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陳冲:中信金簽的不是普通備忘錄 一行小字 投下南山購併案震撼彈

2010-1-11  今周刊





從中信與中策簽訂備忘錄的隔天,陳冲罕見說重話開始,金管會對南山購併案的態度,越來越嚴峻。如今這份備忘錄最後的短短一行小字,更牽動金管會的敏感神經,也為這樁購併案再次投下震撼彈。

撰文‧劉俞青

近日,外資圈流傳一份報告,內容是日前中策集團與中信金簽署的互相投資的備忘錄(MOU)英文版全文,文中有一句:﹁This MOU is governed by English law and shall be interpreted and enforced in accordance with English law.﹂引發熱烈流傳;這個關鍵字眼,顯然金管會主委陳冲也注意到了,他說這份﹁備忘錄﹂的法律效力顯然不同於一般,而是必須﹁切實執行 (enforced)的﹂。金管會罕見地主動表態,讓這樁原本就風波不斷的南山人壽購併案,更添變數。

如果把這段文字翻譯成中文,在中信金去年十二月七日補充公告的重大訊息中,被翻譯為﹁本備忘錄以英國法律為準據法,並應依據英國法律解釋與執行﹂。

備忘錄卻具備法律效力

根據法界人士與外資圈一致地解讀,一般的備忘錄是一種簡單形式的條約,甚至於只是預約的效果,屬於一種暫時性質,必須等到本約簽訂之後,才有完整的法定效力。但很顯然,這次中信金與中策所簽署的備忘錄,不屬於這種﹁一般性﹂備忘錄。

這份備忘錄最後的短短一行小字,不但讓其法律效力大增,幾乎與一般正式合約無異,也為這樁購併案投下震撼彈。

一旦這紙﹁具法律效力﹂的備忘錄履約,會有什麼結果?根據備忘錄中最關鍵的內容,﹁三年之內,中信金應與中策協商,在雙方同意且法律許可之範圍內,使中策 得以增加對中信金之持股,到達『符合編制合併財務報表』之規定﹂,換句話說,中信金很可能在三年內,由於中策對其持有的股權持續攀高,最後成為香港中策的 子公司。

儘管中信金不止一次表示,此份備忘錄具有自動終止條款,﹁於二○一○年六月二十五日(得經雙方協議延長),獲最終認股協議簽署之日(以先發生者為準),自 動終止﹂,也就是說,如果到今年六月二十五日前,還不能順利轉賣三成股權給中信金,則合約自動終止。但金管會高層也提醒,別忘了備忘錄中也載明﹁雙方若有 合理預期雙邊投資無法於六月二十五日前完成,則雙方應另行協商其他可行之替代方案﹂,等於再開另一扇﹁延長賽﹂的門,雙方還是有機會繼續走下去的。

南山人壽這樁堪稱台灣金融史上最大的購併案,一路走來風波不斷,自從十月十三日宣布由台灣民眾幾乎沒有聽過的﹁博智金融團隊﹂得標後,才一個多月時間,十 一月十七日,原本出資八成的中策集團就宣布將在交割之後,轉讓其中三成股權給原本以為已經落選的中信金,在南山的股權尚未交割之前,雙方先簽下這紙合作備 忘錄,這個﹁尚未交割就轉賣﹂的大動作,引發外界對這樁交易更大的爭議。

不過,事情並未就此平息。首先雙方宣布簽署MOU的隔天,陳冲以高分貝公開說出:﹁金融機構負責人,說話的一致性是很重要的。﹂這是金管會罕見對單一購併案件發表重話。

緊接著在十二月上旬,金管會再次主動告知媒體,﹁備忘錄中有許多重要訊息都未公布,其重要的程度,甚至必須以召開股東臨時會通過才得以實行。﹂

金管會態度傾向﹁不過﹂

來自主管機關的壓力一波波湧來,中信金才在十二月七日,以補充公告的形式,將這份備忘錄全文公告出來,其中包括最關鍵的──中信金在三年之內,可能被中策編進合併財務報表一事。

金管會對香港上市公司──中策集團無法干預,只好頻頻將壓力施加在中信金身上。第一線的中信金總經理吳一揆承受壓力自然非常大,面對來自股東、金管會及中策的多方壓力,中信金壓低身段說:﹁雙方只是洽談合作備忘錄,尚待主管機關同意。﹂但金管會持續盯梢, 沒有鬆手的意思。

隔沒幾天,陳冲又繼續指出這紙備忘錄中言明具有法律約束力,必須切實執行,和一般的備忘錄大不相同。對此,中信金再度強調,一切依法行事,尊重主管機關的態度。

對整件備忘錄的簽署,陳冲甚至以﹁將軍帶頭衝,急著邀功﹂形容,將軍所指何人,可能已經不是重點,重點是金管會的態度,似乎越來越嚴峻。

陳冲還強調,親自聽過簽署之前中信金召開董事會、和董事會之前獨立董事的會議錄音帶,確定中信金未將備忘錄中的關鍵性內容告知所有董事。

金管會罕見的強硬態度,一波接一波,中信金方面承受的壓力之重,不言而喻。而同一時間,金管會內部也開始傳出,這樁﹁史上僅見﹂的購併案,金管會透露出的態度,最後恐怕傾向﹁不過﹂。

這恐怕才是一開始的博智金融團隊,或是後來的中信金最不願面對的真相;當然,如果真的如此,金管會也要付出慘痛代價。尤其在近期美台關係越顯緊張之際,外 界不免質疑,光憑台灣的金管會,是否能推翻以美國政府為大股東的AIG集團總部所做的決定?因此,金管會走廊也傳出﹁最後陳冲可能高高舉起,輕輕放下﹂之 說。

但無論如何,如果金管會的堅持把關態度,能讓整樁交易案越形透明,為南山人壽的四百萬保戶、三萬多名員工釐清新股東結構,讓公司治理更透明,終究才是台灣社會之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77

兩岸三地:為何不是「港滬」? Uncle Ray 

2010-03-09  AD






 

全 國兩會上星期在北京召開,筆者較有興趣是有關上海的經濟新聞。尤其當中一段有關推動上海、香港金融中心,優勢互補、互惠共贏的新聞。09年國務院提出,推 進上海加快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考慮,最觸動香港人的字眼,相信是「國際」這兩個字。如果上海真的成為中國的金融中心,香港人豈不是「無飯開」?

中 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總經理朱玉辰的談話,十分發人深省,「滬港交易所簽訂了更緊密合作協議,國際板獲得特區政府及有關方面積極支持」、「上海與香港已共同簽 訂加強滬港金融合作備忘錄,明確滬港金融合作的總體目標和優先領域」。為甚麼不是「港滬」,而是「滬港」,以中央的語意,當然是上海為首,香港為副。在香 港與上海競爭的時候,為甚香港特區政府竟然支持上海的「國際板」,這跟林鄭局長在電視上笑意盈盈地promote上海世博有異曲同工之妙。

「港 滬」所簽訂的合作備忘錄有那些明確目標?特區政府又怎樣自毀長城,掏空自己?請記着,香港的GDP per capita是世界前30位,而中國的GDP per capita是100名以外。中國是發展中國家,香港人nothing to shame about,shameful的是香港的特區高官。

UncleRay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29

最美好的,不是逃過股市大崩盤 大病初癒 陳忠瑞感悟微笑人生

2010-03-08  今周刊





去年底,知名投資大師陳忠瑞生了一場大病,醫院發出病危通知,他寫下遺書,做好面對死亡的心理準備。歷經一個月與死神奮戰,他從頭學習生活起居,發現世間最美好的,不是逃過萬點崩盤,而是身邊習以為常、平凡不起眼的事物。

撰文‧歐陽善玲

對百萬股民來說,世上最棒的事,大概沒有比成功躲過三次台股崩盤,更讓人開心。

但曾逃過三次大崩盤的知名投資大師、瑞展產經董事長陳忠瑞最近卻發現,人生最大的滿足,原來不是在股海中精準地「探頭、摸底」,或是風雨欲來前砍光持股。過年前的一場大病,讓他重新體認生命價值,發現最可貴之處,原來就是最稀鬆平常的事物。

這天下午,陳忠瑞在住家社區的會客室,大病初癒後首度接受媒體採訪。身著白色棉質襯衫、搭配牛仔褲,在病痛折磨下,人雖然顯得較為清瘦,但精神氣色良好。 自認從小是健康寶寶,平時又注重養生,連感冒次數都屈指可數。這次在鬼門關前走一遭,生命無常,是上天給他最大的磨練。

三個月前,陳忠瑞赴上海公司參訪。接近零度的氣溫、沒有足夠可禦寒的衣物,加上不乾淨的食物,一點一滴地侵害他的免疫系統。回台後,他並未察覺身體發出的 警訊,行事曆上的六場演講,仍如期赴約。事前為了準備資料東奔西走,直到體力耗盡,最後轟然倒下,他才意識到,自己的生命竟如風中殘燭。

住院一個月,與死神搏鬥當時,病毒侵入陳忠瑞體內,引發「肝膿瘍」,到急診住院時已導致「敗血症」。「手術前,醫院開出病危通知。我寫下遺書,有面對死亡 的心理準備。曾聽人家說,人在生死交關之際,會看到一道光廊。當時,我真的看到了,四周光線很白很亮,有部分還是彩色的。有人在呼喊我的名字。」陳忠瑞 說,可能是麻藥退了,他在手術台上猛然清醒,當下第一個感覺就是﹁好痛!﹂但也鬆了一口氣,因為這表示自己的生命保住了。

他的手指著胸際,往下比畫到了腹部,這一道傷口有二十公分長。手術後,身體右側開了四個洞,插入引流管。管子由粗變細,不留情地捅進身體裡。住院一個月, 他與死神奮力搏鬥,近百劑的抗生素、營養針及點滴,成了他賴以維繫生命的要素。重新學習基本生活技能,像是起床、走路、穿衣、洗澡,每天都有進步,就是他 最大的喜悅。

「以前沒生過什麼大病,不知道原來習以為常的事,是這麼可貴。就像這二十年來,在股市沒受過什麼傷,就以為崩盤前安然逃過,是理所當然。」陳忠瑞慨言,手 術後因為不能喝水的關係,口乾舌燥,非常痛苦。在百般懇求醫生下,換來了三CC的水。那水滴入嘴裡的滋味,可以說比躲過萬點崩盤更讓人快樂。

大病初癒,他做了一首詩,表達內心最深沉的喜悅。內容是,「鏡花風采依舊,朝露晶瑩剔透。水月更添迷濛,夕霞美景安握。」意思是,鏡花水月雖然只是物體的 反射或倒影,並非實際存在的東西,但只要懂得欣賞,也是一幅優美的景致;而朝露、夕霞縱使短暫,若能把握當下美景,就能成為永恆。

他在生病最痛苦的時候,腦中出現的,不是叱咤風雲、奉獻一生心力的投資成就,而是最平凡、不起眼的兒時回憶。「念小學的時候,路上會經過一片竹林。清晨, 竹葉上布滿露珠,用力搖晃竹子,朝露就會灑在臉上、身上。那種全身沁涼、舒暢的感覺,現在回想起來仍是相當深刻,令人雀躍。」這種深沉的喜悅,來自大病後 的轉變。陳忠瑞以「秦俑」及「漢俑」比喻他心態上的變化。「秦滅六國,兵強馬壯,以法家治國、焚書坑儒。展現在秦兵馬俑上,表情肅殺、軍威壯盛。反觀漢代 文景之治,崇尚黃老無為思想,國防和親休兵,國家生息富足。代表當時藝術的彩色漢俑,表情也泛著平和笑意。」大病一場後,他要重新開啟微笑人生,享受周遭 的一切。

重新感受平凡世界的可貴

陳忠瑞回頭看自己,三十五歲前還過著負債的日子。靠著日以繼夜的磨練,淬鍊出深厚扎實的能力,之後十年,他替自己創造了可觀的財富。那段時間,他就像秦攻 六國一樣,不放棄市場上任何一個小波段。心情隨著市場上多空訊息翻轉、起伏,為了追求最佳表現,內心始終忐忑,無法獲得平靜。

征戰股市數十年,現在他看自己,認為四十五歲之後,應該要順心愉快,享受先前投資成果。就像漢代的彩俑、及黃老之治,以豁達開闊的心胸、內斂沉靜的心,感受平凡世界的可貴。過去,趕著演講、出書、寫專欄的情況將不復見,頻率降低,一切隨興所致。

不過,他也坦承有些生活慣性,需要時間慢慢修正。陳忠瑞勤於筆記,閱讀各大財經書報並詳實記錄,是他數十年來的習慣,也是自我記錄股市人生的方式。

手術後,體力逐漸恢復,他還是忍不住將堆積如山的新聞資料,重新消化整理。現在,他要調整步調,打破慣性、敞開心懷,不再這樣深刻記載。

他有感而發說,職場上,有些人戰到一兵一卒,雖獲得名利,但也犧牲很多,這是每個人的選擇。人都有一定的智慧,現在的他,等到身體狀況復原,會選擇到埃及看看金字塔,或見證非洲原始部落的奧妙。

陳忠瑞

出生:1960年

現職:瑞展產經研究董事長學歷:美國東伊利諾州立大學 企管碩士、

台大經濟系

經歷:元大京華投顧副董事長

著作:《股海戰國策》

《股海煉金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45

電影不是自瀆羅守耀

2010-03-18  NM





在灣仔影視點製作有限公司,上上下下叫羅守耀「導演」,羅守耀名片上也謙虛地簡單印上「導演」——照計是「主席」、「CEO」也不為過。

他不志在,換着在中環裕泰興地產總部,他本來已是操控二 百億資產的太子爺董事總經理。

但 他就喜歡被人叫「導演」,他用了五年,或者至少這天用了兩小時接受訪問,仆心仆命費盡唇舌,為的是被人認同「我算係一個導演」。

這一個 「算」字,得來不易。雖然他說電影不是自瀆,但的確自得其樂。實踐

地產太子爺要拍電影,易辦事,大灑金錢再不然買個導演名銜來做都得,但偏 偏羅守耀要親力親為,而且要長做長有,煩惱也由此而來。

我大學在美國讀電影,喜歡《大國民》和黑澤明的《流芳頌》,兩套戲的主題都是叫人唔 好成世戇居居蹉跎歲月,我不容許羅守耀到百年歸老嗰日,仍然不知自己懂不懂拍電影。

我十多年前已認識向華強,由他搭路幫我磨合,我又睇過邱 禮濤拍戲,一直在等合適時機。○五年我入股杜琪峯的銀河映像,投資過兩集《黑社會》,要學的都學晒了,欠的就是實踐,然後才開始第一部導演的《非常青春 期》。

我的理想很簡單,拍有娛樂性的港產片。

港產片是相對合拍片而言。十幾年前的合拍片是香港主導,香港口味賣上大陸;近幾 年,開始不用理香港市場,香港被忽視,因為大陸票房動不動幾千萬至一億。

大陸已不太需要香港這個partner,以前大陸會來香港拍門叫幫 手找劉德華拍戲,現在大家一齊拎起電話,你估劉德華聽邊個先?華誼兄弟日日同劉德華傾緊偈。

我的題材愈拍愈離開大陸,題材去得盡,一來我任 性,二來也有商業計算,好難拍一部大陸認為OK而鬼佬不會瞓着覺的電影。

亞洲的古裝動作片很難賣去歐洲;時裝動作呢,大陸的國情有避忌,不 能接觸貪污、賣淫、吸毒,但動作片唔打呢啲打乜呢?難道永遠師父教徒弟去切磋武功嗎?

大陸連鬼片都要安排為神經錯亂,我的《惡胎》就係真真 正正講鬼嘅。

暴力

羅守耀的作品:《黑拳》、《奪帥》、《滅門》、《惡胎》,單看片名已知全是講打講殺,暴力導演之名,非他莫 屬。

我並非有暴力傾向,香港社會有問題,我想探討的問題都是會令人的,例如《短暫的生命》,講父親強姦女兒,答案就是暴力。

我 不是高道德標準的人,點解社會會若無其事?

暴力也是賣點。

青春片、劇情片,擺明蝕,我不喜歡做擺明蝕的事,歐美會買片的機會 是零,就算警匪片,人家有《逃》有《24》,觀眾都睇唔晒,他們只會買些鬼佬拍不到的,例如鬼片,例如動作。

《滅門》在香港收得很差,但就 獲邀參加法國小型影展。外國影展,要時間去煲,第一次幾乎一定不入選,要你拍多幾套,證明你真係識導演,才給你機會。所以我不能只拍一兩套,一定要堅持去 累積。

只拍一兩套就收手,不好玩,我唔夠喉,怎可以長拍長有?便靠控制成本收支平衡。

左右為難

羅守耀的祖業是 裕泰興地產,估計資產值二百億。一個大學讀電影的人去做董事總經理,很難說服人。同樣,一個地產太子爺去做導演,也很難令人相信。兩邊做人難。

由我 大學選讀電影,家族的阻力便未停過,我理不得那麼多,我兼顧到,起到樓又賣到樓就是了。

根本,讀什麼才適合做生意呢?讀BA並非老闆要做嘅 嘢,manager可以是請返嚟的。如果由我從頭揀——我現在教仔都係,讀law好過啦,法律上的文件搞錯一條章程隨時令你唔見好多錢。重點不在管好幾個 夥計,唔掂的炒咗佢,叻的盡量留住,就得。

我咁多年有功有過,都四十幾歲,仲計較大學讀什麼,太無進步吧。

反過來,要人相信 我真係導演,頭一兩年比較難,行內好多人試過做掛名導演,為了滿足虛榮感。我拍第一套《非常青春期》時找邱禮濤做攝影指導,聽他轉述,原來拍到中後期才有 工作人員問他:「乜部戲真係羅守耀拍o架?」

我並不急於攞獎,也不急於拍一部自己心目中的完美作品便收手。電影不是用來自瀆的工具。我拍電 影是想與人溝通,愈多人愈好,所以一定要大眾化。

我不可能由場記做起。有人話由低做起基礎好啲,都未必。沒有導演是全面的,由編劇做起可能 不懂擺鏡,由攝影做起可能不懂劇本。

導演不是一個技師,不用由低做起。導演應該是有智慧的第一個觀眾,向下面的專業人員提出要求,而有能力 讓他們聽得明白。

我的強項也是我的弱項,我身兼監製、導演和編劇,隨時可以在腦袋裡開三人會議。

要人相信我有誠意,不是太子 爺來貪得意玩玩,現在不難,因為這行很細,有口碑,哪個導演怎樣拍戲很容易傳出來,我受到尊重,人家樂意來傾來幫手。行內人覺得我算係一個導演,無人再當 我老襯。

收數

香港人認識羅守耀,其實由鍾鎮濤和章小蕙開始。當年他們的大債主,正正是裕泰興。

「他們不是白頭 片,有物業按在我們這邊,拖了咁多年,物業已賣得番晒出去,就是蝕息。鍾鎮濤直頭已破過產;章小蕙呢,坦白講,我們已不能追究了。」

羅守 耀,其實最應拍一套講收數血淚史的電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63

案例@玖龙纸业:波动不是风险 李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315bad0100icfl.html


玖龙纸业股价一年飙升近20倍 张茵或重夺女首富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0日 18:29  全景网络 
    全景网5月10日讯 在过去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张茵执掌的玖龙纸业(02689.HK)经历了一次"起死回生"的过程,张茵的财富也完成了一 个漂亮的"V型反转"。

  因此,在即将公布的2010年度"新财富500富人榜"中,张茵将很可能由去 年财富缩水最惨重的富豪一举成为财富增速最快的富豪之一,并有望再度夺得女首富的桂冠。

  仅仅在两年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当时高速扩张的玖龙纸业以沉重一击。公司 股价一泻千里,在13个月内从最高点的26.75港元跌至最低位0.71港元,跌幅达97.3%。

  张茵身家也随之急剧缩水,根据2009年度"新财富500富人榜",张茵的财 富从08年的203.2亿元跌至21.6亿元,缩水89%,下跌速度最快。

  然而,随着09年中国政府推出一系列刺激经济措施,国内造纸业的经营环境走出 低谷。张茵在09年通过出口转内销等策略调整,以及延续之前回购公司股票、提前偿付部分银行贷款等作法提振投资者信心,使玖龙纸业不仅没有 在危机中倒下,还很快走出了泥潭。公司股价也跟着不断攀升。

  2009年12月2日,玖龙纸业反弹至14.58港元的高位,较最低点上涨幅 度将近20倍,不啻于坐了一趟惊险的过山车。张茵09年的财富也水涨船高,增长率近15倍,财富增速之快同样令人瞠目。

  作为中国最大的箱板原纸产品生产商,重新快速启动的中国经济列 车无疑是张茵和玖龙纸业重回高点的主要原因。

  金融危机发生前,玖龙纸业的内外销的比例是各占一半。在出口出现困难的情况 下,玖龙将重点逐渐转向国内市场的开发上,以此抵消了海外订单大幅萎缩的不良影响。08年下半年,公司国内消费相关销售占总销售额的比例已提升至 77.9%。这一数据在09年下半年更是进一步提升至85%。

  盈利能力好转之后,玖龙纸业开始着手解决困扰已久的债务危机,除提前偿还债务 外,还要约收购未偿还的1.86亿美元优先票据,并于09年10月配售筹资28亿港元,其债务危机暂告一段落。

  根据玖龙纸业发布的09财年业绩报告,公司下半财年(09年1月1日至6月 30日)盈利迅速提升,达到13.38亿元,增幅达414%。

  公司2010年3月30日公布的中期报告显示,截至09年12月31日的六个 月中,公司实现销售收入87亿元,同比增长37.4%;净利润10.37亿元,同比增长220.7%;每股收益0.23元。

  基于对宏观形势的乐观判断,玖龙纸业计划大幅增加2010-2012年的资本 开支逾一倍至95亿元,2011年底产能达1100万吨。并于2010年4月宣布投资10.8亿美元,在泉州建200万吨包装纸基地。

  不过,尽管张茵和玖龙纸业已再度成为了资本市场的香饽饽,众多海外投行相继向 其抛出"橄榄枝",张茵面临的挑战依旧不小。随着中冶等央企进入造纸业,造纸业未来的硝烟无疑将更浓烈。(全景网/陈丹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茵的财金故事再一次生动地 告诉我们:

1.大小非并非股市下跌元 凶。张茵一股没有卖出,还在股价跌到几港元时不断增持,但股价最低竟然见到0.71元,昨天收市12.2港元。“股改后的大小非使得中国股价下跌,并且不 会很快起来了”完全是个天大的伪命题。

 

2.优秀公司的股价波动从来 就不小。近看玖龙纸业,远看老巴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价如何从双位数经历大幅波动涨到6位数的超长过程确实是件十分有趣的事。经不起“颠”的人根本不该上 “投资”这架车,股市一跌就怀疑长期投资失效的人,应该树立成为优秀投机家的目标[绝非戏言],而不要混淆了“价值投资”与“成功投机”的本质区别。

 

3.股价波动不是风险。企业 不盈利小盈利、只不断追热点搞“创新”、盈利持续倒退才是股票持有人最大的风险。优秀公司股票的股价跌下去能确定在未来某时再涨回去的“确定性”是价值投 资人最有力的、抗地球引力的反作用力核武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45

“新生代民工”之梦:生命不是“标签”

http://www.21cbh.com/HTML/2010-5-27/1NMDAwMDE3OTM1NQ.html
5月25日凌晨,第11条年轻的生命选择在富士康公司坠楼而下。沉默多时的富士康终于选择开口,公司老总郭台铭 邀请了若干记者到厂参观,多位心理专家也应邀进入富士康进行现场会诊。与此同时,北大社会学系副教授卢晖临等九位劳动社会学学者,不日即将 分批启程赶往出事地点——富士康深圳厂区,开始针对富士康事件的第三方调查。此前两日,九位学者已经在网络发布公开信,呼吁对富士康事件给 予足够重视。那时候,看到部分舆论的调子引向关注出事员工的精神疾患缺憾时,卢晖临显得非常着急。“心理干预无疑是必要的,但这绝对不仅仅 是个案的心理异常问题,不能局限于此,需要在公司管理、包括整个国家农民工的管理和支持制度体系上,反思很多很多。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也需要进一步研 究。”“我们会跟他们打招呼,有他们支持更好,没有也还要做。”卢晖临说。自杀率之考此 前,应邀到富士康调研的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樊富珉曾表示,目前中国的自杀率大概是10万分之16左右,而富士康目前的自杀人数占40多万员工的比例约 为10万分之2、3,和大学生自杀率相差不多。富士康的自杀率仍低于全国平均自杀率,属于正常。对此,卢晖临在5月24日一次公开学术讨论 会上回应认为,这种自杀率的比较方式有待商榷。根据统计,自杀率最高者依次为农村妇女、中老年人、重病患者等群体,加上其他较低群体,才得出全国范围内的 平均率。单独来看,那么,农民工、职业青年的自杀率,显然不能简单地与全国平均率相比。“从同比角度看,应该拿这些年轻员工的自杀率,和城 市的机关国企工作以及在农村务农的同龄人相比较,才有可比性。”卢晖临说。在富士康发生第10起跳楼案件后,当地警方调查后认为,死者李某 系自己跳楼导致死亡,并称“警方在其宿舍找到李某写给亲人的遗书,遗书显示,李某感到现实与对前途的期望差距较大,再加上家庭因素等原因造成心理压力大, 对生活失去信心”。5月26日,在富士康深圳公司召开的心理问题研究专场会议上,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时勘直言,他一共调查了8家企业, 富士康的员工抗逆力水平最低。这说明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韧性较差,面对困难时心理适应和调节能力也比较弱。事实上,九位教授在公开信中并 未过多地连续多起的跳楼事件进行直接心理原因的揣测,而更看重从制度层面解决根本问题。“如果只认定为心理疾患,只对员工进行心理辅导,仍然不能完全解决 根本问题,因为使得他们焦虑和绝望的根本因素,有待解决。”公开信参与者之一、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潘毅接受本报采访时说。刚 性的最低工资潘毅更愿意把自杀看作是农民工对制度的无声抗争,这背后值得反思的相关问题有很多,绕不开的是企业具体 管理制度。“长期以来,我们过于牺牲一线员工的利益,将产品价格定得太低,这种利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带来的低价竞争力,争取到生产订单之后 再将低价压力转嫁到工人头上的做法,肯定不会长久。”潘毅说。在9教授公开信中,第一条解决办法就是督促富士康调整九百元最低工资的规定, 赶紧给一线员工涨工资,让员工在法定工作时间的收入,能够满足自己的基本生存所需,而不必连续“被加班”。“即便工人加班能拿到一两千,仍 不能保证让他们在深圳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至少要提到三千左右,才是有保障的。”卢晖临直言,此次富士康暴露的问题,绝对不仅仅是其一家的问题,他承认富士 康甚至是血汗工厂中稍好的。而一些建立工时保护的公司,制度也逐渐形同虚设。潘毅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为抵制“血汗工厂”而 实行的一些员工保护制度,在企业残酷的“逐底竞争”和“精益生产方式”之前,很难实施下去。东莞一家为国外公司加工产品的企业老总就曾坦率 地告诉潘毅,“显然,按时交货比取缔超时工作更为重要。”一位受访女工也曾无奈地告诉潘毅,“你可以说我们宁愿选择长时间工作,那又有什么不对,我们是出 卖自己的劳动来赚钱。我们大老远跑来打工, 如果连自己都养活不了的话, 那就算让我们星期日休息又有什么用。”闷得发疯的员工日 常生活的类军事化、集中化也被认为是反思对象。富士康一直以这样的员工管理模式“闻名在外”。90年代曾经在深圳一家港资电子厂做全职工人的潘毅,和女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了8个月,她对农民工的厂区生活环境深有体会。很多 企业对工人的控制都是刚性和严厉的,劳动纪律中不会缺少的最多一条就是罚款。同时通过扣留证件、拖欠工资等非法手段,来抑制工人跳槽的意愿。在 这里,无论男女,无论已婚未婚,都居住在工厂宿舍,较典型的是每间房住8-12个工人甚至更多,厕所和洗漱间公用,宿舍里除了工人自己的床铺外,没有任何 可容纳个人隐私的空间。潘毅称其为“宿舍劳动体制”。即便如此,聚集在一起的工人却并不自发形成固定的工人组织,去争取员工利益。大部分劳 动者的农民身份,以及在城市候鸟式的短暂停留,使得他们很难形成自己的社区,建立紧密的感情和有效的组织。工会的作用也比较缺乏。在潘毅调 研的一些企业,工会委员会委员全部来自于管理层,而所谓的“工人代表”实际上也是组长等生产一线的管理人员。这种高流动率,也使得工人难以 形成集体谈判的力量,因而一些投诉申诉渠道形同虚设。有的企业拥有劳动争议调节委员会、投诉热线、员工与社会责任专员面谈等三个投诉渠道,也有长达三页的 申诉细则,但工人们极少注意这个制度,认为这个制度无异于装饰。“你看墙报上写着的那些电话和名字,就是热线和投诉经理们的名字,但我们从 来不打,真有意见当面说就行,为什么要下了班再打呢。”一位工人对潘毅调侃道。在这样的管理体制和生活制度之下,离乡背井的工人人情淡漠, 多数又缺乏亲人、朋友的情感支持,压抑继而产生。有与自杀者同宿舍一年的工人,竟然相互从未说过话。但户籍制度和工资待遇等诸多不公横亘在 面前,使他们进退不能。一位在东莞制衣厂工作的工人陈义宝曾经对潘毅说,厂里男男女女们都像石头一样,平时动都不动,越干得久的,越死板。“有时闷得发 疯,真想到街上逛一逛,可最后还是把冲动压制住了。工作时候不是闷得发疯,就是饿得肚子直叫。”待解的命题“是 时候对于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彻底反思了。”潘毅说。而员工选择结束生命的结果,并不令潘毅意外。上世纪90年代,她到工厂做女工进行调 研时,很多次听到同宿舍女孩阿英夜晚不自觉的梦魇和惊叫。10余年过去了,让潘毅没有想到的是,承受压力的年轻生命们,选择了更为决绝和张扬的方式——死 亡,来表达抗争。在90年代,潘毅尽管也接触到工人死亡事件,但多数源于职业病和工伤。“那个时候他们再不开心,也不会寻死,大不了在24 岁以后回家嫁人或娶妻,盖个房子,一家人和和美美。可是现在,新一代农民工是不一样的,也许他们没有经历太多父辈经历过的贫穷,他们习惯了城市的生活,他 们中的很多甚至不会种地,回去怎么生活?”“不能再以农民工的身份为借口,以平均低于第三世界的工资水平来支付他们的劳动报酬,使他们无法 在城市中安家生活,漂泊徘徊于城市与农村之间,过着无根无助、家庭分离、父母无人照顾、孩子缺乏关爱的没有尊严的生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沈原等教授 也如是呼吁。卢晖临期望逝者的血,能为农民工问题的根本解决,迎来一个契机。“国家已经出台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这次富士康的事件表 明,农民工问题,确实不能再拖了。”目前,潘毅尝试进行一些NGO的工作帮扶女工群体。她负责筹建的“女工关怀”已经存续了10余年,并长 期在深圳宝安进行女工帮扶。但由于没有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她们的友善活动,无法拓展到更多的区域。潘毅认为,如何让打工者融入城市,成为 公民社会的新生力量,尚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当中需要政府的决心,企业的远见及支持,也需要打工者自身不断觉醒后的自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51

患者吃的不是药 是利益输送的黑色链条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629/997792.shtml


每经记者 黄志伟 发自北京
“看很多省的药品中标价格,几乎每个药品都有一定比例的营销空间。”医院行业业内专家王亮告诉《每日经济新闻》, 这是行业内默认的潜规则。
王亮所提的药品便是临床药品,这些药品一般只在医院销售,患者一般无法在药店买到。
从表面上,流向医院 的药品和流向药店的药品环节几乎相差无几,都是从药品生产企业到一级配送商,再经过二级或者三级配送商进到医院,最后经过医生之手流到患者手中。然而,这 些临床药品在表面的流通环节之外,还有一个暗中的利益链条。受此影响,药品价格高企既是结果也是原因:高价才能够保证药品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满足各环节所 需;而反过来,各个环节的费用也是药品的成本,成了患者购买药品时“被支付”的费用。
“药品流通经过的环节越多,加价也就越多,药品的价格肯 定就越高。”王亮表示。
《每日经济新闻》从业内专家那里了解到,药品不同,这个利益链条的回扣空间也不同。如临床使用多年的普药回扣空间不 大,但那些区别于普药的新特药(新药、特效药)则有较大的营销空间,尤其是一些治疗心脑血管和肿瘤的药品,回扣空间往往在20%~30%之间,部分甚至高 达40%。
药品进医院要“过六关”
业内专家告诉记者,这些利益链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药品招标办公室、医院领导、药剂科主任、主 任医师、统方员和医生。
要成为临床药品,招标办是公关的第一个环节。因为药品要进入医院尤其是消费量大的三甲医院,都必须要经过招标,因此若 要在众多药企中脱颖而出,公关是必不可少的。
经过招标后,医院进行采购前一般会由医院的院长尤其是主管药品采购的副院长召集各层的领导开个药 事会,确定要采购哪些药厂的哪些品种,这部分领导也得公关。
药剂科主任对于采购何种药品有做计划和进行建议的权利,而且还可以帮助药企对医生 进行公关,称得上是可上可下的关键环节,药企对此公关手法更是花样百出。
王树平是湖北省黄冈市中心医院药剂科主任,虽然黄冈市中心医院的药房 对外托管,但王树平还是成为了药企医药代表的公关对象。近日,一名医药代表就拿着一张“医学继续教育学分证”对王树平表示,你不抽烟也不喝酒,这个总用得 着吧。
在部分地区,有的主任医师对临床上能用哪些药品也有相当的发言权,所以他们也是公关的一个环节。
在整个利益暗链中,医生是 最关键的环节,因为药品利益主要是通过这个环节实现。为了保证药品的供应,一般同一药品同一规格的药品都有两家企业入围,哪家药企的产品被医生点中也得靠 营销,否则即使采购进了医院,也有呆上一年然后全部被退回的危险。
一名医药配送商告诉《每日经济新闻》,据他了解,有的药品在某些地区,仅给 医生的回扣就占到了药品价格的30%。
至于统方员,由于医院的销售份额不对外公开,因此统计医生这个月开了多少药品,计算该给医生多少回扣, 这个工作外人也做不了,还得靠医院内部的工作人员。上述药品配送商表示,这个费用一般是每支5毛钱,高的能达到每支1块钱。
高定价保证充足营销空 间
在这个利益链条上,各个环节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操作方式,药企会按照各个环节的利润分配来决定中标价格,如果中标价格低于他们计算好的价 格,药企一般会弃标,不再生产这个药品了。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药品的中标价格中,药企和配送商只有固定的利润空间,营销费用占据的份额相当 大。药企一般是以药品中标价格的20%或者30%(业内称之为“二零扣”或者“三零扣”)给药品批发商或者代理商供货,这里面的价格包括了两部分,药品公 开的生产成本和对招标办的隐性营销费用。每级药品的配送费用一般在10%左右,再加上各个环节的一些销售费用,剩下全部都是药品的营销费用了。
“发改委定的价格那么高,即使以稍低的价格中标,仍然有较大的营销空间。”内蒙古宏大医药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韩永宏对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药品价格高低对药企来说意义不大,因为他们的利润空间是一定的,他们只关心给代理商的价格是多少。而药企之所以拼命抬高药品的定价, 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迫不得已,有这么多环节需要打点,定价越高,代理商的营销空间越大,药品的销量也会越好。
业内专家还告诉记者,要给药品定 个高价也很简单,公关一下物价主管部门就可以了。当然,这也会成为药品价格的隐性成本。
王树平则对记者表示,药品定价体系的混乱是药价虚高得 以实现的重要原因。他介绍说,目前,我国临床使用的药品近万种,但只有很少一部分药品的价格属于物价部门定价,大部分由企业自行定价,然后报物价部门备案 即可。一些药厂便利用这个政策漏洞,将药品的出厂价大幅度提高。他们采取的手法一般都是多计费用、虚列成本,改换药品包装、剂型、规格等,以此来扩大利润 空间,并保证营销过程的高额公关费用。
而医院由于顺加价15%的利益推动,偏好的就是高价药,高价药由此也就有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15

富士康: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从A迁到B”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5/5NMDAwMDE5MDQ5Nw.html


富士康关于媒体近期iPhone生产线搬迁至郑州、PC搬至武汉等种种搬迁猜测、无端图解,已经深感无奈。8月4日,富士康集团就此对本报作了电话回应,其意总结如下:

其一,产业迁移是全球产业的发展规律,也是富士康从80年代始台湾迁至大陆以来一直在发展演变的事情,是一个产业链重新整合布局的过程,不是今天才发生,而是持续在发生,并且产业迁转关系到产业链的整体布局,不是简单的“从A迁到B”的关系;

其二,河南基地注册才30天,不可能有大规模生产。并且产业链重新布局后,一个产品的生产、出货可能是在成都,也可能在深圳、也可能在烟台……这些都要根据客户和产业布局的需要,不能简单理解为手机就搬到A生产,PC就搬到B生产;

其三,搬与不搬,要根据产业链重新布局后的需要,也不可能都往一个地方搬,媒体不要妄加猜测,并要客观、严肃地看待产业迁移。

同时,富士康强调,即便减少生产制造部分在深圳的比重是一个远景目标,但也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多久,五年?六年?七年?我们也不知道。”

被放大的远景,被忽略的现实

从“A搬到B”,这个关于代工巨人富士康产业转移的最新故事主角,A还是其中国大陆的总部及第一基地——深圳,B则是劳工输出大省河南:8月4日,有消息称,富士康已经开始着手将位于深圳的iPhone生产线,搬迁至河南郑州新的生产基地,并已经开工生产。

而事实的真相,或许已经被大大的放大。据本报记者8月4日在郑州本地了解实情为,富士康位于当地的生产基地建设仅处于开工建设状态,所谓的“开工生产”只是有小规模被富士康租用的厂房有生产迹象,生产什么,不得而知。亦无证据证明,富士康在当地已启动大规模生产。

本报记者查阅当地的工商注册资料获悉,富士康郑州生产基地也是在富士康母公司台湾鸿海旗下,注册名为富泰华精密电子(郑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州生产基地”)

该公司于7月5日正式注册成立,生产经营范围包括:第三代及后续移动通信系统手机、基站、核心网设备以及网络检测设备及其零组件、新型电子元器件;从事金属与非金属模具的设计、制造。郑州生产基地注册资金3400万元,投资规模1200万美元。

值得关注的是,这家设立在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九大街河南郑州出口加工区的代工厂,从注册成立到生产线开工仅30天时间。

“目前部分开工的生产线,是在原有的厂房上改造建成的。”一实地探访富士康郑州工厂的人士说,尚不清楚已经开工生产线的具体业务,“但从外部看,规模并不大”。

该人士作出判断,所谓的“开工”,可能最多是 “一边建厂房,一边搞生产”。

郑州当地媒体称,富士康郑州厂房“将在2011年8月份以前分三批交付使用,届时将达到日产20万台苹果手机的生产能力,年出口额将达130多亿美元。”——富士康官方对此不以为然。

一个基本事实是,按照富士康过往烟台等基地的进度,一个基地成熟过程至少为4-5年。

对深圳的影响?

据本报了解,在5月底举行珠三角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工作会议上,广东省某官员曾直言,富士康要把低端产业链转移到外国或其他地区,把在深圳的规模由40多万人降到10多万,从而为深圳和广东的产业升级腾出发展空间。

这个持续多年的言论(事实上,早在数年前,深圳市政府亦与富士康达成共识:深圳将来将发展成为富士康以研发为主,少量生产的基地,员工规模控制在15万人以内)或许加重了媒体的猜测。

然而事实是,数年前的预期进展到今天,富士康深圳员工规模仍达40万人——产业转移之艰巨、之复杂,由此可见。

“我不能简单回答你,iPhone生产线是搬还是不搬。”富士康深圳人士回应记者说:“任何做产业的人都知道,这涉及一个产业链布局的问题,手机将来出货有可能是深圳,也可能在浙江,也可能在西部,这些都涉及和客户需求和产业布局的问题。”

富士康为苹果代工的生产线,此前主要落地深圳,有iPod、iPhone、笔记本电脑等终端产品,基地主要集中在深圳龙华和观澜两大基地内。

基于大客户苹果公司近年如日中天的行业地位,iPhone产品线被当然地视为富士康在中国大陆最重要的代工业务之一。一位熟悉富士康业务的业内人士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iPhone从深圳的搬离,代表着富士康制造业务重心的内迁。

但这只是一个远景。富士康深圳人士说,富士康这些年一直在华东、华北、华中、西南等地布局新的产业基地,但并不代表深圳基地会被瞬间“掏空”,事实上深圳至少在富士康全球近80万的大军布局图中,仍然是体量最大、比重最重的一个。

“iPhone作为富士康最重要的产品线,其产业配套极为讲究。”一富士康离职员工告诉记者,从显示屏到内部原材料,iPhone都是专门的供货渠道和物流配送。

“富士康的生产流程设计,从物流配送到供应链管理都极为精细。”上述人士认为,iPhone产品线的搬迁,还涉及到其配套物流供应链的变更:“因为苹果产品的配件都是专供,搬迁后其供应链能否及时补缺,很关键。”

也就是说,产业转移,不仅取决于企业和承接地政府的意志,还取决于交通、配套、人才、客户服务半径等经济要素,缺一不可。

(本报记者丘慧慧、刘涌对此文亦有贡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95

不是雜談 茶怪老作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0/08/blog-post_10.html

中國早前發行國庫債券,年期是長得驚人的五十年,據聞美國以前也有發行這樣超長年期的國債,現在通行的最長年期是三十年,中國的舉措,最合理的解釋是,為 了建立一個利率基準,讓私人企業貸款訂定利率時,有所依據。可是,我想,有甚麼企業的投資,其回報期會長達五十年呢? 大部份投資項目都是三五七年回本,即使是公路、機場這些大型基建項目,預算都只不過二三十年。五十年是很長的時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都只是六十年,期間 經濟環境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了,試問五十年後的世界,有誰可以保證。

我能想到的,唯有一樣投資,其回報期可長達半個世紀,就是威士忌釀 酒生意。一般威士忌,三年便可釀得成熟,醇和到淨飲都不至太搶喉的,至少要釀十年。至於那些像藝術品一般放上拍賣行拍賣的、矜貴到連酒瓶都要找工藝師專誠 設計塑造的,釀造達五十年。即是,酒廠如果要出品頂級佳釀,為自己打品牌的話,理論上,他可以發行債券集資,來購買大麥、蒸酒器等材料和設備,債券的利 率,可以參考政府五十年國債的利率,再加上一定的溢價而訂定,五十年後,酒廠打開酒桶拿來出售便可償還本金。

這般漫長的投資,恐怕只有必 須用時間歷煉的威士忌才適用到。一個人由二十歲自立到七十歲,才經歷五十年,換言之,假設在這一刻落實一項超長期的投資,到回報期,決策者很可能早已退 休,如果尚在人間的話。做這項投資決定,對這位決策者個人,一點利益也沒有,為何他還要做呢? 蘇格蘭的酒廠,有部分是家庭經營的,超長期投資還可算合理,回報可留給子孫,不過,也有很多是企業式經營的,他們又為何這樣做呢? 是為了延續企業品牌,還是為了釀造出優質威士忌呢? 無論如何,做出超越自己利益的事,在來我說,已經是祟高的情操。從這個角度看,威士忌的年歲,盛載著一份能耐。

股票市場上,有這樣的情操 的投資者很少。股市整體的市盈率,歷來多在十二至二十倍之間徘徊,為何不是五十至一百倍呢? 普遍說法是,市盈率與利率有關,二十倍等於每年有百分之五的回報,很少,較持有穩陣的債券,持有二十倍市盈率的股市,回報不足以彌補多冒的風險。對於上述 有關市盈率的問題,我有另一個解釋,與威士忌有關? 些少吧,市盈率的另一個意思,是該項股票投資需要多少年回本,購買了二十倍市盈率的股市的話,投資者需要二十年回本。推論之,五十倍市盈率,代表要五十年 才回本,有誰待得那麼久? 即使是專業的投資者,例如基金經理,到時已一早退休了。五十年的確超越了一般人的認知範圍,就像冥王星一樣遙遠。

不 過,對年月的認知,會隨著人的成長而加深。不談五十年,簡單談十年,年輕時,只會想今天,連明天也覺得很遙遠,明年已經給你做特首。今朝有酒今朝醉,怪不 得年輕人,他們自懂事以來,又經歷過多少個十年呢? 到我現在,三十多歲,才對十年這個量度單位有多少了解,知道當中可以做到的事,以及可能發生的變化,簡單來說,是知道十年有多捧。飲威士忌的,都是上了年 紀的,也許,只有他們才懂得欣賞年月的力量。昨天,收到友人Jason的留言,在祝他新婚愉快之餘,沒料到在我心目中年青的他,也飲起威士忌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96

FT中文:谁来挑战腾讯?被打败不是它卑鄙 而是对手弱 (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67715b0100lfmm.html

天 高点评:做投资本质上就是经营企业,把投资看做一买一卖的数字游戏原本就是个大误区。成功的投资家,本身一定具备了成功企业家的眼光和视野,往往视野更加 开阔深远。前两年开始一直看好腾讯的原因,一方面是其中短期不可动摇的市场垄断地位,另一方面就是其被大众质疑为“抄袭”的跟随策略。这个策略以前成就了 微软,现在正在成就腾讯,是真正的王者之道!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笨狸

从腾讯上市之时,腾讯的战略就全面展开:只要是和互联网相关的业务,就在腾讯的业务范畴之内。从战略设计的角度来看,纵观业界,如此大气的布局,目前也只有腾讯做得出来。

但另外一方面,在战术选择上腾讯其实非常谨慎和保守,绝不轻易去尝试新的东西,总是等市场上先烈或者先锋已经试错之后,才决定是否进入。有内功的都喜欢后发制人,有胜利果实,可以出来摘,有地雷陷阱,有别人先趟了。

但是,作为一个企业,腾讯的行为无可厚非,“扼杀创新”,“不给别人生存空间”等罪名是不应该给一个企业的。只要是市场,就一定有竞争,不是腾讯来参 与竞争,也肯定有别人。所以腾讯的可怕,不是他什么业务都想做,而是他多次的“抄袭”都抄得很不错。除了他,比如新浪,其实也一样,有什么没有干过吗?搜 索、游戏、电子商务,甚至连腾讯最根本的业务也进入过,新浪UC当年在低龄化用户方面的规模有一段时间做得比腾讯还好,可惜是没有做成功而已。

比如,打网球是很苦的一个职业,但是不管是谁,都无权要求费德勒不要霸占那么多大满贯,就算是费德勒,也不能指责纳达尔那么多年,都不给一个法网。但 最终结果是,费德勒法网也拿到了,现在大满贯的位置,也有更多的人可以去抢了。在丛林里要求狮子别吃太多,搞平均主义,这实在是很荒谬的一件事情。

在一个新兴市场里,群雄纷争,这个阶段自然是百花齐放,创新迭出,这就是创业者的黄金时期。一旦市场成熟,已成气候的几个老大横在上面瓜分份额,新人 谁出头都难免挨一刀,这就是现实。现在的互联网市场和十几年前已经不同,面对围、追、堵、抄的大鳄们,创业者进入这个相对成熟的市场需要更高超的技巧才有 机会活下去。

其实,新来的也是有机会去抄袭大鳄的,比如当年史玉柱进入网业的《征途》,不就是干脆连团队都“抄”过来的么。那谁来抄袭腾讯呢?以前51也干过,以后也还有人去干的。

目前的腾讯并非没有弱点。首先,在面对个人的业务方面,确实做得很强;但是在面对企业的服务方面,就做得很一般,比如搜索业务,电子商务等,都还没有 做好……业内的话来说,腾讯是一个擅长2C的企业,但不是一个好的2B。可见,这只企鹅也不是复制什么都可以成功的。毕竟腾讯不是规则制定者,没法像中移 动那样,用规则或者潜规则就可以直接扼杀移动互联网。

腾讯只是现有市场上一条已经吃胖了的大鱼,很多人之所以被腾讯在某些领域打败,不是腾讯用了什么卑鄙的手段,而是竞争者自身做得太弱。如果搜索做得比百度还好,电子商务做得比马云还神,那就完全可以和腾讯叫板。

其次,腾讯本身也缺乏一个牢固的城堡。微软也曾经什么都想要,他还有一个排他的操作系统垄断作为自己牢固的城堡。而腾讯的根基在于QQ,这个IM软件 并非不可替代。所以腾讯全网业务的布局,有三大意义,一是全面出击获得收益最大化,二是防守,别把可能的敌人养大,三是分散风险,鸡蛋放到更多的篮子里 去。互联网用户的忠诚度是最可疑的,很多时候用户黏性看上去很好,只不过是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而已。曾几何时,搜索被认为是已经成熟的产品,就在大局已定 的情况下,也能跑出一个Google来,所以,如果有一个更好用,更神奇的IM产品出来转移掉大家对QQ的兴趣,那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腾讯在疯狂扩张 业务边界的时候,也正是其QQ最为忧心忡忡的时候。他之所以显得如此霸道,正是因为他心里充满不安。所以,所有被腾讯打败的创业者不妨联合起来,潜心做一 个更好的IM,从根子上去威胁腾讯,这是最美妙的报复。

还有,腾讯的运营成本比创业企业要高出很多,所以一个新创的业务被腾讯所复制的话,其实也是好事,要不就证明这是一个利润很高的领域,哪怕有腾讯竞 争,也不愁没饭吃。就算直接白刃战,你有大钱包,我有低成本,小企业和大公司的直接竞争方面,历史上不乏经典案例;要不就证明腾讯在这个业务上不可能坚持 太久,没有足够利润支持的话,他们的CFO也会砍掉这个项目的。如果他们的CFO顶不住董事会的压力最终没有砍掉这个项目,那就更有意思了。以前,创业者 见VC的时候,总会遇到这样一个愚蠢的问题:如果腾讯也做这个业务,你们怎么办?以后,这可以变成一道旁证:你看,连腾讯都做这个业务了,证明这个模式是 有利可图的。

在一个已经存在巨人的市场里,创业者饱受压迫,创新先行优势朝夕不保,确实举步维艰。但是,市场从来都是多变的,虽然阳关大道有重兵镇守,还是有无人 关注的蛇道可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容易被复制,还有破坏性创新的武器可以用……记得在十多年前,很多人高呼要“挑战微软霸权”,到今天,微软的霸权早已 动摇。所以,从宿命的角度看,成功挑战腾讯的企业肯定会出现,这就是市场。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系龙音数码创始人,《新财富》和《创富志》等杂志的专栏作家,骨灰级网络玩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