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分佈式光伏時代將至

2013-07-29  TCW  
 

 

0.42元/千瓦時的示範區度電補貼標準基本令投資人滿意,但錢從哪兒來,能否足額發放?

◎ 本刊記者 蒲俊 文“蠻不錯的!”在聽說分佈式光伏補貼定在0.42元/千瓦時後,蘇州的趙先生十分欣慰。他所在的公司正在等待示範區項目的審批結果,“江蘇省內競爭很激烈”。

趙先生所在的公司申報的是一個不到3兆瓦(1兆瓦 =1000千瓦)的屋頂項 目。雖然容量不大,但涉及數個企業的屋頂,整個過程花了三個半月時間。 “找到合適的屋頂,關鍵是要和業主談,為什麼要做這個分佈式項目,有什麼好處?”最後做出的方案很複雜,與幾個業主達成的模式不盡相同,有屋頂業主參與投資的;也有合同能源管理,通過結算電費實現的。

在過去一個月,趙先生和絕大多數業內人士一樣,在觀望分佈式光伏的補貼政策,思忖項目未來可能的回報率。

在這個行業,很多項目都是萬事俱備,只欠電價補貼政策。

6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光伏產業“國六條” ; 7月初推出細則,明確分佈式光伏應用的方式、並網以及補貼年限。但對分佈式光伏項目投資者來說,電價補貼怎麼給,給多少,是決定項目回報率的關鍵。具體方案不出,市場觀望不前。

7月23日,財新記者從接近發改委的權威人士處獲悉,價格司已將分佈式光伏發電示範區的電價補貼確定為0.42 元 / 千瓦時,位於此前市場預期每千瓦時0.35元 -0.45元的上部區間。在這一電價補貼框架下,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IRR(內部收益率)可能達到10%以上。

而這一示範區標準,亦使未來更大範圍的分佈式光伏項目有了較確定的前景。

發令槍已響,接下來的問題是項目建設資金能否到位,以及補貼發放能否按時、足額、到位。

政策步步變

分佈式光伏項目在國內受到關注始于2012年9月,能源局發佈 《關於申報分佈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範區的通知》 ,各省能夠上報總量不超過50萬千瓦的項目,各省示範區數量不超過3個,總量約1500萬千瓦。在缺乏執行方案的情況下,各地被要求在一個月內將示範區實施方案上報。

分佈式光伏發電通常是指裝機規模較小(通常在幾千瓦至數十兆瓦)的、 佈置在用戶附近的光伏發電系統, 一般接入35千伏或更低電壓等級的電網。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分佈式光伏發電系統,是建在城市建築物屋頂的光伏發電項目。這類項目需要接入公共電網,一起為附近的用戶供電。政策優先支持工業園區的規模化分佈式光伏項目,這主要是出于提高裝機效率,迅速擴大規模的考量,也有利用負荷周邊空地等建造的規模較大的分佈式項目。

“對自發自用電量和多餘上網電量實行統一補貼標準”的說法,在上述通知中已經被明確。 “補貼的思路有,但是需要做工作,好多事情都銜接不上。 ”一位參與當時政策制定的人士表示。

“當時,即便你的項目在示範區方案里,也不知道到底有什麼好處。 ”一位參與了示範區項目申報的人士回憶說。各地政府先確定了示範區的大致範圍——多是集中式工業園區,投資者們再一個個把項目湊出來。這次示範區申報並未出台批復結果。此後,項目上報又補充了兩三輪,包括比較成熟的重點項目情況,這幫助能源局對整個分佈式光伏的項目盤子進行了大致的摸底。

去年12月1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將“著力推進分佈式光伏發電”列入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今年年初,能源局將2013年全年光伏裝機目標定為10GW。此後半年,由於電價政策始終千呼萬喚不出來, “10GW目標要打折扣”是不少行業人士的判斷。今年6月,行業咨詢機構 NPD Solarbuzz 高級分析師廉銳曾告訴財新記者, “10GW 裝機規模能否實現還得看分佈式,但現在大家都在做前期,已並網的分佈式項目大多是 ‘金太陽’的存量,靠新政策實現的並網。 ”到今年3月份,財政部決定不再新增申請審批 “金太陽”示範工程,示範區成為分佈式光伏項目惟一的補貼框架。與此同時,發改委在《關於完善光伏發電價格政策通知》徵求意見稿中,將分佈式發電自發自用電價補貼定為0.35元 / 千瓦時。因為價格較低,受到光伏行業的廣泛反對。

6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提出要重點拓展分佈式光伏發電應用,保障對分佈式光伏發電按電量補貼的資金及時發放到位。

能源局隨後在6月16日召開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座談會,重點就是分佈式光伏發電發展的具體措施,以及分佈式光伏發電示範區建設的工作部署。

在這次座談會上,能源局局長吳新雄表示,重點在經濟發達地區選擇網購電價格高、電力負荷峰穀差大、補貼相對少、用電量大且負荷穩定的工業園區,按照“自發自用、就地消納”原則,開展分佈式光伏應用示範。最重要的是,這次會議明確了補貼資金的上限是0.45元 / 千瓦時。

0.42元/千瓦時意味著什麼?

0.35 ? 0.45 ?抑或 0.40 ?從那之後的一個多月間,這是光伏業界最熱門的一個話題。發改委最後一錘定音——確定0.42元 / 千瓦時的補貼水平,補貼時限原則為20年。

從目前各種政策表述看,分佈式光伏發電示範區項目的模式鼓勵以自發自用為主,因此其主要受益模式是抵消從電網購電的成本,在中東部地區,以0.8 元 / 千瓦時的工商業電價來估算,加上補貼,分佈式光伏電價能夠達到1.22元/千瓦時。 “這個價格可以了。 ”上述接近發改委人士認為。

按照國泰君安證券公司的測算,度電補貼達到每千瓦時0.40元-0.45元,多數省市工商業項目的內部收益率能達到8%以上,江浙地區能到12%甚至15%。

此外,由於中央鼓勵地方政府利用財政資金支持光伏發電應用,企業能夠獲得的電價還可能更高。安徽省合肥市的方案是地方再補0.25元 / 千瓦時,江蘇也很可能出台額外補貼。

不過,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院王斯成曾在多個場合建議,這樣 “一刀切”的辦法可能會導致部分工商業項目回報過高,而銷售電價原本較低的學校、醫院等項目缺乏吸引力。

據財新記者瞭解,參與前述能源局座談會的發改委或能源局代表,來自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廣東、江蘇、浙江、山東、遼寧、江西、深圳、寧波、青島、大連等七省七市,起初的計劃是先由這些省市試點,再向全國推廣,但現在的傾向是面向全國,把量沖上去。

7月4日出台的《國務院關於促進光伏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建設100個分佈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範區。這份文件還要求簡化分佈式光伏發電的電網接入方式和管理程序,免收系統備用容量費和相關服務費用。能源局為此提出的要求是,7月10日前各地上報實施方案,7月20日前明確示範區名單,7月底開建。據財新記者瞭解,目前項目申報和確定仍在繼續。

投資者擔心補貼發放

在前述國務院意見中,將分佈式光伏的模式定義為“自發自用,余量上網,電網調節” 。不過,財新記者採訪的數位投資者都表示做的是自發自用,甚至沒考慮上網。

自發自用可以是屋頂業主自行投資,通過抵消購電成本和國家的度電補貼獲得收益,也可以是項目方租賃屋頂,以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通過和用戶的電費結算以及補貼回收投資。這樣的項目將實行備案管理,不再需要能源局核准。實際上有不少投資者按照最低用電負荷來確定分佈式光伏項目的裝機規模,確保完全自發自用。

一位北京的分佈式光伏項目投資者告訴財新記者,如果全部上網售電——類似于大型地面電站,雖然需要核准,但建成後收益比較穩定。而在分佈式光伏示範區現在的框架內,這種模式的實際電價——火電標杆上網電價+ 度電補貼,低於自發自用能夠享受的電價。有些省份還會制定裝機容量配額,對全部上網部分控制總量,先到先得,而自發自用就沒有這樣的限制。

余電上網則被看作是最麻煩的一種方式,也最不被鼓勵。從現有實踐來 看,由於度電補貼尚未明確,上網部分的投資者能夠拿到的只是火電上網標杆電價部分,而一些個人用戶因為開不出電力發票,這部分售電收入難以結算。

度電補貼定下來了,錢從哪裡來?

國務院給出的意見是“建立由電網企業按月轉付補貼資金的制度,中央財政按季度向電網企業預撥補貼資金,確保補貼資金及時足額到位” 。可再生能源補貼不足在業內不是秘密,國務院雖說要提高補貼資金的來源——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但具體方案遲遲未出,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從8厘 / 千瓦時上漲到1分/ 千瓦時、1.2分 / 千瓦時甚至1.6分 / 千瓦時的說法皆有。還有投資者擔心,如果資金來源不止一處,難以統籌,同樣可能耽誤發放。

前述北京的分佈式光伏項目投資者認為,分佈式光伏示範區在建設時間上的嚴格要求,說明主管單位擔心項目能不能及時建起來,而投資者擔心的是何時能拿到補貼。去年年底,對分佈式光伏的前景,天華陽光控股集團董事長蘇維利曾向財新記者分析指出: “分佈式項目的工作量大,而且碎,一個項目可能不到100萬千瓦,但要面對很多屋頂業主和施工方等。 ”這使得分佈式項目不適合規模化,也不會形成大壟斷者。目前的局面也基本印證了這一看法,最有興趣的是手中有光伏組件和逆變器等產品庫存的投資者。

相比西部大型地面項目,五大發電集團等大型國企對於分佈式光伏項目,特別是屋頂項目並未表現出太多的投資意願,國電集團副總經理謝長軍甚至在行業論壇上提到光伏不是其發展重點。

能源局起初為了提高效率,鼓勵一個園區原則上由一個開發主體進行投資開發,但分佈式光伏項目分散的特點決定了這一做法的難度,實際操作中對此是放寬的。對於分佈式光伏市場中的衆多民營企業,資金是關鍵問題。銀行對於這類項目貸款仍然要求資產或股權抵押。 “我們的項目規模小,資金來源主要是自己想辦法。 ” 趙先生告訴財新記者。而規模更大的項目,則需要由上市公司或資金實力更強的企業完成。

“現在的項目,就是把自己家閨女打扮好等人來娶。大部分都沒找好買家,上來就有人說我肯定買,這不現實。 ”一位參與示範區項目申報但沒能成功的光伏企業人士這樣描述現狀,甚至還有為了攬項目,抬高屋頂價格的“害群之馬” , “ (把屋頂)搶上再說,其實並沒錢投資” 。

即便項目建成,拿到補貼,屋頂項 目也依然要擔心屋頂業主會不會倒閉?

建築物會不會被拆除?不少屋頂採用的彩鋼瓦每十年左右要更換一次,這還會增加組件和整個系統的安裝調試費用。

上述業內人士問, “發改委定價的時候

會考慮這些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830

史上最大天然氣供需矛盾將至 中石油多次召開緊急會議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1778

據《證券日報》記者報導,安迅思諮詢從多個國產天然氣液化項目獲悉,近期管道氣資源供應開始緊張,中石油及相關單位在西南和陝西等地召開有關天然氣供應的緊急會議。

在大氣治理以及「煤改氣」的背景下,作為我國天然氣最大的供應商,中石油麵對史上最嚴重的天然氣供需矛盾,可謂「壓力山大」。一月內多次召開會議商討如何應對。

有分析師認為,隨著天然氣需求的增加,增加供給才是解決問題的王道。由於進口氣價格倒掛,導致中石油進口氣積極性不高。加快天然氣價格改革,理順天然氣價格是解決矛盾的關鍵因素。

中石油「壓力山大」

多次召開緊急會議

在大氣治理「國十條」的推動下,沿海及北方地區燃煤鍋爐、燃煤電廠的天然氣改造任務加快,然而在資源供應有限的情況下,今冬明春中國天然氣供需矛盾將進一步升級,無論是供應還是管道輸氣能力都將面臨很大的挑戰。

10月14日,發改委向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各省市部門發佈通知預測稱,今冬明春天然氣供需矛盾較往年將更為突出,如遭遇持續低溫等極端天氣,保供形勢將更加嚴峻。為此,要求三大石油巨頭保持現有氣田高負荷生產,確保新增產能按期投產,並多渠道增加進口。

此前,中石油相關部門分別於9月27日和10月11日召開有關冬季供氣情況的會議,根據會上的內容顯示,今年用氣高峰期間,中國天然氣資源供應不容樂觀,且管道的輸氣能力有限,缺口或在80億立方米左右。

有中石油人士表示:「今冬明春國內天然氣缺口非常大,供需矛盾為歷年來最為嚴重的一次。因此,在此期間,天然氣液化原料氣供應勢必會減少,在供應緊張情況下,LNG價格也會不斷走高,甚至高於去年同期,對於加氣站來說成本勢必增加。」

有四川液化天然氣(LNG)工廠人士透露,四川地區已經召開了相關會議,據悉,今年冬天中衛--貴陽聯絡線給西南地區供應的天然氣資源或將減少1000萬方/天,屆時會出現供應緊缺情況。目前液廠需要積攢一定的液位以保證給客戶供氣。

與此同時,安迅思諮詢從北方液廠人士獲悉,昨日上午,中石油長慶油田緊急通知其主要的天然氣用戶,將於今天上午召開會議,商談冬季供氣一事。

此外,10月28日,中石油集團總經理、黨組成員廖永遠也專門主持召開了天然氣保供專題匯報會。

據中石油預計,2013年,中國石油供氣範圍內有效需求將繼續保持「十一五」期間和「十二五」前兩年20%左右的年均增速。在供需矛盾突出的嚴峻形勢下,中國石油全力保供,預計全年供應1115億立方米天然氣,同比增幅14.6%。

此外,中石油預計今冬明春供應天然氣57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3.1%。

安迅思分析師王瑞琦表示,從整體來看,不少地區的液廠原料氣供應已經出現小幅下降,其中包括設計產能均為100萬方/天的華油安塞、華氣霸州及華油廣安等項目。

她還稱,鑑於冬季用氣高峰期已經臨近,不少已投加氣站人士對於冬季資源供應及價格都存在一定的擔憂。

儘管天然氣供應在不斷增加,但是供不應求,是導致天然氣供需矛盾不斷加大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中石油昨日發佈的三季報,2013年前三季度公司天然氣與管道板塊實現經營利潤234.38億元,比上年同期8.85億元增長225.53 億元,主要由於集團以部分管道淨資產及其業務出資確認收入248.22億元,銷售進口氣淨虧損316.90億元以及天然氣價格調整方案出台等因素影響。

不難發現,受益於天然氣價格調整,中石油天然氣業務前三季度的業績大增25倍。但是,由於進口氣價格倒掛,中石油進口氣業務仍舊虧損嚴重。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石油進口天然氣的積極性。

有分析師認為,隨著天然氣需求的增加,增加供給才是解決問題的王道。因此,加快天然氣價格改革,理順天然氣價格是解決矛盾的關鍵因素。

有中石油人士表示,今冬明春國內天然氣缺口非常大,供需矛盾為歷年來最為嚴重的一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366

春燕將至?台船接單旺到三年後

2013-11-09  TWM  
 

 

正當各機構紛紛下調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展開「保二」大作戰時,有個地方的景氣竟異常火熱。

來到南台灣高雄港旁的台灣國際造船(以下簡稱台船),豔陽高掛天空,地上上百名工程師正趕著造船進度,海上則停著兩艘長榮海運八千箱新造貨櫃輪。暌違了十六年,台船才接下長榮這筆一連十艘、破新台幣三百億元的大貨櫃船訂單。

除了長榮外,全球最大貨櫃船租賃商賽斯潘(Seaspan)近期也下訂五艘一萬四千箱超大型貨櫃船,將租給陽明海運,這是台船首次接下萬箱以上貨櫃船訂單;九月底,中國山東海豐國際控股又再加碼共新造十二艘一千八百箱貨櫃輪。「訂單已經排到二○一六年六月,總價值七百億元,」台船董事長賴杉桂說,這是自二○○八年金融海嘯後訂單量最好的時刻。同時預告全球景氣正可能開始從谷底翻揚,因航商花大錢造船就是看好未來全球貨物需求會大增。

迎旺季!招募人數多兩倍預告船商看好未來一年景氣

台船景氣有多好,目前正計畫全體員工加薪二%,並將展開今年第二度人才招募,開出近兩百名工程師等人力需求,足足比年初招考多近兩倍。再來,目前「滿手訂單、滿手現金」的賴杉桂,還打算跨入船舶租賃生意,賺船舶財務管理財。

「你買房子會捧大筆資金去買嗎?你要從銀行拿,還是請建設公司幫你找好銀行?」他認為,當船越造越大,捧大筆資金造船似乎不太合理,台船可協助船東找銀行合作。為避免風險,將以一艘船為一個獨立項目,並找租賃公司聯手,把新船租給船商,「如果我有錢賺,why not?」賴杉桂說。

台船好,也可能反映全球景氣,原來造船廠訂單數量向來和景氣有正向連動。先看供給面,影響供給的重要因素是航運業造船數量。群益投顧航運研究員薛雅月指出,船廠接單量大,通常代表現有船商看好未來一、兩年景氣。

「船商當然看好景氣才會造新船,量才會多!」賴杉桂解釋,造船比想像中複雜,不像車輛等固定資產,廠商生產好再等客戶來買就好,包括選用各系統在內,光談定一筆訂單起碼就超過半年,客戶下單後,還有第三方驗船中心介入。

現在台船訂單滿手,交船則在一年到一年半後,因為船公司現在向船廠訂新船,不是馬上就能拿到船,是看好未來新船投入市場時有貨物需求,於是船廠接單量成了景氣先行指標。

再看需求面,關鍵因素是全球經濟。薛雅月觀察,從過去十多年的數字來看,扣除二○○九年因金融海嘯衝擊,貨櫃需求量年均成長率約是全球經濟年均成長率的二.五倍,彼此呈正向連動。

再從綜合供需來看,目前新增船量已達二○○五年來新低點,但需求逐漸往上,市場缺口會逐漸浮現、擴大,法國海運研究機構Alphaliner預估,最快二○一四年貨櫃船就將供需平衡,「現在(不景氣)確定是尾聲,就看尾巴何時蹺起來。」

那麼有可能是汰舊換新,景氣其實沒有好轉嗎?例如,為了符合歐盟等綠色法規,向台船採購省油二○%的船型用來取代舊船,藉低耗油提高經濟效益,實際總數並未增加;但目前大型化貨櫃輪已成全球趨勢,新造船多在八千箱以上,攬貨量更多,一加一減後運量仍是成長,大量造船背後同樣反映船商對未來景氣的樂觀期待。

當然,不能完全用台船的豔陽天看全球景氣,新船訂單多寡只是參考指標之一,也可能失準。例如,五年前全球航商看好景氣,紛紛造船,沒想到竟遇上金融風暴,景氣由紅翻黑,隔年新船陸續下水時供過於求,造成航運業一片慘澹。

拚轉型!五年降1/4成本跨足風電、船舶諮詢新事業

回頭來看台船,受景氣影響大,賴杉桂不諱言造船是賺辛苦錢的「艱苦工業」,想穩定獲利只能轉型。他除了喊出五年內總成本下降二五%、鎖定專長的貨櫃船主動行銷出擊擴大本業,還打算延伸出相關多角化生意版圖,分散造船風險。

其一是和台電、上緯、永傳能源等業者合作離岸風力發電,搶進風電新能源市場;其次是規畫成立船舶技術諮詢管理顧問子公司,不只服務自家台船,也可幫其他船廠設計,現已和中國揚子江造船簽署合作意向書。「這是研發,當別人做不了,我做得了,我就比較多生意機會。」賴杉桂說。

等了五年,台船終於等到了造船業豔陽天,這是台船轉型的大好契機;同時也代表航商看好未來全球貨運量成長,是觀察全球景氣翻揚先行指標。

【延伸閱讀】全球經濟火熱,航運景氣也看好

資料來源:群益投顧整理:萬年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741

煤化工 “黃金十年” 將至?

2013-12-02  NCW
 
 

 

發改委今年的態度大轉彎,對煤化工項目從 “嚴控” 轉向 “肯定” ,審批大大加快,煤化工項目扎堆開建隱藏重重風險◎ 本刊記者 張伯玲 文zhangboling.blog.caixin.com 曾在山西兩家煤炭國企做過銷售經理的王光春,從去年開始覺得煤難賣了,今年的形勢更加嚴峻。 “過去黃金時期,都是客戶上門找我。從去年開始,是我們要上門找客戶,而現在是去哪兒找客戶都不知道。 ”賣了十多年煤的王光春對財新記者說。

王光春現在供職于山西大同煤礦集團(下稱同煤集團)旗下公司,客戶主要分佈在山西、山東以及京津冀地區,但現在山西省外的客戶越來越少。 “很多省市都出台了煤電互保政策,當地電廠必須用當地煤炭。 ”他補充說,京津冀及山東還出台了限制煤炭使用的政策, “現在這些地區的煤炭銷售競爭非常激烈” 。

為了治理霧霾汙染,這個冬天,中國政府在京津唐地區開始實施嚴格的大氣治理措施,其中重要舉措就是限制煤炭使用。按照國務院及環保部要求,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要降到65% 以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相應減少煤炭消耗9300萬噸,年均減少約2000 萬噸,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增加天然氣消費1500億立方米。

銷售困難,價格疲軟,煤炭企業不得不尋求轉型。越來越多的煤炭企業選擇了向化工等下游延伸。而國家發改委對新型煤化工項目的審批節奏也顯著加快,中國煤化工項目迎來開建高峰。

煤炭企業扎堆轉向煤化工,產學界多有擔憂和批評。很多人指出,新型煤化工產業有助于企業轉型,但當前大規模扎堆上馬仍須三思;更重要的是,如果不能解決煤作為化工原料的汙染問題,用前端生產的汙染和損耗換取末端消費的清潔, “按下葫蘆浮起瓢” ,最終仍可能得不償失。

煤企進入微利時代

一年來,煤炭價格下滑幅度曾超過20%,到今年9月底進入了一段價格反彈期,跌幅回補大半。但王光春清楚,這不是煤炭行業的拐點, “只是冬儲帶來的季節性上漲,但是冬天過後呢?”據他透露,從今年6月開始,其所在公司已經開始虧損,集團的煤炭庫存也高達十余萬噸。

據山西省統計局統計,2013年1月至9月,山西省煤炭行業虧損面達到48%,煤炭行業虧損企業虧損總額為 133.8億元,同比增長79.3%,占全省工業虧損企業虧損額比重為40.7%。另根據 Wind 資訊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煤炭行業營業總收入同比下降3.54%,淨利潤同比下降8.13%。兩個重要指標雙降,尤其是淨利潤增速大幅下滑,讓諸多業內人士認為,煤炭市場的下行壓力很大,中國煤炭行業開始進入到微利時代。

山東能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卜昌森認為,中國經濟結構將進入深度調整,新能源和非常規油氣資源逐漸蠶食傳統化石能源領地,而節能減排、環保、產能過剩行業治理等政策逐步推進,都將大大壓縮煤炭需求,令煤炭供求失衡情況日益嚴重。

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長方君實也表示,新近出台的 《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 (下稱 《行動計劃》 )將對煤炭工業發展產生新的影響。 “在充分考慮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天然氣的前提下,煤炭的消費比重將有所下降。 ”山西汾渭能源咨詢公司價格組經理曾浩對財新記者分析稱,京津冀及山東的從嚴控煤政策主要針對低卡高硫煤,這部分煤炭在山西較多, “所以對山西煤炭企業影響最為明顯” 。

發改委大轉彎

從今年開始,國家發改委對煤化工項目的態度 “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從之前的 “嚴控”轉向“肯定” ,審批速度也大大加快。僅今年3月,發改委就集中批復了十余個大型煤化工項目,9月又有7個大型煤制天然氣項目獲得路條。

至此,今年已有15個煤制天然氣項目、6個煤制烯烴項目和2個煤制油項目拿到了路條。

《行動計劃》一方面限制煤炭用量,另一方面為大型煤制天然氣示範項目護航,提出要制定煤制天然氣發展規劃,在滿足最嚴格的環保要求和保障水資源供應的前提下,加快煤制天然氣產業化和規模化步伐。

中國煤炭在燃料和原料兩種利用方式上基本五五開,有近50% 的煤炭被作為原料用于煤化工,其餘的則直接用于發電燃料。煤化工的產品鏈包括:煤制油(直接液化、間接液化) 、煤制氣、煤制乙醇、煤制乙二醇、煤制烯烴以及煤制芳烴。

“選擇煤化工有企業轉型升級的需求,更有目前政策的配合。 ”曾浩指出。

國泰君安預計,2013-2017年,國內僅煤制氣、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和煤制油等四類項目的總投資規模就將超過1萬億元,新型煤化工建設將直接拉動3億噸以上的煤炭需求。

王光春所在的同煤集團也在今年3月拿到國家發改委路條,一個4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項目獲准開展前期工作。

據同煤集團一位高管透露,早在2009年6月,同煤集團就和中海油方面簽署協議,決定在大同地區啓動這個年產4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的項目。但2010年國家發改委發佈了 《關於規範煤制天然氣產業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 ,同煤集團的這個項目並未通過審批。同煤集團還有一個60萬噸甲醇項目也從2007年開始走審批程序,直到今年年底才有望實現試生產。

同煤集團上述高管透露,目前同煤集團正在加快推進煤化工產業的發展。

“我們預計在 ‘十二五’期間建設6個項目; ‘十二五’末,規劃的32個非煤產業項目總投資將達千億元,非煤產業銷售收入將占總銷售收入的60% 以上。 ”目前同煤集團的非煤產業比重不到30%,這些非煤項目投產後,每年可就地轉化煤炭超過3000萬噸。

整個山西省都在規劃煤化工產業的發展。11月6日,山西省經信委發佈《山西省煤化工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山西煤化工產業銷售收入將達到2000億元,煤炭的化工轉化率由目前的2.2%提高到10%以上。

扎堆上馬的隱患

政策驅動和企業內在需求的雙輪推進,讓很多人將未來的十年稱為煤化工的“黃金十年” 。

但事實上,煤化工項目投資大、成本高、回收時間長,過去政府的態度反複亦不無道理。以目前最被看好的煤制氣為例,這類項目投資巨大,並且對水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要求很高,在一些產業人士看來,煤制天然氣項目必須緩慢進行,合理確定產業規模,避免盲目的發展。

煤制氣工程的投資組成,一般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建造費用占70%-90%,其中設備占30%-40%,土建15%-20%,安裝約20%;另一部分是財務費用,如土地、各種稅費、銀行貸款費用等,約占10%-20%。以同煤集團的4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項目為例,此前規劃預計投資額達到248億元。

“從煤化工規劃來看,有煤、有水資源的地方發展煤化工尚可理解,但一些地方沒有煤、沒有水也在做,這必然導致資源和資金的浪費。煤化工項目的無序上馬,會招來新一輪產能過剩。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經濟運行部副主任梁敦仕認為。

煤制氣前端生產性汙染也不可忽視。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周大地曾經表示: “煤制氣的生產很難做到不汙染,不能為了部分城市的乾淨,產地那邊就忘了。另外,煤炭轉換成天然氣有40% 的能量損失,再加上運輸環節的成本,如果最後這些天然氣還是拿來發電,整個煤炭轉化天然氣再轉化為電的能效僅僅在30% 左右,還不如直接燒煤發電。 ”但民生證券分析師王小勇認為,煤制氣主要擔心是水、渣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廢渣可以綜合利用,作為建材水泥等原料;用水也不是大問題,如新疆引額濟烏工程有18多億立方米的總水量;而二氧化碳是現在所有一次能源的共同問題,比如頁岩氣會產生規模比煤制氣更大的二氧化碳。 ”他認為,總體而言,煤化工值得期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059

終結信托剛性兌付?中誠30億高危礦信托兌付大限將至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902

1月31日,就是中誠30億礦產信托的兌付大限,融資方振富能源實際控制人身陷囹圄、名下礦廠停產、核心資產短期難於變現。至今沒有信托敢於打破“剛性兌付”潛規則,寧可自掏腰包,也要全額兌付投資者,而中誠一案的複雜性和龐大金額是否成為“第一單”呢? 21世紀的報道對中誠案的分析顯示,理論上來講,銀行代銷信托計劃,無需對計劃的到期兌付問題承擔責任,但是誠至金開項目當初實為工行山西分行“推薦”項目,中誠扮演的角色實為“通道”,甚至剛開始時鑒於項目本身存在的瑕疵並不願意承接,可最終仍在內部人士力推下成行。而如今項目風險暴露,中誠方面自然不願“獨吞苦果”,雙方就此陷入長期博弈之中僵局難解。最終的處理方案,至今仍未達成共識。 該報道在最後認為,“不論對於銀行還是信托,都上了沈重的一課,對信托公司而言,不要以為大行牽頭的項目,甘心做通道就可以沒有後顧之憂,盡調走形式,指望出了事銀行可以兜底,或者發放貸款替換信托資金。而對銀行而言,不要以為只是扮演代銷角色就可以無視項目風險,畢竟客戶是自己的,一旦出現問題,隱形的信用背書讓後續問題的處理必將十分棘手。” 21世紀經濟報道: 1月31日,就是中誠30億礦產信托的兌付大限,融資方振富能源實際控制人身陷囹圄、名下礦廠停產、核心資產短期難於變現,讓這單信托項目的順利退出被蒙上了巨大的不確定性陰影。 而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的消息顯示,在項目最終到期前的最後一個分配日,中誠信托已向投資者宣告無法按照預期值兌付當期收益。 ...   按照信托合同約定,中誠信托應於每年12月31日前向優先級受益人分配該年度信托凈收益,來源主要為振富能源的分紅、處置所持股權所得價款、股權維持費、回購保證金等。 此前,中誠信托曾在2011年及2012年末向投資人進行了兩次收益分配,共計分配信托凈收益5.8460億元。 但深陷泥潭的振富能源實際從2012年第二季度開始便未按約定支付股權維持費,亦未提前支付股權轉讓價款。 而2013年12月20日第三次行至信托收益分配基準日,信托專戶內貨幣財產余額卻僅為8634.26萬元,不能夠滿足全體優先受益人當期預期信托凈收益總額,中誠信托最終決定,按照合同規定,僅按照實際收益水平分配受益人。 ... 故事仍要從頭講起,時間還要倒回至2011年。當年2月1日,中誠信托成立“誠至金開1號”礦產信托計劃,首期募集資金11.117億,後經過二期擴募,項目總規模達到30.3億元,其中30億元(優先級信托受益權)由代銷方工商銀行發售,3000萬元(一般級信托受益權)由融資方實際控制人方面認購。 信托資金將對振富集團增資用於煤炭整合中煤礦收購價款、技改投入及資源價款等支出,增資後,信托計劃持有振富集團49%股權,集團實際控制人王平彥父子持有的另外51%股權也質押給中誠信托。 盡管表面為股權投資,但這款信托計劃實際為附帶到期回購條款的類債權融資,回購對價是優先級資金基礎上溢價17%(年化),即為融資成本,在信托計劃到期前3個月,振富將回購信托計劃持有的49%股權。而在信托運行期間,振富需按約定支付股權回購保證金及股權維持費,以確保到期股權回購順利進行。 ... 在煤炭生意如火如荼的同時,王於鎖、王平彥父子還一直大手筆染指當地火熱的民間借貸,規模難於估計,終致刀口舔血的資本遊戲難以為繼。2012年5月,王平彥本人被當地警方控制,名下礦廠大面積停工擱淺,還款來源重創致使信托本息受到重大威脅。 ... 除此之外,北京某信托業務部人士認為,除了上述采礦權糾紛導致的風險瑕疵,該項目還有幾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一是信托公司接受了太高的融資杠桿,為凈資產只有11億的振富集團提供高達30億元的融資;二是優先與次級資金的比率高達100:1,結構化設計的保障作用形同虛設;三是盡職調查中對於“或有負債”問題把控的困難度以及風險控制的主動缺失已經成為礦產信托運行過程中重要的隱性風險。   多位知情人士透露,中誠扮演的角色實為“通道”。如今項目風險暴露,自然不願“獨吞苦果”,銀信雙方就此陷入博弈。 不遺余力的努力和嘗試一直在進行,但時至今日,距離兌付大限還剩最後20天,如何順利收尾妥善解決兌付問題仍未有明顯跡象。如何度過“到期日”一劫,成為最大的懸念。 盡管在很長一段時間周期里,信托項目遭遇流動性危機的案例頻頻讓業內風聲鶴唳,但中誠的30億礦產信托事件,不論從涉及金額、處理難度、影響範圍還是各方利益博弈的複雜程度而言,都屬其他項目之不能及,可謂信托業近幾年內爆發的“頭號重案”。加之這單信托產品在項目來源上的特殊性,也讓其處理結果關乎信托行業兩個存在頗多爭議的問題,一是“剛性兌付”,二是“通道業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559

暴雪將至 雷公投資筆記

http://xueqiu.com/9987866486/28284487
如果說哪個玩遊戲的不知道$動視暴雪(ATVI)$ ,那一定是個偽遊戲迷。暴雪公司就是遊戲界的唯一的標竿和傳奇,是一家堪稱偉大的公司。如果全球要建一個遊戲公司名人堂,只允許一個入選,那只能是暴雪。如果允許10個入選,也只有暴雪:因為其他的我們所謂的遊戲公司離暴雪太遠,根本沒有資格與暴雪在同一個房間供人膜拜瞻仰。

之所以今天把它拿出來,是基於以下幾個看點:
1、公司盈利模式在改變,一家開始放低貴族身段,把賺錢當一個事情來考慮;
2、公司推遊戲從來都是擠牙膏似的,10年推一個都是常事,但2014年是公司歷史上史無前例推出多款遊戲的年份;
3、從不推手游的公司今年推出手游爐石傳說,可以想見會瞬間秒殺所有競爭對手;

暴雪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遊戲公司。暴雪專門只從事端游的設計和開發(不做遊戲的營銷與運營),處於遊戲產業鏈的最上游,有著輕資產,高毛利的特點。公司內部結構簡單,本身不多的員工分成數個小組,負責旗下三大系列的遊戲。很多人覺得遊戲公司沒有護城河,一個新遊戲是否能熱賣運氣是主要成分,就像電影票房一樣難以預測。然而暴雪只要發佈新遊戲可不僅僅是熱賣而已,而是每款遊戲都在締造傳奇。我們先來看看暴雪的歷史。

暴雪創立於1991年,一直走著精品遊戲的路線。當多如過江之鯽的遊戲公司恨不能每月推出一部新遊戲,一窩蜂爭搶市場份額的同時,暴雪則憑藉對玩家的深入瞭解,對品質的不斷追求,每一部作品都精益求精,真正做到了藝不驚人誓不休。幾十年的時間裡推出的遊戲屈指可數,卻未嘗一敗。星際爭霸和魔獸爭霸重新定義了RTS,暗黑系列重新定義了ARPG,經久不衰的魔獸世界更是MMORPG的代名詞。97年的《暗黑破壞神2》,98年的《星際爭霸》,04年的《魔獸世界》均是當年全球最暢銷的遊戲,其中魔獸世界更是創下24小時拷貝280萬份的吉尼斯紀錄,以及巔峰時期單月付費玩家達到了1300萬人的驚人紀錄。暴雪主打3款系列的遊戲,每一款遊戲都是業內享有極高聲譽與骨灰級玩家支持的10年大作。相比一款正常遊戲3年壽命週期,暴雪的星際爭霸1代簡直創造了穿越的神話,1998年面世,到2012年在韓國職業聯賽中依然大紅大紫,嚴重影響到星際2的推廣,暴雪不得不親手終結了自己的神話。

另外暴雪還是第一個打造遊戲平台的公司,某種程度來說,也是網遊的發源地。早在1997年,暴雪就專設了在線服務器「戰網(battle net)」,玩家可以通過互聯網登錄暴雪的戰網,然後在戰網上找到真人對戰。2000年,「戰網」的註冊用戶已達750萬,日均12萬人在線。如今的戰網整合了暴雪全部遊戲以及玩家的資料。可以說是全球最大的遊戲社交平台之一---集商城,社交,遊戲為一體的大平台。暴雪的遊戲全是典型的重度遊戲,這個平台的粘性和轉化率不是一般平台可以與之抗衡的。特別值得注意的就是現在的戰網主要還是集中在電腦端的,隨著《爐石傳說》正式上線運營,以及馬上到來的《爐石》移動版,可以預見的就是移動版的戰網的無限延伸。

暴雪成功的必然性可以歸結為兩點:對精品的追求(態度),以及對文化的追求(理想)。暴雪對精品遊戲的追求執著到了可怕的程度。只要遊戲不能令人滿意,就絕對不發佈,無論還要再投入多少資源去進行修改,甚至把遊戲推倒重做也在所不辭。正因為如此,暴雪發佈遊戲常常會跳票(遊戲的發布時間被推遲),有些一跳就是幾年,儘管如此,暴雪的忠實擁躉們從來不吝嗇時間去等待。正是暴雪這種一絲不苟的敬業態度,他所推出的遊戲質量幾乎是沒有瑕疵的。另外,暴雪最成功的不是他的遊戲,而是他把遊戲做成了品牌文化。只要在他的品牌文化的體系下面,推出的任何遊戲都不會失敗。因為受暴雪文化影響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很多人的價值觀,世界觀,甚至包括身邊的朋友圈,都留有了暴雪遊戲的印記。魔獸世界巔峰時期單月付費玩家達到了1300萬人,亞洲玩家和歐美玩家幾乎各佔一半。作為一款文化產品,「魔獸」成功地跨越了東西文明間的高牆,創造了讓全世界年輕人都能樂在其中的網絡娛樂社區。很多玩家在現實生活都成了朋友,而且至今保持密切的聯繫,頻繁程度甚至超過了以前讀書時代的同窗室友。好基友就是對這種關係的最好表述。

除了遊戲本身以外,暴雪還會通過電子競技事業及暴雪嘉年華活動推廣自己的遊戲文化。暴雪的《星際爭霸》和《魔獸爭霸》都是電子競技的主要賽事。在03年11月,中國體育總局承認電子競技為我國正式開展的第99個運動項目。2013年3月,體育總局決定組建電子競技國家隊。

暴雪這家偉大的遊戲公司介紹已告一個段落,下面特別提請各位關注14年的暴雪。

首先,暴雪有眾多新遊戲會在14年推出,這是史無前例的。根據暴雪以往的戰績來看,新出的遊戲熱賣是可預見了。這大概率可以顯著提升動視暴雪14年的營收。具體的遊戲時間表如下:
2014年3月,《爐石傳說》正式運營,隨後是IPAD上線,下半年會有iphone版,安卓版會比iphone版再略慢一些。
2014年3月25號,《暗黑破壞神3》資料片《奪魂之鐮》上線。
2014年9月,魔獸世界第五部資料片《德拉諾之王》上線。它的每一部資料片上市3個月內都能把玩家數量拉回到巔峰時候的1300萬左右。初戀回來了,你還不去看看她?今年這個時候推出,其目的在於為爐石傳說造勢,畢竟魔獸世界已不是主要賺錢的產品。
最後暴雪2014年內還要再推即時對戰遊戲《風暴英雄》,直取當今最紅的《英雄聯盟》的軟肋----嚴重匱乏的角色背景與遊戲歷史感。當然,收費是必須的,完全跟企鵝的CF、LOL一個套路,主要通過坐騎與皮膚收費。熱情被引爆的玩家紛紛表示「不要跟我談錢」。

其次,暴雪營收模式已發生改變。暴雪一直以來都是遊戲性第一,如何賺錢其次的態度。但是時代變遷,它調整戰略,適應時代,開始在遊戲中內置商城,鼓勵玩家花錢買皮膚、坐騎與寵物。(向企鵝學習)魔獸世界10年來都是靠30元一張的點卡賺錢,現在一匹馬158,一隻寵物99。當曾經冰清玉潔的女神開始風騷性感,想不紅都難。收費模式的改變將進一步提升動視暴雪的毛利率。要知道國內很多無節操遊戲公司的毛利率都是在75%以上的。務實的暴雪放下身段號召數十年培養的粉絲們花錢的時候,這些70後、80後如今早已成家立業,對待那些曾經帶來過內心的感動的遊戲,如同初戀般甜蜜,都會化為動視暴雪2014年財報的颱風。

另外順帶一提,2015年《魔獸世界》改編的電影就要上映了,這只是暴雪遊戲品牌變現的一小部分。就像迪斯尼的動畫怎麼拍都有人看,剛上映完的冰雪奇緣票房就突破了10億美元。哈利波特的電影一拍就是8部。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就是,14年的暴雪正式進軍手游領域。暴雪本身是深度遊戲的代名詞,出品的遊戲沒有失敗的先例;每一款遊戲都叫好叫座,信徒遍佈全世界,又天生有優質的遊戲平台,可謂佔盡天時地利人和。擁有這樣基因的公司是真正有潛力的手游公司。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暴雪的第一部手游《爐石傳說》。

《爐石傳說》在手游中屬於絕對的重度遊戲,但同時又照顧了輕度遊戲的玩家,界面友好,上手容易,一局遊戲的時間5-15分鐘,最大化了碎片時間的效率。PC端已正式運營,ipad版馬上就會發佈,手機版的則在下半年就會推出。爐石屬於收集類卡片對戰類型,遊戲本身免費但設有內購。目前國產第一創收手游應該是《我叫MT》,估計13年的流水超過1億美金。這款手游僅僅只是源自魔獸世界改編的國產動漫《我叫MT》,一款魔獸世界附屬產品的附屬產品,就已經紅遍大江南北,根正苗紅的《爐石傳說》,作擁1300萬魔獸玩家,以及千千萬萬信奉「暴雪出品,必屬精品」的暴雪「腦殘粉」,趁著手游這個行業崛起的颱風,必將大概率秒殺一切市面上的手游。格隆相信暴雪可以再次重新定義卡牌遊戲,重新顛覆手游市場。

最後來看估值。

2013年動視暴雪稅前淨利10.1億,目前市值145,13年靜態pe18倍。如果暴雪只是被作為一個傳統遊戲公司來看,18倍的pe似乎不算便宜(對比同樣美國的$藝電(EA)$ 公司,市值91億,靜態pe43倍,動態pe22倍)。然而作為一個擁有大遊戲平台,長達20多年遊戲文化,最好遊戲開發口碑,最多遊戲狂熱追隨者,最優秀手游基因,最富有創造力,並將在2014首次進軍手游的遊戲公司,18倍的pe則實在不算貴,而且,這個完全沒有充分考慮暴雪2014年新推遊戲的驚喜:不需要其他,僅僅依靠爐石這一款手游,動視暴雪未來業績的爆發就很可能是超出想像。要知道海外最著名的手游公司supercell在2012年11月,就超越了EA成為了App Store收入最多的遊戲發行商,而且是僅靠兩款遊戲:Hay Day和Clash Of Clans。該公司2012年的收入為1.01億美元,扣除利息、稅項及攤銷之前的利潤為5100萬美元。2013年收入就飆升至8.92億美元,稅前利潤達到4.64億美元,稅前淨利潤達到了50%。從09年開始到13年,動視暴雪的營收都在45億美元上下,而毛利率則從09年的46.1%提升到了如今的66.65%。淨利潤率更是從最早的2.6%提升至如今的22%。

拍腦袋來估算,暴雪今年新發這麼多遊戲,營收達到50億美元還是很保守的,另外還不算《Skylanders》進入中國的可能。14年爐石的佔比可能還不大,但是保守估計公司整體淨利潤率從22%提升到25%並不是什麼難事。那麼拍腦袋算下來,14年暴雪稅前淨利潤可以達到12.5億,較13年就有25%的增長,動態pe就只有14倍,這對一個平台型的、開發遊戲從無任何一款失手的全球最優質遊戲公司而言,就真的顯得便宜了。

(轉自:港股那些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546

信託拐點將至

2014-08-11  NCW
 
 

 

銀監會內部會議通報信託公司風險;監管部門已經要求將700億元風險資產分類,希望信託公司釐清風險資產的性質和責任◎ 財新記者 劉卓哲 張宇哲 文liuzhuozhe.blog.caixin.com|zhangyuzhe.blog.caixin.com 11萬億元資產規模,700億元風險資產,這樣的風險預警被金融業內認為,程度太輕。

中國信託業在近年的高歌猛進後,潛在風險再次引發監管層的關注。

7月中旬,銀監會非銀部要求20多家信託公司高管(董事長、總經理級別)開會,要求上報風險項目情況,並提出化解風險的建議和意見。

業內知情人士告訴財新記者,這次會議的起因是社會各界、包括其他監管機構,在上報國務院關於信託風險的報告中提出,信託行業存在潛在系統性風險。因此,國務院要求銀監會出具調研報告,匯報信託業目前的風險狀況和應對策略。

7月末銀監會召開內部會議,通報了彙總情況。結果顯示,43家信託公司上報的風險資產超過700億元,其中高風險資產超過500億元,並通報11家信託公司風險較大,其中3家風險嚴重。

「信託業前幾年風險項目應該就有500億元了,這次報出700億元,一點也不多。 」有業內人士認為,銀行的不良資產都超過1% 了,而信託業的風險資產佔總資產的比例只有6?,而且風險項目本身還有資產,有價值,不會顆粒無收。

7月8日,在《中國信託業發展報告(2013-2014) 》 (下稱《報告》 )的發佈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陳道富回答財新記者提問時說,信託業目前雖不會發生系統性風險,但個別地區行業結構單一,行業風險存在傳導為區域性風險的可能性。

一位中部地區的信託公司高管透露,與以往要求上報風險項目情況不同的是,此次監管層還對風險項目進行分級監管,即分為高、中、低三類,目的是「對症下藥」 ,希望信託公司釐清風險資產的性質和責任,如果是低風險資產的銀行通道業務,需在與銀行的合同裡申明,並提前著手考慮如何解決風險項目的退出。

業內人士坦言,信託公司不可能再野蠻生長了, 「真正的拐點恐怕到了。

下一步將面臨行業的大洗牌」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信託管理資管規模今年將不僅僅是增幅放緩,在消化一定存量後,規模可能會出現萎縮。

11家公司被點名

前述銀監會內部會議通報了11家信託公司風險較大,風險較為嚴重的3家信託公司分別為中信信託、華融信託和新華信託,短期時點上出現了風險資產高於淨資產的現象。其中,新華信託高風險資產規模超過100億元。

據銀行間市場披露的信託公司業績快報,截至2014年6月30日,中信信託淨資產排名第二,為138.39億元 ;華融信託和新華信託淨資產分別是36.02億和27.71億元。

風險資產是各家公司上報的有問題 的信託計劃規模。需要釐清的是,風險資本和風險資產不等於不良資產,而是可能出現風險的項目,包括未到期項目。

「信託項目到期後,很多項目可以通過重組和資產處置,消化掉大部分風險。 」一位信託業內資深人士說。

這次43家信託公司上報的是風險資產的數據,與之簡單對照是淨資產數據。

一位信託公司風控部人士說,通常銀監會要求信託公司按照寬口徑上報風險資產,否則會追責。所謂寬口徑,就是需要把潛在風險估計得更足一些。

信託業監管一般遵循淨資本的管理辦法。按照《信託業淨資本管理辦法》的定義,信託公司的淨資本等於淨資產 扣減資產和負債的風險扣除項。信託公司的淨資本最少2億元,且不得低於淨資產的40%。風險資本指信託公司按照一定標準計算並配置給某項業務用於應對潛在風險的資本。信託公司的淨資本需要大於風險資本。

以中信信託為例,截至2013年末,中信信託淨資本為68.54億元,各項業務風險資本之和為37.62億元,淨資本 / 各項業務風險資本之和的比率為182%,淨資本 / 淨資產的比率為53%,均符合前述監管要求。

這是今年銀監會第二次直接摸底信託公司風險存量。今年1月,銀監會突然直接通知各信託公司,要求上報存續期內的風險項目。這一通知沒有經過地方銀監局逐級下發,為近年來罕見。

「年初的上報結果顯示,90% 的信託項目風險集中於房地產、地方平台、礦產能源、藝術品和紅酒信託。最近一次上報則顯示,風險集中在能源和地產。

看來這半年,這兩個領域的風險並沒有得到化解。 」一家大型信託公司高管告訴財新記者。

7月中旬,銀監會要求各家信託公司如實上報風險項目的數據,如果此後出問題的項目在名單之外,要求公司一把手要負責,立即到銀監會親自解釋,「這令不少信託公司在這次上報風險項目時頗為緊張。 」有信託公司高管透露。

在這次內部通報會上被監管點名的信託公司有11家,除了前述3家,還有金穀信託、安信信託、中原信託、長安信託、陝國投、中泰信託、中江信託和五礦信託,其中7家信託公司的風險資產超過淨資產的50%。風險資產以能源和礦產類項目居多。

「如果全要剛性兌付,上述名單中有些公司的問題會比較大,日子會比較難過。但資產價值應該還可以。 」一位信託公司高管說。

「確實存在風險項目,但還不至於出現行業性危機。 」一位信託公司風控總經理認為,現在偏寬鬆的貨幣政策對市場的心理層面有較積極的影響,業內認為政府不會坐視系統性風險爆發和蔓延。近期出問題的多是小型地產開發商,也有個人涉案引起的。未來信託公司對民營背景的地產開發商會比較謹慎。

風險資產分類

一位中部地區的信託公司高管透露,與過去不同的是,監管層今年更加深入地分析行業問題,此次要求信託公司上報風險資產,並劃分為高中低三類。 「這是以前從未有過的,對所有風險資產建立台賬,是銀監會主席助理楊家才上任後才開始提出的新監管要求,以前沒有風險資產這一概念。 」對於風險資產的分類,監管部門確定的劃分標準是 :低風險資產是有風險的通道類業務,但風險責任已與銀行在合同協議中明確,信託公司不承擔責任;高風險資產則屬於已暴露風險的非通道類資產,須由信託公司自己承擔責任,但項目抵押物不能覆蓋本金及利息或抵押物不易處置,後者往往取決於地方政府的意願或處置進度 ;其餘的屬於中等風險資產。

「判斷是否為高風險資產的惟一標準,就是能否按期清算兌付。 」前述中部地區信託高管說。

低風險的通道類業務,涉及信託公司與銀行的博弈。今年4月,銀監會下發《關於調整信託公司淨資本計算標準有關事項的通知(徵求意見稿) 》至各信託公司,首次通過正式文件定義信託公司「通道類」業務,並要求各方對所需承擔責任予以說明。在此文件中銀監會指出,受託人僅負責賬戶管理、清算分配及提供或出具必要文件以配合委託人管理信託財產等事務,不承擔積極主動管理職責。

雖然監管部門要求釐清通道類業務的風險責任,信託公司必須在與銀行簽訂的合同中明確不承擔責任,即「合同避險」 。但在實際操作中,銀行比較強勢,不願意調整合同。信託公司要麼放棄這項業務,要麼遷就銀行放棄合同中的自我保護,如今年初中誠信託30億元的中誠信託誠至金開1號。

此次監管部門希望更深入地瞭解最終有多少個信託項目、多少金額可能出現問題,以評估對信託公司的淨資產可能造成多大實質性影響,即可能會出現多少損失。

把風險資產劃分為高、中、低三類後,監管部門可據此把信託公司分為沒 有任何損失、可能有損失、損失較大的三類。如果最終高風險資產形成的損失可能超過了該公司的淨資產,有利於監管部門提前著手考慮如何解決風險項目的退出,並防範信託公司的風險,比如督促股東增加註冊資本,保證信託公司的正常運營。 「這就和今年銀監會下發的99號文(即《關於信託公司風險監管的指導意見》 )結合起來了。 」不過,業內人士也坦承,99號文要求的設立生前遺囑和以股東增資處置風險資產的機制,對股東來說是很困難的事, 「因為涉及紅利回撥等,與公司治理產生衝突」 。

業內人士預計,可能成為問題信託公司的情況有兩類: 一類是公司規模小,淨資產少,可以拿出來解決問題的資源少 ;另一類是,風險資產規模比較大,「一旦風險資產規模太大,信託公司撐不住了,就很棘手」 。

風控壓力增大

7月8日中國信託業協會發佈的《報告》指出,2012年開始,中國經濟開始處於下行週期,信託公司較多涉及的政信合作業務、房地產信託業務和礦產信託業務面臨風險暴露問題。

陳道富認為,行業性風險的出現,屬於正常的經濟結構調整。有的是正常的行業萎縮,那麼順應結構調整即可 ;有的可能存在產能過剩,那麼舊的行業被打破,新的行業重新建立,也是化解行業風險的過程。

在《報告》發佈會現場,北京某信託公司研發部總經理告訴財新記者,山西等地的礦產類信託風險事件頻發,已可稱之為區域性風險, 「有些能源項目,有價無市,讓接盤者望而卻步。 」2013 年以來,青島凱悅、舒斯貝爾、山西福裕能源、山西振富能源等違約事件不斷爆發,反映出信託產品市場風險積聚比較多,加大了市場對信託產品非常態退出問題的關注。雖然信託產品「安全兌付」的「紅線」尚未被打破,但業內普遍感到信託產品兌付壓力增加。

針對信託業存在的風險,監管部門採取了多種防範處理措施。

CMYCMMYCYCMY K《報告》指出,首先,就是逐級、逐筆明確風險防控責任,穩妥處置風險事件。 「要求信託公司對未來到期的所有項目建立台賬,實時監測項目風險,逐筆明確責任人,並制定風險化解預案。 」前述信託公司風控人士表示。

其次是緊盯風險變化,嚴控重點領域,對房地產、融資平台、礦產等風險隱患進行重點監測。 「房地產領域的風險主要集中於非一線城市,特別是中小開放商的項目上。今年以來,公司接地產項目非常謹慎,以消化存量為主。 」上海某信託公司房地產事業部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三是加強風險項目問責。2013年以來,銀監會對5家信託公司的23筆風險項目啟動問責程序,對相關責任人員和業務團隊給予經濟處罰、行政處罰和展業限制等處罰措施。

四是加強潛在風險防控。要求信託公司所有信託產品在入市前逐筆向監管部門報告,及時叫停存在風險隱患的信託產品。

中融信託相關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今年以來,公司風控更加嚴格。以前是上報公司內部風控會就能過會,現在是能不上報就不上報。 」隨著今年以來山西聯盛重組所導致的吉林信託等多家信託公司項目延期,以及中誠信託誠至金開2號的延期,打破「剛性兌付」再次成為繞不開的話題。

業內一直對打破剛性兌付存在預期,陳道富認為,剛性兌付是超越信託合同內容的,間接性融資體系中,信託項目存在一定隱性擔保,在各主體風險責任不清晰的情況下,剛性兌付就成了行業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無奈。

中央財經大學區域經濟與金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孟祥軼認為,剛性兌付並不符合公平交易規則,對於信託產品的投資人門檻應堅持合格投資者的原則,提高投資者金融決策能力,在賣者有責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買者自負。

不過,在信託業人士看來,雖然監管部門希望可以打破剛性兌付, 「但剛性兌付更多是信託公司自己的需求,是為了維護信託公司的自身聲譽, 」他強調說, 「這也取決於信託公司是否具有剛性兌付的能力。 」

誰接最後一棒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信託業整體風險並不如外界想像的那麼嚴重。 「去年全行業淨利潤約500億元。即便500億元高風險資產全部無法兌付,淨利潤也可以全部化解。 」前述信託業人士稱。

中國信託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68家信託公司淨資產規模是2548.58億元,實現利潤總額568.61億元,與上年利潤總額同比增加28.82%。

在業內人士看來,與信託公司的超常發展相比,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兩年迅猛發展的券商子公司、基金子公司。證監會數據顯示,短短兩年,券商、基金類子公司的規模已經迅猛增長到約6萬億元,遠遠超過信託業的發展速度。 「比信託公司猛多了。 」多位信託人士自嘆不如。

2013年商業銀行、信託公司、證券公司、基金、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等悉數參與資管計劃,直接導致中國資產管理進入全面混戰的時代。

這些剛成立不久的券商、基金子公司為迅速搶佔市場份額,接手的往往是信託公司不願意做的項目。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些子公司發行的資管項目大多是明年到期,因此,下一輪風險集中爆發的可能就是基金子公司、券商子公司的資管計劃。

與平均淨資產48億元的信託公司相比,這些券商子公司、基金子公司的淨資本只有幾千萬元,但對應的資產規模已經膨脹至幾億元。 「一旦出風險,想兜底也兜不住,更可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451

萬達聯合百度做電商:這場實驗一旦成功將至少有50億人受益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17/145731.html

i黑馬:目前,萬達聯合百度和騰訊創建的電商公司,這是一場實驗,而一旦成功,除了萬達自己2020年會有50億人次使用外,還有可能成為一個開放平臺。
 

 
這是中國互聯網電商領域最大的一筆初始投資,也是第一個由線下企業主導發起的O2O電商項目,更是傳統企業與互聯網企業規模最大的一次攜手合作。此外,這也是O2O領域最為激進的一次開拓,如能成功將為中國O2O引領未來。
 
  
這個項目的基本情況是,萬達在新公司中占有70%股權,騰訊和百度各占15%。萬達是線下的商業地產之王,總資產超過800億美元,每年有15億人次在萬達旗下物業消費;騰訊是線上的社交之王,市值超過1200億美元,每天有3億人登錄QQ,兩億人登錄微信;百度則是線上的流量入口,市值700億美元,每天有超過50億次搜索請求。這樣一個組合是以前沒有過的,雖然看上去有些怪,但相當符合邏輯。

互聯網企業做O2O時,更多時候註重線上平臺的搭建,忽視了與線下的連接和融合。它們普遍的期望是,吸引傳統企業投入資金和資源助其構建自己的線上平臺,在做大後再反過來用線上優勢將線下企業控制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有了這樣一個取巧的思路之後,O2O能做成什麽樣可想而知,線下企業雖然大多不懂互聯網,卻也不傻,很計較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而把O2O僅寄托於線上平臺的搭建,沒有線下企業的全面配合,根本是做不起來的,這是過去幾年O2O發展看似蓬勃實則很失敗的主要原因。
 
  萬達與騰訊和百度的合作,讓人們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因為這次合作與以往不同。掌握大量線下體驗類消費的萬達占股70%,是個合適的比例。因為從普遍意義上來說,在O2O中,信息流和線上人流在完成一筆交易中雖然能起到關鍵作用,交易所指向的結果導向即服務的最終實現,還是要通過線下來進行,這是永遠不會改變的現實。

萬達掌握的線下O2O資源堪稱優質,萬達廣場、度假區、酒店、影院、餐飲等,到2020年之前將達到每年50億人次在萬達旗下物業進行消費。這些消費者在整個國民消費結構中,屬於中高端人群。有消費能力,有消費意願,收入偏高,對電子化及智能化消費解決方案接受程度高。而且,這個市場足夠大,在全國每年30萬億元的消費金額中,僅有三分之一屬於實體商品,歸於服務類消費的金額,要遠遠大於前者。但這一塊消費的線上化改造和引導,到現在為止也沒有真正展開過。於是,掌握線上資源的騰訊和百度,就成了萬達最合適的合作者。
 
騰訊和百度在這兩年的口號都是連接一切,騰訊是用微信,百度是用搜索。兩者的用戶和流量資源如果只用於廣告和遊戲,未來必然會有危機,把自己的優勢與實體經濟結合,順應消費行為在線化的大趨勢,符合兩者的利益取向。換句話說,騰訊和百度能把用戶和流量資源向用戶消費行為傾斜,與實體經濟行為進行有效融合,必然會獲取更大的價值。用萬達電商來做突破口,是再合適不過了。
 
騰訊和百度在線上的資源,可以有效投入到一個高消費能力的人群中去,其技術和數據能力,也可以為這個項目增添更多成功把握。可以這麽說,騰訊和百度一直以來所期望的與線下融合,是有可能通過萬達電商這個項目取得長足進步的。傳統企業不走到線上是有危機的,互聯網企業不去線下,同樣存在危機。這不僅是萬達所代表的offline向online的逆襲,也是騰訊和百度所代表的online向offline的進取。唯有O2O的兩端都有動力通過中間的那座橋梁與對面融合,而非剃頭挑子一頭熱,真正的O2O時代才會到來。本次萬達與騰訊和百度的合作,無疑為真正的O2O時代起了個好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213

“免費短信”時代將至?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5299

三大電信運營商曾欲向微信收費,引來了輿論一片譴責之聲,如今,中國移動正在推進的融合通信業務即將上線,該業務將意味著今後手機發送短信一條收取一毛錢的資費體系將成為過去,而改用按流量計費。若這一模式運營成熟,傳統短信無疑將進入“免費”時代。 (CFP/圖)

短信免費?

一毛錢一條短信,揮一揮衣袖,說聲再見,中國將迎來短信免費時代?

10月3日,據騰訊科技消息,中國移動正在推進的融合通信業務即將上線,該業務將把傳統短信、彩信轉變為基於數據流量的“新消息”服務,這代表著今後手機發送短信一條收取一毛錢的資費體系將成為過去,而改用按流量計費。若這一模式運營成熟,傳統短信無疑將進入“免費”時代。

據介紹,早在2014年年初,中移動就宣布將通過“融合通信”構建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新的業務入口,其將從運營商的層面直接整合手機終端的通信能力和移動互聯網的體驗,直接支持類似微信的OTT業務,當時這一舉措就被業內解讀為:“放棄短信,擁抱融合通信”。

目前,中國移動的融合通信業務的進入最後的資費體系設計階段,其將支持預付費、後付費兩種用戶付費方式,用戶只需要選擇具體套餐即可,但不會再有以往短信限制的數量以及超出後的收費,中移動會提供統一的數據流量資費包。

據了解,該融合通信業務將在今年年底前正式上線,其初期用戶發展目標是2000萬戶,爭取2015年年底前實現全面商用。不過,初期上線的融合業務僅對短信業務實現了融合,語音和通訊錄將在後續版本升級過程中完成,且中移動融合業務暫時不能與電信、聯通用戶互通。

短信將死

其實,在移動互聯網競爭的背景下,“短信將死”也是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等三大運營商面臨的共同困境。

中國移動發布的最新前三個季度的運營數據顯示,前三季度運營收入為4812億元,同比增長3.9%;凈利潤826億元,同比下降9.7%;短信使用量4553億條,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0.2%。財報稱,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沖擊,導致語音和短信彩信業務繼續下滑。

早在今年5月22日的股東大會上,移動相關負責人就表示,受微信的影響,中國移動2013年短信量銳減15%,而2014年前4個月,跌幅就進一步擴大至了20%。

同時,據工信部最新公布的《9月份通信業經濟運行情況》,今年1-9月,全國短信彩信業務量持續下滑,短信收入同比下降14%,減少營收65億元。值得註意的而是,自2013年1月起,短信業務量一直高位正增長,但2014年1月至今,該曲線圖大幅下滑。

其中,由用戶主動發起的點對點短信量下跌了19%,短信業務總量占比降至47.9%。工信部對此表示,這表明短信作為用戶間溝通工具的作用進一步減弱,微信等新型即時消息應用正不斷取代傳統短信、彩信業務。

在面對微信等即時通訊產品的有力沖擊,除了中國移動先走一步外,聯通和電信也緊跟其後,傳統短信的電信業務形態和模式正在發生改變。聯通則與微信合作在多個城市推出定向流量包的“微信沃卡”;電信則與網易合作推出即時通訊應用“易信”。

電信專家付亮對成都商報表示,現在語音資費已經降到一毛錢一分鐘,短信大多數仍是一毛一條,承載的信息還是和以前差不多。作為對比,微信即便按照1M流量1塊錢的高資費,1M可以發上千條文字消息。“短信在4G時代消失很正常。”

值得註意的是,中移動也曾推出過類似微信的業務,如飛聊、Jego等,但都因產品叠代型較差,無差異化等原因中途夭折,而此次的融合通信平臺能否成功仍是未知數。

對此,前述騰訊科技消息,有運營商人士指出,除了產品本身之外,運營商的融合通信能否成功還取決於免費和合作。免費,毫無疑問是移動互聯網吸引用戶最有效的手段,前期的融合通信業務免費是關鍵,雖然有固定流量套餐,但對用戶而言,打破了以往發送短信收費的概念很容易吸引用戶,但要想規模化還需要和其他兩家運營商合作,形成互聯互通,發送無礙,接收無礙。

手機快跑(phonerun)運營主編對微媒體表示,中國移動的融合通信業務其實就是收費方式的轉變,而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免費,不過是由原來的直接收費轉變為按流量收費。相較於按條數收費,流量的形式要便宜很多。但即便如此,用戶已經習慣了用諸如微信等即時通信溝通交流,短信即使走流量也只是一個雞肋產品,並不具吸引用戶眼球特色功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318

中國產鋼巔峰將至 礦業巨頭1200億美元投資命懸一線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893

必和必拓、力拓等礦業巨頭原本預計,中國到2030年年末才會達到鋼產量巔峰。可最近業內預測,中國產量巔峰提前到來,速度遠超預期。這意味著,礦業巨頭1200億美元的鐵礦石相關投資命懸一線,前途未蔔。

Metal Bulletin數據顯示,本年度至今,基準鐵礦石價格累計下跌47%,在大宗商品之中今年表現最差。昨日價格繼本月5日後再創五年新低。鐵礦石跌跌不休之時,全球最大鋼鐵和鐵礦石消費國中國的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今年第三季度中國GDP增長率降至7.3%,創近六年新低。一些業內分析師和鋼鐵生產商由此認為,中國的鋼鐵生產巔峰期即將到來。

國際鋼鐵協會會長、奧地利最大鋼鐵生產商奧鋼聯(Voestalpine)的CEO Wolfgang Eder預計,中國的鋼產量將在三年內達到巔峰,這將迫使相關工廠停止拓展業務、關門大吉。Eder認為:

“中國鋼鐵行業將不得不重組。鐵礦石生產商越來越清楚,他們必須修改企業增長預期。產能過剩太多,即將投產的項目還在增多。壓力會更大。”

高盛本月6日發布的報告預計,到2017年,鐵礦石市場過剩的產量將增至將近3億噸。報告統計,2011年以來,共有24個鐵礦石項目啟動或者獲批。必和必拓和力拓為首的礦業生產商為這些新項目投入1200億美元。

投行Liberum Capital Ltd.的礦業分析師Richard Knights評論稱:“我一直覺得礦商這方面很高明,因為重大的投資決策都要以(產量)預期為依據。可如果這些企業弄錯了,哪怕只錯了一點點,就會對今後幾年的企業盈利和股價產生很大影響。”

俄羅斯金融服務公司BCS Financial Group的股票研究負責人Kirill Chuyko稱,鐵礦石生產商最大的弱點是,他們通常“過於看好行情”。Chuyko認為,中國鋼產量已達巔峰,“中國的需求會下滑”。

上月必和必拓已下調對中國鋼產量增長的預期幅度,但仍預計,到2020-2025年,中國的增長幅度可達到25%,由10億噸增至11億噸。力拓則預計,到2030年左右,中國的產量將達到10億噸。

國際鋼鐵協會上月公布,今年9月,全球65個納入該協會統計的國家粗鋼總產量達到1.34億噸,同比略降0.1%,其中中國粗鋼產量為6750萬噸,同比持平。下圖來自國際鋼鐵協會。

鋼鐵,鐵礦石,必和必拓,力拓,大宗商品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8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