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對社交網絡的一點看法 中原一點紅

http://xueqiu.com/7689220749/23715156
除了一些專業人士上網有特殊的需求之外,大部分人上網無非就是要滿足以下幾大需求:資訊(世界每天在發生什麼?)、社交(朋友們每天都在做什麼?)、娛樂(看電影,聽音樂,玩遊戲等等)、生活(買東西,買機票,訂酒店等等)。

資訊需求對應的產品是媒體,過去要看新聞都得自己上相應的網站去一個個找。後來為了方便就出現了門戶網站,其實相當於幫你做了一個信息整理的工作。但門戶的弱點一個是信息太多太雜,我現在幾乎不會點開什麼新浪首頁、網易首頁,看那個頁面滿滿的都是文字就覺得非常難受;還有一個弱點就是沒有一個可以交流的平台,因為大家看了很多新聞之後其實是很希望發表自己的一些觀點並和朋友交流的。

於是微博應運而生,微博很好地解決了上述兩個問題:你可以自己選擇關注誰不關注誰,所以實現了信息篩選功能。同時你可以在資訊下面留言,也可以在轉發的時候加上自己的評論,所以實現了交流的功能。

但隨之而來的就是另一個棘手的問題:微博上會有很多重複的信息。有時候可能一刷新發現大家都在轉發同一條微博,甚至大號之間也互相轉發,看的我頭大。原創的微博也有很多重複的,互相抄來抄去。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當初選擇微博的目的就是看中了它可以幫助篩選自己感興趣的信息這一功能,但現在反倒是適得其反了。說白了現在微博已經成為了一個各種加V的大號在發帖然後其他人在轉發圍觀的平台。

這個時候最原始的門戶又開始改革了,去年各大門戶網站紛紛改版,以滿足用戶的需求。移動互聯網端也是如此。最近裝了搜狐新聞客戶端,據說用戶已經超過一億了。用下來感覺體驗挺不錯,最喜歡的就是它的訂閱功能,可以訂閱很多的雜誌甚至是博客,這些內容都是原創的,因此很少有重複的,所以每天大概花半個小時就能把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都看完。但是它並沒有社交功能,我覺得這個選擇是對的,因為並不是每個APP都要做成有社交屬性的,社交已經氾濫了,大部分新的產品再去做社交注定要失敗。其實如果想和大家分享,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微博、人人,但是卻不會干擾到這個APP本身的用戶體驗,這一點很好。

還有一塊需求就是社交,其實無非就是大家想瞭解別人的動態,也希望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動態,把線下的社交線上化。這個東西原來人人網做得很不錯,而且都是實名制的,找人很方便,但用戶主要是在校大學生,而且後來收到了微博的衝擊,現在用的人也不是很多了,而且後來人人盲目模仿微博,搞了很多公共平台,還有搞了各種亂七八糟的應用,每天的新鮮事裡面有一大半都是這種,極大地影響了用戶體驗。微博也想搞社交,一開始用的人還挺多的,我自己也喜歡在上面發一些觀點什麼的,但是後來發現大部分人發的都會被淹沒在忙忙大號的微博之中,所以得到的反饋很低,這樣就失去了社交的功能,很明顯可以感覺到,現在同學朋友的原創微博已經越來越少了。

然後微信橫空出世了,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一開始還沒人願意用,因為覺得就算發了也沒人看,但是後來隨著發照片的人越來越多,大家也都願意用了。根據我的觀察,很多我身邊的同學朋友都是這三個月以來才開始用朋友圈的。而且發的照片文字都不能被分享,這就很好地解決了信息重複的問題以及保護了個人隱私。每次只要花一兩分鐘時間就能把所有更新的信息閱讀一遍,而且都是自己的熟人發的信息,這種體驗很好。

不過,微信顯然不滿足於做一個單純的社交平台,於是開始引進了各種公共賬號,然後朋友圈就出現了各種轉發的資訊,雖然我自己也會轉發一些好的文章(而且這種文章閱讀起來的體驗要遠遠好於新浪的長微博),但其實我本身是不認可這種模式的,這樣或許能夠給微博帶來很大的衝擊,不僅搶了微博的社交屬性,而且還搶了微博的媒體屬性。但是對微信自己來說卻未必是好事情,很多人用微信的初衷就是因為它的簡潔、純粹的社交屬性,現在把媒體屬性又加進來了,這樣和微博又有什麼區別?

其實各種網絡產品的發展和演變所體現出來的無非就是兩種矛盾:一種是做好的產品和賺錢的矛盾,另一種是大而全和專而精的矛盾。做好的產品很難,需要考慮很多的細節,需要不斷關注用戶需求的變化,接受用戶的反饋,但其實最難的還是抵制住賺錢的誘惑,因為畢竟沒有一家互聯網企業是非營利性機構,不會白白給你做免費的產品,所以到後面一定會想方設法商業化,一旦商業化,用戶體驗肯定會受到影響。其實我覺得微信的創始人張小龍的初衷肯定也是不喜歡引入公眾賬號的,但是迫於上面馬化騰的商業化的壓力才不得不這麼做。

大而全和專而精的矛盾其實反映的就是人類貪婪的本性。一個東西做好了以後就以為其他的東西也能做好,最好整個天下都是我的,就算是極度自律的王石當年也曾有過一個偉大的「綜合商社」之夢。其實從我個人的感受來說,我心中最理想的網絡應該是這樣的:每一種需求都有一個專門的產品來滿足,而不是在一個平台上就能滿足所有的需求。比如看電影讀書聽音樂這些休閒娛樂活動我可以在豆瓣上得到滿足;社交需求在微信上得到滿足;資訊需求在微博以及一些專業資訊網站上得到滿足等等。為什麼不希望他們都放在一個平台上呢?一方面是因為在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的時代,很難有一家公司能做好很多個不同的產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還在於人的一種天生的心理,就是希望把一些空間單獨出來,不是雜糅在一起,比如說打開豆瓣,我就只想著電影、書籍和音樂,而不希望被其他的資訊或者是廣告什麼的給干擾。這就好比一個事業男晚上回到家之後就不想再去想那些工作上的事情,只想陪老婆聊天,陪孩子玩耍。

作為用戶來說,我其實非常希望這個行業出現大的整合,比如人人網、朋友圈、QQ空間甚至是Facebook合併成一個,比如搜狐視頻、愛奇藝、騰訊視頻合併成一個。同一種功能只要一個產品就足夠了,而一旦大家都用這個產品,那麼會是一件非常讓人振奮的事情,如果真的能實現,最終即使這個產品因為壟斷瞭然後要強制向客戶收取一定的費用比如說年費什麼的我也願意。現在之所以不願意付錢比如說微博會員什麼的就是因為可替代的產品太多了,我都不知道我明年還會不會用微博我哪有動力去付錢?如果我知道我會用這個產品一輩子,用它來記錄我的生活,那麼我就會願意付費,也會願意用心來經營這樣一個平台。

看起來這些帶有社交屬性的產品黏性是比較強的,但是實際上卻並沒有想像的這麼強,比如人人網,我發了很多的照片日誌,的確不希望它被關掉,因為畢竟記錄了我的很多回憶,但是這種黏性並不能激發我每天去用它,比如工作以後不用了,但是想回過頭來看看過去的照片日誌還是可以的,所以這就會導致活躍的用戶大幅下降。建立能夠激發用戶每天使用的這種黏性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七七八八說了這麼多,思路語言什麼的都比較混亂,其實今天突然對這方面的內容感興趣完全是因為看了阿里入股新浪微博的報導,就這個事情來說,自己也不是很看好,正如上文所言,每一個產品都要找準自己的定位,不要太貪婪。我們用微博,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資訊需求以及部分社交需求,而不是為了購物,如果要購物直接去淘寶就可以了,最近發現微博多了很多粉絲,全是那種做廣告的,微博裡也有很多的無效的廣告,讓我極度反感。試想一下,如果最終微博變成了一個企業用來做廣告的平台,那還有多少人會願意繼續使用?

一個成功的人必然是一個極度自律的人,我覺得一個成功的公司,一個成功的產品也是如此。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找準自己的定位,然後腳踏實地地一步步去實現這個目標,在實現的過程當中,通過自律抵制住各種誘惑,最終達到成功的彼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