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高房价不能归咎于货币高增长

http://www.xcf.cn/tt2/201609/t20160929_776956.htm

http://www.xcf.cn/tt2/201609/t20160929_776956.htm货币高增长虽然带来系统性风险提升,但是解决系统性风险的出路主要不在于货币。降低系统性风险的出路在于解决地方政府和国企的预算软约束、理顺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的投资和融资机制、完善金融风险监管、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

  标题

  高房价不能归咎于货币高增长

  为什么过去20多年货币高增长没有带来高通胀?为什么货币高增长没有带来人民币贬值?为什么房价虽高但不能归咎于货币高增长?货币有没有超发?

  货币超发一说很流行。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展速度远超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欧美央行、中国广义货币与GDP之比位居世界前列。中国广义货币规模如此之大,货币购买力下降仿佛天经地义,社会各界对通货膨胀、人民币贬值压力以及房地产价格泡沫的各种担心不绝于耳。

  仅从过去20年的历史看,上述担心与现实情况严重对立。货币确实发的很多,但是人民币对本国商品和服务的综合购买力没有严重下降。

  过去20年,中国的CPI平均增速2.2%,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8.0%,发达经济体1.8%,中国过去20年的平均通货膨胀水平不仅远低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也不逊色太多。

  过去20年,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名义有效汇率累计大幅升值64%,剔除价格影响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57%,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8%,人民币可谓强势货币。

  人民币对于住房的购买力确实显著下降,但是货币超发带来的房价泡沫一直未能证实。货币超发担心与现实严重对立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种可能是货币超发的判断没有错,只是时机未到;另一种可能是货币超发的逻辑和判断实为偏见。

  “时机未到”的解释难以成立。对货币超发的担心旷日持久,几十年前就有经济学家把广义货币M2称为“笼中虎”,言下之意是这么高的M2随时可能会成为通货膨胀或者其他宏观经济问题的根源。

  几十年看下来,“时机未到”一说很难成立。中国较高的货币增长速度并非最近的事。过去20年来中国的广义货币增长速度一直很高,而从经验上看货币增长对物价的影响最多滞后10个-14个月,货币超发带来的物价飞涨早应该出现,但现实中并非如此。

  货币超发会带来货币贬值压力,但是这种压力在金融市场上反应极为敏感,不会滞后到20年时间。如果是货币超发引起的房地产价格泡沫,很难想象价格泡沫会持续几十年的时间。持续了几十年的泡沫也不能被称为泡沫,所谓“时机未到”经不起检验。

  下文讨论第二种可能,即货币超发逻辑链条究竟有哪些遗失,以至于形成认识上的模糊和误区。本文不是在2年-3年的短期内看待货币超发问题,所得出的结论也不适用于短期。

  货币高增长为何没带来高通胀?

  货币高增长为何没有带来高通胀需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货币是否决定通胀;二是如果货币决定通胀,为什么货币高增长没有带来高通胀?

  货币增长是中长期通胀的源头。一直以来,通货膨胀是不是货币现象备受争议。

  从统计分析来看,货币增长难以解释高频率通胀数据,但能较好解释低频率通胀数据。货币增长是购买力增长的源泉。货币增长带来购买力增长以后,有些商品价格会超调,有些商品价格则过了很久才会上涨甚至不涨,货币增长与高频率的价格变化未必是很好的一一对应关系。

  如果考虑到生产率变化、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等外部冲击对价格的短期影响,货币增长与高频率价格变化的对应关系就更加模糊了。但是低频率价格数据当中,商品价格调整中的超调和价格黏性信息被过滤掉了,没有货币条件支撑的外部冲击最终也主要反映为相对价格变化而难以决定中长期的平均价格水平,低频价格数据更加平滑也更好地对应了货币增长带来的购买力变化。从中长期来看,通货膨胀是个货币现象的结论依然成立。

  既然货币增长主导中长期通胀水平,为什么20年来平均增速高达16.7%的M2没有带来高通胀呢?

  通胀取决于供求,不仅要考虑以M2为代表的需求增长,还需考虑供给增长。供给方增长的代理指标可以选取真实GDP增速,过去20年中国的真实GDP平均增速9.4%,同时假定2%-3%的物价增长处于合意水平,供给方真实经济增长和温和物价增长所需要的M2增长就达到了11.4%-12.4%之间。

  中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扩张速度和M2增速远高于欧美而没有引起通胀,大部分可以归结为中国供给方的高增长有效平抑了购买力上涨带来的物价上涨压力。

  过去20年M2增长远高于GDP增长与合意物价增速之和,多余的部分为什么没有转化为更高的通胀呢?如前所述,M2包括个人存款和单位存款两个主要部分。过去15年个人存款平均增速16.2%,单位存款17.9%。

  上述问题可以转化成为什么个人存款和单位存款增长没有一一对应地转化为购买力增长并形成较高的通胀压力呢?鉴于个人和单位行为的显著区别,需要对此分别解释。

  个人存款是M2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存款增长是个人金融资产积累过程,也是购买力提高过程,个人金融资产增长速度高于购买力提高速度是为了满足个人金融资产积累所需。

  个人的消费支出增长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当期收入,二是财富水平,特别是具有较好流动性的金融财富水平(不包括房地产)。前者在金融账户上主要反映为M2当中的个人存款增长部分,后者是M2个人存款存量部分再加上其他形式的金融资产,比如证券、保险、养老金等。中国过去20年的情况是个人存款增长高于消费支出增长,剩余部分被用于积累个人银行存款,这解释了为什么个人存款高增长没有带来一一对应的支出增长和通货膨胀压力。

  为什么居民部门持续积累个人银行存款?对此有多种解释:1.收入分配恶化,大量的个人存款在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的少数富人手中;2.消费信贷欠发达,助学贷款、耐用品消费信贷在中国发育程度较低;3.社会保障体系不发达,预防性储蓄动机强;4.人均金融资产存量低且金融资产形式主要集中在银行存款。这方面三种解释已经有很多关注,本文重点讨论第四种解释,比较而言这种解释也更有说服力。

  从全球比较来看,相对中国收入水平而言,个人金融资产水平较低。个人存款增长不仅在于满足购买力增长的需要,还要满足个人金融资产积累需要。这解释了为什么个人存款高增长没有一一对应地转化为消费支出增长,没有带来通胀压力。

  可以想象如下情景:M2当中个人存款增长同时,如果证券、保险、养老金等其他金融财产形式有较大的规模且较快增长,那么个人金融财产规模会比单纯依靠个人存款形式的金融资产规模大很多,如是则居民部门以银行存款形式的金融资产积累意愿会下降,M2增长太快会引起通货膨胀。这是发达国家的情景。

  反观中国,个人金融资产中,银行存款增长虽快,但是保险、养老金等其他金融资产规模很小,各项金融资产加在一起的总金融资产和金融净资产规模很有限。中国个人金融财富积累主要依靠银行存款。

  根据安联公司2015年全球财富报告(Allianz Global Wealth Report, 2015),2014年中国人均金融总资产1.3万美元,人均金融净资产1万美元,人均金融资产与人均GDP之比是1.3。全球人均金融资产3.4万美元,人均金融净资产2.5万美元,人均金融净资产与人均GDP之比是1.8。由此可见,无论是绝对的水平,还是相对于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而言,中国的人均金融资产偏低。

  

  从结构上看,全球平均的金融资产的分布是银行存款38.4%、证券(主要是债券和股票)26.5%、养老和保险31.7%;而中国相对应的分布是52.7%、40.1%和7.2%。中外对比,中国的个人金融资产过度依赖银行存款,而养老和保险金融资产占比少之又少。

  个人存款只是M2存款的一部分,还有更大一部分是单位存款。单位存款增长也是潜在的购买力增长,对通货膨胀形成压力。很显然,17.9%的单位存款增长也高于单位支出(投资和消费)增长,为什么单位也要积累银行存款呢?

  单位存款包括企业、事业、机关、部队和社会团体等单位的存款。截至2015年底,62.5万亿元的单位存款当中,33.7万亿元单位活期存款,28.8万亿元单位定期存款。不同单位类型的存款背后的行为动机差异很大,而缺少区分不同存款主体的详细存款结构数据给分析带来了很大挑战。单位存款当中,以企业单位存款为主体。以下我们提出几种对企业存款高增长且没有带来相应通胀压力的解释。

  解释1:企业投资高增长要求运营资金/银行存款随之高增长。过去是15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19.5%,超过单位存款增速17.9%。

  解释2:给定较高的投资需求以及金融市场发育的相对滞后,企业需要依靠自身的金融资产积累扩大投资。近十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的构成当中,自筹和其他资金占比在70%-80%之间,银行贷款在10%-20%之间。

  解释3:出于避税的目的,企业家将收入存放在企业单位账户而不是个人账户。

  小结一下,M2虽然增长很快,但存款增长持续高于支出增长,相当部分是为了满足金融资产积累需求。金融资产积累需求的原因有多个方面,除了居民部门收入/财富分配差距、消费信贷不发达以及社会保障不发达,还有一个重要的解释视角是:中国人均金融资产存量不高,且居民部门只能通过个人银行存款的形式积累金融资产。给定中国保险和养老金融资产发展太慢的现实,只能通过个人存款增长实现个人金融资产增长。

  这解释了为什么超出供给增速的个人存款增速没有带来一一对应的支出增长和高通胀。单位存款的主体是企业存款,企业存款高增长原因可能源于融资限制下的被迫储蓄、高投资带来的高营运资金需要,以及避税等。 

  货币高增长为何没带来人民币贬值?

  理解货币增长与汇率的关系,出发点是厘清货币增长如何影响到外汇市场上对外汇的供给与需求。这其中有两个关键机制。

  1.商品和服务市场上,其他条件不变,货币增长带来国内商品和服务需求增加,总需求上升带来进口增加和出口下降,经常项目余额下降,对外汇市场而言是货币贬值压力。

  上述逻辑没有问题,就中国而言,问题出在其他条件不变上。中国尽管货币增长很高,但是很高的货币增长没有带来经常项目逆差,高货币增长与高经常项目顺差并行了很长时间,至今仍然如此。

  高货币增长并没有创造出经常项目逆差,主要原因在于供给面的重大改善。尽管货币增长很快,由于我们前面所讨论的原因,一部分货币增长则被供给方的高增长所抵消,还有一部分货币增长并没有转化为购买力和价格增长而是转化为金融财富积累,结果是高货币增长并没有带来总需求的过度扩张,国内的总支出水平还是低于总收入水平,经常项目得以维持持续顺差。

  何谓“供给方的高增长”,主要内容是中国凭借对外开放的改革红利、劳动力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等,中国的制造业部门一跃成为世界工厂,这个过程中要素投入和生产率增长,以及产出增长所远超出国内需求增长。

  2.货币和金融资产市场上,其他条件不变,货币增长降低本国金融资产收益率,本国相对于国外金融资产收益率下降,资本流出,对外汇市场而言同样是货币贬值压力。问题同样是出在其他条件不变上。中国尽管货币增长很高,但是很高的货币增长并没有大幅拉低金融资产收益率。

  以中美十年期国债利率作为对比,中国的国债收益率在绝大部分时间都高于美国国债收益率。同样是无风险资产,在不考虑汇率风险的情况下,无论是企业还是金融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和美元负债都有利可图,反映在国际收支上是资本流入,反映在货币市场上是升值压力。

  仅从货币层面,不能得出货币超发带来货币贬值的结论。为什么自2015年8月11日以后对人民币贬值的预期陡然升级呢?人民贬值预期又会持续多久呢?本国的货币供应多少所决定的仅仅是外汇市场供求的一个方面,还有其他力量对外汇市场供求和汇率预期发挥作用。简单地看,人民币从升值预期到贬值预期有两个关键的风向标和一个加速器。

  第一个风向标是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兴市场货币的普遍贬值预期和资本流出。这个风向标出现在2014年,尽管对其他很多新兴市场货币而言这是个关键的风向标,但对于人民币而言影响并不太大。从离岸人民币汇率(CNH)与在岸人民币汇率(CNY)的价差来看,2014年美联储退出QE政策预期并没有导致CNH较CNY非常明显的贬值,二者之间的价差在较小范围,但无论如何人民币开始出现了轻微贬值预期。

  第二个也是更重要的风向标是2015年8月11日以后货币当局对人民币汇率政策的调整。人民币汇率并非市场化汇率,货币当局对于汇率水平决定发挥主导作用。在人民币汇率和市场供求之间,货币当局的作用非常关键。

  一方面,货币当局可以在多数时间里让汇率对市场供求做出部分反应,也可以在某一段的时间内不让汇率对市场供求做出反应(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钉住美元),甚至是做出相反的反应(2014年初,外汇市场供大于求压力大,人民币不升反跌;2015年8月中旬-10月末,外汇市场供不应求压力大,人民币不跌反而小升)。

  另一方面,货币当局对于汇率的调节行动本身会影响到市场供求,货币当局选择汇率稳定则资本流入和流出压力小,货币当局选择人民币渐进升值则资本流入压力增加,央行选择人民币渐进贬值则资本流出压力增加。

  2015年8月11日,货币当局尝试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做出重大调整,以人民币中间价改革为契机,让市场价格更充分地反映市场供求。从2015年8月11日到2016年1月,从人民币汇率变化形态可以读出货币当局希望或者是允许人民币渐进贬值。这样一种策略很自然地会催动资本流出,人民币贬值预期不断升级也由此而生。

  加速器是企业部门货币错配下的汇率风险暴露和由此引发的短期巨大调整压力。2005年以来的人民币单边渐进升值过程中,通过增加美元负债增持人民币资产可以套取美元和人民币利差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收益,起初这些套利由于中国资本管制项目的存在不十分严重。

  但在2010年以后,人民币贸易结算政策放开和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为套利提供了更方便的渠道,国内信贷紧缩以及对特定行业的贷款限制则强化了借外债动机,套取汇差和利差的行动大幅升级,多种形式的企业外债短期内大幅上升。

  很多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存在严重货币错配,比如大量借外债的房地产企业本身没有外币收入,但是负债则需要外币偿还。货币错配让企业面临严重汇率风险。一旦人民币升值预期逆转为贬值预期,企业面临巨大汇率风险和损失,企业尽可能地减少外债和增加美元资产加剧了资本流出压力。

  为什么高房价不能归咎于货币高增长?

  与其他商品价格一样,仅从价格高低不能判断出价格是否合理。高房价背后,有合理因素支撑的一面,也可能有不合理因素支撑的一面。这里要做的是找到高房价背后的不合理因素支撑的一面,才找到了需要归咎的原因。

  房价背后同样是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作用。需求方面,最好的代表性指标是广义货币(M2)增长,因为广义货币增长比较完整地覆盖了潜在购买力增长。至少从中国过去十多年的经验看,每有房价大幅上涨,总能找到宽松的货币条件与之匹配。

  宽松的货币条件带来了对房屋更高的支付能力,货币增长可说是房价上涨的温床,不仅是中国如此,其他国家也多是如此。供给方面有诸多要素,土地、开放商、建筑成本等等,中长期而言最好的代表性指标是土地供应。土地价格是大城市商品房价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出于分析的方便,我们对于房价做出以下区分:

  合理房价、没有泡沫但不合理的房价、存在泡沫且不合理的房价。所谓合理房价即是房价背后的供求双方不存在严重扭曲情况下形成的房价。没有泡沫但不合理的房价是指房价背后没有过度的货币增长,房价没有泡沫,但是由于土地供应或者其他方面的供给面扭曲带来房价的严重扭曲。

  打个比方,收入水平高带来对高档餐饮需求的提高,高档餐饮价格上涨,但如果政府不允许额外开设高档餐饮,那么高档餐饮的高价就是没有价格泡沫但不合理的价格。存在泡沫且不合理的房价是供给方的扭曲造成了不合理房价,同时存在着过度货币增长带来房价泡沫,不合理的房价进一步加剧。

  存在泡沫且不合理的房价与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关,但不必然归咎于货币过于宽松。当房价泡沫非常严重以至于带来系统性金融危机的时候,才能将房价泡沫归咎于货币政策。

  为什么呢?价格泡沫在市场上普遍存在,不是所有价格泡沫都归咎于过多的货币。考虑这么一种情景:一方面是经济严重不景气,另一方面是房价已经虚高,继续增加货币有助于克服经济不景气但是会带来房价泡沫。

  这时候货币政策就要做出权衡,如果房价泡沫严重程度会带来系统性金融危机,增加货币发行所带来的短期收益就不足以弥补其成本,房价泡沫应归咎于过多的货币;反之,增发货币带来的房价泡沫还不足以严重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增发货币的收益就大于成本。

  中国一线城市如此高的房价当中,究竟有多大泡沫成分呢?

  迄今为止,研究界难以对房地产价格泡沫给出有说服力的证据。中国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接近20,仅从这个指标来看房价确实超出了多数居民的购买能力,但考虑到一线城市每年非常低的新房供给增量和高收入者的流入,房价虽高但并不意味着房价存在严重泡沫。更好度量房价泡沫的指标是杠杆率。如果购房过程中使用了过高的杠杆,或者全国购房抵押贷款与GDP之比过高,则意味着透支购房情况或者购房债务负担比较严重,高房价难以持续的可能性越大。

  从这两个指标来看,中国的20%-30%的贷款首付比处于国际正常水平,另据万科的调查数据表明只有60%的居民购房过程中申请抵押贷款,且平均贷款占房价的比率为60%。

  由此可见家庭购房的杠杆率较低。中国住房抵押贷款余额与GDP之比虽然在逐步上升过程,但截至目前也只稍稍超过20%,从国际比较来看处于较低水平。

  高房价中的不合理成分很难在需求端的货币增长上找到证据,很容易在供给端找到证据。中金首席经济学家梁红2015年的报告指出,中国城镇住宅建设用地供应量过少。中国只有0.89%的土地被用作城镇建设用地,仅0.3%可用作建设住宅,这一比例在美国分别为2.7%和1.4%,在日本分别为5%和3%。

  城镇住宅用地的供给不足在人口流入的一线城市中更加突出,且近年内进一步恶化。2009年-2015年期间,中国一线城市的住宅土地供应从2009年的超过2000万平方米下降到2015年1455万平方米;而与此相对应的住宅工地楼面均价从不足6000元上升到1.1万元。一线城市住宅用地价格上涨超过房价上涨,成为高房价的根本推手。

  遏制一线城市土地供应有多种解释但缺少合理依据。遏制土地供应增加卖地收入显然不是个正当理由。遏制土地供应推高房价并以此减少人口流入和缓解城市病也不是正当理由。中国一线城市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远低于纽约、东京、香港,而这些城市的城市病远低于中国一线城市。不着力于改善城市公共管理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而通过遏制土地供应和高房价解决城市病是在扼杀城市的生命力,更不能成为合理理由。

  货币有没有超发?

  主流的经济学观点当中,判断货币超发主要有两个依据:一是超出合意水平的通货膨胀,二是系统性风险。

  以通货膨胀作为依据判断货币是否超发主要基于以下考虑:1.温和且稳定的通货膨胀最有利于经济资源(资本和劳动)的充分合理利用;2.货币当局所掌握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决定通货膨胀率最有效的政策手段。因此,货币当局是否发行过多货币,通货膨胀率是最简明、合意的事后证据。

  具体到各国的政策实践当中,还需要确定选择哪一个通货膨胀指标作为判断依据。在消费者价格、生产者价格、GDP缩减因子等大类价格指标中,各国的政策实践都选择消费者价格。

  系统性风险是评价货币超发的另一个依据。系统性风险是指整个金融体系或者市场坍塌的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造成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谈到系统性金融风险,必然涉及到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具有“太大而不能倒”(Too Big to Fail)或者“连接太广泛而不能倒”(Too interconnected to fail)的特征,以至于一旦这些机构破产会带来严重的连锁反应,危及整个体系。

  系统性风险在学界和政策制定层早有关注,但货币政策对系统性风险做出反应的更普遍认同主要来自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反思。仅从通胀角度看,无论是日本上世纪90年代的泡沫危机前夜,还是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前夜,通胀水平不高但都面临一触即发的金融市场剧烈动荡。

  事后看,仅以通胀作为货币环境是否适宜的唯一标准出现了误判。金融危机不能完全归咎于货币超发,但是货币超发确实为居民和企业部门过度涉入风险和系统性风险提升提供了温床。过低的名义利率(货币超发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带来更低的流动性价格并提高了杠杆率,导致过低的风险溢价,更高的资产价格和更大的经济波动。

  产生系统性风险的诱因可能并不主要来自于货币因素,比如金融创新和监管缺失带来的过度涉入风险、隐形政府担保等都可能让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过去涉入风险。

  但是,无论原因如何,如果系统性风险快速提升,货币政策有责任做出反应。

  中国自金融危机以来杠杆率快速提升,金融体系坏账率提高,这些现象是否可以看作是金融系统性风险提升的标志,是否可以作为货币超发的依据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厘清几个重要事实。

  1.总体杠杆率上升。从国际比较来看,企业杠杆率过高,政府和居民杠杆率适中甚至偏低。

  2.企业杠杆率上升主要来自地方融资平台和国有企业,私人制造业部门的杠杆率并未上升。

  3.融资平台和国有企业的利润远不足以偿付债务,银行坏账率和企业债务破产率随之上升。

  毋庸置疑,融资平台和国企杠杆率飚升以及由此带来的金融机构坏账率甚至是破产概率上升推高了系统性风险。但是系统性风险提升是否归咎于货币超发难有定论。

  摆在货币当局面前的是艰难的得失平衡。高货币增速所得是保持就业和经济增速相对稳定。考虑到近年来中国的CPI水平较低、PPI连续多年负增长,经济运行有低于潜在增速的可能,保持一定的货币增速避免总需求不足和通缩无可非议。

  所失有两个层面: 

  一是当前体制和经济环境下,货币越多,信贷资源越是过度流向融资平台和国有企业,而这些企业恰恰难以偿还债务,说明其投资效率堪忧,于资源合理配置不利;

  二是金融中介潜在坏账率提升并带来系统性风险。比较而言,资源配置不合理是更重要的损失;系统性风险虽然上升,但是从系统性风险转化为金融危机的必备条件是流动性危机,而中国在应对流动性危机方面的余地还有较大空间。

  货币高增长虽然带来系统性风险提升,但是解决系统性风险的出路主要不在于货币。货币增速过高会提升系统性风险;货币增速过低也不能降低中国当前的系统性风险,货币收缩带来的通缩和真实债务增长恶性循环反而可能加剧系统性风险。降低系统性风险的出路在于解决地方政府和国企的预算软约束、理顺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的投资和融资机制、完善金融风险监管、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原主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368

左暉:很多創業者將失敗歸咎於執行力,但真實原因是缺乏戰略洞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13/161165.shtml

左暉:很多創業者將失敗歸咎於執行力,但真實原因是缺乏戰略洞察
投資人說 投資人說

左暉:很多創業者將失敗歸咎於執行力,但真實原因是缺乏戰略洞察

經驗雖然不可複制,道理卻都是共通的,左暉先生思考的問題其實也是當下中國企業共性的問題,而且他解決問題的路徑也非常值得借鑒。

本文系投資人說(微信 ID:touzirenshuo)授權i黑馬發布

前兩日,投投做張旭豪先生那篇文章的時候,突然想起左暉先生的一句話:中國最優秀的高科技企業都在送盒飯。一貫的犀利。

關於鏈家,投投其實這大半年都在關註,但一直猶豫著沒有做成文章,一直在想:它的發展對我們的讀者有什麽借鑒意義呢?後來終於想通了,經驗雖然不可複制,道理卻都是共通的,左暉先生思考的問題其實也是當下中國企業共性的問題,而且他解決問題的路徑也非常值得借鑒。

此外,想必提到鏈家,會有不少讀者對丁丁租房的問題感興趣,對此你怎麽看?

一家企業存在的意義

過去兩年,很多企業、尤其是中介行業都在分析評論鏈家,我從不回應,因為他們的評價對我來說並不重要,我不是一個狂妄的人,但他們並不懂我們。

我過去經常會自問自答,或者拋給同事去思考的兩個問題。

第一,我們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麽,到底給社會創造了什麽價值,有鏈家或者沒有鏈家會有什麽不同;

第二,我們到底是在什麽場景下向什麽人提供了什麽價值?我覺得很多創業者也可以這樣問問自己。

現在很多人把鏈家講成是傳統企業打擊互聯網企業的一個標桿,我很不願意扛這個大旗。總體來講,第一,我什麽旗都不願意扛,第二,這些命題都是偽命題。

關於互聯網線上和線下,在過去幾年有很多的討論,比如:為什麽互聯網行業在房地產領域的影響看起來沒有那麽大?

因為互聯網改變行業有三個法則,一是高頻還是低頻;二是標準化還是非標準化;三是線下的整合是松散的還是集中的。而房地產首先是低頻交易,找到客戶非常難;其次,房地產的線下又是非標準化的、零散的。

高頻交易的時候,從線上往線下做比較容易;低頻率時,線下往線上做比較容易,因為線下的體驗非常重要,這是以服務為核心的。

所以從這個邏輯就可以看出,互聯網中介宣傳通過消滅門店來大幅降低傭金並不符合事實,因為門店在運營成本中的占比不足8%,而其價值卻非常大,包括對外價值和對內價值。

對外而言,門店構成了一個線下「鏈家網」,而且形成了一種「麥當勞式」的存在,人們在買房、賣房或者租房時,很難不去鏈家問一下。

對內而言,鏈家的門店則為經紀人提供了一個開展業務、接受培訓以及精神建設的場所,是一個「辦公室+學校+教堂」的集合體。

當然,這不代表我們可以忽視互聯網的力量。現在大多數線下企業看待線上,可能會有兩種思路:

第一,會覺得線上太厲害了,整個中國最性感的生意都是線上的生意。

第二,看了段時間發現,看起來他們也不過如此。

我自己覺得,比較需要警惕的其實是第二個。整個的互聯網發展,還是會很深的影響到所有的行業,包括我們這個行業。

其實,回想鏈家的發展路徑,當我們做到 100 的時候,人們覺得我們是 1。做到 1000 的時候,人們覺得我們做了 10000。對外界可能是 1 跟 10000 的差距,但是對鏈家來說,無非是從 100 漲到了 1000。

相信很多創業者也經歷著這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對一家公司而言,大多數所謂的執行力出了問題,是因為戰略能力不夠,洞察力不夠。

雖然,很多創業者擅長演講,喜歡造夢。可是,怎麽讓員工的觀念與行動能夠跟上你?第一,從A到B,A是搞清楚你在哪兒,B是要去哪兒。總體來講,中國的企業今天的戰略能力都比較弱,把A點到B點真正能說清楚,這個事情本身就很難。第二,關鍵的路徑要搞清楚。

管理的落地、組織、績效、IT 支持,四項一項都不能少,這是基本功。

下面,我想和你說一說在這個過程中,鏈家做了哪些重要的事情。

放棄短期利益

2009年,我提出了真房源行動(註:指真實存在、真實在售、真實價格的房源)。當時很多一線經紀人覺得老板瘋了,我也只好暫緩,並於此後兩年,都在不斷說服那些理念較正的經紀人,到2011年,才爭取到了超過2/3的經紀人,正式開啟真房源行動。

那時,行業的潛規則是真假房源同時發布,用假房源去吸引準客戶,以推動真房源的銷售。大家之所以都這麽做有兩點考慮:一、如果只發布真房源,房源會非常少;二、真房源的報價比假房源的要高,準客戶很可能會被嚇跑,轉而咨詢那些發布假房源的中介。

那為什麽還要這麽做?原因概括起來有兩個:

其一,鏈家當時的規模已經很大了,但名聲不佳,越擴張就越被罵為黑中介。

其二,房地產中介的需求長期看好,但歷史欠賬嚴重,大家都挖空心思地進行各種很LOW的競爭。但客戶不是傻子,你騙他一回,他下次就不信你了,還會把這種經歷對外傳播,你將來還怎麽做生意,尤其是你的規模已經這麽大了。

這個計劃執行起來非常困難。

(1)數據問題。首先要確定一套房源信息,在物理上,這個房子是真實存在的;還要搞清楚全北京乃至全國到底有多少套房子。我找人一棟樓一棟樓的去數,數了三遍。

前兩次派經紀人數回來的數據,質量並不高,仍不乏虛報、照片造假的情況。2014年起借著全國擴張,我們一次性雇傭了500位兼職人員徹底數清楚了24座城市6000萬套房子。因為有先前的教訓,為保證真實性,在第三次數房大戰中,每個人都要佩戴GPS定位儀,完成定位後就地拍照,後臺會對比GPS記錄的停留時間和照片顯示的拍攝時間,如果一致,才視為有效數據。

(2)經營問題。當這個計劃真正推出之後,鏈家的地產經紀業務在三個月時間連續下滑,還出現了離職潮。

我當時對團隊講:只要我們發了真房源,消費者一定不來找你,一定會離開你,我百分百和你保證這件事情。我百分百再和你保證第二件事情,三個月、一百天之後他一定會再回來。所以,就是看你信不信消費者是理性的。這個國家一個物種特別少,就是傻瓜。我們就來做這個傻瓜。

很多人說,要賺信息不對稱的錢,我覺得那都是農業社會的事。今天消費者面對大量信息,沒有辦法甄別信息的意義,這也是職業房地產人的價值。 消費者要的並不多,就是你別騙我,房子有什麽問題你都告訴我,選擇權在我。

其實,長久來看,所有優秀的組織其實都是這樣,懂得放棄短期看起來不錯、長期看起來很麻煩的事情。

人是這個行業最大的問題

比房源問題更重要的是人的問題。大家都說銷售是最不好管的員工,尤其是中介這個行業的名聲很不好。的確,當我看到經紀人喊口號、在路邊舉牌攬客的行為,也會感覺尷尬和無所適從。

過去這麽多年,我認為整個的中國大陸的房地產經紀行業是被港式中介給帶壞了,大多數的企業都是所謂的成交為王。滿足客戶需求這件事情,好像離我們好遠。

在美國,經紀人的平均年齡大多是30多歲,平均從業時間則長達14年。而在國內,一直以來,從事房產經紀行業的人都是20歲出頭這麽撥人,門檻也低經紀人把這個行業當成什麽了,是個職業還是只是個活兒呢?

當然,這些只是現象,你要看到背後的原因,並解決它,不好的現象才能消失掉。

在我看來,這個行業太需要尊嚴了,而尊嚴恰恰離我們這個行業太遠了。我的孩子上學後,老師也許會讓她寫個作文叫《我的爸爸》,她就得寫:我的爸爸是幹中介的,是北京最大中介的頭子。有多少孩子願意說自己的爸媽是幹中介的呢?

當然尊嚴是自己爭取來的。這個群體需要的一是專業,二是操守。

(1)我培訓的是經紀人的專業,而非技巧。現在的行業培訓根本不是從零起步,而是從負一百起步。很多的資料都是話術,話術就是怎麽樣騙人。如果有人真的在培訓里面教給經紀人在某一個領域滿足消費者需求,哪怕教給經紀人正確接入消費者電話,這件事情都非常有價值。

(2)操守則是要培養經紀人向長遠看,當你把它作為終身職業,才不會欺騙消費者,這個職業的流失率才會降低。以前很多經紀人的教育水平相對低,也沒有長期的規劃,所以也在經常換工作。面對這樣的情況應該怎麽辦呢?我們只能招聘有大學教育水平的經紀人,就這麽一件事情都覺得好費勁。去年我們進入到深圳這個城市,他們告訴我們深圳沒有大學生幹這個活兒的。我們只好拼命給他們做培訓。

(3)除此之外,尊嚴這件事要從內而外。如果經紀人在內部得不到尊重,在外部也得不到尊重。中國很崇尚權威,我個人非常反感,內部的公文,比如說某某領導親自到某個店視察。我對這個事情非常痛恨。如果整個鏈家的文化是唯下不唯上,經紀人的晉升和上司的臉色沒關系,那這個企業想不牛都不行。

(4)尊嚴也來自於安全感。今天很多的互聯網中介,方向就是去Push經紀人,給他們更多的壓力。我們是另外一種方向,我們強調經紀人要有安全感。安全感來自於:第一,給他提供較高的底薪;第二,給他比較好的保障,比如經紀人被跳單了,鏈家會對他做出補償。你很難想像一個沒有安全感的經紀人怎麽服務好客戶,而安全感是寫在臉上的。

前兩天看過一個詞就是「高貴的平民」,我們是做服務行業的,永遠都是服務行業的一個平民,但是一定要用自己的專業獲得自己的尊嚴。

現在鏈家有十幾萬經紀人,外界也經常討論,鏈家不得不和大公司病作鬥爭,解決管理半徑擴大過程中的矛盾。對此,我思考了很久,最終得出結論:如果把經紀人當員工,管十幾萬人太難,但是如果把經紀人當客戶,那十幾萬人沒關系。

摒棄病態的企業文化

要把一家企業帶好,首先要把那些錯的、病態的觀念篩除掉。相比於互聯網企業,病態文化在傳統企業中存在的更多、更深。

首先要去苦逼化。這個行業總是在炫辛苦,你看我們多不容易,臺風天還在帶客戶看房子。我說這不是有病嗎,刮那麽大臺風趕緊休息得了。

當然我們也要去雞湯。曾經我自己發了一個朋友圈,大概是說天很冷,我們的同事還很辛苦在外面工作,然後有人就說是為了夢想什麽的。我覺得沒必要,天冷的時候,咱們不上班都可以。企業給大家提供比較好的電暖氣,比雞湯有用多了。

當然除了這些作風之外,你也要明確什麽是不好的,並且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比如,鏈家曾推出了高壓線,接私單和吃差價便屬於紅線事件,制度推行三個月,很多人說: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鏈家的規矩真多。很多有能力的經紀人看不下去,自謀生路,紛紛離去。

從那時起,鏈家的人才結構發生變化,有能力的經紀人變得越來越少,不熟悉業務的楞頭青越來越多。既然大家都不懂怎麽去做,那幹脆就都由一張白紙開始,共同做下去。

同時也要提倡好的。比如,我強調非常多的,就是要保證離職員工的利益,絕對不允許發生拖欠離職員工薪資事件。我們不允許切同行的客戶。為什麽?只有保護了離職人員工作利益,在職員工才能放心,只有我們連同行的客戶都不切,我們同事之間才會相信你不會切他的客戶。

企業文化最終會落實在企業的價值觀上,去年,百度、滴滴以及鏈家的223事件,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在我看來,不管我們碰到什麽樣的危機、問題,一定會有一招能化解,那就是能有客戶站出來說我們好。

那次這事,我自己去銀監會做匯報,說鏈家的理財業務,有領導(產生懷疑),問是這樣的嗎?當時旁邊有一個小姑娘,怯生生地說他們是這樣的,我買過他們的產品。就這一句話,頂你說一萬句話。

在並購企業的時候,我也是務必選擇與鏈家價值觀相同的企業,今天你要去改變一個企業的價值觀,太難了。

我們沒機會名垂青史

說了這麽多,其實可見服務業本來就是人才的窪地,我們這行就是窪地中的窪地。我自己從來沒有發現過任何的一筆消費者投訴里面鏈家是完全沒有問題的,我自己接觸過的幾乎所有的消費者的不滿,感性的不滿也好、投訴也好,鏈家都有自己的問題。

我在許多場合都說過,現在鏈家做的還差很遠,之所以大家覺得我們還行,不是因為我們做得好,而是別人比我們做得更差。真的不是消費者選你,而是消費者沒得選。

除非將來真有一天我們做的讓用戶非常認同了,否則還是和別人一樣,都是同一個維度競爭,比的是管理更精細,手段更兇殘,沒有什麽意義。今天中國這種品牌太多了,所謂的強,無非是占更多的市場份額。可是,中國很多生意的競爭還是非常弱的。因為需求在那兒,看起來拿下來了,但真的是因為你厲害嗎?我覺得不一定。

我們這一代人的宿命,可能就應該做一些格調不是那麽高的事情,永遠不要想青史留名。前段時間看過一個說法,美國最優秀的高科技企業,比如特斯拉什麽的,都在幹特別高大上的事情,中國最優秀的高科技企業都在送盒飯。

但是這個時代,也許就是這些送盒飯的企業是真正偉大的企業,中國的消費者在基礎的商品和服務的體驗上的獲得是缺失的,中國應該有一批企業在這些領域里有所作為,起碼讓整個中國人的生活質量有一個基本的保障。所以,我覺得我們這一代的企業,如果能夠在這些事情上有所作為,就很了不起。

左暉 鏈家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247

神戶制鋼造假檢討報告出爐 歸咎於質量把關不周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1-12/1160672.html

__.thumb_head

據外媒報道,神戶制鋼10日表示,質量把關不周,同時將焦點放在獲利,是公司數據普遍造假的成因。造假事件已經造成全球汽車及飛機制造商供應鏈大地震。

報道稱,這家日本第三大鋼鐵業者承諾,將擴大自動化經營,並重新整頓質量控制體系,以期能從日本史上最大企業醜聞之一翻身。

2017年10月24日,日本Moka,一名工人經過神戶制鋼的企業標識。這家擁有112年歷史的公司上月承認,員工篡改產品數據的時間至少有10年之久,這導致全球汽車、飛機等制造商趕忙檢查其產品的安全性或性能是否因此受累。

目前尚未發現因數據造假事件導致安全性的問題,此事件主要是涉及到假造產品的強度及耐用性證明。日本經濟產業省上月命令神戶制鋼提供數據造假的詳細解釋,並說明將采取什麽措施以防範未來發生問題。神戶制鋼社長川崎博也在公開內部報告前,10日向日本經濟產業省制造產業局長多田明弘提供了該報告。

“澄清彼公司關於這一事件原因的想法,是恢複信心的重要一步,”多田明弘在公布這一報告時對川崎博也稱,“我希望得到適當的解釋” 。

神戶制鋼還指定了一個外部調查團隊,將在年底前向管理層提交調查報告。消息人士告訴路透,該公司社長川崎博也等高管將在公司接到調查報告後,決定是否辭職以承擔數據造假醜聞的責任。

“考慮到這起醜聞的嚴重性,我們預計高層管理人員將被開除,”券商Jefferies駐東京的分析師Thanh Haham10日在一份報告中寫道,沒有提及這一幕何時可能出現。

報道指出,神戶制鋼也是美國司法部調查的對象。其部分產品的日本工業標準(JIS)認證已被撤銷,並失去了一些客戶。該公司表示截至周五,525家受影響客戶中有474家未發現安全問題,或者他們的產品被神戶制鋼認為是安全的。

該公司曾表示,它還不能完全說明竄改數據醜聞將對其財務產生什麽影響。上周,神戶制鋼決定撤回本年度財測,此前預期本年度將是三年來首現全年獲利。

自從一個月前披露數據造假以來,神戶制鋼的股價下跌了近五分之一。該公司股價10日上漲近2%,而日經指數.N225為下跌0.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847

iMac入塵 蘋果歸咎空氣差

1 : GS(14)@2012-07-14 18:49:0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20714/16513386
小組發起人鄒紅清稱(圖),他的 iMac電腦在使用一年後,液晶顯示器內部出現積塵。屏幕右上角的一片灰塵,如用抹布擦過後留下的痕迹。電腦開機後,更可清楚看到灰塵在屏幕內,無法清除。他向蘋果技術人員查詢時,對方竟稱入塵是因為內地空氣差,跟電腦質量無關。多名消費者致電蘋果客戶服務部查詢同類問題時,對方都是稱「環境因素影響」。有網友揶揄:「此電腦最好在重症監護室或真空無塵環境中使用,否則後果自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244

希拉莉敗選歸咎FBI局長

1 : GS(14)@2016-11-16 05:10:00

大熱倒灶的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莉(圖),前日與競選活動金主進行電話會議期間,將敗選歸咎於聯邦調查局(FBI)局長科米(James Comey)臨投票日前重啟「電郵門」調查,打擊她佔盡上風的選情。希拉莉表示競選團隊進行檢討後,認為敗選原因在於「科米無證無據的信件,挫了我們銳氣」。科米在大選投票日前11天致函眾議院領袖,表示會重啟「電郵門」調查,希拉莉的領先優勢逐漸收窄。


維持原判更具殺傷力

然而,希拉莉指科米在大選前3日發出,表示維持不起訴決定的第二封信更具殺傷力,因它鞏固了特朗普指控選舉制度受操控的說服力,使其支持者更有動力外出投票,亦令不少在最後一周才決定投票意向的選民轉而離棄希拉莉。希拉莉又直言,第三場電視辯論後她和競選陣營都感覺形勢大好,當時她不但在大多數的搖擺州領先,連傳統親共和黨的亞利桑那州都有機會取下,但科米的突襲卻殺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路透社/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14/198331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623

兩岸關係惡化國台辦歸咎民進黨

1 : GS(14)@2017-01-12 08:08:16

兩岸關係2016年波折重重,國台辦昨舉行今年首場例行記者會,發言人馬曉光總結去年兩岸關係時表示,台灣政局發生重大變化,形勢趨於複雜嚴峻。他炮轟執政民進黨是兩岸關係轉差的罪魁禍首,不僅拒認九二共識,還縱容台獨分裂活動。台灣陸委會回應,將審酌情勢,與大陸共建兩岸互動新模式,希望雙方展現新意。發言人馬曉光昨日在例行記者會,將兩岸倒退歸咎執政民進黨,批評當局拒絕承認「九二共識」,不認同兩岸同屬一中,破壞兩岸關係,造成兩岸溝通機制中斷。同時,台獨勢力動作頻頻,推行去中國化活動,嚴重威脅台海和平穩定。馬曉光續指,兩岸關係發展今年面臨的不確定因素增加,風險挑戰增大。他重申,只要台方承認「九二共識」,接受「兩岸同屬一中」,兩岸重啟對話談判不是問題。


斥香港眾志勾結台獨勢力

對於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及三名香港立法會議員到台北出席座談會,在機場及會場外受到示威者衝擊。馬曉光回應指,港獨分子和台獨勢力互相勾連,企圖分裂國家,破壞香港的一國兩制和繁榮穩定,圖謀不可能得逞,也不得人心。台灣陸委會主委張小月昨表示,新的一年,期盼大陸當局理性思考,一起努力建構兩岸互動的新模式;政府也會努力「化危機為轉機」,希望雙方都能「把握契機、展現新意」。國台辦網站/中央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12/1989429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288

不夠提名入閘 歸咎制度問題葉劉玩完:唔想見到梁特2.0

1 : GS(14)@2017-03-03 00:55:51

■葉劉淑儀昨在特首提名期結束前,返回其競選總部宣佈停止選舉工程。李家皓攝



【特首戰開打】【本報訊】特首選舉提名期昨日結束,新民黨立法會議員、參選人葉劉淑儀一如所料,因未能爭取到足夠提名票,昨宣佈結束選舉工程。連續第二次未能參選特首選舉,葉劉歸咎是制度問題,令她未能入閘。雖然她未有表明改為支持誰,但她指不希望見到梁振英2.0或梁振英3.0出任下屆特首,認為無助修補社會撕裂,矛頭直指獲中聯辦偏幫的林鄭月娥。記者:姚國雄今屆特首選舉中,4名主要參選人中,林鄭月娥、曾俊華、胡國興已先後交提名並成功入閘,而葉劉淑儀則一直未夠提名入閘。



最後關頭被撬4票

葉劉淑儀在距離特首提名期結束前兩個半小時,在競選總部召開記者會,宣佈因未夠票,故停止選舉工程,但以保持神秘感為由,拒絕透露最終獲得的提名票數目:「很抱歉,我得到嘅提名遠遠落後於所需嘅150門檻,所以我冇法子繼續我嘅選舉工程。」她指,最後關頭她手上有4票改投林鄭陣營。葉劉分析未能入閘原因,指5年前只用了10日拉票,時間不足故無功而還,但是她自問今次用心做選舉工程,政綱前後出版三份,「今次入唔到閘,我覺得非戰之罪」,認為不能入閘是制度問題,「無論我哋政綱、網上網下嘅工作都做到足,我諗入唔到閘係因為制度問題,因為只有1,200票唔夠分」。至於為何不爭取餘下200多尚未提名的建制派選委,葉劉指,這些票根本不會提名她,最終也是票投林鄭。葉劉被問到會否改撐其他候選人,她指現時三位候選人的政綱也是薄弱,但她卻不點名批評林鄭,她指在競選期間與各界溝通,有感香港不能再由梁振英2.0管治,因為香港社會實在太撕裂,有待修補:「我唔希望見到梁振英2.0、或者梁振英3.0,因為過去呢4年嘅管治,我覺得太分化同太撕裂」,直言延續現政府作風或路線「唔係一件好事」。她又稱胡國興、曾俊華及林鄭月娥均有致電她爭取支持,但她為了一視同仁,呼籲候選人若要新民黨支持,就要親身向該黨爭取。盛傳中聯辦全力禁止建制派選委提名林鄭以外的候選人,葉劉透露,她曾致電部份建制派的區議員選委,但是對方「連電話都唔聽」。被問到是否遭中央放棄,葉劉只說:「你問佢哋啦,我點知箒?我唔敢猜測。」葉劉多次被問到會否抱怨不公,她只說:「我都睇得好開,公唔公平留畀社會(評價)。」被問到有否請中央不要干預選舉,葉太說經常請中央政府「喺一國之下,盡量畀我哋發揮高度自治」。


戰至最後一兵一卒

回顧今次選舉,葉劉指她今次在艱苦的環境作戰,「真係戰至最後一兵一卒」,到最後階段,有來自法律界、衞生服務界的選委表明,若她只欠十多廿票,會盡量幫她搜刮,有市民甚至幫她找到基督徒選委提名她:「我好感謝佢哋,有泛民選委打嚟慰問我,有建制派選委同情我。」她形容,有候選人有龐大競選團隊,有候選人則民望高,有候選人則提出人意表的政綱,自己在今次選舉於夾縫中爭取選票,「策略當然係難度高,但我唔後悔」。民主思路湯家驊對葉劉淑儀最終未能入閘感到可惜,指縱然不認同對方的政見及立場,但是認同葉劉的態度及熱誠。他指事件再次反映小圈子選舉的問題,選委是政治立場及利益先行。民主派選委亦擬於月中舉行特首候選人論壇,民主派選委之一的梁繼昌稱,可考慮讓葉劉負責其中一個論壇環節,惟細節有待探討。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302/1994498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359

接受內媒訪問 歸咎立會拉布 梁遺憾設文化局觸礁

1 : GS(14)@2017-06-23 01:30:13

■梁振英接受內地傳媒訪問時稱,因立會拉布致未能成立文化局。新華社



【本報訊】尚有不足兩星期便落台的特首梁振英接受內地傳媒訪問時稱,因立會拉布使文化局未能成立,是他任內遺憾。雖然本港樓價、反映貧富懸殊的堅尼系數創新高、霧霾又不時罩港,梁卻自詡任內在房屋、貧窮、老年社會和環保問題取得進展,有立會議員稱梁所謂的進展,全均不能收貨,斥梁往自己面上貼金。記者:姚國雄



中新社昨報道,梁振英在禮賓府接受中央媒體記者的聯合採訪,刊出報道的包括中新社和新華社。梁在訪問中透露,回顧過去5年工作,「有些許遺憾」便是他曾提出成立創新及科技局和文化局。但由於立法會反對派議員拉布,令文化局至今未能成立。


不提樓價及貧富懸殊


梁說自己就任時,提出四個施政重點,包括房屋、貧窮、老年社會和環保問題,這四方面「都有了些進展」,他預計未來3、4年房屋落成量達9.6萬伙,較上任時增約五成,社會福利開支較他上任增加約七成,藍天數目較以往多。但無論中新社、新華社的報道,卻對樓價、反映貧富懸殊的堅尼系數創新高、全民退休保障「走數」、本港近年常出現霧霾的問題隻字不提。梁振英只是指,本港樓價高、租金貴,最大的原因就是供應跟不上,政府已透過重新規劃土地和開闢土地,增加土地房屋供應。不少人有感梁振英上場後,香港面目全非,但梁卻指,香港回歸廿年來,一國兩制和《基本法》沒有變,變的是香港社會和經濟不斷發展,香港的功能也隨內地不斷發展而轉變:「我們自己也應該主動去調整,使得香港能不斷地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人民力量立會議員陳志全批評,梁口中所說的施政進展,實難令人收貨,斥在梁任內,本港房屋、社福、勞工等政策均交不到貨,炮轟梁只是往自己面上貼金。黃國健則認為梁過去5年「有做嘢」,但勞工政策不足。會計界立會議員梁繼昌昨在港台《給香港的信中》批評,梁任內沒落實由終院前首席法官李國能負責撰寫規管特首收受利益的報告建議,尤其批評梁振英政府長期未有就將特首納入《防止賄賂條例》第3條及第8條規管。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619/2006065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394

美非農新職意外減 7年首見 勞工部歸咎風暴 12月加息概率升至98%

1 : GS(14)@2017-10-08 21:51:56

【明報專訊】上月接連受颶風吹襲的美國,9月非農職位減少3.3萬,是2010年9月以來首次職位減少,數據與原先預期的8萬新增職位有很大落差。美國勞工部的聲明表示,上月因天氣惡劣,多達147萬人無法工作,是1996年1月以來最高。市場認為天氣因素暫時扭曲了就業市場,美國經濟基本面未變,加上薪酬增長加快,預期數據無礙聯儲局於12月加息。數據公布後,利率期貨數據顯示,交易員預期12月加息的概率由88%升至98%。

美匯指數曾升穿94。期金曾低見每盎司1262.8美元。美國兩年期國債孳息率一度升至1.52厘,創近9年新高。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亦高見2.393厘,是近3個月高位,但至今早零時美元及債息已回落,金價亦倒升。納指早段曾創新高,道指和標普500指數偏軟。市場憂慮美國原油出口創新高,國際油價昨急跌約3%。

美兩年期國債孳息一度見9年新高

美國勞工部昨表示,上月職位萎縮,主要由於風災期間餐飲業職位減少,以及其他行業減少招聘。休閒及酒店業職位上月減少11.1萬,是1939年有紀錄以來最大跌幅。不過8月非農職位向上修正為增長16.9萬,較初值高1.3萬。市場關注的時薪升幅,上月按年增長達2.9%。8月增幅亦上調0.2個百分點,至2.7%。ACG Analytics的分析認為,這是近10年來首次實際見到薪酬增長的壓力,勞動力閒置終於消失。但也有分析認為,可能受風災影響,令部分低薪人士失業,推高了整體薪酬增長。

薪酬上升 失業率再跌

整體就業市場形勢仍然向好。上月失業率下調0.2個百分點至4.2%,是2001年初以來低位,較聯儲局預期的長遠失業率水平低0.4個百分點。勞動參與率亦上調0.2個百分點至63.1%。 把失業人口加上放棄尋找工作及找不到全職而被迫兼職的廣義失業率,上月跌0.3個百分點,至8.3%。就業市場數據出現職位減少,與失業率下滑的信息矛盾,部分由於職位數目和失業率是兩項分開進行的調查,職位數目資料是向僱主搜集,失業率則是綜合家庭住戶意見,兩項數據或有出入。勞工部稱,雖然風災令職位減少,但對全國失業率沒有明顯影響。

達拉斯行長﹕12月加息持開放態度

今年有投票權的達拉斯聯儲銀行長卡普蘭稱,很多人失業都只是暫時的,勞動力市場收緊,企業的議價能力下降,令工人薪酬上升。 他表示,對12月加息持開放態度,但認為仍有空間再等一會。他預期明年加息少於3次。明年有投票權的亞特蘭大聯儲主席Raphael Bostic稱,9月非農報告表明薪酬增長強勁,對12月加息持觀望態度。

今年迄今,每月職位平均增加14.8萬,較去年每月平均增長18.7萬下滑,但職位增長趨勢仍然穩固。不過經濟師警告,受風災影響,就業及其他經濟數據將在未來幾個月出現偏差。

(綜合報道)

[國際金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107&issue=201710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6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