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獻血量增長進入瓶頸期 輸血藍皮書披露行業十大困惑

“為什麽獻血要無償而輸血要收費?”“為什麽要獻血給陌生人用? ”“獻血會影響健康?”“獻血會感染疾病?”……

血液作為一種特殊的公共資源,稀缺並被普遍需求,世界各國均將血液管理工作納入國家策略層面進行規劃和管理。12月2日,在上海發布的首部《輸血服務藍皮書》稱,采供血行業“無人不知”但又“無人不謬”。

除了上述這些疑問外,藍皮書主編、上海市血液中心黨委書記、世界衛生組織輸血合作中心主任朱永明還列舉了輸血行業目前面臨的十個方面的困惑。

無償獻血的定義和驅動模式。朱永明提出,當前各地獻血量的增長都進入所謂瓶頸期,增長勢頭減緩,供血和臨床需求的差距不斷加大。這個減緩或瓶頸,是新一輪迅速發展前的換擋過渡期,還是成為長期趨勢?如是前者,減緩的原因和以後會迅速發展的動因分別是什麽? 過渡期有多久? 如是後者,怎麽破解? 是不是應該從重新思考無償獻血的含義和驅動模式開始入手?

地方政府、社會各界對采供血工作的支持。前者表現的是財政補貼、人員招聘、績效管理等方面不到位,牽頭領導作用弱等問題;後者表現的是有關職能部門或社會單位對采血點設置、無償獻血宣傳等不支持或設置障礙等問題。

對新技術、新模式的敏感性。雖然血液核酸檢測已經全面進入常規化,但是對比20世紀90年代艾滋病和丙肝抗體檢測的引入和采用,目前在采用細菌檢測、病原體去除、全面去白等新技術,以及獻血者再歸隊、血液安全監測(haemovigilance)、PBM等新模式方面的進展均比較緩慢。

臨床的結合和指導。血站與醫院臨床科室的專業聯系還不夠,在履行指導臨床醫療用血工作方面無論是能力還是途徑都不夠。大部分醫院的輸血科不屬於臨床科室,這不利於學科發展、人才培養和對臨床輸血的指導。

法規體系的定位和協調。與血液監管有關的法律、法規、標準、指南以及如何將其定位、發揮作用、相互關系等尚待明確和理順,及時更新和修訂的機制尚不全。

信息系統建設。血液信息系統孤島化嚴重,關於系統聯網的呼聲雖然強烈,但是在聯網目的(功能)、聯網方式、技術前提(比如數據、代碼、系統等的標準化)、隱私和信息安全(防止泄露,防止被企業濫用)等重大基礎問題上,還缺乏全面思考和共識。

各地發展差距。跟社會經濟發展差距類似,各地區血液事業發展也不平衡。由於單位運行模式、財務制度、監管要求的改變,原來常見的形式多樣的地區間、單位間的對口支援以後可能越來越難見。

血站分類、定位和監管模式。朱永明說,各地血站普遍存在與人員績效、單位分類管理有關的問題。有些地區“把血站當成機關,把獻血當成公務活動,把獻血者、誌願者當成公務員”的傾向顯著。

決策程序和依據。有些重大決策長期存在爭議,如延長血樣保存期、全國統一血費項目和標準而非統一測算方法等,事先缺乏調研和溝通,事後缺乏宣傳和補救。

對行業及其前景的思考。朱永明說,有些發達國家近年臨床用血顯著減少(當然依然遠遠高於我國的水平),造成血站運行成本上升而收入下降(供過於求),有些血站甚至難以為繼。國內外都有幹細胞誘導血液成分的成功報道。這些都可能會對采供血行業的前景、機構設置和運行產生深刻的影響,業內基本尚未關註和研究這些影響及其對策。

藍皮書介紹,自“十二五”以來,國內血液制品行業無論是原料血漿采集量,還是血液制品產量、品種均逐年增長,但距離滿足臨床需求仍有相當差距。

統計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全國原料血漿采集量有較大提升,2015年全國采漿量接近600萬升,較2014年增長了約12%;在冊供漿員數量明顯增長,超過了200萬人。

隨著采漿量的提升,我國血液制品產量也出現了較大幅度增長,其中靜註人免疫球蛋白(pH4)批簽發量從2011年587余萬瓶增長至2015年857余萬瓶,國產人血白蛋白批簽發量從2011年約2000萬瓶增長至2015年的3000余萬瓶。

但據藍皮書介紹,我國血液制品仍然供不應求,進口人血白蛋白比例已從2011年的40%增長至2015年約60%,雖然其增長趨勢放緩,但隨著市場需求不斷加大,若采漿量得不到較大提升,市場缺口將進一步擴大,進口比例也會隨之增加。

目前,我國血液制品結構仍以白蛋白為主(占比64%),存在品種單一、資源有效利用率不高的問題。全國30余家血液制品企業能夠生產人纖維蛋白原、三種特免球蛋白、人凝血酶原複合物、人凝血因子Ⅷ的企業不足10家,尤其凝血因子類產品更是血友病患者的救命藥,供應量常處於短缺狀態。

“如何進一步提升采漿量,擴大各制品生產規模,提高血漿資源和采漿資源的利用率,緩解供需緊張仍是我國血液制品行業面臨的最大問題。”藍皮書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9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