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带工厂的股票"为什么不行? 张化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0oijf.html

2005年,我在"财经"杂志发表了一篇杂文,中心思想是"聪明的股民不要买带工厂的股票"。六年以来,这篇文章被不少人引用或者批评。我也一直在检讨。今天,我把这些思考和观察做一个回顾。 



首先,我的基本观点还是没有变化:工厂就需要研发和资本投入,但是由于科技的进步,替代品的出现或者消费者口味的变化,工厂的前期投入有可能会泡汤。而 且,研发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为了赚取3亿元,先要投入2亿元。今年赚了3亿元,明年要再投4亿元。明年赚5亿元,后年再要投6亿元。不然,你就落后 了。有大量固定资产的企业在遇到市场变化时,掉头转向很困难。这样的公司越做越大,但股东们最终所获不多。从长远来看,毕竟是现金流决定企业价值。这些公 司的现金流往往不怎么好看。由于经常增发新股(集资),股东难免被摊薄得很快。另外,质量管理,成本控制和营销都是让人头疼的事。相比较而言,"轻资产" 的企业和服务性企业似乎有很大的优越性。 


其次,我原来的观点确实也太极端了,至少有以偏概全的问题。长期以来,海内外有大量工业企业给投资者带来了巨额的财富。工厂,特别是需要巨额投资的工厂, 本身就是一个进入门槛。世界上有钱的企业毕竟是少数。而且,投资额越大,门槛就越高。加上,有钱的人们也未必都有胆量或者意愿或者科技来跟你竞争。这就让 你在很高的固定资产的壁垒后面大赚特赚。不过,在资金越来越便宜的今天,这种优势很难持续。资本市场的功能之一就是帮助钱虽然不多,但是胆量够大并且好象 有点组织能力的人们挑战那些高投资额的门槛。所以,你的投入越大,风险也就越大。 


如果你认真分析一下大量制造企业的利润的真正来源,你会发现,他们的工厂实际上在拖他们的后退。如果他们没有工厂的话,他们的利润率会更高。也就是说,他 们的工厂虽然帮倒忙,但是足以被另外方面(研发,营销,特许经营权,地理位置或者矿藏)的优势所抵消和掩盖。有人可能会说,他们的工厂是使他们其它诸多方 面的优势得以体现的载体。这种情况当然是有的,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生产是可以外包的(比如,可口可乐,耐克,苹果电脑,LV的手袋等等)。真正在生 产流程(即制造)方面有独到之处的企业当然很多(这些年我也观察到了不少),他们可以赚到很多钱,但是这毕竟只是 "好工匠" 的钱,不是超额利润。我去年有幸参与一家 PVC 塑料管的生产商在香港的上市工作,很受教育。 


顺便说一句,我从来不明白中国企业到海外买矿产资源跟中国的能源安全和保证原材料的供应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中国企业在开采这个环节有什么优势吗?没 有。如果没有,那么你对资源价格的长期走势有独特的判断力吗?也没有。如果发生战争,海外的那个矿山究竟谁是股东,其实毫无意义。它能够因为中国人是股东 而保证中国的能源和资源供应吗?当然不能。即使在和平时期,这些矿山究竟是中国人拥有还是外国人拥有,丝毫都不能改善中国人的 "定价权" 或话语权,也丝毫不能改善中国的供应条件。如果你觉得矿产品会长期涨价,到海外购买矿山,并没什么不可以,只是不要把政治话题扯到一起,牵强附会找理 由。 


最后一点,在制造业确实有很多好的投资机会,但是投资本来就是一项个性化的活动;你自己必须感到十分自信和舒服才行。也就是说,你应该有自己的偏好和风 格。如果你错过了制造业的大量投资机会,这没什么了不起。关键的是,你投资的企业必须让你睡得香,感到踏实。如果带工厂的企业让你心里踏实,那当然也很 好。 


在投資方面,我自己比较有保留的重资产型的行业包括钢厂,船厂,发电厂,化肥厂,炼油厂,汽車厂和航空公司,等等。虽然机场,公路和港口的前期投入也很巨 大,但是它们有两个好处:不竞争(或者很小的竞争),而且对管理层的能力要求沒有那麼高。(本文纯粹是个人观点,不代表作者的雇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80

工廠女孩(Factory Girls)與個人主義 轉載自東方愚 私人博客

http://www.zhanghua.org/?p=4398

    2009年我從香港買回來Factory Girls這本書後,看了一半。直到最近,我們(南方週末)做了新一期的民工荒專題後,我在準備主持部門電話會議時,從書架上找出這本書來。接著看,看完它。

建議所有關注世界工廠話題的朋友們買本看看。買不到紙版,亞馬遜上也應該能買到電子版。

我突然發現,這本書的作者Leslie T. Chang(張彤禾),就是美國知名作家Peter Hessler(彼得 海斯勒)的老婆,Hessler出過幾本關於中國的書《消失中的江城》、《甲骨文》,在美國都很有名,最近出的一本是《尋路中國》,中國出了簡體本,我買 了看了一半,與之前看到的《312號公路》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兩口子真是志同道合啊。他們兩個,一個是前紐約客的記者,一個是前華爾街日報的記者,從調查採訪到文本寫作,功夫都很了得。

我們這期民工荒專題報導裡,專門到「尊嚴」兩個字。其實,往大里說,我們說的是是個人主義。以前世界工廠裡所有的人都是渺小的,可以忽略不計的。現在,他們個人也要尊嚴,要發聲。

而Facotry Girs這本書裡,整本書讀完,你會發現,Leslie並不只是想向西方讀者展現,河南工人在東莞工廠裡的辛苦甚至悲慘境況是什麼樣子的,她的主題,恰恰 是半「勵志」性質的—-打工妹們欺騙家人,不願意回老家,為了比原工廠高一點點的工資,不斷跳槽,學英語,考證書,為了個人幸福,不斷換男朋友….在她們 的世界裡,有一套我們無法理解的追求幸福的路徑,他們在追逐,拚命追逐。

我最喜歡的一章,是Love and Money那一章,寫的真好。真切地感受到,外籍記者觀察的視角,與我們是不同的。或者說許多我們以為是「常識」的事情與細節,其實是最值得研究的,而我們常常忽略。

Leslie的創作手記,我找到中文版了,貼到這裡。我很喜歡,她提到關於寫新聞和寫書的辯證關係,對我很有啟發。和大家分享之。

 

 

Factory Girls創作手記

原文鏈接:http://thechinabeat.blogspot.com/2008/05/writing-factory-girls.html
作者:Leslie T. Chang

    2006年3月份我開始寫這本書。剛寫了一刻鐘,不安襲來:「現在光坐在桌邊寫書是沒工資拿的。」但早上十點左右,我想明白了,自己是不會 再回去當報社記者了。《工廠女孩:巨變的中國,從鄉村到城市》一書,為讀者打開了在中國南部城市東莞流水線上工作的女孩們的內心世界:

看見其他廠的姑娘,你馬上開始打聽。你們問對方:「你是哪年的?」好像聊的不是人而是出廠的車。「多少錢一個月?算房子和床位麼?加班多少錢?」然後可能問問她是哪個省來的。不過你從來也不問名字。

要在廠裡有個真心朋友不容易。宿舍裡12個姑娘睡一個 屋子,在這個狹小的空間內,最好還是守住自己的秘密。有些女孩進廠時用的是借來的身份證,她們從不告訴任何人自己的真名。有些也只對自己的同省老鄉說,但 這樣也得冒險:流言很快就從廠裡傳回家了,等你回去,發現七大姑八大姨都知道你一個月賺多少、存多少、是不是和男孩兒出去約會。

從報社編輯的角度出發,這樣的開頭怎麼看也不會順眼:「誰在敘述?這個故事要講什麼?你是怎麼知道的?」以描述工廠內部生活開始,接著,我引入了一 位名叫陸青敏(音譯)的16歲外地打工妹,記錄了她在東莞初來乍到、找工作,以及後來絕大多數農民工剛進城都有的強大的疏離感。在書中我僅用十餘頁去介紹 背景:「中國今天有1.3億在外務工人員……他們共同構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遷移,其數量是百年間歐洲前往美國移民數量的三倍之多。」不過我相信讀者 還是會跟隨我的思路——先沉浸在工廠生活的詳盡細節中,想要知道這位年輕女孩的故事。然後我才停下來講述的那個大環境。報紙是不可能有這個底氣的:編輯會 堅持認為講述這些事實需要高調,要立刻告訴讀者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故事。

我腦海中不時迴響起這麼個編輯的聲音——我懷疑每個記者都有這種經歷。這個聲音總提醒著你要拿有據可依的事實講無懈可擊的故事。新聞是個沾沾自喜的行當,以自己敢在統治者面前講實話、敢打破禁忌而自豪。但當論及自身時,新聞從來不談自己的規矩有多僵化。

*

大學畢業後,我在《邁阿密先驅報》實習過,繼而在布拉格的一家外籍報紙工作。1993年我進了《華爾街日報》,先是在香港、然後是台灣,之後轉往中 國大陸。曾經我認為報社的工作為年輕人提供了最好的寫作機會。逐漸地,我才意識到,做新聞並不是寫作,它的價值另有所在——尤其在於解讀一個如當下中國般 複雜又被誤解的國家。因此目光長遠且善於挑戰傳統觀念的《華爾街日報》很適合我。並非每家報紙都會登載關於研磨廠的系列報導以此提升自己的影響力——正如 我們總編所說。我喜歡並尊重自己的記者同行們和編輯們。我的掙扎並不是針對他們而是他們不得不面對的、這個行業缺乏彈性的規矩。

隨著寫作的開始,我意識到自己必須把之前作為記者學來的很多東西忘掉。新聞報導最大的侷限是它沒有不同的聲音;用第一人稱敘述讀者就會皺眉,或許因 為它喪失了中立觀察者的理想狀態。當一名記者偶爾在故事中寫道自己,就會出現滑稽詭異的結果:文章的主人公對「一位記者」或「一位外國訪問者」或「本報記 者」說道——總之要變著法地繞開那個禁忌的「我」字。記者必須學著像自己不存在一樣地去寫作。

要搞明白怎麼寫自己,是這本書帶來的最大挑戰。除了講述幾個年輕女工的生活,書中也穿插了我的家庭移居中國又遷往西方的過程。這是最初的計劃,但實 現它的過程頗痛苦。「你像尊凍僵的旁觀者。」, 看完首稿朋友說。「你是聯繫女孩和自己家庭故事的紐帶,」編輯提醒我。「沒有你,這兩部分就是貌合神離的!」結結實實地改了兩稿我才把自己融入了自己的書 中。

能出現個人觀點的地方,新聞裡往往都是絕對的權威口氣登場。這種處理方法不僅危險——容易出錯——而且它會悄無聲息地影響一個人的寫作風格。觀點都 以言簡意賅的真理形式體現。句子都遵循著相同的、重複的結構,還得不停點題。段落的寫作又時常被掐頭去尾——就像Power Point的演示文稿,一段一個事實,直到將讀者引向最終的結論。

新聞化的語調會扼殺想像力。編輯一句「這個你怎麼知道的?」就問得你再難有空間讓人物或地方栩栩如生了。下面是書中我描寫16歲的農民工陸青敏的段落:

她個兒矮,長得結實,頂著一頭捲髮,一雙機靈的黑眼睛 似乎能洞察一切。像許多來自農村的中國年輕人一樣,她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小。她就像只有15歲、14歲,甚至12歲——蹬工裝褲運動鞋的假小子,不耐煩地要 長大。她長著一張娃娃臉。它渾圓、面對著世界,有著兒童時常出現的耐心期待的表情。

在《華爾街日報》的文章中,我用一個句子給她定了調:「敏圓臉,長著一頭捲髮、一雙大眼睛。」當時並未意識到這種描述的缺陷,因為我正忙於抗爭報紙 的寫作風格規矩。我不想以「陸女士」稱呼十幾歲的敏,那樣聽上去正式得刺耳;我也反對按新聞的傳統給每一個細節註明出處。這些辯論都以我勝利告終,不過也 有我妥協或甚至沒有堅持自己想法的地方。像我說的,假想編輯的話總縈繞耳邊。

新聞工作的最大缺點就是讓人不耐心。一想到競爭者也在報導,編輯們便希望自家的故事能更快見報,於是記者也將這種緊迫感內化,急匆匆地出入新聞現 場。這條路不僅丟了細節,更有可能連新聞本身也錯過了。2004年2月我初見敏時,她剛剛在一家電子廠干滿一年,那裡條件差、薪水低,工作日一天上班13 個小時。之後三年間,她跳槽六次,逐漸從在流水線上工作、到人力資源辦公室坐班,再到供職一家工廠的採購部。曾經,她想過要拋棄一切跟著男友去北京,說不 定他去了能當個保安;曾經,住在一家便宜旅館時,她給人偷去了手機和900元現金。如果一位記者在以上任何一個時間點出現,他或許已經帶著個沮喪的故事離 開了。因為和敏在一起三年,我見證了她外出打工生活的所有起落、機遇和成功。

耐心觀察後的發現並不一定來自於你報導的主人公本身。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已經在過去的20年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少有人能深思熟慮地討論這種 轉型。拒絕內省的本能根深蒂固,人們往往困於現實沒有觀點。我認識的在東莞工作的女孩,沒人聊過打離家以來自己有何收穫;也許她們擔心一旦回頭就沒了沖 勁。關於敏的第一篇文章在《華爾街日報》發表後,我送了一份翻譯版給她。她像在看披露真相的報導一般——彷彿這是別人的故事。「我看到了曾經的自己」,後 來她寫電子郵件給我,「我感到自己真的改變了。」

*

我並不後悔自己曾當過記者。它讓我學會了如何採集信息,如何不斷提問、理解事實,如何將各個途徑的零碎消息迅速揉合,就像沒有內幕來源那樣——其實 從來就沒有。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瞬息萬變、數據難詳的地方進行報導,堅信一定能找到真相是很重要的。比如,在書中我想知道東莞市龐大的女民工人數,但當地 政府並沒有這個官方的統計數據;他們的本地戶籍人數對我又沒意義。於是我將在《華爾街日報》的心得學以致用:問自己遇到的每個人,「他們」覺得這個數是多 少。最後,我把市場主管、政府官員、工廠老闆和當地報紙的調查綜合到一起,估計東莞的人口構成中70%是女性。這麼做的缺陷以及別人的謹慎並不能阻止你得 到結論——這是作為記者,我學到的。

剛開始當記者時,有位文字編輯把我報導中的一句話改得不那麼優雅,我和他吵了起來。「我們現在不是要充艾米莉•迪金森」他厲聲道——這根刺兒多年埋 於我心中。現在回想,如果自己當初知道之前已經有多少人曾為此爭糾過就好了。年輕的馬克•吐溫被他《San Francisco Call 》的編輯說成「文字上無藥可醫」,特別的寫作風格最後害得他被炒。《多倫多星報》的記者歐內斯特•海明威曾抱怨「報紙這該死的玩意兒要把我給毀了。」以上 兩位不僅成了偉大的小說家,而且是紀實文學的先驅,他們用主觀感受和小說技法寫活了人生經歷。做了很長時間記者,能看到他們曾經作為記者和後來成為作家之 間的聯繫,我覺得很安慰。


 張彤禾,作為《華爾街日報》的記者在華工作十年。她的《工廠女孩》一書由Doubleday 出版集團的Spiegel & Grau於2008年10月出版

亞馬遜鏈接:這裡   偌達財經影像聯盟:這裡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 轉載自東方愚 私人博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66

銀行家進黑手窟工廠一睡二十年

2011-5-23  TCW





七十歲的卓永財,最近很忙,忙著接待世界各地的買主,還得應付來自國內外分析師的拜訪邀約。

他演出台股驚奇 股價破三百,淨利率贏宏達電

人們好奇,他創立的上銀科技,掛牌不過兩年,為何股價能大漲十二倍,一度挑戰聯發科股價,外資甚至點名其有四百元股價的潛力、今年每股盈餘將挑戰十六元?

攤開上銀三大成績單:

一、媲美股王的獲利能力,它的淨利率達三○.四六%,比宏達電高約十四個百分點,超過聯發科,是鴻海的十倍以上。

二、它擁有國際級客戶:世界前四大半導體設備製造廠(美國應材、荷蘭艾斯摩爾、美國科磊、瑞士ESEC)、德國最大太陽能光電及面板設備製造廠Manz、歐洲最大工具機廠DMG,日本最大工具機廠山崎(Mazak)等都是它的客戶。

三、不輸科技業的研發佈局:日本東京、德國歐芬堡、以色列都有研發中心,俄羅斯莫斯科更有一座接手自韓國三星(Samsung)的實驗室。

他苦熬二十一年 佈局十幾年,終於掌握「工業之母」

難 以想像,這是個出身黑手窟的公司,競爭力的源頭,是一支不起眼的鋼鐵桿,也就是「滾珠螺桿」,上銀的主力產品之一。這桿子,是「工業之母」工具機的關鍵零 組件,負責定位、傳動,凡是需要移動的機器,都需要它;越高級的機器,需要越高階的滾珠螺桿,因為只要一個位置沒卡準,上百萬,乃至上億元的機器就無用武 之地,產品良率將不及格。

這支鐵桿的應用範圍相當廣泛,從iPhone高速鑽孔機、Google的太陽能設備、西門子的醫療設備,甚至國防工業等,都少不了它。

過去,這個技術掌握在日本人手中,就像掐住了台灣工具機業者的咽喉般,直到卓永財跨入這個領域,他至少花了五年才打破此局面,讓台中精機等台灣工具機大廠,願意大量採用上銀的產品,又至少花了七年才打進歐、美、日知名客戶。

如今,上銀成為全球第三大滾珠螺桿、線性滑軌等精密機械業者,前兩名都是日本廠商,放眼台灣業界,則無人可及。

這是一局漫長的棋賽,必須築起夠高的競爭門檻,才能被看得到。

「方向對了,魅力總有一天會被看到,」說這話的卓永財是老來富,此刻耀眼的鎂光燈,他整整熬了二十一個年頭才等到。

上銀成立後,有十三年都在損益兩平邊緣掙扎,之後從二○○三至二○○九年的七年間,每股盈餘都不超過五元,直到第二十一年,也就是去年,上銀的每股盈餘才衝破五元,達到七.四一元。

「七、八年前who cares(誰在乎)上銀?」卓永財苦笑。

今年起,卓永財七十歲時,上銀厚積而勃發的佈局,才為眾人矚目。這,是一個銀行家投入黑手窟的傳奇故事。

在中部的機械業,卓永財與眾不同。

黑 手老闆們各個都是機械狂,自己開跑車,不請司機,卓永財卻不開車,出入都有司機。請客人吃飯,別人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他卻用客家菜含蓄帶出自己的刻苦性 格。跟外國人做生意,黑手老闆努力提升機器精密度,他卻要求業務要懂得說出台灣文化的深與美,墊高品牌高度。別人把產品送到代理商後就完事,他卻要求業務 回報機器最後送到哪,瞭解最終市場,由此構築他的產品策略地圖。他發現,一個人從生、老、病、死,都用得到上銀的產品。 骨子裡,他,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銀行家,精於行銷,懂得財務槓桿,他很容易可以抬頭仰望世界。

他任職交通銀行十八年,頂著國外碩士學歷,對外匯、購併毫不陌生,並成功協助老牌鋼鐵廠三星五金財務重整(編按:三星五金曾是全台最大螺帽廠,後因轉投資失敗陷入財務危機),是重整高手。

他半百創業滿頭包 老東家不借錢,廠房得打掉重來

也在整頓三星五金時,卓永財看到,即便是一個簡單的螺帽,只要做到全世界最好,就可以賺大錢。以第一代螺帽成型機為例,簡直就像一台印鈔機,每分鐘可以打出四百五十個螺帽,每個螺帽毛利率至少三成,就像吐出一塊塊金幣般。

於是,年近半百的他,決定轉戰「黑手」領域創業,不再為他人做嫁。但這條路極其艱難,若非他能把腰彎得跟黑手一樣低,他是熬不過來的。

他介入滾珠螺桿領域,是買別人的公司(何豐機械),這是經過謀算的,他要選未來市場空間最大的產品。雖然不懂技術,但他懂得用人,到全世界取資源。

一開始,他就大陣仗請來四個留美碩士,分別負責品保、研發與業務,重建品保程序與機台操作程序,在當時是創舉。但沒想到,創舉還來不及發揮效果,卓永財的銀行老同事卻不願貸款給他。

「很多人以為我出來,交銀幫我忙,告訴你,一毛都沒有幫到我!」戴著眼鏡,一臉書卷氣的卓永財,講起這段過往時,霸氣顯露無遺。「沒有人會貸給你錢,交通銀行六%我借不到,我是去借租賃公司一八%,你別以為銀行那些人多幫忙,一部非常辛酸史。」

這天,從不寫日記的他,破例寫下「兩個髒話」,他告訴自己一定要雪恥。

不只如此,與股東不歡而散,中部同業又總是語帶嘲諷:「你又不是黑手,憑什麼進入精密機械產業?」更慘的是,他發現廠房的建造方式不適合台灣的海島型氣候,於是忍痛放棄花了兩千萬買下的廠房,重新在台中工業區買地,成立上銀,歸零再出發。

屋漏偏逢連夜雨,一九九○年,也就是上銀創立的第二年,台灣景氣低迷,資金再度告急,「平常財務是董事長直接管,在那時,(情況)危急到連我都要跳進去幫忙,打聽什麼人可以借錢,你就知道有多慘,」上銀總經理蔡惠卿形容。

簡直是四面楚歌,但卓永財咬牙苦撐,或許是一種偏執,他篤信自己的判斷。

即 便要賣掉自己的土地、幹部幫忙借錢,這麼艱困的環境裡,他仍決定上銀要走不一樣的路,投入研發、發展自有品牌。「二十多年前,台灣的品質就像現在的中國大 陸,在歐美、日本的品牌形象面前,突然出現一個品牌,你覺得容易嗎?」一位中部機械業第二代直言,當時大家都在做代工,當賺快錢的機械富翁,有誰願意轉 型?

他執著對的事情 公司又小又虧損,仍不停全球購併 「卓永財意志力堅強,對的事情敢堅持執行,負責投資業務,銀行家出身的他有這種格局。」專業電機機械設備通路商羅昇董事長林志誠觀察。

銀行家的高度,讓他能仰望世界,他深信,「一個產業如果真的要有長期競爭力,沒做基礎(研發),絕對不可能。」他開始到全球研發佈局,為競爭力紮根。

一九九二年,上銀在美國芝加哥設子公司。隔年,成立五年的上銀,不過是間處在虧損狀態、年營收約億元的小廠,為了掌握自有技術與歐洲市場通路,買下德國歐芬堡一家倒閉的滾珠螺桿廠荷樂(Holzer),這是關鍵的一役。

原來,生產滾珠螺桿、線性滑軌不難,關鍵在量產良率與價格,卓永財評估,德國荷樂廠技術正好切合上銀所需,他單槍匹馬和銀行團談判,終於順利用新台幣一千萬,取得關鍵技術與研發團隊,墊高和同業的差距。這個價格很漂亮,不到市價的六分之一。

之後,一九九九年,上銀又設立日本東京子公司,完成歐、美、日的全球三角佈局。「我(上銀)有能力在德國、美國、日本設廠,更容易受客戶青睞,」蔡惠卿說,上銀品牌形象日漸提升。

二○○九年,透過經營多年的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設備廠客戶美國應材牽線,卓永財購併以色列的頂尖驅動器與控制系統研發廠Mega-Fabs,除多了一座以色列研發中心,也讓上銀成了全世界自動化工業機器人的主要供應商之一,有望成為下一隻金雞。

去年,他再買下英國百年滾珠螺桿磨床Matrix,「這個廠已經三百年,第一次中東戰爭它是主角,做了很多核彈零件到伊拉克,」採訪中,卓永財轉身到書櫃拿出他蒐藏的該公司老闆自傳與外文剪報,興味盎然的向記者介紹近十分鐘。

他開心,因為多年佈局終於水到渠成。

由於生產滾珠螺桿,需要精度萬分之○.五公分的特殊螺紋磨床,台灣的平面磨床無法達到該規格,上銀取得Matrix產能,等於比同業更有擴充條件。「為了牛奶,要開一座牧場,」卓永財解釋,集團自己做專用機,能降低成本、增加彈性,不但供應無虞,交期至少能縮短一半。

他絕不短視搶快 研發佔營收比率,遠高於電子業 「今天在台灣成為龍頭,沒錯啊!哪一家願意像我這樣花,如果我現在R&D(研發)不要投入那麼多,EPS絕對比現在高,」卓永財的語氣中滿是自傲。

一路來,上銀每年都投入約佔營收四%到五%的研發成本,甚至為了鼓勵內部研發,一個專利,每人最高能領到五百萬元的獎勵金。在上銀的子公司大銀微系統,每年研發佔營收的比率最高達一八%,遠高於許多科技業者的四%。

「機 密機械產業核心競爭力是多面向,絕對不會單一技術就讓你成為世界第一,」他解釋,「我們的產品都花十年以上時間才會冒出來賺錢,沒辦法迅速致富,搞高精 密,就要很有耐心。」 不懂技術的他,綁人才的功夫下得也比別人深。七、八年前,上銀每股盈餘還不到兩元,他就包下遊覽車帶著全公司的研發人員,展開全台大學機械系的產學合作, 從北到南,一路從台大看到中山大學。

他砸重金綁人才 產學合作規模,勝所有企業

目前,上銀在全台一共和超過三十所大學、一百 位教授有合作案,規模比所有台灣企業都大。 此外,從○四年開始,上銀當時每股盈餘也才二.一四元,他卻開始每年斥資數百萬元,連頒七年的機械碩士論文獎,頭獎獎金一百萬,四處蒐集相關領域論文。他 深知,人才,是這場戰爭的最大武器。

除了銀行家的世界高度,卓永財的另一面,則是擁有在地黑手的苦行僧精神。

因為不懂技術,所以要比別人更投入。至今,他已經連續二十個年頭,睡在十坪大的工廠宿舍,自己洗內衣褲、打掃房間,連早餐都自己煮。每天,他都工作到半夜十二點,「以前晚上兩、三點還會出來線上巡察,這種高精密產業,就是要全力以赴。」他笑說。

這和他從小吃苦、不服輸,要出人頭地有關。

在新竹六家農村長大的卓永財,有十個兄弟姊妹。日據時期,大哥因家境貧寒無法入學,才八歲,清晨五點多就得替地主打長工出門餵牛掙錢,「有人就跟我媽媽講,那個孩子太可憐,萬一牛嚇到,他會被踏死,可是家裡窮,養不起那麼多人。」他對記者解釋辦公室放的水牛雕刻意境。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不識字的大哥被徵召到菲律賓當軍伕,臨行前,一再叮嚀家裡一定要讓弟妹讀小學,從此沒有回家。

「我們自己窮困出身,你就知道窮人能夠做什麼,至少窮人他可以讀書吧,考公職也可以贏過人家吧。」彷彿要連同大哥的份一起努力,不服輸的他拚命向學。

彼此認識四十多年,憶聲電子董事長彭君平說,「考棍級」的卓永財,為了逼自己唸書、每試必考,高二就普考過關,夜間部大一,再通過交通銀行乙等金融特考。

卓永財台中辦公室的牆上,有著全球化的三個時鐘,分別記錄德國、美國芝加哥和台灣時間。儘管台灣已經午夜十二點,德國還是晚上六點、芝加哥則是中午,他仍會打電話、發簡訊或寫email,和當地客戶或幹部確認進度或新想法。

這一天,七十歲的他,從早上十點接受我們馬拉松式採訪,直到下午兩點半。三點,他準時出現在台北喜來登飯店,主持兩小時法人說明會,全程站立,絲毫沒有疲態。至今,同事還跟不上他的腳程。七十歲,他的人生與事業,都處在顛峰狀態。

卓永財,身上具備了兩種衝突的特質:他,既能如黑手般埋頭苦幹,又像銀行家能抬頭仰望國際趨勢。一低一高,兩種特質都是他,也因此,他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寫下了精彩的上銀傳奇。

【延伸閱讀】卓永財出生:1942年 學歷:舊金山大學行政管理碩士 經歷:交通銀行主任秘書、大銀企管顧問創辦人、何豐精密和元銀董事長 現職:上銀集團董事長、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理事長、台灣機器人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

【延 伸閱讀】上 銀 成立:1989年 資本額:22.79億 產品:線性滑軌、滾珠螺桿、工業機器人等研發生產 地位:全球前3大滾珠螺桿、線性滑軌廠 成績單:2010年合併營收94.88億元、EPS 7.41元,'11年第 一季合併營收32.69億元、EPS 3.44元

【延伸閱讀】小公司大眼光,投資橫跨7國——上銀集團全球據點1.美國.芝加哥_掌握當地最大客戶 進駐:1992年 人員:50人 角色:位於美國工業重鎮,除就近研發生產供應美國工具機、特殊機器所需關鍵零組件,並透過與客戶互動掌握最新科技發展趨勢

2.英國.考文垂_取得關鍵技術 進駐:2010年 角色:透過購併,把百年螺紋磨床製造商Matrix納入旗下,成為全球唯二有能耐研發生產銷售滾珠螺桿專用磨床的設備廠

3.德國.歐芬堡_研發能源和生技 進駐:1993年 人員:約100人 角色:購併德國滾珠螺桿廠荷樂,成進軍歐洲的灘頭堡;另有醫療、新能源、生技等領域研發中心

4.俄羅斯.莫斯科_未來趨勢實驗室 進駐:2001年 人員:約20人 角色:接手韓國三星實驗室,研發未來自動化應用

5.日本.東京_掌握日本趨勢 進駐:1999年 人員:約40人 角色:觀察日本競爭同業發展趨勢,研發中心聚焦自動化、工業機器人與精密科技

6.台灣.台中_全球營運心臟 進駐:1989年 人員:3,130人 角色:整合旗下上銀、大銀滾珠螺桿、線性滑軌、線性馬達等領域研發生產

7.以色列.海法_專攻工業機器人 進駐:2009年 人員:約20人 角色:購併控制器頂尖廠商Mega-Fabs,主要研發工業機器人專用驅動器與控制系統

8.其他佈局_30國經銷據點 有中國、韓國、印度等通路,透過德國子公司,上銀集團並延伸法國、瑞士、捷克等孫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24

連襟攜手打造 從小鐵工廠到全球金屬沖壓王國 嘉彰讓蘋果、三星臣服的黑手傳奇


2011-6-6 TWM




從三星、樂金、奇美、友達等面板大廠,到蘋果、新力及夏普等品牌大廠的產品中,都有嘉彰生產的沖壓鐵件,嘉彰是如何從樹林、新莊小鐵工廠起家,到最後讓國際大廠都要仰賴它?

撰文‧林宏文

有一家公司,創立二十五年來每年都賺錢,最近三年每股稅後純益(EPS)更都超過六元,而且客戶遍及國內外3C電子產業重量級大廠,這家出身黑手產業的公司,就是即將於六月二十四日掛牌上市的嘉彰。

嘉彰的成長過程,與國內許多中小企業相當類似。成立於一九八五年的嘉彰,由總裁陳蒼海等約十個人共同創業,大家拿出二百萬元,在新北市樹林三俊街租了一個小鐵工廠,後來廠房很快不夠用,陸續搬到新莊及現在的桃園廠區。

勝出無撇步 口碑 服務 速度嘉彰最初做的是汽機車零件及踏板,陳蒼海說,早期創業維艱,每天手都摸得黑黑油油的。為了省錢,自己沒有支票本,要交貨款,還要跟朋友借支票。嘉彰最初的廠房都是租的,而且一遇颱風就淹水,所以只好不斷搬家。

後來,公司規模逐漸擴大,陳蒼海就把連襟宋貴修也拉進來,公司也跟隨國內產業轉型而成長,從家電業、資訊業擴展到光電業,產品線也從冷氣機、家具及辦公 桌,到後來的監視器、筆電及液晶電視等。如今,平板電腦及智慧型手機興起,嘉彰也都全面布局,今年營收可望接近百億元,躋身全球最大專業沖壓鐵鋁件供應 商。

談起公司成長歷程,宋貴修與陳蒼海仍不脫黑手本色,「我們沒什麼人脈,就是靠著客戶口碑做大。」嘉彰從家電跨足到資訊與光電業,就是因為老客戶大同公司有一位採購跳到聯友光電工作,透過這位採購,把產品做進聯友光電。

此外,速度快及服務好,也是嘉彰比競爭同業突出的關鍵。宋貴修說,有一次去台南奇美電子談生意,在開車回桃園的高速公路上,他立刻就在車子裡打電話給設備 商訂設備,「商機就在那裡,我們不快一點,別人也會來搶。」後來,友達、奇美、統寶到大陸蘇州、寧波及南京設廠,嘉彰也都跟著去,有些據點嘉彰並非最早 去,但最後都成為規模最大的供應商。此外,像瑞儀、中光電等面板模組廠,仁寶、緯創及瑞軒等ODM(原廠委託設計製造) 廠,都以嘉彰為最主要供應源。透過這些在各產業屬一線的供應商,嘉彰的沖壓件也順利賣進蘋果、三星、新力及夏普等國際一流品牌大廠。

宋貴修說,由於產線複雜、客戶繁多,因此,嘉彰最重要的是做好內部管控。例如,材料成本的節省對嘉彰就非常重要,嘉彰一個月就要用掉八千噸的鐵、鋁等材料,因此,只要一公斤多產生○.五元的價值,等於省下四百萬元,一年就多出近五千萬元的盈餘。

此外,提高生產線自動化也很重要,嘉彰一條生產線有十幾個處理程序,但人員不到五個人,一個沖壓件裡面有上百個孔,自動化設備也可以一次解決,目前只有後段的清洗檢查要用多一點人工,這部分主要在大陸工廠完成。

由於成本控制及自動化做得好,在金融海嘯肆虐的二○○八年,原本嘉彰營收目標一百億元,後來只做了七十多億元,營收雖然少了三成,但獲利目標竟然還達成,最後仍賺了近八億元,隔一年營收再掉到六十七.八億元,但淨利又增到八.九億元,相當難得。

餅大不重要 做厚才是硬道理雖然嘉彰成立已二十六年,但由於員工十幾年前就參與認股,而且股票還能買一送一,累積下來報酬率已達五十倍,因此員工流動率非常低。例如早 年參與創業的陳炫瑞,加入嘉彰時是從基層生管員開始做起,當時一個月經手的業務頂多十萬元,但如今他是沖壓事業群總經理,管理員工達到四千多人。

陳蒼海說,為了做業務,董事長或總裁也經常會被客戶叫去罵,但回到公司,除了一方面要求員工盡力做到,另一方面也要「帶人帶心」。最近,員工熬夜趕急件, 陳蒼海半夜二點帶著飲料去探望,「這些都是一起打拚二十幾年的老同事了,我們有到現場,他們感受會不一樣。」目前,蘋果及三星已大量生產的平板電腦,很多 規格使用的沖壓件都來自嘉彰,至於近來出貨大增的宏碁、華碩及摩托羅拉等品牌,也同樣少不了嘉彰。也因為有嘉彰這種專業沖壓件廠商,能夠在產品最困難的初 期階段就做到最快最好,也讓眾多龍頭廠都把嘉彰視為優先供應源。因此,嘉彰營業額也許不比鴻海等大廠多,但不論是技術及獲利能力,卻都在大廠之上。

一般人看一個市場的商機,往往會看餅可以畫多大,但宋貴修和陳蒼海覺得,「其實,餅多大不重要,重點在可以做多厚!」在任何3C電子產業鏈都少不了的沖壓件產業中,嘉彰已用二十五年時間,造了一塊非常厚實的大餅,也讓台灣再度寫下黑手傳奇新的一頁。

陳蒼海(左)

現職:嘉彰總裁

經歷:嘉彰創辦人

學歷:中學畢業

宋貴修(右)

現職:嘉彰董事長兼總經理

經歷:嘉彰總經理

學歷:交大EMBA,南亞工專工業管理科 (現改制為南亞技術學院)

嘉彰

成立時間:1985年

掛牌股本:14.59億元經營團隊:總裁陳蒼海,董事長兼總經理宋貴修產品:金屬沖壓背板及框架掛牌股本:14.59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10

疑點重重 員工帶走證物! 深入黑心工廠 38小時現場直擊


2011-6-6  TWM




昱伸香料公司是整起起雲劑風暴的核爆中心,但事發後,員工還按照原來上下班時間進出,《今周刊》經過長達三十八小時直擊,親眼目睹賴俊傑的大舅子從公司裡帶出許多祕密文件、帳冊。一樁台灣食品安全史上最嚴重的風暴, 但檢調對證據的保全卻是如此輕忽,令人不解。

撰文‧劉俞青、燕珍宜 攝影‧陳俊銘昱伸香料的本業是供應給食品工廠與生技公司原料,按理說,「整潔」應是工作環境最起碼的要求;但這裡卻是又髒又亂。位在中和老舊工業區裡的昱 伸,是在一條死巷巷底,門前常停滿裝卸貨的貨車,貨車往往還沒熄火,車煙陣陣,而昱伸的「加工」過程,甚至就在距離這些貨車不到兩公尺的騎樓下進行。

據鄰居透露,案發前,每天早上賴俊傑的大舅子就會拿著一口大鍋爐,在昱伸的騎樓下起火烹煮不知名的東西,一煮就是一個多小時,烹煮時還會傳出陣陣異味,很 多鄰居此時都會把門窗關上, 因為「臭味又來了!」煮完之後還要冷卻、裝桶,裝放後的塑膠桶,就隨手放在車棚的空地上,到了傍晚,等著貨運公司前來收貨,大半的製作過程,幾乎都暴露在 一般環境下,談不上「衛生」;如今回想起來,這個過去鄰居間戲稱的「巫婆湯」,「該不會就是我們吃下肚的有毒起雲劑吧?」除了這道每天例行公事之外,每個 月還會有一到兩次,從昱伸的後巷傳出陣陣的惡臭,「每天早上前面的味道還能勉強忍受,後面這味道就難聞到令人想吐。」鄰居說,隨著惡臭散播,甚至讓他們的 浴室裡結上一層滑滑的溼液。幾年前,有鄰居忍不住向衛生局檢舉,但衛生局人員來看了看之後,也是不了了之。

而這,恐怕就是我們每天在冰涼的飲料、許多保健食品裡,吃到的有毒起雲劑製作過程。

髒亂不堪的工作環境已經令人擔憂,但更叫人神經繃緊的是,事發至今,檢察官除了當天進行搜索,且收押賴俊傑之外,並未對其個人或公司資產提出假扣押等更進 一步的動作,以至於事發之後,員工還能繼續按照原來上下班時間進出,《今周刊》甚至親眼目睹賴俊傑的大舅子從公司裡帶出許多祕密文件、帳冊,而鄰居還看到 貨車照正常時間來收貨、送貨,一切如常。

然而,一個台灣食品安全史上最嚴重的風暴,不只重傷食品產業,甚至重創台灣產品國際形象,但檢調單位對證據的確保卻是如此輕忽,令人不解。

另外,當衛生局官員接獲線報,指出昱伸疑似還在繼續營運,特地派人前來檢查時,明明工廠裡還有至少四名員工在內工作,但衛生局官員無論是按電鈴、拍鐵門, 員工統統不予理會,等到官員走了,沒隔多久,鐵門緩緩拉開,幾名員工在《今周刊》記者的目視下,提著大包小包魚貫而出,消極抵制所有單位的調查。

但在檢調沒有進一步積極動作,例如斷水斷電,甚至證據封存之前,周邊單位包括衛生局等官員,似乎也只能徒呼負負,對於昱伸上下惡劣的不配合態度,無可奈何。

事實上,起雲劑風暴延燒至今,昱伸始終是整起事件的核爆中心,但在這裡,我們仍看到許多疑點待解。例如《今周刊》突破重圍,深入昱伸的倉庫目擊,看到這裡 堆放著數以百雙計的女鞋,有如鞋子工廠的倉庫,這些鞋子究竟與昱伸起雲劑本業有何關聯,被收押的賴俊傑應該要有合理的交代。

又例如,賴俊傑和鄰居都無往來,唯獨與隔壁供應各大早餐店美乃滋的大盤商──「東穎食品」關係密切,包括昱伸的倉庫與美乃滋工廠就直接相通,但《今周刊》 在相通的美乃滋工廠裡,赫然發現好幾百箱的埃索(ESSO)工業用潤滑油,這些潤滑油無論是在製作美乃滋的工廠,或在製作香料的昱伸工廠裡,都不應該出 現,而這些疑問,無論是昱伸或是東穎的負責人,都應該說清楚、講明白。

但截至目前為止,衛生局只公布與昱伸往來的上下游廠商,但對於真正的風暴核心──昱伸,還有許多待解的疑團。這幾天,鄰居還經常見到賴俊傑妻子的車子駛到 巷口,似乎想要回來,但看到許多媒體守候,車子又掉頭駛離。工廠裡究竟還有多少讓賴俊傑妻兒拚命也要回來搶救的證物?令人好奇。

直擊1 故意不理稽查!

衛生局稽查人員下午二點多到昱伸工廠的門口按門鈴,查訪工廠是否還在繼續營業生產,但是按了許久,沒有人應門,待了幾分鐘之後,只好離開。

員工開門閃人!

不過 ,到了傍晚六點半左右,工廠鐵捲門拉開,一名男性員工與三名女性員工,陸續從工廠離開,顯然案發之後,他們仍然繼續進駐昱伸工廠,只是對衛生局的來訪,故意相應不理。

直擊 2 員工搬離證物 !

其中一名男性員工手中提了二袋資料袋,帶走許多祕密帳冊、文件與私人物品。

仔細看資料,最上方的資料寫著「有用塑化劑,不知那麼毒」,另有許多聯絡電話,可能是其內部的討論文件或下游廠商的聯繫資料,但檢方為何未查扣,任由員工帶走?

直擊 3 工廠持續進貨!

雖然已經被勒令停工,但是本刊仍然目擊有人來送貨,前來送貨的人士表示,他是送蒟蒻粉。據鄰居透露,案發後確實還有貨車在進出貨。

直擊 4 環境又髒又亂!

昱伸是食品業的上游香料廠,但其四周環境,卻是又髒又亂,東西隨意堆放,據鄰居透露,賴俊傑的大舅子每天就在門口調製產品,工廠經常發出惡臭。

直擊 5 發現大量女鞋!

我們深入昱伸倉庫直擊,發現裡頭有成堆的鞋盒,大約有好幾百雙,打開鞋盒,裡頭有各式女鞋。昱伸是香料工廠,為何擺放大量鞋子,啟人疑竇,與塑化劑有何關聯,檢方應該查清楚。

直擊 6 竟有工業用油!

和昱伸倉庫相連的隔壁工廠──東穎食品,這間房子是昱伸負責人賴俊傑出租給東穎,是一間美乃滋工廠,在工廠內發現有上百箱的工業用潤滑油,這與昱伸有何關聯?或另有隱情?檢方應進一步追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11

中國牛仔之都半年蒸發近百家工廠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8/1022495.html

東省佛山市均安鎮素有「牛仔之都」的美譽,2004年1月被國家紡織工業協會授予 「中國牛仔服裝名鎮」稱號,這個曾哺育武打巨星李小龍的地方,現在一年產牛仔褲近2萬件。

然而,根據均安鎮經濟促進局最新的統計數據,近半年來近100家牛仔企業先後倒閉。在人民幣升值、生產成本增加等看似溫和而又致命的因素面前,均安鎮昔日的光環是否將慢慢褪去?

老闆棄廠出走

杜敏眼中的「好老闆」突然選擇了「遠走高飛」,留下67名工人,欠下28萬元應付工資,扔下一屋子破舊的機器設備。

杜敏所在的這家企業位於佛山市順德區均安鎮,廠名為金昌盛,然而吉利的廠名並未使企業逃脫倒閉的厄運。在年初之後,金昌盛倒閉之前,這裡陸續消失了近100家牛仔褲生產工廠。

8月15日,杜敏同工友來到當地勞動局,希望政府部門能夠協助追討廠裡欠下的近30萬元工資。如今,他們已為此奔波了整整半個月。

「8月1日,一切都很正常,晚上6點多我們都還在廠裡吃飯,有幾個加班的員工到了晚上10點多才收工,當天還出了900多件貨。」杜敏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杜敏沒有想到這是她在這個廠裡工作的最後一天。「當天夜裡,突然出現的幾個人要搬廠裡的設備,被門衛發現後,我們全部都趕過去,接著報了警。」杜敏說。

工人們立即給公司財務人員(老闆的姑父)打電話,沒想到的是,那邊只有一句話 「明天一切會結束」。從此,該號碼再也無法接通。

第二天,工人們發現,這個廠真的結束了,前一天晚上出的貨已經被老闆賣掉,剩下的是一堆沒有來得及加工的布料和幾十台破舊的機器。老闆和他的姑父,從此失蹤。

老闆給員工留下了一封信,大概內容是:各位員工,感謝這段時間對我們的支持,目前服裝廠已無法繼續經營,一切委託勞動部門拍賣廠裡的設備給你們發放工資。

按照修改過的規定,再過一天,即8月3日,金昌盛服裝廠要支付工人6月份的工資。在發工資的最後時刻,廠裡的老闆選擇了棄廠出走。

為何要強調修改過的規定呢?因為按照慣例,工人的工資應該在每月底發放,工人何光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7月31日這一天,廠裡貼出了通知,把由月底發放的工資推遲到8月3日。

現在除老闆和其身邊的工作人員外,其他人無法知道老闆為什麼把工資發放時間推遲3天,或許是為挽救瀕臨倒閉的服裝廠做最後的努力,或許僅僅是為出走爭取更多時間。

8月14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進入了金昌盛原來租用的廠房裡。加工車間已鐵將軍把門,行政辦公室裡滿地都是散亂的紙張,未加工完整的牛仔褲被隨意丟棄。村裡派過來的一位治安管理員照看著這些本應被賣掉而一時又賣不掉的機器設備。

杜敏說,6月和7月的工資都沒有發放。而這一批工人大多數是3月份才過來,也就是說,他們只領到了4月和5月的工資。

「房東也催我們交房租。」杜敏向記者證實,目前有10餘個工人因為沒有地方住,只能露宿街頭。

近百家企業倒閉

金昌盛僅是均安鎮2000家牛仔生產企業中倒閉的一員。根據均安鎮經濟促進局的統計數據,今年以來,已陸續有近100家企業因種種原因被迫關門。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納入統計的倒閉企業均是在當地工商部門註冊的公司,而沒有執照的「黑戶」企業並不在統計範圍內。

在金昌盛倒閉的同時,均安鎮另外一家萬滿鳴製衣廠老闆也突然「失蹤」。據瞭解,其共欠下30多位供貨商近2000萬元貨款。

同金昌盛相隔幾個街道,潤越製衣廠的經理陳海平正在擔心今年的市場走勢。「從現在來看,旺季也不會旺了。」他說。

今年,陳海平最明顯的感覺是,客戶下單數量越來越少,價格越來越低,要求反而越來越高。「原來生意好的時候,客戶拿著現金來搶貨,即使有些小的質量問題也無大礙。」

陳海平的服裝廠有100多人,在均安屬於中等規模,拿不到充足的訂單,他只能讓工人晚上不加班,白天少工作些時間。

雖然市場平淡,但是當一些純粹做加工的小單過來時,陳海平卻不敢接。「弄不好就要虧損,利潤太薄了。」他告訴記者,相比那些只有十幾個甚至幾個工人的小作坊服裝加工廠,他的企業配備了更齊全的工種,這樣帶來的一個問題是,接下純做加工的小單後,加工以外的工種就沒有活幹。

位於該鎮的聖峰製衣廠經理陳超也有同樣的感受。她告訴記者,今年訂單和利潤雙雙下滑,形勢不怎麼樂觀。為此,她還在某電子商務平台註冊了信息,但是目前並沒有為廠裡帶來更多的訂單。

在均安鎮華豐村,沿街兩面的居民樓裡遍佈著大大小小的牛仔服裝廠,有的甚至連廠名都沒有。在飄過的陣陣布料氣味中,一位作坊式加工廠老闆跟記者講起 了利潤不斷下滑的「苦悶現實」。「市場好的時候,一條牛仔褲的純利潤可以達到3元,但是現在只能拿到1元,更差的時候甚至只有8到9毛。」

均安鎮經濟促進局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官員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在客戶對加工企業的成本核算非常精確,留給當地企業的純利潤只有3%到5%左右,因此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比較弱。

在杜敏的工友中廣為流傳的一個極端例子是,一個工人今年連續換了6個廠,但是這6個廠先後都關了門或者換了老闆。

誰動了他們的奶酪?

在杜敏同工友們找當地政府部門解決工資問題的時候,8月15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3950,連續四個交易日改寫匯改以來的新高紀錄。

杜敏並不認為所在工廠倒閉同人民幣匯率有任何關係。但是,這種看不見的東西正在成為他們丟掉飯碗的重要因素之一。據上述均安鎮經濟促進局官員透露,此前該鎮牛仔褲的出口量達到90%,但是現在已經下降至70%,由於人民幣匯率不斷走高,利潤受到侵蝕,不少企業轉向了內銷。

對於純利潤只有3%到5%的均安牛仔加工企業而言,人民幣升值無疑是把捅向心窩的刀。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高勇去年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目前整個紡織行業的平均淨利潤率在3%~4%,不會超過5%,如果人民幣升值超過5個點,將會有一半以上的企業死掉。

雖然 「一半以上的企業死掉」目前來看有些誇大,但是均安的牛仔企業現狀已經表明,越來越多的服裝加工中小企業撐不下去了。

潤越製衣廠經理陳海平表示,現在他的外貿單只敢做一小部分,其餘都是通過內銷。

成本控制也是一個大難題。在均安鎮經濟促進局相關人士看來,該鎮近百家企業倒閉的導火索就在於棉價不穩定。去年,棉花價格一路飆升,今年以來又一路狂瀉,在價格上漲的時候很多企業囤積了不少棉花,當棉價下降後,這些高價原材料馬上變成燙手山芋,直接衝擊企業的利潤。

當然,讓這些服裝加工企業難以持續經營的原因中,依舊少不了人力成本的因素。《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得的當地一家服裝加工企業的工資單顯示,工資最高的工人月入已經超過6000元。杜敏表示,他們每月的平均工資在3000元以上。

正略鈞策管理諮詢合夥人、服裝行業研究專家唐平華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其實人民幣升值、成本上升、包括銀根收緊致中小企業資金短缺等等都還是外部原因,更為深層次的原因在於,這些企業處於價值鏈的下游,只能賺取低廉的加工費,產品沒有議價能力。

企業轉型之惑

佛山市順德區力高製衣有限公司是均安鎮比較大的一家服裝企業,據稱年銷售額超過1億元,但是對於在市場慘淡的形勢下,究竟該如何轉型,公司行政總監劉曉祥一時也沒有好主意。

他告訴記者,服裝加工業是典型的傳統行業,一些高新技術無法在這個產業得到施展,而新引進的設備只能提高速度和精準度,對人力的依賴依然很高。

「由於這個行業門檻不高,投資也不大,就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目前來看,要提高盈利水平,只能依靠減少浪費、拓展業務量等老方法。」他說。

雖然在2000多家企業中倒下近100家,所佔比例並不是特別大,但是陳海平還是覺得危機越來越嚴重,為了儘可能減輕減少損失,一些企業只能千方百計壓縮成本。「改用便宜一些的布料,或者簡化工藝步驟。」陳海平說。

不過這種做法在劉曉祥看來是不妥當的,「這其實是以次充好的做法,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有可能造成更壞的結果。」

而均安鎮東旺製衣廠經理廖東華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也表達了自己的困惑,他說服裝加工的成本其實很難通過其他形式轉移,現實的成本就擺在那裡,不容易壓縮。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廣州民營經濟發展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彭澎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這樣的企業,只有兩條路可以走,要麼轉 移要麼升級,就是把生產基地轉向成本更低的地方;或者是尋找歐美以外的其他市場,而升級主要體現在創建品牌方面,向製造業產業鏈的兩端提升。

但是,這兩種方式對於均安大多數小作坊式企業而言,都可望而不可即。陳海平說,他不敢想未來到底是什麼樣的。

同時,唐平華說,相對於休閒服飾的品牌化而言,目前國內的牛仔服裝還沒有打造出多少品牌,這其實也是一個機遇。均安的牛仔服裝企業可以借鑑休閒服裝的品牌化經驗,從而獲得轉型。

8月17日,杜敏等金昌盛職工從當地勞動部門獲得的協調結果是,只能拿回50%的工資,但工人們並不滿意這一結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80

塑膠工廠 搶進蘋果概念股前段班


2011-8-29  TCW




只要走進蘋果專賣店,不管你買的 是iPod、iPhone還是iPad,每個蘋果包裝盒都附有一個白色專用耳機,平均每三個,就有一個出自新至陞科技。

預計第四季在台灣掛牌的新至陞,保守估計至少四成營收來自蘋果,躋身以宸鴻(TPK)為首的蘋果概念股前段班,更是目前亞洲最大雙色塑膠射出廠。

靠著蘋果產品熱銷加持,即使在金融海嘯最嚴重的二○○八與○九年,新至陞仍交出每股盈餘十三‧七六元及十.○二元佳績。不但二○○九年合併營收逆勢成長超 過五成,毛利率更達三成,比上市櫃同業高出不只一倍。

除了大口咬蘋果之外,事實上,新至陞也是微軟遊戲機、Nike(耐吉)計步器等產品的指定供應商,不管組裝廠怎麼換,雙色射出的塑膠組件都來自新至陞。

從桌上琳瑯滿目的樣品中,拿起了一個電話按鍵板,新至陞科技董事長陳標福指著黑底白字的數字鍵說道,「早期用雙色射出,是單純希望字體不要(像印刷般)脫 落。」

所謂的雙色射出,就是同時將兩種不同顏色或不同材質的塑膠在一台機台中一體成型。成品看來簡單,但是背後卻有著一點一滴,只有靠不斷嘗試,才能找出解決方 法的學問在裡頭。

挑戰一:克服熔點塑膠呈現出鋼琴烤漆質感

早在二○○一年,蘋果推出第一代iPod時,因為對產品外觀設計的創新堅持,尋尋覓覓,終於透過iPod組裝廠英華達找上新至陞。

一般而言,客戶會直接給塑膠射出廠3D圖檔,但這款產品對蘋果來說是新技術,所以在繪圖前,就先跟新至陞進行多次討論。

「客戶希望表面是透明的,底部是有顏色的,」陳標福回憶著,「這不是透明的跟有顏色的黏在一起就可以,因為會有粘著痕跡。」要毫無縫隙瑕疵的精美質感,須 要採用雙色射出。

為了符合設計感,蘋果在透明材質選擇PC(聚碳酸酯樹脂),有顏色材質選擇PCABS(加入ABS樹脂的PC),且希望透明材質在外,顏色在內,呈現立體 層次。

沒想到理想材質的物理特性,卻帶來大難題。

依照傳統製程,一定是內部的材質先射出,接著再射外圍的材質,這樣才能包覆起來。但是,蘋果指定的外圍材質熔點比內部材質高出攝氏二十度,一包覆,內層就 會融化。

除了物理特性的難題,蘋果還希望透明塑膠表面能做到如鋼琴烤漆一般的質感。

「客人是拿在日光燈底下照,」陳標福將樣品舉到燈光下示範。細微的表面波浪正面看不出來,要透過燈光折射才會顯現。「若是有一點摺痕,馬上打掉重做。」 「當時我們開玩笑,說照顧這產品比照顧老婆的臉還花心力,」他笑道。

這個產品的超高難度,讓新至陞與蘋果,光前置討論就花去近四個月時間,解決方案顛覆了傳統模具做法。

和新至陞有多年合作經驗的英華達採購處長林從強,對新至陞的研發拚勁印象深刻。「別人修模具要兩天,他夜以繼日,一天就修好了,」林從強說道,「塑膠件的 困難在,外觀變化很多,客人一直改,你又不能delay(延遲),」他進一步補充。

但,要克服種種不可能的任務,光靠努力當然不夠。

「模具的精度、材料特性的掌握,都是關鍵,」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邱政文經理分析。「一般來說,模具精度一條(業界慣用,指正負○‧○一公釐)已經很不 錯。」

○‧○一公釐,等同七分之一根頭髮的直徑,肉眼幾乎無法分辨,但新至陞卻能夠做到○‧五條,也就是○‧○○五公釐,精度高出一倍!

此外,雙色射出常牽涉軟硬兩種不同物理特性的材料,參數的調整又是另一門學問。

挑戰二:結合軟硬材料一體成型包覆,業界先驅

例如,軟料的流動性很好,模具若有○‧○一公釐間隙就可能流出來,形成毛邊,產品美觀大受影響。但軟料易產生氣體,若為減少毛邊而把間隙壓得很緊,氣跑不 出來,產品又會霧霧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事實上,新至陞正是業界突破軟硬料共同射出技術的先驅,它能夠咬下蘋果訂單,憑的是一九九四年一個來自滑鼠滾輪的挑戰。

當時,國際滑鼠大廠羅技找上新至陞,希望突破滑鼠上方操作滾輪的製程。原本的做法,滾輪的橡膠軟外圈和內殼塑膠是分開做好再組裝。「你會看到一條生產線, 很多人在幫滾輪穿衣服,」陳標福笑說。

新至陞大膽嘗試當時業界少見的軟硬料結合,軟硬材料先後射出,包覆起來一體成型。不但替客戶簡化製程,也為自己累積了第一筆經驗參數。

「客戶有比較難的東西,都喜歡找我們,」陳標福語氣謙虛中不掩信心。

一步步累積經驗值,目前新至陞在複雜產品上,已擁有高出同業十到二十個百分點的良率。而且,單色塑膠若不良還可以粉碎回收使用,但雙色粉碎就全混在一起, 無法回收,因此對雙色射出廠商來說,良率在成本端的影響力更大。

「這不是與生俱來的,」林從強點出在雙色射出行業內,經驗值的重要性。

新至陞的亮眼獲利,近年雖不免受到原物料及中國人工成本上漲的影響,但透過越南布局及不斷提升技術能量,迎接下一階段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92

「血鉛工廠」大整治 行業龍頭難免停產厄運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16/3MMDcyXzM2NTM3Mg.html

在「血鉛事件」屢屢發生之後,國家環保部終於重拳出擊。

9月1日,環保部發佈了一份《關於鉛蓄電池企業信息公開有關情況的通報》稱,截至7月底,各地排查的1930家鉛蓄電池生產、組裝及回收企業中,有583家被取締關閉、405家被停產整治、610家停產。

此前的5月17日,環保部頒佈了《關於加強鉛蓄電池及再生鉛行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排查轄區內的鉛蓄電池(加工、組裝和回收)企業名單及其環保整治基本信息,並向社會公開,全面接受公眾監督。

近4個月後,結果出爐:進入排查範圍的鉛蓄電池企業中,約八成被列入了整治名單。

不過,這場「力度空前的」整治運動依然可能存在漏洞。在此前的排查中被視為「合格」的上海江森,如今涉嫌「鉛污染」,正在接受調查。而一名資深業內人士還向本報記者指出,在環保部聯合各地政府展開行業大整治時,一大批尚未備案的小企業,仍然遊走在監管排查範圍之外。

中國儲能網的統計數據顯示,在環保部頒佈整治通知前,國內鉛蓄電池企業數量超過6000餘家,其中約有一半沒有獲得相關的生產許可證,而產值在500萬元以上的企業僅有200多家。

「在 浙江、廣東等地區,很多都是總投資不過一兩百萬的小作坊,由於沒有註冊備案,除非有群眾舉報,否則主管部門很難徹底將其肅清。」一家鉛蓄電池上市公司人士 對本報記者稱。南都能源質量總監郭永仟則對本報記者稱,「各地方政府對整治的態度存在差異,尤其是對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來說,鉛蓄電池企業對GDP的貢 獻,讓當地政府於心不忍。」

行業大洗牌

環保部的大舉整治,讓國內原本良莠不齊的鉛蓄電池業,面臨行業大洗牌。甚至,一些行業龍頭也難逃停產命運。

本報記者瞭解到,在浙江、廣東、福建、安徽等省份相繼落實環保部的政策要求後,以臥龍集團、南都能源、科士達等為代表的行業龍頭紛紛發佈公告,宣佈停產自查,而作為國內鉛蓄電池生產大省的浙江,也成為整治行動最嚴厲的地區,90%以上生產企業都被勒令停產整頓。

「近兩年來,血鉛事故頻頻發生,這讓環保部進一步加大了行業懲治力度,但目前,一些實力相對較強的企業又剛好處於發展規模的關鍵期,這種矛盾給企業帶來的損失是非常大的。」中國電器工業協會鉛酸電池分會常務副會長王麗君對本報記者說。

據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近兩年,國內發生重金屬污染事件21起,其中去年14起事故中有9起是血鉛事件,今年1至5月又發生7起,均是血鉛事件。

而在監管部門強勢整頓、一些企業因此停產之時,那些未受影響的企業也因此獲得了機會。記者瞭解到,在臥龍集團、科士達等企業短期復產無望的情況下,包括保定風帆、湖北駱駝在內的大型企業,卻因此獲得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我 們目前還沒有接到恢復生產的通知,只能繼續等。」臥龍集團子公司登塔電源副經理章曉芙對本報記者稱,雖然各大企業均有庫存,停產後短時間內尚能應付,但隨 著停產週期後延,市場中日益旺盛的訂單,將給正常生產的企業帶來豐厚利潤,而且,受行業整頓影響,目前國內電池價格已上漲10%至30%。

而另一行業大牌南都能源,在整頓浪潮中亦有所折損,但所幸並未「全軍覆沒」。南都能源質量總監郭永仟表示,南都能源旗下杭州南都電池公司、杭州南都能源科技公司於5、6月份停產一個半月,目前,杭州南都能源科技公司已於6月24日恢複試生產,8月已恢復到停產前的產能。

區域性差異

「同樣是停產整頓,但不同地區的整治力度又不一樣,對於在同一個市場競爭的企業來說,有欠公平。」上述上市公司人士稱。

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多位企業人士均表示,各地政府的排查工作存在顯著的差異。

據本報記者瞭解,由於企業聚集,浙江、廣東兩地在此次行業整頓中的打壓力度最大,實行了「一刀切」原則,即轄區企業不論大小一律喊停,這也讓一批規模性企業頗有微詞。

「我所瞭解的情況是,這麼做,一方面是為了落實環保部政策,另一方面是因為電力緊缺,浙江是用電大省,而蓄電池企業又是耗電大戶,所以才全部關停。」一名浙江業內人士說。

當地一名企業負責人向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浙江官方統計的鉛蓄電池生產企業為278家,加上「小作坊」,總數量高達近500家,而「在政府一刀切之後,除了少部分未在監管範圍之內的小企業外,大部分都難以倖免」。

相比之下,以安徽、江西、河北等地的監管部門,則明顯寬鬆許多。一位業內人士甚至稱,在環保部頒佈整肅令後,部分地方並未沒有對鉛蓄電池企業進行嚴格排查,反而在辦理手續等環節上大開綠燈。

「比如,嚴格來說,鉛蓄電池企業都應該建立回收處理系統,以減少環境污染,但對於一些小企業來說,這種要求根本無法實現。部分地方政府看重的,還是企業利稅對當地GDP的貢獻。」這位業內人士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80

台南鄉下工廠 竟讓鴻海挖角吃癟


2011-9-26  TCW



山上區,在台南三十七個區中人口排名倒數第三,僅七千多人,多數以農工為主。在這偏鄉,一畝畝綠田中央,誕 生一家「台霸」-亞獵士科技。

它生產的東西很小,頂級車輛卻少不了它,包括美利達自行車、法拉利跑車、英國戰車的輪胎上,都使用它的輪圈。每一年,光從山上區生產給世界的輪圈就超過一千萬個,若以直徑二十六吋輪胎為例,足足可繞台灣本島十七圈。

亞獵士科技,是全球自行車鋁合金輪圈產量最大供應商;也是做出全球最輕、僅三百公克鈧合金輪圈的公司,光自 行車部分年營收就超過二十億元。為何一個位於偏鄉的自行車零組件廠,不僅能自創品牌,還受到國際級品牌青睞?

第一招:愛用當地人邀學生回鄉,離職率近零 人才打底,是它從黑手產業蛻變為全球第一的關鍵。 亞獵士董事長陳威謹求才不遺餘力。喜愛用當地人的他,會透過區公所找尋設籍於山上區或鄰近善化的大學畢業生
,一一詢問目前工作狀態,到亞獵士工作的可能性。

台南山上區公所區長陳進文證實,早在十幾年前,亞獵士就透過區公所找當地人回鄉工作,「連聘請一位倉儲都要 大學以上學歷,」他說。

帶人親民是他留才第一步。台灣廠區員工四百人,課長級以上者約五十人,遇到婚喪喜慶,他一定去,如遇國外參 展,也會請總經理代為出席。親民管理讓亞獵士課長級以上離職率近乎零,也幫他成功留下,差點被鴻海挖角的研 發部高階主管。

「我只問一句:過去了,錢比較多以外,你還可以有什麼?」結果,這位主管想了兩天後,決定留下來。 第二招:給表現舞台輪調部門歷練,充分授權 動之以情,固然是人才黏著劑,但沒有成長舞台,出走也是必然。因此,員工不管職銜多高,一律先從現場做起,「只有在現場,才真的學到東西,看到問題,」透過不同部門歷練,墊高專研領域,不讓員工淪為只懂單一知識的「高級作業員」。原先在鍛造廠、機械科系背景的研發人員,會輪調到材料研發部門,反之亦然。

為了建立企業「研發腦袋」,早在創業初期,陳威謹就找大學教授組成顧問群。「顧問提供理論,與現場實務相激 盪,可加速研發速度,」他表示,晚上開會,早上試驗,「兩者合作,問題一天就可以解決。」此模式可以留才,還能育才,「理論在現場獲得實踐,而現場也可以學習新技術,不斷成長,才會想留下來,」他說。

「研發腦厚實,才能拉開競爭距離。」陳威謹強調。目前,在亞獵士碩博士學歷比率約占四百位員工的兩成,光是 六十人的材料事業部中,研發人員也占了一半。一般研發占營收比重則高達三○%左右,是一般中小企業的三倍!

敢於投資研發,以及充分授權、不放過任何一個人才,畫出亞獵士事業第一個成長曲線。 只是,好景不常,曾有「腳踏車王國」之稱的台灣,九○年代末遭中國強力挑戰,出口量由高峰時千萬台,一路暴跌至二○○三年三百三十八萬台,位居產業鏈上的小兵也面臨轉型挑戰。

「沒本事,到中國就只是拚價錢和拚酒而已,」當大家轉向對岸低勞力成本市場時,陳威謹卻選擇往高端技術轉型。人才,成升級引擎自己鍛造材料拿下議價權 轉型突破第一步,他導入豐田汽車生產模式,從體質調整起;接著,他以人才為升級引擎,墊高技術門檻。二○○一年,亞獵士成立材料事業部,直接從國外進口鋁錠,自行熔煉,同時引進航太、材料、化工人才自行調製原料合金配方。「直接掌控配方與鍛造技術,垂直整合中下游,才能保證品質與彈性。」面對企業轉型,陳威謹語重心長。

反映在製程上,速度硬是比別人快了四倍。在輪圈三十二個鑽孔上,其他廠商需要四次工程,亞獵士一次就完成,省四倍時間;鑽孔後,平均七秒裝好輻條,成品就完成了。

輪圈就像泡麵一樣,在一條條生產線中,被「秒殺」產出。「秒殺」間,亞獵士也從價格廝殺的中小企業,轉型成坐上議價桌的高端技術鍛造廠。

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分析師劉文海認為,亞獵士營利模式可當作台灣輪圈公司的典範,「壓低成本比不過大陸,台灣要走高級輪圈的路線才有機會。」換腦袋,也讓亞獵士得以從「小」走向「大」。

今年五月,是亞獵士技術重大突破期,成為亞洲唯一通過德國認證廠商。每個從台南產線出來的 汽、卡車輪圈的強度,都能耐得住四百萬次輪轉測試,是日本認證測試的四倍。技術好自然吸引國際品牌車輛選用,也是亞獵士第二道成長曲線起點。

隨著市場擴大,亞獵士也遇到人才不足關卡。「二十四小時產線不停,今年將招募一百人,才能應付來自歐美與中 國的全球訂單,」陳威謹直言,亞獵士未來兩到三年規畫上市,就是為了吸引人才上門。

「為了找人,年前還去改名,」原名陳朝穎的他,為了求才,日前特別改了新名字:陳威瑾。人力缺口趕不上產能 暴增,對他來說,此刻再也沒有比吸收人才更迫切的事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97

台商工廠走透透第一位領導人

2011-10-10  TCW




一九九○年六月九日,來自中國高 幹家庭的習近平才上任福州市委書記一個月又八天,就悄然的出現在台商的工廠,開啟一段習近平不為人知的「台灣日記」。

二十年後,習近平成了中國國家副主席、總書記未來接班人,他再回到福州的台商工廠,視察他昔日主持奠基的工廠;習近平握著昔日老友冠捷電子董事長林文鏡和 冠捷集團總裁宣建生的手,三個人再度留下一張具有歷史意義的照片。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八日,商周團隊抵達福州,到了福州第一家台商工廠台福公司,我們見到一張二十一年前的老照片:三十七歲、神情青澀的習近平參觀台商的工 廠,他一一視察台商工廠的生產線,還留在工廠裡吃午餐,下午繼續發問與參觀。

在福州市委書記、接著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任內,十二年的時間,習近平在台商工廠走透透,他是第一個這樣走過台商工廠的中國最高領導人。相對於歷任的中國 國家領導人,胡錦濤在內陸城市著墨較深;江澤民上海幫的特色,參加開幕、酒會是有的,親自下基層的時間不多;但是像習近平年輕時人剛好在沿海城市,又碰上 台商大投資潮,習近平算是與台商有第一線接觸的領導人,不僅宣建生,他跟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裕隆集團執行長嚴凱泰是多年老友,他知台,而且懂得兩岸關 係的歷史淵源。

與嚴凱泰是多年好友 東南汽車設廠,他連水電都協調

他是一個念舊、不忘記昔日老朋友的人,二○一○成了中央領導人後不僅回到冠捷,接著視察裕隆集團合資的東南汽車城,還特別問了當年他開設福州福興工業區的 台商工廠今天的狀況。

很多中國評論家都說習近平在福建所有官職任內功績平平,真正走進福州,卻看到了當年努力招商、發展工業的習近平。

中華汽車前總經理、成大校友會會長蘇慶陽回憶起當年他見到的習近平,「他不會說得天花亂墜或斬釘截鐵答應許多事情,沉穩低調然後把事情做好。」

那時候,東南汽車選擇落腳地點福州青口是一片荒地,水電等基礎設施都需要協調與配套,但東南汽車的投資是整體汽車城的概念,從零配件一路生產到最終的汽 車,不僅東南汽車要進駐設廠,還有三、四十家周邊配套廠也都要跟著進來。

當時福建省委書記是賈慶林,但真正辦事的是習近平,從水電、土地到人工,都是習近平協調解決。蘇慶陽說,習近平真正讓福州從一無所有,生產出一輛輛汽車。

商周團隊重返東南汽車,這裡已經是一個占地兩千多畝的汽車城,也是德國賓士(Mercedes-Benz)在中國的生產基地之一,生產線正在生產一輛輛的 轎車;光是東南汽車年產十五萬輛汽車,周邊配套廠超過五十家,讓福建成為中國汽車生產重鎮之一。

掛在東南汽車工廠裡的一張照片充滿著世代接替的意味,二○○一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現任全國人大委員長吳邦國參觀東南汽車,他帶著微笑看著牆上的照片, 似乎非常滿意福建從無到有造出汽車產業的成績單,這張照片正是習近平在一九九九年為東南汽車竣工剪綵的畫面。

如今中國第四代領導人吳邦國將在明年交棒給習近平這一代的領導人,更讓這張照片充滿著時代意義。

與王永慶有深厚關係 為台塑大乙烯計畫,寫信給中央

如今,這個最熟悉台灣的人即將掌握大權,兩岸交流會不會邁向新的里程碑,會不會有更多的利多釋出?對台灣撤飛彈、兩岸領導人會面?習近平第一任的五年任 期,充滿著期待與想像力。

不過,從比較現實的一面來看,兩岸關係再怎麼進展,不會改變的一件事:中共堅持一個中國的主張。也唯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撤飛彈、兩岸領導人會面,才有可能 出現進展。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薄智躍說,撤除飛彈與兩岸領導人見面都是可能的,但前提是兩岸必須是一個中國的共識下,開始進行政治談判, 那麼中國就有可能釋出善意對台灣撤飛彈。另外還有一個變數:美國的介入,例如持續對台灣軍售,讓兩岸繼續維持軍事對峙狀態,撤飛彈的可能性就沒有了。涉及 到主權問題,中國領導人不是一個人說了算,誰也擔不起這個責任,該強硬的時候還是得強硬。

反而從實務上來看,兩岸投資和進出口的合作不會走回頭路,反而會更積極。

從招商引資到解決台商需求,習近平曾經走過一段漫長的日子,跟台灣第一大企業集團台塑更有深厚的關係,二○○○年王永慶到北京訪問,習近平趕往北京跟王永 慶會面;二○○二年,浙江見台塑集團遲遲沒有辦法在寧波推動大乙烯的石化上游計畫,有意取消台塑的資格。

當時,習近平接任浙江省委書記之後,不僅是浙江省支持,還特別寫信到中央,為台塑保留大乙烯計畫,一直到今天浙江省仍有寧波大乙烯的計畫。

知台、勤政,在招商條件不如東莞、深圳或蘇州之下,福建其實有非常好的招商成績,台商投資金額超過百億美元,更創造了一批很有競爭力的台商,例如全球最大 的監視器工廠冠捷、東南汽車、洪良、豐泰、清祿鞋業等,讓福州雖然不是台商最多的地方,卻不缺一流的台商。

三個問題 看習近平對兩岸經貿未來立場

過去如此,可以保證未來嗎?以下三個問題,可以檢視習近平的台灣友善日記有沒有辦法再寫下去。

一、習近平為台商創造出好的投資環境,現在他會繼續這樣對待台灣嗎?薄智躍說,習近平以及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政治態度意向並沒有特別明顯,但能肯定的是, 目前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兩岸路線不會改變。

也就是說,兩岸人民、經濟與社會文化交流將會持續,大陸觀光團與自由行的計畫都不會中止,習近平會繼續推動這些政策,並且會深化兩岸的交流。

二、習近平未來五年任期,兩岸經濟交流會朝什麼方向發展,台灣會繼續單向輸出中國,把整個經濟中心向中國傾斜,而且無法跟其他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嗎?

答案是否定的。儘管ECFA會逐步實踐兩岸商品貿易自由化,產業情報研究機構MIC資深產業顧問兼主任陳子昂說,台灣對中國貿易依賴度,也就是台灣出超的 百分比不會超過一半,更不可能超過六○%。

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也認為不會再增加,陳博志說,過去兩岸經貿是以上中下游垂直整合貿易為主,台灣上游、中國下游,但未來將逐漸變成兩岸分工,中國可能 會做跟台灣一樣的東西,所以兩岸需要分工合作與互補整合。

三、台灣若要加入亞洲區域整合,提升競爭力,習近平會說「不」嗎?

答案是可以的。但必須在ECFA的架構下,而不是自由貿易協定(FTA)模式,而且台灣必須跟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單獨的談與簽訂,無法像日本與韓國跟東協 的整合,是一次談定所有東協國家。

進一步說,只要台灣不跟其他國家簽訂名字叫FTA的自由貿易協定就行了。

一個世界各國都看不清楚的中國新領導人,卻有著一段不為人知與台商交心交情的過往,中國即將迎接一個最了解台灣的新領導人習近平,兩岸交流也可能邁向新高 峰,對於台灣而言將是一個大利多,卻也可能走向一個台灣人都無法迴避的歷史統合大潮流中。

【延伸閱讀】20年前就和台商搏感情 ——習近平經營台商關係大事紀

1990年:習近平視察福州第一家台商台福公司 1992年:參加冠捷科技奠基儀式 1994年:視察福華紡織公司 1994年:參加福州台商協會成立大會 1995年:協助裕隆集團合資的東南汽車成立 1996年:擔任福建省委副書記分管對台灣事務 1999年:擔任東南汽車城竣工的剪綵來賓 1999年:視察冠捷科技 2000年:王永慶到北京投資考察,習近平專程飛往北京見面 2000年:福建推動小三通、宗教直航,習近平以福建省長身分,呼籲兩岸三通 2001年:陪同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吳邦國參訪東南汽車 2004年:兩岸關係論壇在浙江舉行,當時習近平擔任浙江省委書記,與前監察院長王作榮會面 2010年:以國家副主席身分考察冠捷科技、東南汽車城

資料來源:各台商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