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飲食籽】牛下橋底 沒了雞蛋仔之後(小販故事二)

1 : GS(14)@2015-03-20 01:40:16





李生同時控制六底雞蛋仔,經驗少一點都不行。



【飲食籽:識飲惜食】牛頭角下邨曾經是個小販重鎮。低矮的樓房,沒有閘門的電梯大堂,總是讓小吃的香氣可以四通八達地包圍住牛下。二○○九年,當牛下快要清拆時,區內區外的人都紛紛湧至,要吃一串滷味、吃一件臭豆腐、吃一底炭燒雞蛋仔,以味道去記住一條公共屋邨的情懷,以一串串小吃為一條老邨餞行。牛下最後的日子,是熱鬧而風光的。然而香港人是善忘的。當要懷的舊懷完了,要拍的照拍完了,然後,沒有人再問起牛下那些小販們的然後。當小販不能再當小販的時候,他們在哪兒?在幹甚麼呢?生活還好嗎?「放心,我還好。」久違了的牛下雞蛋仔老闆李先生跟我說。


每次經過牛下的舊址,隔着鐵絲網看到徒剩下的一片空地,我總是會心血來潮思念起牛下雞蛋仔的味道,而那炭香總會幻影一樣地出現。牛下的炭燒雞蛋仔從前是邨內名物,不論甚麼時候來,總是排着長長的人龍。好多次我都對自己說太多人了太多人了,不要排了不要排了,卻又總是敵不過香氣,乖乖走到龍尾等呀等。教人抵抗不了的,是「炭火」這兩個字,仗着這名堂,牛下雞蛋仔就是好吃,帶有淡淡的炭火香,也可以按火候烘出或脆或軟的雞蛋仔。平常不特別說明,雞蛋仔像蛋糕仔一樣軟綿;說明愛吃脆的,李生就會烘久一點,外皮脆脆的,一啪便斷,但裏面卻仍然滿滿是香軟的蛋漿,絕不空心。不過是一底雞蛋仔,李生卻如治大國地認真。坊間的雞蛋仔和格仔餅都用一樣的蛋漿,李生卻溝出兩種蛋漿,雞蛋仔的蛋份量多一點,吃來香一點;格仔餅的麵粉下得不重,吃來不會太飽。每次開檔之前,他還總會先做幾底試一下爐溫,看見他丟掉那些明明烘得不錯的雞蛋仔我就心痛,他卻要百分百肯定萬事妥當才賣給客人。這是身為一個雞蛋仔小販的專業。



小販是一份專業

這份專業,是屬於兩代人的。牛下雞蛋仔由李生的爸爸開始經營。五十年前,李父在觀塘寶聲戲院外擺賣,及至牛下開邨,就遷至牛下開檔。他們一家也住在區內,幾十年前,住在哪工作就在那是很平常的事情,十二、三歲的時候,李生一放學已經到檔口幫手。他們以水泥灌入一個方形罐內造成炭爐,下開一個活門風口來控制火力,在街頭擺賣,風來了,火旺了,炭香便飄散在道上,是小販們不費吹灰之力最好的宣傳。如此這般,李父靠着一底又一底的雞蛋仔,便養活了一家幾口,那是香港人自強不息往上爬的年代。後來李生從老父手上接過了這盤日曬雨淋的生意。街頭當老闆,難當不難,易當不易。最怕的就是小販管理隊,「幾十年來變化很多,回歸前對小販寬鬆一點,董建華的時候也不太嚴厲,但到了曾蔭權時代,簡直就是冇得做!」李先生說道。小販,從來都是在偷來的時間、偷來的空間中心驚膽顫地做生意,在法與情的邊緣間鋌而走險。小販明白人家也有職責,總是懂得生存的法則。以前李生在公餘的時候,有空便會揼一架後備木頭車,有餘錢便會添置一些工具,好讓小販隊今天拉了充公了,明天還可以如常開工,「從前小販隊拉人,久不久才來一次,不會今天來過明天又來,有人情味得多。回歸之後掃蕩多了,但還好,也會先口頭警告;到了曾蔭權上場,直情是未開檔已見小販隊守在街頭!一日拉四次也不是奇聞!」於是在牛下清拆以後,李生是無路可逃了。政府固然沒有安置無牌小販,他本來仗着名氣,想入舖開店,卻被租金打退了,「百多呎一個單位,二○○九年的時候也要三萬、五萬租,就算你肯租,人家也不租給你,只租給大集團、連鎖店。加上我們做炭火雞蛋仔,不能夠出牌,要是改用電爐嗎?這又不是我們的雞蛋仔了。」李生道來當初的打算。



人生中首次有「同事」

沒法子,不怨天,不尤人,炭火雞蛋仔只得隨着牛下一起倒下。一門好手藝,一底香港最好吃的雞蛋仔就此消失。李生只得出來找工作。可他大半世人都在做雞蛋仔,專科沒有,書只念到中四,沒哪門證書在手,四處找工作都碰壁,「文職不行,技工類的又沒有證書,年齡又唔上唔落。你是老闆,你請個讀書人還是請我?就算我進修得了證書,另外有一個後生的又有證書,你又會請邊個?」他說時笑笑,看得很開,我覺得這是在街頭當小販時學懂的隨遇而安。李生現在做日薪計的散工。體力勞動要做,跑腿也得做,甚麼都幫上一點忙。工作不很辛苦,倒是和人相處考起了他。因為這些年來他都只和雞蛋仔相處,牛下清拆之後,他的人生才首次有了「同事」。「我發現和人相處很特別。我有些讀書多的同事,他們總是笑面迎人,說話很有禮貌很婉轉,但原來看不起我。有些老粗同事,說話大大聲聲甚至說粗口,但話反而說得爽快不掩飾。人與人相處,就是有很多是非,就是要講緣份。」這樣的生活,幾年來,他習慣了。



蛋漿下得夠足,粒粒雞蛋仔都飽滿不空心。

農曆新年的時候,李生出來擺檔獻技,引來長長的人龍排隊再試他的雞蛋仔。





除了雞蛋仔,還有格仔餅,麵粉下得不重不會太飽。

雞蛋仔的炭爐是自製的,以活門來控制火力大小。



後記:一年一會 賺些外快給阿媽

偶然他還是會想起做雞蛋仔時的日子。我和李生相遇,是在今年的農曆新年。原來自牛下清拆後,李先生沒有把從前的戰車丟掉,而是把它放在迷你倉,希望有一天它可以東山再起。那一天還未來臨,但一年有一次機會這個炭火雞蛋仔會暫現江湖──農曆新年。九龍灣從前牛下附近的空地,每年新春都有小販聚集,如果你是舊街坊,你會發現那些檔攤很熟面口。李生雞蛋仔、吳太臭豆腐、文記碗仔翅……都是從前牛下的小販檔!他們不約而同在新年時候出來擺檔,牛下的縮影就在這兒。李生拿出封塵了的工具,還有抖擻精神的自己。他還是很認真地試爐溫,轉動鐵板的手勢還是這麼熟練。香氣又隨着風起了而來了。聞風而至的客人很多,那條隊伍比起從前更長,差不多有一百人?反正就是要等上一小時,才能再嚐到牛下雞蛋仔的滋味。客人中很多都是區內的街坊舊客。是為了令舊街坊能再嚐他的味道?「也算是吧,很多舊街坊都問我去哪了,一年一次如果政府容許的話,出來和大家見面也是好的。」他也說得老實:「而且平日打散工,都沒辦法給家用,於是就在新年賺幾天外快畀阿媽用。」李先生不是沒有養家的本事,不是沒有手藝,只是社會不允許他用自己的長處去謀生。



自從牛下清拆以後,李生便改為打散工為生。

牛下從前是小販重鎮,雞蛋仔、滷味檔都闖出名堂。



吳太的臭豆腐

牛下小販除了李生,還有賣臭豆腐的吳太。吳太在牛下清拆以後也把小販車放入倉了,新年才走出來賣臭豆腐。她當小販幾十年了,從前在觀塘碼頭賣水果,養大了六個仔女,還儲了一筆錢做生意,沒想到給人騙光了。咬緊牙關熬過後,她揼一架木頭車賣臭豆腐又再重頭來過。吳太說做臭豆腐特別難,因為氣味濃,一開檔便瞞不了人,而且有滾油,每次走鬼只能拿起錢箱就走,車和貨注定是要被充公了的,「所以我好緊張,聽見有人說話大聲一點,個心都離一離。」她的臭豆腐用名牌豆腐新佛香的出品,夠臭又有豆香,外皮脆脆,加上甜辣醬臭死人!只是現在的吳太,平常都靠洗碗為生。



因為油滾易生危險,從前走鬼時只得人走車不走,每次再做一架車,成本都不少。

臭豆腐外皮炸得酥香,入面仍軟軟的。

吳太從前也是牛下的小販。



記者:陳詠敏攝影:黃子偉、潘志恆編輯:劉健華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0319/1908103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7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