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石波的演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0l3mh.html

石波:各位尊敬的投资者、各位尊敬的深圳朋友,晚上好!我来自上海尚雅投资管理公司,我8月份离开了华夏基金,华夏基金是中国资本市场最好的一个基金管理 公司,他们今年回报率在所有基金里面都排名前列。现在我遇到很多的投资者,很多人跟我讲,他说如果这次股票反弹后,他们就会把股票卖掉,以后再也不碰股票 了。现在遇到这样一种情况,首先我们讲投资之前,我们一定要清楚股票市场和储蓄是不一样的,储蓄是风险比较低,除非国家经济出问题,你的储蓄本金是保得住 的。但是参与股票市场投资,风险就比较大。

面对风险怎么办呢?很多人会茫然失措,会后悔。有一个例子很有意思,有两个人到了森林里,看到老虎来了,一个人就慌张失措,不知道该怎么办。另外一个人就 在系鞋带,另外一个人就很奇怪,你系鞋带干什么?你能跑过老虎吗?他说我只要跑过你就可以了。面对风险,你需要做好准备工作。诺亚并不是在下雨的时候才打 造方舟的,我们投资股票,你必须对股票有一定的了解。如果没有知识,你就是在赌博,这样风险就非常大。因为你有50%的亏损概率。所以我们做投资一定要有 备无患,一定要做好功课。股市和上帝一样,他会帮助自己的人,但是他绝对不会原谅你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人。我们有些人对股票市场不了解就进入了这个市 场,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该怎么看待这个市场。所以我们讲我们要做价值投资,过去很多人都讲价值投资,到现在价值投资不流行了。特别是530之前,每 个投资者只要进入股票市场都能够赚钱,赚的比基金经理还要多。现在发现,你如果不是价值投资的话,你这个股票涨上去,早晚还要回去的。我们买一个商铺、买 一个房子要花多少钱,和你在股票市场买一个拥有资产公司的价值,比如20元我买了小商品城市场,总股本1.3亿股,股价20元,总市值不超过25亿。这是 什么概念呢?就是你在股票市场上可以用25亿的价格可以买到180万平方米中国最大的商铺。按2万计算的话,它的实际价值是多少,是360亿,这样安全边 际就非常高。因为你是用25亿价格买了一个360亿的市场。比如你在房地产公司,我让我的研究员把每个行业都有估值表来测算,哪些公司在深圳有土地储备, 面积是多少,当时的价格就可以算到股票实际价值。把它全部买下来要花多少钱进行比较,就很容易发现哪些公司是低估的。比如去年3季度的时候,那个时候万科 2300万平米土地储备,市场价值是2300亿,那个时候苏宁环球是1400万平米的土地储备,但是总市值不到20亿,你说这个公司有没有投资价值?这个 时候你就可以很轻松比较出来。这个资产在股票市场是低估了还是高估了。这是房地产的例子。我们根据估值表可以发现在房地产行业里,有很多的公司,实际上你 在二级市场买他的股票,比你买他一块地要便宜10倍。过去三年很流行去炒煤矿,买5万吨锌矿要5个亿。我发现有一个公司总市值80个亿,可以买一个 1400万储量的锌矿,这个矿实际价值是1400亿,你用80亿可以买1400亿,这就是价值投资。我们再看看煤矿,煤矿也是这样,你可以核算一下,根据 我们的测算,这个B股价值远远被低估。西山煤电也是被低估了。我们这个是定量的分析,看这个公司有多少量,如果这个产品价格往上走的话,就意味着资产价值 在增值,增值阶段你买他的股票就可以享受资产增值带来的好处。但是资产价值往下走,你拥有越多资源的总量,你受的压力就越大,亏损概率就越高。这是第一个 方面。做投资第一点首先要会算帐,算出这个公司到底值多少钱。现实生活中我们去建一个电厂、钢厂或者买一亩森林,你可以用这个公司拥有的资源量根据当时市 场价格来算出它的价值。然后在股票市场上就很轻松的可以买到一些被严重低估的股票,这就是价值投资。但是光会分析这个量还不行,为什么呢?有很多公司虽然 有很好的资产,它的价值也是被低估的,但是它的管理层有问题。你就不能投资。这里面有很大的风险。所以投资有时候很简单,如果按价值投资法来看是很简单, 但是如果不做定性分析,不对人进行研究,不对上市公司管理者进行投资,你的风险就特别大。所以我们说定量分析后,要进行定性分析。我们在基金行业里,我第 一个提出要品质投资。就是要对人做出判断。我们发现所有好公司虽然你的价值被低估,但是如果有一个傻子在那里经营的话,这个股票不值得投资,或者你投资的 风险非常大。资源其实是可以用钱买到,但是企业的人品是买不到的。这个就是企业带来的价值。所以我们到现在这个阶段,人均GDP到了3000美金后,大家 越来越重视品牌、品质。过去20年,中国股票市场上最多的股票是什么?就是品质最好的公司,就是万科。万科做出来什么样的品质,20年前我们在深圳的时 候,我们就会发现万科的房子品质很好,回头率特别高,对消费者的吸引力特别高。他在上海垃圾场造的房子,上面飞机到处飞,但是他的房子卖的比别人贵。他在 武汉垃圾堆造的房子也能卖出去。他提供了社区、提供了售后服务、提供了人文环境,提供了诚信的品质,这样的公司才有品质,这个品质使这个企业能够持续稳定 增长。所以我们基金经理说自己很厉害,我们可以分析三年后这个企业利润的变化,但是你和王石相比的话,你就会差过他。他看问题看得比你要远,他想的是5年 以后的事情。他总是讲5年后万科会怎么样怎么样。他的眼光看得更高。这样的企业,不会因为宏观调控、利率变化而就抛掉。

我们的投资者一定要把自己的眼光放远,视觉站高。其实我们回过头看看中国哪些资产最赚钱,我们用倒视镜看看以前发生什么事情。99年猪肉价格5元,现在 15元。买猪肉,10年你只赚了3倍。鸡蛋价格只涨了2倍。房子涨了多少。我在上海买的是5000元的房子,现在价格是3万,十年是上涨了6倍。99年买 了新华基金,8年多现在是多少回报,12倍的回报。你再看看茅台酒,15年时间上涨了20倍。回过头来看看上市公司里面真正最赚钱的,这些都还不算可观的 回报,最高的回报是什么?是上市公司给你提供的。苏宁电器最近4年涨了60倍,万科过去20年上涨了1000倍。我们看看未来是什么情况。我们现在这个始 点就处于日本1964年的阶段,1964年是日本奥运会的阶段,那个时候日本人均GDP水平、健康指数、人口红利、储蓄存款余额、外汇储备增长和我们现在 的始点惊人的相似。但是日本股市从60年代开始到1985年广场协议,土地大幅升值后,他上涨了多少倍?从1000多点上涨到3.9万点,上涨了39倍。 中国离泡沫经济还很远,股市就是一个证明。另外从房子来看,日本房子上涨了多少?住宅上涨了100倍。办公楼上涨了200倍。上市公司提供的回报就更高 了。比如丰田汽车、索尼电子,上涨了3000倍以上。如果有一个时间隧道把我们送到日本1964年的阶段,你就知道我们现在该做什么事情,我们该投什么资 产,我们该买什么样的股票,投资有风险,但是不投资的风险更大。十年前你买一套房子的价钱现在只能买一个厕所。美国40年是什么情况?100美元现在只值 7分,这个风险很大的。你把钱放在银行里,你被短期的波动吓跑了,你就会错过财富积累的阶段。就是人民币快速升值的阶段,人民币资产会大幅增值,所以回过 头来,我们还要品质投资,一定要看看这些企业管理层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对投资是什么态度,他们有没有想法,有没有理想,那个时候大家都说苏宁电器是假的, 我去看苏宁电器,他们每天工作12小时,就是3、4年前,那个时候店才100多家,他说2010年开店数是1000家。然后他开始招人。零售企业最大的风 险是人的管理风险,他每年招3000名大学生,他们没有受过污染,他们就把他们培养成店长,然后培养人。对这些人进行教育、复制,这是对人的管理。那个时 候说要建15个配送中心,解决现在的物流。他甚至想到更远,想到2010年怎么跟国美竞争,他说要做信息系统,网上购物、积分卡。哪怕国美把后面三家店都 收购了,他也不怕国美。去年苏宁500家店,今年增加300家,他是60%的增长。国美是一个家族企业,如果一个企业不透明的话,他这个商业态度就是有问 题的。你在商业里是一个什么习惯,你就会反映在股票上。所以我们说投资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投资人。你要看这个企业背后的这些人是什么人,是诚信的还是不 诚信的,是想做事情的还是不想做事情的,这一点特别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到企业后面的灵魂。比如格力电器,你看看他们是怎么做事情的,他们的工作态度。 其实企业最核心的,能够带来伟大回报的企业一定是有一个精神,这个精神是隐藏在财务报表后面的,能够真正保持企业持续稳定增长的真正企业的资产。所以我们 说不要光做定量分析,必须要对企业管理层有一个判断,他们是怎么样做事情的,然后你才能享受跟他共赢。格力讲过一句话,让我很感动,你不要让我做股票,但 是我会像对待经销商一样对待投资者。我一下子就兴奋了,我说你这个公司很好,为什么呢?它的经销商很赚钱。我到成都看了他们经销商,一个店投入就是30 万,但是他们赚钱80多万。有这么好的收益,经销商都开这个店了。开店太赚钱了。所以,全国的店他也是几何基数的增加。去年2500家店,到现在6000 家店。所以这个企业,过去研究人员说国美、苏宁开到农村后,格力就完蛋了。格力专卖店虽然小,但是效率非常高。空调卖的比美的贵,但是还卖的好。这背后有 很多东西支撑他们,因为他们坚持做渠道,坚持做工业,坚持做提高生产方式进行改变。所以我们说品质很重要。一个企业管理人的品质决定了这个企业能不能获得 回报。这是第二点,定量跟定性相结合,才能做好投资。

第三点,要做科学投资。现在很多人说自己是股神,中国有无数个股神,美国只有一个巴菲特。巴菲特能看到40年的情况,最后造就了他的成功。一个人的眼光, 我们不断修炼自己的眼光,我们做了13、14年的证券,我们能看到3年的情况。但是巴菲特可以看到40年的情况。所以有一本书写的非常好,《投资者的未 来》,40年上涨的最多的股票是什么?消费者。飞利浦莫瑞斯香烟、可口可乐、麦当劳等等这些企业。这个市场空间很大,他跟经济周期无关,跟你这家店能做的 水平有关。比如万科,现在这么大了,还只是1%的市场份额。这和宏观调控无关,只要行业有多大空间,他就能做多大的事情。所以我们叫做要科学的投资。不要 迷信,其实投资是很简单,只要用心思考。有很多人从来不思考,他们就知道看K线图,听噪音,听到市场上各种各样的传言就怕的不得了,惶惶不可终日。我们其 实就是一个心理医生的角色,不断的捍卫投资者。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就是最大的风险。就像打牌,你不知道你买的是什么企业,这是投资最大的风险。这个风 险需要克服,怎么克服?要用科学的办法。就是用我们的选股模型、竞争力模型、财务数据。很多人是不看年报的。不看年报的话,你就是在赌博。你如果不动脑筋 的话,不经过自己头脑,你就是跟着羊群。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年报,看年报可能比较麻烦一点,但是我们有专业的投资者,我们做这方面筛选,比如ROI水平、利 润率水平、存货水平,我们经过这些数据一筛选就知道哪些股票有投资价值。其实中国大部分股票都没有投资价值。一个人做一件好事是很容易的,但是一个人要一 辈子做好事,那是相当难。在美国40年持续增长的企业就6个。在中国,过去10年业绩每年都增长的公司有多少个?不超过20个。所以长期投资很难的。这些 公司你今年赚钱很容易,散户也在赚钱,很多ST股都赚钱,但是你沿着这个时间走,你会发现他明年不赚钱了,你的风险就特别大。我们考察一个企业要用财务数 据、要用各个方面比较科学的办法进行筛选。很多人说我用他的消费品,观察一下,这个地方有卖他的红酒,就敢买他的股票。这个方法是不科学的。如果你没有观 察很多很多地方的情况,你如果没有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总体情况有一个了解,你就是盲人摸象。我们必须要用一个科学的办法,把它的历史、各个方面的情况、 原材料采购、销售方式、管理结构进行综合分析后,才能得出一个结论,投资才有安全的边际。所以我们说要做科学的投资,要相信科学,不要去迷信,不要去盲 从,盲从对投资是最大的危害。

第四方面,要做长期投资。很多人说做长期投资,大家都死了,还怎么长期投资?如果不做长期投资,连活的机会都没有。你很难在股票市场上赚钱。市场每天都在 波动。很多的投资者本来是做房地产的,但是他到股票市场上不会买房地产股票,比如我原来那个研究员做医药研究的,他做基金经理后,他从来不买医药,他做医 药研究是全行业最好的研究员,但是一旦做基金经理后,他认为这个行业没有价值。他们看不清楚自己的情况。你只有站在外面才能看清楚,你到底处于一个什么状 态。我们这个公司跟别人综合比较是不是有比较优势,是不是能够增长。所以我讲了这四个方面。这是我们尚雅向投资大众普及的观念:第一,价值投资。第二,品 质投资。第三,科学投资。第四,长期投资。

怎么运用这些理念呢,这涉及到对行业的判断,我们的行业现在已经开始产生价值了。十年前、二十年前每个行业都有上千家企业在经营,你很难判断哪个成为龙 头。巴菲特讲双寡头仅次于垄断。我们现在很多行业都处于双寡头阶段。比如电信行业,现在剩下华为、中兴通讯了。过去牛奶行业有蒙牛、光明、三元,现在只剩 下蒙牛、伊利了。我们每个行业经过十几、二十年的竞争,他们都把周边的企业打倒了。所以我们两个企业当中,一定要选择最有核心竞争力的。比如我举一个例 子,水泥行业,海螺水泥的成本是140元,行业平均成本是200元,06年水泥行业很不好,全行业亏损,就海螺水泥赚钱。为什么?因为成本比所有企业都便 宜。他一家企业是后面九家企业之和。如果你认为水泥行业未来往上走的话,就可以选择它。04年水泥价格450元,现在200元,但是它的价格在复苏。今年 国家环保要求,把水泥厂炸掉,产品价格就会往上走。比如环保的要求,比如矿石,如果没有矿石的话,小水泥厂就跟房地产公司没有地一样,就会被干掉。未来三 年我们预计水泥价格会逐步复苏。因为你已经价格下跌到成本线了,这个行业没有赚钱的话,很多小水泥厂就会退出。所以我们对水泥行业比较看好。印度水泥54 美金,美国水泥大概20美金。你买到一个行业第一,你会赚到很多的钱。巴菲特讲竞争有害健康。你如果开了一个餐馆,别人在旁边开了一个餐馆,利润马上就下 来了。你如果没有竞争对手,你这个企业就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企业,就会上涨10倍。你要判断它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比如有些企业比较容易判断,比如可口可 乐,它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那个秘方。所以卖水的公司很赚钱,卖水可以卖这么贵,利润率80%以上。云南白药很赚钱,毛利率80%多,他甚至说100%都有, 为什么?关键是国家保密的秘方。你知道云南白药很赚钱,你不能生产它。因为他是国家保密的秘方。这就是核心竞争力,没有竞争对手。找不到第二个企业再做云 南白药。这样的企业竞争力就很强。比如微软,他做电脑软件已经成为行业标准了,他的核心竞争你很难学。这就是可口可乐型的企业,就是有核心竞争力,就是没 有竞争对手的企业。

还有一类企业是比较容易判断的,就像麦当劳这样的企业,不断通过复制、开店的一种竞争优势。比如过去的沃尔玛也是这样。现在的星巴克也是这样。中国国美、 苏宁也是这种商业模式,不断的开店,他可以从美国开到欧洲、再开到中国。我提出要投资伟大的企业,什么叫伟大的企业?像可口可乐、沃尔玛这种企业,伟大的 企业第一个标准是他必须创造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这个企业跟别人企业的基因不一样,比如沃尔玛,过去它的价格卖的特别便宜,很多人说沃尔玛是亏损的。但是 它是现代的物流、信息流、人流,专业化、连锁化。我批发一千万茶叶和你卖50块茶叶的成本不一样。价格越便宜,消费者越愿意去他那里买东西,他就比你其他 百货公司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在任何国家,他都会把你单个企业战胜。这就是商业模式不可复制的地方。沃尔玛1972年到2002年,每天销售收入增长 30%,股票上涨5000倍。中国苏宁电器16年时间,平均销售额以60%速度增长。他的商业模式和你传统的企业不一样。麦当劳也是一样,麦当劳做汉堡包 方式不一样,他是集中生产、集中配送,有9000多条标准,这样的汉堡包比你家庭式的汉堡包价格便宜一半。我们观察企业,我们买股票,什么是价值投资,只 有稀缺的才有价值,如果不稀缺的就没有价值。你没有创新的商业模式,你的生产模式不行,那就有问题。现在大家说宏观调控就会把房价卖掉。日本造就了最伟大 的汽车公司,他采取了新的商业模式,过去汽车都是流水线生产,但是他通过改进生产方式,叫做零库存、零缺陷、及时化生产,就造就了伟大的汽车公司。能源危 机、日元升值都不能阻止这个伟大的汽车公司。我们找股票也一样,你有专业眼光的话,有可以看出他不一样的地方。过去光明也一样,他对终端掌控是非常厉害 的,但是由于蒙牛、伊利采取新的配送方式,就决定了他更有优势,它使保鲜期可以延长15天。然后可以快速送到全国去。其实茅台也是有创新的,茅台年份酒就 是一种创新。如果没有年份酒这种经营模式,茅台很难跟传统企业区别开来。按照时间价值提高品牌忠诚度,就和传统企业区分开了。现在五粮液也标一个十年装的 五粮液,过去大家认为这个不科学,现在要跟他学,因为他是一个行业的标杆。我们很多企业为什么能够赚钱,他最重要的基因就是她必须有一个创新的产品或者一 个创新的生产方式、或者有一个创新的销售方式、或者有创新的专利,这是企业能够持续增长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点,除了创新的商业模式之外,更重要的企业发展战略。我们很多企业没有发展战略。新希望我记得他进乳业市场的时候,他说要打造乳业彩电业,其实他不知 道这个行业已经没有机会了,他不可能经营的比光明还要好。他其实没有看天,走路不看天,这个行业已经被瓜分完毕了。你做得再好还是第三名,这样就会亏损, 亏亏损就会被人收购。云南白药市场战略最好,每年出一个新产品,价格上涨10元。用的白药越来越少,但是受众在扩大。毛利率越来越高。这个企业就是他的产 品战略做得非常好。他有很有谋略眼光的人,他把这个产品企业变成一个消费品的企业。所以企业战略要有清晰的发展战略。

第三方面,要看管理层。我们一定要投诚实的、可信的,有发展眼光的管理层。他们的品质是保证持续增长的根本因素。

最后一点,我觉得企业发展的执行力很重要。很多人说的头头是道,但是看他的执行力怎么样,就要看看这个企业怎么样。原来看到一个汽车公司,他的厕所里面还 有管理办法,但是厕所脏得一塌糊涂,这样的企业就是说得好听。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而看他做了什么。格力讲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最后我再跟大家讲讲市场的情况。大家现在对市场比较担心,觉得市场下跌的有点难受。但是我觉得这个市场还是一个平衡市吧。温总理说过两句话,第一,防止股 市泡沫。但是他后面还有两句话,要防止大起大落。所以我觉得我们中国的投资者非常的幸运,有政府指引方向。他要照顾感情。所以这个市场跌不到哪去,只要下 跌的话,大家大胆的买入股票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为政府给你兜底。这是对市场的看法。哪些股票未来有很好的成长空间呢,今年主线是股指期货,大家很多人把 钱堆在大盘股里,但是后面会出问题。我们投资不要投热门股票。今年反而小股票跌的特别多,明年行情还是小股票有很多投资机会。这是我对市场的一个看法。

我的演讲就到这里,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我愿意回答大家的问题,谢谢大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16

學大教育金鑫:58同城創始人姚勁波的域名往事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29/60004.html

大家上午好,因為姚勁波去美國臨時做一個增發,所以他讓我和大家一起做這個運動會。我現在掛了一個「代團長」的身份,但其實我應該算這個組織裡最新的成員,昨天是我們第一次碰面,之前工作都沒有參與。加入以後,才知道之前各個執委做了眾籌在內的大量工作。

同時我又是教育團的(成員),涉及到立場問題,估計我今天在這露面以後,教育團是回不去了。

我跟姚勁波認識了14年,中間經歷了非常多,他最早做的第一家網站被收購後,我們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後來又一起創業(做了學大)。後來(姚勁波)做了58同城。他是一個連續創業家,不屈不撓,整個過程也不容易。

這哥們1999年畢業於中國海洋大學。先學的是海洋生物,後來學了計算機,畢業以後分到中國銀行,做計算機維護。做了幾個月,他非常痛苦,因為工作太枯燥了,而且體制很僵化,這哥們兒受不了,就南下廣州創業。我覺得創業者都是不安於現狀的,不能忍受枯燥的生活,這是第一點,這我們能看出來。

當時中國互聯網剛剛興起。互聯網(創業)第一步,要有一個域名。當時很多人都在炒域名。其中就有姚勁波,他覺得域名將來是個很大的生意,就做了一個網站叫易域網,積聚人氣。但這個事被當時中國最大的域名運營商萬網發現了,彼時,姚勁波還是個個體創業者,只好被萬網收購了,獲得幾萬塊錢的回報。

最早認識他是在2000年,也就是他的易域網被收購後,他來到北京工作。在一個特別小的辦公室,我跟他面對面。我發現他這人話不多,但是經常有一些冷幽默,覺得挺有意思的。當時(我們)二十來歲,一個管產品,一個管市場,我們志氣相投,(偶爾)也打牌。

(當時)公司(打算)取消一款產品,但是(根據)我們的分析這款產品銷售最好。老闆非要取消,全公司只有我和姚勁波站起來說不能,否則對業績的影響非常大,老闆在會上拍桌而起,說這個公司是我的還是你的,當時我們就傻了。但是半年以後,我接到老闆的電話,說金鑫你把這個產品上架吧。雖然當時很衝動,很天真,但是年輕人的想法已經不一樣了,覺得自己不一定比工作經驗更長的人差,就有了創業的想法。

我們當時三個小夥伴,想做點事情。我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學大的前身,跟我們今天的分會是一樣的——軟件與信息服務,最早是做招聘類。姚勁波這個情結一直在,雖然後來學大做了教育。當時姚勁波手裡有無數個域名,花了很多錢。我們說做招聘類網站,找個什麼域名呢。姚勁波突然跟我說:「我做了一個HR.com。」我們就註冊了一個。除了招聘我們(尋思)還得做全了,比如後來還有兼職(jianzhi.com)。這個(域名)原來是在外國人手裡,姚勁波不知道用什麼辦法,幾十美金就拿下來了。後來還有一個(家教的域名)。

一直到了2010年,學大快上市的時候,我們說選一個什麼(域名)呢,選「學」。這時,他發現(xue.com)正在賣,20萬人民幣,(他就對我)說:「你得趕緊付錢,還有兩個小時銀行關門了。」我提不出錢來,他說不行,要過了這個時間點就可能漲價,就這樣(急急忙忙地)把xue.com拿下來了。

到了2010年全中國沒幾個人還能有他這樣本事(買域名,屯域名),他現在手裡還有一堆域名,如果大家創業,想找一個好域名的話就找姚勁波,如果混得熟,可能便宜點,再熟的話可能就送給你了。

2005年他開始做58同城,當時學大已經做了幾年。我記得58第一個發佈會我還去給他站台,這是小夥伴互相之間幫助。到了06、07年,他找我,把他做的一本叫《生活圈》的雜誌給我看,說自己在做本地服務,把北京的每一個社區,把周邊所有的商戶的信息,及本地化的服務蒐集起來,做成一本本社區雜誌,雇了很多人一個一個去看,每個樓,每個單元的每一層都要鋪放。

我當時有點看不懂,說互聯網哪有這麼苦的。因為本身成交量高的,它也不是一個雜誌,一本發行就可以,它是每一個小區不同的內容,可能線下隊伍要有幾百上千人做這個事。我覺得確實不容易,當時我為了支持他,還投了幾期廣告。現在想起來當時本地化信息服務還是一個早期的狀態,是需要用這種方式做啟蒙的。我覺得可能在某段時間內,我們大部分創業者都在互聯網行業,有時候覺得互聯網必須是高大上,必須是通殺一切,必須是不接地氣。其實有時候是必須得接地氣,才能贏得市場,這是我看到那個時候的58同城做的事情。

再往後,2010、2011年的時候58開始投廣告。那是58的另一個階段,因為58本身是一個流量生意,如果沒有自有流量是非常可怕的事。

而姚勁波又不想找一個百度這樣的乾爹,只能自己把流量做起來,這是非常冒險的事。如果不花大價錢,不惜任何代價把流量做起來,這個平台生意是不可持續的。

所以雖然當時58的規模並不大,但花的廣告費相當於他的營收。當時我們也做廣告,我們說我們投了多少錢,姚勁波說這算什麼,他的廣告費超過學大N倍,到處都是58的廣告,地鐵、公交、燈箱等等。

我覺得58這一把賭得太漂亮了,按照常人不可理解的模式砸出來一個新的商業模式。所以希望創業者從這個經歷當中有所收穫,具體的、詳細的一些內幕,大家可以跟姚勁波親自溝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610

姚勁波的人才觀:找到合適的人,你會收到驚人的效果

http://www.iheima.com/thread-22133-1-1.html
一個人做,沒有戰友很苦惱
       剛剛吃飯的時候,黑馬會的兄弟和我聊,做58同城,如果說有啥教訓的話,人才問題應該是最深刻的教訓。目前58管理層八九個人,全部是最近三五年重新組建的。我是一個人創辦58,如果讓我倒回九年前,回到當初的那個時候,最重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花30-50%的時間在找人上面。九年前我幾乎沒有在找人上花任何時間,我是個人佔股,當時我自己認為自己是全能的,編程可以做,Logo可以做,上傳服務器也會做一點點,做產品沒有問題。後來發現你跟別人打仗的時候老輸,這裡輸一點那裡輸一點,人的信心從100分可以突然掉到0分,打了幾個敗仗,特別沮喪,於是忽然有一天醒悟了,重新開始在各板塊全部組建一流的人:銷售、人力資源、財務、產品、市場、服務器運維、美工、無線,全部招一流的人。

到哪裡去找合適的人,如何說服他加入
       明確了一定要找最優質的合作夥伴以後,我就想,我要招的這個人可能在哪裡。比如我招管58信息質量的人,我想這個人可能在阿里巴巴,因為阿里巴巴有這個業務,我就利用我所有的人脈,那時候沒有微信、微博,所有從阿里出來的人我會一個個問,我要找這樣的人,這個人在什麼地方,給我一個名字。

       所以不管怎麼樣,你一定要找這個領域最好,能夠承擔得起的人。但是當你找到這個人以後,他不一定願意加入你,比如「我在北京,你要挖我到成都工作,我不願意,而且你這個人我也沒有聽過。」怎麼辦?那就一年之內找他談五十次,每兩週跟他見一次面,講理想,總會有一個時刻,他在原來的公司做得不開心的時候,覺得沒勁,如果你的理想能和他匹配上,你給他高的工資,福利等,你可以給他別人給不了的。

       還有一點是大公司給不了的理想,因為大公司一級一級設好,每個人管很窄的一塊,你挖的人在你這裡是VP,是副總裁,但是在百度騰訊可能就是很小部門的,可能連馬化騰都見不到,但是在這裡能天天見到你,你可以給他股權,3-5%,他永遠也算不出來他在百度和騰訊有多少股權,所以分享股權和分享未來,永遠讓你的人拉著你的業務走,而不是讓你的業務推著你的人走,始終讓你的人比業務高一級別就對了。

      識別一個好的人,不管是中級、高級、低級,很簡單,就是看。這個人優秀是一種習慣,幹一件事情能成,大學挺好,找工作也挺好,企業裡面也是優秀員工,做一件事情也能做成,創業也能做成,他下面做什麼可能性比較大,有些人天生對自己比較有高的要求,他老是會做成事情,你找這樣的人。比如我們招人,有時候我們去211、985高校,只是根據統計學下來比較好,並不是別的學校沒有這樣的人,優秀是一種習慣,高考能考好也是你的一種體現,找這樣的人。第二,你要警惕換一個公司提一個職位的人,比如在A公司是員工,在B公司是主管,到C公司是經理,到D公司是總監,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優秀的人,他可能只是每次跳槽的時候比較會談判一點。這個規律我給別人分享的時候,很多人都有同感,就是在這個公司裡面被提拔的人往往是真才實料的人。

      另外就是你要懂得分享,用你的理想感染人,當你的理想成為了他的理想,你想幹的事情就是他想幹的事情,基本就差不多了。這個夢想,有的時候你自己一開始都不信,但是講多了都信了,不斷的講,不斷的講。反正我講的都信了,很多都實現了。

      不用留離職的人,再論理想
      還有一點我要跟大家分享,離職的人,如果有人給你提出離職,就不要留了。一個人向你提離職,再留下的可能性很小很小,我吃了很多虧,發現挽留是無用的。中國人的特點是什麼,他向你提離職的時候,他新公司已經簽好了,你的努力會讓你有挫敗感,花了很多精力都不成功,或者偶爾留了半年,半年他又走了。

       你能吸引什麼樣的人為你工作,跟你的理想有關,如果你的理想是在成都做最好的公司,可能就會吸引成都最好的人,如果理想是成為中國最好的公司,可能就會吸引中國最好的人,如果是想做全世界最好的公司,可能吸引的就是全世界最好的人。雖然現在你很小,但是不妨把你的理想偉大一點,站高一點,於是理想主義的人,可能成功的概率會越大。只有理想夠大,別人才願意加入你,才願意跟著你,因為他的股份可能很少,他的位置可能也不大,他需要一個大的舞台。尤其你的理想不僅僅能感染你的員工,還可以感染你的投資商,會不斷釋放能量。

       找到合適的人,你會收到驚人的效果
       找到這個人以後,基本上這塊就變成公司的優勢了,比如銷售,同樣的流量,你去變現,中等人可能做80萬銷售額,好的人可能做100萬銷售額。你的公司的成本可能是80萬,只能做80萬銷售額,沒有利潤。但是你的對手,可能找到了一個優質銷售,同樣80萬的成本做100萬銷售額,就有20萬利潤。這兩個企業融資的時候,如果你的估值1000萬,對手可能就是5000萬,因為你沒有利潤,他有利潤。投行的人做模型出來,他就是比你高五倍的估值,於是你只能拿到200萬投資,他拿到了1000萬,於是你就必敗無疑。任何業務都是這個道理,流量上面也是這樣,用戶產品合作上面統統是這樣,有時候你敗敗得稀里糊塗,就是因為你找錯了一個人。

      把公司帶入快車道,淘汰不良員工
      另外就是速度,有的創業者允許公司以10-20%的速度增長,在互聯網行業這是不可思議的,如果58有一天速度發展低於50%,我肯定覺得太糟糕了,我始終要把企業帶到快車道去,發展速度也是一樣,你速度不達到一定的臨界值,你是留不住好的人,因為你沒有辦法給他創造更好的回報,創造更好的空間,比如他今天帶五個人,他明天帶十個人,他現在月薪一萬,他希望明年三萬,如果沒有這樣的加速度和增長速度,你沒法給員工創造很好的環境,真正留下的人就是比較平庸的人。

       所以始終把你的企業帶到快車道去,在互聯網行業來講不僅僅是安全的需要,更多的是生存的需要,因為互聯網很難。比如58市值38億美金,我們在中國互聯網中間已經能排在前十,但是我敢肯定,兩年以後,我們的股價肯定不在現在的正負30%之內,在這個位置是穩不住的,只有兩種可能,往上或者往下,變成偉大的公司,或者變成平庸的公司。

小編為了吸引老牛對於人才的注意力,專門把「姚氏人才論」拉出來重點突出,其實現場有很多干貨,以下附上黑馬會員愛智求真抱抱團的筆記:

       感謝成都貝爾教育創始人王作冰先生,同時也是黑馬會員,為了成都的黑馬會員有機會與老姚面對面聊聊,專門做東請了成都的會員參與了此次分享。在此真誠感謝王總。姚勁波先生也在是美國直接飛回成都,還在倒時差,就直接上場了。衷心感謝姚總的真誠分享。

  此文純屬個人分享,不妥之處敬請見諒。(感謝抱抱團漢斌、鄭武全程攝影、攝像)  姚勁波被稱為國內互聯網行業的連環創業者,三年間,他參與創辦的學大教育和58同城相繼在美國上市。(PS:燕姐所見的身價幾十億美金的技術男,外表斯文、內斂謙遜、說話緩慢,給你握手的力度感覺這人真的實在、溫暖)

  關於創業的分享:  姚總自己創業的幾大特質:

熱愛:姚總創建58同城9年時間,沒有超過一個星期不在公司。這9年時間沒有一天沒極力思考公司的發展

人才:人才的儲備非常重要,不要等到用人的時候才去找人

融資:融資機會要把握好,不要等沒錢的時候才去融資。創建58時起點很高,直接融資1億人民幣。公司堅持8年上市,期間一直虧損,持續融資,但公司必須有增長,直到上市前才扭轉虧損。
  
專註:專注一個焦點、一個流程、一個極致  

一、創業的機會  
1、只要世界在變化,就有創業的機會,創業只會越來越艱苦;

2、創業的兩個重點:第一點、熱情;第二點、用戶有沒有需求;  

3、選擇一個未來方向,5年以後是什麼樣子,堅持去做,越早選擇越早積累人脈、資源、經驗;  

4、時間是創業者最好的夥伴,時間成本是最低的,放棄一切安逸的想法,堅持下去;

5、創業公司不要怕小,但公司一定是增長型的,否則沒有未來。

二、創業團隊

1、合夥人最好二至三個,其中主要創業人股份最好能50%以上控股;  

2、創業團隊不要爭吵,即使爭吵也是僅限於業務上的爭吵,不要針對人;

3、創業團隊尋找人才是最重要的,至少也要花50%的精力去尋找一流人才:

第一點:識別一個好的人才,記住優秀是一種習慣,什麼事都能成的人就是對自己要求較高的人;

第二點:用理想去打動優秀的人才,想做多大的事,就能尋找到多優秀的人,(例,你要想做到成都第一,你就能找到成都最優秀的人才;如果你想做到全國第一,你就可以找到全國最優秀的人才);

第三點:人才的挖掘,如果要找到比你公司更大更優秀的人才,你要給予別人給不到的優勢。  

三、關於資本

1、融資是企業必須具備的過程;  

2、把握好融資的機會、在企業還能存活時去考慮後續的發展,需要資本的注入。

四、關於競爭  

1、重視對手的成長,但不要緊張對手的改變,把握自己的重心;  

2、放眼市場,縮小競爭對手的數量,二至三家,與自己比較弱的問題,點對點的突破。  

五、企業文化  

1、創始人的樹造;  

2、對人才的重視;  

3、任何一個偉大的公司都有非常優秀的企業文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700

三人行,李如彬、金鑫和姚勁波的14年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07/144761.html

這是一個關於性格、命運和交情的故事。

三個人,李如彬,姚勁波,金鑫;兩家 上市公司,學大教育和 58 同城。學大教育 為三人合創,58 同城為姚勁波獨建;前者 市值不斷衰減,從 10 億美元跌至目前不足 3億美元,後者市值已超過 40 億美元。

姚勁波來自湖南農村,李如彬出身山東縣城,金鑫從祖輩開始就居住在北京城區。 如果以地域出身論人失之淺薄,至少不可否 認,生長環境對人的性格會有影響。

姚勁波意志堅定、目標明確、判斷力強, 一心要做大事。

李如彬對財富慾望強烈,但比起姚勁波, 野心不大。

較之姚、李,金鑫最為溫和。

從同一個起點,三個人走到了三條不同的路上。他們曾一起看《中國合夥人》,覺得他們之間的衝突和矛盾比電影裡激烈得多。 但是,14 年後,交情還在。
 

\
 

我們提出在學大教育創立時的辦公地點為他們拍攝合影,三人在下著小雨的上午准 時到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這裡已經是一 家婦產醫院,當時的辦公室,現在是產房外的走廊。

拍攝的過程中,不時有新生兒的啼哭聲傳來。

創業

2014 年初夏,黑馬大賽硅谷賽現場, 學大教育董事長李如彬作為選手,在台上 做著項目路演——這是他第二次創業,一個P2P 租車公司。李是僅有的幾個用中文演講(場內有同聲傳譯)的選手,即便如此,他還是明顯地緊張,時有結巴。

這已經是經過輔導後的結果。幾天來,作為評委的姚勁波對李如彬不時進行「訓練」,否則,「可能也就能給他打 60 分,」姚勁波說。頭天夜裡,李如彬拉姚勁波在大賽現場一遍

遍預演,直到凌晨 2 點。他想突破自己。

姚勁波把李如彬的 ppt 每頁的上百個文字「統統砍掉」,只留下圖表和最多 10 個字。 姚對自己的這位夥伴盡到了責任,根本上李參賽就是被姚勁波「拉」來的。

「他還不想挑戰,」姚勁波說,「我跟他說你是 CEO,免不了挑戰這一回。他很羨 慕我到哪兒都能講,我就舉了我的例子。我 跟他一樣也是個程序員,擅長做很內部的事 情,演講能力是練出來的,演講的竅門你摸 到就能做到,必須挑戰。」

同為上市公司的創始人,姚這一次成了 李的導師、評委。李如彬二次創業與下面的 事實直接相關:58 同城的市值十餘倍於李擔 任董事長的學大教育。「我覺得 58 成功上市, 表現還不錯,是他決定不退休重新出來做事 最最主要的原因,沒這個他可能就移民或者 就這樣了。」姚勁波的分析得到了李如彬和學大教育 CEO 金鑫的認可。

\

這三個人有著十幾年的交情,學大教育就是他們共同創立的。他們年齡相差不到一 歲。1999 年,金鑫從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畢業, 供職於中國萬網市場部;在北京科技大學即 將上大四的李如彬不再兼職做家教,開始考 慮就業問題,打算選擇一家與專業對口的互 聯網公司;中國海洋大學畢業的姚勁波,正做著他的第一個網絡公司,一年後,他將這 個公司賣給了中國萬網。

李如彬來到了金鑫所在的市場部實習, 負責網站策劃和設計。金鑫看得出他很努 力,並且能力不凡。李自學網站製作工具如Dreamweaver,官網改版,李如彬的方案比另一個正式員工的方案得到了公司內部更多人的認可。

年輕人湊在一起做一件事總會充滿激情。當時萬網市場部在做中國企業上網工程,要把眾多互聯網公司和傳統公司聯合在一起,辦一個大型活動,整個部門加班加點,「特別簡單,就是想把這個事做好,得到比較強的成就感。這種事情經歷下來,大家都互相比較認同、欣賞。」金鑫回憶。

李如彬也很享受這種激情,但他的訴求更多,「老是覺得錢不夠花」。李如彬家境不如金鑫殷實,父母是山東費縣的普通公務員,大學時一個月四百塊的生活費,不能支撐他的開銷,於是,大三之前「拚命做家教逼著自己掙錢,是班裡做家教最多的」。李如彬說,「家裡買房子一萬多都承受不起。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沒有錢,老是感覺很緊張,完全是在生死狀態逼出來的,老想致富。」

在中國萬網期間,李如彬還同時在《互聯網週刊》實習,一週七天,安排得滿滿噹噹。

但是畢業後,他並沒有選擇這兩家公司,而是去了清華同方,因為那裡能解決北京戶口。

沒多久,李如彬便開始辭職創業,他說,當時他受到了很大的刺激:

李在萬網實習,看著老闆帶著老外在公司裡轉,沒幾天,新聞裡就出現了萬網融資的消息;在《互聯網週刊》,他又目睹了同樣的場景——老闆帶著人各部門轉轉,然後就融資了;在清華同方,他們團隊做完一個叫「中華醫療網」的項目後,馬上得到香港怡富銀行的 4000 萬元風險投資。

「你覺得我還能坐得住嗎?」李如彬對《創業家》說,「這麼好的時代,以前沒有。

你不用靠資源,也不用靠有錢,不用拼爹、拼關係就可以通過自己的創意和勞動成功,就可以 IPO。」
 

\

2000 年,新浪、網易、搜狐等互聯網公司相繼登陸納斯達克,丁磊不到 30 歲便成為了上市公司老闆。「這在那個年代是多大的震撼,都覺得上市公司老闆是五六十歲的人,但他們居然就比我們大幾歲。」李如彬認為不能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時代,必須要走了。

這時候,姚勁波把公司賣給萬網後,成為了萬網的一個產品總監,和金鑫在同一個辦公室裡上班。「我和金鑫都有理想吧,」姚說,「經常談互聯網的一些風雲起伏,哪些模式能有好的前景。」

李如彬來找金鑫聊他的創業想法,金鑫叫來姚勁波,三個人第一次湊到了一塊兒。

2001 年,三個人共同出資 10 萬元,成立了一個互聯網公司,做三個垂直信息網站:家教、兼職、交友,股份各佔三分之一。這種平均的股權分配讓他們之後面臨分歧無法解決,按姚和李的說法,這對一個公司是「致命的」。

姚勁波和金鑫沒有離職,只有李如彬全職做這個公司,所以他的股份多佔了一個點,34%。

李如彬說,當時是他主導學大的創業,姚勁波與金鑫在萬網的工作穩定,收入也不錯,決定讓他先「趟趟水」,幹得好他倆再過來。金鑫說自己一開始是「玩票性質」的,沒有把這件事看得特別重要;姚勁波則始終沒有真正參與學大教育的管理。

這是 2001 年的夏天,和那個年代大多數互聯網創業者一樣,24 歲的李如彬帶著自己的衝動、抱負以及很少的錢,開始了創業。當時在互聯網圈流行「30 歲退休」的說法,「這句話激勵了很多人去創業。」李如彬說,當時他覺得賺個幾百萬就可以退休了。

僅過了一年,他便遇到了創業者常見的問題,錢花光了,業務方向不明確,管理上力不從心——唯一一個兼職的工程師最後還偷走了他的代碼,做了一個一樣的網站。

「不像想像的那麼順利。我覺得這樣不行,勁波也覺得不行,得想想辦法。」李如彬對《創業家》說。

金鑫當時想的是,這事還做不做了?如果不做,李如彬就去找工作,大家還是好朋友。「正好當時有一個契機,家裡需要我時間比較自由,不能朝九晚五地上班了。」金鑫說。「第一次創業,就這麼結束還是有點遺憾的,我就出來試試,跟李如彬一塊兒來做這個事。」

賬上只剩下 2 萬多塊錢。金鑫家境較好,拿出 5 萬元,作為激勵,姚和李各分給金鑫一部分股份。這樣,金鑫全職進入學大後,佔到了 38% 的股份,主管市場、公關、策略、對外合作等,李如彬負責業務、技術和運營。

第一年下來,只有家教這個網站能賺錢,並且由於市場需求旺盛,越做越好。為了公司能活下去,他們關掉了另外兩個網站。自此,學大教育變成了一個純粹的家教信息網站。

很快,在沒有任何市場推廣的情況下,學大火起來了——幾乎北京三分之一的兼職學生

家教都是這個網站的用戶。

公司逐漸走上了正軌,也開始了一個創業公司常有的創始人之間意見分歧的階段。

姚勁波堅持公司全麵線上運營,所有數據通過 IT 系統管理。他對一些業務還在用紙操作(如記電話、接訂單等)不能忍受,但李如彬認為現實的情況是,開發系統的人員極少,還都是兼職的,速度不可能這麼快。

第一次激烈衝突發生在 2004 年,是否應該從線上轉線下。當時家教網已經做得很好,註冊教師 30 萬人,年銷售收入達到了幾百萬元,最高時佔據北京中小學家教市場八成份額,在幾個主要城市也開了分站。李如彬主張砍掉中介業務,直接聘請老師,做教育機構:「不甘心只收那點兒中介費,我在想怎麼能把學費收過來。」金鑫也認同這個想法,但覺得不要貿然關掉可以帶來現金流的業務。李如彬回憶,兩人為此爭吵得很厲害,「我的理由是要把團隊集中在一件事上,同時做兩件事很危險。費了很大的勁說服金鑫才砍掉。」

姚勁波此時已經很明確自己不加入學大。「除了更想做 58,我介入只會讓事情更亂。我進來不會讓股份給他們,2 個人矛盾都這麼多,3 個人只會更多,聽誰的?」但姚對學大並非不聞不問,學大上市之前的 9 年,三個人幾乎每週都開會討論公司事務。

李如彬開始構建學大教育的培訓模式,讓需要提高成績的學生,儘可能得到真正適合自己的課外輔導。除了從家教中介轉變為簽約專職和兼職教師作為員工,學大還設立了諮詢機構——把學大當成醫院,諮詢師當作醫生——在給學生選擇老師和課程之前,先行分析學生的具體需求。

由此,2004 年 9 月,學大推出了「一對一個性化輔導」體系。這一創新模式很快吸引了大量學生和家長,銷售額增長極快,「不到一週就收了幾十萬。」李如彬說。

吳娥是學大教育第一個諮詢師(2014年離職),畢業於北師大教育學專業,與李如彬一起制定了諮詢業務方案。吳娥認同李如彬「個性化輔導」的理念,之後成為學大教育北師大校區的第一任校長,經常給學生推薦當年李如彬推薦給她的一本書,《像他們一樣會學習》——100 個考上清華北大等名校的中學生的學習方法。

李如彬覺得,吳娥和他配合得很好,「她懂教育學,我又懂銷售,這個模式一下就摸索出來了。」

2004 年底,學大在北京之外的三個大城市開設了分公司,在一些大學開設了學習中心,並且計劃推廣到每一個重點大學。快速擴張的後果是,分公司都沒有達到預期銷售額度,現金流都斷了,拖垮了總部。

「這也是勁波推動的,」李如彬回憶,「他說你們要出去啊,要擴張啊。他不說我們也沒有那個想法。

「公司差點倒閉,2005 年的時候,已經負債 200 多萬了。禍不單行,除了負債和銷售的壓力,還有黑社會的訛詐。如果不是金鑫對公司有信心,覺得能渡過難關,我肯定就放棄了。」

2005年7月,李如彬和金鑫收縮外地業務,帶著團隊趁著暑期旺季,在北京大本營加大力度招生,業績陡增,救活了公司。

這一年,中國萬網當時最年輕的 VP(副總裁)姚勁波辭職,創立了58同城。

「其實我是真正在延續當年我們的夢想的人,用 58 同城這個品牌,做一個大而全 的信息平台。」姚勁波說。

在李如彬看來,姚一直不進入學大,除了理想外,他需要能完全掌控自己的公司。「我覺得創業者要有這種氣質:我要做老大,而不是誰都行。」李如彬說。

姚勁波自我評價在學大的作用有二:一是「站在外邊幫他們看方向」,二是「協調 他們兩個的矛盾」。李如彬認為,人和人最 大的區別在於思想意識,姚勁波「在思想上 總是不斷進步,以至於取得今天的成就」。對於協調矛盾,李說,「他是個和事佬,基本不會提太多的意見,讓你自己去談,一般 誰談下來就支持誰。」

學大當時雖然已經轉型到線下,但李如 彬從來不認為線上不重要。「那年(2005 年) 我就提出打造一個線上線下結合的個性化學 習機制,就是現在說的 O2O。」他把學大的官網改造成了一個學習社區,有智能學習工 具等設置,頁面比較簡潔,「類似百度,跟現在學大的官網完全不一樣。」

「金鑫當時非常反對,」李如彬說,「可能也是我沒有耐性吧,管你理解不理解,直接把網站給上了。」在激烈爭吵的時候,李的做法經常是「愛咋地咋地,我會堅持我的看法」。

「上了之後,金鑫的意見就特別大,後來有一次爭吵,他說,『你還把我放在眼裡嗎!』」李如彬說,那次之後定了一個制度,改動網站需要經過三個人共同簽字確認。幾天之後,網站按照金鑫的意見改回了以前的樣子,李如彬覺得如果他當時再堅持一些, 對學大的發展可能會更好,但一線銷售壓力極大,沒有時間和精力。

姚勁波回憶,幾乎每個月,李、金都會有嚴重的爭吵、分歧。「比如說,要不要開分公司,要不要轉型,薪資獎金應該你多拿還是我多拿,到底應該少拿錢多投入還是多拿錢少投入,要不要融資,要不要引進一個人、要不要給他股份給多少。然後就會鬧,鬧到我這裡來,就找我來開會。大家投票吧。

「這種爭吵,極端的時候出現什麼情況?就是說要分家:你分幾個城市我分幾個城市,或者給我幾百萬,我走人。如果這種事情發生一次,學大就上不了市了,絕對的,就變成一個很平庸的公司了。

「有一次,我們在一個比較荒涼的地方喝茶,就鬧到有人把凳子一推,就走了,當時害怕啊,他沒開車,天很冷,下著雪,我們兩個分頭去找,在外邊喊他,怕他出問題, 鬧得很激烈嘛。」被找的人是金還是李,姚不願說明。

姚勁波認為學大的成功極為不易。「在這麼多爭吵的情況下還能顧全大局,還能忍讓、中間狀態、或者說『聽你的這次』,這是他們的美德。真是萬分之一的可能性啊, 大家還是以更高的高度來看問題的,能犧牲自己。」

對於曾經要「分家」,李如彬直接否認。 在金鑫的記憶裡,爭吵遠沒有姚、李所述那 麼激烈。

上市途中

2007 年,在「爭吵」中成長的學大教育已經是「一對一」輔導行業裡的老大,得到鼎暉創投 2000 萬美元的風險投資。

這一數字是 58 同城 2006 年拿到的軟銀投資的 4 倍。相對於看得見現金收入的學大教育,姚勁波做的事讓人不知道前途何在。58 同城的網站流量遠遠低於它的競爭對手趕集網。
 

\

58 同城免費為商戶發佈信息,而且拒絕首頁廣告。姚後來曾對《創業家》回憶:「廣告是不可持續的,而且會把你的心態搞壞。本地生活服務的商戶就給 58 同城幾千元錢,如果你今天簽了一個 30 萬元的單,以後所有人都不會再去管那些小客戶了。所以我就做了個簡單粗暴的決定,58 同城不做大客戶,也不做品牌廣告。我現在不依賴任何一個客戶。」

姚很有耐心地教育自己選擇的行業的市場,逐漸建立起龐大的線下銷售隊伍。這讓他看起來吃力不討好。「他們覺得我做了一件很苦的活兒,每次見面都安慰我。」姚勁波說,那時金、李甚至勸他不要再做 58 了,還是來學大吧。

姚不為所動。姚對 58 的堅定一如他從未正式介入學大的管理。「58 同城能走到今天有很多原因,」姚對《創業家》分析,「第一你要選一個好方向堅持下去。」姚一度曾為質疑 58 的文章(「一會兒說我們燒錢,一會兒說我們沒有贏利模式」)很生氣,「2008、2009 年勝負未分的時候我很受影響,看完後都睡不著覺。後來我看見這種新聞就趕緊翻過去,別影響我心情。最近這 2 年,我看都不看了,心如止水。」

只有姚自己知道 58 的用戶量每年都在翻番增長。他所缺的只是一個合適的收費模式。

投資學大後,鼎暉創始合夥人王功權看到姚、李、金所持股份差不多,建議他們重新排一下座次,確定到底誰說了算。結果是,更多接觸一線業務的李如彬做CEO,金鑫為高級副總裁。

姚勁波在學大的股份一直在減少——每當需要出讓股份的時候,如以股權招聘人才,往往從姚勁波這裡出(姚稱之為「必須有人願意退讓」)。2010 年學大上市,姚勁波持股剩餘 10.8%。

得到投資的學大開始大規模擴張,啟動「百校建設」計劃,從 2007 年 10 月到2008 年 6 月,新鋪設了 100 個校區。2008 年 9 月,躍進的勢頭暫停,學大開始強化內部管理。董事會進行了人事調整,李如彬調任董事長,金鑫任CEO。

董事會讓李、金二人各提交一份報告,闡明自己對公司的方向及當前問題的看法,以此來決定CEO 最終人選。

對於調整的結果,李如彬的看法是:「鼎暉有些聲音希望能調整,主要理由就是公司大了,簡單來講就是可能覺得我當上市公司的 CEO 不行,比如跟投資人溝通,大的演講什麼的,可能金鑫比較合適。我覺得也對,既然比我合適,大家都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金鑫說,董事會覺得他的報告「更合適一點兒」,當時學大已經到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更換 CEO 不是為上市做準備:「2008 年不可能預計到 2010 年上市,主要還是為了公司發展的需要。我們在不同階段為公司做出貢獻。」

李如彬告訴《創業家》,寫報告那幾天業務上壓力很大,董事們輪流來找他交流。「經常談到夜裡 4、5 點,然後第二天還得接著 開會。最終寫那個報告只有一、兩個小時, 寫完都沒睡覺就繼續開會了。報告裡寫的主 要就是學大目前存在的問題,不講什麼成績。」

姚勁波對此評論說:「如彬是特別不擅 長跟董事會溝通的人,不怎麼給董事會寫材 料,他就是做業務,把精力全部對下邊了; 金鑫比較擅長與董事會溝通啊,市場、融資、 數據啊,給董事會的印象可能好一點兒。然 後金鑫提出來,他來做 CEO,所以董事會就做了這麼個決定。

「一般這種決定做出來以後,對企業都 是致命的,分家啊,離開啊。如彬能堅持做 一個不那麼積極參與到企業裡面的董事長。」 李如彬覺得與董事會溝通並沒那麼重 要:「鼎暉的資源有什麼好利用的?除了錢 之外,除了功權在董事會上分析一下治理結構。」

2009 年,學大擴張導致的虧損迅速減少,在全國鋪設的學習中心大部分發展良好,2010 年再度開始贏利。調整 CEO 與此有否直接關係不得而知。

陶華英2007 年9月 加入學大(2009年底離職),是學大第一個人力資源總監,直接向李如彬匯報。

她進學大的第一感受是,大家一致為了 上市,學習能力強,發展很快,股東之間直 言不諱,但是條線分得很明確:李如彬負責 北京分公司,統領人事和銷售,對內;金鑫 負責市場、融資,對外;戴科英(姚勁波妻子)負責文化;鄧強(小股東之一)負責具體銷售。

兩個創始人給她的印象大不同:李如彬 堅定,他定下來的事很難改變,「某種意義 上來講,我覺得好像聽不太進別人意見似的。」 她感覺金鑫性格比較柔和、open 一點兒, 和大家聊天也比較多。

擴張對人才需求極大,陶每兩三天就要招到一個校長。「李總把工資定得特別低,2500-3000,有點經驗的人,3000到4000,基本上沒有超過 4000 的。」陶華英說,李如彬很省錢,「有一次一個面試分公 司總經理的從李總辦公室走出來之後跟我說, 大老闆怎麼五百一千還反覆說?覺得他摳門。 我以前跟他開玩笑,錢你每天晚上數一遍才 睡得著。他跟我說,成本低,估值才高。」

「摳門」是學大教育一直以來的風格。三個人都說過,公司股東在上市之前從來沒 有分過紅,工資拿得都很低,賺了錢便繼續 投入公司加速發展。

低工資招來的人學歷背景當然不會太好,陶說,員工再笨李如彬都不嫌,會很耐心地教。「一開始我們都不會看流量,他教你怎麼看,寫新聞稿告訴你怎麼寫,手把手幫你改。一個老闆這麼做挺令人感動的。」

她記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是當時學大招老師困難。一天晚上,李如彬來問陶為什麼幾大招聘網站上,同行的搜索排名都在學大前邊。李查看了學大的招聘內容後發現,關鍵詞分得不夠細,然後和陶華英一起仔細進行修改。

陶覺得李如彬在很多具體業務上都鑽研得很深,李如彬曾對她說,作為管理者,自己一定要懂,否則員工會欺騙你。

李如彬很不喜歡員工請假,陶華英向李如彬請假從來沒成功過。「李總比較苛刻。」

陶華英覺得金鑫善於溝通一些,「有問 題跟他說,他都能替你想一想。你請假就請假, 休息一段時間也沒關係,薪酬上也稍微鬆一些。」

兩個創始人之間的性格差異,也表現在 決策上。一件事情讓陶華英印象深刻:一次 定一個分公司總經理的薪酬,陶改了 7、8稿也沒能得到金鑫肯定的答覆,拖了兩個月 也沒能定下來,她們團隊的人全「瘋」了:「別管對錯你先定一個啊。」陶華英說,這種事 李如彬一般現場就給「拍」了。金鑫經常會 開會到夜裡 1、2 點,從晚上 7 點開始。「你說開會定一個主題,拍了就完了,過兩天有問題再升級討論。不,大事小事全攏一起說,定完不拍,下次開會再繼續討論。」在陶華英2009年底離職以前,她的印象是金鑫很少有事情能畫句號。

公司業務交接給金鑫後,31 歲的李如彬開始了半賦閒的生活,並結了婚。

上市

2010 年 11 月 2 日,學大教育在紐交所上市。三個人在紐約笑得很開心,他們說,「那

是人生很快樂的時刻。」

當月,學大的市值便達到 10 億美元(每股 14 美元左右)。
 

\

三個人去買房,李如彬和姚勁波都看中了北邊一個高檔別墅區,金鑫從小在北京東邊長大,更喜歡東邊,就沒和他們買在一起。

學大IPO前夕,李如彬出售了300萬 股學大股份,套現 1000 萬美元(僅為上市後最高股價的 1/4)。喜歡車的李購買了20多輛百萬元級別的汽車。

姚勁波持有的 10.8% 學大股份市值超過1億美元。58 同城此時的估值只有幾千萬美元,他持股 30%,估值1千多萬美元。「理論上58沒必要做了,」姚勁波說,「但我 覺得這個東西不應該這樣,應該更大。我堅信58是被低估的。」

2010年底,58同城的月流量已有六七千萬人次,一度是行業第二名的兩倍; 年營收 1100 萬美元,只是當時學大教育的1/15,但姚已經為58同城找到了可持續的贏利模式:收取會員費及競價排名費。

2011 年,經過 6 年積累的58同城突然出現在各種形式的廣告裡,長時間成為百度SEM(搜索引擎推廣)top1 的廣告主。姚勁波花了 6900 萬美元打贏了與趕集網的廣告戰。「那一年融資太容易了,」姚勁波說,「我們的投資商說,他們投 1 塊錢,你們就投2塊錢。」

同一年,學大的命運逆轉,由於當年的銷售預算沒有完成,年底股價跌至 4 美元左右。

為了上市,鼎暉曾在學大主導組建了一個職業化管理團隊,人員多有留學、投行、諮詢公司背景。姚勁波覺得,引入這個團隊是走了一個彎路,但是當時,「我們和董事會都覺得我們自己不行,需要找更專業的人。」他們至少沒有反對董事會的決定,首先是資本市場更喜歡職業化管理團隊的背景。問題在於,「這個班子業務好的時候看不出來, 一旦業務出問題,其實他們也沒太多辦法, 因為不接觸第一線,不去和客戶接觸,不是 做業務過來的。」

而金鑫更多歸咎於自己。「當時對上市 後的挑戰估計不足,節奏沒掌握好,導致了 預算沒有完成。」

他認為當時有兩個失誤。一是 2010 年底整個一對一輔導行業快速擴張時,學大選 擇了保守戰略,喪失了市場份額。二是在非 常短的時間內比較大幅地調整了銷售薪酬結 構,更加注重後端服務而不是前端銷售,銷售人員的業績更多跟售後服務而不是招生數量掛鉤。儘管這種調整從長遠看對學大是好 事,但短期內的快速改革導致了銷售能力下 降與銷售人員的流失。

「我們整個團隊都有責任,這個決策是集體做的。我還是 CEO,對這個事的判斷和認識是不清楚的。」

「問題已經出現、損失已經造成的時候,別人可以撤,我撤不了。」

這時候,姚勁波開始迎來自己的高潮。在 58 同城廣為人知的同時,姚的名字也在讓大眾熟知——通過一檔叫《非你莫屬》的求職類電視節目。

「聽說這個節目後,覺得這個形式好,」姚對《創業家》說,「可以把公司品牌、企業用人理念、CEO 的風格傳遞出去,這是廣告做不到的。58 最主要的業務也是招聘,所以我要去參加。」

但是去了兩期,效果很不好,「錄了好幾天發現沒有我一個鏡頭。參加節目是要花錢的,我說這個不行啊,浪費我的時間和錢,最後卻沒起到宣傳的效果。

「然後我就研究,把前邊 20 多期節目,躺家裡全看了一遍,很快就找到竅門了,知道導演會留下什麼(鏡頭)。我跟其他人不 一樣,我是互聯網人,善於總結,最後可能 變成了表現最好的一個。」

「我當時他媽就特羨慕有些人,丫成天話筒就放在嘴邊,張口就能說,我是他媽舉手半天說不上一句話,好不容易說一句話呢,還給剪掉了。慢慢你就知道節目需要什麼,觀眾愛聽什麼。你不能用你的標準,比如有些人一上來,我當時一看這個人不行我說就睡一覺吧,就睡著了。」

對於自己的不足,姚勁波有極強的動力去完善。他用很多精力鍛鍊自己的表達能力,接受採訪、拍電視短片、對內對外演講,「利用好每次機會來傳遞自己的理念,讓別人認同你。」

參加黑馬大賽硅谷賽期間,姚勁波說,58 同城 IPO 的路演,他準備了半年。

2013 年底,58 同城也走進了紐交所,股價持續上漲至今,總市值已超過 40 億美元。

敲完鐘十幾個小時後,姚就登上了回北京的飛機。他一個部門接一個部門請大家吃飯、慶祝。「必須讓員工感覺到,上市之後我們還是要在一起。」

這一次,姚勁波「心如止水」,「鐘怎 麼去敲啊,怎麼走過去拍照,我都經過一遍了。我知道上市就是一個開始,你看學大上市到現在,如果不努力,公司就不會有本質性的突破。你始終得戰戰兢兢的。」

58 上市,姚勁波邀請李如彬和他一起去美國,但是李的簽證沒有及時下來,而「金鑫畢竟有很多工作上的事情」。

李如彬覺得去不去無所謂,「畢竟是他自己的公司,關係好不是體現在形式上。」

但58同城的上市和迅速發展,給李如彬帶來了「極大的刺激」。58 同城的市值是學大市值的14倍多,這讓李不甘心;並且, 股價下跌意味著資產縮水,「安全感降低了。」 他本來已經賦閒在家,帶帶孩子,買買車,做過幾回天使投資。現在,他決定再次創業。

李和姚住在一個小區,經常會一起聊做什麼項目好。他們都想到了車。李如彬買的20 多輛好車,大多都不開,姚勁波在58上給他開了個賬號,找人替他在上邊發帖,以幾千塊錢一天的價格出租那些車。李如彬把這些車組成了一個車隊,成立了一個小公司,招了幾個專職的司機。這個公司為很多名人提供過用車服務,包括比爾•蓋茨、李娜、陳道明、劉翔、易建聯。

2013 年,他們看到了美國的 P2P 租車模式,認為可以借鑑。李如彬喜歡車,這一 模式又和互聯網結合緊密。「這不是一件很 好的事情嗎?」姚勁波說,「重點我看好如彬,它(P2P 租車)需要很強的線下操作,全國 各地都需要有點,運營很複雜,如彬有這個 經驗。這個項目很多地方比學大更好,成本、 毛利率、重複消費。」

李如彬認為,越來越多的城市私家車限 號、限行,導致租車的需求增加,他看好這 種更輕、更適合移動互聯網的租車方式。

再次創業的李感覺好像回到了學大初創 的時代,做的事情似乎也差不多:十幾年前, 他看到家教市場很混亂,便想做一個把家教 資源整合在一起的公司;現在私家車出租市 場很混亂,他又想把它們都整合到一塊兒。

2014 年 3 月,李的寶駕租車公司成立,兩個月後寶駕租車平台上線,專注移動端,目前已有數千註冊用戶,1000 多輛可租車。李的目標是,2016 年之前,在全國至少鋪到20 個城市,用戶百萬級,5 萬輛可租車(這一數字來自神州租車目前的汽車保有量)。

寶駕租車得到了姚勁波的投資。「他要的不是錢,」姚說,「要的是有個人認同他, 有個人商量。他的技術合夥人是我找的。我根本不關注回報,主要就是幫他一把。」在姚勁波眼裡,李如彬現在的樣子和他幾年前很像:意識到了溝通非常重要,決定突破自己。

通過參加黑馬大賽硅谷賽,李如彬重新進入了互聯網圈。他開始考慮接受一些論壇 的邀請,鍛鍊演講能力。

對於學大,姚勁波還是很看好,「基礎很紮實,一直保持贏利,賬上錢很多,知名度、 員工、資源都很好,只要金鑫持續在裡邊想 辦法,一定能找到路。」

「我跟如彬說,不要給他(金鑫)太大的壓力,58 的成功已經讓他感覺到很大壓 力了。」

多年前,學大公司的牆上掛過一幅字: 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 性格決定命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333

波的指數 Money Cafe

來源: http://moneycafe-icable.blogspot.hk/2014/10/blog-post_22.html


金融市場醉酒鬧事,左搖右擺,毫無章法可言。

美股出現幾年最大跌市後,隔幾日又可以創今年最大升幅!VIX指數連續三日都跌超過一成,更是歷來首次!

更叫人摸不著頭腦是反映商品市場指標之一的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單日升一成二,創下五年最大單日升幅,更要命是,當中CAPESIZE指數,爆升三成二,創有記錄以來最大單日升幅,全球即時嘩言!!

乾散貨航運指數升,代表運費升;運費升,意味需求大,需求大代表經濟未算太差,甚至好添,但明明上星期先話憂慮全球增長放緩!?

對於波羅的海指數大升,各界版本眾多:包括內地九月外貿對大宗商品需求仍然強勁、當然部份分析指,內地數字顯示當局有機會加碼寬鬆,利好商品需求。

明顯,兩個解釋自相矛盾!

另一理由更有趣,觸發點是一幅相;話說昨日商品市場廣泛流傳一幅照片,相中背景是青島港,而主角是一艘淡水河谷四十萬噸乾散貨船。

點解淡水河谷艘船在青島港出現會令波羅的海指數急升?

話說,兩年前我國對淡水河谷超級大型乾散貨船投入服務極有保留,並且禁止進入中國,自此之後,內地大部份鐵礦石,主要從袋鼠國進口。

如果幅相屬實,即代表淡水河谷獲解禁,而正正昨日CAPESIZE運費,是巴西至中國急升帶動!!

撇除急升之迷,整體波羅的海指數按年仍然跌超過四成,而基於中國佔全球乾散貨船需求達到八成,波的指數變動,等同於內地經濟及需求的變化。

第三季內地增長公佈後,個別大行亦有質疑有造數成份,此時此刻波羅的海指數忽然上升,特別惹人聯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310

這部拍“拆遷市長”耿彥波的紀錄片得了金馬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6658.html

這部拍“拆遷市長”耿彥波的紀錄片得了金馬獎

一財網 達達先生 2015-11-25 08:55:00

《大同》最後的空鏡頭,瞄準未完工的古城墻工程,荒蕪的工地,遠處則是一批修建中的摩天高樓。兩相比對,我們或許更能理解資本邏輯之下中國城市的發展之殤

耿彥波沒能完成他的“文化大同”之夢,如今他仍在太原繼續自己的實踐

 

第52屆臺灣金馬獎的看點,除了《聶隱娘》這部藝術水準極高的電影大獲全勝,還有一部叫做《大同》的影片,它默默地擒獲了最佳紀錄片獎。但一如既往,很多媒體和大多數觀眾都忽略了它。這的確是一部不容漠視的作品,其內容的深刻和思考的力度,在當下中國顯得相當難得。導演周浩曾經是記者,投身紀錄片事業之後,常常能夠敏銳地道出許多社會問題,如今這部《大同》,將視角放在了中部城市,山西大同。

山西,這個曾經的煤炭資源大省,如今面臨著環保與資源匱竭的雙重問題。城市曾經在一片挖掘中飛速發展,但當資源挖盡,剩下的卻只是千瘡百孔、滿目瘡痍的土地,城市和生活在那里的人們,只能無奈地面對轉型的陣痛。這樣的山西顯然蘊含了大量可以被影像化表達的素材,賈樟柯的山西情結自不用說,這部《大同》從大同這座城市切入,瞄準的卻不僅僅是都市發展的問題。

《大同》原來的名字叫做《中國市長》,從一個充滿了政治隱喻色彩的名字改為《大同》,更凸顯影片紀錄性價值和中立立場。影片以曾經的大同市長耿彥波為核心人物,導演周浩近距離跟拍,紀錄他為大同城市轉型所付出的努力和代價,多視角觀看了一座中國城市的轉型之難。

影片有兩個矛盾,一是市長耿彥波要建設一個文化大同,認為這才是大同城市轉型的必由之路。而建設文化大同的方式,則是拆掉舊房子,蓋起“古”城墻和“古”宅院。於是,文化大同的推行,就必然直面當下中國依舊普遍存在、敏感而且又牽動民生的大問題——拆遷,影片中有大量拆舊蓋新的鏡頭,張揚了都市建設的魔咒:難道只有在漫天的灰塵里,一座擁有歷史記憶的城市才能最終翻新?

《大同》用影像勇敢地直面拆遷和抗拆的問題,拆遷過程遇到的大量的阻力,既有下級官員的推諉,更多來自百姓的抗拒。影片對於百姓的行為表現得十分克制,他們多是生活在底層的市民,其關註的核心問題就在“生存”二字之上。所以不管他們上訪也好,當“釘子戶”也罷,對市長提的要求無非是搬出去有地方住。但恰恰是這一點,政府層面卻無法完美解決,年邁老太太的兩次出現,無疑為影片中百姓的生存添加了許多悲情的意味,而一個母親對於如何教育自己孩子的質問,則同樣有力地將問題拋給觀眾。市民利益還是城市發展,是保護自己的權利還是為大家而舍小家,這些中國城市發展中懸而未決的矛盾,在影片里無時不在,市長耿彥波無解,而老百姓更是無解。

這也就牽出影片另外一個矛盾,則是城市大同與體制之間的矛盾。中國獨特的政治體制,使得地方政府的行政領導人,往往都難以長時間投入到城市的整體規劃和建設之中,耿彥波擔心的恰是這一點。自己對大同的宏偉設想還沒有來得及完成,他便要調離此地。因此,抓緊一切時機讓自己的暢想落在實處,成了他的終極理想。影片中他的果斷、忙碌以及“手段之強硬”都成了這份理想的註解。

但可惜的是,耿彥波還是沒能完成他的“文化大同”之夢,一紙調令之下,他就不得不出走太原,體制的弊端顯而易見。影片中我們常能看到地方官員對體制的無可奈何,雖然心存不滿卻無力改變什麽,耿彥波在離開大同的車里無聲流淚,則讓觀眾看到在當下體制中個人被捆綁的無奈。

耿彥波是不是一個好市長?對於觀看了這部紀錄片的觀眾來說,或許各有想法,有人認同他的責任與付出。而有人則不理解他的規劃理念。《大同》選取了一個體制內的政府官員,試圖用客觀的鏡頭破解民間對官員的刻板看法,進一步而言,也增進了民眾對體制運行方式的理解。

耿彥波曾經是一個熱愛文學的青年,這或許也能理解他為何如此瘋狂地熱衷於讓大同進行文化轉型,但這種缺乏規劃的情懷,卻在他離開時,給大同留下了30億美元的債務,而新任市長對大同有另外的“設想”,耿彥波的“古”城大同就此被擱置。《大同》最後的空鏡頭,瞄準的正是尚未完工的古城墻工程,荒蕪的工地,而遠處則是一批修建中的摩天高樓,兩相比對,我們或許更能理解資本邏輯之下中國城市的發展之殤。

編輯:李剛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833

【女人揸車】3個只揸棍波的90後女生︰「邊個話女仔揸車一定差?」

1 : GS(14)@2016-11-29 00:15:41

Yan(左)、Raina(中)和寶寶(右)因車而結緣,對駕駛同時亦有一份感情。



女士經常被標籤為駕駛技術差,其實這個只是大眾對女性的無形歧視,不論男女對路面情況不熟悉,同樣都會有問題。事實上,近年多了女性駕駛,而且更鍾情於棍波,對於駕駛的熱愛不會輸給男士。Raina、Yan和寶寶三位90後的後生女,她們鍾情駕駛,亦因此結緣成為好朋友。她們認為社會對女士出了意外後的反應過敏「有很多報道都一旦說是女仔駕駛撞車,就會直角覺得好嚴重,然後直指是女性有問題。但事實上,男士亦會撞車呀!」



她們認為這是一個標籤的問題,可是卻不認為女士在路面駕駛時會容易受到男士的欺負「我們都會有被爬頭、推尾等等的情況,但不認為是刻意的,因為對方也知道你是男或女。」Raina補充說,當她駕駛自己的車,亦即是Honda Civic Type R EK9時,或駕駛着一些俗稱飛仔車的車時,其他車主就無時無刻都會推她的車尾,有挑釁的意味。「可是我試過駕駛家中的7人車,卻沒有人理我的。」路面的不同情況,不同男女也會遇上,只說女士技術差有點不公平。她們認為女士們較少機會駕駛,香港亦非必要駕車的城市,女士們的經驗較少實在正常不過,例如泊車,怎麼會有男女之分「有時在等男司機泊車,等待了五至十分鐘,都不知道他在幹甚麼,讓我有少少衝動想幫他。或許自己都試過P牌,都試過泊不到位比人嫌棄,所以又不會專登催促他們。」Raina說。女士們愛上駕駛的理由,其實與男士也一樣,追求的只是片刻寧靜。從小鍾情駕駛的Yan正是如此「放鬆、輕鬆,有時不開心都會跳上車。聽下歌、散下心,人都放鬆一點,自己沒甚興趣除了車之外。」寶寶卻視為挑戰,而Raina則希望能擴闊社交圈子。說實在的,男士們不也是同樣嗎。記者︰梁立勤攝影︰林柏鈞


寶寶雖然不是駕駛棍波,但同樣愛日本車,Acura RSX你會想到是一位女性駕駛嗎?

Yan同樣鍾情日本車,她坦言小時候已經覺得很有型,除了車,她沒有太多別的興趣。

近年越來越多女士愛駕駛,她們都經常與朋友相約出外車聚。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128/1984768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4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