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創業家3月刊精選】從行天下到不跟團,一家旅遊企業的互聯網垂直試驗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317/149349.html

黑馬說
很多企業認為互聯網轉型就是做一款互聯網產品,但利用移動工具重構業務模式才是其中的重點和難點。
行天下國旅總經理劉海龍認識到,傳統企業轉型互聯網,老板必須親自到一線去幹。
文 | 趙姝焱 本刊見習記者

 

目前,許多傳統企業都患上了“互聯網焦慮癥”。它們一方面害怕被互聯網顛覆,另一方面想轉型互聯網卻不得要領。不過,PC 互聯網時代帶給傳統企業的不過是偽高潮,移動互聯網時代才是傳統企業的重大轉折點和爆發期。許多傳統企業已經在“重度垂直”理論指導下開始了互聯網轉型實踐。本文所報道的北京行天下國際旅行社 ( 以下簡稱“行天下國旅”), 就借助移動互聯網探索出了一條轉型之路。

 

行天下國旅總經理 劉海龍

 

一、放棄傳統電商

行天下國旅在旅遊行業已深耕十年,是一家傳統的B2B企業。公司現在規模 200人左右, 產品線涉及歐洲、美洲、大洋洲和中東、非洲等地區,在境外擁有眾多旅遊資源。在普通大眾眼中,行天下國旅並不知名, 因為其長期以來從事“隱性業務”。它為很多旅行社提供門市系統,還是攜程、途牛等互聯網旅遊公司的供應商,滿足這些 OTA ( Online Travel Agent ) 公司的采購需求。

 

行天下國旅總經理劉海龍(大龍寬),在1998年進入旅遊業時第一次接觸電商,也是最早接觸電商的創業者之一。雖然做的是傳統業務,但他的心中始終燃燒著互聯網的夢想。

 

2010年,行天下國旅開始進行第一次互聯網化的探索。它根據自身業務,在區分同業和 直客兩個市場的基礎上,先後創建了“行天下同業網”和“動力旅行網”。前者是針對同業客戶的前端售賣工具型網站,後者是面向普通直客的旅遊垂直電商網站。

 

然而,這次互聯網探索不久宣告失敗。2012年底,動力旅行網主動關閉。劉海龍決定放棄的主要原因在於,他發現PC時代的傳統電商無法解決複雜型消費產品。對服務業來講, 計算機無法解讀人與人溝通時,隱藏在聲音、語氣、文字和行為背後的含義,只能做標準化產品,無法滿足用戶的差異化需求。

 

“動力旅行網關閉時,我們還在盈利,但我發現這次B2C電商嘗試與傳統渠道沒區別,因為產品結構沒發生變化。”劉海龍說。


二、用移動互聯網抓住用戶
劉海龍是一個旅遊享樂主義者,他從自己的旅遊經歷和多年來對旅遊行業的研究發現,旅遊市場還有很大一部分用戶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互聯網旅遊發展起來後,旅行團通過壓低價格擴大了消費準入人群。但另一方面,這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部分高端客戶流失——他們轉變成了自由行愛好者。但是,自由行的種種不便也給這些品質旅遊者帶來很大困擾。這樣的情況使劉海龍從中看到了商機。他想要做的是“旅行者”的生意,而不是“觀光客”的生意。他認同王石的看法——“最有意義的旅行,是能感受到用眼睛看不到的東西。”

 

2013年至2014年,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劉海龍意識到,移動互聯網才是傳統服務業最好的機會,它以C2B的模式使得互聯網直銷產生新的可能。“PC互聯網時代做的是流量生意,移動時代做的才是產品生意,好產品一定不缺流量。”他心中的好產品“需要抓住用戶的痛點,對目標用戶有價值。”

 

劉海龍並不迷信所謂的“互聯網思維”。他認為,垂直領域的重度運營才是產品制勝的關鍵。多年的旅遊從業經驗令他相信口碑傳播的力量,“用戶跟我有關系比我跟用戶有關系更重要”。他對“粉絲經濟”的理解在於極致產品對忠實粉絲產生的情感維系遠超過社群化運營。

 

在這一理念指導下,劉海龍下決心開發一款移動互聯網產品——不跟團App,通過後臺+旅行顧問,為用戶提供人性化的解決方案。“不跟團”開辟了“封測”和“騷客”兩個欄目,以用戶之口講述極致體驗。在劉海龍看來,“旅行的產品創新體現在人們的旅途體驗中,而不是表面的主題概念包裝”。按照規劃,“不跟團”力爭解決前端用戶的差異化需求,後端的標準化則通過標準模塊化的組合生產、對模塊的再構造以及標準化交付來實現。如此,“不跟團”將整體改變原先的旅遊業務模式。

 

三、按互聯網規律辦事

談及互聯網轉型,很多傳統企業的慣常做法是招一個互聯網團隊,或組建一個新的互聯網公司,讓“對”的人幹“對”的事。劉海龍也曾做過類似嘗試,但是很快就發現這樣不行,“因為他們給不了我想要的”。他意識到,必須老板自己到一線去幹,否則產品形態會發生變化。他首先做的就是“改變自己”。“把我原來認知的一切東西重新打碎, 重新連接,思考用戶是怎麽想的、用戶想要什麽。”他開始認真學習和研究互聯網,以開放的心態接受批評,然後反思和複盤。

 

不跟團App公測8個月以來,沒做推廣,產生了800多萬元的銷售額。對於很多互聯網公司來說,這已經是不錯的成績。但是和行天下國旅傳統業務的盈利相比,就顯得性價比太低了。

 

這也是很多傳統企業轉型互聯網會遇到的問題:以極大的成本嘗試,最後收效甚微,甚至持續虧損,於是有些企業很快就放棄了。對此,劉海龍的理解是:“企業轉型的關鍵因素在於對未來的趨勢判斷,以及能否以不斷調整、試錯、叠代的心態堅持下去。”

 

此外,作為一個盈利還不錯的傳統企業,行天下國旅完全可以負擔“不跟團”這個新產品的研發推廣費用。但是劉海龍仍然認為,“不跟團”需要在適當的時機融資。“既然選擇互聯網化就要轉變基因,既要股權分配,也要被資本市場認可。”

 

對於這家移動互聯網產品還在公測期一遍遍自我修正和調整的公司,未來發展到底會如何,我們無法給出定論。但是透過這個傳統企業自我互聯網化的樣本,確實可以看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帶給傳統服務業前所未有的機遇。我們相信,傳統企業如果抓住時機勇於自我革新,在細分領域進行重度運營,了解用戶、滿足用戶,不斷堅持,終將迎來爆發期。


 

 

為了激勵黑馬哥寫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您可以長按下面的二維碼給黑馬哥適度打賞,金額有8.8和88元!
 

本文作者為本刊記者趙姝焱,全部內容均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如有疑問請聯系heimage0001。

 

 
 
 
如果你對更多創業幹貨感興趣,請加微信heimage0001,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否則黑馬哥不會把你拉入創始人雲集的微信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156

青啤為何不跟三得利一起玩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9396.html

青啤為何不跟三得利一起玩了?

一財網 張誌偉 2015-10-20 07:28:00

三得利的研判應該基於幾個方面的考量,其中,中國啤酒行業消費大環境的低迷應是主因。2014年啤酒行業全年累計產量同比下降0.96%,為近20年來首次負增長。另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2015年1~8月,中國啤酒行業共生產啤酒3479.23萬噸,同比下降6.12%。

“試婚”三年後,青啤決定不跟三得利一起過了。雖然沒有直接說是“性格不合”,但1+1沒有大於2的確是雙方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10月19日,青島啤酒(600600.SH)發布一系列公告稱,公司決定收購三得利(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所持兩合資公司各50%股權,交易對價為8.23億元。“啤酒行業小規模的跑馬圈地始終沒有停止,本次收購對鞏固發展自身的優勢市場,對青啤公司長遠整體布局意義重大。”青島啤酒方面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回應稱,這也會進一步增強公司一體化運營能力。

三年前,雙方看中的是彼此在上海市和江蘇省全域的優勢資源互補,希望共同做大區域市場。然而,紮根上海的三得利,盡管由自主經營模式轉向合資,在激烈市場競爭中仍難突出重圍。事實上,2014年三得利向匯源果汁出售飲料業務,就已顯示其欲淡出中國市場之意。

啤酒專家方剛更是直言:“啤酒業今後是大人們的遊戲,小朋友們需要遠離了。”目前,包括華潤雪花、青島啤酒、百威英博、燕京啤酒(000729.SZ)和嘉士伯在內的啤酒五大集團,共同占領啤酒市場近80%份額,不僅如此,新一輪寡頭格局仍在進一步加劇,百威英博日前與SAB之間的收購就是信號。

婚變

時針撥回至2012年6月。彼時,華東當數全國啤酒消費重點區域,2011年產量占全國15%,其中,上海和江蘇占到6%。基於此,華東市場也是啤酒企業必爭之地,一場並購潮正向華東襲來。2012年2月拿下江蘇三泰啤酒後,華潤雪花又以8.7億元收購江蘇大富豪啤酒有限公司49%股權,以及上海亞太啤酒有限公司100%股權。8月2日,華潤雪花斥資 2.7億元收購西湖啤酒55%股權,進而實現全資控股。

在雪花的步步緊逼下,1984年就進入中國並牢牢占據上海市場50%以上份額的三得利啤酒,銷量萎縮到40萬噸左右,2011年更是虧損1.7億元。

危機當頭,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於是,三得利攜手青島啤酒共同對抗華潤雪花。2012年6月6日,青島啤酒公告稱,公司與三得利中國將各自在上海市及江蘇省全域的目標子公司的資產和業務重組整合到兩家合資公司,包括一家事業合資公司和一家銷售合資公司。

其中,事業公司以青島啤酒的全資附屬公司松江公司作為平臺,並由該公司以13.36億元受讓三得利中國旗下的三得利上海、昆山、江蘇,三得利光明等公司相關事業目標公司股權;銷售合資公司則是青島啤酒與三得利各自以現金1000萬出資成立,主要負責雙方在上海市及江蘇省全域整合後的所有啤酒業務的營銷企劃、銷售、物流、供求、銷售服務以及促銷廣告等事項,將銷售三得利及青啤包括啤酒、飲料等產品。

兩家合資公司中,青島啤酒和三得利各占50%股權。當時有分析稱,青啤與三得利合作後,不但能省去競爭所耗費用,且兩者市場份額加起來已經超過40%,完全有能力與雪花競爭。“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在高度競合的市場中,相互競爭的大企業之間聯合也是很正常的商業考量。”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如是稱。

值得關註的是,在聯姻青啤之前,三得利中國旗下業務已經元氣大傷。記者查閱資料後發現,2010年、2011年三得利擬進入事業合資公司的目標子公司凈利潤分別為-544萬元和-32萬元;擬進入銷售合資公司的目標子公司凈利潤分別為-1.3億元和-1.7億元。

合資後,根據青島啤酒方面最新披露的數據,記者統計後發現:2014年、2015年1月1日至6月28日事業合資公司及其子公司凈利潤分別為4083萬元和1186.7萬元;銷售合資公司及其子公司凈利潤分別為-2.2億元和-1.1億元。

方剛對此分析稱,很明顯,“雙方協同效果沒有達到預期”。要知道,銷售合資公司及其附屬公司的財務報表是要與青島啤酒合並的,因此,出於上市公司業績考慮,青啤方面必須解開這個死結。

“上海和江蘇區域均為青島啤酒的重要產品市場,事業合資公司和銷售合資公司下屬子公司也是公司重要的生產經營實體。”青島啤酒方面稱,收購三得利所持合資公司股權後,公司將進一步增強一體化運營能力,提升資產整體運作效率。合資公司主營“三得利”和“青島啤酒”兩個品牌,主要在上海和江蘇部分地區進行生產銷售,年銷售額大概在21億元人民幣,2014年賣了8600萬箱(20瓶/箱)。

敗退

三得利在中國市場進退之間,折射了啤酒業寡頭時代格局下:這是大人們玩的遊戲,小朋友們請遠離。

1984年,三得利在江蘇連雲港成立中日合資的中國江蘇三得利食品有限公司,進軍中國啤酒市場。1996年,三得利正式登陸上海。

另有數據顯示,目前三得利在上海市場約占30%份額,相當於三得利在日本全部啤酒類產品的一半左右。那麽,為何又心生退意了呢?

據外媒報道,三得利方面是這樣解釋的:與青島啤酒繼續合資經營無望取得較大增長,將在華業務的重點轉移到紅酒和洋酒。

三得利的研判應該基於幾個方面的考量,其中,中國啤酒行業消費大環境的低迷應是主因。2014年啤酒行業全年累計產量同比下降0.96%,為近20年來首次負增長。另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2015年1~8月,中國啤酒行業共生產啤酒3479.23萬噸,同比下降6.12%。

“天氣因素確實影響啤酒消費,2015年全國部分地區陰雨連綿,高溫天氣數量明顯減少。”在業內人士看來,三公消費政策對啤酒業影響有限,因為正式商務、政務宴請很少使用啤酒,啤酒主力消費仍是農民工、普通居民和年輕人,房地產投資下滑也因此抑制了啤酒銷量增長。

方剛認為,隨著國內啤酒業近80%份額集中到前五大集團手中,未來啤酒業只是大人們玩的遊戲,諸如三得利、麒麟在內的“小朋友”們,需要遠離了。

“地盤決定品牌,實力決定魅力。”方剛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這是啤酒業發展的規律,該行業一直具有這樣的特殊性。地盤爭奪戰已經進入尾聲,小品牌及後來者想入局分一杯羹的難度越來越大,接下來就將主場交給巨頭們吧。

值得關註的是,1984年就進入中國市場的三得利為何沒有像百威英博那樣,抓住中國啤酒市場的機會呢?

一位曾經在朝日啤酒工作過的管理人員向記者分析稱:“日資品牌在生產、銷售和管理方面相對刻板,太過於教條,很難讀懂中國本土經銷渠道上的文化。”在這方面,與白酒企業水井坊(600729.SH)的情況類似,外籍管理團隊在中國本土運作市場方面,始終存在隔閡。

朝日啤酒成立於1889年,1994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先後出資入股杭州西湖啤酒、福建泉州清源啤酒、煙臺啤酒、北京啤酒。2009年4月底,朝日啤酒從百威英博接手青島啤酒19.99%股權,目前仍為青啤第三大股東。

“入股青啤後,朝日啤酒在中國市場的戰略策略已經達到,因此自身品牌投入力度有限。”上述人士稱,面對難以逆轉的大環境及寡頭格局,包括北京啤酒在內的中小品牌不進則退,日資啤酒品牌也不例外。  

編輯:胡軍華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597

兌一籃子貨幣指數 「跟跌不跟升」

1 : GS(14)@2016-07-11 23:34:29

【明報專訊】人民幣兌美元貶值之下,人行去年底推出了參考一籃子貨幣的人民幣匯價指數(CFETS),翻看近半年的運作規律是「跟跌不跟升」:無論是美元還是一籃子貨幣,人民幣通常選擇較弱的一隻來跟進。分析稱,人行的目標是「有序貶值」,由此選擇參照對象。

去年811匯改後,人民幣兌美元進入貶值通道。人行12月首次推出針對一籃子貨幣CFETS指數,指當年人民幣雖然兌美元貶值,但兌一籃子貨幣仍升值。官方評論稱,要逐漸引導市場將CFETS作為人民幣匯率「主要參照系數」。

參照較弱對象跟進

今年2月,人行行長周小川澄清,人民幣並非要「盯住」一籃子貨幣,只是「參照」一籃子貨幣;他再次強調美元的重要。從2月到4月,人民幣再次緊盯美元,跟隨美元下挫;5月起,美元上升,人民幣再次選擇多跟一籃子貨幣;英國脫毆後,人民幣兌美元和一籃子貨幣雙雙下跌。由公布CFETS指數至今,一籃子貨幣貶值幅度已超過5%。

上商財資市場研究主管林俊泓表示,人民幣的目標是保持「穩定地貶值」或「有序貶值」,人民幣開出中間價的參照對象在美元和一籃子貨幣之間浮動轉換,「 有一段人民幣是對照美元開價的,最近則是盯住一籃子貨幣」。他認為人行的策略是一方面要貶值,另一方面要避免過快地貶值,這也是人行選取參照對象的主要依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730&issue=201607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175

人幣兌美元跟跌不跟升

1 : GS(14)@2016-08-11 05:54:12

【明報專訊】人行在今年第一季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首次詳細披露了811匯改及引入人民幣匯率指數(CFETS)後的中間價定價機制操作,指目前已經初步形成「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形成機制。

英脫歐前後 未跟強美元升值

據人行解釋,做市商每日報價前,會參考上日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反映對美元雙邊匯率需要變動的幅度,以及上日中間價與收盤價變化,然後向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報價,外匯交易中心將最高與最低報價刪除後,再取餘下平均值定出當日中間價。

不過,從中國去年12月開始發布參考13種貨幣的CFETS以來,「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參考呈現「兌美元跟跌不跟升」的規律。首先,今年2月到4月人民幣主要跟隨美元下挫;5月開始美元上升,人民幣卻沒跟美元上升,反而傾向跟一籃子貨幣兌美元貶值;尤其英國脫歐前後,美匯指數進一步強勢,但人民幣卻跟隨CFETS兌美元下跌。某程度上此現象說明,做市商在參考兩大組成部分時,或多或少隨官方「有序貶值」的目標,選擇傾向較弱的一方來報價。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182&issue=201608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311

港銀4度不跟加 今年內加息機會微

1 : GS(14)@2017-06-17 12:36:02

【明報專訊】聯儲局宣布加息後,香港金管局昨早隨即調高港元貼現窗基本利率至1.5厘,總裁陳德霖更強調,美國利率正常化的步伐已加快,警告大家不能掉以輕心,因為港息遲早會跟隨美息上升,並呼籲市場要小心管理風險,尤其是買樓時,要充分考慮能否承受市場價格波動和未來的利率風險。

陳德霖籲買樓考慮風險

本港主要銀行再一次宣布不跟隨美國加息。四大銀行昨日宣布維持最優惠利率及港元儲蓄存款戶口的利率不變,匯豐、恒生(0011)及中銀香港(2388)的最優惠利率維持在5厘,渣打則仍然是5.25厘。

不過,港美息差大,引發港匯昨晚跌至7.8024,昨日1個月港元拆息亦上升至0.39厘,0.025厘的升幅是半年來單日最多。

1個月拆息見半年最大升幅

渣打大中華及北亞區金融市場部主管陳銘僑表示,聯儲局言論偏向鷹派,預料美元拆息仍會持續上升,故近月已見到不少套息活動,不過他相信港元拆息的上升幅度會很慢,「可能美息上升20點子(1厘等如100點子),港息才會升10點子」。待套息活動漸見頻繁,港匯跌至7.85,以致金管局按聯繫匯率機制出手,抽走銀行體系的流動性,港元拆息才會有較顯著升幅,最終令最優惠利率上調。但他相信,今年暫不會出現此情况。

套息活動倘趨熾熱 加息日近

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認為,多年量寬以來,香港共吸引了1300億美元的熱錢,至今尚未流出,因此拆息水平持續低企。雖然1個月港元拆息較美元拆息低近80點子,但參考2006至2007年期間,息差可持續一年多處於1厘以上的水平,因此預料現水平的息差尚未足以引致資金大規模流出。她預料,聯儲局加息及縮表將會緩慢進行,不致對香港的資金情况帶來重大影響。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143&issue=201706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666

港交所辣招遏供股「向下炒」 攤薄比例限25% 小股東不跟供可獲補償

1 : GS(14)@2017-09-25 04:15:27

【明報專訊】針對近年盛行大折讓、大比例供股「向下炒」,導致投資者損手爛腳。港交所(0388)正式推出諮詢,建議針對具高度攤薄效應的集資活動,禁止攤薄比例達25%或以上的供股、公開招股及特定授權配售,有細價股專家認為,諮詢同時建議為不參與供股小股東提供補償更「狠辣」,有助減少投資者損失。

明報記者 方楚茵

今次港交所的諮詢文件就將「高度價格攤薄效應界線定為25%」,舉例說,只要供股價折讓超過三成,發行比例達5倍,攤薄比例已達25%的界線;不過,攤薄限制是僅針對單一供股交易,抑或12個月內累計供股交易,諮詢階段仍未敲定。文件諮詢期將於2017年11月24日結束。

若以25%為限,不少細價股以往的供股活動均跌入「禁區」,如今年4月有線(1097)公布3供5,公開發售33.53億股,每股供股價0.21元,當時折讓高65.57%,攤薄比例接近41%;至於早前被令停牌的隆成(1225),2015年遭獨立股評人David Webb炮轟的供股交易,攤薄比例更超五成(見表)。

細價股專家﹕踩中禁區多為莊家股

對於今次港交所出手,細價股專家梁杰文直言,規管門檻可能「10單(供股)有兩、三單中」,但要踩中25%比例的禁區,相信多是莊家股才會發生。而且規定並非「一刀切」式禁止,遇上特殊情况如上市公司出現財政困難等或可豁免,否則若供股屬拯救方案的一部分,可能令「現有散戶的一線生機亦沒埋」。

非一刀切禁止 財困公司或可豁免

但梁杰文提到,建議方案已提供對小股東有利的「包底」方案,包括「建議所有公開招股須得到小股東批准」﹔以及若控股或主要股東擔任包銷商時,需設立「強制補償安排」,一旦小股東拒絕或忘記供股,包銷商須先以市價將該部分股份出售予獨立投資者,扣除發行價後獲利將會分發予未有認購的股東,即使股權被攤薄,亦可藉此減輕損失。

大股東包銷 日後或需獨立股東批准

此外,港交所亦建議廢除適用於關連人士包銷及分包銷優先認購要約的關連交易豁免,即意味往後控股或主要股東擔任包銷商將需要獲得獨立股東的批准,令小股東更有「牙力」。

立法會金融服務界議員張華峰表示,認為港交所禁止連年供股集資,卻無業績成效的上市公司「向下炒」的建議方向是合適和正確的,理論上可加強保障小投資者利益。但建議新增發新股活動要取得小投資者同意的做法,原則上恐怕有違自由市場原則,甚至影響海外投資者信心,要避免扼殺企業的正常商業運作。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962&issue=201709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4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