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音樂170425幾首「美」味十足的作品(上)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4/25/%e9%9f%b3%e6%a8%82170425%e5%b9%be%e9%a6%96%e3%80%8c%e7%be%8e%e3%80%8d%e5%91%b3%e5%8d%81%e8%b6%b3%e7%9a%84%e4%bd%9c%e5%93%81%ef%bc%88%e4%b8%8a%ef%bc%89/

音樂170425
幾首「美」味十足的作品(上)
蕭律師執筆

170425a

音樂作是用耳聽的,不是用舌去嚐的,然則 “美味”何來?
這裡所說的「美」,是指充滿美國風味的「美」。這篇所介紹的是美國兩位近代作曲家 格羅菲Ferde Grofe及 科普蘭Aaron Copland四首純美國題材的作品。

格羅菲(1892-1972)出生於紐約,家族四代以來都是與古典音樂緊密聯繫:父親是一位男中音、母親和外公都是大提琴手,而舅父是洛杉磯交響樂團首席小提琴手,亦即是樂團首席。父親去世後,他由母親帶領到德國萊比錫學習鋼琴、小提琴、中提琴和作曲。回國後和被稱「爵士樂王」的 哥舒詠Gershwin合作,以編寫哥舒詠的鋼琴爵士樂為樂團音樂而聞名,被《紐約時報》譽為哥舒詠的「首相」。

格羅菲除了編曲外,亦自己創作樂曲。他一生的作品大部份都是以美國為主題,如《壯麗大峽谷》組曲、《密西西比河》組曲、《尼亞加拉瀑布》組曲、《克德遜河》組曲等。《壯麗大峽谷》組曲、《密西西比河》組曲是較多錄音的兩首,現在本文介紹。

《壯麗大峽谷》組曲 Grand Canyon
此曲作於1929-1931年間,原名叫《大峽谷的五張圖畫》,是一首描寫美國西南部 阿利桑拿州大峽谷奇景。眾所週知,大峽谷奇景世界馳名,每年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四百多萬遊客。 格羅菲有一次去到阿利桑拿州渡假,面對大峽谷,他的靈感油然萌生。很多人以為美國作品一定很難聽,其實是一種錯覺。我覺得美國多位作曲家,像Gottschalk、Ives和此文所介紹的兩位,他們多在歐洲接受作曲訓練,手法都非常「歐洲」式,都以接近傳統手法譜寫樂曲。

全首組曲分五段,分別描寫大峽谷不同的景緻,每段他都賦與一個標題,是一首典型的標題音樂:
1日出 Sunrise
2著色的沙漠 Painted Desert
3在小徑上 On the Trail
4日落 Sunset
5大暴雨 Cloudburst

這首組曲是格羅菲觀賞到大峽谷奇景後開始譜寫的。 他深知這個宏大的奇景,必須利用宏大的音量、最寬廣音層的樂器去表達。這曲的第一樂章「日出」完成於1921年春天,而第四樂章「日落」完成於同年的秋天。1931年,他的好友兼導師Paul Whiteman希望他能早點完成這首組曲,盼能在幾個月後的 芝加哥音樂節中演出。在他的努力下,整首組曲在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首演,空前成功,大獲好評。格羅菲之名,遂於此役為世所知。

兩年後,格羅菲獲委任為紐約市 首都劇院樂團Capitol Theatre Orchestra指揮。他將整首組曲修訂,盡量利用樂團豐富的音色,使樂曲適合供現代龐大樂團演出。此後多名指揮名家如Antal Dorati(指揮底特律交響樂團 )、Leonard Bernstein(紐約愛樂管弦樂團)、Stanley Black(倫敦交響樂團)、Morton Gound(他自己的樂團)等相繼指揮演出及灌錄唱片。

格羅菲自己描述這首作品是“產生於一般人的所見、所聽、所感的景象。我認為在這首樂曲中我為美國喊話,因為美國向我喊話,即如美國向你及任何一個人喊話。”

《密西西比河》組曲
格羅菲以《壯麗大峽谷》相同的情懷,在1925年完成了《密西西比河》組曲,並同年在卡內基大廳Carnegie Hall首演。 密西西比河南北縱貫整個美國而向北流入加拿大境,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全長3730公里,比我國的黃河還要長。美國人以此為傲,即如中國人以黃河為傲。這首組曲充滿美洲印第安味道、爵士及黑人主題,最後描述新奧利蘭州的嘉年華盛況。此曲亦是一首標題音樂,共有四個樂章,作者亦在每一個樂章都賦以一個標題:
1眾水之父 The Father of All Waters
2克高貝利‧佛恩Huckleberry Finn
3克里奧爾的往昔Old Creole Days
4狂歡節Mardi Gras
以上四個樂章需要簡略說明一下。

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大的引流系統,北起於明尼蘇達Minnesota,蜿蜒向南流至面臨墨西哥灣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其支流範圍幾乎覆蓋美國所有的州及向北影響加拿大兩個省,故被稱為「眾水之父」。

克高貝利‧佛恩Huckleberry(或簡稱“Huck”)Finn是美國名小說作家 馬克‧吐溫Mark Twain筆下很成功的虛構人物,首先出現在暢銷小說《湯姆‧索亞歷險記Adventures of Tom Sawyer》,之後就以主人公身份出現在前書續篇《頑童歷險記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中。

Creole克里奧爾是指早期歐洲移民過來北美洲的白種人;他們的語言、文化或種族是基於移民時代的歐洲移民和非歐洲人種間的互動而產生。此樂章遠溯美國早期移民的時代。

「新奧爾良嘉年華會」是美國最大的嘉年華會,連續幾天,是美國大學生心目中的朝聖地,每年估計有五十萬人參加。在基督世界裡,自星期三「聖灰日Ash Wednesday」起至復活節前夕之四十個週日是「封齋期Lent」。對其他人來說,封齋期前的星期二是一個普通的日子,但對新奧爾良人的居民來說,這個星期二是《肥胖星期二Fat Tuesday》,是盡情大吃大喝的日子。這個樂章就描寫這個盛況。

《密西西比河》組曲甚少歐洲唱片公司錄音,要往美國唱片公司如RCA、CBS、Everest、Westminster及Mercury等處尋。

(原文刊登於《發燒音響》2017年四月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431

音樂170509幾首「美」味十足的作品(下)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5/10/%e9%9f%b3%e6%a8%82170509%e5%b9%be%e9%a6%96%e3%80%8c%e7%be%8e%e3%80%8d%e5%91%b3%e5%8d%81%e8%b6%b3%e7%9a%84%e4%bd%9c%e5%93%81%ef%bc%88%e4%b8%8b%ef%bc%89/

音樂170509
幾首「美」味十足的作品(下)
蕭律師執筆

170509a

另一位 格羅菲後輩的近代作曲家 柯普蘭,也寫了兩首「美」味十足的作品:《林肯肖像Lincoln Portrait》和《阿爾巴契亞山脈之春組曲Apallachian Spring Suite》。

科普蘭(1900-1990)是美國作曲家及指揮家(指揮自己及美國作品),被同輩及樂評人譽為「美國音樂院長Dean of American music」。他的廣闊而緩慢轉變的和聲使人一聽就認出是「美國聲」。他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所寫的樂曲最出名,而其刻意使人容易明白的風格使時人將他標簽為「民粹主義者」,而其作品為「民間風格」。

《林肯肖像Lincoln Portrait
這是一首別開生面的樂曲。1942年,指揮家Andre Kostelanetz要求科普蘭譜寫一首聲名顯赫的「音樂肖像」,指明是要「很美國的」。科普蘭遂選取了美國第十六任總統 林肯為對象,夠「美國」了罷!他從林肯的演詞與書信中選取若幹段落,再加插一些美國民歌素材,以人聲敍述為主,配以音樂而成這首獨特的「音樂肖像」。這首樂曲需要一個敍述者,可以說這首是寫給一位敍述者與樂隊的樂曲。

除了加入一些對林肯個人的描述,如「林肯是一個沈靜而憂鬱的人」、他有多少高度等外,敍述以他的演辭片斷作中軸,如:

“親愛的國民,我們不能逃避歷史。……. 無論重要與不重要的人,都不能沒有對方。…….我們在這議會中擁有權力,但也肩負責任。”

“世界上兩個永恆鬪爭的原則,是 對與錯。”

我不要做奴隸,所以我不會做主人。這是我表達民主的意念。與此違背,就不是民主。”

“由於他們光榮的死,我們要加倍投入以實現他們最後付出的努力,不要讓他們白白地犧牲。這個國家在上帝之下將有一個新誕生的自由,一個人民的政府(government)of the people、一個由人民管治的政府by the people、一個為人民而設for the people的政府將永不會在地球上磨滅。”(有名的「蓋茨堡宣言」。前人將最後三句譯做「民有、民治、民享」,我覺得太「雅」而近乎「不達」,雅到可能一般人會不太明白。整段是我自己重譯。)

樂曲的敍述者多由名人出任:亞肯薩斯州交響樂團由美國總統 克林頓出任;雪梨交響樂團由塔斯曼尼亞州州長 李察‧畢拿出任;倫敦交響樂團由影帝 享利方達出任;洛杉磯愛樂管弦樂團由影帝 格力哥利柏出任;聖路易士交響樂團由影帝 保羅紐曼主任。此樂曲也需要一個龐大樂團。除了傳統的樂噐組合外,並加重銅管樂成分及幾種鮮用的樂器。

《阿帕拉契山之春組曲》
此組曲完成於1945年,看標題似乎就是描寫位於美國東部阿帕拉契山的春天。此山脈橫跨美國十三個省份,北起紐芬蘭省,南阿拉巴馬省,有不少深峭峽谷和陡峭的山脊,將美國東、西部隔開。

1942年,科普蘭受委任譜寫一首要以「美國主題」的芭蕾舞曲。1945年,名指揮家Artur Rodzinski委任柯普蘭將該芭蕾舞曲重新編寫為一首可供交響樂團演奏的組曲。科普蘭不辱使命將之完成。在發表這份組曲樂譜時,他寫下這一段序言:

“原譜要求只有十三件樂噐的室樂團。現譜可供交響樂團演奏,是本人在1945年春天完成。這是芭蕾舞曲的濃縮版,撇除了基上純為舞藝所需部份,保留了原曲所有基本要素。”

現在芭蕾舞曲版本和組曲版本同樣受歡迎,但組曲版本似乎使作者更能受普羅大眾所接受。

由於科普蘭在創作此曲時樂有固定標題,有人在和科普蘭開玩笑時稱他這首音樂捕捉了阿帕拉契山山川春天之美,所以在首演前就定名為《阿帕拉契山之春》。這首樂曲在1945年獲得音樂類普立茲獎。

唱片推介

CBS(英版)S-61266(Eugene Ormandy指揮費城交響樂團 / 大峽谷和Alfven瑞典狂想曲)

RCA LSC-2433(Morton Gould指揮他自己的樂隊 /大峽谷與貝多芬威靈頓的勝利)

MERCURY SR-90049(Howard Hanson指揮 洛杉磯交響樂團 / 大峽谷與密西西比河)

DECCA 410-110-1 (Antal Dorati指揮底特律交響樂團 / 大峽谷及Gershwin Porgy and Bess)

LONDON SPC-21002 Phase 4 (Stanley指揮London Festival Orchestra /大峽谷)

VANGUARD VSD-2115(影帝查爾登希士頓任敘述者 /林肯肖像、靜寂的城市和戶外序曲。)

SOUND 80 SPCO-42很難找的一張唱片,發行量甚少,屬天碟級(密西西比河及Ives的 Three Places in New Enbgland)。

CBS MS-6355(Leonard Bernstein指揮紐約管弦樂團 /阿帕拉契山之春組曲、El Salon Mexico)

CBS 72872(英版)Copland自任指揮倫敦交響樂團(阿帕拉契山之春組曲、林肯肖像)

DGG 2532083(阿帕拉契山之春組曲及其他美國作曲家作品,包括Barber的弦樂慢版)

原文刊登於《發燒音響》2017年四月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965

音樂170425幾首「美」味十足的作品(上)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4/25/%e9%9f%b3%e6%a8%82170425%e5%b9%be%e9%a6%96%e3%80%8c%e7%be%8e%e3%80%8d%e5%91%b3%e5%8d%81%e8%b6%b3%e7%9a%84%e4%bd%9c%e5%93%81%ef%bc%88%e4%b8%8a%ef%bc%89/

音樂170425
幾首「美」味十足的作品(上)
蕭律師執筆

170425a

音樂作是用耳聽的,不是用舌去嚐的,然則 “美味”何來?
這裡所說的「美」,是指充滿美國風味的「美」。這篇所介紹的是美國兩位近代作曲家 格羅菲Ferde Grofe及 科普蘭Aaron Copland四首純美國題材的作品。

格羅菲(1892-1972)出生於紐約,家族四代以來都是與古典音樂緊密聯繫:父親是一位男中音、母親和外公都是大提琴手,而舅父是洛杉磯交響樂團首席小提琴手,亦即是樂團首席。父親去世後,他由母親帶領到德國萊比錫學習鋼琴、小提琴、中提琴和作曲。回國後和被稱「爵士樂王」的 哥舒詠Gershwin合作,以編寫哥舒詠的鋼琴爵士樂為樂團音樂而聞名,被《紐約時報》譽為哥舒詠的「首相」。

格羅菲除了編曲外,亦自己創作樂曲。他一生的作品大部份都是以美國為主題,如《壯麗大峽谷》組曲、《密西西比河》組曲、《尼亞加拉瀑布》組曲、《克德遜河》組曲等。《壯麗大峽谷》組曲、《密西西比河》組曲是較多錄音的兩首,現在本文介紹。

《壯麗大峽谷》組曲 Grand Canyon
此曲作於1929-1931年間,原名叫《大峽谷的五張圖畫》,是一首描寫美國西南部 阿利桑拿州大峽谷奇景。眾所週知,大峽谷奇景世界馳名,每年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四百多萬遊客。 格羅菲有一次去到阿利桑拿州渡假,面對大峽谷,他的靈感油然萌生。很多人以為美國作品一定很難聽,其實是一種錯覺。我覺得美國多位作曲家,像Gottschalk、Ives和此文所介紹的兩位,他們多在歐洲接受作曲訓練,手法都非常「歐洲」式,都以接近傳統手法譜寫樂曲。

全首組曲分五段,分別描寫大峽谷不同的景緻,每段他都賦與一個標題,是一首典型的標題音樂:
1日出 Sunrise
2著色的沙漠 Painted Desert
3在小徑上 On the Trail
4日落 Sunset
5大暴雨 Cloudburst

這首組曲是格羅菲觀賞到大峽谷奇景後開始譜寫的。 他深知這個宏大的奇景,必須利用宏大的音量、最寬廣音層的樂器去表達。這曲的第一樂章「日出」完成於1921年春天,而第四樂章「日落」完成於同年的秋天。1931年,他的好友兼導師Paul Whiteman希望他能早點完成這首組曲,盼能在幾個月後的 芝加哥音樂節中演出。在他的努力下,整首組曲在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首演,空前成功,大獲好評。格羅菲之名,遂於此役為世所知。

兩年後,格羅菲獲委任為紐約市 首都劇院樂團Capitol Theatre Orchestra指揮。他將整首組曲修訂,盡量利用樂團豐富的音色,使樂曲適合供現代龐大樂團演出。此後多名指揮名家如Antal Dorati(指揮底特律交響樂團 )、Leonard Bernstein(紐約愛樂管弦樂團)、Stanley Black(倫敦交響樂團)、Morton Gound(他自己的樂團)等相繼指揮演出及灌錄唱片。

格羅菲自己描述這首作品是“產生於一般人的所見、所聽、所感的景象。我認為在這首樂曲中我為美國喊話,因為美國向我喊話,即如美國向你及任何一個人喊話。”

《密西西比河》組曲
格羅菲以《壯麗大峽谷》相同的情懷,在1925年完成了《密西西比河》組曲,並同年在卡內基大廳Carnegie Hall首演。 密西西比河南北縱貫整個美國而向北流入加拿大境,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全長3730公里,比我國的黃河還要長。美國人以此為傲,即如中國人以黃河為傲。這首組曲充滿美洲印第安味道、爵士及黑人主題,最後描述新奧利蘭州的嘉年華盛況。此曲亦是一首標題音樂,共有四個樂章,作者亦在每一個樂章都賦以一個標題:
1眾水之父 The Father of All Waters
2克高貝利‧佛恩Huckleberry Finn
3克里奧爾的往昔Old Creole Days
4狂歡節Mardi Gras
以上四個樂章需要簡略說明一下。

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大的引流系統,北起於明尼蘇達Minnesota,蜿蜒向南流至面臨墨西哥灣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其支流範圍幾乎覆蓋美國所有的州及向北影響加拿大兩個省,故被稱為「眾水之父」。

克高貝利‧佛恩Huckleberry(或簡稱“Huck”)Finn是美國名小說作家 馬克‧吐溫Mark Twain筆下很成功的虛構人物,首先出現在暢銷小說《湯姆‧索亞歷險記Adventures of Tom Sawyer》,之後就以主人公身份出現在前書續篇《頑童歷險記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中。

Creole克里奧爾是指早期歐洲移民過來北美洲的白種人;他們的語言、文化或種族是基於移民時代的歐洲移民和非歐洲人種間的互動而產生。此樂章遠溯美國早期移民的時代。

「新奧爾良嘉年華會」是美國最大的嘉年華會,連續幾天,是美國大學生心目中的朝聖地,每年估計有五十萬人參加。在基督世界裡,自星期三「聖灰日Ash Wednesday」起至復活節前夕之四十個週日是「封齋期Lent」。對其他人來說,封齋期前的星期二是一個普通的日子,但對新奧爾良人的居民來說,這個星期二是《肥胖星期二Fat Tuesday》,是盡情大吃大喝的日子。這個樂章就描寫這個盛況。

《密西西比河》組曲甚少歐洲唱片公司錄音,要往美國唱片公司如RCA、CBS、Everest、Westminster及Mercury等處尋。

(原文刊登於《發燒音響》2017年四月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9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