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朱波:創業4次犯的錯誤讓我懂得,「不靠譜的人」更適合做CEO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10/160288.shtml

朱波:創業4次犯的錯誤讓我懂得,「不靠譜的人」更適合做CEO
投資人說 投資人說

朱波:創業4次犯的錯誤讓我懂得,「不靠譜的人」更適合做CEO

除此之外,我覺得一個好的CEO除了要有戰略性眼光以及靠譜團隊輔助以外,還一定要有真正的創業精神和企業家精神,

本文由投資人說(微信ID:touzirenshuo)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朱波

2d54c4cb56cfa56e53fcbf034bd0adf4_副本

題圖:追夢者基金創始合夥人、創新谷創始人兼CEO  朱波先生

有時候,投投會跟團隊的小夥伴一起琢磨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最後會因為什麽原因而做不下去?還別說,這樣一個問題,一來可以讓團隊持續保持對自己的清醒認識;二來,也能讓我們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進而提前想好應對之策。

前幾天,碰巧讀到了朱波先生的一篇文章,文中他回顧了自己之前4次創業的經歷,總結了這過程中犯過的錯誤,用他的話來說“期間犯過的錯誤讓我留淚,整個創業過程簡直「痛不欲生」”。這當中,也讓他愈發認清什麽樣的人適合做CEO,找合夥人又該註意哪些問題以及早期創業如何選好方向。投投讀完,覺得非常受啟發。

1、作為CEO的反思

1996年,楊致遠創辦的雅虎剛剛上市,我當時跑去聽了他的演講,隨後便決定出來創業,這就是我的第一家公司。剛開始我和一位朋友開始編寫程序,但幾個月後,這一項目便宣告失敗,因為我們始終無法找到一個清晰的商業模式。後來,我又連續創業3次,期間犯過的錯誤讓我留淚,整個創業過程簡直「痛不欲生」。

現在想來,我自己在創業過程中犯了這麽多錯誤,都是因為我是一個「極不靠譜」的人,並且我背後沒有一個像馬雲那樣「靠譜」的團隊。可能大家覺得「極不靠譜」是一個貶義詞,不過我覺得它是個中性詞。我認為可以將創業公司的CEO分為兩種人,一種是極「極不靠譜」的人,一種是「極靠譜」的人。

「極不靠譜」的人一般都非常善於升維思考,他會站在很高的地位思考很長遠的事情,具有顛覆式創新思維和極強的戰略規劃能力,關註宏觀但不註重細節,缺乏端到端的執行能力。後來我在反思時發現,如果讓我關註細節,把創業中所有的過程列出來,我根本做不來。

「極靠譜」的人則具有極強的降維打擊能力,關註細節,具有極強的端到端的執行能力。我說過:如果一個公司的創始人是「不靠譜」的人,那大家每天都在頭腦風暴;如果一個公司的創始人是「靠譜」的人,那這個公司雖然執行力很強,但不夠性感,而且它的上升空間會被擋住。所以,一個公司要有一個「不靠譜」的人,而且理論上「不靠譜」的人一定要成為CEO或者董事長

我經常說馬雲是一個「極不靠譜」的人,我也是一個「極不靠譜」的人。但不同的是,馬雲雖然「不靠譜」,但除了他以外的「17羅漢」都很靠譜,然而我背後沒有這種靠譜的「羅漢」。而且,我以前創業自己「不靠譜」,還要一只手插到各個部門去對所有的事情指指點點,這樣公司不就被你搞垮了嗎?所以說我是「極不靠譜」中最不好的,馬雲是「極不靠譜」中最好的。

在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後,我進入華為工作了4年。在華為的4年中,我不停地學習和反思,發現自己根本不是當CEO的料,更適合做投資人。因為我發現,我這個人極度敏感,適合做戰略規劃、把控方向方面的事情,但沒有足夠細致的執行力,所以我覺得相比創業,投資人的角色更適合我,這樣我可以將我的經驗傳遞給創業者,但不用去具體管理,因為我一管可能會把公司管死。

除此之外,我覺得一個好的CEO除了要有戰略性眼光以及靠譜團隊輔助以外,還一定要有真正的創業精神和企業家精神,具體來講有二點:

1)、真正具有創業精神的創業者,應該去洞察你自己到底要做什麽。一個創業者一定不能跟著別人走,在商業中有深海、藍海、紅海還有死海,CEO要能夠有駕馭藍海的戰略和在紅海中廝殺的執行力。

2)、企業家精神就是你要牢牢抓住自己心中的夢想。我自己創業過4次,中間也經歷了失敗,但我一直認為自己缺少企業家精神,因為我往往在處於順境的時候就飄飄然起來,處於逆境的時候卻守不住孤獨。

現在有很多創業者把下一個目標定位為融到B輪、C輪上市,這樣你的公司非常懸,因為你是按照資本口味而不是市場去發展公司的。何況很多時候資本的口味並不準確,如果一旦資本風口轉向,那你的公司就很難走下去,因此只有符合市場口味才是檢驗自己最重要的標準。

所以,如果你是為了創業而創業,那你就可能在創業的過程中迷失自己;而如果你是為了追尋夢想去創業,那你就能在創業這場馬拉松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2、找合夥人的反思

我覺得整個創業的過程就像是在「向死而生」,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我從創業開始那一刻就不斷提醒自己:下一刻你的公司也許就面臨著死亡。

作為CEO,我在整個創業過程中犯了很多戰略性以及細節性錯誤,其實犯錯誤沒關系,關鍵是不要在同一個地方不斷犯錯誤。不過,選擇合夥人是我常犯的錯誤之一,現在我將自己犯過的錯誤總結出來供你參考:

1)、合夥人必須完全投入。我在創辦第一家公司的時候還在美國,當時就希望在國內找一個人跟我一起創業。於是便在國內選了一個人,但他當時本身是有公司的。時間稍微一長我就發現,如果合夥人不能以100%、200%的精力全職投入,你絕對會不滿意的,因為他可能會在前半年考慮你的事情,後半年就考慮他自己的事情了。所以,後來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把這個合夥人辭掉了。

2)、在尋找合夥人的過程中,一定要知根知底。如果你在創業中匆匆忙忙拉一個人作為你的合夥人,那一定會存在巨大的隱患,因為創業是一個長跑的過程,需要你們共患難。我當時在做創新谷的時候,就是匆匆忙忙地找了合夥人,結果釀成了大錯。其實,合夥人無所謂強或不強,只是合適不合適。有一些合夥人雖然很強,但你們不合適,那就不要找他。

3)、在尋找合夥人的過程中,一定先要將權利與利益考量清楚。在這一塊我總是犯同樣的錯誤,我不在乎短期的利益,這是優勢,也是劣勢。優勢是我願意分享;劣勢是公司很難集權。因為權力和利益是捆綁在一起的,當利益分出去以後,權利就很難回得來的。

4)、CTO和COO之間可能CTO很重要,因為他能把你想要的東西呈現出來,而且CTO是CEO非常得力的助手。找CTO不要找太高端的,因為這種人往往動口不動手,初創公司就那麽幾個人,不需要太多的管理,初創公司的CTO一定是要自己動手的。

而COO是搞產品運營的,需要真正拓展市場,了解用戶,這是公司鼎立的元素。我覺得當你的產品原型開發出來以後,三個月到半年時間內COO必須要到位,否則產品開發出來,你不懂得怎麽運營。

3、對選擇行業和業務的反思

創業路上要經歷很多的生死劫,想必創業者都有或多或少的體會。除了我在上面提到的CEO及合夥人的因素以外,我也想在行業以及業務選擇方面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第一點、選擇行業時一定要看這是紅海、藍海、死海還是深海。今天絕大部分創業者都在紅海中,你做我也做,大家都在做,所以如果你處在紅海中而且還沒有創業方向時,可能紅海市場就會進入死海市場,最終大家都活不了。

而藍海是現在大家正看到的風口。很多人認為一些行業是藍海行業於是就進來了,但其實這時已經是紅海了。不過,有可能在紅海的細分領域仍有藍海機會,但大家一定要分清,不要貿然看到一些新名詞(比如大數據、O2O)就去創業,這種情況下90%的公司都不能成功。

深海則是處於海平面運作的層面,雖然風平浪靜,但海底已經是波濤洶湧,深海是要領先常人兩到三步的,因為領先半步是在藍海里。如果你是跟隨的人,基本上都是在紅海,如果一大堆人在一起基本就是死海。

第二點、業務選擇。這里可以分為三個小點來講:

1)、做業務超前是必須的,但不能太早。我這人喜歡追夢,所以會經常看到一些別人看不到的東西。我曾經說過一句話:“我願意看地球,我願意看地球上任何一朵浪花拍上來”。正是因為我有這種情懷,所以我在選擇方向的時候,會經常選擇一些超前的行業。

但是現實比較骨感。比如, 2003年時我就決定做移動搜索,但最終只有百度做成了,我們為後來這些公司的成功做了鋪路石。所以,當你選擇方向的時候領先半步是沒有問題的,但不能太超前,順勢而為方能成功。

2)、做業務不要求大求全。我們之前做VOIP的時候,想要在全球27、28個國家建立一個IP電話運營系統網絡,這時候就需要我飛到每一個國家去跟他們洽談。雖然我們這家公司有300~400人,但是我們公司跟運營商比起來就顯得非常小了。

那時候我是CEO,但是我只會做加法,不會做減法,所以當時公司的一攤事情把我累死了。有人跟我說:朱波,你承擔得太多了。我想想也是,你一個小公司怎麽可能既做設備,又做運營,還做清算呢?

3)、做業務不要一直複制別人的模式,也不要與巨頭硬碰硬做持續性創新,而是要進行微創新。我認為創業者在進行業務選擇有四種:持續性創新、微創新、複制模式和顛覆式創新,我具體講講這幾種模式。

持續創新。持續性創新一般是大公司在做,它需要將產品不斷更新做好就需要持續性創新,這不是創業公司要做的事。創業公司想要用持續性創新打倒大公司,必死無疑。

微創新。這種情況是市場還沒被完全壟斷,你通過一些差異化的創新,還有機會贏。只有在還沒有形成壟斷性巨頭的時候,你才有超車的可能。

複制模式。這種非常要命,然而絕大部分創業者都在拼死拼活做這件事情,以前的千團大戰就是一直采用複制模式,但是一個真正偉大的小公司必須是要顛覆式創新。然而,很多時候是當你好不容易創造出顛覆式創新後卻未形成規模時,一大堆微創新就出現了,這時市場就會陷入飽和狀態。

顛覆式創新。如果大環境不改變,顛覆式創新就只能成為空談。為什麽中國的顛覆式創新那麽難?我覺得首先很多創業者喜歡跟風,而且一半以上的創業者都犯了這一錯誤;其次投資人一看風口來了,就「寧願失敗,也不能踩空」,於是紛紛投資;再次,消費者和用戶沒有價值取向,只知道便宜和方便就好,卻沒有想過用這服務的這家公司是不是抄襲別人的服務。

3)、概念到產品。當你有一個概念的時候,一定要快速把產品原形做出來。很多創始人都希望把產品打磨得精益求精,但是你一定要先把產品做出來然後在過程中再去沈澱和磨練。我們經常說失敗要失敗得快,失敗要失敗得便宜,不要拖泥帶水,所以從概念到做出產品速度一定要快,因為多放一天你就浪費一天的資源

當你做出產品以後,要快速面向市場,找到你第一批最忠誠的客戶,然後做用戶體驗。你光給投資人看概念是沒用的,只有你先跑數據,然後告訴他數據怎麽樣,投資人才可能認可你。

 
投資 企業家 創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299

朱波:投資溫城輝、余佳文、王凱歆後,我做了深刻思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12/162539.shtml

朱波:投資溫城輝、余佳文、王凱歆後,我做了深刻思考
創業家&i黑馬 創業家&i黑馬

朱波:投資溫城輝、余佳文、王凱歆後,我做了深刻思考

商業模式創新還有一個機會,那便是“曾經的紅海變藍海”。

溫城輝、余佳文、王凱歆,這些是創投圈有些“另類”的創業者,他們都被貼上90後創業者標簽,言論大膽,善於吸睛,也飽受爭議。

巧合的是,這三人的背後都有同一個投資人——創新谷創始人朱波。朱波對年輕人表現出了異於同行的偏愛,他投資的創業者中,90後的比例高達15%-20%。而巧合的背後也是處境使然,對於當時在創投圈剛剛起步的朱波而言,重倉90後是走出差異化道路的不二之選。

如今,溫成輝高調裁員、王凱歆創業失敗、余佳文則變得低調。三人的處境再一次激發了外界的好奇和猜測。近日,朱波接受創業家&i黑馬的專訪,對投資90後創業者之道重新做了思考。

“沒想到溫城輝裁員這麽高調”

22222

*溫城輝

【事件回顧】

2017年3月27日,導購電商平臺禮物說CEO溫城輝發布內部信,稱禮物說開始裁員,並將持續一段時間。溫城輝表示,加入創業公司本身即是一種賭博,創業公司不可能為員工提供安穩的工作環境,分分合合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溫城輝的高調裁員引起了其它創業者的反感,認為這是赤裸裸地讓員工為自己的錯誤埋單。但他認為,在禮物說這類創業公司,沒有一天會是安穩的。“不想把錢燒的差不多了,再去慌忙地找投資,沒前景的業務得馬上砍掉,不給自己留有後患,有流動性的生態才是健康的。”

【朱波對創業家&i黑馬的口述】

溫城輝是潮汕人,有著潮汕人精明且聰明的特點。“精明”常形容一個人做事計算得非常清楚;“聰明”則是在精明的基礎上加上更多的智慧和視野,讓自己在不損失或少損失的基礎上把事情做得更棒。小溫這次高調裁員,更多地是出於商業目的考慮,如何讓公司更健康地發展。

我記得上世紀90年代我們創業的時候,總是在人力資源上卡得很緊,把一人當兩人用。但最近幾年,在資本的追逐下,許多創業公司違背了創業公司的精神,失去了創業公司的味道。甚至有些創業公司創始人在外面誇耀說:“我們公司有多少多少人”,總覺得把公司人數報少了就丟了面子。

其實對於投資人來說,根本不在乎你公司人數有多少。如果你公司只有七八個人,就可以把業績做的很好,我會給你點個大大的贊。矽谷許多估值很高的創業公司,公司也不過三四十人而已。

國外有一種說法,一個公司若想效率最高,人員要有合理的配比,人多效率反而下降。一個公司就像一個木桶,任何一個短板都會拉低整體水平,如果公司養了懶人,沒有讓其發揮應有的效力和作用,對公司整體氛圍和其他員工的積極性都有所影響。所以創業者一定要回歸商業本質,精簡人員,把每個人心底的熱情激發出來,公司才有朝氣。

移動互聯網大潮興起時,很多創業者開始做加法,這也使很多創業者迷失了自己,頭腦發脹守不住自己的初心:

第一種在業務上做加法,也就是原來守著一條道路走得好好的,後來覺得還要做一些事情,於是在業務產品上做加法;

第二種在人員上做加法,找一批不錯的高管做面子;

第三種在目標上做加法,這種加法最可怕,比如本來定5000萬元的目標,但是泡沫起來以後就開始人為地拔高了。

有時,創業需要跑得快,但這種快不能建立在犧牲自己的基礎上。如果創始人不知道如何控制剛性成本,公司立刻會被拖到很難的境地,裁減剛性成本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不僅是資金、名譽代價,最重要的是人心會動搖。所以很多公司人浮於事,創始人也不敢揮刀砍下去,於是便采用轉崗的方式。

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轉崗可能會帶來巨大的後遺癥。創業公司不像大公司,有特別多的崗位可以轉,當初是按這個崗位所需的技能和素質招的,但轉到別的崗位,員工才能無法充分發揮,同時也耽誤了公司的事。如果轉的崗位不是他想幹的,他幹著幹著還會走,這對創業公司都是巨大的成本和損失。

所以,沒有這個項目就走人,有新項目就進人,這才是一個良性機體,這在矽谷很正常,但是中國人要面子,不願意裁人。我相信,今天中國絕大部分創業公司,如果人員砍掉20%,效率不降返升,人心會更凝聚。

回到小溫這個事情上來,我說他“精明”,就是說他用人很精明。他會看到每個人到底能發揮多少作用,不養懶人。在移動互聯網大潮起來時,他比一般的公司增人速度慢,能夠守得住。

他這次裁人就是因為公司有新業務要做,有些業務人太多了,於是他采用淘汰人而不是轉崗的方式,他覺得公司的每分錢要用好。在這點上,他是一名合格的CEO,也是對員工負責的CEO。

當我們知道他要裁員時,我們告訴他沒問題,但一定要妥當。不過,沒想到他這麽高調,讓我們大吃一驚。

“王凱歆對年輕人創業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33333

*王凱歆

【事件回顧】

高中便輟學創業的神奇百貨CEO王凱歆,曾一度被視為“商業天才”。

2016年1月,王凱歆參加《我是獨角獸》創業真人秀節目後迅速走紅,“神奇百貨”獲經緯中國、真格基金和創新谷A輪融資,共2000萬人民幣。

2016年7月,神奇百貨被曝出數據造假、閃電搬家、非法辭退員工等消息,陷入負面輿論的漩渦。3個月後,神奇百貨官網關閉,眼看著樓起樓塌。

2016年11月,王凱歆回應:“神奇百貨”是她主動放棄的;運營主體“深圳大爆炸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未破產,即將被收購。

2017年3月,沈寂多時的王凱歆在朋友圈公開了新業務:教人炒外匯。

【朱波對創業家&i黑馬的口述】

王凱歆在創業的時候出現了兩個很大的問題:

第一,她心氣太高,想一口氣吃個胖子,自認為能夠無所不能,對資本、對市場缺乏敬畏。這也是她沒有經驗導致的,當然她也完全聽不進我們投資人的話,包括真格、經緯和我都曾苦口婆心地勸過她,但沒用。

第二,她個人過早地陷入了感情問題。2015年2月,我給了她種子基金。她在我們的幫助下,一個人從西安到深圳組建團隊,慢慢產品打磨。2015年初跑得非常好,但到了2015年4月,我突然發現她精神恍惚,明顯感覺不對。於是我跟她說:有件事我一直不好意思說,現在能不能說一下,你18歲之前能不能不要談戀愛,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放到創業上去。

那時她非常聽話,第二天就回來了,住在公司附近。所以,她在2015年4月到2015年12月是全身心投入到公司的,但到2016年,她再次陷入感情當中。當時我第一感覺是完了,她不會再聽我的了。因為我自己創過業,太知道創業該怎麽一步一步走了,剛開始創業時一定要專註。原來我給她發微信,她都是秒回,後來給她發微信,十個小時能回就不錯了。

她躲著我,後來說要搬走,我說不搬的話你能省下十幾萬的房租,但是她不願意,覺得我在控制她。但我投資了好幾百家公司,公司活得好好的,我開心都來不及,幹嘛要控制啊?我只是想幫助你走得更穩一點。

從那以後,我已毫無辦法,她裁完員其實賬上還有足夠的錢。曾經我想,如果她回來繼續幹,公司還是有機會起來的,因為市場不變,需求不變,投資人的支持不變,而且市場驗證、品牌都比剛開始創業時好得多,但她已經因為戀愛放棄公司了。

她現在去做微商、炒外匯完全是走歪了。我想,如果當時她能夠聽我們一言,不是那麽冒進,能夠保持對資本和市場的敬畏,踏踏實實地往前走,今天公司或許是另外一番景象。但她自己硬是把我們拉著她讓她“靠譜”點的那根線剪斷了。當她放棄公司時,我甚至特別希望她能夠回學校去讀書,而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我覺得很可惜,不單單是投資人損失了錢,更可惜的是,她這個事件對年輕人創業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這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因為她只是一個個例,不能代表所有的90後創業者群體,我投資的多數90後都發展得非常好。她的公司是我投的90後項目里唯一死亡的一個。

之後,我們也無聯系了,因為我覺得她已經在追求自己另外一種生活了,或許很幸福,唯有祝福。我也不知道她是否有過反思,可能沒有,真正反思估計也是在25歲以後。她現在這個年齡還不知道什麽是反思和感恩,至少我從沒聽她說過一句對投資人感恩的話。

我覺得,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就是對過去感恩,對未來敬畏。面對曾經幫助、支持過你的人,一定要有感恩之心,只有這樣才能有勇氣往前走;面對未來一定要敬畏,因為我們對未來只知道一點點,所以對客戶和行業保持敬畏,才能走得更遠。

這件事對我們投資人來說也是一個警醒,我也反思了幾點:

1.未來,對那些尚未成熟的90後創業者不能光給錢,還要在她發展的過程中幫助他,對其財務有所把控。

2.王凱歆的事情只是個個例,我真的不希望因為一個個例否定整個群體。未來,我還會一如既往地支持20歲左右的創業者。

3.未來投資年輕的女性創業者時,會更審慎些,尤其是沒有經歷過感情風波的女孩子,在創業的過程中如果遇到感情問題可能會迷失自己,這對資本來說是一個重大的風險。但是成熟的女性創業者,只要選對方向,處理好自己的事情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超級課程表活得很健康

444444

*余佳文

【事件回顧】

2012年,大學還未畢業得余佳文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廣州超級周末科技有限公司(創業家&i黑馬註:超級課程表),後多次獲得投資。

2014年,在央視《青年中國說》節目里,余佳文公開承諾“明年拿出一億元給員工分紅”,並提到“超級課程表”的管理模式中有“員工工資自己開”、“上下班時間自己掌控”、“鼓勵員工用打架解決問題”等,被稱為“90後霸道總裁”。

2015年8月,余佳文公開“認慫”,自稱食言了“拿出一億元給員工分紅”的承諾。

一言激起千層浪。無數口水湧向余佳文,他關閉了微博評論功能,並在事後稱,“(我)被罵成這樣,沒去自殺已經很好了。不過我也有點炒作的成分,自己也有責任。”

【朱波對創業家&i黑馬的口述】

余佳文是最早的90後創業代表之一,輿論和資本把他捧到很高的位置。後來,他也是希望通過一些營銷事件帶動公司發展。於是《青年中國說》、《開講啦》等媒體找他,他就去了。

余佳文的言行舉止聽起來“不靠譜”,但他做事非常靠譜。這兩年,公司業務開始向良性發展,投資人也跟他講,做PR宣傳時不能傳遞社會負能量。在這點上,他嘗到了苦頭,事後也做了反思,所以這兩年變得低調了。

由於許多人不喜歡他,所以每次排創業公司死亡名單的時候總是把超級課程表排進去,但其實公司活得好好的,目前公司80多個人,日活300萬左右,數據量很好,今年實現盈利。

雖然他個人的炒作導致公司被非議,但客觀上對業務有很大的幫助,每個事件發生後他總是讓公司進入一個新高度。因為現在是一個眼球經濟時代,註意力就是流量,流量就是下載,下載就能夠帶來錢。

許多人批評說,90後創業者喜歡炒作。我覺得他們一開始並不想自我炒作,只是因為這個話題有爆點,自帶流量自帶故事,於是就容易被炒作。

我認為炒作分兩種:一種是圍繞公司,對業務進行炒作;另外一種是跟公司業務無關,炒作個人,這就有非常大的問題。至少溫城輝和余佳文的PR宣傳是圍繞公司業務進行的,沒有離開商業本質,所以我認為這種“炒作”是沒有問題的,不過對他們的高調炒作也有些擔心,擔心他們會迷失自己。

當然,圍繞公司炒作的同時也要傳遞社會正能量。如果傳遞負能量,即使是圍繞公司的炒作也不行,因為會把品牌和口碑炒壞,盡管能贏得一時的眼球卻會犧牲未來。

我為什麽青睞投資90後?

在我的投資組合中,90後創業者占比約15%~20%。90後年輕創業者的短板是比較大的,20歲左右的創業者創業失敗率遠高於30~40歲的人。不過,之所以我會選擇將90後創業者作為自己重要的方向之一,有兩點原因:

1.年輕的創業者更具有顛覆性。

當初我創業的時候,也就20多歲。Facebook、蘋果、谷歌、微軟、雅虎的創始人都是在大學時候就開始了創業。所以我認為,年輕人是創業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力量。

20~30歲的創業者無法在傳統領域跟巨鱷抗爭,只能面對未來去創造一個屬於新一代年輕人的東西,才可能彎道超車,因此他們的創業思路往往比四十歲左右的創業者更具有顛覆性。

現在這個時代發展如此之快,未知大於已知,今年能夠看得清楚,明年就可能看不清楚,後年更是無法預測。在不確定性如此大的年代,年輕人更具有想象力。所以,我覺得年輕人有足夠的夢想,有一個可行的方案,社會就應該滿腔熱情地支持他們。正是這樣的理念驅動著我關註年輕創業者群體。

2.為了在投資時尋求差異化發展。

當初我進入天使投資行業時,是資本市場的新手,不可能在主賽道上跟主流的投資人抗衡,所以只能在主流投資人不關註的領域和人群中去尋找切入點。如果我當時也高調地跟他們在主賽道上搶精英創業、海歸創業,別人為什麽選我?

《創新者窘境》這本書就曾說,所有成功的創業都是從一個不起眼的邊緣地帶切進去,經過幾年的發展,非主流變成主流,或者與主流並駕齊驅。我把做天使投資也當成一次創業,雖然我的目標是要達到最上層,但一定是從最容易成功的地方切入。

現在,我的精力主要是在第一層的上端圈子,因為中國60%左右的優秀創業項目是在這個圈子被消化掉的,所以我現在主要任務便是把圈子里的資源挖深挖透;第二層圈子創業項目質量次之,以區域位置為主,比如華南、上海、杭州、北京等地域性很強的圈子;第三層圈子創業項目再次之,是以平臺為主,他們形成了一個創業者生態圈;第四層圈子就是各地方的路演中心、孵化器里的創業項目,這些項目的質量大多數比較差。

當然,當慢慢變成“主流”後,我會繼續關註年輕的創業者。不過,今天的風口發生了變化,現在更多的是投資以技術驅動為主的創業,一些大一大二的學生不見得有資歷做這個事情,所以看的年齡會稍後點,差不多30歲左右的人。

給90後創業者的建議

我也想給90後創業者幾點建議:

1.無論資本如何捧你,都不要忘乎所以,因為資本不是傻子,如果你的盈利不行、市場有問題,資本遲早會棄你而去,因此創業者要守得住初心,回歸商業本質。第一把產品做好;第二把你的客戶關系客戶群體維護好;第三盡可能做到收支平衡或盈利。

2.90後創業者不要輕易放棄夢想,但也不要因為環境的冷熱迷失方向。我自己本身也是創業者,曾經上去又下來,品嘗過鮮花與美酒,也曾掉到過萬丈深淵。深知創業不可能一帆風順。尤其現在移動互聯網紅利、人口紅利已經漸漸消失時,所謂躺在路上推著你走的時代過去了。

3.CEO分兩種,一種是“極靠譜”,一種是“極不靠譜”。90後創業者要兼具“極靠譜”和“極不靠譜”的氣質。

“極不靠譜”的人一般都非常善於升維思考,他會站在很高的地位思考很長遠的事情,具有顛覆式創新思維和極強的戰略規劃能力,關註宏觀但不註重細節,缺乏端到端的執行能力;“極靠譜”的人則具有極強的降維打擊能力,關註細節,具有極強的端到端的執行能力,但不夠性感,而且上升空間會被擋住。

我希望90後創業者“靠譜”些比較好。因為“極不靠譜”的人創業不是建立在空中樓閣上,他之所以“不靠譜”是因為他有過很多靠譜的經歷讓他變得“不靠譜”,也就是“藝高人膽大”,如果沒有過去的積累,怎麽能靠譜?

從創業角度我比較喜歡這樣的創業者:有情懷、有夢想、有分享精神,而且他過往的經歷和資源能夠支撐這個夢想的實現,因為這樣的創業者能夠把事情做大,天花板夠高。當然,我也會看他邊上有沒有與之匹配的合夥人幫他完成這件事情。

如果創業者跟我講很實在的事情,我也喜歡,不過我也同時考慮這個公司的瓶頸在哪。因為往往公司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創始人會變成公司的瓶頸,他的視野和夢想可能會變成公司的天花板,太“靠譜”的創業者在貼地飛行的時候,很容易忘記仰望星空。

4.商業模式創新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是技術創新的時代。至今,美國互聯網發展20年,中國互聯網發展15年,這波浪潮中產生了很多商業模式,最大的特征是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力,以互聯互通的模式,實現信息扁平化,使得信息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

但它並沒有從技術上對公司的效率和產業進行本質上的改造。未來,將是以技術和智能為主驅動力的創業,20歲左右的創業者在知識和技能上顯然是不匹配的。

所以,在這個新舊時代切換的年代,90後年輕的創業者一定要靜下心來。如果沒有獨特的東西不要瞎創業,因為死亡率很高。如果你想做外賣做微商,可以賺點小錢,但不要選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行業做,可以選擇一些流量變現、內容變現的方向。

5.商業模式創新還有一個機會,那便是“曾經的紅海變藍海”。

現在,有很多二十歲左右的人開始迷茫,不知道該怎麽辦,因為他們仍然停留在模式創新上。不過我覺得有一個模式創新還有機會,那就是由新技術、新業態、行業融合後產生新的東西,使得很多表現形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曾經的紅海開始變成藍海”。

比如,微信、陌陌等社交形態是25歲以後的人喜歡的,而年輕人覺得他們太商業化,所以如果關註16~25歲年輕群體的需求和體驗,這就是“曾經的紅海變藍海”,90後創業者可以把目光放到新生代的成長上去。

朱波 投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1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