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話破滅揭利豐真面相

2013-03-28  NM
 
 

 

「爆煲」一詞並非民企股或細價股專利,藍籌股同樣可以變「墮落天使」。繼思捷(330)﹑中信泰富(267)後,輪到利豐(494)。上週四,利豐公布去年全年業績,核心溢利暴跌四成二至不到四十億港元。主席馮國綸破天荒於記者會上「認衰」,宣布放棄今年底才到期的三年計劃。市值超過九百億的利豐,曾被譽為「採購業」的神話,更成為哈佛商學院的研究案例。但不管吹噓到「幾巴閉」,講到底利豐主業只是個「超級買辦」﹑中間人,在全球化下,這頂金色光環迅速褪色,更接連被「大客」飛起,管理層惟有不斷靠收購「轉移視線」,令股價於兩年前創下$25.9的歷史高位。但「紙包不住火」,業績逐步「露底」,本業「萎縮」已成事實,收購亦連番「撞板」。去年,利豐大張旗鼓重組架構,但廠家﹑利豐員工及前高層卻向本刊爆料,披露公司備受爭議的經營手法,更指公司內部管治混亂,以致士氣低落。股價由高位急瀉逾五成八的利豐,可謂「低處未算低」。

早前發出上市以來首個盈警的利豐,上週四公布一二年全年業績。受美國業務(LF USA)拖累,核心經營溢利按年急挫四成二,年度溢利扣除收購回撥後,淨利潤率更暴跌五成六。業績驚嚇,不少投資者已提早於一月中發盈警後走貨,股價曾一日暴跌超過一成五,至今累跌超過兩成。

三年計劃「收皮」

業績記者會上,全程「苦瓜乾口面」的主席馮國綸罕有地「認衰」﹕「LF USA係由二十間收購返來鮋公司組成,我一直無好好將佢懐打造成一間公司,導致好多架構﹑職位重疊。」他承認在是次重組上「做得唔好」,導致出現額外的開支,並向現實低頭,承認已放棄今年年底核心經營溢利達一百一十七億的三年計劃。不過,有散戶仍「執迷不悟」。證券經紀黎先生,持有二十二萬股利豐,登記日期為一○年十一月,當日股價達$21.45。黎先生指對馮氏家族的管理好有信心,因而大手買入利豐﹕「馮國經傳過做特首添,一定好有能力,股價跌落鈬,係大市問題鎹。」他早前更於股價跌至$10.35時「溝貨」﹕「一日仲係馮氏獱住就有希望,唔似思捷咁換晒人。」對於黎先生的「堅持」,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批評他「違反所有風險管理的原則」,更警告﹕「利豐未見到有轉勢,冇乜前景,唔好掂。」他對利豐沒有目標價,因為難以預計跌幾多﹕「依家絕對唔係安全位,股價完全冇防守力。有鱓公司,好像金朝陽(878),就算死極都有座大廈,但利豐賣緊鮋係無形資產,靠賺錢能力來衡量,無鰦賺錢能力,資產可以消失。」為免「撈錯底」,先要認清利豐「爆煲」的四大真相。

真相一採購王國下沉

做採購起家的利豐,去年八成的營業額仍來自貿易生意。但全球化下,資訊高度流通,不少品牌「飛起」中間人,轉用直接採購模式,市場多次質疑利豐的主業已是夕陽行業。近年,利豐接連流失大客,包括童裝品牌Carter's,及澳洲百貨公司Myer等。今年二月,擁有Kate Spade等品牌的美國零售企業Fifth & Pacific,亦拒絕續約,改用自己的分銷部門。根據去年業績,貿易業務的核心經營溢利按年跌逾百分之七。

經營手段惹非議

業績顯示,貿易業務的毛利率為百分之九。有行家對此表示懷疑﹕「採購商名義上只向採購客戶收取佣金,依家咁鮋時勢,有百分之五已經好好。」去年中瑞銀曾發表報告,指利豐向廠家(或供應商)收取回佣。利豐分公司前高層陳先生亦承認,收取「回佣」是行內公開的秘密﹕「合約上唔會寫明收回佣,但係找數俾廠家時,會以不同鮋名義扣起百分之三至四鮋handling fee(手續費),不少中國供應商提起利豐都好反感。」紡織及製衣界議員鍾國斌透露,利豐一直有「放數俾廠」或透過發信用狀(LC)予廠家,收取利息或手續費。「利豐要鱓廠俾數期,如果間廠俾唔到,佢就話﹕『我幫你找鰦數先,但要收你利息。』息率由四釐到六釐不等,佢最勁係呢樣。」鍾國斌批評利豐是「半個財務公司」,令好多廠家不滿,「出貨收錢,天經地義,你放數俾個客,冇理由要廠俾利息。」鍾國斌更不值利豐於海嘯期間的作為﹕「佢出信俾鱓廠,話生意唔好,同舟共濟,要廠家自願上繳相當於過去一年訂單約百分之一點五至三鮋貨款。唔俾鮋,出年咪少鱓單囉。我有個朋友每年同佢做以億計鮋生意,無啦啦俾佢扣鰦成千萬。所以鱓廠如果有能力,都唔同利豐做生意。」廠家不滿早有先例。○九年,美國玩具零售商KB Toys申請破產,四十多間玩具廠家組成「利豐苦主大聯盟」,向利豐追討貨款。當時,玩具城國際亦受牽連,有數百萬貨款「收唔番」,主席鄭躬洪指﹕「合約係同利豐簽,信用狀都係佢俾鮋,一廂情願以為同佢做生意,以為利豐咁大,就算個客唔掂,佢都會找數。點知出事後,佢就話你唔係同我做生意,我唔負責任o架。」

股價插水

1. 市場憧憬美國市場復甦,股價升至上市以來最高位。2. 10年全年業積遜預期被洗倉,股價急跌9%。3. 中期業績倒退,加上歐美環境欠佳,股價不斷受壓。4. 業績勝預期,帶動股價升上,但公司隨即配股抽水,股價再插水。5. 中期業績「勁走樣」,遭基金洗倉,單日急挫22%。6. 公司發盈警後,股價一日急挫15.4%。7. 利豐又再流失客戶,股價創三年半新低。

真相二收購碰壁

本業「萎縮」,過去幾年利豐高唱以收購帶動高增長的概念。一一年的收購激增至十九宗,耗資超過一百四十億元。但是,頻密收購的後遺症,陸續浮現。一二年業績顯示,年度溢利中,有超過二十五億元是因四個收購業務價值重估而產生的回撥。有外資分析員解釋﹕「證明過往收購鮋公司表現麻麻,盤數唔達標,先會有回撥。另外,今次美國業務要改組及削減品牌,亦反映利豐一味收購,卻未能搞掂重組,以後難再靠收購谷數。」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亦同意﹕「大部分靠收購來增長鮋古仔最後都唔掂,因為好鮋№唔會賣,或者好貴,渣鮋№買返來,你要執行得好過舊老闆先有用,但依家見唔到。」去年,利豐的收購宗數已跌至十宗,總金額不到五十億元。主席馮國綸於記者會上,亦不再將收購掛在嘴邊,反而指會「更小心謹慎。」

真相三管治混亂

利豐分公司前高層陳先生表示,公司收購的方式是「Plug and Play」(即插即用),「買返來砌上去就用得,由得間公司繼續自己run,咁係壯大公司鮋最快方法,但卻令內部產生好多問題。」他表示,利豐過去收購了不少同業,大家做同樣的生意,甚至做同一個客,「唔同team或分公司成日搶生意,總公司唔理,由你懐爭餐飽,呢種情況好常見,不但浪費內部資源,仲搞到軍心散漫。」陳先生說。利豐現有近二萬八千名員工,有現職利豐員工直指,公司管治混亂,「利豐捽數捽得好勁,好睇財政表現,公司唔同功能﹑部門都有自己盤數,所以內部成日搶account,由單生意應該邊個接,到完成後條數點分成,日日吵。」該員工指,他的部門兩年內換了三個「老細」,他大呻﹕「你諗纒,做緊一個一路跌鮋市場,壓力好大。鱓人做唔長,所以鱓客都係做一﹑兩年就走。」最近,他指部門已收到指令要「cut budget」,「總公司唔會直接下令裁員,但部門要慳錢,最簡單就係五個人鮋№四個人做。」

真相四馮氏兄弟失「光環」

利豐的「供應鏈」及管理模式早年曾備受讚譽,亦令一手改革及壯大利豐的馮國經及馮國綸兄弟名揚國際。曾先後出任貿發局及機管局主席的馮國經,早年更一度被視為特首「黑馬」,有望接董建華班做特首,廣為香港人熟悉。不少投資者因馮氏兄弟的往績,而對利豐睇高一線。去年,馮國經正式辭去主席職位,由細佬馮國綸補上,同時新增營運總監一職,力谷兒子馮裕鈞上位,做第四代接班人。但新班子上場後,公司亦隨即走樣。去年五月,馮國綸接班時,指手上訂單金額較去年仍有增長,並有信心達到三年計劃目標。怎知八月的中期業績即「甩轆」,核心經營溢利大幅倒退兩成二,遠遜市場預期。翌日股票被「洗倉」,急挫兩成,創上市以來單日最大跌幅。至十一月,行政總裁樂裕民曾派「定心丸」指今年盈利仍有增長,但事隔僅兩個月便發出驚嚇盈警。「管理層強調十一月時真係唔知美國咁亂,我信佢無講大話,但亦證明佢懐控制唔到分公司鮋總裁同業務,聽聞馮氏兩兄弟已唔睇利豐業務。」有外資分析員表示。消息混亂,已令投資者對管理層失去信心。去年初已開始沽空利豐的基金經理直言﹕「利豐鮋時勢已過去,中間人遲早死,要買№來谷數,邊有咁易?如果搵唔到新出路,會衰到趴鰠度。」

買辦起家

「買辦」源自明朝,原為朝廷向民間採購日常用品而設的職位。至清朝末期,幫助西方國家於中國進行雙邊貿易的商人,也稱為買辦。1906年,馮國經祖父、曾留學美國的馮柏燎與同鄉李道明合資在廣州開設利豐行,名字取二人姓氏的諧音,寓意「利潤豐盛」,是第一代華資買辦。公司主要出口瓷器、藤器、煙花等,1937年,日軍攻陷廣州,利豐來港註冊,展開新一頁。買辦的英文為Comprador,起源自西班牙文「Comprar」,有購買之意,亦引申為採購人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025

科學家線上看面相 比算命仙還準

2014-08-25 TCW
 
 

 

每個人的臉上,正隱藏著連自己都不知道的小秘密。現在,連科學家也改行看起面相。只要一張照片,你的臉頰、眼角、鼻型、唇線,不只透露出現在的年齡,更能「鐵口直斷」未來的壽命長短。

有些人看起來總比實際年齡年輕,也有人年紀輕輕就看起來老成持重,即使同一年出生,每個人老化的速度也有快有慢。研究發現,長壽的人外貌往往比起同齡的人年輕許多,正是因為他們的老化速度要比一般人來得緩慢。

也就是說,和實際年齡相比,只要看起來越年輕,代表老化得越慢,未來也會活得越久。最新的「壽命預測」網站由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UNCW)「臉孔老化團隊」開發,臉上的細紋、陰影、暗沉,都可以估計未來的壽命長短。除了網路蒐集上萬張臉部特寫建立比較標準,手上更握有上千張主角已經逝世的老照片,參考他們實際的死亡年齡將使得預測更加精準。

透過臉部辨識,等於一台相機就能化身針筒X光,成為健康檢查的利器。雖然全世界約有6%的人患有罕見的遺傳疾病,不僅基因檢測所費不貲,有能力正確診斷的專家更是屈指可數。

現在不論身在何處,只要上傳照片,英國牛津大學就能從眼睛、眉毛、嘴唇、鼻子的大小形狀,協助篩檢90種罕見疾病,正確率達93%,是一般醫師的30倍。即使是缺醫、缺藥的開發中國家,只要一台手機,患者便能得到世界級的專業諮詢。

未來,恐怕一張照片也能推斷你的賺錢能力。早在2011年,加州大學(UCR)分析《財星》五百大企業,發現執行長若是臉頰偏寬的「闊臉男」越能幫公司賺錢,例如美國通用電子的伊梅特(Jeff Immelt),或是廉價航空推手、西南航空的凱萊赫(Herb Kelleher)都是。比起臉型狹長的「窄臉男」,闊臉男因為睪固酮分泌旺盛,多是作風獨裁的領導強人。

所以說要看面相,也許上網找科學家更準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81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