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題籽】華人建築先鋒 戰火裏起高樓

1 : GS(14)@2016-01-19 23:08:01

陸承澤是第一代華人建築師陸謙受的次子,他很佩服父親的毅力,即使在動盪之年,仍努力建屋。



【專題籽:一樓一故】中國古代的建築由土木工匠建成,並沒有建築師這個專業。香港開埠初期,西式建築均由外籍建築師設計,直至一九二○年代,華人建築師開始出現。陸謙受是第一代香港華人建築師,一九三○年畢業於倫敦建築學院,三、四十年代走遍中國各地興建銀行大樓,中銀香港舊總行及上海外灘總行是其代表作,二戰時更參與建造重慶紅岩新村。一九四九年回流香港,至六十年代末退休。雖然他參與過多項建築,但他在香港任建築師不足廿年,又多為小型私人發展商興建,留下的作品數量不多,名字並不廣為人知。


廿多年前,陸謙受因病離世,家人整理遺物時發現櫃中收藏了一大堆負責項目的圖紙。陸謙受育有三子,現居於香港的次子陸承澤說:「哥哥與弟弟娶外國人為妻,我的太太是香港人,所以我一九九○年回港照顧有病的父母。」可惜半年後,患有柏金遜症的陸謙受離世。陸謙受孻仔承繼父業,但陸承澤是醫生,對圖紙完全陌生,收藏了十多年後,把其中九百五十張捐給香港大學圖書館特藏部收藏,給香港建築史留為紀錄。在香港大學圖書館特藏部閱讀室,放了十張出自陸謙受手筆的蘇屋邨圖紙,現已八十一歲、滿頭白髮的陸承澤邊看圖紙邊說:「他一生只得個『忙』字。由事業發展得很好的上海,走難去重慶,又走來香港,一九六七年香港暴動後走去美國。」陸承澤的祖父陸灼文,二十世紀初在港辦報,是慈善家及教育家,父親陸謙受生於一九○四年,住在灣仔厚豐里一座中式大宅。陸謙受生於大富之家,幼年由翰林學士教導詩書,一九二二年畢業於聖若瑟書院,其後在英資建築事務所受訓,一九二七年結婚後到英國修讀建築,一九三○年到上海任中國銀行總建築師,一帆風順



走難仍建屋 大宅被燒住診所

三十歲之後,陸謙受的事業生涯並不容易,一九三四年在上海出生的陸承澤見證着這一切,「很多人叫我『走難仔』,出世不久就開始走來走去。」陸承澤約兩歲時,發生盧溝橋事變,父親決定跟隨國民黨撤退到重慶,家人則安排回香港厚豐里大宅生活,兩年後又接他們經越南回重慶重聚,「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後,爸爸又回到上海工作,我們半年後才搬回上海,住兩年又回香港。」陸謙受在中國打混十九年,為中銀建造上海總行,廈門、汕頭、青島、南京及重慶等地分行,還有為國民政府建造重慶紅岩新村等。縱然陸謙受一九四九年回港後,參與香港中銀總行建築,但沒有香港發展商認識他。由於陸謙受父母早於二戰發生前已去世,加上陸家厚豐里大宅於香港淪陷時被日軍完全破壞,陸謙受只有投靠四家姐,一家五口在姐夫於彌敦道的診所居住。這段日子對於當年十五歲的陸承澤記憶深刻,「爸爸媽媽住在姑丈診所內一間房仔,我們三兄弟睡在診所候診區,每天將床鋪晚行朝拆。從上海回流香港,沒有人認識他,這種生活過了兩年。」



第一代華人建築師陸謙受,曾參與設計中銀香港舊總行、蘇屋邨等大樓。

一九三○年七月十一日,陸謙受取得倫敦建築學院文憑。



學習德國人細心 圖則包傢俬設計

一九五二年,陸謙受在東亞銀行大廈開設建築事務所,他租用三樓,認識在四樓開診所的趙不波醫生,其家族在南區擁有很多土地,聘請陸為趙家設計獨立屋及大廈,自始事業發展順利。因為他設計非常認真,連室內傢俬也一併設計,得到不少富豪青睞,為他們設計獨立屋。陸承澤認為父親仔細的生活態度是從德國學習,「他曾經跟我說很欣賞德國人,例如設計的東西應有多少顆螺絲,德國人會一顆一顆地畫出。」面前那叠蘇屋邨圖紙就仔細地用鉛筆或墨水筆,繪出每座各有多少層數,每層又有多少個單位,陸承澤自言沒有父親的能耐,還透露父親連每天各項使費也仔細記錄下來。多年來經歷不少戰爭與動亂,六七暴動又觸動陸謙受神經,「他很害怕,翌年我們移居北美,我到多倫多大學考醫生高級試,完成後在那裏教書。」當年已是六十四歲的陸謙受轉到紐約,繼續成為建築師,可是人生路不熟,加上他在英國讀書,於香港工作,美國人不會重用他,做了兩年就退休,一九七四年回港。事業遇上各種阻滯,陸謙受仍不屈不撓從頭做起,作為兒子的陸承澤感嘆道:「我很佩服他的毅力,如果再給他十年,即文革遲十年才發生,他應該會在香港建很多屋。」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三日,陸謙受在聖德肋撒醫院撒手人寰,享年八十六歲,留下的是一幢又一幢的建築物。



一九三五年,半歲的陸承澤開始入住這幢由父親設計的上海大宅。盧溝橋事變後,陸謙受跟隨國民政府撤退重慶,大宅被人燒毀。

五十年代,陸謙受經常與家人駕車到屯門青山公路19咪半郊遊。



陸謙受本地作品

一九二九年,時任中國銀行副總經理張嘉璈到英國揀蟀,聘請仍在英國讀書的陸謙受為中銀總建築師,負責設計中銀各地的分行、辦公室、宿舍等,首個項目為中銀廈門分行。一九三四年,中銀開始建造上海外灘總行,由陸謙受與上海巴馬丹拿建築事務所共同合作設計。中銀上海總行至今仍屹立外灘,是外灘舊建築群中,唯一一幢有中國建築師參與的作品。至一九四七年離職,陸謙受共設計約三十幢中銀在中國各地的分行大廈及員工宿舍。陸謙受回流香港時已非中銀員工,但一九五○年興建香港中銀總行,他再次受聘與巴馬丹拿建築事務所共同設計大樓。



香港中國銀行總行開始施工日期:1950年地址:中環德輔道中2A

陸謙受親自繪畫的中銀上海總行最終外觀。



五十年代初,政府開始興建廉租屋,蘇屋邨是第三個發展的屋邨,由甘洺建築師樓負責整體規劃。甘洺希望市民享受較好的住屋環境,決定每期由不同建築公司設計,所以在一九六○年底至一九六三年中落成、共十六座的住宅大廈,每期的設計風格各有特色。陸謙受負責第二期百合樓、彩雀樓、荷花樓及社區會堂,主要為六至九人的較大單位。影星許冠文(右圖)早年亦在彩雀樓居住,蘇屋邨已於二○○六年拆卸。



蘇屋邨第二期(現已拆卸重建)開始施工日期:1957年

陸謙受負責蘇屋邨第二期百合樓(左)、彩雀樓(右)及社區會堂的建築設計。



陸謙受除了設計住宅及商業大廈,亦為宗教及慈善團體興建學校、教堂及診所等,九龍華仁書院小教堂是其中一座。這座教堂是簡單的一幢長方形建築,外牆是最經濟的磚牆,不過每塊磚配有十字或圓形的鏤空圖案,具宗教意義之餘,亦有通風透光作用。



九龍華仁書院聖依納爵小堂開始施工日期:1958年地址:窩打老道56號九龍華仁書院

由於建造教堂的資金有限,陸謙受使用十字與圓形磚裝飾外牆。



在眾多陸謙受作品中,設計最特別是保華大廈。六十年代建成的淺水灣保華大廈是南區老牌豪宅,是一幢提供六十個單位的大廈式住宅,外觀是一般大廈,內籠每個單位為複式設計,令住客像住在獨立屋。客飯廳在門口那層,廚房與傭人睡房低半層,兩個睡房高半層,主人套房再升高半層,建築師吳啟聰指:「這種處理成功將各區域分開,把室內的公共與私人空間清楚劃分,還有傭人專用走廊,是真正的豪宅設計。」地產代理表示在香港豪宅中,大廈內設複式設計是非常罕有。



南區豪宅保華大廈開始施工日期:1960年地址:淺水灣道119A

保華大廈正面享淺水灣海景,背面設有傭人出入的後門走廊。

每個單位由四個半層空間組成,傭人的工作與起居在最低層,主僕各有各空間。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記者:黃碧珊攝影:劉永發、楊錦文、潘志恆、徐振國編輯:李寶筠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119/1945713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5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