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外媒稱歐洲將進入無現金時代 大額歐元多被黑社會掌握

歐洲央行於今年5月宣布,將於2018年底永久性停止發行500歐元面額紙幣。歐洲央行表示,500歐元面額紙幣的流通使用可能給不法行為帶來便利。

500歐元的紙幣成為了瀕危物種,但對於某些國家來說,這還不夠,因為它們正在準備僅使用電子貨幣流通,這種轉變是裹挾所有人的大勢所趨。為什麽要邁向無現金的經濟模式呢?

據西班牙《萬象》月刊6月號報道,因為現金又貴又麻煩,使用不便且不安全。有些職員每天要花四分之一的工作時間清點現金,老板要記錄每筆現金的細節,交易負責人要雇專人保護現金的安全,即使是銀行,也要花錢收取和分發現金。在通過光纖、天線和服務器任何傳遞都可瞬時完成的數字時代,現金的流通顯得低效且不合時宜。

現金還是罪犯交易的常用工具,研究人員指出,估計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美元現金在美國以外流通,相當一部分現金掌握在販毒集團手中。在歐洲,黑社會的大獎就是500歐元的紙幣。英國在2010年就拒絕接受500歐的紙幣,因為在英國流通的90%的500歐紙幣掌握在犯罪分子手中。

此外,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的調查指出,現金還會誘發暴力活動。密蘇里州從1990年開始使用電子支付之後,犯罪率減少了9.8%,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因為現金引發的盜竊和搶劫活動減少的緣故。

現金儲存和發行的成本也不容忽視,尤其是一兩分幣值的現金,它們的價值越來越小,往往被丟棄不用甚至根本不流通。一兩分硬幣自從2002年開始流通,已給歐盟各國政府造成了14億歐元的損失,其價值卻只上升了7.14億。不少國家已經取消了該硬幣的流通。

但真正讓政府和金融機構頭疼的是,你無法控制現金的流通。在西班牙,失去管控的現金流量相當於該國GDP的20%,如此龐大的數字讓政府不得不深思怎樣收回資金管控權。

北歐國家走在前列

據參考消息網報道,瑞典立誌要改變金錢醜陋、冷酷的一面,在2030年之前建成無現金社會,現在街頭售報亭已經使用電子終端收找錢款,教堂使用手機應用接收慈善捐款,很多銀行不再提供和接收零錢。

瑞典在堅定朝著更加快速、舒適和簡單的支付系統前進,這樣才會更加高效,為學校、醫院、公路和公園提供更高的公共預算,讓家庭變得更加安全,因為任何偷盜而來的錢財都不可能在不留痕跡的情況下兌換成現金。但是這個幸福的貨幣國度里還是會有陰影。

經濟學家評論說,電子貨幣的主要問題在於,它沒有提供非電子手段選擇。這不僅意味著這個系統在自然災害和惡意打擊面前更加脆弱,而且還要應對網絡安全挑戰。瑞典司法部的數據顯示,2013年的網絡欺詐案件數量高達14萬起,是過去10年平均數量的兩倍多。

“比特幣”就是一種電子貨幣(資料圖)

此外,取消占貨幣總量10%左右的現金,將扼殺現金提供的合法的獨立性。經濟學家警告說,現金是公有部門和私有部門創造的貨幣的一部分,如果我們不能從銀行提取現金,那麽銀行就可以隨意定價它們的產品,甚至可以對客戶實行負利率,這就意味著,如果你收回存款,那麽得到的錢比存入的錢更少,要不你就把這些錢花掉,因為電子貨幣也不能存床底下。這聽起來似乎很奇怪,但是銀行知道,這就是以負的歐元區同業拆借利率要求貸款。因此市民的個人選擇明顯減少。

另一方面,現金的死亡將終結現金提供的隱私。金融機構將可以獲得客戶的大量信息,而在現金支付下,現金如何流通是隱蔽不知的,現金交易主要為20歐元以下的購買活動。

這種隱私擔憂是有道理的,但是也有其積極的一面。世界銀行兩年前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擁有那些收入低於2萬美元的美國人的消費信息,可以讓金融機構為他們提供更多的貸款,這就像把他們納入一個金融系統,通常有助於經濟增長和個人福利。

但是挖掘個人信息的不僅有銀行,蘋果、谷歌和三星等公司也在開發自己的應用來收羅小額支付,還有各大企業也在瞄準這個市場,投放各種應用軟件來為朋友之間、個人與企業和管理之間的電子貨幣交易提供方便。手機是電子貨幣交易的試金石,很快它將成為電子支付的日常工具。

移動支付的發展近在眼前

西班牙是重要的移動支付創新國家,預計至2020年,超過一半的西班牙消費者每周將進行一次移動支付。回到現金支付將很困難。

移動支付的市場是巨大的,西班牙銀行不想被擠出市場,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你追我趕地加入新興的移動支付行業,利用最新技術向用戶提供各種大公司沒有涉及的金融服務。

大部分企業都通過推出自己的應用軟件來迎接這個挑戰。這些軟件讓手機變成了銀行分支和信用卡。但是這並不足夠,真正的挑戰是建立一個能夠簡單、靈活和快捷地處理和接收人與人之間、人與企業和管理者之間移動支付的平臺。

目標比使用手機進行支付更遠大,也不僅僅是用手鐲或者戒指靠近讀卡器,或者使用人臉、指紋或脈搏等生理特征作為支付密碼那麽簡單。真正的成功在於實時完成交易,讓資金像即時信息那樣快速流通。

為了實現這一點,銀行需要集中在一個分享平臺,相關人員已經為這個解決方案工作了多年並且很快就要達成目標,移動支付將無需支付傭金,與信用卡所屬銀行也沒有關系。

另外一些歐洲國家也在很短時間內實現了移動支付的技術聯盟。例如英國的移動支付系統Paym從2014年投入運營以來已經發展了4000萬用戶,同年倫敦巴士售票開始不再接受現金。這些用戶人數相當於英國人口的62%,現在就差各大商店普遍接受電子支付手段了,這將節省很多交易時間。

移動支付的發展看來勢不可擋,但是僅限於富裕和技術先進國家,其實不然。無論是在富裕國家還是貧窮國家,現金都已經失去了力量。

在肯尼亞和尼日利亞等國家,進城打拼未來的農村移民紛紛將自己的現金變換成電子貨幣,然後使用電話公司提供的服務將資金匯給家人。在這些國家,銀行的基礎設施發展有限,電話公司借此開發了移動支付業務。

手機也正在改變亞洲國家的經濟,尤其是韓國。該國只有70%的國民擁有信用卡,即便如此也不能阻止韓國政府決定在2020年前建成一個沒有現金的社會。去年韓國央行將流通的現金額減少了12.3%,而三星移動支付平臺在2015年啟動之後,僅頭一個月的資金流通額就達到了3000萬美元。

在印度,退休金電子支付的引進令賄賂指控減少了47%。電子支付還是促進平等的工具,它幫助婦女獲得更多自主權,因為他人很難通過電子支付消費家里的錢。此事不僅事關婦女權利,而且隨著印度婦女經濟決策權的加強,印度家庭在醫療和營養方面的支出也在增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637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進一步擴大大額存單發行主體範圍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10月20日發布《關於進一步擴大大額存單發行主體範圍的通知》稱,為進一步推動大額存單市場發展,逐步擴大金融機構負債產品市場化定價範圍,有序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現決定將大額存單發行主體範圍進一步擴大至2016年9月底以前發行過同業存單的自律機制核心成員與基礎成員,機構個數新增39家(具體名單見附件)。目前可發行大額存單的機構已達353家。

通知表示,自律機制將繼續監測評估大額存單發行交易情況,充分發揮行業自律和協調作用,促進大額存單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維護公平有序的利率定價競爭秩序。

附名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649

普華永道:前三季度中國海外並購大額交易多 財務投資者活躍

中國內地企業海外投資的熱情在2016年繼續加碼。前三季度的海外並購中,超過10億美元的大額交易集中出現,上市公司成為並購主力軍,同時,財務投資者活躍度也大大增加。

10月20日,普華永道發布“2016年前三季度中國內地企業海外並購市場回顧與前瞻”,數據顯示,2016前三季度中國內地企業海外並購交易數量和金額均實現顯著增長,交易數量達到創紀錄的671宗,幾乎是去年全年交易數量的兩倍;交易總金額逾1600億美元。

普華永道中國企業購並服務合夥人唐迅說,今年前三季度,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顯著增長,主要得益於資本市場暢通的融資通道,以及快速增長的財務投資者。

而在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後,唐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人民幣匯率更加市場化,更多企業希望尋求海外收購以進行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對沖,同時通過並購收獲穩定的外幣現金流。

因為國家外管局支持中國企業在海外的真實並購業務,唐迅表示,外匯收緊資金出海並未對海外並購造成很大的影響。“有經驗的中國投資者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例如自貿區的自由兌換額度、內保外貸等,從容應對資金出海問題。”

也因此,唐迅說,中國內地企業的海外並購交易活動總體增長趨勢,不僅將在短期內延續,也將成為常態。

大額交易集中出現

在全球經濟尚待複蘇和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大環境下,中國內地企業更為頻繁地大額交易海外並購。前三季度單筆金額超過10億美元的大額交易逾30宗。

比如,中國化工430億美元收購先正達是迄今為止最大的中國企業海外收購案例。如這項交易最終達成,將刷新歷史記錄。

唐迅說,基於現階段的國際經濟環境和國內競爭態勢,中國企業主動選擇海外並購,以期實現行業多元化、產業全球化、技術高級化的布局。

此外,民企延續了去年的趨勢,在海外並購中持續發力。

按交易數量衡量統計,民營企業在2016年前三季度的活躍度高達449宗,接近國有企業的5倍,在30余宗超過10億美元的大規模海外並購交易中,民營企業占六成。

就交易金額看,民營企業海外並購交易金額達806億美元,占2016年前三季度總交易金額的一半。

借助於行業分布廣、經營體制靈活等優勢,越來越多的民企在海外並購中出手,在國內實體經濟增速持續放緩以及海外投資相對的低成本刺激下,更積極地通過海外並購尋求業務增長以及板塊的多元化。

延續前兩年的趨勢,唐迅說,民營企業的海外並購更多地傾向於獲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人才、品牌、服務以及海外市場份額,重點關註有助於提升中產階級生活方式的傳媒娛樂業務、高端制造業、擁有品牌和供應鏈及/或客戶資源的消費品業務。

從民企的海外並購交易金額來看,媒體娛樂領域的投資額度最大,達到263億美元,其次是工業(115億美元)、高科技(101億美元)、消費品(97億美元)、原材料(55億美元);

與之不同的是,國有企業依然更關註能源、礦產等傳統資源類項目,不過也已經在積極布局農業、醫療健康、環保等行業。

上市公司成並購主力軍

在海外並購中,上市公司持續成為並購的主力軍。

數據顯示,在前三季度的671宗海外並購中,由上市公司實施的有377宗,占比56%。其中國內主板和國內中小板(含創業板)上市企業交易數量,占上市公司海外並購交易總數的75%。

從交易金額而言,上市公司海外並購的金額達679億美元。

“一方面上市公司有通暢的融資渠道,一方面海外資產估值相對便宜,因此上市公司為了保持在資本市場的持續增長能力,對於海外並購有一個內生性的動力。”唐迅說。

而在交易標的布局上歐洲(含英國)和北美等成熟市場仍然是中國內地企業的主要目的地,位於歐美的項目占總量的54%,投資金額占總投資量的74%。

2016年前三季度前十大海外並購交易中,有9宗交易的標的位於歐洲和北美,其中高科技及娛樂行業並購占半數。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同樣越來越關註亞洲機會,隨著“一帶一路”、亞投行等國家戰略和相關機構的逐步落地實施,“一帶一路”沿線和中國周邊國家的優秀企業重新回到了國內並購主體的視野。今年前三季度,亞洲的並購項目達165宗,超過去年全年的93宗。

財務投資者更活躍

另外值得關註的是,財務投資者的活躍度也明顯增長,今年前三季度,財務投資者的交易數量,從2015年全年的56宗,增長到127宗,實現倍增。

這其中,由民企下屬的投資基金、金融機構以及政府主導的基金進行的海外並購交易金額,占2016年前三季度財務投資者海外並購交易金額的近7成。

從投資領域來看,房地產以83億美元的額度,成為財務投資者海外並購的首選。比如,安邦以65億美元收購了美國酒店連鎖strategic hotel。其次是工業(77億美元)、高科技(41億美元)、娛樂媒體(39億美元)、醫療(13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661

保險業首批大額支農融資貸款發放 今年計劃投放200億

4日據新華社消息,中國人保財險廣東分公司3日向廣東4家農業龍頭企業發放支農融資貸款共計4500萬元。廣東保監局副局長劉學生說,這是目前保險業首批較大額度的支農融資貸款。據介紹,中國人保財險今年計劃投放支農融資額度將達200億元。

中國人保財險廣東省分公司副總經理李振平說,中國人保支農融資業務旨在為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客戶提供資金支持,其基本模式是“融資+農業保險+信用保證保險/第三方擔保”。即由人保資本發行支農融資產品募集資金用於支農融資;人保財險組建專業團隊負責支農融資具體業務操作,同時提供農業保險、人身意外保險等保險產品;人保財險信用保證保險或人保認可的第三方擔保,承擔融資業務最終風險。

李振平介紹,在人保財險購買或準備購買農業保險並從事農業生產和經營的客戶均可申請該項貸款,包括個人客戶、公司客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支農融資主要用於農作物種植、畜禽和水產養殖以及農產品加工、儲存、運輸、銷售等;支農融資業務主要分為種植、養殖、林業、家庭農場、設施農業5大類。

劉學生說,險資支農融資中,農戶通過投保農業保險轉嫁了風險,無須提供抵押物即可獲得貸款,既獲得了融資支持,也獲得了保險風險保障。整合險資直投、農業保險和保證保險,打通了保險負債端和資產端,綜合發揮了保險各領域優勢。“以往保險資金一般偏好大項目,如今通過支農融資,化整為零,讓高大上的保險資金投資更接地氣,靈活性更強。有農業保險和保證保險雙層增信,安全性也較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177

中金所:期指市場流動性仍不充分 預防大額委托沖擊價格

中金所3月17日發布通知稱,一個時期以來,股指期貨市場運行總體平穩有序,流動性狀況有所改善但仍不充分。近日,市場出現了價格瞬間大幅波動的情況。在此,我所提醒各位會員和廣大交易者,應充分評估市場流動性狀況,謹慎交易,預防大額委托對價格的沖擊,切實防範市場交易風險。

今日早盤,股指期貨疑再現烏龍指,股指期貨IC1706早盤漲停,通過交易明細數據看到,有9419手超大手數買單用6939.6的價格買入成交,幾乎直接將期指推至漲停,維持近半分鐘後回落。

而本周二上證50期指主力合約也出現烏龍指,一度跌近9%。當日下午14點25分28秒,伴隨一筆35手的多單平倉成交,IH1703價格從前一秒的2347.4點跌至2128.6點。同為14點25分28秒,緊隨其後一筆交易為49手空頭開倉,成交價格迅速回升至2317.2點,之後兩秒期價進一步拉回至急跌前水平。初步計算顯示,當日“烏龍指”交易多單每手損失在6萬多元,合計損失超過200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661

房貸市場調查:價高者先得,城商行現超千萬大額房貸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6492

(視覺中國/圖)

如果說嚴厲的樓市調控政策上半年早些時候針對的還主要是一線城市,現在已然擴延到二、三線城市。

除了限購調控,銀行的房貸政策也逐漸加碼,且對樓市的反作用越形成“沖擊波”。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調查采訪中發現,從相關房貸政策落地和執行情況看,銀行甚至比調控要求更嚴,已經從配合政策的收緊,轉向主動進行市場化的收緊。

甚至,最近房貸出現了“價高者先得”和單筆額度逐漸提升的趨勢。

有銀行簽約業務也加碼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持續關註中發現,隨著市場利率的擡升和銀行信貸額度的明顯收緊,從2016年底開始排隊等待放款已經逐漸成為普遍現象,銀行對信貸業務的主動權表現得越來越強,同樣資質客戶往往“價高者先得”。

而這種價高先得的策略最近有升級之象,在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獲悉的一份某國有大行華北某地方分行7月末和8月初下達的兩份通知中,該分行要求除了參照同業普遍做法,對待放款業務進行“額度排隊”,優先安排高定價貸款投放外,鼓勵業務人員主動與開發商和客戶溝通,將低定價業務轉化為高定價業務。

從通知中可見其具體如何操作。目前,該行對於基準利率的房貸、低於基準上浮30%的商鋪業務均認定為低定價業務,而該行目前因執行高定價業務優先投放原則,全省等待放款的房貸業務超過1000筆,對於這部分業務省級分行鼓勵客戶經理聯系客戶,耐心說服實現轉化,以避免積壓引發更多投訴。

以上地方分行某信貸業務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該分行轄區內7月份累計轉化低定價業務1億余元,而總行對於該分行的定價轉化工作給予了充分認可並且獎勵了數千萬的專項貸款規模。

而目前該分行仍然存在的數億元處在排隊狀態的低定價業務,省級分行鼓勵其繼續加大轉化工作,提高定價水平,並在次月初將各行當月轉化金額的50%作為規模額度獎勵發放。

前述銀行人士還表示,四月份起,房貸業務的折扣審批權就上交給了省級分行,基本上都是執行“基準”。而目前基本都是上浮10%起,而這上浮10%的房貸放款也需要等待1個月以上,“低定價的只能排隊,額度實在太緊張了”。

前述人士進一步透露,同轄區內,同業都很緊張,另有一家大行在該地市的房貸業務直接停了。

華南某股份行信貸業務人士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價高者先得”是行業內普遍接受並采用的方式,但該行並不會對已經簽訂合同的業務做轉化。該人士指出,“目前低成本貸款的額度暫時沒有,高成本的還有部分額度,也就意味著低價貸的客戶需要排隊。但是我們采用的方式是先放高價貸,擡高整體定價水平,然後再給低定價一部分額度進行放款,用高定價平衡低定價,使整個房貸業務定價水平平穩上升。”

某國有大行北京區域內的支行一名個貸業務人士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北京地區該行也沒有低定價轉換高定價的操作方式,除了保守考慮外,主要原因是真的沒有額度。

城商行現超千萬大額房貸

隨著房價的上漲,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近期一些銀行開始推廣最高金額達1000萬的抵押貸款,按揭貸款單筆金額也在上漲中,北上深等地區開始出現一千萬以上的大額房貸。

華東某城商行近日推廣其抵押貸款業務,根據產品介紹該貸款不限制用途,最高額度1000萬,最長十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該行多地分行業務經理處獲悉,該業務在全國都有開展,但不同地區利率和抵押評估折扣不同。杭州最高可以給出評估價7折的額度,年化利率在6.3%左右。上海地區一般按照評估價5折給額度,年化利率根據資質有所不同,一般在上浮50%左右。

從實際操作額度看,記者了解到真正能夠做到一千萬額度上限的很少,一般在四五百萬左右就是比較高的額度了。但記者也註意到,在今年1、2月份,該行抵押貸款業務的最高額度還只有六百萬,短短幾個月已上調至一千萬。該行某業務經理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理論上來說,對於符合條件的極優質客戶來說,貸到上限額度是可行的。

前述華南股份行信貸業務人士也向記者證實,在深圳,該行已經有案例做單筆超千萬的房貸,而如此大額度的房貸是在近期因為房價上漲的原因才出現的,此前並不存在。

北京某房地產中介也介紹,北京許多樓盤成交均價已經破千萬,貸款需求量大的情況下,如果符合銀行的風控要求肯定會足額放款。但是目前北京一方面額度緊張,一方面一千萬以上的房貸對大多數人來說壓力很大,從實際經手的成交買賣來看暫時還沒有,也只是行業內在傳說。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685

網貸行業備案倒計時:大額清理收尾 銀行存管優化合規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2-11/1192224.html

每經記者 肖樂 每經編輯 王可然

P2P網貸行業進入“備案年”。

從2016年8月《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的出臺,到2017年12月《關於做好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驗收通知)的下發,網貸行業的監管路徑已經基本明晰,當前,各家網貸平臺都將合規備案列為2018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經歷了一年多的整改,平臺存量違規資產處理得如何,是否面臨壓力?合規備案又有哪些關鍵點需要解決?近日,每經新金融圓桌特別邀請到投哪網副總裁郝歌、核新產融總經理雷達、精融匯總經理王雷、e路同心風控總監吳洋、南瓜馬車總經理徐崛原、聯金所風控總監肖洋、理財農場副總裁黃蒂娟、中廣核富盈風控法務部副總經理宮卓楊,就合規備案過程中行業面臨的共性問題展開對話。

關鍵詞1:大額標的

整改大限前平臺能完成清理

按照上述暫行辦法的規定,個人在同一P2P平臺的借款上限為20萬元,企業借款上限為100萬元。這一限額讓不少大額標的占比較高的平臺面臨資產清退壓力。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由於限額是暫行辦法劃定的13條紅線之一,因此該辦法出臺之後,大量平臺開始調轉“車頭”開發小額分散的資產,同時停發大額標的,在整改期限內等待大額標的自然到期,此外尋找外部機構承接大額標的需求。

“暫行辦法出臺之後平臺就較早開始進行超額資產的清理,因占比例較小、容易操作,相信在監管整改驗收之前可完成整改。同時,平臺業務也進行了調整,主要以小額分散的三農資產為主。”理財農場副總裁黃蒂娟表示。

核新產融總經理雷達也表示,在調整存量大額標的過程中,“一些是自然到期,另一些可能通過其他的方式,例如引導到產業基金,通過產業基金承接一些資產。”與此同時,做產業鏈金融的核新產融將服務對象延伸到更多的供應商,而不是像過去將資金聚焦在產業鏈核心企業之上,以此來引入合規資產。

關鍵詞2:期限錯配

可用技術手段解決風險問題

除了大額標的問題,計劃類產品期限錯配的問題也是平臺在備案前需要解決的。此前,各類活期、定期等計劃類產品為出借人提供了高效便捷且風險分散的投資體驗,受到網貸平臺青睞。而按照驗收通知的規定,以活期、定期理財產品的形式對接債權轉讓標的,由於可能造成資金和資產的期限錯配,應當認定為違規。

對於計劃類產品的處理方式,聯金所風控總監肖洋指出,一種方式是讓資產方回購,但是這樣可能導致投資人資金站崗,體驗較差,又沒有別的資產可以接應上;另一種方式是資產替換,引導投資人慢慢把計劃類產品里的資金提出來,投到其他散標,“這種可能要配合平臺活動來引導。”

“監管政策禁止的是P2P計劃產品的期限錯配及拆分問題,而非計劃產品本身。防控計劃類產品違規風險的關鍵在於,產品要有真實的底層資產,足夠透明。同時,監管明確要求的不能設置資金池,也是我們重點關註的部分。”中廣核富盈風控法務部副總經理宮卓楊說。

也有平臺人士認為,計劃類產品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去解決期限錯配帶來的風險問題。

關鍵詞3:銀行存管

系統應符合穿透式監管邏輯

“不知道銀行存管怎麽解決,要備案首先需要銀行存管,監管又要求網貸機構與通過測評的銀行開展資金存管業務,但是現在測評結果又沒有出來。”南瓜馬車總經理徐崛原說道。

過去一年,各家網貸平臺爭相對接銀行存管。據網貸之家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1月8日,已有廣東華興銀行、江西銀行、上海銀行等51家銀行布局網貸平臺資金直接存管業務,共有911家正常運營平臺宣布與銀行簽訂直接存管協議(含已完成資金存管系統對接並上線的平臺),約占同期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總數量的47.18%,可以看出網貸行業已有近一半平臺與銀行簽訂存管協議。

越來越多平臺上線存管的同時,“假存管”、“只存不管”等亂象也在凸顯。據網貸之家統計,截至2018年1月8日,全國共有25家平臺在上線銀行存管後停業或出現提現困難、跑路等問題,其中有21家為問題平臺。

根據驗收通知的要求,網貸機構應當與通過測評的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資金存管業務合作。網貸專項整治領導小組辦公室已於2017年11月底下發了《關於開展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測評工作的通知》,不過目前尚未有通過測評的名單發布。

而在2017年12月7日,為規範銀行存管,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下發《互聯網金融個體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規範》和《互聯網金融個體網絡借貸資金存管系統規範》。前者規定了存管人、業務管理和業務運營等要求;後者規定了網貸資金存管系統的賬戶管理、資金管理、信息管理等功能性要求以及安全性、業務連續性等非功能性要求。

“很多銀行有自己的系統供應商,存管的模式和結構是千差萬別的,有真存管和假存管,通過測評能夠來明確一個標準,到底怎麽樣的標準才是合適的。”e路同心風控總監吳洋表示。

“我們對接的存管銀行1月份在頻繁地進行系統升級,有理由相信銀行也在根據一些業務指引加強存管合規工作。”雷達認為,“從測評的角度來說,相對大的金融機構還是能夠獲得信息的優勢。”

黃蒂娟指出,監管驗收的重點應會關註銀行存管系統是否符合穿透式監管的邏輯,如是否真正做到平臺資金與用戶資金的有效隔離,能否保障用戶交易以及資金安全等關鍵點。“銀行也在不斷叠代升級,譬如以前接的系統供應商如果不符合監管的要求就需升級或更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869

滬、深交易所:大額持股變動的信息披露間隔從每5%縮減至1%

近日,滬、深交易所發布《上市公司收購及股份權益變動信息披露業務指引》,將大額持股變動的信息披露間隔從每5%縮減至1%;將持股比例未達到5%的第一大股東納入信息披露義務人範圍;增加了控制權爭奪時,涉及雙方的持股變動信披義務;增加穿透披露要求。持股變動主體的權益結構和資金來源,關系到持股的合規性和穩定性,也會影響其他股東的投資決策,需要詳盡準確披露等。

上交所表示,上市公司收購和5%以上的大額股份權益變動活動日趨活躍,已經成為資本市場日益普遍和常見的證券交易行為。針對目前收購和大額權益變動信息披露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指引》將從6方面進行了規範。

深交所表示,有些二級市場舉牌行為,存在違規交易、信息披露不規範等情形,也出現因各方利益博弈升級而誘發股權之爭、出現上市公司治理僵局等情形。面臨新形勢,上市公司收購及權益變動信息披露機制需進一步完善。《指引》完善被動權益變動的披露要求,進一步明確合並計算原則,大股東需穿透式信息披露產權結構和資金來源。

上交所就發布《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收購及股份權益變動信息披露業務指引》 答記者問

近日,上交所起草完成《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收購及股份權益變動信息披露業務指引(征求意見稿)》並向市場公開征求意見。就該指引的出臺背景和主要內容,上交所有關負責人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問題一:上市公司收購及權益變動應當如何履行信息披露義務,《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中已有相應規定。上交所此次出臺專門的業務指引,進一步規範和細化該類事項的信息披露要求,主要有哪些背景和考慮?

答:近年來,上市公司收購和5%以上的大額股份權益變動活動日趨活躍。以滬市為例,2013年和2014年,上市公司收購均不足40單,2015年、2016年和2017年連續三年接近60單;大額權益變動的增加更為顯著,2013年僅230余單,2014年增加至370余單,2015年躍升至560余單,2016年、2017年繼續保持在高位,均超過500單,已經成為資本市場日益普遍和常見的證券交易行為。

上市公司收購和大額股份權益變動,對投資者影響重大,既會導致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和重要股東變動,並進而可能引起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和生產經營發生較大變化;也直接涉及上市公司二級市場股票交易,關系到投資者能否在公平透明的交易環境下進行投資決策。因此,相關信息披露是否及時、準確,始終是上交所信息披露一線監管中重點關註的一類問題。之所以要在現有《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以下簡稱《收購辦法》)的基礎上,出臺專門的信息披露指引,主要有如下四方面的考慮。

第一,及時回應收購及股份權益變動信息披露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從實踐看,收購和大額股份權益變動,有利於發揮證券市場的價格發現和資源配置功能,有助於完善上市公司內部治理。但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一些投資者反應強烈、需要高度重視的突出問題。例如,有的市場主體,利用資金和信息優勢“買而不舉”“快進快出”,引起股票交易異常波動,被市場質疑為“割韭菜”,嚴重損害中小投資者權益;有的收購行為,杠桿過高,資金運用期限錯配,造成上市公司後續發展重大隱患,危及市場穩定運行;還有的上市公司股東,隱瞞一致行動人身份,濫用表決權委托,規避信息披露義務,並以此獲取不當利益。這些問題的產生,與收購及權益變動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備、不適應存在一定關聯。因此,有必要結合新的市場情況,調整和完善現有制度規範,進一步強化上市公司、投資者在收購及權益變動過程中的主體責任和信息披露要求。

第二,切實防範收購和大額權益變動可能引發的市場風險。收購和大額股份權益變動,涉及大額資金融通,資金來源往往帶有杠桿性。有些收購資金,還涉及合夥型、契約型的融資安排,利用結構化產品放大杠桿。杠桿的使用,在便利融資的同時,也容易誘發股票交易異常波動,在市場出現反轉時,配套使用的強制平倉機制可能加速股價下跌,加劇市場波動。一些收購和大額持股市場主體,通過杠桿資金,同時持有多家上市公司股份,如果財務狀況出現惡化,還可能導致多家上市公司股價出現大幅波動,引發局部性市場風險。因此,有必要通過“穿透披露”,更為清晰完整地揭示收購資金的杠桿和還款安排,充分提示可能存在的交易風險,強化收購資金合規性的市場約束。

第三、適應“滬港通”交易機制的需要。“滬港通”實施以來,資本市場國際化步伐加快,滬市國際化程度提升,滬港兩地同時上市公司數量已近百家,越來越多的國際投資者開始投資A股市場。在此背景下,收購和大額股份權益變動信息披露制度,也需要在兼顧兩地市場投資者結構差異的基礎上,逐步有序銜接。目前,香港市場規定,持股5%以上的股東,其持有權益股份的百分比發生整數位變動,即每過一個1%的比例時需要披露,與A股市場現有規定存在差異,導致同一權益變動事項兩地披露不一致。此次規則完善後,兩地市場權益變動披露規則實現了基本統一。

第四、強化交易所對於收購和大額權益變動信息披露的一線監管。上市公司收購和股份權益變動,是一類特殊的信息披露事項,原有制度目標主要偏重收購預警。但在我國特有的市場環境下,大額持股變動已經成為一類股價敏感事項。一方面,大比例的股份變動,可能在短時間內改變股票的供求關系,容易引起股價異常的、非理性的波動。另一方面,持股變動主體,往往具備一定的市場影響力,投資決策被視為“風向標”,可能引發中小投資者盲目跟風。因此,交易所應當根據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實際需要,做出更有針對性的信息披露制度安排,切實強化收購和大額權益變動的一線監管。

問題二:增加收購及權益變動行為的信息披露義務,可能會在一定程度增加收購和大額持股變動的成本。請問,此次出臺的信息披露指引,如何平衡好收購的市場效率和中小投資者的有效保護?

答:權益變動和收購規則,需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其中的關鍵,是綜合考慮市場環境和投資者成熟度,適應市場發展的階段性需要。以此為目標,指引制定中,主要遵循以下五項原則。

一是公平優先。目前市場環境下,收購及大額持股變動的市場主體,較之於中小投資者,通常具有很大的信息優勢、專業優勢和資金優勢,市場博弈不對等。因此,更為嚴格規範收購及大額持股變動主體的信息披露義務,雖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收購人的成本,卻可以從整體上維護收購行為的公平性,防範因收購和大額持股變動行為引發的市場風險,符合市場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規範化需要。

二是遞進規範。現行《收購辦法》,對於5%以上大額持股變動,已有相應的規範,主要是按照持股數量的增加,履行簡式權益變動報告書、詳式權益變動報告書、收購報告書等信披義務,逐層遞進。本次完善中,仍然遵循了這一原則。對於5%以下第一大股東的持股變動、5%以上股東每1%的持股變動、潛在控制權爭奪或其他對控制權結構發生較大影響的事項,主要通過“權益變動提示公告”予以規範,並同步明確“權益變動提示公告”的披露內容。對於成為5%以下第一大股東及對公司控制權有重大影響的權益變動情形,還要求明確後續計劃,解決“朦朧預期”的問題。

三是信披為主。目前的權益變動披露,采用的是信披結合慢走原則,履行信披義務的同時,限制一定時間內的買入或賣出。考慮到大額持股變動,多數情況下不涉及收購行為,為發揮市場功能、兼顧市場效率,新增加的信息披露義務,不再結合使用慢走原則。同時,進一步強化信披及時性和公平性,要求相關主體在部分股價特別敏感持股變動發生的次一交易日即對外披露。

四是回應急所。權益變動和收購規則,是證券市場的基礎性規則之一,也是爭議討論比較多的一項規則。自律監管規則應當更多立足於信息披露,回應和解決目前市場存在的突出問題。因此,此次修訂,規則目標上集中於投資者保護和市場風險防範兩條政策主線,條款修訂上抓住大額持股變動和持股主體穿透披露兩個主要方面,力爭解決好投資者反響強烈的突出問題。

五是分類施策。大額持股變動涉及投資主體眾多、產品結構複雜、創新發展較快,特點和已有的信息披露要求差別加大,相應的監管也應當有所區別。由於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的註冊和募集均受到嚴格監管,信息披露比較規範,因此在穿透披露方面,進行了差別化安排,未要求披露至最終出資人。對於其他經金融監管機構批準設立且持續監管的資管產品,符合有關金融監管機構對於公募產品定義的也可以不穿透披露至最終出資人。

問題三:與現有規定相比,本次新頒布的指引主要回應了哪些投資者關心的問題?有哪些細化、調整和完善?

答:《指引》共6章【32】條,針對目前收購和大額權益變動信息披露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從以下6方面進行了規範。

一是將大額持股變動的信息披露間隔從每5%縮減至1%。現行規定下,持股變動披露間隔是5%,《指引》對此進行了完善。要求擁有權益的股份達到或超過已發行股份的5%後,每增加或減少1%的,投資者應當立即通知上市公司,並於次一交易日披露提示性公告,但披露前後無需暫停交易。

二是將持股比例未達到5%的第一大股東納入信息披露義務人範圍。現行規則中,投資者在持股比例達到5%及以上時,才負有信息披露義務,《指引》對此進行了補充。規定擁有權益的股份雖未達到已發行股份5%,但成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的,應當立即通知上市公司,並於次一交易日披露提示性公告。此外,考慮到現階段第一大股東對上市公司和投資者的投資決策產生的影響均較為重大,《指引》還要求投資者說明權益變動的目的、資金來源,並對未來6個月內的增持計劃作出說明。

三是增加了控制權爭奪時,涉及雙方的持股變動信披義務。《指引》規定投資者擁有權益的股份,與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擁有權益的股份比例相差小於或等於5%,且投資者與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擁有權益的股份均達到或超過10%的,應當及時披露。

四是增加穿透披露要求。持股變動主體的權益結構和資金來源,關系到持股的合規性和穩定性,也會影響其他股東的投資決策,需要詳盡準確披露。《指引》明確規定了穿透披露的適用情形:(1)在投資者因其成為5%以下第一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披露權益變動提示公告;(2)因爭奪控制權披露權益變動提示公告;(3)披露權益變動報告書。《指引》還明確了穿透主體和穿透標準,即在上述適用情形下,投資者為合夥企業或者除公募產品以外的資管產品時,投資者應當層層穿透披露權益結構,直至最終出資人,及最終出資人的資金來源。此外,《指引》還細化了穿透披露的內容,要求投資者披露其內部關於利潤分配、虧損承擔、投資決策、權益歸屬等事項的約定,以便判斷投資者的控制權。

五是明確資管產品的權益歸屬認定標準和合並原則。目前A股市場中資管產品大額持股的情形越來越多,對於前期市場實踐中屢次出現的投資者利用各類通道實際控制上市公司股份的情況,《指引》按照《收購辦法》對“權益”的界定邏輯,明確了資管產品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權益歸屬判斷標準,即實際支配表決權的一方被視為權益歸屬方。通常情況下,由於管理人對資管產品負有管理義務,能夠支配所持股份的表決權,因此原則上視為管理人擁有資管產品所持上市公司股份權益,管理人管理的資管產品所持同一上市公司股份應當合並計算。但是如果根據約定或者其他原因,管理人不能實際支配表決權的,管理人應當披露表決權的實際支配方。表決權的實際支配方為資管產品所持股份的權益歸屬方。投資者應當對其所能夠實際支配表決權的全部股份進行合並計算,以履行相應信息披露義務。此外,《指引》還明確了社保基金、養老保險基金、企業年金、公募基金持有同一上市公司的股份數量不合並計算。

六是明確了增持計劃和重組計劃的承諾與履行。現有披露中,一些投資者在權益變動報告書中披露的未來增減持計劃和重組計劃較為含糊,後續執行也出現比較大的偏差,個別甚至借以實施股價炒作。為此,《指引》要求投資者在權益變動等文件中披露的增減持計劃與重組計劃應當明確具體,披露不存在增減持計劃和重組計劃的,應當明確不實施上述計劃的期限。

七是進一步規範一致行動人及表決權委托協議的簽署和履行。利用一致行動人或表決權委托協議,規避信息披露和其他股東義務,是收購和權益變動信息披露中的常見問題。為規範此類問題,《指引》要求一致行動人或表決權委托協議必須有明確期限。提前終止協議的,投資者仍應當在原有期限內遵守約定義務。終止協議的,投資者仍應履行承諾義務。此外,對於委托表決權的,委托人和受托人視為一致行動人。

問題四:收購及權益變動的信息披露義務人主要是上市公司的潛在收購人、第一大股東和其他主要股東,上市公司及其董事會在相關信息披露中,需要承擔哪些義務?關註哪些問題?

答:就收購及權益變動信息披露而言,上市公司並非直接的信息披露義務人。但主要股東的持股變動,對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生產經營、業務調整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發生收購時,甚至可能產生重大影響。在此過程中,上市公司及其董事會應當本著對全體投資者負責的態度,忠實勤勉,客觀公正,發揮應有的作用。具體而言,需要履行好如下4方面義務。

一是提醒義務。上市公司及其董事會應當定期跟蹤主要股東的持股變動情況,及時提醒相關股東履行必要的信息披露義務。公司股價出現大幅波動時,除核查公司生產經營和投融資活動外,還應當關註主要股東的持股變動情況,確保不出現重大信息披露遺漏。

二是核實義務。上市公司董事會在收到主要股東持股變動信息後,應當及時核對,並對照《收購辦法》及本指引的相關要求,核實投資者信息披露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確保所披露的持股變動信息不存在重大誤導。

三是協助義務。上市公司董事會應當平等對待各類股東,積極協助其利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通道,及時披露持股變動信息。在發生控制權爭奪時,應當保證雙方股東合法合規的信息披露權利,確保權益變動信息的及時披露。

四是糾偏義務。上市公司董事會對於相關股東在披露權益變動信息時,同步提出的未來資產註入計劃、調整董事會成員、修改公司章程等重大事項,應當給予以必要的關註。對存在重大不確定性、明顯不適當、超出公司法規定的相關提案,應當要求相關股東予以調整。

問題五:我們觀察到,近年來,上交所持續加大了對於“蒙面舉牌”、“隱匿式易主”以及要約收購和控制權爭奪中違法違規行為的監管力度。下一步,上交所將如何持續強化收購及權益變動的一線監管?

答:收購及權益變動信息披露監管,直接涉及二級市場股票交易,關系到投資者的切身利益,是上交所履行信息披露一線監管職責中的一項重要工作。近年來,收購及權益變動信息披露違規數量有所上升,違規情形日趨複雜,需要精準施策、從嚴監管。為此,上交所將繼續認真貫徹“三個監管”要求,從以下3個方面切實保護好投資者合法權益。

一是強化綜合監管,實施事中監管、刨根問底、分類監管的“三位一體”監管模式。繼續堅持收購及權益變動類公告的即披即審,重點關註存在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較低、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比例較高、存在控制權爭奪隱患、主營業務空殼化等情形的上市公司,集中問詢收購資金來源、資產註入計劃、是否有意於爭奪控制權、一致行動人關系、增減持意向等投資者高度關註事項。同時,發揮媒體和市場監督作用。對於權益變動過程中,涉及重大媒體質疑的情形,要求上市公司召開媒體說明會。2016年以來,針對收購和權益變動類公告,共計發出事後問詢函50余份,要求公司補充披露160余次。經過問詢,部分公司調整或終止了杠桿過高、明顯失當的收購行為。

二是實施聯動監管,將信息披露監管、市場交易監察和派出機構現場檢查緊密地結合起來。股票交易,是收購和權益變動信息披露的直接動因,做好相應的監管,更加需要統籌實施信息披露監管與二級市場監察,前後聯動現場監管與非現場監管。為此,上交所公司監管部門建立了與市場監察部門以及證監會派出機構的常態化聯動監管工作機制。針對收購和權益變動信息披露中存在的“蒙面舉牌”、股價操縱、大資金“快進快出”等多發、頻發問題,通過信披監管“問”,市場監察“盯”,現場監察“核”,快速響應,聯合行動。全鏈條監管下,一些違規增減持行為被及時發現,個別隱瞞一致行動人行為被及時糾正。2016年以來,已核查收購和權益變動相關股票交易110余單,上報內幕交易、市場操縱線索30余條。

三是及時懲戒違規行為。2017年全年,上交所已就收購和權益變動中存在的各類違規行為,采取通報批評、公開譴責等紀律處分措施近30次,涉及股東50余人次。違規類型主要包括:隱瞞一致行動關系、超比例增持、短線交易、違反減持預披露規定、違反增減持承諾、隱瞞控制權轉讓信息、收購人信息披露不實等。後續,將繼續從嚴監管此類信息披露違規行為,保證市場正常的收購和交易秩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282

大額存單利率率先上行 大行上浮至基準1.45倍

第一財經記者從一位城商行人士處獲悉,近期,大行、股份行和城商行、農商行的大額存單利率上限上調,已分別由之前的1.4倍、1.42倍、1.45倍上調到1.5倍、1.52倍及1.55倍。

第一財經記者進一步了解到,建設銀行、農業銀行最新發行的大額存單發行利率均達到基準利率的1.45倍,超出了此前1.4倍的上限。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近日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表示,未來要做的市場改革是存貸款利率和貨幣市場利率這兩個軌道的利率逐漸統一。機構人士認為,取消基準利率並采用市場基準利率是大方向,放開大額存單利率浮動上限,是利率市場化推進的一部分。

大額存單利率上行

記者從多家銀行獲悉,大額存單利率近期明顯上行,上浮比率已超出此前央行規定的上限。

第一財經記者從浦發銀行上海某支行處獲悉,該行本周發行的三年期大額存單利率已達3.99%,較基準利率上浮45%,而此前的大額存單利率上限為基準利率1.4倍。

四大行中,建設銀行大額存單利率已經先行上調,該行4月14日發行的一年期個人大額存單產品利率為2.175%,較基準利率上浮45%。

農業銀行遼寧分行4月16日起,一年期個人大額存單利率也調整至基準利率1.45倍。

多位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近期結構性存款大熱或是大額存單利率上行的誘因之一。據介紹,大額存單是銀行面向低風險偏好客戶攬儲的一個重要方式,但自主定價能力弱於結構性存款。

第一財經記者根據央行數據統計,結構性存款在2018年前兩個月累計增加14074.32億元,超過此前11個月的累計增量。截至今年2月底,結構性存款總存量達到8.4萬億元。

興業研究分析師梁世超對記者表示,結構性存款的發展助推了利率市場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銀行對存款的自主定價能力。但和傳統的執行法定利率的存款相比,目前結構性存款存量仍然很小,在銀行負債占比較低。

除了大額存單利率上限上調,接受記者采訪的多位銀行人士表示,近期各行感受到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快,不僅體現在大額存單利率上限調整,也表現為定期存貸款與衍生品的掛鉤。

一位國有大行北京分行人士對記者透露,該行擬推行基於存款和理財的利率互換產品,以一年期定期存款為例,將客戶存款利率上浮至1.92%,客戶敘做與浮動利率(DEPO)的掛鉤利率互換後,客戶收取的利率即為一年期DEPO+0.32%。

利率市場化改革推進

近期,易綱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分論壇上表示,中國正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目前中國仍存在利率“雙軌制”,存貸款方面仍有基準利率,而貨幣市場利率完全由市場決定。目前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可根據基準利率上浮和下浮,根據商業銀行自身情況來決定真正的存貸款利率。

“其實最佳策略是讓這兩個軌道的利率逐漸統一,這就是我們要做的市場改革。”易綱稱。

梁世超對記者表示,近期市場上也傳聞存款利率上限將取消,從大方向看,取消基準利率並采用市場化的基準利率是改革方向。

梁世超稱,存款定價上限若放松,商業銀行短期內爭奪存款、大幅上調存款利率的概率不高。目前存款定價上限若松綁將有助於彌合“貨幣市場-存款”利差和“貸款-存款”利差,有助於加速存款回表進程。

天風證券孫彬彬則認為,大額存單往往是存款利率市場化的最開始階段。如果大額存單利率上行,將推進“表內利率市場化”,對整個金融市場與資管行業格局都將帶來深遠影響。

他進一步分析道,近10年來,伴隨著銀行理財規模的快速發展,表外利率已經具備市場化特征。然而,銀行理財作為資管產品的一種形式普遍具有剛性兌付的特征,並不符合“資產管理”的本源含義。並且由於以資管產品的形式存在,事實上規避了存貸款業務的金融監管。

孫彬彬認為,與市場化的表外利率不同,放開大額存單或存款的利率浮動上限,代表的是以表內利率浮動為代表的利率市場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842

大額存單利率上限最高上浮1.55倍,貨基、理財影響幾何

4月中旬開始,大行、股份行和城商行、農商行的大額存單利率上限全面上調,已分別由之前的1.4倍、1.42倍、1.45倍上調到1.5倍、1.52倍及1.55倍。

僅僅半個月的時間,商業銀行大額存單利率爭相上浮,其中,交通銀行和寧波銀行上浮幅度達到了最新的上限。盡管利率普遍上行,但從收益率、額度限制等方面來看,當前其吸引力仍弱於銀行理財和貨幣基金。

資管新規正式發布後,貨幣基金估值或將從攤余成本法向市值法轉型。市場人士認為,在基金流動性新規和資管新規的約束下,貨幣基金的優勢可能被削弱,過去兩年的規模超高速度發展態勢或將一去不返。

大額存單利率全面上浮

自4月中旬以來,隨著央行對商業銀行存款利率上限的逐步放開,建設銀行、農業銀行、浦發銀行等率先推出按照最新上限執行的大額存單,隨後,各家商業銀行也陸續上調了其大額存單的利率。

國有大行中,交通銀行上浮幅度最高,起投金額100萬的三年期大額存單利率高達4.13%,較基準利率上浮1.5倍,達到了國有大行上浮的最新上限。股份行中,浦發銀行、招商銀行最新的三年期大額存單利率也達到了4.13%。城商行當中,寧波銀行三年期大額存單利率高達4.26%,觸及了城商行的最新上限,而與交通銀行不同的是,該產品起點僅為20萬元。除了寧波銀行以外,上海銀行、渤海銀行、江蘇銀行、南京銀行利率也相對較高,三年期存單利率均達到4.18%。

所謂的大額存單,是指由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面向非金融機構投資人發行的、以人民幣計價的記賬式大額存款憑證,是銀行存款類金融產品,屬一般性存款。

相比於定期存款,除了收益率相對較高,大額存單還具有可流通轉讓的特點,另外,大額存單還具有可提前支取的特點,提前支付僅損失小部分收益。

大額存單利率上限為什麽會放松?多位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大額存單是銀行向低風險偏好客戶攬儲的一個重要方式,但此前自主定價能力較弱。今年以來結構性存款大熱,是大額存單利率上行的誘因之一。4月中旬以來,資金面的持續緊張更使得多家銀行在打破原有上限的基礎上,將發行利率一再上調。

一位國有大行上海某支行人士對記者表示,銀行理財面臨打破剛性兌付,部分投資者對於保本保息的大額存單開始產生興趣,但從收益率、額度限制等方面來看,大額存單吸引力仍明顯弱於銀行理財和貨幣基金,因此往往適合高凈值、風險偏好低的投資人群。

一方面,起點金額高於銀行理財。該支行人士介紹到,大額存單起點金額為20萬,多數利率較高的大額存單起點金額往往在50萬-100萬不等,而銀行理財起點金額僅為5萬元,因此銀行理財更能滿足多數的中小投資者的需求。

另一方面,大額存單利率仍明顯低於同期限理財和貨幣基金。盡管近期利率上限有所放松,但在此背景下,部分銀行三年期產品才能達到4%以上,而一年以內的大額存單利率均在2.3%以下。

以某股份行為例,一年期大額存單利率僅為2.13%,而一年以下銀行非保本理財預期收益率則在4.7%-5.5%不等。貨幣基金方面,根據Wind資訊統計,2018年一季度貨幣基金平均收益率為4.19%。

貨基或現單日負收益?

根據Wind資訊統計,2018年一季度貨幣基金規模增加8504億元至7.98萬億元,增速重新攀升至10.7%。

而在資管新規正式發布後,貨幣基金將迎來從攤余成本估值向市值法轉型。中金公司固收部陳健恒、唐薇等認為,在基金流動性新規和資管新規的約束下,貨基的優勢可能被削弱,使得貨基規模的擴張可能告別過去兩年的超高速度發展。

4月27日,《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正式出爐,明確僅有兩類產品可按照企業會計準則以攤余成本進行計量:第一,資產管理產品為封閉式產品,且所投金融資產以收取合同現金流量為目的並持有到期;第二,資產管理產品為封閉式產品,且所投金融資產暫不具備活躍交易市場,或者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也不能采用估值技術可靠計量公允價值。

如果告別攤余成本估值法,在市值法估值下,貨幣基金如果出現賬面虧損,單日可能出現負收益的情況,如果投資者短期持有,可能會面臨虧損。

去年10月發布的《公開募集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流動性風險管理規定》規定,貨幣基金單一投資者持有基金份額比例超過基金總份額50%時,基金管理人不得采用攤余成本法。采用攤余成本法進行核算的貨基,需要受到風險準備金的約束。

在此背景下,部分基金公司開始嘗試發行市值法估值的貨幣基金。證監會網站上信息顯示,目前已上報的市值法貨幣基金共有4只,分別是易方達市值法貨幣基金、富國安惠市值法貨幣基金、中融市值法貨幣基金以及建信日日鑫市值法貨幣基金。

“市場的理解是,存量貨基可以繼續使用攤余成本法計價,但未來的增量貨基會逐步鼓勵使用市值法。”陳健恒稱,從美國貨基改革的經驗來看,市場其實更偏好攤余成本法的貨基,而改為市值法的貨基則遭遇了資金大規模流出。

不僅是貨幣基金,在資管新規下,銀行理財也同樣面臨估值問題。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個別銀行已經開始通過發行期限更長的理財產品,同時這類產品的如果能將投資標的持有到期,在估值上仍可以適用攤余成本法,同時也可以解決資金池和期限錯配的問題。據悉,股份制銀行中,招商銀行已經開始發行大量兩年期以上非保本理財產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3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