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小七賣菜、打文青牌 全家揪藥師、生機助陣 超商雙巨頭搶客新梗 首度曝光!

2016-06-27  TWM

新形態便利商店大戰來了!小七用集團多品牌資源,在店內賣菜、賣筆、賣甜甜圈,全家則直接掛出藥局與生機超市招牌,要比誰能成功「變身」,搶下更多客源。

在街頭巷口,短短一百公尺內,便利商店多達三家的畫面並不稀奇,這不過是全球密度最高、擁有一萬多家便利商店的台灣縮影。

如此高密度的搶客大戰,被7-ELEVEn(簡稱小七)加盟主兼台北福榮門市店長錢美娟戲稱為「紅綠燈戰爭」,每一次綠燈,決定了人們要走去哪家超商消費;現在,因應變局,兩大超商龍頭也悄悄地朝商圈化與特色化「變身」。

走進小七福榮門市,錢美娟移走櫃枱旁雜誌書報架,設置無印良品專區,學生和觀光客會特地走來買文具、零食,讓文具類業績翻倍成長;關東煮旁,還擺上Mister Donut甜甜圈三層櫃;冷藏區則有一整排台塑蔬菜專區,這是最新形態的「超商三.○」面貌。

超商成長趨緩 點燃戰火

從二十四小時營業的第一代超商,到標準化、大量展店的第二代,如今則宣告,第三代的超商大趨勢和新通路大戰來了。

超商市場趨近飽和,是掀起這場戰爭的火藥引信。經濟部統計,二○一二年,超商產業營業額年成長率達近九%;去年卻滑落到僅二%,輸給超市、百貨,成長率居綜合零售通路最低。商業發展研究院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流通組組長林原慶指出:「超商密度太高,成長遇到瓶頸,要新增店面、提高來客數或是拉高單價都不容易。」在這場商戰中,統一超商和全家便利商店(簡稱全家)分別採取「店中店」與「複合店」兩種不同策略,就為了搶下更多客源。

目前,已有四百多家小七導入無印良品,星巴克專櫃也達三十家,用店中店策略拉升新形態門市營業額,業績平均比過去成長上看兩成;全家的異業態複合店業績,則較一般門市至少多三成。

統一超商》店中店

A咖加A咖 拉高單價

先看龍頭統一超商的戰法。「我們一直在思考,要怎麼做才能讓顧客從短暫的停留,轉變為長時間的遊逛?」統一超商總經理陳瑞堂指出。

超商新形態的通路策略,其實有一段演進過程。從○八年起,小七就有整合鮮食、咖啡、座位、品牌專區等想法,八年來,目前有逾七成、三千七百家店改為大坪數店;近五年來,部分門市開始加入區域性商品,如墾丁加賣夾腳拖鞋、清境農場有穿綿羊裝的OPEN小將玩偶等,近兩年再演進到因應商圈化的店中店戰法。

「卡位與挖店(與同業競爭位置更好的店面)策略不僅成本高,也會影響既有門市的業績。」陳瑞堂解釋,傳統門市業績常受促銷活動強弱而起伏,唯有增加功能、擴充商品結構,改頭換面,才能創造持續性成長。

統一超商因轉投資公司眾多,加上代理的品牌如無印良品(一四年結束合作,由日方直營)、星巴克都是該領域龍頭,手上其實握有一手好牌。陳瑞堂認為,以小七為平台,引進強勢品牌做店中店,既帶進新的消費者,又能提高客單價,就像「A咖加A咖,複合效益很大。」

關鍵策略:簡單、好複製

為了把自家一手好牌優勢發揮到最大,簡單、好複製是關鍵,所以統一超選擇整合集團內部品牌資源,在門市內擺設專屬貨架的店中店來快速複製。「如果門市不便操作、不好複製,就不要去做。」陳瑞堂透露,撤換貨架成店中店後,會觀察一段時間,成績不好就撤掉,再換商圈測試。

現階段,已有八個關係企業品牌進入小七。以成績不俗的無印良品店中店來說,選擇筆、筆記本、零食等低單價、高需求商品,能接觸許多平常不會到專門店的消費者,等於幫無印良品培養潛在客群。

又例如,去年以來Mister Donut鎖定交通轉運站型、學區小七門市進駐,目前達一五○家,小小的三層櫃已帶動去年甜甜圈營業額成長逾一成。

全家便利商店》複合店

做不到的事 找專業的來

和統一超商手握集團優勢與強勢消費性品牌不同,全家向外尋求異業結盟,找上大樹藥局、天和鮮物兩家業者進行法人加盟(大樹、天和為加盟主),展開異業態複合店,是全家要後發先至的戰法。

在找出複合店模式之前,全家也嘗試過店中店,在超商後場設置廚房,現炸雞腿、排骨做便當,和家電廠商合作,設置美容家電體驗專區、保健食品專區。「都失敗啦!現做便當的操作流程太複雜,賣家電、保健食品都需要專人解說,不是便利商店的強項。」全家董事長葉榮廷不諱言。

從失敗中汲取經驗,全家換了一個想法:便利商店做不到的事,可以請專家來做。

葉榮廷發現,「人員導購」正是其新形態店的成功祕訣,因超商主力消費客層想吃到現做熱食,中高齡客層與家庭婦女則想要健康,於是找上大樹與天和合作,全家在現場信賴專業,賣婦嬰用品、賣藥由專業藥師負責,賣便當、賣魚則交給天和員工,「便利商店無法訓練出這種人才,所以我們才採取法人加盟。」另一方面,對大樹藥局、天和鮮物來說,全家是品牌知名度更高的強勢通路。今年四月,距離台北天母SOGO百貨不遠處的天和,甚至關掉原店面,位移到幾個店面旁,改開「全家×天和」複合店。

品項減半 營業額反增一成葉榮廷透露,新複合店的天和商品品項較原店少一半,但聚焦後,單論天和商品的營業額,卻較原店成長一成,「便利店來客等於是天和的新客,加上原有顧客,複合效果就碰撞出來了。」大樹藥局總經理鄭明龍也認同這樣的差異化搶客策略。舉例來說,選在台北市台安醫院旁的「全家×大樹」店,尿布、奶粉的銷售量比開店時成長三倍,「商品價格跟藥局一樣,又能直接使用宅配寄回家,還能搭上超商優惠和集點活動,主婦們當然會來。」鄭明龍更進一步決定,今年底前要再開出五家複合店。

只不過,全家的複合店模式複製速度,仍不比小七的店中店,目前全台只有五家,但葉榮廷仍發下豪語,要找尋更多異業夥伴,希望五年內開出三百家複合店,兩大超商龍頭的商戰還在升溫。

如同流通教父徐重仁的名言:「市場沒有飽和,只有重分配。」二、三十年來,便利商店的出現,讓小雜貨店消失在街角;如今,新形態超商更以壓倒性優勢企圖重分配,對所有零售通路業下戰帖。不備戰的人,就只能等著被通路巨人一口吞下。

撰文 / 鄧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011

零售褪色 大商場轉攻本地客新地元朗商場王國 珠寶護膚舖僅佔10%

1 : GS(14)@2015-04-22 01:23:33

■翻新後的新元朗中心(左)及YOHO Midtown(右)商場今年第三季開幕,設約200個舖位。 王子俊攝



【本報訊】零售業負增長,再遇上一周一行衝擊,本地大型商場轉攻本地客。新地(016)於元朗西鐵站一帶打造逾百萬方呎商場王國,乃未來新界西北零售重鎮,揚言年輕客及區內居民成目標客,引進國際品牌ZARA及H&M共佔3.8萬方呎樓面。已預租商場約6,000方呎的太子珠寶,因應西北人口增長,開拓新界西北市場。記者:陳東陽 湯家明 陳家雄


隨着內地打貪,消費力減弱,本港零售業出現負增長,靠內地豪客撐起高檔消費市場光景不再,發展商即整合大型商戶組合,迎接市場變化。新地於元朗西鐵站商場項目,命名為形點(YOHO MALL),包括翻新後的新元朗中心、YOHO Midtown及發展中的Grand YOHO Development商場,總樓面佔地110萬方呎,為屯門V City後新界西北最大型商場。



時裝食肆佔商戶75%

儘管元朗鄰近內地,新地租務部總經理林家強卻表示,商場顧客以本地客為主,目標顧客群為20到44歲的區內居民,並指近期反水貨客及一周一行等對商場銷售無影響。新元朗中心及YOHO Midtown商場今年第三季開幕,面積逾60萬方呎,設約200個舖位,九成舖位經已租出,呎租介乎50至150元,希望開幕初期人流達15到16萬。意味商場客源依賴內地客之餘,如此過百萬呎商場樓面,本地消費市場不容有失。新地助理總經理王佩玲表示,今年第三季開幕的商場部份,時裝服飾佔商戶組合50%,食肆佔25%,包括百樂潮州、利小館、利苑、Sky bar、鴻星酒樓。面積最大的商舖為ZARA,佔地2萬方呎,而H&M則租用商場兩層1.8萬方呎商舖。至於珠寶首飾及護膚品商舖僅佔10%。以上水廣場為例,於2012年正值自由行高峯期時,單是珠寶鐘錶商戶佔商場樓面近兩成。



■發展中的Grand YOHO Development商場預計明年底才開幕。





太子珠寶元朗攻中價貨

記者昨元朗直擊形點下季開幕的商場,外牆均圍上棚架,當中新元朗中心新租戶已陸續進註,如3間GigaSports概念店及茶木等,但YOHO Midtown仍未有商店營業,全部用圍板圍封。太子珠寶集團主席鄧鉅明表示,會棄核心區,轉戰元朗,「核心區月租至少都300萬……同樣租金可轉租5間非核心區舖位,都是一條數啫」!元朗內地客多,未來5年增加幾十萬人口。集團已棄租4間位於銅鑼灣及尖沙嘴核心舖,反在元朗新增3舖,其中YOHO第3期商場舖,主攻中價貨「即係賣10萬元以下的商品,因為呢度啲客源唔同」。


■Anfernee

【元朗區住戶意見】

Anfernee:「遷入YOHO Midtown不足一年,覺得屋苑附近購物選擇較少,希望形點新商場開幕後,會有超級市場及潮流服飾店。」


■張先生


張先生:「於外區上班,所以通常於九龍區購物,覺得元朗區內不乏食肆選擇,同時居民消費力較低,所以對形點開幕不太期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50421/1911987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757

內地客新保費增94%

1 : GS(14)@2016-08-10 04:45:33

【明報專訊】境外保險產品深受內地客人歡迎,除了可對冲人民幣的貶值風險外,外資品牌的吸引力、產品的多元化亦是主因。憑着內地客源帶動,外資保險公司的香港業務紛紛大幅上升。

友邦香港新業務價值 內地客佔半

友邦(1299)今年上半年香港區的新保費增長超過八成,新業務價值增長六成,都是各地區之冠,稅後營運溢利增長14.5%(見表),增幅僅次中國區。集團早前坦言,香港的新業務價值有一半來自內地訪客,佔比較去年的30%高。於今天公布中期業績的保誠(2378),去年度的香港新保費亦有一半來自內地訪客。

根據保險業監理處的數據,今年首季本港新做保單保費,有34.2%來自內地訪客,金額達132億元,而且有關佔比在近兩年來持續上升,按年升幅達94%。美國萬利理財亞太區總裁張佩儀表示,除了匯率因素外,外資保險產品有許多地方較內地保險產品優勝,例如品牌較具吸引力,有較好的賠償紀錄。產品內容及保障範圍亦較廣闊及有彈性,例如在內地買醫療保,保障範圍大多只包括內地醫院,但香港的產品讓客人到其他國家接受治療也受保障。保單貸款亦深受內地人青睞,因為可以較內地低的成本取得美元貸款。

比富達證券研究部主管林嘉麒表示,外資保險公司不斷開拓內地網點,最終受惠的是香港區業務,因為在香港才能向客戶提供以外幣計價、內容更多元化的產品,內地網點的意義是成為香港業務與內地客戶的橋樑。他認為友邦在內地的增長潛力遠未見頂,由於宏利金融(0945)的業績不佳,相信會有更多資金流入友邦。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850&issue=201608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177

內地客新做保單急跌 銀聯禁購保 首3季保單保費減17%

1 : GS(14)@2017-12-03 18:13:30

【明報專訊】去年底內地當局限制內地人用銀聯卡來港買保險後,保監局停止發放有關內地訪客新做保單保費數據,至昨日重新發放。資料顯示,去年第四季內地訪客新做保單保費,仍然按季上升25%,但「落閘」措施影響在今年陸續浮現,首三個季度新做保單保費,均按季錄得雙位數跌幅。

明報記者 廖毅然

去年人民幣匯價波動,中央為防走資,先後兩次出招限制內地客在境外以銀聯買保險,先是限制每筆5000美元,至去年10月底,嚴禁除了疾病及意外等旅遊消費相關的境外保險使用銀聯卡繳納保費。

保監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即使有關措施在去年第四季開始實行,當季內地訪客新做保單保費,按季仍上升25%至237億元。保監局執行董事(長期業務)許美瑩表示,主要因為滯後效應,有關影響在今年才陸續浮現。今年首三季,內地訪客新做保單保費分別逐步降至188億元、116億元及101億元。首三季合共為405億元,按年減少17%。

萬能險投保金額降近八成

至於內地客佔整體新做保單保費的比例,則由去年第四季的高峰45%,降至今年第三季的28%。受內地訪客減少影響,本港的個人業務總新做保單保費亦有所下降,去年第四季為528億元,今年逐季減少,至第三季為357億元。

許美瑩又透露,被視為走資渠道的萬能險,投保金額亦大減。內地訪客一次過付費買萬能險的金額,第三季降至只有9億元,較去年季度平均值的41億元,大幅減少78%。她認為,內地訪客新做保單保費下跌,原因之一是內地的外匯收緊措施。她表示,一直與內地當局就各種保險監管的問題保持溝通,但外匯措施則屬於國家層面,非只與保險相關。

內地訪客偏好長期保障產品

她又表示,數據顯示內地訪客來港買保險,較重視長期的保障,而少買短期的投資型產品。以今年第三季為例,內地訪客新做的人壽保單,95%屬醫療或保障型,只有5%屬儲蓄或投資型。從購買方式看,99%的內地訪客新做保單屬於分期繳付,僅1%是一次過繳付。

儘管「北水」減少南下,但保險公司各有對策,友邦(1299)表示,重視長期業務發展,而非季度之間的變化,並稱本地客戶存在很大的增長空間。保誠香港則表示,注意到內地訪客新做業務主要在於危疾、醫療及保障等產品,大部分保費非一筆過支付。該公司將繼續開拓多元化的客戶源及銷售渠道。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107&issue=201711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648

保監:去年內地客新保費跌三成

1 : GS(14)@2018-03-19 04:32:11

【明報專訊】保險業監管局昨公布2017年本港保險業臨時統計數字,當中向內地訪客2017年新做保單保費按年跌30.1%至508億元,佔個人業務的總新做保單保費的32.6%。

該局表示,與2017首3季的統計數字相若,內地訪客購買的保險產品,約95%是醫療或保障類型的保險產品,例如危疾、醫療、終身人壽、定期人壽及年金等;約98%保單為非整付保費保單,保費非以一筆過模式支付。

退休計劃業務供款跌4.5%

2017年香港保險業的毛保費總額為4896億元,按年升9.1%。長期業務方面,去年長期有效業務的保費收入總額按年升9.5%至4415億元。非投資相連的個人人壽及年金業務保費收入升10.5%至3812億元,投資相連的個人人壽及年金業務的保費收入升10.9%至317億元,退休計劃業務的供款跌4.5%至239億元。

另外,去年一般保險業務的毛保費及淨保費按年分別增5.5%至481億元及5.1%至331億元。

整體承保表現盈轉虧,由利潤16億元轉為虧損7.92億元,主要因財產損壞業務錄得與颱風天鴿相關的虧損,以及僱員補償業務和汽車業務所錄得的承保虧損所致。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433&issue=201803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8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