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专访索罗斯:监管的困惑

http://magazine.caijing.com.cn/templates/inc/chargecontent2.jsp?id=110508161&time=2010-08-29&cl=106&page=all

《财经》特派记者 刘波\发自纽约
 

  在金融危机爆发两周年、美国金融改革大幕拉起、华尔街面临颠覆性转变的重要时刻,《财经》特派记者组在纽约专访了索罗斯。

  他的办公室隐身于华尔街之外约8公里、曼哈顿第57街888号一幢普通写字楼中,窗外半个曼哈顿尽收眼底。最近十多年来,这里一直是索罗斯旗下机构的神经中枢。距此三个街区即是纽约中央公园大道,临街景观公寓聚居着全球最有实力的老钱(OLD MONEY)和新钱(NEW MONEY),每遇重大危机,难免物是人非。

  2010年8月24日采访当天,秋雨淋漓,哈德逊河烟笼雾锁,街上人流纵横,行色匆匆。经济坏消息亦不断传来:7月全美房屋销售量达到1968 年以来最大单月跌幅,导致股市下挫;即将公布的8月失业数字预测悲观,GDP增长率也可能低于预期。美国的天空依然黯淡,金融危机仍未释放出它的全部破坏 力。

  很少有人像乔治·索罗斯那样,既收获如此多的赞誉,又遭遇如此多的憎恨。

  从一文不名的匈牙利移民到富可敌国的金融巨头,索罗斯是“美国梦”的象征,是业界景仰的投资大师,因多次准确判断经济大势而享有预言者的美名, 没有哪个金融决策者会忽视他的见解。而在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以及曾败于他手下的人眼中,他是“西方阴谋”的化身,一些中国媒体习惯性地称他为“金融大 鳄”,而这一切指责只是更增强了笼罩在他头顶的神秘光环。

  作为对冲基金经理,索罗斯因1992年狙击英镑暴得大名,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达到声名与争议的顶点,之后有多次失手经历。从十年前起,他不再接受别人的投资委托,旗下“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SOROS FUND MANAGEMENT)”仅管理自己家族的资产。在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后的风雨飘摇中,许多管理更大规模资产的投资机构烟消云散,但索罗斯家族的基金公司却得以生存且表现不俗。

  熟悉索罗斯的华尔街人士称,最近十年来他的投资谨严有度,对于那些连金融界人士都无法准确理解的过于“性感”的金融衍生产品,他敬而远之。他多次公开批评信用违约掉期(CDS)等衍生工具,称其为制造金融混乱的罪魁祸首。

  时间证明,如此谨慎态度至少避免了最大的风险,并更容易适应金融监管潮流的新转变。今年7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 革与消费者保护法》(下称《多德-弗兰克法案》),揭开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最大变局。而在此之前,索罗斯就在其著述及演 讲中不断呼吁,不可忽视金融监管改革的紧迫性,要求像对待股票一样,对衍生工具的发行与交易予以严格监管。

  耄耋之年的索罗斯,已将基金公司日常管理交付儿子和职业经理们,他仍是基金管理公司的主席,但越来越喜欢以思想家和哲学家的面孔示人。他在新书《金融市场新范式》(The New Paradigm for Financial Markets)中写道,我们正在经历的金融危机,具有自“大萧条”以来绝无仅有的特性。

  他像某些左派人士一样批判“市场原教旨主义”,对几百年来支撑经济学理论的市场自动调整假设发出质疑。他称金融市场有催生泡沫的倾向,本次华尔街危机,实由始自1980年的一个“超级大泡沫”促成,因此必须加强监管。

  但政府干预论的热烈拥护者,亦不必因此将索罗斯引为同道。他认为监管者比市场更不完美,只是在市场崩溃的情况下,政府成为提供信心的惟一来源,即便是反应迟缓、充满官僚色彩的监管者,也必须负起责任,避免市场再次崩溃。

  展望未来,索罗斯并不悲观,但也未能指出一条明确的、令人信服的出路。相反,他在采访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并不少于他看清的问题。刚度过80岁生日的他精神尚好,但行动变得迟缓,听力开始衰退,语调也显低沉。

  这位毕生浸淫金融界、外人眼中呼风唤雨的“魔术师”,不时流露出一些困惑与迷茫。他说,当前经济学所需要的,不是固定的规则,而是创造性的思维。他的见解也许并非及时起效的灵丹妙药,但值得思索和倾听。

  揭开新一章

  此次金融危机没有像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那样让银行崩溃,以致人们未意识到当前形势与那时多么相像

  《财经》:同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等历次经济危机相比,本次危机最大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索罗斯:一个重大的区别是,在“大萧条”期间,银行系统崩溃了,而在2008年危机期间,人们并没有允许银行系统发生那么大规模 的崩溃。银行的继续运行造成了一种假象,人们没有意识到当前的形势和20世纪30年代多么相像。另一个巨大的区别是中国的崛起。可以说上,中国基本未受本 次危机的影响,而且取代了美国消费者,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发动机。但相比而言,这仍是一台较小的发动机,所以目前世界经济的增长势头并不是很好。

  《财经》:本次危机爆发至今已有两年,如何评价这两年间的变化?

  索罗斯:在危机过程中,政府提供的信贷取代了金融机构的信贷。相应的结果是,政府信贷本身也遇到了问题,这就造成了另一轮危机,即主权债务的信誉跌落。欧元区发生了危机,而在全世界范围内,各国政府都开始承受“财政整顿(Fiscal Consolidation)”的压力,这将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因为政府无法继续原先的经济刺激政策,这将揭开危机的另一章。

  《财经》:欧洲如此,美国的情况如何呢?

  索罗斯:美国也一样。政府实施财政刺激的能力大大削弱了。美联储试图以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但这能否起效很成疑问。即使在美联储内部,货币量化宽松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也遭遇了一定的反对。当然,人们已经认定,如果经济形势继续恶化,这是必须采取的应对措施。

  我认为经济形势仍在恶化,但货币政策将无法起到很大的刺激经济的作用。就像凯恩斯说的,“你不能推一根绳子”(You can’t push on a string),而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就是试图“推绳子”:以紧缩货币政策来抑制经济过热也许很容易,但以宽松货币政策来化解一场严重的危机,就并不容易。

  我们现在远没有达到平衡局面;不经历崩溃,就无法恢复平衡。我们试图避免经济崩溃而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向经济体注入更多货币只会强化金融失衡。

  《财经》:目前美国经济增速有所恢复,但失业率居高不下,如何解释这一反差?

  索罗斯:这说明金融崩溃给经济带来了很大冲击,使其陷于瘫痪,而在金融系统得到拯救之后,金融市场和整体经济都有所反弹。但这只是一时反弹,新一轮问题开始浮现,因为金融失衡并没有得到纠正。

  调整将持续很长时间,因为这种失衡局面是过去20多年里逐渐形成的,是一个“超级大泡沫”(super bubble),从1980年到2008年,有28年之久。金融系统存在过度的杠杆化,房地产业也有同样的问题。如此大规模的失衡不可能在短短两年里化解。

  监管者更不完美

  他们是官僚,他们总是比市场反应慢,而且极易受到政治影响

  《财经》: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联邦政府采取了大规模救市行动,两年后回顾,这一行动有何值得检讨之处?

  索罗斯:金融危机的教训至今没有得到充分检讨,仍然存在许多困惑。经济学理论的根本谬误仍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更不用说解决了。美国目前的金融改革也反映了这一情况:刚刚通过的法案没有解决多少问题。

  新法案赋予美联储监管权,但我们不清楚,美联储将如何行使这些权力。美联储犯过很多错误,现在它也没有把经济形势完全弄明白。另一方面,那些在 危机中存活下来的银行,现在居于很有利的地位,利润甚佳,他们毫不迟疑地利用自身实力维护这一地位。它们对立法者有很大的影响。现在我们还没弄明白,华尔 街到底代表一种需要重建、保护的重要国家资产,还是一种威胁美国繁荣的、必须得到监管的风险。这样的困惑也反映在了金融改革法案之中。

  《财经》:你说的“经济学理论的根本谬误”,指的是什么?

  索罗斯:现在经济学家们普遍承认,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存在着固有的问题。我在英国创办“新经济思维研究所”(Institute for New Economic Thinking),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经济。经济学试图成为一门自然科学,但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必须面对种种自然科学所不需面对的不确定问题,从而受到人类理解力不完美的限制。

  《财经》:你支持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管,但对美联储获得的新权力持怀疑态度,这是为什么?

  索罗斯:我曾强调市场的不完美性,但我也说过,监管者比市场更不完美。监管者为何不完美?因为他们是官僚,他们总是比市场反应 慢,而且极易受到政治影响。我觉得,在美国正在重塑监管体制的当下,我需要更多强调后一方面,因为金融监管立法是一个政治议程,是政治势力在左右这个议 程,而不是出于人们对金融市场的正确理解。

  监管者的不完美性正在变得越来越明显。在监管修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特殊利益集团的争斗,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冲突。例如,欧洲大陆国家的银行采取混业模式,它们绝不会赞同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业务的分离。

  《财经》:中国的央行负责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但不直接监管银行,现在美联储被赋予监管职权,你认为这是一种正确的方向吗?

  索罗斯:我只能说我们别无选择,但这也是一步险棋。因为美联储的传统职责是保护银行,他们还有保护消费者的权力,不过从未使用过 这一权力,因为这会和银行利益发生抵触。因此,有很大的呼声要求另外建立一个政府机构,以保护消费者。事实上,金融改革法案创立了一个这样的机构,这是该 法案比较好的内容。但是,该机构并不独立于美联储,而是从属于其下。这样的机制能起到多大的效果,还有待观察。

  新法案、老困惑

  真正重要的问题是,认识到市场体系的内部连接有多么紧密,不能只看到点,还应看到各点之间的联系。系统理论可以提高认识,告诉我们如何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财经》:“大萧条”之后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将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业被严格分开,但后来该法被逐步弱化,并在1999年废除,结果十年后危机爆发。美联储前主席沃尔克由此提出新的金融监管规则,你对此是否赞同?

  索罗斯: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观点。我个人支持“沃尔克规则”,因为历史表明,在危机期间,央行将不会容许银行的倒闭造成金融系统崩 溃。所以,美联储其实是向银行提供了默认的担保。在这种情况下,监管机构就必须负起职责,监管金融机构,确保这样的担保不会真正付诸实施。这是一个基本原 则。

  由此推出的结论是,我们不能让银行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赌博,却享受公众给予它们的担保。如何实施这个基本原则,让金融系统更加稳固,是一个现实的 问题。最近理论界一个有趣的新突破是,研究者发现,金融系统和许多自然系统存在着相似之处,正在将自然理论应用到金融市场中,使其变得更加坚韧。

  《财经》:那么,美国是否应该完全恢复《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

  索罗斯:不。《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有很多缺陷,不应该恢复。我们需要找到一种解决办法,但不应是《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 该法案建立的是一种分裂的银行体系,每个州都有独立的银行系统。有的州是完全的农业州,银行给予农民很多贷款,如果发生旱灾,农民无法偿债,可能导致银行 倒闭。这不好,应该适当分散风险。

  《财经》:你不主张回到70多年前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又认为新通过的《多德-弗兰克法案》力度不够,更好的改革建议是什么?

  索罗斯:我不是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的专家。在这件事上,必须由专家非常谨慎小心地制定出合理的方案。

  《财经》:新的金融监管法案似乎并未妥善解决“大而不能倒”的问题,应该将一些庞大的金融机构肢解吗?

  索罗斯:这样做也许是有利的、必要的。但真正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市场体系的内部连接有多么紧密,我们不能只看到点,还应看到各点之间的联系。系统理论可以提高我们的认识,告诉我们如何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美国的金融系统变得非常集中化,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美国的银行业曾是一个极为分散化的行业,有成千上万家银行,现在,四家银行占据了全行业总 业务的80%。但这种集中化是金融危机造成的结果。为应对金融机构的倒闭,监管者做出的选择是,将它们合并成更大的机构,这种集中化本身是市场不稳定导致 的结果,并不是多么严重的问题。

  监管与效率两难

  监管会牺牲一定的效率,因为达到监管要求,需要付出一定成本。但这是为维护稳定必须支付的代价

  《财经》:从根本上说,是否应该由金融机构自己来规避风险,而不是让监管者替它们避险?

  索罗斯:这是西方监管者犯下的主要错误之一。他们认为市场参与者足够聪明,让其自发预防风险即可,不需干预。但这是对系统风险的忽视:整个系统面临的风险与系统中单个参与者所要规避的风险,是截然不同的。

  《财经》:如果市场和监管者都不完美,走出这种困境的出路是什么?

  索罗斯:我们仍然需要监管,因为市场存在潜在的不稳定性,我们不能指望个体参与者维持它的稳定,因为个体参与者追求的是自己的好 处。我管理对冲基金时,看到泡沫反而会买入,而这会使泡沫扩大。但我的买入决定是理性的。导致市场整体泡沫的原因不是所谓“非理性繁荣” (irrational exuberance),而是市场参与者追求利润的理性决定。这就意味着,市场存在固有的不稳定性。单个个体的理性决定叠加在一起,产生了破坏性的结果。

  《财经》:新的监管会不会牺牲金融市场的效率?

  索罗斯:理论上是这样,但就当前现实而言,银行仍然需要重建资产负债表,美联储也明白这一点。监管者现在并没有过度惩罚银行,但随着时间推移,会有越来越强的政治压力,要求银行承担更多责任,补偿它们造成的损失。

  从某种意义上说,监管会牺牲一定的效率,因为达到监管的要求,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但这是为维护稳定必须支付的代价。如果银行系统不稳定,对其放任自流,结果会是大崩溃。

  也许不增强监管能促进效率。毒药也是一种有效的东西,但毕竟是毒药,如果不想中毒,你就必须降低毒药的效率。如果高效的市场会导致崩溃,那还是市场效率稍低点为好。《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就是这么做的。

  《财经》:相对于美国的监管困境及改革,你如何评价中国的金融监管?

  索罗斯:中国的金融监管者可以排入全世界最清醒、最聪明、最具活力的监管者之列。当然,原因之一是,因为中国的监管较重,没有经 历大规模的“去监管化”过程,所以中国监管者面临的任务要简单一些。但毕竟,中国监管者对银行的要求非常严格,他们已经预见到经济刺激可能导致的银行坏 账,因此现在就要求银行提高资本金。这是一种很有远见的政策。

  勿放任金融创新

  西方走得过头了,但中国发展得仍不够,中国仍应允许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适度创新。重要的是,应该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信贷服务,以扩大消费

  《财经》:华尔街曾给美国带来巨大繁荣,在危机中也备受责难。在本轮监管改革之后,华尔街的未来将如何?

  索罗斯:我希望华尔街在上一轮繁荣的鼎盛时期所从事的那些活动,不要全部都恢复。举例来说,债务的证券化也许有一定的存在理由,但发展得太过度了。我希望让华尔街不要恢复到当年的盛况。

  我希望华尔街继续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存在下去。但在危机之前,华尔街的利润占美国企业总利润的40%,这是过度繁荣,希望这样的局面不要再发生。但是,如果监管机制没有得到合理的构建,危机还会发生。20世纪爆发过危机,21世纪爆发了危机,22世纪也会有危机。

  《财经》:危机之后,许多金融衍生工具消失或衰落,怎么看待金融创新的未来?

  索罗斯:金融创新也许并不是一种有益的活动,也许是有害的。事实证明很多创新是有害的。监管者的职责就是研究所有金融创新的影响。如果他们不能理解某种金融创新,就不应为这种创新开绿灯,这样,创新的范围和规模就会得到限制。

  过去几年里,许多金融创新超越了监管者的理解能力,于是他们放弃了监管。不能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了。我一直表示,信用违约掉期(CDS)就像一种有毒的药物,只有经医生开处方才可服用,否则不可尝试。

  《财经》:不同国家的发展阶段不同,比如在中国,金融创新似乎仍需鼓励?

  索罗斯:没错。西方走得过头了,但中国发展得仍不够。中国可以从西方的错误中汲取教训,但中国仍应该允许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适度创新。重要的一点是,中国应该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信贷服务,以扩大消费,印度亦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57

獨家專訪 張忠謀暢談回任總執行長的心路歷程 回任不是暫時接班人不是問題

2010-9-6 TWM




去年六月,台積電在金融風暴衝擊下,第一季營收陷入虧損邊緣,張忠謀決定重回第一線奮鬥。

雖然年事已高,但是張忠謀面對媒體強調,這次他的格局已經不一樣,他不是管理者,而是經營者,還要為台積電再拚命一段時間,短期內仍不準備指定接班人。

撰文‧楊方儒

回任總執行長已逾一年,台積電董事長暨總執行長張忠謀四百天來,為台積電策畫的是築起跨世代的競爭高牆。在他的努力下,台積電的競爭實力每天都與敵人拉開一點距離。他自豪的說,在技術、製造及客戶關係上,台積電已至少拉開十年的距離,讓跟隨者望塵莫及。

前奇異電子總裁威爾許(Jack Welch)曾說,領導人的「bandwidth」(頻寬)必須要非常大;如果是一位narrow bandwidth(頻寬狹窄)的領導人,只有在特定時候才能做好的領導人,但就不是一位「for all season」的領導人。

用這個角度來衡量,張忠謀的頻寬,在台海兩岸確實少有人能及。這是他為人敬重的關鍵。他不只帶領台積電更上層樓,對全球經濟的深度觀察也少有人能及。

二○○七年四月,張忠謀準確預測,油價將很快突破每桶一百美元;他分析經濟走勢的神準,頓時讓社會大眾驚豔。現在不論股市、油市、房市,不論全球、美國、台灣、中國經濟情勢,各界重量級人士見到張忠謀,總是急切地問他對於國際經濟的看法。

張忠謀如何看待世界經濟局勢?他又如何分析中國半導體產業進展?還有台積電與中芯未來的關係?以下即為專訪精華的摘錄:

每年增加一點競爭優勢

記者問(以下簡稱問):您回任總執行長一年多了,完成了什麼樣的新工作?最重視公司哪方面的發展?

張忠謀答(以下簡稱答):我一直擔任台積電董事長,從來沒有離開過台積電。

我回任CEO一年多以來,我的目標是要讓台積電的三個主要競爭優勢,每一年都要更增強一點。

台積電的生產優勢,已經領先業界不只十年了,技術優勢則有九至十年的時間,至於客戶信賴的優勢,也是十幾年了。

我們要把三個優勢轉變成營收與獲利的成長,目標是要讓台積電比整個晶圓代工行業成長得更快,並在加快成長的前提下,維持甚至進而提高獲利率。

事實上,我是一名經營者,而不是一名管理者。現代的公司,經營者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經營團隊)。

經營理念方面,我強調策略性的經營模式,重視公司治理,平衡公司主要利害關係人包括股東、員工、客戶、供應商、社會等的利益。

問:投資人關心的接班問題呢?

答:我回任CEO並不是一項暫時性的安排,至於日後接班人的問題,台積電是一家有制度的公司,關於接班自有其機制,也就是將交由董事會決定,這部分不會有問題。

問:目前的競爭者對台積電會產生威脅嗎?

答: 新進的GF(GLOBALFOUNDRIES)的前身AMD過去專攻CPU的研發,一般認為它在CPU上擁有技術優勢。當然CPU做得好,也可以是做晶圓 代工的基礎,但晶圓代工技術與CPU畢竟不同,因此未來GF在晶圓代工領域的表現尚待觀察。何況,我相信在生產能力與客戶信任方面,GF仍差我們一截。

至於三星則是既有的競爭者,它的強項在DRAM與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上。在邏輯晶片方面,三星一開始是做自己所需要的晶片,五、六年前開始兼做晶圓代工至今。

台積電完全專注在晶圓代工市場,在晶圓代工的競爭是攸關公司生存的大事,絕對要勝利才行,但對三星來說則非如此。

拿三星與GF相較,或許GF在晶圓代工領域的投入會比三星多一些,但仍不像我們如此投入;GF需要投注大部分的資源來幫AMD做CPU。

台積電的三大競爭優勢

問:大家都好奇,台積電的競爭優勢何在?

答:台積電有三大競爭優勢。首先是技術領先。

其次是卓越製造也就是生產的領先,包括良率、品質、可靠度、交貨準確度、充沛的產能及較短的生產週期等,這些都是我們在生產方面的優勢。

第三是客戶的信任。這是在第一與第二優勢的基礎上,與客戶建立起的長期關係,贏得客戶的信任,這非常重要。

二十多年來,我們不僅沒有失去多少重要客戶,而且不斷贏得許多新客戶。更重要的是,與既有的客戶仍一直密切合作,讓我們成為他們最重要的晶圓代工供應商。

問:台積電在十八吋廠的進展如何?

答:十八吋晶圓的發展對半導體產業來說是個相當大的挑戰,因為需要設備公司大量投資。事實上,從八吋進展到十二吋的投資已經讓許多設備公司滿頭大汗了,更不用說從十二吋到十八吋的投資遠遠超過從八吋到十二吋的規模,由此可見十八吋晶圓的發展將是充滿挑戰。

問:目前對中國投資的進展呢?

答:我認為台灣的政府,應該要對中國的投資更為鬆綁,讓企業能更自由、彈性地進行投資布局。

問:台積電將來持有中芯股權後,會有什麼布局?

答:台積電取得中芯的股權完全是被動接受的,這不過是和解的條件之一而已。

問:您認為半導體製造的重心,會轉移到中國嗎?

答:我幾年前曾經說過,專業晶圓代工是一個技術高度密集,而且技術日新月異、需要大量研發的產業。

台積電因為過去二十一年來不斷增加研發,才做到今日的領先地位。而中國擁有廣大的IC內需市場,當地IC設計業者可以隨時與客戶密切聯繫,掌握產品應用以及市場需求,在此方面創造獨特的優勢,並不需要凡事「自製」。

我想中國應該也不希望美國自製自己的襯衫、鞋子吧?加上中國消費經濟正在快速興起,半導體在消費電子所占的比率也愈來愈大,這正是中國投入IC設計業的好時機。何況,中國的經濟發展絕對比先進國家快速,G7未來五年的經濟成長可能只有三%。

美國經濟正在向左轉

問:您怎麼看歐美經濟?金融危機發生至今有何影響?

答:最大的危機已經過去了,但陰霾仍在!我認為今年第二季滿好的,第三季也不錯。

美國經濟則如我之前所說的,是一個微微向左旋轉的L型,目前正在慢慢往上爬。但在爬坡的過程中,失業、貧富差距、環境汙染、二氧化碳排放、全球資源競爭等,都是尚待解決的大問題。

美國總統歐巴馬這一年多來,完全是採小羅斯福「新政」的方向走,成就也相當可觀,雖然可能不如他自己的預期。

我並不是要評斷他做得好或不好,只是觀察到美國施政的方向已經向左轉了。過去小羅斯福向左,雷根向右,現在歐巴馬又再度向左轉了。

所謂的「左轉」,就是需要一個「有為」的大政府,來照顧社會基層民眾,反倒是中上收入者的稅負會增加很多。至於「右轉」,就是像雷根所建立的「小政府」,無為而有效率,政府無須管太多事情。

目前歐巴馬總統最棘手的一件事就是健保制度,因為要讓更多人受惠,健保經費勢必大幅增加,所以中上及高收入者就要多付稅。

至於失業問題已經困擾美國好多年了。這幾年,就算企業獲利不錯,但仍裁員很多,在失業的情況下,民眾的消費量不及企業利潤的增加,社會貧富差距愈來愈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81

【独家专访】邹晓春:国美不再需要强势职业经理人

http://2009.nbd.com.cn/newshtml/20100910/20100910013448922.html

核心提示:这次国美的事件表面看很热闹,但深层次的问题是管理层面和股东如何相处,企业的领导人怎么公平对待股东尤其是大股东等问题。

 

  每经记者  谢晓萍  发自北京

  随着国美9月28日特别股东大会的临近,由大股东提名进入董事会的执行董事候选人邹晓春也将于近日启程赴香港拜会机构投资者。9月9日下午,邹晓春在国美总部鹏润大厦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的专访。

国美“三巨头”:陈晓(左) 邹晓春(中) 黄光裕(右)  每经网制图

陈晓的三个“不妥当”

  NBD:国美董事会和大股东黄光裕的控制权之争闹得沸沸扬扬,您个人如何看待这次事件?您认为引发这场控制权之争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邹晓春:这次国美的事件表面看很热闹,但深层次的问题是管理层面和股东如何相处,企业的领导人怎么公平对待股东尤其是大股东等问题。

  我认为,这次黄总和陈晓先生争执的关键在于企业发展的方向问题,是国美发展路径之争。很明显,大股东认为,陈晓先生领导的董事局在企业发展方向 上不对。其次,陈晓先生所言所行没有公平地对待每一个股东,至少大股东对他的公平性表示担心。陈晓先生的公开言论,包括“鱼死网不会破”、“黄先生的政治 生命已经结束了”、“我们可以通过增发让他出局”等,已经表明,黄总不仅没有受到公平的对待,连起码的尊重都没有得到。增发,作为股东授予董事局的一种权 利,是在董事局维护公司的发展、维护公司利益和股东利益的前提下来行使的,而陈晓先生把这种授权变成了将大股东踢出局的手段,完全脱离了正常的逻辑。

  NBD:您认为陈晓没有公平对待大股东,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邹晓春:我认为陈晓在三件事情上做得非常不妥当。第一,引入贝恩资本时,贝恩所提出的有关股权、董事局席位、非上市部分必须委托上市公司管理三年等条件都同大股东利益息息相关,陈晓先生却一味排斥大股东的参与,大股东方面并不了解答应这些条件换来什么样的对价?让人很难签字。

  第二,陈晓先生没有履行好信托责任,没有站在股东立场上来做股权激励方案,而是出于某种个人目的。陈晓先生作为董事会主席只是代理股东行使这个权利(进行股权激励),但是否需要多听取员工和股东的意见呢?

  第三,5月11日,在大股东否决了国美电器董事会对贝恩三位非执行董事人选的提案之后,陈晓当晚就临时委任了这三位被否决的董事人选。虽然董事局有权利组织召开股东大会,却没有权利否决股东大会的决议。

  大股东出事以后,一直希望能有大股东的代表进入董事局,对公司行使管理权、建议权和监督权。但是一直没有得到陈晓先生的回应,他非常不恰当的做法就是  “去黄光裕化”——大股东有大股东的权利,难道因为大股东有刑事案件就剥夺了大股东的其他权利?

        下一页:

  香港投资者最关心决议案缘由

香港投资者最关心决议案缘由

资料图

  NBD:据了解,此前您已经到香港同投资者沟通过,您与哪些投资者有过沟通?他们对于您的拜访持什么样的态度?

  邹晓春:我今年已经去过香港很多次了。出于对其他股东和投资者的尊重,具体的情况不方便透露。股东投谁的票,我觉得这是他们自己决定的事情,我相信他们会在“9.28”做出正确的选择。

  NBD:投资者最关心哪些问题?

  邹晓春: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是,这次大股东提出5项决议案的主要原因。我们将向投资者解释其中的缘由,分析各方利弊,与投资者探讨公司未来如何发展最好,大股东方面可以提供哪些资源给上市公司,比如未上市门店等,而陈晓可以给上市公司带来什么?

  另一个方面,国美虽然发展了,但是在陈晓的带领下发展放缓了,现在,苏宁无论是在门店规模还是盈利能力上都在追赶国美,这样下去,国美很快会被苏宁超越,这对公司非常不利,投资者非常希望听到我们对未来国美发展的思路。

  NBD:您会如何对投资者说呢?

  邹晓春:我们会对投资者说,我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大股东发起动议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会针对竞争对手的情况,跟管理层重新探讨和审视国美的五年发展规划,发展的步子是否可以加大?一定要保证领先优势,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此外,我们还会对投资者说,如果大股东的5项决议能够得到支持,大股东也会采取积极行动回报投资者。我们会推动非上市的300多家门店尽快注入上市公司,保持国美的整体性。这也最符合全体股东的利益,希望这场控制权之争尽快结束。

  NBD:对于“9.28”的结局,您有什么样的判断?如果不能如大股东所愿,又会采取什么措施?

  邹晓春:根据我的判断,大股东的提议会得到支持。如果大股东的5项决议未获支持,那么大股东方面很难再相信国美董事会,将把非上市门店收回自主经营。如果出现这种局面,国美将可能会一分为二,这种事情也是大股东不愿意看到的!

  国美需要平和的领导人

  NBD:国美某高管曾对媒体表示,国美早已不是黄家的国美,对于这个说法,您怎么看?

  邹晓春:这种说法本来就是有问题的。事实上,从2004年国美在香港上市以后,大股东从来就没有说过国美是姓黄的,既然国美上市了就是公众公司。你可以看到,国美的高管中除了黄总、杜总,黄家人有没有担任高管?即使是他的妹妹黄秀虹也是外派上海做区域总经理。

  如果国美是黄家的国美,陈晓怎么会当上董事局主席?

  NBD:您认为,国美控制权争夺事件背后暴露出家族企业转型中公司治理上的哪些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哪些?如果黄家在这场对决中成为赢家,那么是否会在国美公司治理方面有新的突破?

  邹晓春:客观来说,无论从国美的章程还是组织架构上来说都是很严密的,很多样化、国际化,只是最后演变成某些人自己的问题。

  NBD:虽然您说国美的公司很完善,但是刚才您也说了,由于个人的原因造成了今天的局面,是否说明国美的今天依然是“人治时代”?

  邹晓春:国美作为中国的民营企业,某些方面还是没有脱离人治的痕迹。把个人凌驾在组织机构之上,是很不合理的。一个企业是需要强势的领导还是平和的领导?我觉得各有利弊。从近两年的事情看,陈晓表现得非常强势。

  NBD:如果您进入国美董事会,将如何来改变这种状况?

  邹晓春:我不是一个强势的人,今后到了国美,我一定会走平和路线。

  NBD:为什么您不做一个强势的职业经理人?

  邹晓春:国美的股权结构非常复杂,一个强势的领导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而更需要)体现领导的协调能力。一个平和的人对这个公司是最好的。

  NBD:大股东黄光裕委任您与其胞妹黄燕虹进入国美董事会,出于什么样的考量?二位各自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邹晓春:我是一个职业律师,常年担任国美的法律顾问,大股东提名我,我想是更希望让我以更专业的角色进入董事会,用法律上的知识 和经验加强公司的管理,从法律层面把握国美战略的合法性。另外我也注意到,现在董事局的知识构成的确比较欠缺中国法律和中国资本市场方面的经验,我想我可 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至于黄燕虹,据我了解,她第一份工作就在国美,作为创始人的亲属,在创业初期和后来的企业管理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一方面,她得到大股东的信任,可以行使大股东的权利,可以在大股东和公司之间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41

专访秦晓:招商局十年留下了什么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0-1/zOMDAwMDE5OTkzOA.html

9月21日,招商银行、招商国际等招商系上市公司公布其董事长秦晓卸任。

“我就怕每天起来以为自己还是董事长,要处理很多的事情。”刚刚从招商局集团卸任的秦晓显然还在延续之前的惯性生活,9月29日,招商局大厦香港总部,招商局集团前董事长秦晓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

现 年63岁的秦晓从2000年到2009年执政招商局的10年间,该集团总资产由496亿元增长到268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0.64%;年利润总额由 12.91亿元增长到178.5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33.89%;母公司净利润由4.68亿元增长到97.9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40.21%。

国企掌门人、知识分子秦晓,在十年间留下来了些什么?

国企硬伤与改革

总部功能就是判断把内部交易外部市场化还是把外部市场交易内部化,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讲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交易性质导致总部要做相应配置。

《21世纪》:到招商局初至卸任十年期间,你对招商局做了大量改造工作,从变革经验来看,国有企业改革关键何在?

秦晓:中国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进行市场化改革,持续了20多年,这些年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受冲击最大的就是国有企业,由于国有企业原有文化、体制不适应市场化改革,因此必然要经历一场阵痛。

当然这些年国有企业变化也是巨大的,比如银行通过国家注资变得更加商业化,通过市场化运作变成商业银行,不再是国家财政的概念。很多国有企业也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重新定位,去开发一些接近市场的产品,经营和管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也试图引进现代企业制度。

在此轨迹中,整个国有企业,包括招商局在内,走过比较大的弯路就是战略不清楚,结构松散,主业不清晰。

国 有企业有很多领域是管制领域,没有市场诱惑力,企业就进入其他经营领域,导致盲目多元化。另外,我们在改革中曾主张分权,很多企业把权利下放到各个业务主 体子公司中,因此,形成国企普遍出现横向多元化,纵向多级法人,总公司变成投资主体,决策不集中。战略上,多数企业都盲目进入管制行业,拿取牌照,由于当 时很多行业准入都需要牌照,比如贸易、房地产、金融等,拿到牌照就有租金,存在寻租空间,至于牌照拿到手后能不能经营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大家都认为要多元化经营,要分权,要通过借债扩大经营路子。这样导致我们的国企从战略、组织结构、资产分布到更深的理念上都出现一定问题,这些问题在亚洲金融风暴过程中就爆发了,招商局存在所有国企共有的上述通病,未能避免。

《21世纪》:如何一个一个梳理这些问题?

秦晓:我当时来到招商局时已经请麦肯锡做过诊断,他们诊断的基本前提是我们已经渡过了危机,面临发展。我对这家咨询公司从来都是有很大保留的,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我不认同企业已经走出危机。

我 的看法是,招商局当时还没有完全走出危机,或者走出危机了,但还没有摆脱困境,还要用两三年时间把财务结构和财务状况改善,同时也可以启动一些产业重组, 两者相衔接。解决财务危机,标志性指标就是缓解流动性问题,但是当时财务状况是有大量的不良资产,利润很少,现金流不够,需卖资产还利息。

针对资产结构分散问题,我们把资产划分称主营资产、长期投资性资产、财务投资性资产,财务投资资产就要根据收益还是亏损状况酌情处理,回收资本;长期投资性资产要有一定话事权,尽可能的纳入公司主业板块,形成联动效应;主营业务要做长期的发展规划,符合企业战略相符合。

另外在组织架构上,把中间环节都打掉,如运输集团等,加强总部控制。我的基本看法是,大公司总部功能要凸现出来,相对集权,对战略,财务、资本投资,机构设置、重要人事的任命,经营计划的预算,他都起主导作用。如果很弱势的总部,资源都在下面子公司,无法做出相关配置。

比 如一个汽车厂他需要发动机,有两种解决办法:一个是我自己建个发动机厂,那我总部就可以自己建一个厂,其技术开发、融资、规模等,总部都要管,我只需要告 诉你生产多少,什么型号,什么时候完成交给汽车厂,我的最后产品是汽车,而不是发动机。这样就变成内部交易。另一种形式就是到外面去买发动机,如果总部不 能调动上述资源的话,还不如去买。总部功能就是判断把内部交易外部市场化还是把外部市场交易内部化,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讲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交易性质导致总 部要做相应配置。

这样通过资产结构和组织架构两大调整,配套总部功能的重新定位,管理体系也就出来了。如此调整到2003年底,开始提出再造招商局,提高经常性利润。

改革理念是关键

在目前国有企业里,有很多很优秀的企业家,但总体上对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是落后的,不准确的,这存在于整个国企管理体系中,因此,转变理念最关键。

《21世纪》:当时你对这些问题是否形成系统性的思考?并对解决这些问题付诸实践?你的言行是否获得其它国企认同?

秦 晓:有,我在中信集团的时候试图做过一些修正性工作。当时陈清泰担任国家经贸委副主任,他当时非常赞同我的观点,因此他还专门安排我去中央党校讲了一次 课。当时要把这些观点讲透需要大量理论的支持,比较复杂。当时一般性的阐述,不是很被认同,现在情况好多了,也还不是被全部认同。但是给大家的教训是亚洲 金融风暴,经过风暴后大家对这些问题就逐步清醒了。

目前国企有两类,一类是行业特征突出的老国企的,包括兵装集团、航空工业,计划经济时代企业按照行业划分的,他们一直保持着行业领域的特征。

另 一类就是从改革开放中走出来的企业,如招商局、中信集团、光大集团等。每个企业不一样,操作方式不一样,但是改革思路应该是大体一致的,至于中粮集团、中 国远洋等企业在重组过程中,是不是明确提出总部功能,扁平化决策体系,经常性利润,核心产业培育等概念,或许只是表述不一样。

《21世纪》:在不被认同的改革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阻力,你认为软性理念的灌输重要还是硬性制度设计更重要?

秦晓:在此调整过程中会遇到利益问题,积极性会部分的受到影响,但是理性上来看,总体方案还是被逐步认同。但冲击最终我们还是很平稳的实施,没有引起大的冲击,我们是首先把一些中间层都撤了,分散了利益,减少调整阻力。

另 外我又从理论、理念上对管理层进行说服,当然理论和理念是要有实践的支持改革更多的是破坏、更换和改变。在目前国有企业里,有很多很优秀的企业家,体现在 对市场变化的判断,个人在企业里面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也遵循规章制度,但总体上对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是落后的,不准确的,这存在于整个国企管理体系中,因 此,转变理念最关键。

母公司消亡论

国资委的事应该更简单,不用管理企业的战略、组织和业务问题,市场都认为不需要管的时候就不用管了。

《21世纪》:你刚才谈到大型企业的总部职能,是否具有国际大型企业的管理借鉴?

秦晓:在国外通常都没有母公司概念,都是整体上市。而我们既然有母公司概念,就要区分我们占有100%股权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占大股东的子公司,和我们只是小股东的子公司之间的区别。

全 资子公司虽然在法律上是独立法人,但在管理上是母公司的一个单位,我基本上把他看成成本中心,我对他的人事、财务有绝对调配权。而在上市公司里就不能这么 做,即使是控股上市公司,也要通过董事会来实现,至于不控股的上市公司还要与其它股东协调。比如招商银行很典型,我们是大股东,但不控股,我们有很大的话 事权,是通过董事会构成,与管理层的关系和股东的关系,在决策中发生的作用来体现。

在我看来,法人治理结构是股权结构的函数,其关系变化有三个阶段:

当企业只有一个老板或是家族企业时,董事长和总经理是一体的,董事会和管理层更为一体化。

到 中间阶段,出现几个较大股东,不能把管理层与最大股东划为一体,要尊敬其他股东,否则大股东可能有否决权,但是没有绝对决议通过权,管理层要对所有股东负 责,大股东只能用自己的影响力,协调好与其他股东、管理层的关系。因此招商银行我必须分开,该阶段有点像欧洲的企业阶段。

第三种阶段就是股权高度分散,此时管理层和股东又回到一体化了,因为所有管理人员都没有股东背景,就是独立的管理团队。在美国很多公司又出现董事长和CEO合二为一的状况。

我 们中国现在正处在中间阶段,严格说是第一阶段的后尾部分,或者第二阶段的前段部分,但是企业在拼命学习欧洲的做企业治理体系,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比如 我们这班人都是股东国资委、中组部派来的,一定要我们所有人分为两个组织,一个叫董事会,一个叫管理层,而且还要求把子公司的人也都要分开,这是很奇怪的 理论,很简单的照搬欧洲管理模式。

《21世纪》:按照你如上所述现代企业发展脉络,上市公司是否需要母公司管理?

秦晓:只要市场认为上市公司离不开母公司, 总部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力就依然存在,比如招商国际,市场肯定认为他对招商局集团的决策有很强的依赖性,母公司职能就要加强。什么时候市场认为集团总部的存 在对上市公司已经没有影响力了,集团总部就可以不存在了。国资委的事应该更简单,不用管理企业的战略、组织和业务问题,市场都认为不需要管的时候就不用管 了。

未来母公司是要消亡的,招行就是招行,招商国际就是招商国际,其资产里面,国资委的股权归国资委,社保的股权归社保,基金的股权归基 金。消亡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母公司整体上市,另一种就是慢慢的,时间需要几十年我不知道,由市场认为不再需要国资委作为出资人的集团母公司这个中间环节 来对上市公司进行管理,母公司自行消失。

《21世纪》:这种母公司管理体系是中国目前特有的,是否是最合适的国企管理模式?

秦晓:商业化的企业其实可以考虑尽快整体上市,像招商局这样的企业不能这样,因为当时接过来时就已经形成多元化经营方式了,只能扶植每个主营业务更强更有竞争力,支持进入行业前三名的,效益好的企业自行上市,然后在重要决策、重要人事方面进行安排就好了,整体上市做不到。

金控平台与风险控制

我希望到一定时候招商银行管理层能提出报告,所有的拿到牌照的业务这两三年到底在做什么,如果拿到牌照没做出什么,还弄出一些风险问题,这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

《21世纪》:招商局现在有没有金融集团的概念?

秦 晓:有,但不是人们所期待的大金融平台和资源调控中心的金融中心的概念,只是各个子金融平台之间进行产品交易,比如招商证券一些产品找招商银行去销售,招 商银行的一些理财客户交给招商证券,我们倡导这种合作是基于对交易双方都有利的,而不是限制任何一方与其他金融企业合作,也不限制他们的交易价格,董事会 只是促进这个事情。

《21世纪》:事实上招商局一直在推进企业进入证券、基金、保险,促进之间的协调效应,试图建立金融控股平台,您怎么看?

秦晓:从股权上来看,我们持有招商银行20%都不到,在招商证券也是40%多,他们都还有很多别的股东,在这个层面上没有控制力的。

第 二个,企业所说的交叉产品、客户共享、信息共享大都理想化了,现在美国新金融监管法律出台,虽然加大了监管范围和监管力度,提高对投资者保护,大家反应都 不是那么积极。本质问题在于制衡与效率的关系,在效率和稳定,安全管制和效益创新之间总是要不断的寻找平衡点,但作为高风险行业,稍微更倾向风险控制。

其次,商业银行、投行、证券公司是不同的动物,他们的风险偏好不一样,你把他们混起来就复杂了,应该是风险偏好不大的就把钱存在银行,而风险偏好较大、有足够资金的人或去找金融机构做一些理财产品,因此,要把两个经营市场分开,把客户群分开,把经营者也分开。

招 商银行在对获取新牌照向全功能银行方向发展已经取得很大突破,在政策范围允许前提下,董事会也是给予支持的,比如租赁,信托,保险,甚至在香港还有类似投 行的招商银行国际。在内蒙、上海等地开会时我曾提出过,管理层要拿出方案来,看是否有发展前景,从企业层面来看同业竞争的需要,企业需要拿牌照,拿到牌照 就能多一份业务。目前只商信诺人寿保险还可以。

我希望到一定时候招商银行管理层能提出报告,所有的拿到牌照的业务这两三年到底在做什么。如果拿到牌照没做出什么,还弄出一些风险问题,这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93

〈獨家專訪末日博士〉從平凡的大學教授,到舉世聞名的經濟學大師 魯比尼:我不是悲觀我是講真話

2010-11-08 TWM




因成功預言次貸風暴而在全球聲名大譟的危機經濟學家魯比尼,在某些人的眼裡,或許像是不斷製造恐慌的悲觀主義者;但他認為,自己只是說出真實世界的漏洞與錯誤,他說:「我學經濟,就是為了要讓世界更美好。」

撰文‧莊 芳

貨幣戰爭戰火愈熱,知名經濟學家魯比尼(Nouriel Roubini)的行程也就愈緊湊,光是近半個月,他就跑遍了大半個地球。

巡迴世界有如搖滾巨星

末日博士自認不是死空頭

十月上旬,魯比尼還在韓國參加世界經濟論壇;下一周,先到英國倫敦,隨後遠赴烏克蘭、土耳其到亞美尼亞,接著回到紐約僅停留一天,再飛到阿根廷。飛往各國的頻繁程度,讓他自嘲像在進行「巡迴演出」,說自己的移動速度,簡直要比四處流竄的國際熱錢還快。

略微鬈曲的黑髮、始終如一的標準服飾——黑西裝、白襯衫,上衣領口永遠有幾顆扣子敞開,只有上節目才勉強打上歪斜的領帶;皺起眉頭、憂鬱萬分的一號表情,好像總暗示要有大事發生,這就是被《紐約時報》封為「末日博士」的魯比尼。

正 當全球人士期望永遠維持太平盛世之時,偏偏,就有人喜歡和其他人唱反調,非要做個不受大眾歡迎且又特別引人注目的「烏鴉」。今年六月,《富比世》選出「華 爾街十大空頭」,魯比尼毫不意外地成為榜首的不二人選。但在接受本刊專訪時,他特別解釋,「我才不是大家說的『空頭死硬派』,我只是說出當下看到的事實而 已!」

從笑柄到先知

預言次貸風暴讓他炙手可熱現在言論經常受到國際媒體關注的魯比尼,在次貸風暴發生以前,是一位在紐約大學 史登商學院任教的經濟學教授;他在二○○四年成立魯比尼全球經濟研究機構(Roubini Global Economics, LLC),但名聲遠遠不及當時懂得跟隨潮流的主流經濟學家。

他首次獲得大眾注目,應該是從○六年的一場演講開始。那年九月,他受IMF(國際貨幣基金)之邀,在許多經濟學者、專家面前發表演說。當時的他憂心忡忡,表示美國在接下來幾年之內,將會面臨此生難得一見的大泡沫。

只 不過,如此驚悚的言論似乎完全沒嚇到在場的人。台下的聽眾不但露出懷疑的眼神,還有人忍不住偷笑起來。的確,在當時美國失業率維持約四.五%、通貨膨脹率 約二%左右水準,經濟向上成長勢不可當的情況下,異聲喊出美國房市泡沫破滅、油價震盪,甚至還唱衰房利美、房地美兩大「國家級」的金融機構,會成為眾矢之 的並不奇怪。那時的魯比尼受邀上節目談論「末日預言」,還得忍受主持人以及其他來賓對他的冷嘲熱諷。

但隨著美國次級房貸問題爆發,市場與經濟情勢急轉直下,他的預言一一應驗,魯比尼立即成為炙手可熱的當紅炸子雞。○七年他再度回到IMF演講時,在場沒有人笑得出來。過去對他不屑一顧的人,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變,全都屏息聆聽他說的話。

魯比尼喜歡和別人走不一樣的路,大概從年輕時就可看得出來。他出生於土耳其,小時候隨父母陸續搬到伊朗、以色列與義大利等地生活。他說自己好比「走遍世界的游牧民族」,無論走到哪裡都能感到安然自在。

「我想,或許是小時隨著家庭的遷移,讓我早就習慣接觸多重文化背景。」魯比尼精通波斯語、希伯來語、義大利語和英語,接受專訪時,也帶著混合各國語言、無法明確分辨出到底是哪一國家的口音。

身 為家中長子,魯比尼的父親原本期望他能夠接手家中經營的地毯生意。但他偏偏不甘認命、接受安排,「我好像家中的害群之馬,對經營生意就是提不起興趣。」一 九七○年代期間,義大利正經歷政治動亂,整個經濟體面臨極大考驗,這讓魯比尼激發了腦中的社會意識。「那時我發現,經濟是一個國家的重要命脈,而我很希望 成為那一名能改善國家經濟的人。」魯比尼認為,成為經濟學家,不只能了解世界經濟的運作,還可將自己的思想進一步傳達給執政者,讓一個國家經濟成長、蓬勃 發展。

他還補充說,就像近五、六十年來中國與台灣,也是靠著許多經濟政策的實施,兩邊目前都有優異的經濟表現。對魯比尼而言,鑽研經濟不僅是個人興趣,還帶著不少比重的「使命感」成分,「經濟學是能讓國家社會富裕、市場發展蓬勃,使民眾過得更好的一項重要工具。」

獨特的歷史分析法

從過往經驗推測未來情勢

曾 有人批評魯比尼的分析、預測缺乏數學模型的支撐,這也成為他的獨特之處。他所採用的研究方法,乃是透過歷史資料與跨國比較來發展出結論。在部分專業人士看 來,鮮少運用統計圖表的分析方式或許「不太科學」,但他卻靠著這套理論架構,成為英國《金融時報》筆下,預言金融危機的「先知」。

經過金融 海嘯發生的準確預言之後,就連各國執政者也盯著魯比尼的一舉一動,深怕錯失重要的訊息。認識魯比尼多年的哈佛大學教授肯尼斯.羅格夫(Kenneth Rogoff)曾表示,「假使去問歐洲央行的人接下來可能發生什麼危機?他們會回答,『那要看看魯比尼怎麼說吧!』」魯比尼說,「我絕不是悲觀主義者。只 是,曾經研究許多金融危機的演變過程,對於它們的發展模式較有感覺。」相反的,他努力不讓自己太過負面思考,盡可能維持中立態度。他認為,全球經濟不是只 有黑、白兩面這麼簡單,也會同時存在成長和衰退的市場。「就像是,我也看好亞洲和新興市場的未來發展啊!」魯比尼特別強調,自己也有不是那麼「末日」的一 面。

比起悲觀主義者,魯比尼或許比較像是現實主義者。「坦白說,我看到泡沫和危機正在醞釀,就將其可能的發展途徑闡述出來,這只不過是說出 事實而已。」他繼續補充,「我主要目的是希望藉由自己提出的見解,讓國家經濟改善、恢復成長,而不是讓情況愈來愈壞。」然而,在達到這項最終目標之前,往 往要修正先前錯誤的政策,才能擺脫悲觀看法,並且轉向樂觀態度。

就像魯比尼曾說的,「也許等待經濟真正觸底,我會是第一個跳出來喊進的人,到時末日博士就要改名為『旭日博士』了。」目前魯比尼在美國紐約、英國倫敦皆設有辦公室,公司旗下有五十位經濟分析師與研究員,每個人都有專責研究的區域市場與產業,定期發布市場經濟評論報告。

對於手下陣容堅強的精英研究團隊頗感自豪的魯比尼表示,當然希望每次預言都會實現,「但世界經濟變化每天都在持續,市場不可能永遠好或壞。」因此即使預言在短期內未成真,他並不會感到太大壓力。

每一次預言都誠實以對

深 入基層了解國家實際狀況「我只知道,每一次經濟預言,我都是誠實以對。」魯比尼清楚地表示,「只要做好深厚的研究基礎,何必擔心外界的評論?」除了瀏覽網 路觀察各國情勢,他也喜歡用實際體驗去感受每個國家的現況。每到一個國家,他會盡量深入探訪、詢問當地生活的人們,包括計程車司機、媒體記者或是政府公務 員等等,透過實際的生活交流,了解最貼近真實情況的「庶民經濟」。

自稱吸收各種資訊、文化成癮的魯比尼,認識的人都覺得他時時刻刻帶有一股陰鬱的氣質,在大學教的又是聽來頗為嚴肅的經濟學,但「呆板」、「無趣」的形容詞絕對不適合他。

他很懂得利用網路作為宣傳,頻繁地更新個人網誌動態。喜愛廣交朋友的魯比尼,有空就會在家中大辦派對。近幾年來,他早已是美國各大財經電視頻道的常客,CNBC在介紹魯比尼出場時,還會固定播出熱鬧的迪斯可音樂當作襯底。這對擁有「末日博士」稱號的他來說,反差實在頗大!

到目前為止,雖然從魯比尼口中說出,全是對經濟、政策感到擔憂的評論,讓人一看到他開口就不禁感到害怕,但在他心裡,還是對美好社會有所期待。希望藉由每一次發表看似「烏鴉」的言論,改善、修補原有的經濟漏洞,推動世界往更好的方向前進。

魯比尼Nouriel Roubini 出生:1959年,生於土耳其現職:魯比尼全球經濟研究機構創辦人美國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學歷: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義大利博克尼大學經濟學學士經歷:美國白宮經濟諮詢委員會資深經濟學家

預言金融海嘯一戰成名

2008年2月,魯比尼將其預測金融危機的發展步驟詳細公布於部落格;回頭來看確實一一應驗!

美國史上最嚴重的房市衰退,房價大幅走跌次級房貸虧損增加,影響銀行放貸能力無擔保消費貸款巨額虧損,消費信貸緊縮

債券保險公司評級下調

商業房地產市場崩盤

大型區域性或全國性銀行破產金融機構的槓桿貸款損失擴大,信貸市場凍結

企業將出現一波違約浪潮

影子金融體系(如對沖基金)垮台股價進一步下挫,全球經濟趨緩金融市場流動性枯竭,投資人信心下滑虧損、資本減少、信貸緊縮、被迫清算和以低於基本面價格廉價出售資產的惡性循環展開

整理:葉揚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90

[一财专访]刘央:我的成功离不开三个男人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2/622433-0_3.html

财香港金融街人物系列访谈之二:中国女巴菲特、西京投资管理公司主席刘央

“我的成功离不开三个男人”

在香港投资界,刘央是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基金管理者。这不仅是由于她在基金经理这个男人占主导的圈子里打出了一片天地,更是由于她作为内地背景的华 人,却能掌控一家声名显赫的老牌英资投资管理公司。众所周知,在国际外资管理公司里,迄今鲜有华人掌握真正的最终决策权。在多起漂亮的投资之役后,香港媒 体将刘央冠为“女巴菲特”,可见对其的评价之高。

笔者初见刘央本尊,是在睿智金融举办的一次投资者年会上。当时她所管理的西京投资公司正经历了金融海啸的冲击,股价骤跌,而且经受众多投资者的赎回 压力。但刘央果断地中止了这种“非理性”行为,并坚持了自己的理念,她也因此而在2009年获得巨大的成功,并成为西京历史上第一次华人最大股东和最终受 益人。

刘央坦承,自己曾经面临压力,并在公众眼里消失了一段时间。她在睿智金融的年会上自嘲地说,金融海啸后很多人以为她倒下了、撑不住了,但是她站稳了。事实证明,她当时的决策是正确的。

刘央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正如一个成功的男人离不开背后的女人一样,作为一个成功的女人,刘央也同样离不开她背后的男人——而且不止一个!

投资之道:对价值股份人弃我取

一财:你最近的一次大出手该算是9月份参与接手沃达丰配售的中移动股份。其实香港市场不少人对于中移动的看法相对并不乐观,认为它已经蜕化为一家公共事业类股份,增长有限,你对中移动的前景怎么看?

刘央:中移动是中国第一品牌,是大家应该长期持有的一只蓝筹股。我们曾经在2007年以150块钱的价格卖掉了 中国移动,当时觉得很可惜,但是金融危机又创造了再把它买过来的机会!其实过去的几个月中,市场一直在宣传中移动的市场前景和地位,香港诸多报纸也都频频 的跟进这一点。沃丰达出售股权的当晚,我们成功入股了,终于这块石头也落地了。

其实沃达丰想走,咱们是拦不住了,就让它走好了,它们有自己的问题。李跃上来以后,管理层有一个深刻的变化,他们是实干的,而且是了解市场的,也明 白自己行业龙头的地位和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所突破的。过去的管理层没有受到市场上的认可,才从150块钱,卖到70块钱。我认为,两年之内中移动再回 到150块钱的可能性非常大。

经过了第二季度6月份的探底,市场对于整个中国投资的主体和大势,尤其是对中国的资产与人民币计价的资产看好的势头又回来了。作为一个长期看中国市 场的投资人,跟进中国的投资,就不得不持有中移动。中移动完全是中国的品牌,跟其他国家的发展周期、消费程度和政策等关联甚少,它有着自己非常独立的投资 热点和周期。

一财:在报纸上看到,你推荐了7支你是看好的心水股,其中也包括了国药控股等,能否谈谈你目前最看好的行业?

刘央:今年我终于看到了中国的全球地位,我觉得投资机会确实来了,一直都在积极主动地跟我的投资人宣传我的投资 理念,自2009年中国引领复苏之后,媒体对我的投资理念也开始认可了。5年前,10年前,媒体并未对我表现出这么大的关注,我要说,确实是中国的背景和 支撑,使得市场对我认可与日俱增。

我为什么会提这7家公司,或者有些时候我提到10家公司,是因为这10家公司都属于我看好的三个行业。通过分析今年第一季度3月份出台的一系列宏观 政策,以及国外形势的演变,我推荐了以下三个新型行业,TMT(科技、媒体与通信)、农业以及医疗行业。我建议加大在这三个行业上的投资权重。你将这几只 股票放在那里3至5年,相对来讲风险应该是比较小的。今年年初,我给我的投资人的月度报告中就明确了,我已经完成了投资组合中的阶段性整合,即重仓这三个 行业,而且市场在二季度暴跌亦创造了买入的机会,我对这三个行业的看法和行动比市场快了6个多月。

我看好的第一个行业是TMT。这个行业的上升周期已经启动了,国家三网合并4G标准制定,从软件、系统、设备、运行相应的投资热点会逐渐登场,更何况此行业本身关系重大,投资规模巨大,影响力不可低估。相关的投入都已经在市场上公布出来了。

第二个是农业。农业的重仓从去年底就开始了,市场上也知道我认购了2亿美金的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也是必须持有的,如果你相信农业的前景和农 业改革的方向,农业银行的地位,和它未来的盈利增长空间,你肯定会重仓。农行IPO那个时候正值大市调整末期,国内都不看好农业银行,A股的基金和海外基 金虽然趋之若鹜都在吹捧,但是每个人都只看月,而我们是看年。我们几乎将市场中农业各个板块的龙头都收入囊中了。

第三个是医疗健康行业(healthcare)。这个行业关系到我们每个家庭的健康(wellbeing),以及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状态。一个健康的民族才有希望,一个健康的家庭才有幸福,一个健康的人才有创造力。

实际上,这三个行业是我从2009年就开始关注了,到了2009年底,我们就对外声明,这三个行业就是我未来三年的重仓,要想在下一年赚钱,头一年 就要持仓了。以前,这三个行业在中国指数中的占比,在政策推进力度,乃至分析员的关注程度等方面都不到位。其实,这个三个行业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已经创 造出很多龙头企业和世界500强了。我们现在是在追赶,是在整合,是在集结。因此我充分看好这三个行业的增长幅度、政策扶植力度、市场追捧力度,特别是盈 利空间!

谈到对于这三个行业的实战例子,不瞒你说,我已经持有盐湖集团6年了,别看现在它是牛股了,市值小一千亿了,但我当初是很孤独的,因为几年前涉及股权问题、集团重组的问题、市场前景问题,股价在5元徘徊了很久!今年大家都知道农业有巨大的前景,农业板块当然都升了!

一财:今年第三季度已经到了尾声,你们会不会根据目前的情况作一些策略调整?业界不少人士可能会在第四季度便进行来年的部署和规划,你们会怎么做,你们的投资期限上偏长期还是短线?

刘央:我们不看重季度变动,我们是每年才做一次portfolio review(投资组合的评估)。单就每个季度这么短的时间段来说,你不可能跑的比市场更快。所以我们只看大的方面,什么大看什么,紧跟中国政策、观察中 美关系、学习地缘政治,盯着汇率变动,判断哪些板块跑得好,哪些跑得不好,进而对我们的资产配置进行整合和切割。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不炒股,因为年初的时候 就已经把方向找好了,行业找好了,股票找好了,只是随行调整仓位,多数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至于具体部署,我的团队、分析员,包括我自己都会有分工。谁看什么,谁跟什么,跟到什么程度,我们都非常具体。如果你问我,我们在长期短期、大盘小盘上是如何评估的,我其实没有那么细分大盘小盘股,反而我们在对行业和对中国宏观政策的把握上花很多时间。

至于长期短期的投资策略,我们的确有我们自己的风格。长期投资一般是3年以上,考查一个准备长期投资的股票时,我们要看这个公司现在值多少钱,将来 值多少钱。就像你买东西一样,贵了我先不买,等着降价,如果我判断它降价的可能性比较小,那我现在就得买,这是一个非常综合的考量。而短期内,如果市场出 现暂时性的波动,我会根据行业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之后,进行一些整理。而这些都是投资所做的技术处理。

再以中国移动为例,如果根据基本面分析和它未来的空间,至少应该回到100块钱。那么,现在的80块钱是不是便宜呢?我是有这种信心的!如果大家都 有这种看法,可能到100块钱就快了.但是市场上参与者看法不一,对中国电信行业乃至中移动了解吗?要想卖空期指,一定要砸中移动,中移动本身管理层做的 怎么样?不能只有少数人看好。在这只股票上,可能我还要再孤独一阵子!其实,这种“孤单”的情况我经常遇到。经常是我等了好几年也没有升,但是突然一下子 狂升,中国股就是这样神奇。

一财:能否再具体谈谈你平时的短线投资?

刘央:短期来说,怎么算到价位了,每人理解不同,可能是30%的升幅也可能是15%的升幅,这完全根据 momentum(量能)来判断,这是对市场的一个快速的反应,也是一个基金经理必须要具备的一种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包括对股票上下波动的承受能力和个人 心里承受能力。每个基金经理都有自己的标准,我当基金经理16年,我的标准应该是与3年基金经理经历不一样的。

从技术处理来说,我们有长线和短线的之分。自从我到这里做基金经理,70%是做长线,30%做短线。短线如果持有超过一年还没赚钱就认输了,长线则 是持有三年。长线的回报就要有3至5倍,否则费了这么大的劲儿,跟进公司这么久,还没那么高的回报,为什么要持有三年呢?所以做短线比做长期对基金经理的 要求是更高的,我也当过交易员太需要应变、善变、会变的综合能力了!

投资回报一定是和时间相关的,time-associated return和risk-associated return(风险相关的回报)。赚钱的概念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一个给定的范围里做出的。要不给定数量,要不给定期限。所以我们的投资人认可我们 70%的长期投资理念,而且十几年如一日从不改变!很简单,你做到了就是在投资而不是在投机。

做momentum(量能)要找大企业,流动性非常好的,国家政策支持的,这种容易被追捧,如果大家追的时候,你要跑的快,这就是为什么做短线比做长线难。做长线就是逢低就买,只要你能找到那个底位!我承认现在做不了短线了。

总之,我入行那会儿没有人教我,没有教科书告诉我,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所以70%我做长线,也就是说,一定要找到自己的style(风格),然后持之以恒。

一财:我们前期曾经留意了一下,你长线持有的公司中,股权超过5%的公司有42家,但我们今天看到的是45家。能否介绍一下你的选股哲学?另外在外界印象中,你过去推荐的中小盘和二线的股票似乎较多,这是你们的选股策略中的一项吗?

刘央:关于我们的投资数据,你还是按交易所公布的为准,因为股权到达5%就需要报告减持或者增持。

具体到选股,我会把握三个要素,一个是对市场的把握,什么样的行业可以腾飞,什么时候开始起飞;二是对宏观政策的把握,即中国政策变化在哪方面会加 大力度,显现出政策对这些行业的一个明显的支持;三是对投资人的把握,即海外客户的承受力和对风险的认知程度,这些肯定跟我们是不一样的,他们的要求亦会 对我的资产组合产生影响。总之,要会量体裁衣。

在充分考虑这些以后,我推介了上述谈到的三个行业,我认为这三个行业在未来三年非常有活力,如果你去套我的模式,回报应该是非常可观的,这里面有大公司,也有小公司,在做资产配置的时候,我肯定要找大公司(流动性、政策性),也要找小公司(盈利性和突破性)。

我投资小公司其实还是有一点缘由的。我当时被这家公司创始人猎来的时候,他把我请来就是投中小公司的。但是中国增长太快了,小公司都变成了大企业了,成了指数股了,是市场的成长把这个比重给改变了。

怎么说呢,当时他把我请来以后,告诉我就是投小公司,与西京发展和传统风格匹配。但没想到这反而成全了我,当时没人看的小公司经过打造,还有我们资 金的帮助,反而成长成为了龙头和优秀企业。我这说话已经是9年前的时间了,现在好多小公司还“小”吗?你们看,李宁还小吗?恒安还小吗?威高还小吗?,所 以我们要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未来。当时要找公司,就像独创蹊径,所以曲径通幽,最终是要赚钱,怎么办?是不是要找到最好的。民营私营企业9年前都 很小的。所以说9年前我完全被推上这条路的。加入西京,对自己的要求也高了,就是我想做一个好的基金经理,总不能还没有试,就说不行吧!完全是历史造就 的。

在不断挖掘中小企业的同时也把我刘央的品牌都打出来了,当时在我们这行这么做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没有人去看这些小公司,香港的那些大行,他们当时有 这个视野吗?他们有这个布局吗?他们都是赚大钱,小公司赚不到大钱,都要看大公司,而且是在index(指数里)权重的公司。现在众多私营企业和民营企 业,都是最近5年才崛起的,以前听过吗?

现在有不少从来没有投过中国的世界上有名的机构,包括养老金和保险金,互惠基金,共同基金等都准备要来了。这些机构如果需要进行资产配置时,就需要 找我们这样的。因为他们当我是温度表,我对中国市场冷暖先知,况且,我们长期在中国游水(指市场),肯定比他们灵活,比对中国市场的把握比较到位一些。比 如说,你心理素质不够高的时候,肯定不敢买一些小的,肯定买一些市场人人都听过的公司,或指数股,这样比较容易交差。

一财:你们管理的基金目前有哪些类别?

刘央:我的产品覆盖相当齐全,有long only(长期持有), 有 long and short(长短仓策略对冲),有typical hedge fund(传统对冲基金),有absolutely return fund (绝对回报基金),sector fund(行业策略基金),还有PE(私募投资基金)。

我们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精品店,我们不做大众货,我们的客户全部是机构投资人。你喜欢中国,你进来,我可以给你一个量体裁衣的产品,这是我们成功之 道。我到今天能闯出来独特的模式,是因为每个品牌都是拳头产品,大家都知道,不管你卖什么、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有品牌的拳头产品较易受追捧!,海外投资 者来了以后,只要告诉我,你想要什么,我可以给你组合。即在一个中国的精品店里对中国资产进行组合,中国的上市公司集合的精品店。根据海外投资人的口味, 我提供套餐让你吃得流连忘返。所以我们很少花钱去做宣传,我们的投资人赚到了钱,主动宣传西京。

讲一个例子,2007年我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healthcare fund(医疗健康行业基金),连续两年评为世界healthcare fund(医疗健康类基金)回报第一,2009年回报84.4%,2010年至今回报已达44%,我们争取连续三年世界第一。

一财:看起来你的理念还在不断提升过程中?

刘央:投资理念是已经固定了,投资技能还要不断提升,适应市场急速变化。毕竟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还很短,资本市 场发展更短,你只有不断的自我修复才能与时俱进。当然,在国外操作与国内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在国际市场上受人追捧不一定在国内也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你在 讲什么,他们有的是热情和学识,但没有胆识和视野。这就是“一览众山小”。

中国有机会出现很多的 Warren Buffett,(巴菲特),美国从5万亿的规模,到15万亿的规模,到今天才打造了一个巴菲特。但美国从5万亿到15万亿用了30年,中国可能只要10 年时间便会达到这个规模,这过程中会出无数个巴菲特!我的野心是在中国从5万亿腾飞到20万亿的过程中,成为无数个巴菲特中的一个。

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照搬,体制不一样,环境不一样,中国人和美国人是一个人种吗?我们要创造出自己的投资方式,和自己的方法论,这是我在不断摸索 的,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一点都不能松懈。而且我还不一定能永远保持在一个高度上,就像我们对行业的判断,都要不断地被政策和市场考验。


一财:这也是我们很关注的,我们知道在发生全球金融海啸的2008年,西京投资公司的业绩出现了波动,那时出现了投资者赎回的压力,那一年相信你面临的压力不小,能否介绍一下你当时的情况?

刘央:2008年是非常辛苦的一年,我有很多的不眠之夜,有一段时间我在办公室里,跟豹子似的走来走去,不明白美国到底出了什么事,我的基金几亿美金几天就蒸发了!

当时用我老公的话说,是我对自己要求太严了,我老问我自己,我做错什么了,为什么受到这种惩罚,他说你看问题要这么看,不是你的问题,是整个世界upside down颠倒了,崩盘了,怎么是你刘央的问题呢?你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吧!

他不在我这个行业,比较客观,身在庐山反而不知真面目,因为我陷的太深了,反而看不到这里面真正变化。他跟我讲,世界发生了变化,华尔街模式已经彻 底的失败了,所谓的投资理念都要发生革命性的改变,要重新看中国。2008年对我的触动是把视野再放大一点,把市场再看远一点。

一财:那段时间你的心情如何?你是怎么理解市场的过度反映?在投资策略上又是应对的?

刘央:2008年基本上不可能做出什么事来,基本上天天都有走在悬崖上的感觉。当时我开玩笑,美国人这一次自己 往心脏上开了一枪。供血系统(银行体系)瘫痪,没有十年是缓不过来了!中国政府一贯谨慎作风和不断紧缩,就像是在放水,跌下来是跌在水里,不是摔在水泥地 上。因为中国政府有钱,老百姓有钱,刺激经济马上见效,可是美国一跌下来就摔在水泥地上,只有粉身碎骨了!

2008年对我的打击完全是精神上的,心理上的。当时我们唯一能做的,现在回忆起来当地也是被市场上误解的,就是闭着眼睛买!数只股票都是在历史低 点买入,2009年都是涨了数倍的。但在我看来,当时市场把很棒的公司当垃圾来卖,我们中国公司是被错误地惩罚了,因为我们并没有把世界弄的这么差。没有 人会相信,美国精英体制里的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干了些什么。

我那年学的东西太多了。和投资人说话的时候,我差不多都声嘶力竭了,我的嗓子就是那时候用坏的,一个后遗症就是彻底把我的嗓子说哑了,现在都不可能 恢复。我有一个投资人对我说protect yourself(保护好你自己),and your throat(你的嗓门)。今天经常有人在电话里叫我“刘先生”。

当时人家都认为我是中国专家,都来问我中国怎么了,既然你说中国没事,怎么跌的比人家还惨?我能怎么回答?!我天天反省,那个时候,就是认为中国是wrongly punished(被错误地惩罚了),是crisis valuation(危机下的估值)。

我当时给他们画了一张表,解释三次世界和亚洲的crisis是如何影响到中国价值的。2008年10月份这次影响超过了1993年,超过了1997年,所以我认为反弹力度一定是史无前例的,一定是要闭上你的眼睛冲进去。

我在CNBC和Bloomberg上连续几个月在宣传中国投资价值。因为我很清楚自己东西值多少钱,也很清楚被严重的超卖,什么叫crisis valuation(危机下的估值),中国当时有crisis(危机)吗?所以我说,你闭着眼睛也要买。这是基金经理经常说的话吗?我承认,这是有个人情 绪在里面的。

但是,我觉得很幸运能经历2008年的洗礼,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抗争。如果能把2008年挺下来,每个人都是了不起的。中国基金能挺下来的只有三 分之一,三分之二都被消灭了,要不然是自己当了逃兵。要不然是被赎回关门。在2005年至2007年大牛市的时候,每个星期,我都听到身边的人成为基金经 理的,就像下了一场春雨,蘑菇都长起来了。但一场风暴这些蘑菇全都摧毁了,因为你是蘑菇,你不是树,所以一谈到2008年,我非常有感触。

一财:我想知道,当时那段时间,你们公司内部支持你的意见吗?你后来是怎么成为西京的主席的?

刘央:我想说,是这场危机成全了我,我个人的一个成长、一个成就,到了2009年我就成为绝对控制这间公司的大 股东了。回到2008年,当时我们内部当然也有不同意见,对中国市场乃至其他市场都有的恐慌,但我就说,我不可能抛售这些股票,这都是我的心血,这都是我 长期看好的公司。要是没有一个信念的人,当时一定是随大流去砸股票的,怎么还敢买?那时全世界都在卖货,你刘央还敢买?

所以那一年我跟公司说,我要发新基金,当时我同事吓了一跳,说:“啊?!央,谁会来买你的基金?全世界都在抛,而且是不计成本的抛,只要拿到现金就 可以了。”我说就是要发新基金,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没有人认购,我就自己认购。结果就是我把西京香港100%拿下。如果不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 西京香港怎么可能从西京集团出手?亦是2008年,西京这个地道的英资公司被一个中国女人接管。

一财:这个结果可能大大出乎你的意料之外吧?

刘央:的确。一个中国女人,就把西京、这个地道的英国公司控制了。我想了半天,这是为什么呢?我过去也没有想过要成为一家英国的传统公司、一家经营达16年之久的蓝筹公司的最大的股东和最大的受益人。这绝对不是我能够预料的。

当时大家都很害怕,都不敢做事情,但我却一点没有动摇我的中国投资信念。当时我的确有挫折感非常郁闷,但绝对谈不上恐慌,恐慌和挫折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

其实为什么要恐慌呢?肯定没有做好工作,所以你才害怕,这叫恐慌。你说飞行员会恐慌吗?咱们就恐慌,他就不怕,翻几个跟头都不怕,因为他有技术,有 专业。当时我奇怪,有那么多出色的、老道的、有水平的基金经理怎么都消失了。后来电视台老请我上电视,因为当时已经没有人上了,都不敢讲话了,(只有)我 去说,我说中国能有什么问题?我是在喊,反而成了我日后“牛央”的标志。

我是made in china的,不是出国留学的,我当年是被中信派驻国外工作的,领导支持我考了我第二个研究生文凭。我当时学的是应用投资学,中国当时没有这个学科,都是 诺贝奖获得者和美国沃顿请来的教授上课,那个学院是澳大利亚的证券学院,我们的考试成功率是30%,70%都是淘汰的。我的同事都不认为我能坚持下来,一 学四年。

其实我并没有预料到我能成为西京的最大股东,我原来就只想好好的当基金经理,给大家多赚点钱,有一个成就感,有一个团队,大家跟着我都觉得有意思。人生其实加起来就两万多天,我现在只有一万多天了,我们都是按天算的,应该活得越来越精彩!

一财:那么你打算怎么利用你的一万天?

刘央:我曾经一个人去了一趟香格里拉,呆了三天,又去了拉萨,脱离一下繁杂喧嚣的环境苦思冥想下一步该怎么走, 下一个一万天该怎么活。从个人来讲,我觉得我没有任何可以报怨的。我有一儿一女,我老公对我宠的不得了,我有钱,又有自己的事业,我还有很多投资人的粉 丝,可以说一个女人该有的我都有了。

如果我个人没有抱怨,那么我为什么还要到香格里拉独自呆上三天,又上拉萨呢?在高原反应发高烧的那一刻,我开始清醒,没想到人在那个时候会如此清醒。

我后来对我的同事说,人一生中办对一件事就行了,就是要找对自己的位置!同事之间有位置,社会有位置,公司有位置,家庭有位置。把这个找对了,把自己看懂了,就没有抱怨了。很多人就是把自己的弱点跟别人强项比,把自己的强项跟别人的弱点比,这肯定是给自己找麻烦。

我想我的团队,跟我在一起能快乐地工作,因为我们在做一个非常严肃的事,真的是不得乱来的,人家这么相信你,把这么多钱给你,是多大的一个信任。你要做的非常快乐,才能把你最大的潜能发挥出来,这就是摆正了自己的位置。

一财:你的基金团队是如何管理的?你觉得基金经理需要哪些必要的素质?

刘央:我们目前管理的规模有40多亿美金,我曾经管过55亿美金,我的目标是3年之内挑战一百亿美金。我的团队都知道我的野心,我总是要给自己一个目标。与巴菲特我们在规模上没法比,但是我们在视野上占领制高点,当然还要靠中国大势的支持。

我们对基金经理的要求,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你要明白钱是个什么东西?天天跟钱打交道,你要明白怎么赚钱,赚来的钱用在哪里?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基金经理就是帮别人管理别人的财富,通过市场正当途径,你要用别人的财富创造财富。对钱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非常看重钱的份量,我的目标是赚足够的钱,才能对社会对周围的人有足够的奉献,否则就是喊口号。

第二,你要对你的专业技术非常到位。这是一个技术活儿,你要不断的总结。一个好的基金经理,你要有预测市场上拐点的能力,你要学会很快的适应市场, 否则市场都动了,你还说你是对的,好多人都是这样。防守是人的天性。如果你不能预测一个拐点和趋势,至少这个趋势来了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并尽快行动。这个 我觉得是一个必备的专业素质,就像动量(momentum)来了,它是在空气中的,如果你是好的基金经理,你一定要能感觉到。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时候女的当 基金经理比男的更适合,女人是没那么固执的,是比较善变的,而这恰是男人的缺陷,他做成了一个决定,不太容易承认自己失败,他要坚持他的观点,恰恰那是他 最失败的。市场太快了,你不能跟市场对着干,跟谁博弈也不能跟市场博弈,市场永远是对的,是主流,是主流认可的东西的推动了市场。

所以第二点是基金经理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对专业的掌握要非常到位,延伸来看就是对市场方向性的掌控。很多人是预测不到方向的,能预测到的是极少 数。我也不是每次都可以预测到的,但是在我能预测到时,就赶快总结:为什么我能看到,别人看不到,为什么别人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这个东西,你说是学历 也不是,说是天赋也不是,可你说没有学历和天份,光靠努力也不行。

我们对市场的反应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每天我有4个小时的时间看报告做分析,基本上都是在深夜人静时。总结做的好的和不好的地方。为什么会这样, “吾日三省乎已”在我们这行非常重要。我请的基金经理,他们也是这么检讨自己的,如果不这么做,就容易恐慌,就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要有自己的信念就不 会看别人在干什么了。

第三,要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这个特别重要。尤其人是在30岁之前,要睁大眼睛,找到你的另一半,这是你的人生目标,找到了以后就把眼睛闭上了, 转而在你的事业里面睁大眼睛。我有亲身体会,如果没有家庭和好朋友分担和分享的话,你是坚持不住的。分担和分享是两个方向的东西,一个是甜的,一个是苦 的,我们每个人都明白甘苦双倍减倍的理论,在现实中确实是另一回事,但是人生中太关键的一个环节了,甚至是决定胜负的一环。在这行做,有得病的,有逃避 的,有自杀的,但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我是阳光的,乐观的,战无不胜的——太自信的了吧!

这个风浪过去,我比很多人或更强大,家庭的稳定和谐是最基本的因素。因为一个健全的人不太容易作出不正常行为,比较激进的行为。一个健全的家庭带给孩子的是超越了金钱和舒适之外的东西,比如说道德标准和为人处世之道。

这三点是作为一个基金经理的综合素质。

我需要培养出数个出色的基金经理,为他们提供与世界上一流的投资人交流的平台。

另外,我们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年代?我的定义是一个自由,公平的商业社会,而资产管理恰恰是商业社会的精髓。但是它在中国的历史太短了,所以我对团队的建设从来没有掉以轻心过,因为我需要接班人。你说巴菲特年过80为什么不敢退下来,因为没有人能取代他,连他儿子都不行。

我的团队有多个层次,我是60年代出生的,我们还有70年代的有80年代的,三个梯队全部公平竞争,如果是一个出色的基金经理就会脱颖而出,而且我 告诉他们,在我旁边工作,就是把你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如果你相信你的老板,相信她的人,相信她的前途,相信她对事业的理解,相信为团队的建设,你什么都不 用管,只管做好本职工作就会成为一个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

我已经打造我团队的某些人成为千万富翁了,团队是要天天在一起的,彼此要非常了解,无缝连接。我打造我这个团队是不遗余力的,我们为什么人少,因为 如果一个人把最大的潜能发挥出来,我们这个行业,一个人可以管1亿美金、10亿美金,乃至100亿美金,没有一个标准说多少人应该管多少钱。

我加入这个团队的时候,是两个半人,现在是16个人。两个半人的时候,业绩也非常好。但现在两个半人是不行的,那个时候我刚到,不允许马上扩张,你 要赚了钱才能加强你的团队,吸收人才。现在公司是我控制的,我可以把我的团队打造成一个与时俱进的、迎接未来挑战的团队。如果中国给我这个机会,我们达到 100亿美金的规模就是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

况且我还有团队的支持,我们的分工是分两个层面的。第一,每个人要知道所处行业的情况,对行业的跟踪和跟进要非常到位。你要不跟进行业,怎么可能在行业里对公司进行更深入的调研和选择。第二个层面的工作是,每个人都有股票清单,他们知道什么公司要跟进,到什么程度。

因为我的第一个基金就是澳大利亚上市的一个封闭式中国基金。我是1993年成为基金经理的,这是有历史可查的,也是公开的消息,是上市的基金。我是中国第一代基金经理,肯定是没有人教我怎么建立基金团队,如何做投资组合的,凡事都要自己摸索。

就像我的公司创始人他找我一样,他投了我的基金,我帮他赚了钱,他就说,这个人就是我想要的。他也是“实践出真知的”。

现在我的团队99%都是我自己找来的,我会问他要不要来做,我说我可以帮你,我们的人是非常团结的,不允许任何的公司政治,全部统一在一个层面上,发挥你最大的潜力,一切留给你的老板对你进行估值和对你奖惩。

其实越这样,对我自己的目标和要求越高,如果我不公平的话,没有正确看到人家的优点和出色的地方,人家一定会走的。香港这个地方流动性非常大,我怎么才能把他留住,我自己首先要做到最好。我们人少,效率这么高,要开心地发挥长处,这是我的模式。

一财:说到你的入职,能否谈谈你当时是怎么进入这个西京投资公司的?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吗?

刘央:我们这间公司是英国传统的资产管理公司,我们的三个创始人都是很牛的,他们都是所在国家的明星基金经理。管理几千亿的资产规模,他们三个原来都是一起工作的同事,都是管亚洲的,分管亚洲不同的市场。其中一个管韩国,一个管日本、一个管非日本的亚洲市场。

我的老板艾尔文(Peter Irving)后来决定他们三人自己出来干,因为他特别烦办公室政治,受不了那个管制。另外加上自己拥有市场和客户的优势,自己就出来,成立了精品店这种模式(Boutique House)。

当时艾尔文认为,没有中国就不完美,中国开始崛起了,2001年中国WTO一股风来了,他们就认为,必须加入中国,事实证明,他的确有远见。

艾尔文后来投到我所在的那家基金,当时我在管理一家在澳大利亚上市的封闭式基金,他们肯定到处搜索找到我,投了我的基金,而我又帮他赚钱了。他开始 希望说服我加入他们的团队。当时西京才10亿美金的规模,我觉得他太小,我当时管的钱比西京还多。我在原来的公司也很舒服,但在这里,需要从头做起,什么 都没有,他就给你平台,就给你一个名字。

一开始,艾尔文来说了好多次,我说没兴趣,他特别执着。他说就认定我行,然后说他是从远距离观察我的。他人在英国,我在澳大利亚,的确是够远的。后 来我刚回到香港的第二个星期,他就开始跟进我,我推说不行,因为刚来香港,踌躇满志,也不知道香港怎么回事,很多东西要适应,怎么可能马上换工作呢。

他问说,你想干什么,我说我就想当一个好的基金经理。他说没问题,平台我给你,客户我给你,产品我给你,但他就是没钱,我自己要去找。有一件事我特 别感动,我生我第一个儿子,把我在医院做剖妇产的十几万费用全部付了,我就觉得这个人很奇怪,一般外国人不做这事,我觉得他一定是真的欣赏我,我就这么认 为了,人生难得几个对你的认可,我也有点江湖的义气,我想我就豁出去了。

因为在原的公司吃大锅饭是比较舒服的,人家都对我好,地位已经有了。这一下等于是重新二次创业,是真正的下海。2002年,我生了我的儿子以后,才30天,刚做完月子,我第31天就到西京上班了。

我的运气就开始来了,2003年SARS那年大赚,2006/2007又是大牛市,我基本上是每三年上一个台阶,创造了七年赚七倍的业绩。

我有一个理念,当时因为是他认可的我,没有名也没有公司,是他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施展我的才华,给了我一个平台,给我今天百分之百的支持,等了我 12个月,又给我付生第一个孩子的手术费,然后就全力以赴的帮我募集基金。即使是从非常小的基金开始,他也投了,他是作为种子进去的。就这样,你说他去世 了以后(2005年离世于一次艇事故),我能离开这个公司吗?我是不可能做到的,人是有情节的,有道义的,所有当时有猎头来找我,我就开玩笑说,我这个人 太贵了,你根本买不起我。当时索罗斯家族亦来挖我,说你开个价吧,我都拒绝了。

我就是要把西京打造成一个纯粹的、精采的、名副其实的、以亚洲为重点的一流的资产管理公司,这就是他的理念。我要把他发扬光大,一个中国女人要想掌 控一家英国公司,只有做出业绩来。说到这里,我也要再次感谢中国给我机会,我才能这么张扬在外面说话。我的理念、团队,包括我的产品,全部都一起验证了我 当时的决定是如此的正确,就是留在西京,把西京打造成一个强势的基金管理公司。而我才是一个灵魂人物,配上主席的称谓。

一财:这样看来,你的成功离不开这位伯乐?

刘央:你说传奇,也不传奇,人找对了老板、找对了你的另一半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大问题了。我在其他媒体上说过,在我生命中三个最重要的男人,一个是中信董事长王军,一个就是艾尔文(Peter Irving),当然另一个就是我老公。

当年我进入金融这个领域,是王军的引领,我成为老板是艾尔文的引领,我成为一名成功的女人是我老公的引领。没有智慧的男人我是无法与他沟通的!他们都是我终生感激的伯乐!(实习记者王笑对本文亦有贡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95

南山幕後》專訪新買主博智金融談資金疑雲 「若有中資,五十億捐AIG!」

2010-10-19 TWM




在層層的中資疑慮中,博智金融脫穎而出,成為台灣第二大壽險公司南山人壽的新買主,博智總經理吳榮輝親自跳出來向︽今周刊︾澄清,證明自己絕對不是中資,但事情真相,還在等待經濟部投審會的最後結果。

撰文‧劉俞青

十月十三日晚上八點多,台北市信義計畫區裡﹁紅豆食府﹂上海餐廳人聲鼎沸,觥籌交錯,這是剛出爐的南山人壽新買家——博智金融團隊在此宴請南山的內勤員工。事實上,約莫十四個小時之前,美國AIG總公司的臨時董事會才剛拍板,由博智金融團隊以二十一.五億美元的價格,買下南山人壽的經營權,﹁第一個晚上﹂博智就選擇與員工一起度過,新買主顯然非常懂得﹁體貼﹂員工的心。

事實上,這個案子的程序還不算全部完成,因為一直釐不清中資疑慮的博智金融,最敏感的資金來源,至今還躺在經濟部的投審會審查中。

不過,博智金融董事長麥睿彬、董事總經理吳榮輝,兩人一路走來信心滿滿,就在宴請員工的前三個小時,兩人正神情嚴肅地在位於板橋的金管會報告,根據吳榮輝會後表示,博智的所有股東結構,隔天十月十四日全部送交金管會審查。

這次驚動整個台北金融圈的南山人壽標售案,博智台面上由對台灣金融市場相當熟稔的吳榮輝親自操盤,吳榮輝雖然是香港人,但曾經擔任台灣富邦金控的策略長,在台灣住過五年之久,博智金融一路過關斬將到今天,吳榮輝出力甚多。

有沒有中資? ﹁保證沒有一毛中資!﹂據了解,早在對外宣布出售之前,金管會其實已經﹁派人了解﹂過博智的背景,如果沒有意外,就金管會的認定,博智應該﹁是港資,不是中資﹂,博智因此順利出線。

一 路走來雖然始終難脫中資陰霾,但吳榮輝激動地告訴︽今周刊︾﹁我最討厭中國人!﹂還說﹁契約中明訂,只要查出來有一毛錢是中資,我一.六八億元︵美元︶全 部被沒收!﹂針對種種疑慮,吳榮輝幾乎都以直來直往的口吻爽快回答,以下是專訪內容:問:到底博智金融團隊是不是中資?有沒有中資?

答:首先我要說,博智金融團隊是由博智金融和香港上市公司中策集團一起組成,兩家公司的股東非常、非常像,包括我和麥睿彬同時都是兩家的董事。我們已經把兩家公司的股東名單給AIG總公司看過,而明天︵十月十四日︶也將送給台灣金管會看,絕對禁得起考驗。

我告訴你,這次我們與AIG的合約中有一條guarantee︵保證︶,只要事後發現有一毛錢是中資,我們的一.六八億美元訂金︵約合新台幣五十三億元︶,就全數被AIG沒收。

而且,大家說中資、中資,真的有這麼容易嗎?你要知道,中國外匯管制是非常嚴格的,你可能可以有個幾千萬元人民幣在香港買樓,但這次交易金額,不是幾千萬元,是人民幣一百多億元耶,你覺得這麼大筆的資金,有可能是中資而不被查出來嗎?

問:博智的股東名單可以給大家看嗎?

答:等給金管會看過之後就可以,你們很快就會知道,我真的沒有騙大家。 這一次,我覺得台灣的媒體這樣寫,真的太不公平了!博智金融從一開始十三、四組潛在買家一路到今天,很多人︵為了競爭︶在外面放話抹黑我們。

董事是中國高官? ﹁可以傳身分證澄清!﹂問:你認識外傳的幕後中資金主肖建華嗎?

答:肖建華是誰?

全部都是外面的抹黑,我還可以一併告訴你,外面還說博智的董事總經理李聞雷的父親,是前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我可以鄭重告訴你,完全不對。如果不相信,我明天請我祕書傳他的身分證給你看。

問:中策出資八成,博智出資只有兩成,為什麼要捨中策,叫﹁博智金融團隊﹂? 答:因為今年四月博智金融以十億美元成立之後,我們才發現,南山太大了,超出我們預期,十億美元很可能不夠,才只好回頭去找關係企業中策集團一起參與,但博智的名字之前已經決定了,就是這樣。

我們做事一定有邏輯的,你問我我都可以清楚交代,不要再懷疑我們了。

問:你口口聲聲說二十一.五億美元是﹁天價﹂,那為什麼要出這麼高價?是被其他買家例如中信金逼出來的嗎?

答:我只知道我們是好學生,而且最後考了第一名,就這樣,但其他同學怎樣,我不知道。

會出到這麼高價,是因為如果價格不到位,AIG不會肯賣的,但這個價格比起我的好朋友富邦金,去年買ING安泰的價格相比,太貴太貴了!

問:這次購併的過程中,你的感想如何?

答:老實說,我非常非常討厭中國人,現在香港到處都是中國人,香港的生活品質變得壞透了!拜託不要再把博智金融和中國扯在一起了!

問:未來博智主導的南山人壽會進中國嗎?

答:中國太貴了!眼前,博智會先在東南亞及香港一帶蒐獵,明年農曆年前,大家就會看到博智有新的購併案,現在、就是此時此刻已經在談了。

但現在要進中國,book value︵淨值︶都是兩、三倍起跳,比起東南亞這些公司大約︵淨值的︶一倍多,中國真的太貴了。

問:目前要在南山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答:要和員工溝通,現在已經晚上八點多了,我要趕去和員工一起吃飯,不能再說了,再見。

博智金融控股

成立時間:2009年4月資本額:20億美元(約640億台幣)負責人:董事長麥睿彬(Robert Morse)董事總經理吳榮輝 惟一投資事業:南山人壽 南山人壽

成立時間:1963年

董事長:謝仕榮

資產規模(至八月底):1兆6千億元淨值(至第二季):997億元2008年保費收入:2190億元,台灣壽險業排名第二

保戶人數:400萬人

有效保險契約:799萬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56

獨家專訪魏應充》寫春聯、做年糕 迎新春 康師傅魏家過年 堅持濃濃古早味

2011-1-31 TWM




不論身在何方,每逢農曆春節,建立「康師傅」泡麵王國的魏應州家族一定飛回台灣過年。這個「富比世台灣富豪排行榜」上名列第五的家族,至今仍恪守過年傳統禮俗。究竟「康師傅」怎麼過年,才會如此年味四溢?

撰文‧林讓均

大年初一,清晨六點,傾盡人潮的台北城還在酣睡,台灣第一豪宅「帝寶」門口已泛起笑語人聲。近三十位穿著厚重的大人小孩拎起隨身行李,在清冷的空氣中魚貫步上一輛大型遊覽車。

此輛從帝寶出發、經由高速公路一路南下至彰化的遊覽車,可以說是全台灣最﹁富貴﹂的一輛「春節返鄉專車」。所有乘客的身價加一加,超過四十億美元 (約新台幣一二○○億元)!

車上這家人,姓「魏」,在二○一○年「富比世(Forbes)台灣富豪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大家族,以泡麵、即飲茶與瓶裝水三大產品,在兩岸闖出超過新台幣二千億元的年營收。其中,掛著「康師傅」招牌的泡麵,更打下中國半壁江山,市占率達五成六。

這個由魏應州、魏應交、魏應充與魏應行四兄弟帶領的「頂新集團」,赴中發展十九年來,征戰大江南北、叱吒兩岸,但每逢農曆春節,家族成員就算遠在天涯海角也要飛回台灣團圓,沒有一年例外。

年年親手做年糕、寫春聯

在這時候,他們不是千億身家的富商巨賈,只是殷切返鄉的浮雲遊子。

很 難想像,在年味漸淡的台灣社會,下一代普遍喝過洋墨水的魏應州家族,竟仍恪守傳統過新年;而一手包辦所有過年行程、扮演家族黏著劑的,就是集團內人稱「三 董」的味全董事長魏應充。絕少接受媒體採訪的魏應充,在元月初特別接受《今周刊》專訪,正是為了闡揚逐漸被人遺忘的年節傳統。

回想小時候,魏應充說自己經常清晨五點多就起床工作,各種粗活包括種菜種田、養雞養鴨、晒豆製油統統做過,清苦日子中最期待的,就是過年。

「當時拿了壓歲錢,最想買的就是進口五爪蘋果,味道很香;我還記得一顆很貴,要五塊錢咧!」魏應充現在談起來,依舊難忘當年蘋果的甜美滋味。

但 最令他懷念的,還是媽媽的年糕。「到現在,過年都還是由我太太她們親手做蘿蔔糕、發糕,帝寶只有我們家,沒別人在炊粿啦!」魏應充說,包括他太太在內的魏 家四位媳婦都是向婆婆學做菜,至今年糕裡還是嘗得到「媽媽的味道」。所以這項傳統手藝當然要傳下去,現在他的女兒已經會做糕點。「未來媳婦娶進來,也都要 會做(年糕)!」他說得堅定。

每逢過年前夕,魏應充家裡總是上演這一幕:廚房裡不斷蒸出一籠接一籠的各式年糕,在濃濃年糕味中,魏應充則脫下西裝、挽起袖子,揮毫寫春聯。如果不說這場景發生在一戶上億元的帝寶豪宅,旁人還以為時光回到了五○年代的台灣農村。

在 魏家兄弟還小的時候,父親魏和德就常常在過年時寫春聯分送親朋故舊和員工。頂新旗下「和德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從國小到高中都與魏應充同學兼鄰居的陳慶浩 還記得,魏和德經常在油行的辦公桌上揮毫,而對書法有極大興趣的魏應充,就跟在一旁拉春聯、遞紙筆。耳濡目染之下,魏應充也習得一手好字,擅長隸書體,國 小時還曾拿過全校書法冠軍。

預先排好家族行程表

「我都半年前就開始寫春聯了!沒辦法,要寫兩、三百份送朋友和員工。」被公認最得父親筆墨真傳的魏應充笑說,一直到現在,魏家的春聯、匾額用字都是他負責,連在接受本刊專訪的前一刻,他也還在寫春聯,但求字的人太多,讓他怎麼都寫不完。

除了以做年糕、寫春聯來傳承年節原味,魏家過年還很講究「對時」的禮俗,例如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晚上十一點,就一定要在帝寶一樓拜天公。

而 為了掌握好一大家子的過年節奏,在除夕到大年初二這三天,魏應充甚至幫整個家族排好了「春節家族行程表」。在這張寫得滿滿的表單上,載明幾點幾分去哪裡、 做什麼、聯絡人是誰,巨細靡遺如同四位董事長平時的行程表。讓我們看了不禁直呼:「泡麵大王連過年都這麼有制度。」近幾年的除夕夜,魏家四兄弟與太太、十 五位子女以及媳婦孫兒,加起來一家約三十口人,在飯店吃完年夜飯之後,會轉往大董魏應州家「領紅包」,所有人會請示過大董,再決定今年紅包「行情」,而家 族內所有人、包括魏應州的三位董事長弟弟,都會拿到魏應州的紅包。回到永靖,魏家親戚也是人人有紅包拿。

那麼,魏家的紅包有多少?「通常只有六百元啦!」魏應充笑說,一個過年總共要發出去兩百多個紅包,加起來就不少了!而魏應州長兄如父,魏家子孫在向大董拿紅包時,都要說上一段吉祥話。

告別豐盛的年夜飯,大年初一清早回到彰化永靖故鄉後,魏應州一家新年的第一餐必吃素齋,而且其中一定有一道「鹹豆乾」。「以前祖先白手起家時,就是吃鹹豆乾配飯,吃鹹豆乾是為了提醒子孫要勤儉持家!」曾經花了五年彙編魏家三千年遷徙圖與祖譜的魏應充解釋。

其 實,魏應州一家儘管搭遊覽車南下至永靖,但他們各自的座車都會再委由司機分頭開下去,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平時各分東西的魏家人只有在過年才難得團圓,所以 連不到三小時的同車共處時間,也顯得彌足珍貴。魏家的凝聚力讓故宮院長周功鑫也印象深刻,盛讚這或許就是頂新集團得以擘建泡麵王國的箇中祕密。

兩百多位魏氏宗親聚一堂

俗話有云「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飽!」其中,初一之所以要起早,就是為了「拜拜」。

「過 年一定要拜拜!而且每年大年初一出門時,我們都會請教(命理)老師,今年要先往哪一個方位去,運才會比較順?」魏應充說,除夕那天,他們會先在台北拜行天 宮、龍山寺與天后宮等三家寺廟,回到永靖也拜三家。例如,頂新集團起家的頂新製油廠旁,就有一間拜玄天上帝的「意善堂」。

頂新製油的第六號員工、現為彰化廠副廠長的游炳泓笑說,大董來拜拜時會順便巡視工廠,很重視父親傳下來的頂新製油事業體,如果設備老舊或貨品擺得不整齊,他還會挨一頓罵。

大年初一,魏家最重要任務在於「新春祭祖」。連魏應州這一脈算進去,一共有八大家族的魏氏宗親共兩百多人,以往都會聚在有兩千多坪大的百年祖厝「魏成美堂」內祭祖,但因為成美堂目前整修中,近幾年改在附近、專門打造為魏氏宗親聚會所的「鉅鹿堂」中。

除 了拜拜與祭祖,魏家也非常重視「行春」的過年傳統。「所謂『行春』,就是趁著過年去親友家拜年、敘舊!」魏應充說,魏家回到永靖經常一行人浩浩蕩蕩跑去拜 會地方好友。像是味全與和泰汽車創辦人黃烈火在世時,魏應充每年必定帶著妻子兒女去鹿港向黃烈火拜年、陪他吃飯,順便也報告一下味全的經營狀況。

講 到「行春」,魏應充還很懷念農業社會有南管樂隊沿街吹奏、向村人拜年的熱鬧景況。有一年,他甚至請了一團十幾人的南管樂團來成美堂演奏,重現往日時光,也 讓沉寂已久的年節民俗「活」了起來。而大年初二,魏家四兄弟帶妻子回娘家之前,必定先請三位姊姊回娘家吃飯,再到地方上吃吃「洪瑞珍」花生酥糖、「肉圓 儀」的北斗肉圓這些地方古早味。

邀老員工回來的尾牙宴

搾油起家的頂新集團,在永靖故里仍保有農業社會時敦厚的勞資關係,至今頂新彰化的事業體只要辦尾牙,魏應州等四位董事長一定有人趕回來主持,連退休老員工都宴請。

在 頂新任職二十多年的和德文教基金會祕書江素蓮說,以去年的尾牙為例,四十桌的尾牙宴,只有一半是頂新現任員工,其他都是已退休的老員工與魏家的鄰居好友, 不少人至今仍懷念魏應州母親、「老董娘」謝如雪做給大家吃的年節糕點;現在分享糕點的任務,則交棒給魏家四兄弟的夫人們。

「我們到現在都不把公媽(祖先牌位)遷到台北,就是提醒自己要經常回永靖來探望!」近年大力提倡藝文、最近剛當選國藝會董事的魏應充不禁感嘆,過年是台灣最重要的年節,如果不好好過年,不僅錯過和親朋相聚的時光,連蘊含其中的禮俗文化也要失傳了。

在結束假期、北上之前,魏應充總會再燃起一炷清香,向上天祝禱。對他來說,每年春節一家人能夠再度回永靖團圓,就是最大的福氣了。

斥 資5億元修復「魏成美堂」魏家百年祖厝述說台灣故事魏應州家族正在彰化縣永靖鄉打造占地7千多坪的「康師傅文化園區」。園區中最受人矚目的,莫過於有 113年歷史、名列台灣20大民間古厝的魏家祖厝「魏成美堂」,這項搶修古厝的超級任務,斥資新台幣5億元,邀請國寶級木作匠師陳天平、古蹟學者林會承等 人主持。

在祖厝中出生的味全董事長魏應充說,具有「駟馬拖車」、二進雙護龍格局的魏成美堂,完全是以接榫、栓合等傳統工法修復,而整個過程 都以影像、文字記錄下來,此案將成為台灣古蹟修復的典範。為了力求完美,每一個步驟都非常考究,例如為了還原百年前的磚瓦,整修團隊就同時找了屏東、日本 窯廠試作。

魏應充還想以此案競逐聯合國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魏成美堂預計明年完工,屆時魏家子孫不會入住,而是將之設立為「台灣常民生活文化館」。為此,魏應充已經全力蒐藏陳澄波、廖繼春與李梅樹等台灣前輩畫家的作品,未來會在魏成美堂展出、娓娓道來台灣古早故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66

馬政府要我別再來 專訪陳光標:5億今年會發完


2011-2-3  TWM




上週,「中國首善」陳光標來台,高調喊出要拿新台幣5億元來台救窮,引發兩極反應,有人批判、有人贊同,本刊專訪陳光標,他承諾說:「1年內會將5億元發完,希望以後年年都能來發。」但標哥能否再來台發錢,要看馬政府的態度,他友人說:「馬政府有透過人叫我們不要再來!」

陳光標

出生:1968年7月生於江蘇泗洪

綽號:中國首善、陳低碳

身家:人民幣50億元(約新台幣220億元),去年《富比士》中國富豪榜第223名。

善行:累計捐款人民幣13.8億元(約新台幣60億元),並承諾生前捐出全部財產。

學歷:南京中醫學院醫學學士、南京大學工商碩士

經歷:江蘇省社科院應用開發中心副主任、南京紅光醫藥公司主任、南京金威利電子醫療器械公司董事長

現職: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

家庭:1996年與小他6歲的妻子張婷結婚,育有2子陳啟正、陳啟天。

一 月二十九日上午,南投縣政府的禮堂內,陳光標一上台致詞,就讓人彷彿置身中國,陳光標一開口便滔滔不絕說:「我八歲開始賣飲水賺一、二毛錢,九歲拿錢幫助 人家上學,二十歲開始做生意,一年賺二十萬,捐三萬給人做心臟手術…我給故鄉鄉下修了一條路…。」每講到一個句點,一同來台的「大陸愛心團」團員中,就會 有人報以掌聲。

高調濟貧 住簡房

台下三百名等候領紅包的台灣民眾也一愣一愣地隨著掌聲拍手,只是,大家似乎對標哥的大陸用語 有聽沒有懂,一臉茫然;在他們眼中,捐贈儀式不重要,現金紅包才是重點。好不容易領錢後,有人含蓄、趕緊將紅包對折收進口袋;有人則大方抽出十張千元大 鈔,仔細數個清楚,相同的是,他們都臉上帶著笑意。

這樣的場景,從二十六日標哥來台後,一連上演了五天,這位被稱為「中國首善」的百億富豪,來台前就先預告要撒五億元濟貧,但因為行事風格太過高調,讓民進黨罵、國民黨避,最後只有少數幾個縣市長,安排象徵性的捐贈儀式,讓他過乾癮。

一月二十九日傍晚,陳光標從南投北上到台北,夜宿圓山飯店,本刊記者就在房間內,專訪這位中國首善。

記者一進到他下榻的房間內,映入眼簾的是書桌上堆滿的雜物,仔細一瞧,才發現是他這趟台灣行時,各界所送的一些小禮物,像弱勢小朋友親手摺來感謝他的摺紙小星星、卡片等,都在裡頭,十幾坪大的房間並沒有想像中的奢華。

兄姊餓死 填陰影

這次來台,陳光標約發了新台幣一億元現金,離他來台前開出的五億元支票還差一大截。對此他說:「我快樂的來源就是『發錢』和『被表揚』,我在台灣已經有投資了,我會常來,這次沒發完的善款,絕對會轉交給慈善團體全數發出,一毛錢都不會少,絕對會在今年發完。」

至於未來是否還會再來台灣行善,他說:「台灣中央政府有壓力,希望我不要再發了;但只要台灣政府同意、台灣同胞歡迎,喜歡標哥再來高調一下的話,我當然很希望每年都再來發一次。」

陳光標說:「我從小家貧,四歲時親眼目睹兄姊沒東西吃餓死,那時沒吃過一頓飽,我自己也是從小就渴望別人幫助啊!」他的言語中透露出,年幼時兄姊餓死的慘狀,在他的心中留下了一個陰影,他到處發錢,是為了填補自己心中的這個陰影。

對標哥來說,發錢比較像是一種救贖或是娛樂,因為他就是喜歡看受贈者的表情,無論對方是高興、生氣或是罵他都好,他就是喜歡這種互動。他說:「當台灣政府要我拿錢由慈善團體代發時,這樣真是不夠味,又看不到對方表情!」

工程二包 血汗錢

為了維持自己這種奇怪的娛樂,他當然得先會賺錢。他的商業頭腦也很早就展現出來,讀小學時,就懂得從有水的村落挑水到沒水的地方賣,賺幾元人民幣貼補家用;但再會挑水,也攢不到上億元身家,他透露自己致富的關鍵,就是「做工程二包」。

陳光標說:「我在中國做拆房生意,九五%都是『二手』。就是別的廠商先標拆房工程,再由我施工,真正自己公司得標的『一手』僅占五%。」靠著專做二包,讓今年才四十二歲的他,已經是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公司董事長,身價估計有人民幣五十億元。

他說:「大家都認為陳光標賺錢很容易,我告訴你,我賺錢比吃屎、吃大便還困難!」

陳光標強調,自己賺的每一分都是血汗錢,愈說情緒愈激動,甚至有點動了氣。他說:「我這樣直接告訴你吧,我的生意,從來沒有得到一位政府官員的支持、幫助!只要有人能拿出任何一位官員幫過我的證據,我馬上捐給那個人一百萬元,人民幣或美元都行!」

現金紅包 助貧弱

訪談中,他不斷透露出對兩岸官員的不滿,先是講到甘肅省某次災難,他率隊帶領數十台大型機具前去救難,還捐了一千萬元現金、二千台電腦等,當地政府都只給他收據,但對外表揚時,卻沒有提到他;之後,他又講到這次來台,無論朝野都對他不友善。

他在接受本刊專訪的前二天,上陳文茜主持的電視節目時,邀請對方來拍攝他準備發出去的紅包牆,但被製作單位以「怕傷了馬英九政府」為由婉拒,陳光標講到這裡,自嘲自己遇到的情況叫「啞巴吃黃連」。

本 刊觀察,從一月二十七日嚴姓婦人的案例,就可知道陳光標發錢一事,對執政者的殺傷力有多大。當天早上九點多,標哥才剛走出飯店房間,飯店大廳就有一名自稱 嚴姓的婦人堵了上去,大喊:「陳董事長!陳董事長,拜託,請您幫幫我好嗎?」她拿出一張北市低收入戶證明,流著淚訴說自己的困境,還說自己有個年逾八旬的 眼盲老母得撫養,全家快活不下去。

伯公幫忙 台灣行

陳光標很有耐心地聽完後,邊微笑邊伸手進西裝口袋,馬上就掏出一個厚厚的紅包給她,婦人看了看,出乎意料又開口:「能不能再多給我一點?」陳聽了也不生氣,還是面帶微笑又掏了二個紅包給她,還彎腰拱手說:「祝你們家過個好年,紅紅火火的大年。」

事 後,婦人打開三個紅包,裡面總計有七萬元的現金,讓她又驚又喜,直呼陳真是菩薩,這輩子沒收過這麼大紅包,高高興興地離去。這一幕,讓台北市官員跌破眼 鏡,市府人員隨即登門拜訪嚴姓婦人,第一句話竟然是:「有問題幹嘛不跟我們反應,要去跟人家要錢?」婦人沒好氣地回說:「跟你們講過很多次,又沒人理 我。」當場讓市府官員語塞。

本刊調查,標哥這次來台後,吳伯雄家族幫忙頗多,才讓行程順利。吳伯雄的兒子吳志剛告訴本刊說:「我是去年透過『中華兩岸連鎖協會』內的友人介紹,認識標哥。」

二人因年紀相仿,有聊不完的「爸爸經」,加上某次談天時,吳提到自己每年固定在桃園、台北等地捐五百萬元幫助弱勢,這個話題引起陳光標興趣,自此成了無話不談的兄弟。

砸錢助人 引騷動

後來,吳志剛還把爸爸介紹給陳認識,碰面時吳伯雄題了「兩岸人民楷模」幾個字送給陳光標,這幅題字到現在都還掛在陳光標的辦公室裡。

標哥來台要發的善款,絕大部分也是透過吳家的親友幫忙籌款,至於介紹二人認識的中華兩岸連鎖協會,來頭也不小。

該協會成立二年,理事長是吉的堡企業老董王國安,執行長則是十多年前,在台灣銷售中華職棒球員卡,人稱「紅小子」的張永朋。協會的副理事長有85度C的吳政學、林志玲緋聞男友邱士楷、永和豆漿董事長林炳生等,個個都是在兩岸企業當中有頭有臉的人物。

陳光標四處高調砸錢助人的行為,引起台灣一陣騷動,也讓政府灰頭土臉,現在陳光標已經投資台灣的友人,也打算常來台灣捐錢,中國首善和台灣馬政府的鬥法,才剛開始!

「低調之旅」事件簿

1∕21 「中國首善」陳光標率40多位企業家、募集人民幣1億元,排定行程要來台行善。

1∕25 因行善方式過於高調遭抨擊,一度傳出行程生變,新北市、桃園縣更婉拒善款,但移民署最後仍核准他的行程。晚間接受《2100全民開講》電訪,與名嘴陳揮文槓上。

1∕26 桃園縣改口願收受500萬元捐款。陳光標深夜抵台,「感恩之旅」改稱「低調之旅」。桃園縣議員廖輝星、張文瑜等前往抗議,批評他「偽善團」,但也有人接機歡迎。

1∕27 台北市嚴姓婦人在圓山飯店攔住陳光標,獲贈7萬元,是陳在台發出的第一個紅包。當日共送出328萬元給317位民眾,另捐出365萬元給社福團體、弱勢兒營養午餐等,合計693萬元。

1∕28 上午到金山鄧麗君墓園追悼,全家落淚高唱〈月亮代表我的心〉。因外界觀感不佳,陳光標不再對攔路民眾發紅包。全天捐出1,000萬元。

1∕29 陳光標在台中高鐵站,發給7名義演原住民小朋友每人4,000元紅包。全天捐出2,504.8萬元。晚上宴請弱勢民眾時說,想號召中國企業家集資蓋兩岸海底高鐵,台灣不用出1分錢。

1∕30 原宣布捐贈500萬元給桃園縣社會救助專戶,加碼1倍為1,000萬元。因捐贈會場未見一般民眾,他說低調行善就像「啞巴吃黃連」,未來仍希望在台高調行善、敲鑼發紅包。

高調撒善款 網友褒多於貶

peterywang 現在,中共用銀彈就可以來解放台灣了。不沾鍋還在寫週記、玩臉書,拚連任。

dimko 台灣很多假慈善真財團!像他這樣直接給多乾脆。

dawnchorus 為了大家的尊嚴,給我就好。

sagarain 節能減碳,下次匯帳號好嗎?

ivanos 去美國白宮外面發不是更牛逼,上世界頭條。

bagayoyo 18英不領18%就無力做公益vs.中國標直接給7萬。

realmd 1次1萬,來踐踏我的尊嚴100次吧。

woodsman 標哥是不是民進黨員啊?故意要給阿九難看。

tsukimi 如果陳光標是佐藤光標,領錢就不會沒尊嚴了!

nanako81240 人家高調捐錢,又不是高調買帝寶炒房價。

陳光標行善 不無商業考量

陳光標此次來台,一開始就以「發放5億元紅包」、「砌錢牆高調行善」等話題炒熱行程,經電子及平面媒體連日大幅報導後,廣告效益可說花幾億元也買不到。然而,此行他實際捐款金額約1億元,若以宣傳角度來看,這筆錢花得一點也不冤。

事實上,陳光標此行並非單純行善,他還參加了「有機園生物科技公司」投資說明會、到花蓮考察投資項目等行程,他旗下的「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進軍台灣應是遲早之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75

最新台灣50富豪 專訪施崇棠:華碩爆發衝雲端


2011-2-3  TWM




手機與中國移動結盟 筆電拚第三大

去年金虎年,台股果然虎虎生風,全年漲幅22.89%。富豪排名第45的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在與和碩分家後首度接受媒體專訪,他說:「未來30年最大的趨勢主流是雲端科技,華碩將跳入個人雲端。」3年內華碩筆電要拚上全球第3大,手機部門則將與中國移動結盟。

而穩坐股王的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陳文琦夫婦持股市值大增278億元,在農曆年前傳出入股香港TVB,震撼市場。至於威達雲端董事長賴富源則新面孔,不僅趕搭數位匯流趨勢,還一舉打入富豪第20名,實力驚人。

施崇棠 小檔案

現職:華碩電腦董事長

財富:40.78億元,2010年台灣50富豪排名第45

生日:1952.8.12

家庭:妻曾瑞棼,育有2子1女

學歷:台大電機系畢、交大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1979年起任職宏碁電腦;1994年出任華碩董事長至今。

事業:華碩集團核心事業為華碩、和碩,2上市公司市值合計約2,575億元,施崇棠個人另投資上櫃公司點晶科技。

經歷虧損、分家風波,華碩董事長施崇棠一月二十七日在關渡總部接受本刊專訪,這是華碩蟄伏二年來,掌門人首度面對媒體、談華碩的下一步棋局。施崇棠辦公室位於華碩總部大樓的頂層十六樓,外人難窺其祕。這天,本刊跟隨施崇棠,進入他領軍作戰的最高指揮總部。

簡樸密室 研發

這間小小辦公室堆滿書,沒有起眼的裝潢,但有面大落地窗,引進一覽無遺的關渡平原風光。令人驚訝的是,辦公室旁、約二坪大小的密室,是施崇棠搞研發的實驗室和打坐室。

「裡 面都是屍體。」他半開玩笑地說。一進去,靠牆的老舊書桌,布滿了遭分解的手機、筆電等產品零件,還有一本老舊斑駁、頁數已破損的天線參考書,「這本大學的 教科書,很好用。」密室書架上,從佛書、管理到技術書籍都有,牆上掛著他八十多歲母親寫的書法。施崇棠脫下鞋子,當場示範他面對母親書法打坐的樣子,露出 灰襪上的小破洞也不以為意。

瞄準雲端 拓疆

施崇棠鑽研佛多年,身材清瘦的他,平日生活簡單,頗有仙風道骨的風範,言談中多有禪意,他多次提及廣欽老和尚與佛法的「止觀大法」,就是對外界整個資訊都能吸收,但內心保持清明不亂,「也就是常說的面對它、接受它,不管是人生或商場都很像。」

見我們聽得似懂非懂,已經瞄準下一個戰場的施崇棠,便開口分析起全球電腦戰場的大趨勢,「過去三十年,是PC(個人電腦)時代,但未來三十年,最大的趨勢主流mega trend(指雲端科技)就是那個雲。」

而在新舊趨勢的分水嶺上,頭髮半白、一派溫文儒雅的施崇棠以堅定口吻說:「未來華碩很多可以創新的東西,就是跳到新的個人雲端運算領域。」

施崇棠口中的個人雲端,指的是無線終端上網裝置。他索性比手畫腳解釋,個人雲端時代來臨,華碩將專注「端」的開發。「Eee PC只是華碩第一砲,下半年還有多款祕密武器。」

施 崇棠舉例說明:父親在書房裡看影片,兒子在臥室看影片,二人可透過無線傳輸,最後在客廳的電視上彼此分享。他下了結論:「在雲端時代,華碩將提供便利的工 具,讓家庭更容易創造雲端環境。」華碩日前在紐約CES(消費性電子展)上展示WAVI Xtion,其中WAVI為無線傳輸,Xtion則類似微軟的Kinect,將體感應的使用從遊戲機延伸到PC。

搶進前三 督軍

筆記型電腦(NB)市場變化多端,去年蘋果iPad平板電腦上市,惠普、宏碁、戴爾等筆電業者均遭襲擊,排名第六的華碩也受衝擊,原本全年預估筆電出貨量一千八百萬台,減少百萬台。面對市場即將重新洗牌,各大廠無不摩拳擦掌,全面應戰。

施崇棠顯然有備而來,「今年將是競爭最激烈的一年,華碩士氣高昂,我們機會很大。」「今年是華碩關鍵的一年,我們要衝全球第四。」華碩還訂下「三三」計畫,未來三年NB要拚上前三大。

為達成目標,施崇棠已下令進入備戰狀態。每週三下午,施崇棠親臨作戰會議,包括業務、產品、行銷、財務的最高主管列席,和海外主管視訊連線,每個人神情嚴肅,對各地敵情詳加分析,不但緊追訂單與庫存,施崇棠更重視第一線的銷售情況。

西進中國 卡位

除 了主攻雲端產品,施崇棠也沒放棄手機產品。「我們要在中國市場做二個眼(圍棋術語,做活的意思),至少把角占住,借角、借邊,借那個勢,做出二個眼。」施 崇棠透露,今年將走「銀豹策略」(產品以質取勝),他脫口而出華碩將與中國電信業者一哥∣中國移動合作,進軍大陸手機市場。話一出口,他發現自己說漏嘴, 便微笑不肯再多說。

這是因為中國移動來頭不小,是不折不扣的電信巨人。全中國手機高達八億多用戶,其中,中國移動就擁有五億用戶,是全球最 大電信業者,用戶數超過西歐國家的用戶數總額。台灣的各大科技業者,不管是王雪紅、郭台銘或林百里,都想搭上中國移動、搶進中國市場,華碩若跟中國移動合 作,等於立於優勢位置。

華碩去年營收三千多億元,筆電、非筆電分占六、四,非筆電業務又以主機板為主、手機等業務為次。本刊調查,為了攻占手機市場,施崇棠親自帶隊領軍,正蓄勢待發。

今 日充滿鬥志的華碩,和近二年的「睡獅」模樣,不可同日而語。華碩成軍二十年來,從最初一統天下的主機板,到敢打「堅如磐石」跟著奧運火炬上珠穆朗瑪峰的筆 記本電腦,再到○七年推出Eee PC,掀起小筆電熱潮,從全球筆電第八名,擠入前六名,以「巨獅」自詡的華碩,幾乎是常勝軍,未嘗過失敗。

金融海嘯 驚醒

○八年初,施崇棠順勢引退,交棒給沈振來。但同年下半年,史上最大金融海嘯巨浪打來,華碩股價首度被宏碁追過,還面臨成軍二十年的首度虧損,這副慘況,無異是對這頭巨獅的一記當頭棒喝。

施崇棠坦承二年前的失敗。「就是要面對嚴酷的現實,虧了就是虧了,難道是假的?要面對事實,保持很清明的心,才能針對弱點改進。」施崇棠扮演起公司「安慰長」,到處安慰員工、穩定軍心,「失敗的經驗很重要,這將累積成日後再起的力道,大家要樂觀看待。」

當時,景氣驟然大壞,華碩來不及應戰,庫存水位過高,造成虧損。○九年,華碩總經理沈振來在施崇棠力挺下,採取降低營運成本,將十一個事業單位縮減剩下三大事業群,並且調整庫存水位,才站穩腳步。

分家陣痛 煎熬

這段調整過程,也讓華碩集團徹底走上品牌、代工分家。「○七年中,華碩宣布與和碩分家,卻一直沒有具體行動,當時Jonney(施崇棠)還曾被客戶嗆聲,想買下Asus品牌,要他們專心做代工。」和碩主管透露。

對大當家而言,品牌與代工,手心手背都是肉,資產、人才如何公平分割,讓施崇棠飽受煎熬,雖○七年宣布分家,但遲遲未行動,直到去年才完成。

問起分家時的心路歷程,施崇棠雲淡風輕地回說:「我看現在的總統,要到二十年後才能來看他到底對不對,到底有沒有走出讓台灣人最幸福的路。」繞了一大圈,才回到華碩分家,「我們過去每階段都在絞盡腦汁,想出怎樣才是對的策略,我覺得每個點,都還算可以。」

這段從坐大到分家的歷程,完全不在當年還是工程師的施崇棠計畫裡。「那時只是夢想開創一個小而美的公司,沒想到現在搞到幾千億元這樣的公司。」他欲言又止,最後首度對外公開說明創業華碩的過程。

施崇棠出生於彰化的公務員家庭,台大電機系畢業後,再進入交大管理研究所進修,二十七歲進入宏碁帶領研發部門,當時,施崇棠團隊研發的386個人電腦,在美國Comdex秀擊敗群雄,拿到年度最佳產品,宏碁在那一年順勢竄起。

話說創業 闢謠

以施崇棠為首的工程師團隊興起創業念頭,「我們都是對電腦技術瘋狂、認為自己是天下無敵的那種人。」 但施振榮因宏碁有困境,慰留施崇棠,一九九○年,施崇棠只好出資六成,讓童子賢、謝偉琦、徐世昌和廖敏雄四人先行自立門戶。

一九九三年,施崇棠跟施振榮再提:「宏碁現在穩定成長,我可以離開了。」施振榮只好放手。施振榮在《宏碁的世紀變革》書中提到:「施崇棠本來是最有潛力接班的人選之一,可是他後來離開宏碁到華碩去。」

這段創業歷程,和流傳多年的童子賢等遇上技術瓶頸,三顧茅廬請出師父施崇棠、接掌華碩的坊間傳聞,完全不同。施崇棠頓了頓,「我說出真相,就是不要再有三顧茅廬,或變成王子復仇記(指和碩分家後壯大)這些東西。」

華 碩從主機板起家,施崇棠加入後沒多久,英特爾宣布進軍主機板,施崇棠因而登門拜訪。不料對方讓他坐了好幾小時冷板凳,他攔下從會議室出來的員工問,才知道 英特爾研發的主機板出問題,結果施崇棠進去一分鐘就搞定,讓英特爾刮目相看。後來英特爾每年舉辦的技術大會,施崇棠是唯一受邀的企業家。

機板起家 竄紅

沒多久,英特爾因台灣主機板業者聯手杯葛,而放棄進軍主機板,華碩異軍突起,○六年一躍成為全球最大主機板廠商,榮登股王地位。隔年,華碩順勢推出自有品牌筆記型電腦。

那 時,施崇棠手上有二個代工大案,一個是PS3、一個是蘋果。「PS3我比較放心,我大部分時間都花在Apple,飛到美國去跟二號人物談,他說:『我們 Apple的brand(品牌)不能被影響。』就算我們已經從六十幾趴的滿意,做到九十八趴,他仍說我們品質沒有做到最好。」

在蘋果碰了壁,施崇棠並無怨言,反而讚嘆蘋果厲害,慎選供應商,才能成就卓越的公司。提到創業辛苦點滴,施崇棠畫了一張圖,說起「三個小和尚」的故事。

他說:「這是老和尚的期中考,甲和尚選『易得門』,這是好走的路,我想好走的路大家都會走,但最後會此路不通;乙和尚選比較難走的路,就是『難得門』,雖然中間有很多的挑戰,但最後會是唯一正確的路;丙和尚則是猶疑不決,貽誤軍機,最糟糕。」

最後,他像老和尚反問:「你們會走哪一條路?」沒等回答,他先下了結論:「華碩選難走的路,要有不斷奮鬥、強烈的旺盛鬥志,坦白說還是靠紮實的功夫,才能走到成功的地位。」

追趕蘋果 心占

「我看到高手下棋會心花怒放,有時候出一招,真是神來之筆。」施崇棠興奮到雙眼射出光芒,握緊拳頭、臉色泛紅。施崇棠父親是彰化稅捐處象棋冠軍,他五歲就看父親下棋擺譜,最喜歡看高手下棋。下棋如商場?「對!Apple是我覺得很可敬的對手,要有這樣的對手才過癮。」

為 迎頭趕上蘋果,施崇棠大力推動「Design thinking」(設計思維)。「很多工程師有個毛病,為了彰顯自己的能力,就再多個按鈕、功能,反而造成消費者不便利。」「消費者使用簡單快樂,這樣 你就黏住他,這就是我說的心占,消費者認同你的價值,就有市占。」華碩人一走進公司,電梯內液晶電視就會播放施崇棠的「設計思維」影片,不分日夜,二十四 小時耳提面命。

創新選擇 兼具

但施崇棠不畏戰,「蘋果創新,卻沒給消費者選擇;宏碁給了消費者很多選擇,卻沒有創新,只有華 碩二者兼具。」他秀出號稱「變形金鋼」的Eee Pad平板電腦、竹革筆電,順勢打廣告:「這款王偉忠有用。」轉身打開自己的Eee Note,「我開會、記事都用這個。」裡頭有施崇棠畫的龍和諸葛四郎與真平,「我五分鐘就畫好了。」

接著,他又拿起跟頂級音響品牌B&O一起合作設計的NX90(美聲機)筆電,「杜比大家都有。」一開口,就把訴求杜比音效的宏碁比下去。

像老王賣瓜般,施崇棠滔滔不絕,拿出一疊資料,去年華碩在國際上得到三千多個獎,其中美國消費者對筆電品牌信賴度,最讓他引以為豪。

施崇棠說:「前年我們贏Apple一倍時,他們還說要再觀察,一年之後差更多,Asus是最受信賴的品牌。」他意猶未盡補上一句:「『精采創新、完美品質』是華碩的DNA。」

伺機備戰 殺球

即使身為億萬富豪,施崇棠生活簡樸,長年茹素,只喝白開水,因為「不浪費時間想要喝什麼」;辦公桌用了十多年,開的是二手的福斯車,喜歡吃熱湯麵,假日偶爾陪太太爬山;家中三個小孩念小學時,每天零用錢只有十元,跟一般家庭沒兩樣。

施崇棠的太太也奉行簡單生活,有天下午好友來訪,二人聊到晚上,施太太說:「晚餐簡單吃。」客人怕打擾婉拒,施太太回說一點不麻煩,她從冷凍庫拿出一包煮熟黃豆,放到電鍋加熱,再打成豆漿,一人一杯。

採訪這天,施崇棠穿球衣,上場跟員工打桌球,只見他充滿殺氣,等待時機,給對方一記殺球,猛然地想起他說:「蘋果在成功之前,也沒有說自己厲害,這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華碩 大事記

1990年

華碩成立。

1993年

人才流失、拿不到訂單,施崇棠出任董事長。

1995年

英特爾大舉進軍主機板市場,業界原以為將重創華碩,但華碩憑著技術,當年營業額成長134%,每股純益達32元,1年後英特爾反淡出。

1997年

跨入NB市場,7年後晉升全球第10大品牌。但掌製造與採購的創辦元老廖敏雄退休,經營團隊一度出現缺口。

2000年

成為全球主機板龍頭。

2002年

主機板龍頭地位受威脅、獲利年減38%,施崇棠推「常山蛇」策略,設副牌華擎攻中低價市場;另推「金鵝」降成本計畫,花2年保住龍頭。

2003年

創辦元老謝偉琦出走,砲轟施崇棠用人唯親、華碩官僚腐化。施推「巨獅」「銀豹」計畫,巨獅指主機板以量取市,銀豹則指筆電以質取勝。

2004年

設子公司恭碩,跨足手機代工市場,同步發展自有品牌手機。

2005年

併購網通大廠亞旭,成為數據機、無線網路通訊產品製造龍頭。

2006年

與對手技嘉結盟,雙方合設新公司,承接技嘉的主機板、繪圖卡資產營業,華碩因而坐穩主機板、繪圖卡龍頭。

2007年

品牌、代工分家。華碩負責品牌,卻100%控股代工事業和碩,分家不清,留下和碩接單困難的遺患。

2008年

華碩第4季虧損近30億元,是成立以來首次單季虧損。

2009年

華碩決心分割和碩、減資重新上市,與和碩徹底分家。

2010年

華碩、和碩分拆上市,年底華碩決議釋出一半的和碩持股,約12.2%,並斥資53億元收購研揚,跨入工業電腦領域。

小辭典 雲端運算

將 個人或企業電腦的儲存及運算功能,全放到遠端的超級電腦中心執行,就是所謂的「雲」;「端」則是泛指個人電腦、手機,甚至提款機等終端設備。未來,消費者 只要有密碼,就可使用任何可連上網的「端」設備,透過網際網路連結到「雲」(即超級電腦),取得資料並進行處理。像利用手機上Google查詢附近商家資 訊或進行金融轉帳等功能,就是一種雲端服務。

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認為,2013年雲端商機可達1,500億美元(近新台幣5兆元);資策會則預測,今年台灣市場達62.1億元。

華碩 VS.蘋果

註1:蘋果的營收與獲利,自2009年10月計至2010年9月。

註2:英國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指出,若將平板電腦計入PC銷量統計,蘋果去年第4季已是全球第3大PC廠。IDC的數據則未加計入平板電腦。

2010五十富豪排行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台灣經濟新報

註一:財富=個人和配偶、未成年子女等第三人持有的上市、櫃股票總數(不含信託股數)X2010/12/31收盤價。

註二:夫婦均出任董、監事者一同列名,否則僅列任董、監事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