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工研院金雞母》鼎唐團隊拚出4.5億元技轉金 玉米變綠金 台版殼牌石油有譜了

2014-03-31  TWM
 
 

 

玉米、甘蔗渣及稻稈,也能變成石油?鼎唐二十人小團隊,在一次實驗意外發現生質能源的獨門技術,替工研院賺進史上最高四.五億元技轉金,他們是否能打造出「台灣的殼牌石油」?

撰文‧何佩珊

一個二十人的團隊,打破工研院有史以來最高的技術移轉金額,預計可替工研院賺進最高四.五億元技轉金,還自詡要成為「台灣的殼牌石油」,這是鼎唐的故事。

「時勢已成,英雄不遠,少林子弟,何如一搏。」就在決定離開工研院綠能所的這一天,鼎唐執行長、也是前綠能所所長童遷祥,送了這句話給一起創業的同事,不難看出,鼎唐想在綠能產業闖出一片天的企圖心。

一家不過成立才三個月的公司,其實已經在工研院綠能所蹲馬步將近三年,和過去大家對工研院的印象多是半導體、光電等先進科技不同,他們每天研究的對象卻是玉米、甘蔗渣及稻稈,也成功在這些看似無用的農林廢棄物中,挖到生質能源的一桶金;而童遷祥手上抓住的這個獨家技術,就叫作「零碳纖維素丁醇生產技術(ButyFix)」,正是時下最熱門的生質能源。

意外的實驗!

農林廢棄物可變成能源

事實上,生質能源不是新概念,就是用酵素去分解農林廢棄物,最終轉化成可用的丁醇,可以應用在燃料市場或化學市場,「我們就像是把存在地底下百萬年的能源,用科技的方式,在兩天內做出來。」童遷祥這麼形容。

開口閉口都談能源的童遷祥,念核工和材料出身,頂著麻省理工學院材料博士光環,回台灣後卻是在航太領域嶄露頭角。「我主攻的核工系統和航太安全思惟是很類似的,而當時台灣正好在發展航太產業。」童遷祥受邀擔任工研院航太中心副主任,也從此與工研院結下不解之緣。

之後他曾出任聯成航太科技總經理,並成功促成與波音公司的合作,只是後來受到美國九一一事件等大環境不利因素衝擊,聯成航太發展不如預期,讓他再次回到工研院,成了機械所副所長,開始了他的能源產業之路。

「能源領域是很大的。」童遷祥說,乍看之下,機械與能源好像扯不上邊,但以風力發電機來說,就是兩者的結合。因此,一○年綠能所所長職位出缺,他毫不猶豫接下,「我對這個領域確實是有想法的。」綠能所開發生質丁醇技術,就是他的提議。

說來有趣,綠能所會闖進生質能源技術的開發,是個「意外」。原本他們在做生產氫氣燃料的實驗,在發酵實驗過程中,竟然沒有和以往一樣產生氣泡。

「一開始也沒有想到生質丁醇。」鼎唐副總經理李宏台回憶,當時只是引起大家的好奇,他們開始去探詢、嘗試各種實驗條件去瞭解菌的代謝產物、做生物定序等,終於在半年後確認了無碳損(指轉化過程不會產生二氧化碳)特性的發展潛力,也定下生質丁醇的新研究方向。「這是可遇不可求的好機會。」童遷祥說。

沒人敢投資!

自掏腰包一百萬美元創業

原本是做氫氣燃料的計畫,最後卻走向生質能源的開發。實驗的大轉向,讓他們沒了政府資金的支持,最終還得動用工研院經費,才得以繼續這個計畫。「如果只用嘴巴『說』我的技術可以領先全球,是沒有人會相信的,所以我要跳出來,親自領軍動手做給你看。」童遷祥為的不只是爭一口氣,還有更多他對工研院的責任。

然而,有夢最美、資金卻沒有相隨,「就好像當初台積電成立,大家都不敢跟是一樣的。」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不諱言,生質能源的技術太前瞻、觀念太新,一般的企業跟不上,光是投資評估都很困難,所以企業最後多半都只是觀望。

相對於產業界的猶豫,更顯出童遷祥鬥志高昂,「攤開全球生質能源的開發團隊,還沒看到跟我們(技術)很接近的。」三年的努力,讓鼎唐累積了厚實的技術能量,因為比起傳統生質丁醇的技術,鼎唐的製程處理更快,更重要是不會排放二氧化碳,材料使用率也更高。

以理論值來說,轉換效率可比一般高出五○%,實際值也有三○%左右。同時就應用面來看,生質丁醇不只有成本優勢,特性也比目前市場上主要使用的生質乙醇更適合與汽油混合。

「當技術價值明顯高於風險時,我們就決定要自己出來創業。」找不到資金,沒讓童遷祥挫敗,反而越挫越勇。「全世界需求很明確,時勢就在那裡等,大家拚命投資都沒成功,我們有這麼好的技術,當然要投進去。」不受外界質疑影響,童遷祥仍決定要自己跳出來做,找了幾位同事一起創業。

下定決心脫離工研院庇護,籌措資金就成為鼎唐的首要挑戰。為了說服別人掏錢投資,童遷祥被洗臉過太多次,印象最深的那次,是一年多前飛到美國找創投時,帶著自豪的技術與滿滿的熱情,卻換來對方一句:「這我們聽太多啦。」一大盆冷水毫不留情潑向他。

跟時間賽跑!

用最少錢創造最大成果

一般而言,實驗室的成果必須經過先導規模和示範規模兩次放大,到第三階段才能商業化,並開始獲利,總計需要五年時間,投入金額約四億美元(約新台幣一二○億元)。

對鼎唐來說,第一階段建置先導產能的資金需要六百萬美元,是綠能所同仁自掏腰包湊出最後一百萬美元,才勉強過關,但到第二階段示範產能,資金需求一下要放大到八千萬美元,就成了一個大門檻。

以目前大環境的狀況,童遷祥知道他們沒有本錢可以慢慢燒,必須加快腳步。為了降低成本,他們計畫將廠房設在瑞典,一來取得價格較低的料源,二來瑞典的丁醇銷售價格較佳。如此,不用等到第二階段,光是第一階段示範產能的一萬噸規模,他們就能開始獲利;而一旦鼎唐獲利能力沒有問題,自然第二階段的資金募集難度也會跟著降低。

不只原本需要五年才能商轉的時程,得以縮短到三年,資金需求也從四億美元降至一億美元,第三年就可以開始獲利,同時走向IPO(公開上市),解決後續產能往真正商業化規模擴大,可能面臨的資金障礙。

「同樣的一萬噸產能,如果設廠在美國,可能就無法賺錢,因為美國的料源不便宜,丁醇價格也沒那麼好。」童遷祥說明。

所幸,一三年一個得獎消息,讓團隊開始受到注意,他們獲得由美國《R&D》雜誌主辦,素有「科技界奧斯卡」之稱的「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消息一出,吸引各家企業來敲門,像是前友達總經理、微熱山丘執行長陳來助就是其中之一。

沒人投資是煩惱,有人搶著投資也煩惱。鼎唐開始小有名氣後,投資人陸續上門,有一家外國企業就曾這麼對他說:「我們錢多得是,但工研院要獨家跟我們做。」「我們是背著國旗創業的。」童遷祥很清楚,這樣的技術不能外流,即使對方開的技轉金再高,他都只能眼睜睜地把錢往外推。因為對他來說,鼎唐的創立,不只能為台灣帶來技術收入,更重要是可以扭轉台灣只能賺管理財的模式,走出一條新路,他要把真正的價值根留台灣,「我們要show給大家看,努力去創新,是可以做到世界領先的。」

鼎唐

成立時間:2013年12月

執行長:童遷祥

資本額:3億元(實收資本額1.14億元)主要業務:零碳纖維素丁醇生產技術(ButyFix)

簡單看懂生質丁醇

所謂的「生質丁醇」,主要生產原料為甘蔗渣、稻稈、玉米稈等農林廢棄物,生產出的能源材料則可廣泛應用在汽油、燃料電池等。例如可口可樂就曾與生質能源公司Gevo合作開發,從植物精煉出生質丁醇,用來作為寶特瓶的包裝原料,達到環保節能的效用。目前生質能源公司包含有Gevo、美商杜邦與英國石油合資子公司Butamax等。

工研院年孵10隻金雞母,力拚科技創新技轉公司 核心技術/專利 備註鼎唐能源 近無碳損生質丁醇技術技轉金上看4.5億元揪客 即時通訊軟體 預估技轉金破億元微機電大廠 三軸加速度計關鍵技術利永環球 軟性壓力感測器應用關鍵技術與產品環泥持股100% 鼎茂光電 膽固醇液晶偏光型增亮膜關鍵技術 聯茂持股26% 瀚薪科技 高功率電子元件關鍵技術與產品水之源 工業廢水處理關鍵技術味全持股41.54% 台灣電鏡儀器 掃瞄電子顯微鏡(SEM)關鍵技術與產品景凱生技 抗發炎藥物關鍵技術究心公益科技 救災開放平台技術

資料來源:工研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207

機器人搖籃》三年技轉166件 行動輔具一戰成名工研院打造「鋼鐵人」 連日廠都想投資

2014-04-14  TWM
 

從工業用的機械手臂,到自己開發掃地機器人,還讓日廠找上門來談合作,這裡是台灣最大的機器人開發基地,台灣知名的自動化大廠盟立、鴻海旗下的賜福科技,都是從這裡技轉出去,他們是工研院的機械所。

撰文‧何佩珊

「旋轉、夾起、插入,生產線上,數百支機器手臂整齊劃一地重複著相同動作,同時自動載物車載著產品和原料從這頭送到那頭」;另一個鏡頭,「掃地機器人四處巡邏,正在清除客廳的髒汙」;再將畫面轉到醫院,「一名脊髓受傷,下半身癱瘓的病人藉由身障行動輔助機器人(簡稱行動輔具機器人)的幫助,正跨出他傷後的第一步。」三個不同場景,但相同的是,這些機器人都來自工研院,也是台灣最大的機器人研發團隊。

工研院機械與系統研究所一九八三年啟動第一波機器人開發計畫,目前負責機器人開發的,主要有智慧機器人技術組與智慧系統技術組兩大團隊,總計約有一百四十人。

若沒說,外界可能不知道,目前台灣知名的自動化廠商盟立、鴻海集團旗下的賜福科技,就連已經被研華購併的控制器廠商寶元,創始團隊成員主要都來自機械與系統研究所團隊。

更別說是那些工廠內的自動化產品、設備或產線,很多成果也是工研院與廣運、台達電等大廠的合作結晶,光是近三年工研院自動化相關技轉案例即多達一百六十六件,技轉金就達二.二五億元。

其實,機器人不是個新話題,只是早期因應台灣工業化發展需求,工研院資源都投注在產業型機器人,但四年前工研院副院長吳東權提出慈悲科技的理念,促使他們將過去多年來累積的研發能量,轉移到弱勢族群相關應用,無心插柳,短短一年半就開發出行動輔具機器人,並在國際上一戰成名,未來全球逾七百萬名傷友都有機會受惠。

你能想像一個全身癱瘓的病人如何重新站起來嗎?靠的就是行動輔具機器人。工研院機械與系統研究所副所長蔡禎輝形容,「這就像人在電梯裡面沒有任何感覺,實際上卻可以移動一樣,這套機器人就是癱瘓者的電梯。」目前工研院除了已經有掃地機器人突破日本市場,機械與系統研究所經理巫震華說:「我們的行動輔具機器人也是少數能打進日本市場的產品。」就在三月底,日本服務機器人大廠天目時科(tmsuk)已經與工研院簽下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展開行動輔具機器人的臨床研究。

機械手「有感覺」

加裝感應器,能感受溫度、壓力巫震華說,天目時科對行動輔具這類服務型機器人有很大的企圖心,甚至還計畫要在台灣建立機器人製造基地,打造服務型機器人供應鏈,就連未來的客戶和合作醫院,天目時科也都已經找好了。

「它(指天目時科)找我們,主要是看我們的技術滿完整的。」蔡禎輝說,從關鍵零組件到機械系統,再到系統應用,只要透過工研院這一個團隊就可以把產品整合出來,相比之下,「這如果在日本開發絕不只現在這樣的經費,而且對民間公司來說,要整合出這樣的產品也不容易。」更有趣的是,工研院受歡迎的程度連AIST(日本獨立行政法人產業技術總和研究所)都吃味。蔡禎輝透露,AIST內部人員就曾經問過日本廠商:「為什麼要跑到台灣跟工研院合作,不與我們合作?」能夠得到日廠賞識,對台灣機器人發展絕對是很大的肯定,畢竟在機器人領域裡,台灣的整體能量還是沒有日本這麼強與成熟,但蔡禎輝也不妄自菲薄,「台灣能做的,絕對有我們的獨特點。」舉例來說,工研院現在能把冷冰冰的機械手,做到「有感覺」。從外觀看起來,只是一支機械手臂,然而,工研院在機械手內部加上一層與紙一樣薄的感應器後,機械手開始感覺到溫度、壓力等,再與視覺功能搭配整合,就可以做出挑揀等更細膩的動作。

這個感應器,就是機械所和量測中心、電光所等工研院好幾個單位一起開發出來的成果,同時也凸顯未來機器人的競爭核心價值不是硬體,而是在軟體。

不過,他們也沒有因此而滿足,還在研究如何讓行動輔具機器人更輕量化,或是讓清潔機器人不再只是「家用」產品,機器人的想像已經越來越廣大,「以後可以爬到牆壁上、玻璃上也說不定。」蔡禎輝笑說。

儘管短期內工研院多數的資源還是會投注在與台灣產業變化需求相對應的產業型機器人之中,但蔡禎輝很有信心,以長遠來看,服務型機器人的發展將相對具有爆發力,誰說台灣只會做工業用的機器人?一條能夠為消費者服務的機器人產業鏈,正在台灣成型。

工研院機械與系統研究所

成立時間:1969年

負責人:張所鋐

主要業務:智慧自動化、智慧電動車、綠色製造等研發成績:近三年自動化相關技轉數量166件,技轉金額2.25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528

“不擔心西屋在不在”,西屋破產前已向中國技轉24萬份文件

作為世界核電鼻祖和世界級核電巨頭,已有130年歷史的西屋電氣(Westinghouse,下稱“西屋”)申請破產保護。

當地時間3月29日,日本東芝公司旗下的西屋依據美國破產法第11章,向紐約破產法院提交破產重組申請。不僅如此,分析認為,不堪重負的東芝也面臨從東京證券交易所退市的風險。

北京時間29日深夜,中國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下稱“國家電投”)與西屋高層就此緊急召開電話會議。經研究,雙方一致認為,西屋申請破產重組不會影響中國AP1000項目的推進和完成工作。

國家電投旗下的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下稱“國家核電”)是AP1000自主化的實施主體。AP1000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第三代核電技術。2006年,中國決定從西屋引進 AP1000作為國內日後重點發展的主力技術。目前,全國已經開工建設4臺AP1000依托項目。

“我們不擔心西屋在不在。”國內某核電企業的一位資深人士向第一財經表示,西屋此次破產,對中國相關核電項目基本沒有影響。

第一財經記者從多個權威渠道獲悉,經過多年的消化吸收後,中國已經掌握了AP1000技術。

西屋走過巔峰時代

西屋,1886年由喬治·威斯汀豪斯(George Westinghouse)以自己的名字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創立,總部設在賓州匹茲堡市。

威斯汀豪斯是火車用空氣制動閘的發明者。這位夢想改變世界的發明家,率先將高壓交流電引入美國的輸電系統 ,從而打破了愛迪生發明的直流電一統天下的局面。

威斯汀豪斯的確改變了世界。自成立以來,西屋斬獲了多個第一。成立當年,西屋便在美國建立了第一座交流發電廠;緊接著,1890年在美國建立了第一條交流輸電線路,1895年在美國尼亞加拉瀑布安裝了第一臺水輪發電機,1900年制造出美國第一臺汽輪發電機。

西屋是美國主要電氣設備制造商和核子反應器生產者,其主要業務領域涉及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用電設備和電控制設備、電子產品等門類共4000多種產品。其中,以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尤具特色,從公司成立以來,一直享譽世界。

西屋正式涉足核能領域是在1955年。這一年,西屋為美國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提供了S2W船用反應堆。而隨著美國核電的興起,西屋的生意越做越大,名利雙收。

美國海軍的“鸚鵡螺號”也是世界上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

根據西屋官方資料,在1979年的美國三里島核事故之前,西屋負責建造了美國在運行的105個核電站中的48個,並且在海外建造了31個。西屋還聯手國外企業通過許可協議,設計了其他81個核電站。在20世紀70年代中葉,西屋的職員數量以及銷售額都達到了歷史最高點。

兩次事故導致藍圖變遷

三里島核事故發生後,恐慌的美國民眾掀起了一股反核浪潮,加上核電建設成本極為昂貴等原因,美國由此停下新建核電項目的腳步(直至奧巴馬上臺後,美國才啟動新建4臺核電機組,而這4臺核電機組都是使用了西屋的AP1000)。西屋核電業務由此陷入困境。

從1994年開始,西屋就不斷地出售自己的核心業務部門。1994年,輸配電與控制部門出售給伊頓;1997年,火力發電事業部出售給西門子;1997年,熱電事業部出售給英格索蘭;1999年,電氣部門(核能部門)出售給英國核燃料有限公司,西屋當時的售價是12億美元。

到了2006年,英國核燃料有限公司以54億美元把西屋轉賣給東芝,後者因此獲得西屋77%的股份。

西屋電氣在美國佐治亞州的Vogtle核電站的冷卻塔(右)和安全殼(左)。

靠電燈業務發家的東芝創立於1904年,是目前日本最大核電站建造商。東芝當時買下西屋,是因為看好全球核電行業的發展前景,並意欲借機成為核電建造領域的巨無霸。

東芝的這一筆交易,比當時日本其他核電企業競購西屋的價格高出了一倍。更為奇怪的是,幾年後,醉心於核電的東芝繼續斥資16億美元,將西屋股份增持至87%。

危險一步步逼近東芝。最後的實踐證明,用70億美元(約合482億元人民幣)的天價買下西屋,是導致東芝今天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2011年3月發生的日本福島核事故改變了一切。事故發生後,很多國家建設核電站的計劃因此被打亂、停頓。安倍晉三再次上臺後,在維持日本核電政策不變的基礎上,繼續向全球推銷日本核電站,但不論是土耳其還是越南,包括東芝在內的日本企業能否拿下訂單還是一個未知數。

東芝夢碎核電

令業界不解的是,2016年年底,東芝還通過西屋並購了美國核電工程企業芝加哥橋梁鋼鐵公司(CB&I),並購價格為2.29億美元(約合15.8億元人民幣)。

日本媒體後來捅出消息說,芝加哥橋梁鋼鐵公司的評估價格實際上為“零”,其在美國的核電項目已經多次停工,今後指望盈利幾乎沒有可能。

從目前跡象來看,東芝已經夢碎核電。東芝在2016年12月27日稱,可能對能源部門進行數十億美元的資產減記,主要原因是旗下核電企業西屋收購美國核電業務所導致。這項虧損可能會高達7000億日元(約合61億美元),要高於此前東芝向投資者公布的5000億日元的預計數字。

為了紓困,東芝於2月24日公告,擬將旗下最賺錢的業務之一,存儲半導體業務拆分為獨立公司出售,並且東芝表示願意賣出大部分股份。

“東芝要壯士斷腕,希望借此來挽救核電業務對它造成的重創。”一位接近西屋的知情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東芝在3月29日還公告稱,西屋將從東芝2016年年報中分離,但是其對具體財務數據和未來的影響目前還不確定。東芝預計,隨著西屋分拆,相關的核電商譽資產減記將從東芝的非經營性損益中剔除,預計將會帶來約2000億日元的凈收入。

東芝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崗川智在新聞發布會上鞠躬。

然而,由於背負財務造假醜聞、法律糾紛與西屋的核電項目嚴重超支,有百年歷史的東芝也面臨從東京證券交易所退市的風險。里昂證券分析師在最新研報中警告,“太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使得東芝不適合投資”。

國內業界曾對西屋存質疑

AP1000依托項目是中美能源領域規模最大的合作項目。為了高起點推進中國三代核電自主化、統一核電發展技術路線,2006年11月2日,中國決定引進西屋AP1000、建設依托項目4臺機組、成立國家核電。2007年7月24日,中方與西屋技術許可公司等6家國外技術轉讓方簽訂了一攬子5項三代核電自主化依托項目AP1000技術轉讓合同。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西屋AP1000的技術轉讓工作已基本完成。技術轉讓工作包括已向國家核電交付了超過24萬份文件和圖紙,以及交付/安裝了超過270臺西屋計算機軟件等等。此外,西屋已向國家核電提供了超過45000小時的技術咨詢服務。接下來,西屋還將在燃料制造和設計、運行和維護服務、計算機平臺和軟件支持等領域,持續提供咨詢服務。

不過,作為AP1000在中國的依托項目,浙江三門和山東海陽自2009年開工建設以來,工程進展並不順利。其中,原計劃於2013年建成發電的三門1號機組,至今已延期將近4年,原因是該機組在個別關鍵技術上的難題還有待解決。

“AP1000是一項新技術,而三門1號機組作為AP1000在世界上的首個項目,在建設過程中,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難題是難免的。”一位熟悉AP1000和三門1號機組的核電專家告訴第一財經。

受三門1號機組延期影響,其他計劃使用AP1000的核電項目因此受阻。在這種情況下,國內業界對西屋的質疑不斷出現。

“由於三門1號機組遲遲沒有並網發電,CAP1400示範工程的開工建設也受到了影響。”有核電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CAP1400是中國在AP1000的基礎上進行研發的、具有中國自主產權的功率更大的三代核電技術。目前,CAP1400在山東榮成的示範工程已獲國家發改委批準開展前期工作。

“國家核電和西屋一直在努力。”一位接近國家核電的知情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第一財經從多個權威渠道了解到,國家電投與西屋29日晚召開的上述電話會議稱,三代核電自主化戰略已經實施十年,在國家核電、國內相關核電企業及裝備制造企業共同努力下,中國已全面具備了三代核電技術自主研發、設計、設備制造、工程建設及運營管理能力。

該會議稱,本次西屋申請重組,對中國AP1000依托項目建設、後續CAP1000批量化建設、CAP1400示範工程建設等三代核電自主化工作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6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