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思考:且談成長與估值 閒來一坐s話投資

http://xueqiu.com/3491303582/30185360
在股市這個地方,成長股一向受到熱捧。自己也一向認為,成長股投資或許更適合中國股市。然而成長股投資,一向面臨著兩個尷尬的問題:
  一是質地好、成長快的公司往往估值不低。好公司常有,而好價格卻常無啊!
  二是成長多快、成長多久難以測定。在這方面,我們看到不少投資者,包括一些財務專業人士,使勁地「摳」所持公司的年報、季報、半年報數字,其勤奮精神不可謂不佳,然而對於這家公司未來二三年的增長又會明晰多少呢?至於一些券商研究機構對一家公司未來兩三年的發展增速甚至精確到小數點之後(自己看到有時就想笑),自己還是建議投資者採用「跳讀」的方法:不看(當然,這些研究員們提供的一些基本面材料有時還是可以採用的,也別全冤枉了他們)!具體到本人更是愚鈍,也常常是將某些公司的財務報表反來復去地看個遍,然而對其未來發展有時想破腦袋也常常是一頭霧水。------這難度還真的不亞於世界杯足球冠軍競猜,你說開始的32支球隊誰能夠得冠軍,你能會想到上屆的冠軍西班牙第一個出局、想到五星巴西會恥辱性地1:7會輸給德國戰車?!我看,就算有幸猜對了,估計其中也有「蒙」的成份。
   其實認真想想,我們做不到這一點也十分正常。因為且不要說行業、企業的局外人常常難以預測一家公司未來的發展,就是公司的高管我看也常常是有不靠譜的時候。一些上市企業常常是年初計劃雄心勃勃,年終業績卻常常縮水便是明證。
  正是由於未來的這種種不確定性,有點經驗的投資者都知道,成長股投資其實是常常要冒著「大進大出」的危險的。分析+判斷+蒙+運氣,押對了,收益可以在較短期時期內獲得爆發性增長;然而,如果一旦成長不在,或者增速不及預期,哪怕是市場希望的30%增長降落至20%,市場也會無情地進行估值殺。面對這種窘況,「趨勢」一段者尚可以獲利了結或壯士扼腕(從這一點上看,趨勢投資者做好了倒是有個安全墊),先知先覺者可以及時撤離,在一邊兒樂著數錢去,然而真正能夠做到者又有多少?在自己看來,那一定是精英中的少數精英!最倒霉的就怕那些所謂的長期投資者了,如果介入時間較早,成本較低,或許原來的成長股最終演變成價值股還可以繼續持有,如像但斌先生那樣當年以23元(還未復權)買入的茅台,現在光是分紅就已經物超所值了,還怕它茅台再跌不成?然而,對於許多的投資者怕就沒這麼有眼光、這麼幸運了的。這方面的例子,可以說舉不勝舉,也殷鑑不遠啊,不是嗎?看一看近幾年的蘇寧云商和張裕a,如果硬是傻傻地持有,或許幾年的「高收益」原來不過是鏡中花、水中月!
  比如,近幾年本人的投資組合之中原本就有張裕a,而且還差不多是在2008年大熊底之間介入的,自己原來立志將它當成自己的養老股呢,現在看看,如果仍然是一直持有,至今仍會是負收益,如此堅定6年多的持有真是情何以堪?!當然,對於張裕這樣的基本面變化其實還是容易觀察出來的(本人現也只是留有少數觀察倉位了,呵呵),一者外國葡萄酒的大舉進入,二者中央八項規定落實,嚴厲反腐對高端葡萄酒的影響。但是,對於許多的公司來講,有時其實是不好判斷的,比如雲南白藥多年來保持了30%左右的複合增長,其股價也成為上漲N多少倍的長期大牛股,但是今年以來其股價卻進入較大幅度的調整,從其收入增長看也有放緩跡象,你說,先前這個人見人愛的白藥從此是明星的隕落,還是重新買入的歷史性機遇呢?在自己看來,這真是比眼力、高難度的活計,誰的預測恐怕也不靠譜兒,唯有用時間去檢驗了!
  其實,成長股投資並沒有錯,關鍵是面對著種種不大確定性,應該有個安全墊。也就是格雷厄姆所開創的而被巴菲特發揚光大的安全邊際理論。其實不用這些外國投資大師們說,在我們中國傳統的智慧傳統的文化中早就有著這種思想(也算是古已有之啊),比如,我們平時所說的凡做人做事都別太絕對,都要給自己留個心眼留條後路,其實就是「安全邊際」的意思,只是股市是個容易讓聰明人變傻的地方,所以好多人一進入股市就聰明不起來了,事情就光往好處想,比如想著想著財富自由的美妙,就忘記了給自己留個安全墊了!
  何謂安全墊?其實就是估值。然而一說到估值,股市上又是一大堆令人頭腦的理論,而且還讓你多數情況下覺得不管用。在自己看來,其實估值最簡單最實用的就是市盈率(儘管它也有缺陷),我們所謂的高估,也常常是市盈率的高;低估也常常是市盈率的低。那麼,如何以此為參照為自己設立一個投資的安全墊呢?
  照本人的經驗,可將這些成長股們分成兩類:
  一類是質地好的公司的高成長,比如增速保持在30%以上。
  在此說明,本人投資只是專注於那些質地好的公司,即將好公司永遠放在第一位,然後才會考慮價格,而對於那些所謂的概念、題材一概不參與,就是它漲到天上去也與自己無關。所以,本人談的公司都是就質地好的公司而談的。
  質地好的公司當然增速越高越好,正所謂高增長可以抵消高估值。然而,這種標的常常是受市場超常的熱捧,正是自己開頭所說的:「好公司常有,而好價格卻常無啊!」介入這種標的,或者以趨勢投資的辦法介入之,然後「趨勢」它一段見趨勢反轉獲利就跑,然而這種辦法自己認為用相對較小的資金量尚可,如果資金量大了,本人可不敢將全部倉位、全部身家押註上!所以,這種辦法自己認為並不可取(因為資金量小了就是賺它個一倍兩倍的也不過癮,更影響不了自己投資的全局)。唯一的辦法就是耐心等。自己認為(以前的文章中常常談及),介入這種高成長股的機遇有三:1、整體大熊市之時,此時好壞公司容易一律誅殺,這些質地好的高成長股才容易落入到一相對合理、便宜的區間。二是「王子」一時遇難,如之前伊利的三聚氰氨事件、雙匯的瘦肉精事件。前兩種機會j一旦來臨,作為投資者還應該有敢於買入的「膽」,膽量不足的還應該在練膽上多下功夫。三是階段性調整之時。市場一段時間會有一段時間的主流行情,真正的長期牛股也不是一天兩天練就的,再好的上漲趨勢也總會有階段性調整之時,如向下調整20%-30%,也常常是大概率事件。此種情況下亦可擇機介入(自己認為,對高速成長的企業,市盈率一般情況下不可高於30倍,或者借助於一年之內的增長速度,計算出動態市盈率不超過30倍市盈率)。第三種機會,雖然不如前兩者收益驚人,然而如果把握得好,也會享受長期坐轎之樂,特別是一旦價格遠遠地脫離你的成本區,你便可逍遙地從容地持有下去了。
 第二類,質地好的公司的低速增長,如落入增速20%以下。
 中國的股市向來胃口很高,一家公司如果你落入20%以下的增長,市場也常常給它個估值殺(當然也有例外,如恆瑞醫藥、同仁堂)。估值殺過頭了,刀子落地了,往往一家公司的估值低下來了,然而成長性上又常常令人迷茫,或者受到市場普遍質疑。每每此時,市場就常常給它以較低的市盈率估值。此外還有常見的一種情況,就是公司經過多年的持續增長,公司市值在行業內已相對較大,由於成長基數已較大,增長速率也自然下移。不太喜歡大市值、追求十倍股的投資者們或許早就絕塵而去了,此時,市場也常常給它以較低的市盈率估值。面對這種情況,自己認為有時投資機會也就來了,即估值已具有一定安全邊際,而成長性卻並不是那麼糟透了公司,或許就是我們投資的富礦了。換句說話,就是在投資標的選擇上,將安全估值放在前提性位置(先保住自己不賠錢),然後再毛估估其成長性並沒有糟透了,然後再下注進行投資。在自己看來,有時這樣的投資反倒更能夜夜安枕,也是我們追不上那種較高速度的成長股投資後的次佳選擇。堅持這種投資,有時還能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即公司的增長一旦超出預期,或者重拾較高速度的增長,市場在價格上便又誇張地「手舞足蹈」起來,所謂雙擊。
  比如,與前面本人所講投資張裕A相反的例子是格力電器這只股票。與自己當初想讓張裕作為自己的「養老股」相反,格力電器這支股票從股市關閉論、荒島挑戰論出發,應該是讓人不太放心的,因為身處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之中更多的是要依賴於優秀的管理層,這是其一;其二,市場上早就質疑其天花板,比如在2003年時市場就有質疑之聲,所以,市場這幾年就始終給它以相當低的估值。本人2008年大熊市以後其市盈率曾到8倍以下買入,後來又加倉,至現在市盈率仍然是8倍以下,結果,6年多下來格力電器成為自己組合中收益較為豐厚的一個!這兩個例子多多少少對自己有點諷刺,不過,從這一實例之中,自己也得到一些啟示,比如,一些知名消費品牌企業一旦落入10倍左右市盈率(有的會落入15倍、20倍左右市盈率,行業情況與企業成熟度不同),如果其經營得還沒有那麼糟,而且收入、利潤還能夠保持著一定的增長,這種企業的安全邊際或許就更大了,其投資價值也很值得去挖掘。

   總之,在股市先立足於不賠錢,即先把安全墊坐牢,即將估值安全作為前提,然後再想掙錢的高度,即把握好成長性。如果自己所投的企業不大成長了,我命(當然由於具備了一定的安全邊際,最壞的結果也不會要命);如果超預期高成長了,我幸。呵呵,或許,如此處理好成長與估值的關係,是股市投資者需要考慮的一大命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1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