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手上的資本

我大跌時因工作關係未能入市,現在只在等候機會購入三隻股票:

(1) 4.7唔沽,之後在1.8元沽出大部分的富士高,目標在0.8-1元補回(只是現金都七毛錢,今年預計盈利跌50%-60%,都有一毛二分,扣除現金後P/E兩倍)

(2)越秀房地產基金(人民幣升值+租金上升是大趨勢,有望維持十年八載,現價10厘息,過多十年就20厘,那時就三年回本了)

(3)金利來(今年盈利雖跌,但預計派息應有18仙,預計派息13厘,下年應有持平或10%倒退,派息也能維持10%以上,現金就有四毛,收租地產又有一兩元,正)

未來計劃

(4)以跳樓價(以高位計跌90-95%)購入負債幾百億,而有大量地皮的中國房產股,目標是要贏十倍。

哈哈哈....

文章list:

徐秉臣考(2)-嘉利盈

梁先生玩轉兩隻殼-766和8071

東方紅-財技的利器

寶利福(8172)考究

龐維新買殼

意科控股與瀛海威-買礦之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2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花傳到這屆政府手上了」 訪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會長李子彬

http://www.infzm.com/content/92495

「看戲容易演戲難,改革不是容易的事。得有突破口,得挑重要又容易做的先做。要改,也要講究策略,有輕重緩急,把握節奏力度。」

「這屆政府很難,很多多年積累下來的問題,擊鼓傳花到他們這兒了,不改不行了。」

「中國的事兒,快不得慢不得,急不得緩不得。」2013年7月13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小企業投融資交易會期間,73歲的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會長李子彬撥冗接受了南方週末的獨家專訪。採訪開始前,他不緊不慢地放下手中那款黑色摩托羅拉老式翻蓋手機。

一個月前,李子彬寫了一封信給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反映中小企業的一堆難題。2013年7月15日,國務院召開全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經驗交流電視電話會議,馬凱在會上的一系列指示,與李子彬在信中所寫的許多內容吻合。

「並不是我的信起了多大的作用,只是大家都想到一起去了,這些問題是本屆政府必須面對和改革的。」李子彬對南方週末記者回憶說。2013年5月23日,他向主管工業、交通和金融業的副總理馬凱匯報「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兩人聊了一個多小時,馬凱讓他回去專門寫個材料。三週之後的一個週末,出差歸來的李子彬用8頁稿紙,手寫了一封近五千字的信。馬凱閱後,批示轉給央行行長周小川、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和證監會主席肖鋼等,與正在討論的改革措施「一併研究」。

「學者的建議有時太理想化,實現不了,政治家要講究怎麼做可行。」李子彬說。

李子彬與多位現任國家和政府領導人熟稔,比如他曾在習仲勳家裡吃過6頓年夜飯。而其任職經歷,更讓李子彬深諳在中國改革的現實路徑:他大學畢業後進入工廠車間,「從鍋爐工幹起」,一路做到國企廠長、化工部副部長;小平南巡後被調到改革開放前沿深圳主持工作6年,其間幫助舉辦高交會並使之成為深圳向高科技與創新經濟轉型的重要載體;60歲時調任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任專職副主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直至65歲。

退休後,在包括馬凱在內的「朋友們的鼓動」下,李子彬創建中小企業協會,目前已有會員二十多萬。這幾年,他「每天朝九晚五地上班,但一分錢工資不拿」,自稱「專門為中小企業解決麻煩」。「不重視中小企業,社會不穩定,老百姓富不起來。」李子彬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中小企業面臨的環境不好,也不壞

南方週末:從2006年創建中小企業協會以來,您一直跟中小企業保持著緊密接觸。近幾年中小企業的現狀和生存環境是否有改變?

李子彬:每年我都走十幾個城市調研,我感覺有進步。經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很多企業家都懂得了必須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增強風險意識,培育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培育品牌,不然經不起大的衝擊。危機有好的一面,經過這一輪的洗禮,中小企業整體素質有提高。

中央各項政策也正在出台,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餘額沒有減少反而在增加,資本市場上發債、上市、私募股權基金等融資工具都在增長。

南方週末:融資是中小企業最大的難題之一,近年是否得到改善?您如何看待中小企業面臨的整體環境?

李子彬:還是困難。雖然融資環境、融資條件比2008年那時候改善多了,但還是滿足不了中小企業的需求。

為什麼困難?金融危機造成的國際經濟低迷還沒有過去,世界經濟復甦還有難以預料的困難。市場需求下降,各國的貿易保護措施就多,所以貿易摩擦與壁壘明顯增加,加上人民幣升值使得我們出口產業競爭力削弱。從國內來看,消費需求沒有明顯的增長,名義消費增長率約14%-15%,剔除通脹大概也就12%,多年來如此。投資拉動也變化不大,固定資產在投資裡佔22%左右,多年也如此。因此經濟增長的三大動力——出口、消費和投資,都沒有大的明顯的利好。

不過也沒有太大的過不去關的困難。有人說現在是經濟危機山雨欲來,那是瞎說,不可能。整個經濟形勢,只能說是不好,也不壞。

但我們的財政風險和金融風險確實在積累。比如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規模到底多大,有人說10萬億,有說18萬億,有人說25萬億,到底多少誰都不知道,但確實在增加。影子銀行大概在22萬億。房地產泡沫還沒擠呢,現在經濟下滑又有人主張要加快發展房地產,說它關係到二十多個行業。靠房地產拉動,其實是飲鴆止渴,因為房地產空置率已經很高。但我們又不敢太擠房地產泡沫,它用的都是銀行的錢,自己的資本金30%都不到。調控力度太大,把它搞垮了破產了,銀行的錢也沒有了,我們是國有銀行,那就會引發金融危機了。

南方週末:6月17日給國務院副總理馬凱的那封信,您具體提了哪些建議?

李子彬:簡單說提了四條:一、改變現有銀行業體制、機制,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在國外,企業70%的融資來自直接融資,比如發債、上市等,只有30%是通過銀行的間接融資。而在中國正好相反,70%的金融資產都掌握在銀行手中,企業融資主要靠銀行,中小微企業只有5%是直接融資。大銀行不願意給小企業貸款,這是從風險和成本來考慮的,它沒有內在動力機制,誰當行長都一樣,國外也是大銀行按基準利率批發給小銀行,大量的社區銀行等小銀行服務小企業。中國沒辦法,沒有小的,只好讓大銀行捏著鼻子給小企業貸款。

二、大力發展中小銀行。我算了一下,全國兩千多個縣,將近四萬個村鎮、社區,平均一個縣一家中小銀行,五個村鎮社區一家中小銀行,就有1萬家中小銀行可以服務中小企業。我建議未來十年建1萬個小銀行。有沒有依據?有,美國就有8000家銀行,香港1000家銀行,我們這麼大國家沒有3萬家根本不夠。

三、鼓勵民間資本做中小金融機構。與其讓民間資本搞地下錢莊,不如讓它們成立規範的銀行,為民營企業服務,便於監管,風險也小。應該降低民營銀行門檻,同時建立存款保險制度,降低風險。

四、規範和加快發展資本市場,完善直接融資。我們已經有了中小企業板、創業板,還要推出新三板,還要允許中小企業發中小企業集合債、集合票據等;也要大力發展股權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融資租賃等。銀行再怎麼發展,也不能滿足不同發展階段的公司的資金需求,有的階段也不應該由銀行滿足。比如高科技企業三四個人,剛成立沒業績,沒抵押資產,沒信用記錄,老百姓土話說「成葫蘆還是癟葫蘆都還不知道」,銀行怎麼貸款?這本來就需要股權融資、風險投資等的介入,讓企業以股權換資金。兩輪融資以後企業發展起來了,才跟銀行貸款或者上市,規律就是這樣。

我這幾條都是從現實中總結出來的,是能做得到的。

改革是唯一的出路

南方週末:在您看來,中小企業面臨的經濟形勢為何會形成今天這種局面,如何破局?

李子彬:這十幾年產能過剩,特別是落後產能過剩,越來越嚴重。

這是體制上的問題,地方政府有責任。為官一任要保發展、保穩定,這都要錢,中國沒幾個省市財政是自己能拿錢出來搞建設的,保吃飯都有問題,都靠中央財政返還和轉移支付。地方政府沒錢,還要幹事情,還要造橋修路,就只有賣地搞房地產。沒有地方政府的推動,房價也不會這麼高的。搞土地財政錢還不夠,就搭建融資平台借錢,我們300個地級市有8000個融資平台,搞不清借了多少錢。

跟這種財政體制有關係,也跟幹部的選拔、任命、考核機制有關係。比如一個廠的落後產能過剩,關了幾十億稅收就沒了,幾萬工人失業,幾百億GDP沒有了,幾個領導敢關?還有的幹部,掙錢的本事不大,花錢的魄力很大,比如有的銀行,培訓基地不少於30個;醫院也搞成五星級的,號稱給幹部療養。所以現在要反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奢靡之風。

南方週末:這一屆政府現在已經提出了包括金融改革在內的一些改革措施,您怎麼看?改革的動力來自哪裡,前景如何?

李子彬:這屆政府很難,很多多年積累下來的問題,擊鼓傳花到他們這兒了,不改不行了。

產能過剩不是現在過剩,是15年來的過剩。說讓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推動力,收入分配製度不改革,消費怎麼拉動?金融體制也要改革,不然金融體制與實體經濟、結構調整兩張皮,跟小微企業脫節。科技教育體制不改革也不行,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中國人沒有,因為人才成長環境跟人家沒法比,我孫子上小學就作業做到晚上9點,這不改行嗎?有人說中國過10年就超過美國了,我看50年能趕上人家就不錯了。我們比人家不是差一個檔次,創新能力不能比,人家3億人,我們13億人,總量趕上人家算什麼,人均還差4倍呢。中國人要清醒。

我一直跟我認識的中央領導講,改革是唯一出路,不改革好多問題解決不了。你老講加強宏觀調控,鋼產能你怎麼調控不了?一個河北省就3億噸產能,人們說全世界鋼產能中國第一、美國第二、河北第三,在眼皮底下都調控不動。

現在體制上的弊端太多,只有改革才能解決問題。這屆班子都從基層上來的,比較務實,年齡也合適,我對他們有信心。

南方週末:您怎麼看待改革的節奏與重點?

李子彬:各項改革齊頭並進也不現實,得有突破口,得挑重要又容易做的先做。要改,也要講究策略,有個輕重緩急,節奏力度的把握,看戲容易演戲難,外國行的事兒,照搬到中國可能水土不服。

金融改革現在已經在做了,我大膽預測一下,收入分配改革今年不動明年也得動,這個改革非常複雜,但早晚得過這坎兒,躲不過去的,不能說上個十年不做這一屆還不做,再不做就有崩盤的風險。

結構調整也得一點點來,先把增量卡死,存量慢慢消化。得有步驟,中國的事兒急不得。李瑞環以前開玩笑說,中國的事兒快不得慢不得,急不得緩不得,有點道理。

南方週末:您在深圳當市長時期,推動了很多改革,特別是產業升級轉型,您怎麼看待今天的經濟轉型,改革路上要注意什麼?

李子彬:當年小平南巡,我們每年都研究如何真正地改革,每年一次會,所以改革不斷推進。我在深圳提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搞結構調整,是全國最早的,搞了兩年之後上海和北京才提出來。深圳清理「三亂」——向企業亂收費、亂罰款、亂集資,1996年就搞完了,有個省「三亂」問題前年才解決;1995年我們搞一站式服務,企業註冊一天完成,最慢三天,一家挪威企業還給我們送錦旗。到現在,有的城市註冊一家企業得三個月,還要走後門。

深圳的改革有很多好東西,但我們當時搞改革其實挺困難的,不是所有人都給你鼓掌,總有形形色色的說法、看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299

我究竟要儲幾耐先還清手上按揭?(答) Home Blogger

http://homebloggerhk.com/?p=10144

有報導指香港人獨特在出在和工作都是同一地方、平生走動不多、見識不廣。相信沒統計計出平均香港人一生要走幾多公里,不過外地人長大後多離鄉別井找工作,而港人少此煩惱,實是同意的。就當要返上深圳廣洲睇廠,那都是平日在內地、假日在港吧,很少會長時間離港! 能在出生地找到工作崗位、和朋友父母常共聚是福份! 今次個案是由外地人發的,見homeblogger由小小一個網站發展到現時小網站一個,能記載本地外地人的理財故事,十分欣喜,希望大家續欣賞本樣的自家創作。

 

讀者買入已補地價居屋出租、實在不智。不知是否在2013年初對居屋走漲行情大大看好、作此決定。筆者斷定居屋升勢是為虛火、昨日同經紀朋友吹水,談到石蔭村八百幾呎三房,經紀客人四百幾萬買入、如自由市場價成為五百萬港元,真係o哂咀! 雖然係套廁單位、但位處在的石蔭村,睇緊呢篇文既各位真係到過該地? 不過既然已買,有正現金流二千(10000-8050),well,由得佢。到兩年SSD後稅率下降時才作打算。

 

先講讀者45歲時,能否全清還欠100萬港幣560呎居屋債項、和新置的400呎尚欠210萬居屋債項呢? 新置房應是攤了30年,所以每月還$8000。計一個人究竟係某時間內能否全清按揭,本樣建議下列步驟:

  1. 現時讀者係34歲,目標係45歲,那先將所有按揭的單位之還款表抽出,看看由現時計起到(45-34)=11年後究竟平金尚欠多少。如本個案為新置400呎居屋欠:$1,476,167。560呎居屋債項現時欠銀行100萬,供款年期不詳,就假設是15年吧,那時候間屋本金尚欠:$292,937(月供約$6500)。

 

2.列出各項開支,知道自己每月儲蓄

*月入計為(22000*12+150000)/12/0.79~HK$43000

月入$43000  
收租$10000  
支出$8500支出細分1(如有需要) 
供樓1$6500支出細分2(如有需要) 
供樓2$8000支出細分3(如有需要) 
儲蓄$30000  
筆者對自己的財政還理解得好的! 你可以將自己的財政放上表,看能否成功BALANCE!

 

3將到時(45歲)的結欠加起,即$1,476,167+$292,937=$1,769,104。然後再將每月儲蓄乘以到45歲的月數,知道期間可儲11年*12月*$30000=3.96mil。由於可儲金額大幅高於到時結欠,所以讀者可在45歲全清兩單位按揭。

 

4.如再想知最快幾時可將現按揭甩身,首先要找每單按揭每年總還本金的數字,由於按揭是息除本減,其實開首的還本是會少一點點,但此無礎於答案結果,除非你要求答案準確至邊一個月。找出每年總還本金為供樓(1)是$57113(見下圖),而同一方法供樓(2)是$50390。是的!你在供樓(2)月供$8000,其實清既本仲少過供樓(1)! 因為年期是長了一倍嘛~

 08082013

5.運用方程式

現所有樓按總結欠 – 每年所還本金*捱騾仔年數 = 每月所儲金額*12*捱騾仔年數

1.0mil+2.1mil – ($57113+$50390) *捱騾仔年數 = $360000*捱騾仔年數

本個案讀者捱騾仔年數 = 6.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369

路透:印度或從民眾手上收購黃金 緩解進口需求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815

印度經常賬戶赤字已經排到世界第三——這部分是由印度人對進口黃金的強勁需求所帶動的,今年印度盧比的暴跌已經開始對印度經濟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為了壓制印度人的黃金進口需求,印度政府已經推出多項措施。據路透報導,印度央行又準備推出一項新措施:

印度正在考慮一個重大的計劃,引導商業銀行從普通市民手上購買黃金,並把黃金轉售給煉金廠,試圖控制黃金進口,緩解盧比匯率的下跌。

據瞭解印度央行情況的消息人士稱,該實驗性計劃將很快實施,雖然這一想法受到了一些質疑。

....

印度國內有市售黃金3.1萬噸——以現價計算價值1.4萬億美元,只要把一小部分轉移到煉金廠,就能滿足國內對黃金的需求。2012年,印度進口了860噸黃金。

印度央行將要求各銀行以盧比購買珠寶、金條和金幣。銀行將不得不提供較當鋪和珠寶商更高價格吸引黃金賣家。

...

印度央行一位發言人表示,該央行沒有立即發表正式評論。

...

渣打銀行首席分析師Samiran Chakraborty稱,「我認為這項計劃不會有效。需要更為結構性的解決方案,比如黃金債券。」

...

印度貿易部長Anand Sharma週四表示,央行應該考慮貨幣化黃金儲備的可能性,為私人持有黃金發行債券是選項之一。

印度央行一共持有557.7噸黃金。

然而,黃金債券的方案可能引起印度人民關於1991年國際收支危機的回憶,當時印度把67噸黃金秘密運到歐洲作為抵押,避免主權債務違約。大多數印度人認為,這帶來了一場公共的恥辱。

一些經濟學家表示,印度應該改進現在的黃金存款安排,讓個人可以通過銀行賬戶持有黃金,來換取單據。存款者可以受到利息收入,並在存單到期的時候,贖回等量的黃金。

分析師表示,這個安排將容許政府可以把黃金轉移到煉金廠,降低進口的需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91

股價狂飆 囊括全球七成市佔3D列印十億美元訂單 都在他們手上

2014-03-03  TWM
 
 

 

過去一年,是3D列印最大鳴大放的一年,從飛機引擎零件到人體器官、食物都能印,並讓兩家公司股價狂飆,手握七成市場,去年甚至一舉拿走十億美元訂單,他們是3D System與Stratasys。

撰文‧顏雅娟、賴筱凡

二○一三年,最火紅的科技是什麼?3D列印絕對排得上名。其中,有兩個人,去年靠著賣3D印表機,一手賺進十億美元(約新台幣三○三億元),他們是3D System的營運長瑪肯森(Michele Marchesan)與Stratasys亞太區銷售總監克雷格(Omer Krieger)。

在咖啡廳裡玩3D列印,用3D列印做出宛如「終結者」的機械手臂,就連用3D列印製造出人體器官,都能被編進美國電視劇裡,這就是3D列印在全球颳起的旋風。

反映在3D列印數一數二的兩家大廠營收上,3D Systems全年營收估計達五.一三億美元;位於美國明尼蘇達州的Stratasys也不遑多讓,年度營收估計達四.九億美元,比前一年度的二.一五億美元成長一三○%。

能做的物品無界限

飛機零件、人體器官都能印這樣傲人的成績反映在股價上,Stratasys股價從一三年的不到六十三美元,至一四年初,股價已戲劇性地飆升至一三六美元,漲幅逾一一五%;3D Systems股價也在今年初,上漲逼近一百美元價位。

只是,到了一四年,3D列印的股價還能狂飆嗎?

戴著簡單細框眼鏡、穿著藍色襯衫、剛從香港抵台的克雷格,舉手投足間沒有一絲倦態,談到3D列印的發展,他語氣肯定地說:「3D列印唯一的限制,就是人們的想像力。」確實,3D列印開始超越人類想像,就拿3D System的客戶奇異來說,你一定想不到原來奇異3D System已合作逾二十年,甚至開始用3D印表機製造飛機引擎的零件。

3D System全球行銷副總裁路易絲(Cathy Lewis)說,飛機引擎對於安全的標準要求相當高,代表3D列印的品質穩定度已達一定程度。

成立於一九八六年的3D System,聚焦在3D列印市場近三十年,3D System一直在找各種機會,當初也是3D System向奇異介紹這項新技術,才讓3D列印的範疇逐步打開。

僅次於3D System、第二大3D列印廠Stratasys,也成立超過二十五年,儘管Stratasys和3D System一樣,都是發跡於美國的3D列印商,但3D System去年四月合併了以色列公司Objet,也讓Stratasys增添亞太地區的業務實力,像是克雷格就是原本任職於Objet。

問起瑪肯森和克雷格,如何繳出高達十億美元的業績?他們兩位異口同聲,都將功勞歸給了客戶。「Stratasys能有這樣漂亮的成績,靠的就是不斷貼近客戶,我們在全球擁有八千家客戶,這正是我們最大的資產。」克雷格說。

確實,隨著3D列印範疇拓展,這些3D列印廠的客戶也逐步累積,光是這兩大3D列印廠就囊括全球七成的3D列印市場,去年是全球3D列印技術大鳴大放的一年,3D列印雙強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以Stratasys為例,為了更貼近客戶,每年拿出公司總利潤的一○%作為研發費用,在全球設有兩百五十名創新研發人員,專門研究3D列印所需的新素材、新列印技術,以及創新應用等,這些投資,為的就是即時趕上客戶的各式需求。

改變一:個人化列印

價格親民,3D技術零距離回顧接觸3D列印這五年來,克雷格點出3D列印的三大改變:第一,個人化列印,「其實3D列印的價格已越來越親民,每個人都可以在家中擺一台3D列印機,讓3D列印技術不再遠在天邊。」儘管3D列印業者不斷推廣3D列印的應用,但價格高門檻始終是3D印表機難以進入家庭的關鍵因素。「讓價格越來越親民,是我正在做的事情,我們希望讓每個人都能有一台3D印表機,每個家庭都能使用。」瑪肯森說。

除了價格以外,3D列印要想走進家庭裡,得先說服消費者為什麼要買。「所以我們嘗試告訴消費者,3D列印可應用在家裡很多地方,像幫小孩列印玩具、替小孩設計一個獨一無二的玩具,我們有很多軟體輔助,甚至讓小孩也能玩。」路易絲很清楚,3D印表機想要像傳統印表機走入尋常百姓家,就得替消費者想得更多。

改變二:直接列印

省去打樣步驟,簡單又方便其次,直接列印(direct print),舉凡牙齒齒模、登山扣環到悠悠球,全都可以省去打樣、打模的步驟,直接把想法從電腦「印」成可拿在手中的真實物品。

「這是非常重要的趨勢、對Stratasys更是一門重要的生意。」以Stratasys為例,在美國、亞太區,內部都有專門的銷售團隊來負責這項業務。

另外,克雷格還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不同於其他專注在熱塑技術的3D列印廠,Stratasys同時推出可多色彩、結合軟硬素材一起列印的機種。這樣的列印技術率先用在外科手術上,醫師先以3D掃瞄病患腳掌,骨骼部分用白色、硬質的素材列印,皮膚則以透明的素材列印,拿在手上,就是真人腳掌的縮小版,「可在手術前先列印過一次,增加手術成功機率與準確性。」

改變三:原型打樣

新推產品,可快速露出市場至於第三個重要的改變,則是原型打樣。「這給了許多新創團隊、新創公司的創業機會,3D列印不只是打樣,更可以直接做出實品。」克雷格說。

尤其,3D列印特別適合小量的、客製化的商品,過去,如果消費者只要三支原子筆,根本找不到工廠願意生產,但3D列印可以把想法直接列印成實品。「這對客戶把產品推到市場的速度有很大幫助。」3D列印除了顛覆製造業的遊戲規則,美國總統歐巴馬極力把3D列印技術帶到校園裡,想讓孩子重拾以前手做的創造力。其實,過去美國有許多科技公司的創辦人,都是在自家車庫實做玩出創業靈感,像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蘋果創辦人賈伯斯,都是在車庫創業。

為了呼應歐巴馬的政策,3D System就大舉前進校園,瑪肯森更大讚這是很好的政策,透過3D列印,讓學生激盪更多可能性。

克雷格也認為,要能持續開拓3D列印應用範圍,現有技術早就不是問題,更大的限制在於人們的思想無法及時趕上,讓3D列印技術發展地更快、品質更佳,這一切,全都須從小紮根做起。

訪談最後,難免問到3D列印未來發展藍圖,瑪肯森和克雷格都面露難色,「我實在很難預測3D列印的發展曲線,因為這產業是沒有極限的。」克雷格說。瑪肯森則指:「未來十年對3D列印產業來說,絕對是重要的!」克雷格補充,目前光是電腦的3D列印軟體就有五百萬個以上,技術的演進已帶動人們對3D列印的認識,「3D列印在任何事,都極具潛力。」3D列印終結者手臂 驚豔倫敦2013年10月,倫敦科學博物館3D列印展覽會上,一隻宛如科幻電影道具的「終結者手臂」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這隻手臂是3D列印「印」出來的實物模型,內部鋪有電路能探測外在物體,並任意控制手臂運動,印出這隻手臂的人是他——英國諾丁漢大學教授查理.海格(Richard Hague)。

談起這款手臂給人們帶來的衝擊,他笑說:「這款手臂還在實驗階段,尚未真正用在日常生活中。」但對過去一年3D列印風起雲湧的發展,海格認為,3D列印最重要的進展,就是從實驗室走向家庭,同時更加專注在材料、結構、功能性應用等。

海格驕傲地指出,「3D列印教育在英國的推廣腳步,領先美國許多。」原本英國在原型列印技術的研究就已領先各國,政府也投入非常多經費研究與推廣。若能大量把3D列印機台放到學校裡,讓學生可以親自看著自己的想像化為實體,將可激發學生對這新項技術的興趣,也能讓他們相信「3D列印能做任何事。」若要用一句話描述3D列印在2013年的發展,海格不客氣地說:「沒什麼新的!」他認為,人們對3D列印的認識可能還是很狹窄,其實3D列印還有雷射、金屬粉末技術等。海格預言,3D列印將持續走向地區化,不久的未來,人們一定可以自己在家中生產所需的物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387

九月資金狂流出、葉倫又點名價格太高 我手上的高收債基金 該怎麼辦?(154-155)

2014-10-20  TWM  
 

 

儘管有不少歷史數據背書「升息對於高收債衝擊不大」,認為高收債的後市樂觀,但聯準會主席葉倫卻又點名其價格偏高,如此氛圍下,投資人面對手上的高收債基金,仍該保持警覺。

撰文‧周思含

在升息預期快速攀高的市場氛圍中,整個九月,高收債的資金流出情況可用「愈演愈烈」來形容;儘管十月第一周在全球股市大跌下,高收債基金重獲資金流入,但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氛圍,仍已彌漫高收債基金市場。

避險守則一:以長期資金介入觀察研究機構EPFR每周公布的全球基金資金流向,九月上旬全球高收債基金罕見地連續兩周出現資金淨流出,隨後一周小額流入,但在九月最後一周,高收債基金又一舉流出十五.六億美元。

有趣的是,最近這段時間各家機構對高收債基金所提出的正面看法,其實頗具說服力。部分資產管理業者把美國聯準會利率與花旗高收債指數的變動畫成曲線圖,歷史可證,每當聯準會進入升息循環時,高收債指數幾乎都能同步上揚。

南台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助理教授朱岳中解釋,高收債可說是「與景氣連動性最高」的債券,因此,雖然升息會對價格造成短期壓力,但也代表經濟正面發展,長期來看,其實是利多於弊。

富蘭克林華美全球高收益債券基金經理人謝佳伶則表示,美國第二季GDP(國內生產毛額)初值折合年率成長達到四%,擺脫第一季經濟因嚴寒氣候影響而呈現萎縮的局面,這對高收債的展望應屬正面。

看好的理由十足充分,那麼投資人又為何急著殺出手中的基金?問題在於,市場正擔心高收債價格已經出現泡沫化危機。今年七月,聯準會主席葉倫接連點名了許多價格泡沫化的金融資產,她直指,高收債的價格已經「太過牽強」。

整體看來,歷史數據強力說明高收債的明天仍然光明,但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又昭告天下必須提高警覺,如此矛盾之下,投資人應該如何面對手中的高收債基金?簡單的說,續抱有理,但也有三個防患未然的「避險守則」最好放在心上。

首先,是盡量以長期資金介入。理由很簡單,至少在升息初期,高收債價格必將受到利率調升的影響;事實上,債券的總報酬率是包含了價格漲跌與配息水準綜合考量,依過去經驗,當高收債基金的總報酬率降至五%以下時,通常就代表基金的淨值極可能出現跌價,而根據富蘭克林投顧的預估,未來一年高收債基金報酬率恐怕就在五至七%。

對此,基金教母蕭碧燕表示,如果你打算長期持有,那麼,短期的價格波動的確不會造成太大影響,畢竟只要基金沒有踩到太多違約債務的地雷,長期持有必有利息收益,但若是用短期必須動用的資金投入高收債,那麼,未來一年有可能會被迫賠錢賣出。

避險守則二:緊盯利差

利差是指高收益債與政府公債殖利率的差距,若利差太小,代表投資高收債所獲得的利息與政府公債差距有限,既然高收債的風險遠大於政府公債,投資人自然會對高收債興趣缺缺,造成價格下跌。

之所以要說未來一年必須「緊盯」利差,原因在於,過去這段升息揣測滿天飛的時間裡,高收債的殖利率沒有太多變動,但美國政府公債的殖利率卻已大幅彈升,如此一來,高收債的利差已經快速縮小,目前約在四三○個基點左右,已低於過去十年約五百個基點的平均值。如果這個現象持續下去,高收債的跌價速度與幅度,可能都會比你原本想像得更快、更兇。

其實,幾乎已經紅了五年的高收債,如今的確走到了一個略顯尷尬的處境,若美國如期升息,高收債必然會出現短期的價格衝擊;但若升息速度比預期來得更慢,投資人應該高興嗎?或許也不宜。畢竟這多半代表美國景氣復甦不如預期,而在一個景氣不振的環境中,必須以高利率向外借錢、發行高收債的企業,財務壓力必然升高。

避險守則三:觀察違約率

因此,留意違約率的變動狀況,是你未來一年高收債避險守則的第三條。

違約率,是指債券發行機構無法按時償還本金或利息的機率;當違約率升高,債券價格自然下跌。根據美銀美林調查顯示,截至七月底,全球高收益債券過去十二個月平均違約率仍持續下降至一.二九%,低於長期平均。

由數據看,此時或許還不是太過擔心違約率攀高的時候,但若明年第一季聯準會繼續「鴿派當道」、始終不願更積極地釋出升息風向時,眾人或許歡欣,聰明的高收債投資人則該開始冷靜看看高收債違約率的變化,是否透露美國景氣出現大問題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055

好股就在你手上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jey.html

    股市新年開局,讓人喜大普奔——喜聞樂見、大快人心、普天同慶、奔走相告!幾個沈悶多日的股友微信群日日夜夜地活躍不停;還接到好幾個朋友來電;很多朋友亢奮不已!不過,有不少朋友看到別人的股票躥勁十足,表現搶眼,遂對自己手上的有些股票不甚滿意,心浮氣躁,想要換掉。
    可不是嗎,剛才,一位老朋友來電說,他兩只重倉股非常“堅挺”,巍然不動。“媽的!難得喜大普奔,也不漲一點表示表示,熊股、熊股!得把它們換掉!”朋友嘆道。

    “農歷猴年歲末,股市似乎猴勁大發,你老兄可不要猴心發作啊!不然還會被猴耍了啊!”我開玩笑地說,“其實,股市具有輪動性,誰都有機會的!所以,《認識客觀規律,不要輕視任何一種股票》(2010-05-14),《不要騎牛找牛》(2011-08-03),當下,還是少動為妙,這會兒好股就在你手上!”

    不是幡動,不是風動,仁者心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584

死在樂富手上的天馬苑 方象

https://hkcitizensmedia.com/2017/04/20/%e6%ad%bb%e5%9c%a8%e6%a8%82%e5%af%8c%e6%89%8b%e4%b8%8a%e7%9a%84%e5%a4%a9%e9%a6%ac%e8%8b%91/

年輕一輩可能有所不知,1972年香港總督麥理浩提出「十年建屋計劃」,最終用了十五年光陰,也就是到了1987年,只完成原本目標的八成。

落成於1986年的天馬苑,也是「十年建屋計劃」最後一批出品。事實上,由1980年第一期居屋到1986年的第八期,越遲落成的居屋,地點就越遠離九龍。1983年以後,不少居屋都是位於沙田、北區和大埔。有理由相信,現象可能就是「盲搶地 1.0」的結果。

跟天馬苑同期的第八期居屋,有青衣青華苑、屯門兆禧苑以及大埔新興花園;其實以當時的標準來算,天馬苑五座樓一共有二千多戶,算是大型項目,而且位處九龍,實在是筍盤材料。要知道,當時地鐵港島線才剛通車;政府的交通政策,也未有像今天那樣傾斜;所以假如用今天的標準來評估這個地方是否方便,就一定會有主觀的落差。

天馬苑的居民,我不知道有幾多是由新樓入伙住到今天,畢竟三十年前的社會,雖然有前途問題困擾,但是香港仍然在高速增長中,社會流動性也比今天更高,所以許多人在上了居屋之後,很快就再買多一個私樓單位。無錯,那就是不少人都在回味的八十年代。

其實在不經不覺間,主權移交也快要廿年,當年曾經是筍盤的天馬苑,亦已經變成了一個老化的社區。本來,一個社區越是陳舊就越有味道;半世紀只是等閒,上百年也不算甚麼。可是,在那大興土木的年代才併湊出來的人工社區,卻沒有那種生命力。

約莫七、八年前,天馬苑商場在漸漸凋零。去年六月,領展將天馬苑商場售予盈信控股旗下的策勵有限公司。至今近十個月以來,由於管理和環境問題,引起居民不滿和投訴。坦白講,天馬苑居民面對破落的商場,以及商戶被提早解除租約,處境都值得同情。可是換了另一個業主,或許保養可以做得更理想,但冷清的場面卻未必可以在一時三刻之間改變得了。

「見無錢賺就賣,領展有冇照顧居民需要?」好,領展改造商場,鬧!要是不改造商場,商場營運不了下去,結果對居民有好處嗎?

根據房署公佈商場空置率的數字,昔日天馬苑商場在易手予領展前,空置率為0%。難道是房署管理有道?實情是,當時的樂富廣場仍然未大變身。熟悉地區事務的人都知,天馬苑的位置,若步行至樂富,腳程大概十五至廿分鐘,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當地居民都寧願到樂富廣場購物消費,貪其集中有選擇;尤其是自領展改造樂富廣場,其他附近屋苑的零售鋪位,就只有更專注服務街坊日常所需。

所謂的街坊日常所需,生意額非常有限。結果這些商場在惡性循環之下,越做越冷清。或者,這是領展寧願善價而沽的原因。當然,拿真金白銀將商場買下來的盈信控股,也不可能長遠將商場鋪位荒廢吧。以3.08億元買下88000呎零售面積以及若干車位,粗略計每個月只要有80至100萬元左右淨收入,就已經算是合理回報。換言之,理論上盈信控股只需要在撇除成本後,每呎淨賺10元的收入,就已經可以營運。從目前的現象看來,賺這筆錢比想像中的更加困難。

經營生意的艱難,一般人未必明白。終身不食人間煙火的政客,卻懂得用多數人這個盲點,去換取自己的政治資本。

公民黨的立法會議員譚文豪,最近便聯同被終止租約的租戶,將天馬苑商場問題的矛頭,指向領展。為何有新業主卻不找上門?嚴格來說,領展已經沒有法律責任,如此在法制以外施加政治壓力,難道就是大狀黨的見識水平?

立會公務繁忙的譚議員,紆尊降貴空降到天馬苑處理地區問題,說到底都是為了及早建立地區樁腳,明白的。與其向盈信這家沒有人認識的上市公司施壓,倒不如向一沉百踩的領展再踹一腳。可是,飛機司當空降部隊,就是不貼民情。當區的區議員陳安泰,卻認清對象是新業主和管理公司佳定;究竟誰在做事,誰在搞政治,實在不難分辦。

同是公民黨的梁家傑,為了幫譚民豪造勢,更無限引伸到《房屋條例》,指房委會可能已經違反了第四條中「(確保)在公共屋邨為居民提供(委員會認為)合理的設施」的規定。

話說當年終審法院就領展上市的裁決,已經就何為「合理的設施」下了定義,更加指出以商業形式營運公共屋邨的設施,並不算違反相關條件。

公民黨指政府有財政盈餘,應回購領展出售的物業;可是領展出售天馬苑商場,代表商場本身已經難以經營,政府又憑甚麼去化腐朽為神奇?遠的不說,看那雷聲大雨點小的美食車,就知道政府的營商能力有多強。

再講,假如要以公帑補貼商戶,筆者倒想問問「追求公義」的譚議員,用公帑資助社會一部份人士做生意圖利,又是否用得其所?又是否符合公平原則?

無論是食環抑或房委會,營運商業零售租務,從公共政策上的考慮有兩個:一,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二,避免缺乏營商場所,令街邊小販重現。故此,假如整個社區都是公共房屋,政府也會照顧相應所需,規劃上也要考慮相關的因素,例如地區的人口結構。

不過,人口結構和消費力會隨著時代變代,屋苑及屋邨附近設施也會出現變化。若然所謂的「合理設施」,就是不論居民人口、潛在人流、社區規劃的改變,都要硬性規定每個住宅物業附近,在一步之遙有齊各種所需,這種想法也會做成不切實際的重複和土地資源浪費。事實上,天馬苑商場就是在各種因素轉變下,被淘汰,被多出來的商場。最終解決問題,還是要研究如何讓那88000呎空間找到有價值的用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482

孫宏斌發聲支持賈躍亭:老賈手上還有好牌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7-16/1128468.html

7月16日,樂視超級汽車通過微信公眾號發表《關於個別媒體把樂視汽車駐美辦曲解為YT美國的家的聲明》。聲明稱所謂的賈躍亭私人房產並不屬於賈躍亭個人,而是樂視汽車生態美國洛杉磯駐美辦兼接待辦。

樂視超級汽車表示,該處房產也是樂視汽車中國高管來美出差,以及常駐美國的樂視汽車員工住所。賈躍亭不僅沒有在美國安家,也沒有任何美國私人房產。賈躍亭自2013年到美國進行汽車創業以來,從未有任何家人到此處度假居住。

此外,樂視還表示,由於汽車研發制造需要大量資金,樂視汽車已經把上述房產全部質押,所有資金全部投入到汽車研發中。

當天,孫宏斌在朋友圈轉發該聲明,並評論稱:“這里是我住過兩次的地方。老賈手上還有好牌,老賈還年輕,我們應該有寬容失敗的環境和氛圍,我們應該支持老賈這種義無反顧的企業家精神。不蓋棺不定論。支持老賈。”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孫宏斌回應賈躍亭美國“豪宅”:住過兩次,系樂視駐美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6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