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它聽股東的話,結果財報數字憂喜參半 77歲惠普分家後 仍有兩大挑戰

2016-03-04  TCW

惠普分拆後,新惠普雖表現不俗,但在股東壓力下,以往靠收購獲得新技術的惠普,是否具備開發新品能力?

老牌科技大廠惠普(Hewlett Packard)日前公布它分拆後的首次財報,堅守個人電腦與印表機老本行的惠普公司(HP Inc,以下稱老惠普),營收獲利持續下滑;專攻伺服器與企業科技的惠普企業(HP Enterprise,以下稱新惠普),財報則超越市場預期。

一分為二的惠普首張成績單令股東喜憂參半,它的轉型也正是和股東妥協的結果。

去年十一月惠普分拆成兩家獨立的上市公司,最新一季財報顯示,老惠普營收與淨利比去年同期分別衰退一二%與一六%;新惠普排除匯率影響後營收成長四%,執行長惠特曼(Meg Whitman)認為新惠普有此表現堪稱亮眼,「現在看來,當初分拆惠普是正確的。」

甩不掉股東牽制購併難,研發得靠DIY

惠普的分拆,與其說是執行長高瞻遠矚,不如說是因股東壓力。過去惠普旗下有個人電腦、印表機、伺服器、儲存設備、企業軟體產品等部門,這些業務有賺有賠,在股東看來,個人電腦前景不佳將拖累公司整體股價,因此他們不斷要求惠普將其出售。當年IBM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把個人電腦業務賣給聯想。

二〇一四年十月,惠普傳出要分拆消息時,當時執行長惠特曼並不贊成。在她看來,個人電腦雖前景黯淡,但留在惠普內,它就可提供客戶從伺服器、印表機、個人電腦到軟體支援「一條龍」服務。分拆後各自為政,客戶若需其他產品,可能轉向對手採購,這放棄的收入就是分拆代價。

為應付股東壓力,又想提供客戶「一條龍」服務,惠普才分拆成今天的模樣。雖然個人電腦市場逐漸萎縮,但印表機仍是惠普穩定的獲利來源,將兩者打包成獨立的「老惠普」,用印表機來掩護逐漸下滑的個人電腦,就可安撫股東。另外雖分拆成兩家獨立公司,但它們都掛惠普之名,未來新惠普賣伺服器及軟體,老惠普仍可對同一客戶賣電腦與印表機,肥水不落外人田,這就是惠普分拆的邏輯。事實上為平息股東壓力,惠普做出不少妥協,去年二月它宣布年底前裁員近六萬人,節省的支出則用來提振股價:去年前三季它花二十六億美元買回自家公司股票,二〇一五年十月,董事會又通過另一個三十億美元的股票買回計畫。新惠普財務長史通斯(Tim Stonesifer)日前公布財報時宣布,今年將把現金返還股東,新惠普股價隔天大漲超過一三%(見右圖)。

只不過迎合股東,就意味著經營者須放棄部分自主權,有些公司為避免股東壓力影響決策,乾脆選擇下市,惠普的對手戴爾(Dell)就是如此。這家全球第三大個人電腦公司,在二〇一三年二月私有化後下市,近來它花六百七十億美元購併資料儲存廠商EMC,並計畫將其下市,都是要避免股東千擾經營者決策。

身為上市公司的惠普沒有這種自由,在股東壓力下,短期內惠普花大錢購併的空間有限,這就帶來另一問題:當購併手段不可行,惠普的新產品及技術從何而來?

近年來惠普都是透過購併,將別家企業的產品或技術納入旗下,包括二〇〇一年購併個人電腦廠康柏(Compaq)、〇八年收購資訊服務廠商EDS、一〇年購併掌上電腦Palm、一一年購併資料分析軟體公司Autonomy,但這些購併都效果不佳。購併Autonomy一案,惠普甚至被該公司的財報數字所欺,最後認列五十億美元損失。面對股東質疑,惠普還花一億美元和股東和解。

有了這些前車之鑑,加上股東要求獲利,惠普短期內的購併空間有限。既然不能買別人現成的,就只能自己研發。只是惠普目前的自有產品還未有明顯成果,例如它為了和微軟及亞馬遜競爭,推出的雲端平台Helion,後來也無疾而終。

惠普要DIY新產品,更大挑戰來自它對人才的吸引力。

惠特曼曾說,已故的蘋果執行長賈伯斯曾在惠普當過實習生,言外之意是惠普也是人才天堂。

難擺脫「經銷」形象對新生代人才欠缺吸引力

只不過惠普現在已不復當年勇,如今新一代工程師或企業家,較偏愛在小型新創公司工作,因為他們的理念較容易發揮,股價成長空問也較大。人力雇用公司李維拉夥伴(Riviera Partners)顧問貝南(AliBehnam)對《經濟學人》表示:「很難想像現在大學生畢業後會說:『我想去惠普上班。』 」

資產管理公司班恩資本(BainCapital Ventures)董事總經理戴希潘德(Salil Deshpande)過去曾在惠普當實習生,他認為和製造業者相比,惠普更像是家經銷商。《財星》如此形容惠普:「若一家公司造不出人們想要的產品,經銷一無是處。」惠普如何證明它仍有開發新口叩的能力,將是這家七十七年老店未來最大挑戰。

撰文者楊少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2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