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昆山金利從家庭代工廠到A股掛牌的幕後推手 神祕富豪廖日興隱居豪宅當農夫

2010-9-6 TWM




現年六十歲的廖日興是昆山金利的創辦人之一,退居幕後的他,現在住在陽明山的豪宅裡,過著農夫般的生活,平時就在庭院裡種菜、種花生,唯一奢侈的嗜好就是玩車。

這位早年創業致富的神祕富豪,如何在銘板業闖出名號,進而促使昆山金利在中國A股掛牌上市

撰文‧林宸誼

牆壁上的咕咕鐘,連續響了十二聲,午夜十二點,廖日興才從繁忙的工作中驚覺,趕緊吆喝員工收拾東西回家休息。民國七十年代位在台北市萬華西園路這家小工廠,全公司不到十名員工,擠在潮溼的地下室裡趕工,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這就是數十萬家家庭工廠的縮影。

但誰都沒想到,二十七年過去,這家當年在地下室日夜加班的家庭代工廠,如今已是全球外觀件業者的翹楚,業內只要提起昆山金利,莫不豎起大拇指,而當年在地下室和所有員工一起加班、一點老闆架子都沒有的廖日興,早已退居幕後,把公司交給專業經理人打理,他自己在陽明山上置產,在豪宅庭院裡種菜、種花生,過著他人生最嚮往的田園生活。

一 提起廖日興的名字,﹁哦,那個興仔﹂,成為銘板業者共同的回答。同一時期的銘板︵企業外觀標誌︶業者說,在他的印象中,當初是廖日昇與廖日興兄弟檔一起經 營銘板業,業者笑著表示﹁他們那群男生坐不住﹂,因為家族企業每個人都是﹁校長兼撞鐘﹂,過著白天跑業務,晚上兼印刷工人的生活。

專接利潤高的訂單,銘板圈闖出名號相較之下,哥哥廖日昇個性較沉穩,廖日興則比較活躍,擅長在外跑業務,兄弟兩人一動一靜,搭配得很好。業者眼中的廖日興,膽子不僅大、還喜歡嘗試許多新東西,個性豪爽沒有架子。

﹁ 早期廖家靠接白色家電與輪胎蓋起家﹂,熟悉廖家的銘板業者指出,那時每個人手中的訂單都滿滿滿,唯獨廖家專門接利潤高、產量少,但產值高的單,在同業的眼 中,廖日興常引進最新的機器,﹁廖家很快在銘板圈闖出名號﹂,銘板業者指出,如果拿電腦品牌來比喻,廖家所接的單像是精緻度高的Apple筆電,而其他銘 板業者則像是樸實的acer。

有趣的是,廖氏家族成員進入家族事業,卻個個不喜歡掛名,所以找來曾在港商擔任過採購的方幼玲(現為昆山金利的董事長兼總經理)進入公司,打理工廠內大大小小的事。

方幼玲二十七歲就進入昆山金利,從助理開始做起,兩年後方幼玲買下生平第一部中古的喜美轎車,開心地與廖日興合照,照片中還可以看到在不到二十坪的房子裡,連桌上都堆滿了產品。

慢慢的,由於哥哥廖日昇年歲漸長,方幼玲逐漸遞補上來,忠心耿耿地打理工廠大小事務。熟悉廖日興的業者指出,以他豪爽的性格,無法一刻安靜地待在公司裡,幸虧找到方幼玲幫他坐鎮,﹁而且還能彼此信任搭配無間﹂,實屬難得。

朋 友口中的廖日興,是那種懷有浪漫夢想的人。過去在昆山金利規模還小時,好幾次面對業務被擠壓,同業殺到見骨的削價競爭,讓堅持高毛利、高技術的昆山金利﹁ 經常會面對客戶轉單的痛﹂,每次都讓方幼玲壓力非常大,反倒是廖日興看得很開,反過來勸方幼玲不要太在乎,﹁這種會轉單的客戶本來就不是我們的客戶﹂。好 幾次,方幼玲都想開口問廖日興,要不要也接一些低毛利的單子,但話到嘴邊,看到廖日興真心看得開的樣子,只好又把話吞回去。

把員工當家人看待,屬下因此更拚命廖日興家族是典型的本土家族,公司內部開會都是講閩南語,一開始,方幼玲是一句閩南語都不會說的外省人,壓力也特別大,因此剛開始三到五年,方幼玲有很強烈的﹁不能讓廖董漏氣﹂的聲音一直迴盪在心中。廖日興還勸她說,壓力不要那麼大,甚至連﹁即使把公司做垮也沒關係,盡力就好﹂這種話都說出口,昆山金利的員工說,不要以為廖董只是說安撫的話,他是非常體恤員工,真的會這麼想的人。

一 九九三年,昆山金利的客戶慢慢往大陸遷徙,也讓金利跟著客戶的腳步到江蘇昆山落腳;方幼玲也開始當空中飛人,爭取國外訂單;令她感到窩心的是,每當方幼玲 在國外出差,廖日興就會去看看方幼玲的母親,或是送個特產到方家。﹁廖董還特地叮嚀我的家人,不用提他到過家裡﹂,這樣的小舉動讓身為員工的她相當感動, 像是被當成廖家人同等看待,也讓她更加拚命。

一手協助昆山金利順利上市的富蘭德林總經理劉芳榮指出,﹁信任﹂就是串起廖日興與方幼玲兩端的連接線。一位是知人善任,另一位則是拚命工作回報。

身為大股東的廖日興,從○七年開始就很少介入昆山金利的實際運作,除非是遇到是否要申請上市這等大事,廖日興當然還是最後拍板人。許多資深員工私下說,廖董不缺錢,他要讓昆山金利上市很重要的理由,是為了讓員工能夠過更好的日子。

昆山金利首次申請中國上市其實並未順利過關,當時中國證監會以其台灣廠才剛結束為由,有﹁同業競爭﹂之虞,擋下申請案。按理說,心裡最受傷的,應該是廖日興,因為公司就像是他捧在手心上養大的小孩,卻似乎不太被這個資本市場認同。

但廖日興卻表現得好像局外人一樣,反過來不斷安慰公司同事,﹁公司沒有上市沒關係,只不過是發展的腳步慢了些,大不了公司收一收回來就好﹂,一席話讓許多為了上市案,很久以來都沒睡好的同事都紅了眼眶。

還要不要提出第二次申請,在內部正式開會討論時,細心的廖日興不想給員工太大壓力,他沒有多言,反而是轉頭問方幼玲:「你看呢?」讓劉芳榮印象相當深刻。

而方幼玲的回答更絕:﹁那就做吧!﹂劉芳榮回想當時兩人對話,不禁笑說,兩人的個性簡直是互補。如今昆山金利順利在今年八月三十一日掛牌,成為第八家在中國A股上市的台商公司,終於完成兩人的心願。

退居幕後,在陽明山上當起農夫劉芳榮指出,其實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想要休息,不想再辛辛苦苦工作,今天要是遇到這麼好的專業經理人幫忙賺錢,身為大股東當然樂得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廖日興則是選擇遷居到陽明山,當一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夫,在自己家裡種菜、種花生,非常自得其樂,偶爾才到淡水的辦公室裡﹁坐一坐,聊聊天﹂,不像老闆,反倒像員工的好朋友。

現在廖日興最喜歡做的事,就是開著他心愛的法拉利跑車下山,把收成的農作物分享給好友,﹁常常可以收到很多新鮮、早上才剛摘下來的蔬菜,像今天收到一大包乾花生,才知道廖董這一季種了花生﹂,劉芳榮說。

在劉芳榮的眼中,身高只有一百六十多公分,穿著隨興的廖日興,就像普通的中年人,一開口就是一位很親切的歐吉桑,即使在路邊攤吃小吃,﹁都不會被人發覺是有錢人﹂。唯一與﹁奢侈﹂扯上邊的,就是廖日興喜歡玩車。

在廖日興的豪宅裡,停了幾輛名貴的跑車。銘板業者也說,廖日興年輕時,算是同一批業者裡最早買賓士車的,而且還常常和幾位年紀相近的老闆,圍在一起討論車子。

﹁廖董是那種寧可陪女兒也不願進公司的父親﹂,劉芳榮這樣形容,所以他與哥哥廖日昇的兒子,都不願意擔任公司的管理職,但即使權力全部釋出,也沒影響他在集團中創辦人的地位。

雖然昆山金利上上下下把廖日興當成精神領袖,但廖日興本人卻寧可當快樂的股東,每次到公司,也跟著一般員工在員工餐廳裡用餐,他還向他的朋友說:﹁我希望有一天我的本業是農夫,那就是我人生最快樂的時光了!﹂

廖日興

出生:1950年

現職:昆山金利科技董事

學歷:高職畢業

經歷:金利祐興董事長 祐興塑膠董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76

集結Google平台 台灣品牌與代工廠分進合擊 台北國際電腦展 抗蘋果大軍的復仇

2011-6-13  TWm




當iPad 2全球賣到缺貨,當宏碁被高額庫存損失壓倒,台灣電腦產業一夕之間被焦慮籠罩。然而,即使今年蘋果拿走八成平板電腦市占率,但平板電腦不是唯一,戰爭才正要開始!

撰文‧賴筱凡、翁書婷

六月天的溫度高得有些嚇人,但每年的這個時候,在世貿、南港展覽館兩頭,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子廠採購、主管,頂著豔陽也不畏酷熱,他們的任務很簡單,就是在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尋找年底的聖誕節商機。

一樣的電腦廠大老齊聚,一樣的華麗展場與看不完的show girl,今年的Computex氣氛明顯不同於往年。三年前的Computex,華碩的一場展前記者會,以Eee PC宣告小筆電世代來臨。然而,科技產品壽命有限,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如今卻是只聞蘋果iPad 2的新人笑,不見台廠小筆電這舊人哭。

一場由蘋果掀起的平板電腦風暴,在今年iPad 2篤定端走八成平板電腦市場後,其他品牌廠的平板電腦設計得如何,似乎無法成為消費者今年的採購重點。但市場變化真的是如此嗎?戴爾全球副總裁暨大中華區 董事長閔毅達(Amit Midha)微笑著說:「戰爭才剛要開始呢!」

贏者不可能全拿

抗蘋果大軍集結反攻

就在Computex開展前夕,一封發自全球網路龍頭Google的餐敘邀請函,一一送到了台灣科技大老們的手上,包含宏碁董事長王振堂、華碩董事長施崇 棠、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仁寶董事長許勝雄、廣達董事長林百里、緯創董事長林憲銘等,幾大巨頭齊聚的目的無他,就是要商討如何在蘋果獨領風騷的時代,奪回 昔日光榮。

這場餐敘由Google發起的理由很簡單,殺不進蘋果的封閉式平台,台灣廠商得要有更厚實的靠山,那就是Google的開放平台,從Android到Chrome,Google成了抗蘋果大軍的新一代救世主。

他們不得不正視,蘋果推出iPad以來,確實在全球造成不小的風潮。縱使是iPad 2正式推出三個月後的今天,全球各地的iPad 2還是供不應求、賣到缺貨,「This is a critical time(這是一個關鍵的時刻)。」施崇棠大聲疾呼著,因為iPad 2帶給台廠不只是追不上的壓力,更直接衝擊全球筆記型電腦銷量,率先中箭落馬的宏碁,就是最顯著又血淋淋的真實案例。

但,這只是一時。

「五年內會發生很多事,就像筆記型電腦與平板電腦,戰況會越來越多變化。」電腦晶片大廠超微(AMD)產品事業群資深副總裁Rick Bergman在Computex開展的早上才剛飛抵台灣,就開始了他一連串會見台廠夥伴的行程,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我們會跟OEM廠(原廠設備製造 廠,即代工廠)手牽著手一起面對挑戰。」於是,宏碁的第一款平板電腦,搭上了超微專為平板電腦量身訂做的核心晶片DESNA,不只用的是台積電四○奈米製 程生產,還是集微處理器與繪圖晶片於一身的加速處理器(APU)。

華碩動作更是跑得快,繼四月推出結合鍵盤的變形金剛後,六月再推Pad Phone,「出門時候,帶著手機又要帶平板,又重又麻煩,我們這次是要把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的使用情境,全部整合在一起。」施崇棠顯得自信滿滿。

另一頭的宏達電也沒閒著,選在iPad 2台灣開賣的同一天,宏達電大動作地舉辦了年度派對。站在國、內外媒體面前,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更意氣風發了,因為宏達電的平板電腦flyer(飛行者) 光上市第一天,出貨量就超越預估值的一倍,以這種銷量估計,分析師不諱言,一個月要出三十萬台,一年更有機會上看兩百萬台。

抗蘋果大軍磨刀霍霍,更何況今年出貨量預估四千萬台的平板電腦,對比四億台的筆記型電腦出貨量,還是小巫見大巫,「競爭是會很激烈,但平板電腦能侵蝕筆記型電腦出貨量的程度有限。」閔毅達停頓了一下,偏著頭想了兩秒,「大概十%吧。」

平板不是全部

雲端、商用機種 機會更多蘋果iPad 2一路壓著其他品牌廠打,更把小筆電僅有的生存空間壓縮到讓雙A(acer與Asus)喘不過氣來,即使如此,抗蘋果大軍沒有多做歇息,「就算iPad 2,都還不算是平板電腦最完美的設計。」閔毅達的看法,在Rick Bergman口中獲得同樣的回應。

看著宏碁業績利空連番襲來,惠普下修財測,向來消費機種比重就低的戴爾,反成了iPad 2浪潮下的倖存者,「我們的商業產品比率高達八成,這也是為什麼戴爾第一季獲利能暴衝三倍,營收倍增。」有別於台廠的愁雲慘霧,閔毅達顯得一派輕鬆,確 實,平板電腦市場只是整體電腦產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這個市場還是正成長,只是成長幅度不若以往。」所以,戴爾去年在中小企業(SMB)產品線成長 十二%、政府部門產品線成長十三%,大企業產品成長九%,整體亞洲市場(包含日本)更成長了十五%,閔毅達不認為現在有悲觀的理由,「我們要做的是去創造 未來需要的產品,是去迎合消費者需求。」於是,我們看到Google、英特爾(Intel)在布局平板電腦外的產品動作,越來越 多,Chromebook、Ultrabook(超薄筆電)如雨後春筍冒了出來,「Chromebook只是開始,桌機、平板,甚至其他裝置,都有可能是 Chrome的下一個應用產品。」Google產品開發資深副總裁Sundar Pichai說。

英特爾執行副總馬宏昇(Sean Maloney)更有信心,「在二○一二年底前,將有四○%的消費性NB市場屬於Ultrabook。」另一方面,各家大廠也開始力鞏中小企業產品與雲端 服務。以第一季逆勢交出獲利倍數成長績效的戴爾為例,中小企業產品對他們來說,更是拉動獲利動能的最重要柴火,「所以,我們去年中小企業事業群在戴爾貢獻 營收比重將近三八%。」戴爾大中華區中小企業事業群總經理許肇元說。

隨著中小企業客戶對網路依存度越高,市調機構Gartner就預估,今年全球企業IT支出高達二.五兆美元,這也是為何多數品牌廠在消費市場踢到鐵板後,紛紛轉向商務機種與中小企業市場。

至於雲端服務,更是各家代工廠遇到毛利瓶頸後,思考轉型的第一重點,像廣達、英業達,都將雲端視為從NB代工轉型的最重要策略,閔毅達進一步拿出數據佐 證,過去十八個月裡,全球的數據量增加了一倍,未來十八個月,這個數字還會再增加一倍,雲端成了平板電腦浪潮下的另一個機會。

只是看在許肇元眼裡,在這些產品市場不能躁進,「客戶願不願意添增採購,重點還是在於你的產品有多高的性價比,能提供多完整的解決方案。」所以,戴爾砸下十億美元就為提供數據中心的軟體,即使戴爾自己本身不賣軟體,但戴爾要給客戶最完善的雲端服務。

就在雙A焦慮如何跟上蘋果的腳步,把所有iPad 2沒有的功能全做到自家平板電腦上的時候,抑或零組件廠、代工廠如何擠進蘋果供應鏈之際,或許台廠可以退一步來看。

閔毅達笑了笑,「這是一人多機的時代,誰也不會消失在市場上,平板電腦永遠也不可能取代NB。」為現今焦慮不已的台灣電腦產業,給了另一個不同觀點。

施崇棠:iPad真的很兇猛iPad浪潮衝垮宏碁防線,也讓雙A今年營收面臨苦戰。趕在Computex開展前,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接受《今周刊》專訪,分享他對平板電腦及市場競爭激烈的看法。

《今周刊》(以下簡稱問):華碩投入平板電腦,究竟有什麼優勢?

施崇棠(以下簡稱施):大家都在談Pad(平板電腦)的時候,喜歡說它只是做一個pleasure computing(娛樂電腦),可是卻沒有注意到Web 2.0的趨勢。現在其實越來越鼓勵大家一起來共襄盛舉,像社群網站的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都在鼓勵更多的輸入,鼓勵更多的 creation(創造)。

華碩雖然不是跟第一個Google一起做Honeycomb(Android 3.0)的廠商,但是我們的優秀工程師真的讓Google很impressive(印象深刻)。

我覺得蘋果是想建立一個比較closed(封閉)的生態系統,但Android是開放的觀念,有時候三個臭皮匠會大於一個諸葛亮。

問:今年華碩預期平板電腦的出貨量有多少?

施:我們其實也是很小心、很保守的在估計。iPad真的是很凶猛!我們希望在開放的陣營,包括Android與Windows,是絕對領先的。坦白說,出 貨數量現在估計其實不太準,但我們內部今年是有定了一個200萬台。我覺得在變動時代,這樣估的話意義不大,但華碩如果做得好的話,當然要遠遠超過這 200萬台。

問:華碩近年來面對的挑戰不小,你怎麼鼓勵大家持續精進、不斷前進的?

施:我最近在全球行銷會議上,給大家畫了一張圖:一個老和尚在做期末考試。

我在圖左邊,畫了一個易行門,右邊畫了一個難行門。然後這個甲和尚在考試的時候,他一下子就選擇了那個易行門,因為易行門沿途就是好漂亮的花啊,很好的食物。但是就是最後此路不通。

乙和尚選的就是難行門,沿途都是毒蛇猛獸啊,很多的考驗,可是最後他拿到了武功的寶藏。

丙和尚就是在那邊猶豫不決。到底是難行門還是易行門?結果喪失了先機。

我覺得中國的古老智慧很好,就是說易形門大家都會走,你會走也要走,你不會走也要走。我是鼓勵華碩同仁,寧願選一個比較難走的門。 (楊方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59

揭秘凡客北京代工廠:訂單出貨週期最快僅一月

http://news.imeigu.com/a/1331888460202.html

【搜狐IT消息】3月16日,凡客誠品代工廠北京銅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馬暉在接受採訪時披露,電子商務正在顛覆紡織製造業的反應機制,凡客的T恤訂單最快可以在上線前一個月生產完成,而傳統服裝企業的備貨週期可能長達3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

「舉個例子來說,我對凡客承諾的是,拿到凡客訂單確認文件後,我可以在兩個月內最快一個月就將衣服生產完,這意味著凡客可以更快地根據市場變化對服 裝進行設計。而傳統的一些品牌,往往出貨週期最少90天,甚至一些國際知名運動品牌今年3月份便開始生產2013年秋冬款的服裝了。」馬暉表示。

不過,馬暉也坦言,凡客也對銅牛提出了更快反應的要求,但是,這是一項非常複雜的數字化工程。

據悉,北京銅牛股份有限公司於2000年12月28日成立,隸屬於北京銅牛集團有限公司的骨幹企業,重點發展內衣系列、童裝系列、休閒系列產品和商 品坯布。除了承擔凡客代工外,銅牛還是噹噹網自主品牌服裝的涉及代工商,同時,其還代工Kappa、H&M、黛安芬、迪斯尼、安踏、李寧等品牌的 服裝,而這些品牌的服裝與凡客的服裝在同一流水線上。

另據瞭解,銅牛去年為凡客代工的總金額約為6600萬元,共生產200萬件凡客衣服。(雷風)

以下為代工廠生產流程及內部場景圖:

將紗紡成補

紡完的各種布料

染色

製衣部場景

分片與縫紉

每件衣服的流程標籤

整燙操作流程

整燙

包裝成袋

抽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55

阿迪達斯代工廠的煎熬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8/1967982.html

豔發現,車間變得越來越空了。「以前車間總是滿滿的,覺得很擠,但現在覺得很空。」她說。

作為阿迪達斯在華最大的代工集團之一,廣東萬邦(清新)鞋業有限公司(下稱「萬邦」)現在的日子並不好過。

李豔已在萬邦工作兩年,基本工資和加班費等,她每個月能拿到大約2500元。她覺得工資太低了。「我想換一個工作,這樣也許能夠賺得多一些。」

今年7月,受人力成本不斷上漲等因素的影響,國際體育品牌阿迪達斯決定關閉其在華的唯一一家直屬工廠——阿迪達斯(蘇州)有限公司。分析人士認為,這是阿迪達斯向低成本代工製造全面轉型的舉動。

「公司今年以來訂單少了很多。」萬邦一位經理在電話中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公司今年的經營業績比較糟糕。

就像這位經理所說的,接受本報採訪的業內人士紛紛把這種不景氣的業績,歸因於宏觀經濟的持續低迷和人力資源成本的不斷攀升。

業內人士指出,今年以來,國內鞋企都在煎熬中蹣跚前行。

8年來第一次漲工資?

今年4月,萬邦終於給員工漲了工資。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自稱已經在萬邦工作了8年的張麗說,她現在的基本工資是990元,這是因為公司漲了90元的基本工資。「這是公司第一次給我們漲工資。」她說。

李豔亦表示,4月份那次,萬邦確是在她工作以來第一次給員工加了90元的基本工資。

萬邦佔地面積400畝,繞著公司快速走一圈,至少得花上40分鐘。在這裡,每一個月多漲100塊錢的工資,意味著萬邦每個月要多支出70萬元。

阿迪達斯日前宣佈關閉其在江蘇的工廠,這一消息觸動了萬邦的神經。

萬邦拒絕就相關問題接受本報的採訪。不過,本報記者從相關渠道瞭解到,萬邦今年上半年在廣東清新縣的用電量為126萬千瓦時,比去年同期的153萬千瓦時減少了27萬千瓦時,同比下降近18%。

一位萬邦知情人士向本報透露,隨著人力資源成本的上升,萬邦已經逐漸減少在清新的生產規模。「前幾年,萬邦在清新縣太平工業區的員工最多時候高達2萬人,但目前僅有7000人。」

「阿迪達斯把它在江蘇的公司都關了,你想想我們還能好到哪裡去?」 萬邦相關負責人陳先生不高興地反問記者。

20年前,設廠不到2年的萬邦就已經開始與到廣東尋求運動鞋加工廠的阿迪達斯聯手合作。萬邦當時除了阿迪達斯外,還為其他客戶貼牌生產。1996 年,為了尋求轉型,萬邦放棄其他客戶而專注為阿迪達斯一家加工。後者在中國至少擁有300家代工廠為其貼牌生產各類產品,並通過它的貿易公司進入終端零售 渠道。

上述萬邦那位經理表示,萬邦今年業績不好,主要原因是受到宏觀經濟的影響。他說,萬邦今年上半年的訂單同比減少了大約三成。

知情人士說,作為台資企業的萬邦一直有上市的打算,故而對媒體的採訪抱有更加謹慎的態度。「公司業績不好,在這個時候,每個股東都有不同的想法。」 他說。

萬邦何處去?

上述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在今年早些時候,萬邦已經把一小部分的生產線從太平鎮太平工業園轉移到了清新縣的三坑鎮。在他看來,那裡的人力資源成本不僅較為低廉,而且容易招到工人。

多位接受本報採訪的萬邦員工表示,目前萬邦在太平鎮太平工業園招工也面臨困難。「工人來一批又走一批,但走的總是比來的多。」在萬邦工作多年的一位相關負責人對本報表示,「招工太難了。」

10年前,隨著珠三角人力資源成本的不斷上升,萬邦決定把公司從廣州轉移到了位於廣東這一個偏遠的山區——太平工業園。2006年,萬邦實現了生產線的全部轉移。

6年後,當年困擾著萬邦的問題再一次出現。上述知情人士說,萬邦打算下一步往內地或者東南亞遷移。

三坑鎮官方網站有限的資料顯示,2010年全鎮工業產值僅為16億元,而與其接壤的太平鎮則高達154億元。「三坑鎮相對來說還是比較落後的。」這位知情人士說,「這有利於萬邦把生產線轉移到這裡來。」

萬邦一直在尋求工廠的轉移。曾在萬邦供職多年,現任歐盟對華鞋產品反傾銷應對聯盟秘書長郭煒文曾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因國際貿易摩擦增多以及生產成本快速上漲,阿迪達斯希望自己的中國供應商也應有全球的生產佈局來減少經營風險,萬邦於2006年開始到印度設立工廠。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1年,萬邦在印度的工廠已經擁有超過7000名員工。

這讓人想到了台資企業裕元工業集團。作為阿迪達斯另一個較大的代工集團之一,裕元在中國大陸設有眾多工廠。據報導,截至今年3月底,裕元鞋類生產線為525條,其中分佈於越南和印尼的生產線加起來達到286條,佔比超過50%,中國大陸則有230條生產線。

從台灣到大陸,再從大陸到東南亞,這已經成了諸多台資鞋企的必經之路。

在接受本報採訪的業內人士看來,就像當時從廣州轉移到清新一樣,萬邦或許在不久的未來也會從清新轉移到其他地方,以實現同樣的目的:降低成本,容易招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821

宜家遭模仿挑戰 部分代工廠自立門戶建家居連鎖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20/0NNDIwXzUyNTU0NA.html

前不久鬧得沸沸揚揚的「宜家壓榨代工廠」事件,又有了新動向——已經與宜家斷絕了合作關係的數家代工廠「自立門戶」,與多方投資人聯合投資開辦了嘉宜美家居連鎖商超。嘉宜美的第一家分店已於9月16日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對外營業。

昨日(9月19日),嘉宜美投資創辦者之一的曹躍偉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證實了近期外界的一些說法:「今後一定時間內,嘉宜美將學習宜家模式,並籌劃未來3年在全國範圍內擴張至200家店。」

他稱,從長期來看,嘉宜美將通過差別化、本土化的方式與宜家家居競爭。無論在銷售價格和銷售渠道上,嘉宜美都會比宜家更有優勢。目前已有不少宜家代工廠轉投嘉宜美。

嘉宜美執行董事李俊明則向記者透露,在發展初期,嘉宜美將先避開宜家,在宜家並未涉及的城市內迅速佈局。

至於後期是否會進軍宜家目前已經進駐的城市,還要看前期的「造化」。

部分代工廠「投靠」嘉宜美

不少宜家前代工廠參與投資、供貨的嘉宜美品牌開張,迅速引起了業內的廣泛關注。

據《華夏時報》報導,由云南省嘉宜美投資有限公司投資的第一家嘉宜美家居連鎖商超已經裝修一新,藍色的基調、商場內的產品擺設以及部分已經上架的家居產品,與宜家商場幾乎沒有任何差別。

李俊明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創立嘉宜美品牌的投資人有不少是宜家之前的代工廠,耐力木業董事局主席曹躍偉就是其中之一。目前的投資人由國內家居零售商、製造供應商、商業地產開發商等三方力量組成。

事實上,與投資人相比,嘉宜美的供貨商與宜家的關聯更為密切。「嘉宜美的供貨商跟我們一樣,都是宜家的前代工廠。」曹躍偉告訴記者,「目前有十幾家宜家前代工廠為嘉宜美供貨。」

這正是創立嘉宜美的初衷之一,李俊明坦言,在宜家苛扣代工廠利潤之後,各家代工廠都需要「活路」。

中投顧問建材行業研究員鄒明曉表示,我國家具賣場普遍偏向高端市場,中低端市場空間大,是宜家能夠立足的重要原因。

有業內人士則進一步指出,宜家在歐洲以低廉價格迅速佔領市場。然而在中國,宜家不僅失去了價格優勢,而且產品質量屢遭詬病。在此形勢下,宜家卻依舊擁有不小的市場,原因就在於宜家對產品有統一的設計標準,符合一部分消費者的需要。

對此,李俊明稱,創立嘉宜美的另一個原因正是由於看到了目前家具行業的現狀是「兩頭大中間小」,即需求、製造數量龐大,但品牌渠道商則很稀缺。這是宜家能夠在中國成功的原因,也是目前整個行業存在的商機。

李 俊明表示,在發展之初,嘉宜美將學習宜家的經營模式和產品線組合。「今後我們的產品設計也是走簡約和時尚的路線,並把握統一的設計風格。我們有專門的設計 部門,並和國內外優秀的設計機構保持良好的關係,這是我們的一大優勢所在。」他稱,由於宜家在中國的擴張速度較慢,他們將先通過迅速擴張的模式在宜家尚未 佈局的城市開業,從而搶佔市場份額。然後針對不同客戶,推出產品的個性化設計服務。

「宜家北歐式的產品不一定適合本土,我們將推出比宜家更適合中國人的產品。」曹躍偉說。

不僅如此,嘉宜美還在銷售渠道上給宜家施加了壓力。由於之前都是站在同一條戰線上的「戰友」,因此,嘉宜美與供貨商的關係非常密切。「將來,還會有更多宜家目前的代工廠轉投到我們這裡來。」曹躍偉信心十足地表示。

但對於代工廠的具體名稱、「投靠」嘉宜美的代工廠數量,曹躍偉則表示不便透露:「因為部分代工廠仍在為宜家提供產品。」但曹躍偉說,相比「老東家」宜家,嘉宜美將對旗下代工廠採用更高的收購價,但產品的售價將會更低。

宜家聲稱做好競爭準備

對宜家模式知根知底的代工廠創立了「新版宜家」,是否會對宜家的市場份額和供貨渠道造成衝擊?

對此,宜家方面稱做好了競爭的準備。但當記者問起具體的應對措施,宜家方面僅表示將繼續堅持在華的採購模式,拒絕評論個別商家的策略。

中投顧問建材行業研究員鄒明曉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嘉宜美的開業對宜家的經營和市場份額造成影響和衝擊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嘉宜美與宜家進行 同質化競爭,它們的產品類似、目標市場相同;同時,嘉宜美在價格和渠道方面佔有優勢,這會對宜家的銷售和採購造成一定壓力;另外,作為本土企業,嘉宜美對 中國市場更加瞭解。

前不久,商務部和中國建築材料流通協會聯合發佈了全國建材家居景氣指數BHI。該指數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 建材家居賣場銷售額累計為5539.3億元,同比下降7.66%。小品牌撤場嚴重、出租率下降、招商遇困成為目前家居業的普遍現象。日前,就連全球最大的 家居建材零售商家得寶也宣佈關閉在華所有門店。

家居業寒潮愈演愈烈,不少家居建材賣場面臨窘境,同時面臨家居行業巨頭宜家的競爭,這不禁 讓人對嘉宜美品牌的前景產生了質疑。對此,李俊明表示,家居業遭遇寒流,主要原因在於行業的利潤分配不均,銷售商往往過度追求利潤最大化,剝奪了代工廠的 正常利潤,並侵害了消費者利益。他坦言,目前大部分家居賣場都在「打折」,但打折並不是讓利的表現,而是說明銷售商的利潤太高。

從長期來看,取得的效果往往不是擴大銷售業績,而是讓消費者認為整個行業定價不透明。

此外,銷售商過度擴大利潤,還壓榨了代工廠的合理利潤。行業需要合理分配利潤,讓上游代工廠能夠長期運營,也讓消費者能夠對整個行業產生信任感,這樣才能使整個行業健康發展,李俊明補充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747

宜家挑戰者:一個代工廠在網絡時代的起步

http://www.iceo.com.cn/com2013/2013/0529/267399.shtml

藍黃兩色相間的門臉,裝修簡單,一側牆壁上,由上至下排列著「嘉宜美」三個藍色大字。找到這家位於牡丹江市陽明街陽明三路的嘉宜美首店並不容易。它不臨街,被一座家居城擋在身後,從路口看不到明顯的招牌。即使從門前經過,人們也很難把它跟宜家聯繫在一起。但走進店裡,熟悉宜家的客人會迅速察覺到這裡透出一股「山寨宜家」的味道。在這個頗有些簡陋的空間裡,賣的居然是跟宜家一模一樣的家具、擺飾,為數不多的展示間也明顯在模仿宜家。然而,貨品種類有限,整個購物環境也缺少了宜家的精緻細節和顧客體驗。

這不是李俊明理想中嘉宜美的樣子。這位「不在宜家工作的宜家員工」,為籌備嘉宜美,仔細剖析過宜家。他去瑞典宜家總部參觀,丈量宜家門店,琢磨產品陳列佈局,聲稱儲存了超過10萬張宜家店內照片。還會購買宜家商品,瞭解對手在配送、售後、安裝維修方面的舉措。按照李俊明的設想,嘉宜美的標準門店面積大約在5000到6000平方米,是宜家售賣商品區域面積的將近一半,店裡售賣的單品的數量超過宜家的一半,大約在2500個。

李俊明是嘉宜美的執行董事,與曹躍偉同為嘉宜美的創始人。2009年,李與曹在台灣相遇,互倒苦水。曹躍偉一手創辦的耐力木業從1997年開始做宜家的供應商,開始尚可共贏,但後來盈利空間逐年縮水。而身為中國家具銷售商協會會長,李俊明也有難處,家居銷售商處境艱難,沒有自己的產品,交大筆租金給紅星美凱龍,只能靠賺取差價生存。於是,兩人產生了讓企業擺脫供應鏈上的從屬地位,聯合運作獨立品牌的想法。

曹的初衷是,憑藉代工廠在產品生產上的優勢,複製一個縮小版的宜家,再以價格為優勢,迅速進駐宜家尚未開店的二三線城市,實踐這一想法過程中遭遇的困難超乎想像,但電子商務在中國的崛起又給他們打開了一扇窗,在收到天貓的邀請後,他們改變方向,走上了一條與宜家模式不盡相同的發展道路。這一中國版宜家的故事,從起步階段就在原有的宜家DNA之外,多了一層互聯網的外衣。

「先開槍,再瞄準」

曹躍偉是牡丹江海林市人,16歲開始做木匠,1995年在家鄉創立耐力木業。1997年,宜家青島辦事處主動找到耐力,希望後者能為其代工生產實木百葉窗。彼時,宜家剛剛設立了中國零售辦公室,正在籌備次年在上海開業,並成立中國首家門店。曹躍偉對宜家卻是一無所知,聽完來人介紹,知道能跟全球最大的家具零售商合作,他很高興,「覺得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跟它合作我們這一生就沒問題了」。

解決了最初遭遇的技術難題後,耐力與宜家的合作確實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獲得了雙贏。一方面,窗簾和實木家具的大批訂單令耐力業務量猛增,其百葉窗簾一度佔據宜家全球採購量的60%以上。另一方面,在宜家的嚴格掌控下,代工廠的技術、品控和管理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但好景不長。2006年,宜家與耐力協商,要耐力建一個年產值5000萬美元的工廠,並許諾提供足夠消化產能的訂單。耐力投資3000萬的新廠房建成後,趕上了經濟危機,宜家沒能兌現承諾。按照5000萬美元產值建造的工廠,實際訂單卻從未做到過500萬美元。此後,歐債危機持續發酵、人民幣貶值、原材料及人工成本上升,加上宜家堅持採購價逐年下行策略不變,代工廠幾近無利可圖。

據曹躍偉介紹,從1997年到2011年,宜家對耐力木業代工的一款窗簾採購價從每平方米10美元降到了8美元,而原料價格僅2010年就上漲了四成。許多有同樣遭遇的代工廠自發組成宜家供應商聯盟,由曹躍偉牽頭,與宜家溝通,希望能將採購價提高5%,但始終未能達成一致。談判未果,導致哈爾濱林興木業、華龍木業、大連廣通木業等宜家供應商聯盟中的成員紛紛倒閉,其他盟友也陸續退出了家具業。耐力因為有出口歐美市場的透氣窗業務支撐,才沒有倒閉。現在年產值八九千萬的透氣窗工廠,是曹躍偉為避免被宜家「綁死」而布下的一子。

放棄宜家訂單,改做自己的品牌,當曹躍偉在耐力提出這個想法時,支持者寥寥。十多年代工生涯,許多人已有路徑依賴。真正支持曹躍偉自創品牌的,只是少數。

支持也好,反對也罷,認準的事,曹躍偉不會輕易放棄。「他很敢咬住自己的事,敢想敢做」,耐力旗下透氣窗業務的負責人高媛這樣總結曹的個性。2011年3月,曹躍偉結束了與宜家長達15年的合作,開始專注於創建嘉宜美。

對嘉宜美而言,籌備足以與宜家PK的貨源似乎不是問題。李俊明統計過,宜家超過50%的採購來自中國,80%的單品在中國都有製造商。他們需要的只是時間。為籌備貨源、找供應商,李俊明和曹躍偉耗時兩年多,先後接觸了2000餘家家居產品製造商。但廠商們有自己的顧慮:擔心剛成立的嘉宜美是否能提供足夠的訂單;還在宜家採購體系內的代工廠,要考慮新合作是否會影響自己跟宜家的關係。最終,有280家工廠願意跟嘉宜美合作。嘉宜美承諾以高於宜家5%的價格向供貨商採購。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準備過程中,但曹躍偉已耐不住性子,媒體關於嘉宜美的報導越來越多,他急著先開一家店,讓外界知道嘉宜美在做什麼。李俊明試圖勸其延期,最終未果。2011年9月,曹躍偉在自己所有的物業內開出了首個嘉宜美門店。

面對外界對首家門店的質疑,曹躍偉沒有迴避選址不當和貨品不足等問題,但也不後悔自己的「急就章」。「第一個店有正面作用,也有負面作用,但正面多一些。我這個人做事,先開槍,再瞄準。我經常說『完美就是完蛋』,今天變化這麼快的時代,一定是先做,試錯成本儘量低,發現錯就趕緊改。」

把握機會,「先開槍,再瞄準」,是曹躍偉的一貫做法。15年前,曹躍偉接下宜家訂單前,耐力也從未生產過百葉窗。他帶著工人在車間裡自己摸索工藝,看似簡單的窗簾片卻總也做不出合格的產品,眼看著不能如期交貨,聽說青島有種台灣進口的設備可能有用,他立即去看,一試果然可以,買回設備解決了大難題。後來設備、技術越來越先進,耐力承接宜家窗簾訂單的能力從最初的12萬平方米,做到了後來的200多萬平方米。事後總結,耐力跟宜家合作一年後,做了超過100項技術改進。「跟宜家合作,必須得不斷改進,包括技術、生產能力、工人操作的能力。每個月都做,如果不改進我們就沒有錢賺。」

正是因為這種性格,沒有任何電子商務經驗的曹躍偉,又主導了嘉宜美商業模式從線下到線上的大轉型。


顛覆初衷

2012年10月的一天,曹躍偉出現在杭州天貓總部的一間會議室裡。這是一次由天貓主動邀約的會面,大會議桌對面,天貓超市總經理郭大路及其下屬坐得滿滿噹噹。

「來天貓開店吧」,郭大路拋出橄欖枝,並描繪了誘人的圖景。天貓上聚集了大批家具廠商,既有自己做品牌的,也有為國外品牌做代工的企業。通過電子商務,他們嘗試轉型,開闢了另一方發展平台。來自淘寶的數據顯示,自淘寶2009年開始對家具行業獨立運營後,到2011年,連續三年成交額增幅超過80%。

天貓到底看中嘉宜美什麼?「天貓上有上萬家代工廠,但嘉宜美宜家代工廠的特徵非常明顯,背後又有很多代工企業的支持,十幾年代工廠的經歷,在成本、品質控制、環保達標方面都頗具經驗。」天貓負責與嘉宜美對接的木旗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其時,曹躍偉已經體會到了拓展線下門店的難處。一方面,嘉宜美雖然有產品,有專業做家具零售和商業地產開發的合夥人,但依然難以避免拓展線下門店需要面對的成本高、見效慢、風險大等問題。另一方面,嘉宜美不可能在短期內具備宜家在產品設計、店面產品組合(據李俊明瞭解,宜家借此讓顧客的非計劃購物率達到了60%)上的實力。

與天貓的會面,令他意識到,轉到線上開店,不僅成本低,還能迅速打開局面,面向全國消費者做生意,有了天貓的支持,對嘉宜美品牌的推廣也有好處。跟合夥人商議後,嘉宜美決定轉型,明確發展以電商為主,線下體驗店為輔,所有交易全部網上完成的新模式。自此,嘉宜美避開了以實體門店與宜家正面競爭的態勢,轉而從宜家並不具優勢的電子商務切入,開始與昔日僱主爭奪消費者。

有天貓推動,只用了7天時間,嘉宜美的天貓旗艦店就上線了。事先未做任何推廣,唯一可被視為宣傳的,就是旗艦店首頁上「16年世界第一家居賣場代工經驗」、「一樣的產品,不一樣的價格」的描述。但翻看產品圖片,明眼人都能判斷出嘉宜美宜家代工廠的出身。與宜家相同的產品,卻大多擁有低於宜家的價格。同樣的產品,嘉宜美的價格最多會比宜家低出上千元。宜家的粉絲們坐不住了,上線後短短七天,嘉宜美的銷售額就突破了100萬。在緊接著到來的「雙十一」當天,銷售額達到了200萬。天貓趁熱打鐵,宣佈將在4月推出「春雷活動」,拿出3500萬廣告資源扶持嘉宜美等品牌。

嘉宜美嘗到了甜頭。曹躍偉尤其看好其現貨交易外的C2B預售方式:店家通過預售匯聚消費者訂單,確定供應鏈生產方向,家具企業根據訂單規模採購降低成本,省掉了庫存和倉儲環節,企業獲利,同時消費者也能享受到更優惠的價格。通過這種方式,一款預售的階梯凳,在嘉宜美的價格比宜家便宜了40元,十多天就吸引了3000個訂單。據曹躍偉估計,這個數量可能達到了宜家一個門店一年的銷量。

從線下到線上,嘉宜美也在根據銷售反饋調整產品結構,並發現了許多不一樣的需求。宜家店裡賣得好的產品,未必適合在線銷售。例如,宜家賣得最好的是儲物類產品,但嘉宜美旗艦店裡最受歡迎的,是一款在宜家並不暢銷的玻璃櫃。下一步,嘉宜美準備在旗艦店裡主推沙發、櫃子和床具。



不改「宜家DNA」

轉型後,嘉宜美計劃3年開300家體驗店,先做直營,等模式成熟後,再發展加盟,有直營店的區域不再設立加盟店。按規劃,2013年嘉宜美將開店數十家,主要集中在省會城市,但率先落子北、上、廣、深,且每地只開一家店。其它兩處原本已經簽訂租約的新店,全部停掉。嘉宜美原本想避開宜家已經開店的地方,現在不想避了,曹躍偉說,「北上廣深電商的銷售額佔到總量的60%,所以我們要往這邊傾斜。」

不過,新開體驗店的面積比之前規劃的要小,最新的北京店面積在1000平方米。3月28日,嘉宜美在北京城外城的體驗店開始試營業。比起牡丹江的首店,北京店在裝修檔次、產品豐富度、展示間設置等許多方面都有了改觀,但以家具產品為主的嘉宜美,還遠不是宜家的對手。僅就家具品種而言,嘉宜美目前的數量還不及宜家的一半。不過,體驗店裡中散發出的「宜家味道」,還是透出了嘉宜美身上的「宜家DNA」。

這是嘉宜美不會、也不能捨棄的部分。現在嘉宜美的家具產品,基本上都是過去宜家代工廠生產過的宜家產品。這也常被質疑侵犯宜家的知識產權,曹躍偉和他的合夥人,包括天貓也都考慮過可能存在的法律風險。嘉宜美戰略發展總監鄭重曾表示,宜家產品有知識產權保護的只有30餘種,嘉宜美生產的同款產品不再此範圍內。

但改變還是在悄然發生,只是範圍很小。走在嘉宜美的門店裡,也有那些熟悉宜家的老顧客不易察覺的變化。比如,一款宜家暢銷的沙發床,想一次拉開,宜家產品需要至少兩人,經耐力改進後,一個人就能輕鬆將其拉開。而這款沙發床,在嘉宜美的售價只有宜家的一半。宜家許多產品的設計來自歐洲,佔用空間較大,為了適合中國的家居環境,嘉宜美正嘗試將其改造成縮小版。在中國,消費者偏愛深色木材多於淺色的樺木,嘉宜美會據此改變宜家產品的選料。「做零售,我們知道肯定做不過宜家,還有巨大的差距。所以短期內,一定會向宜家學習。也會做類似的升級版,但80%的產品還是會向宜家學習。」

同樣的產品,更便宜的價格,是嘉宜美敢於叫板宜家的關鍵。做到這一點,也離不開多年代工宜家沉澱下來的「宜家DNA」。在曹躍偉看來,宜家家具必須走生產線、做大批量加工,而過去中國的家具製造商以小批量加工為主,兩者之間成本相差懸殊。許多想學宜家的廠家都是買了宜家產品,拿去工廠打樣,一報價,比宜家的零售價還貴。如果換成宜家代工廠做,產品有時能比宜家零售價便宜50%以上。他舉了個例子:宜家要求木方必須30公分才能拼接,但20公分的木方去接,並不會影響產品質量。這樣一來,部分被宜家扔掉的30公分以下木方還可以接著再用,原料使用率就提高了。「你永遠記得,所有的工廠都幹不過宜家的工廠」。

產品線上多年積累的經驗,是成熟代工企業的優勢。它們的弱點在於,大多沒有足夠的設計、運營能力和品牌影響力。與天貓的合作,會有利於嘉宜美補齊自己的短板。

嘉宜美轉型主做電商後,已經開始彌補自己最薄弱的環節——倉儲、配送、售前和售後服務——這些都是宜家代工廠過去不曾涉及的環節。從嘉宜美天貓旗艦店裡的買家評價裡,最多的不滿也皆來源於此。

截至2013年3月中旬,嘉宜美已經在牡丹江、濟南、江蘇建成了3座庫房,另有一個倉庫也已經在規劃中。物流方面,嘉宜美也通過天貓與第三方達成了合作。在安裝環節上,有宜家的地方,嘉宜美直接與跟宜家合作的第三方安裝隊合作,沒有宜家的區域,嘉宜美選擇由海爾日日順等幾個口碑較好的商家提供服務。經過幾個月的準備,曹躍偉相信其物流體系已經足以承受每月銷量兩三千萬的訂單。

硬件之外,曹躍偉也請朋友幫忙改進整個在線服務流程。代工廠不懂電子商務,網站運營公司對工廠流程和產品工藝缺乏瞭解,需要通過培訓,讓兩邊順利對接。網上賣家反映的問題中,70%集中在對安裝的不滿,嘉宜美就找人錄製關於產品安裝步驟的視頻放到網上,供消費者參考的同時,也可以用於培訓安裝工人。

線下體驗店也是不容疏忽的一環。對牡丹江門店的改造已經被曹提上日程。未來會在路口設置明顯的門店提示標誌。賣場內產品數量已由過去的100多種翻了一番。4月又推出「春雷活動」,嘉宜美賣場產品進一步增加到400多個。曹一再對門店負責人強調:「要告訴客人,我們過去是宜家代工廠,賣的都是跟宜家一樣的東西,還比它便宜。不要怕宜家,我都不怕,你怕啥。」

在積極為「春雷活動」做準備時,曹躍偉也接到了外界主動提出為嘉宜美提供產品設計的合作需求。天貓是嘉宜美的堅定支持者,卻也希望從模仿起步的嘉宜美,未來能有完全屬於自己的產品問世。天貓甚至考慮,會為嘉宜美等品牌提供與設計師團隊合作的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207

六暉生產輪胎氣門嘴 代工廠變身跨國公司 六兄弟齊心 把小零件做到世界第一

2013-08-26  TWM
 
 

 

輪胎上毫不起眼的氣門嘴,少了它卻穩「漏氣」的。成立三十年的六暉實業,一年銷售近五億個氣門嘴,正新、建大、米其林等大廠都是它的客戶,它如何從家庭代工廠成為全球第一?

車過彰化北斗市區,轉入小路,順著一片又一片的水田彎彎繞繞,這才發現有一塊三角地帶的工廠區,總共才六十家工廠,而且以小廠居多,這裡正是規模「迷你」的田中工業區。

置身其中的六暉實業,一直以來,被外界注意到的程度,就與其唯一產品、輪胎上用來灌氣的氣門嘴一樣毫不顯眼。但別小看這長度只有四、五公分的氣門嘴,六暉三十年來默默耕耘單一產品,竟然拚到了世界第一名,光是每個月出貨的四千萬個氣門嘴排起來,足夠圍著台灣環島兩圈。

公司取名「六暉」,訴說了六個兄弟齊心打拚出頭天的故事。出身於彰化埔心的董事長吳金鹿,娓娓道來這一趟從家庭代工出發的創業之路。

吳金鹿的父親吳坡共有九兄弟,食指浩繁,吳坡遂入贅到許姓人家,夫妻倆種田為生,生下的六個兒子依序是許禾、許寺、許進、許壽、吳金鹿、吳金樹。

代工錢被砍 兄弟攜手創業一九六○年代,員林一帶盛行拿壞掉的輪胎做翻修胎,兄弟們為貼補家用,陸續到附近的輪胎廠工作,有了一些積蓄後,乾脆合資買一部簡單的二手機器,幫附近的翻修胎工廠代工,他們組裝的產品,就是輪胎上最不起眼的氣門嘴。

吳金鹿回憶自己念國中時,放學回到家,一丟下書包,就忙著用手工磨拭鋼絲輪,全家總動員把一支支氣門嘴做到好,代工價是一組八毛錢,六兄弟每晚都磨得全身髒黑,總要等到晚上十點以後才能輪流洗澡、睡覺,毫無假日可言,聞著橡膠氣味長大,一心只想著多做多賺,改善家計。

當時,輪胎行業正旺,吳金鹿一家兩代叔姪壯丁十幾人全部投入代工,每個月掙到的總工資可達三十多萬元,是地方上最賣力的代工大戶;然而好景不常,一九七九年,輪胎廠想降低成本,決定把代工價從八毛砍到五毛五,六兄弟內心很掙扎,是要放棄穩定的代工收入,還是鼓起勇氣來自立門戶,自己生產、自己銷貨,確保辛苦錢不會再遭砍?

那年,生平第一次,六兄弟投票表決,大哥許禾有感而發地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幹勁、不怕苦,就算機器壞了也能自己修理。」頓時,六隻手齊舉過頭,把他們帶上創業之路。

吳金鹿當年才十八歲,晚上還在念曉陽高工夜間部,大哥長他十六歲,四個哥哥都已結婚,六兄弟各拿出十一萬元儲蓄當資本,買中古設備進門,在彰化舊館國小旁的小工廠裡,就這麼敲敲打打起來。

「彰化六兄弟自立門戶」消息傳出後,不少其他地方的輪胎廠也轉單給他們做。六兄弟最擔心的不是沒訂單,而是中古機器常故障,不得不跑去向機械行借工具,哪怕修到半夜兩點也得修好,以免影響交件。六暉業務蒸蒸日上的同時,原本給六兄弟家庭代工訂單的那家輪胎廠卻開始衰退,最終走入歷史。

六兄弟和氣生財,一開始取名六和實業社,後來發現已有同名的機械廠,於是八四年改名「六暉」,取此名是象徵追求光明。但兩年後所遭遇的,卻是韋恩颱風的重創,工廠石綿瓦屋頂全被掀掉,機器全部淋溼,整整一星期無法動工,大哥許禾提議向銀行貸款,一可紓困,二可擴大產品生產線,然而跑了幾趟之後,彰化地區的銀行沒有一家願意受理。

六兄弟幾番打聽,發現想辦中小企業貸款的撇步是把工廠開進工業區裡,但手邊資金不足,唯一的選項就是地處偏遠的田中工業區;於是,一九八七年,六暉遷到當時仍然荒涼的田中工業區。

分工合作 意見不一就投票雖說向銀行借到錢,但貸款就是欠別人錢,「我們總是感覺頭低低的,胸膛挺不起來。」吳金鹿說,當時全國有十家氣門嘴工廠,其中最大的一家因為投資失利,老闆跑路後還曾來吳金鹿的工廠借住避風頭,並央求六兄弟頂走設備換現金償債,「看到他的狀況,我們兄弟就有共識,辦工廠,要以財務穩健為第一原則。」至於六兄弟的分工,一開始主要是依據各人專長,老大當董事長,老二總經理負責開拓中國業務,老三、老四負責製程技術,老五吳金鹿當業務經理,老六則是負責後來成立的上海廠。兄弟說好,只要有意見不一致時就投票表決,尊重四票多數,遇到重要大事,例如今年底前以公司新名稱六暉控股上市,甚至須全數通過才拍板定案。

老大、老二退休後,二○○九至一一年輪由老三許進當董事長、吳金鹿當總經理,去年起則公推由吳金鹿出任董事長,老大許禾的長子許廉凱接掌總經理,多年來和諧互敬,不曾出現意見僵持的情況。

在國內輪胎業者中,位居龍頭的正新、建大對產品要求極高,而六暉在創業初期階段就接到它們的訂單。吳金鹿回憶,當時建大工業創辦人楊金豹常會騎著腳踏車到工廠對他們說:「你們年輕人創業,我來看看,你們把事業做好,我們大家就會一起好起來。」好品質的口碑傳出後,隨工廠遷至田中工業區,六暉陸續接到國外大廠如米其林、固特異、普利司通訂單,此外,車廠福特、本田、山葉以及輪圈廠源恆、美國鋁業(Alcoa)也是六暉的重要客戶。

吳金鹿憶起當年開拓國外訂單時,他不會說英語,但充滿幹勁,聽說東南亞有很多輪胎廠,「我就想會不會有華僑經營的,可以跟他們說閩南語。」在開發泰國自行車、機車輪胎廠Deestone時,吳金鹿到了第三次敲門才獲接見,對方聽他談起氣門嘴技術頭頭是道,「你可以做了!」吳金鹿興奮得一走出大門就立刻打電話向大哥報告:「我做到十萬支的訂單了。」而這份訂單也從未中斷。

不過,不為外界所知的是,六暉其實也曾轉投資過腳踏車的齒輪大曲柄產品,卻以慘賠六千萬元收場。

跨領域失利 堅持只做本業一九九六年,自行車業起飛,么弟看準現有技術可跨入承作齒輪大曲柄,利潤達四成以上,六兄弟鼓掌通過,掏出六千萬元投資,不料訂單不是問題,模具開個沒完才是問題。

大曲柄屬自行車外形的一部分,講究流行風,每季須換式樣,而且各大廠的型款不一,隨時變化,六兄弟為此把利潤貼進去開模具還不足以應付,才一年多就血本無歸,決定認賠了事,從此堅定信念「只做本業產品」。「想起來,我心頭還在淌血啦!」吳金鹿說。

「專注本業,要延伸,也只准從本業去延伸」,自此成為六暉事業擴大的準則。談到六暉的品質,建大董事長楊銀明微笑地說:「輪胎氣門嘴一定要有密不通風的品質,用六暉氣門嘴,輪胎從產出日計算,灌飽的氣可以撐半年,而非一般的一、兩個月。」至於兩項新開發的商品,一是幫愛爾蘭商速聯自行車零配件廠製作的高級車避震器閥門,一般都以彈簧避震,而六暉精工部門則以精密金屬軸心避震,能抗高壓,兩年來的業務呈倍數成長。另一項是專為胎壓偵測系統製作的「內建式」氣門嘴,由於歐洲各國法規已將胎壓偵測系統列為汽車標準配備,在新安裝潮及換車換輪胎採購潮的啟動下,六暉自然可望受益。

「只要肯花心血去做,沒有夕陽工業。」三十年來,兩輪車小胎氣門嘴占六暉產品五八%,是世界第一大;四輪車大胎氣門嘴占二五%,是世界第二大,去年銷售將近五億個氣門嘴,合併營收二十一.六三億元。六暉還剛與米其林簽訂為期三年、總金額九百萬美元的訂單,面對未來挑戰,吳金鹿說:「絕對有信心。」

吳金鹿

出生:1960年

現職:六暉實業董事長

學歷:曉陽高工綜合商業科畢業

家庭:育有一子一女

六暉實業

成立時間:1983年

負責人:吳金鹿

資本額:6.1億元

主要業務:兩輪車小胎氣門嘴、四輪車大胎氣門嘴等近3年獲利:去年營業額21.63億元。年底前上市後,六暉控股股本將增至6.75億元,今年首季營收5.89億元,年增約13%,每股稅後純益0.57元,高於去年同期的0. 14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561

中國電子代工廠歌爾聲學 市值六年內擴張五百倍 藍牙一哥姜濱 身家二千億暴富傳奇

2013-11-04   TWM  
 

 

中國電子代工廠趁低價手機潮搶走台廠訂單,也造就一群億萬電子新貴,其中「藍牙一哥」姜濱,六年就讓公司市值跨越二六○○億元,更躋身胡潤中國前十大富豪,他是如何崛起的?

撰文‧乾隆來

二○一三年是台灣與中國電子代工業「此消彼漲」的分水嶺,年輕的中國電子業追兵,乘著海嘯般的低價手機潮,狂搶台灣老大哥的訂單,過去台廠搶單的殺手鐧,例如超低價格、特別長的應收帳款期限、不斷倍速增長的產能,全被中國的代工廠學得淋漓盡致。

中國的手機產業今年具體成形,手機供應鏈快速崛起,光學鏡頭的舜宇光電挑戰大立光;觸控模組的歐菲光電搶走宸鴻TPK的訂單;機殼廠的安潔科技對上可成;還有連接線的立訊、電池模組的德賽電池等,這些大陸新秀在深圳或香港上市的股票都出現驚人的漲幅,公司股價在營收高成長的推動下不斷翻倍,創下三十到六十倍的驚人本益比,一大群三、四十歲的中國億萬電子新貴因此誕生。

中國富豪黑馬 神隱低調這群年輕的中國電子新貴中,又以做藍牙耳機、手機喇叭等「微型電聲元件」,被稱為「藍牙一哥」的山東歌爾聲學董事長姜濱,最具代表性。

今年九月十一日公布的胡潤中國富豪排行榜上,姜濱與他的家族以三七五億元人民幣,相當於新台幣一八○○億元的淨值,躋身中國前十大富豪!胡潤公布的新聞稿說:「歌爾聲學董事長姜濱是『大黑馬』,財富比去年增長八八%,比兩年前漲了將近兩倍。」除了胡潤富豪排行,中國另一家《理財周報》的排行榜中,姜濱家族高居全中國第四名;還有《福布斯》雜誌公布的「中國富豪排行榜」,即使計算基礎略有不同,姜濱與他的妻子胡雙美也以將近人民幣三百億元的身價,排名全中國富豪第十五名,僅次於曾為全中國建築機械霸主的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根,是大陸所有電子製造業最有錢的老闆。

姜濱崛起、或者說是暴發的模式,與台灣的電子代工老大哥有著極為神似的影子,差別在姜濱挾著後進的優勢,擴張的速度更快、股權更集中,而且獲得山東政府更多的資源。

因此,歌爾聲學搶單的狠勁逼得台灣的老大哥美律電子黯然讓路;每年股本以十送十、十送五(一股配一股、或一股配○.五股)的速度擴張,四年內讓股本膨脹七倍,吹風的速度讓鴻海、華碩等甘拜下風;此外,姜濱先搶單,再考慮智慧財產權剽竊等訴訟問題的作風,更讓以模仿見長的台廠瞠目結舌。

與多數暴發之後,就不斷出現在娛樂版面的老闆不同的是,姜濱至今仍維持極為低調的作風,雖然大陸大小媒體不斷透過各種管道約訪,或者在公開場合圍堵希望搶到他的隻字片語,但總是在剪綵或演講結束就神隱,「不見記者」的堅持,讓姜濱成為中國富豪榜上僅見的神祕企業家。

一九六五年出生的姜濱,今年才滿四十八歲,早年是山東電信局下屬濰坊市無線電八廠的基層技術員。

不過,他與大多數吃大鍋飯的技術員不同,是少數擁有高學歷的大學本科生;高中畢業後考入萬中選一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航隸屬於國務院工業與信息部,是大陸第一所航太大學,由中國教育部、北京市政府與中國工程院共建,屬於一級國家重點高校。

高學歷技術男 磨劍九年姜濱考入北航,在老家山東省當地鄉里可稱是張燈結綵的狀元郎。後來,他又進入清華大學深造,並且取得工商管理碩士的學位。

一九八七年,二十二歲的姜濱完成北航的大學學位,回到山東進入濰坊市最大的一家中日合資電子公司。

這家濰坊亞光電子,於一九八六年開始投產,生產小型的電子元件,由山東省濰坊市的無線電八廠與日本AOI電機合資,資本額雖然只有六十萬美元,卻已是當地最大的外資電子廠,八七年姜濱畢業後成為該廠員工,算是進入當地最光鮮的外資企業,金光閃閃。

然而,頂著高學歷光環的姜濱在濰坊亞光前後九年,卻無用武之地。大陸的國營企業,依舊存在著濃濃的階級限制,想要升官不光靠技術,還要靠關係與送紅包。

姜濱向他親近的朋友說:「我想依我的學歷給國有企業廠長拎包包(當祕書或特別助理)也不錯,可我一看,完了,根本排不上隊,當時占個好位子要送禮,我也不願意。」姜濱在國營的電子合資廠並不如意,他說:「我總是想不透,為什麼我的主管對我如此排擠?」原來主管擔心高學歷的姜濱搶走好位子,就想方設法不讓他接近公司的核心,不斷安排姜濱出差,到廣東、江蘇的電子廠談些不會有結果的合作,或者營業額極低的訂單。他又紅又專的背景,反而成了升遷的絆腳石。

熬了九年,姜濱只升到技術部經理,最後與五位同事一同離開自行創業,不過他也因為東南西北到處奔波,建立了在微型電子廠商的人脈,尤其是日本合資的背景,為他取得高度,了解到國際電子廠的生產規模與對品質絕對的追求。

後來他在歌爾聲學的擴張中,提出「向松下學習」的口號,喊出「一流人才製造一流產品,服務一流客戶」的「大客戶戰略」,在公司內部建立徹底注重生產品質的企業文化,正是他早年在中日合資電子廠學到的核心價值。

一九九六年,三十一歲的姜濱與五位同事聯袂創業,生產電話話筒的耳機元件,第一年就獲得相當的利潤;但是,進入第二年,六位合夥人意見分歧,姜濱主張將獲利再投入,擴張生產規模,其他人卻已經滿足,短命的六人公司就此解散。

採大客戶戰略 擴張版圖隔年,姜濱成立怡力電子,單打獨鬥了四年,在二○○一年與香港合資成立濰坊怡力達電聲,資本額只有人民幣四十萬元,但是當年三十六歲的姜濱,已經累積了十五年的人脈,以及在耳機生產銷售的國際視野,怡力達電聲被外界認為是歌爾聲學的前身,也是姜濱邁向中國富豪之路的起點。

濰坊怡力達電聲發展了六年,在○七年累積到人民幣一.二億元的淨值,在山東省政府與濰坊市政府的支持下,決定讓這家公司走上「資本運作」的康莊大道,將怡力達電聲「打八折」,再加入永振電子、億潤創投等新股東,組成資本額九千萬元人民幣的歌爾聲學公司。

歌爾聲學在○七年七月二十七日新設成立,十個月後的○八年五月二十二日就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一年前以每股人民幣一元作價成立新公司的股東,不到十個月,就以十八.七八元掛牌上市,並且發行三千萬股新股。

六年後的今天,歌爾聲學多次配股,股本擴張到十五.二六億股,以股價三十六元計算,總市值逼近人民幣五五○億元(約新台幣二六○○億元)。

從人民幣九千萬元到五五○億元,歌爾聲學只用了不到六年的時間,就創造出超過五百倍的增長!這正是姜濱從身無分文的電子公司技術部經理,瞬間暴發成為中國前十大富豪的關鍵。

股價漲得快,姜濱卻能做到集中持股的高難度操作,○八年股票上市的招股說明書記載,姜濱與他的家族關係人合計持股高達八五%,上市六年來不斷稀釋,姜濱家族帳面上至今仍持有超過五六%的股權,再加上三億多股、占股本二二%的限售股,歌爾聲學持股集中,在外流通籌碼稀少,所以公司股價才能不斷上漲、本益比高達五十倍仍毫不退縮。

姜濱堅持絕對的公司控制權,家族至今持股五六%,公司管理核心也都是最親近的家人,是一個如假包換的傳統式家族企業。在歌爾聲學,姜濱一個人說了算。

姜濱自己擔任董事長與總經理,弟弟姜龍擔任副董事長、副總經理,太太胡雙美是副總經理。姜龍的學歷比姜濱更為顯赫,有清華大學、人民大學的學歷,還出國到美國馬里蘭大學深造。歌爾聲學在台北內湖科技園區內設有台灣子公司,胡雙美的弟弟在台灣擔任股東,一家人都擔任要職。

藍牙一哥搶單 擠走台廠經過六年的急速擴充,歌爾聲學已經是全球藍牙耳機市場的一哥,為姜濱掙得「藍牙一哥」(Bluetooth King)的稱號。

以耳機全體銷量做比較,歌爾聲學在全球也僅次於日本豐達(Foster)與另一家大陸廠商瑞聲,早年遠遠領先的台灣美律、電聲元件的元祖日本星電(Hosiden),則被歌爾與瑞聲擠到第四名外,美律則被擠出手機、藍牙領先群之外,被迫轉向頭戴式耳機、揚聲器等市場。

不過,藉著「大客戶戰略」崛起,股價大漲的歌爾聲學,也面臨到客戶過度集中的風險,去年歌爾的營收比重,蘋果就占了三七%、三星占三一%、日本索尼占一二%,三家「大客戶」就占了公司八○%的營收。今年九月十二日蘋果公布新手機,由於預期銷量不佳,當日歌爾聲學立刻重挫一○%,爆量跌停收市。

姜濱所仰賴的「大客戶」,一向以壓搾台廠應收帳款而惡名昭彰,苦果也在十月二十三日公布的歌爾聲學第三季季報中顯現,今年前三季的營收雖然增長三七%,但是應收帳款卻暴增五九.三七%;此外,○八年公司上市前,應收帳款周轉天數只有兩個月(五十九天),今年第三季卻已經增加到近四個月(一一一天)。

當然,還有IP智慧財產權的訴訟,美律為了爭取iPhone訂單,三年前就宣布要切入微機電系統(MEMS)麥克風市場,卻因為IP關鍵封裝專利在樓氏電子(Knowles)手上而退卻。

不過,大陸的瑞聲與歌爾聲學轉個彎,通吃蘋果訂單,一直到今年六月,樓氏電子終於對養得肥壯的歌爾聲學出手,展開第一場智財權訴訟。

姜濱的企圖心,當然不會被眼前的困難所阻擋,他從濰坊市無線電八廠的小技術員起家,中間承受過多次「歸零」的挫折,如今歌爾聲學已經是市值人民幣五五○億元的大公司,他也晉身中國前十大富豪。在姜濱的腦海中,版圖永無止境,從藍牙耳機的小元件,擴張到整機代工、智能電視代工、新領域的體感、LED背光等整體解決方案,面積一萬五千坪的土地已經買好,廠房也規畫完成,姜濱還要繼續擴張!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姜 濱

出生:1965年

現職:歌爾聲學董事長

經歷:怡力達電聲創辦人、濰坊亞光電子技術部經理學歷:北京清華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北京航空航太大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711

代工廠:用「小米模式」轉型電商,1年收入近5億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12/59429.html

迷糊的代工廠

羅馬仕的雷桂斌是一個做了十年筆記本電池的代工廠老闆,眾所周知,從2010年開始,筆記本出貨量下滑,平板電腦和手機對筆記本的取代趨勢很明顯,老雷做了十年筆記本電池總算做到了這個小細分領域的世界冠軍,但是,這個產業「日薄西山」了。

老雷受夠了代工廠的辛苦,狠下一條心,一定要轉型,做自己的品牌。

問題是,怎麼轉?

跟其他代工廠一樣把自己的產品放到網上去賣?是淘寶上賣還是天貓上?是做自己的官網B2C還是去京東?要不要找個團隊做渠道做品牌?或者策劃什麼事件引爆一下下?

太糾結了,方向太多了,選哪一個?

正當老雷覺得心裡沒底的時候,他的一個朋友建議他去學習學習,尋找一下電商的感覺。

果不其然,老雷收穫很大:

一個是韓都衣舍的買手制培養過程和思想,這對後來老雷的渠道與品牌佈局,很有影響,我待會再說。

另一個就是派代創始人邢孔育明確告訴老雷,就做天貓,「你這種轉型必須借助天貓,所以你別想那麼多了,這種背後有工廠優勢的企業,最好的辦法就是借勢,別到處折騰了。」

老雷這下想明白了,電商這事雖然看似高深莫測,但在開始階段必須聚焦一點,所以立馬把所有精力、所有目標設定為天貓開店。

傳統企業出身的老闆們,不缺實戰,不缺經營,但就是需要「過來人」能把電商這個事兒給講明白,才能從思想上徹底轉變。

但是,光老闆想明白還不行,公司高管都要明白,否則大家溝通不在同一個頻道,執行不下去。比如老雷回去後,跟總經理(老雷的弟弟)溝通電商佈局,卻很難達成共識,後來直接送老弟也去總裁班學了一圈,大家再溝通的時候,就順暢多了,老雷的佈局也可以貫徹了。

把目標放簡單

老雷是代工廠出身,對電商渠道選擇的迷茫有情可原,要知道,2011年、2012年的時候,大家對上淘寶、做B2C、上京東、開線下店等各種渠道認識,紛紛擾擾很是模糊,但是在產品上,老雷一點都不模糊,他對於自己將要做的產品方向的選擇,很清晰。

自己是做筆記本電池出身的,轉型做移動電源,技術難度不大,難的是什麼?

第一,我要做幾個?

第二,我要做成什麼樣?

這兩個問題,最能反映你在這個領域的決心!

國內的移動電源是一個特別浮誇的市場,虛標容量(五千毫安的,能標10000多)的咱就不說了,很多山寨廠家把各個模塊一組裝,弄出幾十個型號就開賣了。

為數不多的幾個企業在堅持著原則,但走的是高價路線,目的就是要區別山寨產品。

老雷覺得,自己的機會就在這兒。我既要把產品做實,又要把價格降下來,跟山寨品相比,我最耐用;跟知名品牌比,我就要便宜;同時,依託自己筆記本電池的優勢,做出一個既能給筆記本充電又能給手機、平板電腦充電的產品,還能用於車充。

我在之前文章中曾經提到,品牌首先要選定價值——你準備給消費者提供什麼?羅馬仕的老雷就選定了這一明確的價值。

跟別人不同的是,他沒有立刻拿出產品去賣,而是默默的研發了一年半,直到2013年3月才上市。

為什麼?要知道移動電源市場可能也就火幾年,有必要這麼費勁研發嗎?很多同行也不瞭解,覺得很奇怪。

其實這個領域雖然沒有技術含量,但化學轉電能這種技術還是有很多細節可以打磨的,充電的時候不能發熱,否則影響壽命。

而背後的故事也很老套(所以我不描述故事的情節,而只是分析背後選擇的思路歷程),就是老雷大部分時間一直潛心打磨產品,做出幾十個型號,然後分批實驗銷售效果和市場調研,最後,只選定一款推出來(現在又陸續推出幾款,但一開始,只選一款)。

他不是選擇細分市場,做差異化的型號,而是選擇主流市場,所以這一款產品要選擇極簡風格,跟蘋果一樣。

但是,在價格上,毫不留情降價,打超值概念,遠遠超過客戶對移動電源的期望。當時整個行業裡面類似的產品價格是128,他們一來就賣到99,直接砍掉1/4,很多同行降到99,他們又降到69,「69已經是成本價,69我工廠出貨已經賺了一點點,零售我可以不賺錢,但你能跟嗎?」老雷對自己的成本控制很自信。(69元的產品每個月銷售30多萬個)

推出的第一個月賣了一萬多個,2013年雙十一一天賣了30多萬個,超過兩千萬的銷售額,整個3C類目排名第一,到今年三月份,整整一年了,銷售額接近五個億,無論是淘寶還是京東,全網第一。

成為類目第一之後,各種資源就傾斜過來了,這個時候,你再豐富產品,拿出利潤款,水到渠成,這就是老雷用了接近兩年的時間,打磨產品帶來的基礎競爭力。

說到這裡,應該可以回應開頭的意思,什麼才是真正的「小米模式」?看慣了營銷流行榜起起落落的人,對那些包裝出來的概念應該有一定的鑑別力。拋開一個又一個撲朔迷離的、高大上的名詞,其實小米成功模式的總結只有兩條:

第一,一開始專注打磨一款產品;

第二,毫不留情的價格戰!

你看,小米就是用粉絲營銷包裝起來的價格戰,要是雷軍就說自己是打價格戰的,那完蛋了,2013年度經濟人物,絕不會給他。

這兩點看起來很掉價,卻很本質,也很管用!

只是當初老雷定這個思路的時候,「小米模式」還沒出來,那個時候,小米還在和周鴻禕對掐,等到小米成功的時候,他才發現自己和雷軍用了同樣的路數。

很顯然,你做的型號越多,你開發的成本越大,你就不能有規模優勢。工廠最重要的就是規模效應對整個供應鏈帶來的價值。

但是,老雷比雷軍(才發現,兩個人都姓雷,莫非姓雷的都喜歡這個模式?這個發現好「雷」人)有一個優勢,他們供應鏈反應極快,若是今天投料,明天中午成品就做出來了,下午就發走了,幾乎O庫存。這就是代工廠的「快速」規模化能力,但是,這個能力只有在產品型號簡單的背景下才能實現。

這一節開頭的問題,為什麼那麼重要?也在這裡,你的營銷模式和你的供應鏈能力是需要匹配的,這樣才能在全鏈條上疊加勢能。

風險也很大

儘管我把過程輕描淡寫,但老雷其實並不輕鬆,一是源於電商變化太快,比如騰訊和阿里的O2O之爭,說不定羅馬仕也要考慮O2O的佈局了呢,所以老雷每次去派代復訓,都不斷跟圈裡人打聽電商界的變化。

這個時代,最怕的就是昨天的成功經驗,往往就是明天的絆腳石,所以老雷只做線上,也不安全。

何況,老雷所處的移動電源行業被大家長期看淡,這個行業還能火多久?居然花費這麼多的實踐打磨產品,萬一,一兩年之後,這個產業跟筆記本電池一樣日薄西山了,老雷豈不是很吃虧?

這就要提到剛才說的買手制了,給了老雷很多啟發。

筆記本電池,他做到了世界冠軍;轉型移動電源,一年就做到國內全網冠軍;那麼自己這些年打造出來的究竟是產品生產能力還是產品塑造能力?

這有著最本質的不同,因為選擇的方向不同,意味著自己企業的體制究竟是一直做生產工廠還是做產品平台?

老雷之所以很欣賞韓都衣舍,就是感覺這個企業的買手制其實是產品平台、品牌平台,這樣的企業是在市場上最有活力的。

自己所在3C配件領域,其實也有這樣的機會做產品平台,也就是渠道品牌,做3C配件的屈臣氏,有何不可?

用打造羅馬仕的精神打造一個又一個3C配件,最後成為一個高品質的渠道品牌,自己的轉型才有意義,否則從筆記本電池到移動電源,這都是階段性競爭力,做到冠軍又怎樣?還不是說沒就沒,就跟諾基亞似的。

這才是轉型的最終目的,你有這樣的決心之後,才會從頭倒推自己的體制,重新組合一批具有產品精神的產品經理,聚在一起,這才是更有意義的事兒。

而這件事,老雷打算用十年去做,所以去年一年的這點成績,他拜託我,不要寫的太厲害,他要走的路,還有很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919

盈錫精密 從家庭代工廠到國際零件品牌 孿生兄弟用精品螺帽 挑戰世界第一

2014-04-28  TWM
 
 

 

軸承螺帽雖然是工具機的小零件,卻是頂級精機廠不可少的要角。巫有崇、巫有捷這對雙胞胎兄弟,聯手將這顆小螺帽做成精品,讓全球工具機大廠非它不可。

撰文‧林麗娟

不起眼的螺帽,也能發出如白金戒指般耀眼的光芒。台中盈錫精密生產的精密平衡螺帽一顆四百元,比業界傳統的同類型產品貴四倍,這三年屢獲台灣精品獎、小巨人獎、磐石獎,是台灣中小型企業的創新典範。

拚研發! 基層出身底子厚讓這家企業成為「新台灣之光」的靈魂人物,是一對雙胞胎兄弟巫有崇、巫有捷,出生於南投縣魚池鄉,從小家貧,考高中時,雖然兩個人的成績都能上公立學校,卻選擇採建教模式的彰化高工機械科就讀。

一九九一年,兩兄弟受訓後,取得乙級技術證照,進入有提供宿舍的良遠企業社(盈錫精密前身),幫機械業生產加工的零件。他們把職訓中心、學校的新知新技術,引進這家不到十人的家庭式小工廠,同時也在缺工時引進職訓中心的同學,力行師徒制的傳承,深獲當時老闆林國華的倚重。

林國華與巫氏兄弟朝夕相處,對他們的行事為人很清楚,連林國華的太太也常稱讚他們有見地,一方面鼓勵黑手起家的丈夫放手讓年輕兄弟檔去學習、革新,同意購買電腦化的CNC機械,一方面則趕在巫有崇當兵前,居中牽線獨生女給他認識,後來更納為乘龍快婿。

巫氏兄弟於一九九九年正式接下掌管權,從一般螺帽做到高精密螺帽,從傳統家庭工廠,擴展到現代化認證的大廠,林國華始終都信任、支持這對兄弟,唯一的一次意見相左,出現於二○○○年。

當時林國華認為,工具主軸的螺帽利潤有限,若要將公司的規模再擴大,就要往下做工具主軸、工具機,但兩兄弟分析,工具機廠是盈錫的客戶,一旦盈錫開始分食相同的產品市場,必然會先遭到客戶封殺,還不如深化螺帽的技術,帶動盈錫升級,幾經分析說服後,終於獲得林國華支持。

原本,盈錫並沒有要跨出海外行銷,卻因為丟掉一位大客戶後,才「被迫」走進國際市場。當時盈錫供應滾珠螺桿產品給上銀科技,而上銀就順勢把進貨的上百萬元盈錫螺帽賣到歐洲,兩兄弟當時想:「有上銀就夠了,我們英文不好,不需要自己找路子去賣。」不料,○一年開始,這樣的合作關係卻中斷了,巫有捷搖搖頭說:「在商言商,議價錙銖必較,上銀的訂單轉向,打上YINSH(盈錫)字樣的螺帽也就在歐洲市場缺席了。」於是,巫有捷請來英語流利的朋友陪同,提著工具箱赴歐洲參展,當義大利、瑞士等買家在展場攤位看到YINSH螺帽時,大喜過望:「原來你們沒關門呀?」訂單紛紛到手,不經中間商轉手,利潤更高。

○一年盈錫開始參展後,更加強巫氏兄弟投入研發的決心,他們看到日本、歐洲的主軸、螺帽品質優良,一心想看齊,於是鎖定高速化工具機所要的產品為奮鬥目標,一顆高速平衡螺帽,光是研發、測試到下令小量量產,就花了三年,可見精益求精。

高精密! 收服工具機大廠盈錫的高品質螺帽擁有封塞結構專利,精密固鎖度極高,是精密工具的頂級貨,供應國內外一級大廠,包括亞崴、東台、瀧澤、台中精機、德商DMG、日本MAZAK及FANAK等,後來上銀也重新成為盈錫的客戶,工研院追求技術突破研發,更指名非盈錫螺帽不可;時下最夯的iPhone主要組裝廠鴻海用來製作手機的工具機,也裝著盈錫的精密螺帽。

國內最大工具機高速精密主軸研製廠羅翌科技協理蔡垂錫表示,盈錫解決了高速主軸的震動感,就像頂級車開到時速一百八十公里以上,杯架上的水也不會晃動一樣,而且車聲很安靜,做到了低噪音,就是高精密技術作後盾的證明。

儘管整體產業界並不看好一四年的景氣,盈錫卻導入汽車業界使用的SPC(統計製程控制)系統,用統計方法分析出變異原因,立即修正,使製程回歸正常,確保每一顆螺帽都是完美出品,繼續迎接大廠的擁抱,對中國則展開電子型錄商務的雲端行銷,已在大陸精密螺帽市場攻佔五成五版圖。

目前盈錫在國內市佔率八成,全球市佔率三成,將挑戰市佔率四成的第一名瑞典SKF工業公司。「同等級的精密平衡螺帽產品,我的價格只有SKF等歐日產品的四分之一,當我訴求SPC的市場行銷戰一開打,先主攻中國市場,對SKF應該會構成極大的威脅,我野心勃勃,志在必得。」巫有崇說。

打虎攻寨親兄弟,巫有崇、巫有捷伯仲聯手來勢洶洶,將挑戰下一個世界冠軍寶座。

盈錫精密

成立時間:1989年

負責人:總經理巫有崇(右)

副總經理巫有捷(左)

資本額:1.2億元

主要業務:精密螺帽、螺桿和螺紋研磨加工、客製化軌道刮刷片

成績:

2012年營收2.5億元

2013年營收3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