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爆料:騰訊入股京東板上釘釘!易迅將併入京東

http://www.yicai.com/news/2014/03/3550538.html
果不出現意外,京東就要把易迅攬入懷中了。據黑豆的內線透露,騰訊入股京東,兩家合併幾乎板上釘釘。

黑豆可以對此做出證明的是一個確切的內部消息。京東已經有人員開始入駐易迅,由於電商公司產業鏈較長,相關資產較多。所以現在有人開始對易迅的倉庫、庫存以及相關資產做盤點。而且劉強東的確已經和馬化騰見過面談過了。

但是,騰訊和京東還沒有正式簽約,因此還不能說交易就確定下來了。黑豆認為,上述舉動有兩重目的:第一,首先要核實一下資產情況吧,做做投資收購前盡職調查。第二,這也為合併做了準備,畢竟庫存,倉庫等資源未來都是要整合的。

還是存在微乎其微的可能性,有人出了更高的價格或者資產盤點進行的不順利,交易就擱置了。

除了黑豆這條爆料,這兩天的還有一條較新的消息是,易迅將在這幾天召開內部會議宣佈整合以及初步的方案。時間可能是明天也就是3月7日的週五,也可能是下週一。據黑豆瞭解,會議將在下週一召開。只要內部宣佈了,隨即就會對外公佈。騰訊入股搜狗是馬化騰和張朝陽簽約後就立即向外部公佈了,黑豆估計這次可能很類似。

這幾天還有傳聞,說易迅CEO卜廣齊Stone可能辭職,電商的總負責人吳霄光也會有變動,易迅也即將裁員。這種消息無論是黑豆個人推斷還是消息核實上都是純屬胡扯。大家想想,之前併購都是戰略層面的,很多人都還處於震驚和情感接受階段。而且細化剛剛開始,具體方案還要慢慢考慮,不會這麼快。至於Free和Stone,個人去向也是需要時間考慮的,他們都做到這麼高位置了,都是成熟的商業人士了,肯定會做個理性的決定的。

有這麼多傳言放出來,黑豆倒也不意外。蒙唄,反正答案就兩種,裁員、不裁員,離職或留任,有50%的幾率說對呢!把猜測當消息傳出去的人,蒙對了,那不就一下打響知名度了嗎?蒙不對也沒啥損失。所以這種不負責任的話,黑豆暫時還是不想猜了。

然後就說到交易方案了。事實上,外界很多版本傳得已經比較靠譜了。消息都是在雙方高層和投資者之間流動的,易迅內部未必比外部知道的多。

半個月前,京東股東DST對之前的投資傳聞做了闢謠,說希望保持京東獨立性。不過,最終的交易方案可能還是之前傳說的兩個京東投資方案中的一個。

2013年末,這消息就傳過一輪。方案A:騰訊投資京東,京東合併易迅。佔股20%。方案B:騰訊僅僅投資5%,也有說6%的,但黑豆覺得這1%幾乎沒區別。B方案版本還出現了3BAT各投資5%的版本,這個四家投資版本屬黑豆上面說的猜測,沒什麼價值,就不討論了。

現在由於易迅的事情幾乎敲定了,剩下值得猜測的就是投資金額和股份了。投資金額是5億美元,這個金額黑豆沒什麼可靠的消息源。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像大眾點評這樣不宣佈。

至於股份,由於易迅的合併,黑豆覺得肯定不能是5%或者6%了。要是真的騰訊肯定是瘋了,這幾年就在易迅投資也花了不少錢有幾億美元了吧!再加上這次投資的現金,才要5%左右的股份,那不是腦袋進水了嗎?

所以之前有人推測,入股份額在16%-20%。這個比例還是比較靠譜的。依次的話,京東的獨立上市不會改變,也能保持獨立發展,這個份額也足夠表達誠意了。

最近騰訊大動作很多,這個月也投資了大眾點評,CEO張濤說投資的20%股份屬於「中國式」投資,中國人總覺得親戚好說話嘛!但和大眾點評相比,由於易迅併入京東,京東的關係還是比點評和騰訊更近一些的。

前面黑豆一直在抨擊不負責任的猜測,最後黑豆也從邏輯上猜測一下。騰訊的電商控股公司除了易迅還有在微信上的微生活相關板塊。易迅剝離出去之後,是不是這塊和O2O屬性更強的業務也有可能放在大眾點評運營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275

專訪俞永福,談UC為什麼併入阿里:在移動端,綜合入口級業務不可能獨立發展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070
《創業家》&i黑馬:去年UC還說要獨立發展,現在為什麼要放棄?

俞永福:UC這次不是被併購,應該是阿里和UC的整合。因為一般意義上的併購跟這次的安排有兩點不同:

一、如果是一般的併購,不管是中國的百度併購91,Google收購Youtube都是現金交易,UC非常特殊:股票為主,現金為輔,核心是,UC整個團隊被以合夥人身份邀請加入阿里。如果是現金收購,整個團隊跟未來自己創造的價值沒有任何關係了。這次通過股票為主、現金為輔的方式,能夠讓UC的同事享受到阿里IPO的增值和業務未來成長帶來的股票增值。

二,所有的併購,被併購對象跟併購者之間都是匯報關係。這一次安排我加入阿里巴巴集團最高戰略決策委員會,掌管阿里UC移動事業群。原來UC作為獨立公司,我向UC的董事會匯報;現在我向阿里巴巴決策委員會匯報,並沒有單項向誰匯報的關係。這就是阿里文化的特質,跟其他公司有很大的差異。
做這個決定也是非常審慎的思考。

之前比較重要的決定是2010年:當時兩個路要選,要不要走向海外\國際化,因為明顯看到國際化的機遇,同時也看到了沒有一個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成功的走國際化,特別是創業型公司,這對我們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決策。

那個時候我們四個人坐在一起做決策的時候,就跟這一次決定,重要的決策圍繞著是創業,每個人都是不安定的因子。今天思考很多的時候,有創業的出新、夢想、發展、責任,就是跟做產品一樣,思考這樣問題的時候,你要把你的思考做減法,產品就是這樣,做了一段時間以後越來越複雜,就是考慮做減法,想用戶的根本需求是什麼,你給用戶解決什麼痛點。思考這類問題也是一樣,什麼是思考的第一要素,第一要素就是誰能夠幫我們實踐UC品牌所帶來的夢想。

我多次說過,一個創業公司就像一個孩子,它有它的品牌、性格、成長,作為UC的孩子,我們很重要的夢想就是讓UC能夠服務一半地球人。這個夢想通過這次整合是明顯的加速。UC發展到今天,業務很複雜,一方面考慮業務發展、投入、商業化、競爭,考慮因素越來越多,但是做了這樣整合以後,我們可以很純粹的考慮為實現這樣一個夢想我可以加大我的技術的產品投入,可以加大國際化的投入。阿里盈利能力非常強,並不在乎UC今天賺的一億美金、兩億美金。UC發展新業務的時候要純粹得多。

第二,大家沒有關注阿里的國際化,這超出增長速度,我們看到在很多的市場,像印尼市場、美國市場,我們都見證了阿里的發展。BAT裡面,微信在國際化,阿里在電商生態的國際化上走的速度非常快。

我給同事寫了一封信,作為一個創業者,作為一個班長,其實越往越是對團隊的責任壓力越來越大。從早期6個人發展到今天2000多人的規模。幫助這些同事改善生活,追求更大的事業舞台,這是我們很重要的責任。

上市最重要的兩個目的:一個是品牌,一個是員工激勵。阿里提出股票為主,現金為輔的模式,估值取決於阿里股票的價格。UC估值50億美金不是我說的,我們比較有把握的就是,整個UC的估值價格肯定會超過兩個91(38億美金)。

第三,事關挑戰。因為UC是非常典型的一家中國互聯網創業公司的代表,就是經歷各種環境和競爭,這裡面一路走來,讓我們學習和感受的很多。在這個過程中,我深刻認為競爭其實對於用戶,對於產業,對於行業是非常有價值的。在2009年的時候,我們跟騰訊的競爭結果是什麼?在過去三年,UC瀏覽器從30%幾的市場份額,在國內超過了50%,從中國單一市場發展到多個國際市場超過10%,這是競爭帶來的好處。

創業者不安定的因素,是每天在自我挑戰,如果不能挑戰自己,人生就到了拐點。現在有機會從個人的角度來講,可以站在萬億的高空看中國的互聯網以及全球的互聯網發展,這是非常大的機會和挑戰。因為今天在中國市值超過萬億的人民幣公司只有兩家。我加入戰略決策委員會,我可以站在不同於UC原來其他電商的業務角度去思考和學習,這對我個人來講是一個非常有誘惑的挑戰。

《創業家》&I黑馬:有人說,UC納入阿里後,地位像騰訊的微信,您怎麼看?

俞永福:這樣的類比是不恰當的,因為不同的公司,不同的業務還是有較大的差異的,我其實認為一個企業的發展,一方面是產品和技術,另外一方面是文化,我是覺得中國的BAT其實這幾個公司的文化特徵還是非常的有特點,差別是很大的。阿里是比較強的,就是客戶端的文化。我覺得中國的互聯網幾大公司還是非常有代表性的,至於微信的業務來講,我覺得是在中國和國際都做的是非常不錯的。但是有較大的差異就是UC跟阿里的業務是非常明顯的互補,微信跟騰訊原來的業務其實都是通訊業務,只是兩個產品的分支還是有較大的差異。所以,不管你是建班子還是整合一個業務,其實最好的方式儘量是能夠互補,這樣去取長補短。而如果你在原來騰訊兩項業務非常強,一個是騰訊,一個是遊戲。這是這間公司的基因,非常強。在這些業務上有既有的優勢,但是因為這兩個業務都很近,其實也存在著非常強的內部競爭。所以,我不太願意兩個類比,是因為在兩個公司裡面我覺得所處的環境和價值可能有較大的不同。當然相同的就是這手機QQ、微信和UC瀏覽器在目前依然是中國使用量和活躍度最高的三個app之一。

《創業家》&i黑馬:整合後,UC給阿里短期內能夠直接帶來的效益是什麼?

俞永福:它能夠讓我們在原來的產品、研發和國際化這三件事情的投入更大,同時對於自己商業上的貪婪可以更多的控制,我舉一個例子,搜索。大家不覺得原來搜索是在手機上用PC搜索嘛,在廣告商業模式在手機上的配比太高了,對於用戶體驗是非常大的殺傷力,當然今天不能說出來移動搜索最好的商業和用戶體驗平衡的點在哪兒或者產品形式,這需要摸索。

但是我今天能做到的事情是什麼?我可以在沒有找到之前,我就不上,我保證用戶的體驗保證,但是要付出的代價是什麼?真的不要有經營上的太多的訴求,這個就是讓我能夠單純的一點。國際化是阿里能夠給我們幫助UC更大的發展,所以我覺得這是阿里能帶給UC特別核心的。

UC帶給阿里的,我是這麼看互聯網的產業的,我把互聯網的產業一刀切,分作電商領域和非電商領域,在電商領域阿里集團戰略縱深、格局、人才是相當豐厚,騰訊這麼多年在電商領域其實做了很多的投資整合,其實你想缺的是什麼?就是電商的格局和人才。

反過來在非電商領域,騰訊在非電商領域的格局、人才是非常厚重的,反過來就是阿里集團在非電商領域原來的業務和人才是最多的,這幾年通過投資方式加快了佈局。但是你要知道,其實整個產業像下圍棋一樣,不是看有多少棋子,而是看棋眼。電商領域,阿里巴巴做得很好。但是非電商領域,UC在整個業務格局和人才團隊的培養是非常不錯的,我想這是對於整個阿里集團從電商到非電商很重要的一個跨越。

因為在非電商領域,阿里雖然投資很多,但是發現缺一個棋眼,形成生態的循環。投資了優酷,投資了微博,只能給商業化帶來了很多想像,但在業務循環上能夠帶來什麼呢?這時候UC就能夠在相關這些業務上變成一個生態,進行更多的業務的循環。

從瀏覽器、搜索到微博和到視頻(指4月29號阿里攜手云峰基金戰略投資優酷土豆12.2億美元佔股18.5%),這是一個用戶的循環。我不多展開,大家都能想像得到。

《創業家》&I黑馬:UC事業群是阿里集團直接管嗎,是否還有中間人?

俞永福:阿里戰略決策委員會一共有8個人,下面是各個事業群——電商事業群、云計算大數據事業群,以及現新組建的UC移動事業群等。事業群下面有很多事業部。原來UC有幾個業務線,比如瀏覽器事業部、搜索事業部、遊戲事業部,還會整合一些相關性比較強的非電商的入口平台級業務。

加入阿里後,我的管理風格跟我原來比不會有變化。我還會繼續用班委——我們叫總裁室,下面分事業部——野戰軍。這是去年啟動的管理變革,我會繼續沿用下去。隨著公司規模擴張,最難的是保持敏銳度和速度。去年下半年UC是第二次變革,從原來按照功能嫁接,就是產品部、研發部、測試部,這些按照功能劃分的部門,重新按照業務線形成端到端,就是瀏覽器從產品研發、測試運營,要形成能力的閉環,成長的閉環。從產品使命、定義,團隊成長等都要在整個閉環裡。

所以我們第二次管理變革的核心是,從集團軍向野戰軍發展,把原來按功能構建的地方拆成野戰軍,必須形成能力。

《創業家》&i黑馬:阿里企業文化很強,整合後,UC企業文化能否繼續保持?

俞永福:跟阿里從2009年合作到現在,我們雙方極其熟悉和信任,這是非常重要的基礎。

我整體覺得,阿里和UC都是追求簡單文化。此外,每個事業群一定有自己事業群文化的特質。電商事業群追求小二文化,服務文化,比如說有花名;UC因為是偏產品和研發的,移動事業群沒有必要有花名,我們繼續推行UC的五大文化。

《創業家》&i黑馬:加入阿里戰略決策委員會是你們跟阿里達成合作的重要前提條件?

俞永福:這是馬云自己提出來的。馬云還是有大智慧。阿里整個系統的電商人才是非常豐富的,但非電商業務其實阿里是缺人才的。

《創業家》&i黑馬:阿里也有無線戰略,有來往,有手機淘寶,阿里自身的無線業務跟你們之間的關係怎樣?

俞永福:第一個投資的公司一定有非常完整的獨立系統,只是你重要的緊密合作夥伴,這是不能這麼去理解的。

第二,阿里UC移動事業群,不是無線事業群。

過去這麼多年,因為我們幹移動出身,感受特別深。誰如果專門幹了一個無線事業群,誰傻,為什麼?不是按照PC分的,是按照業務分的。某一個業務,從PC到無線,難道還要再拆一個TV事業群嗎?其實多屏時代,如何把業務在多個用戶接觸的屏上面提供和展現,根據業務線走。

這一點,過去BAT都犯過一些錯誤,就看誰醒悟得快。

淘寶整個電商業務線,無外乎用戶是用PC接入,手機接入,不是,跟著業務線走。阿里UC移動事業群,不區分PC還是手機。移動事業群某種角度上講是移動為核心,那樣業務資源調動是有極大問題。PC做了這麼多年,這麼好的人才隊伍,怎麼無線做不大,最後還是業務上的熟悉,最後學習和融合的。

《創業家》&i黑馬:高德團隊跟UC這邊有什麼整合?

俞永福:高德的地圖業務其實跟移動搜索是非常強的關聯,我們肯定要在這兩個業務上產生化學反應。

《創業家》&i黑馬:UC天使投資人雷軍什麼時候退出的?

永福:這涉及到雷總個人,我肯定不方便談。上一輪雷總有部分的股份退出,100多倍的回報。雷總和馬總都是我的貴人,對我有很大幫助。

《創業家》&I黑馬:之前UC部分老員工有一定的期權,併入阿里後權益如何保證?

俞永福:這次是股票+現金的兌換方式,從我到所有UC的持有股票的人都有同樣的安排,大家把手裡UC股票按一個價格,換多少阿里股票和現金。

《創業家》&i黑馬:兌換的價格是已經定了,還是將會參考阿里上市的股票價格?

永福:此次交易是股票+現金,這是確定的。但我不能確定的是,股票值多少錢?阿里的股票畢竟沒有掛牌,我們只能計算一個區間。

《創業家》&i黑馬:去年百度出20億美元的收購價格,似乎也沒有打動UC,UC放棄百度,選擇阿里的原因?

俞永福:阿里把UC團隊作為合夥人,還有UC的團隊向誰匯報問題,這個是價格的,你給我100億,我也不接受匯報給誰,這是核心的區別。

《創業家》&i黑馬:你想像的興奮的地方是什麼?

俞永福:幾個地方的興奮:第一個就是說我在非電商領域幹了這麼多年。電商領域可能是你不熟悉的領域,所以說你有機會去熟悉這個業務,大家都是有新鮮的。還有一個從亞洲到南美洲,還有非洲這些地方,現在全球是3+2,就是美國、越南和印度,後面兩個是俄羅斯和印尼,都是前三個已經是這個平台,後兩個是要建了。在這兒之後我就可以更大膽的,更快的向重點區域投入。原來是投入還要進行一定的控制,但是今天這樣的投入讓我很興奮,就跟當年做決策一樣,過去是中國企業的中國市場,中國企業全勝,中國以外全敗,我是不信邪的,今天不能跟老馬哥、小馬哥、李彥宏比錢,但是可以比在國外誰牛,這個我很有自豪感。

《創業家》&i黑馬:你認為未來5年中國電商是什麼樣的形態?

俞永福:電商我不是專家,但我有機會站在更高的舞台,去看電商的門道,原來是這樣的。

《創業家》&I黑馬:馬總有沒有講過關於電商的未來構想?

永福:這個我沒有辦法直接講。每次開集團戰略委員會,我也能有很多新鮮的從沒有有過的思考,我覺得很好。

創業的過程其實都是從0到1,1到10,10到100、100到1000、1000到10000,就跟爬山一樣,到一定高度視野不一樣,但是挑戰有很大。UC從0到1現在到1000,下一步直接站在一萬米的高度去看很多事情的時候,其實縮短了我們對於自己的理解和成長的過程,這件事情是非常欣慰的。因為能站到一萬米的高度,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中國真正站在這個高度的只有騰訊和阿里。

《創業家》&i黑馬:馬總這麼渴望信息方面的人才?

俞永福:不是信息人才,是非電商人才。

我希望每一位業務有獨立的平台,獨立的團隊,獨立的使命,讓每一個品牌儘量純化。

我有一個觀點,依託而不依賴。

某一個業務是不是能夠成功,就一個標準:你自己在用戶端形成沒有形成口碑、黏性和驅動力,檢驗標準就是流量50%來源於平台,另外50%應該來源於你自己建立的用戶的口碑。如果沒有呈現這樣效應,那是以為依靠大平台獲得成功的,換一個人也可以做到。我希望每一個品牌都純化。UC在瀏覽器上最專業,神馬搜索在移動搜索上最專業,九游在遊戲上最專業。這樣的好處是,讓每個品牌能夠形成生長的閉環。當然,難點就是每次都要去成立品牌,一步一步帶出來,但這對於一個團隊和品牌長遠來看是更健康的。

《創業家》&i黑馬:BAT的併購特點,騰訊是聯邦式,阿里以前也是全部收購。您點評一下這些巨頭的併購策略。

俞永福:現在談的是UC被整合進阿里集團,但是UC在整個的移動互聯網平台是一個整合的高手,我們整合的團隊,整個高管從兩個人、三個人發展到十個人這樣一個合夥制,你會看到能力在上升。從業務的角度來講,我們也是通過自我生長,同時通過整合之後,讓它嫁接,然後再自我生長。比如說遊戲、九游,通過投資到整合到成長,包括搜索都是一樣。

從這個角度思考,我們自己在過往整合和戰略投資兩個方面的運用還算是不錯的,我跟BAT都做過大的交易,就是投資的公司。我在做戰略投資的時候很明確一點,我不會影響做策略投資的公司,如果他們想整合,我支持,如果想獨立發展我也支持。獨立發展、選擇、併購沒有聯繫,是一個選擇,不是對錯。
某一個公司採用的投資策略,整合策略,的確要看整個公司的管理風格。比如當年我們跟李彥宏交流,他的榜樣是Google和微軟,要不然收購站了80%、90%,控股也佔了一些。所以這就是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成功的一些哲學,我不能講對和錯,我只能說是在當前的階段,這個環境是不是更適合。

《創業家》&i黑馬:以前,UC國際化基本上以發展中國家市場為主,接下來會怎樣?

俞永福:我當時選擇的是先向發展中國家發展,再向發達國家發展。美國有很多互聯網公司,10年前對中國的互聯網嗤之以鼻,讓一個分支去那兒發展,沒有提升到集團的戰略。從創業和戰略的角度來講,其實都要趕下一個5-8年的風口,千萬不要趕熱門,人人都看到了,關你什麼事?

所以要向下一個週期去看,下一個五年,我們看到這些發展中的國家肯定會成為第二個中國,第三個中國。特別在移動互聯網。中國其實如果把發展中國家、中國和美國這三個放在這兒看,按在移動互聯網的重要性排名——美國最重要。為什麼?美國移動互聯網是互聯網的重要補充,但沒法替代:美國物理基礎網絡非常好,人人開車。電話網沒有考慮做全網覆蓋。手機上的業務發展得再好都是PC互聯網的補充。

中國互聯網就是移動互聯網,還沒有經歷過PC互聯網大規模普及,迅速被移動互聯網覆蓋了。很多國家人口越來越大,未來重心又在移動互聯網,我肯定先干這些事情。

首先選擇的國家有幾個:金磚四國為核心,屬於人口、經濟、發展節奏是有典型代表的,且跟中國整個生態環境高度一致,這是第一個標準。
第二個擴張的標準,我們要選擇人口和區域的覆蓋能力,比如在沙特市場份額超過10%,那些國家你可以把它當成中國的省,只要省強了,其它自然就強了。

《創業家》&i黑馬:之前跟百度副總裁湯和松(負責併購了91無線)聊過,他說,UC是橋頭堡,91是航母,你怎麼看這種比喻?

俞永福:首先和松的戰略思想還是不錯的。的確,你可以講,入口級業務數量是有限的,移動端上可以看到,大入口就三個:瀏覽器入口、搜索入口、應用分發入口。但是在這三個上面,沒有佔住,就得退而求其次。前面三個是綜合入口,退而求其次去搶垂直入口,就挑個大的入口去搶。UC有所為,有所不為,核心在綜合入口上,垂直入口就留給其他的創業者,湯和松的眼光還是很毒的。

我們在入口投入上從來沒有猶豫過。UC今天為止產品研發比重超過80%,我對產品研發,我認為它的投入最有效,投入它就紅驅動好的產品,才能驅動出好的結果。從源頭看,好的人,好的研發,生產出好的產品,最後有好的結果。

《創業家》&i黑馬:其實BAT看中的綜合入口級業務都是不可能獨立的。


俞永福:在中國今天這種格局下,的確是一個人開船的挑戰是很大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026

BG併入殼牌 執行長衰變肥貓

2015-04-20  TCW  
 

 

「錢多事少」是每個上班族夢想,不過英國天然氣集團(BG)執行長隆德(Helge Lund)卻真做到了。荷蘭皇家殼牌石油日前宣布購併BG,隆德將帶著公司付給他約三千萬英鎊(約合新台幣十三億五千萬元)薪酬離職,這也讓他成為輿論批判的肥貓。

今年五十三歲的隆德生於挪威奧斯陸,擁有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企管碩士學位。他最初是在議會當顧問,職涯高峰是在二○○四年,接任挪威國家石油公司(Statoil)執行長。

這家挪威政府持股超過六成的公司,在隆德接手時一團混亂:他上任前的總裁與執行長皆因行賄而下台,環保人士也質疑該公司破壞環境。隆德上任後推動透明化,將探油技術中所含各種化學成分公開,以杜絕環保質疑。他還跨足國際,讓該公司進入俄羅斯的北冰洋、墨西哥灣探油。擔任執行長十年,隆德讓這家挪威本土企業,躍升為如今市值約六百億美元的跨國石油公司,他也被稱為「石油先生」。

原本輿論預測隆德將從政——他曾擔任挪威前總理威洛(Kare Willoch)的顧問。不過今年二月初,他到BG當執行長。當時BG同樣是一團亂:去年第四季虧損超過五十億美元,股價從去年初到隆德上任時,已下跌二五%,該公司執行長從去年四月就一直懸缺。

BG當時以年薪一千二百萬英鎊聘請隆德,就被股東如英國法通保險公司(Legal & General)質疑「高得離譜」。隆德和BG還另有合約,在一定期限內離職可領補償金。這次殼牌石油購併BG,隆德將帶著約三千萬英鎊離職,等於BG付這麼多錢,只讓他工作幾個月。儘管此交易是兩家公司主席決定,隆德也表示「我根本不想半途落跑,」不過他仍被譏為肥貓。

事實上,隆德的薪酬仍是市場之價:殼牌此次以四百七十億英鎊購併BG,乃史上第三大能源購併案。若無此購併,續任執行長的隆德成功改造BG後將其出售,帶來的價值必高於此數,這正是隆德高薪的原因。只不過隆德還來不及證明自己,就將帶著肥貓之名離職,或許他只能期待下一個陷入困境的公司,能對他「慧眼識英雄」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737

不只製造業,台灣高端服務業也西進 勤業眾信「降格」併入中國內幕

2016-04-11  TCW

國內四大會計業者首例,勤業眾信跟中國德勤整併,因股權少,未來恐受制於對岸,背後卻有各取所需的盤算。

今年二月中旬,台灣規模最大的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發出了一封公開信,總裁郭政弘對所有員工宣布,將與同屬Deloitte體系的中國德勤全面「策略整合」,於今年六月一日生效。背後反映的正是,除了製造業、一般服務業已積極往中國發展,仰賴高素質人力的專業服務業,也面臨西進的壓力。

這個整合可不只是策略聯盟,而是扎扎實實的整併。雖然勤業官方表示細節還在洽談中,但內部人士透露,未來兩岸事務所將同屬大中華區董事會,按營收比例派任董事、分配利潤。這創下台灣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先例,與中國同業在股權上合而為一。

然而,由於台灣區員工較少、利潤也較少,董事占比自然居於下風,等於將控制權交給陸方。換句話說,原本與中國德勤是獨立、平行單位的勤業眾信,未來將受制於中國,台灣區總裁也儼然將從「幫主」,變成堂口的「堂主」。

「在全球區域整合的發展趨勢中,企業發展不能局限單一區域思考,」郭政弘在公開信中寫著,這是在雙方合夥人的高度支持下,所做的決定。會計師事務所皆採合夥人制,重要決策必須經過集體投票。勤業眾信的這一步,代表旗下一百四十多位合夥人,大多數投了贊成票。

這群年薪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元的高薪專業人士,為什麼願意從「幫」降格為「堂」?數字提供了解答。

它想攻中國的三千億市場

中國的會計業務規模由二○一一年的人民幣三百七十五億元,成長到二○一四年的人民幣六百零三億元(約合新台幣三千億元),年均成長率高達一二.六%。相較之下,根據金管會最新資料,同期間我國全國會計師事務所執業收入年成長率只有三%左右,二○一四年僅達二百八十四億元。

「台灣市場規模有限,競爭激烈,大打價格戰的結果,是會計師簽證公費平均比香港、大陸低了兩、三倍。」中國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中區市場部主管合夥人劉許友分析。

但是,從台灣想吃中國市場大餅,並不容易。受限於會計業聯盟組織禁止跨國「踩地盤」的默契,及中國會計師執照與法規限制,台灣的會計師向來只能持臨時審計證,赴陸替台灣轉投資公司、海外申請來台掛牌的F股公司查帳。金管會數字顯示,二○一四年台灣會計師在中國執業收入總計只有十一億元,金額並不高。

中國想要它的專業人才

勤業眾信是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中,對中國市場最為積極的一家,輔導超過五成F股回台上市,但這仍填不滿成長需求。郭政弘在信中寫著,整併案著眼兩大點,六月後,旗下會計師在中國跨境執業就沒了踩地盤問題,勤業眾信也將在既有的上海台商服務團隊外,將觸角伸向中國其他地區。

對中國德勤而言,需要的則是台灣人才。「中國會計師人才缺口一直都很大,但倒也不是人才不夠,而是流動性非常高。」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董事長王金來說。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資料呼應了他的觀察,全中國約有二十五萬人擁有會計師執照,但只有十萬人是執業中的註冊會計師,主要原因是企業界挖角頻繁,一胎化政策下長大的年輕人,不願過加班熬夜的查帳日子。

至於台灣勤業眾信會計師,則可藉中國德勤資源,享有中國水準的薪資與機會。劉許友分析,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新鮮人第一年起薪,中國與台灣約略相等,但之後的調薪,中國明顯比台灣幅度高、速度快。

雖然劉許友未主動對台灣同業發出英雄帖,但過去兩年有不少大型事務所的會計師私下找他諮詢,已有人因此轉赴中國畢馬威就職。

這不只反映會計業在台困境,更顯示高素質服務業人力西進已成趨勢。根據經濟部調查,和會計業同樣的專業技術服務業,市場規模已經陷入瓶頸,去年全年營業額二千四百四十五億元,比前一年衰退二.七%,已經長達五年都在這個水準上下打轉。

看來,繼製造業外移,餐飲服務業西進,在台外資企業陸續被位於中國的大中華區總部整併後,現在連主要服務在地客戶、採合夥制的專業服務業,也必須與中國市場越走越近了。

【延伸閱讀】退休金不足,也成了推力?

當詢問勤業眾信跟中國德勤合併到底怎麼回事,不少會計師同業們都暗示:「聽說補撥退休金也是原因之一。」專門幫企業規畫退休金的會計師,竟也有退休金提撥不足問題?是的,由於採合夥人制,利潤總在當年度分掉,通常的做法是,若有會計師退休,將從所有會計師賺的利潤池中,分數年撥出退休金,等於由年輕人負擔老人的退休金。但這幾年屆齡退休人數大增,開始出現會計師的世代正義問題。

前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所長薛明玲最為人稱道的事蹟,就是在退休前主導結清數億元退休金,犧牲自己的福利與在任期間績效,終結資誠退休金制度,將利潤回歸年輕會計師。

向勤業眾信總裁郭政弘求證時,他強調,整併是為了區域綜效,「跟退休金無關啦!」不過,勤業眾信想跟中國德勤順利整併,勢必得一併解決退休金問題。「按國際慣例,要併人的那方,就要拿錢出來解決。」一位不願具名會計師說。

(文蔡靚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428

《京華時報》傳停刊 併入《北京晨報》

1 : GS(14)@2016-10-18 08:15:10

北京《京華時報》(圖)昨傳將停刊,現有編採人員將併入《北京晨報》。另昨有傳當地另一都市報《新京報》也將併入北京日報集團,惟該報官方後來否認此事。值得注意是,兩報刊的創辦人均與廣東南方報系有關聯。


創辦人與南方報系有關

《京華時報》官微前晚深夜發訊息:「要生活的漂亮,需要付出極大忍耐,一不抱怨,二不解釋。晚安!」事後被網民視為告別語。至昨早部份《北京晨報》員工也證實《京華》併入一事。有猜測指,《京華》近數年均出現虧損,停刊或是主管機關因應此情況的調整。至於昨網傳《新京報》也將併入北京日報集團,該報官微昨稱:「闢謠:絕無此事!」另有傳聞指,該報社長戴自更提辭職準備創業,惟消息未被證實。《京華時報》為官媒《人民日報》旗下子報,創刊於2001年,創始總編輯朱德付來自南方報業集團,曾一度穩佔北京早報70%以上市場;《新京報》則由《光明日報》和《南方日報》兩大報業集團於2003年合辦,當時編採部門以《南方日報》為主,骨幹人員更大多來自《南方都市報》。兩報也因此被外界視為「南報北伐」產物。微信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18/198043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535

中證監保「獨立」 星展:不排除日後併入

1 : GS(14)@2018-03-19 04:26:07

【明報專訊】中證監早前被流傳將一同合併成為超級監管機構,不過中證監最終保持獨立。星展唯高達中國銀行業分析師施畊宇對只有兩會合併感到意外,他認為銀保合併是因為銀行和保險的金融風險相對較高,但不能排除未來中證監併入的可能。瑞穗證券亞洲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認為,證券與銀行保險的關係,不及銀行與保險間密切,因此保持獨立。

高盛報告亦表示,沒將中證監合併,可能是因為中證監監管的是市場,銀保險監管的是金融機構,此外,部委合併意味着減少了高級職位,人事協調也有一定難度。這次調整對人行的影響亦好壞不一。一方面人行被賦予更多的宏觀審核責任,但另一方面多了一個新的監管機構,可以平衡人行在政府的影響力。

至於銀監會保監會合併,沈建光認為兩會合併做法合理,因為銀行保險的關係密切,例如年前引起軒然大波的萬能險很多都是通過銀行出售,加上銀行擁有保險牌照,亦有保險擁有銀行牌照,現時銀行和保險已經融合,因此不需要獨立的保監會。保監會主席空缺近一年也未填補,似乎是為合併做準備。

高盛:減少高職位 人事協調有難度

德國商業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周浩則認為,保險機構的業務太複雜,不能用單一的保險機構來看待。是次改革對保險公司的影響相對較大,未來或會加強對保險資本金的要求。

人行將接收擬定銀行業、保險業重要法律法規草案,和審慎監管基本制度的職能,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則認為,這有助法規和監管規則比較統一。人行和銀保監之間重新分工使得職責更為明確,銀保監通過微觀審慎監管來防控風險的職能更突出。

[2018兩會]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207&issue=201803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7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