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魏家最沉默老么 撒網幫味全出頭

2011-10-24  TCW




十三年前,台灣第二大食品公司味 全易主,股價從一九九八年最高七十六.五元,一路狂跌,二○○○至○二年甚至跌破票面價格,讓入主的頂新集團,一度陷入經營危機。

當時主導味全投資案的頂新集團四董魏應行,在十年前卸下味全董座職務後,幾乎從此消失在台灣媒體版面上。

「外面都說我故意低調,不出來露面,其實我實在是忙到沒時間,」魏應行在上海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如此表示。說完,自己先大笑了起來。

魏應行開心的笑,是因為他在過去十年來,終於在大陸逐漸打造出屬於自己的成績單。魏應行負責的頂新集團餐飲流通事業群,已經被視為是集團發展的下一艘「航 空母艦」,其中包括速食連鎖店德克士、全家便利商店、康師傅私房牛肉麵店,預計今年營收可達人民幣一百億元(約合新台幣四百七十億元),占集團預估總營收 人民幣七百八十億元的一二‧八%。

過去魏家四兄弟以「功能和專長」分工,集團規模大了以後,合作方式轉為「分業」。

「每人負責一種業態,要從頭看到尾,而且做新事業要全力衝刺,更沒空。」過去他平均每個月有十五張登機證,每兩天出沒不同城市。不過,忙碌雖是他少露面的 原因之一,但這些年來他也有了改變。

過去瞻前不顧後闖中國燒光錢靠兄長善後

十三年前接手味全時,魏應行意氣風發、戰鬥力旺盛,當年每天中午休息和下班之前,他都會播一首〈甲青春拚輸贏〉歌曲,來激勵自己和員工;對照現在的他,則 多了些沉穩、內斂,接起電話時還會先說聲「阿彌陀佛」。

他說,當年「管年紀比自己大的公司,很多幹部也都比我年長,當時做事是三分把握,七分膽識。」現在正好相反,至少要有七分把握,才敢出手。

過去魏應行「三分把握,七分膽識」的老么性格,正是頂新集團開創新事業的推手。

他的國小、國中同學,現為台大教授的詹長權就說,魏應行常常「帶頭」做事,像是國中時,他就帶一群同學們跨出彰化永靖鄉,到隔壁的員林鎮去補習,這是當時 大人都想不到的。而他日後在創業路上也是一樣,不斷開創新局。

一九八八年,不到三十歲的魏應行隻身赴中國發展,創業之初做過油品、蛋捲等都不成功,帶去的新台幣一億五千萬元幾乎全燒光,最後終於靠速食麵攻下一城, 「那時我想,再不成功就回台灣,結果反而是把哥哥們都找來幫忙。」

一位頂新集團主管觀察,大董魏應州的名言是「獲利就是企業最好的公關。」這個思考反映了他講求成本控管的製造性格。因此,魏應行每次看到新的機會,雖然最 後無法落實,仍有三個哥哥幫忙接手,才把頂新集團的事業體越擴越大。

和三位哥哥不同,從小幾乎沒跟在父親身邊做過生意的他,雖然很有商業頭腦和眼光,在經營上卻往往無法持續,加上身上擔子沒那麼重,造就愛交朋友的性格,卻 也成為頂新集團開拓新事業的引擎。

現在謀定後動看準通路帶旺產品才投資

八年前,日本伊藤忠商事欲進入中國市場開便利商店,透過台灣全家董事長潘進丁找上魏應行。

魏應行說,當時康師傅方便麵和飲料都做得不錯,原本他就在思考,產業可以如何再延伸,「雖然我們沒有在中國市場開便利商店經驗,但看看台灣和日本,尤其 『可尊敬的對手』統一,在台灣發展的不錯(編按:指統一投資統一超商),可見從快速消費品延伸到通路,這個趨勢是沒問題的,」於是雙方一拍即合,○四年中 國全家在上海開出第一家店。

現在,康師傅速食麵的利潤成長遭遇瓶頸的同時,餐飲事業和便利商店將成為集團下一個成長動能。「國民年平均所得五千美元,是便利商店可以進入市場的時候; 到了八千美元,就會開始快速發展。(編按:中國去年平均所得七千五百四十四美元)」魏應行表示,全家便利商店二○○三年開始發展,目前在上海、蘇州、廣州 共有六百七十八家門市,今年進軍成都及杭州,年底前預估總店數可達八百家,成為外資便利商店第一大。

而未來,將以「一年兩個新城市,三年一個新區域」的速度擴張,預計二○一五年可達四千五百店,這個數字,已逼近統一超在台灣的四千七百家。

在台灣,味全的產品幾乎進不了統一超商,等於在便利商店這個通路裡,失去了一半的機會。然而,味全進軍中國,全家卻成了最好的行銷通路,魏應行替味全拓展 了比台灣大上好幾十、幾百倍的市場。例如,光是味全在中國生產的麵包,只靠著全家這個通路,一天可賣出將近五萬個。

就像統一在台灣有統一超商一樣,有了通路事業,將可為食品本業大大加分。統一在台灣原就擁有食品半壁江山,再靠著統一超如末梢神經般,包圍消費者食衣住 行,掌握通路大權。台灣全家便利店就是晚了統一超十年進入市場,即使苦苦追趕,還是只能坐到老二的位置。

「過去充滿熱情和理想,現在倒過來,要比較務實。」這是魏應行沉潛十年來的心得。

從理想到務實,魏應行在大陸十年,終於在三位哥哥面前交出一張成績單,更以全家便利店在中國撒下通路的天羅地網,要讓在台灣受挫的味全,在中國扳回一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31

戴正吳 將是夏普最沉默的改革者 鴻海30年老臣 是日本通、也是「製造先生」

2016-04-11  TWM

四月二日,鴻海與夏普正式簽約大典上,除了雙方主角,還有一位重要角色浮出枱面, 就是牽成四年鴻夏戀的幕後操盤手戴正吳,他有機會坐上夏普社長大位嗎?

「不是的不是的,不是這樣。」這句話翻成日文,成為鴻海集團副總裁戴正吳在四月二日「鴻夏戀」記者會中,跟日本媒體握手時說的第一句話;幾乎所有的日本媒體都是這樣問他:「接下來夏普的社長,應該是您接吧?」當天日本時間下午一時許,五百多個中外媒體爭相湧入位於大阪的堺工廠,為即將展開的簽約大典預先卡位,當時記者會現場大致布置妥當。

最引人注目的,除了台上高掛的台、日國旗外,會場正前方、由左至右早已安置好的三個名牌,依序為戴正吳、郭台銘、夏普社長高橋興三,也是另一焦點。

郭台銘的名牌放在正中間,凸顯出他在這個大日子的主導地位;高橋興三是「女方代表」,列席自是無庸置疑;至於鴻夏戀事件四年來,一直隱身在幕後操盤的戴正吳,在這次雙方結婚大典上,不僅浮出枱面,還跟進「坐上大位」,這樣安排背後的含意,確實引人遐想。

他是鴻海第一任發言人

佐政三十年 謹慎少言

答案隨即揭曉,郭董欽點,由戴正吳作為代表,和高橋興三簽約,正式宣告鴻海以三八八八億日圓迎娶夏普,取得六六%股權,成為夏普最大股東。

這一天對郭台銘來說,是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天,但對戴正吳來說,又何嘗不是呢?透過這樣的座位安排,多少說明了戴正吳是鴻海集團「第二把交椅」的地位。

對於外界猜測他將接下夏普社長大任,戴正吳正式否認:「我現在沒有立場講。我們會以成立委員會的方式決定董事。四月底,雙方合議之後才會提出來。」他自己也透露,之後「不會定居住在日本」。而據了解,戴正吳即使不會掛名夏普社長一職,也將是操盤夏普改革的幕後要角。

這一點,可從郭台銘在簽約當晚的一句玩笑話推敲一二。當時他對台灣記者發下豪語,說夏普家電產品要在兩年內從五成市占率成長到七成,「夏普一個快倒掉的公司,市占率還五成,我們進來幫它,如果沒有成長兩成,我們戴副總裁,我看我要天天幫他打屁股了!」要讓夏普止血重生,郭台銘所寄託的大將,儼然就是戴正吳。

戴正吳何許人也?他可是鴻海集團裡響噹噹的人物,除了郭董、掌財政大權的「錢媽媽」黃秋蓮,在鴻海掛「老字號」的,非他莫屬。戴正吳在鴻海佐政三十餘年,算起來,他還是鴻海第一任發言人。

雖說是鴻海第一任發言人,但這位發言人卻「謹慎少言」,鮮少與媒體互動,寧可將全副精力都拿來拚事業。

在鴻海拚命三十年的戴正吳,轄下的軍隊有多少?版圖有多大?至今還是個謎,就連鴻海內部的人也說不清。

不過,若以廠區分,約略可以將鴻海細分成四大軍區,分別為深圳龍華、煙台、成都和鄭州,其中,煙台廠的統領就是戴正吳。此外,戴正吳也出任過鴻海內部號稱「天下第一會」的SMT技術委員會主委,手握數十億美元的採購預算,足見戴正吳在鴻家軍的動見觀瞻。

信奉「少說多做」為最高指導原則的戴正吳,律己甚嚴,很多人因其與日本淵源極深,給他起了「鴻海德川家康」的稱號,不過,毋寧用「日本版的郭台銘」來形容他更傳神,因為,他比郭台銘更郭台銘。

他深諳日式管理

人稱戴桑 一天工作17小時曾經有一場在台大舉行的青年論壇,席間,一位學生向郭台銘請益創業成功之道。郭董回答:「我剛開始創業時,睡的枕頭叫作電話簿,蓋的棉被叫作報紙,創業三十多年來,我每天都工作十六個小時以上,這些你都熬得住嗎?」這句「工作十六小時」說,讓學生啞然;但你可能不知道,在郭董一天工作十六小時的那段時間,戴正吳一天工作至少會是十七小時。

有著「拚命三郎」精神的戴正吳,每天硬是比郭董早一小時到公司,依照慣例,郭董每天早上八點開早會。為了做足準備,戴正吳會趕在早上七點前,召集其事業群的重要幹部,先行召開屬於該事業群的早會,且三十年如一日。

戴正吳的謹慎是有其淵源的,因為他是日本通,於是得了個「戴桑」的外號。

從小家住宜蘭的戴正吳,大學念大同工學院化工系,畢業後,順理成章進入大同公司上班。可別小看了那時的大同公司,在民國六○年代中期,是國內第一大民營企業,能進大同,對台灣人來說是一種殊榮,更何況戴桑曾被公司派到日本受訓兩年,更是少見。

他很會抓成本

擅長從微利擠出更多獲利

在那個「日本第一」的年代,戴正吳汲取了不少日式管理的精華,對成本和品質的管控特別有感。友人評論:「幾乎在任何競爭激烈的戰場,他都可以殺出一條血路來。」事實上,戴正吳在鴻海內部也有「製造先生」之稱,原因就在於他對抓成本很有一套,擅長從微利裡面擠出更多的獲利。

面對科技業無法避免的ASP(平均銷售單價)年年下滑困境,戴正吳有他的解決之道。據說,他曾表示,當產品定價下降三○%,首先就一定要讓訂單數量增加三○%以上;再者,是要把所有的製造流程全部拆解開來,一一細究,從中挖掘任何cost down(降低成本)的可能空間。

要新增訂單,又要壓低成本,這些目標的重要眉角還是在於管理,而戴桑的管理,靠的是言出必行,賞罰分明。據了解,在戴桑的團隊裡不重「年資」,重的是「表現」。他最著名的案例,就是曾將一名課長直接拔擢為經理,這在鴻海集團裡面極為罕見,除非有極大的戰功。

業界人士指出,那個案子當時確實在鴻海內部引起很大的討論,更令人意外的是,「郭董竟然批准了」,據鴻海內部人士表示,「郭董事必躬親,鴻海所有人事案都必須經郭董首肯,但戴桑批過的升遷案,從來不曾被打回票,足見戴桑在郭董心目中的分量。」

他為郭董擋子彈

面對四方質疑 都能神回覆形容自己個性「就是喜歡跑快一點」的戴桑,一九八五年獨排眾議,選了當時規模還小的鴻海,作為人生新戰場;三十年後的今天,戴桑又將披掛上陣,為鴻海鋪下一哩路。

鴻夏戀這條道路走來艱辛,面對四方湧現的質疑,戴桑身先士卒,擋在郭董身前,毫無畏色。

當記者問到,會否擔心參與夏普投資銀彈不足?戴正吳神回,「鴻海的資金有新台幣六千億元,會不夠嗎?」日媒質疑入股會否造成日本技術外流?戴桑更反問:「今天韓國所有的面板技術,不都是日本人給的嗎?從設備到技術轉移、到人員都是,日本甚至派駐人員到韓國教三星、LG,這些難道都是台灣人做的嗎?而且鴻海與夏普交流都四年多了,有聽過任何鴻海對夏普、對堺工廠技術外流嗎?」戴桑犀利的對話,現仍言猶在耳,隨著入股夏普案告一段落,這位牽起鴻夏戀紅線的戰將,無論是否親掌夏普社長大位,必然都會是帶領夏普這家百年老店換新裝的要角,結局成敗不僅牽動著夏普的革新大計,也牽動著鴻海帝國全新篇章的未來。

戴正吳

出生:1951年

現職:鴻海集團副總裁

學歷:大同工學院(現大同大學)化學工程學系經歷:大學畢業後,於大同公司服務1970年代赴日本進修二年

1985年加入鴻海

1992年擔任鴻海公司副總經理2005年擔任鴻海集團副總裁撰文 / 張少芬、楊卓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477

陸振球﹕最沉痛跌浪也不逾14個月

1 : GS(14)@2019-04-01 12:15:45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6991&issue=20190401
【明報專訊】恒指在今年首季終錄得三連升,月線圖連續出現3支陽燭,形成「三白兵」或三個白武士的利好形態,根據技術分析,後巿如非有新的極利淡消息,股巿應已確認見底,不過「三白兵」也可解讀為大巿已超買,不排除出現調整。

相信大家都認同,去年中港股巿曾長時間下跌,主因是出現了中美貿易戰且拖累實體經濟,但貿易戰的不利影響似已淡化,其實技術分析有一個名為Coppock curve或Coppock indicator(音譯為估波指標)判斷股巿底部的方法,乃由一名受教會委託為教會財產進行投資的經濟學者E.S.C. Coppock於1992年所創,有關指標往績不俗,比如曾測中2008年金融海嘯後的見底時間,如依隨入巿並持貨至今,賺幅應以數倍計。

這裏篇幅所限,難以詳述「估波指標」的計算方法,不過可說說當初Coppock曾問教會人士的經驗,一般當親人逝世要多久時間才會完全走出悲痛的陰影,獲回覆約為11至14個月,Coppock便以此作為指標的最重要計算參數。其實,當有不利消息導致股災,除非再有極重要的新不利消息,又或整個巿場已出現結構改變,否則其不利影響最久也應在11至14個月之間被消化,就如金融海嘯發生後第14個月,全球股巿便已見底。

將估波指標應用於港股,去年1月見頂後大跌,理論上在去年12月至今年3月間如不再破底,貿易戰的不利影響應已被消化,即恒指約24500點應已變成「鐵底」。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4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