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皮克斯最新動畫片 故事分鏡師是他

2015-07-13  TCW


張永翰,國際級創意動畫公司皮克斯(Pixar),故事分鏡師唯一台灣人。

他也是唯一參與皮克斯籌備六年大作《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的台灣人。該片六月在美上映當週,就創下影史原創電影最高開片成績,將《阿凡達》請下寶座,至今兩週全球已創下二億六千六百萬美元票房,尚未將亞洲市場算入。

在皮克斯工作不到十位的台灣人中,他是最年輕的故事分鏡師,而這也是他人生第一份工作。

什麼是故事分鏡師?

好的分鏡師,通過他們的鏡頭想像力與紙筆,就能決定你最終在畫面上看到的內容。

一個好的分鏡師是這樣說故事的:以《玩具總動員二》的橋段為例,玩具修復師打開燈光,要修復手臂斷掉的主角胡迪。當劇本寫著「打開頭燈」的內容時,分鏡師 不只是執行打開頭燈的畫面,還要決定,當燈光被打開後,下一秒光線是用什麼角度,如何被照射在主角臉上,而當修復師拿起棉花棒要「清潔」主角的眼睛時,分 鏡師也要透過畫面設計,讓觀眾感受到,故事主角眼睜睜看著一支棉花棒,侵入自己眼睛的驚恐感。

菜鳥人生大轉彎靠「演」作品選上實習生

每個視角都是細節,分鏡師的觀點隱藏在其中。每一秒鐘之內,分鏡師就需要決定出二十四格分鏡圖,並確認觀眾欣賞時,是舒服流暢的。

「我喜歡說故事,」張永翰接受本刊獨家專訪時,描述自己從五專企管科畢業後,人生大轉彎,到美國攻讀藝術,最後在三十歲這年踏入皮克斯的緣起。

畫面轉到二○一二年,聖荷西州立大學校區一間小會議室裡。 張永翰靠著自己的簡報,在上千個競逐者中被看見。每年三月,皮克斯的人資會到加州各大學找藝術學院相關人才,逾上千名學生都擠破頭想進去當實習生。

站在小房間裡,他面前的是曾創造出《玩具總動員》、《天外奇蹟》等高票房導演和動畫師。他得想辦法用十頁作品集--別人三分之一的頁數規格,說好一個故事,讓大家埋單。

當別人忙著用繪畫專業,去顯現出自己的分鏡能耐時。英文不好的張永翰卻忙著,把故事給「演」出來。

張永翰先翻起作品集,說明故事大綱,接著一頁一頁跟評審解說邏輯。過程裡,他解釋圖中動作戲線條呈現意義,如果是風中吹過線條,他還配上颼颼颼的風聲,若是人物從海中飛出來,他會在人物嘴邊加上一條魚,強化現場感。

就像個導演掌控全局,他想告訴面試官,自己不只是會畫畫、扮演前製工程的分鏡師而已,他了解要說好一個故事,需要眾多元素配合。

「皮克斯是家很重視團隊工作的公司,讓他們知道我更多優勢,勝出機會更大,」他說,說故事前,先綜觀大局,而不是先鑽入細節,強調個別技術能力,這與他先前念管理時,所受的系統性思考訓練有關。

皮克斯給了他實習生資格。他當時還申請五、六個實習機會全中,最後連競爭對手的夢工廠也錄取了他。

「(實習)十二週就像是一場實境生存秀,」他回憶。因為十二週後,七人中僅有三人,能拿到皮克斯正式工作機會。

惡夢實境生存秀被嫌「基本常識還要教?」

所有人全住在安排宿舍中。每週一,會被交代一個題目,週五時在全部皮克斯動漫師前展示成品。

五花八門的題目,常讓他們措手不及。

如,第四週時的題目是:將《法櫃奇兵》第四集第一幕前十五分鐘改編,提出新提案。還有一週的作業是,改編《風中奇緣》前十五分鐘搶奪橋段。導演定了搶奪的故事架構,但要求如親情、離別等二十三個元素要濃縮其中……。

常常,一個會議裡,少則二十人、多則五十人,具有五到二十年經驗動漫師,一字排開,一一聽取七人簡報。然後,就是一場狠批!

「劇情邏輯沒連貫!」「上一張這角色從左邊飛過來,下張卻從右邊進來,這是基本常識還需要教嗎?」

最慘時,「大家抱頭痛哭!……直覺就要打包回台灣了。」張永翰回憶說。

「好好先生」賭一把靠改編《風中奇緣》逆轉勝

挫折時,他驚覺,學校教的跟實務完全不同,只當Yes Man根本不能存活。好故事,沒有公式,他必須用自己相信的更好方式,去說故事。

在最後一場決定他能否留下來的簡報中,皮克斯要求他改編《風中奇緣》故事橋段,英文不好的他,決定這樣說故事:

原本故事主角,是單一的黑人公主。但他改編成一位阿嬤帶孫子兩個主角。阿嬤帶年輕孫子去搶劫,先將角色個性對比化;接著兩人搭火車去搶奪寶物,又讓原本單線情節,充滿張力。「你想,老人帶小孩去搶劫,顛覆原本想像,」他說。

這是一場需要想像的動作戲。他解釋,阿嬤帶著孫子爬上火車,迎著風,髮絲有風動聲,這原是音效師工作,但他用配音、當場演了起來;故事發生在夜晚,主角臉上有月光照射下的陰影,他為主角臉龐添上黑影,這是燈光師的工作。

又是一場綜觀全局,面面俱到的說故事方式。最後,張永翰被留了下來,還成為熱門影片《腦筋急轉彎》的分鏡師。

直到今日,他還在修煉把故事說得更好的方法,例如一部電影連看四次,他有很多體會,「說故事前,要先有觀點。」「必須腦子裡裝著觀眾,考慮觀眾看電影時的視聽感受、讓觀眾看得舒服……。」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取捨,」張永翰說。

這道理用在說故事的技巧,或是他的人生中皆通。

當分鏡師是段寂寞漫長的過程。一部《腦筋急轉彎》的電影,他畫了三年,有時候一個畫面修改了一百次以上,最後全被作廢,只為追求完美。

但最低潮時,張永翰只能記得初衷,「好電影(作品)才有影響力。」「當我看到一則新聞,一個家中有自閉症孩子媽媽說:看到此片,開始願意去面對現實,跟孩子對話……,我覺得,一切就值得了!」

在一流公司生存,張永翰付出的代價絕不少。他做出了抉擇:「越低潮,就要越堅持。」而回報是,他認真說的故事,已被好幾億人聽到,而且為之感動。

【延伸閱讀】故事分鏡師,觀點藏在每個視角中● 1秒鐘,決定24格分鏡圖● 1部片,2千個鏡頭,至少得產出6千至9千格分鏡圖,最終成果約有7成是被捨棄的● 1格畫面,至少修改上百次以上

整理:黃亞琪

【延伸閱讀】他訓練想像力,秘密在一部電影看四次

很喜歡看電影的張永翰,年紀很輕,但看的卻是費里尼大師般的老電影,雖說他大雞晚啼,重要的是,響亮才重要。

以下是他分享衝破想像力限制而做的功課。

以看電影來說,忙碌的他,往往會看四次。他表示:

第一次:享受─感受情節張力。第二次:聽講評─聽導演為何取捨;反而是取捨間收穫更大!第三次:關掉聲音─沒有對白,去享受表演和分鏡後製人的「寫法」, 可更完整了解「什麼是重點!」第四次:把顏色拿掉─在黑白中,觀賞攝影和構圖,能更完整了解前後製的連貫性。「好作品是從發想到成果,同心一致,」他的話 聽起來八股,卻是戰勝市場的不二法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1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