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Private bank夢想折戟 「女王銀行」RBS入華四年盛衰

http://www.21cbh.com/HTML/2011-8-5/4NMDcyXzM1NTI4Ng.html

蘇格蘭皇家銀行(The Royal Bank of Scotland,RBS)總部設在愛丁堡,不僅是英國最大的銀行,在整個歐洲,也堪稱大鱷。她的歷史,足夠輝煌。

2000年,RBS耗資210億英鎊,將比自己資本規模大3倍的國民西敏寺銀行(National Westminster Bank,NatWest)納入麾下,這單收購也讓RBS獲得了NatWest旗下著名私人銀行Coutts及其海外分支。

Coutts創建於1692年,由於為英國皇室提供服務,又被稱為「女王銀行」,擁有超過300年的私人銀行運作經驗。

2003 年10月,RBS以2.28億英鎊的對價,通過子公司Coutts收購德國裕寶聯合銀行(Bayerische Hypo-und Vereinsbank AG)旗下私人銀行Bank von Ernst Cie AG(下稱Bank von Ernst)。Bank von Ernst於1869年成立,總部位於蘇黎世。

2008年1月,Coutts國際業務正式更名為蘇格蘭皇家顧資銀行(RBS Coutts)。現在,蘇格蘭皇家顧資銀行(RBS Coutts)凝聚了歐洲兩家最資深的私人銀行所積累的專業知識和數個世紀的私人銀行運作經驗,其亞洲業務則在新加坡和香港紮根。

以 NatWest在中國的首筆業務來計算,RBS在中國的歷史已經有100多年。2004年1月,蘇格蘭皇家銀行上海代表處成功升級為分行,之後北京代表處 也於2007年8月升級為分行。截至 2010 年底,RBS在中國境內共設立5家分行10家支行,但其業務主要優勢主要集中於批發銀行及投資銀行業務。

然而,「女王銀行」在中國大陸的發展卻一路坎坷。

小試牛刀

2007年3月,RBS與中行合作,在上海開設私人銀行。這在當時被看做是銀行業的一次新的變革和轉型,為私人銀行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策略模式。

RBS 派出旗下的私人銀行分支Coutts為中行提供技術指導。但根據協議,雙方只是進行低層次的契約型合作,RBS僅負責中行私人銀行的招聘培訓、薪酬等級確 定、組織架構、運營模式等各項事宜,中行的私人銀行也並未涉及RBS的後台產品設計的合作,儘管產品的規劃、設計才是私人銀行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按 照最初的合作意向,RBS希望與中行成立專門的私人銀行合資公司,但因RBS收購荷蘭銀行而致使談判暫時擱置。2007年底,雙方的合作開始出現問題,在 私人理財業務方面,RBS與中行的合作模式僅限於RBS向中行派顧問進行指導,原先設想的私人銀行合資公司,一直沒有成行。

2009年1月,RBS開始拋售其所持有的108億股中行H股,2個月後,中行對外宣佈,雙方仍保持正常的銀行合作,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已經結束。Coutts則繼續在香港提供離岸私人銀行服務。

荷銀,不能承受之重

2007年10月,RBS財團完成一項重要收購——以約710億歐元的對價買下荷蘭銀行(ABN AMRO,下稱荷銀)。RBS集團財報指,通過此項收購,RBS獲得370萬新的零售客戶。

收 購完成後,RBS接收了荷銀的亞洲業務,包括荷銀在中國的13家分支機構、員工以及客戶和市場。RBS中國承繼了原荷銀(中國)業務條線結構,分設環球銀 行與市場部、環球現金管理及貿易融資部、工商金融服務部、零售金融服務部四大業務部門。在零售銀行方面,荷銀持有衍生產品執照、是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 (QFII),可投資國內股票市場、同時為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系統中的做市商。

然而,幾個月後,整合中的RBS就受到了金融危機的嚴重打擊。2008年度財報顯示,RBS集團當年稅前虧損高達407億美元。反思之後,2009年2月,RBS宣佈其戰略重整計劃,決定在中國逐步退出零售及中小企業金融業務。

2010 年12月,RBS與星展銀行簽署「零元受讓」協議,將RBS在上海、北京和深圳三地的零售及中小企業金融業務的客戶群、業務組合和相關員工轉移至星展銀行 (中國),但不涉及RBS在這三地的分支行轉讓。這項協議為業務轉移協議,並非兼併收購,不涉及任何現金投資,也不存在任何代償性補充協議。根據協 議,RBS約25000戶客戶及價值約9億美元的存款和理財產品將由星展銀行(中國)接收。

2010年底,星展銀行(中國)正式啟動接手蘇格蘭皇家銀行(RBS)在華零售及中小企業業務。

如今,這家老牌英資銀行在中國內地,僅經營批發業務及投行業務——4年後,RBS私人銀行業務又重新回到了起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50

Facebook上市後最大懸念:何時入華不確定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28/wONDE1XzQ0MTgwOQ.html

這些天全世界的互聯網科技界人士都在關注同一件事情:Facebook,這家全球最大社交網站終於上市了,除此之外,或許還在關注另一件事,扎克伯格同一位華裔女孩結婚了。

因 為未能「放行」進入中國市場,Facebook上市似乎只是大洋彼岸的一場盛宴。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的利益與Facebook息 息相關,通過Facebook淘金海外市場,特別是對於眾多中國社交遊戲開發者而言。雖然這些中國企業很希望Facebook能入華,但是現在心裡都沒 底。

淘金者越來越多

「Facebook是我們最為看重的海外運營社交遊戲的在線平台」,鈦金騎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毛海濱對《IT時報》記者表示。

鈦 金騎士現在已經同Facebook進行合作,是後者的APP開發商,「Facebook上的產品還沒有出來,大概還需要兩個月的時間。」鈦金騎士開發的這 款遊戲名為《行尸走肉:序章》,在iOS平台上已經推廣,「成績還不錯」,毛海濱希望兩個月後推出的《行尸走肉:序章》Facebook版本更能獲得成 功。如果《行尸走肉:序章》在Facebook推出後活躍用戶達到1萬,就能在財務收支上達到平衡,」但我們的目標是更多,比如10萬。」

同鈦金騎士一樣,通過Facebook拓展海外市場的遊戲企業名單有一長串:樂元素、五分鐘、愷英網絡、第九城市……

樂 元素已經從Facebook上嘗到了拓展海外市場的甜頭。樂元素公司開發的養魚遊戲「開心水族箱」2009年8月在Facebook上線後,3個月內,就 吸引來了240萬的日活躍用戶,成為Facebook開放平台最為成功的案例之一。現在樂元素50%的收入來自於Facebook平台,「我們一直覺得 Facebook是很好的一個平台,他們不僅創造一個新的生態系統,也通過全球幾十萬的開發者為用戶貢獻了更多的服務」,樂元素CEO王海寧表示。

除 了9億活躍用戶數這一龐大數字外,Facebook吸引國內遊戲開發商的原因在於其公正和透明。「Facebook分成比例是固定的,30%,不會亂變, 國內的分成比例比較雜,挺混亂。」毛海濱說道。而且國內一些互聯網公司既運營平台又自己做遊戲,裁判員和運動員一肩挑,導致其他開發者的不滿。

Facebook上的廣告主

國內遊戲企業青睞Facebook,因為能賺到「真金白銀」。國內的其他企業也對Facebook青睞有加,他們付出「真金白銀」打廣告,拓展海外市場。海爾、聯想、華為,這些國內的大牌企業都曾憑藉自己的海外機構在Facebook上營銷自己的業務。

一 直以來,華為充當的是幕後英雄的角色,即和美國的幾大電信運營商合作,在美國消費者中,華為品牌的知名度還不夠高,有些甚至不知道自己使用的手機是華為提 供的。為了提高在美國消費者當中的品牌形象,華為去年下半年投入重金,進行品牌廣告宣傳。Facebook就是華為宣傳自己的重要陣地,去年就曾在 Facebook上宣傳它的Mediapad平板產品。

海爾也是如此,Facebook為海爾在歐洲市場的拓展起到了推動作用,2009 年海爾開設Facebook官方賬號後,其品牌在歐洲的形象有了明顯的變化。海爾歐洲公司高層毫不掩飾自己對Facebook的好感,稱「真正讓海爾開始 成為歐洲消費者所關注的品牌的途徑就是Facebook。」

不看好Facebook入華

雖然很多中國企業的利益已經與Facebook緊密相關,不過一些企業負責人並不看好Facebook入華的前景。

周 傑是精準數據營銷公司浪淘金的CEO,他從耶魯大學碩士畢業進入谷歌,全程參與了谷歌廣告平台研製開發,而後自己創業。Facebook廣告系統的研發人 員主要來自於谷歌,是周傑的老同事。在他看來,Facebook是展示廣告比較新穎也是比較有效的平台,「如果Facebook能入華,我們肯定會考慮加 強和他們的合作。」不過周傑對Facebook進入中國市場持悲觀態度,「可能性比較小」。

毫無疑問,中國市場是未來Facebook的 重要潛在紅利,Facebook想要進入中國市場的願望早已是天下皆知的秘密。Facebook上市前夕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文件中九次提到中國, 「我們一直在考慮進入中國市場」。不過Facebook對進入中國市場的可能性自己也持懷疑態度,公司承認「我們不確定能否控制內容和信息,達到中國政府 和我們都能夠接受的程度。」

「一方面是因為,國內的社交平台力量並不弱,比如騰訊、新浪,Facebook很難佔到便宜。另一方面則是監管原因,社區、搜索領域都比較敏感,海外企業進入都不會有太好的結果。」周傑說道。

毛海濱稱,自己對於Facebook進入中國市場舉雙手歡迎,但是這只是美好的願望。國外互聯網巨頭進入中國市場後普遍出現「水土不服」症狀,比如ebay、Google、MSN、Groupon等等,「這種狀況肯定也會在Facebook身上出現。」毛海濱說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63

洋奶粉入華之謎

http://www.infzm.com/content/91252

產能受限、出口到中國的成本高,讓洋奶粉廠商更傾向選擇在中國設廠生產;而對國產奶粉缺乏信任的中國消費者,更願意購買原裝進口奶粉。這種供給與需求的不匹配,導致中國人很難在家門口買到原裝進口洋奶粉。

中國的父母們到底有多熱愛洋奶粉?看看淘寶的數據就知道了。

淘寶網2013年5月6日發佈的數據顯示,自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爆發至今,中國有196萬的媽媽選擇網購洋奶粉,上海、北京、杭州位列前三。她們在洋奶粉上的花銷高達163億元,平均每個家長花了8343元。

但買洋奶粉之難,也是人人皆知。網絡代購,仍是中國消費者購買國外市場嬰幼兒奶粉的主渠道。

近五年來,面對如此巨大的需求,為何洋奶粉卻很少直接進入中國銷售?

「僧多粥少」

洋奶粉無法大規模出口到中國的原因之一是,很多國外奶粉廠商無法大規模擴大產能,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求。

中國奶業協會理事陳渝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世界乳品貿易量只佔世界乳品總產量的5%,國際上沒有太多奶粉供應給中國這樣的大國。

以歐盟市場為例。中國駐歐盟使團經濟商務參贊處的信息顯示,歐盟於1984年建立牛奶生產配額制度。每1至7年延期一次,起因是歐盟各國的牛奶生產量大大超出了消費需求,造成了「牛奶淌成河」、「黃油堆成山」的局面。目前,這一牛奶配額限量政策的有效期到2015年為止。超過配額生產的部分,將遭高額稅收懲罰。

中國商務部網站上的信息顯示,2012年10月18日,歐盟發佈公報稱,奧地利、愛爾蘭、荷蘭、德國、塞浦路斯和盧森堡六國在2011/2012年度的牛奶產量超過其配額,因此將面臨7900萬歐元的罰款。隨後,荷蘭認領了其中1700萬歐元的罰款。

據面向中國消費者的荷蘭代購網站「荷美在線」CEO史唯平對南方週末記者透露,被罰款之後,荷蘭壓縮了牛奶的產量,從而影響了奶粉供應。所以當中國人一在荷蘭市場上大量購買奶粉,荷蘭人自然很難買到奶粉了。

中國人對洋奶粉的需求,通過代購的形式輻射到全球,造成了全球奶粉市場的吃緊。於是,各國紛紛出台奶粉限購政策。

據南方週末記者粗略統計,目前全球共約8個國家和地區出台了限購奶粉的政策。美國等大賣場推出5-12盒的罐裝奶粉限購量,在英國部分超市每人限購兩罐,德國等大型連鎖超市對每位顧客每次限購4盒,在荷蘭部分超市每人每次只能購買1罐,新西蘭每人每次只能限購2罐,澳大利亞一些超市限購4罐奶粉,香港也出台了類似的限購措施。

據荷蘭《NRC商報》報導,幾乎每天都有中國人到荷蘭超市裡買奶粉,他們把貨架上的奶粉拿空,有時還問倉庫裡是否還有。店主問他們拿這些奶粉做什麼,他們說轉賣。

淘寶賣家文佳心對南方週末記者透露,德國在限購,每位顧客最多只能買3包奶粉,還要求出示孩子的身份證明或帶著孩子才能買。德國市場比較火的奶粉牌子愛他美和喜寶很緊缺,下單後需一個月左右才能備足貨。

至於荷蘭市場,限購最為嚴格。據荷蘭國際廣播電台的報導,荷蘭超市將嬰兒奶粉的限購數量減少到一桶及採取類似香煙的銷售辦法,不再將奶粉放置在店裡的貨架上,而把它們放在櫃檯後面由收款員為顧客拿取。

但大的買家還是能拿到貨。比如在德國,如果沒有嬰兒證,也可以去代理商那裡拿貨,只不過,一次要求拿貨幾千盒,拿貨價格也增加了。

「我的貨全靠親戚在國外超市買,一限購我的貨源就緊張,現在沒什麼生意了,我打算關店。大的賣家情況好一點,畢竟採購量大。」文佳心透露。

除了產能受限,國外的奶粉生產商即便想進入中國,還要考慮由關稅和增值稅帶來的高成本負擔。相比之下,在中國內地設廠生產,是更佳選擇。

洋奶粉在華身價暴漲之謎。 (CFP/圖)

26道關卡

全球著名的荷蘭市場研究公司AC尼爾森最新的一份《2012年全年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銷售嬰幼兒奶粉385.18億元,其中,美贊臣、多美滋、惠氏、雅培和雀巢五大洋奶粉品牌的市場份額分別為12.3%、11.7%、11%、7.7%和5%。

據南方週末記者從雀巢、惠氏、多美滋和美贊臣瞭解到,原裝進口的奶粉佔它們在中國區銷售額的比例很小。雀巢中國公關部總監何彤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原裝進口的雀巢超級能恩奶粉在雀巢整體嬰幼兒食品中佔比不大。但她拒絕透露具體的佔比。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提供給南方週末記者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進口乳製品共131萬噸,其中嬰幼兒配方奶粉的進口量只有9.1萬噸,74.5%進口自荷蘭、新西蘭、法國和新加坡。

洋奶粉品牌「五朵金花」中,四家外資奶粉品牌都選擇從國外購買奶粉,然後在中國本地設廠的方式生產奶粉。比如,雀巢能恩奶粉,奶源來自國外,但在黑龍江雙城雀巢有限公司生產。

按照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海關總署兩個部門的相關規定,在大陸市場上銷售的外資公司的奶粉,無論是在中國生產還是從國外原裝進口到中國,都必須按照中國的嬰幼兒食品安全標準生產和調整配方,並標註中文標識。

「從海關進來,會產生關稅,而且要按照中國標準更改配方,這也會產生額外成本。此外,運輸、檢驗、報關等時間拉得很長。在國內生產,便利性、成本和保質期都有保證。」一位要求匿名的美國奶粉公司中國區高管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蕊盛蕊乳業集團公司總裁余丹對南方週末記者透露,進口奶粉進入中國,涉及17%的增值稅、平均約為5%的關稅。每批從國外進口的奶粉,還需要到國家質檢總局進行檢驗,才能拿到進口衛生許可證,檢驗費用的成本是一個批號的奶粉大約16000多元。

據余丹介紹,除了關稅、增值稅以及檢驗費之外,倉儲物流每罐的成本在5元左右,進入大的賣場需要增加20%左右的成本,賣場導購員的工資社保等成本也要體現在奶粉的最終價格上,而且賣一罐奶粉還要拿走10元左右的提成。

如果還想進入地方城市,那麼需要找個全國總代理,成本增加10%,再找個省級代理,成本再增加8%左右。還有廣告費、推廣費以及進店費等,都是一大筆開銷。等到奶粉到消費者手裡,價格已經飛漲了。

乳業專家王丁棉對南方週末記者透露,有的時候,洋奶粉經過多達八九個層級的代理商之後才能到商店、專賣店。他自己計算過,洋奶粉從國外到中國消費者手中,要經過大概26道「關」,每一關都要增加成本。

很多消費者公開抱怨說,既然國內無法保障奶粉的安全,就應該下調關稅,增加國外原裝進口奶粉進入中國的積極性。

但一位不願具名的接近監管層的奶業內部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監管層認為中國的奶粉關稅在國際上不算高,更傾向於支持外資奶粉在中國設廠投資,而不是下調關稅來解決市場的供應問題。

五大著名洋奶粉品牌在中國的發展模式,只有雅培是以原裝進口奶粉為主。雅培當初選擇主攻原裝進口產品市場,主要是利用在新加坡設廠之利,可以享受零關稅。

2009年2月,雅培全球最大的工廠在新加坡竣工。這個工廠生產的嬰幼兒奶粉,主要銷售給中國等亞洲國家。從2009年1月1日開始,中國新加坡開始互享零關稅優惠。中方承諾將在2012年1月1日前取消97.1%自新進口產品的關稅,其中87.5%的產品從協定生效時起即實現零關稅。

但即便是享受了零關稅政策,17%的增值稅等成本依然很高。所以,雅培後來放棄原裝進口的路線,選擇在中國設廠,其在浙江嘉興投資2.3億美元建立的現代化營養品製造工廠將在2013年竣工。至於未來是否會壓縮原裝進口產品的量,雅培中國公關部沒有回答。

曲線入華

通過正規渠道進入中國市場的成本過高,有的外資奶粉巨頭便選擇香港作為撬動內地市場的跳板,原因是香港實行的是自由貿易政策,沒有關稅。

南方週末記者從香港食物及衛生局網站上瞭解到,香港每月進口約400萬罐奶粉,本地嬰兒每月消耗60萬至70萬罐,約300萬罐奶粉經香港轉出口。

目前沒有數據顯示這300萬罐奶粉有多少進入到內地市場。但2013年3月1日,香港針對內地客出台奶粉限購政策,並聯合內地共同打擊奶粉水貨客,可以看出內地需求對香港奶粉市場的衝擊之嚴重。

台灣是另一個跳板。據台灣「聯合新聞網」報導,2013年1月26日,台當局「衛生署」表示,台灣有近八成的奶粉為新西蘭進口。

據台灣《自由時報》報導,台灣在2011年11月下降奶粉關稅,將進口奶粉關稅從5%下調至2.5%,進口奶粉數量隨即增加,統計資料顯示,2012年台灣增加100萬罐,但新生兒的需求僅23萬至25萬罐,其餘七十多萬罐不知去向。台灣「立法委」成員懷疑,有廠商從超市、藥局或賣場等多重管道收購進口奶粉,再透過「小三通」(小規模通航、通郵和通商)等方式轉銷到中國大陸,賺取龐大的利潤差額。

這些曲線通道,再加上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代購生意,使國外奶粉製造商將原裝奶粉出口到中國的積極性進一步減弱。但他們往往會對這些曲線入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有當水貨氾濫、出現大量假冒產品的時候,國外奶粉巨頭出於維護品牌的目的,才會出手干預。

2011年8月,達能就將旗下在新西蘭賣得最好的奶粉品牌可瑞康引入中國。據可瑞康在中國的代理商上海優壹官網上的說法,達能正式引入可瑞康之前,可瑞康已經通過各種途徑在互聯網銷售,成為淘寶平台銷量最大的嬰幼兒奶粉。

一年多之後,他們又引進了旗下另一個奶粉品牌。2013年3月,達能嬰幼兒營養品香港有限公司通過中國最大電商公司天貓網,推出Nutrilon的「中文版」——Nutrilon諾優能奶粉。

在談到為什麼不早點將原裝奶粉通過正規渠道出口到中國的問題時,達能嬰幼兒營養品香港有限公司總經理Bruno Chevot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官方原裝進口的產品從生產、檢測、運輸、銷售以及售後服務都需要經過周密的計劃和安排。為確保每個環節都萬無一失,需要長時間籌備,而且需要增加一定的成本。

(荷蘭在線記者楊非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891

為什麼說Kindle入華擺脫不了小眾市場的桎梏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592.html

【導讀】筆者不太看好Kindle入華之後的市場主流地位有幾個原因:其一,是國內用戶更多傾向於免費閱讀。其二,是中國市場已經有類似的產品。其三,是盛大的起點等中文網絡文學網站提供了大量的內容。其四,漢王在國內市場的破敗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其五是Kindle的數字版權在國內是否行得通?

來源:i黑馬    作者:小刀馬

猶抱琵琶半遮面多年之後,亞馬遜終於把Kindle搬到了中國,並且躊躇滿志,但是真的能如願嗎?筆者看比較難,亞馬遜還有許多溝溝坎坎要邁,更主要的是市場培育期是不是已經成熟?亞馬遜是否知道中國市場的數字閱讀是不是已經成長起來了?什麼人喜歡Kindle這類數字閱讀器?

筆者不太看好Kindle入華之後的市場主流地位有幾個原因:

其一,是國內用戶更多傾向於免費閱讀。這也是為何很多人喜歡用智能手機或者iPad閱讀的原因之一,而且更多的人看的都是免費的資源,對於收費閱讀,購買數字版權的意識還不是很強。

其二,是中國市場已經有類似的產品,比如盛大的BamBook、漢王的電紙書閱讀器等等。這是Kindle本土競爭對手。

其三,是盛大的起點等中文網絡文學網站提供了大量的內容,即使如此盛大的BamBook發展還是受到制約,因為很多人還是願意看免費的電子書,或者到百度貼吧追書,目的當然是能省一點是一點兒。

其四,是漢王在國內市場的破敗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漢王的內容缺失,沒有自己的內容體系做支撐,這方面亞馬遜的內容深厚,沒有這種憂慮。但是漢王失敗的另一方面不得不防,那就是各類Pad和智能手機的搶奪用戶,這是不可避免的。其中原因又有兩點:一是智能手機的發展過於迅猛,尤其是大屏、超大屏手機的出現,讓電子書閱讀在手機上基本沒有障礙;二是手機的攜帶性比Kindle、iPad、BamBook更加必須和容易,這也是我們無論在公交車還是地鐵上都能看到很多用戶把玩著手機,無論微博、微信還是閱讀都變得非常簡單。

其五是Kindle的數字版權在國內是否行得通?也就是用戶是不是認可這種數字銷售模式?這一點就是用戶習慣養成問題,或許亞馬遜很自信,也自信能夠打開一個市場,但是這個市場無疑還是小眾的邊緣市場,不會成為主流,更不會帶來井噴的發展前景。其六市場模式和禮儀文化需求不夠面子。無論我們相信不相信,起碼有一部分iPad是流入了禮品行列,包括很多企業公司都喜歡拿其作為獎勵、促銷的手段之一。在這方面Kindle的面子不夠。

綜上所述,筆者對Kindle進入中國市場的前景並不是很看好。更何況,Wi-Fi版的Kindle Paperwhite電子閱讀器售價849元。平板電腦Kindle Fire,16GB版本的售價為1499元,32GB版本的售價為1799元。這些結果都有些偏高,要知道盛大的BamBook甚至都開始白送了。或許以套餐組合來贈送Kindle也不失為一種營銷策略。但是亞馬遜會認可嗎?目前Kindle電子書支持18個大類,共有接近5萬本電子書下載。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就是盜版問題。雖然近幾年中國互聯網盜版環境有所改善,如視頻、音樂都開始逐步走向正版化,但圖書盜版依然十分嚴重。據悉,目前亞馬遜每本電子書的製作費用都耗費千元以上,按照目前接近5萬本的提供下載量,電子書製作成本耗費接近5千萬元,這樣的成本什麼時候可以收回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663

特斯拉入華背後的戰爭:商標「特斯拉」到底是誰的?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20/59715.html

佔寶生:我從沒賣過一個商標。這都是有人在黑我。

佔寶生律師朱東興:

佔寶生沒有輸掉官司的法律基礎。所有註冊程序都在對方之前。

佔寶生律師團隊律師趙成云:

在佔寶生註冊商標時,美國特斯拉還沒有生產出一輛汽車,直至目前產品也還沒有進入中國市場,佔寶生此前並不知道美國特斯拉這個公司,雙方也不存在任何市場競爭關係。

在沉默了近半年之後,佔寶生又出現了。

這位手握「TESLA」和「特斯拉」商標專用權的廣州商人,對躊躇滿志要開拓中國市場的美國特斯拉汽車公司(TESLA MOTORS)來說,是一個噩夢。

上週,佔寶生和他的律師團隊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獨家採訪時表示,他們已經訴諸法庭,捍衛佔寶生擁有商標的合法權益。

今年1月底,特斯拉對外宣佈,已贏得在中國的商標權訴訟,因此可以使用「特斯拉(Tesla)」的商標。但佔寶生的律師趙成云對此表示:「法庭審理還沒有開始,怎麼能說是贏了訴訟?」

據記者獨家掌握的資料,特斯拉此前通過行政異議程序,使佔寶生擁有的中文「特斯拉」商標失效。佔寶生最早註冊的英文「TESLA」商標也處於爭議狀態。但佔寶生已經組建起律師團隊展開維權,雙方由此將進入最後的法庭對決。

「佔寶生不存在輸掉官司的法律基礎。」佔寶生的律師說,佔寶生已經在海關申請了商標備案,美國特斯拉產品如果使用其商標進入中國市場,將構成商標侵權。

特斯拉已經在中國展開電動車預售,並計劃將於今年夏天向客戶交付預訂車型。但如果面臨漫長的法庭訴訟程序,特斯拉電動車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還可能被拖延。

特斯拉汽車中國區相關負責人對南方日報記者表示,目前尚不能向外界透露相關情況或進行評論。而在今年1月的底特律車展上,特斯拉一位市場負責人曾對南方日報記者表示,對於商標問題,特斯拉不可能接受搶注方提出的回購高價。

商標爭奪戰環環相扣

特斯拉商標案廣為人知的一個情節是,2012年,佔寶生曾受特斯拉之邀,雙方在香港就轉讓商標進行談判,最終因為價錢談不攏而不歡而散。而在直接接觸之外,雙方在商標註冊程序上早已展開激烈的爭奪戰。

近期,雙方的這種「紙上交手」已進入白熱化狀態。在中國商標網上,佔寶生在2009年就實際擁有的英文「TESLA」商標,目前處於爭議狀態。佔寶生所註冊的中文「特斯拉」商標經過兩輪異議裁定後,已被紅色字體備註為「商標已失效」。

註冊流程顯示,佔寶生分別在2006年和2007年獨立申請註冊英文「TESLA」和中文「特斯拉」兩個商標。他在2009年順利拿到了「TESLA」商標註冊證,專用權期限將持續至2019年。但慢一步註冊的中文「特斯拉」在公告的最後關頭,被美國特斯拉提出異議,最終導致該商標雖然已經核定專用權期限至2020年,但佔寶生並沒有拿到商標註冊證。此外,佔寶生在2009年還申請了獨立「T」圖形商標以及「TESLA MOTORS及圖」兩個商標,並都被核定了從2010年開始的10年專用權期限,但目前均處於異議覆審階段。

有意思的是,在佔寶生申請註冊「TESLA」商標近四個月後,2006年的最後一天,一個叫喬偉偉的人註冊了帶有「TESLA MOTORS」、「特斯拉」字樣以及和特斯拉LOGO相近圖形的商標。這個商標的用途核准為「鐵路車輛、雪橇(車)、飛機、船」等領域,沒有直接涉及汽車,並最終在2010年底轉讓至「特斯拉發動機有限公司」(登記地址和美國特斯拉總部一致)名下。目前,「特斯拉發動機有限公司」名下還申請註冊了用於汽車金融、保險等領域的英文「TESLA」商標,以及「拓速樂」、「MODEL S」、「MODEL X」等多個商標,顯示特斯拉為最終進入中國市場做多手準備。

在對佔寶生發起的第一輪商標異議中,特斯拉沒有取得成功。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在2012年裁定,佔寶生註冊的「特斯拉」商標,在時間上先於美國特斯拉註冊的「TESLA」商標,而和特斯拉擁有的另一個商標「特斯拉 TESLA MOTORS及圖」使用商品也未構成類似,因此指稱佔寶生「複製、摹仿、惡意搶注其馳名商標並侵犯其商標權證據不足」,並核准佔寶生註冊「特斯拉」商標。

在此次異議裁定之後,特斯拉尋求從佔寶生手中直接購買商標,但未能實現。隨後特斯拉商標被搶注的消息才被媒體曝光,並因佔寶生開價3000萬元等傳聞而愈演愈烈。有分析也指出,這也可能是特斯拉採取的主要思路,一方面在媒體對商標糾紛的高度關注中,使得品牌迅速為公眾所熟知,並對佔寶生施壓,與此同時加緊提出異議覆審瓦解佔寶生手中的商標權,而不是購買商標。

去年下半年,在國家工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進行的異議覆審中,特斯拉意外反敗為勝。覆審裁定認為,佔寶生註冊的「特斯拉」商標,和美國特斯拉先行註冊的「特斯拉 TESLA MOTORS及圖」存在顯著識別文字雷同,構成近似商標。此外佔寶生的商標用於汽車等商品,美國特斯拉的商標用於鐵路車輛等商品,兩者在功能用途、消費對象等方面趨同,屬於類似商標,容易導致消費者對商品來源產生混淆誤認。因此雙方商標已構成《商標法》所指的使用在類似商品上的近似商標,並不予「特斯拉」商標核准註冊。

在這個過程中,特斯拉能夠反敗為勝,關鍵在於其2010年通過轉讓程序獲得的「特斯拉 TESLA MOTORS及圖」商標,在最初申請時間上先於佔寶生的「特斯拉」商標。而這個細節現在已經隱藏在流程之後,難以為外界察覺。

「汽車與鐵路車輛趨同,實在匪夷所思。」佔寶生對裁定理由認為,「特斯拉 TESLA MOTORS及圖」商標也使用了他先註冊的「TESLA」商標的核心元素「TESLA」,而後者的申請時間更先於前者近半年。

對決訴諸法庭

急切進入中國市場的特斯拉步步為營,除了對「特斯拉」商標成功發起異議外,也對佔寶生註冊在先的英文「TESLA」商標,以「三年不使用」等理由提起異議,此外還通過複製摹仿馳名商標、不正當競爭等多方理由,力圖瓦解佔寶生的相關商標權。

佔寶生也組建起律師團隊,準備在法庭上進行最後阻擊。

佔寶生律師朱東興對南方日報記者表示,在佔寶生的「特斯拉」商標在異議中不予核准註冊後,已向法院提起訴訟。他認為,在汽車或電氣領域,企業採用「交流電之父」尼古拉·特斯拉的姓氏作為註冊商標的做法很普遍。在國內,佔寶生最早註冊「特斯拉」相關商標用於汽車商品領域。「佔寶生沒有輸掉官司的法律基礎。所有註冊程序都在對方之前。」

佔寶生委託的另一名代理律師趙成云認為,佔寶生所註冊商標有實際使用,不存在三年不使用的問題。而在佔寶生註冊商標時,美國特斯拉還沒有生產出一輛汽車,直至目前產品也還沒有進入中國市場,佔寶生此前並不知道美國特斯拉這個公司,雙方也不存在任何市場競爭關係。這就不構成侵犯馳名商標的法律基礎,因為馳名商標必須是為中國公眾所廣泛知曉。「如果那樣的話,佔寶生是朝一個假想敵去惡意競爭,他不是有毛病嗎?」

對此,特斯拉汽車中國區相關負責人對南方日報記者表示,目前尚不能向外界透露相關情況或進行評論。而在今年1月的底特律車展上,特斯拉一位市場負責人曾對南方日報記者表示,對於商標問題,特斯拉不可能接受搶注方提出的回購高價。另一個方案是註冊新的商標,但特斯拉也不太樂意這樣做,因此還在進一步尋求解決方案。「但也不是很緊迫,因為在中國還沒有向客戶交車。」

不過,遲遲未能徹底解決的商標問題,勢將影響到特斯拉電動車的入華步伐。佔寶生的律師指出,佔寶生已經在海關申請了商標備案,因此美國特斯拉的產品將不能使用相關商標進入中國市場。此外,由於美國特斯拉曾使用相關商標進行廣告,佔寶生已經對其提起商標侵權的訴訟。

和此案無關的一位律師向南方日報記者表示,目前特斯拉如要使用原來商標進入中國市場,將構成商標侵權。而佔寶生也必須證明相關商標是出於自身靈感來源,並確實在使用,才能避免喪失商標專用權。

到底是誰的「特斯拉」?雙方將在此後的法庭訴訟中,展開最後對決。

特斯拉汽車中國區相關負責人:

目前尚不能向外界透露相關情況或進行評論。

與此案無關的一位律師:

目前特斯拉如要使用原來商標進入中國市場,將構成商標侵權。而佔寶生也必須證明相關商標是出於自身靈感來源,並確實在使用,才能避免喪失商標專用權。

佔寶生:「我從沒賣過一個商標」

■人物速寫

30多歲的廣州商人佔寶生,因為和名噪全球的特斯拉電動車發生商標糾紛,在輿論中成為一個「有遠見的商標販賣者」。

「這都是有人在黑我。」在沉默了近半年之後,面對南方日報記者的佔寶生依然有些許激動。對於此前有報導稱其註冊多個商標牟利的說法,他表示:「我從未賣過一個商標。」

在中國商標網上,可以查詢到申請人為「佔寶生」的7個商標,其中除了四個和特斯拉相關的商標外,還有LOREMO、COBASYS、CUILL等英文商標,商標用途涉及汽車及計算機領域。此外,佔寶生名下的「廣州豪凱貿易有限公司」也擁有多個商標。佔寶生表示,這是其投資創辦另外的一個互聯網項目準備的。

「我從2004年就開始創業進入汽車領域。」佔寶生強調,在2010年美國特斯拉對其註冊商標提出異議之前,他並不知道這個公司。而此後就出現多個買家和他聯繫轉讓特斯拉的相關商標,但都被他拒絕。2012年,一位來自美國特斯拉的副總裁邀請他到香港見面。「他一直非常強勢說要買我的商標,我說不是為賣商標而來,只是出於禮貌才答應會面。」

佔寶生描述,他確實也詢問對方,既然要買商標,那麼估值是多少?「他伸出五個手指頭,說是5萬美金。我認為這是一種侮辱,因為我自己也在造車,並已投入幾百萬人民幣。」最終雙方不歡而散。

外界傳聞,佔寶生曾向特斯拉開價3000萬美元。但佔寶生表示,他從來沒有開過價,只是他當時也在跟風投討論融資,對項目估值約2億元人民幣,準備融資2000萬元,而這被對方誤解為是要價幾千萬。

在商標糾紛的過程中,佔寶生曾開通一個網站,說明他也在開發電動汽車。但這也被外界認為是欲蓋彌彰,意圖消除對其惡意搶注商標的質疑。但佔寶生稱,他早已組建過技術團隊進行汽車開發,曾和廣州一家電動車公司合作生產過一輛樣車,並使用已註冊商標。

據南方日報記者瞭解,和佔寶生合作的電動車公司主要研發和生產各種低速電動車。這也是佔寶生看好的一個電動車產業機會。佔寶生還從事汽車用品生意,他認為應該從汽車用品以及相關模具開發逐步做起,積累技術基礎,等待時機以一種「輕資產」模式發展電動車。「未來汽車將是一種智能玩具。」

在佔寶生描述的規劃中,他目前開發的基於智能手機的護膚項目,通過一種已獲得專利的攝像頭放大裝置監測皮膚狀況,最終整合大數據並提出相關解決方案。這也是出於對引導消費群環保理念的考慮。「我未來的構思是一個以女性消費群大數據為依託,以互聯網思維和環保思維而打造的的一個全新新能源移動電商。而這其中牽涉到新能源智慧汽車,是一個下一代移動電商概念。」

佔寶生代理律師趙成云表示,佔寶生正在尋求有關電動車項目的風險投資,因此他沒有認真考慮過賣商標。在商標糾紛發生後,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從法律上保護商標合法權益。而在具體的解決方式上,佔寶生樂意和特斯拉進行合作,或者授權對方使用商標,或者購買電動車的技術。

「我也很尊敬特斯拉汽車老闆馬斯克。但他可能還不知道在中國的事情為什麼弄得一團糟。」佔寶生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911

亞馬遜全線入華:落戶自貿區,美國貨直郵中國

http://tech.163.com/14/0820/13/A43JONGD000915BF.html

簽約儀式的規格頗高。亞馬遜落戶上海自貿區,將成為它與本土電商展開競爭的一張王牌。

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打算在中國大干一場,落腳點是上海自貿區。

8月20日,上海自貿區管委會、上海市信息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信投公司)與美國亞馬遜公司,簽署了關於開展跨境電子商務合作的備忘錄。會上傳出消息,上海自貿區掛牌一週年(9月底)之際,亞馬遜將正式在上海自貿區設立國際貿易總部,發展跨境電子商務、跨境貿易和跨境金融業務,該總部將成為亞馬遜全球業務的樞紐。

這場簽約儀式的規格頗高。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上海自貿區管委會主任艾寶俊,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戴海波出席了簽約儀式,亞馬遜公司帶隊的則是其國際零售高級副總裁迪戈·帕森提尼。

易觀智庫電子商務行業中心分析師林文斌分析,亞馬遜此舉旨在增加與跨境電商貿易相關的服務,不僅僅是做一個電商平台,同時做倉儲、物流、支付的服務。

「四季度美國亞馬遜商品將直銷中國」

迪戈·帕森提尼說,亞馬遜在上海自貿區設立的國際貿易總部,將把全球的商品,無論是美國的、歐洲的、亞太的,都可以進口到中國,主要針對中國市場。同時,也可以將中國賣家的商品賣到全球。

根據官方發佈的信息,上海自貿區管委會、信投公司與亞馬遜三方的合作內容包括:建設跨境電子商務平台,為境內外客戶購買亞馬遜境外網站和中國網站商品提供服務;建設物流倉儲平台,作為亞馬遜全球採購和銷售商品的重要物流樞紐,並為中國企業出口商品配送全球提供物流倉儲服務,打造輻射全球貿易的物流中心;利用自貿試驗區金融創新政策,優化亞馬遜公司融資結構,合作開展跨境電子支付服務。

與上海自貿區達成上述協議後,迪戈·帕森提尼說,中國消費者不僅可以在亞馬遜中國買東西,也可以在亞馬遜其他網站上買東西。

未來,中國消費者到亞馬遜網站(amazon.com)的渠道有兩種:一種是通過美國亞馬遜網站針對中國消費者的入口進入,這裡的商品有中文說明,人民幣標價;另一種是通過跨境通導購平台進入。

跨境通是上海市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平台,由信投公司下屬的東方電子支付有限公司運營。

東方電子支付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鵬介紹,目前amazon.com有6000萬種商品,但中國消費者只有通過這個專門的入口進入,才能實現便利化購買,「在測試時候,在美國亞馬遜網站下單,貨品直郵到中國,到消費者手中,大概要7-10天。」

他說,希望在今年四季度,這個入口可以正式對中國消費者開放。

亞馬遜擼起袖子大干一場:打造「國際精品館」

在此次簽約前,亞馬遜已經通過跨境通,在自貿區啟動了跨境電商業務。今年6月底以來,亞馬遜通過該平台已經試單千餘票,雙方將於近期開展規模化運營。

「之前亞馬遜跟我們合作,像是『試驗』,現在它是準備擼起袖子大干一場。」跨境通執行副總裁顏靜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

早在今年4月,亞馬遜管理層就其在上海自貿區發展計劃與管委會進行過溝通,前期準備工作一直在進行中。根據亞馬遜董事會的安排,該公司計劃在上海自貿區成立一週年之際,正式在自貿區設立國際貿易總部,發展跨境電商、跨境貿易、跨境金融。

顏靜認為,作為跨境電商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家,亞馬遜全面進駐上海自貿區,說明它看好「直銷中國」的模式。即通過跨境通這一平台,繞開進口貿易代理商、省卻了國內分銷渠道,直接對消費者。

目前,亞馬遜在跨境通平台上兼有「直郵」、「自貿」的模式。前者是消費者購買境外商品,通過國際運輸發送,直接送達境內消費者;後者是境外商品入境後暫存自貿區內,消費者購買後以個人物品出區,包裹通過國內物流送達境內消費者。這些國外商品進口時,按個人物品行郵稅徵稅。

今年是亞馬遜進入中國十週年。

8月19日,亞馬遜新任中國總裁葛道遠在慶典上發佈了5個新舉措,其中一條是打造「國際精品館」,即引入國際市場的產品,包括27個國家的13000多件產品,其中1/3是亞馬遜「特供」。

亞馬遜龐大的跨境物流體系和健全的國際品類渠道,是其與中國本土電商展開競爭的一張王牌。

「在入華十週年這個時間節點,亞馬遜要把『跨境電商服務的平台』這一品牌打出來。」林文斌說,「物流方面,亞馬遜是全球電商中做得最好的,而且倉儲運營中心都是自營的,不是租的,但很多賣家和消費者並不瞭解這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465

亞馬遜入華十年的野心:轉守為攻 構建Kindle生態圈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26/145154.html

i黑馬:亞馬遜中國在十年這一節點上,趁勢宣布了多項變革計劃,叫板中國內地電商。在此之前,亞馬遜中國的反應過慢,被業內人士詬病。
 
\“五個新計劃,將讓亞馬遜中國的產品種類更豐富。”9月1日將正式出任亞馬遜中國區總裁的葛道遠(DougGurr)迫不及待地出現在8月19日的“亞馬遜美好生活秀”上,向媒體詳解其將擔任主導的新變革。
 
據葛道遠介紹,亞馬遜的五個新計劃包括,上線從國際市場直采商品的國際精品館、Zstyle尚品館、智能數碼館、愛廚館,自提點拓展到全國6個省市自治區、數量擴大到800多家。這一切,都被視為是保守亞馬遜主動發起的正面進攻。
 
以“正統”之名
 
在京東、1號店、天貓、唯品會等電商紛紛通過宣傳獲得較高的曝光率之後,被稱為“中國內地電商教父”的亞馬遜顯得有些低調過頭,要知道,通過技術升級、規模化運營形成的低價優勢並不那麽吸引人了。

顯然,在“價格戰”中沒能占上風的亞馬遜要為自己找一個新的“護城河”——“海外品牌”和“亞馬遜特供”。

在亞馬遜近日舉辦的“美好生活秀”上,各展區對“國外品牌”和“亞馬遜特供”均有體現。國際精品館突出了從27個國家引入的13000多件產品,其中海外酒莊直采和美國食品直采最具代表性;Zstyle尚品館引入75位設計師的4000余款選品;智能數碼館集中了包括智能手環、智能手表、運動追蹤器、智能家居以及創意娛樂影音產品等1500種各式智能數碼產品;愛廚館涵蓋了鍋具、刀具、烘焙等17個廚具分類的近10萬種廚具,來自美國、德國、意大利、日本等國家。
 
記者發現,“特供”和“專屬”的理念貫穿其中:國際精品館的1/3產品為亞馬遜特供;Zstyle尚品館與赫斯特集團旗下ELLESHOP達成獨家戰略合作,為亞馬遜中國用戶設計獨家限量單品;智能數碼館的Withing和Pebble獨家在亞馬遜平臺銷售;愛廚館的德國廚房小件品牌EMSA等30個品牌2000個商品也是亞馬遜獨家選品。
 
而實現這一切的基礎,是亞馬遜中國在8月20日剛剛公布的消息:與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市信息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簽署關於開展跨境電子商務合作的備忘錄。這意味著,亞馬遜將在上海自貿區有自己的物流倉庫,部分海外商品可以提前進口至上海,消費者下單後直接從自貿區配送。
 
很明顯,亞馬遜想用自己的“正統電商”身份,與順豐、京東、天貓推出的“海外購”、“全球購”等“中介型電商”業務,爭奪跨境進口市場。
 
構建Kindle生態圈
 
圖書業務作為亞馬遜在中國起家的業務,仍然備受重視。
 
在十周年這一契機,亞馬遜中國和中信出版社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消費者不僅可以在Kindle電子書店購買和閱讀來自於中信出版社的電子書內容,也可以在多家中信出版社的實體書店體驗和購買Kindle全線產品。
 
由此可見,亞馬遜是以圖書業務作為切入口,以Kindle電子書店和電子書閱讀器KindlePaperwhite為起點,發展一系列Kindle衍生品,建立Kindle生態圈。
 
自2012年12月上線以來,Kindle電子書店已有將近13萬種電子書;Kindle電子書閱讀器目前在中國20個城市的蘇寧均有銷售,京東和蘇寧的官網上也可購買。Kindle電子書店和電子書閱讀器KindlePaperwhite進入中國,還帶動了KindleFire平板電腦的銷售。同時,亞馬遜去年5月推出的亞馬遜中國應用商店,也已經擁有超過2萬個應用。
 
值得關註的是,亞馬遜中國毫不諱言地公開表示,Kindle不僅僅是一個設備,而是為消費者提供的一整套服務。“我們自己生產硬件,因此可以深度地與內容和服務結合;我們深度定制安卓系統,因此我們能提供更多消費者需要的功能和服務;我們有自己的雲服務,消費者無需了解軟硬件及內容,亞馬遜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
 
亞馬遜中國的野心可見一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356

日本最大的美容網站cosme大賞入華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2/4576565.html

日本最大的美容網站cosme大賞入華

第一財經日報 劉曉穎 2015-02-16 08:10:00

2013日本cosme大賞榜單

如果你是日系化妝品的擁躉,你一定不會不曉得cosme大賞這個排行榜。縱使你上不了日本官網,但那些潮流雜誌還是會在推薦時標註該單品獲得本年度的cosme大賞。每到年底,這個日本影響力最大的美妝榜單一出爐,必定引起一番剁手黨們的買買買的囤貨狂潮。

如今,這個美容網站已經來到了中國。它的運營方istyle宣稱,未來半年內官網上銷售的單品數量可達到1000件,最重要的是未來的產品價格將會做到與日本同價。

創立於1999年的@cosme是日本最大的美妝點評網站。據稱,在日本,20~40歲的2000萬女性里,有超過50%的人在使用這個平臺進行點評以及購買各式化妝品。2007年,@cosme在線下開出了名為cosmestore的實體店鋪。2012年3月,@cosme在東京證交所主板上市,其主要經營模式是廣告、電子商務、線下店運營。

cosmestore的實體店鋪

但現在,運營這個網站的istyle公司已經不滿足於此。Istyle意識到現在公司已進入以外國消費者為目標人群的跨境EC(電子商務)和化妝品的批售市場。

相關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化妝品零售交易規模是3338.6億元,包括化妝品在內的進口商品購買規模是767億元,和前年相比上升了58.8%。

“中國化妝品市場規模龐大,EC市場也很大,跨境EC增長迅速。”@cosme的中國區總經理吉田直史表示,@cosme目前的用戶中5%是來自中國,而且這個數字還在增長。“我們預見到在中國化妝品跨境EC事業今後會出現大幅增長。”

在國內,與@cosme類似的也有不少,但經營模式最相近的還是閨蜜網。“這家網站就是效仿了日本的做法,開始就在做美妝點評社區,後來再開始賣產品。”新浪美妝博主柳雪冷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公開資料顯示,閨蜜網目前擁有1800多個品牌、6萬多款美容品、上百萬份美容品口碑。但在她看來,那些模仿@cosme起家的美容網站,商業味道太濃,網站上點評的產品水分太多。

編輯:余佳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502

Apple Pay入華形勢難料,只因BAT太受商戶待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203/153067.shtml

導讀 : 從此次Apple Pay入華的動作來看,目前只計劃接入麥當勞和屈臣氏兩家商戶,如果要與BAT為代表的國內移動支付平臺來對抗,顯然在線下商戶覆蓋上的競爭力不足。

臨近歲末,移動支付領域越發的不平靜。蘋果Apple Pay確認在2016年二月份進軍中國移動支付市場,三星則傳出在中國招募人員測試SamsungPay,將於2016年第一季度進入中國的消息。與此同時,國內移動支付三巨頭也動作頻頻,李彥宏宣布百度錢包推出“常年返現計劃”,並聯合百度糯米、百度外賣、百度地圖、Uber、中糧我買網等百萬商家推出“單單立返現金1%起,最高免單”的優惠活動;感恩節支付寶聯合梅西百貨、博洛茗等海外商家開展“黑五大促”;微信支付最近則宣布與興業銀行達成合作,為各類商戶提供微信支付服務。

對比國內外,作為外來者的蘋果和三星要想切入中國市場,勢必要牽扯到移動支付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其中對線下商戶的接入是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同樣這也是一直被人質疑的地方。從此次Apple Pay入華的動作來看,目前只計劃接入麥當勞和屈臣氏兩家商戶,如果要與BAT為代表的國內移動支付平臺來對抗,顯然在線下商戶覆蓋上的競爭力不足。而且,搭載銀行POS機的方式在支付手續費上並不占優,從往常來看,銀行POS機的支付手續費要比百度錢包、支付寶、微信支付等平臺要高,就是不知這次的收費方式是否會有所改變或者下調。SamsungPay的用戶粘性更低,這對亟需穩定客流量的商戶來說似乎並不吸引人。總的來看,如果前期市場推廣不利,那麽蘋果和三星在國內很有可能不受線下商戶的待見。

反觀國內,在2016年第二季度中國移動支付便以34625億的交易規模首超PC端,移動支付競爭的重點已經逐漸從爭奪用戶向積累線下商戶資源、拓展支付場景過渡。由於產品功能單一,缺乏場景、O2O生態支撐的Apple Pay、SamsungPay更是難以插足,相比之下早已是資深玩家的BAT顯然是這一市場的絕對主角。面對線下傳統商戶移動支付轉型,Apple Pay、SamsungPay入華形勢難料,微信、支付寶、百度錢包在中國移動支付市場上的商戶解決方案壁壘已越築越高。 

國內第三方支付平臺抓住了商戶的哪些痛?

要談論這個問題,就必須關註線下商戶所面臨的痛點。早期移動支付的最大難點是支付媒介的缺失,這是拉卡拉們寸步難行而銀聯可以一家獨大的關鍵所在。但隨著O2O消費模式的普及和掃碼支付等新興支付方式的興起,受到沖擊的傳統商戶正面臨O2O轉型的困苦,因此傳統商戶的核心需求已經悄然改變,總的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需要獲取更多的消費者,同時穩定現有的上座率。過去團購等O2O模式降低了商戶的入駐門檻,為商家帶來了線上客源,但是多數商家並沒有根據O2O平臺的效果反饋和用戶數據來合理安排經營,大多存在透支用戶預期以及降低用戶體驗等問題,加上現有的O2O推廣機制不夠靈活,用戶增量有限。目前來看,客流量仍然是商戶最大的痛點之一。

2、縮減營銷成本,提升流量轉化率。目前O2O領域最常見的營銷手段無外乎補貼優惠,而很多補貼行為是平臺和商家分攤的,比如說美團外賣滿20減10的活動中,美團補貼7塊錢,商戶本身還要承擔3塊錢。一旦平臺給與的優惠停止,商戶的導流也就幹涸,並不能為商戶的運營帶來本質改變。而且對於燒不起錢的商戶來說,優惠補貼的營銷行為無疑是高成本也是高風險的,商戶迫切希望在平臺上節省營銷和運營成本。

3、提升營銷效率,達到精準營銷效果。雖然O2O已經司空見慣,有些商戶的營銷卻遲遲沒有互聯網化,仍需要依靠地推來提升客流量,一則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二則缺少科學的方法尋找目標客戶。部分商戶嘗試線上營銷,但由於缺乏互聯網的營銷資源和營銷經驗,品牌曝光量與實際的流量轉化並不成正比,加上營銷成本水漲船高,可以說精準化營銷已經成為商戶的強烈需求。

BAT的解決之道:得民心者得天下

而移動支付玩家又是如何做的呢?很顯然BAT三家都意識到了這一問題,在解決方案上卻各有千秋。

支付寶:補貼和導流依舊是拿手戲

先從支付寶來講,得益於在電商時代積累的龐大用戶體系,支付寶在移動支付領域的市場份額一直遙遙領先,同時支付寶往線下布局的門檻也大大降低。肯德基、真功夫等線下連鎖企業可以接入支付寶的支付體系,銀泰、物美等大型商超也采用了支付寶的支付方案,就連路邊攤的老板都在打印出自己的收款二維碼,讓顧客掃碼支付。但如果支付寶只停留在這個層面上,永遠都只是一種支付工具,很難和O2O乃至生態扯上關系。而為了拉攏上遊商戶,支付寶的動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補貼,支付寶的補貼方案可謂不一而足,滿減、交易抹零、抽獎等等。補貼的初衷卻很明顯,促使用戶養成使用支付寶進行先行買單的習慣,同時刺激用戶消費,為商戶提升客流量。商戶利用自身資源為支付寶培養用戶習慣,支付寶通過補貼來提升商戶銷售額,看似雙贏,對商戶穩定上座率的貢獻卻十分有限。

二是導流,手機淘寶、支付寶客戶端等無不增加了口碑網的一級入口,雖然阿里不斷通過投資收購來補齊在O2O方面的短板,對自家的口碑網依舊青睞有加。口碑集成了美食、超市、電影、娛樂等本地服務,手機淘寶和支付寶這兩款超極APP的導流效果也十分明顯。但除外賣服務外,目前的入駐門檻依然比較高。

微信支付:強社交下打發多變

微信支付的打法要更加多變,依托微信的強社交關系,可以為商戶帶來更多的口碑和消費者。同時微信的動作也可以總結為三個層面。

其一,線下支付補貼。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死磕線下支付已是不爭的事實,其目的也和支付寶大致相同。不過微信支付的最大優勢還在於社交傳播,比如說微信定時推送的無現金日,至少在傳播聲勢上較支付寶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二,紅包生態。2013年春節,微信憑借紅包強勢“上位”,並在2014年春節通過紅包一役確立了自己的“江湖地位”。當然,微信紅包的用途還體現在社交營銷上,比如說餓了麽、滴滴快的在每次消費後可以分享紅包給微信好友,從而帶動更多的消費人群。不過,微信的紅包營銷有很大的排他性,特別是2015年以來接連不斷地“封殺門”,直接限制了微信紅包所能發揮的價值。

其三,入口和優惠券。京東成為微信的二級入口後,對交易規模的提升確實十分明顯,在去年第四季度,微信和手Q帶來的訂單量就占到了京東的20%。不過能得到微信入口的企業並不多,就連滴滴和點評也被隱藏在了三級入口里,其他商戶更是很難享受微信的入口紅利。不過基於社交的影響力,微信為優惠券帶來了更多的玩法,比如說優惠券可以互相贈送,進而增大優惠券的實際轉化率。除此之外,搖一搖、附近的人等也逐漸為商戶開放了權限,不失為一種導流的新方式。

百度錢包:常年返現幫商戶O2O升級

可以看出,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僅僅滿足了商戶們的用戶客流量需求和對大平臺的奢望,在降低營銷成本和精準營銷方面優勢欠佳。比較來說,百度當是BAT陣營中最看重O2O的,而且其整體策略和支付寶、微信支付略有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角度。

第一,“常年返現計劃”意欲何為?百度錢包的“常年返現計劃”和美國Discover信用卡的返現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用戶常年可以享受到消費現金的返還優惠。常年返現的刺激會為商戶帶來更多的新客源,同時提升商戶在同行中的競爭力。更重要的作用是,常年返現不限門檻也不限消費範圍,從餐飲到出行再到酒店預訂無不適用。也就是說常年返現的場景更加分散,可以借此建立起組合營銷的渠道,最終惠及每一個商戶。另外,常年返現不打烊的作法,能為商戶帶來穩定的客源,避免傳統的補貼終止而造成用戶的流失,為商家的長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第二,降低商戶的營銷成本。對於大部分商戶而言,降低營銷成本最直接的方法是提升轉化率。以往團購網站幫助商家吸引消費者的方式就是折扣和優惠,這就需要商家不斷往里補貼,營銷成本節節攀升,而且對於消費者的吸引也是短期的,難以形成穩定的回頭客流。百度錢包的返現模式卻是可以規避這一弊端,據了解1%起返現是長期的,只要期限無限制,就能讓消費者對優惠產生依賴性,這個依賴性就是提升轉化率的基礎,長遠來看也將會形成長期消費。除此之外,百度錢包的接入門檻也是非常低的。相對於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都收取保證金的舉措,百度錢包則是不收取任何保證金。在手續費率方面百度錢包在BAT中費用也是最低的,僅有0.6%(支付寶也剛剛下調至0.6%,微信則是收取0.6%-2%不等的手續費)。

第三,提升商戶的營銷效率。百度錢包此前推出了源泉商業平臺,可幫助商戶基於地理位置、目標用戶、投放渠道進行精準的優惠權益發放,並將商家原有的優惠券、打折卡、禮品卡等促銷優惠精確地註入用戶的百度錢包,用戶通過百度錢包買單時便會自動使用相應的優惠券,即給用戶帶來更多的權益,也能幫助商戶提升轉化率。另外,“百度錢包O2O權益聯盟”也在通過聯盟運營機制幫助O2O商戶提升獲取用戶效率,降低線上線下運營成本。依托於百度的大數據和平臺優勢,百度錢包不僅能提升流量轉化率,還可以幫助商戶更精準的抓取營銷對象。

第四,擴增商戶的營銷渠道。在這個流量即用戶的時代,百度擁有著百度糯米、百度地圖、手機百度等眾多用戶過億的大平臺。百度錢包作為百度O2O生態的核心樞紐,得到了百度全平臺的資源與流量入口的支持。隨著“常年返現計劃”的啟動,一系列的返現內容定會對用戶的消費行為造成刺激,更多的用戶將會通過不同入口湧向商戶,商戶通過多渠道的品牌曝光,客流量自然會大幅上升。據百度Q3財報顯示,百度GMV達到602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19%,隨著百度O2O服務進程的推進,商戶也將獲得更廣的營銷渠道。

總的來說,BAT在支付領域有著不同的打法,支付寶的優勢在市場份額,微信支付的誘惑在於強社交的連接能力,而百度錢包通過“常年返現計劃”直擊商戶痛點,既節約了商戶的營銷成本,也讓商戶借以展開長期高效的營銷策略。對O2O來說,用戶和商戶缺一不可,在用戶資源爭奪白熱化的情況下,如果能夠很好地掌握商戶資源,無疑將在移動支付競爭中搶得先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092

最快明年初入華 Apple Pay與銀聯達成協議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18/153333.shtml

導讀 : Apple Pay在應用或支付時可以通過iPhone 6以上機型、iPad Air 2以上機型、iPad mini 3以上機型和Apple Watch中使用。

i黑馬訊(楊博丞) 12月18日消息,據蘋果公司CEO庫克個人微博透露,蘋果正式與中國銀聯達成協議,最快於明年初與15家中國主要銀行推出Apple Pay服務。

蘋果公司互聯網軟件與服務高級副總裁Eddy Cue說,通過攜手中國銀聯以及15家中國主要銀行的支持,中國的用戶即將享受便捷、安全和私密的支付體驗。”

今後,Apple Pay在應用或支付時可以通過iPhone 6以上機型、iPad Air 2以上機型、iPad mini 3以上機型和Apple Watch中使用。

銀聯雲閃付與Apple Pay結合,將通過應用業界領先的支付標記安全技術,保障用戶的支付信息。 蘋果是極其註重安全的科技公司,安全性是其必要核心。在發布會上庫克曾強調,在添加銀行卡時,實際的卡號既不存儲在設備上,也不存儲在Apple的服務器上,系統會分配一個唯一的設備賬號,對該賬號進行加密,並以安全的方式將其存儲在設備的安全芯片中。

Apple Pay相關產品和技術嚴格遵循中國國家和金融行業移動支付標準,並將按照中國監管部門要求完成相關檢測和認證,認證通過後便可向蘋果用戶開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8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