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比哈佛還難進的夢幻大學

2013-08-26  TWM  
 

 

全世界最難申請的大學是哪一間?答案,是位於中東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首都的紐約大學阿布達比校區(簡稱阿校)。

以今年秋天為例,全球申請學生約一萬五千人,錄取不到一百五十人,低於一%的錄取率,比世界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學七%還低?此校究竟有何特色?

答案是:能進入這所學校,學生這四年至少「賺」一千萬。

四年學雜費、住宿費、伙食費、飛到外地校外教學、一年提供兩次返鄉機票,校內社團活動等費用,全由學校埋單。

而這間和美國名校合作、卻標榜「免費」的學校,如今也開放國內學生可用學測成績申請。這正是許多想出國、卻受限於經濟能力的學生趨之若鶩的原因。

阿校所有費用均來自阿布達比政府,世界上約一○%原油蘊藏於此。鑑於未來石油短缺,努力發展科學技術和經濟。因此,阿布達比並不缺錢,缺的是國際化的人才。「我們吸收的是全世界菁英,」該校校長布魯姆(Alfred Bloom)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八個學期,兩學期得飛到各國就讀

這是一所比美國紐約大學本校更國際化的學校:近六百個學生來自一百多個國家,「真的很像一個小型聯合國,」今年大三的洪健倫表示。

阿校的海外學習很多,大學四年八個學期中,有兩個學期必須在紐約大學設於各國的學術研究中心就讀。以洪健倫為例,今年秋天開學,他準備到德國柏林選讀,明年四月則會到日本早稻田大學當交換學生。他的四年大學教室,是全世界五大洲。

此外,阿校學生每學期都會進行一次海外校外教學實習(Regional Trip)。洪健倫以大二歷史課為例,談到斯里蘭卡的古蹟,教授等一行人就飛到當地實際考察,從成行、出發到回學校,只要把教授交代課業讀好,其他像是訂機票、飯店等行政事務,學校都會處理。

阿校究竟適合什麼樣的學生?學校要的又是什麼樣特質的人?

一、英文非唯一條件,多國語言能力加分。阿校東亞地區項目主管熊舟說:「英文必要,但並非唯一條件。」以今年秋天即將進入阿布達比校區的林姿佑為例。她英文聽說頂尖、也沒考任何檢定考試。「到阿布達比面試,兩天內聽到校長演講,我一點都聽不懂。」最後她卻是三個來自衛道、雄中等候選人,唯一錄取者。

實際走訪了四屆共七個申請上的台灣學生(今年有一建中畢業生取得入學資格後放棄),被錄取者,大多具備至少三國的語言能力。

熊舟認為,「具有跨文化背景的申請者,容易在『候選人週末』中脫穎而出。」而目前已經就讀一年的盧秉彝本身會六國語言,他表示,當你可以用西班牙語或者德語跟來自西歐的教授對話、聊家鄉事,距離又拉近一些。

二、要通才,不要專才。和港大的「專才」訴求不同,阿校要的是「通才」。「我們要的是通才的人,且有探索冒險精神的人。」熊舟說。

阿校與其他學校不同,前兩年不分系,希望學生多花時間在自我探索上面。翻開幾位同學過往的學習經驗,除了功課名列前茅外,每個人在音樂與藝術方面多有涉獵。無師自通的洪健倫,畫了一張油畫,還被學校教授購買;而林姿佑弟弟形容姊姊,「除了長笛,什麼樂器都學過了,最專精的是鋼琴。」

「學校重視理論的硬實力,也強調感性的軟實力,才會設計每學期飛到異國上校外教學課程,就是希望走出課本,親自感受,」到了大三,選讀電影系的賀瓅萱直言:「電影要學的有影像、歷史、甚至心理,是雜學,最後才匯成一個觀點。」

三、敢和別人不一樣。「我去考台灣醫學系,可能比我申請紐大阿校還難!而台灣最好的學生都念醫學系,這條路(阿校)讓我有機會過不一樣的生活,」去年申請上該校的學生盧秉彝說。

入學一年,他就與來自摩洛哥的室友,創業成立一家電腦設計行銷公司。「學校還提供資助,」他表示,創業屬「社團活動」,期間若須邀請如微軟公司等知名企業主管演講交流,學校全部埋單。

平時上課念書,一到週末就跟創業夥伴,花兩小時飛到杜拜的索馬利亞大使館提案。短短一年,他的護照上,就蓋了五個國家的戳章。

四、成績不是唯一標準。學測成績不見得是評判唯一標準,而申請成功的幾位同學,其學測成績都在頂標左右,約排名在一二%之前,但也不是最高。

「學測成績在申請上,僅是必繳證件,希望學生錄取後,也能學好高三課業,但並不是關鍵,」熊舟表示,也曾有台灣頂尖高中資優班學生申請,但第一階段就沒通過的例子。

事實上,阿校要的學生,和國內大學培養「專才」的模式,有很大不同。

申請過程,像校方出招的闖關遊戲

整個申請過程,就好像闖關遊戲,但更像是自我探索,其中以四天三夜(扣掉飛機來回,實際只有兩天)的「候選人週末」面試過程,最具代表性。在這個過程中,校方會出各種「招」來測試學生。

招數一:意在言外的「隱藏題」。例如,第一階段的書面審查通過,校方會把面試通知寄給通過的學生,以及飛往阿布達比的來回機票。信件中,會告知允許一位父母陪同,這是一個「隱藏題」,當中有陷阱。「在國外,十八歲代表獨立,如果有父母陪伴顯得不夠獨立,雖然沒有明講,但大家都知道!」洪健倫說。

招數二:隨時觀察學生是否主動。兩天行程,包括逛校園、試聽教授上課情景、到沙漠體驗阿布達比戶外活動「滑沙」,這兩天行程像觀光客,但真正目的是要觀察,學生是否願意主動表現。

「每個時刻都是自己展現與主動出擊的舞台,」賀瓅萱表示,隨時有人跑過來跟你講話,跟你聊聊剛剛上課情景,或者吃飯時,也會有學姐跟你攀談,這些內容都會被寫成日誌記錄下來。

她表示,一開始不敢舉手發言,後來要求自己每個場合發問次數至少兩次,吃飯時也主動拿著餐盤,到長桌多人的地方去。

招數三:給學生機會表現自信。最後一晚,是在號稱全球八星級的阿聯酋王宮飯店品嘗阿拉伯晚宴。席間,校長、教授們與學生坐在一起,邊吃飯邊聊天,而這一餐正是「候選人」展現自信的機會。

盧秉彝記得一位教授拋出一個問題:「你印象最深刻的人是誰?」有人說父母、有人說超人,他的回答是:「蝙蝠俠。」盧秉彝用流利的英語,講到蝙蝠俠所在城市的地貌特徵,根本是紐約的升級版。非千篇一律的答案,也讓教授們聽到他的創意與自信。

三大原則,搭上阿校「免費」列車

阿校這麼有趣的「面試」,該如何準備?以下是已被錄取的台灣學生的建議:

原則一:至少參加一項國際交流活動,提早練膽。每個人語文程度差不多,參加國際交流活動練膽,就能建立差異化。以洪健倫的例子來說,擁有日文優勢,高一就爭取日本交流協會獎學金,到日本高中交流;而為了創造差異化,第二年韓國交流協會開放獎學金,他也去爭取。理由是:「一次不稀奇,但兩次就表示我有能力。」

原則二:高中前兩年成績,維持校內前一○%,爭取學校推薦勝算大。

雖然近兩年開放個人申請,但仍有學校推薦名額的「早鳥計畫(early decision)」,如果順利,十月初申請、十二月初就知道結果。

經由學校推薦,通過第一階段書面審查,等於四分之三腳踏入該校,「到了第二階段,錄取與沒錄取的比率約七比三,」洪健倫表示。

原則三:關鍵時刻,父母要能「放手」。盧秉彝從小跟著媽媽在英國打好英文基礎,但因程度太好,在國內學習反而興致缺缺。

為了「分支教育」,媽媽潘美妙在小四時動用所有人脈,將他送到德國就讀,成了學校年紀最小的國際學生。

「很多人覺得我很狠心,後來他感謝我讓他提早有異國學習機會,」他媽媽說。爸爸盧偉華則表示:「平靜的海洋,訓練不出優秀的船員。」在學校時,因為精通六國語言,當別人用英文跟各地教授交談時,他卻可以用西班牙語和德文等其他語言,跟教授談家鄉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546

蘋果支付難進中國

 
2015-02-09 NCW

 

監管部門因信息安全,銀聯擔心收單體系,銀行、支付寶慮其費率太高,基於NFC的蘋果支付難以在中國市場馬上鋪開 ◎ 財新記者 李小曉   文lixiaoxiao.blog.caixin.com Apple Pay(蘋果支付)是蘋果公司最新發佈的一項基於近距離無線通信技術(NFC)的手機支付產品,可以通過線上與線下兩種模式實現支付,線下模式是在實體店實現銀行卡的非接觸聯機支付,其實質是傳統銀行卡支付的“手機刷卡版”。

近日,中國建設銀行在雲南普洱和西雙版納分別推出了Apple Pay 商戶體驗點,這讓人們紛紛猜測,Apple Pay 進中國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建行在雲南的Apple Pay 試點只是建行完成了VISA 外幣卡的NFC 收單POS 機改造,刷的還是美國的銀行卡。

Apple Pay 進入中國阻力重重。此前據財新記者從多個渠道瞭解,中國銀聯從今年初就開始醞釀與蘋果公司合作,原本計劃於今年3月前會正式推出(相關報道詳見本刊2014年第39期“蘋果改寫NFC 命運”),但目前這一計劃已經擱淺。

中國監管部門表示“不干涉”,實則對蘋果公司沒有向監管部門報備一事表示不滿,並對Apple Pay 的信息安全問題表示擔憂。對於銀聯而言,放開自己的收單體系也讓其頗為踟躕。對於各家銀行而言,高昂的費率使其“毫無動力”。

至於此前熱議的Apple Pay 和支付寶的合作,也僅僅流于指紋輸入一項功能,並不能對Apple Pay 進入中國發揮任何實質作用。

監管層和銀聯均持疑慮

Apple Pay 于2014年10月在美國上線,用戶可在商戶的應用程序以及商店、餐廳、交通服務商、加油站、便利店和所有蘋果商店(Apple Store)在內的非接觸式支付點進行支付。

據財新記者瞭解,Apple Pay 和銀聯的談判陷入了僵局。監管部門有關負 責人對財新記者表示,監管層並未干涉此事。“蘋果公司和中國金融機構合作,卻不向監管機構報備,做出來的東西是否合規也不知道。”該負責人同時表示,Apple Pay 還是應當遵循中國的金融行業標準和信息安全要求。

按照監管部門要求, 一方面,Apple Pay 要遵循央行PBOC3.0的金融IC 卡標準。PBOC3.0是中國目前執行的金融IC 卡標準,也是銀聯的標準。

但據財新記者瞭解,Apple Pay 在中國計劃並非完全按照PBOC3.0標準。業內人士也稱,“這件事銀聯也推不動。”另一方面,Apple Pay 要符合中國信息安全標準,例如數據中心必須設在中國境內。“數據中心設在中國境內,首先是為了防止數據外流;另外如果中國的交易都是在國外處理,假如哪天網絡斷掉,交易就無法進行了。”監管部門有關負責人表示。

監管層近期撰寫了一份關於Apple Pay 的內部報告。其中, 報告關於卡標準問題提出幾點疑慮:第一,如果Apple Pay 進入中國,Apple Pay 內置芯片是否符合PBOC3.0標準尚不明確;第二,Apple Pay 使用的近場支付技術是否符合中國金融移動支付系列技術標 准,是否能夠與國內受理環境適配尚不明確;第三,國內尚無金融領域電子令牌的(Token)技術規範;第四,生物驗證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的安全性以及相關應用技術標準等均需探索。

銀聯的態度又如何? 2014年11月,蘋果商店正式接受銀聯支付,業內人士認為,中國銀行業和Apple Pay 的合作為期不遠。監管層也認為銀聯是Apple Pay 進入中國的不二合作伙伴,“一方面,銀聯旗下支持近場支付功能的POS 機在國內佔有最大份額;另一方面,銀聯主推的近場支付全終端解決方案,在技術層面可與Apple Pay 實現無縫對接。”銀聯總裁時文朝曾公開表示,銀聯與任何企業合作都是可能的。但業內人士認為,銀聯內心並不嚮往這次合作,“一旦將Apple Pay 放入中國,影響深遠。對銀聯來說,等於把多年苦心經營的收單體系開放出去。和蘋果的合作,很難說最終誰掌握主導權,銀聯肯定希望這套體系控制在自己手里。”監管層也在報告中指出,“對於銀聯來說,與蘋果合作,可以更快地推廣其‘銀聯閃付’業務,但在合作過程中,應當爭取掌握利益分配話語權。”

高費率

僅僅監管層和銀聯的態度不足以決定Apple Pay 在中國的去留。在這個問題 上,每家銀行都有話語權。

2014年底至今,蘋果公司分別和招商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工商銀行、光大銀行、中信銀行等八家銀行進行了合作談判。

當時有媒體報道稱,“蘋果Apple Pay 移動支付繞開銀聯直接對銀行採取各個擊破。”據財新記者瞭解,此類報道實屬誤讀,蘋果公司和各家銀行的談判,依然是基於和銀聯合作的基礎之上。

在美國,盡管Apple Pay 和VISA、MasterCard、American Express 三大卡組織直接合作,但細心人可以發現,接受Apple Pay 的並非這三大卡組織的所有會員銀行,其最初上線時只和五家銀行(美國銀行、摩根大通、花旗銀行、第一資本銀行和富國銀行)合作,距離其承諾將支持美國500家銀行相去甚遠。

業內人士表示,Apple Pay 和卡組織合作只是擁有了其清算網絡的“空殼”,但具體和每家銀行還是得逐一簽合作協議。在中國也是如此,並非銀聯首肯就萬事大吉,必須要有具體的銀行配合才可以。

在蘋果公司與某商業銀行的會議中,財新記者瞭解到:“蘋果公司希望與銀聯在技術平台開發及安全性方面簽署協議;同時與各發卡行在市場營銷、軟件開發包、知識產權保護及商業條款上簽署協議。”也就是說,Apple Pay 在中國還是和銀聯做系統對接,和各家銀行所談的只是商務合作。

但據財新記者瞭解,蘋果公司和中國各家銀行的談判並不順利。如何分錢是橫在蘋果公司與銀行間的一道障礙。在美國,Apple Pay 的收費模式基於現有信用卡和借記卡收費結構,從發卡行收取費用。對於信用卡交易,美國商家一般會支付總交易額2% 的手續費,Apple Pay 每次收取交易金額的0.15% ;對於借記卡交易,Apple Pay 收取固定費用,即每次交易收取0.5美分。

中國的刷卡收費體系不區分信用卡和借記卡,統一從商戶端收費,收費參照國家發改委制定的有關標準。按照國家發改委2013年1月21日發佈的《關於優化和調整銀行卡刷卡手續費的通知》,各行業的刷卡費率都比此前有所下調,其中餐娛類費率為1.25%, 一般類為0.78%,民生類為0.38%。

那麼,商戶支出的上述費率歸誰所有?按照中國的“721”行規,是發卡行、收單行、銀聯分別拿其中的70%、20% 和10%。按照費率最高的餐娛類1.25% 計算,發卡行拿其中的七成,也就是0.875% ;按照費率最低的民生類0.38% 計算,發卡行拿到的只有0.266%。

“Apple Pay 0.15% 的手續費在美國並不算高,因為美國的刷卡商戶端手續費高達2%-3%,但中國這個費率就太高了。”一位大行電子銀行部人士表示。

據業內人士稱,目前最有意願和Apple Pay 合作的是客戶普遍年輕化的招商銀行。據外媒報道,目前只有招行完成了對Apple Pay 支持的測試工作。

對於傳統大行而言,可謂“毫無動力”。“大行的線下POS 市場已很成熟,沒有必要分出這麼大一塊利潤,只為讓 少數客戶多享受一種時尚的付款服務。

這對大行的服務沒有質的提升。會有多少人因為想用Apple Pay 來開大行的銀行卡?我覺得不多。”某大行人士表示。

“如果有一天Apple Pay 成了制約大行發展的瓶頸時再合作也不遲,現階段是沒動力合作的。”該人士表示。

支付寶不會取代銀聯和蘋果合作自2014年10月起,蘋果公司CEO 庫克和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都對外放出風聲,表示正在洽談合作。當時市場對此事有各色解讀,有聲音認為支付寶將取代銀聯成為Apple Pay 在中國的合作清算機構,也有聲音認為這是庫克脅迫銀聯的“煙霧彈”。

據財新記者瞭解,雙方的確曾多次洽談合作,並且一直保持著密切的接觸。

“我們雙方在持續保持接觸,很多項目都在孵化當中。”支付寶人士表示。

然而,支付寶並不可能取代銀聯,成為Apple Pay 在中國的合作清算機構。

在最新版的iOS 端支付寶錢包APP 中, 已上線Touch ID 指紋密碼功能。

在更新8.4.0.120216版本後,通過前往支付寶錢包- 財富- 點擊右上角“ 設置”- 指紋密碼- 打開,便可設置成功。

這個不易留意到的細節,正是此前瘋傳 的蘋果公司和支付寶的合作。“Apple Pay 就是指紋驗密+NFC 支付,這次蘋果公司和支付寶在指紋驗密領域率先開展了合作,蘋果公司希望通過此舉擴大TouchID 的影響力。”支付寶人士表示。

這個答案也許沒有人們此前設想的令人興奮。但事實如此,支付寶目前並沒有能力涉足NFC 支付領域。“線下NFC 支付對支付寶而言太重了。我們在這個環節中是有缺陷的,我們沒有線下收單體系。一台線下POS 機的成本要上千元,我們承擔不起這樣的費用。”支付寶人士坦言。

NFC 支付專家、中銀通支付公司移動金融負責人陳建偉認為,“目前,支持支付寶線下支付的只有部分便利店和自動售貨機,而且是二維碼支付。以蘋果的‘完美主義’,怎麼可能在一個國家推出Apple Pay,卻只能在便利店使用?”陳建偉表示,互聯網公司提供的片面服務,和蘋果的價值觀很難融合。

一位國際卡組織人士亦對財新記者表示,盡管Apple Pay 是錢包,放誰的卡或賬戶都可以,但支付寶的問題在於受理端線下商戶太少,銀行POS 機又不支持,這會大大限制發展。

Apple Pay 高昂的費率是支付寶與之合作無望的另一因素。0.15% 的費率對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機構而言,更是“天價”。“因為最初沒有參照銀聯的費率標準,國內線上支付的定價很亂,但整體偏低。”大行電子銀行部人士表示。

據財新記者瞭解,第三方支付機構從商戶端收取的費率不分行業,而是根據產品、流量等而異。例如,支付寶從商戶端收取的費率(包括遠場支付和近場支付)從0.7% 到1.2% 不等;微信支付從商戶端收取的費率為0.6% ;包括百度錢包、易寶支付等其他第三方支付機構收費從0.3% 到0.5% 不等,甚至百度錢包還推出了PC 端零費率。

在成本方面,第三方支付機構是和各家銀行建立單獨支付接口,每家銀行的價格不同,據財新記者瞭解,費率在0.2% 左右。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盈利,正是商戶和銀行之間的利差。然而,扣除成本以及對鐵路部門等大客戶的免費服務,第三方支付機構利差十分微薄。

“因此,如果讓支付寶來承擔Apple Pay 0.15% 的費率,我們肯定承擔不起。”支付寶人士表示。

如果讓發卡行來承擔Apple Pay 0.15% 的費率,更是不現實。如上文所述,發卡行收取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費率本就只有0.2% 左右,據大行電子銀行部人士稱,現在線上支付市場非常激烈,很多都是從分行拿到接口,各家銀行為了存款資源瘋狂打價格戰,許多銀行的費率都降到了0.1% 甚至更低,根本不可能承擔0.15% 的“天價”。

雲南Apple Pay 亮相原委目前Apple Pay 在中國的亮相,卻是走了一條“尷尬渠道”。2015年1月15日,建行在雲南普洱舉行“外卡收單終端率先全面受理Apple Pay 發佈會”;次日,建行在雲南西雙版納曼弄楓大佛寺售票口進行了Apple Pay 商戶體驗。

“ 這件事情的實質是建行完成了VISA NFC 收單的系統升級,也就是說,軟件升級後的建行POS 機可以接受VISA 卡的NFC 支付了。”業內人士表示。

VISA 中國區副總經理、創新產品總經理龔亮表示,不同卡組織的NFC 支付有自己的標準名稱,比如VISA 是PayWave,MasterCard 是PayPass, 銀聯是閃付。有NFC 支付功能的手機相當于一張可進行非接觸支付的芯片卡。

“其實交通銀行等銀行也已經完成了VISA 或MasterCard 的NFC 收單的系統升級。”業內人士表示,近兩年新出的POS 機硬件本來就支持,各銀行只是將POS 機回收做軟件升級。因此,像建行在雲南普洱所演示的Apple Pay,其實就相當于刷VISA 的外幣卡。

目前在中國境內,可以刷外幣芯片卡的POS 機具大多布設在高級酒店、餐廳等涉外場所。業內人士認為,刷外幣芯片卡的POS 機很難進一步推開,這也是由於高昂的費率決定的。

“外幣卡的收費標準沒有統一規定,是各卡組織自己決定的。目前平均收商戶2%,遠遠高于國內卡的刷卡費率。除此以外,由於是美元結算,還涉及結匯 的成本。”業內人士表示,因此除非是有這方面需求的涉外場所,否則普通商戶不會接受如此高的費率成本。

同時, 盡管Apple Pay 和VISA、MasterCard、American Express 三大卡組織合作,卻只接受這三大卡組織在美國發行的銀行卡,中國商業銀行發行的外幣卡尚不能在Apple Pay 上使用。

據監管人士透露,目前在中國境內刷外幣卡沒有限制,但今年清算機構開放之後,規則會有一些變化。

財新記者張宇哲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442

改變世界的10大頂尖孵化器:最火的比名校還難進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30/151746.shtml

提到孵化器,很容易讓人想到一個小紙盒或者小溫室,提供適合的環境、營養條件,可以孵化出小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企業孵化器也正是這樣。

研究表明,小企業失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資金不足和管理不善。企業孵化器大多通過提供場地、相關的商業服務需求和設施,甚至投資,來為小企業提供幫助。在一些企業孵化器里,資深的行業領袖通過導師、咨詢師等角色,指導小企業解決產品、服務、市場推廣、管理、運作等方面的問題。此外,在限定的時間和地點,創業者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人脈等資源,大大提高了創業公司的生存幾率。

世界上首個企業孵化器的創辦者,是美國的曼庫索(Joseph Mancuso)。當時,紐約貝特維亞當地最大的設備制造商MasseyFerguson倒閉,曼庫索的家族集團接手了倒閉的大樓。曼庫索沒有選擇傳統的經營模式,而是把大樓分割成小單元,以較低的價格分租給小企業,並提供融資、咨詢服務。偶然間,他從樓內這些活蹦亂跳的“小雞”身上獲得靈感,將這種自己獨創的經營模式命名為“Incubator(孵化器)”。最初的五年,這個孵化器創造了數以千計的就業機會。

上世紀80年代,孵化器在美國大量湧現,並傳播到歐洲、亞洲等地。據美國企業孵化器協會(NBIA)統計,全球範圍內約有7000家孵化器。亞洲由於集中了目前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全球孵化器總數的三分之一都在亞洲,而中日韓三國的孵化器發展尤為繁榮。

在中國,孵化器也被稱為高新科技創業服務中心,簡稱創業中心,以科技型居多,支持創新企業為主。中國第一家企業孵化器——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於1987年成立。至今,中國的孵化器已經達到1500家。

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過程中,究竟有哪些孵化器產生了改變世界的魔力?

1、YCombinator

要說眼下當紅的孵化器,非2005年創建的Y Combinator莫屬。創始人Paul Graham本身就是大神級的互聯網創始人,人脈資源甚廣。YC的成員可以接觸到不少行業巨頭,獲得與重量級投資人接觸的機會。YC憑借創始人個人魅力,以及孵化出的存儲服務公司Dropbox、開創共享經濟模式的房屋短租界巨頭 Airbnb,吸引了大量的關註度。6年間,YC孵化了300家創業公司。YC牛氣地表示,“我們能給你的建議(來自導師的)是用錢買不來的,因為夠資格給建議的人,已經不缺錢了。”

2、MassachusettsBiomedical Initiatives

專門幫助生物科技創新企業,1985年至今,已經有三個分部。MBI已經推出50家企業,共募資達6億美元。他們提供昂貴的硬件設施,例如可在華氏-112℃儲存樣品的冰箱。MBI孵化出的企業包括:致力於對遺傳疾病治療的GenToros、開發用於治療的核酸化合物的 ZATA制藥等。

3、Houston Technology Center

HTC一次孵化60家公司,集中在兩個關鍵領域:能源和納米技術。在過去的10年中,HTC共孵化了1000家創新公司,募資達到10億美元。其成功的孵化企業包括NanoRidge材料(NanoRidge Materials),可使用碳納米管制造比鋼的硬度強10倍的金屬合金;水電綠色能源(Hydro Green Energy),該公司生產的水電不是靠水壩,而是靠河流或溪流的自然流動。

4、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該中心的鼻祖是1970年成立的施樂公司,至今PARC仍然是矽谷的創新源泉。其最大的成就包括激光打印、以太網(Ethernet)、光纖計算機和多光束激光等。

5、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TIC目前在扶持38家技術公司,並已在過去24年培養了350家。哪怕在金融風暴期間,TIC的畢業公司也籌集到了4800萬美元。其孵化企業包括無處不在的網上食品服務Peapod,目前已經成功上市;The Whitewater Group,是微軟Windows的先驅,現已被Symantec收購。

6、The Icehouse

自2001年成立以來,該孵化器與奧克蘭商學院、波士頓咨詢集團、Telecom andGen-i、安永集團、惠普和微軟合作共推出75家技術公司,並通過其在新西蘭最大的天使投資人網絡已籌得5000萬美元。其中包括奧克蘭的Nexus6,該公司開發軟件和小型硬件用來實時監測哮喘患者;M-Com公司,手機銀行軟件制造商,也在奧克蘭。

7、The Research Park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這家孵化器的設置很特別,它讓成功的公司和創業公司在同一個屋檐下運轉。在這里的前沿行業巨頭包括雅虎、索尼、雅培制藥和高通等,可以同時孵化40家初創公司。這里的公司聘請工程學校的400多名實習生,並制造了現代互聯網瀏覽功能(馬賽克,然後是網景)和磁共振成像。

8、The Advance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 at Georgia Institute ofTechnology

這個孵化器最大優勢就是,不差錢。自1980年以來,該中心已推出了120多家科技公司,外部融資總金額超過了10億美元。該中心還有配套基金支持,該基金每3美元的私募資金中,就有1美元投入該中心扶持的公司,單個項目的投資金額最多可達100萬美元。在這里,很多公司的高管都是喬治亞理工學院的校友。

9、MGE Innovation Center

從1984創立至今,該研究園共孵化超過126家公司,雇用人數達3500人。畢業企業包括麥迪遜精確科學(Madison's Exact Sciences),它開發用於檢測結腸癌的非侵入性的DNA測試,並已於納斯達克上市,擁有近1.6億美元的市值。

10、The Environmental Business Cluster

該孵化器成立於1994年,主要是培育清潔能源和其他環保技術的企業,現已幫助150家企業將產品推向市場,還能幫助企業籌集資金。其畢業企業包括位於猶他州的風塔制造商——瓦薩奇風(Wasatch Wind),以及加州的輪胎回收商——雷德伍德橡膠(RedwoodRubber)等。

小結

美國不少孵化器都是依附於大學的,以扶持創業初期的小企業為主。著名的孵化器已經具有明星效應,如果能夠脫穎而出,不僅會得到媒體,更重要的是得到早期投資者的關註和親睞,因此一些最火的孵化器,甚至比常春藤名校還難進,成為一個個讓夢想高飛的“聖殿”。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陳一佳,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3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