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小員工這樣做 當月薪6萬至15萬的工作沒了 學當A型人 職場魯蛇不上身

2014-11-03  TWM
 
 

 

「科技取代工作」已是大勢所趨,但每個人只要做好心理調適,隨時學習,當一個有專長,又具備整合與溝通能力的「A型人才」,就不必怕工作不保。

撰文‧孫蓉萍

科技化很好啊!」三十歲的小香在保險公司理賠部門工作,五年前剛進公司時,每一張理賠單據都要自己輸入電腦,隨著科技進步,現在只要把單據掃描存檔到電腦裡就好,工作輕鬆很多。雖然她知道自己的薪水一直停留在三萬元以下,而且因為遇缺不補,部門同事越來越少,卻不知該如何因應。

科技帶來便利,也逐漸取代了許多人的工作,但它像溫水煮青蛙一樣,影響無聲無息,讓人們忽略科技消滅工作機會的速度,比創造工作機會更快。未來工作不穩定將成為常態,中等薪資的職位會大量減少,低薪已成為全世界的問題。例如二○○七年到一二年間,美國製造業銷售額成長八%,工作機會卻減少二一○萬個,薪資支出也減少二百億美元。

拒當溫水青蛙:

從知識導向轉到能力導向,拓展收入來源實踐大學講座教授陳超明指出,「科技迅速發展使得薪資兩極化,以後月薪六萬至十五萬元之間的工作將大幅減少。一般人如果不甘心永遠只有六萬元以下的薪水,就要多兼幾份差,或讓自己有頂尖的能力賺十五萬元以上的月薪;另一個選擇則是不要像父母輩那樣當受薪階級,不要求一個職位(job)領到的薪水,而是靠自己工作(work)來掙得收入。」要做到這一點,陳超明認為,每位工作者都要是「A型人才」,他解釋說:「以前我們說要當『T』型人才,指的是有自己的專業,加上整合能力;之後因為不敷需求,又演變成要當『π』型人才,也就是要整合雙專長。不過現在進化到『A』型人才,以我自己為例,左邊的『╱』指的是我的文學和英語專長,右邊的『╲』指的是我的管理和廣播等專長,中間的『-』代表知識的流動,也就是要有溝通和整合能力。」(見上圖)在科技和傳統產業擔任人資主管多年,現為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常務顧問王冠軍認為,未來二十年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學習力」,因為情勢變化使得現有的技能很快就不敷使用,惟有隨時學習才能因應改變。台灣傳統教育教的是知識,但是人人都可以上網搜尋到這些知識,未來的社會將以能力導向為主,具備「整合和詮釋」這些知識的能力,才能與眾不同。

走出去爭高薪:

懂外語還不夠,更要懂文化長期觀察人力市場變化的一○四資訊科技集團公共事務部經理張雅惠也認為,在一個職位要往上提升,一定要能獨立思考和判斷,這個能力目前普遍較為缺乏。她建議,「多方閱讀,攝取新知識,多一些好奇心和觀察力,才能強化詮釋的能力。」王冠軍還強調「適應力」的可貴,「像台北行天宮外賣香的小販,他們知道廟裡不能再燒香了,就會立刻另謀出路,或許改賣別的東西,或許到別的地方另起爐灶,絕不會在家中坐困愁城,這也是台灣人的精神。」此外,像每一家餐廳都有招牌菜一樣,每一個人也應該強化自己的能力,並設法把它變成個人品牌,這樣就不必擔心在職場上被淘汰。

身處國際化的時代,陳超明認為,台灣人要爭取高薪,勢必要走出去,這時候「外語」就非常重要。對於學外語望之卻步的人,他在《語言管理:面對世界人才大戰的台灣策略》書中提出四個達成目標的步驟,依序是:一、想像願景,為自己設定一個中長期目標;二、掃描環境,盤點自己有哪些學習資源;三、規畫路徑,確定透過哪些管道來達成目標;四、有毅力和決心,否則先前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費。

值得注意的是,與外國人溝通時,說得一口流利外語還不夠,懂得背後的文化和情境更重要。「例如和日本人談生意,對方說『這很有趣,我們會研究一下。』其實通常就表示拒絕之意。了解一國的語言,更要探究背後的文化,才能事半功倍。」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教授兼系主任林俊宏指出,環境變化劇烈之際,心理調適非常重要,「我們系上會邀請業界講師和系友回來分享工作經驗,讓年輕的這一代先有心理認知,願意改變思惟,出社會之後才容易跟上時代變化。」不論幾歲,隨時願意充實自己,彈性因應,就能無懼科技帶來的任何改變。

小咖如何進化職能?

A型人才不僅具備至少兩項的專長,專長之間還要能夠整合,彼此有良好的溝通,均衡發展。

管理與廣播等專長

知識的流動溝通和整合

文學與英語專長

學會這3招,未來才不會變魯蛇1.海綿學習力:吸納百物,汲取新知,訓練觀察力。

2.變色龍適應力:不怕環境變遷,隨時找到新出路。

3.鸚鵡語言力:學好外語,強化自己飛向國際的能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886

一堂1700萬的創業課?讓魯蛇翻身人氣畫家 馬克:人生不能重來 只能往前看

2015-06-22  TWM

30歲那年,李含仁從同儕眼中年輕氣盛的人生勝利組,一夕淪為負債累累的落魄藝術家;但他沒有逃避,反因嘗盡人情冷暖,而能創作出直闖讀者內心深處的角色。

挫折,也許讓他得到了更多。

撰文•鄭閔聲

﹁我曾經只要看見清晨的第一道曙光就感到絕望,因為天亮以後,就會有更多人上門追債;也是在那時候,我第一次意識到,死亡或許也是一種解決方法。」平時總 以詼諧筆調,希望讓上班族在忙碌之餘仍能會心一笑的插畫家李含仁(馬克),說起話來,聲調就像在替一群孩童讀故事書般高亢明亮,幾乎讓人忘了他正訴說的, 是自己人生中最幽暗的一段往事。

當紅插畫家,卻捨不得搭計程車如果把職涯發展看作一場登山比賽,三十歲前的李含仁,絕對是領先群當中的一個。但一次讓他負債一千七百萬元的失敗創業,像是 突如其來的山崩,將他捲落谷底,甚至連重新起身都很勉強。但這場挫敗沒有擊倒他,反而使他更專注於創作,就像他筆下的馬克,雖然總是面對接二連三的荒謬鳥 事,卻從來不曾落荒而逃。

周日午後,大台北地區下起罕見的暴雨,讓市區低窪路段開始積水。身高將近一百九十公分的李含仁,仍舊騎著對他來說明顯小一號的摩托車赴約,身上的全罩式安全帽與藍色雨衣擋不住猛烈的雨勢,讓他走進門時,像剛被當頭澆了桶冷水般狼狽。

若非剛從臉書上讀過他十年前創業失敗,至今仍身背數百萬元債務的故事,實在很難相信一位每星期為五家媒體專欄供稿、臉書專頁擁有近五十萬追蹤者的當紅插畫家,在這惡劣天候下,竟然連搭計程車的錢都捨不得花。

盲目經營,不看、也不懂財務報表年輕時的李含仁,工作上一帆風順。從小即展現出繪畫天分的他,大學時代就為報紙及文學雜誌繪製插畫,並開始接觸廣告業;畢 業後正式入行,不到五年就升任外商廣告公司藝術指導。除了本業之外,他還利用餘暇為出版社製作兒童繪本,每月收入超過十萬元。

很快地,他存下人生第一桶金,讓年輕氣盛的李含仁自信心達到最高點,一股「沒有什麼事情我做不到」的豪氣,讓他在二十七歲時,與幾位學生時代結識的好友決定自行創業,希望從此擺脫上司、客戶拘束,自在揮灑創意。

李含仁與朋友共五人投資的手作禮品店﹁Face Name﹂開幕後,也確實獲得市場好評,全盛時期在連鎖書店、百貨公司一口氣開了五家實體店面,還有不少媒體主動報導,知名度水漲船高。

在各界好評下,這群缺乏商業經驗的創意人,更積極擴充據點、拓展營運項目,即使現金流出現缺口,他們依舊滿懷信心。而只要公司有資金周轉困境,通常是由收入最高的李含仁出面擔保借錢,甚至還開出超過個人財力的支票,暫時支應公司債務。

「搞藝術的人最討厭數字,我那時候根本不看、也看不懂財務報表。」李含仁回憶,當時根本沒意識到公司可能「破產」,甚至以為夥伴從事的「以票換票」、「擔保貸款」等高風險財務操作,都是經營企業常態;即使人生閱歷豐富的母親一再提出警告,他也嗤之以鼻。

夥伴人間蒸發,被迫承擔巨額債務被他視而不見的債務終於在二○○五年潰堤,隨著第一張一百五十萬元支票跳票後,接二連三的借款也紛紛跳票。

債權人向法院聲請凍結他名下財產、地下錢莊登門威脅恫嚇,情同手足的合作夥伴則如人間蒸發,留下他獨自承擔一千七百萬元的巨額債務……。

「我的信念、執著、財富、一切自以為驕傲的東西,突然全都沒了,那段時間我重度失眠,每天都要靠酒精和安眠藥才能勉強入睡,醒來時就不斷問自己,為什麼我 會遇上這種事?」李含仁回憶,那時有朋友叫他逃到中國去躲起來。「不是沒想過,但是,負債已經很委屈了,為什麼還要躲起來?更委屈!我又沒做錯事。」他決 定留下來面對債務,不想躲躲藏藏過日子。

他先抵押了父母的房子,清償地下錢莊四百多萬元欠款,其他親友、民間債權人則重談還款條件,如只還本金免除利息等。接下來,就是開始想辦法賺錢償債。亟需 東山再起的李含仁,這時遇上了過去在廣告界結識、正打算轉換跑道的李心童,兩人一拍即合,共同成立小型工作室,從協助企業客戶設計網頁做起。

與負債累累的李含仁合作,難道沒有任何疑慮?「創意人缺乏財務管理概念是很正常的,我認為憑他的能力與工作態度,這些債務絕對不是不能還掉的。」李心童對自己的眼光充滿信心。

展開新生活之後,李含仁每天固定工作十五小時,只為了用最快速度再度證明自己,工作室運作也因此很快上軌道,讓他開始有能力償債;每當還清一筆債務,拿回 欠條,李含仁都會謹慎地收在一個盒子裡,「我把還債當成對年少輕狂時犯下錯誤的告別,我真的很期待另一個開始。」已經四十歲的李含仁說起這段話時,彷彿又 找回了年輕時的熱血。

對年少輕狂錯誤的告別,這段動人的語句下,其實藏著深深的痛楚。「若能重來一次我會怎麼做?人生就是不能重來的,硬要去回想,就像是拿刀捅自己的舊傷口一 樣難過,所以我盡量不想當年的事,只往前看。」龐大的債務也許沒奪走他的傲氣,但終究讓他重新檢視自己性格上的缺陷;而二○○八年首度問世、讓李含仁重新 獲得肯定的角色「馬克」,正是在反省過程中意外產生的靈感。

傷痕凝成教訓,以樂觀與讀者共勉「以前總覺得什麼事都難不倒我,直到一切歸零之後,才懂得謙遜,知道原來自己也可能會失敗,必須學習用正向的態度,坦然面 對生命的變化。」許多粉絲或許不知道,李含仁筆下的「馬克」,一個在不如意外在環境下,始終默默努力的小人物,正是作者的個人寫照,「既然畫馬克的目的是 要人正面樂觀,所以我也會告訴自己必須多正面樂觀一點點。」有了情感投射之後,李含仁乾脆把虛構角色當成自己的稱號,這也是他生平第一次固定用筆名發表作 品,因為他說的不僅是馬克,更是自己的故事。除此之外,他更大力說服李心童投入資源,積極經營這個漫畫角色。而這一次,李心童猶豫了。

「有段時間,我們是用網頁設計的收入來支援馬克。對我來說,放下穩定的業務,投進不確定的人物,確實是有點不安的。」但李心童終究是陪馬克賭了這一把。

這賭注沒讓兩人失望,這幾年,馬克因為扮演上班族鬱悶情緒的宣洩出口而大受好評,成為知名度最高的漫畫角色,也讓李含仁的債務金額穩定下降,一千七百萬元 的債務已還掉了七百萬元。但更重要的意義是,滿足了他表達自我的欲望,「其實我很幸運,一直在做我喜歡的事,但如果有人一直願意聽我說故事,我就更滿足 了。」他說。

「當拿出一大筆錢還給別人時,其實心裡還是難免覺得有點酸。」李含仁笑著承認,面對著現階段仍難以擺脫的債務,他難免還是有些鬱悶,而將自己與馬克相互投射,就是他恢復豁達的祕訣,「只要想到馬克就是教人要樂觀、不在乎,我自己怎麼還能鑽牛角尖呢?」他說。

他用人生最珍貴的十年,撫平年少輕狂所留下的傷痕;但若非嘗過逆境的苦澀,也不會有這麼多人願意傾聽他的故事。李含仁也許曾經是個失敗的創業者,但他用十年的時間,證明了自己能夠成為更具影響力的創作者。

馬克

本名:李含仁

出生:1975年

學歷: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經歷:廣告公司藝術指導、個人品牌Face Name負責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093

魯蛇的逆襲 林大涵

2015-12-21  TWM

從政大民族系念到台大圖資系,兩家大學,他都沒領到畢業證書;二十四歲加入台灣最大群眾募資平台Flying V,最終遭解雇。在世俗眼光,二十八歲的群眾募資公司「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是個標準的魯蛇。

當時失業的他,曾在家默默流淚,差點就要離開他喜愛的群募世界;但一年後,在親友鼓勵下,他收拾落寞,重返群募舞台。

過去一年,所有台灣團隊的群眾募資總額,高達六成是來自貝殼放大承接的專案;包括今年最夯的金萱字體,或是總集資金額四千五百萬元的Flux 3D印表機。一年內,五十二件集資案、近十萬人贊助、近三億元募資金額,成功率高達九四%。

一年前的魯蛇,如今成募資高手,林大涵自剖:「自己不是很有決心做某件事的人,更多時候是外力因素,只是自己沒有說不的機會,就往前衝了。」貝殼放大也從單純顧問服務,跨足影片製作、工商業設計,並擁有資訊工程部門,成為募資統包平台。現在林大涵還要前進美國,推出私募股權平台「天使放大」。對他來說,「貝殼放大」的天花板還很遠,魯蛇的逆襲正要開始。

撰文 / 何佩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395

她曾窮到賣家當,靠網軍推文找到活路《秘密花園》作者的魯蛇翻身學

2015-01-11  TCW

申請學校遭拒、創業失利,兼四份差,還向爸媽借錢付房租,恐懼失敗的她卻說:「失敗是我生命裡發生過最好的事。」

成人著色本(adult coloring book)是二○一五年全球書市最大的一波熱潮,甫公布的美國亞馬遜年度暢銷排行中,有兩本是成人著色本,而在中國亞馬遜和台灣博客來的年度暢銷榜上,年度榜首都是著色本,且都是她畫的《秘密花園》。

蘇格蘭的插畫家貝斯福(Johanna Basford),三十一歲,因為她,才帶動全球著色本風潮,「成人著色本有幾十年的歷史,但是紅到來不及印,卻是三十年來頭一遭,」《紐約客》雜誌描述。至今,《秘密花園》被翻譯成四十種語言,全球銷量超過八百萬冊。

千萬別被貝斯福筆下的美麗境界所騙,她成功背後,並不是一個追求夢想的勵志故事,而是一個從失敗中找活路的生存遊戲。

「我其實一直活在失敗的恐懼中,深怕重蹈失敗,」貝斯福在英國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時說,「這是件好事,迫使我一直要求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起步:投身時尚業卻發現「我恨時尚圈」

跟絕大多數年輕人一樣,貝斯福從小熱愛繪畫,因此離家到倫敦就讀藝術學院。當時,系上只有一台數位印刷機,每次要列印作品時總是大排長龍,她看到那麼多人從事數位創作,決定要做跟別人不一樣的事:手繪、黑白圖案,以及網版印刷。

「電腦的線條雖然完美,但是冰冷,而我畫出來的黑白曲線有些並不圓滑,而且有些缺口,但是這種不完美讓我感到溫暖,」貝斯福說,「另外,設計領域競爭激烈,一定要想辦法跟別人不一樣。」

大四畢業展覽結束之後,美國時尚品牌D K N Y找她設計一款倫敦門市專用的壁紙,顯示貝斯福這個半策略、半喜好的路數奏效,確立她之後的設計風格。

但,考驗才剛開始。黑白畫風並沒有得到學院的青睞,貝斯福申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遭拒。她因為大學主修是織品設計,就到時尚品牌擔任實習助理,每天順著客戶和主管的要求,重複設計、製作類似的圖案,壓力、步調令她窒息;「我恨 倫敦、我恨時尚圈;時尚圈不適合我,」她回憶。

創業:成立工作室案源少,窮到借泡麵果腹兩、三個月後,倫敦地鐵發生七月七日連環爆炸案,貝斯福被困在車廂裡數小時,隔天一大早,她便收拾家當離開倫敦,回到家鄉亞伯丁(Aberdeen)。

貝斯福打算創業,於是申請貸款成立工作室,開始接案設計壁紙和織品,還得去

服裝店、餐飲店當服務生兼兩份差,才勉強維持開銷。

二??八年,金融海嘯發生,貝斯福的案源全斷。

她一發現下個月租金

沒了著落,立刻決定收掉工作室、賣掉所有家具、器材,從壁紙設計轉做商業插畫,絲毫不戀棧;「插畫只要有筆、掃描器和電腦,在臥室就可以工作,」她說。

很多人勸她放棄黑白手繪,轉向彩色3D、電腦繪圖等更商業化、更有效率的創作方式,她卻堅持如此才能凸顯獨特性;「要跟商業界對話,但不是讓作品變得標準化、商品化,」貝斯福說。

接案的案源不固定,貝斯福跟爸媽借錢才能繳租金,每週兼四、五份差,一直活在失敗者的陰影裡。有一天,她窮到跟室友借泡麵果腹,吃完泡麵,她給自己開了一張十英鎊、一年後兌現的支票,貼在冰箱上告訴自己:「一年後我要靠自己的力量,賺錢兌現這張支票。」

轉機:晝網友想看的靠「出租畫筆」炒熱話題當時,臉書還不盛行,貝斯福把翻身契機動到推特上。

二??九年十月,她在網站上推出「推特畫圖計畫」(Twitter Picture Plan)。在十月十四日、十五日這兩天中,邀請全世界的人到她的推特留言,告訴她,希望看到什麼動物(限一人一次),兩天蒐集完後,她會把所有的動物手 繪製成黑白圖樣,再用手工網版印刷成限量一百份的簽名海報,在網路上銷售。同時,繪製過程事後會製成影片,在網路上播放。

兩天內,貝斯福收到來自全球各地共兩百三十八則推文,白天她持續兼差,只能花晚上下班時間構思、素描、完稿,黑白手繪又快不了,每天只睡兩、三小時,最後海報在一個月內銷售完畢。

雖然海報銷售狀況略慢,但兩百三十八則留言讓她知道方向對了,由此建立起一套她命名為「出租畫筆」(Pen forRent)的共同創作模式:蒐集點子→執行→上網銷售→記錄短片→免費桌布下載。

這個計畫展現出貝斯福的創意與彈性,加上過往的作品,貝斯福把作品寄給各大品牌設計總監約見面,總在兼差結束之後,搭夜班巴士到各大城市,有時候,抵達時已是隔天的上午六點,她便在車站等見面時間。

「每個人都會遭遇突如其來的打擊,但成功的人會在最短時間內反擊,不浪費時間怨嘆,要讓自己快速回防,然後專注,不要閒下來。」貝斯福說,「集中精力做自己熱情的新事物,比一直固守在錯的位置好多了。」

第二次,她玩得更兇。二?一?年一月推出第二波「推特畫圖計畫」——畫圖馬拉松,連續創作二十四個小時,一共超過六千人線上觀賞。

這次的畫圖馬拉松引起全球最大藝術節——愛丁堡國際藝穗節(EdinburghFestival Fringe)的注意,邀請她設計二?一?年的節目單,貝斯福繼續邀請眾人推文:「想在國際藝穗節裡看到最稀奇古怪的東西是什麼?」她一連直播兩天,每天 持續作畫十二小時,畫到手受傷。

受傷的代價是值得的,這份節目單讓她擊敗派拉蒙影業和諾基亞,拿下英國最資深的數位獎——Dadi Awards其中的社群媒體最佳運用獎。

二?一一年,更吸引到更大的客戶,如賓士汽車、耐吉、星巴克都找上貝斯福,邀她手繪汽車、球鞋和耶誕對杯;也是同一年,出版社找上她出兒童著色本。

出書是貝斯福的夢想,但她要出成人著色本,而非兒童著色本;「很多人把我的作品上色然後寄給我,成人著色本可以讓他們跟我真正一起共同創作,」貝斯福說。

出版社為了測試市場反應,第一本著色本《秘密花園》第一刷只印製了一萬六干本,結果賣到缺書、來不及加印,成人著色本的風潮由此而起。心法:不堅持

絕不在錯誤的戰場上戀戰坦白說,採訪她前,我以為貝斯福成功是「年輕人堅持夢想」的老梗,採訪後我才發覺,她之所以成功,不是因為「堅持」,而是因為「不堅持」。

她堅持自己的專長特色,但不在錯誤的戰場戀戰。過程中,不斷找尋最適合自己的舞台,甚至到最後,她放下藝術家的主導權,自己退居創意執行的二線角色,讓網軍分享創作光環。

「艱困時確實艱困,但失敗是我生命裡發生過最好的事情,迫使我去重新面對自己,重新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貝斯福說。最後,這份「有取捨的堅持」,讓她能從服務生蛻變為著色本天后。

撰文者單小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14

注資夏普,卻否決Google超想買的公司日本新創基金 淪魯蛇救濟金

2016-01-25  TCW

為了不讓夏普、東芝等跌入經營谷底的企業垮掉,日本政府把用於育成新創企業的錢,拿來搶救電子業,一個獲機器人世界冠軍的新創業者說:我實在不想繳稅。

在經營危機中掙扎的夏普(Sharp),將切割主力產品面板事業,持續朝向和官方色彩濃厚的日本顯示器公司(JDI)整併的方向進行協商。JDI的大股東 是出資兩千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五百七十六億元)的產業革新機構,這是一個由日本政府出資的「國策基金」,又被稱為「經濟產業省的機動部隊」。

電子大廠陸續「國有化」!

「日本的半導體、面板產業之所以競爭力薄弱,都是因為以民間企業的力量,難敵韓國和台灣以產宮合作所創造的優勢。」日本經濟產業省(以下簡稱經產省)出手主導國內面板業重整,其背後思維不外乎上述原因。

但是,不能直接出資給企業的經產省,只好利用旗下育成新創企業的革新機構,持續將官方資金挹注到電子業。例如半導體公司瑞薩電子,以及JDI和索尼、松下電器等公司的OLED事業整合後所成立的JOLED,還有東芝收購的智慧型電表大廠Landis+Gyr等。

到目前為止,革新機構已斥資近四千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一千一百五十億元)參與日本國內電子大廠的整併行動,雖然該機構主張{這是民問資金」,但追本溯源,資金是來自稅收。所以透過革新機構注資給電子業,就是一種「國有化」的過程。

二0一一年經產省創造JDI的時候,曾經希望夏普也參與,但是夏普斷然拒絕,時任會長的盯田勝彥說:「夏普是全球面板業界第一名,沒必要跟魯蛇混在一起。」

雖然當時夏普的業績已經開始走下坡,但是町田認為向官方求助是一種屈辱。於是在二O二一年,與承攬iphone訂單的鴻海合作,將最先進的大型液晶面板廠堺工廠一半賣給郭台銘。

不過町田在二0二一年退休後,繼任會長的片山幹雄並不喜歡鴻海,整個經營團隊也一面倒的反對與鴻海合作,於是町田曾經寄望郭台銘能像日產汽車執行長高恩 (CarlosGhosn)帶領日產脫胎換骨一樣,將夏普帶往重生之路的構想,就在一群害怕改變的「上班族心態二高層的阻撓之下戛然而止。

等救援的夏普,瀰漫安心咸然而這個團結一致擊退鴻海的上班族團隊,對於如何重建夏普卻一點頭緒也沒有,因此資金日漸匱乏。片山之後繼任社長的奧田隆司與高橋興三,主要工作就只剩下向主要往來銀行及經產省求援。

高橋面臨著二0一六年三月底的五千一百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一千四百七十億元)的還款期限,在無法向銀行借新債還舊債的情況下,只好決定將旗下最大的資產、 同時也是集團最大負擔的面板事業出售。買方究竟是JDI還是革新機構?一點也不重要,因為兩者的背後都是政府,「國有化」已成定局。

根據剛離職的夏普員工表示,即將「解體」的夏普,公司上下正瀰漫著一股不可思議的安心感。

無獨有偶,爆發假帳醜聞的東芝,一位曾被主管脅迫「想辦法」而竄改財報數字的中問管理職,語出驚人的說:「與其說是罪惡慼,不如說是達成任務的慼覺。」

革新機構連這樣的企業也出手援救,某位市場人士透露:「假如東芝真的窮途末路了,可能連它的核電設備事業也會『國有化』吧?」

原本應該扶植新創企業的革新機構,卻成了「電子業救濟機構」,對於新創企業反而冷眼對待,在美國奪下世界機器人大賽冠軍的日本新創公司Schaft,就曾吃過閉門羹。

拚創新的小公司,募資被拒曾在東京大學擔任助理教授的中西雄飛、浦田順一,二0一二年相繼辭去教職,投入擬人化雙足機器人研發,成立了Schaft,當時已經是企業家的加藤崇因為被兩人熱中研發機器人的熱情所感動,也加入團隊擔任財務長。

二0一三年春天,加藤自信滿滿的前往經產省,希望能獲得注資以進入下個階段的研發,但接見的課長說:「我們只有規畫看護用的機器人投資額度,沒有餘錢投資 你們這種類型。如果你們真的想做,不如去美國吧!」隔週,加藤抱著微薄希望來新機構,出面的專務執行董事一臉不悅的說:「老實告訴你,我們是民間資金,不 賺錢的案子不會做,所以無法投資你們。」

一開始就完全插不上話的加藤,聽了整整一小時的說教。

Schaft想申請三億日圓的研發經費,然而擁有兩兆日圓資金的革新機構,卻無視他們。全世界第一次發現雙足機器人的重要性,是在二0一一年三月福島核電 廠的搶救行動上。面對分秒必爭的冷卻作業,人類被高輻射阻隔在外無計可施,這時候所有人都在想一件事:「機器人呢?」只可惜雖然有那麼多大企業在研發機器 人,但直正能因應現場環境的技術卻一個也沒有。

中西和浦田研發的機器人「S1」,步行時無論從前後左右哪個方向踢它,都不會跌倒,即使在瓦礫堆中,也可順利前進。如此優異的重心控制技術,後來被全球機 器人研發工作者稱為「Urata Leg}(浦田腳)。為了繼續研發可因應當地環境的機器人,這兩人才會成立Schaft。

就在這時候,美國和韓國正大舉投資雙足機器人的研發,反觀日本,卻刪除了研發預算。加藤心想:「在日本可能沒辦法了。」但是為了讓中西和浦田能繼續研發,便隻身前往矽谷。很快的就有許多投資家表示「有意了解詳情」Google也是其中之一。

二0一三年六月,三人和Google進行第二次視訊會議,對方表示相當喜歡Schaft的技術,希望能親眼看到實體。Schaft也大表歡迎。

前去日本視察的名單中,赫然發現安迪.魯賓(AndyRubin)也名列其中。他是全世界最普及的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Android的開發者,也是當時Google技術部門的副總裁。

它被日本放棄,卻賣給Google

「你們的機器人實在太棒了!要Google投資並不難,這個規模的投資案,我現在就可以馬上決定。但是由於仍有些技術不足的地方,你們也可以選擇加入Google,與其他優秀的技術人員共同開發,端看你們如何決定。」

就這樣,他們決定把公司賣給Google那一年底,在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畫署所主辦、號稱世界機器人大賽的擬人化機器人競賽中,Schaft漂亮的擊敗美國太空總署及麻省理工學院的隊伍,贏得第一名。

現在,中西和浦田以Google機器人部門的員工身分在日本工作。兩人的直屬長官是Google創辦人之一佩吉(Larry Page)。把公司賣了,頓時身價不菲的浦田,有一天不經意的這樣說:「我實在很不想繳稅。」

「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日本放棄了我們,現在我們卻得繳稅給日本政府。而且這些稅金還會透過那個曾經完全否定我們的產業革新機構,注資給那些經營失敗的大企業......。」結果浦田並未採取任何節稅方案,全額繳了稅金。

過去,三洋電機被松下電器收購之後,原本的十萬名員工中有超過九萬名被分散各處。

前會長野中知世曾說,在企業面臨經營危機時,那些上班族集團為了維護自身權益而到處奔走,簡直就像「鐵達尼號快要沉船時,還在甲板上拚命排列自己椅子的人。」

認為「國家會出手支援」而戚到安心的夏普員工,或者參與做假帳的東芝員工,他們都一樣,在龐大的組織中,只要確保自己能占有一席之地就行了。組織要走向什 樣的未來,他們一點也不在意。即使身陷難關,大部分的人還是無法跳脫上班族共同體的思維。

(Nikkei Business (c)2016NikkeiBusiness Publications,Ine)

柳井正:我看不到領導下個世代的經營者

優衣庫母公司迅銷集團(Past Retailing)長兼社長柳井正,對於日本的現況抱持高度危機感。這個在全世界不斷迎接挑戰的男人,主張應該徹底破壞日本企業的上班族心態,以下摘選《日經Business》總編輯飯田展久專訪柳井正內容。

飯田展久問(以下簡稱問):近幾年,社會瀰漫著一股「安倍經濟學」帶動日本成長的氣氛,安倍晉三還發表了,要把最低時薪提高到一千日圓(約合新台幣二百八十八元),接連向企業提出各種要求,你怎麼看?

柳井正答(以下簡稱答):根本擾民。政府想提高最低薪資我可以理解,但提出具體的金額和加薪比率等目標,就做得太超過了,簡直就像社會主義。

問:面對政府的舉動而不抗議的財團及產業界,是否也有問題?

答:與安倍持同樣觀點的經營者,大多是有大企業主義等老舊觀念的人。政府向來視製造業為重心,以基礎建設相關企業為優先,寄望靠基礎建設出口帶動經濟成長。但事實上目前支撐日本經濟的是中小企業,是像我們一樣的零售業和服業。

所以,一定要思考如何振興內需景氣。企業的成長力唯有仰賴能活化新陳代謝的政策。

依靠出口大企業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就連中國也正在轉型為內需導向的經濟模式。

問:是否有覺得「這個人很優秀」的經營者?答:我能想到的只有永守重信(日本電產會長兼社長)和孫正義(軟銀集團社長)。

但是他們算和我同一個世代,所以下一個世代的「指標人物」,我實在找不到。看不見下一個可帶領日本的經營者,這是個大問題吧? (譯.張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408

幫《冰與火之歌》奪艾美獎的動畫家林振宇 特效雙雄都要他 23K魯蛇飆500萬薪

2016-06-13  TCW

第一位待過《星際大戰》與《阿凡達》特效公司的台灣人,卻是半路出家的非本科生,他的劣勢竟成了致勝關鍵。

影集《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中,骷髏從雪地中竄出,化身成異鬼大軍,持劍對主角發動猛攻。這幕驚心動魄又栩栩如生的畫面,讓該集拿下二○一四年艾美獎最佳視覺特效。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畫面竟然是出自一個三十二歲的台灣年輕人手筆!

林振宇,在《星際大戰》導演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所創辦、全球第一大特效公司工業光魔(ILM)擔任特效技術指導。《忍者龜:破影而出》、《魔獸:崛起》等電影中怪獸肌肉、毛髮等,都是由他一人做出。

九年前,他在台灣畫動畫,一個月只領23K的低薪;如今,他的能力被製作《魔戒》與《阿凡達》的全球第二大特效公司威塔數位(Weta Digital)看上,以年薪新台幣五百萬元的價碼挖角到紐西蘭。

換句話說,他是第一個同時待過《星際大戰》、《阿凡達》兩大好萊塢頂尖特效公司的台彎人!

迷動畫,父母認定賺不了錢「這行80%熬不過前兩年」

在採訪過程中,林振宇一直很擔心:「這是一個很『苦逼』的行業,八?%的人熬不過前兩年,熬過了(若無法出國)也不會有好待遇,我這樣(受訪)會不會害到人?」

出生在桃園觀音鄉,林振宇從小對動畫就很著迷,但父母認為這一行賺不了錢,要求他讀理工科。他沒有反抗,而是很爭氣的一路從明志工專插班考進台科大。畢業那年,他對父親說:「我已經達成你們期望,現在請讓我做自己想做的事!」

他的同學畢業後一個個進電子業,不少人月薪加分紅第一年收入就破百萬,林振宇沒去賺錢,卻先投入了十一萬的積蓄,自費去進修動畫製作。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蘋果日報》做動新聞,每天半夜在空蕩的辦公室裡看著血淋淋的屍體與性侵照片讓他差點精神崩潰,不到一個月就趕緊離職,被媽媽笑是「草莓族」。

後來找到一家台灣本土頗具規模的專業動畫製作公司。原本談好近三萬月薪,對方竟以各種理由東砍西砍,一天工作超過十二個小時,最後實領卻僅23K,光生活費都常不夠。

在台就業,苦熬低薪日子

「覺得自己看不到未來」

林振宇沒勇氣跟父母開口要錢,想乾脆放棄動畫,回電子本行,沒想到碰上金融海嘯,各地都在裁員。他進退不得,絕望到極點,窩在饒河街夜市五坪大小陰暗的公寓裡,「我覺得自己是個徹底的魯蛇(loser),完全看不到未來。」

但,當時的補習班老師、現任世新大學數媒系兼任講師蘇懷旭鼓勵:「台灣這麼慘烈的環境都見識過了,下個目標,應該要往國外去!」

決定出國,狂看原文網學習發現「台口灣人不比曰人差」

去國外發展,談何容易?光語言,就是一大門檻。跟大部分理工背景者一樣,林振宇對英文並不擅長,插大時考卷全部猜「C」,勉強混到四十分。

他在台科大時意識到「如果連英文都講不好,以後入職場就只能當螺絲釘,永遠不可能當管理職,」於是自費去英語補習班上課,但只專注練口說。讀與寫的部分,他靠上網看動畫技術的原文網站來彌補。「這樣可以一兼二顧,又練到英文又學到技術,」林振宇憨憨的說。

一位業界人士觀察,林振宇的美感並不算是特別出色,但自學能力很驚人。蘇懷旭則指出,動畫技術日新月異,需要在實戰中不斷累積經驗。非本科系出身的林振宇,反而在艱辛的環境中磨練出自學新技術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機會,永遠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在台灣苦蹲了三年,從動畫再轉往遊戲與廣告界,二?一?年,日本一家以製作《太空戰士》(Final Fanlasy)遊戲聞名的公司,透過中介公司來台招聘動畫團隊,對林振宇的技術與英文能力印象深刻,請他到東京上班。

本以為這就是人生的顛峰,去了以後才發現:「原來台灣人的能力並不比日本人差!」自信心與眼界逐步開啟,一年多後,他大著膽子,寄履歷到好萊塢特效公司Scanline VFX,不到一個禮拜就被錄取。

第一年,他經歷了文化上的震撼教育。明明作品不錯,卻天天被罵。原因是,他只會埋頭苦幹,不敢大聲表達意見。

與林振宇共事三年、ScanlineVFX前資深特效指導帕弗斯(Goran Pavles)說:「JC(林振宇英文名)對所有的技術都很純熟,但他太『禮貌』了,害怕引發衝突,寧可自己扛下重擔,也不願意讓團隊一起解決問題。」

然而好萊塢的文化是,沒有衝突,就不會有進步。第二年,林振宇下定決心改變,不僅在會議上盡力表達看法,甚至還主動爭取當專案領導,但主管總以他表達能力差與經驗不足拒絕。

通常,一個特效鏡頭的製作時間需要兩週至一個月。一次,公司接下《白鯨傳奇:怒海之心》的特效製作,由於上游發包者的進度嚴重落後,到他們手上時只剩下兩個月。該片有六十個鏡頭,等於一天必須做完一個,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

站穩好萊塢,憑台灣精神一天多做六小時,奠定地位

主管為此非常苦惱,但林振宇卻意識到這是個證明自己的絕佳機會。「老外做不完是因為他們完全不加班,我反正台灣人,一天多做六小時,週末再來,拚一下一定可以完成!」

他跟公司要了六個人,組成團隊,如願當上領導。老闆看有人願接下這個燙手山芋,高興都來不及,自然什麼資源都肯給。

但問題來了,特效中除了有氣勢磅礡的酷鏡頭(coolShot),更多是當背景墊檔、一閃即逝的塞鏡頭(shitty shot),後者要花的時間與功夫並不比前者少。大家都想挑酷的做,沒人想做塞鏡頭,被分配到後者的甚至會裝病不來上班。

「對白人不能用逼的,用台灣權威那一套強壓到最後一定都跑掉!」林振宇說。

他召開會議,把六十個鏡頭重新分配,讓所有人每做三到四個鏡頭,就一定能獲得一個酷鏡頭,而他自己的比例則是十比一。

既公平透明又犧牲自己身先士卒,果然讓團隊士氣大振。最後不僅奇蹟般的如期完成,他自己更因此聲名大譟,被第一大特效公司工業光魔慕名挖角,隔年再被威塔看上,薪水兩年內翻一倍。當年在台灣月領23K,如今一個工作天就拿23K。這時候的他,年紀才三十二歲。

「沒有人不喜歡跟他工作,他既勤奮又充滿彈性,能聽取建議,也能激勵士氣,」帕弗斯說:「他是我在這個業界最尊敬的人之一,若有機會,我絕對希望能再與他共事!」

雖然已經站穩特效界,林振宇還是兢兢業業,每天除了工作之外,一定花三個小時練英文,三小時進修新技術。「這一行是沒法停的,沒有不斷學習,就等著被淘汰!」

他的心願,是把好萊塢的經驗與資源帶回台灣,開一家電影公司,拍一部台灣自製的科幻動作片。「很多人說台灣不可能(拍特效片),但我要證明,老外做得到,台灣人也做得到!」身高超過一八?的林振宇,充滿雄心壯志的說。

撰文者林俊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8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