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IT業西遷引爆人才荒 成都轉戰五城「招兵買馬」

http://www.21cbh.com/HTML/2011-7-30/wMMDcyXzM1NDAwMw.html

「這裡是園區配套的員工公寓,租金600元/月,旁邊是美式教育的中學,這一帶房價目前是7000元/平米。」7月23日上午,在上海頂級寫字樓環球金融中心,翟國辰指著展板上圖片「循循善誘」。

作 為成都天府軟件園公司副總經理,近段時間,翟國辰和他的人力資源團隊輾轉在北京、深圳、大連、上海等地為入駐該軟件園的企業當起了人才紅娘。他們的下一站 是廣州。而包括騰訊、TCL成都分公司在內14家IT企業參加此次成都在上海的中高端人才招聘,提供崗位超過200個。

從2009年以來,隨著IT產業西進趨勢加強,成都在中高端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雖然成都在基礎IT人才方面供給充裕,但相關人士估算,中高端人才需求目前缺口起碼在3000人以上,並且還在動態增加。而聚集了眾多業內精英等北上廣等地,自然是成都挖角的首選。

不過據記者瞭解,儘管四處出擊招兵買馬,但成都依然面臨人才成本快速上升以及人才適用度低等問題的挑戰。

中高端人才飢渴

中高端人才的缺口,源自IT產業近些年不斷向成都轉移

70後的張方(化名)拎著電腦包來到會場,裡面放著簡歷和部分參與項目的資料。在IT業摸爬滾打8年多的他,現在上海一家中外合資的電信設備企業任職研發管理崗位,平常工作是負責其研發團隊的項目管理。

前不久,他接到一個來自成都的電話,電話那頭力邀他到招聘會看看。經過一番思考,長期關注中西部IT產業發展的張方,還是決定來看一看有沒合適的崗位。

類似張方這種中高端人才,正是成都目前所渴望的對象。

對於中高端人才,成都高新區軟推辦副主任勒文瑞有自己的定義,即中端人才是從業經驗4-5年以上,有參與中型項目開發的經驗,職位是項目經理或項目主管,年收入在8萬-20萬之間;高端人才則要求要麼博士學歷,或者有海歸經驗;要麼從業5年以上,並且有高級職稱。

「粗略估算,這一塊成都目前缺口起碼在3000人以上,並且隨著相關產業發展,還會動態增加。」勒文瑞告訴記者。

中高端人才的缺口源自IT產業近些年不斷向成都轉移。截止到2010年底,世界500強中有50餘家、全球軟件20強中有11家、服務外包20強中有5家,都已經在成都高新區紮根。整個園區的登記註冊企業共23000餘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900餘家。

今年上半年,僅成都高新區便累計完成產業增加值786億元,同比增長25.1%,累計實現全口徑財政收入107.1億元,同比增長24.39%。

翟國辰表示,在很多IT企業中,人才成本佔總成本的80%左右,整個產業可謂是以人為主的產業。他也一直通過飯卡數量變化來觀察人才需求的變動,「以軟件園為例,以往在1.6萬人左右,而眼下已經增加到3.1萬人」。

不過,令人費解的是,成都方面一直以自身IT人才資源豐富的特點為驕傲,為何仍然要四處出動挖人才?

翟國辰的解釋是,在成都IT人才的金字塔中,基礎人才數量充足,例如,五年前電子科大的應屆畢業生中,僅有20%留在成都發展,而現在60%-70%都有意願留下。

「產業的快速發展需要中端人才,而他們大部分聚集在北上廣深等沿海發達城市,現在我們就是要這部分人才引回成都。」翟說。

「以互聯網為例,人才最集中的是北京,成都在這方面還是比較缺。」參加招聘的國內某知名互聯網企業的人士表示。

兩道難題

怎樣找到這些人才,又如何將其吸引到成都?

但是怎樣找到這些人才,又如何將其吸引到成都,這是擺在他們面前的兩道難題。

在成都的計劃中,從2005年開始工作的中高端人才是最容易動員的群體,一方面是因為這部分人才正好處在沿海房價開始大漲期間,生活成本開始被迅速抬高;另一方面,經過5年的打拚,在職場上也會面臨上升的天花板。在地域方面,則是瞄準以老家在西部的人才為主。

「去年底,我團隊中的一個80後小夥子就回成都了,他們現在在上海承受的生活壓力比以往都大很多。」張方告訴記者,其所在公司基本都要求重點大學的研究生,普通員工年收入在11萬元左右。

如何才能準確找到這部分人?這是翟國辰及其團隊面臨的第一個難題。

2006年畢業於四川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張成,一直在上海從事軟件開發工作。從去年開始,他就有意回成都發展,並且在一些招聘網站投了簡歷,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崗位。

當他在接到來自成都的邀請電話時,一度很驚訝。「不僅知道我的詳細信息,還瞭解到我的工作需求,但我又沒和他們聯繫過。」他當時疑惑地想。

這正是翟國辰及其團隊的方法。首先,與各大招聘網站合作,將近三個月以內正在找工作的求職者,以上述時間和區域作為標準進行篩選。

其次,與電子科大校友會進行合作,每到一處,都會將其在當地工作4-5年的校友組織校友會,對成都的IT產業以及人才政策進行宣傳。最後,對往年遞交簡歷的求職者進行回訪,密切瞭解其目前是否有新的求職意願。

「通過這些途徑收集聯繫方式後,再組織後方的人才呼叫平台,由經過IT專業培訓的客服人員進行產業介紹和相關公司職位介紹,最後再邀請對方來參加招聘。」翟國辰說。在此次上海的招聘中,就儲備了3000多人,最後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到場參加。

多位求職者告訴記者,未來職業發展空間、薪資水平以及生活成本的高低,是決定他們是否選擇西遷的關鍵因素。

翟國辰認為,就發展空間而言,隨著大批IT產業的轉移,未來在成都的職業空間未必就比東部沿海差。

在生活成本方面,成都總體要低30%-40%左右。拋開眾所周知的房價不談,僅交通費用一項,上海平均一天的公共交通費在14元,而成都是5元左右,每月可節省270元開支。

再如停車費,在成都的軟件園,地上停車費每個月50元,地下車庫停車100元,而相應在上海起碼則是300-500元左右。

「中高端人才的薪酬一般比沿海低10%-20%左右,並且很多企業都是全國性的,同樣的崗位相差並不會太大。」上述國內某知名互聯網企業的招聘人員表示。

此外,成都也在用各項政策來吸引中高端人才的興趣。這些政策包含創業啟動扶持、辦公用房補貼、投融資服務、項目資金補助、公共技術平台、稅收優惠、對外交流,甚至涵括高級人才獎勵、住房安家補貼、生活補貼、子女配偶安置等方面。

例如,針對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前3年按本人年度上繳個人所得稅,市和區(市)縣級收入部分全額給予獎勵;後3年按本人年度上繳個人所得稅,市和區(市)縣級收入部分的70%給予獎勵。

工資年增長18%隱憂

「如果一直保持這個速度增長,很快就會與沿海相差無幾」

不過,成都仍然面臨一些挑戰。

首當其衝便是人才成本上升幅度過快。由於在中高端人才存在缺口,並且企業入駐數量多,對人才需求量更大,大家開始互相挖角。

據翟國辰透露,近兩年成都IT業中高端人才的工資增長18%左右,雖然基數依然比北上深等地小,但是增長幅度依然過快。

「如果一直保持這個速度增長,很快就會與沿海相差無幾,到時候對企業而言,在西部的用工成本就不存在優勢了。」他說,合理的增長速度應該和CPI的增長幅度保持一致。

再者,在人才適用度方面,成都也面臨挑戰。

人才適用度是指在100名應聘者中,適合企業需求的比例。在成都的IT業,目前這一比例為18%,提升至30%才能更符合產業發展的需要。

針對上述兩個問題,翟國辰認為,首先應該投入更多的資金,將跨城市的人才招聘盡快形成規模化和標準化來操作,以緩解入駐企業對中高端人才的需求;其次,政府在組建相應的人才培訓平台後,應該利用諸如稅收等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加強對員工的培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41

房產經紀持續整合 鏈家借中聯再謀南方五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3/4587512.html

房產經紀持續整合 鏈家借中聯再謀南方五城

一財網 蔡胤 2015-03-18 17:20:00

接近鏈家人士透露,鏈家此番合作的目的,在於借中聯在華南、華中房產經紀市場打開局面,中聯的意願則在共享鏈家現有的線上平臺,借用互聯網的技術和理念實現傳統服務模式到房產O2O的轉型。

繼在成都、上海發起“同行並購”後,北京房產經紀公司鏈家地產(下稱“鏈家”)再度向南擴張。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3月18日從鏈家了解到,鏈家將正式與深圳第二大房產經紀中聯地產進行全面戰略合作。

鏈家地產控股董事長左暉以“順勢而為”來界定這次合作,他18日午間對記者稱,這一次合作意味著“萬億級O2O平臺全國版圖”基本完成布局。在左暉看來,鏈家與中聯在服務、運營理念上頗為接近,未來將打通線上,探底線下,最大化發揮資源整合優勢,合力構建房產O2O生態圈。

這並不是鏈家今年的第一次擴張。今年2月,北京市場份額排名第一的鏈家宣布,與成都最大的房產經紀公司伊誠地產全面合並,借機擴大在成都市場的份額,並以此開啟“並購模式”。隨後的3月1日,鏈家向本報記者確認稱,已與上海德佑地產達成戰略合作,雙方互相置換了公司股份,此後德佑品牌將逐漸淡出市場,鏈家通過並購獲得上海10%的中介市場份額。

北京和上海是中國最大的房地產經紀市場,各自占有中國市場的三分之一份額,在北京,鏈家市場占有率超過50%。而通過合作覆蓋了西南、華東區域後,華中和華南便成為了鏈家的目標。據記者了解,中聯為深圳第二大房產經紀公司,始創於1993年,業務已經覆蓋深圳、武漢、廣州、長沙、惠州5個城市,擁有近300家門店。

接近鏈家人士透露,鏈家此番合作的目的,在於借中聯在華南、華中房產經紀市場打開局面,中聯的意願則在共享鏈家現有的線上平臺,借用互聯網的技術和理念實現傳統服務模式到房產O2O的轉型。

“深圳作為二手房交易非常活躍的地區之一,購房潛力巨大且經濟實力不可小覷。更重要的是,中聯在湖南、湖北等地具有業務覆蓋,兩家聯盟也讓鏈家的平臺觸角隨即伸向了華中地區,順應了全國大平臺的擴張邏輯。”上述人士對記者說道。

早前,鏈家方面就曾對包括本報在內的媒體表示,2015年,鏈家計劃進入8個新地區,構建“全國房產O2O大平臺生態圈”。鏈家網CEO彭永東3月初對記者透露,鏈家的O2O平臺目標是在2017年突破1萬億元交易額。

對於鏈家的大肆擴張,克而瑞(CRIC)研究中心傅一辰分析稱,與德佑這類南方公司合並,能使鏈家獲得這些公司旗下的門店、房源資料,間接覆蓋這些城市,而擴大版圖或為鏈家未來上市估值加分。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也認為,相對於“自身繁殖”的擴張模式,資本推動下的大肆收購,更適宜於沖擊上市目標的鏈家。

實際上,鏈家謀劃上市傳言已久,對此,鏈家地產尚未公開上市計劃,近日回應本報采訪時僅稱“有融資計劃”。

去年以來,隨著O2O模式的滲透,房多多、愛屋吉屋等房產平臺迅速發展,隨著今年鏈家全國性擴張、58同城並購安居客,國內房產經紀行業洗牌正在加速。在這種背景下,商業模式、融資能力正成為企業競爭的核心。對此,傅一辰分析,房產經紀行業的百家混戰已經接近尾聲,未來的運營模式之爭中,對於鏈家這種線下門店與線上平臺相融合的模式而言,如何借助O2O平臺導入更多客源,增加線上收益占比,是其未來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編輯:王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372

副省級城市大比拼:五城進萬億俱樂部,廣深領銜

在城市經濟發展中,行政資源配置至關重要,體現形式也有多種,有直轄市、副省級市、地級市等。這其中,副省級市相當重要,是行政地位上僅次於直轄市的重點城市。

從上個世紀90年代設立至今20多年來,這些副省級城市的發展如何?第一財經記者通過對15個副省級城市經濟盤點發現,有5個副省級城市GDP超過了萬億大關,廣州和深圳遙遙領先。

15個副省級城市

副省級市正式施行於1994年2月25日,前身為計劃單列市。1993年7月,中央明確除深圳、重慶、大連、青島、寧波、廈門這6個非省會城市仍保留計劃單列市外,其余省會城市不再實行計劃單列。1994年,原14個計劃單列市和濟南市、杭州市共16個市的政府機關行政級別被定為副省級,但仍為省轄市。重慶則於1997年成為直轄市,副省級市減少為15個。

也就是說,目前現有的15個副省級城市,包括了深圳、廈門、寧波、青島、大連這5個計劃單列市,以及廣州、杭州、南京、濟南、沈陽、長春、哈爾濱、武漢、成都、西安10個省會城市。

5個計劃單列市全部位居東部沿海省份,其中深圳、寧波、青島和大連對應的省會城市廣州、杭州、濟南和沈陽都是副省級城市,唯有廈門對應的省會福州是地級市。福建是唯一一個省內有城市比省會城市級別更高的省份,福州也是華東沿海省份中唯一沒有被確定為副省級的省會城市。

在10個副省級省會城市中,有6個城市為計劃經濟時代的大區中心,位列傳統的十大城市之中,分別是廣州、南京、沈陽、武漢、成都和西安,它們與四大直轄市一樣,集中了全國最多最優質的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

從區域分布上,15個副省級市大部分位居東部沿海地區,中西部地區只有3個,即武漢、成都和西安這三個大區中心城市。東北地區則有4個,分別是沈陽、長春和哈爾濱3個省會城市,以及大連這個計劃單列市。

廣深領銜萬億俱樂部

從這15個副省級市的經濟總量來看,廣州、深圳、武漢、成都和杭州這5個城市排入前10名,它們的GDP都超過了萬億大關。在目前我國經濟總量前10名的城市中,即包括這5個副省級城市,4個直轄市以及普通地級市中經濟總量最大的蘇州。

其中廣東轄下的廣州和深圳在15座城中遙遙領先,去年兩城的GDP分別達到了1.81萬億和1.75萬億,與北京、上海一起構成了我國一線城市的格局。廣東省坐擁兩個一線城市,其第一經濟大省的地位可見一斑。

廣州從1989年起經濟總量躍居全國第三的位置,一直保持至今,不過近年來的地位不斷受到同省兄弟深圳的挑戰。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深圳GDP名義增速達到11.2%,比廣州高出3.1個百分點。

廣深之後,是武漢、成都和杭州,這三個城市分列8到10位。十年前,成都和武漢這兩個中西部省會GDP總量分列全國所有城市第14和15位,如今成都升至第9,武漢名列第8。究其原因,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沿海外貿明星城市發展放緩,而成都和武漢則憑借自身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各種優勢,吸引了大量的企業落戶,區域經濟也快速發展。

杭州的表現也可圈可點。盡管2008年以後,杭州經濟增速也曾一度放緩,但近兩年得益於第三產業尤其是信息經濟的增長,杭州經濟實現完美轉身。杭州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780.6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0.0%。至今年三季度,全市GDP持續6個季度保持兩位數的增長。

這其中,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信息經濟繼續高速運行。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杭州信息經濟實現增加值1865.77億元,增長23.1%,高於GDP增速13.1個百分點,占GDP的24.0%,比上半年和去年同期分別提高0.2和1.1個百分點。

除了這5個城市,南京和青島也正在加速向萬億俱樂部靠近。尤其是南京,2015年實現生產總值9720.77億元,按照目前的增速,今年進入萬億俱樂部已經是板上釘釘。

廈門:經濟總量小房價卻不低

在這15個副省級城市中,有14個城市GDP總量超過了5千億大關,它們全部位居我國GDP總量的前30名。從人口總量方面看,大多數城市人口總量都在700萬以上(大連逼近700萬),有4個城市超過了千萬大關,分別是成都、廣州、深圳和武漢。

這其中,廈門是個例外。從經濟總量上看,去年廈門僅為3466億元,在全國地級以上城市中位居第51位,僅略高於蘇州轄下的縣級市昆山,僅為榜首廣州的19%;人口總量上,盡管近幾年來廈門的人口高速增長,但2015年該市總人口也不過386萬,與其他城市差距遙遠,其總人口只有廣州的28.6%。

不過,盡管經濟發展和人口集聚方面遠不如一線城市廣州,但廈門的房價卻僅次於北上深,高居全國第四,遠高於廣州。可見經濟增長與人口流入並不是決定一個城市房價的關鍵,土地供應是否真正滿足市場需要更為關鍵。實際上廈門去年的樓市成交也僅為350萬平方米,相當於廣州、成都等大城市的一個零頭。但這幾年廈門土地供應十分有限,遠遠沒有滿足市場需求。

當然,在幾個主要指標方面,廈門並不都是敬陪末座的位置。在人均GDP方面,有8個城市的人均GDP超過了10萬大關,其中最高的是深圳,達到了157985元,武漢是其中唯一一個來自中西部的城市。經濟總量最小的廈門人均GDP為90378元,位居第9。

在榜尾,人均GDP低於8萬的有4個城市,分別是成都、長春、西安和哈爾濱,主要位於西部和東北。其中,哈爾濱的人均GDP最低,僅為59027元。

錢袋子:幾家歡樂幾家愁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是一個城市財力的主要組成部分。有多少錢才能辦多少事,城市公共預算收入的多寡,決定了其在城市建設、民生支出、契稅優惠等方面的投入。因此一般預算收入是一個城市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GDP與財政收入有一定的正相關性,GDP高的城市,財力相應也要強些。在一般預算收入方面,15個副省級城市中,有8個城市的收入超過千億大關。

其中位居榜首的是深圳。數據顯示,2015年,來源於深圳的公共財政收入達到7240億元,比上年增長30.2%,中央級收入實現4512億元,增長29.7%;深圳市地方級收入實現2728億元,增長31%,為近8年以來新高。

深圳的一般預算收入高,一方面得益於自身金融業、房地產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的高速發展,另一方面也得益於計劃單列體制下,在稅收方面直接與中央分成,不上繳所在省,留下來的部分自然也較高。

類似的還有廈門,雖然GDP和人口總量在15個城市中落後於其他城市,但廈門的地方一般預算收入也達到了606億元,超過了長春、哈爾濱、大連這些GDP和人口遠多於自己的兄弟城市,與濟南和沈陽相當。在福建省內,廈門經濟總量和人口也遠不如泉州和福州,但是廈門一般預算收入卻超出他們。主要原因與深圳計劃單列市的情況相同。

相比之下,有些城市的日子就要“捉襟見肘”多了。比如廣州,雖然在15個副省級市中經濟總量位居第一,但其一般預算收入僅為1349億元,不到深圳一半。

原因在於廣東地區發展差距懸殊,全省21個地級市,有12個地級市的人均GDP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有些甚至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廣東要平衡發展,需要加大省級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珠三角發達地區更要多作貢獻。

另一方面,廣東經濟發展失衡嚴重,資源聚集珠三角,尤其是廣深。但由於深圳稅收不上繳所在省,廣州、佛山、東莞要做的貢獻就更大了,廣州作為長子,責無旁貸。

這樣一來,廣州的財政收入雖不少,但由於上交中央和省里的比例高,自身留下的並不多。打個比方,廣州每產生1元財稅收入,大概有0. 75元貢獻給中央和省內,自己只留0.25元。比如,去年全年來源於廣州地區的財政總預算收入5116億元,相當於廣州一般預算收入的4倍。

與廣州同樣捉襟見肘的還有東北幾個城市,如大連、沈陽、哈爾濱和長春,它們的經濟總量和人口都遠多於廈門,但是財政收入卻與廈門相當,或遠低於廈門。比如長春僅為388.2億元,哈爾濱也僅為407.7億元,大連為579.9億元。

表1 2015年全國GDP前10名城市

城市

2015GDP

排位

上海

24964.99

1

北京

22968.6

2

廣州

18100

3

深圳

17503

4

天津

16538.19

5

重慶

15719.72

6

蘇州

14500

7

武漢

10905.6

8

成都

10801

9

杭州

10053.58

10

表2:15個副省級城市數據大比較

城市

GDP(億元)

全國位次

名義增速

常住人口(萬)

人均GDP(元)

一般預算收入

廣州

18100

3

8.34%

1350.11

134063

1349

深圳

17503

4

9.38%

1137.89

157985

2727.06

武漢

10955

8

8.80%

1060.77

103274

1245.63

成都

10801

9

7.40%

1465.8

74273

1157.6

杭州

10053

10

9.20%

901.8

112268

1233.88

南京

9721

11

10.20%

823.59

118171

1020.03

青島

9300

12

6.99%

909.7

102519

1006.3

寧波

8011

15

5.27%

782.5

102475

1006.4

大連

7732

17

0.99%

698.7

110673

579.9

沈陽

7280

19

2.55%

829.1

87833

606.2

濟南

6131

24

6.24%

713.2

85919

614.3

西安

5810

26

5.78%

870.56

66738

650.99

哈爾濱

5751

27

7.70%

961.4

59027

407.7

長春

5530

30

3.51%

772.9

71549

388.2

廈門

3466

51

5.88%

386

90378

606.06

(數據來源:第一財經日報根據各地統計局制作,其中哈爾濱人口數據為戶籍人口,長春人口數據為2014年數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2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