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搶救無望世代 四十歲,你憑什麼留下來?

2012-9-17   TWM




如果將人生以每十年來區分,二十幾歲應是職涯的「播種期」,三十幾歲是「養成期」,四十幾歲則是「收穫期」;四十歲可謂職涯成敗的關鍵時刻。四十歲面臨的 機會、挑戰和轉折,你該如何脫穎而出?成功人士的經驗分享,幫你認清四十歲前該做好的準備,讓你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順利迎戰人生的下半場。

Discovery北亞區總經理用LV哲學攀上高峰永遠挑戰一二○分 為職涯存摺累積資本曾經是連續落榜兩年的重考生,在職場上總是做得比老闆要求還多、準備比同儕充分的林東民,以做到一二○分的精神,在職場平步青雲,也為公司締造前所未有的佳績。

撰文‧李建興

思考一下這幾道情境題:在職場,除了分內的工作,遇到對公司有幫助的事,你會奉勸自己少找麻煩,能閃就閃,或者願意承擔更多的案子?被挖角到一家新公司擔 任主管,到職時才赫然發覺組織只有你一個人,你會認為自己被騙了,飆下一句國罵轉頭就走,還是很認分地從零開始,接下這項不可能的任務?再假設,都當上總 經理了,公司只要你蕭規曹隨,照著既有的模式運作就好,你會涼涼地等退休,抑或堅持開展一些額外的業務,為公司創造新局?

這些都是全球知名頻道Discovery亞太電視網資深副總裁暨北亞區總經理林東民在二十多年的職涯中,曾經面臨過的選擇題。然而在這些關鍵時刻,他的抉 擇是,多承攬職務以外的工作。在沒有任何資源的狀況下,赤手空拳打出天下,以及放下「在職退休」的涼缺,自告奮勇扛了很多吃力不討好的任務。

正因為他想的很不一樣,這位曾經在大專聯考連續落榜兩年的重考生,獲得Discovery集團賞識,把統領北亞市場的軍符交給他。連向來在影視產業執牛耳的香港人及韓國人,都得聽命於這位台味十足、說著一口破英語的台灣人。

求學時期

到日本學習最先進的傳播知識誠如Discovery行銷公關部經理江明穎所言,「看在同事的眼中,Tommy(林東民英文名)永遠不會給自己好日子過,面 對集團的要求更總是『要五毛給一塊』!」因為林東民堅信,只要當上班族的一天,就算職位再高,也休想貪圖有「在職退休」或「涼缺」這種美事,他始終以 「Learning & Visioning!」(從不間斷地學習和擴展視野)來鞭策自己。這套獨有的職場「LV哲學」,也為其扶搖直上的職涯下了最佳的注解。

其實,小時候的林東民只愛打球,不愛讀書。台北中正高中畢業後考不上大學,只好轉考三專,卻連續落榜兩年,最後以吊車尾的成績上了世界新專(現為世新大學)編採科。沒想到專科三年開啟了他讀書的興趣,決心把傳播當成一生的事業。

在他即將踏入社會的八○、九○年代交會期,正逢國內媒體大解禁,需才孔急。但林東民十分清楚,「要在百家爭鳴的傳播界出人頭地,就得想辦法比別人更出 色。」即使一畢業就有好幾個工作可以選擇,林東民寧願先到日本以傳播設計科系聞名的日本工學院多讀幾年書,以習得上乘的基本功。

儘管在日本深造的幾年,早些入行的同儕都接連當上小主管,但林東民並不躁進,他有個堅定的信念惕厲著自己,「當及格的分數是六十分,就要儲備到八十分,因 為許多意想不到的風險,會消耗掉你的戰力;當滿分是一百分時,就得想盡辦法做到一二○分,畢竟時代的浪潮,會折損你的戰績。要在職場上勝出,就得比別人多 準備一些。」林東民從日本學成歸國後,當時國內最大的廣告集團──台灣廣告正和日商要執行一系列的活動。但本土傳播界缺乏懂日文與日本市場的人才,因此林 東民立即成了台廣眼中的「好咖」,破格讓他帶領一個團隊,承攬豐田汽車、日野商用車和MILD SEVEN香菸等廣告活動。

當時台廣交付的任務,其實只要他運用日語能力和日商接洽,林東民卻主動包下企畫、公關和活動規畫。表面上,他平白多做累人的差事,實際上卻是默默練功。果 不其然,在廣告界才幾年,一九九四年,緯來日本台要成立,急欲延攬懂節目、行銷,又曾和日商有實務接觸經驗的人,剛滿三十一歲的林東民立即被挖角,坐上緯 來節目總監。

緯來原本只希望林東民幫忙到日本談定幾個節目代理,但他不甘心自己只是個業務員,心想「要做,就要做到不一樣!」於是當其他頻道還在播日本武士劇時,他主 動向公司提議引進偶像劇和綜藝節目。由於日本人不熟悉台灣市場,對此心存懷疑,林東民主動向富士電視台叩門,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說服富士高層願意授權。

憑著市場眼光,林東民幫公司拿下許多膾炙人口的節目如「東京愛情故事」、「上岡異言堂」、「料理東西軍」等,奠定了緯來的地位。甚至進一步與日亞航和日本觀光協會談合作,找來藝人林葉亭主持日本旅遊節目「多彩日本行」,成為國內赴日製作行腳節目的濫觴。

基層時期

多承擔業務 儲備技能和人脈林東民的開創力,在兩年後被當時要成立JET TV的幾位大股東相中,重金禮聘他執掌開台大策。

不過,當他在九六年九月走馬上任時,竟然發現辦公室空空如也,「連一張辦公桌、一支電話、一個人都沒有,但公司要求四個月後,也就是隔年元旦正式開播。」林東民憶述。

「我除了『傻眼』兩字,很難形容自己的感受!」林東民坦白說。那時很多人都覺得他被騙了,要他趕緊脫身;但他一轉念,自問「公司找我來,不就因為看中我解 決問題的本事嗎?」他沉住氣,回顧經驗,列出電視台從人事、行銷、廣告、硬體、節目代理等需要完成的事務,「從零開始」一一張羅。

沒想到短短四個月,林東民憑著比一般人多累積出的經驗、人脈和能耐,奇蹟式地讓JET如期開播。「過程中沒人敢相信JET能夠誕生,因為在上線的前一小 時,工作人員還在驚險地追著第一支要播出的帶子!」一位JET開台時期的員工回憶。正因如此,同年,才三十四歲的林東民就被升為JET台灣區負責人,地位 已不可同日而語。

完成了這項「不可能的任務」後,林東民的聲名在電視圈更響亮,連國外來的知名頻道Discovey,也在二○○二年邀他執掌台灣區總經理。

林東民的跳槽令很多人不解,因為Discovey從語言到運作方式,都迥異於本土頻道,林東民連英文都講不好,幹麼放下自己打下的江山,跑去一個完全陌生 的企業?在圈內堪稱日本電視通的他,又怎麼願意捨棄自己建立的獨門資產,從頭再來?但林東民雲淡風輕地說:「職場上最大的危機,就是無法再突破了!」他毅 然離開舒適圈,挑戰下一個職涯高峰。

其實,初到Discovey的林東民,除了語言以外,並沒有感受太大的壓力。因為當時總部只要求他跟隨總部腳步,好好地把做好的影片照時程播出就好。但生性愛突破創新的林東民,就是不甘蕭規曹隨。

高階時期

拒絕安逸 離開舒適圈再出發他認為,Discovery以往製播的內容都是介紹國外的文明、科學、醫學等,和國內觀眾距離太遠,很難在台灣有爆炸性的回響。於是他數度在總部慷慨陳詞,力主自製節目,在幾次被回絕後,總部抝不過他的堅持,勉為其難答應。

○三年,台灣Discovery和中華汽車合作,開拍首部本土節目「太魯閣的祕密」,沒想到成品送到新加坡的亞洲總部審核時,被認為取景、運鏡、剪接都不 具備Discovery的製作水準,下令「停止這個案子」。但不屈不撓的林東民,仍繼續請國外製作人飛來台灣補拍鏡頭,硬是完成這部片子。

「許多人都想不通,我放著一個涼涼的總經理缺養老不做,偏偏要給自己找這麼多麻煩!」林東民表示,當時總部擔心台灣分公司會壞了全集團的口碑,因此他們不僅得做出質感和差異化,甚至在有限的預算下,還要自籌財源。

但林東民一一解決這些難題。經費部分,他挾Discovery全球放送的優勢為籌碼,找政府單位合作,如拍攝「台灣人物誌」、「謎樣台灣」系列和「建築奇觀:台灣雪山隧道」,分別取得新聞局和交通部贊助。

至於要製作出「有點台,又不能太台」的差異化節目,林東民親自走訪台灣各地尋找題材,如「台灣人物誌」許多精采人物中的西瓜大王,就是他探訪而來。他還特 意找兼具本土和國際特質的人主持節目,其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瘋台灣」,他在○六年大膽起用中文不太流利的Janet主持,最後讓人和節目雙雙暴紅。

經過林東民的改革,Discovery脫胎換骨,原本曲高和寡成了老少咸宜,在台頻道數由一個暴增為七個,廣告收入十年間增加了十倍,就連印度、中國等 Discovery都來台取經,在全球掀起本土化熱潮。「和Tommy工作的樂趣,來自於他突如其來的機智,和追根究柢、不屈不撓的精神!」在 Discovery待了十多年,目睹台灣Discovery一路成長的行銷公關部總監洪韻淇與有榮焉地說。

○八年Discovery總部決定,將港澳和韓國都納入台灣管轄,而林東民則從台灣區總經理被拔擢為北亞區總座。

永遠挑戰一二○分的林東民,為台灣的Discovery寫下預期之外的成績。回首來時路,他有感而發地說:「你現在多做的每一件事,看起都像是吃虧,但職 場就彷彿是一本存摺,多歷練的,等於為自己多添一分實力,讓職涯實力帳冊多添一分籌碼!」在職涯存摺裡,林東民無疑是財力雄厚的富豪。

林東民

出生:1963年

現職:Discovery亞太電視網資深副總裁暨北亞區總經理經歷:台灣廣告、汎太廣告、緯來電視網、JET TV 學歷:世新三專編採科、日本工學院、台大EMBA 婚姻:已婚,育有2子職場哲學:堅持做對的事情林東民想法不一樣 讓職涯屢攀高峰

林東民的想法

只要在職場的一天,就不要想退休。

越是資源不足,越是自己的舞台,成長越快!

大環境的改變讓你連「守成」的空間都沒有,惟有主動脫離舒適圈,才能拿回發球權。

職涯的價值和成就,就是比老闆先一步創造新局!

沒有資源的單位才能讓我嘗試所有的領域,備齊所有的職能!

一般人的積習

都當到高階主管了,該是養老、在職退休的時候了!

公司給我多少資源,我就做多少事!

這工作做十多年了,不變最好,我拒絕更換工作內容,別給自己找麻煩!

老闆沒交代的,就算對公司有利,也別給自己找事做!

一個連人事和資源都還沒到位的單位,風險太大,最好別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661

搶救無望世代 告別「22K人生」 30歲後,你靠什麼養活自己?

2012-10-01  TWM




22K雖是痛苦的開始,但絕對不是人生的谷底!

大環境可以對不起你,你卻不可以對不起自己,在這景氣幽暗的時代,曙光才顯得特別的耀眼,奮鬥才顯得更為可貴。

拒當被犧牲的一代,認清4條出路、學會5項本領,你也可以逆轉窮忙人生!

撰文‧謝富旭、林心怡、歐陽善玲 研究員.辛曉昀 插畫.ikuan 在學歷文憑貶值的趨勢下,現在的台灣職場普遍生態是:博士很難找到工作;碩士起薪倒退回十年前大學生水準;大學生則倒退回高中生水準。從某私立大學畢業的 阿司,就是這股職場排擠效應的典型寫照。

目前身兼兩職,一天工作時間往往長達十四個小時以上的阿司,雖然每天「起得比雞早,做得比牛累」,但夢想對阿司而言,仍是個奢侈品。

學歷貶值的年代

存不了錢 私立大學生處境更艱難阿司二十七歲,畢業於南部一所私立大學,由於有氣喘,只當了四個多月的兵就退伍了。迄今出社會工作已經快五年,目前的阿司,白天在台 北市東區一家連鎖咖啡廳上班,擔任正職人員,但每月薪水僅實拿二萬三千多元;晚上則在速食店打工,負責廚房工作,一小時可賺一百二十元。加總起來,每月收 入約三萬元出頭。

阿司喜歡生態與自然,所以選擇環境資源管理系就讀。他原本認為讀這個系前景應不錯,畢竟,現在是講究環保與綠能的時代。殊不知,台灣雖然綠能政策喊得震天 價響,但我們的綠能比重反在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俗稱「先進國家俱樂部」)國家中敬陪末座,因此,民間企業界對這個科系所提供的就業機會很有 限。

「報考公職進入各縣市環保局,成為我們這個系畢業生最主要的出路之一。但念書考試我本來就不是很在行,所以就沒去考了!」阿司說。

阿司畢業後的第一份正職工作,是在百貨公司的化妝品專櫃當「櫃哥」。當公務員的父親卻認為男生幫女孩子敷臉、化妝不是長久發展之計,也不太能接受兒子從事 這種工作。櫃哥做了一年多,阿司換到一家西餐廳當外場服務生,又撐了一年多,升上外場組長,薪水好不容易升到三萬多元。

但店長脾氣不好,動輒責罵阿司帶領的服務生,導致同事關係緊繃;最後阿司放棄了這份薪水不錯的工作,另謀出路。阿司接下來找到的工作,就是現正在上班的咖啡廳,月薪二萬四千元,東扣西扣後,實拿二萬三千元。

出社會前兩年,阿司每個月要還一萬多元的學貸,所以即使住家裡、吃家裡,也很難存到錢。好不容易還清學貸,可以開始存一點錢,阿司卻離開月薪三萬多元的餐 廳工作,轉到實領僅二萬三千元的咖啡廳工作。由於吃住一直靠家裡,乖巧的阿司覺得每個月應該給父母一點補貼,無奈二萬多元的薪水卻令他捉襟見肘。

因此,他決定「重操舊業」,到大學打過工的速食店兼差當計時員工。一年多下來,身兼兩職的阿司感到身心俱疲。他說:「咖啡廳早上九點上班,下午六點下班。 六點下班後我先回家睡覺,睡醒後趕著上麥當勞晚上十一點到隔天清晨六點的班。」基本上,阿司每周至少要到速食店上三天班,一次七個小時,所以上大夜班時, 阿司總是拜託咖啡廳早上不要排班,讓他早上能睡個好覺,中午再去咖啡廳上班。問題是,排班並無法每次都很順利,常常上完大夜班後,早上六點下班,隔三個小 時,又到咖啡廳上日班。

「媽媽看到我長時間工作、臉色蒼白、全身疲憊的模樣,總是叫我不要再上大夜班了。」「問題是,上大夜班,我每個月的收入才大約達三萬三千元,也才能夠給爸 媽錢,因為,我一直吃家裡、住家裡,最近水電費調漲、物價也在漲,多為父母親分擔一些經濟壓力,是身為兒子最基本的義務。」阿司說,他因收入太低,對理財 提不起勁來,所以每月只能存個二、三千元,工作五年下來的存款實在微不足道。

阿司目前有一位感情穩定的女友。他說:「我們在規畫未來時,不敢奢望能自己買房子,看來結婚後只能繼續與爸媽擠在一間小公寓。我們也商量過,結婚後不要生 孩子,房子空間不夠是原因之一,也怕一旦有孩子後,萬一我失業了沒收入,那孩子豈不太可憐了!」阿司說,未來十年最大的希望,是能做到麥當勞或肯德基這種 大型連鎖速食店的店長。「聽說,做到店長薪水將近五萬元,加上年終獎金,每年約有七十萬元。如果能達到這樣的程度,店長做到退休我都甘願。這是我目前所能 想像自己未來的最大夢想。」

台灣失落的一代

產業空洞化 三十年來最嚴峻挑戰採訪阿司,談到他對未來的計畫與夢想時,他反問記者:「你會不會覺得我很沒志氣?」記者回答他說:「如果每個父母養出像你一樣這麼孝 順,又肯上進的孩子,一定會引以為榮!」問題是,現在的台灣,真的能許一個有上進心、肯努力、肯打拚,像阿司這樣的青年一個像樣的未來嗎?

每天工作時間長達十四小時以上的阿司,可能自己本身也不知道,對於二十五歲至三十四歲這個世代,也就是俗稱的「六年級後段班」以及「七年級前段班」,台灣經濟與社會大環境所帶給他們的挑戰,是過去三十年以來最嚴峻的一次!

這個世代,如果是受完大學或大專教育的年輕人,他們出社會第一個十年是落在二○○二年至一一年之間。

台灣勞工陣線工作貧窮研究室主任洪敬舒分析,這個十年,台灣產業發展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高科技產業因毛利率惡化開始大舉外移。加上整體產業升級失敗,企 業一方面為了維持利潤率,同時為了因應經濟成長遲滯與鈍化,只有更變本加厲地追求成本下降,導致部分工時以及派遣工等「非典型就業」逐漸蔚為主流。

「這就是二十五歲至三十四歲世代薪資成長停滯、社會新鮮人起薪水準節節敗退的主要元凶!」洪敬舒斬釘截鐵地說。

從諸多總體數據進一步分析,二十五歲至三十四歲這個世代,堪稱是台灣失落的一代。他們出社會的第一個十年(○二年~一一年),台灣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已經從上一個十年(一九九二年~二○○一年)七.二六%,驟降至三.三六%。

大學畢業生初入職場的平均起薪水準,則從二九一四三元倒退至二八二○三元,起薪不僅比上一世代(指五年級後段班到六年級前段班)更低,過去十年來的台灣薪 資成長率更僅有九.九三%,遠低於上一世代的四二%,更較四年級後段班與五年級前段班出社會的第一個十年(一九八二年至一九九一年)薪資高達一三四%的成 長遠為遜色。

薪資收入萎縮的同時,這個世代正逢原物料、農產品與土地資產價格長達十年的超級多頭,導致購買力節節下降,年輕人感覺自己比前面兩個世代更窮了。因為在一 九八五年至二○一一年這二十七年間,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漲了一.六倍。而過去二十年間,據《住展》雜誌統計,台北市的平均房價保守估計上漲八 一%。

換言之,二十幾年前,一個起薪二.三萬元的大學生初入職場,午餐一個四十元便當就搞定,在台北市買一間二十五坪的中古屋,大約總計要花七五二萬元。如今, 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僅微幅成長至二.八萬元,但解決午餐的便當至少需六十四元,在台北市買二十五坪中古屋,則要花費一三六五萬元。

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指出,如果台灣產業升級步調依舊牛步化,企業還是老想著透過生產流製程的cost down(降低成本)來提高利潤,而不是往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努力,未來十年情況恐怕更不樂觀。

換言之,七年級後段班與八年級前段班就業大軍,即將在下個十年紛紛進入職場,他們面臨的處境恐怕較現在更為嚴峻。

台灣經濟大環境低迷,壓縮了年輕人發展的空間。然而,就像早期的台灣中小企業,面對島內經濟規模有限,雄心壯志的企業家拿著一卡皮箱走天涯,創造了台灣的出口奇蹟。這種開疆闢土的精神,已經埋下了未來年輕人出路的伏筆。

年輕人出路思惟一:

跑 去能提供高薪的地方科技趨勢大師凱文凱利(Kevin Kelly)今年四月應《今周刊》之邀來台演講時,被某位年輕的聽眾詢問到,如何克服台灣低薪的困境?凱文凱利簡潔有力地回答:「跑!(Run)」二十七 歲、在澳門賭場酒店擔任經理職工作的Apple,是實踐「跑」這個思惟,往海外尋找高薪出路的典型案例。

畢業於銘傳大學,在台灣投了至少五十份履歷表的Apple,等了好幾個月,才找到一份月薪二萬五千元的車商業務助理工作。可是Apple依舊不放棄追求其 他更高薪資的機會,兩個月後,她在1111人力銀行登錄的履歷有了「澳門酒店徵才」的回應,「當時我心想,去澳門起薪馬上可以跳到五萬二千元,什麼語言隔 閡、文化差異我都不管了,我趕緊飛奔過去。」Apple說,通常像她工作兩年多就陸續升任「主任」,每月底薪跳到十萬元新台幣「經理」職位的人其實不少, 關鍵就在於有沒有「撐過來」。

在澳門已工作五年,Apple手邊就有超過二五○萬元的存款,這還不包括每月固定匯錢回台灣孝敬父母。「光是每月給爸媽三、四萬元的錢,大概就是我許多同 學在台灣一個月的薪資吧!」Apple很慶幸,現在相較於留在台灣的大學同學,她薪資至少高出三倍,年薪至少一百五十萬元。

雖然在工作上勞心勞力,又沒有正常的休假時間,但Apple一想到在台灣工作的同學辛苦工作,月薪也才三萬多元,她就馬上停止抱怨。「我想,如果在台灣一直找不到媲美現在年薪的工作機會,未來我可能會考慮在澳門置產落地生根。 」

年輕人出路思惟二:

早 定位多歷練 減少摸索成本「移動力」,是這個世代年輕人突破島內低薪困境的新興出路。然而,如果能早一點找到自己的定位,你之前所做的努力才不會白費!

二十七歲的姜子晨,從政大企管系畢業後,曾擔任過大企業主管的祕書、市調公司研究員、科技公司供應鏈管理師等職位,目前則是在比菲多食品擔任行銷企畫一職。

念大學時,姜子晨自認為不是成績很突出的學生,「只有我感興趣的科目,我的成績才會突出,比如說消費者行為學與廣告心理學。」在大學期間,姜子晨參加過飛利浦舉辦的小家電創意行銷競賽,並獲得最年輕的行銷顧問榮譽,這個資歷再加上名校的加持,讓她的求職之路更為順遂。

「前面待過的三家公司,規模大,口碑也很好,工作也逐漸駕輕就熟,薪資穩定地調整中,好像都可以做到退休!」但隨著三十歲年齡關卡將到來,姜子晨認為,如果要找到符合自己長期性定位的工作,一定得面對更大的挑戰。

「市調公司讓我得以把在校所學的行銷理論應用在實務上,是一份很棒的工作,但它本質上類似研究員,並不是我的志趣所在。」「供應鏈管理也學到很多,但我認 為對這家高科技公司而言,它的核心業務是研發,而非供應鏈管理!」離開科技公司供應鏈管理師後,她投出履歷另找工作,並不是沒有規模更大、開出薪資條件更 好的高科技公司願意錄用她,她卻決定到起薪相對較低的自有品牌企業任職。她的理由是:「想做行銷,品牌公司是最能一展抱負的地方。」統一超商人力資源部經 理曲鴻昌建議,進入職場已經數年,尤其是快接近三十歲的年輕人,不要只在低門檻或簡單的工作職位中打轉,要更有勇氣往企業的核心領域中移動,並從中找到自 己的定位。否則,四十歲轉眼將至,如果仍找不到定位,可能在職場中逐漸被邊緣化,更難擺脫低薪,甚至被淘汰的宿命。

定位不單指專業,還包括不同部門或單位間的協調與溝通角色。元大寶來投信指數暨量化投資事業群投資長黃昭棠,管理超過一千億元以上資產,年輕時他把自己定位為「部門的翻譯機」。

所謂「部門翻譯機」,就是什麼都懂一點,他解釋,「如果我能做個『介面』,像是要和行銷部合作,我能用行銷語言;和業務合作,我就用業務語言,這樣或許就 能更快解決問題,跨部門合作也會更有效率!」這種態度不但讓黃昭棠練就更完整、更宏觀的看事情角度,也為自己日後從銀行轉戰證券、到現在的資產管理業,打 下良好基礎。

年輕人出路思惟三:

整 合力是當今職場最搶手的條件在當前大學錄取率高達九○%以上、學歷文憑貶值的態勢下,林向愷還建議,年輕人唯有在求學或職場中持續進修的過程中,整合不同學門知識,創造出自己獨特的專業能力,才能比別人更容易掌握到機會。

三十二歲的簡司凱,大學念逢甲大學財稅系,畢業後,考上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現在在一家財務管理顧問公司擔任投資策略分析師工作。

簡司凱說,大學時就很想在金融圈一展抱負,尤其是對投資領域有濃厚的興趣,所以選擇繼續讀研究所深造。

他十幾年前考上逢甲財稅系時,台灣財金系所每年的畢業生僅四千多人。過去十年來,金融與投資成為顯學,各大專院校廣設財金系。根據教育部統計處發布的大學 前十大熱門科系就讀人數推算,去年,光企管系與財金系一年學、碩士的畢業生,保守估計達二萬人以上,這還不包括經濟系、會計系、數學系等可能與財金或企管 系爭搶金融界飯碗的畢業生。

「讀研究所時我就有這種覺悟,自己讀的學校又不是排名頂尖的,也看到太多財金系畢業的,跑去賣房子或拉保險!」於是,他讀碩士時,跑去補習班補程式設計的課程,試著把金融投資與資訊管理兩者整合起來!

跨領域的整合,成為簡司凱在職場上的利器。退伍後沒多久,他就找到了一份金融資料庫維護與管理的工作,後來他幫公司設計程式交易的系統獲得重用,進而能參與到他最感興趣的投資決策工作。

簡司凱補充說:「我們公司最近要應徵一名有關程式交易及金融資料庫維護的人,開出的條件是大學財金或資管系所畢,結果湧進了近二百多封履歷表!」「這份工 作不僅要懂財經,還要會軟體、會程式設計,二百多名應徵者中合乎條件的不到十個人。而且,請這些人來面試後,才發現他們都相當搶手,期望薪資至少四萬元起 跳!」

年輕人出路思惟四:

專 門技術不分貴賤 也能出頭天景氣低迷,「藍領」最怕工廠放無薪假,收入青黃不接;「白領」擔心工作難找,薪資長期不調成為窮忙族;台灣刻正吹起的一股達人風,掀起一股「紫 領」熱,擁有一技之長的頂尖人才,不管你是廚師、麵包師傅、木匠,還是髮型設計師??,在現今社會獲得的待遇及尊重,不會比傳統備受尊崇的三師:醫師、會 計師與律師差。

二十七歲的A-Salon髮型設計師小魚,是最能感受到紫領興起趨勢的人。不僅因為小魚是A-Salon台北市某分店的紅牌設計師,收入可觀,更因為小魚 的老公與弟弟雖然都是大學畢業,不是遭遇職場之路坎坷,就是收入成長始終緩慢,所以讓她對學歷貶值這個現象更有深刻體會。

「我交往過三個男朋友,其中一個是我現在的老公,都是大學法律系畢業的!第一個男朋友畢業後,在資產重組公司擔任催收員;第二個男朋友雖順利進入律師事務 所,但交往時,他的收入還遠不如我替人剪頭髮;至於老公則是看到很多律師苦哈哈的,連律師資格及司法考試都不去考了,直接回老家接手父親的車床工廠!」小 魚感嘆地說。

她接著說:「我的弟弟去年也是從私立大學畢業,一直找不到工作,最後決定去學水電。我就罵他,早知如此,高中畢業就去當學徒,何必讀大學!」小魚說,她因 為家裡窮加上自認為不是讀書的料,國中畢業後就去讀能仁家商美容科,「我讀的是建教合作,一周才去上課一次,其他時間都在髮廊實習,學雜費是實習的髮廊先 幫我出,再從工讀費中扣掉,這樣一個月可拿三千多元!」正式出師這十年來,小魚的收入每年成長,現在已經不遜於在大企業上班的中階主管,才二十七歲的她, 靠著自己的努力,最近在台北市購屋置產。她說,成為追得上潮流的設計師最重要的成功要件之一,就是要勇於投資自己,她每年光花在上流行資訊課程、出國學新 技術的學費,至少超過十萬元。「要用功,才能對得起把頭髮交給我的客戶!」雖然,造成現在台灣年輕人就業的困境,主要是總體經濟與政策面出了嚴重問題,該 為此負起責任的,不是年輕人,而是有義務為我們下一代主人翁創造更好的環境與前景的上一代。然而,與其等上一代反省,年輕人不如先看清楚自己面臨的問題, 為自己尋找出路,才能開創出讓上一代刮目相看的人生新格局。

姜子晨

出生:1985年

現職:比菲多食品行銷企畫

學歷:政大企管系

簡司凱

出生:1980年

現職:誠富財務管理策略研究公司

分析師

學歷:朝陽科技大學財金研究所

小魚(李書宜)

出生:1985年

現職:A-Salon髮型設計師學歷:能仁家商美容科肄業五、六、七年級競爭差異大PK30世代面臨產業外移、起薪倒退、買屋門檻變高……45歲至54歲 35歲至44歲 25歲至34歲出生年次 1958~1967 1968~1977 1978~1987 出社會第一個10年的年份 1982~1991 1992~2001 2002~2011 10年間台灣年均GDP成長率 10.66% 7.26% 3.36% 10年台灣年均通膨率 1.89% 2.23% 1.09% 台股加權指數區間 421~12682 3135~10256 3850~10393 產業發展特色 傳產為主流 科技為主流,傳產業外移 服務業為主流,

科技業外移

大學錄取率 33.60% 52.51% 90.35%每年大學學歷以上畢業生人數 5萬5808人(1990年) 13萬8182人(2000年) 28萬8902人

(2010年)

大學以上起薪 23,419元(1991年) 29,143元(2000年) 28,203元

(2011年)

10年期間新增加中小企業家數 22萬4253家 20萬6436家 17萬5078家10年期間薪資成長率 134% 42.11% 9.93% 台北市平均房價 30.1萬元/坪 37.7萬元/坪 54.6萬元/坪該世代人口數 365萬人 377萬人 382萬人

整理:辛曉昀

認清你的優劣勢,才能找到出路

30世代的SWOT分析

Strengths 優勢1.找工作管道透明簡便。

2.尊重專業,價值多元化,紫領族躥起。

3.外語程度、國際觀、使用科技能力均較上世代為佳。

如何利用:提早寫履歷表並經常更新,建立證照比學歷值錢、行行出狀元的觀念。

Weaknesses 劣勢1.大學畢業生滿街跑,文憑貶值、起薪倒退。

2.企業利潤率惡化,調薪速 度緩慢。

3.經濟成長步入高原期,就業與創業的機會變少。

如何扭轉:在企業核心領域找到定位。除了份內事,更要培養溝通、協調能力,提升自己的價值。

Opportunities 機會1.國際移動更開放、更便利。

2.企業用人趨於精簡,挖角風盛行。

3.跨業整合人才搶手。

如何掌握:去國外尋求高薪職位、培養第二專長進行跨界整合、及早在職場建立戰功。

Threats 威脅

1企業為降低成本,部分工時及派遣制度蔚為風潮。

2.壽命延長,上一世代延後退休,年輕一代升遷不易。

3.景氣前景不明,無薪假恐將更為頻繁。

如何克服:把投資理財視為生存基本能力之一、建立自己的職場口碑與人脈,為轉換跑道預留後路。

獵人頭新主流族群 樹立職場戰功,30歲也能享百萬年薪百萬年薪對六年級後半段與七年級前半段世代而言,似乎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事實上,在企業用人愈加精簡,卻愈加重視速度感的今天,獵人頭公司鎖定的目標,反而年齡有年輕化趨勢。

104獵才派遣事業群資深副總晉麗明分析,獵人頭目標年齡層下降,與企業用人精簡以及多元化經營有極大關係。企業亟欲跨足通路或者是品牌經營、研發新產品 或在短期內擴張市場,在在需要注入新血,挖角遂成為成本最低廉、最有效率的方法,「不僅挖角年齡層下降,連挖角鎖定人才目標的年薪也從以往四、五百萬元, 落到一百萬至三百萬區間!」如何被獵人頭公司相中?晉麗明說:「只要你在職涯中擁有顯赫的戰功,比如說參與研發過熱賣的新產品、開發出新的市場或重要客 戶、熟悉特定的通路、操作過成功的品牌,都可能被其他公司相中!」

(謝富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28

年輕人打拚買不起房 早晚鬧革命 搶救無望世代第一步 稅改扭轉高房價


2012-10-15  TWM




一位資深的投資家對如今雙北市的高房價,提出深沉的憂心,他認為台灣的年輕人如果「再怎麼努力都買不起房子」,最終將爆發嚴重的社會衝突。而扭轉高房價的根源,應該從正確的稅負制度做起。

整理‧劉俞青

編按:市場對房地產後市的看法多空分歧,八二四期《今周刊》刊出達一廣告蕫事長徐一鳴「QE3是房市投資人的定心丸」一文,引發各方回響;本期再引述另一 位資深投資家的觀察,他過去的投資經驗頗受《今周刊》發行人謝金河看重,這次他對房市發表迥然不同於徐一鳴的看法,僅供讀者參考。

「我對雙北市的高房價問題憂心已久;簡單地說,高房價不只是經濟現象,最後會演變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最大的關鍵在於,房子是生活必需品,和股票等其他金融資產不同。一旦高房價造成貧富不均和社會階層的巨大落差,長期會帶來社會的嚴重矛盾和對立。

因此台灣在還沒有實施房地產實價課稅之前,反而先開徵證所稅,這一點非常不合理,我分析如下。

稅改第一步要向有錢人課稅稅改的目的有四,一是增加稅收,二是量能課稅,三是符合公平正義,四是為了國家發展的需要,而有一些獎勵措施,例如獎勵投資條 例。最後一點因為有更遠大的政策目標,因此會和前面三點違背,另當別論。但前三個主要開徵對象,都應該針對高所得或有錢人,這無庸置疑。

有錢人的所得來源有幾個,一是薪資所得,二是執行職務所得,三是股利所得,四是資本利得。前三個都已納入個人綜合所得稅課稅,所以稅改目標應該放在資本利得,這是第二個邏輯。

對有錢人來講,資本利得是什麼?股票、房地產,還有藝術品、紅酒等,但比重最高的還是股票、房地產。股票和房地產,優先順序要先課哪一個?合理分析,應該是從房地產先課。

這有幾個理由支撐。首先,二十多年來,房地產漲幅遠遠大於股票。大家應該都還記得,一九八七年,國泰人壽以當時天價、每坪九十萬元,買下現在台北市六福皇 宮土地,現在呢?一樣是國泰人壽,以每坪一千六百多萬元買下北市敦化南路的大樓,連黑松在復興南路的土地,每坪都賣到六百多萬元。

但同期的股市表現,大盤如果從一九八七年高點四千八百點起算,現在台灣的股價指數不過七千點,這裡面當然包含除息因素;即使我們把除息還原,粗略地算,一 年還原三百點,二十五年還原七千五百點,加上去就是一萬四千五百點,如果以長期持有者來說,股市的資本利得是多少?僅僅只有兩倍(別忘了,股息須申報綜合 所得稅)。

但反觀房價已經幾倍了?六福皇宮是第一個逼近一百萬元的天價,但現在地價是多少?許多地段是超過十倍以上的資本利得,如果以當時六福皇宮和現在敦化南路兩 個時代下的高點計算,有高達十六倍的資本利得。因此無論從量能課稅或公平正義的角度看,房地產的增值幅度比股票高多了,第一個課稅的目標當然要針對房地 產。

第二,從「社會的功能」來比較,房地產價格上漲多半落入少數人的口袋,這個精神就是英業達會長葉國一在媒體上說的,只要買一塊地,躺著睡覺都能賺錢。

但股市代表什麼?它是現代經濟社會中,生產事業和服務業的總和,背後創造許多就業和所得分配的功能。如此,怎麼會從股票市場先課稅,而不是從不勞而獲的房地產(土地)課稅呢?

第三,從資產泡沫化的角度來看,股市現在最多是不高不低,說太貴也不至於,太低也還好。但反觀房地產,房價所得比嚴重偏高,若從租金收益率看,明顯偏低,這是泡沫的徵兆。

房市比股市課稅更符合正義這個風險,政府當然要想辦法解決,我肯定之前央行帶頭打房。打壓房市一來能阻止泡沫擴大,第二則是避免銀行未來的房貸呆帳產生。只是,是不是帶來實質效果?必須繼續觀察。

此外,房地產交易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流動性僵固現象」,和一般金融資產交易完全不同,這也是我支持應該先課房地產交易所得稅,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房地產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不是一般經濟學教的「供需觀念」,不是一般自由經濟市場的供需關係。為什麼?因為房地產是住的必需品,所以假設這個社區有一百個 單位,其中有一兩個單位賣出,一坪漲十萬元,其他九十五個單位只是心裡很爽:我的房子一坪漲十萬元了;但大部分人不會把房子賣掉搬走,頂多只有兩、三戶會 這樣做。

但其他的投資行為不會這樣,股票或黃金等標的價格要上漲,前提是要能承受賣壓的結果,很多人都會因為漲價就把該樣資產賣掉,只有房地產不會。

房地產的這種特性沒有人去分析,價格雖然是供需造成的,但因為房地產的這種供需結構,有先天性的「流動性僵固」問題,所以它的價格很好炒作。

反觀股市,假設台積電從七十元漲到九十元,所有想要賣的都會倒出來;而當你房地產從七十萬元漲到八十萬元(當然,要有一些「似是而非」的題材啦),九五%的人是不會賣的,因為那是自己要住的,頂多可以向銀行再多貸一點錢。

房地產泡沫就是這樣形成的。嚴格說來,房地產不是一個完全有效率、競爭的市場,不是一個經過市場考驗形成的價格結構,這就是為什麼每次房地產泡沫崩盤都很慘。

日本的一九九○年、美國的二○○八年,以及歐洲這次義大利、西班牙、冰島及愛爾蘭,為什麼都這麼慘?主因都是房市泡沫,而在整個價格形成的過程,沒有經過完全競爭市場的供需結果,因此量的機制不足以代表市場真正的價格,但很少人去分析這一點。

此外,還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論支撐高房價,如許多建商說,現在華人地區台北的房地產最便宜,尤其喜歡拿台北和香港、新加坡比較。這裡有兩個不一樣,第一,香港、新加坡都是「島」,是城市國家,沒有多餘土地,這麼多人就擠在這個島上。

但台灣作為一個國家,尤其公共交通建設這麼便利,怎麼能和香港、新加坡相比?台灣還有中南部廣大的土地,不能純粹用土地面積的供需關係分析。

現在房價是富人的金錢遊戲第二個不一樣是所得水準不一樣。新加坡所得是台灣的兩倍,但回頭看台灣的所得水準,如果這十幾年來台灣的所得能夠提高一倍,那麼今天看房價的角度就完全不一樣了。

所以對照六○年到八○年代,台灣的經濟成長速度,當時的房價就一點都不荒謬,因為經濟一直成長,所得一直提高,房價只是跟著溫和地水漲船高。

但現在不一樣,現在台北市的房價是一種少數有錢人玩的money game(金錢遊戲)。因為現在台北市最基本的一個居住單位,起碼要三千萬元起跳(指成屋市場)。這個數字至少是白領階級不吃不喝十五年以上的工作所得,但你不可能不吃不喝,總有一些基本生活花費。

換言之,現在台灣的所得根本付不起目前的房價,所以房價只是少數有錢人玩的金錢遊戲,這個問題是很嚴重的。

因此我認為資本主義再搞下去,會有第二次革命,因為當年輕一代進入社會與職場,對未來是不抱任何希望的,對立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對整體國家而言,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如果說,我們的希望在下一代,那麼,他們的希望在哪裡?

一九八九年,台北市一般住宅價格接近每坪二十萬元時,已經有大量「無殼蝸牛」抗議,上街露宿;今天我們看不到對高房價的社會抗議運動,其實背後問題更嚴重。

所謂哀莫大於心死,當時的年輕人只要房價略降,他們努力工作還有購屋置產的機會;而今天的年輕人,已經放棄了,因為再怎麼努力都買不起房子,他們當然就選擇當月光族,以及不婚、不育族。一個國家到了這步田地,會是什麼狀況?

現在枱面上有決策權的人,都很幸運地是有產階級了,但如果站在剛進職場年輕人的角度來看,我非常支持應該對有錢人多課一點稅,但是要從符合公平正義的角度來課稅。因為只有正確的稅負制度,才能給予年輕人一個美好的未來。

(本文由一位資深投資家口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888

退休崩世代 「二流」新主張 打造小市民的終身俸

2012-10-29  TWM
 
 

 

在不景氣的時代下,軍公教從業人員的終身俸,羨煞許多正為勞保退休金未來可能縮水而焦慮的小市民。

然而,不管再怎麼自怨自艾,終身俸不可能從天而降。

為了不要一輩子都在吃苦,不如上半輩子多吃一點苦,及早做好時間流與金錢流的「二流」管理,你也可以打造屬於自己的終身俸,領得更有尊嚴,過得更自在。

撰文‧謝富旭、林心怡 研究員‧楊寶楨聽到勞保可能會破產,未來將延後給付、甚至縮水的新聞,四十一歲的李仁雄(化名)心都涼了一半。「我現在戶頭現金不到二萬元,也不打算生孩子,勞保與勞退是我未來退休唯一的指望,即使勞保『改革』後,未來每個月『只』可能少領三到四千元,對我退休後的生活,將造成嚴重的打擊!」採訪李仁雄當天,是個秋陽普照,令人神清氣爽的周末。他出門時,小心翼翼地為每月要繳二萬五千多元房貸、位於新北市新店山區的房子上了鎖,接著發動已逾十八年車齡的老爺車,聽到引擎順利運轉聲後,看他有鬆了一口氣的感覺。經過幾分鐘的熱車,他開著車到附近的大賣場,進行一周一次的例行採買。

他出社會十四年,存款不超過五萬沒遭竊、遭搶 誰偷了他的時間與金錢?

採買完後,李仁雄臉上卻罩著一層陰霾。「青菜漲了,常吃的洋芋片也漲了,好一陣子沒買的泡麵也漲價了,每樣東西都漲個幾塊錢,但結帳時,感覺卻比平常多花了逾百元!」已屆中年,頭上已經冒出幾根白頭髮的他苦笑說。

很難相信,會為了一百多元發愁的他,竟是國內規模數一數二出版集團的資深副總編輯。儘管台灣出版業市況蕭條,但作為一個上班族,每月六萬三千元的薪資收入,應不至於讓他生活過得太窘迫。沒想到他卻說:「出社會已經進入第十四個年頭了,我的銀行戶頭存款從未超過五萬元!」「這個月更慘,因為買不到三個月的中古車拋錨,又修理了近三萬元,幾乎快要透支了!」建中肄業,畢業於知名私立大學外文系,並擁有碩士學歷的李仁雄,職場發展堪稱順利。他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日報擔任編輯,起薪三萬四千元;工作認真負責的他,不到五年就升到主任,四年前更跳槽到目前任職的大型出版集團,擔任副總編輯職務。過去十四年,收入從未間斷而且穩定成長。

四十一歲的他,目前除了一棟與女友同住,貸款餘額仍有三百多萬元、市價約六百萬元的公寓外,可說身無其他恆產。除了每個月要分攤一萬五千元房貸(女友分攤一萬元),他每月還要償還一萬一千元的銀行信用貸款(明年九月到期)。每月個人生活費(含油資)約一萬五千元、捷運及公車費用約三千元、水電瓦斯與電信費約六千元、保險費三千元,總計五萬三千元。

女友雖是在家接案的Soho族,但因患有憂鬱症,收入極不穩定,加上也要分攤房貸,即使有收入,也僅能勉強供自己花用。

即使照這種情況算下來,李仁雄每月應可存下一萬元,加上每年平均約兩個月的年終獎金,一年存個二十幾萬元應非難事,為何還會落得捉襟見肘,向銀行借錢的窘境?他並未遭到小偷,也未被搶劫過。那麼,到底是誰偷了李仁雄的錢?甚至還偷了他最寶貴的青春?讓他為退休生活感到極度不安。

面對這個問題,一向以自己智商高達一四○以上,高分考上建中自豪的李仁雄沉思良久後說道:「是買錯房子偷了我的時間,買錯車子搶了我的錢!」買錯房讓通勤時間長 買錯車常常得修理李仁雄進一步分析:「我研究所畢業後就結婚,因為自備款不夠,卻急著想要擁有自己的房子;在父親留下一些遺產與岳父母拿出七十萬元幫忙下,第一戶棟房子買在淡水,總價約三百萬元!」「當時,我在台北市松山區上班,每天上、下班通勤近兩個半小時,報社往往工作到晚上十點才下班,回到家都快晚上十一點半了。」「為了舒緩白天的工作壓力,看電視與上網成為我最大的娛樂;還迷上了網路購物,尤其是單眼相機與音響,迄今我已經換過不下十台相機與五台音響,雖然不是頂級,但每年七、八萬元花費總跑不掉,成為我的第一個錢坑!」由於購屋地點交通不便,為了假日採買與出遊方便,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李仁雄雖然上下班以捷運與公車為主,卻仍買了一輛車。「出社會這十四年來,我總計換了四輛中古車,最近這輛車齡十八年的車是今年七月花五萬元買的,修理費已達三萬元,平均每輛中古車的修理費約是買價的四至五倍,我想,這是我第二個錢坑!」通勤時間太長,讓李仁雄根本沒有時間進修,更遑論兼差賺外快。高壓工作加上冗長的通勤,反而讓他得花更多時間在紓解壓力上,卻培養出許多花錢的嗜好。為了遷就偏遠的居家環境,以及阮囊羞澀的財務,又得買故障風險極高的中古車,三不五時的大修理,導致財務雪上加霜。

三年多前,李仁雄與前妻分居後(房子登記在前妻名下),命運似乎在捉弄他,同居女友的房子竟也買在偏遠新店山區,女友要求他共同分攤房貸才可入住。目前的他上下班通勤時間也達兩個小時。

李仁雄感嘆說,每當他的銀行戶頭存款快突破五萬元時,總是會發生車子要大修、房屋要花錢修繕、家人或自己生病住院的事;存款又得從零開始,甚至入不敷出,導致每隔三至四年就得向銀行借貸。「我的錢永遠都hold不住,索性也不想存錢了!」「我唯一的退休金來源,就是勞保與公司提撥六%的勞退新制……;日子過一天算一天,我也不敢想未來、不敢生孩子,更不敢有什麼夢想。」更慘的是,現在的李仁雄不僅每月掙扎於透支邊緣,因為沒有運動習慣,加上從小到大養成喝有糖飲料取代白開水的壞習慣,在三十五歲時已經罹患糖尿病。「糖尿病併發的視力衰退,已經在我身上開始發生了,盯著電腦螢幕超過四小時以上,我的視力就開始變模糊,一片白茫茫,彷彿是我人生前途的情景……。」你要當人生勝組或敗組?

管好時間流、金錢流 打造自己的退休俸關於時間與財富的關係,中國現代文學家魯迅講得最驚悚:「時間等於財富,等於人生,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等於慢性自殺!」問題是,李仁雄浪費時間並不是故意的。但是,他沒想到的是,太早買房、買的地點太差,又買得手頭太緊,使他每天超過十分之一的時間虛擲在通勤上,把自己身心搞得疲憊不堪,需要花更多時間休息紓解壓力,造成時間被虛擲的惡性循環,甚至嚴重拖累財富的累積速度。

被猶太人視為致富聖經的《塔木德》指出:「愛惜時間吧,因為,時間可以讓金錢生生不息。」為了進一步證明,懂得善待時間的人,通常會比較有錢,本刊特地委託波仕特市調公司進行一份網路問卷。

這份針對台灣二十四歲至四十歲上班族群的調查顯示:較懂得善用時間的人,也比較能掌握財富。我們把問卷受訪樣本分為淨資產(現金、投資部位加上房地產價值扣除負債)低於二百萬元,與淨資產高於五百萬元的兩大族群,進行交叉分析,得到更驚人的發現。

比較兩組對「時間流」與「金錢流」的運用後發現:淨資產五百萬元以上族群與淨資產二百萬元以下族群,每天工作時間差不多,約九.二個小時。

但在時間運用上,淨資產二百萬元以下族群,每人每天平均花五十二分鐘玩電玩或網路遊戲,但淨資產五百萬元以上族群每日平均僅花不到三十一分鐘;至於花在臉書及其他社群網路的時間,兩者差不多,前者為八十二分鐘,後者為七十六分鐘。這顯示,低資產的受訪者每天至少比高資產的人浪費二十七分鐘,在瀏覽臉書及電腦遊戲上頭。

高資產族閱讀時間比低資產族多兩倍在自我學習時間的分配上,高資產族群的時間利用習慣與低資產族群的差距明顯擴大。淨資產二百萬元以下族群,每人平均每天只花四十一分鐘閱讀;而五百萬元以上族群,每日花在閱讀的時間超過低資產族群兩倍,高達八十六分鐘。低資產族群每年平均閱讀一.六本投資理財書籍,淨資產五百萬元以上族群則高達三.六本。

世新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郭迺鋒指出,善用時間來投資自己的本業職能、累積投資理財智慧、儲存健康,都是讓人加速累積財富的關鍵。「時間上管理得當的人,愈能駕馭財富,也愈能提早享受不再為錢煩惱的高品質生活。」但台灣經濟成長腳步放緩,年輕人起薪水準與薪資成長速度每況愈下,郭迺鋒進一步指出:「現在年輕人的時間已經愈來愈不『值錢』了,光靠苦幹勤勞、拉長工時還不夠,還得配合在金錢流上更精明地管理,才能扭轉年輕人所處的困境。」台灣經濟從活力十足的小龍經濟體,演變成委靡不振的小貓經濟體的當下,新世代的年輕人在時間流與金錢流管理,普遍面臨六大焦慮。

第一、因低起薪所引發的時間貶值焦慮(賺太少);第二、因薪資成長低速化導致時間價值難以累積的焦慮(賺太慢);第三、因整體工時拉長,派遣制興起的時間被壓縮焦慮(時間不夠用);第四、因資產價格不斷上升所造成的金錢購買力下降焦慮(買不起房子);第五、因世界性經濟蕭條衍生的資產價格動盪焦慮(害怕投資虧損);第六、投資工具過多,以及投資資訊過於氾濫的專業焦慮(錢不知該放哪裡)。

李仁雄因為身處在六大焦慮中不自知,加上買房及買車等人生重大決策失誤,使得原本已無章法的時間流與金錢流管理,更加紊亂。進而導致婚姻、財富,甚至健康,在中年之際紛紛亮起紅燈。

他不到四十歲,已近財富自由曾慘賠二百萬 憑什麼能從谷底翻身?

反觀,小李仁雄三歲、今年三十八歲的侯嘉兒,儘管遭遇過兩次嚴重的投資挫敗,慘賠逾二百萬元,但因時間流與金錢流管理得當,在人生大方向正確下,穩健地邁向五十歲前達到財富自由,靠自己打造終身俸的目標。

十九世紀美國知名教育家與作家克拉克.小福勒在其《理財智慧書》中所言:「成功者總是按著自己設定的目標,亦步亦趨地前進。」畢業於健行科技大學資訊系的侯嘉兒,一出社會後就為自己訂出:先存錢、再買房,買房之後再結婚,生子之後再買車的人生順序。

去年,侯嘉兒在新北市新莊區以約五百多萬元購得一棟三房兩廳附裝潢公寓,即使付出逾二百萬元頭期款,他手上仍有總計近四百萬元的股票部位、儲蓄險及現金資產。對一個月薪一般水準,年齡還不及四十歲的人而言,離千萬身價已經不遠(他估計最多再花五年就可達成),這種成績單實難能可貴,而且還是建立在先前股票一度虧損二百萬元的基礎之上。

結婚生子前絕不買車 月薪五萬存四萬老家在桃園的侯嘉兒,北上工作時住在新北市板橋親戚家裡,僅每月幫忙分攤不到二千元的水電和瓦斯費用。隨著收入逐漸穩定,也數次興起搬出去租房子的念頭,但想到房租一個月起碼六千元起跳,就打消此意。即使很早就買得起汽車,交往多年的女友也一再抱怨沒車不方便,侯嘉兒則耐心地與女友溝通,開導她結婚而且有了孩子之後買車,才能發揮最大效益;薪水階級在這之前買車,將會嚴重拖累財富累積速度。

住親戚家期間,由於騎機車上下班僅花不到一個小時,侯嘉兒晚上六至七點下班後,先在公司附近用過晚餐,就直接到電腦補習班充電,學習最新的程式語言課程。上完電腦課,侯嘉兒回到家大約晚上九點半,由於太晚出去不方便,他選擇看有氧舞蹈的錄影帶,在自己房間跟著跳。「這是可以流很多汗、花很少錢,又很節省時間,地點又極方便的運動!」剛開始在軟體公司上班,月薪僅兩萬元出頭,侯嘉兒利用周末接外包程式設計案子,一方面賺錢,還可運用所學。工作認真令他在職場平步青雲,被其他公司相中挖角,薪資也跟著水漲船高。目前他在國內一家大型購物網站,擔任網站管理維護部門的經理。

現在侯嘉兒自我要求每月至少存下四萬元,用來買保險及買股票。原本喜歡追逐短線逮飆股的他,在二○○○年與○四年慘遭滑鐵盧,融資部位遭追繳,決定斷然停損,總計虧損達二百萬元。「已經有了兩次教訓,還犯第三次同樣的錯誤,那我未免太蠢了。」他苦笑地說。

之後,侯嘉兒操作轉向成長股的波段操作,以及長期存股齊頭並進策略。成長股目前持股計有潤泰全、潤泰新,分別於五十元及四十元附近買進,目前已陸續獲利了結中。後者則以台積電、台船,以及寶來高股息ETF三檔為主,採只進不出原則,只要股價來到殖利率五%以下,有閒錢就買。

投資攻守並進 消費謹慎勤記帳中、長線分進合擊的策略,讓侯嘉兒過去三年來平均每年在股市獲利約一五%到二○%。「等我明年結婚後,我會保守一點,成長股占四成,價值股占六成;等我生孩子後,會更加保守,成長股比重降低至三成以下。」三十八歲的侯嘉兒已經為未來十五年的投資,制定清楚的資金配置戰略。預計六十歲退休時,有信心至少有一千五百萬現金在手。因此,即使年老,遇到勞保破產,減少老年給付,或延長給付年限,他也不擔心。

不單投資上有攻有守,金錢流管理上更是有條不紊。「我用iPhone的APP軟體記帳,一有消費就馬上輸入,然後每月再進行綜合分析。」「因為勤於記帳,所以每一筆五百元以上的消費,我就會先想想看,沒有這筆消費生活會不會受影響?真的會變得更好嗎?」這種記帳習慣,不但協助侯嘉兒順利達成每月存四萬元的目標,而且還常常超前進度。

侯嘉兒承認,在金錢流管理他犯了不少錯誤,不僅之前因為太貪心、太無知,在股市痛賠,也花太多錢購買儲蓄型保單,造成財富累積速度過慢。原本計畫最晚在三十五歲買房的他,延後至三十七歲,連帶也使婚期延後,一度造成未婚妻的不諒解。幸好,大方向是正確的,仍使侯嘉兒能穩健地邁向自己設定的軌道。

好樂迪前財務長、現為財經部落格作家的郭恭克說:「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錯再錯,甚至三錯四錯,仍死不悔改,那人生就一定NG了!」前述李仁雄就是因為一錯再錯,買錯第一棟房子,第二棟房子仍重蹈覆轍;並接連踩進四輛中古車的錢坑,終於使自己身心俱疲、口袋空空,徒留對未來的惶恐。侯嘉兒雖然犯過錯,卻懸崖勒馬,斷然停損,留得青山,力圖再起。

你要過哪一種人生?沒有人能替你決定,決定權在你手上的兩根操縱桿。你對時間流與金錢流的操縱動作與技巧,不僅決定你是往富走,還是往窮走,更決定你能不能打造自己的退休俸,過一流的人生。

想要擁有「終身俸」

年輕人須先克服六大財務焦慮

焦慮1

賺太少

社會新鮮人起薪倒退回14年前水準。

焦慮2

賺太慢

過去10年來,平均薪資成長不到1成。

焦慮3

過勞焦慮

企業用人精簡,責任制使工時拉長。

焦慮4

買不起房

房地產價格高不可攀。

焦慮5

怕虧錢

貨幣發行氾濫,政府債務危機警報頻傳。

焦慮6

錢不知

放哪裡好

低利率、投資工具琳琅滿目,資訊爆炸。

打造富足退休生活

時間流與金錢流管理的「二流」新主張,決定你是財富的贏家或輸家

財富輸家李仁雄

時間流管理

每天通勤時間2小時,身心俱疲,時間被切割、浪費。周末大都出遊或採購。

金錢流管理

收入來源薪資占100%,全部流向生活、車子、相機與音響的支出。遇到突發性大筆支出時,入不敷出,還需靠銀行借貸周轉。

結果

入不敷出,退休僅能依賴政府退休金,但未來可能每年少領三到四千元。

財富贏家侯嘉兒

時間流管理

每天通勤僅花不到1小時,晚上下班後到電腦補習班上課充電。周末接外包案子,增加第二份收入之餘,又能磨練專業技能。

金錢流管理

收入來源薪資占80%,業外收入占20%,每月存下4萬元,一半繳儲蓄險(一張保單已到期,轉為繳房貸),一半做股票投資。

結果

每月投資2萬元

36~45歲年報酬率15%,累計557萬元46~55歲年報酬率6%,累計1345萬元56~60歲年報酬率4%,累計1931萬元61歲後只要年報酬率3%,每月可領4.8萬元「終身俸」往窮走 往富走的關鍵72分鐘有錢人每天少上網(臉書)打電玩26分鐘、多閱讀46分鐘,每天的這72分鐘,可能決定你的財富格局《今周刊》「二流新主張」問卷調查結果

每周運動次數

一般組 富裕組

1.7次 2.8次

每天花在閱讀時間

一般組 富裕組

40.8分鐘 86.4分鐘

每天花在臉書時間

一般組 富裕組

81.6分鐘 76.2分鐘

每天工作時數

一般組 富裕組

9.15小時 9.3小時每天花在打電玩或網路遊戲時間

一般組 富裕組

51.6分鐘 31分鐘

每年閱讀投資理財書籍本數

一般組 富裕組

1.56本 3.59本

兩種主要理財投資工具(可複選)

一般組 富裕組

銀行存款(83.6%)基金(46%) 股票(61.7%)

存款(46.9%)

說明:

1.一般組指淨資產200萬元以下族群,富裕指組淨資產500萬元以上族群。

2.調查委由波仕特市調公司進行,網路問卷及實體問卷,受訪者為24~40歲的職場人士。

3.回收期間為2012年9月18日至9月20日,有效樣本1213份;在95%的信心水準下,誤差為正負2.81個百分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393

晚熟世代來了 「郭台銘世代」out!

2013-08-26  TCW
 
 

 

這個夏天,延後就業的大學畢業生人數又創新高,每六位大學生就有一位延畢。在傳統社會學中,「成年」的定義是:畢業、離家、經濟獨立、結婚、生育,但包括台灣在內的東亞社會,如今卻是延畢、「寄生」、「啃老」、晚婚或不婚、少子或不生的現象當道。

精神科醫師王浩威在他的最新著作《晚熟世代》中,為台灣社會診斷這個已構成我們時代特色的「晚熟」問題。相對的,《數位時代》創辦人之一詹偉雄,則看到年輕人的晚熟是走出去的自我追尋,反而傳統定義下成熟、成功的「郭台銘世代」,才是不成熟!

這兩位對社會趨勢有深入觀察的好友,為《商業周刊》讀者進行一場關於「熟」的對話,探討晚熟世代的困境和機會。

成熟的定義變了從累積財富,到為他者思考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相對於「晚熟」,適合當代的「成熟」是什麼?兩位怎麼定義?

詹偉雄答(以下簡稱詹):傳統定義的成熟,它對應的社會結構叫「製造業的福特主義」,然而,現在是後工業時代,主要就業的經濟進展,不一定跟著一個固定的時間表;主要的驅動力量也不是傳統的工具理性,它是各式各樣發明生活的能力。

王浩威答(以下簡稱王):福特主義預設經濟是永遠在成長的,產業結構不會在空間上移動。但,這些事實上都被打破了。世界工廠移到日本、台灣、大陸,底特律破產。所以「熟」的概念,從不同的坐標看,會不一樣。

詹:郭台銘說現在的年輕人不成熟,但從年輕人的角度來看,郭董才是一個「棄熟」的世代,賺很多錢,不代表成熟。

他的不成熟在於,他從來不會從別人的角度來思考,因為他是一個成功者嘛,他創造了一個龐大的企業,他永遠是在上面,可以壟斷所有資源。相對的,比爾.蓋茲辭去微軟執行長後,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去發明一個抽水馬桶的簡易廁所,給非洲或者幾內亞還在受瘧疾肆虐的原住民社會使用。他一年可以拯救大概一百萬人(避免死於瘧疾)。

當你的財富已經到一個程度了,重點是你的生命,所以我認為成熟的第一個要件就是,你要有「為他者思考」的能力。台灣大部分在福特主義下成功的企業家,都是棄熟世代。因為他們一直在累積財富,是重複一個動作,停在那個階段。問題是累積財富在我們這個社會,是被歌頌的。

王:我們(過去)被貧窮創傷,那個創傷的陰影一直都還在,一直害怕沒有累積,停止累積就沒有安全感,不只是企業家,我們父母那一代都是這樣。即使像我到現在,去旅行了兩個禮拜,我媽還會問說你去那麼久,你的個案不會跑掉嗎?(笑)

其實不需要那樣的不安全感。因為物質在我們的生活成本裡面,越來越不算什麼。買房子要幹嘛?如果你有能力不一定要固定下來。以前旅行很貴,現在旅行變得很便宜;以前壯遊是貴族才有辦法做的事,現在你只要買一張廉價機票,敢花時間,一路慢慢打工慢慢玩,這是過去時代沒有的。

成熟的特徵,我會說是一直在思考的能力,思考自己的生活意義,然後會一直去追求改變。通俗一點就是,會追求個人成長。追求成長當然就包括你自然而然會為他人思考。

詹:台灣現在談這個問題有意義,因為我們的工廠,全部撤出到中國,台灣變成接待中心,但我們仍然跟那個轉投資的工廠,有藕斷絲連的聯繫。可是在台灣工作的這些人,卻不再是這個經濟體的中心了。

我的意思是說,郭董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個社會結構的轉變,仍然用他當年成長背景的價值觀,來評斷現在台灣社會結構的new comers (新來者),這是不公平的。

成熟是現在進行式馬英九是反例,僵固又矯情

我們把現在稱為晚熟年代,但它至少還是一個「趨」熟世代,不是棄熟。像我很多同學都說,他們活到這把年紀,突然有一種了悟,覺得自己好像從來沒有活過,可是時光已經飛逝了,所以他們現在面對內在的焦慮,也不曉得該怎麼辦。

王:馬英九是什麼世代?我覺得他好像還留在蔣經國那個世代,他沒有隨著時代在對話,所以當他遇到變化的時候,事實上,完全沒辦法應變。

詹:他沒有自己的感受啦,他就只是學習到舊社會裡面一個系統性的對應關係,碰到這個新的社會,要求要有sensitive(敏感性)的個人時,他每一個東西就都變得很矯情。

王:我(在書中)是用傳統定義的晚熟,詹偉雄其實在講的是,恐怕「熟」是永遠在進行式的(詹:對),沒有完全說真的成熟的情況。

不過這個世代要面對的是,教科書、家長、媒體都告訴他,有一天要成熟,但是事實上,你要達到那樣的獨立、離家、生子…?,說真的,除了大學畢業容易以外,其他的都很難。所以就會產生焦慮。所以我看到的個案,都是在訴說這樣的痛苦。

詹:我覺得現在年輕人懸在那裡,是因為所有東西都沒辦法說服他們,很難成為行動的依據,所以一群人hang out(懸)在那裡,也就是延畢。

十九世紀歐洲的社會史裡面就有浩威剛剛說到的壯遊,人為什麼沒事要去壯遊?就是你在當下社會裡面,找不到跟自己有切點的事業,你透過去陌生地方,去遭遇不可知的危險,來發現自我內在和世界的聯繫。

台灣的福特主義世代,很早就把自己探索世界的欲望給擱置下來了,一旦拿到了那個出人頭地的冠冕之後,他就用這個標準變成社會的主流,來要求下面所有人。但現在的問題是,社會變了嘛!

王:過去社會規範所提供的對應條件不見了,社會要你成熟,但是沒有給你工作!年輕人不要進入社會,因為進到社會之後,他就看到那個成功的定義,其實是遙不可及。

反過來講,父母親也知道這個困難,所以把小孩留住。大部分人有這樣的焦慮,可是沒去思考我們幹嘛要這樣生活,而且那個生活的條件目前在台灣不見了。

晚熟取代棄熟五年後台灣迸出新經濟格局

問:從經濟面來看,晚熟的世代所帶來的趨勢是什麼?

詹:我看大概再五年的時間,三十五歲以下的世代就會變成新的社會中堅。

我說明一下,我們台灣一年死掉的人,跟進入二十歲的人,加起來大概四十五萬到五十萬名,所以二十年下來就有一千萬人口(的世代替換),台灣才二千三百萬人口,然後有一百五十萬的棄熟世代在中國工作,等於五年後台灣有一半是新的人,迸出的新經濟格局會是什麼?我覺得這個新的力量,自然就會翻轉現在的價值體系。

王:台灣一定會改變,也許是一種改良的家族主義混雜著個人主義,像日本社會還是一個field self(領域的自我),我是三菱人、我是什麼的,但是最近三菱、Toyota都在瓦解。

問:對於晚熟世代的焦慮,有什麼建議嗎?

王:某個程度上,我們的社會回應(晚熟)問題的方式,就是家要保護得更好,要求學校要把小孩子保護得更好、國家把人民保護得更好,是加強保護,而不是鼓勵出去。這個焦慮反而形成下一輩更大的障礙,這個是最大的問題。應該要反求諸己,父母要處理自己的焦慮,為政者要處理自己的焦慮,(自我的)迎戰才是出路。

詹:對,浩威的書裡面有講,fight or flight(迎戰或逃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553

【年度創業家】一零世代矽谷式創業家之莊辰超:一切依據理論行動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31/57545.html

在每一個時代,都會有一群人,奔著不同的目的投入創業浪潮之中,為生活,或為理想,無論如何,商業的世界都在悄然被他們改變。時代在進步,傳統行業、互聯網、移動互聯網、VC/PE等種種因素不斷交織與發展,打破了原有的商業格局:巨頭不再擁有絕對的話語權,摩擦愈發頻繁與激烈;創業者覓得更多的生存空間,大小公司從敵對走向合作,形成共生關系;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不斷湧現。這是一個人人自危、人人有機會的時代。在這樣的世界里,有一群創業者,把握住了自己的命運,脫穎而出。今天,他們中間有人已經開花結果、功成名就,如姚勁波,如莊辰超;有人能左右行業格局,舉足輕重,如王小川,如俞永福;有人重新顛覆行業,拓荒正忙,如陳紹鵬,如賈躍亭;有人卻一如既往,十年如一日做一件事,如趙浦,如郝鴻峰,如陸正耀;還有人一直在戰鬥,守得雲開見日出,如陳昊芝。他們是這一代創業家的翹楚。他們有夢想,有擔當,有為公司前程拋開個人利益的覺悟,也有建造一個平臺系統的決心。他們保留著上一代的穩重,又迫不及待沾染下一代的激情;他們似乎不想名垂青史,他們僅僅是想為時代的進步略盡綿力。而今天先推出系列第一篇關於去哪兒莊辰超,這個剛上市的“金童”到底是如何“一切依靠理論行動”去哪兒的發展“從來沒有驚喜,所有的事情都是計劃中的”去哪兒從在線旅遊行業異軍突起,挑戰攜程地位,並最終上市,靠的是TTS、百度、莊辰超。最初,去哪兒的搜索比價模式為諸多中小在線旅行社提供了銷售出口,大家一起搶奪攜程、藝龍的市場,正如“群狼戰大象”。TTS更是讓去哪兒形成一個完整的、很難被競爭對手撬開的商業閉環。去哪兒的機票在線交易平臺TTS(Total Solution,後改稱SaaS),類似於淘寶後臺的交易系統,所有與去哪兒合作的機票代理商都必須使用。這樣一來,交易速度保證了,消費者是否跟某個代理商進行交易,交易後代理商是否出票,每個代理商每天有多少交易量和交易額,每個交易達成需要的點擊次數等,在後臺都看得一清二楚。後來,去哪兒又推出類似支付寶的資金保障功能。按照莊辰超的說法,去哪兒的發展“從來沒有驚喜,所有的事情都是計劃中的”,包括百度投資這件事。戴福瑞當初和他一起討論創業計劃時,設想的場景之一就是獲得百度投資。不過,莊辰超說,與去哪兒臨近的兩個大公司,一個是百度,一個是攜程。攜程與去哪兒針對同一批消費者,提供完全不同的價值曲線,彼此有完全不同的解決方案。“去哪兒與百度商業解決方案的理念是一致的,與攜程的理念是不一致的,我不認可攜程的理念。”去哪兒最在乎的是如何做到在線旅遊市場的第一,其市場壓力不小。在競爭對手的虎視眈眈中,去哪兒最好背靠一家巨頭來實現自己的理想。百度無疑是不錯的選擇:現金充足,在流量導入、技術支持等方面都會帶來極大的價值。最終,百度以3.06億美元現金獲得去哪兒62%的股份。此時面對媒體的去哪兒CEO已經不再是精神領袖戴福瑞,而是莊辰超。一位了解內情的人士說,去哪兒就此從戴福瑞時代步入莊辰超時代。而百度入股之後,去哪兒迅速擴張。一位熟悉內情的人士說,去哪兒員工數從百度入股時的600人左右飆升至2012年年底的1300多人,其中僅酒店事業部就有400人左右。2012年酒店預訂營收占到去哪兒總營收的30%,增速超過100%,但莊辰超覺得還不夠。2012年11月,去哪兒調整組織架構,將公司分為機票、酒店、無線和新業務等幾個大事業部,劃定期權池,讓各大事業部靠業績去搶期權。莊辰超親自抓無線和新業務部門。戴福瑞告訴《創業家》,莊辰超一開始就有個雄心勃勃的預期:旅遊業占據GDP的10%,去哪兒在旅遊行業里做到10%,即GDP的1%。要完成這一目標,首先取決於莊辰超未來是否真正掌控去哪兒,以及他在去哪兒待多久。棲身於巨頭百度的羽翼之下,去哪兒享受到的好處之一是:百度帶來了更加巨大的流量。當然,業內也有人擔心,去哪兒尚未變成大公司之前,或許就會因為靠近巨頭而染上大公司病。前述知情人士說,去哪兒已經有些臃腫,員工或許用不著1000多人,不如保持創業公司本性,給一個員工相當於兩個人的薪水,幹三個人的活。莊辰超是程序員出身,長期負責去哪兒的技術、產品和運營,擅長把一切都“流程化”和“數量化”。“比如說什麽叫服務好?一定是把它建模,設計成數量化的指標,然後監控指標,我們看到數量指標,顯示出優勢或劣勢,這是服務。”莊辰超告訴《創業家》,這種管理風格會讓投資人和股東有“穩健”的感覺,但也讓一些原來慣於出奇制勝的團隊成員感到不適。莊辰超對狼性卻有自己獨到的理解:狼捕食絕對不是沒有流程的,它們往往作為一個團體捕食,哪只狼沖上去,哪只狼在外面望風,第一步、第二步怎麽做,一定是經過長期訓練。最有狼性的人是最遵循流程的人。2013年年初,在接受《創業家》采訪時,莊辰超表態不會在上市後離開:“我希望去哪兒的業務保持健康的獨立性,也就是說,我的進入可以給機構帶來正面的幫助,我的退出不會對機構產生太負面的影響,哪怕有一天我因為車禍或者空難無法來公司了,公司依然能健康有序地發展。”事實也正是如此。以下為莊辰超對《創業家》透露的、去哪兒在發展過程中的三個特點。第一,一切依據理論行動。我以前在北大就聽過張維迎老師的講課(在《創業家》11月19日五周年慶典上,張維迎的演講――見後文,讓莊辰超有所感觸)。我們創始人團隊完全不了解旅遊,大家對旅遊唯一的理解就是我們都坐過飛機,都住過酒店。我們完全通過宏觀經濟、產業和市場變革的分析,最後決定做旅遊搜索。我有個信念,理論在100年內很少有變化。高速變化的世界中,我們需要尋找不變的東西作為依托。第二,接地氣。旅遊產業里最傳統的是航空公司、酒店、旅行社。我們進入這個行業的時候,全球所有上市的旅遊公司加起來有幾千億元的市值。這個產業中,有非常多的IT企業,有很多行業規則。但我認為,但凡它們成功的手法我們再學習一回,成功的幾率不大。我們所有業務線負責人有一個基本的選拔標準,那就是不懂。一般工程背景的負責人,需要很快從完全理性的角度解構這個行業,哪些鏈條創造價值。只有不懂的人,才有不同的視野。第三,看格局。去哪兒接受投資或接受控股,做出決策的決定性因素是:向前看未來有多少機會、內心要的歡樂到底是什麽。去哪兒是一家追求本心的公司。――文/本刊記者徐利君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徐利君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王靜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22

拒領十八趴 為世代不公平發聲李遠哲:我的心還流著打造美好社會的熱血

2014-01-06  TWM
撰文‧郭淑媛、鄭閔聲

不合時宜的軍公教退撫制度,造成國家財政沉重負擔,已經到了台灣社會不得不嚴肅面對的時候,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日前公開表示,自己拒領退休公教人員一八%優存利率,希望國人正視世代落差現象。

儘管退休多年,李遠哲接受《今周刊》專訪,暢談他對世代正義、教育改革、環境永續的見解,讓人看不出一絲老態。「我的心裡還流著年輕時那股打造美好社會的熱血,只要看見不公平的事,我還是會一直講下去。」七十七歲的李遠哲這麼說。

談十八趴

五、六十歲就拿一大堆錢不做事,社會會更不公平。

《今周刊》問(以下簡稱問):你放棄「十八趴」的考量是什麼?當消息披露後,是否發揮拋磚引玉效果?

李遠哲答(以下簡稱答):我二○○六年從中研院退休,那時共有十二年的政務官資歷,領了一張一百多萬元的支票,有人叫我到台灣銀行把這筆錢存起來,每年可領十八趴的利息。我覺得這件事情不公平,所以從一開始就沒有把錢存進去,從來沒有領過十八趴。

報紙報導以後,有兩位中研院副院長級的同事覺得我說得很好,其中一位服務了四十多年,跑來告訴我,「你講得非常好,我要跟進,不要十八趴。」說到一半,另一位同事也跑進來,說他也要放棄。這兩位都是年資累積了很久、能領很多利息的人,我覺得這是很正面的。

當然也有人罵我,說我不了解公務人員的退撫制度,但現在領錢或以後還會繼續領的人很多,對照年輕人提撥退休金以後卻很可能領不到錢,這是很不公平的。

問:你多次提到世代不公平,除了十八趴之外,台灣社會還有什麼不公平的事?

答:台灣有很多不公平的事,像有錢人不納稅,都是薪水階級的人在納稅,但這些階級和世代的問題,常會被簡化成藍綠的問題;討論核四問題馬上就被歸類為藍綠鬥爭,這是不對的。

我每星期有兩天會到台大做研究,研究助理都住在很遠的地方,因為他們住不起台北市的房子。如果我們不改變,五十五、六十歲就拿了一大堆錢不做事,讓年輕人奉養,這樣他們會很辛苦,社會也會更不公平。

有人說,人口老化問題怎麼辦?如果今天七十五歲以上才算老人,我們還有老化的問題嗎?七十五歲以前的人要更努力、要保持健康甚至工作,不要六十歲就退休,拿了很多錢到處去旅遊,老人也要節約,拿少一點的錢。

談教育改革

貧富差距這麼大,只求高薪工作就不能自我實現。

問:你過去推動教育改革,但學生的壓力還是很大,不少人認為教改不成功,原因何在?

答:民主社會裡應該人人生而平等、職業沒有貴賤,在台灣,如果我這麼說,家長一定告訴我:「你在說笑話嗎?」在芬蘭,有錢人累進稅率很高,占政府財政收入比率是台灣的兩、三倍,不管你賺多少錢,都可以享用公共設施、健保、接受教育,父母親可以對兒女說,你可以去學跳舞、當音樂家,做什麼都沒關係。

反觀在台灣,假如有兩個小孩,一位在台積電工作,另一位在幼稚園教書,賺的錢不只差五倍,年輕人當然說要考好學校、進高薪的企業,所以台灣社會的大方向是不公平的。教育為什麼不能改革呢?就是因為貧富差距這麼大,只有走這條路和別人競爭,才能得到高薪。

我一直主張教育要把所有人都培育上來,在多元民主社會,應該各行各業什麼人都有,可是我們做不到,因為這是不公平的社會,大家都在力爭上游,不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我當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主席時就說,教育改革和社會改革是連接在一起的,社會不改,教育是不可能單獨改過來的。

教育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政府真的沒有錢,除了納稅的多是領薪水的人、財團有很多避稅方法等不公平以外,小孩沒選票、老人有選票,所以政府會把資源用來照顧老人。

問:該如何改變這個不公平的社會?

答:如果相信民主社會,大家就會努力選出真正能為人民服務、想站在大眾立場做事的人,這些被選出來的人就會想改變,這是最重要的一步。如果大家不努力,讓黑金、財團或部分人支持選出不理想的民意代表,這樣的人不會為大家的利益著想,只會為特殊利益著想,修法只會對支持他們的人有利。

民主社會的好處,就是永遠有個可能性,讓覺醒的人民透過投票改變社會,當然既得利益的人會想盡辦法維持他們的利益。我常和很多政治人物說,你不要為了當選,就忽略了社會的不公平,而不敢得罪財團、中國,讓理想性就這樣消失掉。

談公民力量

洪仲丘事件,讓我覺得台灣還有希望。

我完全不同意「學者不應該參加社會上的事」的說法,我們應該要參與、要關心。

清華大學名人堂放了三座塑像,胡適之、楊振寧和我。我在揭牌典禮上說,我在清大當了兩年研究生和一年助理,那時候我們不相信權威,有一顆非常叛逆的心,想打造公平合理的社會;所以看到我的塑像擺在這裡,有非常複雜的情緒,希望大家把它當一位要「超越」的對象,而不是「崇拜」的偶像。

很多人問我,你有諾貝爾獎的光環,回台灣為什麼還要這麼累,被供養著就好了。但這不是我要的,我看到社會的不公平一定要講話。我中學立下兩個志願,一是要成為優秀的科學家,另一就是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打造美好的社會。一直到現在,我的熱血還是有這些因素在裡面,我對改變社會還是很有熱忱。

最近一件事讓我覺得台灣還有希望,就是「洪仲丘(已故陸軍下士)事件」,有二十萬人走上街頭,三天之內就讓軍事審判回歸一般法庭,這證明只要願意採取行動,人民的力量還是很強。

談政治效能

台灣改變最慢的,就是法治和政府的運作。

問:你回到台灣二十年了,根據你的觀察,台灣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

答:這二十年來,大學研究與科技水準都提升不少,企業裡也能找到更多能幹的人,這些都是進步,台灣改變最慢的,就是法治和政府的運作,政府表現仍不夠理想,如果二十年前政府的問題是,只有一個小圈圈的人提供意見,現在的政府還是沒有進步,沒能好好聽大家的聲音。

台灣社會有很大的潛能,台灣人民進步也很多,以後的改變能更快也說不定。我們慢慢會看到,年輕人對政治人物的厭倦,不管哪一黨,只要是枱面上的政治人物都不能讓人滿意,這是好現象,年輕人不再相信只會講話的人。漸漸地,大家會把題目當公共議題來討論,很多監督政府的組織也發揮了應有的功能,台灣是往公民社會走了一大步。

年輕人以後希望看到的,絕對不是民進黨與國民黨的差別,而是哪些政治人物能堅持理想,這比較重要。以前腐敗的壓迫者和被壓迫的人,色彩很不一樣,後來慢慢看到,被壓迫的人成長以後還是一樣腐化,我們就知道不是顏色的問題。台灣變成政黨政治是大趨勢,但如果政黨不受人民的尊重,就應該要做很大的改變。

問:你的臨門一腳促成政黨輪替,但扁政府爆發的弊案,會不會讓你覺得被辜負,有沒有後悔當年的決定?

答:當然我是很失望的。那時候我相信,在艱困中成長的人會比較有理想性,覺得他(前總統陳水扁)是個很有理想的人,後來卻開始很多不理想的事。有件當初我有點天真的事,是我以為政黨輪替以後,轉型正義就會開始做,選後我也參加跨黨派小組,希望趕快推動兩岸交流,但很遺憾沒有達成目的。

不過,失望並不表示如果時間倒轉,我就不會這麼做,我還是會這樣做。從長期來看,能有政黨輪替,對台灣的民主化有非常正面的意義,就算過程中犧牲了自己,我也不在乎,因為這不是我個人的事。

談世代正義

拚GDP,不如搶救地球糧食危機!

問:你認為世界存在哪些危機?

答:被選為國際科學理事會會長後,過去五年我常不在台灣,為人類永續發展做很多觀察和討論。

世界在很大的危機中,上個世紀開始到現在一百年,人口增加四倍、消費增加二倍,人類在地球的消耗增加八倍,過去五十年地球超載,我們正在消耗一點五個地球的資源,環境的破壞很快。地球超載的現象之一就是「溫室效應」,因此近年來出現很多超級颱風。

我常對年輕人說,你們沒有將來,因為地球超載。很多人習慣工業革命以後各種蓬勃發展,但這已經夠了。

每個國家都要競爭國際市場、增加GDP(國內生產毛額),但這樣下去,六個地球也不夠。台灣高消費的生活方式,過度開發,問題很嚴重,不能再這樣走下去。

很多人說我們要救地球,其實不是,地球在幾十億年之後還在,但人類可能不在了,所以我們是救人類。我曾在全國能源會議講這些,馬英九總統說你講得很好,但講好有用嗎?要能付諸行動。

除了環境問題,還有糧食和能源危機。聯合國估計,至二○五○年,人口將達到九十七億人,農業生產要增加二倍,但因極端氣候,會使農業產量減少一半,台灣目前農產品自給率只有三二%,很低,日本有近六○%。美國、泰國之前因氣候因素,農產品輸出受影響,再過幾年問題會很嚴重。

台灣浪費很多農地,政府推動休耕、開發成工業和住宅用地,我們對得起年輕人嗎?將來會買不到食物!政府一直認為農業GDP只有二%,不重要,這是不對的。我們也要把放煙火的活動改掉,一個晚上花掉幾億元,這也不對。

問:你對年輕人有何建議?

答:年輕人絕不能相信五十年之後不在地球上的人,要掌握自己的生命。二十年後你們是主角,若迷迷糊糊就來不及了,要覺醒,與大家多討論。

選舉也要選擇年輕人,許多大老級的人出來選,其實已經讓年輕人厭倦,他們不會選上,因為這些人已做過很多重要職位,沒人相信他們能有什麼新把戲。

還有,每個人都有起伏,有理想性的朋友,在你低迷時會拉你一把,這很重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就不會寂寞。現在年輕人的優勢是網路連結性很好,連結網路雖有缺失,好好利用是很大的力量。

李遠哲

出生:1936年

現職:國際科學理事會會長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經歷:中央研究院院長、行政院教改會召集人諾貝爾化學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學歷: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化學博士何謂十八趴?

早年政府以行政命令規定,退休公務員將退休金存入指定台銀帳戶,即可享受年利率18%優惠,俗稱「十八趴」。1995年實施退撫新制後雖取消18%,但在此之前進入公部門者,除領取新制退休年金之外,仍可依舊制年資辦理優惠存款。據銓敘部統計,目前全國約有43萬人領取18%,每年國庫支出逾800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64

樓市短打(27):新世代買樓模式之簡化需求付令買樓更容易 梁隼

http://notcomment.com/wp/?p=17034

過去好多人買樓只有一個概念,就係買到自己的心頭好,所以又要考慮居住條件,又要考慮返工去街方唔方便,更甚係又要新淨又要抵買,結果就係甚麼都買不到。
另外眾多發展商都表示樓價難以大跌,因為建築成本上升,查實唔只建築成本,裝修及大小工程的人工都上漲了不少,就算買到樓,都還要花錢去裝修,買樓真係要勇氣外還要金錢!
成本上升同時令人聯想起通漲問題,再加上持續低息環境,中港股票市場表現呆滯,資金一係在銀行收低息,一係在股票市場胡裡胡塗地蝕去,要保持購買力,唯有買樓。

又返回第一個point,好多人只會考慮新樓,或入伙數年的半新盤,貪其新淨又有會所,換來的代價就係捱貴樓,因為過去數年新樓往往比二手樓有兩至三成溢價,就算最近發展商劈價兼打折當送稅,賣價仍然與二手樓差一截。結果就係捱貴樓。
筆者有一位朋友曾說道:麥當勞D野好食,你去幫襯咪得囉,唔駛自己開番間卦?!其實住新樓亦如是,只要租便可以了。
在投資角度而言,買新樓是嚴重犯本的行為,因為新樓的收樓時間十分接近,即係話市場上會一下子有好多相似的貨物流出市面,結果就係令到市場供應增加而要減價,我們都不難見到每逢新樓入伙,都有不少劈租劈到平過舊樓的報導吧。

咁就有條好簡單的數學,舊樓同新樓差唔多租金,但係舊樓賣得比新樓平兩三成,咁點解唔買間舊樓收租,再租新樓?
在租新買舊呢個概念下,買樓再也不用考慮太多個人需要,因為買左都唔係自己住,只需要考慮易唔易租出去同埋回報率多少便可,咁買樓的機會便會增加,無需要為無件實物揸手而煩惱。

================================

有人會質疑,舊樓的升值潛力會唔會比新樓差呀?蝕折舊都蝕死了。
要回應此點,首先同大家討論一下香港的資金流向。
雖然外地買家要比BSD,而按數據在BSD實施後外地資金買樓的確少左,但係總不會消失掉。
外地資金在香港買樓,鑑於隔山買牛,只會買一線物業或者新盤,結果就係大部份香港人將來買樓都會自動降一級。
即係原本買到太古城,而家只可以買康怡或南豐;原來買德福就要退一步考慮淘大得寶。
加上SSD同雙倍印花稅效應下,將資金一拆幾買多幾間細樓成本比買一間大樓平,在市場需求一下子大變下,舊樓的吸引力並唔比新樓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159

機器人世代 台灣是A咖或C咖?

2014-05-05  TCW
 
 

 

一趟發那科之旅,讓我們看到製造業與自動化結合時,可以發展的極致。

但,你可能沒想過,它,還將翻轉全球經濟勢力版圖,以下五大關鍵問題,你必須瞭解。

Q1:你手上的蘋果何時會Made in USA?動用國防資源發展,機器人接手下一波革命

這問題其實也將牽連「美國製造」何時再起?美國何時能重登製造業第一大國?

眾所皆知,全球的世界工廠都在中國,美國因為人力成本,自一九八○年起將製造業大量外包。目前,製造業之於美國GDP比重不到一五%,中國則約三○%,中國製造業總產值也在二○一○年超越前者,終結美國超過百年的製造業龍頭地位。

但現在,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喊出製造業回流口號,目標在二○一六年前創造百萬個工作機會。此趨勢若成真,《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專欄作家鮑伯.鮑爾(Bob Baur)指出,這將讓中國經濟奇蹟不再,全球勢力鐘擺從中國盪回美國。

別小看美國的決心。

「美國最聰明的地方,就是用國防、軍事來培植機器人產業,」早稻田大學人型機器人研究所所長高西淳夫分析。第一波,一九六○年代,全球網路技術就是從美國國防部的高等研究計畫署(DARPA)開始,這讓美國在IT產業持續領先四十年,從一九九六到二○○○年間的全盛時期,美國生產力成長率從每年一.四%增加到二.五%,其中約有三分之二由IT業貢獻。

這一次,接手的就是機器人。

美國在阿富汗、伊拉克戰爭已經派出超過千台無人機、軍事機器人進行掃雷或攻擊,很快,這些機器人經過調整、商品化,就能從戰場進入工廠,終至家庭。

這些戰爭,其實已經幫美國養出大量的機器人供應商。Google於去年下半年收購的八家機器人公司中,擅長研發能克服各類地形、自由行動的機器人Boston Dynamics,其最大客戶就是國防部高等研究計畫署。

而美國現在需求量每年成長九%、全球第三大的機器人市場,就是最好的練兵場所。

「可以說,機器人就是美國要推動的下一波工業革命!」台大電機系教授羅仁權說,從掌握能源(頁岩氣),到生產方式改變,可以看出,為使製造業回流美國,達成歐巴馬「讓蘋果產品回美國生產」的夢想,政府已經做好準備。

Q2:王者日本只剩下十年優勢?過於謹慎小心,讓龍頭企業走向死胡同

在日本,我們看到了發那科的奇蹟。但是,在後續美國炒熱的機器人大戰中,做為產業先行者的日本,還能夠繼續贏嗎?

「日本的好光景,大概再十、十五年!」羅仁權分析,日本目前最大的優勢在國內擁有完整供應鏈,也就是說,全球唯有日本可以不用進口任何零組件,就自給自足完成國產機器人,如機器人的關鍵零組件減速機,目前便由日本兩家廠商壟斷,全球自動化產線都要看他們臉色。

但其實一手好牌的日本,現在正站在尷尬的十字路口。

原本,日本在服務業與製造業使用的機器人領域,都是第一。現在,眼見工業機器人市場逐漸成熟,各國加入競逐行列,日本的下一個機會,理應是用工業機器人的技術優勢,轉進和高齡化社會息息相關的農業、看護、物流用服務型機器人;日本產業經濟省甚至預估,到二○二五年,全球的服務型機器人產值將超越工業型機器人。

但,日本人的謹慎性格,卻可能讓他們錯失戰局。

看看日本唯一的服務型機器人企業天目時科(tmsuk)的故事。

在日本媒體眼中,天目時科是海外知名度最高的服務型機器人專業公司,丹麥大使館、韓國前總統李明博、沙烏地阿拉伯學界都指名合作。但從二○○○年起,其竟慘賠近十年,去年才進入損益兩平階段,今年還要在丹麥首賣輪椅機器人。但估計,前十年的債務,起碼要二十年才能還清。

連很有競爭力的公司,都虧損連連?天目時科社長高本陽一說,日本人民族性保守,對服務型機器人這類新崛起的商品,不敢嘗試,還沒有發生問題前就先設好嚴密法律防堵,這讓服務型機器人光要過檢核,就必須花上超過一年時間,是工業機器人的兩倍。

從本田(Honda)、松下(Panasonic)、豐田(Toyota)等大型企業的經營角度看來,服務型機器人這樣高風險的商品,必須有高獲利來補償,但若無法普及、量產,就會放棄開發。環環相扣,讓日本服務型機器人走向死胡同。

發明穿戴式機器人、可減輕農作負擔智慧型作業服(Power Assistant suit)的東京農工大學教授遠山茂樹也說,今年至今不過三個月,但為了和台灣工研院洽談合作,他已經跑了台北三次,只因「台灣法律沒有那麼嚴格,比在日本更有機會普及。」

獲二○一三年日本機器人大賞最大獎的Panasonic機器人實驗室,就是因為看不見未來,發展七年仍選擇暫時關門熄燈。

「日本真的很可惜!」是我在採訪中最常聽到的感嘆。從目前全球普及度最高的服務型機器人,是美國iRobot的打掃機器人Roomba,而不是日本商品看來,日本人當初應該沒有料到,自己落後的關鍵,竟在於「太小心」。

Q3:中國還保得住世界工廠招牌?躍升機器人最大消費國,以維持製造優勢

美國政府推動「Made in USA」重返市場,影響最大的,除了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外,美國最大宿敵——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也將受到嚴重考驗。

從國際機器人協會公佈的二○一二年數據顯示,中國自行購入的機器人台數,成長幅度達二五%,為各國之最,預計將在今年躍升為機器人最大消費國。

現在,外銷佔中國GDP約二七%,中國透過大量購入機器人,減少工資每年調漲約一○%的衝擊,維持中國製造的優勢,同時扶植具國企色彩的瀋陽新松機器人公司,不放棄自製機器人的可能。

飛利浦首席執行長萬豪敦(Frans van Houten)說:「只要中國人開始用機器人,製造業重返西方的夢想就不一定能成真。」

最起碼,單要在中國目前佔GDP三五%、約新台幣九十六兆元的龐大內需市場裡競爭,便足以構成各廠投入自動化的誘因。中國產業研究機構中研普華指出,若能透過機器人解決缺工問題,將大幅提升勞動生產力達三○%,釋放大量人力轉向服務業,加速中國產業轉型。七年間,中國工廠的自動化程度已提升四倍,未來十年將再成長八倍。

只是,中國機器人供應鏈切入時間較晚,機器人製造技術已幾乎被歐、日廠壟斷,二○一二年中國市場市佔率前十大製造商,只有新松勉強擠入第七。因此,若中國想阻止美國發動機器人革命,目前看來仍是力有未逮。後續,中國還有一場硬戰。

然而,對於多數在中國的台商而言,卻已直接面對生死存亡的考驗。

在大上海地區擁有三千家台商客戶的富蘭德林事業群總經理劉芳榮表示,投入自動化等於新增資本支出,這不是人人都負擔得起的,從實務來看,外銷導向的台商,公司毛利率在二○%至二五%以上,才有投入自動化的財務實力;如果毛利率只有八%或一○%,除非接單量大如鴻海,投入自動化反而會加速滅亡。

當中國缺工與工資問題上漲趨勢未歇,而客戶又無法順利轉入自動化,劉芳榮都會建議對方考慮撤出中國,搬遷到越南等勞動成本更低廉的地區。其實,國安會出具的報告就表示,二○一二年底中國的台商因為整體獲利負成長,已經有三成面臨倒閉,三成仍在苦撐或是倒閉。

Q4:韓國憑什麼成為最大黑馬?傾力投入汽車業,帶動機器人強大需求

在科技業,韓國始終是台灣最強的對手。但在未來的機器人與自動化戰爭呢?

國際機器人協會年報直指,二○一○年起,韓國泛製造業的自動化程度甚至首度超越日本,達每一萬名工人,就有三百九十六台的人機比(編按:因各國製造業規模不同,故採人數與機器台數比計算機器人的配置密度,為普及化指標),排名全球第一,台灣則勉強排入第十。

自動化指以機器取代人力作業的生產方式,採用可模擬人類行為、自動執行任務的工業用機器人(如機器手臂)為其中一種方法,因此,自動化程度,等同製造業的先進程度。羅仁權分析,因南韓工業政策齊頭並進,造船、車業、電子業、機械業產值佔比都各約整體工業的二○%至三○%間,分攤風險。製造業高度自動化,也牽動GDP成長,二○一三年,南韓GDP成長率達三%,便被認為與製造業成長、出口強勁有絕對關係。

工研院IEK機械與製造系統研究分析師黃仲宏指出,雖然目前韓國機器人產值僅二兆一千億韓元(約合新台幣六百一十億元),但因汽車業需求是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最大動力,只要一個國家的車業實力強,機器人就沒有弱的理由。而且從二○一二年韓國現代(Hyundai)擠進中國機器人市場第十名的成績來看,象徵隨現代汽車的全球市佔率逼近一○%,韓國機器人產業也已經小有成績,成為最大的黑馬。

Q5:七十分的台灣機會在哪裡?錯失核心技術先機,需關稅優勢打中國市場

IT世代,台灣扮演重要代工角色,讓電腦普及,快速改變全球至少二十七億人的生活。那麼,機器人世代呢?

多次以機器人球隊在國際賽奪得前三名的台大資工系副教授王傑智認為,機器人的構造包括控制關節的馬達、外觀的塑膠開模沖壓等技術,雖然台灣業者都具備,但要讓機器人蒐集外部大量數據、即時做出適切反應的關鍵──高階感測器,卻是台灣業者還沒有的技術,目前多掌握在日本、德國業者手上。

以參加球賽的機器人為例,一個感測器要價近新台幣二十萬元,比一整個機器人還貴,但只有日本業者能夠供應,「台灣現在發展機器人有兩個問題,就是『成本』跟『技術成熟度』,」王傑智表示。

黃仲宏分析,台灣缺乏具規模的汽車工業,造成機器人產業發展先天不良,的確是台灣最大的限制。

「我們的機會在市場,」他認為,因中國將躍起成為機器人最大消費市場,只要能分到一杯羹,都有活的機會。而台灣因有ECFA保護,和歐、日大廠相比具關稅優勢,將是上銀、台達電等台廠的機會。「雖然別人的機器人可以做到九十分,我們只能做到七十分,但便宜、夠用,將是台灣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機會。」

當各國已經為新一波的競逐展開軍備賽,台灣若已經失去掌握核心技術的先機,接下來,精準想清楚自我定位,已是不能迴避的功課。

【延伸閱讀】機器人佈局競賽,亞洲仍佔上風

機器人製造市佔,日本遙遙領先第1名 日本 2011年全球市佔率約40% 代表企業:發那科、安川電機、川崎重工、不二越等

第2名 瑞士 2011年全球市佔率16.1% 代表企業:ABB

第3名 德國 2011年全球市佔率7.5% 代表企業:KUKA

車業自動化日本遠勝歐美第1名 日本 2012年車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1,562 第2名 法國2012年車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1,137 第3名 德國 2012年車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1,133 第4名 美國2012年車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1,091 第5名 義大利 2012年車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1,090

機器人消費力,中國正急起直追第1名 日本 2012年工業機器人採購台數:28,700 第2名 中國 2012年工業機器人採購台數:23,000* 第3名 美國 2012年工業機器人採購台數:22,414 第4名 韓國 2012年工業機器人採購台數:19,400 第5名 德國2012年工業機器人採購台數:17,500

工業自動化韓國高居第一第1名 韓國2012年泛製造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396 第2名 日本 2012年泛製造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332 第3名 德國2012年泛製造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273 第4名 瑞典 2012年泛製造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164 第5名 加拿大2012年泛製造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103

資料來源:國際機器人協會、工研院整理:郭子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296

招募太陽花世代新招:半夜辦趴


2014-05-12  TCW  
 

 

「啊??啊??」在陣陣尖叫聲中,台灣麥當勞總裁陳文淵高舉雙手,從相當二十層樓高空的U形滑板上端,以最高時速一百二十公里俯衝而下,「享受」飆速刺激。

激勵員工當宣傳臉書Po照可為招募暖身

這個場景,是今年四月下旬,麥當勞於南台灣義大世界,所舉辦的三天兩夜員工大會現場。超過四千名員工分六梯與會,而為展現領導人身先士卒,和每梯員工都要並肩挑戰闖關的陳文淵,過去半個月來,光是坐上「極限挑戰」這項遊樂器,就不下十餘次。

除了闖關遊戲,還有夜光舞會、南台灣半日遊等節目,表面上是對內的激勵大會,但以逾五千萬元的餐飲業空前手筆,高規格寵員工,更重要的目的,是替隨後登場的新人招募進行暖身。「因為,麥當勞有超過五成門市人員,是靠既有員工推薦來的。」陳文淵表示。

也就是說,對預計三年再開一百家餐廳,釋出一萬五千位計時人員、兩千位正職管理人員,正向「九○後」太陽花世代,進行強力招募的麥當勞來說,激勵大會便是其在就業市場搶人的起點。

「光是參加的員工在臉書上打卡、秀出狂歡的照片和貼文,對品牌來說,就是人員招募的最佳宣傳效果了。」台灣麥當勞人資副總裁藍郁琇說,透過大型員工活動創造出的滿意口碑,攸關之後的招募成效。

藍郁琇指出,九○後世代,傾向受到體驗與分享得來的訊息影響,因此,緊接在激勵營後,就是五月中旬,全台門市同步登場的職場體驗招募計畫,而員工在營隊中的成長體會,便是品牌宣傳的最佳證言。更重要的是,國內餐飲市場基層人力供需失衡,對各大餐飲體系來說,面對的是人力資源「賣方」市場,強化既有員工凝聚力,也是加碼招募資源的必要做法。

搶徵新人搞創新寫履歷前先做廚房體驗

「不談素質好壞,能不能找到足夠數量的新人,都是一大問題。」國內飯店業龍頭,晶華集團人資副總經理劉富美深有同感的指出,如今職場新鮮人渴望一步到位的成功;期待資方能允諾若干時間內,便能陞遷或掛上主管職銜,而對於加入表面光鮮,卻必須從基層工作磨練上來的餐飲服務業,雖有期待,但更怕受傷害。

面對服務業搶人大作戰,「麥當勞的做法是,招募和留任,雙管齊下。」陳文淵表示。基於此,麥當勞去年起改變招募流程,在新人填寫履歷資料前,便開放餐廳廚房現場,舉辦職場體驗,並透過現場人員現身說法,向有意參與招募活動的新人,進行面對面溝通,解答從餐廳營運到員工福利等,新人心中的任何疑惑。

先彼此認識,再進一步討論要不要牽手深交;改變了一開始就要先填寫基本資料、再面試的傳統招募流程,此舉果然引起迴響。

去年,麥當勞在全台超過三百家餐廳,舉辦職場體驗活動,吸引八千名應徵者,即順利招募到三千位計時人員,這也是今年決定擴大辦理的原因。

另外,就是加快招募流程。以應徵正職儲備幹部為例,過去要兩個月左右的時間考核,現在則縮短為兩週至一個月內完成,「不只現在的應徵者不想等那麼久,我們也擔心優秀人才流失。」藍郁琇表示,針對留任,公司今年也有兩個創新做法,包括擴大舉辦員工的內部才藝競賽活動,及籌辦首次的父母家庭日,讓員工家長也能到餐廳,實際體驗孩子的工作環境。

無獨有偶,晶華集團在五月三日,也邀請二十多組親子檔,舉辦首度家長一同參與的「安心職場日」,讓父母在人才招募過程的角色,浮出檯面。

拉攏父母好留才七成求職者深受家長影響

晶華集團執行長薛雅萍坦言,服務業前景看好,也是政府力推的重點產業,但這樣的認知,卻無法為業內人才招募帶來加分,之所以產生落差,除了來自求職者追求快速成功的心態,少子化下的家長態度,同樣關鍵。

劉富美也舉例,曾有一位工作表現頗為出色的九○後員工家長,在未告知孩子的情況下,直接打電話到人資部門要求「放人」,讓她孩子辦理離職,這位家長認為,逢年過節和假日都看不到孩子身影,動輒還要輪值夜班,工作壓力過大,力勸孩子轉業不成,便直接向公司進行「投訴」。

根據晶華所做的調查,高達七成的九○後職場新鮮人,父母已成為其職涯選擇,強而有力的關鍵影響者。與其進公司後再說服家長,不如剖開職場的各個面向,一開始就讓家長充分認識,因此,這回晶華也將安排在職員工的父母,與應徵新人家長進行對話。

至於,親子同行的招募做法,能不能帶來具體效果?「老實說,我也很忐忑。」劉富美說,很多父母的心態是,他喜歡到餐廳用餐,但卻未必認同孩子到餐廳從端盤子的基層工作做起,而與其企業這一方怎麼說,都抵不過家長的一句話,不如就直接與家長溝通。

藍郁琇認為,相較於過去,職場新鮮人的職涯規畫,是以同儕影響為主,如今家長的影響力卻大增,主要原因之一,是九○後世代,面對的是薪資水準普遍低落,但房價等物價水準卻齊揚的處境,因此,多數人還是選擇與父母同住,經濟獨立性既受制於家人,在面對包含找工作等人生重大抉擇時,自然容易傾向認同父母的意見。

「當招募對象改變了,人才招募的策略和做法,當然也要跟著變!」王品集團副董事長王國雄所道出的,正是服務業經營者在思考發展差異化經營特色前,所要共同面對的相同經營課題。前者是替員工搭起自我實現的舞台,鼓勵發展個人興趣;後者則是希望,員工得到來自家人的充分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5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