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研究:陪伴子女時間長未必是好父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3/4591813.html

研究:陪伴子女時間長未必是好父母

一財網 盛媛 2015-03-29 18:02:00

尤其是當母親因為工作而承壓,卻試圖花時間陪伴孩子時,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

 

盡管調查顯示美國家長陪伴孩子的時間已經是世界之最,但很多美國家長仍因覺得不夠而內疚。然而,最近一項新研究顛覆了傳統觀點,認為父母陪伴子女的時間對子女未來的成就而言並沒有那麽關鍵。

美國家庭研究學術期刊《婚姻與家庭》雜誌在即將出版的4月刊中發表了首份關於父母陪伴時間的大規模研究結果。該結果稱,在年齡3~11歲的孩子中,父母陪伴他們的絕對時間實際上和孩子的發展沒有關系,同時,對青少年的影響也很小,包括孩子的學業成績、行為和心理狀態等。

時間長短無關緊要

“可以不誇張地告訴你,20個統計中有19個都顯示家長花費的時間長短和孩子未來的成就沒有關系。”上述報告的作者之一、多倫多大學社會學家米爾克(Melissa Milkie)說,“一點都沒有。”

相反,研究發現當父母尤其是母親,在壓力過大、睡眠不足、內疚和焦慮時陪伴孩子,反而對女子成長不利。

報告作者之一、俄亥俄州的博林格林州立大學社會學家野間口(Kei Nomaguchi)說:“母親的壓力,尤其是當母親因為工作而承壓,卻試圖花時間陪伴孩子時,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

這並不是說父母的陪伴不重要。很多研究顯示,高質量的父母陪伴和孩子未來成就之間有積極的正向關系,所謂高質量的父母陪伴包括讀書給孩子聽,一起進餐,交談,或者一對一地和孩子一起活動等,家長溫暖和體貼地對待孩子也是如此。而陪伴時間的長短關系並不大。

“理想情況下,該研究極大減輕了父母因未能花費大量時間陪伴孩子而造成的負疚感。”米爾克說,“顯示了什麽對孩子來說是真正重要的。”不過,米爾克的研究並未說明多長時間的高質量陪伴是足夠的。

喬治城大學醫學中心青少年精神專家比爾(Matthew Biel)稱,研究還顯示在高強度的城市環境中,在嚴格的家長教育下,孩子的出軌行為會相對較少。

另據米爾克的研究,對子女未來成就影響較大的因素,不是家長陪伴的時間和質量,而是母親的收入及受教育水平。

皇後大學社會學家辛(Amy Hsin)發現,耗費大量時間陪伴6歲以下的孩子看電視或者什麽都不做,實際上對孩子有“不利”影響。美國兒科學會強調,孩子也需要自己的時間,不需要家長的參與,以進行社交和認知發展。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在穩步上升。1965~2010年間,父親陪伴孩子的時間從每周2.6小時大幅增長到7.2小時。同期,母親陪伴孩子的時間則從每周10.5個小時增長到13.7個小時。1965年~2014年,有18歲以下孩子的美國職業女性比例從41%猛增到71%。

米爾克此前的研究發現,現在職業女性陪伴孩子的時間和上世紀70年代早期全職媽媽照看孩子的時間一樣。她希望探尋母親陪伴孩子的時間長短對孩子是否有很大影響。“我真的很驚訝。”她說,“我們發現目前的工作時間根本沒有太大影響。”

青春期影響

不過,米爾克和其他研究人員發現,父母陪伴對孩子真正有影響的時間段是在青春期,青少年和母親共處的時間越長,出現不良行為的概率越小,青少年參與家庭活動的時間越多,沾染毒品、酒精和其他危險違法行為的幾率越少。研究發現,平均每周有6小時家庭時間對青少年來說有積極正向的作用。

然而,野間稱母親因懷有負疚感而盡可能地多陪伴孩子可能會起到反效果。“我們發現母親的苦惱和他們子女未來的前景有關。”野間說,包括行為和情緒問題,甚至是“較低的數學成績”等。

研究人員稱,一些母親的壓力來自於所謂的“密集母愛”理念,認為母親陪伴孩子的時間是“無可替代”和“神聖的”,花越多時間在孩子身上的母親就是好母親,這導致很多母親不惜犧牲睡眠和其他時間陪伴孩子。

對中產階級父母來說有很多社會文化壓力,而低收入的母親並沒有花很多時間陪伴孩子的傳統,但無論是哪種母親,不僅僅有經濟和日常壓力,很多可能也感到擁有的資源不足以幫助孩子達到預期。

馬里蘭大學羅伯特•史密斯商學院管理學教授庫伯(Nicole Coomber)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說她感到了比丈夫更大的壓力。“沒人問他如何管理和平衡一切。”她說,有時候甚至是自己對自己也有更高的期望,“我不知道為什麽我們試圖成為一個完美母親。但這種聲音一直在我腦中回蕩。”

編輯:應民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448

讓讀書成為陪伴一生的習慣

2016-03-07  TCW

五十歲以前,我是個會用閱讀解決問題的人,遇到任何困難,我會設法找許多書來嘗試解決困難,可是我並不是一個真正喜愛讀書的人。

我不太喜歡讀小說,除了少數我喜歡的類型之外,我不會追逐暢銷小說;我也不太愛讀散文,因嫌散文通常缺乏明確的閱讀目的性,而具有無病呻吟之感。

這讓我錯過了一生中最好的閱讀時間:二十歲到五十歲,這段時間我未能廣泛的閱讀,也未能大量的吸收各種新知。

五十歲以後,當我逐漸謝絕塵世的煩囂,開始靜下心來讀書,並把讀書變成空閒時唯一的消遣,我才逐漸養成讀書的習慣。也才逐漸養成沒有目的的閱讀習性,也才領會出純粹讀書的樂趣。

當我沉湎在讀書中時,我發覺這是最好的修身養性的方法,我一有空閒,就打開一本書,鑽入書中,完全忘卻外界的羈絆,讓小說的劇情帶領我神遊高潮起伏的世界;或者讓知識引導我進入未知的領域,我無所不看,任何書都可以是陪伴我度過空閒時間的伴侶。

我確定養成讀書的習慣是最好的事,可是習慣如何養成呢?

首先,要確定閱讀節奏。我用每週一本書、每月四本書的節奏設定,每個月我固定上兩次書店,搜尋可能的新書,而當線上書店成熟後,我改成每週上網搜尋新書,最後並成為線上書店的會員,隨時接收書店推播的新書訊息,並保持著每月固定購買四本以上新書的習慣。

買了書,就會逼迫自己隨時要閱讀,因此每天我一定會隨手帶著一到兩本書,只要一有空閒,就可閱讀。按這樣的節奏,每週約可讀完一本書。

後來,當電子書逐漸風行之後,我更成為電子書的愛好者。電子書的好處是減去了我隨時攜帶紙書的困擾,所有購買的電子書,全部下載到手機中,想看哪一本,隨時都可以看,再加上電子書的閱讀功能越來越完善,可畫線、可註記、可分享,而且可以隨時記錄前次閱讀的章節,這讓真正喜愛閱讀的人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閱讀領域。

電子書還有一個好處,在出國時間,隨時可以閱讀手機中已下載的書籍,免除了實體書攜帶上的困擾。

當我下了每個月買四本書的決心之後,隨手閱讀的習慣也就會被逼得慢慢養成,而使自己成為一個終身喜愛閱讀的愛書人。

社會上所有的成功者幾乎都是愛書人:比爾.蓋茲、巴菲特、馬克.佐伯格、張忠謀……這些知名人物除了自己愛書、讀書,每年還會推薦各種書單,供大家參考,所以想成為成功者,務必培養自己的讀書習慣,把自己變成一個愛書人。

何飛鵬部落格:feipengho.pixnet.net/blog 何飛鵬粉絲團:www.facebook.com/hofeipen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283

資訊丨從視頻到育兒陪伴機器人 樂橙腦洞緣何如此之大?

錢塘江,從不跟長江黃河爭名,也不跟西湖比美,默默地孕育著滾滾江潮,成就著專屬的大氣磅礴。濱江而立的大華股份,從視頻安防領域起家,掌控著專業的HDCVI產品專利,如今在雄厚的視頻技術基礎之上,又開始默默地著手築建專屬的視聯網生態圈。

近期,大華樂橙CEO梁磊接受了第一財經專訪,並就樂橙作為大華由TO B到TO C轉換的切入點,如何實施“視頻+”戰略及打造視聯網生態等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

從視頻到育兒陪伴機器人

走進CEO梁磊的辦公室,桌上櫃子上整齊地擺放著樂橙的一系列產品,還有各種形態的機器人,如不是事先知曉,還以為誤闖了某個機器人收藏愛好者的秘密基地。

最吸引眼球的是一只約莫一尺高的白白胖胖的玩偶型機器人,梁磊一進門便熱情地招呼它:“你好,小樂!”,小樂聞聲便把大圓臉轉向梁磊,並且奶聲奶氣地對梁磊說,“你好啊”!

小樂是樂橙旗下一款依托蒙臺梭利早教理念打造的人工智能育兒陪伴機器人,集人臉識別、智能跟蹤、聲紋識別、情感識別、智能語音和高清視頻采集等智能技術於一體。據梁磊介紹,中國4-2-1典型的家庭結構導致了嬰幼兒缺少玩伴,忙碌的工作讓父母無法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當孩子不知不覺長大,才發現缺席了孩子的成長過程而遺憾不已。而樂橙則致力於將這款育兒陪伴機器人打造成孩子成長的好夥伴,家長育兒的好幫手。具體來講小樂可以在生活中陪孩子玩,寓教於樂,引導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幫助家長有效的立規矩,還可以在孩子社交能力、高情商和認知能力等全方位素質提升。同時又能解放媽媽家務時間,小樂的陪伴更安心。其強大的聊天能力,能解放父母應對“話嘮”寶寶,幫助孩子順利度過語言敏感期,問題的正確回答可加強孩子邏輯思維探索。職場爸媽上班時可以時刻關註孩子動態,專職小攝影師記錄成長的點滴,不讓父母缺席孩子成長的每一瞬間。小樂的雲端大腦有強大的早教課程體系,可以為孩子精細化配置課程,讓早教融於生活的每一天。

事實上,作為一家視頻科技公司,樂橙嘗試進入機器人領域,也是從視頻技術的角度出發。梁磊稱:“因為當我們把視頻技術用到家庭中,我們發現了視頻技術在家庭的多元應用,比如家庭安防,兒童老人以及寵物的看護,更可以分享自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因此我們決定把視頻應用做得更精,比如我們的育兒陪伴機器人“小樂”就是應用在幼兒陪伴、遠程看護這樣的一個具體場景。”而視頻的智能技術又能幫小樂在店面模式下自我銷售,從打廣告到自帶流量吸引再到成功地自我演示、自我推銷,將機器人智能發揮到極致。未來還將機器人產品延伸到小B市場,打造服務型機器人,甚至輕松接受客戶定制,滿足各場景需求。

從“視頻+”到視聯網生態

所謂的“視頻+”戰略是指以視頻科技為基礎,加上各類場景應用打造各類升級服務。梁磊稱,育兒陪伴機器人“小樂”只是“視頻+”的一個代表性體現。除了智能機器人,“視頻+”基於需求金字塔分為三層,底層視頻+安防服務為主,第二層為視頻+商業增值服務,最頂層做視頻+家庭增值服務,未來可能升級為老人小孩提供醫療看護服務。

同時,樂橙推出了以視頻技術為核心,視頻智能硬件、視頻雲、視頻技術“三位一體”的雲開放平臺,為視頻應用提供完美的解決方案和能力。樂橙研發項目負責人殷俊此前也在公開場合表示,所有大華、樂橙硬件攝像機均可接入樂橙雲,這意味著市場上千萬臺攝像機的直播能力都能通過樂橙雲平臺瞬間激活;而只要前後端設備接入樂橙雲平臺,合作夥伴就能打造各種互聯直播應用場景。

有了樂橙雲做基礎,大華樂橙從“視頻+”中引申出了終級大Boss視聯網生態。梁磊解釋道,視聯網是以視頻為主通道的物聯網,核心仍是物聯網,眾所周知物聯網目前70%~80%的流量都是視頻。大華作為一家專業的視頻科技公司,我們試圖把物聯網連接的神經網絡布局到各行各業,在應用場景中創造更大的價值。

梁磊在餐會上表示,無論TO B還是TO C,最終目的都是讓客戶享受視頻科技之美,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萬物互聯”。從視頻安防到視頻服務再到視聯網生態,大華樂橙的視頻帝國正在形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168

從十點讀書,到夜聽,到荔枝,陪伴式音頻的成長與未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8/0111/166874.shtml

從十點讀書,到夜聽,到荔枝,陪伴式音頻的成長與未來
毛琳Michael 毛琳Michael

從十點讀書,到夜聽,到荔枝,陪伴式音頻的成長與未來

越成長越孤單,音頻開始崛起

“今天你路過了誰,誰又丟失了你呢?”當《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的男主人公陳末,用溫柔的聲音解決女性遇到的困境治愈女性聽眾的時候,他接到了來自幺雞的來電,幺雞說她感到很孤獨,陳末說:沒有關系,我在這里陪著你。陳末用“陪”字點出了深夜電臺存在的意義。在電臺逐漸被互聯網、視頻等媒體取代後的幾年時間,反而通過+互聯網成了全新的存在,湧現出了十點讀書、夜聽、荔枝、喜馬拉雅等多種不同的形態。但無論是何種模式,陪伴作為音頻的主要功能一直被延續了下來,成為撫慰不同用戶的共同媒介,並逐漸得到更多年輕用戶的喜愛。

一、風口不斷,音頻從來都是邊緣化產物

從1940年新中國的第一個電臺成立,再到2005年廣播成為老舊的大眾媒體被互聯網取代,但到了2010年卻發現廣播得以通過汽車場景“複生”,廣播成了有車一族的必備,而在2011開始先後成立的音頻FM蜻蜓(2011年)、喜馬拉雅(2013年)、荔枝(2013年)反而成為了電臺模式吸引年輕用戶的新形態,用互聯網+電臺的模式為音頻行業帶來了第二春。

大眾媒體的發展本身是對用戶感官的強烈刺激和即時性的升級,對於五感刺更激強烈的媒體才越有可能得到青睞,媒體也是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演進:報紙被電視取代,電視被互聯網取代,互聯網又被AR和全息等新形式挑戰。對五感之一的聽覺刺激的音頻從來都沒有被風吹起來,甚至從來沒有站在風口旁,從2010年的SNS,再到之後的團購,直播,共享單車,交通出行,短視頻,無人貨架,

已經過了六個風口,但音頻都沒有成為風口或者說並沒有從風口中享受到便利。到2017年年底音頻行業盡管覆蓋了超過1億用戶,但它仿佛被主流的資本市場遺忘了,被邊緣化了。

微信圖片_20180111105939

音頻的真正高峰來自於近兩年。有一個默默無聞的賬號“晚上十點,向你問好”,在半年時間內吸粉1100萬,閱讀點贊均10萬+,讓行業驚嘆不已,它叫夜聽;另外一個每晚發送8條微信“深夜十點,陪你讀書”,2016年一年吸粉超過1000萬,在2017年獲得A輪融資6000萬,它是十點讀書’;有一家公司主打素人直播,做成了以聲音為載體的社區,目前已經積累了300萬月活主播和3000萬月活躍用戶,它叫荔枝;有一家公司,憑借音頻知識的售賣在3天時間的半價知識音頻的銷售中斬獲1.96億,它的名字叫喜馬拉雅。不同的音頻形態俘獲了不同的巨大用戶量,讓音頻市場開始火熱了起來。

二、十點讀書,夜聽,荔枝,音頻小樣本的成長之路

除了喜馬拉雅和蜻蜓FM的知識付費模式音頻外,有一個新的品類開始崛起,並得到越來越多用戶的認可,那就是深夜陪伴類音頻,深夜為音頻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應用場景,讓每一個孤獨的靈魂因為音頻得到了慰藉,而無論是十點讀書、夜聽、還是荔枝都是逐漸發展起來的。30年前羅大佑曾背著吉他,孤獨的站在命運十字路口淺吟低唱:“孤獨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寵。”,但為時代寫盡挽歌的他直到現在仍然在用音樂治愈大眾,大眾的孤獨仍然並未消失。孤獨在成長,就需要被治愈。

福建出生的林少,在2014年推出讀播功能,並將公眾號名稱修改為十點讀書,每篇文章錄制成音頻,以心靈雞湯、情感故事的語音和文字陪伴了十點讀書的70%為女性用戶的情感、成長、治愈的心理需求。2016年9月16日,十點讀書粉絲量突破一千萬,成為首個超千萬級的文化閱讀類大號,林少以治愈性的知識為切入點,將音頻變成碎片式的閱讀方式,治愈用戶促進睡眠。

做了兩年的電臺情感夜話節目主持人劉筱則走了另外一條道路,2015年9月,劉筱以男性視角為女性提供情感撫慰,為感情上受傷的女性熬制定制的雞湯, 10月份夜聽粉絲數突破10萬,到2017年3月,夜聽粉絲數突破1000萬,平均閱讀量均超過600萬。但它顛覆了大多數人對於公眾號的認知,因為從來沒有一個10萬+的公眾號大號沒有任何一篇文章在投資圈、媒體圈、白領圈刷屏,且從來沒有一個公眾號靠音頻取得了如此矚目的成績。目前“夜聽”的女性粉絲和十點讀書一樣,也占據到70%。

微信圖片_20180111110011

荔枝也走了一條同樣不同的道路,2013年上線的荔枝是專門為主播設計的音頻平臺,最初是以工具類APP而存在的,所以荔枝最初吸納的是從電臺離開的主播們,因此也奠定了內容的基調——那就是情感訴求,解決用戶遇到的情感問題,進行治愈,這也是從電臺主播一脈相承的內容特色,而移動互聯網的用戶無疑比電臺用戶更加的年輕,用戶的情感也更加的細膩和多樣化,因此在奠定了內容基礎後,隨著沒有電臺經歷的年輕主播不斷湧入,哄睡類、心理咨詢類和情感解答類成為荔枝主要的內容類別。到目前為止,荔枝已經有了300萬月活躍主播,以及1億期原創音頻節目。和夜聽、十點讀書一樣,荔枝的高峰時段也是在晚上10點前後,同樣女性用戶大約也占70%。

但三個撫慰性品牌既有相同之處,又有差別,相同之處在於都在夜晚給女性用戶以撫慰,不同之處在於形式不同,十點讀書以雞湯,情感類書籍的形式和原創文章內容的方式用簽約的固定主播向粉絲輸出價值觀,促進用戶學習和成長,十點讀書以專業PGC的內容向用戶娓娓道來生活的;夜聽則以一人之力用男性視角輸出價值觀,以情感“導師”的身份撫慰受傷的心靈,重在情感的慰藉;荔枝則是發掘了許許多多類似夜聽的主播,提出“人人都是主播”的概念,以UGC陪聊的方式讓更多的主播撫慰用戶,同時以實時評論的方式讓聽眾和主播,聽眾和聽眾之間可以互動,形成了可以互動的陪伴感,通過輕社交的評論模式,多方強互動的概念,形成了可交互性的陪伴。

正是不同的差異,才讓三大慰藉性音頻平臺互不影響,探索出了不同的成長道路,被更多的女性用戶喜歡。

當一般人都在討論AI、人工智能、大數據、女權主義的時候,還有另外的一群人被媒體遺忘:她們以女性為主,情感細膩,需要撫慰和陪伴,有很多朋友但仍然覺得深夜孤單,有很多朋友但仍然覺得心有所失。而從視頻、社交軟件上她們很難得到慰藉,音頻恰恰是他們宣泄情感,獲得治愈的必須品。當我問每天聽音頻的用戶為什麽會如此頻繁的聽音頻,他們給我的答複是:陪伴感,除此之外,沒有任何一種平臺讓我覺得有所陪伴,並不孤單。這或許是十點讀書、夜聽、荔枝得以每晚10點治愈女性、黏住用戶的關鍵所在。

三、媒體越來越多元,為什麽深夜的用戶越來越死忠音頻?

在廣播電臺風靡的那些年,每到夜間,嗓音各異的主持人接入來自全國各地的電話,孤獨、痛苦、疲憊、悲傷……所有的不平和不舍的聽眾,在電臺主持人的安慰中得以治愈,最終得以解決疑惑,並得到“原來我不是一個人”的安慰,“原來還有人關心我”的心理共情。而陪伴男性和高收入人群同樣也需要,何潔前老公赫子銘爆出被離婚前夕也還致電黑龍江電臺傾訴情感中的不暢,紓解情緒。但媒體越來越多元,消磨時間的方式越來越多,朋友借助互聯網可以更緊密的關聯,為什麽音頻仍然得以俘獲數量不菲的用戶?

1、心理深層需求的人群,被主流媒體所忽略

用戶需求差異巨大,細分城市用戶的需求往往被主流媒體有意無意的遺忘了,一如快手被知曉前,三四線城市的用戶仿佛沒有記錄世界需求,一如趣店上市前,極少人知曉消費貸利潤率如此之高......一二線的創業者根本不會關註也無法關註。情感慰藉和治愈本身就是雞湯類的一種,通過各種途徑都可以達成,但深夜的陪伴感則是相對小眾的需求,在創業者看來,這部分人群的量不大,模式天花板似乎清晰可見,變現模式同樣沒有太大的想象力,因此這群用戶的需求被主流的產品形態有意無意的忽略了,有需求的用戶只能通過其他並不完全匹配的方式尋求慰藉。

2、深夜的陪伴感,非聲音媒介很難做到極致

夜晚需要被撫慰的用戶的需求沒能被其他的媒介所滿足,公眾號文章、視頻綜藝、音樂只是消磨時間的工具,很難有互動感、陪伴感。直播具有一定的陪伴感和互動感,但繁雜的內容很難讓用戶找到自己希望了解的內容,同時多種感官的刺激也讓直播在夜間的陪伴感減弱,也讓孤獨者更加孤獨。夜晚的音頻模式是比較好的滿足用戶陪伴感的工具,尤其是情感類的音頻內容,剝離開視頻、文字等感官刺激,只剩下聲音,通過唯一的感官刺激很容易讓用戶沈浸其中,情感得到宣泄,形成“原來還有人和我一樣”以及“原來還有人理解我”的心理共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和電臺深夜的情感節目是同樣的心理感受。

3、文化的認同讓用戶更加的依賴音頻本身

正因為需要心理慰藉的女性很難從其他的渠道獲得心理滿足,因此深夜的陪伴需求就成為了一種亞文化,這種亞文化是不被大多數平臺認可不被大多數人認同的,因此這群用戶本身會形成一種團體,用戶也更容易形成情感認同,進而因為有了一群和自己一樣的“合群”的人,更加強了對現有平臺的重視和心理認同,自然形成了情感連接的社群,此時陪伴感的音頻就成為了一群用戶生活的一部分,形成了“陪伴即正義”的心理認同。這也是為什麽夜聽、十點讀書、荔枝可以獲得數量可觀的忠實粉絲,並且活躍度遠遠高於其他平臺的原因,荔枝的CEO賴奕龍在接受采訪時也印證了音頻用戶的粘性:“我們語音直播的活躍用戶非常多,這是我們(和其他音頻APP)不一樣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說,情感慰藉音頻用戶和二次元用戶是同樣曾經亞文化的存在,具有陪伴需求的用戶對三個音頻平臺的喜愛和二次元用戶喜歡B站是同樣的認同。當然從某種意義上說,咪蒙粉絲也是同樣的文化認同,粉絲反而因為一批“主流”用戶的不認同而更加緊密的抱團,更堅信咪蒙輸出的價值觀。

四、陪伴類音頻未來的發展方向

“移動音頻市場格局已經差不多定下來了。”前創新工場投資經理,現小米科技投資部的孫誌超曾表示。目前可以看到音頻核心會分為兩類:一類是喜馬拉雅和蜻蜓的知識付費模式,另一類就是夜聽、十點讀書、荔枝的陪伴式音頻。前者的發展模式比較明確,那就是知識變現與廣告並行,後者的發展卻並不明晰,但我們可以從三者目前的產品規劃和用戶的需求來預判陪伴式音頻的發展方向。

1、陪伴式頂級KOL的孵化

對於用戶而言,陪伴式音頻的背後的心理體驗並不是類似十點讀書的機構或者荔枝的平臺,而是夜聽這樣的鮮活的個人,尤其對於荔枝以UGC主播為主要內容來源的平臺,將平臺音頻背後的主播孵化為具有高度影響力的頂級KOL才能增加主播本身的勢能,同時才能借助其影響力去做更大範圍內的陪伴感覆蓋。夜聽已經完成了個人的KOL化,但畢竟只有一個夜聽,荔枝盡管有了諸如背著吉他的蝙蝠女俠、羅師傅、曲調等知名主播,但這樣的量級這對於平臺化生存的荔枝來說仍然是遠遠不夠的,未來更多的主播得以擁有更高的知名度和更廣泛的用戶覆蓋是趨勢,一如直播平臺主播擁有巨大的粉絲是一樣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頂級KOL本身就是音頻平臺流量和收入的保證,一如頂級主播對於直播平臺的意義。

2、更廣泛的內容及主播UGC化

對於陪伴式音頻而言,每個用戶的需求是不一樣的,用戶中又會分化出很多不同的訴求,因此對於平臺而言,平臺需要提供各種不同維度的音頻聲音,UGC化就成了未來的趨勢,陪伴式的需求滿足只有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進行匹配才有可能完成,雞湯教主咪蒙和讀金庸的六神磊磊現在也做起了自媒體矩陣拓展內容。十點讀書目前有百位兼職主播和1位全職主播,對於10點讀書這樣的社區來說百位兼職主播已經足夠向用戶傳達知識,畢竟用戶更在意內容的表達。荔枝有300萬的月活躍主播,但對於荔枝這樣的平臺來說,主播數仍然是不夠的,其一是UGC的質量參差不齊,只有數量更多的主播才會誕生優秀的頭部主播,其二是不同的需求需要不同的主播供給才能留住用戶,否則用戶會迅速流失。

主播的活躍度需要激發,主播的人數同樣需要增長,需要更廣泛的UGC才有可能更好的滿足不同用戶的陪伴感,甚至將音頻從陪伴感延伸到女性用戶的其他心理需求層面,比如二次元、比如ASMR、比如音樂等內容,主播也需要“養成型”的不斷成長。

3、泛陪伴的產業拓展

對於用戶來說,需求是多種多樣的,對於需要陪伴的用戶來說,陪伴只是深夜深層次的需求之一,而非深夜時段,用戶的工作生活學習都有不一樣的需求,如何在用戶滿足深夜陪伴感的背景下,再延伸到用戶其他領域的陪伴感和治愈需求,將是陪伴類音頻的關鍵。只有突破夜晚的時間,形成音頻的全時段和全陪伴覆蓋,音頻的產業才有可能會做的更大,才有可能實現“我需要你的時候,你都在”的終極陪伴目標,這也是十點讀書推出十點課程、圖書公司、小說孵化平臺的原因,圍繞產業的橫向拓展是陪伴產業的關鍵。

4、強互動的社交連接

對於陪伴性的用戶來說,幫助用戶找到同樣誌趣相投的人來說同樣重要,否則音頻仍然只是將電臺搬到了手機上,未來仍然會像電臺一樣被其他新媒體所取代。但對於互聯網來說,最大的特點就是可拓展性,對於情感性的陪伴音頻來說,幫助用戶找到與自己相通的人就成為音頻和電臺的本質差別,通過互聯網的社交機制,與主播之間,與不同的用戶之間保持聊天溝通評論形成強互動,而在互動中自然形成了社區的輕互動,更加加強了用戶與平臺,用戶與用戶,用戶與主播之間的粘性。

從某種意義上說,荔枝的網絡電臺模式中用戶可以在語音直播間與主播互動連麥,講述自己的情感故事,也可以與不同用戶進行評論交流,本質上也是加強粘性的一種方式,而十點讀書、夜聽也一定會向同樣的互動性做演進,其他的音頻平臺也一樣。曾經的經驗告訴我們,把自己的產品做成工具而沒有社區和用戶粘性,最終只會嘗到沒有社區的惡果,這也是騰訊目前仍然快速發展的關鍵所在。

微信圖片_20180111110037

從2018年1月開始,挪威FM廣播將全部停止,改為數字廣播,電臺的音頻已經在逐漸的消亡而互聯網音頻崛起,在這個越長大越孤單的時代,陪伴式音頻的需求會越來越得到年輕用戶的認可,更多的年輕人會有陪伴的需求,更多的主播和公司會提供陪伴式的服務。但無論怎樣來說,音頻都是一個很難成風口的行業,陪伴式音頻又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正是因為這樣,陪伴式的音頻得以發展壯大,越來越多的用戶得到治愈。我曾經問過一個朋友,你覺得音頻的未來是什麽,他告訴我說:“萬物皆有聲”,希望這一天早點到來。

音頻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162

【馮仁昭四圍超】陳嘉桓會多陪伴細佬

1 : GS(14)@2016-05-19 02:23:08

陳嘉桓同林盛斌(Bob)噚晚喺尖沙嘴出席火鍋店開幕活動,對於佢細佬之前企跳,陳嘉桓表示:「當時自己唔喺香港,細佬而家心情平復番啲,自己返嚟有了解件事,早排實在太多唔開心嘅事,小朋友心情受到影響,包括有感情、工作等,佢而家OK,始終佢唔係公眾人物,可能接受能力冇咁強,會陪吓佢。」另外,阿Bob就話相士指佢今年有生仔星,生咗三個女嘅佢想追生仔。撰文:馮仁昭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516/1961317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274

知己Cindy陪伴八年得彤叔歡心掃4千萬豪宅

1 : GS(14)@2016-10-16 08:20:04

「彤叔」鄭裕彤上月29日於家中辭世,享年91歲,喪禮前彤叔的訃聞,長子鄭家純同王穎妤所生的兒子澤然、澤泓,認祖歸宗由姓王改姓鄭,原來彤叔除咗同周大福創辦人周至元嘅囡囡結婚,仲有一個陪伴8年嘅知己Cindy。昨日有周刊提起呢位Cindy,自2004年開始,彤叔就同呢個來自哈爾濱嘅女仔,係Boe媽嘅姪女,喺哈爾濱參加美少女選舉拎冠軍,據知自從Boe媽介紹咗Cindy畀彤叔識,Cindy唔再想做明星,初時住新世界服務式住宅,有司機接送,自2004年9月有報道爆彤叔有新女友後,彤叔當時只否認對方係女友,又話太太冇呷醋。周刊又指,件事被報道完之後,Cindy就好少再公開現身,直至2012年有傳彤叔畀咗個單位佢住,閒時陪彤叔出席私人富豪飯局,而除夕ball,Cindy就同彤叔前後腳入場,有指Cindy好乖巧,好靜唔多嘢講,只係坐喺彤叔身邊,由於Cindy每次對鏡頭都擰歪面,好少影到佢個樣,更有傳2012年初,Cindy都曾陪彤叔去中環巡舖,直至彤叔中風之後,就冇再見到Cindy喇!另有傳當年彤叔宣佈退休,盼望同太太環遊世界。雖然2005年,彤叔與華裔小姐冠軍葉璇傳緋聞,不過照報道講Cindy陪伴8年,即係彤叔唔舒服先同Cindy斬纜!?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1016/1980249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268

跌斷背劇痛安樂死主人煮大餐陪伴愛犬後一日

1 : GS(14)@2016-10-28 06:24:10

美國德州一隻年老比高犬因跌斷背部無法走路,又因太老不能動手術,家人不忍牠繼續受劇痛煎熬決定讓牠安樂死,並悉心安排美食、共聚最後一天美好時光。22歲的弗洛里斯(Victor Flores)說:「Daisy是我們第一隻狗,我記得在9歲那年聖誕收到牠,自此牠一直是我們家一分子,人人都愛牠。」13年時光飛逝,蒼老的「Daisy」跌斷背部,下半身無力,醫生說牠年紀太大不宜做手術,一家人只得作出不得已的決定。本周一也是「Daisy」安樂死的前一日,弗洛里斯的媽媽特意為愛犬炮製牠最心愛的美食,有烤雞、牛扒及煙肉,趴在墊褥上的「Daisy」當然將所有美食掃光。一家人又將「Daisy」放到小車上,帶牠在家附近散步,又邀請大部份家人來向牠道別。到安樂死那天,只有弗洛里斯及媽媽勉強迫到自己帶愛犬往獸醫診所,在出發之前,「Daisy」呆在媽媽身旁看電視,和諧的畫面就似牠從前未有病痛一樣。弗洛里斯把「Daisy」最後一天的照片上載到社交網,令許多網民傷心又感動,紛紛留言安慰,說「Daisy」現在已經去了一個更美好的地方。弗洛里斯說:「我沒想過帖文會引起那麼大迴響,很多人支持,世界各地的人都致以慰問。我想我們的故事令大家都起來,抱抱他們的狗狗。」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28/1981505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816

醉酒主人受傷送院狗狗陪伴全程拒分開

1 : GS(14)@2016-12-31 01:06:23

狗狗真是人類的好朋友!秘魯一名男子喝醉酒跌傷頭部,需要由救護車送院,在車上陪伴他左右的是兩隻忠心愛犬。從片段看到,男子躺在擔架床時略有意識,他可以舉起手但就雙目閉上,救護人員一邊為他治理,他兩隻分別棕色和白色狗狗在他兩側陪伴他,棕色狗狗又不時舔他以示鼓勵。到達醫院時,兩隻忠心繼續陪伴他,棕色狗狗又用前腳伏在他身上舔他。有網民就坦言,「狗狗比有些人還要好」。
Alarabiya網站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30/198816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650

【過年送暖】不能一家團聚的小孩 乒乓名將每年陪伴

1 : GS(14)@2017-02-05 10:56:17

家舍小朋友平時多吃中式菜,新年時許素虹就專程買了炸雞快餐讓他們大快朵頤。



「現在逢初一初二我絕對不會去旅行,因為想做好義工。去旅行只有自己一個開心,但帶他們出去就一班人開心。」這句話出自在保良局家舍當了八年義工的許素虹。甫見面,她拿着一大袋炸雞快餐,送來給小朋友,和舊照片上打乒乓球嚴肅的她截然不同。原來小朋友平時只能在家舍吃普通中菜飯餸,生活很有規律。在大時大節,小朋友可以接受義工請食飯,炸雞快餐則是小朋友的至愛。



許素虹20歲就代表乒乓球港隊出賽,退役後成為全職教練,之後更透過乒乓球接觸家舍小朋友。

家舍佈置全是新年裝飾,藉此讓小朋友感受到濃厚的新年氣氛。



前乒乓港隊執番條命決心行善

食過飯後,許素虹還帶小朋友到遊樂場玩了足足半小時,跑到氣都喘,但臉上盡是笑容。安頓好小朋友睡午覺才正式做訪問,聽她道出往事。舊時的她原來幾風光,20歲就代表乒乓港隊出賽,在亞運會取得女子雙打亞軍;其後再奪亞錦賽女子單打季軍、世乒賽團體季軍,退役之後成為了全職教練。平時最多只會捐錢,與身體力行做義工大攬扯唔埋,直至十多年前遇上戲劇性的跳樓事件:「有人跳樓跳進我公司,屍體穿過天花在我前面跌下來,數秒鐘之間拾回性命,所以很感激上天給我機會生存。」意外改寫了她一生,決心要為社會做些事情。後來她受保良局邀請教小朋友打乒乓球,乾脆嘗試做家舍義工,專門照顧3至6歲的小孩。雖然開了乒乓球體育訓練中心,平時有全職在身,但她堅持每星期抽一日放工之後去探訪。她說:「我覺得小朋友童年很重要,希望他們童年開心點。即使第二天十點上班,我都想抽時間陪伴。」面對一組十多個有家歸不得的小朋友,外人可能會以為他們情緒負面,不愛談話,她就為他們澄清,「他們與外面小朋友一樣,第一次做義工我主動介紹自己,他們都笑着回應又拖着我的手,很快就打成一片了。」不過,始終難免遇到情緒化的小朋友,「乒乓球難打,有小朋友控制不到就會亂揮球拍,我會鼓勵他慢慢來試多一點,與他慢慢傾談就會好。」在家舍當了三年社工的朱心茹,平時職責是定期會見小朋友,作為前線員工,她直言難免與許素虹一樣遇到比較「不合作」的小朋友,「3至6歲小朋友未必懂得表達感受,只能用其他方式,例如與他們玩玩具或畫圖畫,了解他們的想法。」面對難搞的小朋友,她認為最重要是記着自己作為暫代家人的角色,自自然然就會疼錫小朋友。



當了三年社工的朱心茹姑娘自言喜愛小朋友,希望可以一直照顧家舍小孩。

昔日打牌賀年如今旅行都延後

新年大家會一家團聚,但對於保良局家舍小朋友而言就不是那麼容易。由於家庭問題,部份小朋友新年不能和家人見面,所以保良局的員工和許素虹都會犧牲假期陪伴小朋友,與小朋友佈置他們的「家」,例如放很多新年裝飾、放全盒、貼揮春,又會讓小朋友穿新年服飾:「小朋友知道新年來到,我們都有明白他們的感受,陪伴在他們的身邊,希望他們即使不是經常外出,但都能在家舍感受到節日氣氛。」至於許素虹過往新年情願打麻雀,現在卻連旅行都安排在新年之後,「現在會帶他們食麥當勞,上年帶他們整薄餅和看戲,帶他們出來玩耍。(為何如此堅持?)部份小朋友可以回家,有些不能,比較之下他們會難受,不想他們難受。希望讓小朋友感受到一份愛。」現在的她,還鼓勵親朋好友與她一起做義工,過一個不一樣的新年。



如果想助養小朋友,可致電保良局助養部:25769258記者:鍾藹寧攝影:林麖鈞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205/1991819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572

【社工教路】朋友情緒崩潰最忌教佢點做 聆聽陪伴足以救命

1 : GS(14)@2017-03-04 10:19:52

遇上朋友情緒困擾,叫他「不要哭、不要不開心」沒甚麼用,也不要太快談論如何解決問題。



想在朋友情緒崩潰時安撫,沒想像般困難。只消花十五分鐘真誠的陪伴,一個情緒陷入危機的人跟人接通了,已經舒服很多。



阿Miu經歷失敗婚姻,最終離婚收場,經常內疚覺得愧對子女。「是我帶給他們不幸。」幾年前,她患上抑鬱症,不能入睡。「我有時想,有甚麼回憶讓我可以開心、可以笑,完全想不到。我很想找人傾訴,但沒人願意聽。」前夫不理解她的痛苦,看到她失眠沒精神,竟說她「被鬼纏,想太多」。孤立無援,她想過去自殺。「甚麼藥溝甚麼藥,我都試過上網去找。」求診後,她很感激一位醫務護士讓她盡情訴苦。「雖然她沒有安慰我甚麼,但她讓我哭,她願意聆聽,令我覺得很舒服,我終於覺得釋放。」她在街上總是看到好像這位姑娘的身影。「好想見到她,跟她說聲多謝。」有時不用說甚麼,聆聽、陪伴已經可以救人一命。十三歲被診斷患上精神病,看了廿幾三十年精神科醫生的鄭仲仁,現在是位精神健康服務社工。他提到安撫別人,有些話不能說,例如:別想太多、正面一點、不要想歪、明天會更好等表面看似鼓勵的話。「對情緒危機的人來說,這是落閘關門的話,好像不想他繼續講。不應讓對方覺得他的負面情緒不好。」「其實你可以這樣做啦」也是大忌。「好像不接納他,他會覺得被指使。」這一刻其實應先讓他紓緩情緒,往後才跟他思考怎樣解決問題。到底應說些甚麼呢?可以先噓寒問暖作連繫:「冷不冷,你是否很辛苦。」另外,把自己的經歷跟對方分享,讓對方感到支持,也是好方法。「我以前都試過這樣……」如果有人傳短訊跟你訴苦,不應只單純用文字回覆。「文字容易被誤解,特別有情緒困擾的人對文字特別敏感。建議立即打電話約對方出來。起碼聽到語氣,知道他這一刻的真實情緒。」記者:葉青霞攝影:劉永發、徐振國


鄭仲仁認為情緒困擾的人困在自己的世界,走不出來,有時15分鐘的陪伴已經可以舒緩很多,甚至讓對方看到希望。

如朋友傳短訊訴苦,甚至提及「想死」,最好還是打電話給對方。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304/1994669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7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