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蓋特納訪港 左丁山


2010-04-10  AD





 

美國財長蓋特納 突然訪港,四月八日早上與前特首董建華會面,跟住到禮賓府見曾特首與財政司長曾俊華,之後與前金管局總裁任志剛見面。

蓋特納到印度訪問之 後,經香港往北京見王岐山,據講並非事先安排,大概係臨時要與負責金融事務嘅副總理王岐山摸吓杯底先,希望中國在人民幣滙率方面稍作讓步,以便奧巴馬在華 府與胡錦濤見面時(香港時間星期一晚上),就人民幣滙率問題,可以唔使講到僵晒,攞番少少面子,向國會民主黨議員交到差。

蓋特納香港活動之 新聞見諸電視時,左丁山正與一班銀行前輩吃午飯,大家都以為蓋特納來港唔見陳德霖,太無禮貌。佢本人與任志剛有私交,一啲都唔奇,私人拜訪冇話唔得,但大 官出巡作官式訪問,要依足國際禮儀,到禮賓府見曾特首、曾司長,係啱嘅,在君悅酒店見董先生,因董先生自掏腰包成立中美交流基金,發動民間外交,對北京有 影響力,蓋特納同佢私人會面,有其道理,但為甚麼不到金管局與陳德霖總裁傾幾句,反而要見前總裁呢?唔通陳德霖病咗?不在香港?假如曾俊華到美國,見完蓋 特納就搵格林斯潘飲茶,不理會伯南克,你估美國會有何反應?美國人做事往往粗枝大葉,最近奧巴馬秘密訪問阿富汗,到訪前一小時先至通知阿富汗總統 Karzai,已經冇禮貌,但基於保安理由,還可以理解,但奧巴馬與K總統見面之時,語帶教訓之詞,當足自己係大阿哥,令總統冇晒面子,於是K總統私底下 對人講如果美國咁樣對待佢,佢不如加入塔利班!你估白宮點反應呢?白宮發言人Gibbs竟然話K總統於五月十二日到華府訪問,白宮要評估奧巴馬與K總統會 面是否會有建設性,言下之意,就係可以畀檸檬K總統食。

美國成日話要清除塔利班,靠乜呀?靠得罪阿富汗政府和當盟友係臭四乎?奧巴馬等人似 童子軍多過似上戰場嘅陸戰隊。寫寫吓,賓架前輩來電,佢話唔忿氣蓋特納咁冇禮貌,亦唔敢相信,於是周圍問,卒之俾佢探到陳德霖於四月八日已人在北京,到人 民銀行開會,所以唔同蓋特納會面;係唔係王岐山一早搵定佢去briefing呀?前輩話:「大家可以運用想像力,或者事有湊巧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86

標題2007年FOMC完整紀要公佈:伯南克等嚴重低估危機 蓋特納被指洩密(已更新)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578

當地時間週五,美聯儲公佈了2007年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閉門會議的完整文本記錄

金融危機從2007年開始爆發,隨後美國陷入了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也是從2007年開始,美聯儲政策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貨幣政策新時代。

2007年,FOMC一共召開了8次常規會議和3次緊急視頻電話會議。

8月16日,美聯儲在一次緊急視頻會議中決定下調「貼現利率」。9月,10月和12月,美聯儲三度下調利率。在12月,美聯儲還宣佈啟動第一個非常規項目支持全球銀行系統,允許外國央行使用美聯儲的美元。

 

美聯儲嚴重低估金融危機

按照慣例,這些會議的完整紀要都是在五年之後發布。從這些紀要中,我們可以一窺當時政策制定者對金融危機的看法以及部分貨幣政策內幕。回頭來看,包括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等人在內的判斷都出現嚴重失誤。

在2007年3月的FOMC會議中,伯南克相信,美國房市將保持強勁。

即便在市場已陷入恐慌的12月,伯南克還說,「我預計任何主要金融機構都不會破產或接近破產。」

但在隨後的一年裡,多家金融機構瀕臨破產,美國政府不得不出面救助。未得到救助的雷曼兄弟走向了破產之路。

蓋特納也低估了這次危機。2007年8月,蓋特納說,「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大型的多元化機構會遇到任何融資壓力。」

2007年10月,舊金山聯儲主席Janet Yellen說,「我認為經濟最有可能的結果是邁向軟著陸。」

不過Yellen很快就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兩個月後的12月,Yellen說,「出現信貸緊縮和經濟衰退的可能性看起來已經非常真實。」

 

蓋特納被質疑洩露美聯儲政策

還有更有意思的細節,在8月16日的FOMC會議上,裡奇蒙聯儲主席Lacker質疑當時的紐約聯儲主席蓋特納,認為他把美聯儲貨幣政策的動向洩露給了美國銀行CEO,而這是不允許的。

兩人當時在會議上還發生了爭執。

他們的對話:

Lacker先生:蓋特納副主席,你剛才的意思是說不是這樣,我們對貼現利率的考慮,或者說我們可能怎麼做,銀行並不知道?

副主席蓋特納:是的。

Lacker先生:蓋特納副主席,我今天下午和美國銀行總裁和CEO Ken Lewis進行過對話,他說,對於蓋特納改變貼現工具的安排,他表示感謝。我的信息和你的不一樣。

伯南克主席:好的,謝謝你。請繼續,蓋特納副主席。

蓋特納:我不能代表Ken Lewis說話。銀行的權利範圍有哪些,我們目前在窗口方面有哪些政策,我想他們是尋求對此有更清晰的理解。我所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幫助他們理解這些範圍,我想整個系統的情況都是這樣的。因為人們通常都不會使用窗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沒有真正理解這個工具是什麼。

 

伯南克談政策洩密

在2007年10月的會議上,伯南克還溫和批評了美聯儲成員對《華爾街日報》記者Greg IP透露信息。

伯南克的原話:

我認為實際上沒有任何人洩密。因為Greg Ip工作的方式是這樣的,他跑去和每一個人談話,從每個人那裡獲得一些信息,然後把它拼湊起來。不管怎樣,我認為當我們內部的商討變成公開信息時,很明顯對我們機構是不利的。所以我要求每一個人在保密方面要特別小心。

如今,Greg Ip已經離開華爾街日報,加入了《經濟學人》。他很快就被市場認為是歐洲央行貨幣政策的傳聲筒。

華爾街日報接班Greg Ip的是Jon Hilsenrath。

他曾一次又一次準確預測美聯儲政策,以至於FT的記者嘲諷說,看了他的前瞻文章後,已無必要再去閱讀第二天將發表的FOMC聲明了。

整個華爾街都把他視為伯南克的傳聲筒,大摩的羅奇甚至稱Hilsenrath才是真正的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曾要求其他人保密,但如今,人們一看到Hilsenrath的文章,就會將之視為伯南克在洩密。

 

美聯儲FOMC會議完整記錄

美聯儲每一年的FOMC會議都會在5年後公佈完整的會議記錄(僅作少數修改)(一年前,當公佈2006年的FOMC會議完整記錄時,我們看到了格林斯潘時代最後的落幕),下面是蓋特納對格林斯潘的評價:

美聯儲的這一政策源於1994年,當時在國會的巨大壓力下,美聯儲開始增加透明度,決定在每次會議的五年後發布輕度刪改但保持完整的發言紀錄。然而,這一政策也導致意想不到的結果:從那一年開始,每位在FOMC會議上的發言者都會在每次會議後的幾週拿到一份他們發言的草稿。令他們驚奇的是,這份稿子比他們想像中的要粗製濫造得多。他們對之前發言者的即興回應在紙面看上去顯得相當輕率。於是,有些人開始帶著準備好的講稿去參加會議。FOMC會議開始時看似是一場準備就緒的激烈辯論賽,實際上卻以每個人拿出準備好的講稿唸完而告終。

摩根士丹利認為這也產生了一個新的現象:影響市場觀點的時間窗口被提前了,以前是在與會者在會議中發言的時候,現在變成了在與會者寫完講稿的時候。因此,美聯儲官員搶在會議前發表更多講話來相互示意他們將在正式會議上讀什麼內容。如果一項政策引起爭議,交易量就會放大,現實中市場就是這麼反應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55

旋轉門:美國前財長蓋特納終加盟華平投資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862

PE巨頭華平投資(Warburg Pincus)16日宣佈聘用美國前財長蓋特納擔任華平主席、董事總經理。蓋特納還將成為華平全球經營管理委員會成員。作為金融危機時期金融體系救助計劃的總設計者之一,蓋特納在華平不會只擔任顧問的角色,他將制定公司的戰略並且參與管理、投資者關係以及投資相關事務。

華平聯席CEO Charles Kaye表示蓋特納將「絕對是一個全職的合夥人。他將每天都在這工作。」華平不願透露蓋特納的薪酬,但表示他將作為合夥人,並且參與基金的投資。

在美國,官員退休後進入金融界並不罕見,這一被稱為「旋轉門」的現象經常被外界抨擊為華爾街對美國政界的收買。zerohedge回顧道:「今年初,KKR接觸前CIA主管David Petraeus來領導宏觀經濟預測和公共政策的內部小組。Cerberus Capital則僱傭了前副總統Dan Quayle和前財長John Snow。凱雷更是將許多前布什和克林頓政府的官員納入其顧問名單。

那華平又是什麼來歷呢?成立於1966年的華平目前管理著350億美元的資產,持有125家公司的股份。該公司創始人之一的Warburg是出身於德國的猶太人,此後受納粹迫害前往美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091

展望蓋特納的致富之路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4250

就算美國前財長蓋特納不去任何一家華爾街頂級公司,他也可以在幾年後成為一位億萬富翁。

16日,PE公司華平投資(Warburg Pincus)宣佈聘用蓋特納擔任華平主席、董事總經理。他在華平不會只擔任顧問的角色,也將制定公司的戰略並且參與管理、投資者關係以及投資相關事務。

紐約時報的記者Andrew Ross Sorkin指出,蓋特納實在沒必要走上「旋轉門」的老路,從政府部門跳到被監管的地方。

況且華平不是高盛,其交易的觸角並未覆蓋到世界的每個角落。華平也比不過響噹噹的私募巨頭黑石,黑石是一家上市公司,而華平是私人公司。截至2012年12月,黑石管理著2020億美元的資產,華平才350億美元。

但這一切都可能發生改變。通過聘請蓋特納,華平已經表現出開拓市場的野心。

最近該公司剛剛做了一筆大交易,其以87億美元的價格出售所持的博士倫公司(Bausch & Lomb)的股份,2007年買入時價格只有45億美元。

這看上去還不錯。但對私募公司來說,更快的致富捷徑是IPO。

橡樹資本和凱雷集團在2012年IPO,儘管這不是最佳的上市時間,但橡樹資本的Howard Marks、凱雷集團的David M. Rubenstein和他的聯合創始人都成為了億萬富翁。

KKR在2010年上市的時候,旗下管理的資產也差不多只有350億美元,如今發展的很不錯,當然KKR的聯合創始人Henry Kravis和George Roberts也都躋身億萬身傢俱樂部。

黑石也是如此,該公司在2007年上市,當時還是美國5年來最大的一筆IPO,黑石如今的CEOSteve Schwarzman變得更加富有,當時的聯合創始人Pete Peterson在公司上市後套現18億美元,不久就退休養老去了。Peterson在尼克松執政時期曾擔任過商務部部長。

如果蓋特納想要在華平分得一塊「大蛋糕」,他還需要再往上跳一兩級,從如今來看這還是很有希望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672

美國前財長蓋特納:金融危機的肇事者,救還是不救?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509/149792.html

金融系統都是建立在信念之上的,這就是為什麽“信貸”這個詞源於拉丁文“相信”,為什麽如果我們相信某件事是真的就可以信賴它(Bank On),為什麽金融機構往往自稱“信托”。想想一個傳統銀行是如何運行的,存款者相信銀行,將錢存入銀行,並且對其還本付息有信心,銀行再把錢以更高的利息借出,同時確信不會存在所有人同時要求取回本金的情況。但是如果人們對銀行失去了信心—有時出於對貸款質量和管理能力的理性分析,有時不然—他們就會同時擠兌。結果就是大家都奔向銀行,就像電影《美好人生》(It’s a Wonderful Life)中的場景,儲戶湧向大蕭條時代的儲蓄機構。信心是易逝品,當它開始蒸發,就會瞬間消失,而且一旦失去就很難找回。

金融危機就是顯而易見的銀行擠兌,是對整個金融系統的擠兌。人們對資金安全失去信心—無論是股東還是債券持有者,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鰥寡孤獨—他們從金融系統中暴走擠兌,使體系中的錢更加不安全,也使每個人進一步失去信心。這在歷史長河中呈現過多次,無論是富國還是窮國,無論是複雜體系還是簡單體系。人類慣於恐慌,正如我們慣於的某種非理性信念(對於房地產、股票或者是17 世紀的荷蘭郁金香),造成了泡沫與恐慌交替。而一旦騷動群起,對於個體而言,跟著行動以免被踩踏就是理性的行為,盡管對於社會整體而言,他們的集體行動是非理性的。這些恐慌幾乎總是會帶來殘酷的結果—不僅僅是對投資者和銀行,對教師和建築工人也是如此—決策者幾乎總是把他們的境遇搞得更糟。

2009 年年初,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危機中政府應該如何恢複信心?部分答案很簡單,盡管令人不快。政府可以支持那些問題公司,消除那些可能把恐懼變成恐慌的因素。為了安慰儲戶,圍城中的銀行過去常常把現金堆在櫥窗里展示,使儲戶認為沒有必要去擠兌。當政府投入足夠的“櫥窗里的錢”,就可以減少銀行擠兌的危險。典型的例子是存款保險,富蘭克林· 德拉諾· 羅斯福用它來應對大蕭條時期的銀行擠兌。自1934 年以來,政府對銀行存款提供擔保,所以即使儲戶擔心他們的銀行有問題,也不用到銀行擠兌而使問題惡化。

當然,羅斯福時代的銀行系統沒有“抵押債務”、“資產支持商業票據”或21世紀的其他複雜金融工具。在2008 年的恐慌中,被保險的銀行存款並沒有任何擠兌跡象,但其他各種受到驚嚇的資金卻奪路狂奔—在數字化時代,擠兌不需要蜂擁到銀行門口,只需一個電話或點擊鼠標即可實現。2009 年年初,政府已通過問題資產救助計劃和其他緊急措施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展示在櫥窗中。我們已經增援了價值數萬億美元的金融負債,但金融系統仍然癱瘓著。市場能看到5 枚炸彈,而我們的危機應對措施卻顯得那麽松散,許多政策相互矛盾,投資者和債權人不確信我們是否有能力和意願來完成這項工作。而不確定性也是所有金融危機的核心問題,沒有政府承擔風險,金融危機不會消失,私人投資者不會承擔那些災難性的後果。

最明顯的反對政府幫助陷入困境公司的理由是,這種做法獎勵了縱火犯,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關於正義道德的說法,即我所謂的“舊約觀點”,腐敗分子應該受到處罰。缺乏社會責任感者不應該被救助;另一種是關於激勵的經濟學論證,基於“道德風險”的批判,即如果你今天保護冒險者的損失,他們明天會冒更大的風險,從而在未來制造新的危機。如果你救助縱火狂,最終將遭受更大的火災。

這些都是有道理的,對於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而言,這的確是明智的行動指南。對於一次典型的經濟衰退,甚至是有限的危機,企業應該正視自己的錯誤造成的後果,借給他們錢的投資者也應如此。但是,試圖在一次真正的系統性危機中懲治肇事者—通過讓大多數公司破產或迫使老年儲戶接受存款縮水—無異於火上澆油。這意味著將會有更多的銀行破產和存款縮水,意味著鼓勵儲戶擠兌。它可以使強者和弱者都處於危險境地,因為在踩踏事件中,羊群都是漫無目的的;這基本上就是金融危機的定義。舊約複仇主義要求迎合當下民粹主義的憤怒,但真正道德的做法是盡快撲滅金融危機中的地獄之火。我們的目標應該是保護無辜的人,即使有些縱火犯會蒙混過關。

我們的做法的確有一些道德風險,批評家,即我所謂的“道德風險原教旨主義者”往往誇大我們對失敗冒險者的慷慨。但5 枚炸彈的股東已經承擔了巨大的損失;房利美、房地美和美國國際集團的領導人已經出局;雷曼已經不複存在。但更重要的一點,正如奧巴馬總統後來所說的,你不應該為了突出在床上吸煙的危險而阻止消防車到失火的鄰居家里救火。總統告訴我要專註於滅火。2 月9 日,總統在印第安納州埃爾克哈特定調了他的財政刺激法案,那里的失業率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已經從5.2%飆升至19.1%。但是那天晚上,他在就任總統後的第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強調,經濟刺激只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信貸須重新流動,金融系統的信心須重建。

註:本文內容來自中信出版社《壓力測試》一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0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