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加權股票數目障眼法

(我承認我有點心胸狹窄,但g姐姐你讚錯人,我心生不忿。)

http://blog.zkiz.com/greatsoup/2008/07/14/%E5%9B%9E%E8%A6%86%E8%80%85%E5%95%8F-%E8%AB%87%E4%B8%AD%E5%9C%8B%E9%8E%B3%E8%B3%87%E6%BA%902899%E7%9A%84%E6%8A%95%E8%B3%87%E5%83%B9%E5%80%BC/

可以自己看留言時間,此留言應在六七月之際:

.....

鮑魚先生,請你留意一下,2889個每股盈利要計過一次不是表面上的這樣高,他們計每股盈利時是用加權股數,不是用現在的股數計,所以P/E是較show出來高。

現時的股數是2,093,120,385 股,股價是每股1.76元,市值是36.83億,盈利是359,291,000人民幣,以1=1.11 港元計,即約3.988億,實際P/E9.237倍,不是公佈的6.7倍,請你細心留意業績公告,上次中期業績都已經用加權股數價,令到報紙專欄報錯 (HKET余姓筆名專欄),亦令不做功課的小股民深受其害,今次也不例外。

....

http://www.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7453123&extra=page%3D11

我明白..但是我之前有一次想一隻股票的來年的市盈率.咁我就係 yahoo到揾資料啦.咁我就跟住yahoo講的發行股數計啦.點知計來計去都有好大出入.

咁我想來問啲師兄啦.咁有位大俠就同我講咗yahoo講的發行 股數係只講h股,跟好細心咁計埋出來.跟住話應該係用加權股數來計,有拿個份財務報表出來.我先知道地原來啲資可以咁大出入.

跟住我請教佢.佢就叫我揾啲 財務報表的書睇.出到旺角睇啲財務書都無講個啲發行股數的分別啊.有啲咩資方便我計市盈率啊.市賬率.市盈增長率等等...........所以就真係要 請教師兄各位啊

(greatsoup: 雖然有點自大,這名大俠正是在下,哈哈。)

http://www.sentfun.hk/wang_ya_yuan_showtopic_12_6566

巴菲特宣佈入股比亞迪(1211)後,其子公司比亞迪電子(285)的 升幅較比亞迪升得更多。主角比亞迪從復牌到今天,升了一倍都不夠,相反配角比亞迪電子卻升了超過一倍。一個月前,當比亞迪電子跌到3元的時候,我已經有留 意此股票。從表面看上去,此股似乎是非常便宜,年報顯示2007年全年每股賺0.58元,以3元計,市盈率只是5倍左右。但詳細看過年報後,原來年報中的 每股盈利並不能反映比亞迪電子真正的估值。

首先,年報裡用了加權平均股數去算每股盈利。何為加權平均股數?簡單去想,便是一年裡股票的平均數目。因為公司在2007年上市時,發行了不少新股,所以如果用加權平均去算集團股數時,出來的股數會比真實的股數少了一大截。除此之外,2007年 集團是不用交稅的,還有稅款回撥,這次一來一回,盈利又放大了。經過重新計算後,集團2007年每股盈利只是大概0.4元左右,市盈率即是7.5倍。而當 時行業龍頭富士康市盈率都只是7倍左右,所以真是沒有理由買入比亞迪電子。

而事後比亞迪電子股價亦繼續下跌,差不多跌多了50%。一個月前公司公佈了 2008年上半年業績,因為再沒有加權平均股數及稅項這兩個 '掩眼法',這次業績便來得清楚很多。上半年每股只是賺了0.19元,比去年同期下跌了20%。雖然近日比亞迪電子因巴菲特入股一事,被炒到4元,但我的看法仍是沒有改變。3元的時候,我已經覺得它太貴。現在上升到4元,更是不值。何況行業龍頭富士康(2038)市盈率都只是4倍左右。

其實巴菲特之前都試過買入一些剛完成分拆業務上市的公司。1994年美國運通分拆雷曼上市。分拆前,美國運通已經是一間著名的金融機構,但是因為其下雷曼業務的盈利非常波動,1994年時其年利潤僅有7500萬美元,股本回報率更低至2.2%。 不少機構投資者都對它敬而遠之,導致美國運通估值相比其他同類的金融機構為低。但分拆了雷曼後,美國運通主要業務的盈利即時變得容易預測,而當時它市盈率 只是10倍之下,相比其他同行折讓了50%以上。所以在分拆後的六個月,巴菲特便宣佈了再大手增持美國運通。不知道這次巴菲特入股比亞迪是否也有異曲同工 的地方。

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wtopic.php?f=21&t=48182&start=30

gaubinfor:

心水清,不枉妳話自己讀過中大 BBA

阿牛2:

王雅媛又靚又叻, 係金融界的一點清泉

greatsoup:

我知自己唔出名,又無好仔細講出此理論,我自己又衰,點解我會咁,唉。

不過都要多謝王小姐,替這個理論發揚光大,謝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3

深市上市公司上半年加權平均每股收益0.1636元

深交所9月5日公告,截止8月31日,深市1787家上市公司全部披露了2016年半年度報告,加權平均每股收益 0.1636 元。上周,深交所還對 19 起證券異常交易行為進行調查。

上周,深交所共對 19 起證券異常交易行為進行調查,涉及證券 14 只、證券賬戶 17 個、證券公司 12 家。共對 26 起上市公司重大事項進行核查,涉及證券 26只。共調閱證券賬戶資料 160 份,電話警示 15 次,出具異常交易警示函 2 份、限制交易警示函 1 份、合規交易承諾函 4 份,並向證監會上報 3 起涉嫌違法違規案件線索。

其中,就公司獨立董事於半年度報告公告前三十日內違規買入公司股票,向東方電子(000682)的獨立董事曲之萍發出監管函予以警示。就公司變更募集資金用途未履行股東大會程序,向姚記撲克(002605)發出監管函予以警示。就減持股票違反承諾,向南興裝備(002757)時任副董事長陳俊嶺發出監管函予以警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531

16家上市銀行風險加權資產78萬億 轉型"輕資本"加快步伐

“對於轉型方向,各家銀行大致相同,都是圍繞著‘輕資產、輕資本’。”在興業銀行2016年上半年業績說明會上,興業銀行行長陶以平如此表述當前銀行業從現實突圍的思路。

從2014年起,不斷有銀行提及向“輕資本”、“輕資產”轉型,並開始圍繞這一思路進行核心業務群布局。到了今年,更多銀行在上半年業績發布會中提到向“輕資本”、“輕資產”轉型,並加快業務調整步伐。

據本報統計,截至今年上半年末,16家上市銀行風險加權資產總額已經達到78萬億元,若簡單按10%的資本充足率要求計算,2016年上半年消耗資本總額就達7.8萬億元,較2006年末增長了約3.7倍。風險加權資產是影響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直接因素,這一數據反映出當下銀行業信用風險的嚴峻形勢,成為銀行業加快向“輕資產”、“輕資本”轉型的現實壓力。

為何要轉型?

昨日,某農商行風險控制部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這一轉型背後有多種現實原因。一是利率市場化,傳統過度依賴存貸利差的老路越走越窄,凈利潤增速越來越慢;二是宏觀經濟下行和當前“去產能”、“去庫存”、“去僵屍企業”的結構調整,給銀行業經營和資產質量帶來沈重壓力,且不良貸款率還未見“拐點”,銀行業需要尋求更安全和多樣化的增長點;三是金融脫媒對銀行影響越來越大,大企業直接融資占比越來越高,且成本更低。在經濟下行期,企業貸款需求萎縮,銀行經營非常困難,必須向中間業務收入加力,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四是重資產和重資本給銀行資本補充帶來很大壓力。

本報整理了16家上市銀行(不含8月剛上市的江蘇銀行和貴陽銀行)2016年上半年凈利差和凈息差發現,除了平安銀行和北京銀行逆市擴大之外,其余14家上市銀行均繼續收窄。

今年上半年與去年上半年相比,在凈利差方面,農行、建行、民生、光大和寧波的降幅都超過了30BP,其中農行降幅達45BP;在凈息差方面,民生、寧波和交行的降幅超過30BP,其余農行、興業、中信和南京的降幅在20-30BP。多家銀行中報表述,受降息和利率市場化因素影響,凈息差和凈利差同比收窄。

這還不是銀行最大壓力所在。“關鍵原因是第四點,重資產和重資本給銀行資本補充帶來很大壓力。”上述農商行風控人士說。

他的觀點得到多位銀行業內受訪人士的贊同。“對銀行來說,風險控制是核心,巴塞爾協議等多項監管要求在這種逆周期下對資本的要求更高,越來越多銀行感受到資本充足率達標的壓力。”某股份制銀行華南一家分行行長對本報說。

安邦咨詢近日撰文亦表示,特別是來自監管層的壓力,對銀行業的影響最大。近年來,隨著銀行同業業務和表外業務大幅擴張,銀監會對銀行大幅提高了同業資產風險權重,增加風險加權資產,以求在混業經營的大背景下加強對“影子銀行業務”(非銀行信貸業務)和表外業務的資本監管,提高商業銀行的風險抵禦能力。今年年初,央行對商業銀行的管理開始實施“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其對銀行的杠桿率、資本充足率、委托貸款等指標的要求更加複雜和嚴格。

資本補充壓力大

“銀行信用風險的大面積積聚與爆發,表面看是經濟周期階段性的經濟現象,然而細究本質,更是全社會‘間接融資主導型’模式和銀行業‘高資本消耗’的傳統粗放經營模式綜合作用的必然結果。”近日,中信銀行監事會主席曹國強在《財經》撰文表示,資本的消耗,實質上是商業銀行承擔風險的“外在化”表現,資本消耗的規模越大、速度越快,意味著銀行承載風險的體量越大、風險積聚的速度越高。

據本報統計,截至今年上半年末,16家上市銀行風險加權資產總額已經達到78萬億元,若簡單按10%的資本充足率要求計算,2016年上半年消耗資本總額就達7.8萬億元,較2006年末增長了約3.7倍。

風險加權資產是影響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直接因素:資本充足率=(總資本-對應資本扣減項)/風險加權資產。因此上述數據反映出當下銀行業信用風險的嚴峻形勢。

近日,瑞士銀行分析師Jason Bedford研究了173家銀行的2015年財務報告等信息後得出結論,估計國內商業銀行未來需籌集人民幣至少2萬億元並處置4.5萬億元的壞賬,才能使資產質量恢複到可控水平。

面對資本壓力,今年以來,多家銀行加快補充資本金。浙商銀行及天津銀行通過上市分別集資116億元及65億元;中信銀行已向中國煙草總公司配股集資119億元;興業銀行公告擬通過定增方式向福建省財政廳、中國煙草總公司等6家發行對象募資不超過260億元,全部用於補充該行核心一級資本;8月19日,光大銀行和北京銀行同時公告完成非公開發行優先股,分別募集資金100億元和130億元。

但是,受訪的多位人士均認為,這種資本補充只能暫時緩解資本壓力,而唯有走“輕資本”、“輕資產”的轉型之路,降低高資本消耗業務占比,才能從源頭上解決資本困境,擺脫信用風險周期性的惡性循環。

安邦咨詢宏觀金融一位分析師對本報表示,這要求銀行更加重視低資本消耗和不消耗資本的業務,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及業務結構,提升產品創新能力和資金定價能力,提升銀行的業務整合能力和財務管控能力,增加非利息盈利來源。

哪些業務“輕”?

“簡而言之,輕資產就是資本消耗較少或不消耗資本的業務,就是沒有風險的業務。”上述城商行風控負責人對本報說,具體到業務上,主要包含投資銀行、資產管理、財富管理、現金管理、網絡金融、顧問咨詢和代理等多種業務。

多家銀行公司業務部受訪人士對本報說,近兩年以來,由於銀行業不良貸款余額繼續攀升,以及企業貸款需求萎縮,對公業務方面,投資銀行越來越受到重視,成為拉動業務和向“輕資產”“輕資本”轉型的新動力。

比如,前兩年就提出“大投行”、“大資管”戰略的興業銀行,在投資銀行業務方面,今年上半年承銷債務融資工具2368億元,同比增長67%;資產托管業務規模達到8.05萬億元,比年初增長11.57%,穩居同類銀行前列。

而以零售見長的招商銀行,近兩年向“輕型銀行”轉型的成效也較顯著,2016年上半年,招行零售業務稅前利潤269.57億元,同比增長36.68%,貢獻了該行稅前利潤的一半(49.27%),零售貸款利息收入超過對公貸款。

“輕資產”和“輕資本”反映在財務報表上,最直觀的是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本報統計了今年上半年16家上市銀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發現,除中行出現負增長(-4.43%)之外,其他銀行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特別是小銀行,如寧波、北京和南京銀行,同比增幅分別達79.47%、50.43%和46.74%。此外,股份制銀行中浦發、華夏、中信和招行的增速都在20%以上,浦發增速甚至達到了51.69%。而四大國有銀行的增速都沒有超過10%。

“要做到輕資產就要依靠傳統的客戶基礎、廣泛的渠道網絡和優秀的創新能力,所以不是哪家銀行都有能力朝這個方向轉型的。”上述城商行風控負責人說,“我們有客戶,有渠道,但是創新能力不足,無法有效整合現有資源。四大行有客戶有資源,但轉型也沒有招行、興業等股份制銀行快,因為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有,但未必有良好的市場敏感性。”上述農商行風控部人士表示。

“這種轉型就是不過度依賴貸款,特別是對公貸款。因為利率市場化之後,大企業貸款利息定價低,小企業貸款又收不回來,所以今年銀行普遍轉做個人貸款,特別是房貸業務增速特別快。但零售板塊需要很長時間去培育,招行就是個樣本,零售就是它的經營特色,它從十幾年前就開始做,細水長流地堅持下來,所以現在它向‘輕型銀行’轉型顯得比其他銀行快。”上述股份行華南一家分行行長說。

曹國強則認為,輕資本是商業銀行轉型的核心所在,而輕資產、輕成本則是實現輕資本的必要前提與途徑。要做到輕資產,一是要處理好線下與線上業態的關系,大力發展移動互聯線上業務;二是是要處理好表內業務和表外業務的關系,改變傳統的片面追逐資產負債表擴張、依托表內業務高耗資本發展的慣性,著力發展低風險、低資本消耗乃至零資本消耗,打造依托內生資本積累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而要做到輕成本,則要管理好資金成本和運營成本。在資金成本上,要最大限度拓展高忠誠度、有黏性的結算性價值客戶,以此形成對利率敏感性最低的存款資金;在運營成本上,要做到業務決策流程簡短、有效,業務操作的流程最優,作業環節至簡、高效,以此使得單位作業成本最低。

“在新時期,重視和強調成本優勢或輕成本的意義要遠遠超出對凈息差、對賬面凈利潤關註的意義。”曹國強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5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