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郭台銘能管好百萬大軍嗎?

2011-6-20  TCW




今年鴻海代工大軍達一百萬人,這是台灣史上製造業領軍最多人的企業,就連中國歷史上成吉思汗派兵西征領軍,也僅有二十萬人。

鴻海去年合併營收近新台幣二兆九千億元,今年預估超過三兆元,如果鴻海是一個國家,以二○一○年貿易總額來看,這個金額可擠下日本,成為台灣第二大貿易夥伴。

一百萬大軍的統帥、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創造歷史,七小時的股東會上,從營業利益率、成都工廠爆炸事件、比亞迪官司、鴻海西遷等,一一回答外界疑慮。

郭台銘承認,「營業額一億、十億、百億、千億,都是管理的關卡。」

根據研究機構iSuppli統計,去年全球設計代工(ODM)和電子專業製造加工服務(EMS)營收達三千四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九兆八千億元),鴻海已 擁有二九%的市占,郭台銘認為,「如果市場留下兩家,其中一家也會是鴻海。」以每年營收成長一五%當目標,七年內就可能達到全球市占一半、比現在大一倍的 代工帝國。

郭台銘現在面臨千億美元營收的成長關卡,郭台銘面對的難題,也是台灣製造業前所未有的挑戰,代工皇帝的他策略為何?以下是在鴻海股東會後,他回答外界的質 疑,同時我們也請到台大EMBA執行長黃崇興、政大財務管理學系教授周行一,以及巴克萊資本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首席分析師楊應超,解析郭董腦袋在 思考什麼,這盤棋他將如何走?

疑慮1:鴻海去年提出營收成長,由三成降到一五%,但為何營業利益率也減半?

郭台銘回應:遷廠加重成本,這是資本財投入

上次股東會我就說過,我們在西遷需要九個月到十三個月時間,在搬移過程中要蓋廠,搬的過程中要兩邊支出,成果還沒顯現出來,自然費用會增加,兩邊薪水我們要付,要加重兩倍我們的非直接成本。

我們不是只搬幾千人,一搬是搬幾十萬人,等於一個基隆市,三十幾萬人他有消防隊,衛生局都有,我們呢?不可能有。

未來深圳和內陸會轉型,像是自動化或半自動化升級,搬遷也學到一些經驗,這些我都認為是資本財投入,非消費財支出,這就是為何毛利會下降,這是其中一個原因。

專家解讀:遷廠告一段落,營益率會反彈

股東會開始,有別於一般進入報告業績程序,郭台銘花了半小時,先解釋鴻海營業利益率降低,因為所有分析師,估算鴻海目標價,已經從營收轉往本業的營業利益率。

當過上市公司財務長的楊應超認為,郭台銘釋出明確訊息,「營業利益率已經到谷底了,過去他很少講這麼明確。」

在遷廠結束後,支出會降低,第二就是蘋果訂單鴻海抓得很緊,蘋果占鴻海營收估算已經來到四成,蘋果又要求速度和品質,這別人做不出來,這兩個利多就足夠斷定鴻海的營業利益率將反彈,楊應超立即提高鴻海目標價到一百四十二元。

疑慮2:鴻海去年展開西遷,但中國工資全面上漲已經成為趨勢,難道鴻海要過逐水草而居的生產模式,不斷搬遷?

郭台銘回應:做扎根式遷移,最後走上自動化

說我員工移到西部,薪水便宜多少?我不是在做這個,我們在扎根,我們是扎根式的遷移,不是浮萍式的遷移。

在大陸投資,從沿岸搬到中西部,第一個考量是員工回家,第二個考量是當地有很多很好人才可以重用,他們專科學校有很多很好的技術人才,我們現在不僅不缺工,還可以挑工。第三個,他們有很多天然資源。

這整個過程中是一個產業製造生態的轉變,我們初到深圳投資時,一開始提供宿舍,吃喝拉撒睡,現在搬過去,我們把員工吃喝拉撒全交給政府,減少處理員工的情緒問題,回到本業,讓員工留得更久。

所以我們管理幅度不會增加,反而會減少,最後讓員工走上操作自動化。

專家解讀:政府幫忙管理,有助員工質變

成本降低不是郭台銘首要考量,重要是政府對鴻海的配合度。最終郭台銘理想是達到自動化工廠,如成吉思汗的精兵策略,二十萬人就可以征服歐亞。

黃崇興認為,鴻海加緊西遷是很聰明的做法,就算它不遷走,沿海也一定會因為服務業起來吃掉製造業就業的人數;此外,西遷可以讓流動率降低,加上內陸城市為 了爭取鴻海一定會提供稅率、土地多種優惠。讓政府幫鴻海處理員工的生活起居,還可以挑工,讓量成長、產生員工的質變;這是一石三鳥之計。

疑慮3: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興起,雲端技術已經讓硬體規格越來越不重要,價值在「雲」不是「端」的硬體,鴻海做「端」的毛利會越來越低?

郭台銘回應:硬體不會磨滅,不信品牌會長遠成功

你說端(硬體)的附加價值低,我不承認。能做好手機大量製造且便宜,是能力,就有它的附加價值,我認為宏達電也做端,怎麼沒附加價值?端絕對不會磨滅,永遠都要有製造,這個是我們公司在這個產業的定位,就算全世界剩下兩家,我們也是其中一家。

很多人都說,做品牌才有價值,我跟施振榮(宏?硈郈鴗H)想法不同,我不相信台灣品牌可以長遠成功,品牌不是保證賺錢的萬靈藥!你看夏普(Sharp)賺 多少?○‧六%(編按:二○一○年夏普淨利率○‧六%),我代工還賺得比他多,台灣沒有home market(國內市場)嘛!你專心把你的零組件做好,你的核心技術做好跟品牌廠合作。

就像是山東人要吃饅頭,山西人要吃醋,我不贊成做品牌,我沒有這個基因,我不見得對。

世界上分四種公司,第一是營業成長、毛利成長,這最好像是蘋果公司;二是營業不成長、毛利成長,我認為這是短暫現象;第三營業成長、毛利下降;第四是營業下降、毛利也下降;我們應該會是第二或第三。只要假以時日,把每個環節浪費降到最低,可以維持毛利。

專家解讀:就像賣牙籤,衝量大維持品牌

黃崇興分析,郭台銘說得沒錯,製造不會消失,鴻海就是代工的品牌,郭台銘想的是,我毛利只有三%沒關係,我靠量大,就像是賣一根牙籤一分錢,但是賣出兩億 根就有兩千萬元。郭台銘認為,利潤雖然會下滑,只要營收成長,還是每年可以分股利給股東;挑戰就是「出不得錯」,不然三%利潤很快就沒有了。

郭台銘的製造業獲利模式,隱藏在一個很簡單公式裡:股東權益報酬率。

這也隱藏著一個哀愁,就是他沒有辦法停止成長。

因為要提高資產報酬率的方法就是讓營收不斷成長,接單讓工廠的稼動率提高,降低固定成本,這就涉及到下個問題,如何一邊成長又做好管理。

疑慮4:鴻海過去的核心能耐就是快速、品質和靈活,是不是成長速度失控,犧牲管理的深度,才導致成都爆炸案?

郭台銘回應:管理就像學游泳,要嗆水才能學會

我說過,今天管理一萬人、十萬人、百萬人,都是一個關卡,今天我要勇於追求呢?還是退縮回來?

好,我說我三年不成長,停止,不成長,我慢慢來準備,管理就到位?不見得!管理在於越學我們越得到經驗,我認為才是管理精進的方法,管理是practice(練習),不是science(科學),所以,你只有越做越精。

你游泳就是越游越精,沒有說你游泳嗆水,你少游一點這個道理,你不嗆水就是多游啊!我女兒在學游泳,嗆水她媽說疼,我說小孩就是這樣訓練起才會游啊!

我跟所有同仁講沒有管理問題,只有責任問題,這次我們發生問題也不是管理的問題。想想,台灣有多少人帶過一百多萬人?我又沒有公權力,我又沒有警察局,又沒有衛生局,又沒有消防局,也沒拿政府特別的津貼。

一百萬人!我看不到管理一百萬人的書,但是科技在變、產品在變,今天我退回來就安全?是不是五萬人,員工每個安全?這個問題你們也想想。我會勇往直前,絕不退休(握拳敲桌)。

我工作十四個小時不行,我改十六;十六不行我改十八、二十小時。

專家解讀:先評估資源,勿盲目追求成長

黃崇興認為,郭台銘講得是實話,你贏不過變化,所以不可能為了弄好管理停止成長,只是別盲目追求成長,得看自己有多少資源,「大」確實是力量,但是背後要能撐起來。

黃崇興認為,鴻海面臨的是管理制度的調整,沒有接單來得快速;前線攻城略地,贏過後線補給積糧。這是所有企業的問題,管理者沒法說,「我先停下來準備好。」

《為什麼+A巨人也會倒下》作者柯林斯(Jim Collins)認為企業必須瞭解普克定律,正是鴻海客戶惠普(HP)創辦人普克(David Packard)提出:沒有一家公司營業額成長的速度,能超越他們網羅足夠的適任人才來推動成長,來達到卓越的速度。柯林斯提出解答,「企業主要問,有多 少比例放對的人到對的位子上?」何謂對的人?就是認為自己對工作有份責任,而不僅當成工作。

一位曾任職鴻海的高階主管點出問題:鴻海變大後要讓最基層的人有責任感,得明訂責任、懲罰,但是規定得太死,反倒會綁死鴻海引以為傲的速度和靈活,這是郭台銘的兩難。

疑慮5:二○○九年時,郭台銘提出萬馬奔騰計畫,要讓富士康員工到三到五級城市創業,並宣示四年要開一萬家店,產生有附加價值的創新模式,但至今通路業務仍看不到成效?

郭台銘回應:通路是做得不好,但也不能只求快

承認通路這塊做得不好,鴻海成功是靠速度,速度要快,最好找加盟,可是加盟就沒有文化。

所以通路我們不要求速度,我們要求品質,尤其在三、四、五級城市,它考驗我們兩個能力:第一個是維修保養能力,我們員工從製造業出去,這點絕對難不倒我 們。第二個供應鏈管理,我們在大陸每個工廠都有供應鏈小組,三年內我要把工廠都整合起來,每個地方都有倉庫,都有據點,只要我二十八省都建立(目前鴻海在 中國十三省設立工廠)。

可以提供客戶全套服務,我們又做製造,他新產品推出去,我馬上告訴他不暢銷,送貨到家、服務到家,甚至幫他收錢;我們不比速度,我們認為放慢一點比較好。

專家解讀:發展通路,要判斷消費敏感度

黃崇興指出,老子說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這就是說,掂腳沒法久站,跨大步沒法走遠;成長基礎不夠,放慢腳步等文化基礎建立好,是對的。

周行一認為,鴻海現在面對的客戶是惠普、戴爾(Dell)等企業客戶,規格數量都由客戶決定;通路正好相反,鴻海要學的新能耐是對消費者敏感度。

疑慮6:鴻海的能耐在於速度和靈敏,如果分拆成子公司,可以維持速度和靈活,也能解決鴻海接班問題,為何不分拆?

郭台銘回應:計畫分拆認股,讓營運更靈活

控股公司讓公司有大規模,還有小公司靈活,大陸可以有控股公司,但是台灣不允許控股上市,所以我們現在做法是,分拆幾家公司也讓股東有機會認股,過去怕把 公司雞湯稀釋掉,現在鴻海不單要有航空母艦,要有第七艦隊,甚至很多小船,要打驅逐戰,巡邏戰,要靈活去打,不要把全部廠都放在大船,有時放在小船,戰術 運用比較靈活,也許在下幾次董事會,會有類似的規畫。

專家解讀:光財務劃分,就不易擺平股東

一位曾在鴻海工作的高階主管認為,郭台銘一直想分拆,可以讓巨型組織維持小公司的靈活度,只是難度很高,從最簡單的財務該如何劃分,就扯不清楚。從奇美分割光是擺平股東意見就一波三折,就可得知。

楊應超指出,更大的問題在分拆後,能否發揮效果,像是富士康分拆後,營運後來也走下坡。

【延伸閱讀】代工的命運!市值遠遠落後蘋果——蘋果、鴻海、宏達電優劣分析

附加價值高做品牌

蘋果營收:1兆8,777億元市值:8兆6,682億元蘋果營收只有鴻海的2/3,市值卻是鴻海的近9倍

宏達電營收:2,782億元市值:9,503億元同樣做品牌,宏達電營收只有蘋果的近1/7、市值是蘋果1/9,緊追在後

市場價值低做代工

鴻海營收:2兆8,942億元市值:9,646億元鴻海營收是宏達電的10倍,市值卻差不多,代工錢難賺

註:營收統計為2010年數字,市值以6/10收盤價計算,單位為新台幣資料來源:雅虎財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