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當電影遇上互聯網,中影、萬達、安樂影業……這些老咖怎麽玩轉新事物?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4-18/1095803.html

每經影視記者 溫夢華

“你的網感夠強嗎?”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網感”一詞成為年輕人口中的“時髦”。

與此同時,互聯網的興起發展也為影視行業帶來了更多的關註。不僅資本熱錢不斷湧入,就連互聯網平臺也紛紛參與影視制作。市場環境不斷多元化,競爭也更加激烈。而隨著“網感”受到影視創作的熱捧,影視與互聯網的融合式發展也早已是業界常態。

只是,在當下多元的環境中,雖說年輕一代早已對網絡習以為常。但對於行業資深老手來說,當下互聯網的發展又帶給他們哪些機遇和挑戰?當影視遇上互聯網+,他們又有哪些煩惱和妙招呢?

今天,在2017北京國際電影節“多元環境下的電影發行與互聯網+的思考”論壇上,中影周寶林、萬達曾茂軍、安樂影業江誌強等多位行業大咖做臺,說起了他們對於多元化的理解和思考……

2017北京國際電影節“多元環境下的電影發行與互聯網+的思考”論壇上,多位行業大咖共同分享他們對電影多元化環境的理解和思考(每經影視記者攝影)

中影副總經理周寶林:就像現在不提“業內”,更多的在說“跨行業”

主持人:今天有一個主題詞叫多元環境。就像現在,我和各位老大哥、老朋友坐在一起,我感覺這就是一個多元的環境,那麽,您在工作中對於多元的環境有什麽樣的感受呢?

從我的經驗來看,主要體現在四方面,即主體、資本、營銷手段以及競爭的多元化。這種多元的狀態是由於電影產業的自我優化而形成的,是一個必然的階段。”

細說起主體的多元。周寶林笑著打了個比方,“過去中影發行是這個行業里的江湖老大。但隨著市場經濟的到來,這種發行主體、中影的地位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專門從事發行業務的新生力量在不斷崛起,這就正體現了發行主體的多元。”    

而資本的多元,“就像現在不提“業內”了,更多的是在說‘跨行業’。現在電影產業跨行業越來越多。投資的主體也越來越多,不僅僅是國有的、民營的、混合型經濟的主體,投資電影發行的主體也越來越多。

此外,“隨著現在的營銷手段層出不窮,票補、保底、墊付宣發費等恰恰體現了營銷手段的多元”。

“競爭方面也是同樣,不僅是片方、檔期的競爭,還有院線的競爭,為了擴大影響力誰都競爭,不過競爭不了萬達,跟萬達沒有競爭(笑)。”不過,他也指出,正是因為多元環境,所以在發行上也要向縱深發展,以更廣泛的思路、互聯網的思維方式來做發行,要從影片前期就介入等等。

【萬達曾茂軍:前端是內容後端是觀眾 所有公司都在打通產業鏈上下遊】

主持人:我在全國訪問過50家以上的萬達影城,城市新興繁華地段購物、飲食、看電影都是在萬達商城。而且風格各異,各有特點,作為民企院線發行的老大是怎樣的特色發展呢?

“本身我作為嘉賓之一發言就是中國電影多元化的體現。2002年中國啟動了院線制改革才有了民營資本的進入,才有了今天的萬達。”拿起話筒,曾茂軍首先笑著感謝道。

在他看來,電影的多元最核心體現在內容、觀眾以及發行方式和發行終端三方面的多元化

“過去中國的電影更多關註票房產出,魔幻、英雄片比較多,但現在電影內容的多元化已經開始體現特別的明顯。”相比之下,好萊塢在美國電影市場多元化體現的明顯標誌是不同類型的電影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間。“我覺得中國電影發展到今天已經開始逐步的向另一個多元化去發展,未來不同類型的電影一定會有自己成熟的觀眾群和票房。”    

前端是內容後端是觀眾。第二個多元化是由觀眾的多元化所決定的。中國目前電影觀眾多元化趨勢是不夠的,未來會更加呈現出多元化。比如最近熱映的《速8》可能會成為中國第一部影片破30億的紀錄片。而相比之下,其他的國產影片正是由於觀影人次的多元化不足,所以票房不足。”    

第三個多元化是發行方式和發行終端的多元化,現在幾大互聯網的平臺公司開始從過去的電商平臺進入了發行、進入了上遊的制作。“同樣,萬達雖然是靠做電影終端起家的,但是現在也開始通過終端進入到上遊的制作、發行。所有的公司都在打通產業鏈上下遊。”

【《捉妖記》制片人、安樂影業江誌強直言:“我越來越不明白、越來越弄不懂”】

主持人:多元化是中國電影的必由之路,在經歷了華語電影的歷史階段後,當下整個影片的運作、宣發等過程都和以前大不不同。作為一位影壇老前輩,江先生您是如何看待這個多元化環境的呢?

“我越來越不明白、越來越弄不懂,以前遇到的情況今天完全用不上。相比全世界,中國的電影發行是改變最快的一個。”江總的這番直言,頗有些“玩不轉”的意味。

“今天在美國發行電影,還是比較原始的方法,將廣告發在電視上。但是現在中國很多人不花錢在電視買廣告了,中國的觀眾怎麽選擇電影往往完全是互聯網控制一切。”談起當下美國電影和中國電影在發行中的不同,江總如是說。

“從一個電影人的角度來說,我自己覺得在中國要懂得發行,就是要懂得觀眾怎麽去消費,誰懂得去掌控觀眾,去掌控電影觀眾的消費,它就是占領電影發行的有利地位。對我來說,這麽多年的經驗,以前用過的東西今天真的不能再用了,這就是我的感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445

長城影視兩次收購浙江中影100%股權 成為唯一股東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7-13/1127650.html

原標題:長城影視擬收浙江中影49%股權

7月12日晚間,長城影視發布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東陽長城與浙江中影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江中影”)的股東簽訂《股權轉讓協議》,東陽長城擬使用自籌資金不超過1.7億元收購浙江中影49%股權。本次收購前,東陽長城持有浙江中影51%股權;待本次收購完成後,東陽長城將持有浙江中影100%股權,浙江中影成為東陽長城的全資子公司。

公告顯示,浙江中影是專業從事廣告全案服務及電視、網絡、廣播、戶外、雜誌等全媒體廣告經營的綜合型廣告公司,媒體資源覆蓋電視、電臺、報刊、雜誌、視頻網絡、戶外燈箱等多元化的傳播途徑。2016年和2017年1-5月,浙江中影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04億元和3671.61萬元,凈利潤分別為2768.97萬元和742.94萬元。對於此次收購,浙江中影也對2017年和2018年做出業績承諾,實現的凈利潤分別不低於3312萬元和3576萬元。

長城影視表示,本次交易有利於進一步拓展影視內容的衍生渠道,提高變現能力,公司將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繼續充分利用影視業務與廣告服務業務的協同性,促進影視及廣告業務的發展,順應娛樂傳媒行業綜合化發展趨勢。本次交易能夠提升上市公司的持續盈利能力,本次交易完成後,上市公司對標的公司控股比例進一步提高,有利於優化公司廣告板塊業務的布局。

與此同時,長城影視也對外透露本次交易存在的主要風險,首先是股權轉讓後,公司對標的公司提出更高的經營業績要求,隨著品牌內容營銷市場的飛速發展,市場競爭也帶來經營上的不確定性,標的公司經營業績能否達到預期的盈利目標存在不確定性;此外,本次交易完成後,如果標的公司出現大量核心人員離職,可能會影響其業務的正常開展和其盈利水平,存在一定的人才流失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625

專訪│中影董事長喇培康:如果觀眾不喜歡主旋律電影,那是廚師沒把菜做好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7-30/1133669.html

每經影視記者 丁舟洋

每經影視編輯 杜蔚

盛夏的電影院被“紅色題材”電影覆蓋。兩部主旋律電影《建軍大業》《戰狼2》都拿出攻克重要戰役的勁頭,成敗與否,都是今年國產電影的關鍵一役。而對於電影行業的“老大哥”中影來說,投資《建軍大業》的財務壓力雖然不大,但這部電影的票房高低卻關乎中影的“使命”。

▲《建軍大業》海報(豆瓣電影/圖)

一個人,一場對院線、影院經理的映後宣講。這是《建軍大業》在成都的一場路演,中國電影(股票代碼:600977)董事長喇培康出現在演講臺上。“我一個光桿司令就來了,走得急,也沒帶演員。”喇培康笑稱。

作為明星路演的一種補充,中影的高管們趕赴各大“票倉城市”專門與放映方們交流,尋求最大限度的排片支持,並明確表示“制定了令人滿意的獎勵措施”。在大眾眼中,沒有明星的路演似乎少了眼球效應,但業內人士都清楚,能讓一家公司掌門人親自奔走的影片,絕對是這家公司最重要的年度大戲。

喇培康亦毫不諱言《建軍大業》背負的使命——“建軍90周年獻禮片”“2017年最重要的獻禮片”“思想內核就是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

喇培康也知道現在很多觀眾一聽“主旋律”就皺眉頭。在他看來,主旋律就是“正能量”,美國大片都是弘揚家國情懷的“正能量”,但卻都頗受市場歡迎。“所以如果一部主旋律題材拍出來觀眾不喜歡,那不是題材的問題,是廚師(即主創)沒把這盤菜做好。”

啟用擅長拍動作、槍戰的香港地區導演劉偉強,大量青年人氣偶像參演……種種手法,都是為了讓《建軍大業》這道主旋律大菜更可口。在有些冷清的票房市場,《建軍大業》喊出了“劍指十億”的口號。

映後,喇培康接受了每經影視(微信號ID:meijingyingshi)的專訪。關於中影出品這部影片的臺前幕後,關於這家中國最大的影視國企的發展路徑關鍵詞……喇培康都給出了答案。

▲喇培康接受每經影視專訪(張建攝影)

數十家出品方:絕大多數的投資份額是0.5%,0.6%我都給不出

每經影視:中影為什麽要拍《建軍大業》?

喇培康:2017年是建軍90周年,中影作為一家國有企業,除了拍商業大片和中低成本影片。我們還承擔著配合黨和國家重點工作、重點影片拍攝的重任。

為了配合這個重要時間節點,2014年年初我們就召開會議,把我的前任——中影的前董事長韓三平請過來開會,跟他商量,在他的《建國大業》《建黨偉業》之後,建國三部曲之“建軍大業”是不是要拍了,這是我們中影不可推卸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韓三平董事長非常愉快地接受了我們的邀請。

每經影視:《建軍大業》的制作成本是多少?為什麽有那麽多聯合出品方?

喇培康中影是該片最大股東,因為太多公司想參加這部影片,現在有近40家投資方,這些投資方絕大多數的投資份額都是0.5%,0.6%我都不給,沒有了。如果這個給10%,那個給5%,能有這麽多的投資方嗎?

大家的這種心情我能理解,這麽好的項目,而且還有很重大的意義。這些人都不在乎這部片子投資是不是能賺錢,就是恨不得0.5%也行,只要能參與,片頭有他們公司的名字,就心滿意足了。

所以我們做片頭、片尾字幕都很費勁,唯恐落了一個人。我要求我們的相關部門一定要嚴格把關,必須反複核對,確保一個都不落下,一個都不能少,少了就是錯誤。

▲截至7月30日13時許,《建軍大業》收獲1.7億元票房(CBO中國票房/圖)

每經影視:《建軍大業》既要尋求市場熱捧,又要傳遞厚重的思想內涵,挑戰不小。

喇培康:我們這個片子,價值觀就是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這沒什麽好回避的,《建軍大業》不是爆米花電影。我覺得影片很勵誌,南昌起義的時候,周恩來、朱德都很年輕,周恩來才29歲,就做這麽大的事業。我們現在29歲的年輕人,可能有的還沒找到工作得靠父母生活。學習革命先輩為了民族大業的這種激情,年輕人可以把這種做事業的激情轉化為認真對待本職工作,這不就是一個勵誌的過程嗎?

啟用香港地區導演:一開始也有過擔憂,但我們沒選錯

每經影視:《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的導演是韓三平和黃建新,他們對這種革命歷史題材的駕馭是有積累的。但《建軍大業》為什麽會找對黨史、軍史都不精通的香港地區導演劉偉強來拍?

喇培康:《建黨大業》是2011年上映的。時隔6年,中國電影市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不能沿用“建國”“建黨”的模式來拍“建軍”。經過研討,我們決定請一名香港地區導演來拍,因為香港地區導演有這方面的意識,商業意識也很強。

請劉偉強來當導演,我們曾經也不是很踏實,他畢竟是香港地區導演,不像我們從小學黨史、軍史,深刻的了解那段歷史,他連建軍怎麽回事都不知道。請這樣的導演來拍《建軍大業》,是不是太不負責任了?好在有韓三平和黃建新,三人形成主創班子,有他倆的把關,我們也沒有擔憂了。

其實從第一天拍攝效果就能看出,起義軍戴的帽子、儀容、儀表,都是對的。南昌起義的那股勁兒出來了。現在看來我們選劉偉強是正確的,這是一部主旋律影片,也是一部很好的商業大片。

“建國三部曲”已經拍完了。我們用了香港地區導演,以後還有這種革命題材,我覺得我們思路還可以更開闊,甚至可以請美國導演。美國也拍過《拯救大兵瑞恩》《血戰鋼鋸嶺》這樣的軍事歷史片。雖然現在還沒提上議程,但我覺得這種可能性不排除。

每經影視:用了那麽多人氣偶像做演員,片酬高嗎?

喇培康通過這部影片的制作,我們扭轉了對年輕演員的不良看法。以前我們覺得他們演技差、耍大牌、要價高。而為拍這部電影,年輕演員們都經過了極為嚴格的軍事訓練,片酬很低,毫無怨言。

有的年輕演員甚至不知道粟裕是誰,回去問他爸,他爸說粟裕是共和國十大大將之首,軍功卓著的一個人,你有機會在《建軍大業》里扮演粟裕,是你這輩子的榮耀。於是他做了很多功課,大量閱讀史料,演得非常好。

那麽多明星演員,如果每個都幾百萬、上千萬片酬,成本就得突破十個億。所以我們把更多的資金用在這部影片的拍攝制作上、爆破、特效上,只有劉燁、朱亞文、黃誌忠這三個主演是簽合同的市場價,因為他們要在劇組待滿4、5個月。其他青年演員都是配角,他們的片酬是按天付的,非常低。

每經影視:在宣發上有什麽新思路?

喇培康:我們認為,現在宣發上已經做到極致了,包括用互聯網手段。傳統的電影宣傳手法,是比誰做得鋪天蓋地、狂轟亂炸。現在講究精準營銷、精準抵達,比如讓粉絲幾千萬的年輕偶像們發微博。

我們現在還面臨的問題是,把《建軍大業》的這個消息精準抵達給你了,但它能不能讓你“入心入腦”。當然這個不光對《建軍大業》是如此,對所有片子都是這樣。

十億票房猜想:這是一個大膽的預測,最後結果不好說

每經影視:我們聽到您在跟院線同仁的交流會上說,票房的最低目標是超過《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的總和,希望是10億元票房。現在的大盤不熱,10億元有信心嗎?

喇培康:不好說,現在預測電影票房的難度越來越大了。我還是比較大膽地做了這個預測,但最終結果怎麽樣,確實不好說。我記得當年中國的第一部商業大片《英雄》公映的時候(上映時間:2002年,編者註),江誌強作為投資人,讓我預測一下票房。他問我“這個片子能有8000萬元的票房嗎”,我說“這個片子起碼2億元以上。”結果2.5億元。那時候中國還沒有大片,《英雄》是第一部大片,我預測的還是很準的。

現在我希望我能繼續準下去。但我確實沒有那麽自信了。無論最終票房結果如何,也只能面對。制作上我們已經很給力了,現在我們盡一切可能做好宣發。我覺得這個片子票房潛力是非常大的,因為從點映的效果來看,不僅我們這輩的人喜歡,沒想到年輕人也喜歡。

每經影視:長期以來主旋律電影難以擺脫不賣座的尷尬。《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的操盤者,這三部影片都是走的主旋律影片商業化的路線,在讓主旋律賣座上有什麽心得?

喇培康:現在很多人,一聽主旋律題材電影就皺眉頭。如果我說正能量,你們能接受,如果我說主旋律,你們說沒意思。但其實主旋律就是正能量,只不過用詞不一樣而已。

美國大片都是正能量,弘揚英雄主義、愛國主義,大家不是很愛看嗎。確實,我們過去一些的主旋律電影,拍的不太理想,票房也不太理想,影響力較弱,那是為什麽?是因為主創沒把片子做好,而不是主旋律這個題材的問題。

電影工作者應該從自身角度多總結反思,你不能讓觀眾反思。觀眾用腳投票,就不進電影院看電影,你不能說觀眾的審美有問題,或者說觀眾覺悟太低。一盤菜做出來大家不愛吃,那麽廚師應該反思。

中影的“建國三部曲”都是主旋律商業化的實踐。就拿《建軍大業》來說,繼承了前兩部的思想內涵,同時影片的節奏更快、情感密度高,有一種酣暢淋漓、波瀾壯闊的感覺。而且還有一個跟前兩部不同的看點,就是這部影片真實的還原了歷史。比如這部戲里有毛澤東被抓又機智逃脫的一幕,這是以前沒人敢拍的。

每經影視:所以主旋律如果票房不好,並不是題材不好,而是沒拍好?

喇培康:當然也不能純粹的以票房論英雄。所有的影片,導演主觀上都想把片子拍好,希望票房好。如果是爛片票房不好,那票房就該不好。但也有很多片子質量很好,卻因為種種外部原因,票房不好,確實就遺憾了。而這種遺憾是全世界做電影都無法回避的,都有可能發生的。

中美電影合作:如果投資好萊塢只為賺錢,中影不做

每經影視:縱觀這兩年國產電影的表現,不要說過10億元票房,過億其實都還蠻艱難的。在這種大環境下,您覺得中影應該如何去不斷地引領和開拓市場?

喇培康我覺得形式和噱頭都是次要的,最關鍵的是老老實實把片子拍好、把故事講好,保證質量。而且這個故事它還一定要有正能量的,因為任何人都願意接受正能量的東西。文藝作品要想有生命力、傳播力,首先故事是要有正能量的。這是人們向善本性決定的。

如果你反映一個負能量,最後警察死了,小偷逍遙法外,這種結果大家能接受嗎?你拍得再好看,再是大明星演,觀眾也不會買賬,這是做電影、拍電影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作為電影人必須遵守:一定要有正能量。

▲喇培康品讀每日經濟新聞(張建攝影)

每經影視:“正能量”也是中影在制片領域將堅守的關鍵詞是嗎?

喇培康:必須是這樣的,我總跟他們打比喻,拍電影題材你可以隨便選,可以選擇拍喜劇、悲劇、正劇、愛情、戰爭……手法上可以花樣百出,但內容必須正能量。就像我們吃菜,口味可能喜好不同,但食材都希望是好的食材,不喜歡吃腐爛的食材。

每經影視:這兩年我們看到很多中國的大公司投資好萊塢,但近期我們也感受到,政策導向上對中國企業投資海外文娛項目監管趨嚴,您怎麽看這個問題?

喇培康:其他的公司跟美國電影公司的合作是怎樣的我不太清楚。我們中影跟美國的大公司是有長期的合作關系,合作範圍非常廣泛,合作形式也非常多樣,我們跟美國的合作還是比較愉快、暢通的。

我覺得我們跟美國電影產業的合作必須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即跟美國電影公司、電影人合作,一定是要對發展中國電影產業有益,對推動中國電視走出去有益、有用的,這種合作才有意義,這種合作我們才做。

如果投資好萊塢電影只是為了賺一筆錢,這不是中影要做的。中影是龍頭國企,我們要做高大上的事,要做具有中影風範的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455

2017年首家電影公司IPO過審!未來靠什麽和中影、上影、萬達競爭?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8-24/1141506.html

每經影視記者 蓋源源

每經影視編輯 溫夢華

一提起橫店,自然會想到中國的影視行業。位於浙江東陽的這座小城,如今擁有中國拍片最多、全球規模最大的影視實景拍攝基地。

▲橫店影視城(視覺中國/圖)

20年前,謝晉籌拍電影《鴉片戰爭》,橫店集團的創始人徐文榮抓住機遇,半年造出一條“廣州街”,電影非常成功,橫店因此一炮而紅。如今在橫店,拍攝的影視劇超過2萬多部(集),每天有多個影視劇組駐紮,這里就像一座造夢工廠,被譽為“中國好萊塢”。

8月22日,橫店又迎來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橫店影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橫店影視”)IPO成功通過證監會主板發審委審核。這意味著,擁有多元化資產的橫店控股旗下的影視資產將上市。而據Wind數據統計,橫店影視是2017年至今第一家IPO過會的電影公司。

自營影院居多是優勢  橫店影視IPO成功過會

Wind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1~7月共審核329家企業首發申請,審核通過率為81.46%,否決率為13.07%。證監會發行監管部披露,截至2017年8月18日,2017年度IPO申請終止審查企業共67家。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註意到,在證監會發行監管部披露的IPO正常審核狀態的企業列表中,有新麗傳媒、華視娛樂、和力辰光、金逸影視等影視公司。

截至2017年8月22日,有三家影視類公司IPO過會,時代院線IPO被否,中廣天擇傳媒、橫店影視IPO核審通過。中廣天擇傳媒主營業務是電視、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等視頻內容的制作、發行和營銷等,因此,橫店影視算得上是今年以來第一家IPO過會的電影公司。


▲《主板發審委2017年第126次會議審核結果公告》(證監會官方網站/圖)

橫店影視擬在上交所上市,發行不超過5300萬股,募集資金23.63億元,用於投資影院建設項目。橫店影視的控股股東是橫店控股,持有橫店影視91%股份,並通過金華恒影間接持有橫店影視9%股份。橫店控股主要通過其下屬子公司從事電子電氣、醫藥化學、影視文化和新型綜合服務業務。橫店控股控制的企業橫店東磁、普洛藥業、英洛華、得邦照明都已經上市,南華期貨也在IPO排隊,如今隨著橫店影視IPO核審通過,橫店控股的影視資產也即將上市。



▲橫店影視股權結構(天眼查/圖)

在橫店影視申請IPO前,橫店控股旗下的院線、影城類資產分散於各個運營主體中,形成橫店控股、橫店影視娛樂、橫店院線有限分別投資影城公司的複雜業務局面。為此,橫店控股將電影發行及放映類資產和業務進行了整合,最終擬上市的公司橫店影視的主營業務變為了院線發行、電影放映及相關衍生業務。

如此一來,橫店影視上市後,A股市場將又多一個以影院經營為主的民營電影公司。2016年,三家以影院資產為主的公司中國電影、上海電影、幸福藍海先後上市,它們的大股東均是國資背景。

橫店影視旗下的影院主要是資產聯結型影院(即自營影院),截至2017年6月30日,公司擁有已開業自營影院245家,加盟影院65家,銀幕數1892塊。

以院線票房口徑計算,2016年、2017年1~6月公司票房收入分別為20.71億元、11.14億元,市場份額分別為4.55%、4.38%。

若以自營影院票房口徑計算,2016年、2017年1~6月公司票房收入分別為18.55億元、9.88億,排名全國影投公司票房第三。


▲2017年1~6月,我國票房收入排名前十大的影院投資公司及市場份額(橫店影視招股書 申報稿/圖)

與IPO被否的時代院線相比,橫店影視的優勢在於旗下自營影院居多,占比達79%。而時代院線則相反,加盟影院占比達77%。加盟影院與院線的合約一般是2~3年,院線對加盟影院的控制力較弱,這給經營持續增長帶來風險,而自營影院可以進行統一管理,統一品牌經營,且是完全屬於公司的資產。

電影放映業務毛利率下滑  非票收入有較大提升空間

在橫店影視過會時,證監會主板發審委主要詢問了三大方面的問題,包括進一步說明報告期內毛利率波動的具體原因;賣品業務收入與電影放映業務規模是否相匹配;發行人控股股東橫店控股下屬企業存在影視制作、影視城等業務,與發行人相關業務是否存在重合情況等等問題。


▲圖據證監會官方網站

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註意到,橫店影視2015年、2016年、2017年1~6月營業收入分別為21.1億元、22.8億元、12.4億元,電影放映業務在主營業務收入占比超過80%。然而,電影放映業務的毛利率卻在逐年下降,2015年毛利率16.92%,2016年毛利率10.01%,2017年1~6月毛利率8.6%。

公司對此的解釋是,2015年觀影人群下沈,三線及以下城市票房收入快速增長,2016年度及2017年1~6月,公司新開影城數量增多,職工薪酬、房租、折舊攤銷等成本快速增加,與此同時,受中國電影市場整體增速放緩大環境的影響,導致2016年度、2017年1~6月放映業務毛利及占比均有所下滑。

與此相對的是,橫店影視的賣品、廣告業務的毛利率比較穩定,毛利占比逐年增長。2016年、2017年1~6月,賣品業務的毛利率分別為73.81%、73.96%,毛利占比33.39%、35.32%;廣告業務毛利率99.92%、99.97%,,毛利占比21.43%、25.89%。



▲橫店影視招股書(申報稿)截圖

這也折射出目前電影產業鏈終端的生存狀況,隨著銀幕數不斷增長,人口增長帶來的紅利被稀釋,單銀幕產出下降,在維持穩定的票房收入時,影院經營在賣品、廣告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排名全國前列的影投公司負責人告訴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在北美成熟市場,非票收入占比約30%~40%,目前中國市場還沒有對影院這部分收入的準確統計,就我個人看來,在收入結構中占比15%的影院居多。”

行業龍頭萬達電影2016年非票收入38億元,占營收的比重已達34%。橫店影視2016年、2017年1~6月非票收入占比分別為15.96%、17.32%,按照成熟電影市場的發展軌跡,橫店影視在非票收入上仍有提升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020

2017年首家電影公司IPO過審!未來靠什麽和中影、上影、萬達競爭?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8-24/1141506.html

每經影視記者 蓋源源

每經影視編輯 溫夢華

一提起橫店,自然會想到中國的影視行業。位於浙江東陽的這座小城,如今擁有中國拍片最多、全球規模最大的影視實景拍攝基地。

▲橫店影視城(視覺中國/圖)

20年前,謝晉籌拍電影《鴉片戰爭》,橫店集團的創始人徐文榮抓住機遇,半年造出一條“廣州街”,電影非常成功,橫店因此一炮而紅。如今在橫店,拍攝的影視劇超過2萬多部(集),每天有多個影視劇組駐紮,這里就像一座造夢工廠,被譽為“中國好萊塢”。

8月22日,橫店又迎來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橫店影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橫店影視”)IPO成功通過證監會主板發審委審核。這意味著,擁有多元化資產的橫店控股旗下的影視資產將上市。而據Wind數據統計,橫店影視是2017年至今第一家IPO過會的電影公司。

自營影院居多是優勢  橫店影視IPO成功過會

Wind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1~7月共審核329家企業首發申請,審核通過率為81.46%,否決率為13.07%。證監會發行監管部披露,截至2017年8月18日,2017年度IPO申請終止審查企業共67家。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註意到,在證監會發行監管部披露的IPO正常審核狀態的企業列表中,有新麗傳媒、華視娛樂、和力辰光、金逸影視等影視公司。

截至2017年8月22日,有三家影視類公司IPO過會,時代院線IPO被否,中廣天擇傳媒、橫店影視IPO核審通過。中廣天擇傳媒主營業務是電視、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等視頻內容的制作、發行和營銷等,因此,橫店影視算得上是今年以來第一家IPO過會的電影公司。


▲《主板發審委2017年第126次會議審核結果公告》(證監會官方網站/圖)

橫店影視擬在上交所上市,發行不超過5300萬股,募集資金23.63億元,用於投資影院建設項目。橫店影視的控股股東是橫店控股,持有橫店影視91%股份,並通過金華恒影間接持有橫店影視9%股份。橫店控股主要通過其下屬子公司從事電子電氣、醫藥化學、影視文化和新型綜合服務業務。橫店控股控制的企業橫店東磁、普洛藥業、英洛華、得邦照明都已經上市,南華期貨也在IPO排隊,如今隨著橫店影視IPO核審通過,橫店控股的影視資產也即將上市。



▲橫店影視股權結構(天眼查/圖)

在橫店影視申請IPO前,橫店控股旗下的院線、影城類資產分散於各個運營主體中,形成橫店控股、橫店影視娛樂、橫店院線有限分別投資影城公司的複雜業務局面。為此,橫店控股將電影發行及放映類資產和業務進行了整合,最終擬上市的公司橫店影視的主營業務變為了院線發行、電影放映及相關衍生業務。

如此一來,橫店影視上市後,A股市場將又多一個以影院經營為主的民營電影公司。2016年,三家以影院資產為主的公司中國電影、上海電影、幸福藍海先後上市,它們的大股東均是國資背景。

橫店影視旗下的影院主要是資產聯結型影院(即自營影院),截至2017年6月30日,公司擁有已開業自營影院245家,加盟影院65家,銀幕數1892塊。

以院線票房口徑計算,2016年、2017年1~6月公司票房收入分別為20.71億元、11.14億元,市場份額分別為4.55%、4.38%。

若以自營影院票房口徑計算,2016年、2017年1~6月公司票房收入分別為18.55億元、9.88億,排名全國影投公司票房第三。


▲2017年1~6月,我國票房收入排名前十大的影院投資公司及市場份額(橫店影視招股書 申報稿/圖)

與IPO被否的時代院線相比,橫店影視的優勢在於旗下自營影院居多,占比達79%。而時代院線則相反,加盟影院占比達77%。加盟影院與院線的合約一般是2~3年,院線對加盟影院的控制力較弱,這給經營持續增長帶來風險,而自營影院可以進行統一管理,統一品牌經營,且是完全屬於公司的資產。

電影放映業務毛利率下滑  非票收入有較大提升空間

在橫店影視過會時,證監會主板發審委主要詢問了三大方面的問題,包括進一步說明報告期內毛利率波動的具體原因;賣品業務收入與電影放映業務規模是否相匹配;發行人控股股東橫店控股下屬企業存在影視制作、影視城等業務,與發行人相關業務是否存在重合情況等等問題。


▲圖據證監會官方網站

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註意到,橫店影視2015年、2016年、2017年1~6月營業收入分別為21.1億元、22.8億元、12.4億元,電影放映業務在主營業務收入占比超過80%。然而,電影放映業務的毛利率卻在逐年下降,2015年毛利率16.92%,2016年毛利率10.01%,2017年1~6月毛利率8.6%。

公司對此的解釋是,2015年觀影人群下沈,三線及以下城市票房收入快速增長,2016年度及2017年1~6月,公司新開影城數量增多,職工薪酬、房租、折舊攤銷等成本快速增加,與此同時,受中國電影市場整體增速放緩大環境的影響,導致2016年度、2017年1~6月放映業務毛利及占比均有所下滑。

與此相對的是,橫店影視的賣品、廣告業務的毛利率比較穩定,毛利占比逐年增長。2016年、2017年1~6月,賣品業務的毛利率分別為73.81%、73.96%,毛利占比33.39%、35.32%;廣告業務毛利率99.92%、99.97%,,毛利占比21.43%、25.89%。



▲橫店影視招股書(申報稿)截圖

這也折射出目前電影產業鏈終端的生存狀況,隨著銀幕數不斷增長,人口增長帶來的紅利被稀釋,單銀幕產出下降,在維持穩定的票房收入時,影院經營在賣品、廣告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排名全國前列的影投公司負責人告訴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在北美成熟市場,非票收入占比約30%~40%,目前中國市場還沒有對影院這部分收入的準確統計,就我個人看來,在收入結構中占比15%的影院居多。”

行業龍頭萬達電影2016年非票收入38億元,占營收的比重已達34%。橫店影視2016年、2017年1~6月非票收入占比分別為15.96%、17.32%,按照成熟電影市場的發展軌跡,橫店影視在非票收入上仍有提升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1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