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神一樣的統計法 謎一樣的就業率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7505

(何籽/圖)

學生、家長,把就業率作為擇校的重要依據;公眾以就業率來評價學校高低;官方對就業率連續2年低於60%的專業,調減招生計劃直至停招。

就業率不能反映就業質量,也不能反映就業流向;對變化較大的行業和職業,也不能很好地反映未來就業市場變化。

2015年1月12日,人民網依據75所部屬高校2014年度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整理公布了一份“本科生就業率排行榜”。

這份榜單中,74所高校的就業率高於90%,50所高於95%。正當“2015年是又一個就業最難季”的聲音剛起,如此漂亮的就業率成績單已經傳開。

“就業率”這一指標,多年來發揮著試金石的功能:學生、家長捧著它,作為擇校的重要依據;公眾捧著它,評議、對比,給學校分出高低;官方也捧著它,對於跌破“紅線”的高校專業,一票否決。

然而,“就業率”真的是試金石嗎?

不失業,即就業

實際上,“就業率”並非公眾普遍認為的“找到工作的比例”。

南方周末記者調查得知,按照當前國內的就業率統計標準,就業率的準確表達應是“非失業率”,即學生在畢業後有確定去向。

不失業,即就業,升學、創業、參軍,都可以把“確定去向”算入“就業”人數中。此次75所部屬高校發布的就業質量報告,都將升學、參軍人數納入了就業人數之中。北京郵電大學在此次就業率榜單中排名第二,而在其“就業人數”中,升學人數占比60%。

教育部回複南方周末記者采訪函時稱,在計算就業率時,教育部統一規定的畢業生就業形式,包含簽訂就業協議就業、簽訂勞動合同就業、靈活就業、定向委培、升學、出國(境)和參加國家地方項目就業。其中,靈活就業包括自主創業和藝術類自由職業。這些類目的人數相加,除以畢業生總人數,即得到就業率。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即使教育部統一規定了就業形式標準和計算公式,高校在具體操作時,仍然存在統計口徑不一的問題。

例如,華東師範大學的就業率計算方法,是將畢業生總數減去未就業學生數量,除以畢業生總數。而清華大學的方法,則是計算深造和就業畢業生數量,占畢業生總數的比例。

對“靈活就業”的界定標準也不盡相同。清華大學對“靈活就業”的界定是“不簽署三方協議而直接與用人單位簽署勞動合同就業、自主創業和自由職業”,而西安交通大學則在此基礎上加入了“簽訂勞動合同”的部分。

“目前各省份在就業率計算方式上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對‘靈活就業’認定標準、方法的不同上。”據南京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高新房介紹,江蘇省界定“靈活就業”的方法,是由學生本人提出申請,再通過簽字確認等程序來認定。若學生創業,需提供營業執照等證明。

統計就業率的時間節點,也是影響統計結果的另一關鍵因素。

此次就業率居榜首的中國藥科大學,就業率統計截止時間為2014年12月31日,而北京大學的截止時間為11月15日,中國政法大學則為10月31日。一些學校給出了兩個統計時間節點,如南京大學的就業質量報告中,8月31日本科生就業率為95.05%,到2014年12月20日,本科生就業率為98.58%,提高近4個百分點。

按照教育部規定,部屬高校必須分兩個時間節點統計就業率,分別稱為初次就業率和年終就業率,時間截點分別為8月31日和12月31日。

“如果拿一個學校的初次就業率和另一個學校的年終就業率對比,肯定是不公平的。”熊丙奇認為,“統計口徑和時間節點都不一樣,排行根本沒有意義。”

爭議就業率

如此計算出的就業率,究竟能多大程度上反映畢業生就業狀況?

榜單發布後,許多學生紛紛表示,高就業率與他們的“體感”就業難度存在明顯差距。而讓人大跌眼鏡的不止是高數值。

理工類大學和行業特色鮮明的大學在榜單中排名靠前,前20名中,綜合類大學僅占5席。清華、複旦等綜合類名校,也都跌出前10名,北京大學更是排到第40名。

然而,對於業內人士來說,這個數字並不那麽令人驚訝。

“(在我們學校)哪個學生找不到工作是不可能的。”中國藥科大學就業辦公室主任景廣鳳表示,由於中國藥科大學依托於醫療行業,而近年來醫藥行業人才需求持續井噴,該校就業率連續十幾年達99%以上。南京大學的高新房也稱,“如果我們這樣的名校都要考慮就業率的話,全國所有的學校都得擔心就業問題了。”

據國內知名的第三方教育數據咨詢和評估機構麥可思公司周淩波介紹,2011、2012、2013連續三屆中國大學畢業生在畢業半年後的平均就業率分別為90.2%、90.9%和91.4%。因此,畢業半年後,中國畢業生的就業率達到90%是符合客觀情況的。

一位多年從事就業率統計工作的教師坦言,實際上,少有學生到了年底還沒找到工作,優秀院校更是如此,年終就業率在90%左右並不奇怪。

但90%以上的就業率,卻是建立在將升學納入就業人數的前提上。是否應該將升學人數剔除出就業率計算範圍,在業內始終富有爭議。

周淩波分析認為,211、985工程高校的升學比例較高,使用“非失業率”而不是單純的“凈就業率”是合理的,否則與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校、高職高專相比較有失公允。高新房則直言,“升學算到就業里頭,那些升學率高的大學不但不吃虧,還占了便宜”。

“嚴格來說,是不應該把升學、出國包含進去的。”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教育學博士儲朝暉認為,“凈就業率”更能反映真實的就業狀況。但更重要的是,就業不應局限於某一時刻、某一時間段,而應包含畢業生的後續發展。

“90%”畢竟只是一個簡單的數字。“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遭遇挫折,實際就業情況低於自己的期待,這樣的感受不是就業率數據能夠反映的。”周淩波表示,就業率無法做到的事情太多,它不能反映就業質量,也不能反映就業流向;對變化較大的行業和職業,也不能很好地反映未來就業市場變化。

相比之下,多數受訪專家表示,就業質量和中長期的就業率,即薪資水平、工作滿意度、用人單位評價,及學生畢業三至五年的就業變動,更能反映就業的真實情況。但據儲朝暉介紹,目前公布的就業質量報告中,大多數學校已對就業質量有所分析,但分析深度和專業性仍待提高,也少有高校做長期的跟蹤調查。

儲朝暉表示,更好的辦法是引入第三方機構。

教育部從2013年開始鼓勵高校委托第三方機構跟蹤評價就業狀況,但目前多數高校尚未采取行動。

周淩波介紹稱,也有少數高校使用第三方數據用於改進培養質量和調整專業結構,其次也用於公示的就業質量年報。在75所部屬高校中,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江南大學、中南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就引用了麥可思為其所做的第三方數據。麥可思的調查采取抽樣的方式,對畢業後的大學生直接發放問卷,自願答題,高校不幹預調查過程。

“就業率紅線”

這已是75所部屬高校第二次向社會公開發布年度就業質量報告。

根據教育部2013年11月9日發布的文件,從2014年起,各高校將逐步發布本校的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並向社會公布。五個月後,75所高校相繼發布了首份就業質量報告。

在文件中,教育部再次強調了就業率的重要性:將就業狀況作為有關經費安排、招生計劃安排、學科專業調整、教育教學改革等方面的重要參考。

就業率指標的科學性在業內的討論始終未曾間斷,卻絲毫未能影響其重要地位在十多年來的不斷攀升。

最早在2003年,教育部曾發文,要求對畢業生就業率明顯偏低的高校及專業,控制或減少招生指標。2005年起,高校的招生計劃與畢業生就業狀況“適度硬性掛鉤”,對連續2年就業率不足50%的專業要嚴格控制招生規模,就業率連續3年不足30%的專業減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到2011年11月,“就業率紅線”繃得更緊了:對就業率連續2年低於60%的專業,調減招生計劃直至停招。

據教育部某直屬大學就業中心人士透露,2015年1月,教育部剛剛發布了文件,要求部屬學校每月3次上報就業率,統計動作更加頻繁。

上述人士還透露,教育部如今仍會定期統計全國平均就業率,但已不公開發布。截至2014年7月1日的全國平均就業率在71%左右,截至10月1日的數據則在80%左右。

與教育部一次次勒緊紅線相伴的,是高校對就業率指標的日益重視。

景廣鳳介紹,該校每周都要召開就業工作會議,各班級輔導員必須參加,達不到100%就業率班級的輔導員要單獨說明情況,解釋學生實習到什麽地步,什麽時候能簽約。

大連某高校就業指導中心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該校很多院系都為專業老師制定了激勵政策,即成功推薦一個學生找到工作,便給予適當金錢鼓勵,相當於“績效提成”。

“很多高校已經將學生作為學校的產品,而對學生的跟蹤調研即成為‘產品的售後服務’。”上述人士表示,高校的就業工作正在變得越來越急功近利,采取一切手段,“把學生培養得更加符合市場需求”。

“根本就不應該拿簡單的數字來評價學生就業,也不應該用就業率來排行。”熊丙奇表示,一本院校、部屬高校應實行通識教育,以能力為導向而非以就業為導向,過分強調就業率,即使暫不考慮就業率指標的科學性的問題,也根本無法引導學校提高辦學質量。“用就業率來評價一個學校,實際上就是把這個學校變成了職業培訓所。”

從2004年起,高校就業率造假的新聞幾乎無一年間斷,被曝光的某些學校“不解決就業不發畢業證”的做法,成為高校功利性的一個縮影。

“但無論是誰,都不可能,也沒有能力,再去對那些數據做個檢驗。”儲朝暉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0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