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讀詩】螺絲、車床、斷指和鐵絲網的詩歌朗誦會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7797

白天,工人們默默地堅守在崗位上,夜里或者周末,讀詩歌成為了他們的幸福時光。 (新華社記者 周密/圖)

智利詩人聶魯達:“我承認,我歷盡滄桑。”這句詩,也適用於來自全國各地的參會詩人們。他們大多穿著工作服,用自己的方音,抑揚頓挫地朗誦詩歌,而這些詩,大多都是自己的作品。

“知道”(微信號:nz_zhidao)帶你去參加一場奇特的有螺絲、車床、斷指和鐵絲網的詩歌朗誦會。

三歲的菲兒第一次來北京,是跟媽媽參加詩歌朗誦會。在會場,她與其他小朋友一見如故,很快就熟絡地玩起遊戲,並不關心舞臺上的詩人在講些什麽,即便朗誦者是她的媽媽。

朗誦會在2月2日晚上7點開始,全名為“我的詩篇•工人詩歌雲端朗誦會”。“工人詩人”這個稱謂略微拗口,但並不妨礙他們創造的文學價值。在為朗誦會紀念冊撰寫的前言中,導演和主持人之一,同為詩人的秦曉宇寫道:“他們的詩是一個又一個中國深處的故事,這些故事亦攸關於人類的未來。”

會場在朝陽區皮村的“新工人劇場”。建築形如一個巨大的帳篷,內里三面圍滿聽眾,剩下一塊舞臺,邊上布置著課桌椅、吉他和書架之類的家具什物,架子上散放著書籍、安全帽和工裝。墻上有詩人們的照片,有央視新樓、鳥巢等建築的照片。朗誦前後,詩人們往往得從觀眾中擠進擠出。彩排時,他們偶爾因緊張而忘記自己的詩句。

菲兒的媽媽鄔霞朗誦了兩首詩,其中《吊帶裙》是她自己的作品。從制衣廠辛勞的熨衣工作,鄔霞聯想到那件吊帶裙已經穿在某位陌生姑娘身上。“多麽可愛的腰身/可以安放一只白凈的手/林蔭道上/輕撫一種安靜的感覺”。朗誦時,她的前面擺著家用的熨衣板和熨鬥,仿佛制衣流水線的詩意鏡像。

鄔霞生於1982年,作為“留守兒童”,十四歲時就外出打工。介紹她時,秦曉宇引用了智利詩人聶魯達的一句詩:“我承認,我歷盡滄桑。”這句詩,自然也適用於來自全國各地的參會詩人們。他們大多穿著工作服,用自己的方音,抑揚頓挫地朗誦詩歌。除了幾個特例,他們朗誦的都是自己的作品。

朗誦會采用了交響樂式的結構,除序曲與尾聲外,分成四個“樂章”。鄔霞身處的是第二“樂章”《女工記》。同在這個單元的,還有女詩人鄭小瓊和打工者樂隊“重D音”的歌手黃曉娜。

下一個“樂章”名為《生活就是一場戰鬥》。第一個朗誦的是許鴻誌,詩人許立誌的哥哥。2014年10月1日,年輕的許立誌墜樓身亡。許鴻誌朗誦了弟弟的三首詩,包括那首廣為流傳的《一顆螺絲掉在地上》。“一顆螺絲掉在地上/在這個加班的夜晚/垂直降落,輕輕一響/不會引起任何人的註意/就像在此之前/某個相同的夜晚/有個人掉在地上。”每首詩之間,燈光都暗淡下去,再亮起來,仿佛人生的淡入和淡出。除了朗誦詩歌及非常簡短的致辭,他基本都在靜靜地聆聽。

已經朗誦過一首詩的詩人老井,在這個“樂章”再度登場,朗誦詩歌《礦難遺址》。在詩中,他把礦上的工友形容為“采摘大地內臟的人”。二十多年中,他從事過很多工種,大多與煤礦有關。現在,他是機電維修工,仍然需要下井工作。日常的下井、洗澡、開會就要占去九個多小時,生活只剩下吃飯和睡覺。他的詩歌創作,大部分安排在每周那兩天休息日。

這次來北京,老井取得了單位同意,至於是算假期還是別的什麽,要“回去以後再說”。他更樂於被稱為“底層詩人”,也許與長年的地下生活不無關系。他說,因為工作繁忙,覺得寫詩“浪費時間”等原因,他有兩次幾乎放棄詩歌創作,但最終堅持下來,一寫就寫了將近30年。“我中詩歌的毒比較深,戒不了。”

老井也喜歡詩人楊鍵,喜歡他對底層的描繪,而且他的詩“有大悲憫”。在去年年底的《詩刊》的“日常生活,驚心動魄”朗誦會上,他第一次見到詩友余秀華。在余秀華眼中,老井“羞澀得不得了,很白,也好看”。後來,他們一直通過互聯網、電話或手機短信保持著聯系。

朗誦會名字里的“雲端”,仿佛是與互聯網相關的隱喻。除了微吼網的在線直播,與朗誦會相關的紀錄片《我的詩篇》,也在互聯網上發起了眾籌。在舞臺一角的投影屏幕上,組織者播放了《我的詩篇》的預告片。參與紀錄片與朗誦會策劃的財經作家吳曉波說,“工人詩人”代表當下中國一種“被隱蔽的事實”。他在這些詩人的詩歌中,發現了許多以前很難入詩的詞匯,比如鐵軌、門衛、機床、吊塔、車床,以及斷指和鐵絲網。

朗誦結束,村民王先生站在會場中,默默地看著詩人們聊天、合影。他住在幾公里外,已經在皮村的“工友之家”服務了大概十年。談起朗誦會的詩歌時,他說,自己感覺到“喜悅中帶著辛酸”。

請記住,我叫知道(微信號:nz_zhidao),南方周末每日網絡專稿。

要嚴肅,有知識;要八卦,有內幕。每天一篇,無需翻墻,盡享你想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我們只想,讓知道成為一種享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518

What we are reading:拆下鐵絲網,圍起鐵板牆

1 : GS(14)@2017-06-18 11:16:24

圖書館十大借閱書藉有九本是旅遊書,逛書店時旅遊書區亦總是最多人「打書釘」,港人喜歡外出旅遊乃人所共知,但又有沒有人想過在港旅遊?如果有一本專寫本地的旅遊書,介紹本地的「隱世」地方,又會否吸引你去觀光?阮志以歷史文獻及多年來在邊境田野考察得來的資料,寫了《越界——香港跨境村莊及文化遺產》,一本介紹香港邊境地區的考察旅遊專書。雖然記錄香港邊界的村莊歷史及文化遺產,卻不同於一般歷史書以梳理邊界歷史為主調。該書以五個主題劃分介紹的建築及古蹟,配合建議路線、地圖,甚至是交通及步程,讓讀者可以按圖索驥到邊境實地考察,從而吸引讀者了解「邊境地區因長期封閉而保存下來的自然與人文資源」。作者介紹各地方時,除了引用歷史資料,總會滲入他多年來在田野考察得來的故事。例如他介紹馬草壟新村時,會寫一位村民如何由東莞南遷到馬草壟定居,當中提及東莞人逃到香港的過程、村民的生活及在馬草壟申請建屋的過程。作者以村民的經歷側面描寫馬草壟的情況,在硬生生的史料上提供一些溫度,讓讀者知道歷史文獻以外的資訊。該書亦記錄一般歷史書沒有着墨的地方,例如是《魚塘漫步篇》的蠔殼圍。記錄新界或邊界歷史的書,只會在介紹新界漁業發展時提及其名,卻沒有講述蠔殼圍的歷史,可能是因為該魚塘沒有發生過任何事件,沒有「歷史價值」。然而,該書卻用了兩頁多去記述蠔殼圍名字的由來,其由古到今漁業上的實際操作及其生態價值。除了作為紀錄,該書讓更多人了解及關注邊境情況,更可以作為日後邊境保育與發展的參考。隨着2012年政府開始將邊境禁區範圍縮減,蓮塘口岸、新界東北發展及即將開幕的邊境購物城工程進行得如火如荼,部份邊境的村莊及文化遺產已被拆遷。如果想爭取保育邊境建築,該書可作一定的參考,其建議路線與保育上的「點、線、面」理念類似,即是將希望保留的建築與附近有歷史價值的建築連繫,從而產生更有力量的組合價值。例如他日要拆遷打鼓嶺警署,可以參考《保安要塞篇》的路線,以警署作「點」,與沿路的過境石橋、日軍駐紮大宅等連成「線」,再將最接近深圳的白虎山警崗、炮樓等建築串連成「面」,加上建築物的故事,從而將打鼓嶺一帶的邊境防禦歷史立體地呈現,增加保育的說服力。香港邊境歷史,甚至香港歷史從來都沒有在教科書中好好地寫出來,官方提供的歷史資料近年亦曾作出修改。正因如此,除了閱讀歷史,我們更需要親身去接觸歷史,趁還可以去接觸之時。馬廷鋒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618/200594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7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