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財經評論:當抗通脹意義不再

1 : GS(14)@2016-05-24 10:24:25

iBond由2011年起推出,可以說是每年「食息一族」的必抽恩物,貪其回報做到抗通脹之餘,而且由不會執笠的政府發行,意味「零風險」。數數手指,雖然大家已袋了財爺派iBond糖六年,但隨着本港通脹已不斷收窄,推iBond對抗通脹的意義,其實還是否存在?當年財爺推iBond,正值2011年美國第二輪量化寬鬆,導致大量熱錢流入亞洲區;加上美元偏軟,持續上揚的環球食品、商品價格均加重香港通脹壓力。2011年,當時本港全年通脹率便達到5.3%。通脹趨升,即等同你手上儲蓄的購買力被削弱。試諗下,完全對投資沒研究的普羅市民,要將儲蓄滾大至一年有5.3%回報,手上儲蓄先可以話無蝕過。所以財爺推出iBond,中文名「通脹掛鈎債券」,每半年派一次與本地通脹掛鈎的利息抗通脹,而且保證最少有一厘,其實或多或少也有些補貼成份。



iBond淪炒即日鮮工具

隨着本港通脹由2011年的5.3%,逐漸回落到前幾年約4%,到今年經濟進一步放緩,市場估計全年整體通脹率只有約2%。市民認購iBond,也漸漸不僅為抗通脹,反而為數不少(尤其年輕人)會於上市首日沽出賺幾百,iBond也好像只淪為一班散戶炒即日鮮的工具。金管局金融基建助理總裁李建英上周公佈新一批iBond詳情時提到,iBond另一主要功能,是促進本港零售債券市場發展,至於將來若通脹大幅回落,相信政府會考慮發行哪些債券比較合適。對於明年是否會推iBond,當局不置可否。但的確,一直派開的糖即使好味,如果食到個個爛牙,當然也可以不派。記者:陳洛嘉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524/1962449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2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