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教戰守則》西進前 先搞懂對岸職場是什麼狀況 做好五個心理準備 當一流台籍精英

2013-04-15  TWM 
 

 

你不可能不知道,中國職場潛力無窮,同樣產業和職位,薪水卻比台灣高一截;但你可能不知道,有更多台灣人專業跟不上中國發展速度,而淪為台流。

去中國工作,五個心理準備決定你是台籍精英,還是台流?

撰文‧方德琳

「請問,她打哪兒來?」「她從台灣台北來,剛到北京,還需要一段時間適應,請大家多多照顧。」「我呢!打四川成都來,論回家的路不比台北近,為什麼我沒有適應問題,台北來的就要有適應時間呢?」這是來自台灣、美麗說網站運營總監馬念慈身旁實際發生過的案例。時任《費加洛》雜誌中國版內容總監的她,請北京同事特別關照台北來的年輕編輯,沒想到下屬不給面子直接吐槽。

「想一想,這些話沒錯。」馬念慈說,這古都裡不只有北京人與台灣人,還有來自中國各省與世界各地一流人才。大家不遠千里而來,為的就是一展身手,親手抓住淘金的夢想。

然而,淘金的美夢不等人,越快進入狀況,越能跟著中國的腳步前進。

八年前被一○四人力銀行派到中國擔任總監,後來自行創業的一勢企業管理諮詢公司創辦人黃至堯建議,既然下定決心到中國工作,最重要的是放下身段。「不要把台灣經驗當作唯一標準,試圖理解中國每個不合理現象背後的原因。」黃至堯在上海觀察五年,他發現前仆後繼到中國工作的人,再專業也有被淘汰的一天。唯有徹底融入當地,才能累積新的人脈而有新的職場價值,中國的職涯發展才能跳得又高又遠。

所謂「台灣經驗」、「台灣標準」其實是一面無形而牢不可破的屏障,讓台灣人無法迅速融入。如果你想去中國工作,首先就得拋開典型的台灣想法,才能幫助自己「從羊變成狼」,在中國職場站穩腳步。

準備1:

你可能這麼想:台灣人工作態度、品質好,這是我們的強項你應該這樣想:態度好是事實,但絕不是中國職場競爭優勢汎亞人力資源管理顧問公司總監曾翊銘說,人力資源主管都承認,相較於中國本地人,台灣人認真負責,想法比較靈活,工作品質也比較好。但這是台灣人在中國職場的競爭優勢嗎?答案卻是否定的。

「這些優點對企業來說,不是實質東西。」曾翊銘說,中國市場發展迅速,他們要的是可以帶來實質業績、實質管理績效的硬能力,而不是工作品質這種軟實力。「他們要的是能補他們不足的專業,不會只因工作品質好而聘用你。」曾翊銘說。

常常與外資企業人力資源主管接觸的黃至堯也發現,當他想推薦台灣潛力人才給人資時,最常得到的回覆是:「我沒有理由用台灣人。」由於聘用台灣人手續很麻煩,即使擁有同樣經驗條件,仍然會優先選擇中國本地人。「台灣人才要有更好的『性價比』(指專業度遠超過市場平均薪資),才能打動他們。」黃至堯說。

在聘用面試上,「台灣人質感」未必派得上用場;同樣的,進入工作場合後,也別以為認真負責就能博取主管青睞,做出實質成績還要大張旗鼓地說出來,才是台灣人最重要的競爭優勢。

準備2:

你可能這麼想:台北工作步調快,工作量多,加班加不完,很辛苦你應該這麼想:台北的速度乘三倍,辛勞乘三倍,才是中國工作的常態你一定聽過中國人不加班,但是不是就代表去中國工作會比較輕鬆呢?

黃至堯直言:「到中國工作,必須把台灣的辛苦乘上三倍才行。」工作速度快三倍,出差距離乘三倍,管理幅度與力度強三倍,講話聲調也要大三倍。

他觀察,台灣人的移動力比中國人差。在台灣,從台北到南投出差就覺得好遠;一到中國,北京、深圳、上海當天來回都很正常。到餐廳吃飯,就像去戰場一樣,「一定要用高八度的聲調喊服務生,人家才可能看到你。」除此之外,中國所有產業都是飛快成長,和台灣已趨成熟穩定的職場結構不同。這顯現在工作場合裡,就代表「快而粗糙」與「慢而精緻」的根本差異。

台灣人喜歡規畫、行動,規畫後如果能討論,讓想法更完整就更好;中國講的是卡位,不管好不好,先出手就先占住地盤,先模仿再微調,山寨就是所謂中國式創新。

馬念慈說,不要認為山寨很可恥,一旦這樣想,工作起來就很痛苦。在中國,沒有時間切磋琢磨,「打帶跑」是最佳模式。如果無法拋棄原本按部就班進行的模式,就很難適應中國職場的工作速度。

準備3:

你可能這麼想:中國人有心眼搞小動作,一群超會鬥爭的小人你應該這麼想:去就是要打天下,難道天下是別人自動讓給你?

一九九五年到中國經商,目前是上海台大校友會會長的蕭士仁觀察,比起中國人,台灣人好日子過太久,像被圈養的小綿羊,已經沒有野性。「被中國人捅兩下,只敢咩咩叫兩聲,這樣誰也救不了你。既然來了,就不要怕,天下都是自己打下來的,難道天下還有人會自動讓給你?」蕭士仁說。

他建議,到中國工作必須改變溝通方式。典型的中國人會把六分講成十分,台灣人卻把十分講成六分,如果在同一個工作團隊裡,這樣一來一往,台灣人的功勞就被中國人搶走了。「不要想他們很小人,愛鬥爭,試著去理解,這是他們長久以來教育方式養成的習慣;是我們應該改變這種謙虛的溝通方式才對。」除了改變溝通模式外,到中國工作也要懂得察言觀色保護自己。譬如說,中國人認為「模仿山寨」毫不丟臉,以至於他們「剽竊」同事們的點子也不足為奇。

鼎新電腦的人資處總經理林娟曾在陸資企業工作兩年,她學到:「不要只和同事討論你的構想,一定要選主管在場的時候。」她也發生過被中國同事栽贓,自此之後,與同事往來的信件一律保存留底。

準備4:

你可能這麼想:去中國試試看,大不了三年後再回台灣你應該這麼想:既然去就要堅持到底,薪資才有爆發性成長很多人抱持「姑且一試」的念頭去中國工作,盤算著萬一不適應就回台灣,但到對岸工作猶如過河卒子,回台困難度不小。

黃至堯分析:「三十歲以下年輕人可以,因為年紀輕,回來找工作有機會。」但是,超過三十歲的人就要慎思回來是否還有位置。

而當初千里迢迢到中國工作,著眼的無非是未來薪資爆發成長;在中國真正能收割薪資果實,則必須到成長快速的陸資企業,或者是內需型產業,才能跳得又快又好。

現在,最敢給好條件的都是陸資企業,很容易開出比外資企業多兩成薪酬的條件。由於中國市場的特殊性,外資企業未必能在中國市場施展得開,想要有好待遇,必須到更深入當地市場的企業才可以。

台灣人到中國工作,前兩年都還在適應當地的氣候與生活,貿然進入陸企也很容易陣亡。最好的職涯規畫是從台籍企業或外商公司開始,經過一段時間醞釀,轉入陸資企業風險最小。

雖然,陸資企業還沒有大量任用台灣人的風潮,但估計未來幾年將有明顯成長。「現在已經有少數的台灣人進入陸企,他們就像敲門磚,會降低陸企聘用台灣人的疑慮。」黃至堯說。

準備5:

你可能這麼想:中國人會鬥,我們也應該學著好勇鬥狠你應該這麼想:要保護自己,但經營在地人脈還是要靠誠意三十五歲,目前在上海一家陸資企業擔任財務總監的Carol說,中國人雖不容易交心,但若取得他們信任,他們又會非常熱心地挺你。「但要打入他們的圈子,反而不該丟掉台灣人那種真誠有人情味的特質。」她說。

曾翊銘也建議,實際一點想,現在你的同事,也許一年後就成為你的主管。出外靠朋友,多一些人脈就多一些幫助,「適時分享經驗,不吝提拔部屬,讓他們覺得你是他們的一分子。」很多台灣人以為,只要學會好勇鬥狠就能在中國生存,但要生存得好,則需要情義相挺的人脈。

在中國職場上,台灣人要學會新的溝通方式,展現企圖心並懂得保護自己;但在人脈經營上則要融合交心。「這是做人的分寸拿捏,也是在中國工作要學會的人情世故。」曾翊銘說。

測驗你適合到中國工作嗎?

該不該去中國工作?這是「生涯vs.生活」的選擇,沒有標準答案,但若打算去中國,一些客觀條件以及主觀的動機,會影響你在中國工作的成敗。

你可以去中國工作嗎?10題測出你的適合度。

分數計算:選1,得1分;選2,得2分,依此類推;選5,得5分。

01. 你的婚姻狀況是:1.已婚 2.鰥寡 3.離婚 4.未婚單身02. 你的家庭狀況:1.子女0~7歲 2.子女8~15歲 3.子女16~20歲 4.子女21歲以上 5.無子女03. 家人是否支持你到中國工作:1.家人都反對 2.父母支持,另一半反對 3.父母支持,另一半有點疑慮 4.父母反對,另一半很支持 5.家人全力支持04. 若你去中國工作,會是因為:1.被公司指派,或因台灣找不到工作,被迫去的 2.想要在公司升遷,不得不去 3.為了增加收入 4.增加個人職場學習經驗 5.增加跨文化管理經驗,為求國際化事業發展05. 當中國當地人想法或做事方式與你不同時,你可能會:1.我們比較文明比較對,不想和他們一般見識 2.據理力爭說服對方認同我 3.選擇性接受部分他們的想法 4.在別人地盤,只好接受他們的作法 5.有興趣了解他們為何這麼想06. 以下哪個描述最符合你工作的樣子:1.只完成被交辦工作 2.完成工作外,偶爾思考如何改善工作效率與品質 3.尋求方法增進效率品質 4.運用新科技增進工作績效 5.隨時找方法或問專家改善工作效率與品質07. 工作任務突然改變時,你會:1.驚慌失措,不知如何處理 2.會慌亂,需要別人指揮應變 3.會慌亂,需要花一段時間消化處理 4.雖然會慌亂,但有迅速應變處理的能力 5.臨危不亂,迅速處理08. 你工作的獨立性是:1.無法獨力完成工作 2.需要別人給予大部分的協助 3.別人要給予部分協助才能完成工作 4.偶爾需要別人幫忙 5.能夠獨力完成工作09. 當你工作量很多時,你會:1.感到很煩躁,逃避不想工作 2.按照自己的步調,不一定準時完成 3.依心情好壞決定,多數會完成工作 4.討厭工作量多,但職責所在,絕大部分會完成 5.喜歡壓力與挑戰,也會完成所有工作10. 你的工作學習態度是:1.完成工作之外,對學習新知沒有興趣 2.主管要求或朋友邀請,才會想去學習 3.工作之餘,會吸收新知 4.會去聽演講或參加外部專業的訓練課程 5.主動要求到學校上課,不斷進修

解析:

30分以下 非常不適合,請多加考慮。

31~36分 不適合 ,請先改進某些問題。

37~42分 適合,人格特質沒問題,可多請教別人後決定。

42分以上 非常適合,建議到中國發展。

資料來源:鼎新電腦人資處總經理林娟,她著有《大陸工作一卡通》一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657

沒有人不想打持久戰——五個美國「30後」巨富的婚姻 東方愚

http://www.zhanghua.cn/?p=5246

/東方愚   For 週末畫報

 

5

富豪出生最近一任妻子過往歷次婚姻時長
(從第一次起)
默多克1931年鄧文迪(第三任)11年、32年、14年
巴菲特1930年門克斯(第二任)52年(包括分居27年)
索羅斯1930年多美子(第三任)23年、22年
麥道夫1938年露絲(第一任)還沒離(結婚已54年)
傑克·韋爾奇1935年蘇姬(第三任)28年、14年

 

沒有哪對夫妻分手,能像默多克和鄧文迪一樣,惹得全球如此關注。這也難怪,巨富+老夫少妻+中國元素,僅此幾點,即可通吃財經界和娛樂界。有人推測倆人分手的真實原因:鄧氏正式反戈,還是老默在幫她爭權益?各種言論皆莫衷一是。有人則是以先知先覺的姿態放起馬後砲:當初就知道他們長久不了!

不管事件背後有著怎樣的利益棋局,我們仍有必要重新回到「根目錄」——婚姻本身,來做一個簡單的探討。

當初老默為什麼會和鄧文迪結婚?這聽起來是個老掉牙的話題,一曰年輕姑娘人人愛,二曰鄧小姐「上位術」非凡。顯然,前者是結果導向,後者也還是方法論。核心答案之一應當是,默多克和鄧文迪在一起的時候,感受到了幸福——當年鄧陪著他在上海的巷子裡吃小籠包的時候,花十塊錢人民幣理髮的時候,他興奮地打越洋電話給朋友和新聞集團的高管,甚至恨不得告訴全世界自己是最幸福的男人。

沒有人不希望自己有一個正能量的「後院」。英國一位名為理查?萊亞德的經濟學家寫過一本書——《不幸福的經濟學》,他說,有七大因素在交叉揉合地影響著人們的幸福感:家庭關係、財務狀況、工作、社區和朋友、健康、個人自由,以及個人價值觀。

你看,家庭關係是排在第一位的。我曾研究和採訪近百對中國富豪夫妻,得出幾乎一樣的結論,說白了就是一句中國俗語:「家和萬事興」;於是在《荷爾蒙經濟學》書封上寫道:管理你的婚姻,比管理一家企業更需要智慧。

如果不能改善婚姻關係,與其保持名存實亡的婚姻狀況,不如勇敢向前邁出一步來得痛快。但這個時候東西文化的差異就出來了。

中國人——尤其是名人——很難做到這一點,總覺得這是「家醜」,而家醜不可外揚,要保持公眾眼中那個「正面」形象,哪怕夫妻早已冷戰多年或各有歸宿;美國人崇尚自由,在這個問題上其實大都坦誠。默多克,以及我們熟悉的其它幾位商界名流:「首富先生」巴菲特、「金融巨鱷」索羅斯、「世界第一CEO」韋爾奇在對待離婚時的心態皆如是。

默多克的每次剛離婚就又結婚了,「這真讓人受不了」,許多人這樣說——他和第一任子帕特於1967年離婚,同年就迎娶了第二任妻子、《每日鏡報》記者安娜;1999年,和安娜離婚半個多月後,他即正式將鄧文迪抱回了家。這或許是老默的「小辮子」,但其實可以換個角度看問題:他與每任妻子之間的婚姻時長,都保持了兩位數,分別是11年、32年、14年。

索羅斯迄今也是三次婚姻。最近一次是2012年8月,82歲高齡的他與女友波頓明子訂婚,正式結婚應當是2013年夏天。相比默多克和鄧文迪的「老夫少妻」,老索可是比明子大四十多歲。他和前兩任妻子的婚姻保質期分別是23年和22年。第一任妻子安娜莉和第二任妻子蘇姍(比索羅斯小25歲)的「交接班」,也發生在同一年(1983年)。

韋爾奇同樣有過三次婚姻。最近一次則是2004年與《哈佛商業評論》前主編蘇姬結合(和安娜和採訪對象默多克結合情形類似)。他和前兩任妻子在一起的時長分別是28年和14年。

美國有位社會調查研究專家和家叫托馬斯·J·斯坦利,他從1973年開始致力於美國富人生態的研究,他在寫《百萬富翁的智慧》一書時,對美國1300多位百萬富翁進行調研,得出了兩個重要結論。一是美國富豪的五大成功秘訣:良好的信用、自我約束力、善於交際、勤勉、有賢內助的支持。二是婚姻和事業是正相關,「80%的事業成功和永續的人一生沒有離婚,那些離婚後開創個人事業的人,第二次婚姻也會維持在十年到二十年以上。」

將斯坦利的第一個調研結論,與萊亞德的觀點結合起來看非常有意思。要成為富豪,「有一位賢內助支持」排在第五位,但是如果家庭不和睦,幸福指數的下降是最快的;而面對第二個結論,「80%」這一數據首先提醒我們,那些被炒上傳媒頭條的富豪們的離婚案,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而「第二次婚姻時長至少十年到二十年以上」的結論,則更是發人深省:這其實是在祛除我們大腦裡「來得快,去得也快」之偏見。默多克、索羅斯和韋爾奇也是非常好的佐證案例,儘管他們不在調研樣本之內。

和上述三位不同,巴菲特只進過兩次洞房。第二次是2006年的時候,76歲的他與60歲的門克斯結婚。門克斯是30年前巴菲特去過的一間酒吧的服務生。他們的婚姻也非常簡單,巴菲特當場表示:這是門克斯人生中唯一一次婚姻,也是自己最後一次婚姻。他和第一任妻子蘇姍於1952年就結婚了,那個時候巴菲特才22歲。他們在一起生活了25年,之後分居,婚姻名存實亡,直到27年後蘇姍去世。也就是說,他們並沒有離婚。

巴菲特授權傳記《滾雪球》作者艾麗斯·施羅德來華時,我問她,巴菲特一生最遺憾的事情是什麼?我問的時候心裡已經有答案,「他和蘇姍間的婚姻」,她果然這樣說道。其實她在書是描述的細節就是答案:蘇姍覺得巴菲特太於過專注投資活動而疏離了家人,於是提出分居並搬到舊金山,並委託好友門克斯代為照顧他。幾年後蘇姍向他透露搬到舊金山是因為有一位男人可以給她幸福感。

另一位同樣出生於1930年代的美國巨富的婚姻更是可圈可點。他是麥道夫。沒錯,就是那個導演世界最大的「龐氏騙局」(600億美元)而被判150年徒刑的傢伙。他確實是個超級大騙子,但另一方面卻是個好丈夫。老麥在2008年底東窗事發時,和他結婚49年、曾幫其做過會計的的妻子露絲大吃一驚,壓根不知道丈夫操縱了那麼大一個局。在老麥入獄後,她不離不棄,每週探望,給他鼓氣,自己卻陷入自責,覺得之前不能為丈夫分擔太多才有今日大罪大孽。

麥道夫是猶太人。猶太人非常注重家庭和婚姻關係,青少年時期就受到這方面的教導。有兩句猶太諺語這樣說道:「夫妻倘若彼此真心相愛,睡在劍幅般的窄床上也能成眠。」「離婚當然被看成是私事,但其目的是為了利用一切可能的力量來保證婚姻的完整。」「壞蛋」老麥的婚姻被美國許多夫妻豔羨,雖然他們從不說出口。

普通人之於婚姻,沒有人不想打持久戰。創業者更希望有一位賢內助。成名後再結婚,雖然婚姻變得複雜,持久的難度也在加大,但是他們對於幸福感的追求,是一個亙古不變的命題,儘管這幸福感有長有短、有高有低。人們對成功人士婚姻事件的娛樂化,說到底只是一種情緒宣洩,而且多數時候與婚姻本身無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714

從五個瘋狂賺錢的「小而美」電商,去解讀電商產業發展趨勢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475.html

電商,不知從何時起成為了「燒錢」的代名詞。難道電商就要像京東和凡客一樣,燒掉上億美金才能玩?我們的視野不應該侷限在此,在那些只懂燒錢買市場,買流量,去迎合資本市場的電商之外,還有一些真正用商業邏輯、市場規律去運作的優秀電商企業。這些小而美的企業用豐厚的市場回報證明,電商應該是這麼玩的。

1_副本

5.Roseonly

Roseonly成功讓我們知道,原來電商也可以「以概念取勝」。roseonly是一家鮮花電商,他們主打的既不是花有多新鮮,也不是送達速度有多快,Roseonly的成功在於他們出售一種「專愛」的概念。用戶在roseonly買花送人時,需要把自己的名字與收送花人的名字永久綁定,也就是說,在Roseonly購花,你一輩子只能綁定一個送花對象,不得更改,簡單的電商送花,經由Roseonly的浪漫概唸成為了表達了「真愛、專一」的行為。

因為「專愛」的概念,使得Roseonly牢牢抓住了利基市場,這個2013年年初才上線的鮮花電商如今已經估值超過千萬美金。Roseonly創始人蒲易在今年六月份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月收入已經過百萬了並盈利了」。

Roseonly如今已經成為了女人們最渴望受到的禮物之一,上千的鮮花經常賣斷貨,甚至許多明星也紛紛中招,哪怕經常被人詬病發貨太慢,服務不周到,但是為「專愛」買單的人們怎麼又會在乎這些「小事情」呢。以目前情況看來,Roseonly今年獲得幾千萬的營收是板上定釘的事。

1

行業:鮮花電商

賺錢指數:★★★☆

趨勢解讀:Roseonly的例子告訴我們,電商可以不再只是一個廉價市場,或線下品牌的網絡銷售渠道。你完全可以用創新的思維去打造一個獨一無二的電商品牌,只要牢牢抓住某個利基市場,互聯網的長尾效應會把你的價值無限放大。只要操作得當,電商也可以創造品牌效應,販賣高附加值的品牌概念商品。

 

4.裂帛

女人需要什麼?需要的是那種「特立獨行於世界,獨一無二」的感覺,她們無法忍受電梯間裡遇到和自己穿著一樣衣服的女人,而這正是裂帛在8年間從1000元裂變到5億元的關鍵。

裂帛的創始人湯大風、湯小風姐妹是典型的文藝女青年,喜歡三毛,喜歡旅行,喜歡特立獨行,而文藝女青年的特質灌注在她們的電商女裝品牌裂帛之後,就使得裂帛這個女裝品牌別的獨一無二。在那些大路貨的女裝只能在痛苦的掙紮在紅海市場的時候,裂帛卻開闢出了自己的獨特藍海。成為了最有范兒,最文藝,最特立獨行的女裝之一,這不就是女人所需要的著裝感覺麼。

現在的「裂帛」擁有700多名員工、2011年增長380%、2012年銷售過5億的公司,吸引到了經緯創投、紅杉資本千萬美元以上的投資。在2012年的淘寶「雙11」中,裂帛當日單店銷售突破了8500萬,全品牌過億,勇奪女裝類目冠軍。

這就是文藝青年特立獨行的力量,在工業范兒氾濫的年代,商品難得的是獨一無二的手工藝范兒。

1

行業:女裝

賺錢指數:★★★★

趨勢解讀:如今的中國互聯網環境,如女裝,化妝品類的電商已經進入了慘烈的紅海階段,單純的靠壓低成本,或者瘋狂營銷,在信息透明化,屬於完全競爭市場的互聯網情境中,基本只能飲鴆止渴。裂帛的成功告訴我們,提煉自身風格,在一切都趨於標準化的電商叢林中,精細化、獨特化有著巨大的商業潛力。電商也不只是單純的營銷和渠道遊戲,可以玩得精緻,花哨一點。

在這個粗糙空虛的年代,人們總願意多花些錢讓自己過得精緻一點,特別是女人。

 

3.酒仙網

酒仙網創辦於2009年,創始人的郝鴻峰的觀點很直白「我做電商就是為了賺錢的」。

早在10年前,郝鴻峰靠在山西經營白酒代理,三十出頭就積累了數十億身家。對於在傳統市場取得成功的郝鴻峰來說,電商是一種銷售渠道,做電商是為了在互聯網時代」把酒賣得更多、更好」。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酒類在中國一年有過萬億的市場,但酒類電商僅僅佔據10%的份額,也有1000億的交易量,估計今年內會出現年交易額百億級別的企業,作為傳統行業具備優勢的企業來說,因為自己的產業資源積累,只要快速轉型進入線上銷售渠道,將會有巨大的機會。

郝鴻峰把自己10多年來積累的各種資源整合進酒仙網,從廠家和總代理進貨,作為酒類電商領頭羊的酒仙網來說,做好線上酒類渠道銷售,他們面對的將是一個千億級的市場。如今,酒仙網銷售額已經突破了5億元。

1

行業:酒類垂直

賺錢指數: ★★★★☆

趨勢解讀:傳統領域的業內人士,手中其實是握著強大的線下資源的,而這些資源對於電商來說是絕對的大金礦,只要開採出來將會產生巨大的價值。清華高材生郝鴻峰成功了,是因為他的見識和經歷,讓他可以整合線下資源同時又緊密貼合電商。

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的傳統領域專業人士開始醒悟,當這些傳統領域人士開始大規模的把線下資源與線上電商整合時,將會對電商領域產生巨大的顛覆性力量,是的,不是互聯網顛覆傳統領域,而是傳統領域的人們在掌握互聯網力量之後,將把」輕飄飄「的互聯網顛覆掉。

 

2.春水堂

起於非典時期的情趣用品電商「春水堂」,如今已經成為了中國情趣用品第一品牌,牢牢佔據著中國情趣用品千億市場領頭羊的地位。當然,春水堂前期能賺取高額利潤是因為市場處於空白,很多人不敢開情趣用品店,但中國人逐漸開放的性生活的相互矛盾而造成了巨大的需求藍海。在一段時間內,創始人藺德剛甚至不敢承認自己自己是南開大學物理系的畢業生,只因為同學們的鄙視。

春水堂最初時只是成人用品網絡經銷商,從批發市場拿來諸如按摩棒、跳蛋等幾款簡單產品,掛在網上售賣,在在春水堂發展後期,隨著情趣用品電商增多,競爭壓力增大,2005年之後春水堂決定轉型,它的定位發生了改變,將時尚引入到成人用品行業。在藺德剛看來,「這是一個拐點」。「很多產品仿照人體器官來做,一看就有排斥心理。情趣用品不同,它是中性詞,弱化了性的色彩,講究設計、美感,更像玩具。」藺德剛說,從那時起,春水堂的定位就與同行不同,網頁要求高端整潔大氣,經營的產品也開始時尚多樣,從仿真娃娃、大棒子等向國外充滿設計感的情趣玩具發展。

春水堂做電商成功是踩對了兩個關鍵點:1.在別人不敢進入市場時迅速佔領市場。2.在市場飽和時迅速向高端領域轉型。

1

行業:情趣用品

賺錢指數:★★★★★

趨勢解讀:做電商,一定要敢為人先,而當市場飽和時,也要先一步轉型。隨著電商企業的越來越多,未來的市場競爭必定越發慘烈,現實的商業規則已經告訴我們,高端產品絕對是一個高利潤,競爭小的好領域。但你有實力進行轉型的時候,千萬不要再在中低端電商市場掙扎,中國高端電商市場還是一片藍海,要趁早佔領。

 

1.阿芙精油

阿芙精油,淘寶店舖化妝品類排名第一的品牌,

雕爺對外透露阿芙精油每年都有幾個億的銷售額。不過雕爺現在的主要重心已經轉移到了餐飲生意上,相信你一定聽過,那個「雕爺牛腩」。

無論是牛腩還是精油,雕爺的經營本質其實並沒有太大變化,方法論都是互聯網哲學的那一套」專注、極致、快、口碑 「。雕爺一直是小而美電商的實踐者,他專注產品定位,堅持少而精的單品數,爭取在一個品類上做到極致,產生良好的口碑,然後利用互聯網的長尾效應,佔領住制高點,賺的盆滿缽滿。

阿芙精油就是小而美電商的代表做,把一件小商品做到極致,用產品經理的精神去不斷打磨你的商品,在精而不在多,互聯網自然會放大你的價值。

1

行業:化妝品

賺錢指數:★★★★★

趨勢解讀:互聯網開店舖千萬不要有傳統店舖思維,快速把幾個品類做到極致才是王道。因互聯網的信息透明化和跳轉低成本,使得一個電商舖子多品類商品完全無效,消費者完全可以比對,選擇是否跳轉到別的商舖選擇更優質,更廉價的商品。

只要當你把某樣商品做到極致之後,才有可能最大化的吸引多更多的消費。」專注、極致、快、口碑 「這才是做電商的王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854

一百位超級證券營業員大調查 換個大戶腦 五個不一樣讓你不再住「套房」

2013-09-02  TWM
 
 

 

為什麼大戶與散戶命運差很大?《今周刊》針對一百位超級營業員進行調查,透過他們第一手觀察發現,兩者在認賠及獲利態度、進出場及加碼時機等五種投資行為,皆大不相同,想要終結虧損命運的散戶投資人,一定要知道。

撰文‧歐陽善玲、唐祖貽、林心怡有人說,散戶永遠是輸家,姑且不論這句話是否屬實,背後至少有兩個意涵:一是若能掌握散戶動向,跟著對作肯定能賺錢;另一則是要避免淪為被痛宰的羔羊,首要任務,就是跳脫散戶思惟,向股市贏家看齊。

為破解大戶與散戶的宿命密碼,《今周刊》針對一百位擁有億元客戶的超級營業員進行調查,透過客觀、中立的第一手觀察,找出這兩大族群在股市行為中的不同。

差異一:加碼時機

當台積電大漲,大戶追、散戶賣首先,近八八%的超級營業員認為,相對於散戶,大戶對剛開始賺錢的股票,更勇於加碼。華南永昌證券營業部副總經理許人祥舉例,像今年一月,台積電站上一百元時,就有不少散戶認為漲太高了,而搶著出脫;但看在大戶眼裡,卻認為是「漲勢確立」,而勇於追價加碼。

「散戶對股價容易預設立場,一旦漲幅超乎預期,就會怕怕的,持股不容易抱穩;但大戶看見台積電進入百元俱樂部,反而更有信心,認為營運狀況更穩,更值得投資,差異很明顯。」許人祥指出,身邊有些大戶,就是在台積電站上一百元時進場,然後在一一○元以上出脫,證明追價未必危險。

事實上,真正讓散戶受傷的關鍵,是不忍心賠錢賣股,也就是停損觀念有待加強。

調查問及「個股虧損狀況」,有六九%營業員認為,相對於散戶,大戶對虧損部位較勇於減碼,而這恐怕才是散戶愈投資錢愈薄的主因。

差異二:停損認賠

當中鋼轉空,散戶撐、大戶撤日盛金控蔡宗賢從事證券業務十餘年,他的觀察是:大戶比散戶更捨得砍股票。「對大戶來說,當投資方向看錯,就會趕緊修正,認賠出脫是家常便飯;但散戶要承認虧損是非常痛苦的,多半是擺著不去理它,期待股價能漲回來,少賠一點,其結果一定更慘。」「最經典的例子就是中鋼。以前,中鋼是老牌績優股,配息穩定,與台塑四寶一樣,被當作退休族投資首選;但這幾年,鋼鐵產業趨勢改變,中鋼營收獲利也大不如前,有些老客戶從二十多元一路加碼,最高買在三十元。然而,當趨勢扭轉,一般散戶卻捨不得賣,原本賺錢的投資,最後都會賠錢。」蔡宗賢說。

他分析,「大戶在意的是如何有效率的賺錢,如果投資發生虧損,當下就會迅速認賠,將資金轉往更有獲利效率的標的;也就是將眼光放在未來,而非計算過去的虧損。但散戶卻老掛念著賠錢部位,打死不肯面對事實,才會導致虧損擴大。」凱基證券副總經理俞全福引述投資名言:「看好手中虧損的股票,賺錢的股票會自己照顧自己」,來強調停損、風險控管的重要。操作股票的第一課,就是學習停損,能夠承受小幅虧損的痛苦,才是成為股市贏家的必備條件。

但調查結果顯示,有將近六成四的散戶不會或無法執行停損;而逾七成大戶必在虧損三成內停損。這就是大戶只要賺一筆,就能彌補多次小賠的損失,而散戶即使小賺很多次,只要賠一次就很難翻身的重要原因。

差異三:研判產業後市

當聯發科連跌三日,散戶拋、大戶撿面對虧損,散戶除了難以「斷捨離」外,當優質公司遇到倒楣事,大戶與散戶作法也截然不同。康和證券營業員何信怡表示,「像七月中旬,聯發科因市場消息連跌了五天,散戶都嚇到,趕在第三天下跌時急忙賣出。當時我勸幾位客戶不要賣,因為聯發科屬於優質大型股,技術在水準之上,短線雖受到高通、華為等大廠夾殺,股價波動遽增,但從產業競爭力來看,公司仍舊實力堅強。」「當散戶擔心虧損,不明究裡地砍出聯發科時,同一時間,大戶卻開始進場,形成散戶丟、大戶撿的局面。」何信怡說,由於對比太過強烈,才留下深刻印象。

而聯發科股價在五個交易日內,從三六○元一路跌到最低三一五元,後來展開反彈,一個月內股價又重新站上三八○元;身邊就有大戶在三二○元附近進場,三七○元左右賣出,一個月獲利逾一五%,又是一筆漂亮交易。

前富邦證券協理陳潔怡認為,散戶失敗的關鍵,除了人性,最大原因還是對於基本面的研究不夠深入;當個股下跌時,無法有效釐清前因後果,造成該留的股票砍出,不該留的股票,卻牢牢抱緊的窘境。「其實大戶蒐集到的資訊,散戶也都可以取得,只因散戶無法分辨哪些是有用的資訊,才總是錯過了未來的飆股,而死守著過去的飆股。」

差異四:趨勢敏感度

當酒駕要重罰,大戶敏銳布局大車隊相較於散戶,大戶對日常生活中的投資契機敏銳度也較高,對新事物的求知欲也更強。何信怡再舉一例說明,「今年六月,酒駕《刑法》新修正條文因下修了酒精濃度,就引起大戶注意,認為酒後駕車一旦重罰,一般人必不敢以身試法,未來計程車生意一定大好。身邊投資嗅覺靈敏的客戶,就開始研究、布局大車隊,後來便在七十多元左右買進,到現在已賺了一倍。」另外,散戶對陌生事物的態度也略嫌保守。「像生技業,散戶就興趣缺缺,也沒有強烈求知欲望;但大戶不同,他們很願意投入時間及心力在不熟悉的領域,只要趨勢是對的,態度就相對開放。因此大戶會賺錢絕非偶然,而是勇於吸收新知,將生活與投資緊密連結的結果。」何信怡強調。

中國信託證券協理張念祖也補充,「大戶功課都做得相當充分,重視公司的財務狀況與所屬產業的地位;再從各方蒐集來的資訊中推估未來發展性、獲利狀況,以及未來合理的本益比、目標價;並留意該公司董監事、大股東及外資、法人的持股狀況,做出綜合評估。對基本面的掌握相對細膩,一般散戶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差異五:投資行為

大戶違反人性,散戶順從人性站在小散戶立場,要學習大戶的投資思惟、操作手法,恐怕無法一蹴可幾。根本原因,在於散戶行為是符合人性,而大戶作法則是違反了人性;也正因為如此,大戶才能成為「二八法則」中,百分之二十賺走百分之八十財富的贏家。

「行為財務學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處分效應』,即大多數投資人因害怕失敗,很容易先賣出手中賺錢的股票,保留套牢的部位,出盈保虧。」世新大學財金系副教授郭迺鋒指出,像調查中高達六三.八%的散戶,不會或無法執行停損,這樣的行為符合人性,卻賺不到錢。

反觀大戶,遇到虧損就趕快賣出、賺錢的股票則緊抱不放甚至加碼,其實違反了「處分效應」,但也克服了人性弱點;股市贏家永遠屬於少數人,道理正是如此。

跟著大戶下單,不一定賺得到錢很多人以為,券商超級營業員能同步掌握大戶動態的優勢,跟著下單,在股市賺到大錢,事實並非如此。「像我都會跟我的營業員說不要跟我的單,因為有些單量只是『虛晃招式』,並非我真正的投資想法,跟錯單,是會賠錢的!」身價上億元的股市大戶蕭明道,都會如此告誡他的營業員。

通常大戶進出的證券戶頭不只一個,多則甚至有十幾個,即使整體獲利績效亮眼,但並不是每個戶頭都會賺。有時怕別人算籌碼,了解他的投資動向甚至會做一些投資「假動作」,就會在某些戶頭下違背本意的單子。

一位曾經接過股市期貨大戶張松允單子的營業員,就曾私下抱怨過,跟了幾次單都是賠錢收場;後來,他聽到張松允在他跟單那陣子都是大賺的消息,才驚覺自己跟錯單平白賠了不少錢。因此,了解大戶的投資邏輯,才是散戶提高獲利勝算的王道。 (林心怡)大戶和散戶哪裡不一樣!

100位超級營業員 觀察大戶投資行為大調查調查說明:《今周刊》針對日盛、富邦、元大寶來、華南永昌證券等10家券商的超級營業員進行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00份。「大戶」定義:證券投資部位超過1億元;「超級營業員」定義:擁有一個(含)以上大戶客戶。

大戶以波段操作為主 單位:%1.以投資期限來看,你服務的大戶是哪一種投資人?

44.8 波段操作的中線價差投資人(2至11個月)1.7 期貨及選擇權操作的極短線投資人(1日或1周之內)32.8短線操作的投資人(1月以下)20.7 長期持有的價值投資人(1年以上)大戶重視個股的成長性與安全性單位:%2.比起一般散戶選股,你服務的大戶更注重哪些面向?(複選最多3個)個股未來的獲利成長性 30.5 個股的財務安全性 20.5 個股產品與所處產業後市 16.2 個股目前股價是否相對便宜 13.0 個股過去的獲利狀況 8.1 個股的成易量及新聞熱度 8.1 個股的現金股息和股票股利 3.5 大戶寬設停利點,至少須賺二、三成 單位:%3.你服務的大戶持股停利點大多設在何處?

10%以下 18.2

11~29% 42.2 30~50% 26.7 51~100% 8.6

100%以上 4.3

當個股獲利時,大戶勇於加碼 單位:%4.若買進的股票起漲還不到10%,你服務的大戶和一般散戶有何操作差異?

相對散戶,大戶對剛剛開始賺錢的股票會比較勇於加碼 88.8 10%漲幅以內的持股,大戶加減碼的行為與散戶差不多 6.9 相對散戶,大戶對剛剛開始賺錢會比較傾向減碼 4.3 當個股虧損時,大戶勇於減碼單位:%5.若買進的股票起跌且跌幅逾10%,你服務的大戶和一般散戶有何操作差異?

相對散戶,大戶對虧損的股票會比較勇於減碼69.0 相對散戶,大戶對虧損的股票會比較勇於加碼 22.4 10%跌幅以內的持股,大戶加、減碼的行為與散戶差不多 8.6 大戶停損點設一成居多,散戶大多未設停損 單位:%你服務的大戶和一般散戶,持股的停損點大多設在何處?

大戶 散戶

10%以下 39.7 8.6 11~29% 31.9 15.5 30~50% 7.8 8.6 51~100% 0.9 3.5 未明顯設立停損點 19.8 63.8 大戶重視股票的基本面 單位:%7.股票分析與研究上,你服務的大戶比較注重哪一項?

45.7 基本分析

32.8 資金與籌碼面

13.8 政策與總經面

7.7 技術分析

目前大戶資金配置呈現持平傾向 單位:%8.你服務的大戶目前資金配置的動向為何?

15.5 略微減碼

4.3 顯著加碼

21.6 略微加碼

37.9 持平

20.7 顯著減碼

整理:林心怡、辛曉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914

關於上海自貿區的五個自問自答 trustno1

http://xueqiu.com/7730004385/25674707
關於上海自貿區的五個自問自答
@吳向宏
上海自貿區正式掛牌已經有半個多月的時間,一開始的新聞效應和政策熱點似乎已經過去,人們的興趣焦點可能已經更為實際,落在自貿區可能帶來哪些具體商機上面了。我自己總結了幾個感興趣的問題,自答如下。

一問:自貿區的局部繁榮近期將怎樣實現?哪些產業可能有較大機會?

答:中國政府推出一樁措施,套路通常是虛實結合。大的戰略框架很虛,但裡面常悄悄包含幾條很細很實際的措施。這些措施一般是具體部門在參與方案起草時,根據自己部門和產業利益的需要,直接寫進去的。自貿區總體方案也是如此,很多段落中隱藏了不少具體而微的內容。相信有心人都已經認真研究過了。這些具體點名過的產業方向,應該會首先得到發展。當然,通常此種特別具體的條款,也有可能為是相關利益方提前預留的座位。

撇開上述具體而直接的政策內容不談,自貿區主要在國際貿易、物流和金融服務方面,有較大政策突破,也可能帶來近期的較快發展。

二問:外資近期會不會在自貿區形成投資熱潮?跨國公司會不會將地區總部紛紛搬到自貿區?

答:可能性較小。自貿區雖然在程序上為外資進入提供了一些便利,也擴大了外資的行業准入,但很多行業並未開放或仍有附加條件。更重要的問題是:區內外資企業能否直接面向全國從事業務?如果能,那自貿區的開放政策,實際上就覆蓋到了全國。這將在實踐上顛覆國內諸多法律法規,恐怕不可行。而如果在自貿區成立的外資企業,只能在區內從事業務,則市場未免太小(除非對應的中資企業也紛紛在自貿區內成立代表機構,雙方區內交易結算,把自貿區變成一個「境內的離岸交易中心」。但這類離岸交易模式要求自貿區獲得長期、固定的法律地位,故近期內尚難發生)。當然,對中小規模外資企業,這應該是一個進入中國的機會。

至於地區總部,跨國公司的公司結構通常是基於稅收和法律制度兩個基本考慮而設立的。由於自貿區並未提供稅收優惠,跨國公司不大可能將資金結算中心搬入自貿區。自貿區依舊適用中國的法律體系,幾乎不可能出現「司法獨立」之類有可能涉及政治制度的改革,因此不能指望自貿區法律制度的公正和效率會比全國其他地方有顯著提升。基於這兩點,跨國公司真正將國際性的地區總部搬入自貿區的可能較小。即使有所謂地區總部進駐,恐怕也只是名義上的,即只把行政管理部門搬入。事實上,上海目前已經有近100家世界500強企業的地區總部,其中多數正是行政意義上的總部。

三問:自貿區的外匯政策,會促進國內企業紛紛進入,把自貿區變成跨境金融資金的一個准離岸市場嗎?中國企業的境外投資會有飛速增長嗎?

答:會。而且這有可能是自貿區未來最具有深遠影響的地方。自貿區鼓勵跨境融資自由化,對境外投資企業和項目實現備案制,鼓勵境外股權投資,支持有條件的投資者設立境外股權投資母基金,允許自貿區內試行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以上政策綜合起來,具備了讓自貿區成為一個准離岸的跨境金融市場的條件。

境外投資從數量上來說,未必有飛速增長。過去幾年,中國對境外投資增長已經很快。國有企業和大型企業對外投資,特別在資源、能源等方面,多年來已經得到大力支持。他們的對外投資行為受自貿區影響不大。自貿區主要還是為中小型企業和民營企業提供了更便利的境外投資渠道。它們本來資金量就有限,在開始階段因為缺乏人才和經驗,更會趨向於謹慎。因此,短期內,境外投資可能未必有明顯增長。

但境外投資的結構會逐步發生變化。我尤其看好依託中國製造業優勢的跨境金融服務活動。我的一個長期觀點就是:中國製造業在過去30年好不容易形成的全球性競爭優勢,需要特別珍惜。所謂產業升級,所謂發展第三產業如金融服務業,應當利用並且反過來強化製造業優勢,不宜脫離後者。有一定規模的國內製造企業,可考慮剝離其相關金融業務,在自貿區成立獨立的金融服務公司,為本企業未來的全球戰略服務。我也希望看到為製造相關企業服務的跨境金融機構在自貿區內紛紛湧現。

四問:除了上述意義外,自貿區會不會像過去中國的一些特區那樣,「以開放促改革」,通過自貿區的示範,在全國範圍內掀起新一輪市場化改革?

答:當前國際貿易開放的形勢,和上世紀80、90年代已經截然不同。1986年原關貿總協定啟動烏拉圭回合談判,到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是全球貿易自由化的一個黃金時期,當時發展中國國家和發達國家兩方面都有開放市場的迫切需求。進入本世紀後,發達國家內部輿論對貿易自由化從一度的積極支持轉為相當負面。這種大環境下,以「開放」為基調的自由貿易區試驗,很難像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對外開放政策那樣,贏得一邊倒的國際支持。而缺乏國際支持,也就難以實現「以開放促改革」的轉化。

實際上,從商業角度說,我個人覺得中國國內目前最需要的不是市場化改革,而是法治的重建。當然,這個話題已經和自貿區無關了。

五問:你對上述自問自答的答案準確度有多大把握?

答:沒有什麼把握。小到一個自貿區,大到國家經濟走向和國際貿易格局,一個人能掌握的資料都十分有限。我本人又從事跨境投資活動,涉及到自身利益,立場更可能存在主觀偏見。故以上觀點,決非投資意見,只是拋磚引玉,希望引起大家討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467

極路由:因為「五個一法則」,所以狂飆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13/56333.html

【導讀】極路由最大的不同就是運用了互聯網思維,針對小白用戶開發傻瓜式操作,採用圖形化的界面,只要簡單四步就能順利安裝,滿足更多的小白需求。在此黑馬哥分享這篇IT老記冀勇慶的文章,極路由堅守的「五個一法則」:1、心中要有一個夢想。2、隊伍要有一個核心。3、創業路上要有一個貴人。4、產品要抓住一個痛點。5、公司要有一群粉絲。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11月6日下午,在極「土豪」的北京盤古七星酒店,伴隨著「極蜜」們的尖叫聲,極路開了一場發佈會,推出了定價169元的下一代路由器「極貳」以及定價為99元的第一代路由器升級版「極壹S」。

從去年推出第一台路由器到如今,不過一年的時間,極路由已經名聲大噪,贏得了極好的口碑。更重要的是,它還贏得了30萬粉絲,他們在為這款產品不遺餘力地搖旗吶喊。前不久極路由還宣佈,獲得了紀源資本和創新工場高達千萬級美元的A輪融資。

前一段時間,老冀分別跟極路由的創始人王楚云、天使投資人(明勢資本創始合夥人)黃明明做過交流,瞭解到極路由頗具傳奇色彩的創業歷程,特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極路由CEO王楚云是一名連續創業者,他1998年從北大計算機專業畢業,一直都是在互聯網行業,曾經加入過韓國SK電訊,還去過千橡互動和大街網,做過微博營銷。

王楚云之所以要做極路由,還是來自於自己的痛點:當時他在中關村SOHO上班,發現房間裡的上網速度特別慢。他先是「蹭網」被物業發現並封殺,於是一氣之下找來十幾台路由器看能否組個內網,攢了一陣之後竟然發現內網的傳輸速率竟然能夠達到十幾M。他覺得這個事情很有意思,於是找來了原來在大街網的同事李愷,兩個人琢磨著做路由器。

不過,雖然兩個人都是學計算機專業的,之前卻都沒有搞過硬件,他們深刻感覺還缺一個懂硬件的,於是通過李愷的清華校友們四處找人,終於找到了張利鵬這位在無線路由器大廠TP-Link工作多年的工程師。兩人約著張利鵬在一個咖啡廳裡連著聊了兩天,終於說服了張利鵬一起創業。

老冀覺得,極路由與別人家路由器最大的不同,就是運用了互聯網的理念。針對傳統路由器配置異常複雜的情況,極路由採用了圖形化的配置界面,只需要簡單的四步就能順利安裝成功。極路由的粉絲從12歲到70歲都有,他們都能夠很方便地使用。此外,極路由推出的AppStore下載加速、出國加速、去廣告、一鍵穿牆、手機App操作等功能均擊中了用戶的痛點,讓人眼前一亮。此外,雖然三位創始人都是不折不扣的極客,但是他們做產品卻並不像極客那樣只是自娛自樂,而是想著滿足更多「小白」用戶的需求。極路由是第一個賣工程機的路由器廠商,通過這種方式發展了第一批死忠的用戶,還獲得了眾多的用戶反饋以進一步改進產品。

正是由於「不走尋常路」,極路由在很短的時間裡就火了起來,獲得了很多創業者夢寐以來的初步成功。如今,想創業或者正在創業路上的朋友很多,老冀就從極路由的這個創業案例,給創業的朋友們總結一下創業的「五個一法則」吧:

法則一:心中要有一個夢想。老冀注意到,現在這批創業者很少是為了吃飽飯而創業了,他們往往都曾經在一些大公司歷練過,而且基本上已經解決了生活的問題,再次創業更多的是為了一個理想。像極路由的這三位創始人他們一直想做個「透明」的路由器,讓人們上網更加簡單。

法則二:隊伍要有一個核心。如今,單純依靠一個點子或者編出一個程序就能創業成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純互聯網創業大成的機會也非常小了,機會往往會出現在一些跨界的領域,例如軟件和硬件結合、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結合的領域。這個時候,如果只是單打獨鬥,或者創業團隊的背景很單純,就不太容易成功了。一般來說,現在的創業至少需要三個人的核心,一個做CEO負責尋找外部資源和拿主意,一位做CTO主抓技術和產品,還有一位COO理順內部管理或者搞好市場營銷。

法則三:創業路上要有一個貴人。極路由幸運的是遇到了黃明明這位天使。黃明明本人也是一位連續創業者,他曾經和蔡文勝一起創辦了265導航並將其賣給了谷歌,投資了汽車之家和酷盤,此後開始做天使投資。基於過去創業的經驗和教訓,黃明明對於軟硬件結合、產品有粉絲的項目非常感興趣。雖然去年下半年就認識了王楚云和李愷,他卻沒有著急投資。當他看到他們兩人每天深夜還在微信「朋友圈」裡發極路由的消息,還組織了一個小型的試用會,結果哪些使用者的反饋都相當不錯。於是,他在今年4月份投了極路由。他也意識到了做硬件需要比「純」互聯網需要更多的資金,於是拉來了紀源資本的符績勳和創新工場的邱浩等投資界大牛,確保這個項目資金的後期供應。可以說,黃明明起到了關鍵的承上啟下的作用。

法則四:產品要抓住一個痛點。在產品設計上,極路由確實抓住了當下人們上網的痛點,就是不知道怎麼配置路由器。其他友商都是工程師思維,給消費者什麼MAC地址、DNS解析之類的專業名詞,半天都搞不明白,同樣是上網,極路由則通過圖形化的界面和友好的操作,讓小白用戶也能夠很容易就上網,這符合互聯網產品「一根針捅破天」的特點。而捅破天的結果就是差異化,讓極路由能夠在一堆各種各樣的路由器中脫穎而出。

法則五:公司要有一群粉絲。老冀覺得,如今創業難,很大程度上就難在找用戶難。創業公司一沒錢打廣告,二沒錢買用戶,怎麼才能找到足夠大的用戶量呢?其實互聯網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渠道,如果公司能夠培養出一批忠心耿耿的粉絲的話,完全可以通過低成本的口碑營銷來獲得品牌和新的用戶。而要想讓用戶成為你的粉絲,不僅僅是給他們一些利益那麼簡單,更重要的是讓他們通過參加你的各種活動獲得認同感和滿足感。

有了這麼五點,創業成功的概率就大了許多,大家覺得呢?老冀覺得,最可怕的是為了創業而創業,什麼都還沒想好就去創業了,那樣只能碰得頭破血流。

雖然極路由還不能說是創業成功,不過它已經邁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各位創業者們,你們準備好了沒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632

雷軍:我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成功的五個要訣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09/56983.html

雷軍:

我覺得在這個經驗裡面,我覺得最重要的一個經驗是什麼?是你當看到一個大的趨勢,你一定要立刻去做,我就進入移動互聯網的行業,我進去以後又發生兩件大事。

(i黑馬:雷軍一直講究順勢而為,他認為人的成功80%靠的都是運氣,這正是雷軍方法論的核心,抓住趨勢,緊跟趨勢。)

第一件大事是iPhone在2007年1月份發佈,2007年7月份上市。我覺得iPhone是個革命性的產品,大顛覆了我們所有對智能手機的定義。在iPhone發佈之前,有一類手機商智能手機,iPhone發佈以後,大家說像iPhone才是智能手機。iPhone至少重新定義了智能手機,所以iPhone發佈了之後,我給我的朋友一人發了一部,我自己當年用iPhone比較痛苦,第一、沒有中文輸入法,第二、它沒有中文發短信的,於是我們全開始學英文,還有一個更痛苦的是它沒有轉發,所以我們也不能轉發段。

當年iPhone給我自己的震撼是極大的,我覺得一個新的時代來臨了。(i黑馬曾經採訪過雷軍,他說預感到移動互聯網大潮即將到來,是在接觸了iPhone之後)

因為我自己在做移動互聯網,所以,當這麼大的企業開始的時候,給我的衝擊是非常之大的,我覺得第二件事情給了我更大的震撼。就是2008年9月Android發佈了,2008年10月第一步Android手機發佈了,就是HTC的G1,我當時在香港高價買的,用完以後,我自己覺得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

iPhone的確很好,有點像30年前的mac,在市場上有極高的平台,有極好的口碑,但是最後在PC時代的時候,在個人電腦時代,PC勝出了。我認為今天的蘋果對Android可能就是30年前歷史的重演。也就是說,在我看到Android的第一眼我就知道一個巨大的機會開始了,這個世界最終會屬於Android。就像今天大家不懷疑這個結論。所以,08年10月份我用完G1的第一瞬間就是我要做Android手機了。

為什麼用互聯網方式做Android手機?

當時,我找了很多同行交流,但是,我覺得大家離這個概念差距很遠很遠,理解的很遠。所以,在這樣的一種壓力下,要改變一個人的觀念是很困難的,就是你要用互聯網方式來做Android手機。所以,到09年年底,2010年年初,在我整整40歲的時候,我就在想,我可不可以再試一下。因為在互聯網行業很少有40歲創業的,反正我壓力挺大,最重要的壓力是面子問題。

大家經常被譽為創業導師,如果這個導師搞砸了會多沒面子。

所以,我其實挺煩「創業導師」這個頭銜,然後我自己就想,我自然能克服這個心理障礙?然後我選擇路徑是極其極其的低調,很多人說小米是炒作,我是這是扯淡,我們真正第一次曝光已經到2011年7月,產品已經全部做好了。所以,初期的時候我們一次次非常保密的在推進之中。

經過兩年時間,今年300億,我相信明年的成績當然肯定會過500億個,我覺得99%的把握。

大家可能問為什麼?什麼叫互聯網模式?我在今年兩週前在成都的一個會上跟大家分享的時候,我說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把小米模式總結成五個點:

一、用互聯網思維來做硬件

其實互聯網思維包含很多的內容,最最重要的內容就是怎麼能夠通過互聯網讓數百萬人跟你一起幹,我說特別像我黨的群眾路線,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相信群眾,依賴群眾。

其實這點有點像十多年前網易的廣告,叫網聚人的力量。我覺得把這個問題想透了,其實就是怎麼通過互聯網你能發動足夠多的人大家一起幫你出主意,一起幫你推廣,一起來做,我覺得這是第一點最關鍵的,就是互聯網思想。

二、一個高度用戶體驗的產品

我們在用戶體驗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迭代開發,其實Android中層和上層已經全部重寫了,其實完善度非常之高,很多人說,你們這不是操作系統,你們為什麼不離開Android自己做一個,我覺得離開Android自己做一個聽上去很美,技術難度也不高,但是它的生態系統極難建設,你離開Android的操作系統基本活不下去。今天在手機上最好的生態系統就是iPhoneIOS、Android,WindowsPhone的壓力都很大,不要談其他的系統了。所以,我們基於Android深度定製了我們的系統。

三、我們做了高性能,高品質的硬件

可能有人說你們沒什麼,小米真的是一個兩三年的公司,但是我跟大家分享的是,在小米之前有人採用最頂級的供應商,最貴或者最好的元器件,使用最好的工廠製造,至少在國產產品裡面以前沒有人這麼做過。我們一上來買全世界最貴,速度最快的CPU,用了最貴的生產線,用了最貴的屏幕。

以前我們的國產都是以便宜著稱,用比較便宜的材料,比較便宜的供應商,做比較便宜的產品。我覺得小米是第一家旗幟鮮明的做最好產品的公司。

四、就是成本加零售,價錢超級便宜

可能在這一點上,大家就覺得很奇怪,你們怎麼會做這麼便宜呢?其實沒有什麼訣竅,我們因為使用了電商模式,全部直銷,沒有渠道,沒有市場成本,沒有銷售成本,是這樣我們做到了非常的通常。小米其實就這麼簡單,就是用互聯網的方式做一個高品質的軟硬件的產品,通過電子商務,成本加直銷。

這個月我們發佈了一個小玩意兒,就是移動電源,移動電源是一個技術含量不高的產品,但是每個人都需要。所以,後來我們設計了移動電源,就是用LG、三星的最好的電池,跟蘋果用的工藝是一樣的,就這麼一個產品,10400毫安的電池,最後我們賣69塊人民幣。大家驚呆了,我說我們的目標就是做高品質的東西,賣的足夠的便宜。這就是小米的模式。

五、最肥的市場是非常關鍵的

去年上市的YY,原來是做一個遊戲門戶,我說這個東西最多值一億美金,規模還是太小。在2008年又改做YY,去年上市,市值大概在25億到30億之間。其實可能很多人沒有看看自己做這個事情到底有多大,一頭紮進去,因為一頭紮進去以後有時候會花很多時間,包括我投的UC Web,在我剛投的時候,他們在做中移動的項目,其實壓力挺大,一個小公司花了巨大的代價,終於拿了中國移動10個省的訂單,這是一個天大的事情對一般的創業者來說。

最後他們做這個項目部之前,我說做中國移動的項目多了,我可以把這個錢一次性投給你,因為那個單子是有成本的,我說我把直接利潤投給你,你就專業做UC Web。很多創業者認為做中國移動單子更大,更掙錢,實際上不是。

所以,在不少的案子裡面我都建議他們做大的市場,如果UC的創業者在07年他們堅持做中移動的項目,他們可能今天就是中移動眾多的合作夥伴的一個,但是他們放棄了這個案子,全力以赴做UC,也產生了一家今天最具創新精神,而且發展速度非常快的手機瀏覽器。所以,有時候我覺得就是在你一念之間你選擇了哪一個點,是往左走,還是往右走。(i黑馬:UC的實例,無疑證明了雷軍是在踐行著自己「專注、極致、口碑、快」的互聯網要訣,抓住一個點就往裡面專注做,只要方向是對的,總會成功的。)

所以,這解決我在過去的十年怎麼考慮做互聯網手機,怎麼切進來,怎麼一點一點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19

自貿區“超級金庫”探秘:內設金木水火土五個倉庫,可儲存2千噸黃金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7950

11月瑪卡亞米(Malca-Amit Global)的一個可容納2000噸黃金的金庫落戶上海自由貿易區,其容量相當於今年中國黃金預估消費量的2倍。以當前金價計算,該金庫儲藏的黃金市值可達約825億美元。 瑪卡亞米認為中國對黃金的需求在上升,世界黃金協會預計,2013年中國黃金需求量將達1000噸。 據中國黃金網: 金庫位於上海自貿區國際物流園區內,配備了嚴格的安檢程序,實時處於金庫監控中心和香港總部指揮中心的雙重監控之下。金庫內分為兩層,樓下是以“金”、“木”、“水”、“火”、“土”分別命名的5個倉庫,總倉儲面積為450平方米, 能存儲約2000噸黃金。倉庫二樓則被用於貨品分拆和打包,以便分批報關入境。 據瑪卡亞米中國區總經理黃凱文介紹,客戶可以節約倉儲成本和工人分拆成本,先在瑪卡亞米提供的倉庫內分配好再按照既定程序過關,從而提高效率,在時間和人工上節省成本。 黃凱文表示,“國外銀行、自貿區內的中國企業及金融機構可以把這個倉庫作為黃金交割地點。國外機構賣方可以在倉庫內儲存黃金,一旦國內有購買需求,就即刻拼貨交割。國內機構也可以在海外采購黃金,運到自貿區內儲存,等拿到批文後再簽關,進入國內市場。唯一和外國金庫不同的是,這個在上海自貿區內的金庫只支持公對公交易,私人還不能申請交易。” 目前,中國僅有12家商業銀行具備黃金進出口權,因此自貿區內交割的黃金還是要以“老方法”流入關內。也就是說,自貿區內的金庫事實上只是在物流和場地方面提供便捷,並不會因此而對黃金的進出口產生影響。 瑪卡亞米公司表示,目前有意入駐的國內外機構已有不少,包括很多國內的銀行。就在12月7日,瑪卡亞米公司又邀請了一批前來參加第八屆黃金與貴金屬峰會的企業代表,前往自貿區參觀金庫,希望能吸引更多的機構入駐。 盡管有諸多的優勢,但當前自貿區的優勢更多集中在外匯和貿易方面,對於金融市場會有怎樣的影響、自貿區內的政策優勢如何走出邊界、區內交易能否向區外“複制”等問題,是大多數人遠遠觀望的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829

從卡尼爾品牌撤出中國看出的五個教訓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7/58000.html

當歐萊雅(L’Oréal)上周表示,將停止在中國銷售其卡尼爾(Garnier)產品時,很多外界人士認為,這家法國化妝品集團是加入了西方大品牌的全面撤退,其中以美國露華濃(Revlon)為首。露華濃上月關閉了其在中國內地的所有業務,裁員1100人,包括940名美容顧問。這一幕確實不好看。然而,就像中國年長婦女在使用卡尼爾“亮膚”產品PS Cream 5s前有很多皺紋一樣,卡尼爾的故事也存在很多問題。在化妝品的遮蓋下,隱藏著一個更複雜的問題:如何向(以及不向)一個迅速變化的市場銷售大型消費品牌的產品。教訓一:認真選擇產品定位。苛刻的中國消費者幾乎每周都會調整奢華、高端、平價以及大眾產品的界限。正如古馳(Gucci)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付出慘痛代價才領悟的那樣,在擴張和保持奢華路線之間,很難達到平衡。美容產品應該與眾不同。一旦粉底抹到臉上,或者洗發水抹到頭上,除了使用者本人,還有誰知道它來自哪一罐?先別急。正如寶潔(Procter & Gamble)拉美總裁塔勒克•法拉哈特(Tarek Farahat)在最近一次會議上所言,日益壯大的新興市場中產階級消費者“不會去購買保時捷(Porsche)或法拉利(Ferrari)”,但他們仍希望“他們的日常生活有看得見、摸得著的提升”,化妝品和護發產品能夠滿足這點。這些消費者還深諳價格和價值之間的平衡。自從2006年在中國推出卡尼爾品牌以來,歐萊雅一直通過超市銷售該品牌的護膚和染發產品,同時通過商場銷售其較高端的巴黎歐萊雅(L’Oréal Paris)系列(於1997年首次在中國推出)。但卡尼爾仍尷尬地介於兩種定位之間。其護膚和染發產品受到尋找高端產品的消費者的冷落,而對於那些尋找較廉價產品的消費者而言,它們又顯得過於昂貴。教訓二:你可能需要犧牲全球品牌一致性,來迎合當地品味。如果你的面霜和護發素的氣味不符合某個具體市場的品味,或者為了保持全球一致性而不能迎合當地市場,那麽你的產品就會失敗。不光美容產品領域是如此。Mondelez(原名卡夫(Kraft))為拉攏中國消費者,改變了其奧利奧(Oreo)餅幹的配方、顏色甚至形狀,這促使一些人對奧利奧何時變得不是奧利奧展開哲學辯論。教訓三:不要設想你可以在不同國家,用同樣的方式運用品牌和營銷舉措,或者取得同樣的效果。盡管從全球以及整個亞洲而言,卡尼爾對於歐萊雅很重要,但該品牌最終僅占歐萊雅在華銷售收入的1%。(歐萊雅表示,巴黎歐萊雅和美寶蓮(Maybelline)產品在中國均有著美好的未來。)正如Mondelez首席執行官艾琳•羅森菲爾德(Irene Rosenfeld)去年11月告訴投資者的那樣,在一個波動劇烈的發展中經濟體,與在發達國家相比,跨國企業需要更頻繁地評估任何營銷活動的回報率。教訓四:本地化運作,這意味著密切關註本土競爭對手。以寶潔的潘婷(Pantene)在巴西的經歷為例。法拉哈特表示,一半的巴西人每天至少淋浴兩次,巴西女性的護發素用量是美國人或歐洲人的三四倍。巴西已是全球第二大護發產品市場,僅次於美國。然而,在他最近一次去商店實地調查時,一位消費者告訴他,她不買潘婷,因為她認為這種產品是進口貨,但實際上這種產品是在當地生產的。盡管這種印象可能會讓更高端的品牌(比如巴黎歐萊雅在中國市場的定位)受益,但它令潘婷在超市面臨營銷手段更靈活的本土競爭對手的競爭。為提高銷售收入,寶潔不得不邀請巴西名模吉賽爾•邦臣(Gisele Bündchen)來助陣,寶潔說服她長時間停止淋浴,以便向公眾宣傳,她在用潘婷塗抹頭發。最後,教訓五:關註基本因素。奧利奧在中國經歷強勁增長之後,Mondelez去年卻不得不采取措施抵消“餅幹產品的疲弱表現”,因為這已造成奧利奧餅幹庫存積壓。在經歷了多年的強勁需求後,本土管理者根本不知道如何應對增速大幅放緩。你可能擁有最優秀的品牌、最大的宣傳預算以及最聰明的本土定位策略,但不管你是銷售餅幹還是面霜,有時你就是跑不贏市場。譯者/梁艷裳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安德魯•希爾 | 編輯:ningyongwei | 責編:寧詠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122

華爾街面試系列之九:可能毀掉你面試的五個錯誤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1088

大多數人面試時都難免犯點兒錯。如果面試官認為你符合他們的用人標準,那麽他們通常會忽略掉你的一些小錯誤。但如果你不幸犯了以下五個大忌,那麽即便你表現得再出色,也很可能與工作失之交臂。 1、過河拆橋。攻擊現任或前任雇主是萬萬要不得的。公司需要的是在困境中也能和團隊共事的員工,而不是口蜜腹劍的人。 當然,大多數工作都是不完美的,如果你覺得有必要談一下在前雇主那里遇到的問題和挑戰,你也必須抱著尊重的態度,而不能逞一時口舌之快。你可以講一個故事,把你的處境描述得富有挑戰性,但記住,重點要強調你從中獲得的經驗和能力。雇主希望自己的員工即便在逆境中也能保持積極和建設性的心態,而不是成天怨聲載道。 2、說不清自己的優缺點。雇主希望員工明白哪些方面是自己的優勢,哪些方面需要幫助。在描述自己優勢的時候,不要拘束,舉一個自己解決問題的例子證明自己的實力。你要明白自己到底有哪些強項,並為每個強項準備一個生動的故事。如果你無法用引人註目的方式亮出自己的長處,那你就麻煩了。 與此同時,你還要明白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很少有人是全才,所以應聘者應該明白自己的缺點所在。 3、不做功課。如果一個你沒有做過充分準備就冒冒失失去面試,你怎麽讓雇主相信你第二天工作時不會這樣?如今,你可以通過公司網站、Facebook主頁、LinkedIn、搜索引擎等獲得一切你需要的信息。如果你在面試中暴露了你的無知,不用找任何借口。 雇主希望應聘者熟悉企業,知道公司最近的新聞,對公司的領導團隊有所了解。對於那些能夠提到公司內部人員名字,或者提一到兩個看起來比較“內行”的問題的面試者,公司會給予額外的加分。 如果你不認識公司內部人士,用LinkedIn、Twitter之類的網站去聯系一個該公司的員工、前員工或客戶,你會獲得很有價值的情報。在面試前想辦法和內部人士聊一下,你將獲益匪淺。 4、不提問題。雇主喜歡對公司的團隊、角色、戰略或願景有好奇心的面試者。那些對公司的業務充滿熱情,有求知欲的人也會受到歡迎。 每次面試,你至少要為面試官準備五個問題。即便你知道問題的答案,也要虛心的聽取你未來的老板或同事的看法。這些問題應該是嚴肅、有見地的。許多面試者的問題都很程式化,讓人一聽就知道對公司不了解。這些問題暴露出,他們對行業競爭格局、公司業務或企業文化漠不關心。 如果你不問問題,會讓人覺得你並不在乎將來每天可能相處8到12個小時的人。這對一個長期的合作關系並不是一個好的開始。 5、頻繁地提到“我”。有些面試者一提到“我”就一發不可收拾。通常來講,一個好的雇主希望聽到你有哪些成就,但更希望聽到你如何達成這些成就。難道僅僅依靠“我”就可以有這些成就嗎?還是產品策劃、營銷和“我”組成的團隊共同完成的任務?即便事情是在你的主導下完成的,不要忘了執行和策劃同樣重要。 在一個時刻都需要團隊合作的年代,求職者需要明白,對雇主而言,每個人都是組織的一部分,他的成就只有和別人的成就組合起來才有意義。 (原文載於《Entrepreneur》雜誌,作者Ryan Caldbeck,華爾街見聞略有增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9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