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成功買房得靠爸爸,香港近四成青年買房“首付啃老”

剛過完年,在香港工作已超過6年的林琦(化名)正在惆悵,房東又一次提出了漲房租。

她所租住的房子位於香港港島區的南邊,這一套面積只有345平方英尺(約32平方米)的小房子里,住著她和她的兩個室友。目前這套房子的租金是每月13000港元(約合人民幣11500元),平攤在每個人的頭上每個月需要繳納4333港元的房租。而房東這一次要漲房租1000港元,漲幅達到7.7%。

林琦工作已經6年,有了些許積蓄,她開始考慮自己置業。但她一算賬又幾乎“石化”。

在香港,以一套400萬港元的房子為例,一般最低兩成首付即80萬港元,還需要一系列的費用:印花稅9萬港元、律師費2000港元、屋契25000港元、代理傭金4萬港元、按揭保險保費5.28萬港元……這意味著需要另備20.98萬港元用作額外前期開銷,共100.98萬港元。

如果像林琦一樣還未取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的,那麽還需要額外支付高達60萬港元的買家印花稅,共160.98萬港元。

林琦所處的行業在香港並不算高薪,月收入只有2萬港元左右,工作6年也就存了約50萬港元,那麽剩下的逾百萬港元只能向父母伸手借了。

像林琦一樣,香港許多年輕人近來買房,都是靠父母幫忙。

美聯物業在春節前夕,通過電話訪問近5年首次置業的客戶,有38%的人是靠父母或其他家人幫忙支付首付。美聯物業稱,香港靠父母支付首付的情況並不算特別普遍,但目前已經有擡頭的趨勢,未來具有一定的增長可能。

不過在內地,靠父母資助買樓的年輕人可能更多。世邦魏理仕訪問了1000名22歲至29歲年輕人,超過三分之二,即66.6%的受訪者表示都是由父母資助買樓。

香港年輕人存夠首付很難

美聯的調查顯示,在38%靠父母幫忙支付首付的人中,有74%的人是由父母或家人資助部分金額的,有16%的人的首付是由家人全部支付的。

新婚的徐靜(化名)就屬於後者。徐靜在香港從事教育工作,每月收入大約20000港元,扣除房租和其他開銷,存下來的錢極少。在結婚前,雙方父母已經商量好,為兩個孩子付近200萬港元的全部首付。

實際上,香港年輕人要存下首付越來越難。根據美國物業顧問機構Demographia最新公布的年度世界住宅可負擔程度調查,香港樓價以平均家庭收入的18.1倍成為了全球第一難買房的地方。這意味著,如果以香港家庭平均年收入30萬港元、樓價平均542萬港元計算,一個家庭需要不吃不喝18.1年才能買到一套房。

即便不需要付全款,以徐靜夫婦為例,假設夫妻倆每月省吃儉用可以存下1.5萬港元,如果是要買一套542萬港元的房子,要存夠140萬港元的首付,也需要近8年。

盡管香港的工資一直有所上漲,卻無論如何也追不上房價和物價的上漲速度。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最新數據,香港就業名義平均薪水指數從2006年第三季薪酬指數的101,升至2016年第三季的141.7,10年間增幅為40%。

但這期間,根據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在2007年9月,香港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僅為58,在2016年9月這一指數已經逼近140,漲幅達到了141%。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在任內最後的一份施政報告中承認,過去4年來,盡管特區政府多次采取措施,成功遏制外來需求、投資需求和炒賣需求,但香港“上車難”(即首次買房置業)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而且住的問題影響了香港的家庭結構,扭曲了價值觀,“不少人的目標就是盡量賺錢買樓供樓,”年輕人選擇專業和職業都在“向錢看”。不少家庭甚至走投無路,要住在工廠大廈內的籠屋內。

美聯集團副主席黃靜怡表示,香港特區政府“辣招”的後遺癥正在進一步浮現,二手房目前壓量不壓價,對年輕人買房沒有幫助,而解決樓市的供求仍然是新任政府需首要解決的房屋問題。

該調查稱,大部分受訪者都贊同,應該從增加供應扶助年輕人置業,40%希望香港特區政府可以增加供應,支持增加建設資助房屋及推出置業貸款。

一手房搶走所有剛需客源

除了難以存錢付首付以外,由於香港特區政府多次打壓炒房,提高了買賣住宅的印花稅至交易額的15%,也讓購房成本進一步提高。目前很多房地產開發商為促銷都提供一系列優惠政策,因此香港樓市的成交量都聚焦在一手房上,整體樓市極不健康。

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土地註冊處資料及香港置業資料研究部數據顯示,2017年二手註冊量預計只有3.6萬宗,同比下跌11%,如果按照這一數量推算,全年二手住宅註冊量占總存量的流通率會跌至3%,比起2016年的3.5%下跌了0.5個百分點,但與1997年的17%及2010年的11.2%相比,差距非常大,並且創下了有紀錄以來的新低。

美聯集團主席黃建業稱,由於香港特區政府換屆在即,對樓市的管理措施也成為了關鍵,意味著當局很可能出招更狠,也更頻繁,這也令很多二手房業主都在觀望狀態,令二手房貨源偏緊張,進一步推高樓價。

黃建業稱,如果香港特區政府再次出招,二手供應也會進一步緊張,一旦遇到外圍不確定因素,會令樓價出現回調,這時候可能是可以撤除“辣招”的時候,但如果操之過急,出現二手房供應暴增,一手房源也湧現的時候,對香港樓市很可能會造成很大沖擊,掀起“骨牌效應”,很可能出現“踩踏現象”。

另一方面,一手房卻在雞年新春前爆發了小陽春。美聯物業預計,1月一手房的成交量達到1400宗,同比增加了5倍之多;而1月份一手房的成交量比例也飆升至36%,創下了13年同期的新高。黃靜怡預計,今年一手註冊金額將突破2000億港元,創下歷史新高,較上一個雞年即2005年翻一倍。

一手房能夠跑贏二手房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地產發展商提供了大量優惠。比如,旺角某個樓盤的買家可以享受售價額外5%的折扣;同時,購入指定單位的首10名買家,可以享受售價15%的買家印花稅折扣。

此外,根據香港金管局規定,如果購買低於700萬港元的樓房,需要支付40%的首付,但是如果買一手樓盤,地產發展商則設計了五花八門的付款計劃,並給很多購房者做二次按揭。而徐靜也正是因為有稅務優惠,以及借貸比較方便,選擇了今年8月份交房的一手新樓盤。

土地問題是關鍵

梁振英在施政報告中表示,香港的樓價高和租金貴,並不是由於建築費高,而是因為地價貴,而地價貴的原因並非土地短缺,而是規劃用作房屋發展用的土地短缺,目前,香港作為房屋用途的土地只占香港土地的7%。

此外,整體社會對於房屋用地的供應和需求問題存在很大的誤解,在需求方面,香港人口的增長率已經很低,老齡化速度也很快,但不能靠降低人口增長率減少對房屋的需求。

梁振英指出,目前,香港郊野公園占土地總面積的40%,是住宅用地總面積的6倍,城、鄉、郊、野之間,發展密度差異越來越大,市區的人口越來越稠密,空間也越來越小,大家的生活也越來越擠。盡管這屆香港特區政府致力於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育,但也要同時考慮利用郊野公園內一些小量生態價值不高、公眾享用價值較低、位於邊角地帶的土地用作公營房屋、非牟利的老人院等非地產用途。除了郊野公園以外,發展巖洞、地下空間、填海、大嶼山等,都是可以考慮的發展區域。

不過,遠水難解近渴。根據香港規劃署估算,直到2046年,香港的土地需求最少需要4800公頃,即使所有現在發展的短中長期土地供應措施如期落實,香港仍需要再物色1200公頃土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804

新希望劉永好:實業轉型得靠自身硬 未來四成收入將來自海外

全國人大代表、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4日舉行的媒體溝通會上談及實體經濟轉形時表示,目前國內實業企業轉型困難,傳統的壓成本、擴規模的方法已經失效,不少企業的管理層年齡偏大,轉型意識不足,他表示:“不是說實體經濟不行,而是在於你我行不行。”

同時記者了解到,目前新希望集團海外擴張提速,目前海外收入占總銷售收入的一成,而這一數字未來將增長至四成。

實體經濟轉型還看自身

談到實體經濟在轉型方面的問題時,劉永好表示,目前實體經濟大家都說壓力很大,困難很多,主要是由於產品過剩所致。目前產品的毛利率在降低,一方面用工成本在提高,另一方面環保和安全方面的成長在增加,與此同時,很多產品面臨過剩,在價格競爭之下毛利普遍偏低,所以實體經濟很多企業壓力很大,盈利空間在下降。

劉永好表示,在內部開會討論時,有這樣的說法“不是說實體經濟不行,而是在於里我行不行”,他以美的和華為為例:都說實體經濟不行,為什麽美的和華為依然可以成為行業龍頭,發展的很好。

他認為,目前實體經濟轉型難在整體的轉型和提升,國內很多傳統制造業的企業,往往很熟悉壓成本、擴規模這些老方式,但在今天成本已經不能無限壓,規模擴大也未必好的情況下,就算營銷、服務到位,產品沒有轉型依然難見成效。目前很多企業的管理層年齡偏大,對於新興的互聯網營銷、新興的轉型意識不足,所以跟不上節奏。

此前有關中國企業成本和稅費負擔的討論曾引發了一場大討論,一時間關於企業稅費過高,稅費超過利潤等觀點眾多。在媒體溝通會上,劉永好也坦陳:目前很多實體企業都有感覺,認為國家的稅費相對比較高。但前幾年這個反應少一些,最近反應多,主要是因為前幾年競爭不充分,行業利潤空間大,因此稅費高一點也沒有問題。此外,地方上制訂的一系列的優惠政策,讓稅費得到減免。但這幾年毛利下降,產品過剩,競爭激烈,稅費的問題就凸顯出來。

記者了解到,稅費的概念其實是綜合概念,包括了企業所得稅、增值稅、關稅等,以及企業所繳納的社保和企業該承擔的部分。劉永好表示,他在做過很多調查後發現,目前多數企業的利潤還沒有稅費高,假如國家在轉型期,對於轉型中的企業降低稅費是有幫助的。國家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也做了減免的措施,包括營改增等。

劉永好建議,實體經濟要渡過難關,依然也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一方面希望國家在政策上,比如資金、產業政策等方面給予企業幫助和支持,幫助這些轉型升級的企業,通過技術、服務、營銷的提升,以及通過並購等方式做大做強。另一方面希望可以把一些關鍵的資源,向這些做大做強的企業傾斜。同時在社會輿論引導方面,應該發揮和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強企業家的信心。在他看來,今天國家投資增速有下降,一方面是轉型的壓力和困難,而另一方面是此前社會輿論對企業家負面較多,企業家特別是民營企業家心中還存有顧慮和擔心。

新希望國際化加速

1997年,新希望集團在越南開設了第一家飼料廠,此後多年一直在東南亞布局。但從2013年開始,新希望集團的海外擴張快速提速,並瞄準了發達國家的知名企業。

2013年新希望祭壇收購了澳大利亞大型牛肉加工商KPC,並將其養殖規模擴大到50萬頭;2015年7月集團旗下新希望乳業與Moxey家族、Perich集團及澳大利亞自由食品集團,合資成立澳大利亞鮮奶控股有限公司;同年在美國收購了知名谷物和能源貿易商藍星公司20%的股份;2016年,則借助旗下的草根知本全資收購了澳洲保健品企業Natural Care。

劉永好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新希望集團在海外投資較早,前十幾年更多是在海外主要是投資建廠,因為公司在技術、規模和實力上都領先於這些相對不夠發達的第三世界國家,因此在當地建廠可以推動食品和農業項目的發展。近幾年在建廠之外,新希望開始在一些發達國家進行並購和投資,並且在新加坡、美國、歐洲、澳洲都設立海外總部。一帶一路戰略提出後,公司加快了海外投資發展的步伐,尤其是在“一帶一路”的點上建立辦公室、體系、推動在當地的投資。

值得註意的是,區別於傳統國內企業走出去的模式,在發達國家的一系列並購中,新希望集團經常以合資、合作的形式參與其中,對此劉永好解釋稱,發展中國家是收購和新建為主,發達國家則是以合資和收購為主。在很多發達國家,企業的管理、技術、水平、研發都很強,因此新希望集團更多的參與當地的合作,或者收購兼並,把國外企業的研發能力、技術、品牌,通過合資、合作或者滲入的方式參與進去,這樣對於新希望集團在當地市場的拓展有利。此外,發達國家的市場比較均衡,直接進入難度較大,而通過並購和跟當地企業的合作會取得好的效果。

截至目前,新希望集團已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50多家企業,2016年,其海外生產產品銷售約占總銷售額的10%,劉永好表示,希望能夠通過幾年或10年的努力,將海外銷售額比例提升至40%,通過國際化布局,了解海外市場、競爭對手、國際行業發展的格局,使公司更加有全球化的思維。

劉永好認為,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中國制造已經在世界排行前列,擁有一批世界級的制造企業。中國雖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農業和食品的生產國和消費國,但在中國農業和食品領域,企業規模還都比較小,與市場地位不符。不過目前中國人的消費能力正在提升,在新的格局下,消費升級和供給側改革會推升一批優秀企業,未來十年中,中國應該會湧現一批有話語權、影響力、定價權的世界級的農業和食品企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283

李彥宏:想活150得靠AI,雷軍:下代旗艦機更AI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204/166276.shtml

李彥宏:想活150得靠AI,雷軍:下代旗艦機更AI
量子位 量子位

李彥宏:想活150得靠AI,雷軍:下代旗艦機更AI

AI to B,大有可為。

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今天進入最熱鬧一天。

特別是人工智能分論壇,8:30開場,提前一小時已滿員,現場“站”無虛席。

李彥宏、雷軍、王小川、余承東等知名公司CEO,以及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湯道生,紛紛圍繞AI發表了看法。

李彥宏說,AI在2C方面的影響力,已經能通過智能音箱、搜索等產品感知到,而在2B方面、供給側改革中,也會大有所為,AI2B,也會是百度AI的重要方向之一,特別是智能城市打造中,百度會率先與雄安、保定、重慶、蕪湖和上海等展開合作。

雷軍表示,AI不僅帶來新一輪技術革命,也給企業家帶來了新一輪焦慮。他認為所有企業應該像擁抱移動互聯網一樣擁抱AI。他還介紹了小米的AI發展圖譜,並且預告:2018年小米新一代旗艦手機,將用AI帶來更好體驗,會集中展現在拍照上。

余承東進一步談論了AI應用於智能終端的挑戰。之前華為已經推出了搭載NPU的旗艦手機華為Mate 10,但這過程中,功耗和產品打磨,都難度頗高。這位華為手機負責人說:手機,就是沒有胳膊沒有腿的機器人。

微信圖片_20171204143258

騰訊高級副總裁湯道生,介紹了騰訊AI在產品層面的應用,他透露現在的微信、QQ、遊戲等騰訊產品中,AI已經成為了最強大技術。騰訊不止在擁抱AI,而是所有的產品,都在圍繞AI進行能力提升,讓AI帶來更優質的產品體驗。

最後出場的是搜狗CEO王小川,上個月他剛率領搜狗完成了IPO。王小川表示,作為搜索公司,搜狗天然就有AI基因,而對於AI戰略的布局,搜狗將專註在語音和語言領域,會圍繞搜索和輸入法展開。

現場被紛紛祝福“恭喜完成IPO”的王小川,還帶來一份“one more thing”——“王小川”秀了一把英文。

在王小川演講中,屏幕上,依然是他去年發布的語音識別和機器翻譯系統;同傳耳機中,實時語音同傳傳出,美國男聲\美國女聲\王小川個人音色TTS英文發音。

以下是李彥宏和雷軍圍繞AI展開的演講,量子位整理。

李彥宏:AI to B,大有可為

微信圖片_20171204143304

昨天我在大會發言的時候說,如果有幹貨的話最好還是用PPT來講,因為我昨天發言之前,所有的嘉賓都沒有講PPT,今天我發言之前,我們每一個嘉賓都有PPT,所以我想這就是今天坐無虛席的原因。

大家都對人工智能非常的感興趣,但講幹貨,是不是只有PPT才可以呢?不是的,還有比PPT更好的形式,先請大家看一段視頻。

(疲勞駕駛視頻播放)

剛才之前的教授說人工智能會使司機丟工作,最先丟掉工作的司機可能是貨車的司機,我們希望貨車司機丟掉工作之前,別先丟掉生命。所以剛才的視頻是演示了防疲勞駕駛的系統。

人工智能會在各個方面產生大家意想不到的效果,智能駕駛是每個人都關註的領域,但是在很多其他的領域也有非常多的令人期待的新的功能,所以我們可以看另外一個場景的應用,我們看一下智能家居里面的應用。

(百度智能音箱Raven H視頻播放)

這個是上個月百度世界的時候我們發布了一款智能音箱,當時很多人說它漂亮得不像百度的產品。(全場笑)

所以這一次我把它像百度的地方給大家展示一下,它人工智能的對話能力,大家看了視頻覺得它還是比較像百度的。比你們見到任何一款市面上的音箱還要聰明。原因就是百度這麽多年做搜索積累下來的人工智能的技術和背後的知識圖譜。

搜索引擎本身就是一個人工智能的問題,用戶用自然語言輸入他的需求,計算機猜測用戶想要找什麽,然後給他提供相應的答案。

人工智能就是要讓計算機懂得人,給人提供需求。大概從去年前開始,搜索引擎從過去的基本上靠統計來做排序,到了變成用機器學習來做排序,今天大家使用的百度,背後完全是一個人工智能的引擎。

人工智能在2C的領域,在很多大家的日常生活中有應用,但是它不僅限於2C的領域,在2B的領域也有應用。互聯網的時代大家感受到的改變對人們的改變都是2C的,但是人工智能也會改變2B,也就是改變制造端、供應端。

下面這個例子,給大家講了供應端,改變B端的人工智能。

這個例子是我們跟一個連鎖的超市合作,用人工智能的技術去提升它的超市里面的生鮮貨品的效率,進多少,什麽時候擺出來,什麽時候撤掉,做這樣的預測,我們有了這個預測之後,做了十家店,利潤可以讓它提升20%,報損率降低30%以上,就是很多本來需要扔掉的東西因為人工智能而變得不需要浪費了。

所以它對於B端的生態的改變也是非常明顯的,不僅僅是超市這個領域,我昨天講無論是金融、房產、教育、醫療、能源、物流等等,每一個方面人工智能都有非常多的應用。

今天我們看到很多生產端已經遍布了各種各樣的傳感器,它已經能夠搜集到很多的數據,但是對於這些數據的使用,我們還非常的不夠。

比如說我的家鄉在山西,山西有很多的煤礦,我們想象煤礦經常出安全事故,一旦死人比較多的話,當地的領導甚至省部級的官員都要因此而辭職。

但是如果你到煤礦里面看他們的傳感器已經布得非常的多,非常的先進了,只是我們沒有很好的利用這些數據進行挖掘預測,什麽時候毒氣會產生或者說泄露。再比如說生產制造領域,我們跟一些鋼廠的合作,現在鋼板紮出來以後,還要人檢驗有沒有氣泡這些問題。

其實人工智能完全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用模式識別,用計算機視覺的能力可以識別哪些鋼材是有問題的。

所以人工智能在供給側有非常多的應用,這些應用顯然不是靠百度一家能夠實現的,是需要整個社會,至少整個企業界奮鬥。

為此百度不斷的開放各種各樣的平臺,其中我們的深度學習的平臺,任何人都可以利用這個平臺來開發一些應用的程序。在自動駕駛上我們做得更加的生動一些。

視頻中有一些阿波羅的平臺,它也是一個供給端的平臺,我們聯合了各種各樣的包括運營商、汽車服務的廠商,整車的廠商,零部件的廠商,芯片的廠商,大家都在一個產業鏈里面共同為無人駕駛來做努力。

昨天晚上跟一幫朋友吃飯的時候(即丁磊的飯局),他們談起來無人駕駛,給我出了一個主意,他說你們應該做一個廣告,大家坐在車里一起喝酒的場景。因為有了無人駕駛就不存在酒駕了。

整個我們的社會會因為人工智能的到來而發生大的改變,我們越來越多的人會生活在城市里面,什麽樣的城市才是一個美好的城市,才是一個先進的城市?

我們跟雄安也有很多的探討,我們覺得應該是一個沒有擁堵的城市,應該是人們的生活都很幸福的城市,應該是沒有什麽身份認證,沒有排隊,沒有汙染,每個人都很健康,工作的時候效率很高,休息的時候非常的放松,這才是一個好的城市。

而這樣的一個城市,很多情況下都需要人工智能技術才能夠實現,所以我們會很快跟雄安一起宣布一個大的智能城市的計劃;而這個計劃不僅僅對於一個新的城市來說有很強的適用性,也跟所有的城市相關,每一個城市要想提高它的智能水平,要想讓它的人民生活更加的幸福,要想讓每個人都活到150歲,必不可少的就是要把人工智能的技術讓它逐步的滲透到每一個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所以我們跟保定、蕪湖、北京的開發區、上海汽車城都有相關的人工智能的合作。明年的時候我也希望有機會跟大家更詳盡的報告這方面的進展,謝謝!

雷軍:小米全面擁抱AI,How?

微信圖片_20171204143310

 

大家好,昨天下午我參加了一個會議,會上說現在很多的互聯網的創業者很焦慮,也很失落,我問為什麽?說人工智能這個時代來了以後,很多互聯網的企業家都覺得自己過時了,變成了傳統的產業。

所以昨天下午我在交流的時候,我就說人工智能是一次技術革命,就像當年移動互聯網來的時候,所有的企業都要擁抱移動互聯網,今天人工智能來的時候,可能我們所有的企業都需要擁抱人工智能。

今天我希望跟大家分享的是站在小米的立場上我們怎麽樣擁抱人工智能,小米在人工智能這個時代里面,我們擁有什麽樣的機遇。

今年小米的業務已經開始重新恢複高速的成長,在今年第三季度的時候,我們同比增長超過了100%。目前我們小米手機所搭載的系統全球的激活量全球突破了三億人,我們6年前就開始做的雲服務產品,目前存儲的大數據量已經超過了兩百個TB,在四年前做的生態雲連接了非常多的智能生態的雲服務。

在四年之前,我們啟動了小米生態鏈的計劃,就是用五年的時間孵化一百家智能硬件的公司,這個計劃提前完成了,只用了四年的時間我們就完成了。

在去年的時候,這些智能硬件公司的收入過了100億人民幣,就是在小米平臺上;今年預計會超過兩百億人民幣,明年的計劃是超過四百億人民幣。

因為這個智能的硬件,我們部署完成以後,在三年前我們提出了小米的智能家居的IOT的戰略,以手機為核心來連接所有的設備。

就在11月1日我們統計的時候,全球激活聯網的智能硬件的IOT的設備超過了八千萬臺。當擁有了這些優勢之後,我們在人工智能的時代,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巨大的機會,因為小米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公司,我們擁有非常強的硬件產品的能力,通過我們連接了這麽多的用戶,在過去的五六年里面,我們所擁有的數據量也是極為驚人的,四年前我們在生態鏈的領域里面我們進行了廣泛的深耕。

在過去的兩年里面,小米在AI的核心能力的圖譜,各項核心能力上我們都下了比較大的功夫,一直在人工智能領域投入了非常多的資源。

在今年的七月份我們發布了第一個人工智能產品叫“小米AI音箱”,我們叫小愛同學。剛才百度的視頻做得挺好的,我也準備了一段視頻,看上去一樣,是我們七月份時候小愛同學發布的音箱,七月份發布完之後,在8月10日攻測,14天的搜索量突破了一億。在一個月前,語音的指令當日突破了三百萬條。

大家可能看上去覺得這些AI音箱看起來差不多,我們在七月底、八月初發布的時候,我們有很大的壓力,我說發布完了消費者會不會不認可?其實在美國前幾年也不怎麽認可,但是小愛同學發布以後,用戶反映的程度遠超了我們的想象。目前小愛同學人均每天的時長是兩個小時,尤其是30%的小孩子把它當玩具在玩。

有很多的智能音箱場景,在美國是放音樂,像我們這樣的產品在中國放音樂是30%左右,閑聊是占了35%,可能它還沒有那麽智能,但是對小孩子來說,就成了一個非常好的玩具,這是我們之前設計的時候沒有想過的。

我們發現在家庭里面,小孩子跟小愛音箱之間的溝通非常的頻繁,所以我們做了四個月以後,我們自己的感覺是遠超了預期,我們設計小愛同學的時候,更重要的是成為智能家庭的控制中心。

當初做智能家庭的時候,我們選擇的第一個控制中心我們選的是路由器,這個也的確把所有的設備聯結在一起,後來發現路由器是放在桌子下面,墻角邊上,非常的難以放到桌子上面。你沒有辦法通過一個路由器來控制整個智能家居。

我們當初為什麽選路由器呢?我們是想選一個7*24小時工作的裝備,所以說我們就選了路由器。當AI時代來臨以後,我們要做的就是AI音箱。

所以在去年我們整個內部總動員,四個部門一起聯動,快速的發布了這個小愛音箱,我自己的感覺是基於小米在硬件、軟件、IOT、新零售一系列的優勢之後,AI時代,像小米這樣的公司還是有非常多的機遇。

我們剛才講了小愛同學,對我們的核心業務智能手機來說的話,也是AI一個巨大的場景。今天整個人工智能罪刑相的表現的產品在什麽地方呢?除了我們剛才講的小愛同學以外,競爭最激烈的是在手機上,主要是拍照的領域,包括智能問答。

在拍照上的競爭,谷歌的新發布了一部手機Pixel2,用一個攝像頭,非常好的完美的實現了虛化,這里面涵蓋的人工智能是非常多的,所以今天人工智能給我們展現它的魅力,只有一點點,我相信在未來的十年里面會突飛猛進的發展。

我們也會把我們在人工智能上的技能很快的應用到下一代的手機上,所以這里做一個小小的預告,小米的下一代的旗艦機值得期待。謝謝!

雷軍 李彥宏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566

發展芯片產業還得靠企業和企業家精神

編者按:

近日美國發出對中興通訊出口權限禁令,禁止美國企業向其出售零部件,直到 2025年3月13日。美方的這一舉措引發了國內對中國芯片自主創新問題的熱烈討論。

有通信業內人士表示,雖然近年來中國通信市場發展很快,但基礎層和物理層技術的積累還是非常薄弱,最核心的就是芯片和終端濾波器。

也有業內人士評論說,中國不像美國,中國沒有矽谷,在國內重視金錢而忽略技術。中國目前圍繞著諸如共享單車、外賣、拼團等均有大筆投資砸下,卻鮮有資金投入到尖端技術中去。中興今日之痛是長期忽視基礎研究、忽視技術創新結出的惡果。

我們看到,在過去10多年中,房地產、互聯網等領域確實吸收了大量的投資,那麽,中國資本投入的方向是不是走入了誤區?科技基礎研發要靠國家投資還是靠市場投入?

在此第一財經誠邀通信、科技屆、投資屆等各方人士撰稿,共同參與“國產芯片發展路在何方”的大討論。我們將擇優發表在報紙和網端。投稿請發至郵箱:[email protected]

以下為牛文文文章內容:

芯片產業為什麽在中國沒有發展起來?想起十幾年前參訪韓國三星,當時非常震撼的三點:

一是三星創始人李秉哲那一代韓國人“超越日本”的頑強願力,在紅紅火火的家電時代就看到芯片“點石成金”的巨大超越優勢,下決心力排眾議超前投入巨資上芯片生產線,而且一代一代線連續投入,終於在芯片上超越了日本,占據了消費電子產業的上遊。今天三星手機一路下滑,但三星電子的業績仍然強勁增長,靠的就是上遊。

第二,李秉哲當年決定上芯片生產線,反對意見很大,但他說服了政府,據說當年政府把日本給韓國的賠款支持了三星的芯片巨賭。後來我又帶記者回身到韓國采訪韓國當年的“重型化之路”,半個月采訪電子、鋼鐵、航運、航空等民營巨頭,了解到一個事實:當年韓國政府不但強力支持幾大民間企業集團,而且還把本來是國有的鋼鐵、航空企業私有化了,這個過程中,並沒有出現類似中國的“國有資產流失”擔憂和大討論。韓國政府、百姓、企業在“超越日本”上面的願力合力,值得中國學習。

第三,投資芯片產業的經歷,積澱起了三星血脈里的“半導體基因”:每代晶圓線投資額巨大,一代線投資失敗,整個三星可能就會倒下,所以三星人上上下下危機意識非常強。說到底,芯片再重要也是個商業產品,沒有企業家精神很難持續發展。

簡單說,發展芯片產業,第一還得靠企業和企業家精神,不能政府直接做;第二芯片投資巨大、回報時間長,只靠民間風險投資和創業企業不行,還得華為、京東方這樣的大企業上;第三政府需要創造更好的環境,讓企業家安心做長期投入。

(作者系資深商業觀察人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722

彩電中國芯處上升期 ,完全國產化還得靠精細化制造

不僅通訊芯片,中國的彩電芯片目前也大部分依靠進口。但海思、Amlogic等中國芯片商在彩電芯片市場的份額正處於上升期。創維等彩電企業也在推出自己的AI畫質芯片。

創維集團首席技術官(CTO)王誌國4月24日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彩電芯片要完全實現國產化,瓶頸在精細化制造和專利。他樂觀預期,三年內彩電芯片將能實現國產化。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彩電制造基地,但是“缺芯少屏”過去一直困擾著中國彩電業。隨著國產液晶電視面板產業的強勢崛起,彩電芯片將是下一個等待中國企業攻克的“堡壘”。

彩電中國芯多方發力

2018年初,美國CES上,創維展出了自主研發的AI(人工智能)畫質芯片。而早在2014年,創維便攜手華為旗下的海思,共同承擔國家核高基重大項目,一起開發了首款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電視芯片V800,填補了我國電視系統芯片的空白。

王誌國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創維率先把V800應用在互聯網電視上,這樣的電視已有幾百萬臺。

第一財經記者4月24日在創維30周年慶典上留意到,海思與MStar(晨星)、瑞昱(REALTEK)、SK海力士、東芝等中國臺灣、韓國和日本芯片企業一起,都獲得戰略合作獎。

而今年創維展出的自主研發的AI畫質芯片,則是與臺灣芯片企業Novatek合作的。“我們定義芯片,與它們一起設計,再找臺灣廠生產。”王誌國說,創維研發AI畫質芯片,是希望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讓老的影視內容也能實現畫質改善,從而實現彩電的差異化。

這款AI畫質芯片,會集成到電視的主芯片里,應用於創維自己的電視產品中,王誌國預計今年應用這款芯片的電視機會達到上百萬臺。

有意思的是,創維在深圳的總部大廈被稱為創維半導體設計大廈。王誌國透露,未來創維會繼續加大芯片的研發力度。創維數字公司已收購了一家芯片公司。此外,創維還與外部夥伴合作開發芯片。他甚至設想,未來國內企業可以聯手投資彩電芯片廠,設計定制芯片。

不只創維,海信、TCL、康佳等中國彩電主流企業在芯片領域也有涉足。

2005年6月,海信已研發出我國第一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並產業化的數字視頻處理芯片——信芯,打破了國外企業在數字視頻處理芯片的壟斷局面。海信還於2013年研制了國內首款網絡多媒體電視SOC主芯片,並實現整機量產。2015年,海信又發布Hi-View Pro畫質引擎芯片,成為中國擁有自主高端畫質芯片的彩電企業。

TCL集團董事長、CEO李東生去年曾透露,TCL自2013年起已經參股了兩家芯片企業,分別是敦泰電子(TW.3545)與晶晨半導體(Amlogic)。據了解,敦泰電子、晶晨均由美國矽谷芯片業的資深華人專家成立。敦泰電子2005年在美國註冊成立,2006年遷址回亞洲,在深圳和臺灣設立了研發及工程服務中心,致力於人機界面解決方案的研發。晶晨創立於1995年,總部在上海,主打智能電視和機頂盒智能芯片設計。

而康佳也自主研發了8K芯片,可控制屏幕每一個像素的灰度,實現全程8K信號處理。

臺系企業仍主導市場

目前中國臺系企業仍主導全球彩電芯片市場。

調研機構IHS的中國區研究總監張兵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說,在電視主芯片領域,MStar(晨星半導體)絕對領先,占全球市場份額超過40%;前三大供應商為Mstar、Media tek(又稱MTK或“聯發科”)和Novatek(聯詠科技),它們的市場份額大致為40%、16%和15%,而這三家均為中國臺灣的企業。

中國大陸的芯片企業也在崛起。張兵說,海思目前占據全球彩電芯片的市場份額超過5%,而Amlogic(晶晨)、RDA(銳迪科,已被紫光收購)等芯片廠商的份額都比較小。盡管份額不大,但是中國大陸芯片企業正處於上升期。

一位前晨星半導體(MStar)的員工告訴第一財經,全球彩電芯片市場,目前由兩家中國臺灣企業MStar、MTK主導。MTK已於2010年收購了MStar,兩家合占全球彩電芯片市場份額約60%。臺灣另一家企業瑞昱半導體(REALTEK)也是彩電芯片的重要供應商之一。

這位人士說,國產彩電芯片的供應商里,海思已有小規模的供貨;另一家供應商Amlogic,是由華人主導的美資公司,現正謀求在國內上市,已向小米OTT盒子供應芯片。這兩家企業,是臺系企業之外的主要力量。

第一財經記者從創維、海信、TCL了解到,目前Mstar都是它們最大的彩電芯片供應商。另一位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海思與國內幾家主要的彩電廠也有合作。創維集團CTO王誌國坦言,不同的彩電芯片商,各有所長。如,MStar擅長智能語音芯片,Novatek擅長畫質引擎,海思有國產自主知識產權。

目前,彩電芯片在電視機的總成本中,大約占比5%。張兵說,彩電涉及到的芯片大大小小10余種,包括電源管理、音頻處理等功能。創維、海信的AI畫質芯片和畫質引擎芯片,主要是畫質增強芯片,類似於索尼所推的X1 Extreme,對彩電圖像控制和處理進行增強,以達到更好的畫質。

因為彩電行業競爭激烈,對成本要求高,所以彩電芯片的集成度很高,涵蓋了中央處理器、圖像處理器等。WIFI模塊、AI模塊,未來也有機會集成到彩電芯片中。上述前晨星半導體(MStar)的員工這位人士說,彩電主芯片成本在10美元以下,包括主芯片在內的主板成本約100~200元人民幣,以55英寸液晶電視成本2000元左右計算,占比並不高。

但是,攻下彩電芯片的“堡壘”仍有重要意義。因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彩電生產基地,全球超過60%的電視機產量來自中國。奧維雲網(AVC)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大陸出口到海外的電視及半成品電視達到1.02億臺。若再加上國內銷售的約5000萬臺,中國一年生產的彩電近1.5億臺。中國有這麽龐大的彩電產能,怎麽能讓電視機的“心臟”受制於人呢?

精細化制造有待突破

那麽,彩電芯片的國產化,究竟難在哪里呢?

上述前晨星半導體(MStar)的員工認為,中國彩電以前“缺芯少屏”,屏的國產化已逐步解決,而芯片還主要靠進口,主要是難在芯片開發和生產工藝。海思、Amlogic的芯片設計能力,已基本可以滿足彩電產品的需求,早幾年它們的芯片設計能力已達到14納米的水平。當然,芯片廠技術越好,集成度越高,成本越低。

在生產方面,中芯國際目前能生產28納米的芯片,而臺系企業已經可以生產10納米的芯片了。所以,海思、Amlogic設計的芯片,還是找臺積電來生產,否則沒有競爭力。

事實上,三年多前創維與海思聯手研發的V800芯片,是由中芯國際來生產的。而今年創維推出的AI畫質芯片則是找臺灣企業來生產的。

王誌國認為,彩電芯片國產化的關鍵還是在晶圓,如果從設計定制的角度看,彩電芯片的國產化早已實現,像Amlogic、展訊等都可以設計芯片,但是還是要找別人生產。所以,未來提升精細化制造能力,才能真正實現彩電芯片的國產化。

不過,王誌國相信,只要下大決心,國家重視、資源扶持、大企業參與,就可以打破精細化制造的瓶頸。他樂觀預計,三年內可以實現彩電芯片的國產化,當然還會遇到專利問題。

而張兵冷靜地說,彩電芯片種類眾多,很多都涉及到基礎架構、專利等問題,國產化不可能短期突破。然而,“中國有強大的本土品牌和制造基礎,而發展芯片產業需要經濟規模,這是海思、RDA等本土供應商所具備的市場優勢。”彩電SOC芯片目前主要采用28納米制程,未來1-2年中高端產品會往22納米走,芯片需求也將持續叠代,比如8K芯片。

“未來,中國品牌使用國產彩電芯片會越來越多;中國臺灣企業將逐步到中國大陸設立合資企業,以擴大在中國市場的份額;日韓芯片企業將沒落,但在存儲器上還是會很強;高通等美國公司還是占據高端市場,因為它們掌握ARM芯片。”王誌國預測說。

另一位業內人士也樂觀地說,中芯國際可以生產28納米的芯片,今後會不斷進步。未來彩電芯片國產化,將不是問題。整個芯片產業鏈正在向中國大陸轉移,如臺積電已在南京設廠,預計今年投片、明年量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2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