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39城結緣地鐵 軌交投資成穩增長利器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21344.html

39城結緣地鐵 軌交投資成穩增長利器

一財網 林小昭 2015-05-22 13:45:00

國家發改委一共批複的4587.68億元投資,包括4個鐵路項目和呼和浩特、南昌、南京、成都和南寧5個城市軌道交通規劃,這5個城軌規劃投資金額高達3148億元,可見城市軌道交通已經成為穩增長最重要的投資方向。

在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下,投資對經濟穩增長仍十分重要。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是投資中的一大重點。

國家發改委日前正式印發《呼和浩特市城市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2015~2020年)》。由於目前單條線路的工可報告已經下放到省一級發改委審批,因此,此次規劃獲批,也意味著呼和浩特地鐵離正式動工已經很近。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統計發現,呼和浩特也是目前國內第39個獲批修建地鐵的城市。實際上,第40座結緣地鐵的城市也很可能馬上就會到來。

39城造地鐵

依據城市總體規劃和綜合交通規劃,呼和浩特市城市軌道交通線網由 5 條線路組成,總長約 155 公里,設車站 123 座,其中換乘車站 14 座。近期規劃至 2020 年,建成城市軌道交通 1 號線一期工程和 2 號線一期工程,長約 51.4 公里。

按照國家規定,軌道交通建設項目必須由政府籌集總投資40%以上的資金作為資本金。呼市軌道交通近期建設項目總投資為338.81億元,根據建設資金具體籌措方案為:項目資本金占總投資的50%,該部分通過呼市與自治區兩級政府財政撥款解決;債務資金占總投資的50%,該部分資金主要采用國內商業銀行貸款。

呼和浩特也是繼濟南之後,最新一個“結緣”地鐵的省會城市。在27個省會城市中,目前已有23個省會城市獲批修建地鐵。剩下的4個省會則多是市區人口規模不大,所在省份人口規模均小於1000萬的地方。

本報記者統計,39座地鐵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和重慶4個直轄市;深圳、廈門、寧波、青島、大連5個計劃單列市;大部分的省會城市(部分規模較小的省會城市除外);蘇州、東莞、無錫、常州、徐州、南通等經濟人口規模較大的城市。

可以說,中國絕大部分的一二線城市均已囊括其中,甚連徐州、南通這兩座傳統意義上的三線城市也於近兩年先後獲批。而未來會有更多的三線城市加入到地鐵建設的大軍。據預測,到2020年,具備建設軌道交通條件的城市將達到50個左右。

目前包括洛陽、包頭、煙臺等城市都在積極準備建設軌道交通。今年1月,洛陽市軌道交通辦相關人士就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洛陽城市軌道交通規劃此前已上報到國家發改委,目前還在爭取批複之中。如若獲批,洛陽將成為中西部地區直轄市和省會城市以外修建地鐵的首個地級市。

客流量最重要

修建地鐵需要啥標準?

根據2003年出臺的《國務院關於加強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建設管理的通知》,申報發展地鐵的城市,城區人口應在300萬人以上,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在100億元以上,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00億元以上,規劃線路的客流規模達到單向高峰每小時3萬人以上。

隨著經濟發展,GDP和財政收入兩個指標已經失去了實際參考意義。相比之下,城區人口規模和線路客流量更為重要。多位專家對本報指出,修造城市軌道交通必須要有一定的客流量,沒有客流量,建立在客流量基礎上的沿線土地綜合開發、廣告商業開發等就舉步維艱,這樣一來,地方政府可能就會背負沈重的財政壓力。

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於加強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管理的通知》提出,城市要結合自身經濟、人口、客流需求等情況,根據線網規劃編制5~6年期的建設規劃。擬建地鐵初期負荷強度不低於每日每公里0.7萬人次,擬建輕軌初期負荷強度不低於每日每公里0.4萬人次。

從人口規模看,若按照去年底國務院發布《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則相當於要I型大城市以上的城市才能達到修造地鐵的標準。

不過在現實操作中,城區人口規模也會略有調整。比如目前呼和浩特的市區常住人口也只有200多萬,離300萬的標準有一定的距離。但由於呼市地處嚴寒地區,冬春季氣候惡劣,居民出行的機動化依賴性很強,2013年冬季機動化出行占全方式出行總量的比例達到55%。作為自治區首府,全市機動車呈快速增長趨勢,目前保有量已超過80萬輛,交通基礎設施難以適應發展需要,地面交通十分擁堵,冬季二環路內早高峰機動車平均時速僅為11公里,公交車平均時速僅為8.3公里。因此建設大能力的城市軌道交通十分必要。

貴州省政府參事、貴州省社科院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胡曉登認為,城市的行政等級、結構形態也是修造地鐵的重要參考因素。中西部一些省會如貴陽、蘭州等城市的GDP總量盡管不大,但作為省會城市,發展空間也比較大,中心城區的人口規模不小,造地鐵也比較有必要。

相比之下,東部沿海的一些普通地級市盡管經濟總量比較大,外來人口也很多,但這些城市的中心城區很小,產業和人口大多分布在下屬的縣和鄉鎮,這種松散型的城市結構形態下,修地鐵也相對沒有必要。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提醒,在一二線大城市之後,未來普通的三線城市要造地鐵還是應該更謹慎一些。因為現在很多三四線城市,由於其對周圍的輻射吸引力有限,人口非但沒有增加,反而在向一二線城市移動,因此不可對未來的城市人口增長過於樂觀。

5城投資3148億

在經濟下行壓力仍比較大的情況下,投資作為穩增長的重要砝碼再次凸顯,城市軌道交通又是重中之重。

近日,國家發改委一共批複的4587.68億元投資,包括4個鐵路項目和呼和浩特、南昌、南京、成都和南寧5個城市軌道交通規劃,這5個城軌規劃投資金額高達3148億元,可見城市軌道交通已經成為穩增長最重要的投資方向。

胡曉登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首先,加快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確存在很大的剛性需求。在城鎮化速度加快的情況下,數億農民進城,中心城市傳統的地面交通模式已經滿足不了供應的需求。“很多老城區根本沒法進行道路的拓寬和改造,從技術上考慮,只能往地下和空中拓展。”

另一方面,在穩增長仍需要投資主打的情況下,城市軌道交通是與供給需求契合度最高的領域。胡曉登說,目前工業產能嚴重過剩、房地產需求不旺,只有交通基礎設施的投資仍有較大的投資空間。也就是說,把錢投資到城市軌道交通中,不僅能擴大投資拉動經濟增長,而且能滿足老百姓的實際出行需求,同時還能部分消化目前鋼鐵、水泥等行業存在的過剩產能,可謂一舉多得。

數據顯示,預計到2020年,全國擁有軌道交通的城市將達到50個,總里程達到近6000公里的規模,投資也將達4萬億元。

編輯:楊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615

拿地+入股:險資成房地產市場背後不可忽視的力量

2012年,一系列保險資金運用新政出臺,極大的放開了保險資金的投資渠道,險資猶如脫籠困獸,一騎絕塵,買房、買地、買上市公司股權、買未上市公司股權、買債、參與基建投資、買各類金融產品、去海外買房買債買股權……

在“買買買”的投資組合中,房地產作為優質標的,一直備受保險資金的青睞,房地產的回報周期與保險資金長久期的特征也不謀而合,本報記者根據公開信息統計:去年,在房地產市場上最為活躍的中國平安錄得近20次拿地記錄,其中既有聯合拿地,也有獨立拿地,為歷年之最。

今年,在中國平安稍顯沈寂之際,前海人壽大有接過險資“地王”之勢,於5月-9月之間,前後在上海、武漢、南寧拿下5個地塊,且均為獨立拿地,耗資超50億元。

保險資金拿地,大抵有三大用途:一是用於布局醫衛、養老等相關產業;二是介入商業物業開發運營;三是聯合拿地,享有最終收益。

超級“剁手黨”

在不動產投資領域,2010年保監會印發的《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暫行辦法》要求保險公司投資不動產,應達到“上一會計年度末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150%,且投資時上季度末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150%;上一會計年度盈利,凈資產不低於1億元人民幣(貨幣單位下同)”的要求。而2012年保監會下發《關於保險資金投資股權和不動產有關問題的通知》,不再執行上一會計年度盈利的規定,償付能力充足率的基本要求也調整為上季度末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120%。

這也為不少新設立的、尚未達到盈利條件的中小保險公司投資不動產開通了一條康莊大道。近兩年,中小型保險公司拿地兇狠,且偏好獨立運作,比如今年,前海人壽、中英人壽保險和永誠保險均有獨立拿地記錄。

2016年8月9日,武漢在網上掛牌拍賣3宗位於楊春湖板塊的地塊,前海人壽以23.5億元底價摘得P(2016)073號地塊。據了解,這是作為險資的前海人壽首度在武漢拿地。

2016年9月1日上午,上海市青浦區徐涇鎮推出四宗相連商辦地,地塊位於諸光路以東,高光路以南。總出讓面積30965.6平米,總起價4.65億元,起始樓面均價6000元/平米,地上限高均為32米。最終,前海人壽以總價16.68億元將四宗地塊全部攬入懷中,最高溢價率284.07%。

這並非前海人壽第一次在上海拿地,今年5月,前海人壽曾以7.5億元奪得虹口區四川北路街道HK172-13號地塊,該地塊為商辦、文體用地,當時的成交樓板價為41028元/平方米。

2016年5月,永誠保險以7.6億元競得浦東新區上海世博園地區A03C-01地塊,該地塊為商辦地塊,溢價率0.64%,成交樓板價27247元/平方米,基本接近底價成交。

2016年8月10日,位於深圳前海合作區桂灣片區四單元04街坊的兩塊商業用地T201-0090和T201-0091宗地分別以16.25億元和17.45億元的底價被中英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和中糧資本投資有限公司競得。

穩中求進

而相對於中小保險公司的激進態度,險資中的地產投資大鱷頭把交椅——中國平安更傾向於與房地產企業聯合拿地。

比如,今年1月,華潤、首開、平安聯合體以86.25億元拿下北京豐臺區白盆窯地塊。去年12月,上海市奉賢區南橋新城132畝純住宅用地被碧桂園、東原、平安聯合體以23.1億元競得,樓面價14597元/㎡,溢價率62%。

尤其是去年,中國平安頻頻以聯合體的方式介入拿地大戰,其合作夥伴包括華潤、金地、招商、朗詩、首開、龍湖、昌基置業、中交、綠城、萬科、濱江集團等。

業內人士總結中國平安聯合拿地開發的三大特點:第一是合作房企性質多元,既有國企,也不乏民企、港企,但傾向上市企業。第二是青睞體量較大、總價較高的拿地模式,主要關註一線城市及重點二線城市的地塊。第三是在聯合體中更多充當投資商的角色,享有劣後收益權,不要求操盤,也不並表。

無論是獨立拿地抑或是組團拿地,險資相對於其他地產投資機構而言,更加強調資金的安全性和收益的穩定性。

比如,今年6月13日有報道稱,濱江集團聯手平安不動產,以48.3億元在杭州拿地,折後樓面價高達3.95萬元/平方米,溢價率37.34%,成為杭州上城區新晉地王。隨後,該報道予以更正,平安並未參與其中,據接近平安內部的人士透露,地塊最初是由平安與濱江一起拿地,隨後價格超越了平安的授權範圍,所以平安最後決定不參與。

土豪環遊世界

除了直接拿地外,商業物業也是險資的標配,尤其是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商業物業。

華夏保險去年第四季度以約20億元的價格購置了位於福田的京基濱河時代廣場10層寫字樓,約2.4萬平方米;前海人壽也在今年1月斥資10億拿下了皇庭中心約2萬平米的寫字樓;6月18日,太平洋壽險宣布購入位於深圳市福田區深業上城T2塔樓高區10個整層——再加上4月24日太平洋產險購買的4個整層,這意味著,太平洋保險豪擲27億,合計購入了深業上城14層物業,成交面積達4萬平方米。

在國內商業物業的回報率無法滿足險資的收益需求時,保險機構也紛紛將視線投向海外市場,自2013年7月中國平安以2.6億英鎊買下了倫敦金融城的標誌性建築勞合社大樓、開創險資投資海外不動產第一單後,險資海外買房就一發不可收拾,僅2014年就有多家保險機構沖入海外房地產市場。

如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卡塔爾控股公司以總價7.95億英鎊(約84億元人民幣)收購倫敦金絲雀碼頭10 Upper Bank Street大樓;安邦保險與希爾頓達成協議,以19.5億美元(約合120億元人民幣)收購希爾頓旗下位於紐約市曼哈頓區華爾道夫酒店;陽光保險集團宣告以4.63億澳元(約24.5億元人民幣)收購澳大利亞悉尼核心CBD區域的地標式酒店喜來登公園酒店;泰康人壽聯手基匯資本出價2億英鎊競購位於倫敦金融城的Milton Gate辦公樓。

野蠻人來撞門

當然,險資投資不動產一直存在嚴格的比例限制,比如保險公司投資非自用性不動產、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及不動產相關金融產品賬面余額合計不高於本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20%。其中,投資非自用性不動產的賬面余額,不高於本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15%;投資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和不動產相關金融產品的賬面余額,合計不高於本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20%。

在投資範圍方面,保險公司不得投資開發或者銷售商業住宅;不得直接從事房地產開發建設(包括一級土地開發);禁止投資設立房地產開發公司,或者投資未上市房地產企業股權(項目公司除外),或者以投資股票方式控股房地產企業;已投資設立或者已控股房地產企業的,應當限期撤銷或者轉讓退出。

雖然保險公司不能“直接從事房地產開發建設”,但並不意味著不能充當房地產公司的股東。如今,險資與房企的上市公司控制權爭奪戰已成熱門話題。

克而瑞研究中心的統計顯示:2015年至今,24家險資總共在A股買入了54支地產股(包括二級市場交易和認購定向增發)並躋身十大股東,合計69次。其中,僅有9支股票中的險資此後主動減持,另有6支因持股比例較低被擠出了十大股東。

從進入時間來看,險資2015年上半年前僅持有6支地產股,下半年新進數量猛增至19支,2016年上半年又增加了14支,其中,險資通過二級市場買入,且持股比例超過5%的共有萬科、金融街、金地、廊坊發展、華鑫股份和天宸股份6家,這6家企業在被舉牌前的共同點十分明顯:即股權分散,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較低,部分資金實力也較弱。

面對“一言不合就舉牌”的險資,部分房企表現出抗拒情緒,如萬科與前海人壽及寶能系之間的控制權爭奪,最終也對房企的經營產生一定影響。

當然,並非所有企業對險資入股十分抗拒,與之相反的是,越來越多的房企在定向增發時選擇主動引入險資作為投資者,克而瑞研究中心的統計顯示:截至2016年6月,共有9家險資參與了8家房企的定增,持股比例在0.18%-9.15%間不等。除了世茂和天業外,有險資參與增發的其余6家均為央企和國企。

克而瑞研究中心分析,對於國企而言,增加社會資本股東持股比例順應了國企混改趨勢,並且國資股東資金實力強或持股比例高,控制權穩定,不用擔心“引狼入室”。另外,國企自身面臨整合壓力,希望補充資金、做大規模,與險資的大額資產配置需求呼應。同時,主動引入的企業與原股東及管理層關系更友好,在上市公司未來重大決策中更易扮演盟友的角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753

險資成生力軍 平保中壽大手掃貨

1 : GS(14)@2018-01-01 23:44:18

【明報專訊】「北水」湧港大增,保險資金是當中的生力軍。此前險資只能透過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南下,由於有限額,故規模不大。中保監在去年9月宣布允許險資透過滬港通投資港股,開啟險資南下的新渠道,至今年6月底再宣布容許險資參與深港通,完全解放規模逾10萬億元人民幣的險資。

允險資參加深港通 釋放10萬億資金

早前,平保(2318)於聯交所披露持股匯控(0005)逾5%,並透露主要透過港股通買入匯控,揭開近兩年持續有北水大手掃入匯控之謎。事實上,這並非平保今年首次「舉牌」(即持股超過5%而需要披露)港股,今年還增持旭輝(0884)至近10%。

傾向買入穩健派息股 料趨勢持續

據內地《證券日報》指出,今年險資共有7次舉牌,其中平保有3次,中國人壽(2628)有4次,當中涉及3隻港股,匯控及旭輝獲平保入股,而中壽則入股青島港(6198)。報道指出,內地近年嚴厲監管險企投資,險資舉牌個案亦發生明顯變化,由此前兩年的中小險企變為大型上市險企主導,投資取向由激進的短線操作,轉為長期財務投資,傾向買入有穩健派息政策的股份。

報道又指,自去年9月中保監允許險企透過港股通買港股,險資於去年11月起開始配置港股,至今年初部分存款及投資項目到期,險資重新配置資金,港股再成為險資的主要目的地。

星展唯高達證券研究部董事李聲揚表示,險資只要不是短期炒作甚至透過入股作敵意收購,一般不會觸動到監管機構的神經,預計險資明年仍會是北水的主力。光大新鴻基金融財富管理策略師溫傑表示,除險資外,不少港股通基金雖掛名買港股,實際配置在港股仍然不多,是明年北水的潛在來源。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550&issue=201712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7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