交付?”“这不仅是战略投资,也是财务投资,怎么知道未来矿价一旦下跌所带来的风险?”等等,是记者所听到业内对大批量海外寻矿最多的担忧。尽管,现时出击已起步太晚,也是共识。

在形容2009年的海外铁矿石资源收购状态时,产业研究机构中投顾问的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这样对记者表示:“已经上路,但也仅在‘起点’而已。”

出击:不再受制

一折起“抄底”澳洲矿石企业!

武钢的“矿石年”,一开始就轰轰烈烈。因与澳大利亚南澳洲Centrex Metals Ltd(下称CXM)签署框架协议合作铁矿项目,2009年初的武钢沉浸在打造其海外基地的亢奋中。

按照协议,武钢计划投入不超过 1.8亿澳元购买CXM在埃尔半岛(Eyre Peninsula)南中部的铁矿石项目50%的股份,换取以每吨0.18澳元的价格购买最高达10亿吨的铁矿石资源;并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以每股 0.25澳元的价格收购CXM15%的股权,成其第二大股东,总价计970万澳元。

由于这两个价格分别是最初中介公司所开原价的2.5折和1折,武钢所在地的媒体报道时打出了令人激动的“抄底”标题。

与此同时,武钢还在准备着它与香港上市公司锦兴国际(02307.HK)组建的合资公司——武钢锦兴资源有限公司(其中武钢持有60%权益),在马达加斯加一处铁矿资产的开采招标活动。

但彼时,大众的关注点尚且不在这家蓄势待发的大钢企身上。因为,2009年初另有一桩大买卖,吸引着全球的目光。

2009年2月2日,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力拓证实“曾就出售部分力拓资产股权,以及投资力拓的可转换债券事宜,与中国铝业公司进行过洽谈”。

10天后,受到外界铺天盖地猜测与狂想下的两位主角签定战略合作协议——中铝投入共195亿美元,其中约123亿美元获得力拓集团有关铁矿、铜矿和铝矿的部分股权,另约72亿美元用于认购力拓集团发行的可转债。

就在一年前,中铝曾以令人咋舌的140亿美元,“闪电”购得力拓英国上市公司12%的股权。而2009年开年,又是中铝抛出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最大手笔。这一次,目标既收购股份、又直指核心资产。

一位接近此项交易的投行人士曾这样告诉本报记者:“中铝借此一举进入全球最领先资源类企业之一力拓所有拥有的九项资产,这是任何一家其它中国公司,此前从未实现过的。”

在未来可期的日子里,这或许也将是一份中国投资者绝难再度企及的核心资源大单:

澳大利亚哈默斯利(Hamersley)铁矿公司,全球最主要的铁矿石生产商之一,铁矿石资源总量为124亿吨,中铝获其15%股权,并且铁矿30%的产量将由双方组建的合资销售公司向中国销售;

澳大利亚韦帕(Weipa)铝土矿,资源总量高达34亿吨,是全球最大的铝土矿之一,中铝获其30%股权;

澳大利亚雅文(Yarwun)氧化铝厂以及波恩(Boyne)电解铝厂,拥有低成本的自备电厂,并与韦帕(Weipa)铝土矿一起构建完整的铝产业链,中铝获其50%的股权以及波恩(Boyne)电解铝厂力拓集团所持股权(59%)的49%;

智利埃斯孔迪达(Escondida)铜矿,2008年产约为128万吨铜精矿,是以产量计全球最大的铜矿,中铝获力拓集团所持股权(30%)的49.75%;

肯纳可(Kennecott)铜矿,是全球产铜最多的铜矿之一,已运营超过100年,中铝获其25%的股权;

印尼格拉斯伯格(Grasberg)铜矿,是全球可采储量最大的铜金矿,中铝公司获得力拓集团所持股权(40%)的30%;

而秘鲁拉格朗哈(LaGranja)铜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待开发铜矿,中铝公司获得其30%的股权;

双方未来还将一起就几内亚西芒杜(Simandou)铁矿、中国矿业勘探开发及其他潜在机会进行合作,深化战略联盟关系……

力拓因收购加铝而背负上的380亿美元的负债,以及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因金融危机而瞬间形成的颓废,为“不差钱”的中国投资者“染指”其核心资源,打开了方便之门。

在这单大买卖背后,还有鞍钢认购金达必股份、华菱钢铁认购FMG股份、五矿投资OZ Minerals等或公开、或未知的中国海外收购队伍。

受阻:不确定的风险

矿石们沉默,围绕它们的争夺却喧嚣四起。

伴随着中铝的强势出击,与国内的振奋情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外方舆论的愕然和力拓股东的反对之声。

顺理成章的是,在时长30日的审查期结束后,澳大利亚外商投资审核委员会(Foreign Investment Review Board)将这一交易案的审查期限再延长了90天。

感到出乎意料的,则是其它同样投资澳洲矿产、正排队等候批准的中国企业——他们也被延期了。在两周之内,情势突然变得扑朔迷离。

2009年3月19日,原本预计该月可收到“通行证”的华菱集团,被要求就部分问题再与FIRB进行沟通,而这些问题,其实华菱方面“都已经回答了”。

一 个月前,华菱与澳洲新兴矿商FMG签署协议,出资5.58亿澳元认购FMG2.25亿股新股,并同时向FMG股东、美国对冲基金Harbinger Capital Partners购买2.75亿股FMG股份。此后,华菱又追加认购FMG新股3500万股,从而对其投资总额达到12.718亿澳元,持股比例也达到 17.40%。

鞍钢遭遇的,则是FIRB要求其重新递交申请。鞍钢是于更早时的2008年11月,宣布认购澳金达必金属公司(Gindalbie Metals Ltd,GBG)1.9亿股的新股,在后者的持股比例由12.60%增至36.28%,成第一大股东。

有钢企高层人士对记者表示,当时的集体审批延期,“多少是受了中铝力拓交易一案的影响”;金达必董事长George Jones也表示,怕鞍钢增持计划的审批可能会因“政治原因”被拖延。

最有火药味的一幕,出现在中国最大金属贸易集团五矿集团下属五矿有色的身上。

2009 年3月27日,澳大利亚财政部长斯万否决了五矿有色26亿澳元收购全球第二大锌矿开采商OZ Minerals公司的交易。理由是,OZ旗下的Prominent Hill铜金矿靠近南澳大利亚Woomera军事禁区,“出于国防安全的考虑,拒绝外资企业进入敏感地带十分合理”。

连澳大利亚媒体,也用“不曾预料”和“令人震惊”来形容这一次回绝。

3月底,澳方终于审批通过了华菱集团与FMG的交易申请。五矿则作出放弃收购OZ核心资产的决定,变“全面要约收购”为“部分资产收购”,修改方案再度闯关。

钢企们海外并购集体受阻。

彼时的武钢,在同行遭遇澳洲“壁垒”时,却悄悄在北美开辟了新的战场——将以2.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加拿大专营勘探开发的矿业公司Consolidated Thompson Iron Mines Ltd.(TSX: T.CLM,下称“CLM”)19.9%的股份。

有武钢集团资源部的一位负责人士这样向记者表示:“这个项目非一蹴而就,乃是我们有意分散海外投资的尝试。我们自身经历的事实,也证明了在2009年单一投资澳洲,一度还是有风险的。”

他 所指的,既包括后来武钢与澳矿商Western Plains(WPG.AX)的交易——投资4500万澳元与WPG合作开发澳洲中部铁矿资源,并通过参与定向增发成WPG第二大股东,双方按各自50% 的股份比例组建合资公司——因WPG旗下Hawk Nest项目位处南澳军事禁区Woomera之内,也遭遇澳国防部否决,重启谈判后至今未果;

也包括前述武钢与CXM年初谈下的入股交易,直到2009年11月4日,才获FIRB正式批准。了解此次交易的武钢人士告诉记者,这一次,反倒是获批来的“有点意外”。

因为,在此期间,中澳商业领域间波折横生,一度形成窒息式的紧张。

5月26日,力拓率先与日本新日铁就2009财年的铁矿石价格达成一致,在2008年的基础上,粉矿(占中国进口量的80%)降价32.95%,因低于中钢协“矿价回到2007年水平”、“不少于40%降幅”的预期,中方表态不愿跟随;

6月5日,轰轰烈烈的中铝力拓交易案在历经4月后,以力拓撤销交易、转投必和必拓怀抱的重大剧情,惊天逆转落幕;

7月5日,力拓在华员工“间谍门”案爆发,国内铁矿石贸易秩序整饬大幕拉开。

所有一切,让高调行进中的中澳矿业投资活动,一度显得低调、低调、再低调。不过,即便如此,澳大利亚贸易及投资署大中华地区资深投资专员王恒岩仍认为:“两国间的能源矿产投资活动,始终呈现繁荣状态,毕竟,双方是有很强的互补性的。”

出海寻矿,势必遭遇不同的地域文化、政策动向、法律背景、商业环境等等,在中国企业海外收购铁矿石的道路上,澳大利亚只是其中一个例子而已。

再以武钢为例,本计划在2008年参与的马达加斯加铁矿石项目。但由于马达加斯加政府推迟原定招标时间,直至2009年9月14日,武钢才通过相关合资公司得以参与全球公开投标,成功获得Soalala区面积约431.25平方公里的铁矿资源勘探及开采权。

变通:走向成熟

一个字,“变”!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这样概括2009中国企业海外寻矿所体现出来的种种表情。

“在经历了初期对主流产矿地的‘强攻’,稍受挫折后,中国企业已经变得越发成熟。不管是入股方式的改变,还是并购目的地的改变,都是中国企业视野更加全球化的一种体现。”他说。

“可以预见,至少未来几年之内,类似中铝入股力拓这样的超大型并购事件并不会时常上演,但这并不代表中国企业的海外寻矿之路会因此而终结,非洲、拉美等非主流区域会成为中国企业时常光顾的地方。或许可以将其理解为退而求其次,但有时候退却是为了将来更好的进。”

纵观2009年的铁矿石海外收购,其实不难发现有两大特征:中国寻矿的脚步从澳大利亚迈向非洲、美洲、亚洲,进行多元的选择;投资主体则从国有钢企到民营钢企,从钢铁企业到非钢企业,甚至金融机构扩展。

姜 谦表示:“由于钢铁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可以说海外找矿的成败,已经不仅仅会关系到钢铁行业的整体运行,甚至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以 及国家的资源安全。从这一层面来讲,现阶段海外找矿不是某个行业之事,更不是某几家钢企之事,甚至将其定义为‘国家行动’也不为过。所以,非钢企业们寻求 入股海外铁矿石公司的动作就不难理解。”

这一点,在2010年业已发生的第一桩交易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今年1月6日,经营金属和钻石的伦敦上市公司非洲矿业公司(African Minerals Ltd)宣布,中铁物资将以1.526亿英镑的代价收购其12.5%的股权,为其在塞拉利昂的旗舰工程筹资,并可获得从其Tonkolili项目购买铁矿石至少20年的机会。

在一个非传统铁矿石投资地区,一个不产一吨钢的中国贸易流通公司,再下一城。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下半年,中铁物资曾有意购买澳大利亚United Minerals公司股份,后因必和必拓“横刀夺爱”而失了希望。

这也预示着矿业巨头已经开始意识到,面对气势汹汹的中国买家,收拾“卧榻之畔”资源,已迫在眉睫。

国内咨询机构mysteel分析师曾节胜对记者表示:“估计两拓今后对本地资源会很重视,也会适度收紧。毕竟澳洲的铁矿石50%以上都出口到中国,中国买家不断加大投资会使其担心战略资源会否受到影响。这正是所谓的卖牛奶还是卖奶牛之争。”

上述武钢资源部负责人也告诉记者:“澳大利亚铁矿资源虽好,但最好的还是在两拓手中,中方的投资成本现在已经越来越高。中国钢企如武钢,有丰富的选矿经验和技术,可以选择世界其它地方品位稍低的矿区。更何况,金融危机影响后,很多机会还是对方主动找上门来的。”

2009年,武钢还与巴西EBX集团签署协议,共同开发矿山和建立钢厂,并于11月中与委内瑞拉矿业集团达成长期采购合同和五方协议,创下首个明确以中国价执行的合同——据邓崎琳不久前透露,该进口铁矿石价格将比“市场价”低6.5美元/吨,进口量是每年800万吨。

按照武钢的海外战略布局,当非、加、澳、巴四地五个项目全面运行后,武钢获得铁矿石资源量共约30亿吨,每年还拥有约2000万吨矿石承销权和1800多万吨优先购买权,基本实现铁矿资源自给,从而不再受制于国外矿商。

不 过,在肯定武钢的2009收获颇丰的同时,姜谦也向记者指出:“遍地播种的方式本身就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各地文化以及法律法规的差异是对武钢海外经营管理 的最大考验。另外,多数收购采用与所入股矿企成立合资企业的方式,获直接参与开发或勘探矿产资源的权利的同时,武钢也付出了不菲的成本代价。如果结果仅是 提高目前的铁矿石自给率,那么这样投资的效果本身就应该大打折扣。”

曾节胜也认为,虽然目前全球铁矿石供应仍然偏紧,但从远景来看,由于投资增长过快、计划项目过多,预计在2015年左右铁矿石可能出现明显过剩。“那么那时的投资回报将是一个潜在风险。”

而就“走出去”普遍存在的长期无序状,目前国家相关部门也未有一套有效的集中统一管理体制。记者采访发现,尤其投资澳洲矿山的中国企业,不少还经历过多家相中、互抬价格的状况。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某种程度上,现在海外收购结果也变成了一种大企业间的攀比手段,并会在互相间形成压力。如果说要真正走向成熟,这样幼稚的心态,最好还是应该摒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22

投資英國公司遭下市 爆辜仲立海外搞電視購物失利


2010-02-04  TNM





辜仲立 小檔案

現職:仲利控股董事長

生日:1967年5月25日

家庭:中信金控董事長辜濂松3子,妻周靖華,育2子。

學歷:美國紐約大學史坦商學院企管碩士

經歷:1997年管理中信集團在美6家旅館;1998年起任中租企業團主祕、中壽董事長等職;2003年掌中租企業團;2007年中租以仲利控股名義在新加坡掛牌,任董事長

事業:仲利控股在台、中、美、泰、越南都有投資設點,至2009年第3季集團資產逾800億元(25億美元),仲利每股盈餘約0.6元(0.0192美元)。

開春沒多久,中信辜家三少爺辜仲立又有新動作。一月中旬,辜仲立的中租集團旗下在新加坡上巿的仲利控股董事會決定,將分拆出一家新公司—中租控股公司,回台在台灣證券交易所做第一上巿。

辜三少 坑小廠商

遠在台中烏日一家工廠的詹姓老闆翻閱著報紙,看到辜三少風光返鄉的消息後,心頭為之一震,心想:「我被拖欠貨款到現在都收不到,不想有人再受騙。」因而向本刊提出控訴。

不 到四十歲的詹姓業主,四年前創業,沒多久就接獲外商「瑞仕邦」(Responze)一款運動踏步機訂單,透過美國電視購物頻道銷售。他隱約得知是國內大型 金控的少東,原想應該更有保障。不料,去年五月瑞仕邦突然關門大吉,拖欠他十八萬美元(約新台幣五百八十萬元)貨款、又把貨品全扣走,使他剛有起色的事 業,陷入危機。

經他調查,才赫然發現,原來瑞仕邦背後老闆就是辜仲立。詹姓業主不甘心。十八萬美元對辜仲立來說,不過是一顆送給太太過節時的紀念鑽戒,但對小型工廠來說,卻是存亡所繫的大數目。他質疑:「中租集團旗下公司想回台上巿,如何讓投資人相信這是一家有誠信的公司呢?」

本刊調查,這樁小廠商狀告大金控少爺故事的背後,還扯出辜仲立悄悄收購英國上市公司,準備在中國、美國電視購物市場大展身手,卻因經營不善倒閉,去年慘遭下市大夢破碎的故事。

燒十億 購物鎩羽

本刊調查,辜仲立看好全球成長最快的中國大電視購物頻道市場,二○○四年四月透過中租轉投資公司,入主一家面臨下市危機的英國上巿公司Pacific Media PLC,親自擔任副主席,以英商身分進軍中國。

辜仲立還號召香港邵氏集團等,在上海成立「電廣聯」居家用品公司,打出行銷品牌瑞仕邦,並自新加坡、香港找來高手,每人年薪近三十萬美元,打造黃金團隊,獲大幅報導。

然中國市場大餅看得到卻吃不到,電廣聯嚴重入不敷出,○六年三月間,辜仲立親自上火線當主席,仍無起色,○六年底只好收山,燒掉近三千萬美元(約新台幣十億元)。辜仲立並不放棄,二○○七年另起爐灶,他將英國上巿公司更名為他的自創品牌瑞仕邦ResponzeTV PLC .(簡稱RETV),轉瞄準美國巿場。

為就近看管,辜仲立將瑞仕邦營運總部設於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可俯瞰整維多利亞港,月租金超過港幣十萬元,椅子採用吳東亮、殷琪等大老闆坐的美國百年名廠Herman miller ,每張超過新台幣三萬元,總數逾四十張,其他的也都很高檔。辜仲立說:「這是面子問題。」

遭解散 狼狽收攤

瑞 仕邦雖有台灣中租提供資金支援,但營收持續虧損。儘管二○○八年四月二日,RETV在英國倫敦交易所發布重大訊息,因併購美國Reliant international limited,營業額大幅增加七十倍,毛利率增加五○%,股價應聲上漲;但一個月後,RETV宣布美國子公司財務有異狀,而停止交易,引發英國投資人抗議,要主管機關調查。

RETV遭停止交易解散,香港總部也狼狽收攤,收不到貨款的廠商,成了辜仲立介入電視購物巿場的失敗漩渦下被犧牲的泡沫。

辜仲立投資失利圖

回應:

中租迪和表示,瑞仕邦因經營不佳而虧損,辜仲立是該公司股東、也是受害者,供應商沒有理由要股東負責,應找公司解決紛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