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瑞士再保伸手向股神攞錢 李華華

2009-02-06  AppleDaily


 

股 神畢菲特近排頻頻出手,繼前日投資哈利電單車,最新目標係佢舊年已經入股、全球第二大嘅再保險公司瑞士再保(Swiss Re )。噚日佢透過旗下投資旗艦巴郡,向瑞士再保加碼注資30億瑞士法郎(約200億港紙),並以12厘息嘅可換股票據作交易,有權喺3年後轉換成瑞士再保股 票。

據彭博資訊引述瑞士再保嘅行政總裁Jacques Aigrain話,預期公司上年度會虧損10億瑞郎,但旗下嘅核心業務財產保險同壽險表現理想,只係投資組合失利,加上對冲項目嘅虧損,拖累咗業績,不過 o依家有股神入股,公司實力可以加強。Aigrain又話,考慮再集資多20億瑞郎,進一步將投資組合風險降低,務求維持舊年嘅AA評級。

其實股神旗下嘅巴郡都有經營再保業務,規模仲係全球第三大,唔知佢遲啲會唔會索性全面收購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47

瑞士能源貿易巨頭嘉能可計劃5月香港倫敦上市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25/4OMDAwMDIzNDY4OQ.html

今年第二季度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夏天。香港的眾多投資者剛剛才從港交所修訂交易規則的喧囂中擺脫出來。香港已將每天的證券交易時間延長了一個小時。

不 過,現在他們的注意力正在被資源和與資源有關的投資所牽引。4月19日晚間,中國的礦業巨頭五礦資源宣佈配股集資4.99億美元,約合39億港元,這一 數額比該公司此前預期集資的數額減少了接近一半。本月初,五礦資源計劃集資約10億美元用於它的一項重大的礦業收購計劃,目標是加拿大知名礦業商 Equinox。

而與此同時,瑞士的大宗能源貿易巨頭嘉能可(Glencore)卻計劃5月在香港和倫敦同步上市,作為該公司接近中國市場 步驟的一部分,其在香港的集資額 可能達到總集資額的20%,嘉能可的融資計劃是110億美元。毫無疑問,香港的機構投資者也在鼓勵更多的全球性的能源供應商和資源型公司在香港上市,這些 機構投資者不少兼具第二重身份:投行。這些公司的上市,可為其帶來不菲的佣金。

最近,一位中資投行的保薦人用沙啞的嗓音告訴記者,太累了。他所在的部門,今年以來新增了6個人,其中不少來自外國同行。他說,與外國投行相比,他們也許更瞭解國內的市場和需求。

記 者得到的名單顯示,還有更多的資源巨頭願意在香港上市,其中包括南非煤礦供應商LontohCoal、哈薩克銅礦公司Kazakhmys以及內地的內蒙 古伊泰煤炭公司和新礦資源公司等等。去年,世界上三大鐵礦石供應商巴西的淡水河谷已在香港成功發行預托證券(HDR),儘管總額不大,但是其高管在隨後的 聲明中稱,HDR可以讓中國的投資者更容易意識到該公司的價值。

事實上,資源巨頭的中國夢由來已久。數據顯示,內地市場已佔必和必拓鐵礦石全球銷售量的29%,必和必拓是淡水河谷的競爭者之一。不僅是資源,在一些關鍵的金融領域,也有越來越多的公司願意在香港或者內地上市。

不過,在中長期的市場中,記者寧願相信國際資源巨頭的中國夢與資源股的春天更加接近。

最 近一段時間,記者不止一次聽到基金經理建倉資源板塊的消息。如果投資者對2007年的投資背景還有記憶的話,不要忘記,在牛市的最後時刻,資源股的回報 率遠遠高於其他的板塊。以中國鋁業為例,在2007年6月至9月,A股的漲幅接近3倍,H股的漲幅超過2倍。而香港一位曾任保良局總裁的基金經理,借助那 一波資源股的漲勢,回報率竟高達60倍。

不可否認的是,今年的投資背景與2007年有不少相似之處,例如通脹的壓力和氾濫的流動性。最近市場上流傳的美國即將在6月推出QE3(第三次量化寬鬆)的消息也許將令這個背景更加現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25

中石化入股瑞士石油交易商碼頭業務

http://companies.caixin.com/2012-10-16/100448010.html
【財新網】(記者 楊秋波)中石化集團旗下的中石化冠德(00934.HK)10月15日晚發佈的公告稱,公司以及經貿冠德(中石化冠德之全資附屬公司)與MEAM訂立了協議,經貿冠德同意購買Vesta Terminals的50%股權,總代價為1.286億歐元(相當於約13.021億港元)。

  目標集團MEAM主要於歐洲從事營運倉儲能力共約160萬立方米散裝液體倉儲碼頭,並為其客戶提供物流服務,包括專項服務,如按客戶特定要求提供產品摻混或加熱。

  MEAM目前於西北歐ARA(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安特衛普)和波羅的海地區經營三個擁有的石油產品和生物燃料倉儲碼頭,其中一個碼頭位於比利 時安特衛普,由Vesta Terminal Antwerp N.V.營運,一個碼頭位於荷蘭法拉盛,由Vesta Terminal Flushing B.V.營運,及一個碼頭位於愛沙尼亞塔林,由Vesta Terminal Tallinn Oü營運。

  收購事項完成後,Vesta Terminals將向現有及新的第三方客戶以及其股東提供倉儲服務。根據股東協議,行政總裁帶領下的現有管理團隊將繼續管理Vesta Terminals的運作,並在Vesta Terminals的股東及董事會的指導下負責日常業務營運。由經貿冠德委任的兩名高級管理人員將加入現有管理團隊,職位為財務總監及市場營銷副總裁。

  中石化集團主要業務包括原油及油品貿易,經營原油碼頭及其附屬設施,提供物流服務,包括原油和油品倉儲、物流、碼頭服務及分銷以及國際物流代理服務。

  中石化冠德認為,MEAM在ARA(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安特衛普)和波羅的海地區經營自給業務,該地區是中石化集團在海外倉儲業務實現高增長目標重點發展地區。波羅的海地區亦為前蘇聯地區最大的出口碼頭之一,具有顯著進一步市場潛力。

  同時,MEAM分別於比利時安特衛普、荷蘭法拉盛及愛沙尼亞塔林戰略性地擁有三個碼頭,都設施完善且適合儲存石油及石油產品,總倉儲能力約160萬立方米。 MEAM 亦擬於現址所擁有的土地上擴建倉儲能力。

  中石化冠德董事認為,收購事項為提升中石化集團經營海外倉儲業務經驗,並實現在歐洲散裝液體倉儲碼頭業務方面快速擴張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

  此外,比利時安特衛普及荷蘭法拉盛之碼頭均被納入ICE 和普氏交易平台,因此該項投資將有利於中石化集團成品油國際貿易,使中石化集團積極參與歐洲普氏交易,並與中石化冠德現有的石油倉儲及貿易業務之間產生協同效應。

  中石化冠德董事還表示,基於中石化集團與Saudi Aramco合資成立的延布煉廠按進度於2014年下半年開始投用後,中石化集團協同MEAM將可充分利用比利時安特衛普碼頭之倉儲能力,提高其盈利能 力,並實現延布煉廠油品大船運往西北歐地區,小船銷售到歐洲終端市場的物流優化。

  同時,中石化表示,作為未來國際擴展及集團貿易活動實現協同效應的戰略平台,收購事項符合集團提供原油碼頭及相關物流服務以及拓展新市場的業務發展策略。

  據公告介紹,Vesta Terminals為於荷蘭註冊成立的私營公司,於完成前為MEAM的全資附屬公司。根據MEAM實施的重組計劃,於完成前,Vesta Terminals將成為目標集團的控股公司。通過收購MEAM,Vesta Terminals將主要從事碼頭倉儲服務業務,包括為儲存原油、生物燃料、石化產品、成品油及煤炭產品提供倉儲。

  MEAM是在荷蘭註冊成立的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並是摩科瑞(Mercuria Energy Group)的間接全資附屬公司,而摩科瑞為一家於塞浦路斯註冊成立的有限公司,營運及參與於包括原油、成品油、天然氣及生物柴油在內的全球能源市場。

  《金融時報》10月16日報導稱,摩科瑞是世界第五大獨立石油交易公司。中石化在摩科瑞的投資,代表中國企業首次進入主導全球大宗商品流動的瑞士交易機構。此次收購會給中國帶來瑞士大宗商品交易公司圈子的入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748

披上瑞士外衣 台製小牙根銷全球

2013-05-20  TCW
 
 

 

你可能不知道,口中小小一根兩公分不到的人工牙根,藏著七至八成的高毛利率。

台灣平均一年需求量二十萬到二十五萬根間,市調機構Vontobel估計,全球光植牙材料年產值就逾新台幣一千億元,二○四○年可能會成長八倍。

不過台灣牙根市場呈現兩極化:歐美品牌守穩中高價市場,囊括過半;韓國業者則大打犀利價格戰,一出手就只有歐美報價的一半,席捲低價市場。

為了打破歐、美、韓獨大,曾在醫材大廠百略、華廣共事的謝沛勳與布諾瓦(Morten Brunvoll),共同設立百丹特生醫集團,要用「台灣骨、瑞士皮」的模式,切入市場。也就是台灣承攬七成的產品開發與生產,再由集團的瑞士工廠進行品質檢測與包裝,最後則以「瑞士品牌」行銷全世界。

投入人工植牙研究達二十二年的健容牙醫診所院長陳建墉指出,百丹特因為由瑞士團隊控管最後品質的「瑞士品牌」形象,報價得以比韓國高檔品牌高出兩至三成,「如果沒有『瑞士』加持,後進者的報價可能要打個七、八折。」

做臨時假牙只要十五分鐘

為與競爭者差異化,百丹特另外成立轉投資公司丹特仕牙體科技,導入3D數位牙科診療系統,是台灣同業中唯一提供牙醫師完整解決方案的公司。

過去,患者拔牙後,牙醫會以樹脂印模,數日後再回診裝置臨時假牙;但進入3D牙科時代,牙醫只須以口內掃描機掃描患者全口牙齒,就能藉由電腦軟體傳送到服務中心,十五分鐘內就能作出臨時假牙,患者免去來回奔波,精準度也比傳統印模倍數提升。

台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歐耿良從今年德國國際牙科展覽會觀察,3D數位牙科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陳建墉估計,台灣六千多家牙醫診所中,完整導入3D系統比率遠低於一成,「但這是全球牙科未來五、六年最重要的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879

瑞士:中國與歐盟之間的「香港」?

http://www.infzm.com/content/90918

作為中國與歐洲大陸國家之間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協定區,中國與瑞士將互相打開大部分大門,瑞士也很可能成為中國與歐盟之間的「跳板」。

FTA,正在成為全球新一輪貿易規則主導權爭奪戰的焦點所在。

3年9輪談判之後,中國與歐洲大陸國家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協定(FTA)終於基本落定。

2013年5月24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問瑞士,與瑞士聯邦主席毛雷爾一起簽署了結束這場談判的諒解備忘錄。這意味著談判結束,待雙方就談判內容走完各自國內程序之後,很快將正式簽署協議。

「這是近年中國對外達成的水平最高、最為全面的自貿協定之一。」商務部部長助理、中國代表團團長俞建華在當天國務院新聞辦召開的發布會上給出了高度評價。

原因是,中瑞FTA協定的零關稅比例很高:瑞方將對中方99.7%的出口在協定生效後立即實施零關稅,沒有任何過渡期;中方將對瑞方84.2%的出口最終實施零關稅,其中67%將在協定生效之日立即實施,另外17%在5至15年內達到零關稅水平。如果加上部分降稅的產品,瑞士參與降稅的產品比例是99.99%,中方是96.5%,均高於一般自貿協定的降稅水平。

中國現在正在與29個國家和地區建設16個自貿區,除了中瑞自貿區外,已經簽署並實施的有10個,正在商建的還有5個。而瑞士的獨特意義,在於它是歐洲大陸和世界經濟20強中首個與中國達成自貿協定的國家。

中瑞關係之密切,由此可見。事實上,瑞士曾是西方最早承認新中國的國家之一,也是第一個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歐洲大陸國家。現在,通過這個自由貿易協定,它被寄望成為中國與歐洲大陸之間的「香港」。

中瑞「表」情

瑞士鐘錶雖然也將降稅,但並不在零關稅的名單之內。

大多數中國人最為關注的瑞士鐘錶,雖然也將降稅,但並不在零關稅的名單之內。

中方除了對84.2%的進口量實施零關稅外,還承諾對12.3%的進口量10年取消60%的關稅。儘管中瑞達成協議的內容並沒有公佈,但官方人員透露,協議只對部分鐘表作了逐年減稅的安排——從協議生效之日起開始降稅,第一年降18%,每年大概降5%,10年共降低60%。

對瑞士著名的鐘錶業來說,中國人是至為重要的客戶:瑞士鐘錶聯合會的官方數據顯示,近兩年來中國大陸一直排在瑞士表銷售排行榜的第三位,排在第一位的則是香港,這意味著中國人正是真正意義上最大的買家。

自從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便漸漸成為瑞士鐘錶的主要市場,連續多年一直穩定快速增長。在歐洲深陷經濟危機的2011年,中國大陸市場銷售增長接近20%,一枝獨秀。

但2012年,中國大陸的銷售額卻罕見地與上年持平,幾乎沒有增長。2013年以來則每個月連續下跌,到3月份已經同比下跌三成。可以想見,中國大陸正在進行的反腐行動和要求「厲行節約」,無疑會影響瑞士鐘錶業的好日子。

不過,日益富裕的中國消費者,依然是瑞士鐘錶的堅強支撐——2013年5月初剛剛結束的瑞士巴塞爾鐘錶展依然云集了數千中國進口商和中國媒體。在這個全球最重要的鐘錶珠寶博覽會上,人們發現,萬元以內價位的表,依然深受中國人的熱捧,並未受到多少影響。

在這樣的背景下,即使按照這個自由貿易協定設定的時間表,每年降低關稅稅率,也很可能並不會帶來瑞士鐘錶價格的大幅下降。

這是因為,關稅本來就只佔鐘錶價格的15%左右,而增值稅等其他稅費所佔的比例則更高。加入自貿區只能使前者部分下降,對後者卻無能為力。

況且,業內人士普遍預計,即使稅費大幅降低,瑞士人也很可能調整銷售價格。因為沒有人會放過在中國市場上賺更多錢的機會,中國人增長多年而難以消散的消費熱情,將是瑞士鐘錶價格最有力的支撐。

另一個「香港」?

瑞士很可能成為中國與歐盟之間的一塊「跳板」,其在轉口貿易曲線上的作用類似香港,只是它的通道比香港更為集中與明確。

中瑞之間達成這份協議,恰恰正是在中國與歐盟貿易陷入爭端的敏感時刻——歐盟正在發起針對中國光伏產品和無線通信設備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在近年來,這樣的貿易摩擦屢屢發生。

有趣的是,雖然瑞士在歐洲地處連接南北與東西的戰略要道,為穿越阿爾卑斯山脈的必經之地,但它並非歐盟成員國。

自古以來,中立一直是瑞士這個聯邦小國的守身之道和生財之道。作為一個歐洲內陸小國,瑞士國土面積不到4.2萬平方公里,人口也不過720多萬,但早在近200年前,瑞士就宣佈永久中立,甚至連聯合國都不願意加入——1986年瑞士一度全民公投反對加入聯合國,直到2002年經過再次公投才同意加入。

一個多世紀以來,這種中立國的地位讓瑞士在綿延歐洲的多次戰爭中倖免於難,而且極大促進了經濟發展。瑞士始終超然於種種國際衝突之外,並天然具有為一些重大國際談判和國際糾紛進行斡旋的身份與空間,包括聯合國在內的許多國際機構都在這裡設有辦公場所。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中瑞設立自由貿易區的一個潛台詞,很可能是希望通過瑞士這道獨特的橋樑,來緩和中國與歐盟之間的經貿關係。

因為歐盟與瑞士之間的經貿關係非常密切——歐盟是瑞士最大的經濟夥伴,瑞士是歐盟第二大經濟夥伴;而瑞士與中國的關係,也同樣非常密切——中國是瑞士在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瑞士是中國在歐洲的第七大貿易夥伴和第六大外資來源國。

不過,在歐洲,更多的人則擔心,瑞士很可能會成為一個中國產品進入歐盟的跳板。類似的報導,時常能見諸當地媒體。

近年來,歐盟並未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也對來自中國的許多商品一直限制嚴格,除了在紡織品等商品上實行配額制,對光伏等商品也時常提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貿易摩擦日趨激烈。但是WTO規則對原產地並無非常嚴格的規定,在現有的框架下,中國產品通過瑞士的特殊地理優勢,不難繞過各種貿易壁壘,更為順暢地進入歐盟。

如果這一可能真的成為現實,則意味著瑞士實際上成為了中國與歐盟之間的一塊「跳板」,其在轉口貿易曲線上的作用類似香港,只是它的通道比香港更為集中與明確。

值得一提的是,對香港來說,這自然不是個好消息。當中國內地與歐洲之間的通道被瑞士打通,無論是瑞士產品進入中國內地,還是中國內地產品出口歐洲,恐怕都將不再那麼需要香港了。

FTA之戰

在更積極地締結FTA時,中國也必須學會如何適應或者努力參與制定新的遊戲規則。

「相比經濟問題,自由貿易協定(FTA)對於大國來說,更多還是出於戰略考量。」對外經貿大學副校長趙忠秀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如此評價。

的確,整個世界眼下正瀰漫著FTA的硝煙。其中最熱鬧的,當屬美國主導的TPP(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以及美歐最近正式啟動的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定)談判。

TPP原本只是文萊、智利、新西蘭和新加坡4國2005年簽署的無名自由貿易協議,當美國2009年加入後,演變成美國牽頭,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秘魯、越南、日本等國加盟的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TPP也因此被認為是奧巴馬政府在外交和經濟領域推動的最重要的戰略框架,被稱為「美國重返亞洲」。

不過,TPP這個世界最大自由貿易區的頭銜,也許很快就將被TTIP所代替。

TTIP主要是美歐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這一想法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出現,但一直被擱置。2013年以來,美國和歐盟對於TTIP談判的熱情正在升溫。歐盟委員會3月12日宣佈,日前已經通過了TTIP談判授權草案。

對中國來說,這是在外交與經濟舞台上必須適應的新場景。

在此之前,WTO是世界上最為重要的貿易協定框架。但因為WTO實行的是一票否決制,一百多個成員只要有一個投反對票,任何事就很難進行下去,導致WTO目前陷入僵局。多哈回合談判多年而始終淤滯,已經顯示這種舊的貿易機制難以支撐。

「中國要學會使用FTA,不管是多邊,還是雙邊FTA,都要學會靈活使用。」商務部外資司研究員馬宇告訴南方週末。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正在越來越頻繁與靈活地使用這一方式。

2002年11月,《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在第六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籤署,東盟「10+1」成為中國第一個自貿區,並於2010年1月1日正式建成啟動。

到現在,中國正與五大洲的29個國家和地區建設16個自貿區。除了中瑞之外,已經簽署並實施的10個自貿協定,分別是中國與東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新西蘭、智利、秘魯、哥斯達黎加自貿協定,中國內地與香港、澳門的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以及與台灣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而正在商建的還有5個,分別是中國與海灣合作委員會、澳大利亞、挪威、冰島、韓國自貿區。同時,中國已經完成了與印度的區域貿易安排聯合研究、日韓自貿區官產學聯合研究。

「目前中國在亞洲參與了多個多邊貿易機制,如東盟10+1、東盟10+3等,多個國家因此擔心中國在亞洲的經貿合作機制中將起主導作用。」安邦諮詢公司在一份報告中寫道。正是這種擔心,導致世界開始了新的一輪對貿易規則主導權的新爭奪。

大多數自貿區協議主要限於降低商品關稅,促進服務貿易,很少涉及勞工和環境保護。但TPP與TTIP不僅將規定取消或降低商品的關稅,還將涵蓋安全標準、技術貿易壁壘、動植物衛生檢疫、競爭政策、知識產權、政府採購、爭端解決,以及有關勞工和環境保護的規定等,標準之高和覆蓋領域之廣遠超一般自貿區協議,旨在制定新的貿易標準和規則。

正因為這樣,TPP與TTIP被評價為「新一代更高級別的FTA」。

這也是中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在更積極地締結FTA時,中國也必須學會如何適應或者努力參與制定新的遊戲規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98

瑞士「限公司高管工資」法案告敗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4828

上週日,瑞士舉行全民公投,「1:12提案」以34:66的得票告敗。該法案限制公司高層收入為底層員工收入的12倍,旨在減少公司巨頭們的收入從而提高「窮人」收入。瑞士曾被稱作「資本家的天堂」,如今公眾對於高工資人群的態度發生轉變——即便在瑞士這樣中立的國家,人們對於社會不平等仍感憤怒。

此計劃的建立者,David Roth表示他期望公司高層的工資可以下調,而這些錢應被用作支付低收入員工的工資和投資於公司的未來發展。而反對者認為這樣的法案限制公司僱傭人才、使公司遷往海外,會使得社會保險繳款和高額稅降低,因此危害國家經濟。投票前,瑞士企業的高層們曾發出警告,如果該法案通過,他們的公司會遷離國家。

近些年來,瑞士關於類似的想法有激烈的討論。今年三月,瑞士剛以70%的比例通過了法案,使得股東每年可以投票來決定經理們的工資(被稱作「抗大佬提議」)。有人期待,「瑞士或許會產生世界上最激進的平等政策。」

儘管法案失敗, Roth仍對其積極意義有信心,「當然(計劃告敗)我們很失望,但是我相信我們還是取得了一些成就。一年前,反對者在為高薪辯護,而現在沒有人這樣做了。沒有人敢說百萬薪水就是理所應當的。」 而Deborah Warburton表示,此法案已經在歐洲其他地區得到了共鳴:「如何使公司高層公司更加公平合理也是一個非常現實需要考慮的因素。」

目前很多瑞士公司高層低層收入比超過100:1。據報導,瑞士製藥企業巨頭,羅氏集團首席執行官在2012年收入為1390萬美元,而該公司最低工資僅59000美元,形成236:1的巨大差距。

而此法案背後有一個更加激進的點子——給每人每月以2500法郎(相當於2800美元)的最低收入。而想要拿到最低收入的唯一條件:成為瑞士成年公民。此計劃很可能將於2016年初進行投票。

瑞士,這座資本家的天堂,以其秘密銀行、低稅率和多金的特點著名。而如今「天堂」命運的大逆轉與瑞士的政治系統有直接關係。瑞士政府基於聯邦式架構(26個州各有獨立主權),擁有卓越的直接民主系統。民眾可以向瑞士聯邦憲法提出意見,如果獲得10萬人簽名,則必須舉行公開投票;而如果雙重多數的代表同意,則該法案可被寫入法律。

最近這樣的提議扎堆出現究竟意味著什麼?

David Roth說,「瑞士以前的人們很少會炫耀自己的財富。30年前他們比較謙虛低調,而當時的最高最低工資的比例為6:1」。幾十年來,在全球化的發展下,瑞士產業擴增,標準工資和高層的工資都相應提升。五年前,瑞士在金融危機期間相比於其他歐盟國家失業率極低,而平均工資很高。在近五年內,公眾改變了對於銀行家的認知。「以前銀行家被看作是瑞士民族的傑出代表,但是自UBS被政府救助之後,大多數人們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轉變。」Thomas Milic,蘇黎世大學講師如是說道。

只有當經濟、政治的領軍人物很清楚他們自身的責任,不僅是工作內的責任,還有收入上的責任,瑞士才可保持其「資本家的天堂」這一形象。

 「很多人認為這個國家充斥著傲慢的財閥、貪婪的銀行家和偷稅人,」 肯特大學瑞士政治研究中心教授Clive Church說,「經濟平等是消除這一印象的方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51

標題怕變北韓翻版 瑞士人放棄打肥貓

2013-12-16  TCW
 

十一月底,瑞士公投倡議公平薪資的「一:十二行動」(1:12 initiative),終告闖關失敗,意味著「打肥貓」的極端做法,並非民眾渴望的經濟解方,還不如維持自由開放的經商環境,讓高占國內生產毛額(GDP)近四成的國際企業常駐在此。

「一:十二行動」的發起人之一是社會民主黨主席羅斯(David Roth),他力陳公投目的並非制定薪資上限的數字,而是公平分配最高和最低受薪族群的關係。所有從肥貓手中省下的錢都將用於支付底層員工薪水、開發新投資案等。

不過,儘管提案未獲全民埋單,倡議本身就已招致大開自由經濟倒車的批評,不僅國會議員諾瑟(Ruedi Noser)痛批「一:十二行動」將讓瑞士從經濟最自由國家的地位淪為「歐洲的北韓」,當地的中小企業也反彈這種「齊頭式經濟平等」的取向。

低薪族反丟工作、福利減

年薪為員工五倍的電動腳踏車商沙爾(Kurt Schaer)表示,他雖然反對薪資差距過大,但更不希望政府干預經營:「股東有自由決定經理人薪資。要是公投通過,我反而得增加會計的人力成本,」他說,「我寧可拿這些錢開發新產品或市場,而不是遵守蠢規定。」

薪資鴻溝日益擴大,是近年瑞士社會的隱憂。社民黨提出的數據顯示,一九八四年至二○一一年,瑞士最低和最高薪資差距已從一:六擴大到一:四三;瑞士勞工聯盟公布的資料更驚人,單是諾華藥廠(Novartis)的差距就高達一:二六六。一名氣憤的民眾就對英國廣播公司(BBC)說:「我們要遏止這股歪風,這些經理人過去幾年實在賺得太超過。」

然而,單靠「一:十二行動」就想提升低薪階層收入,反可能領著經濟發展走回頭路。瑞士手工業者聯盟主席萊姆(Jean-Francois Rime)擔憂,企業將推出規避原則的政策,將工程外包海外,反而導致政黨想保護的低薪族群更快丟飯碗;不僅如此,一連串骨牌效應也將隨後發生:失業率攀高,國家稅收因而減少,社會福利勢必縮水。

「幸好,投票結果反映一項事實,」瑞士全國工商總會董事法拉佛(Ursula Fraefel)說,「民眾對目前瑞士經濟成長模式是認可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579

探秘全球頂級富豪的“藏寶室”——瑞士金庫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050

在瑞士蘇黎世的腹地,湖平面以下18英尺,靜靜地躺著全球頂級富豪的小金庫——瑞信的私人客戶的儲藏室。 彭博獲得了一窺究竟的機會,以下視頻中呈現的便是這個神秘的“藏寶室”的內景,這里一共有3500個保險櫃,有10種不同的規格,最小的保險櫃只有5厘米高,而大的差不多有一個壁櫥的大小。 只是讓人意外的是,小的保險櫃一年收費為200瑞郎(約合1300元人民幣),大的一年1000瑞郎(約合6500元人民幣)。 如果你想放點什麽東西在瑞信的“小金庫”里,除了交錢還得有個個人賬戶。就像傳說中的那樣,打開保險櫃需要兩把鑰匙同時開啟。 不少客戶將文件和珠寶放在這里,放置的時間有的只有幾分鐘,有的則長達數十年,只要你願意掏錢,放多久都可以。 視頻如下(如不能顯示可嘗試刷新頁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503

瑞士能源巨頭Mercuria接近搶下摩根大通金屬原油等現貨業務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9242

據CNBC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經過數周談判,摩根大通與瑞士能源巨頭摩科瑞(Mercuria Energy )就旗下現貨商品業務收購接近達成一致協議。收購聲明最快將於下周發布。 為完成這宗收購交易,業內預計,摩科瑞或將近乎全盤買下摩根大通現貨資產業務。該業務包括金屬倉儲、原油和天然氣供應。摩根大通旗下美國地區少數發電廠在該談判之前就已經被獨立出售。華爾街見聞曾介紹,摩根大通計劃出售的業務包括八個部門:全球原油、北美電力、北美天然氣、歐洲電力、歐洲天然氣、基本金屬、煤炭以及Henry Bath Son金屬倉庫。1月份,摩根大通將LME金屬期貨經紀業務加入了出售清單。但金屬期貨經紀業務並不包含在與Mercuria談判的現貨業務出售包中。 大宗商品現貨價格疲軟不振是摩根大通出售該業務的重要原因之一。休斯頓金融學教授Craig Pirrong稱: 看看過去二十年,銀行在大宗商品貿易方面的銷售額和收入都在下降。收入降低、成本上漲,現貨商品生意已經不再那麽有利可圖了。 此外,該行還面臨監管層愈加嚴厲的資本及其他方面要求。 2月早些時候,摩科瑞與摩根大通就收購對方旗下現貨商品業務展開排他性談判。 去年7月,摩根大通宣布將出售現貨商品業務。此前不久,摩根大通與美國聯邦能源管理委員會(Federal Energy Regulatory Commission)達成和解協議,以4.1億美元了結該委員會對其提出的電價操縱指控。 摩科瑞談判組過去幾周以來,忙於同摩根大通雇員的溝通工作,同時開展資產評估。摩科瑞為資源貿易、石油運輸和精煉加工巨頭。 目前尚不清楚摩根大通現貨商品部門數百名雇員是否將繼續受聘於摩科瑞,該部門負責人Blythe Masters是否將效力於新東家也尚無定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201

摩根大通現貨商品業務以35億售予瑞士能源巨頭Mercuria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9242

摩根大通周三發布聲明稱,將作價35億美元將旗下現貨商品部門出售給瑞士能源巨頭Mercuria。此宗全現金交易預計將在今年第三季度完成。 這宗交易涉及一家較大規模的北美能源企業,該企業擁有一個靠近加拿大油砂的巨大儲油罐、天然氣和電力交易業務,以及與一家美國東海岸大型精煉廠之間的供應和交易協議。油砂是富含天然瀝青的沈積砂,世界上85%的油砂集中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北部地區。 此前,《華爾街日報》報道稱在該筆交易中,摩根大通的估價在33億美元。 摩根大通原油和金屬現貨業務是華爾街實力最強大的團隊之一。 此前,華爾街見聞網站曾提到,為完成這宗收購交易,業內預計,摩科瑞或將近乎全盤買下摩根大通現貨資產業務。該業務包括金屬倉儲、原油和天然氣供應。摩根大通旗下美國地區少數發電廠在該談判之前就已經被獨立出售。華爾街見聞網站曾介紹,摩根大通計劃出售的業務包括八個部門:全球原油、北美電力、北美天然氣、歐洲電力、歐洲天然氣、基本金屬、煤炭以及Henry Bath Son金屬倉庫。1月份,摩根大通將LME金屬期貨經紀業務加入了出售清單。但金屬期貨經紀業務並不包含在與Mercuria談判的現貨業務出售包中。 大宗商品現貨價格疲軟不振是摩根大通出售該業務的重要原因之一。休斯頓金融學教授Craig Pirrong稱: 看看過去二十年,銀行在大宗商品貿易方面的銷售額和收入都在下降。收入降低、成本上漲,現貨商品生意已經不再那麽有利可圖了。 此外,該行還面臨監管層愈加嚴厲的資本及其他方面要求。 2月早些時候,摩科瑞與摩根大通就收購對方旗下現貨商品業務展開排他性談判。 去年7月,摩根大通宣布將出售現貨商品業務。此前不久,摩根大通與美國聯邦能源管理委員會(Federal Energy Regulatory Commission)達成和解協議,以4.1億美元了結該委員會對其提出的電價操縱指控。 摩科瑞談判組過去幾周以來,忙於同摩根大通雇員的溝通工作,同時開展資產評估。摩科瑞為資源貿易、石油運輸和精煉加工巨頭。 目前尚不清楚摩根大通現貨商品部門數百名雇員是否將繼續受聘於摩科瑞,該部門負責人Blythe Masters是否將效力於新東家也尚無定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9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