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人长久被转手 鲁冠球农业“梦碎”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814/20090814025749652.html


每经记者  黄清燕  发自上海

        日前,杭州市临安人长久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长久)在浙江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挂牌价为1636万元。

        公开资料显示,人长久公司注册资本1700万元,公司经营山核桃系列产品,土特产的加工、销售和山核桃林地种植开发。

        对于转让原因,人长久方面解释为“由于相关特殊原因,公司出现了经营资金链断裂的严重困难。为此,公司股东会于2009年1月16日作出:解散、清算本公司的决议。”

        据知情人士透露,万向集团在人长久上的投入将近两千万。根据拍卖公告,人长久的固定资产起拍价为208万元,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起拍价为149万元,而商标的起拍价则为19.7万元,生物性资产的起拍价为218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隶属于万向集团的人长久是万向集团掌门鲁冠球“农业梦”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鲁冠球为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而创办人长久,经过几年的发展,人长久在行业内处于龙头地位,曾被列为浙江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

        “这几年,经营山核桃已经不赚钱了。”据了解该行业的人士介绍,近几年,在美国山核桃的冲击下,国产山核桃的价格一路走低。“人长久在前几年市场份额还可以,这几年渐渐落后。”

        鲁 冠球一直对农业情有独钟,但却屡屡受挫:上世纪70年代,当万向还只是一个经营农具加工的小企业的时候,鲁冠球便开始帮周边每一个村办一个企业,结果难有 盈利;80年代,万向办起了“农业车间”,后因竞争不过个体养猪专业户而宣告失败;90年代,万向搞起了“创汇农业”,养鳗鱼并深加工出口,最终以巨亏近 2亿元收场。

        此后,鲁冠球依然坚持发展农业,组建了万向三农集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52

又再次轉手-香港建屋貸款(145)


公司歷史: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92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319/LTN20080319538_C.pdf

公司公佈虧損二百多萬,無甚意義。

但公司持有近二點二億的流動資產,包括現金、證券及少量貸款資產,但隻有一項一百萬的負債,以公司的發行股數二點二五億股來計,折合約一元。

但現在公司的股價大約一點七元,市值約三點八二五億,即殼價每股一億六千萬,折合每股約七毛錢。

但這家公司的控制權,卻於這八年間轉來轉去,但隻是系內的一家公司轉至第二家公司,可是隻是用來控制盈利/虧損的把戲。

轉來轉去的過程如下:
(1) 2000年5月,華人銀行(655,後來出售銀行業務,易名華人有限公司)先購回這家公司的重要資產,作價八點四一億元,大部分用作償還貸款。然後出售其58.6%的股權,每股1.337元予同系的力寶華潤(156),華人銀行隻保留5%的股份。

最後收購得約87.1%的股票,為遵守25%流通量規定,將12.1%配售予獨立第三者。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00510/LTN20000510032_C.doc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00912/LTN20000912035_C.doc


(2) 五年之後,力寶華潤(156)又出售該公司74.8%股權股權予聯合集團(373)持有的50.91%的亞洲聯合財務(亞洲聯合財務7.27%股權在聯合集團(0373)同系的新鴻基公司(0083),該公司也持有力寶10.13%的股權),每股1.0932元,作價1.84億,於是建屋貸款控制權暫時在聯合集團手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0707/LTN20050707033_C.pdf


(3) 又過一年,聯合集團把持有亞洲聯合財務50.91%的股權及香港建屋貸款的UAF HOLDINGS 的股權,其以43.28億元全數轉讓予新鴻基公司,以15.28億現金及28億元可換股債券支付,換股價7元。以該年盈利2.31億計算,市盈率約18.73倍,算是頗貴,雖獲得寶貴的殼資源(?),但還是不超值。這意味著建屋貸款的控制權已由聯合集團轉移至屬下的新鴻基股份。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0704/LTN20060704104_C.pdf


(4) 由於收購建屋貸款已得手,所以新鴻基公司出售其於力寶的10.13%的股權,共4,395萬股,每股3元,套現約1.3億。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131/LTN20070131060_C.pdf

(5) 新鴻基持有建屋貸款74.99%股份剛過一年後,又出售予一外國基金Mercurius Partners ,其控制權由炒細價股出名的Penta Investments的創辦人所擁有,其作價為每股1.45元,總代價為2.48億元,其作價如以該公司的2.2億流動資產來計,殼價約為:

以75%的權益計 = 2.48 - 2.2 x 0.75 = 8,300萬
以所有權益計 = 2.48 - 2.2 = 2,800萬

其殼價也可算是合理。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515/LTN20070515065_C.pdf



至此也可以作一個總結,這家公司如市況較好,應有一輪炒作(那時一度炒至3-4元),但是如遇上市況不佳,股價下跌,持貨人如沒有任何其他協定,也要上身,所以可能要以部分方式來維持股價,不過在股市低迷時期,此股應會下跌,但亦是他們收集的好時機,以便於長線炒作。

以攤佔流動資產折讓30%計,如該公司價格低於0.70元,可嘗試購入作長線投資,其回報應不甚差。


-------------------------


其後股份因金融海嘯關係,股價一度跌至38.5仙,但一時不察,又缺水,所以沒留意。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326/LTN20090326691_C.pdf


公司扣除所有負債後仍約持有2億可變現資產,折合89仙,其中1.22億為現金。


(6)十一日前,湯毓銘先生購入Penta Investments的創辦人持有的建屋貸款74.99%股權,作價每股1.78元,共3.09億元,兩年計及耗用公司資財的代價賺約6,100萬,以過去兩年市場情況來看,回報24.5%,尚算合理。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28/LTN20090828591_C.pdf


以75%的權益計 = 3.08 - 2 x 0.75 = 1.58億
以所有權益計 = 3.08 - 2 = 1.08億


湯先生資歷如下:


湯先生,39歲,為Shikumen Capital Management Limited之董事總經理。湯先生負責其投資活動、經營業務及業務發展。


於共同創辦Shikumen Capital Management Limited前,湯先生由一九九二年至二零零七年從事金融資產管理業達十五年。湯先生積極投資於公開買賣公司、PIPEs、未首次公開發售公司、私人公司及結構交易。


湯先生於一九九二年畢業於賓夕凡尼亞州大學Wharton School,獲頒理學及經濟學學士學位,主修財務及會計。


這家Shikumen Capital Management Limited,如果大家好記性的話,筆者在佳邦環球(471)一文談過。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4224


另外,提據股權披露,Shikumen是曾經持有佳邦和東方銀座的股權,他們曾經持有近20%股權,但其後已減持至不須披露的水平。
有關事件的日期 (日/月/年) 上市法團名稱 買入/賣出或涉及的股份數目 作出披露的原因 每股的平均價 緊接在有關事件之後的股份數目(請參閱上述*註解) 佔巳發行股本之百分比(%) 相關法團股份權益 債權證權益
14/03/2008 東方銀座控股有限公司   102(L)
  300,000,000(L)
3.10(L)
   
21/02/2008 東方銀座控股有限公司   104(L)
  2,500,000,000(L)
37.56(L)
   
25/01/2008 東方銀座控股有限公司   104(L)
  2,500,000,000(L)
68.39(L)
   
17/01/2008 東方銀座控股有限公司 100,000,000(L)
104(L)
HKD 0.150 2,500,000,000(L)
151.02(L)
   
27/12/2007 東方銀座控股有限公司 2,600,000,000(L)
101(L)
HKD 0.150 2,600,000,000(L)
157.06(L)
   

那為何能購入這樣多的股票呢,就是因為這次配股了: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212/LTN20071212350_C.pdf

該次配股的代理為金金證券行,他一次過拿得配股的32.5%,可見和他們關係非常密切。

其後換股價降至2.92仙,其後現時股價上升至超過10仙,他們陸續減持,並已套回成本,可謂大賺。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323/LTN2009032350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14/LTN20090514335_C.pdf


香港建屋貸款易手後復牌後股價大升,不知此君意欲何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24

私募暗招 定低價買新股、高價賣舊股 轉手間獲利數千萬

2010-06-14  今周刊





便宜沒份 小股東權益還遭稀釋私募引 進資金,股本因而膨脹、小股東的權益不但因此被稀釋,也沒有參與增資的機會,小股東與經營團 隊資訊不對稱,讓對營運狀況成竹在胸的經營團隊,有機會透過私募定價與市價之間的價差, 取得穩賺不賠利益。

撰文‧徐介凡

「最近這段時間,真的是我在承銷部待了二十幾年以來,見過上市櫃公司辦私募最多的時候。」一位國內券商承銷部資深副總說,截至目前,今年新增的私募案件已近一八○件,多到讓人驚訝的地步。

不過,另一方面,小股東登報抗議大股東「賤賣股權」、「圖利特定人」的事件卻層出不窮;更多的股民則開始四處打探:「到底什麽是私募?對我們有什麽影響?」立足點不公平 小股東權益流失根據《證交法》對私募的定義,是指發行股票公司在符合法律規定之下,對於特定人招募有價證券的行爲;說得白話一些,其 實就是把公司的股票以合法爲前提,賣給早就談攏價格與數量的人。

相對過去傳統的「公開募集」,所有股東不分大小都能公平的按原持股比率認購,私募從一開 始就把小股東強制排除,形同逼小股東自動棄權,立足點並不公平。

緊接著,引進資金後,股本因此而膨脹,就稀釋了原有股東的權益。其次,許多經營團隊對於未來營運狀況早就胸有成竹,因而採取私募操作,藉此以較低的成本拉高自身股權;相對的,小股東不但每股獲利遭到稀釋,更沒有這種「撿便 宜」的機會。

另外,就算公司營運並沒有特別驚人的爆發力,大股東透過私募定 價與市價之間的價差,仍能從中謀得穩賺不賠的利益;這個時候,小股東的權益,就在這一次一次的股本膨脹中遭到蠶食。

表面上來看,因爲私募有閉鎖期三年的規定,在此期間之內買方不能拋售購入的股票;就算時 間到了,也必須經過主管機關審核後方得變賣。不過,對於本身就有相當持股的大股東們來說,私募股 仍是絕佳的獲利工具:一手用私募買進新股,另一手隨即把價位較高的老股拋出,兩手策略 賺 取價差,輕鬆獲利。

場景拉回二○○八年二月,曾以二十萬元賺到十億元身價、縱橫股票期貨市場的張松允,不僅在市場上大舉收購超過九千張力武電機的股票,並進一步以略高於每股 淨值二.○六%的十三.四元,對外公開收購九二八四張,個人與關係人總計持股達一八三○七張、占股權三九.三二%,成爲最大股東。他也於同年五月臨時股東 會,順利以四席董事二席監事,拿下力武電機經營權。

「股市高手」進駐公司的財務規畫由於力武電機原大股東力山集團亦持有約當三八%的股權,與張松允派系可說實力相當;因此,對於此次張松允的入主,雙方稱爲 採取共同合作經營模式,由原力山集團團隊延續馬達本業,而張松允則專責公司財務規畫與提升附加價值。

張松允上任屆滿一年,力武電機在他運作之下,財務操作果然有重大的不同,根據○九年四月二十四日公告,力武電機董事會通過以暫定每股七.九四元的價格,進 行公司史上第一次私募,共一萬兩千張力武電機股票,募集資金九五二八萬元,用以充實營 運 資金及因應未來發展之資金需求。

買賣之間光價差就獲利數千萬元根據《證交法》規定,私募對象只 須在股款或價款繳納完成日起十五日內才須揭露,所以,儘管張松允在四月二十九日時申報轉讓 二四九九張股票,卻沒人察有異狀。

繼申報轉讓持股,同年七月九日力武電機公告,私 募定價下修爲六.四三元,此定價是依照定價日前三個營業日的平均收盤價格而來,但相較當時淨值 十一.一元折價超過四成。儘管價格疑有低估, 但根據現行《證交法》,只要股東會上超過三分之二的股東通過,就能進行募集,想當然耳,握有多數股權的張松允自然沒有遇到任何阻力。

根據完成後的公告,總共五千張的私募普通股,全由張松允派系人馬出資購得。從四月公 告將進行私募,隨後申讓持股,再以低價參與私募, 這一趟先高賣再低買的過程,難免給外界「藉由私 募進行價差獲利」的觀感。

若以四月二十九日當日收盤價格十.四元,張松允個人申報轉讓二四九九張股票,以及最終用每股價格六.四三元認購私募股票之間的價差計算,光是這一筆交易,就讓張松允賺進約一千萬元的獲利。

而如此劃算的生意,恐怕不只這麽一筆而已。

在同年八月二十一日、九月十一日、一○年一月八日,張松允再度主導三次力武電機的私募案,最後以每股六.六四元、八.三四元、十.九八元的價格,分別完成買進三千張、兩千張、兩千 張的力武股票。

對照私募案時,張松允與關係人申報持股轉讓的紀 錄,亦分別在○九年八月三十一日、九月二十二日,以及一○年一月二十一日,賣出二千張、二千張、一百張的股票;若以申報轉讓日的收盤價八.四二元、十六元 與十四.五元,對照當期私募購得股價之價差來看,分別約爲三五六萬元、一五三二萬元、 三 十五.二萬元,加上○八年四月到七月間的第一次獲利,幾次操作下來,各關係人之總價差高達近三千萬元。

「公司管理當局與大股東,當然有濫用私募工具的可能性,但是看待這件事情,重點應該擺在 這麽做是否合法上。」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黃齊元認爲,台灣的法令規範相當精 細,且資訊揭露亦十分充足,投資人應從公告上主動去了解公司私募的定價是否合理,藉此判 斷自己的股東權益是否遭到損害。

但,什麽定價才算合理?不願具名的會計師說:「私 募股價的定 價,根本就是大股東隨便喊,律師、會計師等,只要配合就好。」這位會計師強調,就算法令規定私募股 價若折價幅度低於八成,必須出示專家意見,其實從獲利、虧損、負債等各項財務數據,甚至是同業 競爭比較的層面,會計師都很容易提出合理的專家評估。加上大股東本身就擁有控制性股權,想在股東會上通過私 募案亦十分輕而易舉。

法令須隨投資環境適時調整「股東會都通過了,送到主管機關去審核,多半都不會被擋。」他表示,儘管證期局最後發現事有蹊蹺,頂多也只會採取不斷檢查的作 法。

﹁法律應該可以用更縝密的角度去規範。﹂一位熟悉公司法的律師說,例如多數公司既然認股名單已是定案,那麽未來甚至可以在私募案送至董事會表決時,便規定將名單一並提出,讓所有董事以及未來的股東會,都能在更透明的環境 下進行表決,也讓小股東的權益被更公平的對待。

張松允出手精準只因眼光獨到?

力武一年以來股價走勢與張松允股票操作時點

2009.4.24

力武電機公告以每股7.9元價格私募12000張股票

2009.4.29

張松允申報轉讓2499張個人持股,當天收盤價10.4元

2009.7.9

力武電機公告下修私募定價與張數分別爲6.43元、5000張股票,與前次賣股價差合計獲利約1000萬元

2009.8.21

力武電機公告以每股6.64元價格私募3000 張股票,全由張松允一人認購

2009.8.31

張松允申報轉讓2000張個人持股,與前次私募價差合計獲利約356萬元

2009.9.11

力武電機公告以每股8.34元價格私 募2000張股票,由張松允與其主導經營之立達創新 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認購

2009.9.22

張松允申報轉讓2000張,與前次私募價 差合計獲利約1532萬元

2010.1.8

力武電機公告以每股10.98元價格私募2000張股票,全由張松允一人認購

2010.1.21

張松允關係人張蔓莉申報轉讓100張個人持股,與前次私募價差合計獲利約35.2萬元

總計價差

獲利金額

近3000萬元

折價幅度有高達八成者——近四年私募對 象、價格有疑慮的公司公司代號 公司名稱 年度 市場別 私募單價(元) 私募單價/每股淨值(%) 折價幅度(%) 認購者其中

是否有關係人

2302 麗 正 2008 上市 1.79 13.48 86.52 是6219 富 旺 2008 上櫃 5.19 17.57 82.43 是6145 勁 永 2008 上市 15.7 24.25 75.75 是2913 農 林 2006 上市 3 27.42 72.58 是6294 智基科 2009 上櫃 28.81 30.61 69.39 是3095 及 成 2008 上市 8.56 32.56 67.44 是5530 大 漢 2009 上櫃 4 34.25 65.75 是5498 凱 崴 2009 上櫃 3.8 34.58 65.42 是2007 燁 興 2008 上市 2.6 35.28 64.72 是2475 華 映 2009 上市 2.5 39 61 是4304 勝 昱 2006 上櫃 2 39.92 60.08 是2904 匯 僑 2006 上市 1.97 41.65 58.35 是1453 大 將 2007 上市 3.5 41.82 58.18 是2440 太空梭 2006 上市 3.3 42.31 57.69 是5395 圓 方 2009 上櫃 2 44.74 55.26 是資料來源:經濟新報、公開資訊觀測站

公司說法

力武電機董事長張松允表示,選擇私募不採公募是爲求籌資順利,至於申報轉讓 手 中持股,則是基於觀察股票價位,以及當時個人資金調度而進行的調整。

LED成私 募套利新天堂

打從去年下半年景氣開始出現復甦生機後,台股電子產業募資最積極的,莫過於LED產業。看準LED電視背光的爆發性成長商機,各家LED廠無不卯起來募 資,現增、私募、發行GDR(海外存託憑證)樣樣來,就爲了搶在這時擴產、買設備不爲錢 煩惱。

據一名市場人士透露,其實在這些私募案的背後,看的到特 定一群人的影子,「這些人他們很少玩現股,玩私募、CB(可轉換公司債),用老股換新 股,套利賺價差。」他們套利的模式都是同一套,透過參與私募買進新股,私募消息一出將股價拉高後,再將手上的老股釋出,如此一來,除了私募成本原本就相對低於市價,老股換新股又可以賺一筆,成爲私募套利的最佳捷徑。

LED私募之所以近一年 來被廣泛討論,除了私募數 量多以外,通常折價幅度也不低。以泰谷去年發兩次私募,引進億光與晶電兩大股東,都用超 過三成的折價幅度,因此必須提出專家報告。「像這種,它是爲了公司長遠發展考量,你很難說它有圖利特定人。」怡和創投楊邦彥就直言,私募價格是否涉及「圖利」,本來就很難明確認定,但折價幅度若太大,傷害小股東權益,則是公司派必須 考量的地方。

(賴筱凡)

近一年LED私募案 總覽

LED廠 私募金額 (億元) 每股價格(元) 與當時股價相比之折價幅度(%) 認購人泰 谷 10.08 16.80 35 晶電認購19.9%、億光認購10.2%新世紀 5.16 25.80 37 尚未完成新世紀 6.55 21.85 36 尚未完成光 磊 4.02 21.50 15 日亞化、日立電線、信越光電光 磊 0.20 20.50 21 尚未完成華 上 3.99 9.28 25 董事長李森田之二親等以內親屬李明穗與原股東莊昭瑞共認購18.6%,其餘爲投資公司認購華 上 2.99 9.40 20 尚未完成東 貝 20.12 40.24 38 彩晶認購60%,鼎元認購1.6%,瑞軒認購3%,漢鼎創投認購7%,怡和創投認購3.2%,董事長吳慶輝等關係人共認購25.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95

发展空间受限 飞翔化工转手罗地亚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8/0NMDAwMDIwOTg0NQ.html

又一个中国化工业“小巨人”落入跨国公司之手。

12月6日法国精细化工巨头罗地亚集团宣布,它将出资4.89亿美元收购民营企业飞翔化工(张家港)有限公司(简称飞翔)所有股权。

飞翔是国内表面活性剂产品的领导者,占据着国内70%以上的市场份额;从全球来看,其表面活性剂产量也是仅次于跨国化工巨头阿克苏诺贝尔,居全球第二,然而现在它又成为跨国巨头的囊中之物。

据了解,表面活性剂是各种不同用途洗涤产品的重要原料,目前中国和印度是亚洲表面活性剂最大消费市场。2009年中国洗涤用品总产量781.2万吨,同比增长9.87%。其中合成洗涤剂产量692.87万吨,同比增长9.31%。

“这一收购是罗地亚实施盈利性增长战略的重要一步。通过整合飞翔,罗地亚将显著提高在表面活性剂业务中的领导地位,完成收购后,罗地亚亚洲区的销售额将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当天罗地亚全球CEOJean-Pierre Clamadieu说。

罗地亚收购


4.89亿美元!这在全球精细化工行业内也算是一笔“大买卖”。

罗地亚披露的资料显示,4.89亿美元相当于飞翔2010年EBITDA(未计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的利润)的9倍左右,飞翔原股东飞翔集团获得了很不错的收益。

据了解,飞翔是飞翔集团旗下表面活性剂领域的旗舰,成立于1970年,其主要产品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脂肪胺。由于飞翔的产品认证体系及企业管理规范更符合宝洁等下游客户的要求,因此在过去5年中,飞翔销售额年均增长20%以上,目前年销售额已达30亿元左右。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脂肪胺正是罗地亚所缺少的产品线,通过这次并购,罗地亚可以为下游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服务,因此我们的并购已获得了宝洁等下游客户的认可与支持”,Clamadieu直言道。

根 据飞翔集团与罗地亚达成的协议,此次并购将分成两步进行:2010年罗地亚将先收购飞翔集团持有的87.5%飞翔股权,两年后,再从飞翔集团收购剩余的 12.5%。“这样做,主要为了并购的衔接顺畅,原股东的存在,将保证飞翔的一些在建、待建项目顺利推进。”罗地亚大中华区总裁朱铭岳解释说。

随着收购的结束,罗地亚计划在未来5年内进一步扩大对飞翔的投资,实现其产能翻番。

“这表明罗地亚将为新飞翔建设包括阴离子、非离子等多个表面活性剂产品生产线,否则飞翔现在已拥有70%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市场份额,再扩张产能干什么呢?”化工市场专家、北京英事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启逊说。

对此说法,Clamadieu表示认同,但他并未透露产能扩张的方向。

发展空间受限

其实在这桩并购案曝光之初,业界即对飞翔集团出售飞翔的动因表示关注——毕竟这是贝恩资本在化工领域内投资的唯一案例,飞翔出售是否代表一种趋势呢?

1993年原飞翔董事长施建刚接手飞翔时,那是家濒临破产的企业。在施建刚的带领下,飞翔抓住了全球化工产业向中国转移的机遇,向国际市场接轨,开始为宝洁等大客户提供其所需的表面活性剂产品。

2004年施建刚又在飞翔的基础上成立了飞翔集团,开始谋划相关多元化发展,但碍于时间紧等原因,飞翔仍是飞翔集团最重要的利润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讲,飞翔就是施建刚等飞翔集团原股东的“亲生儿子”。

“即便是不出售,飞翔在未来几年内也会获得20%以上的增速。”原飞翔CEO李季说。

然而飞翔集团最终还是选择了将飞翔转让给罗地亚。

据李季透露,近几年来,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前提下,飞翔高层也曾设想到美国等地设立生产基地,为飞翔未来的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然而由于文化背景、成本、环保等因素,飞翔高层的努力多以失败告终。

“国外企业并不是不能生产表面活性剂,它的技术门槛并不高。但碍于成本及环保压力,1990年代,跨国公司将表面活性剂的生产基地转向了中国,飞翔成为其中最大的受益者。但当飞翔想要走出国门时,它肯定会遭遇销售网络、企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陈启逊说。

据陈启逊介绍,在跨国巨头扶植飞翔等国内化工企业之初,即为这些企业的发展设定了明确的路径和发展空间,人家对中国企业的成本等因素一清二楚,定价往往只为中国企业留下10%左右的利润空间;因此中国企业只能以量取胜。飞翔已经拥有70%的市场,它还有多大空间呢?

“你不答应,跨国巨头立马就会寻找新的扶植对象。”陈启逊无奈地说。

李季等也曾考虑产品升级、业务转型,然而碍于飞翔原有的研发团队太小、研发周期过长等因素,最终他们选择了放弃,“我们做研发的只有30余人,可罗地亚的研发团队却是几百上千人的规模”。

“收购飞翔后,它就可以利用我们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和研发团队,获得更好的发展。”朱铭岳说。

据李季透露,随着收购的完成,飞翔集团将利用出售飞翔所获资金发展新材料等产业,让飞翔集团从过去的原材料生产商变身为新材料提供商,目前飞翔集团已在苏州和河北衡水设立了两家新的企业,生产销售高性能STT树脂等聚氨酯产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38

支付寶3.3億轉手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58948&time=2011-05-13&cl=115&page=all

馬云以3.3億元將支付寶從外資公司變身內資公司,是複製新浪模式還是釜底抽薪?
財新《新世紀》 記者 王姍姍 於寧 谷永強 特派華盛頓記者 章濤

 

  3.3億元能否買下支付寶?

  乘以100可能都不夠,但它確實發生了。

  支付寶(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支付寶)的股權變更證實了這一點。財新《新世紀》記者查詢該公司的工商資料發現,通過2009年6月和2010年8月兩次轉讓,支付寶的全資控股股東已經由阿里巴巴集團全資子公司Alipay e-commerce corp(下稱Alipay,註冊於開曼群島),變成了浙江阿里巴巴商務有限公司(下稱浙江阿里巴巴)。兩次交易對價總額約為3.3億元人民幣。

  接盤的浙江阿里巴巴是一家內資公司,成立於2000年10月,目前註冊資本為7.1億元人民幣,由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云和集團18位創始人之一的謝世煌控制。馬云和謝世煌分別投資5.688億元和1.422億元,各佔80%和20%的股份。

  在這兩次重組之前,外資股東雅虎(NASDAQ:YHOO)和軟銀持有阿里巴巴集團超過70%的股權,阿里巴巴集團通過Alipay間接擁有支付寶100%的股權。現在,支付寶由馬云控股80%的浙江阿里巴巴全資擁有。

  沒有疑問,這是支付寶為了獲取中國監管部門頒發的支付業務許可證,而進行的一次股權重組。疑問是,誰受益?誰受損?如果一切像表面顯示的這樣, 馬云就太賺了——借支付寶爭取牌照之機,兵不血刃地將阿里巴巴的核心資產轉移至自己名下。消息披露之後,雅虎股價在5月11日即暴跌7.28%。

  但表面不是全部,雅虎和阿里巴巴發言人均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證實,雅虎、軟銀和阿里巴巴正在談判。雅虎稱談判就支付寶的結構重組展開,重組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獲得支付牌照。

一次早已完成的重組

  支付寶股權重組並非現在發生,2009年阿里巴巴集團便開始行動。

  第一次是2009年6月1日,Alipay 向浙江阿里巴巴轉讓了支付寶70%的股權,作價2240萬美元(折合1.66億元人民幣)。支付寶由外商獨資變為內資企業絕對控股的合資企業。

  彼時,雅虎與馬云相安無事,還沒有因為董事會席位而發生爭論。而央行的《第三方支付管理辦法》於2006年對外推出第一版意見徵求稿之後,經多輪修改遲遲沒有定稿,牌照申請標準也未正式出台。在線支付公司都在通過各種渠道揣摸監管思路,為牌照鋪路。

  一位接近支付寶的消息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證實,2009年首次從Alipay轉出七成股份給浙江阿里巴巴,參考了國家對商業銀行外資持股比例的相關規定。銀監會對外資參股銀行是單一股東不超過20%,合計不超過25%。

  不到一週後,支付寶增資擴股, Alipay和浙江阿里巴巴對等增資,註冊資本增至5億元人民幣。

  其時,卡羅爾·巴茨剛剛就任雅虎CEO不足半年。雅虎並未披露有關支付寶股權轉讓和增資事宜。

  2010年6月,央行出台了涉及了第三方支付業務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該辦法列舉了申請支付業務許可證的條件,為外商投資支付機 構申請牌照開了一個口子——外商投資支付機構的業務範圍、境外出資人的資格條件和出資比例等,「由中國人民銀行另行規定,報國務院批准」。

  前述支付寶消息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支付寶針對「另行規定」迅速與央行各層面溝通,得到答覆:有外資持股的第三方支付企業,「要獲得支付牌照,必須走國務院的通道」。

  與其以合資身份去國務院搏牌,不如變成純內資公司走正常程序拿牌。2010年8月6日,Alipay將支付寶30%的股權轉讓給浙江阿里巴巴,作價1.6498億元,依據是2010年5月31日的評估價。交易完成後,支付寶(中國)變成浙江阿里巴巴的全資子公司。

  轉讓發生在一個關鍵日期之前。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四個席位,管理層、雅虎和軟銀是按2︰1︰1分配席位。按照雙方協議,2010年10月起,雅虎有權增補一名董事,與管理層的董事席位一樣多。雅虎尚未行使這一權利。

  「每一步轉讓,肯定都會跟阿里巴巴集團股東有事前溝通。」前述支付寶消息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強調,從轉讓70%股權到全部轉出的過程,「都應該已經獲得雅虎的認可」。

  不過,雅虎5月13日發表聲明稱,在3月31日被告知支付寶變動。變動此舉未通報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或股東大會,也沒有徵得董事會或股東大會批 准。從聲明來看,如果馬云和阿里巴巴集團之前曾就支付寶股權重組一事與雅虎方面有過溝通,這種溝通也是私下的,沒有上升到雙方的董事會層面。

複製新浪模式的可能性

  支付寶在阿里集團位置極為重要,它為阿里集團的B2B和B2C業務提供支付服務,淘寶100%的交易都通過支付寶進行。易觀國際發佈報告 稱,2010年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交易額達到11324億元,支付寶以49%的份額佔據半壁江山。很多人士猜測,馬云這次是借支付寶獲取支付牌照的機會, 將這一核心資產從雅虎控股的阿里巴巴集團剝離出來,放到了自己名下,釜底抽薪。

  但是,雅虎和軟銀分別持有阿里巴巴集團43%和29.3%,能坐視支付寶以3.3億元的價格轉出嗎?

  多位業內觀察家認為,這不可能。

  電子商務資深人士,易趣網前CEO邵亦波分析認為,這只是雅虎、軟銀和阿里巴巴集團為了能讓支付寶獲得牌照而採取的權宜之計,各方應該會確保其商業利益再做出進一步安排,三方承認談判仍在進行就說明了這一點。

  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魏君賢也認為,更可能的情形是各方已有默契,低調複製新浪模式 。

  2000年新浪準備登陸納斯達克前,由於原信息產業部不允許ICP(內容服務)資產海外上市,新浪一分為二,分離國內ICP業務,成立純中資持 股的公司獨立運行。上市的新浪公司則為其提供技術服務,雙方再通過五個商業協議將收入轉入上市公司。新浪成功上市後,這條道路被後來海外上市的互聯網公司 廣泛複製,稱為「協議控制」。

  如果這次是類似安排的話,則在Alipay2009年和2010年兩次轉讓支付寶股權同時,雅虎、軟銀和阿里集團及浙江阿里巴巴應該還有一系列框架協議,對支付寶股權重組帶來的變化進行商業利益的重新安排。這也許就是雅虎、阿里巴巴集團稱正在談判的內容。

  不過,這只是猜測。除支付寶股權變動,財新《新世紀》記者目前還沒有查到支付寶其他結構變化的證據。

法律挑戰

  因為各方披露信息有限,市場對支付寶變動的性質充滿疑慮。

  雅虎股價遭受重創,在11日下跌7.28%後,12日盤後交易又下跌6.23%。花旗分析師Mark S.Mahaney認為雅虎此次是「被迫出售其在中國的互聯網投資資產」,既然支付寶重組已經完成,「雅虎似乎已經失去了和阿里巴巴談判的一個主要槓桿」。

  Alipay是阿里巴巴集團全資子公司,是否有權在沒有獲得集團董事會及股東大會批准的前提下,將關鍵重要資產以明顯便宜的價格轉讓,存在一系列法律挑戰。

  公司法專家認為,首先,這取決於Alipay公司章程如何在董事會與股東會之間分權。如果章程規定支付寶這樣重要的資產轉讓需股東批准,那就需要阿里巴巴集團批准,於是阿里巴巴集團應召開董事會,雅虎和軟銀在董事會四席中佔有兩席,足以保衛自己的利益。

  其次,如果Alipay的董事會與管理層未得合法授權即以畸低價格將支付寶轉讓給馬云,則明顯違反公司法,甚至觸及刑律。

  在最壞的情形下,雅虎和軟銀可主張轉讓合同無效。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二款,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而簽訂的合同,屬無效。支付寶由Alipay轉給浙江阿里巴巴,雅虎和軟銀作為阿里巴巴集團大股東,符合上述第三人的條件,可在浙江提起訴訟。

  談判仍在進行中,支付寶巨變是複製新浪模式還是馬云釜底抽薪?答案不會太遠。

  本刊特派香港記者王端、記者張宇哲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88

整合前景:榨乾專利再轉手?

http://www.21cbh.com/HTML/2011-8-18/xNMDcyXzM1ODIxNA.html

溢價63%、總價125億美元併購摩托羅拉移動,這組數字幾乎等於「購物狂」谷歌此前100多項併購案花費之總和。此前最大一起收購是2007年31億美元收購Double Click。

但豪擲百億美元的背後有許多疑問。比如,未來會有多少人願買沒落的摩托羅拉Android手機,市場上HTC、三星產品已暢銷多時,蘋果iPhone 系列更是。

也許,谷歌本來也沒打算要什麼硬件與終端,大概吸引它的只是專利。相對於「三十而立」的蘋果和微軟,83歲的摩托羅拉有足夠專利資本。谷歌分析師電話會上,高層20多次強調摩托羅拉專利的重大價值,幾乎無人理睬摩托羅拉的硬件部分。

業界悲觀預計,谷歌可能在榨完專利精髓後,將摩托羅拉硬件部分轉手,至於品牌,它需要嗎?

翻 翻過去的收購史,不難發現,谷歌早有這種經歷。2006年,它以1.02億美元收購dMarc廣播廣告自動投放公司,稱未來3年追加約11.3億美元投 資,2009年卻關閉了;2007年, 31億美元收購Double Click,但隨後裁員25%消災;2009年之後收購的AdMob、 Aardvark,至今整合不力。

谷歌如何安然整合摩托羅拉,突圍硬件市場?硬件製造和銷售涉及設計、元件、工廠、渠道、營銷等維度,互聯網出身的谷歌幾無經驗。況且,摩托羅拉自身處於衰落中,谷歌是否有能力力挽狂瀾?

對於宣稱開放的它來說,硬件選擇當然可以多樣化。它還有HTC、三星、索愛等幾十家重點夥伴。但摩托羅拉畢竟會與它們競爭,谷歌如何避免既做裁判員、又做運動員?

谷歌未來也許真會撤出硬件市場。丹麥諮詢公司Strand CEO約翰·斯特蘭德(John Strand)指出,谷歌不會與三星、HTC、LG等競爭,未來會尋求將摩托羅拉品牌賣給中國廠商。

不過哪個中國廠家願意二次接手高價且專利已被榨乾的摩托羅拉呢?現在似乎並沒有答案。

相比之下,人們還是期待谷歌能夠創造奇蹟,將摩托羅拉移動搖身一變,成為蘋果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不過這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

科 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指出,摩托羅拉移動當前的硬件團隊缺乏蘋果的能力。如果谷歌更多採用蘋果的模式,那麼Android陣營的其他廠商將會更多地反抗谷歌。因 此,谷歌更可能的做法是繼續保持摩托羅拉移動手機業務當前的狀態,不過這很可能會引起投資者的不滿。

摩托羅拉原有1.9萬名員工的去留也是關注焦點,外媒報導稱,不願透露姓名的谷歌前高管表示,摩托羅拉移動的員工完全融入谷歌是「不可能」的。鑑於谷歌之前的做法,可能將對這些員工進行裁員處理。

還有一種可能,是谷歌借收購摩托羅拉卡位更多終端。因為摩托羅拉移動的業務涵蓋機頂盒、手機、平板電腦及其他智能終端,這項收購可能使得Android在多元終端的普及上繼續擴大優勢。

據悉,谷歌與摩托羅拉移動雙方高管達成一致,將充分利用摩托羅拉高清機頂盒的發展空間填補谷歌TV的不足,順變牽制快速發展的蘋果TV。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91

20萬收購轉手賺百萬江西古宅暴利拆賣成產業鏈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908/2414265.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22

中宇再轉手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2-09/100336321.html

   橫在中宇和立恆兩家鋼廠之間的牆已被推倒,但對中鋼而言,將近40億元的資金「黑洞」不會輕易抹去

財新《新 世紀》 記者 張伯玲

 

  在山西省曲沃縣的冶金工業園內,有兩家企業隔牆而建。一家是曾經因為佔用央企中國中鋼集團公司(下稱中鋼)大量資金而廣為人知的民營企業山西中 宇鋼鐵有限公司(下稱山西中宇),另一家是名不見經傳的山西立恆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立恆)。

  為了割掉山西中宇這段「盲腸」,中鋼找到了立恆。據山西省曲沃縣政府網站的消息,中鋼與立恆已就中宇達成託管協議。9月29日,中鋼黨委常委、 中鋼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鋼股份)副總經理張經華又與立恆董事長章堅鋒簽署戰略合作協議。11月5日,停產一年多的山西中宇復產。

  從公開信息來看,立恆只是託管山西中宇,但經財新《新世紀》多方採訪得知,其實山西中宇已歸屬立恆。從外觀上,橫在兩家工廠之間的牆也被推倒。

  不過,近40億元的資金「黑洞」不會輕易抹去。一位瞭解雙方合作內情的業界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立恆只向中鋼支付了一部分,剩餘的將分 期付清。

  目前鋼鐵行業低迷,一家年產能500萬噸鋼的民營企業——其中包括收購山西中宇的300萬噸產能,要償還如此巨額的債務,是非常大的挑戰。

太鋼出局

  山西中宇地處山西省曲沃縣,由河北人王興江創辦。從2007年起,通過收取預付貨款方式,山西中宇不斷佔用中鋼資金,累計金額超過60億元,其 中有約26億元變成「中宇對中鋼的欠款」。

  隨後,中鋼接收山西中宇欲挽狂瀾,但事與願違。2009年11月中鋼委託的代管者河北唐山國豐鋼鐵離開時,山西中宇對中鋼的欠款擴大為38億 元,算上中鋼收購中宇股權的資金,中鋼在中宇陷落的資金高達近40億元,中鋼上市因此停滯。為山西中宇找到接盤者,成了中鋼管理層的當務之急。過去兩年 裡,河北國豐鋼鐵、酒泉鋼鐵、首鋼等多家鋼企與中鋼有過接洽,均不了了之,最大障礙就在於近40億元的債務。

  這期間最接近成功的收購者,是山西本地的太原鋼鐵集團。2009年5月,太鋼集團臨汾鋼鐵有限公司(下稱臨鋼)總經理侯進平帶隊進入山西中宇考 察。當年12月28日,太鋼與中鋼簽署《重組山西中宇公司的戰略合作意向書》。2010年三四月間,太鋼派人進入山西中宇展開盡職調查。2010年6月 13日,太鋼集團在臨鋼召開「太鋼集團重組中宇鋼鐵實施方案研討會」,決定對山西中宇採取承債式重組。對於重組核心的債務問題,太鋼計劃以長期分期方式, 償還山西中宇所欠中鋼的款項。

  但此後重組又陷僵局。有消息稱,2010年8月在中鋼高層的一次辦公會上,由於部分管理層反對,太鋼與中鋼的重組協議未能獲得批准。雙方不得不 重新坐下來談,參與交易的一位太鋼高層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雙方在對價等方面有一些分歧。」

  今年3月,曲沃縣縣委書記楊治平在中共曲沃縣委十二屆五次全會上的報告中又提到,太鋼與中宇已就兼併重組重大問題達成共識,重組工作正加快推 進。孰料到了5月,風雲再變,中鋼總裁、黨委副書記黃天文突遭免職,眼看接近尾聲的太鋼重組再度擱淺。

  上述太鋼高層認為,考慮到山西中宇的現狀和當時中鋼的條件,太鋼收購山西中宇並不划算。「收購山西中宇後,所有高爐都要改造或重建,還要上新的 環保設備,這需要另外的資金。其實就是相當於重新購置設備建造一個鋼廠。」他表示,「我們當時主要是想要把臨鋼搬遷到那裡,如果把臨鋼搬遷的因素考慮進 去,勉強可以接受。」

立恆接手

  立恆接管山西中宇的方案始於今年上半年。黃天文去職後,其職務由中鋼黨委常委、中鋼股份總經理賈寶軍接任。8月4日,臨汾市市長與中鋼集團總裁 賈寶軍就山西中宇重組一事進行溝通並達成共識。臨汾當地一位政府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中鋼最終和立恆簽署協議,與臨汾市及曲沃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大 有關係。他說:「當地政府想打造千萬噸的鋼鐵生產基地,一是為了稅收,二是為了就業,所以也想當地企業收購山西中宇。畢竟山西中宇是晉南民營龍頭鋼企。」

  立恆鋼鐵2002年由福建商人章堅鋒創辦,其產能和設備都不如山西中宇,但收購後即形成400萬噸鐵、500萬噸鋼、550萬噸材的生產規模。

  據上述政府人士透露,最能體現當地政府態度的就是資金支持。立恆接管之後,需要同時承接山西中宇欠下的銀行貸款、稅款及其他債務。除最大債權人 中鋼,山西中宇還有1600多家債權人,債務總額達到52億元,因為債務問題的涉訴案件多達100多起。

  對一家民營鋼企來說,一收購就要背負起幾十億元的債務,資金必然成為最大難題。上述臨汾官員透露,「在政府協調下,立恆會從當地銀行拿到一些貸 款來償還債務和進行高爐改造。」

  「立恆接管山西中宇,債務也一併承擔了,但並沒有那麼多,起碼對中鋼的債務就有很大折扣。」上述知情人士並未透露立恆支付給中鋼的具體數額,但 他透露,債務折扣是雙方合作的基礎,而且立恆是以分期付款方式償還中鋼債務,「至於山西中宇其他的債權人,立恆也是一家家談,也有折扣。」

脫困尚遙

  山西中宇歷經波折終於找到接盤者,國資委對黃天文的離任審計從8月持續到現在,也正接近尾聲。目前黃天文還沒有被安排新的職位,一位接近黃天文 的消息人士透露,「從目前審計看來,黃天文沒有大問題,以後的去向可能是去某個央企當獨立董事。」

  但對中鋼而言,這可能並不是故事的結束。山西中宇所欠中鋼款項,立恆和當初的太鋼一樣,都採取分期方式償付,雖然立恆償還年限較短,但對中鋼的 風險不一定小。上述曾參與過中宇重組談判的太鋼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稱,「畢竟太鋼是國企,更有保障,收購山西中宇後,企業會好好做,債務肯定會按時 償還;但讓民企收購,一旦買賣不入賬,掙了錢歸老闆,債務留在公司,萬一不做了,中鋼的錢也很難拿回。」

  來自太鋼的評論或有偏頗,不過,在如今鋼鐵行業黃金期已去的大背景下,一家中小型民營企業要償還如此巨額的債務確非易事。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報 告,今年三季度鋼鐵企業平均利潤率只有1.5%左右,明顯低於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利潤率。因鋼價下跌,原材料價格高企,大部分鋼企處於事實虧損狀 態。

  據立恆網站信息,11月5日,新中宇開始逐步復產。北京鋼聯資訊總監徐向春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立恆收購山西中宇是否划算,首先要看山 西中宇能否掙錢。」他對此並不樂觀。同樣不看好的還有曾受中鋼委託代管中宇的河北國豐鋼鐵一位高管,他認為立恆要改造山西中宇,最少要三四億元,加上債 務,「立恆還不如重新建一個鋼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85

高盛傳轉手Facebook股權 平安信託密售內地富人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1/1326825.html

寧願犧牲兩年6%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匯兌損失,也想分享臉譜(Facebook)100億美元的上市募資盛宴。」施建榮(化名)的腦海裡,第一次出現上述念想。

年初,他收到一份意想不到的新年賀禮:來自中國平安信託的「QDII股權掛鉤結構性產品-臉譜(Facebook)未上市股權」募資資料(下稱「募資資料」)。這令他與這家全球最大社交網站IPO的距離無限接近,儘管這款QDII信託產品的募資時間,可能會被放在春節後。

記者瞭解到,或是高盛(Goldman Sachs)的「慷慨」,讓國內投資者得以分享Facebook上市盛宴,儘管其背後是高盛投資銀行圍繞Facebook上市開展的種種套利魔方。對於施 建榮等國內高端投資客與平安信託而言,首度試水QDII渠道的海外PE投資,征途依然如謎般神秘而新鮮。

「魔鬼」藏在細節

施建榮從未幻想過自己有機會成為 Facebook的股東,蒼天卻偏偏掉下了一塊「餡餅」。

元旦期間,他收到一份來自中國平安信託的「QDII股權掛鉤結構性產品-臉譜(Facebook)未上市股權」募資資料,讓他有機會參與這場估值高達千億美元的全球最大社交網站公司IPO盛宴。

只是,借道平安信託變身為 Facebook的股東,絕非易事。

「聽說這款QDII信託產品總募資額只有2400萬美元(約合1.5億元人民幣),按照最低投資額500萬元人民幣或等值美元計算,最多30位中國買家能幸運成為Facebook股東。」施建榮的語氣略帶幾分唏噓,儘管募資資料沒有給出合格投資者的准入門檻。

欲首次借道QDII涉足海外PE投資的施建榮,也揣著某些待解疑團。

平安信託發行的這一集合信託產品,通過QDII渠道投資由高盛發行的一款掛鉤Facebook未上市股權結構性票據。目前,QDII產品存續期限暫 定為兩年(包括Facebook的上市計劃及上市後的鎖定期,但存續期間不得贖回),一旦Facebook上市,上述結構性票據將自動轉為100%參與 Facebook股價波動的業績掛鉤票據,只要股票鎖定期滿後,投資者可委託平安信託在公開市場掛牌拋售。假如兩年到期後Facebook仍未上市,產品 將自動延期。

2011年1月高盛成為Facebook股東後,後者股東數量已超過500位,按美國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SEC)規定,一家擁有超過500位股東 的公司必須在第二年第一季度公開財務報表,即Facebook必須在2012年4月底前公開相關財務信息。而產品募資資料用大篇幅介紹多家歐美大型投行預 測Facebook將在今年4-6月實現IPO,且募資額高達100億美元,公司估值則一舉超過1000億美元,這讓施建榮感覺Facebook上市已劍 在弦上,「如果Facebook被迫需要公開財務報表,IPO融資也變得水到渠成。」

同行業的互聯網公司IPO表現,也給他送來無限想像空間。2011年5月完成IPO的全球最大商業社交網站Linkedin在首日股價較發行價上漲109%,截至去年12月平均股價仍在73.2美元徘徊,較發行價45美元高出28.2美元。

只是,500萬人民幣所能換到的Facebook股權,並不多。

記者多方瞭解到,對Facebook未上市股權的收購價或將定在30美元-34美元,這主要是參考去年9月在美國私人股票交易市場 SharesPost結束的一場Facebook股票拍賣交易,最終的成交價定在33美元/股。500萬人民幣投資(約合80萬美元)所對應的 Facebook股票認購量,在2.5萬股上下。

一位接近平安信託的人士透露,目前相關QDII信託產品條款可能隨著內地QDII監管條例及Facebook方面的授權變化有所調整,最終定價區間還將隨行就市,在產品開始募集時才能確定。

對於平安信託而言,即將發行國內首個通過QDII渠道參與海外PE投資的集合信託產品,其風險控制能力同樣迎來挑戰。

在涉及產品結構條款方面,平安信託處處強調「投資風險」。例如,一旦Facebook尚未上市,國內投資者可能無法得到公開的公司財務報告以評估項 目投資風險;即使Facebook確定上市,資本市場瞬息萬變仍會令其上市時間充滿變數,引發QDII信託計劃的退出風險;即便成功上市,也不能排除成交 量低迷導致QDII信託計劃投資者在約定時間無法套現所有股票,並產生流動性風險;還有就是Facebook股價大幅波動,及人民幣升值所衍生的匯兌損失 等。

讓施建榮感到疑惑的,卻是某些條款細節似乎存在難言之隱。如QDII信託產品規定Facebook股票拋售價格暫定為投資者委託後連續5天的收盤價平均價格,且退出計劃需由Facebook方面確認。

「為何信託計劃投資人何時決定拋售,要得到別人的認可?2.5萬股的拋售量並不大,但為何卻要按照連續5天交易收盤價決定?」施建榮很疑惑。

儘管他通過某些投行朋友得到的回覆是,美國採取做市商制度,撮合交易均由做市商撮合,所以股票套現時機與價格,都要考慮不同交易日的做市商撮合交易成交量,及相應報價能否得到匹配的購買量。然而,多年投資經歷的直覺讓他產生一絲不安畢竟,魔鬼往往藏在細節裡。

高盛慷慨售股?

施建榮心裡的「魔鬼」,是當Facebook上市只差臨門一腳時,是哪家機構通過平安信託QDII股權掛鉤結構性產品拋售Facebook部分股權。

記者多方瞭解到,此次出售Facebook股權的,主要是一家海外投資銀行。

目前Facebook的股權結構裡,高盛是其最大的投資銀行股東。去年1月,高盛自營部門向Facebook投資4.5億美元(佔股 0.8%),並向其海外客戶(非美國客戶)發行一款特別投資工具,募資14億美元投資Facebook的2%股權,這筆投資一度將Facebook估值提 高至500億美元。

只是,是次高盛所售Facebook股權(將這部分股權打包成結構性票據產品通過平安信託出售給國內高端投資者),是來自高盛自營部門的投資,還是其海外客戶委託高盛協助出售,還是未知數。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信託在收到國內投資人的出資規模後,將統計總規模並積極尋求匹配的出售方,如果需要向多位賣家購買Facebook相應股權,成本價則可能通過平均成本法確定。

「這意味著平安信託QDII產品所購買的Facebook未上市股權,可能來自高盛自營部門及海外客戶。」一家美國投資銀行人士透露。

記者致電高盛中國相關人士,對方以這筆交易主要由高盛總部操作為由,不予置評。

目前,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全球大型投行爭搶Facebook上市的主承銷商資格,而高盛如果身兼Facebook的股東與主承銷商雙重身份,容易讓投資機構擔心其作為承銷商給出Facebook的上市高估值,是否為自營部門高價套現「做鋪墊」。

「高盛內部的確存在很大的壓力,需要先撇清它和Facebook的股東關係,避免在IPO承銷陷入內幕交易的懷疑。」上述投資銀行人士解釋說。

不過,即使高盛自營部門「被迫」出售Facebook股權,也已收穫頗豐。在高盛集團以Facebook值500億美元估值投資4.5億美元的 9個月後,SharesPost的一場Facebook股票拍賣成交價定在33美元/股,對應Facebook估值高達825億美元,即高盛自營部門9個 月的投資浮盈超65%,達約2.925億美元。

「如果高盛爭得主承銷商資格,佣金收入同樣可觀。」上述投資銀行人士透露,按照投行對大規模IPO交易的平均佣金收費比例2.2%測算,若以Facebook上市募資額高達100億美元為基準,主承銷商的佣金收入高達2.2億美元。

只是,Facebook的股權並未直接出售給平安信託QDII信託產品持有人。募資資料介紹,QDII信託計劃通過持有海外投行發行的結構性票據,達到間接持有Facebook股權的目的;一旦Facebook上市,持有人仍將顯示為上述海外投行。

巧合的是,這一代持做法,高盛曾在去年1月如法炮製。當時高盛通過發行一款特別投資工具,向海外客戶(美國以外的客戶)兜售Facebook股權並 設定某些苛刻條款,如高盛有權在不通知客戶的情況下,通過對沖或出售等形式減持Facebook股票;而通過特別投資工具投資Facebook股權的海外 客戶在出售Facebook股權時則面臨嚴格限制。

「設定嚴格限制的目的,就是將海外客戶群設定為單一股東(或一致行動人),以避免Facebook忽然增加上百位海外股東,進而必須遵循按SEC要求公開財務數據。」前述投行人士解釋說。

在平安信託掛鉤Facebook未上市股權的QDII信託產品募資資料裡,類似項目退出被限制的條款同樣若隱若現。如,產品所購買的 Facebook相應股權,需要Facebook方面授權;股權具體退出計劃由Facebook方面確定,一般市場慣例為6-12個月;產品所購 Facebook相應股權,交由海外投行管理。

高盛中國相關人士以涉及商業機密為由,沒有回應上述條款的設立,是否為了規避Facebook在上市前股東數量突增的問題。

實際上,高盛在設定投資者項目退出苛刻條款的同時,佣金收入則相當豐厚。同樣以去年1月產品為例,高盛除收取0.5%承諾費和4%申購費,當海外投資者套現時,還要向其繳納5%投資收益。

但收費條款並未出現在平安信託產品募資資料中,僅提及目前國內投資者購買這一產品的主要稅負支出,為承擔10%利息稅,並免繳資本利得稅。

「這可能是因為投行將上述結構性票據發行地設在開曼群島等避稅天堂,以避開美國證券交易的相關稅收規定。」前述投資銀行人士透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73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