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韓國電影狂奔,我們差了不止10部《釜山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924/158920.shtml

韓國電影狂奔,我們差了不止10部《釜山行》
李霞 李霞

韓國電影狂奔,我們差了不止10部《釜山行》

最近,你一定被一部名為《釜山行》的韓國喪屍片刷屏了,而今天黑馬哥要帶你去深度探究韓國電影業的崛起之路。

文|李霞

編輯|吳丹

幽黑的隧道里,疾馳的火車停下了。一大一小兩個身影,跌跌撞撞,漸漸模糊、遠去。

歌聲漾開。

《釜山行》的爆紅讓人猝不及防。好萊塢影視媒體 SCREEN Daily 評價它:是一部媲美《雪國列車》和《僵屍世界大戰》的韓國型災難大片,娛樂性和完美性都完美地囊括其中。

溫情、善良、醜惡、人性、批判、黑色幽默……各種元素充盈其間,觀眾可以“各取所需”。電影入圍戛納展映單元,在韓國國內觀影人次突破千萬,它也成為韓國電影史上第18部、韓國本土第14部千萬人次級別的大片。

775866735393741074

以《生死諜變》為轉折點,之後的《太極旗飄揚》《王的男人》《實尾島》《鳴梁海戰》等數十部精品電影,陸續開啟了韓國電影史上此前不可想象的單片千萬觀眾時代。

而根據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韓國人看本國電影的次數為1億1292萬,占票房比52%,超過了看外國電影的1億435萬人次、48%的票房占比。這也是韓國本土電影的觀影人次連續5年超過外國電影。——而韓國人口總數才5000多萬。

不得不承認,無論從質量上還是票房上來講,韓國電影已然崛起。

但不可忽略的事實是,韓國電影的繁榮並不是一蹴而成。它也曾有過劇情單一、創新不足的過往。誰的青春不迷茫,好在人家“不斷抄襲,不斷創新”,在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之後,逐漸建立起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成熟電影工業體系。

崛起的土壤

1999年,由姜帝圭執導,根據南北韓分裂為背景,講述南北韓間諜之間較量與愛情的電影《生死諜變》上映。它的出現,讓重新引起了韓國民眾對本國電影的興趣,打破了民眾以往只看好萊塢片的習慣,開始慢慢到電影院看國產電影。

很長時間里,韓國觀眾看待自家電影的態度,與不少國人對國產電影的不屑並無二致。拼大片、拼片酬、情節雷人、故事狗血以及市場泡沫,中國當下面臨的電影BUG,韓國一樣不落都經歷過,還是原來的味道,還是熟悉的配方。

差別就是他們揮一揮衣袖從中走了出來,而我們則身處泡沫中,還感覺自己萌萌噠。

i黑馬翻閱歷史發現,有幾個標誌性事件加速了韓國電影的崛起:1998年電影審查制轉為分級制,1999年的光頭運動,2006年電影界大規模示威。

目前,韓國比較好的電影類型可分為倫理片、恐怖片,犯罪片。分級制度的好處是,不同類型的電影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不僅有利於激發電影導演的創造力,而且也有利於電影市場的多元化。

在分級制度之前,所有影片都需審查,稍微有點不符合“政治正確”的作品,要麽不能上映,要麽被刪改得面目全非,自然也不會有《殺人回憶》這種因警察自身原因和大局勢關系讓兇手逍遙法外的故事出現。

光頭運動是韓國民眾為了抗議韓國加入WTO後開放外國電影配額,而發起的示威遊行。百名韓國導演、知名導演以及影迷通過剃光頭的形式在漢城國廳、光華門等地靜坐抗議。

在極大壓力之下,韓國政府決定繼續Screen Quota政策(即電影配額制),堅持全年146天國產影片放映日,來對抗好萊塢的沖擊。接著,2006年因為韓政將每年本土電影的放映天數削至70多天,再次引發暴動。曾在韓國引起轟動的電影《辯護人》取得了7800多萬美元全球票房,但其中全美票房不過55萬美元,其中7700萬都是本土觀眾貢獻的。這意味著,即使面對更為豐富的好萊塢選擇,他們也是更加青睞本土電影,始終保持”風景這邊獨好”的觀影熱情。

韓國人一直奉行“身土不二”,意思是長在這塊土地上,要“以我為本“,支持自己國家的東西。正是靠著這種近乎固執的力挺,韓國本土電影才呈現出強勢競爭。

如今,看電影已經成為韓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觀影人群囊括老人小孩。另外,電影票價親民,學生還有優惠價。

崛起的內因

知乎上關於“韓國電影是如何崛起的”話題下面,答案有前文提到的“政府推動”“專項資金支持”“分級制的設立”“民眾青睞”等原因。

不過比較下,電影業發達的印度也存在審查制度,另外,很多國家也都制定了類似電影配額制的這種保護政策。政治、文化、經濟等外界的作用可以錦上添花,但如果真想要枯木逢春,還需依靠更多內在的東西。

在首爾中部,鄰近著名商業區明洞,有一條全長不到兩公里的街道,名為忠武路。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這里熙熙攘攘多年,走出了被稱為韓國忠武路演技派“三駕馬車”的宋康昊、薛景求和崔岷植,當紅小生金秀賢、宋仲基,以及知名導演奉俊昊、樸贊郁、姜帝圭等。

同樣,這條有著韓國“好萊塢”之稱的忠武路,還目睹了韓國電影從低迷蕭條到光鮮再現的風向轉變。

1、取人之長,本土化改造

韓國電影發展到現在,最初也是秉承“拿來主義”,模仿好萊塢。這種方法看似捷徑,但如果做不到由表及里的提升,不是在“抄襲”中爆發,就是在“抄襲”中滅亡。

如果你把最近幾年的韓國電影看一遍,不難發現韓國導演們並不只是單純的模仿,他們會在吸收外來大片優勢上,進行本土化改造,強調用自己的語言講自己的故事,了解觀眾的心理創造共鳴。

像犯罪片《新世界》,吸收了美國的英雄和香港的黑幫大佬,卻打破了警察“三觀要正”的規矩,將主流所謂的正派進行了“去英雄化”處理。《釜山行》雖比不上《行屍走肉》《生化危機》等影片,但從喪屍的形象、動作設計到劇情設計都有出色表現。堪稱韓國版的《諜影重重》,情節並不新鮮,攝影、剪輯水準並不輸好萊塢大片。

韓國電影人還會盡可能地將心思放在故事的巧妙構思上,“不走尋常路”,比如《狼少年》和《奇怪的她》故事既新鮮有趣,又十分“接地氣”。

無論是在類型雜糅,還是劇情創新上,韓國電影早已跳脫蹩腳的模仿,逐漸駕輕就熟,有些地方甚至勝過好萊塢。

2、對創作的敬畏:要有專業之才

i黑馬翻看韓國導演的履歷發現,他們要麽出自頂尖電影院校,要麽存在師徒幫帶關系。反觀國內,作家、歌手直接跨界做導演的例子屢見不鮮。在韓國如果想要半路出家當導演,卻非易事,大部分人都要從給大導演做助理、在片場打雜開始。

例如,愛情片《建築學概論》導演李容周畢業於建築學專業,在接連兩次報考電影學院落敗後,進到了《殺人回憶》導演奉俊昊的劇組里學習了兩年,才開始拍片。《隱秘而偉大》的導演張喆洙大學學的是美術設計,2002年日本留學時,看到金基德的《漂流浴室》,便回國做了他的助理導演,八年之後,張喆洙才執導自己的處女座《金福南殺人事件始末》。

“實踐”是韓國專業院校培養學生的秘訣。拿中央大學尖端影像大學院舉例,其要求學生在就讀期間必須拍攝4部短片,且要至少滿足以下的一個條件才可畢業:至少有一部要入圍戛納、柏林、威尼斯三大電影節或在釜山、東京、上海等同級別電影節上獲獎,或能夠拍攝一部進入院線放映的長片,

韓國電影藝術學院(KAFA)是韓國“電影軍校”,走出了眾多知名導演,樸贊郁、金泰均在這里任專職教授,該學校要求學生在第一年必須拍攝兩部短片,此外,期末還要完成1個長片劇本。優秀學生會被推薦到電影公司參與更大的商業制作。

不是所有人都如此幸運,有人哪怕幹了10年副導演,也不一定能得到一個拍片的機會。大部分新人導演的第一部電影都是從小成本開始的,優質電影呈現出這樣的趨勢:制作費用控制得當,註重敘事而非視覺效果,強調適合角色的實力演員而不是明星,能引起觀眾共鳴。

韓國電影界追求“一劇之本”,即韓國導演要親自操刀劇本,所以從文字到影像化的過程中,銜接很少出現斷裂感。

近乎苛刻的條件,使得導演從始至終保持著對藝術的高度追求,好的作品對他們來說不只是榮譽,還是能繼續拍第二部、第三部的前提。因為一旦拍砸了,就很難再找到投資人,一部作品往往會磨上幾年。

3、成熟工業體系的特征:藝術與商業並行發展

藝術與商業並行,應該是韓國電影最為人稱道的地方了。

此種表現,i黑馬認為,歸根結底是因其電影產業在不斷成熟與完善,導演對藝術追求及商業運作同等重視,做到了藝術水平與商業價值的平衡。

在韓國商業類型片背後,你會看到對人性的考量,對社會涼薄的諷刺。不會因為電影體系的工業化,而丟掉對獨立電影的追求。反觀我們的作品,商業片贏了票房輸了口碑,又或只重藝術不看商業,叫好不叫座。

回到《殺人回憶》上來,其拍攝手法采用了平實、冷峻的視角,展現1980年代的社會背景,作品厚重感又絲毫不差。換句話說,影片既有商業片的架構,又有深刻反思。

電影里商業與藝術的融合,部分功勞還要歸結於韓國擁有一大批諸如宋康昊、劉亞仁這樣的職業演員。他們的片酬占比不到總制作費的四分之一,中國恰恰相反,顧此失彼,絕大數資金花在明星身上,更重要的美術、特效等後期制作當然不盡人意。

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並沒有一個明顯的界限。韓國導演金基德認為,電影本身應該包括不同種類,娛樂電影、歷史電影等。“電影最重要的是講人性的故事。”

這也是韓國導演一直堅持不變的準則,在講合格故事的基礎上,再追求特效,最後還不忘擲給社會一記重拳。

而我們缺乏的,恰是如此。

如果你對這一話題感興趣,如果你也是電影行業從業者,歡迎加黑馬哥微信一起探討:heimage0001,備註:韓國電影。

韓國電影 釜山行 電影崛起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692

大數據揭示真相:京津冀空氣質量變好了,還是變差了?

進入2016年歲尾,一場又一場的重汙染天氣接踵而至。學界也開始爭論:經過這幾年的努力,京津冀的空氣質量,到底是變好了,還是變差了。

“如果說是變好了,那麽為什麽人們對空氣質量的憂慮比以前增多了?如果說是變差了,那麽這麽多年政府有關部門所做的努力成效何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胡大源說。

空中看北京的霧霾。攝影/章軻

調查數據顯示,2005年,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組曾織學生對北京1000戶居民進行了入戶隨機抽樣問卷調查,結果表明:70%的回答者認為北京空氣質量得到改善,認為空氣質量惡化的人只有13%。

而在去年,中央電視臺聯手國家統計局和中國郵政,在全國進行了“CCTV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其中北京2000多份問卷的統計結果表明:僅有21%的回答者認為空氣質量得到改善,而認為空氣質量惡化的人上升到50%。

到底哪些數據可以說明真相?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環境保護部了解到,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日前剛完成一項霧霾大數據分析,就2013年~2016年京津冀區域PM2.5濃度變化趨勢進行了分析。

結果顯示,2013年~2016年,京津冀區域各省市PM2.5濃度均呈逐年下降趨勢。

截至2016年12月27日,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為7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0%(下降8微克/立方米),與2013年相比下降20.0%(下降18微克/立方米),其中2014年~2016年每年同比下降率分別為4.4%、7.0%和10.0%,下降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

天津市PM2.5平均濃度為6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下降1微克/立方米),與2013年相比下降29.2%(下降28微克/立方米),其中2014年~2016年每年同比下降率分別為14.6%、15.9%和1.4%,2016年下降比例明顯小於2014年和2015年。

河北省PM2.5平均濃度為6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2%(下降7微克/立方米),與2013年相比下降36.7%(下降40微克/立方米),其中2014年~2016年每年同比下降率分別為13.8%、19.1%和9.2%,2016年下降比例小於2014年和2015年。

總體統計數據顯示,京津冀區域PM2.5平均濃度為7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3%(下降8微克/立方米),與2013年相比下降34.6%(下降37微克/立方米),其中2014年~2016年每年同比下降率分別為12.1%、17.0%和10.3%。

此外,環保部門重點監測的74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9%(下降6微克/立方米),與2013年相比下降31.9%(下降23微克/立方米),其中2014年~2016年每年同比下降率分別為12.5%、12.7%和10.9%。

京津冀各省市及74城市逐年PM2.5濃度變化趨勢(截至12月27日)

京津冀各省市及74城市PM2.5濃度同比變幅(截至12月27日)

數據分析顯示,從2013年至2016年京津冀區域13個城市逐日累積平均PM2.5平均濃度來看,每個城市PM2.5累積平均曲線均呈逐年整體下降趨勢,且每一年的變化曲線基本在9月中旬之前均呈下降趨勢,但進入秋冬季以後,累積平均曲線呈上升趨勢,每經過一次區域性重汙染過程,城市累積平均濃度就會階梯上升。

其中,北京市11月底PM2.5平均濃度為67微克/立方米,經過12月5次重汙染過程後,累積平均濃度上升到72微克/立方米,特別是12月16日至21日重汙染過程,累積平均濃度由69微克/立方米上升至72微克/立方米。

天津市11月底PM2.5平均濃度為62微克/立方米,經過12月5次重汙染過程後,累積平均濃度上升到68微克/立方米,12月16日至21日重汙染過程,累積平均濃度由65微克/立方米上升至68微克/立方米。

石家莊市11月中旬PM2.5平均濃度為79微克/立方米,經過持續多次重汙染過程,12月底已達到98微克/立方米,12月16日至21日重汙染過程,累積平均濃度由90微克/立方米上升至97微克/立方米。74城市11月底PM2.5平均濃度為46微克/立方米,經過12月持續多次重汙染過程,12月底已達到49微克/立方米。

北京1999-2015期間140個PM2.5濃度月度數據,在控制主要天氣因素(如風速)和季節變化等解釋變量的基礎上,分析能源結構調整和煙塵粉塵減排等治理措施與PM2.5濃度變化之間的關聯關系。胡大源說,“事實上,北京的各項空氣汙染治理確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計量經濟模型結果表明,北京市日均天然氣消費每增加100萬立方米,PM2.5濃度就平均下降1微克/立方米。2000年北京市日均天然氣消費量為353萬立方米,2015年漲到了3983萬立方米,15年間增長了3600萬立方米。從理論上看,在其它解釋變量不變的情況下,“煤改氣”對北京PM2.5下降做出的貢獻高達36微克/立方米。

“為此,北京居民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單就供暖一項來粗略估算,成本就增加了3倍左右。”胡大源說。

胡大源認為,之所以有人認為空氣質量變差了,是由於環境質量信息公開程度低,公眾與傳媒不了解實際情況,一遇突發情況,政府有關部門的回應又難以服眾,致使媒體和公眾在批判北京空氣質量變化趨勢時,單憑感覺和記憶,或以發達國家的現狀作為參照系,代替了北京以往的空氣質量變化實情。

“這種參照系錯位,不但不利於公眾對已有成就的認同,而且增大了未來空氣汙染治理取得成效的難度。”胡大源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226

新都退上演“末日狂奔”,但和這些退市股比起來,瘋狂程度還是差了一大截!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7-07/1125294.html

每經記者 黃小聰 每經編輯 吳永久

新都退在最後一個交易日依然瘋狂,即使公司在7月5日和7月6日連續發了兩份風險提示公告,依然沒有擋住投資者的熱情,截至最終收盤,上漲4.29%報收於1.7元。

而如果從6月21日的低點來看,12個交易日更是達到了38.21%的區間漲幅。但其實從這幾年退市股的表現來看,新都退的瘋狂程度也只能算得上一般,有的退市股在公告後甚至能連續拉出6個漲停板,難道說越是臨近退市,越要抓住“青春的尾巴”?

退市股上演“青春的尾巴”

如果回顧最近幾年的退市股,這種抓“尾巴”行情的狀況其實並不少見,而新都退也並不是最瘋狂的一只。

比如於2016年5月13日被摘牌的退市博元,公司股票於2016年3月29日開始進入退市整理期交易,在連續跌停並於2016年4月5日跌至3.92元後開始出現連續上漲,並且在4月5日至4月18日區間達到15.35%的漲幅,而在5月11日的最後交易日同樣上漲2.75%。

此外,因徐翔在退市前入駐而備受關註的退市長油(現為“長油5”),於2014年6月5日被摘牌,但股價在2014年5月7日至6月4日區間漲幅同樣達到了16.9%。

而有這種情況存在的也不僅僅是這兩只股票,還有的股票在公告進入退市整理期之後,竟然是連續漲停。火山君(微信號:huoshan5188)註意到,國恒退自2015年5月29日起進入退市整理期,但是5月29日至6月8日,國恒退竟然連續6個漲停板,區間漲幅更是達到驚人的77.12%。

這樣的表現真是讓人看不懂,這究竟是退市還是剛上市?而這樣的“尾巴”行情其實也只是投資者願意豪賭一把的原因之一。

加強退市執法力度是大勢所趨

如果說退市股的“尾巴”行情已經夠瘋狂了,那麽轉到新三板市場交易的部分退市股,更是瘋狂得讓人目瞪口呆。

以“長油5”為例,當其轉到新三板交易之後,從2015年4月20日的0.87元,一路上漲至6月4日的4.17元,區間漲幅達到379.31%。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二重5”等個股上,在新三板上市之後反而都出現了連續一字板。

顯然,有這樣的先例存在,也就難怪投資者對於退市股的行情“尾巴”會如此熱衷了。那麽,這樣的退市股行情是不是還要這麽持續下去呢?這樣的豪賭行為是否又是投資者可追逐、可放手一搏的呢?

對此,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認為,“在監管層對市場嚴厲監管背景下,退市股目前幾乎沒有任何投資價值,豪賭股票恢複上市幾乎沒有可能。投資者應該回歸到價值投資上去,逐漸淡化這類垃圾股投機。”

另外,“不管是新興市場還是成熟市場,通過嚴格的退市制度實現股票供求均衡都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同時,作為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基礎性制度之一,雖然當前退市制度改革相比之前有了很大突破,但要真正對造假行為產生威懾作用,還有待加大違法成本。因此,加強退市執法力度是大勢所趨,不但有利於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而且對於規範中國證券市場管理秩序、促進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宋清輝進一步指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139

那些年被阿里收購的項目,越活越差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106/165851.shtml

那些年被阿里收購的項目,越活越差了
劉成 劉成

那些年被阿里收購的項目,越活越差了

對於創業公司來說,被阿里投資並購,真的好嗎?

創業者被阿里巴巴看上,意味著,嗯,不可描述。

不是一般的榮華富貴。

但是,被阿里投資並購,真的好嗎? 

2005年8月,阿里巴巴以40%股份為代價收購雅虎中國全部資產,如今雅虎中國早已關閉,當年從雅虎中國出走的周鴻祎卻建成了奇虎360。

2006年10月,阿里收購與大眾點評齊名的生活消費平臺口碑網,現在,口碑只是阿里旗下一個無足輕重的本地生活平臺,比它晚六年成立的美團,和它當年最大的競爭對手大眾點評合並,成為行業第一。

2013年底,在移動互聯網浪潮初期已擁有超兩億用戶的天天動聽,納入阿里巴巴旗下,更名阿里星球後,市場地位一落千丈,如今早已停止音樂播放功能。

2015年11月,阿里收購優酷土豆,兩年時間優酷土豆從視頻行業“老大哥”變成第三,從虧損變成巨虧,今年一度傳出裁員危機。

阿里自己說過,從來不做財務投資。意思大概是,投資並購的標的進入阿里體系後,就要為阿里的長遠戰略目標服務,如果拒絕,參見美團。問題是,長遠目標就是讓它們越活越差? 

微信圖片_20171106115324

整理/制圖:創業家

雅虎中國年譜

1999年9月

雅虎中國網站開通。

2003年

出資1.2億美金收購當時占據中文上網服務市場90%以上份額的3721。原3721總裁周鴻祎出任雅虎中國總裁。

2004年

率先將免費郵箱擴容至1G,發布一搜網及推出搜索競價產品線。雅虎中國扭虧為盈,營業收入4000萬美元,利潤1000萬美元。周鴻祎辭去總裁一職。

2005年

阿里巴巴以阿里集團40%股權為代價收購雅虎中國,獲雅虎10億美元投資。

2006年

阿里將雅虎中國業務從門戶轉向搜索,關閉一搜及當時占總收入25%的無線業務。

2007年

更名為中國雅虎,業務調整為社區及資訊事業部、搜索事業部、通訊事業部三大體系。

2008年

中國雅虎與口碑網合並,大力發展生活服務業務,原有資訊、搜索等門戶業務被淡化。

雅虎中國大批工程師轉為淘寶搜索研發。

2009年

口碑網並入淘寶,中國雅虎再次成為獨立公司,回歸“門戶”起點。

2013年

中國雅虎郵箱停止服務,阿里雲郵箱接管用戶數據。中國雅虎不再提供資訊及社區服務,原有團隊轉去阿里公益部門。

微信圖片_20171106115408

天天動聽年譜

2007年

三個年輕人模仿當時在PC端大獲成功的千千靜聽,開發手機端音樂播放器“天天動聽”。

2008年

天天動聽首版上線

2009年

憑歌詞顯示、豐富的EQ均衡器設置及大量皮膚等功能,天天動聽積累大批塞班用戶,年底用戶量突破1000萬。

2011年

 

趕上安卓/iOS大潮,天天動聽迎來高峰,年底天天動聽用戶量突破5000萬。

2012年

在線音樂服務開始成熟,天天動聽先後完成晨興A輪及阿里B輪融資,用戶量突破1億。

2013年

音樂播放器市場四巨頭QQ音樂、天天動聽、酷狗音樂、酷我音樂版權之爭愈演愈烈,為站穩腳跟,天天動聽該年底進入阿里旗下,酷我音樂進入海洋音樂旗下。同年,阿里並購的蝦米音樂用戶數超2000萬,天天動聽用戶數超2億。

2014年

海洋音樂與酷狗音樂完成換股合並,騰訊系QQ音樂、海洋系酷狗+酷我、阿里系蝦米+天天動聽、網易雲音樂四家獨大。蝦米與天天動聽維持各自運營狀態,年底天天動聽用戶數超3億。

2015年

3月,阿里巴巴宣布將蝦米音樂、天天動聽合二為一,組建阿里音樂,同時開始拓展版權渠道。

11月,阿里音樂下架百萬首無版權歌曲,阿里音樂CEO宋柯公開表示,阿里音樂不可能有兩個播放器,有一個平臺會做另外的事情。

2016年4月

天天動聽更名“阿里星球”,轉型覆蓋音樂制作到消費的泛娛樂交易平臺,下載量斷崖式下跌,原有用戶極速流失。

2016年9月——

阿里音樂原董事長高曉松、原CEO宋柯被明升暗降。

阿里星球終止音樂播放服務。

阿里星球不溫不火,市場地位一落千丈。

微信圖片_20171106115539

土豆優酷年譜

2006年6月

優酷網公測上線。年底完成1200萬美元融資。

2007年

優酷年底完成2500萬美元融資,日視頻播放量突破1億。

2008年

優酷整合百家視頻官網,開啟版權合作規模化時代。

完成4000萬美元融資。

2009年

占據視頻行業過半市場份額,優酷成為國內最大視頻網站。

2010年——2011年

愛奇藝、騰訊視頻陸續上線。優酷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全球首家獨立上市的視頻網站。

2012年3月

土豆網納斯達克上市。

優酷、土豆以100%換股方式合並。優酷土豆占視頻行業八成市場份額。

2014年

優酷土豆與百度控股的愛奇藝、騰訊視頻組成行業第一梯隊,優質內容源爭奪不斷加劇。《中國好聲音》第三季等獨家網絡播放權花落騰訊;愛奇藝重金買下《爸爸去哪兒》、《康熙來了》等熱門綜藝節目獨家網絡版權;《我是歌手》等被芒果TV獨家壟斷;行業“老大哥”優酷土豆談《鄉村愛情》。

優酷土豆完成阿里巴巴與雲峰基金12.2億美元融資,陸兆禧進入優酷土豆董事會。

2015年

阿里宣布全現金收購優酷土豆。

優酷土豆與阿里對接後臺,接入支付寶,依托阿里媽媽,開發了“邊看邊買”等一系列產品,幫助商家展開視頻營銷。

2016年

優酷土豆元老、合一影業CEO朱輝龍離任。

優酷土豆董事長兼CEO古永鏘正式退出優酷土豆管理,執掌阿里文娛百億投資基金。

2017年

優酷土豆旗下合一影業團隊加入阿里影業,留優酷自制獨撐門面。

優酷土豆成為視頻行業第三。

豌豆莢年譜

2009年12月

豌豆莢工程師寫下第一行代碼。

2010年4月

豌豆莢正式上線,是國內最早一批第三方安卓應用市場。

2011年

開始做應用搜索,增加廣告系統。完成DCM等數千萬美元A輪融資。360手機助手、百度手機助手前身百度移動應用出現。

2012年

率先向移動端轉型。

用戶總數突破2500萬,占據當時安卓市場半壁江山。

2013年

百度以19億美金收購91無線。

傳言阿里提出以15億美金收購豌豆莢,遭王俊煜拒絕。

2014年

完成1.2億美元融資,估值10億美金。累計裝機量3億用戶,活躍用戶6000萬。

在互聯網巨頭及硬件廠商應用商店夾擊下,豌豆莢市場份額縮減。

2015年

易觀智庫報告顯示,百度系(百度手機助手+91無線)、騰訊應用寶與360手機助手擁有超一半市場份額,豌豆莢位列第4。

2016年

阿里巴巴收購豌豆莢。

年底,豌豆莢CEO王俊煜等創始團隊出局。豌豆莢與阿里移動其他分發平臺——阿里遊戲·九遊、PP助手、UC應用商店、神馬搜索、YunOS應用商店成立阿里應用分發。

2017年

國內大數據服務平臺TalkingData數據顯示,目前應用分發市場,騰訊應用寶市場份額最高,豌豆莢排第12位。

阿里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9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