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小而強:德國隱形冠軍企業的力量

在很多人印象中,德國制造被認為代表著世界高端品質。這除了因為德國有大眾汽車、西門子、戴姆勒、寶馬、博世、賀利氏等大型高端工業制造企業外,還因為這里誕生了千萬家小而強的“隱形冠軍”企業,它們才是“德國制造”的支柱和骨幹。

根據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提供的數據,德國99.6%的企業都是中小型企業,這些企業提供了79%的工作崗位,貢獻了超過55%的經濟附加值。在這些中小型企業中,隱藏著很多不知名,但產品和市場份額在世界數一數二的企業,這些企業被稱為“隱形冠軍”。

赫爾曼·西蒙被稱為“隱形冠軍”之父,他長期跟蹤和研究隱形冠軍企業,並著有《隱形冠軍——未來全球化的先鋒》一書。根據他的定義,隱形冠軍需具備三個標準:一是在某個領域處於世界前三強的公司或者某一大陸上名列第一的公司;二是營業額低於50億歐元;三是並不眾所周知。盡管營業額是一個動態標準,不為大眾知曉也是一個不太精細化的指標,但這個定義還是大致為我們描繪了當前隱形冠軍的形象。

根據這個界定,德國很多隱形冠軍遠沒有達到世界500強的級別,就算在德國也排不進前100名。在一項抽樣調查中,這些隱形冠軍的平均年營業額只有3.26億歐元,四分之一的公司只有不到5000萬歐元的營業額。從全球範圍來看,這規模確實很小。然而,就是這些小公司,卻是真正有力的全球競爭者,且處於市場的領先地位。

這些不知名的全球市場領導者,產品範圍涵蓋了整個工業產品、消費產品和技術服務等各個領域,包括按鈕、裝訂材料、金屬網、無損檢測、養雞場設備、玻璃幕墻、酒店軟件、捕蠅紙、溫度控制技術等。雖然其中有很多我們每天都在使用,但因為長期定位於某個細分領域,而且許多公司通過給機器、部件、軟件或進行配套生產和服務,或處於價值鏈的深層,或搞著“內勤”工作,以至於這些產品並不容易被消費者看到。但它們的技術和市場份額都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比如總部位於巴伐利亞施瓦本的Seele公司,專註於玻璃外墻的設計和建造,在世界很多地標性建築中都用到了它們的產品。像耗資50多億美元的蘋果公司新總部“太空船”,外墻全部使用玻璃,號稱全球單片面積最大的曲面玻璃。這些曲面玻璃,就來自蘋果公司長期合作夥伴Seele公司。

北京鳥巢的頂層鋪膜、上海人民廣場大劇院的玻璃幕墻,也是由Seele公司設計和制造的。這家公司在歐洲和世界各地參加過眾多玻璃幕墻項目,但在媒體面前始終保持低調。

這些企業,既為德國提供了強勁的出口業績,也為德國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工作崗位。而且,因為它們70%以上是家族企業,很少在資本市場上市,在制定企業目標時,很少會受投資者和股東的幹擾,而是基於長遠的商業目標和員工考慮,所以無論是員工的穩定性,還是企業創新性上都頗有特色。

因為隱形冠軍大多是家族企業,所以它們在考慮企業目標時,不是三年五年的規劃,而是一代兩代人的規劃。這種基於長遠目標的規劃,促使這些企業舍得投入資金搞技術研發。根據西蒙研究的數據,在每1000名員工中,隱形冠軍企業的授權專利是大公司的5倍。從世界範圍看,正是隱形冠軍使德國企業在專利擁有量上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從專利的絕對數量來看,美國居於首位,其次是德國,第三位是日本。但從每百萬居民擁有的專利數量來看,德國則遠遠領先於其他國家,穩居榜首。同歐洲主要國家相比,德國每百萬人口擁有的專利數量是法國和意大利的4倍,差不多相當於英國的5倍。

最近一次在德國的考察過程中,巴伐利亞投資促進局負責人沃爾夫岡·許布什勒博士(WolfgangHübschle)向筆者介紹,德國的隱形冠軍企業主要集中在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和北萊茵-威斯特法倫這三個州,占德國隱形冠軍的70%左右。而這幾個地方,又是德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地方。

據沃爾夫岡·許布什勒博士介紹,巴伐利亞州GDP總量為5700億歐元,在2010~2016年中,每年保持14.7%的增速,失業率維持在3.4%的低水平。如此亮麗的經濟數據,中小型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美國2008年次貸危機前的幾年,德國曾因過度依賴生產制造行業,不能足夠快地過渡到服務業而飽受批評,甚至被嘲笑。但自危機爆發以來,這種看法已被完全扭轉。其他發達國家如英國、法國和美國,紛紛對服務行業進行了過度的投入,而忽視了生產行業,導致在危機中受創最大,而德國則受影響很小。這些中小型企業和隱形冠軍以工業制造為主,把就業大多留在了德國,其穩健的經營方式,對德國國民經濟的穩定發揮了積極影響。

穩健而低調的經營理念,也給這些隱形冠軍帶來長久的存活時間。據西蒙教授的研究數據,這些企業的平均年齡為66歲,38%的隱形冠軍存在了100年以上。

德國為什麽會產生如此多的隱形冠軍?這也是很多企業管理人士和專家一直研究的課題。在筆者跟德國一些專家和企業界人士的交往中,除了很多人提到的德國人嚴謹而理性的性格、對產權制度的保護以及雙軌制的職業培訓制度(學生除了在課堂學習理論知識外,必須有固定時間在工廠實踐和培訓)外,還跟德國企業對員工的重視密切相關。

德國企業的員工跳槽率非常低,很多員工一輩子就待在一家家族企業中工作。員工與企業管理層之間薪酬差距不是很大。有長期生活在德國的朋友告訴筆者,一些公司的前臺跟企業高管之間薪酬也就相差三五倍,不像中國一些企業普通員工與高管之間動不動幾十倍上百倍的差距。

在很多企業,董事具有決策權,員工必須執行,然而,在德國並非這麽簡單。在許多公司中,員工就一些重要主題依法享有決策權。根據相關法律,在所有最少擁有5名員工的德國企業當中,員工有權選出“工會”,管理層在重要決策中須有員工代表在場;員工人數超過20人的企業,工會可在管理層事先未張貼內部職位空缺的情況下保護員工不被解雇。這些對員工的強有力保護,也為員工長期在一家企業中發揮工匠精神提供了良好環境。

在中國,很多企業都喜歡追求規模效應,喜歡做大做全,喜歡跑馬圈地、上市圈錢,但隨之而來的風險也成倍增長,這導致企業的壽命偏短,在遇到宏觀經濟周期衰退時,也給整體經濟帶來起伏波動的風險。

德國這些隱形冠軍的成功事例,值得中國企業學習。

(作者系第一財經編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8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